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师教育现状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罗小芳[1](2021)在《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以S省为例》文中认为当前,国际教学学术理论研究逐渐成熟、实践探索逐步展开,教学学术的发展已然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教学学术是一种知识传播的学术,它以教师自身教学为研究对象,强调教师反思、研究自身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术观,它与当前倡导高校教师回归教学遥相呼应,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选择。地方高师院校教师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教师,其发展教学学术对师范生教学素养的养成、自身专业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及特色发展、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等有着重要价值。然而目前针对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的研究较少,相关实证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为此,笔者希望能通过调查研究,发掘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困境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本研究首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学术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及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的价值进行了探析,作为本研究的起点。其次,基于已有相关研究、结合地方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并立足教师访谈,从观念、知识、反思与交流四维度构建了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现状问卷,从院校支持和教师态度两个层面构建了影响因素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再次,采用问卷、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对S省6所不同层次地方高师院校(两所师范大学、两所师范学院、两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主要是承担师范生课程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学学术现状进行了调研,进而归纳得出其教学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深入访谈分析困境背后的成因。最后,立足地方高师院校及其教师教学实际,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促进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研究发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总体情况良好,但各维度内部存在观念与行为脱节、教学知识结构失衡、经验性反思居主导、交流深广度不足等问题;院校支持和教师态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且两者间存在差距;教师教学学术水平与其学历和所在院校层次呈负相关;教师教学学术的意愿与成果产出不成正比。基于以上调研结果,从教学学术的理念认识偏差、知识体系失衡、制度保障不足、交流推广不畅几方面总结了问题包围之下凸显的“矛盾点”,即教学学术发展的困境,并结合访谈分析了困境背后的成因。最终从教师转变传统学术观念、坚持学习教学知识、加强教学交流合作;院校强调教学核心地位、完善院校制度建设、优化教学相关培训、构建教学学术共同体;国家和社会的政策引领、制度优化以及搭建平台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刘倩[2](2021)在《“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百年教育,贵在师道。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已深入人心,成为时代的主流,职前教育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阵地、教师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应挑起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监控的重担。今下,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实施有条不紊,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如此形势,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现状如何?该做出什么样的应对?改革的核心又是什么?本研究选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主题,“学生中心”理念为指导,阐明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针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现状开展深入研究。本研究秉承“学生中心”理念,以相关政策、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过程模式课程开发观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过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开展研究工作。为了清晰了解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笔者采用“面——线——点”结合的方式获取信息。将全国通过第二、三级师范类专业认证的221个专业的整体状况作为“面”上了解;从中随机选取化学专业通过认证的六所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等材料进行“线”上分析;最后,以M师范大学的七个师范专业为“点”上研究对象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其中重点分析M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辅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M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的真实情况。介于多层面的研究了解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之困境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过于理想化和同质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未能有机结合,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不高;教师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保守且融合度低,教师专业伦理处于边缘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时空受限,在大力提倡增加实践类课程的同时缺乏有效管理;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涉及范围不够全面且评价机制效能低下。本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研究态度,从社会、学校、教师和师范生个体四个层面探究原因。综合各方面的调查资料,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四化”的破境之策:专业化层面,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夯实教师专业发展基础;加强教师教育者资质培训,提供专业化师资保障;精品化层面,均衡课程学分比重,强化课程地位;开发与利用精品课程,永葆课程活力;实践化层面,理解教师实践智慧,擦亮师范专业育人;注重课程实践管理,保障课程高效实施;持续化层面,规划文本评价研究,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自我评价功能,健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刘雨晴[3](2021)在《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习研究》文中认为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是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鉴于教育实习在培养未来教师中的重要地位,关于教育实习的研究一直受到各国学者专家的关注。我国师范教育中的教育实习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教育实习的变革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多次修改和完善《师资培育法》以提升本地区师资培育质量,从而应对不断变革的社会发展要求,针对教育实习也颁布了细致的法规政策,以保障教育实习的成效。