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制优质学具 服务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林小萝[1](2021)在《新教材背景下高中生物自制学具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吴能武[2](2020)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权力关系及其优化 ——以A市教育综合改革为例》文中指出
王巧珍[3](2019)在《基于皮肤触觉下聋哑学生舞蹈啦啦操无线指挥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现有的群体特征都已经趋于稳定的发展阶段。在特殊群体成长过程中,心理问题慢慢显现,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体育教育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需要从根本上分析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现状。我国每年特殊人群的总人数高达5700万,其中听力损伤人群的人数大约为17万,并且在我国每年约2000万新生儿中就有约3万听力损害的新生儿,因此对于听力损伤的特殊人群的教育已经是一个现阶段不可忽视的问题。体育运动是解决特殊人群心理问题、是促进特殊人群全面健康积极发展的重要途径。舞蹈啦啦操是体育运动与舞蹈艺术相融合而衍生出来的一项全新的、经典的运动项目,它以运动、舞蹈以及团体风采为手段,运用各种舞蹈元素,展现运动、艺术、健康之美。为解决聋哑学生过分的依赖手语老师辅助的问题,让他们充分的享受音乐节奏变化带来的乐趣,同时提高全体队员在舞蹈啦啦操训练以及比赛中的效率,使队伍更好更准确的完成队形变换,促进教学的高效进行,因此需要一个方便实用的辅助工具。本文运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就人体皮肤受到刺激时产生的感应为设计灵感,以广州市特殊学校聋哑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无线指挥系统的辅助在聋哑学生中开展舞蹈啦啦操训练,观察并分析聋哑学生使用辅助器完成舞蹈啦啦操训练的情况,以及学生在比赛中的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学生在无线指挥系统的干预下学习能力的变化。旨在帮助聋哑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舞蹈啦啦操训练中,对今后的创新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推动社会各界人士对聋哑学生健康发展的关注。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运动无线指挥系统的辅助,聋哑学生舞蹈啦啦操的学习能力明显得到提高,学生对有音乐伴奏的运动项目有了更高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训练效率、训练热情,聋哑学生更容易掌握舞蹈啦啦操的技术要领。(2)实验后聋哑学生参加比赛时动作完成的一致性、队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动作的表现力明显提高,聋哑学生的舞蹈啦啦操技术明显高于实验前。(3)学生的训练兴趣、自信心相比较于实验前存在显着差异性。在聋哑学生中开展舞蹈啦啦操训练有助于聋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聋哑学生的身体素质。
冯维胜[4](2018)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第三方评估研究 ——以承接方的选择评估为例》文中指出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促使世界范围性的行政改革进入高潮。各国以“大社会、小政府”为改革方向,纷纷开展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目的的各项创新举措。其中的核心就是政府购买服务,即政府通过寻求与社会和市场的合作,发挥社会组织的亲民优势和市场组织的效率优势。政府购买是在经历了市场失灵的政府供给模式、政府失灵的社会供给模式以及多元合作供给模式的历史选择。供给模式的转变说明:面对多样性、差异性和易变性的公共需求,需要具有灵活的供给方式,而政府购买服务就是实现这种供给方式的有效途径。在政府职能转变内力、购买优势外力、社会推进力以及政策支持力的合力作用下,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也得到了大力推广。但由于针对政府购买评估理论的缺乏和实践的滞后,购买效果未能得到有效界定,影响了购买活动的广泛和深入开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然而,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估主要由政府部门组织,政府集“购买者”、“监督者”和“评估者”等角色于一身,所以评估的公信力饱受质疑。评估已成为购买服务的薄弱环节,深陷“体制内评估缺乏公信力、体制外评估缺乏独立性、评估对象存在片面性、评估内容缺乏全面性、评估过程缺乏完整性”的困境。同时,还存在评估内容不全面、评估环节不健全、评估方式不丰富等问题。上述问题集中体现在:评估主体以政府为主、评估对象以承接者为主、评估方式以内部为主、评估指标以结果为主等方面。问题的成因可归结为: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购买评估制度不健全、评估理论和实践不成熟以及评估信息不对称等。结合发达国家政府购买服务的评估经验,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加速评估体制和机制建设等途径解决。其中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以第三方为主的评估制度。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第三方评估的提出基于特定的环境,既有政府职能转变的理念推动,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还有借鉴国际经验的成分。本文通过SWOT—PEST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以及平衡机制和稳定机制的分析,指出第三方评估作为必须而有效的外部制约机制,在购买体育服务中应得到推广运用,不仅能够解决“自我评价”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亦有利于推动体育领域的政府职能转变,也是公共体育服务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确立了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第三方评估的理念之后,本研究从评估机构的组选、评估机制的运行保障、评估过程的监督完善三个方面,构建了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第三方评估体系。确立了第三方评估机制,就需要为其树立目标,即完成评估框架的构建。政府购买属于广义的行政行为,归属于政府绩效评估的范畴,后者大致可分为普适性的整体绩效评估、具体行业的组织绩效评估和专项绩效评估三种类型。根据上述论断,把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界定为专项绩效评估。在对美国、英国等具有代表性国家的购买服务专项评估框架分析的基础上,对政府购买体育服务评估框架进行分类:一是根据评估范围确定的评估框架,包括宏观层面的综合评估,微观层面的项目评估,以及根据政府层级、行政区划、行业类别等进行的评估。二是根据购买流程确定的评估框架,通过对各个环节的评估,提高每个环节的绩效,从而提升整体绩效。三是根据利益主体确定的评估框架,包括购买者的购买绩效、承接者的生产绩效、接受者的满意度,以及对其他参与主体的评估。四是以系统论确定的整体评估框架,即对购买的全部流程进行系统化的检查。最后,提出涵盖购买主体、流程和范围,且具有政府购买特点的“三位一体”评估框架,并分别分析购买者、承接者、接受者和购买内容的评估要点。以“三位一体”中的承接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围绕选择承接组织作为评估对象的原因、意义,承接组织的定位及其演变,承接组织评估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指标体系设计和实践检视等方面进行论述。遵循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原则,确定承接组织的选择评估的支撑理论,即以社会组织评估理论、厂商组织评估理论、供应链中的供应商选择理论、麦肯锡能力评估理论以及项目管理理论等为理论根基,这些理论成果是“AGMS”模型构建和指标体系设计的重要学理支撑。