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弥漫性肺间质病变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分析

40例弥漫性肺间质病变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分析

一、40例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泽绚[1](2021)在《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肺病临床影像特征及风险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分析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病(SSc-ILD)的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表现及其危险因素和生存率;2.比较SSc-ILD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RA-ILD)、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间质性肺病(SLE-ILD)在影像学特点、分型及评分的差别;为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的有效治疗及预后评估提出建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10年期间于广东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确诊为SSc的患者共244例(SSc-ILD 167例),RA-ILD患者54例,SLE-ILD 131例。(1)分析SSc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SSc合并与未合并ILD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SSc患者合并ILD的危险因素。(2)对比三种CTD-ILD的胸部HRCT表现、肺功能检查结果,分析三种CTD-ILD的影像学特点及肺功能受累情况。(3)分析HRCT分型与病理分型的一致性,HRCT评估方法与肺功能的相关性。(4)利用寿命表法及Kaplan-Meier曲线绘制生存曲线,并通过cox回归分析寻找SSc-ILD的独立预后因素。本论文数据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244例SSc患者,男性59例,女性185例,男女比例约为1:3.1,68.4%患者合并ILD,弥漫性硬皮病患者合并间质肺比例更高;雷诺现象、指端硬化、指端溃疡较非ILD组更常见。起病年龄大、抗Scl-70抗体阳性、消化道受累是SSc患者发生ILD的独立危险因素。(2)SSc-ILD患者HRCT以磨玻璃影表现最常见,其它影像表现依次为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小叶内间质增生、蜂窝征、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等;71.6%的SSc-ILD影像分型为NSIP型,UIP型占25.9%,很少患者HRCT表现为LIP。HRCT肺累及范围与肺功能下降相关。RA-ILD以UIP型为主(52.6%),其次为NSIP型;SLE-ILD绝大多数为NSIP型,且病变多局限在双下肺。SSc较RA、SLE发生ILD的比例更高,病变累及范围更广,HRCT评分更高,肺通气功能受损更常见。(3)ILD胸部HRCT影像分型与肺穿刺活检病理分型无明显差异,两种分型方法一致性良好;胸部HRCT评估方法:UKRSA分级法、国内分期法、六分区法、Kazerooni量表法与肺功能结果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4)本研究结果提示起病年龄大、抗Scl-70抗体阳性是SSc-ILD进展的危险因素;SSc-ILD患者死亡独立预测因素为:中高流量氧疗、AST升高、CRP升高,而早期诊断为ILD的保护因素。结论1.起病年龄大、抗Scl-70抗体阳性、消化道受累是SSc患者发生I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起病年龄大、抗Scl-70抗体阳性是SSc-ILD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2.ILD胸部HRCT影像学分型与病理分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具有无创、安全、可重复等优点,可取代肺活检成为ILD诊断及分型的“金标准”;选取的4种胸部HRCT评估方法与肺功能检查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ILD诊断方面较肺功能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可作为ILD筛查及疾病评估、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3.SSc-ILD较RA-ILD、SLE-ILD患病率更高,病变范围更大,胸部HRCT评分更高,生存预后更差,UIP不是预后不良的唯一因素,原发疾病、病变受累情况也影响预后。4.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根据ILD起病时间不同对SSc-ILD患者进行分组管理是有意义的。