两岸虽在分开后的几十年各自发展,但却有着割舍不掉的文化认同。因此,笔者选择台湾教育实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教育实习最基本的要求和普遍性规律。本研究通过文本分析法梳理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社会背景、新政策的内容、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等,并结合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探讨台湾教育实习的概况。在教育实习的目标与内容方面,分别论证教育实习的总目标,和参观、观察、见习、集中教育实习、大五全时教育实习各项教育实践活动的阶段目标,及其各自对应的实习内容与特点;在教育实习的实施方面,从实施的组织管理与正式实施过程入手,选择大五全时教育实习的各实施阶段进行详细探究;在教育实习的评价方面,探究了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的具体项目;在教育实习的保障机制方面,从教育实习相关政策的支持、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教育实习指导人员的选择三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研究发现,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优点:1.教育实习目标具体全面;2.教育实习内容层次分明;3.教育实习实施过程循序渐进;4.教育实习评价丰富多元;5.教育实习保障机制多维度。但也存在着:1.制度的颁布与实际施行之间存在差距;2.实习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忽视量化评价;3.实习周期长,师生负担重等不足之处。为了推进大陆地区的教育实习改革,我们可以在教育实习的内容、实施管理、评价体系以及实习保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借鉴台湾教育实习中合理之处。
吴怡洁[4](2021)在《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一些显着的成绩,例如,义务教育普及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向城市教育水平靠拢。但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诸多的问题一直深受国家和教育学者们的关注。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作为未来乡村教师,其教学能力影响着乡村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是乡村学生获得优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乡村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是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从事教学活动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力的综合。依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本研究认为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组成。以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各种教学能力现状展开调查,本研究发现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主要存在四个问题: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不足、教学实施中乡土资源利用能力与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佳、多元化教学评价能力欠缺和深层次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薄弱。学生个人因素和高师院校培养环境是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有: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学习动机不强、培养方案中教学能力培养的地位不突出、专业理论课程学生教学能力训练不足、教育见习未贯穿全程、见习基地为城市学校、实习过程不重视校内外指导教师对教学能力的合作培养。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分析,从以下方面提出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策略:培养方案要突出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素养;专业理论课程的实施要加强学生教学能力训练;教育见习要真实感受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的生活;强化教育实习中的UGS协同合作培养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完善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
黄美桦[5](2021)在《师范生教育实践性课程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践取向”是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培养我国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反思能力,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教育部多次通过政策条例要求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落实双导师制来提升实践的质量。然而,我国当前存在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分离的问题。近些年,组织教师教育的高校针对此问题,多通过完善教育实习、教育课程设置等方式以优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然而,以课程缩小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差距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选取五所高师院校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并结合师范生与高校教师关于教育实践性课程的访谈结果,分析了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发展现状。课程现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学业评价、课程保障六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教育实践性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核心知识要素匹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知识要素融合度高;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偏向技能学习;课程目标的表述模糊不清。第二,教育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现状具有校际课程分数悬殊,必修选修课程学分比重失衡;课程类型丰富多样,选修课程类型过于集中;实践课程分段渐进,地位提高,但课程编排凌乱无序,见习研习实施效果不佳等特征。第三,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实施运行在制度管理上忽视师生需求,缺乏人文关怀;在导师职责上,分工不均,指导能力不强;在学生学习上,基本掌握技能,但课程学习缺乏主动性。第四,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学业评价倡导多元主体、重视课堂表现、表现评价方式使用率提升、评价结果调节目标与改进教学。与此同时,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存在忽略评价目的、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内容期末笔试占主导、评价方式偏重终结性评价、评价工具缺少、评价效用对于学生的发展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第五,教育实践性课程的运行保障在师资力量、资源、制度上存在教师知行分离、资源利用率低、制度落实不佳等问题。针对以上教育实践性课程出现的问题,结合高校教师与师范生访谈结果,文章尝试探索出以上教育实践性课程的问题的原因,即存在理论作用的认识误区、国家政策落实不佳、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课程融合度不高、师资力量具有时空局限性且合作形式化。最后,基于全实践理念,构建教育实践性课程的质量提升模型,为完善我国师范生教育实践性课程提出改进建议,包括确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目标、统整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完善以人为本的保障系统、提高学生为主的教学效能、构建以评促学的评价体系、建立以问题驱动的调节机制。