以前述理论为基础,结合静态的“金字塔原理”、“动态能力理论”、“能力生态理论”和摩尔的“战略三角”模型,依据“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综合考虑候选供应商承接公共体育服务所需具备的关键要素,根据政治——合法性、治理——规范性、管理——有效性和能力——胜任性,将承接组织的遴选划分为准入资格、组织治理、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四个维度,也就是承接组织遴选的“AGMS”评估模型。这四个方面具有层级递升的关系:准入资格着眼于组织的合法性审查,起到准入门槛的作用;组织治理用于衡量竞标组织的内部治理状况、组织运行情况及其规范程度;管理水平以组织的治理架构为基础,反映组织的运行情况,核心在于考察管理的有效性;服务能力是承接组织供给服务的最终保障,该维度将发挥择优选拔的作用。以该模型为基础,开展具体的指标研制工作:一是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借助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以及行业层面的规章制度,提炼承接组织的资质条件;二是基于地方实践的分析,提出承接组织选拔的现实参照;三是基于文献成果的分析,提取承接组织评估的具体指标。承接组织的选择是带有价值判断的筛选和管理活动,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坚持依法设定、客观中立、突出重点、过程与结果并重等原则。公共体育服务承接者的选择评估指标体系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建立:第一步,通过相关领域的文献学习、政策文本分析、专家头脑风暴、实践经验总结相结合,初步确立指标。其次,通过两轮德尔菲法,进行指标的增减和修改,确立学理指标。第一轮筛除隶属度小于0.3,且重要性均值低于3的指标,第二轮筛除变异系数大于0.25的指标,并确定指标的重要性。最后,开展指标验证工作,把本研究设计的指标体系和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招标文件中的指标体系进行比对分析,为构建合理的承接方选择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实践经验方面的支撑,并对指标体系设计的创新和局限进行总结。
刁瑜[5](2018)在《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如何优化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亦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该核心问题产生的逻辑如下:课程是人才陪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专业课程设计简约化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优化的核心。基于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困境的反思和国际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VLIM)进程的探究,本研究选取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比较研究这一主题,尝试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以“以简驭繁”(LIM)作为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构建基于专业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设计完备形态,探讨课程设计外在形式简约化与内在实质简约化的融合,尝试借鉴比利时高职课程设计经验,探寻具有我国鲜明职教特色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新路径。本研究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两大研究问题:一是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是如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此为对“应然”课程设计命题的追问;二是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经验借鉴与有益启示是什么?此为对“实然”课程设计命题的探究。在对相关文献的检索、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从以简驭繁、高职课程设计、高职课程设计的比较三个方面对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呈现、解析。对比利时高职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比较分析,聚焦于外在形式简约化和内在实质简约化的两个维度。其中,形式简约化主要关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制度结构;实质简约化则关注高职课程设计自身的优化发展。基于这样的分析逻辑,在第二章中构建了本研究的比较分析框架。首先,依据高职教育课程的发展模式和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模式的两条标准,选取了比利时作为本研究的比较对象;其次,根据贝雷迪(G.Z.Bereday,1964)比较教育研究四阶段模型,明确了本研究的两条研究主线:历史分析和切面分析;最后,根据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从结构和功能两大维度选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三大基本要素以及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VLIM),作为本研究比较分析的参照项,并最终构建了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框架。基于比较分析框架,本研究尝试构建一个高度抽象的高职专业课程设计分析模型。在分析模型中,外圈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外部环境,是指影响高职课程设计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雇主、专业组织、培训机构、教师/培训者、学习者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中圈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是指整个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制度架构;内圈则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核心圈,是指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三大基本要素。可以说,只有建立了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分析模型,才能保证对比利时高职课程设计的探讨上升至系统层面,且保证其结论使用在同一话语平台,结论也就有了可通性,这样才能在我国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模型构建这一层面提出有效结论。
李明轩[6](2018)在《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指标问题研究》文中认为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本科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同时本科教育质量问题备受关注,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热点问题。而人才培养质量是本科教育质量的核心,围绕着人才培养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条件和措施则是对其的保障,保障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保障是本科教育质量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一直是本科教育的不懈追求,其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直接关涉到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目前,高校教育评估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环节与重要手段。完善和改革高校本科教育评估,不仅是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途径。当前我国所进行的教育评估类型有很多种,但是真正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评估只有几种。