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振雄风:俄罗斯发展作战飞机(论文文献综述)
吴敏文[1](2021)在《俄军电子战利器:摩尔曼斯克-BN短波通信干扰系统》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11月初,俄罗斯军队在北极圈内的演习中使用了摩尔曼斯克-BN短波通信干扰系统。此次演习持续14个小时,安装在7辆卡马兹汽车上的摩尔曼斯克-BN短波通信干扰系统,经100千米奔袭投入演习。此前,该系统已于2014年列装北方舰队,2017年部署克里米亚,2018年列装波罗的海舰队,2019年4月部署在俄罗斯最西边、位于波罗的海沿岸、远离俄罗斯本土之外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
樊丛维[2](2021)在《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史不断在印证这一事实。而中国近代以来的心路历程也在告诫着我们,只有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此为背景,中国适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其研究也需要运用更加多维、更加独特的视角,从而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贡献出更多力量。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在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等众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海洋事业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科技兴海应当成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路径。文章第一部分是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首先要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科技与海洋战略的关系,从传统海洋战略理论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中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探寻理论基础。同时,根据对现有官方文件的全面解读,可以将海洋强国战略划分成四个维度,即海洋安全、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海洋科技。由此可见,海洋科技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其中一个层面。因此,科技兴海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科技兴海对于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作用于其他三个维度的变量对海洋强国战略整体施加影响,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引领全局的作用。文章第二部分注重研究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在科技兴海的助推下,中国应当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建设和平性海洋强国;同时,发挥科技要素的核心作用,实现规则引领、理念引领、路径引领,建设引领型海洋强国;最后,要不断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建设负责任海洋强国。进而以目标为指引,推动中国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文章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科技的进步扩充了海洋安全的内涵,同时也加剧了海洋权益争端,进而强化国家间了海上对抗的风险,海洋安全形势因此变的更为复杂;同时,科技要素强化了世界上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与意愿,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极化趋势明显;最后,在科技要素的推动下,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了新的特征,新兴海洋议题也在不断出现,而且海洋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海洋政治议题不断增多。有鉴于此,应当准确定位当前挑战,仔细审视现实问题,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基础。文章第四部分拟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提供路径选择。中国为了更好地迎接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必须发挥科技要素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核心作用。针对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国需要依照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建设目标,对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做出筹划。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维护地区海洋安全、提升海洋行为能力三大领域重点发力,并通过科技要素对这三个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撑,有序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
姜永伟[3](2020)在《重拾“末日武器”:俄研制第三代“审判日飞机”》文中指出2020年10月14日,在德国军队与北约军队秘密举行代号"坚定中午"核战演习的首日,俄罗斯联合飞机制造集团公司宣布俄已开始研制伊尔-96第三代"审判日飞机",以取代第二代"审判日飞机"伊尔-80和伊尔-82。以牙还牙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在分析和总结古巴导弹危机的经验和教训时指出,在危机期间,假如苏联对美国实施先发制人核打击,美国将丧失对地面军队实施作战指挥的能力。对此,美国必须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应对苏联先发制人的核打击。
