数字电视广播时代的节目播出系统

数字电视广播时代的节目播出系统

一、数字电视广播时代的节目播出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陈岩[1](2015)在《后广播时代广播节目形态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新技术的发明运用、媒介融合态势的加剧,大大改变了当今广播的媒介环境。当广播不再转瞬即逝,当频率资源不再稀缺,当“人人都是主播”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些都昭示着“后广播时代”的到来。在广播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广播节目作为体现广播传播力的重要载体,节目形态的创新便显得必要而紧迫——内部规律的作用与外部环境的要求同时催生着能满足受众和时代需求的新的广播节目形态的诞生。那么,广播节目形态创新分为哪些层次?新技术手段为创造新的基本节目形态提供了怎样的可能?传播理念的变化为节目模块、环节的更新提出哪些要求?受众个体的需求如何影响着节目形态元素的选择与组合?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后广播时代的媒介生态环境,意在梳理广播节目形态创新的外部动因。同时对广播节目形态及广播节目形态创新的理论模型进行建构,是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二、三、四部分从广播节目形态创新的内部结构着手,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梳理了各部分的构成和最新的创新模式;第五部分则根据前文研究成果总结了广播节目形态创新的途径及趋势,为广播节目实践提出理论可能。本文力图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全面地搭建广播节目形态创新的框架,重视新现象的发掘,使之更具开拓价值。

王晓晖[2](2014)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文博类电视节目研究 ——以河南《文物宝库》频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重点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文博考古类节目发展状况和国内首个以《文物宝库》频道命名的专业化数字付费频道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采取的对策。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历史文博考古类电视节目发展简史,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兴起、文化遗产与传播学的关系研究,梳理出历史文博考古类电视节目由最初的新闻播报到纪录片形态,再到栏目化形态直至最终的频道化形态的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域下对数字电视传播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数字电视技术参与文化遗产传播的优势,探讨了数字电视分众化时代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对河南数字付费专业频道的出现进行了分析。第三章集中讨论了河南电视台《文物宝库》频道现状,对频道总体定位、宗旨理念、栏目设置、播出特点、经营管理情况和存在优势进行梳理和分析。第四章针对频道当下存在较为严重的频道整体风格不统一、互动性表现不充分、新媒体资源利用不足、节目内涵挖掘不够以及人才资源优势不明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加强节目开发,策划公众考古科普类节目、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来弥补现实存在的不足。结语部分阐释了在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大行其道的现实环境中,数字电视专业化频道如何巩固现有优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收视率、满意率和忠诚度,以期使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工作在推动不同文明融合、交流和碰撞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韦斌[3](2014)在《立体声及多音轨技术在DVB广播中运用的简易解决方案》文中指出无论承认与否,电视早就没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光。电视在很多家庭中早已不是娱乐及信息中心,它在未来被电脑及互联网取代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阶段,相对于模拟电视,数字电视能给电视观众带来的最大享受,不是更多的电视节目、更清晰的图像...

杨丹丹[4](2013)在《长沙电视台数字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83年国家提出“四级办电视”的理念,城市电视台开始兴起。在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城市电视台飞速发展并成为广电行业中数目最为庞大的队伍,市一级的城市电视台多达至600多家。20世纪末,网络化、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使电视媒体及电视生态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对于覆盖范围、技术、资源有限,人才相对匮乏但又具有自身优势的城市电视台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长沙是国内电视最为发达、竞争异常激烈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身处于此的长沙广播电视台在发展数字电视,搭建网络平台,探索媒介融合以及进行数字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本文通过对长沙广播电视台数字化发展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期望能够以此为个案,探讨城市电视台的未来发展之路。笔者在对长沙电视政法频道、经贸频道、女性频道等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其电视频道在数字化发展中采取的具体改革措施,分析数字化改革对其电视内容生产和运营所带来的影响与变革,并针对其利弊对长沙广播电视台未来的数字化发展提出了建议。本文指出,数字化发展导致长沙台电视节目生产走向制播分离、碎片化和受众化生产趋势,在内容运营上则强化了全媒体运营、平台化运营、多点运营和多元化运营。总体来说,长沙电视台的数字化改革还处于不断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本文从再造节目生产管理方式、加强台网互动、加强跨地域合作、发展互动传播方式等方面对其提出了发展建议。

