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枣总黄酮在不同提取液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梁丰志[1](2021)在《环塔里木盆地灰枣及骏枣果实品质分析及优势产区划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使得新疆红枣产业快速发展,新疆红枣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全国第一,新疆,尤其环塔里木盆地已成为我国枣生产的优势产区,但也存在无序发展、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影响不同地区红枣市场价格,制约红枣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环塔里木盆地是新疆红枣主产区,且灰枣和骏枣是环塔里木盆地枣主栽品种,故本研究以环塔里木盆地不同地区8~10年生的灰枣及骏枣完熟期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地区灰枣及骏枣的果实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地区灰枣及骏枣果实品质特征,并对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将前人基于气象资料对新疆红枣优生区的划分结果与基于果实综合品质的划分结果进行交叉分析,进而对环塔里木盆地灰枣及骏枣产区进行优势产区划分;同时测量各地区土壤矿质元素含量,探索土壤因子与灰枣及骏枣果实品质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如下:(1)环塔里木盆地各地灰枣果实品质指标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各地区灰枣的单项品质指标表现出不同的优越性。不同地区灰枣主要糖组分占比基本一致为:蔗糖>葡萄糖>果糖,而主要酸组分占比在不同地区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土壤因子与果实品质指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性,环塔里木盆地土壤对灰枣果实品质影响较主要的因子为P、Mg、Fe、Mn、B、Cu、p H值。(2)灰枣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地区灰枣在不同公因子上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和南部地区灰枣在外在因子和加工因子上的指标性状表现优于西部和北部地区,东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灰枣总糖及Vc含量高于西部和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灰枣风味指标优于其他地区,灰枣果实综合得分排名前三的地区为33团、若羌、且末,且三个地区均属于东部地区。通过对不同地区灰枣四个公因子的得分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且末地区的灰枣既适合鲜食也适合制干,民丰、沙雅地区的灰枣较适合鲜食,33团、3团、47团、42团、洛浦地区的灰枣较适合制干。将果实综合品质聚类为优质的地区与前人基于气象资料划分的新疆灰枣优生区进行交叉分析,结果表明:灰枣主产区若羌、民丰、洛浦、且末这四个地区不仅气候条件极其适宜灰枣栽培生长,且果实综合品质较高。(3)环塔里木盆地各地区骏枣果实品质之间存在着差异,不同地区骏枣主要糖组分占比最高为蔗糖,最低为果糖,而主要酸组分占比不同地区间存在着差异。通过对土壤因子及骏枣果实品质之间的分析发现:K、Fe、B、Zn、Cl、p H值是影响骏枣果实品质较为重要的因子。(4)骏枣果实品质指标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和南部地区骏枣在外在因子上的指标性状表现优于西部和北部地区;西部和南部地区骏枣在蛋白质及总黄酮含量上高于东部和北部地区,但糖酸比低于东部和北部地区;南部地区骏枣总糖及总酸含量大于其他地区,说明各地区骏枣在不同公因子所包含的指标上具有各自的优势。综合分析发现:南部地区骏枣果实综合品质高于其他地区。通过对不同地区骏枣在各个公因子上得分交叉分析发现:较适合制干的地区有47团、29团、224团,较适合深加工的地区有3团、民丰、洛浦,较适合鲜食的地区有12团、33团、于田、皮山。通过与前人基于气象资料划分的新疆枣优生区进行交叉分析,于田、224团、47团不仅气候条件极其适宜骏枣栽植生长,而且果实综合品质高于其他地区。
李妍[2](2020)在《冠心七味片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冠心七味片的现行质量标准《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收载的检验项目严重缺失,本课题旨在对冠心七味片各组分和主要组分分别进行定性定量等系统研究,建立和完善检验标准。方法采用显微鉴别法对成药中以原药细粉直接入药的檀香、降香、山柰、肉豆蔻四味药材进行定性研究,选择具有专属性的显微特征作为成药中各药材的鉴别依据;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成药中的丹参、檀香、降香、山柰、肉豆蔻、广枣、沙棘等分别以对照药材或对照品作对照,建立薄层鉴别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君药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分别建立一测多评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针对处方中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进行特征图谱研究,建立成药的特征图谱。结果(1)确立冠心七味片以檀香、降香的草酸钙方晶及晶纤维,山柰和肉豆蔻的淀粉粒作为其显微特征,建立显微鉴别项。(2)建立丹参以丹参对照药材和丹参酮ⅡA为对照,檀香以檀香油为对照,降香以降香对照药材为对照,山柰以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为对照,肉豆蔻以肉豆蔻对照药材为对照,广枣以没食子酸为对照,沙棘以沙棘对照药材为对照的薄层鉴别方法。(3)冠心七味片中丹参水溶性成分的含量测定以丹酚酸B为参比物,与丹参素钠、原儿茶醛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2.294和0.313,测得值与用外标法所得结果无显着差。丹酚酸B在0.7876~7.876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201.2014X+10557.4237(R=0.9999);丹参素钠在0.0787~0.7872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510.1021X+942.5214(R=0.9999);原儿茶醛在0.0031~0.031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4007.3217X-619.4011(R=0.9999)。(4)冠心七味片中丹参脂溶性成分的含量测定以隐丹参酮为参比物,与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3.604、1.557和1.013,测得值与用外标法所得结果无显着差。隐丹参酮在0.1752~1.7528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57.9791X+0.0954(R=0.9999);二氢丹参酮Ⅰ在0.1148~1.1483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6.6522X+0.0117(R=0.9999);丹参酮Ⅰ在0.0655~0.6654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40.9047X+0.0185(R=0.9999);丹参酮ⅡA在0.1523~1.5232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54.6984X+0.0446(R=0.9999)。(5)冠心七味片中的檀香、降香、山奈、肉豆蔻四味药材均含有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法建立特征图谱,共确认出11个共有特征峰。结论本课题通过试验所建立的冠心七味片的显微鉴别、薄层鉴别、含量测定、特征图谱的方法均准确、可靠、专属性强,可为其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可靠依据。