蔺陆洲[4](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提出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辜璐[5](2015)在《俄罗斯军事航天能否强势崛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继2月24日声称将依托国际空间站发展独立自主的宇航项目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在5月6日进一步公布了2016-2025年太空项目计划,计划投入400亿美元开展核动力发动机、载人探月项目,以及超重型火箭等一系列项目,这一十年规划充分展示了俄罗斯急欲在航天领域有所作为,恢复传统航天强国地位的雄心。俄罗斯军事航天的辉煌与艰辛苏联/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早建立
江新国[6](2012)在《海权对俄罗斯兴衰的历史影响》文中指出俄罗斯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次大起大落,海权得失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17世纪末至18世纪,俄罗斯成功地西进波罗的海并夺取黑海制海权,直接促进俄罗斯实现崛起;19世纪,因政府特点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加之海洋地理环境的限制,俄国在海洋角逐中惨败,国家由此衰落;20世纪,苏联在工业化和强大的海上力量支撑下再度崛起,后因军事海权与经济海权脱节,领土扩张与国家安全冲突,国家再度走向衰落;进入21世纪,俄罗斯对过去海上争霸战略进行调整和改革,实行更加务实的海权复兴战略,适度地发展海上力量,更加注重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谋求重新崛起。
李雯婷[7](2012)在《国际军控背景下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外层空间在拥有宝贵资源和独特环境的同时,还对现代战争有着巨大的军事价值,被军事大国视为战略―制高点‖。在抢占外空优势地位、维护本国安全的同时各国加紧在外空部署武器,外空武器化进程已势不可挡。近年来,外空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保证外空安全主要是要确保国家能够平等、安全地进出和利用外空,并消除空间系统面临的各种威胁,其本质是要能有效地控制空间。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拥有雄厚的空间产业与先进的空间技术,冷战时期为了政治与军事的需要,一直奉行与美国争夺航天领先地位的发展战略。冷战后,由于外空安全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俄罗斯仍将发展空间力量作为重要任务。但其发展空间力量的出发点已从两极争霸转变为维护大国地位、遏止侵略以及保障盟国的军事安全。特别是在国际军控的背景下,为应对美国在外空的咄咄逼人,俄罗斯重新调整外空安全战略,通过不断提升空间实力,特别是外空防御能力来抗击敌对势力外空的袭击。俄罗斯外空力量的发展既能增加本国安全利益,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与美国的低水平战略平衡,以及遏止北约东扩,成为维护国际稳定与和平的有效因素。但由于美国谋求外空绝对霸权与绝对自由,尤其是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强硬态度迫使俄罗斯采取非对称手段予以回应,以保持俄、美两国的战略稳定性;同时,俄罗斯发展防御性武器也会或多或少引起美国的警觉,从而容易导致外空军备竞赛,危害外空安全与国际稳定。外层空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国际社会理应共同维护外空安全与和平利用,在此方面俄罗斯与中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认同。近年来两国不断加强合作,试图通过推动联合国裁谈会重设外空特委会来促进外空军控的谈判,通过散发禁止在外空部署武器的相关文件来推动防止外空武器化的谈判,通过提交各种草案来力促外空军控国际条约的形成。两国在外空军控合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美国在外空的强势地位及现实因素的影响给两国在外空军控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总体来说,两国联手推动外层空间军备控制不仅有助于深化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有利于构建一种新型的外空国际安全合作关系,以此来推动外层空间的军备控制。
温杰[8](2012)在《步履维艰——米格-35多用途战斗机的前世今生(中)》文中研究说明与米格-29M型相比,米格-35战斗机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而成为"支点"系列战斗机的巅峰之作。米格飞机公司表示,如果说米格-29是经典的轻型战斗机,那么米格-35已经升级为"第4++"代的中型战斗机,丝毫不逊于美国和欧洲的四代半战斗机,甚至在某些性能方面还优于后者,特别是米格-35战斗机的超机动能力,在MMRCA计划竞争中独占鳌头。
赵仕英[9](2012)在《STS视域下的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要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哈贝马斯已把它视为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多个领域。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海军技术对于国家海权的维护意义重大。海军技术与海权作为利用技术手段实现社会目标的产物,是典型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需要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南海、东海海域面临严峻挑战的复杂形势下,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面对复杂的局势,我们应该借助怎样的科技力量建设和保障我国的海权?