姜文斌[5](2013)在《政治、文化、经济目标之平衡: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演变及其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拿大的广播电视体制和政策模式是西方国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同时又有自身鲜明特点,且和我国有不少共通之处,对我国当前进行的广播电视体制改革颇具借鉴意义。历经八十余年之发展演变,当下加拿大广播电视系统形成了以三大目标为框架之政策体系。首先是政治目标,即抵制美国文化同化之威胁,扞卫国家文化主权;政府为此实施了“加拿大内容”政策,从制作、传输、播出三个环节确保国产、本土内容优先。其次是社会文化目标,即发挥广播电视的特殊作用,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维护国家团结;政府为此实施了“广播系统多样性”政策,保证法语和英语在广播系统中具同等核心地位,同时给予土着人广播特殊地位,并鼓励其它少数民族内容之呈现。再次是经济目标,即确保广播电视产业之生存、发展和壮大,为加拿大人提供加拿大内容产品,并参与全球竞争:政府为此实施了对私营广播的支持政策,创造产业发展的良好市场和商业环境。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八十余年之历史演变,即是寻求政治、文化、经济目标之平衡与再平衡的过程。近三十年来,伴随西方国家在通信、广播领域之放松管制和市场化、私有化浪潮,经济目标在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中日益处于优先地位,私营广播亦逐步取代公共广播成为广播电视产业之主导力量。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首先,广播电视业应实现市场化运作,充分解放和发展广播电视生产力,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文为此建议:广播电台、电视台应从国有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企业,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引入竞争机制,成立与央视竞争的第二家全国性广播电视台;制定《通信法》,关照电信产业与广播电视产业的融合趋势;成立独立广播电视监管机构,从根本上实现“管办分离”。其次,广播电视系统应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为此建议:成立一个全国性民族电视台,或至少在中央电视台开辟一个民族频道,增加少数民族内容之呈现,以增进各民族文化之理解、交流与融合;广播电视应增加反映弱势群体和民生的内容,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在广播电视系统的平等就业机会、为听力或视力残障者提供适合其利用的广播电视节目,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广播电视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本文之框架及主要内容如下:绪言:阐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对国内、国外文献进行述评,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第一章:梳理与广播电视产业政策研究相关的文化产业研究、传媒研究及公共政策研究相关理论。第二章:考察了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即公共广播主导时期(1958年之前),公、私广播平等竞争时期(1958-1980),私营广播主导时期(1980年至今)。第三章:首先考察了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制定过程和监管机构;其次以政治目标、社会文化目标和经济目标为基本框架,分析了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的主要政策。第四章:以加拿大广播电视政策和英国、美国进行比较,并分析西方广播电视产业政策之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第五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广播电视产业政策之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参照加拿大相关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具体建议。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之前景。

韦斌[6](2013)在《标清数字电视伴音技术单改双刻不容缓(上)》文中认为现阶段,相对于模拟电视,数字电视能给电视观众带来的最大享受,是什么?更多的电视节目?更清晰的图像?双向互动功能?都不是,而是立体声伴音广播!现在有线数字电视一般能提供100多套数字电视节目,但95%左右的观众收看最多的,也就是基本包里的那些节目。