只有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提高评估指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出发点,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学生发展理论为研究分析框架,从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本科教育评估指标等概念入手,清晰的界定了各个概念的内涵;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确立的背景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阐述了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并以此提出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评估的必要性;以我国目前进行的两种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本科教育评估为分析样本,详细分析每种评估指标的特点,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育评估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科教育评估指标的缺陷,详细总结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评估自身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详细总结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力争为完善和改革我国本科教育评估提出清晰、符合实际的建议,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研究依据及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详细论述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学生发展理论,同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对人才培养质量确立的背景进行阐述,并借此提出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本科教育评估对于改善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对两种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评估指标现状进行分析,详细总结这两种评估指标的特征。第四部分主要对高校本科教育评估指标本身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指标可测性较差、指标重视条件轻结果、指标制定主体单一、指标交叉重叠、师资指标轻教学等问题。第五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改进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评估指标的措施,即增强指标的可操作性、重视学生发展性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指标独立性、重视教师教学能力。
吴琳琳[7](2017)在《政府购买服务视角下泉州市科技馆科普服务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也在日益改善,公众对于提升科普服务的要求愈来愈迫切。科技馆作为一座城市文明窗口的标志,如何更好地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如何更充分地发挥科技馆自身的实际效用变得尤为重要。当前,许多科技馆纷纷尝试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为广大群众提供更高效的科普服务,但是这种做法还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的研究并不能完全支撑当前科技馆采用该模式提升科普服务的理论构建及实践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从政府购买服务的视角探讨泉州市科技馆如何更好地提升科普服务。笔者主要通过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研究,首先介绍泉州市科技馆在科普服务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阐述“政府购买服务”这类供给模式的理论基础。其次对泉州市科技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提升科普服务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从中发现泉州市科技馆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即购买科普服务的流程不规范导致服务质量不高;购买行为“内部化”导致科普服务效率低下;政府与承购方参与提升科普服务的积极性不高;提供科普服务的社会组织太少导致市场竞争力缺乏。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全国性细化的科普服务购买流程设计;政府购买服务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契约关系不明确;作为科普服务承购方的力量薄弱。最后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和行政契约理论,展开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泉州市科技馆科普服务质量的讨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科普服务购买流程;健全多元化专业的监督机制;科学合理地设计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
王敏丽[8](2016)在《初中地理学具制作内容设计及实践研究》文中提出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列举如图表绘制、学具制作等具体内容。课标明确提出地理课程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学,多探究、勤动手,学会合作学习,这也正与课程标准要求相符合。所以,如何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落实的问题。本文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基准,结合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重难点,并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可以开展学具制作的内容,设计具体制作项目34项,并在呼市第二十五中学初一年级的班级中进行地理学具制作实践研究,找出初中学生制作地理学具的可行方案,探究学生参与制作对其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是否有帮助。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内外地理学具的研究现状、意义;第二部分是基于地理课程标准、教科书、相关文献,对地理学具定义及分类,分析、制定初中地理学具制作的内容,设计学具制作方案;第三部分是教学中应用学生所制学具的研究;第四部分是研究的初步结论。论文应用了文献调研法、教材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和教学经验总结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初中地理学具制作分为绘制类和模型类。有关地理位置、地理分布等某一区域的知识,学生可以动手绘图、填图、拼图来帮助认知;涉及立体、空间概念等知识,可借助学生制作的相关模型,应用于教学中辅助学生学习。学具的作用是初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替代的,经研究发现,学生通过使用学具,将书本中的文字、定义转化为实体,“看”到地理知识,变虚为实,利于理解;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参与课堂教学,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对于初中地理学具制作及应用的实践研究,总结自身经验,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更多教师的意见建议,共同研究,不断拓展思路,找到更加成熟的学具制作和使用方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切实达到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目标。