寇金路[6](2021)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已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当前我国已全面推行师范专业认证以确保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而教师教育课程是实现教师职业专业性的载体,遵循师范专业认证对教师教育课程提出的新要求,高师院校应当审视当前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现状,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引领课程改革,可以从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五个方面优化教师教育课程,进而提高俄语教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本论文在结构上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从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阐述了本研究的价值,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从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两方面分析了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第三章,解读了师范专业认证对教师教育课程的要求,阐释了师范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和课程设置的原则;第四章,实证部分,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对国内4所高师院校师范俄语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策研究,完善高师院校师范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本章是根据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与师范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现状,为优化高师院校师范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培养创新型俄语教师提出了建议。
刘欣倩[7](2021)在《TPACK视域下卓越中学物理教师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新兴技术飞速发展,教师知识结构也随时代所需在不断改变。从美国教育学家舒尔曼提出PCK(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以来,国际上很多学者对此开展了很多研究,PCK(学科教学知识)也被业界认为是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如何将技术融入到课堂中缺少相关研究理论的支撑。2005年,美国学者马修·科勒和庞亚·米什拉在PCK(学科教学知识)概念的基础上首次加入技术知识,提出了教师TPACK的理论。此框架被国外众多教育研究部门和机构认可并加以应用。另外,为了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国教育部正式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此深化我国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该计划既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未来的教师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基于以上两点分析,从培养符合国家发展的优秀卓越中学物理教师的目的出发,我们有必要根据教师TPACK理论,探析卓越中学物理教师的培养策略及实施路径。本研究基于TPACK的视角,从培养卓越中学物理教师的目的出发,一方面对国内几所优秀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学分比例、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环节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物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覆盖广度仍然需加以扩大,涉及现代工业发展、科技进步的主要近现代物理理论,例如固体物理等课程需要加强。同时,高师院校要合理调配教师教育实践环节,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关系。另一方面,借鉴已有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笔者编制了 TPACK视域下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发展现状问卷,调查了华中师范大学257名物理学(师范)毕业生的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各维度下的得分表明:受访教师整体发展较好,但部分教师存在对物理课程标准的深度与要求理解相对匮乏,缺乏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难以兼顾实践探究与实际教学等问题。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卓越中学物理教师职前职后发展的培养策略、实施路径。即通过确定与时俱进的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目标、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实践理念和创建生态化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环境,来建设高效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实践体系,完善动态化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反馈体系,提升深度化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服务。最后,笔者对本次研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以期能进一步深入探索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发展研究。
李梦林[8](2020)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是影响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的重要关键人物,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师范生的教育教学信念、职业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实现高效的实习指导是教师教育一直以来的追求。到目前,有关教育实习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实习效果的指导老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实习指导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正是基于此现状探求教育实习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结合现状力求为实习指导提出有效建议。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作品分析法发现,在现有的实习指导过程中,指导老师对师范生“求”的漠视和无力感等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师范生和指导老师“供”“求”之间的完美契合;师范生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度与疏离感、师范生与指导老师之间的疏离感等问题阻碍了积极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指导老师和师范生自身教育研究意识的淡漠与积极性是实习指导过程中研究指导缺失的主要原因;综合反思局限于思考与空想而不做出实际行动与改变直接导致了反思效果的低下。因此实习指导应当在倡导亲切友好、关注需求、勇于放权、平等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完善实习指导老师的遴选与分配机制;协调多方关系,全力打造指导老师之间、指导老师和师范生之间的实习指导共同体;实施有效的指导策略,追求高效的实习指导;树立优秀教师榜样,以身作则;以期在各项优化策略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实习指导的高效,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实习的意义与价值。