向萍[3](2017)在《广枣核化学成分与广枣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广枣(Choerospondlat Fructus)是漆树科南酸枣属植物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Burtt et H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为落叶乔木,多生于海拔300-2000米的山坡、丘陵或沟谷林中。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岛和日本。我国主要产自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广枣为蒙医习用药材,蒙药名为“居日很·芍沙”,具有行气活血、养心、安神的作用,可用于气滞血瘀,胸痹作痛,心悸气短,心神不安等症。广枣核在广枣中占有较大体积,且不易粉碎,但国内外关于广枣核化学成分及广枣质量控制的研究较少,限制了广枣的有效利用。因此,本文在对广枣核进行系统的植化研究的基础上,对广枣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同时测定其中5种成分的含量,并对广枣核、去核粉末以及广枣药材的指纹图谱及含量进行了比较,为阐明广枣的物质基础来源、合理利用开发及建立质量评价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常压硅胶柱色谱、HP20型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MCI等色谱方法从广枣核的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36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UV、ESI-MS、1H-NMR、13C-NMR等)和理化方法鉴定了其中17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包括一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柚皮素(1);三个木脂素类化合物:(E)-3,3’-二甲氧基-4,4’-二羟基二苯乙烯(2)、蛇菰宁(3)、(-)-(7R,8S)-二氢脱氢双松柏基醇(4);九个酚酸类化合物:异香草醛(5)、丁香醛(6)、3,3’-O-二甲基鞣花酸(7)、原儿茶酸(8)、没食子酸(9)、脱氢双没食子酸(10)、香草酸(11)、鞣花酸(12)、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13),两个甾体类化合物:β-谷甾醇(14)、胡萝卜苷(15),和两个其他类化合物:棕榈油酸(16)、5-羟甲基-2-糠醛(17)。其他化合物正在鉴定中。所分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广枣核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3、4、5、10、13、16为首次从该属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利用HPLC法首次建立了不同产地的10批次广枣去核粉末的指纹图谱,共标定了22个共有峰,在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的基础上,指认了其中的10个共有峰,分别为没食子酸、5-羟甲基-2-糠醛、原儿茶酸、(+)-儿茶素、表儿茶酸、鞣花酸、GZB11、槲皮素、GZE4、3,3’-O-二甲基鞣花酸;并首次建立了HPLC法同时测定其中5个成分的含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去核粉末、广枣核及广枣药材中成分的差异及含量的差别。该研究所用的HPLC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分离度高。建立的指纹图谱典型、全面、有代表性,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药材的整体性,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快速、准确,可作为广枣含量测定的方法,为广枣是否合核使用及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及物质基础。
陈会娟[4](2017)在《复合天然抑菌剂对桑椹保鲜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桑椹是桑科植物桑树的果实,含有丰富的糖类、有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游离氨基酸等重要的营养成分,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2002年被国家卫生部列为“药食两用”的农产品之一。由于桑椹含水量极高且果皮薄,采后易发生霉变和腐烂,耐贮运能力差,大大降低了桑椹的市场价值,因此桑椹保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探究桑椹保鲜的新方法,本文研究了15种中草药对一种桑椹致腐菌(GA)的体外抑菌效果,筛选抑菌活性较好的中药材,中药材提取物以及其与枯草芽孢杆菌相复合,并研究它们对桑椹的保鲜效果。以抑菌圈直径为评价指标,运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从黄连、黄柏、丁香、细辛、黄岑等15种中药材中提取抑菌物质,离体(In vitro)抑菌试验研究对桑椹采后常见致腐真菌核盘菌属(Sclerotinia Sclerotiorum,GA)的抑制效果。通过响应面优化法确定中药材提取物的最佳提取剂乙醇的浓度、超声波提取时间和超声波功率等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黄连、黄柏、丁香、细辛、黄岑等提取物对GA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黄连的抑制效果最明显。黄连抑菌物质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固定料液比15%,提取剂乙醇浓度50%、超声提取时间72 min、超声功率400W,将此条件下得到的黄连提取液配成浓度为0.05g/ml并对桑椹致腐菌(GA)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得到抑菌圈大小的平均直径为15.98mm,模型预测值为16.20mm。说明优化的提取条件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以不同浓度的黄连提取液处理采后桑椹,测定处理后桑椹在不同时间的失重率、霉变率、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可滴定酸的含量及丙二醛的含量,分析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处理后桑椹的失重率和霉变率下降,可溶性总糖的峰值可推迟两天,可滴定酸的减少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量被降低;浓度为0.5g/mL和0.7g/mL黄连提取物处理组桑椹的失重率、霉变率和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其他四组,可滴定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其他四组,说明这两个处理组效果较好;在第8天时,处理后桑椹的失重率、霉变率和丙二醛含量分别可降低26.25%、58.62%和47.47%,可滴定酸含量可提高83.55%。以不同浓度的黄连提取物复合枯草芽孢杆菌处理采后桑椹,测定处理后桑椹在不同时间的失重率、霉变率、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可滴定酸的含量及丙二醛的含量,分析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黄连提取物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处理具有显着的保鲜效果。第5天时,复合处理的失重率、霉变率及丙二醛含量最低,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29.4%、26.6%和35.3%,可滴定酸含量最高,比对照组提高了43%。