张美[2](2021)在《IGF-1、IGFBP-3在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的表达和意义》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GF-1、IGFBP-3的表达水平。2.探讨BALF中IGF-1、IGFBP-3的表达水平对评估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10-2020.10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二科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且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88例。其中ILD组62例,肺癌组10例(均取得肺组织病理活检证实),肺炎组16例(经抗感染治疗后影像学好转)。将ILD组患者再分为:1)IIP组28例:其中IPF 16例,IPAF 8例,其他少见IIP 4例;2)CTD-ILD组30例:SS-ILD 2例,RA-ILD10例,PM/DM-ILD 12例,UCTD-ILD 6例;3)肉芽肿性ILD组:结节病2例;4)其他类型ILD组:尘肺2例。检测各组患者BALF中IGF-1、IGFBP-3的浓度,研究各组患者BALF中IGF-1、IGFBP-3的表达水平与肺功能、肺部HRCT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氧合指数等指标的相关性,探讨IGF-1、IGFBP-3在间质性肺疾病中的意义。结果:1.IIP组和CTD-ILD组BALF中IGF-1、IGFBP-3浓度均高于肺炎组和肺癌组:IIP、CTD-ILD组中IGF-1与肺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IIP、CTD-ILD组中IGF-1与肺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IIP、CTD-ILD组中IGFBP-3与肺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2),IIP、CTD-ILD组中IGFBP-3与肺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3)。2.IIP各亚组BALF中IGF-1、IGFBP-3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CTD-ILD各亚组BALF中IGF-1、IGFBP-3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3.IIP组、IPF组,CTD-ILD组BALF中IGF-1、IGFBP-3与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1)IIP组中BALF中IGF-1与FEV1%pre呈负相关(r=-0.404,P=0.033)、与FVC%pre呈负相关(r=-0.405,P=0.033)、与DLco%pre呈负相关(r=-0.375,P=0.049)、与肺HRCT评分呈正相关(r=0.734,P=0.000)。2)IIP组中BALF中IGFBP-3与FEV1%pre呈负相关(r=-0.418,P=0.027)、与FVC%pre呈负相关(r=-0.383,P=0.044)、与肺HRCT评分呈正相关(r=0.682,P=0.000)。3)IPF组中BALF中IGF-1与FEV1%pre呈负相关(r=-0.596,P=0.015)、与FVC%pre呈负相关(r=-0.620,P=0.010)、与DLco%pre呈负相关(r=-0.649,P=0.007)、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r=-0.556,P=0.025)、与肺HRCT评分呈正相关(r=0.654,P=0.006)。4)IPF组中BALF中IGFBP-3与FEV1%pre呈负相关(r=-0.592,P=0.016)、与FVC%pre呈负相关(r=-0.563,P=0.023)、与DLco%pre呈负相关(r=-0.519,P=0.039)、与肺HRCT评分呈正相关(r=0.761,P=0.001)。5)CTD-ILD组中BALF中IGF-1与TLC%pre呈负相关(r=-0.393,P=0.032)、与DLco%pre呈负相关(r=-0.511,P=0.004)、与肺HRCT评分呈正相关(r=0.766,P=0.000)。6)CTD-ILD组中BALF中IGFBP-3与DLco%pre呈负相关(r=-0.397,P=0.030)、与肺HRCT评分呈正相关(r=0.690,P=0.000)。结论:1.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GF-1、IGFBP-3的表达水平对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有意义。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GF-1、IGFBP-3水平可以评估间质性肺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作为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病情监测的指标。

任会丽,方伟军,梁瑞云,胡锦兴[3](2020)在《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不典型肺结核的CT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不典型肺结核的CT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44例经我院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的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不典型肺结核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 44例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不典型肺结核其中14例患者在肺叶的分布呈局限性分布,其中主要分布于右肺上叶占13例;30例呈弥漫性分布;以间质改变为主的局限性分布及弥漫性分布的不典型肺结核均以细网织影、微结节、细支气管壁增厚、小叶间隔增厚为主要表现,树芽征、磨玻璃影在弥漫性分布中相对常见,其合并空洞、支气管扩张、纵膈淋巴结肿大钙化、胸膜炎、肺大疱的比例高于局限性分布患者;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不典型肺结核呈局限性分布(14例)的患者预后良好,13例呈显着吸收,1例吸收良好;弥漫性分布(30例)的患者中,18例显着吸收,其中6例未吸收或吸收欠佳。结论以肺间质为改变为主的非典型肺结核具有其特征性,了解其CT特点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及更好的评价治疗预后。