姚争[7](2013)在《新兴媒体竞合下中国广播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持续改变媒介形态演进的速度和方向,新兴媒介的不断涌现促使广播在“后广播时代”重新定位、调整发展策略。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对隐匿于我国广播显性“繁荣”背后的隐性问题的剖析。无论对广播媒体发展历时性还是共时性的研究,都可以发现广播具有活跃的媒介融合基因特性。融合意味着边界的模糊和消失,但是广播作为一个被定义的媒介,其内核还是清晰稳定的:声音属性作为最基本的特征始终不变。声音的陪伴性、思想性和想象性使得广播成为“富媒体”时代的“简媒体”。同时,传统广播的传播特征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正在发生迁移:从单向度的大众传播转变为兼具网络传播、人际传播和社区传播的多向度复合型传播。媒介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这三者之间的交往或者结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已经结成的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关系。通过对广播媒介的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度这两个反映竞争广度和强度指标的测量,发现广播是我国四大传统媒体中最典型的广告资源“宽用型”传媒产业(generalist medium),与其他媒体在行业生态位的交叉重叠在所难免,面临的竞争压力最大,相比电视、报纸整体处于弱势。在媒介融合加剧的现实环境下,从时空生态位、功能生态位还是营养生态位这三个广播媒介生态位分析发现,通过实施泛化生态位策略,强化广播媒介种群内部和种群之间的合作竞争,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广播媒介生态共生是广播种群通过共生界面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产生并分配共生能量而形成的一种互助性关系。广播共生行为模式分为三类:共享共生型、互补共生型和融合共生型。广播媒介内部共生单元总的共生行为方式属于共生共享型,广播与其他传统媒介以互补性共生关系为主;广播媒介与新兴媒介共生单元所呈现融合性共生模式。新兴媒介竞合下必须重新审视广播与人类社会各种要素的互动影响关系,构建“人——广播——社会系统”的和谐共生关系:“广播——人”关系上,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细分与聚合各得其所,广播与窄播并行不悖;“广播——社会系统”关系上,认真研判主客体关系,趋利避害优化配置,实现“工具”向“社会公器”的有效转变;“广播——传媒”关系上,纵横合作、上下贯通;突出特色、优势互补。总之,在媒介融合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下,合作竞争才是广播媒体应该选择的基本策略。

杨娟[8](2011)在《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媒介融合是当前全球传媒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在全球信息化大的产业背景下,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和终端等环节加速融合。在内容生产领域,新旧媒体互为补充、相互借力,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形式不断涌现,令人应接不暇。“全媒体”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命题在生产领域萌发,并迅速扩散到传媒运营的各个环节。以全媒体生产为路径探索的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其价值不仅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传播变革,更是为日显困顿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论文定位于实现一个问题式的理论架构,在作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探讨。文章以传播学、经济学、媒介经营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野,紧扣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脉搏,在诸多生产现场搜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较为系统的论证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及发展路径等要点,提出建设性的生产思路,展开问题式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的依据问题。在我国三网融合新的产业政策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驱动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生产融合显得合理而必要。在媒介现实的生产中,传统媒体基于媒体之间传播特性的互补优势、受众和市场的现实需求、全媒体整合营销策略的优势、品牌延伸利益的最大化、价值链的优化等角度考量,日趋加速与新媒体在生产上融合渗透的步伐。本文的研究为媒介生产融合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在国内外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现状研究中,论文提出,鉴于各国传媒的发展背景不同,各个国家的媒介在生产领域的融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中国现阶段媒介生产融合的主要特点为:空间区域上的多样性和差异化融合;时间上的渐进式动态发展、螺旋上升式融合;形态上的有限融合。