王金[5](2017)在《蒙药肉蔻五味缓释微丸的设计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肉蔻五味丸为蒙医经典验方,由肉豆蔻、土木香、木香、广枣、荜茇五味药材配伍组成,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用于祛心“赫依”病,心烦失眠,心神不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肉蔻五味丸对抑郁症亦有效。药效物质筛选结果表明肉豆蔻挥发油、土木香倍半萜成分、木香倍半萜成分、广枣酚酸类成分和荜茇生物碱类为主要活性物质。现有的药动学研究资料表明,除酚酸类成分外,其余几种成分由于水溶性差,导致口服给药后吸收差,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为适应中药制剂现代化的需要,本研究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对肉蔻五味丸进行二次开发,从提取分离工艺、有效部位精制纯化、药物制剂新技术、质量评价标准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出满足临床需求的肉蔻五味缓释微丸。第一部分肉蔻五味丸中药材有效部位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目的: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技术优化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工艺,采用硅胶柱色谱对土木香和木香倍半萜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大孔树脂吸附技术纯化广枣没食子酸和荜茇胡椒碱。方法:分别以土木香内酯和异土木香内酯提取率、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提取率、没食子酸提取率和胡椒碱提取率为土木香、木香、广枣和荜茇指标,通过考察提取溶剂、超声提取时间及料液比,确定各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在此基础上,通过考察硅胶柱粒度、上样量、洗脱流速及洗脱液组分,优选土木香倍半萜组分、木香倍半萜组分的纯化工艺;通过静态吸附/解吸试验筛选合适的大孔树脂、动态吸附试验考察影响洗脱的因素,综合优选广枣没食子酸、荜茇胡椒碱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结果:土木香的优化提取工艺为:甲醇作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20(g/mL),超声辅助提取40 min;纯化工艺为:100-200目硅胶装柱,上样量1:40,石油醚-丙酮(30:1)为洗脱溶剂,2.0 BV/h流速洗脱,1 kg土木香经过提取、分离纯化后最终得到固体32.68 g,经过含量测定,其中含有异土木香内酯14.64 g(44.80%),土木香内酯9.29 g(29.50%)。木香的优化提取工艺为: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30(g/ml),超声辅助提取20min;纯化工艺为:100-200目硅胶装柱,上样量1:30,石油醚-乙酸乙酯(25:1)为洗脱溶剂,2.0BV/H流速洗脱,1kg木香经过提取、分离纯化后最终得到固体37.14g,经过含量测定,其中含有木香烃内酯10.52g(28.33%),去氢木香内酯12.16g(32.74%)。广枣的优化提取工艺为:80%乙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30(g/ml),超声辅助提取30min;纯化工艺为:采用nka-9大孔树脂纯化没食子酸,上柱浓度为2.94mg/ml,流速2BV/H,80%乙醇进行洗脱。3kg广枣,经提取、浓缩、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后,得到固体4.62g,uplc测定,其中含没食子酸3.39g(73.46%)。荜茇的优化提取工艺为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30(g/ml),超声辅助提取20min;采用hpd100大孔树脂纯化胡椒碱,上柱液胡椒碱质量浓度为2.4mg/ml,流速2ml/min,ph3的95%乙醇进行洗脱。0.5kg荜茇经提取、浓缩、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后,得到固体12.86g,uplc测定,其中含胡椒碱9.70g(75.43%)。结论:本方法制备的土木香、木香、广枣、荜茇提取物中的有效部位含量均大于50%,符合有效部位要求。第二部分中间体的精制及药效学实验目的:提高提取物的稳定性及溶解性,观察中间体对慢性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将肉豆蔻挥发油制备成环糊精(b-CD)包合物,提高其稳定性,以包合率为指标,正交试验法优化包合工艺,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scanningcalorimetry,DSC)和红外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分别以泊洛沙姆188(Poloxamer188,P188)、peg6000、聚乙烯吡咯烷酮k30为载体材料,制备固体分散体,以溶出度为指标,考察载体材料、药物/载体比例对难溶性药物溶出度的影响,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用DSC进行表征。孤养方式结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建立大鼠抑郁(cums)模型,观察肉蔻五味中间体对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结果:影响包合率的因素顺序为包合时间>挥发油/b-CD比例>包合温度,最优工艺为包合时间为2h,挥发油/b-CD比例1:10,包合温度为50℃,此工艺下包合物的包合率为86.7%。考察木香提取物、土木香提取物、荜茇提取物固体分散体中药物的溶出度发现,以p188为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为最佳,优化得到的药物/p188比例分别为1:8、1:6和1:6。DSC结果显示,固体分散体中,药物的吸热峰消失,只显示p188的吸热峰,说明固体分散体制备成功。肉蔻五味组(200、100、50mg/kg)可以改善cums大鼠强迫游泳试验的不动时间和新奇抑制摄食的潜伏期,具有抗焦虑、抗抑郁作用。结论:药效学实验证实,肉蔻五味中间体对cums结合孤养大鼠模型有效,说明提取、纯化及中间体制备工艺合理可行。第三部分肉蔻五味缓释微丸制备工艺研究目的: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丸芯,锅包衣法制备肉蔻五味缓释微丸,建立肉蔻五味缓释微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圆整度和收率为指标,考察赋形剂、粘合剂和载药量对丸芯成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挤出速度、滚圆速度和滚圆时间为影响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对丸芯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eudragitrs100为包衣材料,考察包衣锅转速、喷枪压力、喷液流速、包衣温度及包衣增重等因素的影响作用,制备肉蔻五味缓释微丸。为进一步完善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建立了同时测定没食子酸、胡椒碱、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异土木香内酯和土木香内酯的UPLC方法,建立了药物溶出度试验方法,对溶出曲线进行拟合比较,阐明药物释放机理。结果:单因素实验结果得药物/微晶纤维素=3:7,采用0.5%羟丙甲纤维素为粘合剂制备丸芯。正交试验表明滚圆转速对丸芯成型影响最大,然后分别为滚圆时间和挤出速度。最终确定的药物处方为:肉豆蔻挥发油b-环糊精包合物40g,土木香倍半萜成分固体分散体18.3g,木香倍半萜成分固体分散体26.7g,广枣提取物0.058g,荜茇提取物固体分散体1.8g,赋形剂MCC202.6g。制备工艺为:药物及辅料粉碎过80目筛,混匀,以0.5%hpmc水溶液为粘合剂制软材,挤出机挤出速度40rpm,筛网孔径1mm,滚圆速度800rpm,滚圆时间3.5min,出料,40℃干燥。包衣工艺条件为,进风口温度35℃,包衣锅转速40rpm,喷液流速4ml/min,包衣增重4%。建立的uplc条件为:watersbehc18色谱柱(50mm×2.1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程序00.8min(8:92),0.81.0min(8:9252:48),1.06.5min(52:48),6.57.0min(52:488:92),进样完成后中间平衡1min,没食子酸检测波长270nm,胡椒碱检测波长343 nm,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土木香内酯、异土木香内酯检测波长225 nm,体积流量0.3 mL/min;进样体积4μL;柱温为室温。所测的6种成分在浓度区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学考察符合规定。溶出度试验结果表明药物释放符合Fick扩散定律,肉蔻五味缓释微丸属于膜控型缓释微丸。结论:按此工艺制备的肉蔻五味缓释微丸各指标成分12 h释放度均大于85%,释放符合Fick扩散定律。建立的UPLC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可用于肉蔻五味缓释微丸、肉蔻五味丸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为肉蔻五味丸的质量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部分肉蔻五味缓释微丸在Beagle犬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目的:建立同时测定Beagle犬血浆中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异土木香内酯和土木香内酯的UPLC方法,初步研究肉蔻五味缓释微丸的Beagle犬药动学。方法:Beagle犬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肉蔻五味缓释微丸和肉蔻五味丸,采用双周期交叉实验,给药后在规定时间取血,处理后进样测定,采用非房室模型法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各成分的标准曲线线性良好,回收率与精密度试验结果符合要求,与肉蔻五味丸相比,肉蔻五味缓释微丸的Tmax延长,生物利用度提高。结论:通过现代工艺制备的肉蔻五味缓释微丸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具有缓释作用。