张伟[4](2020)在《弥漫性肺骨化症: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描述弥漫性肺骨化症(Diffusepulmonary ossification,DPO)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并分析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通过胸腔镜肺活检确诊的1例弥漫性肺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DPO进行系统的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60岁,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痛住院。患病前无胸闷、气促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外院胸部CT示:左肺上叶结节影,双肺索条影及钙化灶。入院后胸部强化CT示:左肺上叶结节,考虑良性,不完全除外恶性占位,双肺多发陈旧病变。为明确肺内结节性质经胸腔镜下肺活检,病理报告:左肺上叶慢性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可见多个成熟的骨组织,诊断为肺骨化症。复习国内外文献发现弥漫性肺骨化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绝大部分为尸检确诊,该病是一个慢性过程,其特点是进行性的形成骨组织。迄今,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但有自发性气胸为首发表现的报道。虽然肺骨化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推测异位骨化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组织间的碱性环境、肺内血液淤积、胶原蛋白和促纤维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金属颗粒沉积。根据病理检形态学的不同,弥漫型肺骨化症可分为树突型和结节型,结节型的特征是肺泡内见片状的成熟骨组织,通常不含骨髓成分。树突型的特征是含有成熟骨组织及骨髓成分,其在肺间质内呈分支骨刺状,偶有突入肺泡腔。结节型通常与心脏疾病导致的慢性肺淤血有关,而树突型通常与肺组织损害有关。此外,有三篇关于肺骨化的家族聚集的报道,表明患者发病存在可能的遗传因素,目前国内关于该病报道较少。结论:1.弥漫性肺骨化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病因及机制尚未明确,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2.目前还没有确定弥漫性肺骨化症的具体治疗或管理方法,建议定期随访,进行呼吸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李一诗[5](2020)在《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在中国建立硬质气管镜联合软性支气管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技术目的:弥漫性肺疾病(diffuse lung disease,DLD)是呼吸科临床上比较难诊断的一类疾病,明确诊断一般需要通过组织病理学。目前获取组织标本的方法主要有经支气管钳夹活检(transbronchial forceps biopsy,TBFB)、经皮肺穿刺活检(percutaneous lung biopsy,PCLB)和外科肺活检(surgical lung biopsy,SLB)。TBFB因其获取组织标本小,质量较差,难于满足病理需要;经皮肺穿刺活检同样存在标本小常难满足病理需要的问题,且有发生气胸和血气胸的风险。SLB因创伤大,费用高,受心肺功能限制多,临床应用少。为了解决诊断DLD获取满意肺组织标本的问题,我们拟在国内率先建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ransbronchial Cryobiopsy,TBCB)技术。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两名DLD患者,这两名患者通过影像学和常规支气管镜等检查未能明确诊断。获得患者同意后为他们在硬质气管镜联合软性支气管镜下进行了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详细记录了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史、辅助检查等)、手术过程、并发症、病理及病原学诊断结果、治疗效果等资料,通过总结分析,初步验证在我国现有医疗条件下开展TBC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病例1,女,58岁,因“咳嗽2个月,加重伴咳痰、间断发热1个月”,入院诊断:(1)Ⅰ型呼吸衰竭;(2)双肺弥漫性病变待查:结缔组织相关性肺疾病?肺结核?肺部肿瘤?感染:真菌感染?(3)干燥综合征?。实施TBCB术,取得8块肺组织,组织块大小直径3-5 mm,术中局部支气管内少许出血,均经抽吸后出血自行停止,术后胸部X线检查未见气胸,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特殊不适。术后病理诊断:肉芽肿性炎,考虑结核。根据病理结果诊断双肺结核,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复查胸部CT见病灶明显吸收。2.病例2,女,50岁,4年前确诊淋巴瘤,间断多次化疗,1个月前开始出现活动后气促,伴有间断发热,胸部CT检查发现双肺弥漫性病变。实施TBCB术,取得组织标本4块,标本直径约5 mm,术中局部支气管内少许出血,均经抽吸后出血自行停止,术后胸部X线检查未见气胸,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特殊不适。术后病理提示:肉芽肿性炎。活检组织培养提示:假似肠膜明串珠菌。经多学科会诊后排除淋巴瘤肺内浸润,考虑为肺部细菌感染,因假似肠膜明串珠菌为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天然耐药,故将抗生素调整为利奈唑胺+青霉素抗感染。结论:硬质气管镜联合软性支气管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能在我国现有医疗条件下开展,适用于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初步认为其安全、有效,但需要更大的样本量进行验证。第二部分在中国建立软性支气管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技术目的:我们于2015年底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硬质支气管镜联合软性支气管镜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BCB)诊断弥漫性肺病、间质性肺病,取得很好效果,因获得的组织块大,质量好,绝大部分病例获得了明确的病理或病原学诊断结果,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单位准备开展该项技术。但硬镜技术要求较高,国内能开展硬镜技术的单位尚不多,限制了TBCB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结合文献对TBCB技术进行了改进,探索仅在软性支气管镜下完成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的可能性。方法:2016年7月至2016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例弥漫性肺疾病患者,获得患者同意后实施了软性支气管镜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获取的组织标本送病理及病原学等相关检查,详细记录了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史、辅助检查等)、手术过程、标本情况、并发症、病理及病原学诊断结果等资料,通过总结分析,初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软性支气管镜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6例患者共取活检48次,每例患者平均活检8次,获得标本块数511块(平均8块),每次活检均取得组织标本,标本大小236mm2(平均14.3±8.6 mm2)。2.获得标本送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科会诊后均获得确切病理诊断:矽肺1例,肺结核1例,结蹄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1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2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with organizing pneumonia,BOOP)1例。3.每次活检出血量012m L(平均1.3±2.7 m L,使用负压吸引或局部喷洒冰盐水、巴曲亭、0.1‰肾上腺素均能顺利止血),术中术后均生命体征平稳,随访72 h内无气胸、大咯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已完成的6例软镜下TBCB,不论是标本质量还是并发症控制能力都与硬镜下操作无异。随着软镜下TBCB开展的增多,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也将得到进一步验证。第三部分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对弥漫性肺疾病病因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BCB)对弥漫性肺疾病(DLD)病因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纳入病因不明的DLD患者38例,其中35例同意在硬质支气管镜或软性支气管镜下实施了TBCB。将获取的35例患者标本分别作病理、病原微生物培养等检查,并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确定DLD的病因,明确TBCB对DLD病因诊断的有效性,制定治疗方案及随诊,并观察记录TBCB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35例DLD患者接受了TBCB,其中硬质支气管镜下完成24例,软性支气管镜下完成11例。有3例患者因不愿再接受有创检查而退出。TBCB操作时间(51.8±19.2)min,组织标本数量为6(5,8)块/例,标本大小为15(9,20)mm2。明确诊断33例(特发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8例,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8例,职业性肺损伤4例,特发性肺纤维化3例,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3例,结核2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1例,急性间质性肺炎1例,特殊细菌感染1例,过敏性肺炎1例,结节病1例),病因确诊率94.3%(33/35)。发生气胸3例(其中少量1例,中量1例,大量1例),经抽气或闭式引流后气胸均吸收;24例硬镜下TBCB均有出血(轻度11例,中度12例,重度1例),经止血处理后出血均停止。对明确诊断的33例患者进行相应治疗,随访1个月,痊愈1例(3.0%),好转17例(51.5%),稳定11例(33.3%),恶化4例(12.1%)。结论:TBCB对DLD病因确诊率高,安全性好。第四部分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冷冻时间与标本尺寸、组织学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间的关系:一项前瞻性探索性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TBCB冷冻时间与活检样本大小之间的相关性。第二个目的是在不同的冷冻时间条件下系统地评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活检的组织学质量。方法:纳入根据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诊断为疑似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但进一步检查未得到明确临床诊断的患者,获得患者同意后进行冷冻活检并参与临床此项研究,冷冻活检时冷冻探头冷冻时间从3 s递增至6 s,活检后记录活检样本的大小、组织学质量以及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信息。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33例患者,获得了143个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组织样本。活检样本的平均横截面积范围为9.1±4.3至18.83±7.4mm2。在这项研究中,观察到冷冻时间和活检样本尺寸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所有冷冻活检样本中肺实质均保存良好,其中108(75.52%)个样本有足够的大小。31(93.94%)例患者的样本在组织病理学上足以确定特定的病理特质。尽管更长的冷冻时间更有可能获得更大的组织样本,但并未观察到冷冻时间在病理诊断效能上有统计学差异。当冷冻时间超过5 s时,观察到水肿发生率(22.86%)明显增高。X线检查发现104(72.73%)次活检有出血,33位患者中有4(12.12%)例出现气胸。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严重出血(分级>1)的风险显着增加,并在5 s时达到最高水平。结论:最佳的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冷冻时间为3-4 s,能获得足够大小的活检样本,同时能够保证较少并发症的发生。第五部分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用不同直径冷冻探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目的: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BCB)目前在弥漫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诊断上是重要的可辅助外科肺活检的诊断技术。TBCB常用的冷冻探头有1.9 mm和2.4 mm两种不同直径的规格,在探头大小的选择上尚无研究数据可供参考。本研究拟评估TBCB使用两种规格探头对病理诊断的有效性和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完全随机设计、单中心的临床试验。招募从2017年11月29日至2019年8月19日的双肺弥漫性病灶,病因不明确并拟完善TBCB的患者,随机分别入组大探头组(2.4 mm直径)和小探头组(1.9 mm直径)。主要研究终点为病理诊断确诊率;次要研究终点为标本大小、标本质量、出血量和气胸发生率。结果:从2017年11月29日至2019年8月19日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招募56例患者,最终入组患者48例,大探头组25例,小探头组23例。两组间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和年龄相似。大探头获取的TBCB组织标本病理诊断确诊率明显高于小探头(72.0%vs30.4%,P=0.010)。在相同的冷冻时间(4 s),小探头获取的标本面积显着小于大探头组(6.0mm2 IQR(3.5-8.0)vs 12.0 mm2 IQR(8.0-15.0),P=0.000)。延长小探头的冷冻时间至5 s,其获取的标本大小仍小于大探头组(8.0 mm2 IQR(6.0-11.5)vs 12.0 mm2 IQR(8.0-15.0),P=0.006)。当小探头冷冻时间延长至6 s、7 s,两组间标本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210,0.904)。大探头组所获取活检组织标本的完整性(94.8%vs 79.5%,P=0.002)和具有典型病理学特征的病灶成分(62.5%vs39.5%,P=0.002)优于小探头组,标本中含有的肺泡结构大小探头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值为0.605)。无论冷冻探头大小,TBCB操作中均有不同程度出血量和气胸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本研究证实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中使用2.4mm的大探头获取的标本更大,结构更完整,典型病灶成分更多,有助于提高病理诊断的确诊率31.6%,安全性与小探头相当。本研究为临床上运用TBCB对冷冻探头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TBCB的诊断有效性。