王海[9](2020)在《新时代高师美术实习生教学能力提升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新时代培养高质量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因此,美术教育实践环节对于提高美术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熟悉中小学生的学情以及中小学的环境与条件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由于笔者连续两届跟随导师一同带领本院美术师范专业学生(1)赴长沙县江背中学开展教育实习,因而对本论题有一定的体会与思考;再之,笔者又结合论题,实地考察与专访了本省其他两所师范院校(2)美术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所以便将本论题确定为自己的学位论文。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本文中美术实习生的教育实习学校几乎都位于乡镇,因而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建立在农村中学(3)美术教学的环境与条件的基础之上。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作用,概述了国内外有关高师美术实习生教学能力的研究现状,简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依据对三所师范院校美术实习生教学能力情况的抽样调查与总体分析,并结合自己的观察与访谈结果,归纳其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第二章:这章为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以当下基础美术教育在美术核心素养引领的背景下,对美术实习生掌握美术教学与课程资源的路径、改进教学实践的方法、提高团队协作与教学反思的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主要依据国家对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以及师范院校学制、课程设置等因素,再结合本文的研究,对美术实习生如何提高职业素养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总之,每位高师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都要经历一段时期的教育实习,这是他们重要的必修课程。但对于高师美术师范专业的办学者或者是践行者(美术实习生)来说:如何让高师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这样相对落后的环境中尽早地适应环境,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甚至还任重道远。
杨天[10](2020)在《一个被“遗忘”的教育家 ——袁希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近代中国教育的急剧转型,催生了一大批颇具影响的教育家。但时过境迁,有些当时颇具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教育家,却很少为后世所了解、知晓乃至研究,袁希涛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通过个人努力,借助江苏省教育会等平台,在近代义务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研究充分挖掘和整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以及发生学方法,对于袁希涛在义务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的思想与实践进行探讨,对其当代价值予以揭示,并希望以袁希涛为个案,深入分析袁希涛所代表的部分教育家,为后世所忽视、遗忘的原因,以期洞察教育家长久生命力的影响因素。袁希涛是一位较早对我国近代义务教育做出系统讨论并付诸实践的义务教育办理专家,他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依据城乡差异主张实施义务教育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与因事为制,并强调义务教育的法令、经费、师资保障,以及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强对学生职业的陶冶。在师范教育领域,袁希涛是清末书院改制师范的先锋者、民初高师国立化的推行者、高师改大的中立者以及乡村师范的倡导者。在高等教育领域,袁希涛对复旦公学、同济医工学堂以及东南大学等高校的建校与发展都有着极多的关注与支持。这样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教育家,却几乎为后人所遗忘,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这与其缺乏独特的思想体系、教育思考与实践“博而不精”以及时代、生命长短、性格因素给予的局限等不无关系,这也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深思。
二、高师教育现状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师教育现状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以S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国际趋势 |
1.1.2 现实需要 |
1.1.3 政策引领 |
1.1.4 研究不足 |
1.1.5 个人兴趣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3.4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2 教学学术相关概念、理论及价值 |
2.1 教学学术产生的背景 |
2.2 教学学术的理论依据 |
2.2.1 舒尔曼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 |
2.2.2 赖斯的学术维度理论 |
2.2.3 舍恩的反思性实践理论 |
2.3 教学学术的内涵 |
2.4 教学学术与相关概念辨析 |
2.4.1 教学学术与专业学术 |
2.4.2 教学学术与教育科研 |
2.4.3 教学学术与教学研究 |
2.4.4 教学学术与学术性教学 |
2.5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的价值 |
2.5.1 契合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升未来教师教学素养 |
2.5.2 开辟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促进地方高师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
2.5.3 深化教学质量建设内涵,提升地方高师院校教育教学质量 |
2.5.4 推动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实现地方高师院校特色发展 |
2.5.5 促进教师教育理实结合,缓解“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 |
3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3.1.1 问卷调研目的及工具 |
3.1.2 问卷调研对象 |
3.1.3 问卷编制 |
3.1.4 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
3.1.5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
3.2 访谈设计 |
3.2.1 访谈调研对象 |
3.2.2 访谈提纲编制 |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1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现状分析 |
4.1.1 整体情况分析 |
4.1.2 各维度具体情况分析 |
4.1.3 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4.1.4 现有投入与成果产出情况分析 |
4.2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整体影响因素分析 |
4.2.2 各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2.3 影响因素与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现状的相关分析 |
4.2.4 非量表题中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分析 |
4.3 调研结论 |
4.3.1 教师教学学术总体情况良好,但各维度内部存在一定问题 |
4.3.2 不同类型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教学学术现状不存在典型差异 |
4.3.3 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水平与其学历和所在院校层次呈负相关 |
4.3.4 院校支持和教师态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且两者间存在差距 |
4.3.5 教师教学学术的意愿与成果产出不成正比 |
5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成因 |
5.1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 |
5.1.1 教学学术理念认识偏差 |
5.1.2 教学学术知识体系失衡 |
5.1.3 教学学术制度保障不足 |
5.1.4 教学学术交流推广不畅 |
5.2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困境的成因分析 |
5.2.1 教学学术理念认识偏差的成因分析 |
5.2.2 教学学术知识体系失衡的成因分析 |
5.2.3 教学学术制度保障不足的成因分析 |
5.2.4 教学学术交流推广不畅的成因分析 |
6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策略 |
6.1 教师层面 |
6.1.1 转变传统学术观念,正确认识教学学术 |
6.1.2 坚持学习教学知识,灵活运用教学实践 |
6.1.3 加强教学交流合作,主动分享教研成果 |
6.2 院校层面 |
6.2.1 强调教学核心地位,倡导教学学术理念 |