在传统媒体实践的微观层面,我国的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生产融合先后经历了传统媒体网络版、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生产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目前正处在两者之间生产深度融合的品牌建立阶段。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广泛的定量调查基础上,了解中国传统媒体生产现状,掌握传媒集团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方面的具体生产情况,为在中国大框架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宏观视野和战略发展路径分析。在对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分析中,结合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的实践,通过大量的定量和定性调查研究,论文指出:由于中国传媒旧有体制的存在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传统媒体固有成见及新媒体自身生产不成熟,带来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中的诸多问题和传媒从业人员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论文指出,传统媒体转型要观念先行,转变生产思路与理念比转换生产方式更重要;体制机制改革是传媒转型的关键因素;新媒体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决定融合力强弱的重要一环。在对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路径探析中,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全媒体构想下中国媒介全景化的生产格局及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格局。接着,文章从微观角度对中国现阶段传统媒体全媒体实践的路径选择进行归类分析。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其影响力、资金、技术、资源储备因素不同,“全媒体生产”路径也不尽相同,但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决定了“全媒体”生产实践必定要在一个全国性的大框架下发展。论文进一步指出全媒体实践诸多环节的实现,在传媒内部是一个想象力、思考力、决策力、执行力、凝聚力五力合力变奏的过程,这种合力构成了媒介的融合力,是传媒生产力能否提高的关键。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选取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为考察单位,进行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情况典型案例调查。深入剖析了三类主要发展路径:第一类在中央级别和极具品牌影响力的传媒中存在,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将品牌在新媒体业务中无限延伸和扩散;第二类在省级层面传媒中出现,以上海电视台为例:全媒体集群式的发展路径。第三类以地市级传媒集团为主,以烟台日报报业集团为例: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发展路径。论文结合调查数据和调研情况,以新闻生产作为切入点,对以上三大传媒生产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并对创建新闻中心之后的新闻生产进行深入思考。论文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开放有效的体制机制改革,人员技能、素质、观念的全面提高,是解决传媒生产现实问题的关键。而当前,在大部分传统媒体的改革以技术改进和平台建设为先导,“伤筋动骨”的体制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下,自中央级到地方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大刀阔斧、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传媒改革,无疑从各个层面树立了中国传统传媒发展的标杆。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对我国媒介生产融合进行研究。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置入产业融合大的系统框架内进行阐释和分析,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我国媒介生产融合发展现状、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路径,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支持。2、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传媒从业人员、传媒生产现状和传媒市场进行动态跟踪调研,探索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全媒体生产路径的阶段化生产模式和具体生产策略。3、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格局的变化,提出改变的是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人们对于内容需求的核心并没有改变,而生产融合旨在建立下一代内容的生产优势,下一代内容显示了与新技术具有超强黏性的基本特性。提出以受众为中心的生产成为今天传媒生产的核心概念。4、提出媒介融合力即生产力。强调传统媒体媒介生产融合的本质是:将生产要素置于更加广阔的坐标系中进行最优化选择,发展传媒生产力。5、首次对不同层级的传统媒体生产现状进行广泛调研,以新闻生产作为切入点,提出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的特点及不同层面传媒的生产融合模式。