肖瑶[6](2020)在《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D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究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及对疾病鉴别的意义。2.探究ILD患者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意义。方法:1.选取2017.10-2019.10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二科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的患者94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8例。其中ILD组60例,肺癌组16例(均取得肺组织病理活检证实),肺炎组18例(均为痰液或支气管分泌物中检验出病原菌且经抗感染治疗后影像学好转的患者)。将ILD组患者再分为:1)IIP组25例:其中IPF13例,IPAF8例,其他少见IIP 4例;2)CTD-ILD组30例:SS-ILD5例,RA-ILD8例,PM/DM-ILD 10例,UCTD-ILD 7例;3)肉芽肿性ILD组:结节病3例;4)其他类型ILD组:尘肺2例。测定入院时的动脉血氧分压、肺功能指标、6分钟步行距离、肺部高分辨断层扫描(HRCT)影像学资料,对肺HRCT进行评分,并对患者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留取BALF,分析各组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及对疾病鉴别的意义。2.分析ILD患者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与肺功能指标、氧合指数、肺部HRCT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的相关性。结果:1.肺炎、肺癌组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分析:1.1肺炎、肺癌患者BALF中SP-A浓度分别为110.48±11.32pg/ml、120.24±16.38pg/ml,SP-D浓度分别为1839.67±183.21pg/ml、1808.48±163.15pg/ml。两组SP-A、SP-D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肺癌组中腺癌、鳞癌、小细胞癌BALF中SP-A浓度分别为123.60±18.93pg/ml、120.18±17.86pg/ml、113.60±9.86pg/ml,SP-D浓度分别为1863.44±184.13pg/ml、1813.73±108.33pg/ml、1693.31±128.34pg/ml,三组之间比较SP-A、SP-D的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ILD组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分析:2.1 ILD组BALF中SP-A、SP-D浓度分别为111.44±27.93pg/ml、1421.36±317.85pg/ml,ILD患者BALF中SP-A浓度与肺炎、肺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D患者SP-D浓度低于肺炎、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意义(分别为P=0.000,P=0.000)。2.2 IIP各亚组BALF中SP-A浓度有差异,IPF患者BALF中SP-A浓度低于IPAF、其他IIP患者,差异有统计意义(P值分别为P=0.028、P=0.04)。IIP各亚组BALF中SP-D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2.3 CTD-ILD各亚组SS-ILD、RA-ILD、PM/DM-ILD、UCTD-ILD患者BALF中SP-A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亚组SP-D浓度有差异,PM/DM-ILD组患者BALF中SP-D浓度低于UCTD-ILD、SS-ILD、RA-ILD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1、P=0.046、P=0.007)。2.4肉芽肿性ILD(结节病)、其他ILD(尘肺)两组患者BALF中SP-A、SP-D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肉芽肿性ILD(结节病)、其他ILD(尘肺)两组患者BALF中SP-A、SP-D浓度均高于IIP及CTD-ILD各个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3.IIP、CTD-ILD、IPF、PM/DM-ILD组患者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与肺功能、肺部HRCT评分、OI、6分钟步行距离的相关性分析:3.1 IIP患者中SP-A浓度与TLC%pre、DLCO%pre呈正相关(分别为r=0.504,P=0.017;r=0.554,P=0.007),与肺HRCT评分呈负相关(r=-0.551,P=0.004)。SP-D浓度与FEV1%pre、DLCO%pre呈正相关(分别为r=0.412,P=0.046;r=0.509,P=0.016),与肺HRCT评分呈负相关(r=-0.613,P=0.001)。3.2 CTD-ILD患者BALF中SP-A浓度与TLC%pre呈正相关(r=0.499,P=0.018)。SP-D浓度与FVC%pre、DLCO%pre、OI呈正相关(分别为r=0.453,P=0.034;r=0.457,P=0.033,r=0.465,P=0.010),与肺HRCT评分呈负相关(r=-0.777,P=0.000)。3.3 IPF患者BALF中SP-A浓度与TLC%pre、DLCO%pre呈正相关(分别为r=0.623,P=0.041;r=0.673,P=0.023),与肺HRCT评分呈负相关(r=-0.733,P=0.004)。SP-D浓度与FVC%pre、FEV1%pre呈正相关(分别为r=0.752,P=0.003;r=0.660,P=0.014)。3.4 PM/DM-ILD患者BALF中SP-A与肺HRCT评分、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等无相关性。而SP-D水平与FVC%pre、FEV1%pre、DLCO%pre呈正相关(分别为r=0.842,P=0.009;r=0.819,P=0.013,r=0.775,P=0.024),与肺HRCT评分呈强负相关(r=-0.933,P=0.000)。结论:1.不同病因导致的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双肺弥漫性病变的诊断。2.IIP、CTD-ILD组患者BALF中SP-A、SP-D的表达水平与肺功能、肺部HRCT评分有关。IIP、CTD-ILD组患者BALF中SP-A、SP-D浓度越低,其肺功能、肺部影像学表现越差。