胡肇余[9](2015)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出版研究 ——兼与人教版、北师大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诞生到改版,乃至教材定价,无不与教育制度和政策的革新深度勾连,可见,教育改革会直接引起教材出版的"动荡"。第二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配套产品、教材载体已经根据读者需要进行完善与改进,但似乎在新媒体产品的推出方面,尚不够"敏感"。此外,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市场覆盖虽已有一定的广度,苏教社也在延伸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有较大开拓空间。对比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发现,三版教材在版本沿袭方面均有着相当高的"灵敏性",随着教育制度与政策改革的步伐,第一时间进行修订;在内容编排、开本纸张等方面的创新与改进,也都呈现出内容与载体及时革新的样态。在市场覆盖和以门户网站为窗口的延伸服务建设方面,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均与人教版、北师大版存在不小的差距。可以说,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方面有着自已的特色与优势,苏教社教材品牌经营的"短板"在于教材载体革新的滞后、销售渠道的逼仄以及延伸服务的单一。在出版产业化革新、数字化转型的今天,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出版应当在新的教育政策下、在新的出版格局下,借鉴其他版本教材出版经验,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在自身已经取得快速增长与高位增长的基础上,找到新的发展起点。具体而言,通过借助开发教材周边产品、开展教材学术研讨、建设教材门户网站等举措,不断夯实并扩大品牌影响力,形成品牌合力;依托电子课本的开发革新教材载体。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品牌合力的形成需要教材编写组与苏教社小学事业编辑部、营销部的共同努力;电子课本的开发也需依托标准规范、技术支持与市场"呼应",任重道远。
李亚玲[10](2015)在《我国智能手机媒体内容规制探究:变革、继承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媒介内容对人类的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又与社会的政治意识紧密相关,因而,内容规制的意图和努力始终贯穿各种传媒形态发展的历程。对于传媒内容规制的关注也是一个全球普遍性话题,尤其是在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挑战旧有规制模式的背景下,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地寻求对策。本文就立足于我国实际来探究智能手机媒体的内容规制问题。当下正迅速崛起的智能手机,具有内容和形态上的高度聚合,极其复杂的内容生产模式,公私交融的传播情境,海量的UGC,以及人工智能化的应用等诸多特性,从而瓦解着传统的传媒内容规制,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其概括为:宏观规制架构的变革,流程控制模式的失效,公私空间边界的重构,公众媒介素养的重新诠释,以及两类权利诉求的凸显。其中,宏观规制架构的变革指,针对智能手机媒体在传媒形态和传媒产业上的融合特质,需考虑建立更具融合特质的规制框架,并着力于廓清传媒内容层规制的外部边界,以及内部的分类与标准。流程控制模式的失效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媒体多元的传播主体,随机的传播机会,以及聚合与协作式的生产模式,使得原本面向专业传媒机构的、直接的内容管控其效用降低,从而,必须代替以全新的内容规制思路。智能手机媒体制造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交错,并由此带来了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溢出,以及大众传播对人际传播的僭越,这就使得政府在进行内容规制的时候,一方面要谨慎提防公权力对私人空间的僭越,另一方面要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划定界限,明确跨界传播过程中的权责关系。智能手机媒体UGC的涌现和传播失范,不断突破原本强调集中、统一管理的行政规制框架,公众媒介素养的规范意义得到彰显。在这一语境下,本文提出至少应该从两个方面的能力和三种责任意识维度重新诠释公众媒介素养。所谓的两类权利诉求,一类是指“不知情权”,这是面对智能手机媒体制造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信息噪声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权利诉求,即人人应该享有不被信息冒犯的权利。一类是指“被遗忘权”,这主要是针对智能手机媒体制造的、更为严峻的个人信息安全隐患而提出的个人信息自决权。从传媒内容规制所追求的媒介内容的政治和文化价值上来看,在我国特定的政治文化体制内存在着某种相对稳定的价值诉求,本文从我国历史、政治、文化的脉络中对其进行了梳理和还原,从而得到了一个由党性原则价值体系和社会效益价值体系共同组成的传媒内容规制价值体系。其中的各条原则标准在我国的传媒内容规制中占据重要地位、并被反复提及,是传媒内容规制决策的重要动机或理由,每个原则标准都是影响传媒内容的重要概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轻易地随着媒介形态的变迁而发生改变。智能手机媒体的内容规制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价值体系。通过对我国传媒内容规制实践的考察发现,我国已经开始针对变化了的媒介环境尝试做出一些变革,但是还远未形成完全适应智能手机媒体特性的内容规制体系。从宏观的规制架构上来看,依然还是传统的分业规制模式,虽然已经开始迈出了机构融合的步子,但是部门分类和部门职责的设置分业规制的思维依然明显,传媒和电信规制融合的程度不高,缺乏内容层与网络层、服务层的分离,以及在内容层内部的重新分类和界定。在传媒内容规制的思维和手段上,行政主导和流程控制的特征十分突出。从传媒内容规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来看,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和商业电子信息侵扰已经得到政府较多的关注,可是政府对“被遗忘权”和“不知情权”还未能形成充分的认知。最后,本文提出渐进式推进融合规制框架,建构“自律——共管”的规制模式,深度观照信息社会的伦理建构,三个主要的改进方向。其中,着力于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就如何在现有的政府机构设置内进一步推进融合,以及如何对信息服务内容进行重新分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建构“自律——共管”规制模式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传媒体制的独特性,搭建了一个包含党的规制体系、政府规制体系、媒介自律规制体系和公众规制体系四个部分的规制格局。
二、研制优质学具 服务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制优质学具 服务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皮肤触觉下聋哑学生舞蹈啦啦操无线指挥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健康中国2030》大背景下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
1.2.2 关注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 |
1.2.3 舞蹈啦啦操运动在学校普及推广的需要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聋哑学生 |
2.1.2 舞蹈啦啦操 |
2.1.3 无线指挥系统 |
2.2 国内外关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关于聋哑学生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外关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关于运动辅具与健康促进的研究 |
2.3.1 国内外关于运动辅具与康复的研究 |
2.3.2 国内外智能穿戴设备与运动健康的研究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专家访谈法 |
3.3 实验法 |
3.3.1 实验时间 |
3.3.2 实验地点 |
3.3.3 实验对象 |
3.3.4 实验器材 |
3.4 问卷调查法 |