在现有海军技术力量的条件下,怎样处理好海军技术和海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在海军技术力量比较低下的情况,就不能够主张应有的海权?在现有的海军技术条件下能否实现在更高的层次上建构海权?海军的技术水平和海权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还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张力?这些都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技术和社会的政治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力量在政治领域的扩张,常会导致现实社会中二者之间的互动。关于技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和立场。在理论上的一种立场是技术决定论,认为社会的最终决定因素是技术,技术不仅决定人的行为、思维方式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决定社会的意识形态。这样一种技术决定论,在技术和权力的关系上表现为国家的权力受制于科学技术,认为科学技术的实力会决定政治权利的社会运作及其效力、国际影响力等等。另一种理论上的观点是技术社会建构论,它看到现代科学和技术尤其是海军技术是在社会建制的政治背景下建构起来的,从而忽视甚至看不到技术本身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在科学技术实践上不尊重技术的发展规律,这可能造成片面强调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而忽视理性的方式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事实上可能造成对科学技术进步的破坏。在实践中,关于海军技术和海权的关系上也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技术决定论,认为海军的技术实力决定海权的状况。这种观点认为当海军技术强大的时候,海权及其权益就自然而然地强大并拥有强大的国际威慑力和影响力,这种立场会认为只要拥有了强大的海军技术,海权就完善了,甚至可以拥有海上的霸权,会认为海权的维护不需要政治的调控、不受国内各种势力等因素以及官兵精神士气的影响,单纯地追求技术的强大;而如果没有一定水平的海军技术,这种观点就会认为海权自然就会衰落,就不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甚至放弃应有海权的维护,忽视超越技术实力的人的精神因素作用。另一种态度是海军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这种观点在海军发展战略上倾向于强调发挥政治等外交手段,忽视技术在海权维护中的作用,当然这是一种极端现象。事实上,在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上的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都具有片面性,只是单纯地强调二者之中的某一方面,而没有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技术决定论只是强调了海军技术对海权的决定作用,却忽视了海权对海军技术的制约、引导作用,社会建构论只是强调了海权对海军技术的制约作用,却忽视了海军技术的决定作用。海军技术与海权之间是互动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张力,这个张力就是指海军技术与海权之间是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制约、既相互分离又相互排斥的倾向和趋势。针对以上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本文将在STS视域下研究海军技术与海权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的理论阐释、历史分析和现实考量,揭示海军技术与海权之间的互动张力关系。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海军技术产生了相应不同的海权形态,桨船动力时代的技术对应的是从模糊到明确的局部海权,风帆动力和蒸汽动力时代的技术对应的是从发展到高潮的全球海权,复合动力时代的技术对应的是从强势到弱化的有限海权。在现代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社会,国际社会也曾显出不同的海权态势,美国意欲称霸全球,日本不断拓展海权。这说明,海军技术和海权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二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首先,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已经对社会的存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军技术的实力和水平影响着现代海权的发展,其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海权就有可能强大,海军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海权就有可能弱小。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其次,海权制约着海军技术的发展,海权的强大可以为海军技术的发展提供提升空间。海权在战略上的积极主动的构建和完善,必然会在海军实力的发展和提升上倾注各种力量,这就为海军技术实力和水平的提升提供充分的条件,反过来这也进一步促进国家海权的独立和完善。再次,在海军技术和海权之间存在着一个张力。影响海军技术和海权的有众多因素,如经济因素、国家政治、国内形势、国际形势、外交策略,还有地缘政治等等因素。它们都会造成海军技术与海权之间相互联结又相互制约、既可能相互分离又相互排斥的倾向和趋势。海军技术力量的提高,能够增强海上力量,改变作战方式,维护海权,但是海军技术并不是影响海权的唯一因素。海权本身属于国家权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社会整体因素影响下存在和发展,它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海洋空间内的事物,它并不完全受制于海军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海权自身表现出特有的发展历程,海军技术水平高的情况下,并不一定有强大的海权,海军技术水平低的情况下,也可以有强大的海权。