6.2.2 完善院校制度建设,提升教学学术地位 |
6.2.3 优化教学相关培训,引导教学学术实践 |
6.2.4 构建教学学术共同体,推广教学学术成果 |
6.3 国家和社会层面 |
6.3.1 政策引领,制定大学教师专业标准 |
6.3.2 制度优化,营造教学学术发展环境 |
6.3.3 搭建平台,促进教学学术成果共享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2)“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政策依据: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必然趋势 |
二、理论依据:构建人本主义教师教育课程观的必然要求 |
三、实践依据:探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 |
第二节 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四节 概念界定和关系阐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关系阐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
二、过程模式课程开发观 |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教师教育课程的现实状况 |
一、教师教育课程目标 |
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
三、教师教育课程内容 |
四、教师教育课程实施 |
五、教师教育课程评价 |
第二节 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教师教育课程的现实问题 |
一、课程定位:地位模糊,弱化课程特色 |
二、课程目标:偏社会化,忽视学生需求 |
三、课程结构:比例失衡,阻碍学生选择 |
四、课程内容:陈旧保守,未达学生满意 |
五、课程实施:以教定学,无视学生体验 |
六、课程评价:方法单一,缺失学生参与 |
第三章 M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个案分析 |
第一节 问卷的编制与数据处理 |
一、问卷的编制 |
二、问卷的调查对象 |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四、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五、问卷的数据处理 |
第二节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访谈提纲的编写 |
二、访谈的调查对象 |
第三节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分析——基于问卷和访谈的调查 |
一、总体情况的分析 |
二、各维度的调查与分析 |
三、差异分析 |
第四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案分析——基于文本的分析 |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概说 |
二、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个案分析 |
(一)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 |
(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设置 |
(三)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选取 |
(四)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运行 |
(五)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方式 |
第四章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
第一节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之困境表征 |
一、师范生与课程目标的相遇 |
二、师范生与课程结构的相识 |
三、师范生与课程内容的相知 |
四、师范生与课程实施的相融 |
五、师范生与课程评价的相守 |
第二节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困境成因之透析 |
一、社会层面:教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之动摇 |
二、学校层面:教师教育课程顶层建设薄弱 |
三、教师层面:教师教育者专业资质欠缺 |
四、学生层面:师范生自我职业认同感低 |
第三节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破境之策 |
一、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
二、精品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 |
三、实践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
四、持续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教育实习在教师职前培养中的重要性 |
1.1.2 目前教育实习改革发展现状 |
1.1.3 个人经历与研究兴趣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教育实习 |
1.3.2 教师职前培养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研究述评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本分析法 |
1.6.2 案例研究法 |
1.6.3 访谈法 |
第2章 台湾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历史发展 |
2.1 第一阶段:制度的初步建立(1979年-1994年) |
2.2 第二阶段:制度的多元与开放(1994年-2002年) |
2.3 第三阶段:制度的变革与发展(2002年-至今) |
第3章 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目标与内容 |
3.1 教育实习的目标 |
3.1.1 教育实习总目标的分析 |
3.1.2 教育实习各阶段目标的分析 |
3.2 教育实习的内容 |
3.2.1 教育实习内容的具体内涵 |
3.2.2 教育实习内容的特点 |
第4章 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实施 |
4.1 教育实习实施的组织管理 |
4.1.1 起主导作用的师资培育大学 |
4.1.2 起主体作用的教育实习学校 |
4.2 教育实习的实施阶段 |
4.2.1 报到导入阶段 |
4.2.2 观摩见习阶段 |
4.2.3 实务操作阶段 |
4.2.4 总结结束阶段 |
第5章 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评价 |
5.1 评价指标与标准 |
5.1.1 评价指标的分析 |
5.1.2 评价标准的分析 |
5.2 评价项目 |
5.2.1 教学演示评价 |
5.2.2 实习档案评价 |
5.2.3 整体表现评价 |
第6章 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保障机制 |
6.1 教育实习相关政策的支持 |
6.1.1 法律法规的支持 |
6.1.2 经费的支持 |
6.2 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
6.2.1 建设的原则 |
6.2.2 遴选条件 |
6.3 教育实习指导人员的遴选 |
6.3.1 大学实习指导教师 |
6.3.2 小学实习辅导教师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分析 |
7.1.1 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优点 |
7.1.2 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不足之处 |
7.2 启示与借鉴 |
7.2.1 优化整合教育实习内容 |
7.2.2 推进教育实习实施管理 |
7.2.3 完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
7.2.4 建设优质教育实习保障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致谢 |
(4)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家乡村振兴需要建设优质的乡村教师队伍 |
二、江苏省推进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政策 |
三、高师院校如何与中小学合作培养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探索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总结与启示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内涵与相关政策 |
第一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内涵 |
第二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政策背景 |
一、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
二、国家倡导乡村教师的公费定向培养 |
三、江苏省启动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
第三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素质的特殊要求 |
一、深厚的乡土情怀 |
二、熟悉多门学科知识 |