黄种杰[7](2019)在《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早期评估严重程度的临床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患者发病24小时内的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PaCO2)、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胸部CT放射科医师评分(RADS)、右肺上叶支气管主干的支气管壁厚度(BWT)以及首次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支气管镜下评分这些指标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关系,分析探讨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早期评估严重程度的预后指标。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因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患者59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过程中至少完成1次支气管镜检查,确定其存在吸入性肺损伤。并于发病24小时内抽血查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C-反应蛋白,并行胸部CT平扫检查。分析患者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PaCO2)、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C-反应蛋白、胸部CT放射科医师评分(RADS)、支气管镜下评分、右肺上叶支气管主干的支气管壁厚度(BWT)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利用Logistic分析及ROC曲线比较上述指标预测患者出现ARDS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的诊断价值。结果(1)动脉血气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吸入性肺损伤患者的pH值、PaCO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aO2方面,轻度组与重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两两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组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轻度组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均明显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中度组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重度组,P<0.001;轻度组与重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血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轻度组与中度组血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3)轻度组的RADS评分及支气管镜下评分均明显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度组的RADS评分及支气管镜下评分均明显低于重度组,P<0.001。经胸部CT与支气管镜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吸入性肺损伤患者,支气管镜及胸部CT表现各有其特点。其中,1例患者支气管镜下表现为轻度吸入性肺损伤的患者很快出现病情加重,发展为ARDS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2例患者胸部CT影像表现为轻度吸入性肺损伤的患者,入院第1天未行支气管镜检查,第4天行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表现为重度吸入性损伤,经积极治疗后仍遗留有主气道狭窄。(4)入院时所有患者的平均支气管壁厚度为(2.35±1.43)mm,轻度组中度组以及重度组的支气管壁厚度分别为(1.82±0.39)mm、(2.68±0.88)mm、(6.39±1.57)mm。结果显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吸入性肺损伤患者的支气管壁厚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明显,P<0.001。(5)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PaCO2)、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CRP、胸部CT放射科医师评分(RADS)、支气管镜下评分、右肺上叶支气管主干的支气管壁厚度(BWT)评价患者预后(出现ARDS行有创机械通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420、0.889、0.666、0.891、0.864、0.914、1.000、0.991、0.986,P值分别为:0.598、0.010、0.271、0.010、0.016、0.006、0.001、0.001、0.001。提示在这些早期指标中,RADS、BWT及FOB评分对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较高。(6)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胸部CT评分、支气管镜下评分、支气管壁厚度是影响吸入性肺损伤病情程度及预后判断的独立因素。胸部CT放射科医师评分(RADS)对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更高。结论入院24小时内的动脉血PaO2、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血CRP与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胸部CT放射科医师评分(RADS)、支气管镜下评分、右肺上叶支气管主干的支气管壁厚度(BWT)可作为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估指标,其中胸部CT放射科医师评分(RADS)判断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更高。