韩亚南[6](2016)在《八味沉香丸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八味沉香丸成方于公元8世纪,始载于藏医古典巨着《四部医典》中,现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处方由肉豆蔻、沉香、广枣、乳香、诃子、木香、石灰华、木棉花8味药组成,可清心热,宁心,用于热病攻心、心前区疼痛,还可开窍安神,用于治疗神昏谵语等症。该方作为藏区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具有确切的疗效,虽已有千余年临床应用历史,但由于其物质基础、药理药效作用机制不明确,阻碍了其临床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如,现行标准只对八味沉香丸规定了显微鉴别和沉香、乳香的TLC鉴别,难以保证药品质量的一致性和可控性。再者,目前市售的八味沉香丸包装材料有聚乙烯瓶装和药品包装用PTP铝箔、聚氯乙烯固体药用硬片等不同材质,有效期更是有42个月和36个月之分,在物质基础不明确的情况下,市售药品的包装材料和有效期的差异能否保证安全用药的需要,是个有必要研究的课题。本研究目的在于:1、完善现有八味沉香丸的质量标准,提高其质量的可控性,保证其均一性;2、通过初步的稳定性研究,探索药品代表性成分的变化情况,为药品包装材料的选取及有效期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3、通过全方的HPLC-DAD指纹图谱研究,从整体上对该药品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本研究:1、建立了与现有科技手段相适应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方法,极大的完善了现有质量标准:广枣的TLC鉴别,诃子的TLC鉴别,木香和乳香的TLC鉴别;广枣和诃子代表性成分没食子酸的HPLC定量测定,木香主要活性成分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HPLC定量测定,肉豆蔻主要活性成分去氢二异丁香酚的HPLC定量测定。2、高温、高湿、强光照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药品的原有物质基础成分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会发生降解,故应选取合适的包材并科学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产品的有效期。3、全方指纹图谱的建立,第一次从整体的角度对其物质基础进行了探索,为八味沉香丸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方法,并为进一步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了方法。本次研究为八味沉香丸的二次开发探索了思路,为基本讲清其物质组成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杨云舒[7](2016)在《广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性研究》文中提出漆树科植物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Burtt et Hill)广泛分布于我国的西藏、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东南亚地区也有分布,其干燥果实称为广枣。广枣中大量的黄酮类成分被认为是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然而,目前对广枣黄酮的研究多集中于其药理活性方面,少见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报道。本课题的研究包括四个部分:(1)通过单因素试验(包括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微波功率五个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广枣中黄酮类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法提取广枣黄酮的最佳条件是:提取温度75℃、液料比62:1、乙醇体积分数62%、微波功率500 W和提取时间7 min。在此条件下,广枣黄酮的得率为16.41%。(2)通过动态法对样品液流速、样品液pH、洗脱液流速和洗脱液乙醇体积分数对AB-8型大孔树脂纯化效果进行研究,利用制备色谱对广枣黄酮进行分离。实验结果证明,AB-8型大孔树脂纯化广枣黄酮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样品液流速2 BV/h、样品液pH2、洗脱液流速3 BV/h、洗脱液乙醇体积分数60%,在此条件下广枣黄酮纯度由28.5%增加到67.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分离纯化的效果,显示制备色谱将广枣黄酮分离为两个组分(F1和F2),能够用于广枣黄酮的初步分离。(3)采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串联(LC-Q-TOF-MS)结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串联(LC-QQQ-MS/MS)对广枣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串联进行定量实验。通过对比标准品或相关文献的保留时间及质谱碎片鉴定出10种酚酸类物质和5种黄酮类物质。利用液相-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LC-QQQ-MS/MS)在多反应监控模式(MRM)下,分别测定了黄酮化合物的含量,F1中6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奎宁酸(399.76±16.69μg/g),柠檬酸(874.26±24.13μg/g),没食子酸(1313.32±46.85μg/g),绿原酸(14.39±0.34μg/g),儿茶素(27.31±0.27μg/g)和原儿茶酸(1282.53±52.63μg/g);F2中11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儿茶素(117.18±3.44μg/g),原儿茶酸(18407.81±260.39μg/g),牡荆素(12.52±0.29μg/g),1-咖啡酰奎宁酸(148.12±5.90μg/g),异槲皮苷(45.16±1.16μg/g),鞣花酸(806.50±28.12μg/g),槲皮苷(484.83±20.39μg/g),紫云英苷(60.00±0.80μg/g),甲基鞣花酸(583.84±14.87μg/g),二甲基鞣花酸(662.41±16.62μg/g)和异鼠李素(46.31±0.53μg/g)。(4)分别测定广枣黄酮、F1和F2的总抗氧化能力、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并与常见的抗氧化剂抗坏血酸(Vc)进行了对比。此外,利用细胞模型法初步评价了广枣黄酮的细胞内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广枣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总黄酮的抗氧化性介于F1和F2之间;F1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F1和F2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高于Vc,而在总抗氧化能力以及清除超氧阴离子方面F1和F2均低于Vc;广枣黄酮在15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无毒性,且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能力。