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海权会受到国家政治制度、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外交政治、海洋国际公约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还受地缘政治、官兵战斗精神、指战员的指挥作战能力等影响,造成海军技术和海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时表现出一致性,有时不一致性,二者在一定的范围内表现出非线性的互动相关性。而海权也不是影响海军技术实力和水平的唯一因素,因为海军技术还受经济因素、人的因素等影响。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于经济前提。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及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这里起革命作用的,不是天才统帅的、‘悟性的自由创造’,而是更好的武器的发明和士兵成份的改变;天才统帅的影响,最多只限于使斗争的方式适合于新的武器和新的战士。”因此,海军技术与海权之间不是简单的直接谁决定谁的的关系,而是张力关系。在海军技术和海权之间的关系上持有单纯的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在海军实践中都是有害的。为此,应该在这样两种理论立场中间选择一条中间道路,既看到技术对于海权的意义和作用,也要看到海权发展的特殊规律。在海军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海权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意义,利用各种环境和因素在实践中充分保证海权的完善。因此,在海军技术水平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拥有相应的海权,为此,在海权的维护上一方面要不断地加强和提高海军技术实力和水平,为保护海权提供应有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应该充分发挥政治的因素、外交的手段,国际合作的方式,更具有主动权的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士兵的军人勇气,鼓舞士气,发挥人的因素,保障队伍的战斗力。使主权国家海权得到合法保护、利用和开发。STS视域下的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研究,拓展了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中国国家利益、国家战略和海洋战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促进海军建设发展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对于建设与国家地位相称、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相适应的强大海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一个崭新而富有前景的研究课题。
江新国[10](2011)在《苏联解体与苏联海军的命运》文中研究说明考察苏联解体后苏联海军的命运有三个视角:一是苏联海军是怎样被分割的;二是分割苏联海军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三是作为苏联海军主要继承者的俄罗斯海军发展趋势如何。本文介绍了独联体国家对前苏联海军瓜分情况,分析了独联体国家在瓜分苏联海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最后对俄罗斯海军的发展战略和趋势作了探讨。
二、重振雄风:俄罗斯发展作战飞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振雄风:俄罗斯发展作战飞机(论文提纲范文)
(1)俄军电子战利器:摩尔曼斯克-BN短波通信干扰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研制与发展 |
功能与特性 |
定位与作用 |
(2)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综述评析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基础 |
一、传统海洋战略理论 |
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 |
第二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维度 |
一、海洋安全维度 |
二、海洋经济维度 |
三、海洋环境维度 |
四、海洋科技维度 |
第三节 科技兴海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地位 |
一、维护海洋安全的核心要素 |
二、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支撑 |
三、改善海洋环境的主要路径 |
第二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 |
第一节 和平性海洋强国 |
一、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 |
二、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 |
三、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 |
第二节 引领型海洋强国 |
一、规则引领 |
二、理念引领 |
三、路径引领 |
第三节 负责任海洋强国 |
一、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 |
二、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 |
三、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 |
第三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科技要素促使海洋安全形势更为复杂 |
一、扩展海洋安全内涵 |
二、加剧海洋权益争端 |
三、强化海上对抗风险 |