黄永芳[9](2009)在《谈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与节目播出》文中提出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电视节目播出系统经历了从手动播出到自动播出的过程,在进入新世纪之际,在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时代到来的时候,电视节目播出系统也将以全新的面目在数字电视广播中发挥作用。

耿乃凡[10](2009)在《新媒体 新机遇 新发展》文中认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努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导向正确、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广播电视是一个高科技行业,追求的是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引领能力的提升,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促进了广播电

二、数字电视广播时代的节目播出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电视广播时代的节目播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后广播时代广播节目形态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及范畴
    三、研究现状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后广播时代的广播生态环境及相关概念界定
    1.1 后广播时代
    1.2 后广播时代广播生态环境新变化
        1.2.1 社会系统层面的新变化
        1.2.2 媒介系统层面的新变化
        1.2.3 使用人群层面的新变化
    1.3 广播节目形态的含义
    1.4 广播节目形态创新的理论模型
第二章 宏观层面:广播节目基本形态创新
    2.1 广播节目基本形态的分类
    2.2 类型化广播细化深入
        2.2.1 广播剧类型化的创新发展
        2.2.2 有声读物的创新发展
    2.3 广播基本形态更加丰富
        2.3.1 广播纪录片
        2.3.2 有声日记
        2.3.3 全音乐广播
    2.4 总结:广播基本形态发展的纪录性态势
第三章 中观层面:广播节目模块与环节的创新
    3.1 我国广播节目模块的流变创新
        3.1.1 由栏目到板块
        3.1.2 由大板块到零散化
    3.2 我国广播节目环节的流变创新
        3.2.1 传统广播的节目环节形式:直线式—拼盘式—轮盘式
        3.2.2 新媒介广播节目环节的形式:自由使用
    3.3 总结:节目模块和环节的碎片化、随意化态势
第四章 微观层面:广播节目差异性元素的创新
    4.1 视觉元素与传统听觉元素的结合
        4.1.1 视频+音频
        4.1.2 图片+音频
    4.2 技术元素进步:改变了传统节目形态的互动模式
    4.3 跨界元素组合产生新的节目形态
    4.4 内容元素更加丰富,组合更加随意
        4.4.1 手机广播应用更新了创作理念、丰富了内容元素
        4.4.2 不同内容元素的手机广播收听记录
    4.5 总结:节目元素使用的多元化态势
第五章 后广播时代广播节目形态的创新途径及创新方向
    5.1 广播节目形态创新的途径
        5.1.1 多维度延伸节目产业链以带动新节目形态产生
        5.1.2 坚持“三贴近”原则以增强新节目形态传播力
        5.1.3 提高主持人素养以促进新节目形态专业化发展
    5.2 后广播时代广播节目形态创新方向
        5.2.1 传播便捷
        5.2.2 大众表达
        5.2.3 说什么与怎么说:再看内容元素与形式元素
        5.2.4 引领而非迎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2)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文博类电视节目研究 ——以河南《文物宝库》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1.时间界定
        2.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述评
    四、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博考古类电视节目发展简史
    第一节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兴起
        一、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概念提出
        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兴起
    第二节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学关系
        一、传播在社会中的文化遗产传递功能
        二、文化遗产信息传播分析
    第三节 国内文博考古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一、电视新闻播报阶段
        二、合拍专题节目阶段
        三、专业栏目化阶段
        四、专业频道化阶段
第二章 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数字电视传播研究
    第一节 数字电视技术参与文化遗产传播的优势分析
    第二节 数字电视节目专业化与分众化研究
        一、数字电视传播文化遗产信息的特点
        二、基于开办数字付费专业频道的调查
        三、基于收视满意度的调查
        四、开办分众化专业数字频道的分析
    第三节 文博考古类数字付费频道的产生条件
        一、节目资源及技术条件的成熟
        二、专家论证及建议
        三、市场需求
第三章 河南电视台《文物宝库》频道现状
    第一节 《文物宝库》频道创办背景
        一、频道定位
        二、频道宗旨
        三、栏目设置
        四、播出特点分析
    第二节 《文物宝库》频道经营管理现状
    第三节 《文物宝库》频道优势分析
        一、河南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二、纪录片原创能力较强
        三、注重对外宣传和树立品牌形象
        四、实现新媒体的同步互动
第四章 河南电视台《文物宝库》频道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节 《文物宝库》频道存在问题探讨
        一、频道整体风格不统一
        二、互动性表现不充分
        三、新媒体资源利用不足
        四、节目深层内涵发掘不够
        五、人才资源开发不到位
    第二节 《文物宝库》频道对策研究
        一、加强节目开发
        二、公众考古科普类节目策划
        三、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文物宝库》频道产业开发
        一、不断提升节目质量
        二、培养协同创新意识
        三、加快国际化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立体声及多音轨技术在DVB广播中运用的简易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节双声道立体声技术在数字电视制作播出及接收端的运用
    一、现阶段我国双声道立体声广播电视节目的缺失
    二、标清数字电视节目不需采用杜比AC3环绕立体声技术, 采用普通双声道立体声就完全满足需求
    三、实现双声道立体声电视伴音广播的简易方法
第二节多音轨技术的实现
    一、使用的软件—s Muxer GUI
    二、多音轨节目封装方法

