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苯达唑合并噻嘧啶驱除动物体内肠道线虫的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温晴[1](2021)在《泰来、锡林浩特、牙克石绵羊胃肠寄生虫调查及驱虫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白财福[2](2021)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美洲钩虫耐药β-tubulin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钩虫病是以人体感染美洲钩虫、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其中以美洲钩虫感染最为常见,其发病率和致残率相对较高,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苯并咪唑类药物是最常用的三类驱虫药之一,现研究提示耐药性的产生是由美洲钩虫β-tubulin基因编码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造成的,且耐药性的产生主要与两个位点198、200的突变(E198A和F200Y)有关,但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美洲钩虫对苯并咪唑类药物的耐药性,及其美洲钩虫β-tubulin基因耐药性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为该地区钩虫病诊疗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策略。[方 法](1)对样本虫卵ITS-2基因的PCR扩增鉴定:按不同的海拔区域、不同的民族聚居地,分别收集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嘎洒镇曼典村(傣族坝区寨子)、景洪市基诺山乡新司土村(基诺族低山区寨子)、勐海县勐往乡糯东村(布朗族中山区寨子)常住人口的粪便样本。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所有粪便样本进行“一粪三检”,通过镜检确定感染寄生虫类型并对各种虫卵分别进行计数,筛选出钩虫卵密度较高的阳性样本保存于4℃冰箱。根据美洲钩虫的ITS-2基因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采用常规PCR方法对样本虫卵DNA进行扩增并测序,经Blast 比对确定钩虫种类。(2)美洲钩虫β-tubulin基因的PCR扩增与耐药相关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在通过合成针对美洲钩虫核糖体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基因鉴定为美洲钩虫的基础上,采用半巢式PCR方法扩增西双版纳地区收集并鉴定的美洲钩虫β-tubulin基因,送克隆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重点对耐药性相关的198、200两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分析。[结 果](1)3个地区镜检钩虫卵阳性样本共77份,其中勐海县勐往乡糯东村39份;景洪市基诺山乡新司土村32份;景洪市嘎洒镇曼典村6份。用常规PCR方法对77份样本虫卵DNA进行扩增,产物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结果,有74份样本均扩增出大小约190bp的特异性目的条带。测序后通过Blast比对,结果样本虫卵基因序列与美洲钩虫的ITS-2序列有高度的相似性,均在99.47%-100%,即鉴定为美洲钩虫。经半巢式PCR方法对72份已鉴定为美洲钩虫的β-tubulin基因进行扩增,结果有60份样本均扩增出大小约315bp的特异性目的条带。测序后重点分析了西双版纳地区美洲钩虫耐药相关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结果表明在检测的60份西双版纳美洲钩虫β-tubulin基因序列中,198和200位点处均无耐药性碱基突变,未发现有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共检测到一种基因型,即纯合敏感型(Hs-198,Hs-200),占总数的100%,为优势基因型。(2)新发现37份样本在美洲钩虫β-tubulin基因第251位密码子处存在同义突变,发生了单个碱基的转换,缬氨酸(GTG→GTA,由G转换成A),但未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3)本研究中经过反复的探索与试验,建立并优化了样本虫卵ITS-2基因与美洲钩虫β-tubulin基因在PCR扩增过程中的反应体系、反应程序。(4)系统进化表明:西双版纳地区的美洲钩虫种群ITS-2基因与多哥、伊朗、澳大利亚及我国南宁地区的美洲钩虫种群ITS-2基因间亲缘关系最近;与澳大利亚外群的ITS-2基因之间有很高的亲缘关系。西双版纳地区的美洲钩虫种群β-tubulin基因与美国地区同种群间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美国地区外群β-tubulin基因间的亲缘关系较近。[结 论]西双版纳地区的美洲钩虫种群β-tubulin基因中暂未检测到198、200位点处存在苯并咪唑类药物耐药性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共检测到一种基因型,即纯合敏感型(Hs-198,Hs-200),为当地美洲钩虫优势基因型。发现在β-tubulin基因第251位密码子处存在同义突变。西双版纳地区的美洲钩虫种群ITS-2基因与多哥、伊朗、澳大利亚及我国南宁地区间的种群亲缘关系最近,置信度为91%;与美国地区的外群有明显的分支,表明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差较大。