张万鹏[8](2019)在《肺间质改变早期中医证型与肺高分辨CT、分期、部位及血气指标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对肺间质改变的早期高分辨率CT征象及其中医证候、病变部位、病理分期、血气分析指标进行了研究,目的探讨早期中医证候与高分辨率CT征象、病变部位、分期及肺间质变化的关系,为中西医结合规范诊断和治疗间质性肺疾病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经副主任医师以上诊断为间质性肺病Ⅰ、Ⅱ期的住院患者43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肺部高分辨CT影像学资料及中医四诊资料与血气分析指标,影像学资料判读由高年资以上影像学专家诊断,观察CT征象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样影、网格影与血气指标、部位、分期及中医7个证型及3个兼证的关系。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将434例间质性肺病患者中医证型归为实证227例(52.3%)、虚证151例(34.8%)、兼证56例(12.9%)三大证型,具体又划分为7大证型,分别是肺气虚证34例(7.8%)、肺肾气虚证48例(11.1%)、阴虚内热证31例(7.1%)、肺肾气阴两虚证38例(8.8%)、痰浊阻肺证78例(18.0%)、痰热蕴肺证149例(34.3%)及血瘀证56例(12.9%);病变部位分为双肺弥漫24例(5.5%)、双下肺353例(81.3%)、单侧肺57例(13.1%)3大类;间质性肺病早期肺部高分辨CT征象分为:磨玻璃影260例(59.9%)、小叶间隔增厚350例(80.6%)、网格影273例(62.99)3种;病变分期从影像学角度分为Ⅰ期:磨玻璃282例(65%);Ⅱ期:网格影152例(35%)。血气指标为:PH、P02、PCO2、HCO3、Lac5种。然后分为两大组,(1)比较实证、虚证、兼证与间质性肺病的高分辨率CT早期征象,病变部位,分期和血气指数之间的关系;(2)比较间质性肺病七大证型与早期高分辨率CT的早期征象、病变部位、分期及血气指数的关系。结论统计学结果分析显示:1.间质性肺疾病Ⅰ期影像学特征是小叶间隔增厚较明显,Ⅱ期是网格影较明显;2.Ⅱ期患者病变部位以双肺弥漫为主较Ⅰ期多;3.间质性肺疾病的不同分期在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及病变部位表现上存在差异;4.Ⅰ期患者的网格影表现:痰浊阻肺证患者网格影7例(13.21%)最多见,其它中医证型都较少见;5.Ⅰ期痰热蕴肺证PaCO2最低,阴虚内热证PaCO2最高。