第二节 科技要素加速世界海洋格局极化趋势 |
一、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 |
二、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涉海意愿 |
三、科技要素推动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 |
第三节 科技要素引导国际海洋政治议题增多 |
一、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新特征 |
二、新兴海洋提议不断涌现 |
三、海洋提议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联系日益紧密 |
第四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释放科技潜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
一、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品质 |
二、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秩序职能 |
三、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 |
第二节 匹配科技实力,维护地区海洋安全秩序 |
一、坚持防御性海洋安全战略 |
二、科技升级提升蓝水海军战力 |
三、科技助力拓展海军职能 |
第三节 借助科技路径,提升中国海洋行为能力 |
一、运用科技手段,增强海洋管理能力 |
二、推动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质量 |
三、提升创新能力,助力海洋科技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技成果 |
致谢 |
(3)重拾“末日武器”:俄研制第三代“审判日飞机”(论文提纲范文)
以牙还牙 |
绝处逢生 |
重振雄风 |
(4)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军事安全 |
二、法律政策 |
三、经济产业 |
四、科学技术 |
五、文化认知 |
六、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概述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
二、航天科技 |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
一、历史沿革 |
二、定义范畴 |
三、构成要素 |
四、本质特性 |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
第四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理论范式 |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
第二节 理论模型 |
一、关键要素 |
二、理论内核 |
三、主要逻辑 |
第三节 理论推论 |
一、太空竞赛 |
二、空间合作 |
第四节 理论验证 |
一、定量检验 |
二、定性检测 |
第五节 理论颠覆 |
一、理论界限 |
二、商业航天 |
三、理论发展 |
第五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
一、综合分析 |
二、分项分析 |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
一、大国博弈 |
二、多边主导 |
三、应用推广 |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
一、持续的竞争 |
二、潜在的合作 |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俄罗斯军事航天能否强势崛起(论文提纲范文)
俄罗斯军事航天的辉煌与艰辛 |
R-7洲际弹道导弹 |
米格-105“螺旋”空天飞机 |
“钻石”侦察监视空间站 |
“极地”号战斗空间站 |
应对威胁着力重振雄风 |
组建军事航天部队 |
全面提升空间侦察和攻防能力 |
“亚尔斯”洲际导弹 |
“凯旋”防空导弹系统 |
C-500防空导弹系统 |
(6)海权对俄罗斯兴衰的历史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权让俄罗斯走向世界 |
二、海权战略失误导致俄罗斯落后百年 |
三、支撑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海权因素 |
四、海权伴随俄国再度衰落和艰难复兴 |
结 语 |
(7)国际军控背景下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外层空间国际军备控制与战略稳定性 |
2.1 外层空间与新“三位一体”威慑战略 |
2.1.1 外层空间是信息战的战略“制高点” |
2.1.2 外层空间威慑的地位及战略作用 |
2.1.3 美、俄构筑新“三位一体”威慑战略 |
2.2 外层空间军备竞赛和国际军备控制 |
2.2.1 外层空间军备竞赛的现实动因 |
2.2.2 外层空间国际军备控制的进程 |
2.2.3 外层空间国际军备控制举步维艰的原因 |
2.3 外层空间军备控制的战略稳定性 |
2.3.1 俄、美外层空间战略稳定性分析 |
2.3.2 美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安全后果分析 |
第三章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构想 |
3.1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构想调整 |
3.1.1 俄罗斯调整外空安全战略的意图 |
3.1.2 俄罗斯调整外空安全战略的目标 |
3.1.3 俄罗斯调整外空安全战略的新方向 |
3.2 俄罗斯―空天防御‖建设的战略构想 |
3.2.1 俄罗斯“空天防御”建设战略构想的提出 |
3.2.2 俄罗斯“空天防御”战略能力的构成 |
3.2.3 俄罗斯“空天防御”战略的作战目标 |
3.3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体制改革 |
3.3.1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体制改革的动因 |
3.3.2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体制改革的措施 |
3.3.3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