(4)长沙电视台数字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数字电视的相关研究
        1.2.2 城市电视台的相关研究
        1.2.3 长沙电视台的相关研究
    1.3 选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长沙电视台数字化发展概述
    2.1 长沙电视台面临的数字化挑战
        2.1.1 电视数字化及其技术影响
        2.1.2 长沙电视台面临的挑战
    2.2 长沙电视台在数字化改革中的发展契机
    2.3 长沙电视台在数字化改革中的优势
    2.4 长沙电视台数字化发展现状
        2.4.1 发展数字电视
        2.4.2 搭建网络平台
        2.4.3 探索媒介融合
        2.4.4 改造数字技术设备
第3章 长沙电视台数字化发展带来的变革
    3.1 内容生产的变革
        3.1.1 制播分离,成立天择传媒
        3.1.2 碎片化生产,走专业化路线
        3.1.3 受众化生产,强化内容贴近性
    3.2 内容运营的变革
        3.2.1 全媒体运营
        3.2.2 平台化运营
        3.2.3 多点运营
        3.2.4 多元化运营
    3.3 长沙电视台数字化改革的分析
        3.3.1 长沙电视台数字化改革中的有益之举
        3.3.2 长沙电视台数字化改革中的不足之处
第4章 长沙电视台未来数字化发展建议
    4.1 再造节目生产管理方式
    4.2 加强台网互动
        4.2.1 加强官方网站和微博建设
        4.2.2 发展手机记者
        4.2.3 构建内容多屏分发体系
    4.3 加强跨地域合作
    4.4 发展互动传播方式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5)政治、文化、经济目标之平衡: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演变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广播电视产业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与流派
        一、“文化产业”术语的提出
        二、文化产业学术研究的理论与流派
        三、对文化产业研究的评价与思考
        四、文化产业研究趋势展望
    第二节 西方传媒政策研究相关理论
        一、西方国家的传媒监管与传媒政策
        二、西方传媒政策研究概述
    第三节 公共政策研究相关理论
        一、公共政策概念辨析
        二、公共政策研究理论与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之历史演变
    第一节 公共部门主导时期的广播产业政策(1958年之前)
        一、私营广播的萌芽及其监管政策(1867-1928)
        二、国家公共广播体系的初建(1928-1945)
        三、战后私营广播产业的迅猛发展(1945-1958)
    第二节 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平等竞争时期的广播产业政策(1958-1980)
        一、确认私营广播的平等地位(1958-1968)
        二、应对魁北克分离主义(1969-1974)
        三、广播产业与电信产业的融合(1974-1980)
第三节 私营部门主导时期的广播产业政策(1980年至今)
    一、放松管制与私有化浪潮(1980-1991)
    二、私营广播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巩固(1991-2000)
    三、数字广播时代的新挑战(2000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分析
    第一节 广播政策制定过程与广播产业监管机构
        一、广播政策制定过程及其参与者
        二、广播产业监管机构
        三、对政策制定过程及监管机构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之政治目标分析
        一、对加拿大内容的传输与播放要求
        二、对加拿大内容生产的扶持政策
        三、对外资拥有权的限制政策
        四、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例外原则
        五、对政治目标之总体评价
    第三节 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之社会文化目标分析
        一、公共服务广播与公共利益
        二、多元文化与广播多样性政策
        三、弱势群体保护与广播内容规制
        四、对社会文化目标之总体评价
    第四节 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之经济目标分析
        一、广播产业经济结构与特征
        二、对私营广播产业的总体政策
        三、对私营广播的具体扶持措施
        四、对经济目标之总体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拿大广播产业政策与其它西方国家之比较
    第一节 加拿大广播产业政策与美国之比较
    第二节 加拿大广播产业政策与英国之比较
        一、公共广播BBC单一垄断时代(1922年-1954年)
        二、BBC与独立广播公司二元垄断时代(1954年-1990年)
        三、放松管制和市场竞争时代(1990年至今)
        四、英国广播政策与加拿大之异同
    第三节 西方各国广播产业政策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西方各国商业广播监管政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二、西方各国公共广播政策特征及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拿大广播产业政策对我国之启示
    第一节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基本特征
        一、监管机构的“管办合一”职能
        二、确保广播电视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推动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五、从台网分离到三网融合
    第二节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面临的挑战
        一、立法滞后之困:法律效力等级低与立法空白点多
        二、监管机构之困:“管办一体”与“政出多门”
        三、社会目标之困:对弱势群体和公共利益的关切缺位
        四、经济目标之困:有序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五、新媒体监管之困:内容监管与部门协调不力
    第三节 加拿大广播电视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广播电视市场运作体系
        二、增加各少数民族内容在广播电视中的呈现
        三、制定《通信法》
        四、成立“独立”广播电视监管机构
        五、保护弱势、少数群体的广播电视权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标清数字电视伴音技术单改双刻不容缓(上)(论文提纲范文)