刘一君[9](2019)在《原发性干燥综合症合并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干燥综合症合并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合并间质性肺炎患者肺部纤维化程度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1-2019.1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87例确诊为干燥综合症患者,排除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其他风湿性疾病,其中49例未合并间质性肺炎,38例合并间质性肺炎,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量化后的肺纤维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干燥综合症合并间质性肺炎组(间质性肺炎组)平均发病年龄为57.36±11.50岁,年龄大于等于60岁者15例,干燥综合症未合并间质性肺炎组(非间质性肺炎组)发病平均年龄为46.61±10.37岁,大于等于60岁者7例。间肺组表现咳嗽咳痰共18例,胸闷气促共18例,非间肺组咳嗽咳痰共5例,胸闷气促共2例,呼吸道症状明显较非间肺组多见,而间肺组龋齿、关节肿痛、血液系统受累等肺外表现分别为2例、5例、9例,明显少于非间质性肺炎组,后者分别为12例、16例、22例。实验室检查发现间质性肺炎组患者白细胞计数(6.69±3.2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70±3.35)109/L,补体 C3(1.00±0.26)g/L,补体 C4(241.42±104.37)mg/L,血沉(38.71±25.19)mm/h,非间肺组患者白细胞计数(4.90±1.82)X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17±1.62)X109/L,补体 C3(0.93±0.18)g/L,补体 C4(198.65±67.93)mg/L,血沉(26.18±17.36)mm/h,间肺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3、C4、血沉高于单纯pSS组,而间肺组IgG(15.32±4.67)g/L,抗SSA抗体阳性率71.1%,低于非间肺组IgG(17.82±6.46)g/L,抗SSA抗体阳性率89.8%。38例间质性肺炎患者HRCT评分平均为3.905±2.195,磨玻璃改变评分为1.615±1.271,网格状改变评分为1.600±0.783,蜂窝状改变评分为0.640±0.733,HRCT评分分数与白蛋白、CRP、DLCO相关,可用于评估纤维化程度(上述结果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干燥综合症合并间质性肺炎的患者发病年龄较未合并者更大,且多见于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并更易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促表现。2.干综合症合并间质性肺炎的患者较未合并间质性肺炎患者更易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3、C4及ESR升高,IgG、抗SSA抗体阳性率下降。3.干燥综合症合并间质性肺炎的患者白蛋白、DLCO越低,CRP越高,提示其肺部纤维化程度越高

李一诗,郭述良,肖梅玲,金星星,肖洋,戴枥湾,敖知,刘心竹,丁敏,易祥华,朱旭友,李娴[10](2017)在《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对弥漫性肺疾病病因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BCB)对弥漫性肺疾病(DLD)病因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纳入病因不明的DLD患者38例,其中35例同意在硬质支气管镜或软性支气管镜下实施了TBCB。将获取的35例患者标本分别作病理、病原微生物培养等检查,并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确定DLD的病因,明确TBCB对DLD病因诊断的有效性,制定治疗方案及随诊,并观察记录TBCB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35例DLD患者接受了TBCB,其中硬质支气管镜下完成24例,软性支气管镜下完成11例。有3例患者因不愿再接受有创检查而退出。TBCB操作时间(51.8±19.2)min,组织标本数量为6(5,8)块/例,标本大小为15(9,20)mm2。明确诊断33例(特发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8例,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8例,职业性肺损伤4例,特发性肺纤维化3例,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3例,结核2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1例,急性间质性肺炎1例,特殊细菌感染1例,过敏性肺炎1例,结节病1例),病因确诊率94.3%(33/35)。发生气胸3例(其中少量1例,中量1例,大量1例),经抽气或闭式引流后气胸均吸收;24例硬镜下TBCB均有出血(轻度11例,中度12例,重度1例),经止血处理后出血均停止。对明确诊断的33例患者进行相应治疗,随访1个月,痊愈1例(3.0%),好转17例(51.5%),稳定11例(33.3%),恶化4例(12.1%)。结论TBCB对DLD病因确诊率高,安全性好。

二、40例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例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肺病临床影像特征及风险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临床资料收集
    3.辅助检查资料收集
    4. 数据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SSc合并与未合并ILD的临床资料分析
    2. SSc-ILD 胸部 HRCT 表现、肺功能及病理特征分析(含 RA-ILD、SLE-ILD 的比较)
    3.SSc-ILD 患者生存分析---危险因素、确诊时间、治疗方案等(包含 RA-ILD、SLE-ILD 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病的高分辨率计算机体层摄影表现及评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在研期间成果
致谢

(2)IGF-1、IGFBP-3在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的表达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IGF-1、IGFBP-3 在非感染性肺部疾病中的表达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不典型肺结核的CT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1.3 观察指标
    1.4 检查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3.1 以肺间质为主要改变的不典型结核的病理基础和发病特点
    3.2 以肺间质为主要改变的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特点
    3.3 以肺间质为主要改变的不典型结核的治疗预后及鉴别诊断