3.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4.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4.3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3.5 数理统计法 |
3.6 逻辑分析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无线指挥系统的工作原理测试与分析 |
4.1.1 主机Host |
4.1.2 从机Slave |
4.1.3 系统测试与评估 |
4.2 受试者不同部位对振动刺激感受程度的测试分析 |
4.2.1 振动一次所需时间的测试分析 |
4.2.2 音乐节奏变化频率的分析 |
4.2.3 从机贴片黏贴部位的测试分析 |
4.3 聋哑学生对啦啦操运动的认知分析 |
4.3.1 聋哑学生对啦啦操项目的基本认知 |
4.3.2 聋哑学生喜欢啦啦操的原因及了解途径的分析 |
4.4 无线指挥系统对聋哑学生学习舞蹈啦啦操的影响 |
4.5 无线指挥系统对聋哑学生舞蹈啦啦操一致性的影响 |
4.6 无线指挥系统对聋哑学生舞蹈啦啦操表现力的影响 |
4.7 无线指挥系统对聋哑学生舞蹈啦啦操合作能力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有效的促进了聋哑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
5.1.2 提高了聋哑学生学习舞蹈啦啦操训练的效率及积极性 |
5.1.3 提高了聋哑学生完成舞蹈啦啦操运动的自信心 |
5.1.4 无线指挥系统促进了聋哑学生舞蹈啦啦操的一致性 |
5.1.5 无线指挥系统有效的促进了聋哑学生舞蹈啦啦操表现力、合作能力的影响 |
5.1.6 无线指挥系统的辅助提高了聋哑学生的竞赛成绩 |
5.2 建议 |
5.2.1 适当增加舞蹈啦啦操训练频率 |
5.2.2 学校应增加聋哑学生参与舞蹈啦啦操的机会 |
5.2.3 无线指挥系统有待工业化 |
5.2.4 完善教学器材,培养学生多种乐趣 |
5.2.5 根据聋哑学生的身心特点编排适合他们锻炼的舞蹈啦啦操 |
5.2.6 提高社会对聋哑学生的关注程度 |
5.3 本论文的不足及后续研究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 C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D 啦啦操运动成套动作评分准则 |
附录 E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第三方评估研究 ——以承接方的选择评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探索——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是世界性的永恒话题 |
1.1.2 实践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政府购买活动 |
1.1.3 政策要求——各类政策文件也力推政府购买及其评估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2 不同视域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及其评估 |
2.1 不同国家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评估 |
2.1.1 英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2.1.2 美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2.1.3 日本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2.1.4 德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2.1.5 加拿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2.2 不同行业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评估 |
2.2.1 政府购买教育公共服务 |
2.2.2 政府购买卫生公共服务 |
2.2.3 政府购买养老公共服务 |
2.2.4 政府购买就业公共服务 |
2.2.5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 |
2.3 不同阶段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评估 |
2.3.1 起步阶段:经济效益占据评估中心 |
2.3.2 成熟阶段:多种效益的兼顾和平衡 |
2.3.3 反思阶段:整体评估转向微观评估 |
3 我国地方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概况与审视 |
3.1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开展情况 |
3.1.1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制度建设 |
3.1.2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实践操作 |
3.1.3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理论研究 |
3.2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要素分析 |
3.2.1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估主体 |
3.2.2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估对象 |
3.2.3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估内容 |
3.2.4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估过程 |
3.2.5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估应用 |
3.3 制约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因素探讨 |
3.3.1 政府职能的转变 |
3.3.2 评估制度的建设 |
3.3.3 评估理论的研究 |
3.4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落地的关键 |
3.4.1 政府职能的充分转变是必要条件 |
3.4.2 评估理论和实践成熟是充分条件 |
3.4.3 评估相关的制度建设是具体保障 |
3.4.4 评估体系和流程健全是操作手段 |
4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第三方评估的构建 |
4.1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第三方评估的提出 |
4.1.1 不同领域的第三方概念 |
4.1.2 评估及第三方评估理论 |
4.1.3 域内外第三方评估简介 |
4.2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第三方评估的分析 |
4.2.1 为何第三方评估之——购买的特性分析 |
4.2.2 为何第三方评估之——SWOT-PEST分析 |
4.2.3 为何第三方评估之——利益相关者分析 |
4.2.4 为何第三方评估之——平衡稳定机制分析 |
4.3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第三方评估的建立 |
4.3.1 评估机构的组选机制 |
4.3.2 评估的运行保障机制 |
4.3.3 评估过程的监督机制 |
5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第三方评估框架 |
5.1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特点 |
5.1.1 源于且不限于政府绩效评估 |
5.1.2 属于公共体育服务专项评估 |
5.2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估框架 |
5.2.1 根据评估范围确定的评估框架 |
5.2.2 根据购买流程确定的评估框架 |
5.2.3 根据利益主体确定的评估框架 |
5.2.4 根据整体原理确定的评估框架 |
5.3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三位一体”评估框架 |
5.3.1 “三位一体”评估框架的提出 |
5.3.2 “三位一体”评估框架的内容 |
5.3.3 “三位一体”评估框架的意义 |
6 第三方视角下的承接组织选择评估 |
6.1 评估对象的选取 |
6.1.1 选择承接组织的原因 |
6.1.2 承接组织评估的意义 |
6.1.3 承接组织的定位演变 |
6.2 承接组织评估的理论参考 |
6.2.1 社会组织研究中的评估理论 |
6.2.2 厂商理论中的企业绩效评估 |
6.2.3 供应链理论中的供应商评估 |
6.2.4 项目管理的能力理论 |
6.2.5 麦肯锡能力评估网格 |