双声道立体声是一种非常成熟的音响技术
现阶段我国电视立体声\多音轨电视节目的缺失

(7)新兴媒体竞合下中国广播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和论文架构
第一章 媒介融合视阈下广播媒体形态演进的再审视
    第一节 媒介融合:媒介形态演进的一般性规律
        一、 媒介和媒介融合
        二、 媒介形态的共同演进
    第二节 “玩具”:从电报到广播
        一、 前广播时代的无线电技术
        二、 通讯工具的广播实验
        三、 收音机:平民的新时尚
    第三节 “镜子”:从报纸到广播
    第四节 “艺术”:从剧院到广播
        一、 广播式的娱乐
        二、 广播的“空中剧场”
        三、 独具魅力的广播艺术
第二章 广播的“新媒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传统广播的数字化革命
        一、 数字音频广播
        二、 数字多媒体广播
        三、 数字卫星音频广播
        四、 数字调幅广播
    第二节 从广播网络化到网络化广播
        一、 广播网络化
        二、 网络化广播
        三、 网络广播的特点
    第三节 播客——自助广播
        一、 播客发展现状
        二、 播客的传播特性
    第四节 手机广播——个人广播
        一、 手机广播的现状
        二、 手机广播的传播特性
第三章 新环境下广播媒体的传播特性的再认识
    第一节 不变的声音属性
        一、 无法闭拢的耳朵——背景性
        二、 无法禁锢的理性——思想性
        三、 无法抑制的审美冲动——想象性
    第二节 广播媒介的传播特性再认识
        一、 传播者——传播对象
        二、 传播内容——传播方式
        三、 传播环境——传播效果
第四章 新时期广播发展研究的理论模式研究
    第一节 媒介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 源起和概念
        二、 媒介生态学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媒介生态位理论
        一、 生态位的概念与分类
        二、 媒介生态位
    第三节 媒介共生理论
        一、 共生理论的一般阐述
        二、 共生理论在媒介研究领域
第五章 媒介生态系统中广播媒体生态位探析
    第一节 竞争:传统广播媒体生态位分析
        一、 广播生态位的相关概念界定
        二、 种群之间的竞争:传统广播与其他媒介生态位比较
        三、 种群内部的竞争:广播媒介行业内部生态段位分析
    第二节 合作: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生态位选择策略
        一、 时空生态位融合
        二、 功能生态位融合
        三、 营养生态位融合
第六章 广播媒介的生态共生现象与行为模式探究
    第一节 广播种群共生单元的要素分析
        一、 广播共生单元
        二、 广播共生模式
        三、 广播共生环境
    第二节 广播种群共生单元行为模式分析
        一、 广播媒介内部共生单元的共生行为分析
        二、 广播媒介外部共生单元的共生行为分析
第七章 新兴媒体竞合下广播媒体发展策略思考
    第一节 建立科学的媒介生态观念
        一、 从“媒介即人的选择”看媒介生态学的人本性
        二、 媒介演进的基本原则:平衡发展
    第二节 新兴媒介竞合下广播媒介的发展策略
        一、 调整“广播——人”关系:从“受众时代”到“用户时代”的转变
        二、 调整“广播——社会系统”关系:从“工具”向“公器”的转变
        三、 调整“广播——传媒”关系:构建以人为核心的竞争型共生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动机与背景
    二、研究问题与目的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
第一章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依据分析
    第一节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产业驱动
        一、寓言: 带刺的玫瑰——三网融合
        二、三网融合初步指向——三屏合一
        三、三网融合最终指向——下一代内容
    第二节 数字化背景下的技术驱动
    第三节 媒介生产的现实需求
        一、媒介互补依据分析
        二、媒介受众依据分析
        三、媒介市场依据分析
        四、媒介品牌依据分析
        五、媒介价值链依据分析
第二章 媒介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第一节 国外媒介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一、美国——市场主导下的媒介生产融合
        二、英国——受众导向下的媒介生产融合
        三、日本——国家战略下的媒介生产融合
    第二节 国内媒介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一、我国媒介生产融合的基本特点
        二、我国媒介生产融合的现状分析
第三章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媒介生产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媒体固有的媒体成见给媒介生产融合带来的障碍
        二、传统媒体条块分割的现状给媒介生产融合带来的障碍
        三、跨地区——内容生产偏离本土化
        四、跨行业——资本运营放大化
        五、跨媒体——内部竞争的消弱
    第二节 媒介生产融合认识上的误区分析
        一、误区一: 新媒体不是媒体,新媒体生产只有资本运营
        二、误区二: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是取代关系
        三、误区三: 生产需要融合,经营可以不融合
        四、误区四: 媒介生产"融合"与"专业化"是对立关系
第四章 全媒体愿景下的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发展路径分析
    第一节 全媒体构想下中国媒介全景化生产格局分析
        一、中国媒介生产的全媒体化运作
        二、中国媒介的全景化生产格局分析
    第二节 全媒体构想下中国传统媒体生产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传统媒体全媒体生产的路径选择
        二、全媒体构想下中国传媒业的合力变奏
    第三节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导向下的多样化和专业化生产
        一、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导向下的多样化生产
        二、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导向下的专业化生产
    第四节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案例分析
        一、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新闻生产流程再造模式分析
        二、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全媒体集群式生产分析
        三、中央电视台的传统媒体价值延伸生产模式分析
    第五节 全媒体运作下新闻中心式的新闻生产分析
        一、新闻产品同质化的可能性
        二、新闻产品客观性的损耗
        三、新闻产品关注度的两极化
        四、新闻中心式新闻生产的普适性
        五、新闻中心内部协调成本的增加
        六、传媒内部竞争的消弱
        七、全媒体运营能力的缺失
第五章 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状况调查分析
    一、调查说明
    二、主要调研数据分析
    三、本次调查的主要结论
第六章 本论文研究结论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限制与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三、结语
附录
    附录一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9)谈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与节目播出(论文提纲范文)