(4)弥漫性肺骨化症: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病例
        2.1.1 病史摘要
        2.1.2 体格检查
        2.1.3 辅助检查
        2.1.4 治疗及转归
        2.1.5 病理学检查结果
        2.1.6 随访结果
    2.2 文献检索策略
        2.2.1 文献检索
        2.2.2 检索词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弥漫性肺骨化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文章

(5)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在中国建立硬质气管镜联合软性支气管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技术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在中国建立软性支气管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技术
    1 研究对象
    2 主要设备及材料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对弥漫性肺疾病病因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冷冻时间与标本尺寸、组织学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间的关系:一项前瞻性探索性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用不同直径冷冻探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文献综述: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参编着作、指南等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申请的课题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奖项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重要学术会议

(6)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D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P-A、SP-D在非感染性肺部疾病的表达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早期评估严重程度的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备和方法
    1.3 吸入性肺损伤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1.4 治疗与疗效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分组结果及各组临床资料比较
    2.2 各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2.3 各组血常规及血清CRP水平检测结果比较
    2.4 各组RADS评分及支气管镜下评分
    2.5 各组右肺上叶支气管主干的支气管壁厚度(BWT)结果比较
    2.6 ROC曲线比较各指标预测患者出现ARDS行气管插管的诊断价值
    2.7 Logistic结果分析
    2.8 各组治疗结果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8)肺间质改变早期中医证型与肺高分辨CT、分期、部位及血气指标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诊断及现代医学进展
        1 中医药对ILD的认识
        1.1 病名
        1.2 相关学说及中医病因病机
        1.3 间质性肺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1.3.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
        2 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侯分型、分期及与现代医学研究
        2.1 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侯分型、分期研究
        2.2 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与HRCT相关研究
        2.3 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与发病时间、病理学分型研究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间质性肺疾病西医诊断及现代医学进展
        1 间质性肺病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间质性肺病病理诊断
        1.3 间质性肺疾病高分辨CT诊断标准
        1.4 诊断的研究
        2 高分辨CT及肺小叶结构
        3 间质性肺病高分辨CT典型征象概念、病理基础及其现代医学研究
        3.1 磨玻璃影
        3.2 小叶间隔增厚
        3.3 网格状影
        3.4 小囊状影
        3.5 大囊状影
        4 间质性肺病病变分布特点及分期
        4.1 病变分布特点
        4.2 病变分期
        5 间质性肺病与HRCT、肺功能及其血气现代医学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研究及分析
    1 临床资料来源
    2 方法
        2.1 胸CT平扫方法
        2.2 病例信息采集
        2.3 筛选并确立中医证型
        2.4 统计学方法
    病例选择标准
        1 纳入标准
        1.1 间质性肺病西医诊断标准
        1.2 间质性肺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剔除标准
    结果
        1 间质性肺疾病差异分析-基于疾病分期
        1.1 不同疾病分期的CT表现情况分析
        1.2 不同疾病分期的病变部位分析
        1.3 不同疾病分期的血气值情况
        2 间质性肺疾病差异分析—基于中医证型分类
        2.1 不同中医证型中疾病分期与CT表现的差异
        2.2 不同疾病分期下中医证型与CT表现的差异
        2.3 不同疾病分期下中医证型与血气指标的差异
        3 间质性肺疾病差异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三分类)
        3.1 不同中医证型中疾病分期与CT表现的差异
        3.2 不同疾病分期下中医证型与CT表现的差异
        3.3 不同中医证型下疾病分期与血气指标的差异
        3.4 不同疾病分期下中医证型与血气指标的差异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原发性干燥综合症合并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资料及方法
    1.1 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间质性肺炎组和非间质性肺炎组的基本数据特征
    2.2 临床表现特点
    2.3 实验室检查
    2.4 HRCT评分与相关指标的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学期专业取得的成果

四、40例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肺病临床影像特征及风险预后分析[D]. 周泽绚. 汕头大学, 2021(02)
  • [2]IGF-1、IGFBP-3在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的表达和意义[D]. 张美.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不典型肺结核的CT特征分析[J]. 任会丽,方伟军,梁瑞云,胡锦兴. 广州医药, 2020(04)
  • [4]弥漫性肺骨化症: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D]. 张伟. 延边大学, 2020(05)
  • [5]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D]. 李一诗.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6]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D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D]. 肖瑶.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早期评估严重程度的临床评价[D]. 黄种杰.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8]肺间质改变早期中医证型与肺高分辨CT、分期、部位及血气指标相关性[D]. 张万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原发性干燥综合症合并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D]. 刘一君. 浙江大学, 2019(03)
  • [10]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对弥漫性肺疾病病因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 李一诗,郭述良,肖梅玲,金星星,肖洋,戴枥湾,敖知,刘心竹,丁敏,易祥华,朱旭友,李娴. 中华医学杂志, 2017(46)

标签:;  ;  ;  ;  ;  

40例弥漫性肺间质病变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