第四章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实践 |
4.1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实践的缘起 |
4.1.1 俄罗斯面临的外层空间安全困境 |
4.1.2 俄罗斯“空天一体防御”建设的国际背景 |
4.2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实践的现状 |
4.2.1 俄罗斯外空安全战略实践的重点 |
4.2.2 俄罗斯外层空间武器装备的发展 |
4.2.3 俄罗斯实战型军事空间人才的培养 |
4.3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实践的意义 |
4.3.1 俄罗斯争夺外层空间攻防准备的主动权 |
4.3.2 俄罗斯发展外层空间对抗的武器装备 |
4.3.3 俄罗斯抑制外层空间的霸权企图 |
第五章 中俄外空军控战略协作的实践与思考 |
5.1 中俄联合推动外空军控的历史实践 |
5.1.1 中俄外空军控合作的历程 |
5.1.2 中俄外空军控合作的战略意义 |
5.1.3 中俄外空军控合作中的困境 |
5.2 中俄外空军控合作的战略思考 |
5.2.1 中俄合作推动多边军控的战略思考 |
5.2.2 中俄在国际外空安全合作中新的平衡 |
5.3 俄罗斯外空安全战略给我国的启示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表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STS视域下的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基本框架 |
1.4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2 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的理论阐释 |
2.1 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的基本概念 |
2.1.1 技术与海军技术 |
2.1.2 权力与海权 |
2.2 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的理论框架 |
2.2.1 技术与权力的关系 |
2.2.2 海军技术与海权的关系 |
2.2.3 海军技术与海权二者的互动关系 |
3 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的历史分析 |
3.1 海军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
3.1.1 桨船动力时代的海军技术 |
3.1.2 风帆动力时代的海军技术 |
3.1.3 蒸汽动力时代的海军技术 |
3.1.4 复合动力时代的海军技术 |
3.2 海权的历史演进 |
3.2.1 从模糊到确立的局部海权 |
3.2.2 从发展到高潮的全球海权 |
3.2.3 从强势到弱化的有限海权 |
3.3 海军技术发展与海权演进的关系 |
3.3.1 桨船动力技术与局部海权 |
3.3.2 风帆、蒸汽动力技术与全球海权 |
3.3.3 复合动力技术与有限海权 |
4 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的现实考量 |
4.1 海洋强国的博弈态势 |
4.1.1 以高技术装备为核心的美国的全球海洋战略 |
4.1.2 以更新武器装备为主的俄罗斯的海洋复兴战略 |
4.1.3 以技术整合创新为特色的日本的海洋大国战略 |
4.2 新军事变革下的中国海军技术现状 |
4.2.1 武器装备硬件要素现状 |
4.2.2 人员素质软件要素现状 |
4.2.3 硬件要素与软件要素的关系分析 |
4.3 国家安全视野下的中国海权现状 |
4.3.1 中国海权的国际影响分析 |
4.3.2 中国南海和东海海域现状分析 |
4.3.3 中国海权现状的原因分析 |
5 我国海军技术与海权发展的建议 |
5.1 构建强大的海军技术力量支撑体系 |
5.1.1 建立军民一体的技术保障体系 |
5.1.2 以军事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扩大海上力量 |
5.2 制定维护国家海上权益的发展战略 |
5.2.1 维护海洋合法权益完善维权法律体系 |
5.2.2 反对海上霸权展示中国和平崛起的形象 |
5.3 增强官兵立足现有装备克敌制胜的信心 |
5.3.1 维护国家主权树立为国家为人民而战的崇高信念 |
5.3.2 重视人的作用发扬敢打必胜的优良传统 |
5.3.3 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培养官兵强烈的使命意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苏联解体与苏联海军的命运(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联解体后海军的分割与归属 |
二、俄乌在黑海舰队问题上的矛盾与合作 |
三、俄罗斯海军的复兴与发展趋势 |
四、重振雄风:俄罗斯发展作战飞机(论文参考文献)
- [1]俄军电子战利器:摩尔曼斯克-BN短波通信干扰系统[J]. 吴敏文. 军事文摘, 2021(13)
- [2]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D]. 樊丛维. 吉林大学, 2021(01)
- [3]重拾“末日武器”:俄研制第三代“审判日飞机”[J]. 姜永伟. 兵器知识, 2020(11)
- [4]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5]俄罗斯军事航天能否强势崛起[J]. 辜璐. 太空探索, 2015(08)
- [6]海权对俄罗斯兴衰的历史影响[J]. 江新国.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2(04)
- [7]国际军控背景下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研究[D]. 李雯婷.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02)
- [8]步履维艰——米格-35多用途战斗机的前世今生(中)[J]. 温杰. 航空世界, 2012(08)
- [9]STS视域下的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研究[D]. 赵仕英.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10]苏联解体与苏联海军的命运[J]. 江新国.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