6.3 公共体育服务承接组织评选的AGMS模型 |
6.3.1 承接组织的遴选标准 |
6.3.2 AGMS评估模型的构建 |
6.3.3 四个评估维度的关系 |
6.4 公共体育服务承接组织评选指标设计的依据 |
6.4.1 承接组织的资质要求——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
6.4.2 承接组织的筛选条件——基于地方实践的分析 |
6.4.3 承接组织的评选指标——基于文献成果的分析 |
6.5 公共体育服务承接组织选择评估的指标确定 |
6.5.1 指标体系设定的基本原则 |
6.5.2 指标体系选择的主要流程 |
6.5.3 指标体系确定的具体方法 |
6.6 公共体育服务承接组织评选指标的具体内容 |
6.6.1 准入资格板块 |
6.6.2 组织治理板块 |
6.6.3 管理水平板块 |
6.6.4 服务能力板块 |
6.7 承接组织评选的两阶段模型和分级评估制度 |
6.8 承接组织选择评估指标的案例检视与拓展 |
6.8.1 WX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案例 |
6.8.2 CZ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案例 |
6.8.3 TZ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案例 |
6.8.4 XX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招标文件分析 |
6.8.5 案例发现 |
6.8.6 案例引申 |
7 研究结论、说明和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相关说明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1 表录与图录 |
附2 专家访谈提纲及评议表 |
附3 个人基本情况 |
(5)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题目解读与核心概念界定 |
一、题目解读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以简驭繁(Less is More,LIM)”极简主义的研究 |
二、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
三、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比较的研究 |
四、研究文献简评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理论依据 |
二、研究假设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框架 |
五、研究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必然取向:简约化 |
一、简约化与专业课程设计优化 |
二、高职课程设计的中心议题:专业课程的简约化 |
三、专业课程优化要求课程设计简约化 |
第二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简约化的知识观照 |
一、课程设计简约化对实践知识的关注 |
二、课程设计简约化的新视角:LIM |
三、课程设计简约化的核心:VLIM |
第三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分析框架的构建 |
一、比较对象的选择 |
二、分析框架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梗概 |
第一节 比利时教育体系概览 |
一、比利时国家简介 |
二、比利时教育体系简况 |
三、比利时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
第二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概要 |
一、比利时高职教育的基本制度与政策框架 |
二、比利时高职教育的资助政策与经费来源 |
三、比利时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质量监控 |
四、比利时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
一、中职教育课程的延续 |
二、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 |
三、分层级资格证书体系 |
四、开放的职后培训途径 |
五、以简驭繁的课程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概述 |
第一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
一、萌芽自发阶段(1830独立前) |
二、制度规范阶段(1830~1914-1918) |
三、质量提升阶段(1945~1970) |
四、标准规范阶段(1960~1988) |
五、未来发展展望(1989~至今) |
第二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
一、技术回归:方法论 |
二、目标驱动:以人为本 |
三、设计导向:以简驭繁 |
第三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构成要素 |
一、高职课程设计中的注册制课程 |
二、高职课程设计中的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分类 |
第四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实证研究 |
一、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专业标准 |
二、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三、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质量保障 |
四、典型案例解析:三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比较 |
一、高职课程设计比较分析框架的应用 |
二、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差异 |
三、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共性 |
第二节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经验 |
一、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 |
二、构建制度化设计框架 |
三、关注课程设计简约化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借鉴 |
第一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梗概 |
一、历史演变 |
二、设计模式 |
三、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 |
一、课程目标的职业性不够 |
二、课程内容的操作性不强 |
三、课程模式的同质化严重 |
第三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改进对策——基于LIM视角 |
一、建立“政府一市场”的课程管理机制 |
二、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 |
三、完善高等职业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标准 |
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
五、借鉴比利时经验中坚守中国文化自信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缩略词列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APPENDIX) |
附录1 比利时高职院校专家访谈函 |
附录2 比利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学与纺织品模块课程计划课程 |
附录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妆品科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医疗保健)护理模式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医疗保健)老年保健模块课程表 |
附录9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工商管理高职模块化培训指南(适用至2017年8月31日) |
附录10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酒店与餐饮管理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11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模块课程计划(适用至2017年8月31日) |