西双版纳地区的美洲钩虫种群β-tubulin基因与美国地区同种群间的亲缘关系较近,置信度为93%;与墨西哥、荷兰、英国地区的外群有明显的分支,表明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白财福,杨亚明[3](2020)在《人体钩虫病流行现况与治疗进展》文中提出钩虫呈全球性分布,其感染是引起贫血和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第二大寄生虫感染,多发生于热带、亚热带等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是广泛流行于农村地区的土源性线虫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者约达5~7亿,人群、牲畜较普遍易感,对人类危害甚大,能致使身体和智力发育迟缓,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是一个重大的健康问题。历经60多年的努力,我国在钩虫病的防治工作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除现有少数人体重要寄生虫病以外其余的已暂时被消灭。根据2017年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分析显示:全国土源性线虫整体感染水平较低,为1.8%;钩虫感染率为1.0%,其中男性感染率为0.9%、女性感染率为1.1%;男性感染率明显低于女性(2=40.51,P<0.01);钩蚴检出率为3.2%,但仍存在高感染省份。通过及时查治病人及带虫者、提高个人及社会环境卫生水平、加强宣传防治知识、增强防病意识,避免感染。本文仅对目前钩虫病的流行现况、药物的治疗、防治策略进行了综述。
其力木格[4](2020)在《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地区牛羊蠕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驱虫效果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乌珠穆沁旗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畜牧业大旗之一,乌珠穆沁牛羊是该旗畜牧业的主体畜种。但牛羊寄生虫病已成为危害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而且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明显滞后,从而大大削弱家畜的生产性能,降低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了初步了解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地区牛羊群主要蠕虫病的流行情况及比较研究几种常用抗蠕虫药物的驱虫效果,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春季对该地区牛羊群蠕虫病进行较为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并选择几种抗蠕虫药进行了驱虫效果比较试验。首先根据不同行政区域确定试验点,采集新鲜粪便,并借助寄生虫学粪便虫卵检查方法定性和定量检查每只绵羊粪便的虫种及虫卵数量,并计算出绵羊蠕虫病总感染率。然后选取一定数量的蠕虫感染较严重的绵羊作为试验羊,分组并分别给予伊维菌素、阿苯达唑、双羟萘酸噻嘧啶、硝碘酚腈、盐酸左旋咪唑、氯氰碘柳胺钠和硝氯酚伊维菌素等不同驱虫药物进行驱虫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018年该地区牛群消化道蠕虫总感染率为12.0%,其中线虫、绦虫和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1.2%、0.4%和0.4%。绵羊群消化道蠕虫总感染率为73.5%,其中线虫、绦虫和吸虫感染率分别为70.9%、3.5%和0.6%。2019年该地区牛群消化道蠕虫总感染率为24.6%,其中线虫、绦虫和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2.9%、5.5%和7.8%。羊群消化道蠕虫总感染率为51.4%,其中线虫、绦虫和吸虫感染率分别为48.0%、4.5%和4.9%。两年的驱虫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伊维菌素已完全失去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驱虫作用,阿苯达唑和双羟萘酸噻嘧啶的驱虫效果亦很差。表明该地区羊群中流行的线虫已对这三种药物产生较强的耐药性。而硝碘酚腈、盐酸左旋咪唑和氯氰碘柳胺钠表现出强大的驱线虫效果,给药后每克粪便虫卵减少率均超过98%。因此,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地区牛群消化道蠕虫感染较轻微,而绵羊消化道蠕虫感染较严重,尤其是线虫感染更严重,且所流行的优势虫种已对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均产生了高度耐药性。