翟宇鑫[8](2015)在《体外模拟消化条件下南酸枣中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在我国分布广泛,含有丰富的单宁、皂苷、黄酮、多酚等生物活性成分。近年来,关于食品中酚类化合物消化释放、吸收利用和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研究主要集中在苹果、葡萄等少数植物,而关于南酸枣中酚类化合物在体外消化过程中的变化研究却未见报道。为此,本文以南酸枣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南酸枣鲜果及水提取液中酚类化合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并考察了不同影响因素(消化液酸碱度、消化酶)对南酸枣中酚类化合物消化利用及功能性质的影响,为合理、有效的开发南酸枣资源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总多酚、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肠消化液中南酸枣鲜果及水提取液中多酚释放量低于胃液,为胃消化液的94%左右,呈下降趋势。胃肠液消化后鲜果中黄酮类化合物无显着差异。胃液消化引起水提取液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下降,肠液消化后含量上升恢复至消化前。消化酶活性对鲜果中总多酚的释放起促进作用,对水提取液作用相反,但其可同时促进鲜果及水提取液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释放。胃肠道酸碱环境对南酸枣中酚类化合物释放影响最大,酶活次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7种酚类化合物胃肠液消化前后的变化情况发现,胃液消化后,酚酸类化合物(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没食子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含量无显着变化,但黄酮类化合物(儿茶素、表儿茶素)含量明显降低。经肠液消化后,除阿魏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外,其他酚类化合物含量均显着下降,尤其是绿原酸在含量下降的同时生成了新的物质。混合标品在胃液中含量均无显着变化,肠液消化后仅表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含量下降,分别下降50.]8%和70.99%,其他酚类化合物含量均无显着变化。此外,通过监测南酸枣消化液中三个酚类化合物单体: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和儿茶素发现,南酸枣鲜果胃肠液消化后三个酚类单体含量无显着差异;水提取液胃肠液消化后表儿茶素含量无显着差异,胃液消化引起儿茶素含量下降,肠液消化引起没食子酸含量下降·,胃肠道酸碱环境是影响三个酚类化合物单体释放的主要因素,消化酶活性对三个酚类单体的释放无显着影响。为进一步评价胃肠液消化对南酸枣中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性的影响,采用总抗氧化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三种抗氧化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酸枣鲜果经人工胃肠液模拟消化后,三种抗氧化能力均逐渐下降。水提取液胃液消化后总抗氧化能力显着提高;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肠液消化后总抗氧化能力化学组下降,酶活组无显着变化;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没有显着变化;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提高,恢复至消化前水平。本文为合理、有效的利用南酸枣资源提供了试验依据和理论参考。
王晓琴,王力伟,赵岩,马超美[9](2014)在《广枣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广枣可药食两用,其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和保健功效。到目前为止从广枣果实中共分离得到包括黄酮、酚酸在内的25个化合物;研究证明其具有心血管、抗氧化、增强免疫和抗肿瘤等广泛的药理和生物活性。本文对广枣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广枣功能性食品的生产、药学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肖呈祥[10](2014)在《苎麻总黄酮的基因型差异及黄酮分离与检测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苎麻(Boehmeria nivea)为荨麻科苎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是重要的纤维经济作物。但其纤维作为纺织原料,仅有占整个植株的4%左右被利用,约96%成为苎麻副产物被废弃,产生极大的浪费;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苎麻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本文对苎麻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及其含量的基因型差异性开展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以及验证实验,比较研究了乙醇回流法、纤维素酶-乙醇回流法、超声波-乙醇提取法等3种方法提取分离苎麻的黄酮类化合物,从总黄酮提取率、提取效率、工艺经济成本等考虑,以超声波-乙醇提取法提取分离苎麻的黄酮类化合物最为经济有效。其中乙醇回流法最佳提取工艺参数:料液比为1:70,乙醇浓度为80%,提取时间为100rmin,提取温度为80℃,此时苎麻总黄酮平均提取率为3.75%。纤维素酶-乙醇回流法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纤维素酶用量为3mg,酶解pH=4.5,酶解时间为80min,酶解温度为50℃,此时苎麻总黄酮平均提取率为3.82%。超声波-乙醇提取法最佳提取工艺参数:料液比为1:35,超声功率为100W,超声时间为45min,超声温度为60℃,此时苎麻总黄酮平均提取率为4.21%。2.通过比较研究3种树脂AB-8、S-8、D4020的吸附与解吸性能,确定AB-8为纯化树脂;通过AB-8型树脂的静态吸附与解吸、动态吸附与解吸实验,优化确定AB-8型树脂最佳吸附与解吸参数为:上样液浓度为0.3mg/mL,上样液流速为0.2mL/min,上样液pH=6;洗脱液乙醇浓度95%,洗脱液流速3mL/min,洗脱液用量5BV。3.对20个苎麻不同品种(种质)不同生长期不同部位的苎麻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分析研究表明:苎麻的总黄酮含量变异范围在0.209~4.748%之间,平均含量为1.42%,其中“城步本地麻”叶部总黄酮含量最高达4.748%,“耒阳铁丝麻”根总黄酮含量最低为0.336%。不同部位中以叶部的含量最高,平均为2.309%,根次之,平均为0.689%,茎最低,平均为0.634%。苎麻随着生育进程增加,总黄酮含量一般先增加再逐渐降低,其中以封行后的中期含量最高,平均为2.702%,以封行前的含量最低,平均为1.91%。将20个苎麻品种(种质)分成3类,其中高黄酮含量苎麻品种(种质)3个;中黄酮含量苎麻品种(种质)10个;低黄酮含量苎麻品种(种质)为7个。
二、广枣总黄酮在不同提取液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枣总黄酮在不同提取液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环塔里木盆地灰枣及骏枣果实品质分析及优势产区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不同地区果实品质差异研究进展 |
1.2.2 枣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
1.2.3 生态适宜性划分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环塔里木盆地灰枣果实品质分析及优势产区划分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主要仪器 |
2.1.4 试验方法 |
2.1.5 数据及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环塔里木盆地灰枣果实内在品质指标分析 |
2.2.2 环塔里木盆地灰枣果实外在品质指标分析 |
2.2.3 环塔里木盆地灰枣果实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
2.2.4 环塔里木盆地灰枣园土壤指标概况 |
2.2.5 环塔里木盆地灰枣园土壤指标相关性分析 |
2.2.6 土壤因子与灰枣果实品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2.2.7 环塔里木盆地灰枣果实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 |
2.2.8 环塔里木盆地灰枣产区果实综合品质聚类及优势产区划分 |
2.3 讨论与小结 |
2.3.1 环塔里木盆地灰枣果实品质指标分析 |
2.3.2 灰枣品质指标与土壤因子关联性 |
2.3.3 环塔里木盆地灰枣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
2.3.4 环塔里木盆地灰枣果实优势产区划分 |
第3章 环塔里木盆地骏枣果实品质分析及优势产区划分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主要仪器 |