三、突出的教学能力 |
第二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相关问题思考 |
第一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
一、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内涵 |
二、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
第二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
一、提高未来乡村教师队伍专业核心素养 |
二、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质量 |
三、提高乡村学生的学习竞争力 |
第三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以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第二节 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
一、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
二、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教学实施能力现状 |
三、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教学评价能力现状 |
四、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现状 |
第四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不足 |
二、教学实施中,乡土资源利用能力与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佳 |
三、多元化教学评价能力欠缺 |
四、深层次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薄弱 |
第二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学习动机不强 |
二、高师院校职前培养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存在诸多问题 |
第五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
第一节 培养方案要突出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素养 |
一、培养目标定位突出教学能力的全面性 |
二、增加专业实践课程的门类和课时,提高教学能力训练 |
三、增加乡土文化课程,形成乡土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 |
第二节 专业理论课程的实施要加强教学能力训练 |
一、专业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仿真训练 |
二、提高学生教育理论素养,传授教学反思与研究策略 |
三、课内外多种途径相结合,提升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 |
第三节 教育见习要真实感受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的生活 |
一、教育见习时间要贯穿全程 |
二、感受乡村学校生活与城市学校生活的不同之处 |
三、感受乡村教师的教学生活 |
第四节 强化教育实习中的UGS协同合作培养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 |
一、实习学校教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教学能力 |
二、高师院校严格把控实习监督环节,提高教学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
三、地方教育部门参与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实习管理 |
第五节 完善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 |
一、制定教学能力评价的具体标准 |
二、实现教学能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三、运用多样化的方式评价学生教学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师范生教育实践性课程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三 概念界定 |
(一)全实践理念 |
(二)教育实践性课程 |
四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历史沿革 |
一 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历史沿革 |
(一)初创与完善时期:1896-1948年 |
(二)改革与重建时期:1949-1957年 |
(三)重创与恢复时期:1958-1984年 |
(四)改革与实践时期:1985-2010年 |
(五)实践为取向时期:2011 年-至今 |
二 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历史启示 |
第三章 教育实践性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
一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现状与问题 |
(一)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设置匹配 |
(二)理论与实践知识要素融合度高 |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偏向技能学习 |
(四)课程目标表述缺乏目标引领性 |
二 教育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现状与问题 |
(一)校际课程分差悬殊,必选课程比重失衡 |
(二)课程类型丰富多样,选修课程过于集中 |
(三)实践课程分段渐进,课程编排凌乱无序 |
(四)实践课程地位提高,见习研习效果不佳 |
三 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实施运行现状与问题 |
(一)管理忽视师生需求,缺乏人文关怀 |
(二)导师职责分工不均,指导能力不强 |
(三)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课程学习被动 |
四 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学业评价现状与问题 |
(一)评价目的:忽略评价目的,缺失目标导向 |
(二)评价主体:倡导多元主体,教师评价为主 |
(三)评价内容:重视课堂表现,期末笔试主导 |
(四)评价方式:表现评价上升,偏重终结评价 |
(五)评价工具:缺少评价工具,教师评判主导 |
(六)评价效用:调节目标教学,忽视学生引导 |
五 教育实践性课程的运行保障现状与问题 |
(一)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知行分离 |
(二)资源设施日渐完备,利用率低 |
(三)保障制度趋向规范,落实不佳 |
第四章 教育实践性课程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观念认识:理论是实践的直接工具 |
二 国家政策:执行不力而落实形式化 |
三 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之分离 |
(一)教育理论课程学习的表层化 |
(二)教育实践课程学习的技术化 |
四 师资力量:时空局限与合作形式化 |
第五章 全实践视角下师范生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改进策略 |
一 目标:确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目标 |
(一)规定目标达成程度 |
(二)强调反思能力培养 |
二 课程:统整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结构 |
(一)丰富实践性选修课,引入时代性课程 |
(二)统整教育实践课程,实现见研习一体 |
三 资源:完善以人为本的保障系统 |
(一)制度保障: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丰富评价内容 |
(二)师资保障:以学生评价为监督,建学习共同体 |
(三)资源保障:以学校即课堂理念,提高设施效用 |
四 实施:提高学生为主的教学效能 |
(一)加强三位一体,提高反思水平 |
(二)建立学习社群,凝聚同伴力量 |
(三)融合人工智能,创造课堂情境 |
(四)创新教学教法,激发课堂活力 |
五 评估:构建以评促学的学业评价体系 |
(一)评价理念:多样性与主体性 |
(二)评价目标:全面性与发展性 |
(三)评价内容:综合性与具体性 |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与个性化 |
(五)评价方式:技术性与过程性 |
(六)评价效用:激励性与导向性 |
六 调整:建立以问题驱动的调节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师范生访谈提纲 |
附录B:指导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 |
(二)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
(二)师范专业认证 |
(三)教师专业发展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注释 |
第二章 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 |