王洋[5](2020)在《伪旋毛虫排泄—分泌(ES)产物蛋白质组学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伪旋毛虫(Trichinella pseudospiralis)是可以感染哺乳类动物和鸟类的人兽共患寄生线虫。人类通常感染伪旋毛虫是因为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和其它含有伪旋毛虫感染性肌幼虫的动物。幼虫在宿主肌纤维中不能形成保护性胶原囊,由于可以感染鸟类,在自然界中呈全球性分布。伪旋毛虫无包囊这一形态上与旋毛虫的差异,导致它们在幼虫和成虫的大小、幼虫在肌纤维中运动模式、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的能力、杆细胞颗粒的形态和分泌蛋白质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特别是在免疫特异性的差异,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伪旋毛虫在入侵及寄生过程中,会排泄、分泌一些产物(ES)。由于ES产物直接暴露于宿主免疫系统,因此被认为是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反应的主要靶向抗原。目前研究发现ES产物在虫体穿透组织、幼虫的移行、参与免疫细胞调控、减缓凝血、消化、蜕皮、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在伪旋毛虫和宿主相互作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伪旋毛虫目前主要有三个代表性分离株(T4RUS、T4 AUS和T4 USA),有研究表明对最适宿主(猪)的易感性存在很大差别,推测不同分离株ES产物对宿主免疫调控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本实验首先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猪感染伪旋毛虫不同分离株在不同感染时间点外周血中免疫细胞水平变化,以期观察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对宿主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其次,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对比分析伪旋毛虫肌幼虫和旋毛虫肌幼虫之间ES产物中显着差异表达蛋白,并对这些功能蛋白进行分析,阐述这些功能蛋白在参与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以期找到哪些ES蛋白参与调控宿主免疫反应,并导致伪旋毛虫抑制宿主炎症能力强于旋毛虫的可能原因。最后,采用免疫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伪旋毛虫成虫和新生幼虫阶段期特异性蛋白,作为潜在的早期诊断抗原或疫苗的候选。为了观察伪旋毛虫对宿主免疫系统调控能力,我们采用了流式细胞术对感染伪旋毛虫(T4 RUS和T4 AUS)两个分离株猪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Treg细胞、Th17细胞、CD3+T细胞、CD21+B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不同感染时间点变化及Th1和Th2型特异性细胞因子IL-2和IL-4进行检测,观察伪旋毛虫入侵对宿主体内免疫反应调控。结果显示,伪旋毛虫感染猪在早期(0-17天)主要诱导的Th2型免疫反应,特异性细胞因子IL-4显着升高。从感染第17天开始B细胞发挥了主要调节作用。Treg细胞从感染第11天开始增多,展现了对宿主免疫反应强的调节抑制作用。伪旋毛虫入侵宿主猪抑制了炎症细胞Th17水平,但在感染后期(45-60天)略有升高。T4 RUS和T4 AUS两个分离株相同剂量(10000条/头)感染猪,猪外周血中上述免疫细胞在不同感染时间水平变化趋势一致,引起相同的宿主免疫反应。T4 RUS不同感染剂量(1000条/头和10000条/头),引起猪体内免疫细胞水平变化基本无差异。应用iTRAQ串联质谱技术,对伪旋毛虫三个分离株(T4 RUS、T4 AUS和T4 USA)以及旋毛虫(T1 ISS534)之间肌幼虫ES产物进行鉴定,共鉴定出2,591个蛋白,其中535个为可信蛋白。每两组对比分析(T4 RUS:T4 USA、T4 AUS:T4USA、T4 RUS:T4 AUS和T1:T4 USA)共有65(146)、72(98)、43(103)和28(147)显着上调(或下调)差异表达蛋白被鉴定出来,并对鉴定出来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GO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中,我们发现差异蛋白参与主要的生物学过程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小分子代谢过程、前体代谢和能量生成和蛋白折叠。参与的主要KEGG通路富集在与糖代谢相关的糖酵解和糖异生、果糖和甘露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和磷酸戊糖途径等通路;与氨基酸代谢相关包括色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缬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和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等通路;与脂肪代谢相关包括丙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和脂肪酸降解等通路。差异蛋白参与的这些生物学过程及通路都主要集中在能量的合成、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等,这些都为寄生虫的长期寄生提供支持。此外,我们发现T4 RUS:T4 USA和T4 AUS:T4 USA两组富集在溶酶体通路和过氧化物酶体通路的差异表达蛋白均下调。溶酶体在信号转导、细胞适应、质膜修复、免疫应答和许多其它基本细胞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溶酶体介导的降解作用有助于吞噬细胞快速清除凋亡细胞,调节宿主炎症反应。而过氧化物酶体与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相关。所有参与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通路的差异蛋白在分离株T4 USA中表达明显高于其它两组。