附录12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银行、证券金融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1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机电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1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电子模块课程表 |
附录1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工业IT模块课程表 |
附录1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冷却与加热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1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航空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1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机械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19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电信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20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骨科缓急药物模块课程表 |
附录21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图书馆与纪录片信息科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22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特殊教育模块课程表 |
附录2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人事管理模块课程表 |
附录2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高级咨询模块课程表 |
附录2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社会文化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企业联合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聋人口译员模块课程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
后记(EPILOGUE) |
致谢(ACKNOWLEDGEMENT) |
(6)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指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现有文献评价 |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安排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难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关键概念 |
一、理论基础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二)学生发展理论 |
二、关键概念 |
(一)人才培养质量 |
(二)本科教育质量评估 |
(三)本科教育评估指标 |
第三章 人才培养质量确立的背景 |
一、本科教育质量危机 |
(一)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落后 |
(二)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
(三)本科教育经费投入有限 |
(四)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峻 |
二、本科教育质量危机的原因 |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 |
(三)高等教育市场化 |
三、人才培养质量的确立 |
(一)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 |
(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过程 |
(三)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评估 |
第四章 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评估指标现状 |
一、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评估类型 |
二、审核评估 |
(一)审核评估的特点 |
(二)审核评估的原则 |
(一)审核评估的指标分析 |
三、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 |
(一)专业评估内涵和意义 |
(二)各省开展专业评估的进度 |
(三)专业评估指标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
第五章 现有指标存在的问题 |
一、指标可测性较差 |
二、指标重条件轻结果 |
三、指标制定主体单一 |
四、指标交叉重叠 |
五、师资指标轻教学 |
第六章 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评估指标的改善 |
一、增加指标的可操作性 |
二、重视学生发展性指标 |
三、引入第三方评估 |
四、增强指标独立性 |
五、重视教师教学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政府购买服务视角下泉州市科技馆科普服务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公共服务 |
2.1.2 政府购买服务 |
2.1.3 社会组织 |
2.1.4 科普服务 |
2.2 相关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行政契约理论 |
第3章 政府购买服务在泉州市科技馆科普服务提升中的必要性及应用现状 |
3.1 泉州市科技馆科普服务的现状 |
3.1.1 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重视泉州市科技馆的发展 |
3.1.2 泉州市科技馆竭力发挥科普宣传阵地的作用 |
3.1.3 传统的供给模式无法满足科普服务需求 |
3.2 政府购买服务在泉州市科技馆科普服务提升中的必要性 |
3.2.1 有利于弥补科技馆自身生产科普服务的局限 |
3.2.2 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
3.2.3 有利于促进科普服务的均等化 |
3.3 政府购买服务在泉州市科技馆科普服务提升中的应用现状 |
3.3.1 依赖关系非竞争性购买:普及创客教育培训 |
3.3.2 独立关系非竞争性购买:临展服务项目 |
3.3.3 独立关系竞争性购买:展品维修项目 |
第4章 政府购买服务在提升泉州市科技馆科普服务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政府购买服务在提升泉州市科技馆科普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4.1.1 购买科普服务的流程不规范导致科普服务质量不高 |
4.1.2 购买行为“内部化”导致科普服务效率不高 |
4.1.3 政府与承购方参与提升科普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
4.1.4 提供科普服务的社会组织太少导致市场竞争力缺乏 |
4.2 政府购买服务在提升泉州市科技馆科普服务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缺乏全国性细化的科普服务购买流程设计 |
4.2.2 政府购买服务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
4.2.3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契约关系不明确 |
4.2.4 作为科普服务承购方的社会组织力量薄弱 |
第5章 政府购买服务应用于其他科技馆的经验做法与启示 |
5.1 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的经验做法 |
5.2 厦门科技馆与慈溪科技馆的经验做法 |
5.2.1 厦门科技馆 |
5.2.2 慈溪科技馆 |
5.3 国内外科技馆采用政府购买科普服务的经验启示 |
第6章 政府购买服务在泉州市科技馆科普服务提升中的对策 |