一、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
(一)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 |
(二)人本主义的课程理念 |
二、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实需求 |
(一)中学俄语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
注释 |
第三章 师范专业认证理念下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
一、师范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 |
(一)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
(二)产出导向的培养观 |
(三)持续改进的质量观 |
二、师范专业认证对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 |
(一)师范专业认证对课程结构的要求 |
(二)师范专业认证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
(三)师范专业认证对课程内容的要求 |
(四)师范专业认证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
(五)师范专业认证对课程评价的要求 |
三、师范专业认证下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
(一)持续发展性原则 |
(二)实践性原则 |
(三)主体性原则 |
注释 |
第四章 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调查与研究 |
一、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二、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样本描述分析 |
(二)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总体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三)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各维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
注释 |
第五章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 |
一、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问题 |
(一)课程结构不够合理 |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不够 |
(三)课程内容契合度不高 |
(四)课程实施效果不好 |
(五)课程评价单一 |
二、推动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发展的对策 |
(一)完善顶层设计,确立培养目标 |
(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
(三)基于“产出导向”的教学改革 |
(四)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TPACK视域下卓越中学物理教师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TPACK是技术与教师教育整合的核心 |
1.1.2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
1.1.3 TPACK发展对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提供新视角 |
1.2 研究现状 |
1.2.1 TPACK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分析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界定 |
2.1.2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界定 |
2.1.3 “卓越中学物理教师”的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分析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TPACK视域下高师院校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方案对比研究 |
3.1 人才培养目标对比分析 |
3.2 课程与教学对比分析 |
3.2.1 学分比例对比分析 |
3.2.2 专业课程对比分析 |
3.3 课程实践对比分析 |
3.4 高师院校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方案研究分析小结 |
第四章 TPACK视域下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发展现状研究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对象 |
4.2.2 问卷设计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3.1 信效度分析 |
4.3.2 调查结果基本信息数据分析 |
4.3.3 TPACK视域下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发展现状数据分析 |
4.4 研究小结 |
第五章 TPACK视域下卓越物理教师培养策略及实施路径探析 |
5.1 职前高师院校卓越中学物理教师的培养策略与实施路径 |
5.1.1 职前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策略 |
5.1.2 职前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实施路径 |
5.2 职后高师院校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的培养策略与成长路径 |
5.2.1 职后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策略 |
5.2.2 职后卓越中学物理教师成长路径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反思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TPACK视域下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调查问卷 |
致谢 |
(8)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国家政策层面的牵引 |
(二)教育实习指导是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 |
(三)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现实问题的凸显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研究 |
(二)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的研究 |
四、概念界定 |
(一)教育实习 |
(二)教育实习指导 |
(三)师范生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概述 |
第一节 实习指导的价值取向 |
一、培养师范生坚定的教师信念 |
二、培养师范生熟练的教学技能 |
三、培养师范生基础的教育研究能力 |
四、培养师范生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
第二节 实习指导的主体 |
一、实习指导老师 |
二、师范生 |
三、其他相关主体 |
第三节 实习指导的维度 |
一、课堂教学 |
二、班级管理 |
三、教育研究 |
四、综合反思 |
第二章 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课堂教学:指导老师“供”与师范生“求”之间的错位 |
一、课堂教学指导面窄,只关注上课指导 |
二、教学指导粗略,缺少详细的反馈信息 |
三、指导老师提供的实践机会两端化 |
第二节 班级管理:指导老师缺乏积极师生关系的引导 |
一、指导老师未在学生面前帮助师范生树立有效的权威 |
二、指导老师没有为师范生提供充足的了解学生的方法 |
第三节 教育研究:研究指导缺失 |
一、指导老师很少主动引导师范生发现教育问题 |
二、指导老师忽视帮助师范生解决其面临的教育难题 |
第四节 综合反思:反思指导成效不佳 |
一、指导的反思方法单一 |
二、师范生缺乏足够的反思机会 |
第三章 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指导老师对师范生“求”的漠视和无力 |
一、指导老师未曾深入了解师范生的“求” |
二、指导老师不具备满足师范生“求”的条件 |
三、指导老师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不信任 |
第二节 实习主体之间的疏离感与高亲密度 |
一、师范生和指导老师之间的疏离感 |
二、师范生和学生之间的疏离感 |
三、师范生和学生之间亲密度过高 |
第三节 实习主体缺乏教育研究的意识与探索精神 |
一、指导老师缺乏满足教育研究指导的条件 |
二、师范生缺乏对教育问题深入探讨的积极性 |
第四节 反思停留在“思想的巨人”层面 |
一、指导老师自身反思方法对师范生的消极影响 |
二、指导老师忽视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
第四章 改善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的对策 |
第一节 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应坚守的原则 |