搜索STRING数据库我们绘制了差异蛋白互作网络图查找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蛋白,并发现F23B12.5、Hsp83、calr、T0111246、MDH1和Nom1等为互作网络图中重要节点与多个蛋白具有紧密的互作关系,协同行使功能。对鉴定出来的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分类分析发现了一些参与抗氧化、抗压力、宿主免疫调节和信号传导相关的蛋白。如抗氧化的二硫键异构酶(PPI)和过氧化物酶、抗压力的热休克蛋白HSP70、HSP83、HSP beta-1和alpha-crystallin B chain(small HSP)、参与宿主免疫调节的DNaseⅡ和Ca2+信号传导、稳态的钙调蛋白、钙网蛋白和钙同线蛋白-1等。对比这些功能差异蛋白表达量,我们发现T4 USA分离株的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高于其它三组。此外,我们发现伪旋毛虫分泌的RWD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B蛋白与能够参与宿主免疫调节激发宿主Th2型反应,抑制Th1型反应的53kDa糖蛋白(rTsP53)同源度较高(query cover为97%),伪旋毛虫这个蛋白是否也行使相似的蛋白功能,在我们以后的研究中会进一步验证。最后,我们利用2DE-Western blot结合MALDI-TOF/TOF-MS/MS鉴定伪旋毛虫成虫和新生幼虫ES产物,通过肽指纹图谱PMF共识别出大约24个匹配的蛋白点,并确定为12种不同的蛋白。GO注释分析其主要的分子功能为DNase II活性和丝氨酸型肽链内切酶活性。对其蛋白功能分类分析发现与免疫调节相关的DNase II和丝氨酸蛋白酶、运输或储存金属离子的PCHTP蛋白、利于成虫对宿主免疫应答逃避的venom allergen 5蛋白和可以作为侵入宿主的毒力因子烯醇酶等。丝氨酸蛋白酶在马来丝虫微丝蚴ES产物中确认其具有抑制炎性细胞的聚集及炎性因子的释放,从而介导宿主的免疫抑制作用,本实验在成虫和新生幼虫ES产物中发现的多个丝氨酸蛋白酶推测可能也参与宿主免疫抑制作用,后续研究我们会继续验证。此外,筛选出的这些蛋白也可以作为潜在的早期诊断或疫苗的候选蛋白。综上所述,本研究鉴定了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ML、Ad和NBL)ES产物,并对其功能蛋白进行分析。对理解伪旋毛虫对宿主免疫抑制能力、寄生虫与宿主互作关系、早期潜在诊断蛋白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陆宝燕[6](2020)在《苦楝对羊捻转血矛线虫驱治效果的初步评价》文中指出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隶属毛圆科血矛属,寄生于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的皱胃或小肠,以吸取宿主血液为生,导致宿主贫血、消瘦,严重时可引起宿主死亡,每年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苦楝(Melia azedarach Linn.)在我国古代已被用来治疗消化道寄生虫病,作为医药使用已有2000年的历史,其果实、根、皮及茎均可入药,具有祛湿止痛、治疝、疥、驱虫等功效,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地区。苦楝在农林上应用很广泛,以杀虫而闻名,但其对捻转血矛线虫的驱治效果目前尚不清楚。目的:为研究苦楝对捻转血矛线虫的作用,本课题通过观察苦楝提取物对虫卵和幼虫活性及形态变化的影响,筛选出最佳苦楝提取物,进行体内动物实验,检测用药前后虫卵减少率和剖检后羊皱胃中捻转血矛线虫雌雄虫的数量变化,初步评估苦楝对羊捻转血矛线虫的驱治效果,以期为家畜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控及植物驱虫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收集捻转血矛线虫卵,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采用贝尔曼漏斗法收集感染性三期幼虫,在显微镜下观察活力情况并计数;采用溶液浸提法和超声波协助法浸提苦楝,通过旋转蒸发后冻干获得苦楝粗提物。(2)体外驱虫试验:将苦楝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设置5个浓度进行虫卵孵化试验和幼虫活性试验,药物作用48 h后,对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的虫卵及幼虫进行计数,并观察药物作用后虫卵和幼虫的孵化状态及形态变化。(3)体内动物试验:对8月龄公羔人工感染约1万条捻转血矛线虫iL3,试验羊感染20d后进行体内药物试验,将苦楝子乙醇提取物设为低中高3个剂量即20mg/kg、40mg/kg、60mg/kg,通过口腔灌服给药,早晚各一次,连续给药3d,检测用药前后虫卵的减少率,停药10d后,杀羊取胃,剖检皱胃中的捻转血矛线虫雌雄虫的数量变化。结果:(1)苦楝提取物体外试验结果显示,未经药物处理的虫卵和幼虫活力良好,苦楝提取物作用48 h后,虫卵呈未孵化、半孵化状态,发育至桑葚期、蝌蚪期及幼虫期死亡,并且各浓度苦楝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虫卵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苦楝皮醇提物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最佳,在浓度25mg/mL时,对虫卵孵化的抑制率高达98.2%,相同浓度的苦楝子醇提物与苦楝皮醇提物,其对虫卵的抑制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苦楝子提取物对感染性三期幼虫的致死效果较差,仅在50mg/mL时,对幼虫有较高致死率,死亡率为82.6%。