3.1.4 试验方法 |
3.1.5 数据及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环塔里木盆地骏枣果实内在品质指标分析 |
3.2.2 环塔里木盆地骏枣果实外在品质指标分析 |
3.2.3 环塔里木盆地骏枣果实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
3.2.4 环塔里木盆地骏枣园土壤指标概况 |
3.2.5 环塔里木盆地骏枣园土壤指标相关性分析 |
3.2.6 土壤因子与果实品质逐步回归分析 |
3.2.7 环塔里木盆地骏枣果实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 |
3.2.8 环塔里木盆地骏枣果实综合品质聚类及优生区划分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环塔里木盆地骏枣果实品质指标分析 |
3.3.2 骏枣品质指标与土壤因子关联性 |
3.3.3 环塔里木盆地骏枣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
3.3.4 环塔里木盆地骏枣果实优势产区划分 |
第4章 结论 |
4.1 环塔里木盆地灰枣、骏枣果实品质指标及土壤相关性 |
4.2 环塔里木盆地灰枣、骏枣果实综合评价 |
4.3 环塔里木盆地灰枣、骏枣优势产区划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冠心七味片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冠心七味片的显微鉴别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2 显微特征的研究 |
2.1 檀香 |
2.2 降香 |
2.3 肉豆蔻 |
2.4 山柰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冠心七味片的薄层鉴别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试剂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丹参的薄层鉴别 |
2.2 檀香的薄层鉴别 |
2.3 降香的薄层鉴别 |
2.4 肉豆蔻的薄层鉴别 |
2.5 山柰的薄层鉴别 |
2.6 广枣的薄层鉴别 |
2.7 沙棘的薄层鉴别 |
第三部分 冠心七味片的含量测定 |
(一)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二)丹参中脂溶性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冠心七味片中挥发性成分特征图谱方法的建立 |
1 仪器与试剂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试药 |
2 方法学验证 |
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2 试验溶液的制备 |
2.3 特征图谱的建立 |
2.4 专属性试验 |
2.5 精密度试验 |
2.6 重复性试验 |
2.7 稳定性试验 |
3 讨论 |
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3.2 提取效率考察 |
3.3 提取方法及溶剂的选择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冠心七味片中药材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广枣核化学成分与广枣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广枣核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广枣核化学成分研究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2 提取与分离 |
2.1 药材的提取 |
2.2 石油醚部位分离纯化 |
2.3 乙酸乙酯部位的分离纯化 |
2.4 正丁醇部位的分离纯化 |
3 各广枣核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名称和结构 |
4 各化合物结构解析 |
5 小结 |
第二节 广枣核单体化合物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试剂与材料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配制 |
2.2 活性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二章 蒙药广枣指纹图谱研究及含量测定 |
第一节 广枣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药材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1.1 流动相的考察 |
2.1.2 检测波长的考察 |
2.1.3 柱温的考察 |
2.1.4 进样量的考察 |
2.1.5 流速的考察 |
2.1.6 不同色谱柱的考察 |
2.2 提取条件的选择 |
2.2.1 提取溶剂的考察 |
2.2.2 提取方法的考察 |
2.2.3 取样量的考察 |
2.2.4 提取时间的考察 |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 方法学考察 |
3.1 精密度试验 |
3.2 稳定性试验 |
3.3 重复性试验 |
4 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及共有峰的确认 |
4.1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共有峰的指认 |
4.2 聚类分析 |
4.3 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评价 |
5 广枣药材、广枣去核粉末及广枣核指纹图谱对比 |
5.1 广枣药材、广枣去核粉末及广枣核对照指纹图谱的建立 |
5.2 广枣药材、广枣去核粉末及广枣核成分比较 |
6 小结 |
第二节 HPLC法同时测定广枣中5种成分的含量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溶剂的制备 |
2.2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
2.3 方法学考察 |
2.3.1 线性关系考察 |
2.3.2 精密度试验 |
2.3.3 稳定性试验 |
2.3.4 重复性试验 |
2.3.5 加样回收试验 |
2.4 样品含量测定 |
2.5 广枣药材、广枣去核粉末及广枣核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3.1.1 检测波长的考察 |
3.1.2 柱温的考察 |
3.2 提取条件的选择 |
3.2.1 提取方式的考察 |
3.2.2 提取溶剂的考察 |
3.2.3 提取时间的考察 |
3.2.4 提取温度的考察 |
3.2.5 料液比的考察 |
4 小结 |
第三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语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复合天然抑菌剂对桑椹保鲜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桑椹 |
1.1.1 简介 |
1.1.2 桑椹营养价值 |
1.1.3 桑椹产业现状 |
1.2 水果保鲜 |
1.2.1 水果保鲜原理 |
1.2.2 现有保鲜技术 |
1.2.3 桑椹保鲜现状 |
1.2.4 桑椹常见致腐菌 |
1.3 中药材 |
1.3.1 中药材 |
1.3.2 中药材研究现状 |
1.3.3 中药材抑菌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植物源抑菌剂的筛选及对桑椹致腐真菌抑菌效果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试剂 |
2.2.3 培养基的配制 |
2.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植物源抑菌剂的提取 |
2.3.2 抑菌试验方法 |
2.3.3 黄连抑菌物质提取单因素试验 |
2.3.4 黄连抑菌物质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植物源抑菌作用的初筛 |
2.4.2 黄连抑菌物质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2.4.3 黄连抑菌物质提取的工艺优化 |
2.4.4 最佳提取条件的确定及验证试验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黄连提取物对桑椹保鲜效果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 |
3.2.1 中药及供试菌株 |
3.2.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黄连抑菌物质的提取 |
3.3.2 桑椹的处理 |
3.3.3 桑椹失重率的计算方法 |
3.3.4 桑椹霉变率的测定 |