1 播出套数与范畴的更新
2 播出结构与规模的扩大
    2.1 信源系统
    2.2 视音频系统
    2.3 数据处理系统
    2.4 播出控制系统
    2.5 监视报警系统
    2.6 应急处理系统
3 播出业务与内容的扩展

(10)新媒体 新机遇 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电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二、广电新媒体的重要影响
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四、江苏新媒体发展情况
五、当前我省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六、江苏新媒体的发展方向
    (一) 大力发展地面数字电视
    (二) 全面推进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 (简称CMMB) 在江苏的发展
    (三) 积极发展高清电视
    (四) 加快发展主流重点网站网络视听实体

四、数字电视广播时代的节目播出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后广播时代广播节目形态创新研究[D]. 陈岩. 山西大学, 2015(02)
  • [2]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文博类电视节目研究 ——以河南《文物宝库》频道为例[D]. 王晓晖. 郑州大学, 2014(04)
  • [3]立体声及多音轨技术在DVB广播中运用的简易解决方案[J]. 韦斌.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4(03)
  • [4]长沙电视台数字化发展研究[D]. 杨丹丹. 湖南大学, 2013(05)
  • [5]政治、文化、经济目标之平衡:加拿大广播电视产业政策演变及其启示[D]. 姜文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6]标清数字电视伴音技术单改双刻不容缓(上)[J]. 韦斌.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3(03)
  • [7]新兴媒体竞合下中国广播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 姚争. 上海戏剧学院, 2013(02)
  • [8]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 杨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 [9]谈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与节目播出[J]. 黄永芳. 科技资讯, 2009(31)
  • [10]新媒体 新机遇 新发展[J]. 耿乃凡.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09(01)

标签:;  ;  ;  ;  ;  

数字电视广播时代的节目播出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