苦楝皮水提取物在浓度为50 mg/mL时对幼虫的致死效果尤为突出,幼虫死亡率为97.0%,死亡的幼虫呈“直线型”或“弓型”。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同浓度苦楝水提取物之间的致死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同浓度苦楝醇提取物对幼虫的致死率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苦楝提取物体内驱虫试验结果显示,与伊维菌素组比较,苦楝子醇提物组的虫卵减少率明显较低,给药后高、中、低剂量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39.0%、31.7%、22.8%,所对应的给药前后EPG均值差异性不显着(P>0.05)。而阳性对照组(伊维菌素组)给药前后排卵率明显降低,虫卵减少率为77.4%,给药前后EPG均值差异显着(P<0.05)。苦楝子醇提物组给药前后的EPG变化情况与阴性对照组变化趋势略有相似,与阳性对照组EPG变化趋势不同,可见其对羊捻转血矛线虫的驱虫效果并不显着。结论:综合体内外试验结果表明,苦楝提取物对体外的捻转血矛线虫卵和感染性三期幼虫的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25 mg/mL苦楝皮醇提物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最佳,50 mg/mL苦楝皮水提物对感染性三期幼虫的致死作用最明显。苦楝子醇提物对羊体内的捻转血矛线虫具有一定的驱治效果,其中高剂量组给药前后虫卵减少率为39.0%,但相较于阴性对照组和伊维菌素组其体内驱治效果并不显着。
韩天龙[7](2019)在《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真菌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化道线虫(Gastrointestinal nematode)是寄生于宿主消化道的线形动物门(Nematoda)多种线虫的统称,主要寄生于人和动物的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盲肠和直肠等消化道内;可对宿主造成广泛的损害,包括:夺取营养、吸食血液、破坏黏膜组织、物理压迫、阻塞管道、释放毒素、导致过敏反应、引发炎症、诱发免疫缺陷及引入其它病原体等。消化道线虫病是世界上主要的寄生虫病,呈全球性分布,广泛传播,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威胁。绵羊消化道线虫病主要由无尾感器纲(Aphasmida)毛尾目(Trichurata)线虫,及有尾感器纲(Phasmidea)杆形目(Rhabditata)和圆线目(Strongylata)线虫感染所致;其种类多、分布广,多为混合感染。草原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尤为严重,以土源性线虫感染为主,可致绵羊饲草料转化率低,养殖成本增加,体重增加缓慢,发育受阻,生长周期延长,繁殖性能降低,免疫力下降,经济效益低下等,制约着绵羊产业健康发展。应用化学药物进行定期驱虫,仍然是绵羊消化道线虫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化学驱虫药的长期和频繁使用,尤其是给药种类、途径、剂量和时间的不规范,导致抗药虫株的产生。驱虫药抗药性(Anthelmintic resistance,AR)的产生已经成为困扰养羊业的全球性问题。新型抗消化道线虫药物的开发以及消化道线虫生物防治技术的深入研究已迫在眉睫。蒙东地区绵羊存栏量近年来均保持在6000万只左右,占内蒙古绵羊存栏总量的70%以上,其拥有可利用草原面积约3800万公顷,是内蒙古重要的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近年来绵羊产业呈现良好且稳定的发展势头。为了掌握蒙东地区草原放牧条件下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情况,明确消化道线虫对常见化学药物的抗药情况,探索新的生物防治途径。本研究以具有绵羊产业发展优势的蒙东地区5个盟市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了10个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旗县作为试验调查点,以放牧绵羊为调查对象。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了绵羊新鲜粪便样本中消化道线虫虫卵的收集,采用麦克马斯特氏法(McMaster’s method)进行了消化道线虫虫卵的检测计数,完成了消化道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的测定;对照《绵羊寄生蠕虫虫卵图谱》进行了消化道线虫虫卵的种属鉴别,并参照我国现行农业行业标准NY/T1465-2007《牛羊胃肠道线虫检查技术》进行了感染优势线虫第三期幼虫(Third-stage larvae,L3)孵化试验,完成了消化道线虫感染优势种类的鉴定;剖解了绵羊消化道线虫寄生部位,进行了消化道线虫成虫的检测,并对寄生部位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完成了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流行病学调查;评估了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对常见驱虫药的抗药性;从蒙东地区土壤中进行了捕食线虫真菌的分离培养与分子鉴定,开展了捕食线虫真菌制剂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驱虫效果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蒙东地区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最高感染率达到了100%,最低感染率达45%,平均感染率达79.2%;蒙东地区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的个体最高感染强度达32400 EPG,调查点内最高平均感染强度为6192.5 EPG,最低平均感染强度为494.1 EPG,蒙东地区平均感染强度为1813.2 EPG。