6.1 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科普服务购买流程 |
6.2 健全多元化专业的监督机制 |
6.2.1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 |
6.2.2 建立外部监督机制 |
6.3 科学合理地设计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 |
6.3.1 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责任关系 |
6.3.2 明确社会组织与消费者之间的服务关系 |
6.4 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 |
6.4.1 政府要强有力地支持社会组织发展 |
6.4.2 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发展和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初中地理学具制作内容设计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初中地理学具制作的研究背景 |
(一)研究概述与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初中地理学具制作内容分析 |
(一)概念界定 |
(二)初中地理学具分类 |
(三)初中地理学具制作内容 |
(四)初中地理学具制作方案设计 |
三、地理学具教学应用研究 |
(一)教学应用 |
(二)效果检测 |
四、基本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检测试题 |
附录 2:制作活动记录表 |
附录 3:学生制作成果 |
(9)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出版研究 ——兼与人教版、北师大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念界定 |
1.2 研究缘起 |
1.3 研究述评 |
1.3.1 关于教材内容的研究 |
1.3.2 关于教材载体的研究 |
1.3.3 关于教材建设的回顾及展望研究 |
1.3.4 关于各版教材的比较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调研法 |
1.4.2 个案分析法 |
1.4.3 对比研究法 |
1.4.4 数据分析法 |
1.4.5 访谈法 |
1.5 研究思路 |
2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出版概况 |
2.1 诞生背景 |
2.2 版本沿袭 |
2.3 内容介绍 |
2.4 配套产品 |
2.5 教材载体 |
2.6 教材定价 |
2.7 市场覆盖 |
2.8 延伸服务 |
3 三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对比 |
3.1 版本沿袭对比 |
3.2 指导思想对比 |
3.3 内容编排对比 |
3.4 开本纸张对比 |
3.5 市场覆盖对比 |
3.6 门户网站对比 |
4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出版的趋势展望 |
4.1 完善延伸服务——形成品牌合力 |
4.1.1 开发教材周边产品 |
4.1.2 开展教材学术研讨 |
4.1.3 建设教材门户网站 |
4.2 开发电子课本——革新教材载体 |
4.2.1 电子课本及其相关概念 |
4.2.2 电子课本的特性分析 |
4.2.3 苏教版小学数学电子课本的开发路径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智能手机媒体内容规制探究:变革、继承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回顾 |
1.3 关键概念 |
1.4 论文思路与结构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与难点 |
2 智能手机媒体对传统内容规制格局的解构 |
2.1 内容聚合加剧了分业规制的瓦解 |
2.1.1 智能手机媒体的内容聚合 |
2.1.2 OTT对传统媒介内容产业结构的改造与重组 |
2.1.3 传统分业规制模式的瓦解 |
2.2 内容生产的复杂化致流程控制失效 |
2.2.1 内容生产者的身份多元化 |
2.2.2 内容生产的随机性加大 |
2.2.3 内容生产的聚合与协作 |
2.2.4 基于流程控制的传媒内容规制全面失效 |
2.3 小结:智能手机媒体内容规制框架的变革 |
3 智能手机媒体对传媒内容规制的重构 |
3.1 公私空间的交融重构了内容规制的边界 |
3.1.1 智能手机的多元传播形态 |
3.1.2 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溢出 |
3.1.3 大众传播对私人空间的僭越 |
3.1.4 公私空间交错下的传媒内容规制边界重构 |
3.2 UGC的涌现凸显公民媒介素养新意涵 |
3.2.1 智能手机媒体UGC的涌现 |
3.2.2 UGC的问题与失范表征 |
3.2.3 公民媒介素养新意涵的凸显 |
3.3 人工智能诱发的两类权利诉求 |
3.3.1 人工智能参与内容生产 |
3.3.2 人工智能引发的信息伦理思考 |
3.3.3 两类权利诉求的凸显 |
3.4 小结:智能手机媒体内容规制的新问题 |
4 智能手机媒体对内容规制价值诉求的继承 |
4.1 政治价值:党性原则价值体系不动摇 |
4.1.1 党性原则价值体系形成的特定因素 |
4.1.2 党性原则的形成和对传媒内容的规约 |
4.1.3 党性原则为核心的内容规制原则体系 |
4.2 文化价值:始终追求的社会效益 |
4.2.1 传媒社会效益的内涵 |
4.2.2 社会效益指导下的内容规制原则体系 |
4.3 小结:智能手机媒体内容规制价值体系不变 |
5 我国智能手机媒体内容规制的实践 |
5.1 政府主导下的内容规制 |
5.1.1 现有的传媒内容规制机制构成 |
5.1.2 已有的智能手机媒体内容规制举措 |
5.1.3 多种手段政府主导的实质 |
5.2 传媒和电信在内容规制上的融合初显 |
5.2.1 传媒和电信规制机构的整合与集中 |
5.2.2 传媒和电信规制机构对智能手机媒体的共同规制 |
5.3 智能手机媒体内容规制文件的文本解析 |
5.3.1 整体规制架构的融合程度不高 |
5.3.2 流程控制思维依然十分突出 |
5.3.3 公权力的边界意识未得到强化 |
5.3.4 两类权利诉求的不同程度体现 |
5.4 小结:我国智能手机媒体内容规制实践的优与劣 |
6 智能手机媒体内容规制的未来进路 |
6.1 渐进式推进融合规制框架的实现 |
6.1.1 融合规制的国际经验 |
6.1.2 我国规制融合的渐进式推进 |
6.2 尝试建构“自律——共管”的规制模式 |
6.2.1 欧盟共管制度的发展和英国经验 |
6.2.2 搭建我国“自律——共管”模式的适应性和特殊性 |
6.2.3 我国“自律——共管”模式的建构 |
6.3 深度观照信息社会的伦理建构 |
6.3.1 面向政府的信息伦理建构 |
6.3.2 面向传媒的媒介伦理建构 |
6.3.3 面向公众的传播伦理建构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四、研制优质学具 服务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教材背景下高中生物自制学具应用研究[D]. 林小萝.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2]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权力关系及其优化 ——以A市教育综合改革为例[D]. 吴能武.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3]基于皮肤触觉下聋哑学生舞蹈啦啦操无线指挥系统的研究[D]. 王巧珍. 广州体育学院, 2019(09)
- [4]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第三方评估研究 ——以承接方的选择评估为例[D]. 冯维胜.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5]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刁瑜. 厦门大学, 2018(06)
- [6]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指标问题研究[D]. 李明轩. 河南大学, 2018(01)
- [7]政府购买服务视角下泉州市科技馆科普服务提升研究[D]. 吴琳琳. 华侨大学, 2017(11)
- [8]初中地理学具制作内容设计及实践研究[D]. 王敏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 [9]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出版研究 ——兼与人教版、北师大版对比[D]. 胡肇余. 南京大学, 2015(07)
- [10]我国智能手机媒体内容规制探究:变革、继承与实践[D]. 李亚玲.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标签:人才培养方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