一、亲切友好:消除师范生的心理尴尬与羞涩 |
二、关注需求:弹性回应师范生的差异化需求 |
三、勇于放权:给予师范生充足的发挥空间 |
四、平等合作: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
第二节 完善指导老师的遴选和分配机制 |
一、强化指导老师遴选与培训,致力于用优秀创造更优秀 |
二、打破随机分配传统,提倡指导老师和师范生的双向选择机制 |
第三节 协调多方关系,全力打造教育实习共同体 |
一、为师范生提供持续追踪指导,打造指导老师和师范生之间的共同体 |
二、强调指导老师之间的相互合作,打造教育实习指导共同体 |
第四节 实施有效的指导策略,追求高效的实习指导 |
一、注重行为背后隐性机制的显性化,聚焦于深层次指导 |
二、提高师范生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其内在潜能的发挥 |
第五节 树立优秀教师榜样,以身作则 |
一、对教学注入热爱,唤醒师范生对教学艺术的追求 |
二、规范自身言行,传递教师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师范生访谈提纲(最终版) |
指导老师访谈提纲(最终版)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新时代高师美术实习生教学能力提升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作用 |
1.研究目的 |
2.研究作用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概述 |
2.国外研究概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师美术实习生教学能力的现状 |
第一节 相关的调查问卷 |
一、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
二、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三、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四、搜集农村美术教学资源的方式简单 |
五、教学技能与课堂管理能力欠缺 |
六、对团队协作与教学反思重视不足 |
第二章 提高美术实习生教学能力的优化策略 |
第一节 引导实习生掌握美术教学与课程资源的路径 |
一、展示丰富图像,提升“图像识读”眼力 |
二、寻找当地资源,发掘“美术表现”媒介 |
三、营造活跃氛围,丰富“审美判断”见解 |
四、鼓励动手创造,供其“创意实践”机会 |
五、精选经典美术,提升“文化理解”能力 |
第二节 改进实习生教学实践的方法 |
一、围绕课题,创设情境 |
二、多元素材,激发创意 |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
四、循循善诱,发散思维 |
五、中外兼容,文化自信 |
第三节 提高实习生团队协作与教学反思的能力 |
一、注重团队协作的作用 |
二、学会教学反思 |
第三章 相关的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相关的思考 |
一、实习生“入戏慢”的原因 |
二、教学中“少特色”的原故 |
第二节 相关的建议 |
一、课程设置“下基层、多师范” |
二、学科知识“补短板、强关键” |
三、教学能力“学名师、有追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师美术实习生的教学情况调查 |
附录二 学生眼中美术实习老师教学情况调查 |
附录三 指导教师眼中美术实习生的教学情况调查 |
附录四 高师美术实习生访谈摘录 |
附录五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一个被“遗忘”的教育家 ——袁希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顺应时代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求 |
1.1.2 开拓教育史学科研究视角的需要 |
1.1.3 深入拓展研究袁希涛的有益尝试 |
1.1.4 个人思考与兴趣指引的研究方向 |
1.2 研究综述 |
1.2.1 对民国教育史的研究虽成果丰硕但仍有薄弱环节 |
1.2.2 对民国教育家的研究尚集中在少数知名教育家上 |
1.2.3 对袁希涛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系统研究有待深入 |
1.2.4 我国关于教育人物研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综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比较研究法 |
1.5.3 个案研究法 |
1.5.4 发生学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6.1 研究创新点 |
1.6.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袁希涛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产生背景 |
2.1 时代背景 |
2.1.1 社会背景:寻求救亡之路的强动力 |
2.1.2 社会思潮:明确教育救国的催化剂 |
2.1.3 清末教育改革:激发思想实践的大环境 |
2.2 个人成长背景 |
2.2.1 家庭环境塑造思想肌骨 |
2.2.2 教育经历丰盈思想血肉 |
第三章 袁希涛与近代义务教育 |
3.1 袁希涛的义务教育思想与实践 |
3.1.1 远见卓识:重视义务教育 |
3.1.2 通权达变:酌谋义务教育 |
3.1.3 虑无不周:保障义务教育 |
3.1.4 敦本务实:注重实用技能 |
3.2 袁希涛义务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
3.2.1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因地制宜 |
3.2.2 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强化普职融通 |
3.2.3 义务教育的发展要注意发挥民间力量 |
第四章 袁希涛与近代师范教育 |
4.1 袁希涛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 |
4.1.1 初识师范:书院改制师范的先锋者 |
4.1.2 重视师范:高师国立化的推行者 |
4.1.3 改革师范:高师改大的中立者 |
4.1.4 普及师范:乡村师范的倡导者 |
4.2 袁希涛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
4.2.1 对我国当代高等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启示 |
4.2.2 对我国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启迪 |
第五章 袁希涛与近代高等教育 |
5.1 袁希涛的高等教育实践 |
5.1.1 仗义疏财:协助马相伯另建复旦公学 |
5.1.2 急公好义:扶危救困“同济”于水火之中 |
5.1.3 鞠躬尽瘁:尽一己之力协办东南大学 |
5.2 袁希涛高等教育实践的当代价值 |
第六章 反思:被时代“遗忘”的袁希涛 |
6.1 袁希涛被时代“遗忘”的原因 |
6.1.1 德、功、言的抗衡:思想是永恒的力量 |
6.1.2 “狐狸”与“刺猬”的角力:专业是根本的支撑 |
6.1.3 现实与理想的对峙:无法应对的不可抗力 |
6.2 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教育家应当具备的因素 |
6.2.1 志存高远与坚守初心 |
6.2.2 思想建树与实践成果 |
6.2.3 既是“刺猬”,也是“狐狸” |
6.2.4 强健体魄与高尚人格 |
6.3 重提被时代“遗忘”的袁希涛的意义 |
6.3.1 袁希涛具有普遍性 |
6.3.2 袁希涛具有特殊性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袁希涛大事年表(1866-1930) |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高师教育现状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以S省为例[D]. 罗小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D]. 刘倩.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3]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习研究[D]. 刘雨晴.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D]. 吴怡洁. 扬州大学, 2021(09)
- [5]师范生教育实践性课程改进研究[D]. 黄美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俄语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 寇金路.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TPACK视域下卓越中学物理教师的培养研究[D]. 刘欣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8]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梦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
- [9]新时代高师美术实习生教学能力提升的优化策略研究[D]. 王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一个被“遗忘”的教育家 ——袁希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杨天. 江南大学, 2020(01)
标签:课程评价论文; 师范类专业论文;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