3.3.5 桑椹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
3.3.6 桑椹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
3.3.7 桑椹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对桑椹失重率的影响 |
3.4.2 对桑椹霉变率的影响 |
3.4.3 对桑椹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3.4.4 对桑椹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4.5 对桑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黄连提取物复合枯草芽孢杆菌对桑椹保鲜效果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 |
4.2.1 材料 |
4.2.2 主要试剂和器材 |
4.3 试验方法 |
4.3.1 新鲜桑椹的处理 |
4.3.2 桑椹品质和生理特征指标的测定 |
4.3.3 桑椹失重率的计算方法 |
4.3.4 桑椹霉变率的测定 |
4.3.5 桑椹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
4.3.6 桑椹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
4.3.7 桑椹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对桑椹失重率的影响 |
4.4.2 对桑椹霉变率的影响 |
4.4.3 对桑椹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4.4.4 对桑椹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4.4.5 对桑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受资助的项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5)蒙药肉蔻五味缓释微丸的设计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肉蔻五味丸中药材有效部位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间体的精制及药效学实验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蒙药肉蔻五味缓释微丸制备工艺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肉蔻五味缓释微丸在Beagle犬体内药动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肉蔻五味丸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八味沉香丸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八味沉香丸概况 |
2. 八味沉香丸中单味药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
3.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研究进展 |
4.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八味沉香丸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自制八味沉香丸及各阴性样品的制备 |
2. 八味沉香丸的TLC鉴别方法的建立 |
3. 八味沉香丸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八味沉香丸的对比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试剂及材料 |
2. 样品的制备及检测 |
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八味沉香丸的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试剂及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讨论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广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广枣的研究概况 |
1.2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1.3.1 溶剂提取法 |
1.3.2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3.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1.3.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3.5 酶解法 |
1.4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1.4.1 柱层析法 |
1.4.2 大孔树脂吸附法 |
1.4.3 高速逆流色谱法 |
1.4.4 中压制备色谱法 |
1.5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
1.5.1 紫外光谱法 |
1.5.2 液相色谱-质谱法 |
1.5.3 核磁共振法 |
1.6 广枣黄酮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本课题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广枣黄酮的提取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2 广枣黄酮微波提取 |
2.3.3 广枣黄酮含量的测定 |
2.3.4 单因素试验 |
2.3.5 响应面试验设计 |
2.3.6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标准曲线 |
2.4.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4.3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 |
2.5 实验小结 |
第三章 广枣黄酮的纯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广枣黄酮样品液的制备 |
3.3.2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
3.3.3 大孔树脂纯化广枣黄酮条件的确定 |
3.3.4 制备色谱纯化广枣黄酮 |
3.3.5 纯化效果的检测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大孔树脂纯化广枣黄酮 |
3.4.2 制备色谱分离广枣黄酮 |
3.4.3 制备色谱分离效果的检测 |
3.5 实验小结 |
第四章 广枣黄酮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溶液的配置 |
4.3.2 标准品溶液的配置 |
4.3.3 色谱与质谱分析条件 |
4.3.4 定性分析 |
4.3.5 定量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广枣黄酮的定性分析 |
4.4.2 广枣黄酮的定量分析 |
4.5 实验小结 |
第五章 广枣黄酮抗氧化性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溶液的配置 |
5.3.2 磷钼络合物法测定总抗氧化活性 |
5.3.3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5.3.4 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5.3.5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5.3.6 细胞内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广枣总黄酮及F1、F2的总抗氧化活性 |
5.4.2 广枣总黄酮及F1、F2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
5.4.3 广枣总黄酮及F1、F2清除?OH的能力 |
5.4.4 广枣总黄酮及F1、F2清除O_2~-?的能力 |
5.4.5 广枣总黄酮及F1、F2的细胞内抗氧化能力 |
5.5 实验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体外模拟消化条件下南酸枣中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南酸枣研究现状 |
1.2 酚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
1.2.1 酚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布 |
1.2.2 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 |
1.3 酚类化合物体外模拟消化的研究现状 |
1.3.1 酚类化合物的体外模拟消化 |
1.3.2 体外模拟消化的方法与影响因素 |
1.3.3 酚类化合物在体外模拟消化中的变化情况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体外模拟消化对南酸枣中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鲜果制备 |
2.3.2 溶剂提取方法 |
2.3.3 酸碱消化环境对南酸枣多酚类物质释放的影响(化学组) |
2.3.4 消化酶活性对南酸枣多酚类物质释放的影响(酶活组) |
2.3.5 Folin-酚法测定总多酚含量 |
2.3.6 NaNO_2-AIC1_3-NaOH显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 |
2.3.7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南酸枣鲜果中总多酚的释放情况 |
2.4.2 南酸枣水提取液中总多酚的释放情况 |
2.4.3 南酸枣鲜果中总黄酮的释放情况 |
2.4.4 南酸枣水提取液中总黄酮的释放情况 |
2.4.5 胃肠液消化后鲜果和提取液中总多酚、总黄酮含量比较 |
2.4.6 不同消化部位鲜果和提取液中黄酮比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体外模拟消化对南酸枣抗氧化性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
3.3.2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3.3.3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3.3.4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
3.4.2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
3.4.3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酸枣中酚类物质组成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色谱条件 |
4.3.2 标准溶液配制 |
4.3.3 标准曲线制备 |
4.3.4 消化样品制备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线性关系考察 |
4.4.2 单一标品消化结果 |
4.4.3 混合标品消化结果 |
4.4.4 样品消化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获奖情况 |
(9)广枣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广枣的化学成分 |
1.1 黄酮类化合物 |
1.2 酚酸类化合物 |
1.3 其他类化合物 |
2 广枣的药理活性 |
2.1 抗心律失常 |
2.2 改善心肌缺血 |
2.3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2.4 抗氧化活性 |
2.5 增强免疫活性 |
2.6 抗肿瘤活性 |
2.7 抗病毒活性 |
3 结语 |
(10)苎麻总黄酮的基因型差异及黄酮分离与检测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2.1 苎麻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
1.2.2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苎麻总黄酮提取液的工艺研究 |
1.2.3 苎麻总黄酮含量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概况 |
1.3.2 苎麻属植物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苎麻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方法 |
2.2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苎麻总黄酮提取液的工艺研究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2 实验预处理 |
2.2.3 实验方法 |
2.3 苎麻总黄酮含量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
2.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3.2 供试材料 |
2.3.3 试验设计 |
2.3.4 取样 |
2.3.5 测定项目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苎麻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
3.1.1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
3.1.2 苎麻总黄酮稳定性实验结果分析 |
3.1.3 苎麻总黄酮不同提取方法结果分析与优化工艺研究 |
3.1.4 苎麻总黄酮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分析 |
3.2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苎麻叶总黄酮提取液的结果分析 |
3.2.1 大孔树脂的选择 |
3.2.2 AB-8型树脂对苎麻叶总黄酮的动态吸附条件分析 |
3.2.3 AB-8型树脂对苎麻叶总黄酮的动态解吸条件分析 |
3.3 苎麻总黄酮含量的基因型差异性研究 |
3.3.1 苎麻叶总黄酮含量的次数分布结果分析 |
3.3.2 不同取样时期苎麻叶总黄酮含量的差异分析 |
3.3.3 苎麻叶总黄酮含量平均每天变化率的结果分析 |
3.3.4 不同品种的苎麻叶总黄酮含量差异分析 |
3.3.5 不同品种苎麻茎部和根部总黄酮含量差异分析 |
3.3.6 不同品种的苎麻叶总黄酮含量差异分类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4.1 全文结论 |
4.1.1 苎麻总黄酮提取液的稳定条件 |
4.1.2 苎麻总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方法及最佳提取工艺参数 |
4.1.3 AB-8型树脂纯化苎麻总黄酮提取液的工艺优化参数 |
4.1.4 不同基因型苎麻总黄酮含量的差异性结果 |
4.2 全文讨论 |
4.2.1 苎麻总黄酮提取液的稳定性分析 |
4.2.2 苎麻总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4.2.3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苎麻总黄酮的工艺优化 |
4.2.4 苎麻总黄酮含量的基因型差异分析 |
4.2.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
4.3 本研究创新点 |
4.4 苎麻黄酮类物质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广枣总黄酮在不同提取液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塔里木盆地灰枣及骏枣果实品质分析及优势产区划分[D]. 梁丰志.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冠心七味片质量标准的研究[D]. 李妍.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3]广枣核化学成分与广枣质量控制研究[D]. 向萍.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7(02)
- [4]复合天然抑菌剂对桑椹保鲜效果的影响[D]. 陈会娟. 江苏科技大学, 2017(02)
- [5]蒙药肉蔻五味缓释微丸的设计及评价[D]. 王金.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8)
- [6]八味沉香丸的质量标准研究[D]. 韩亚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3)
- [7]广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性研究[D]. 杨云舒. 天津商业大学, 2016(02)
- [8]体外模拟消化条件下南酸枣中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性的研究[D]. 翟宇鑫. 南昌大学, 2015(01)
- [9]广枣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王晓琴,王力伟,赵岩,马超美. 食品科学, 2014(13)
- [10]苎麻总黄酮的基因型差异及黄酮分离与检测工艺优化研究[D]. 肖呈祥.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