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种类复杂多样,感染较为严重,检测到了30种以上不同形态的消化道线虫虫卵;主要感染的线虫有毛圆属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p.)、血矛属线虫(Haemonchus spp.)、奥斯特属线虫(Ostertagia spp.)、细颈属线虫(Nematodirus spp.)、类圆属线虫(Strongyloides spp.)等,其中以血矛线虫属和毛圆线虫属感染最多。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在不同地域、品种、性别、年龄间可能存在着差异性。消化道线虫对绵羊寄生部位可造成严重的病理损伤,引起绵羊皱胃黏膜和小肠黏膜水肿、充血、出血、溃疡、糜烂、增厚、萎缩、缺损、脱落等多种机械性损伤和炎性反应,显微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对阿维菌素、伊维菌素、阿苯达唑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显着抗药性,尤其是对阿苯达唑的抗药性已经十分严重,阿苯达唑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ED50值高达5.670μg/mL;抗药线虫包括血矛线虫,毛圆线虫和类圆线虫等,其中最主要的抗药线虫为血矛线虫。从蒙东地区的土壤里分离到了2株具有捕食线虫特性的真菌,经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鉴定为隐球菌属(Papiliotrema flavescens)和根霉菌属(Rhizopus oryzae)菌株;这为绵羊消化道线虫的临床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孢子制剂均对绵羊消化道线虫具有一定的驱虫效果,可有效减少绵羊粪便中消化道线虫虫卵数,这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本研究结果表明,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感染严重,捕食线虫真菌资源丰富;本研究为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的感染现状提供了最新调查数据,为其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
赵建国[8](2019)在《海南地方猪蛔虫病调查、抗药性检测、抗蠕虫药杀卵试验及与宿主互作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猪蛔虫病是危害我国乃至世界猪业生产的一种重要肠道寄生线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海南“地方猪”进行猪蛔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猪蛔虫卵在环境中的土壤、水体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养殖模式、热带气候、地域环境及社会人文等因素与海南“地方猪”感染蛔虫病的关系,建立适合海南热带气候环境的猪蛔虫病综合防控方案,为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猪蛔虫病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部分研究抗蠕虫药杀卵活性检测方法和猪蛔虫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供临床筛选已知有效药剂、研制开发未知新药提供参考技术方案。第三部分研究牛胆汁及其主要成分对促进蛔虫卵孵化和提高幼虫移行活力方面的作用,初步分析胆汁中生物活性成分介导蛔虫卵孵化及提高幼虫移行活力的生化机制,为蛔类线虫宿主特异性、动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控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2015~2018年间共采集海南地方猪肠体、猪粪、土壤和水体样本19606份,样本源于海南18个县市(不含三沙市),68个自然村,30个屠宰场,64个散养户,95个小型养殖户和38个中型养殖户,样本采集点基本覆盖海南岛陆域全境。结果表明,海南东部地区各县市猪粪样本蛔虫卵检出率为7.6%,中部14.8%,西部13.8%;哺乳仔猪粪便样本检出率2.5%,保育猪30.9%,生长肥育猪30.7%,种猪30.9%;各县市屠宰场育成猪肠道成虫检出率为1.2~3.6%,感染强度为1~8条,多数2~3条;田园菜地土壤样本蛔虫卵检出率7.2%,河流沿岸2.6%,田间水体1.2%,水库水体0%,洼地积水5.0%。海南“地方猪”整体蛔虫病感染率较低,表现“局部区域流行”特征。同时,猪蛔虫病流行因素较为复杂,蛔虫卵散播随干湿季节而不同,迁移范围变化较大,蛔虫病散播风险较高。(2)建立了抗蠕虫药体内外杀卵活性检测方法,并检测了阿维菌素、多拉菌素、伊维菌素和氟苯哒唑四种驱虫药剂的杀卵活性。其中,阿维菌素、多拉菌素和伊维菌素未能表现蛔虫卵发育抑制现象,与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用氟苯达唑处理猪排出蛔虫采集的虫卵镜检观察,发现卵胚发育受到抑制,大多数虫卵仍停留在1细胞期(85.5%),只有6.3%的虫卵发育成幼虫。体外检测法将驱虫药(0.04ppm的多拉菌素或1.0 ppm的氟苯达唑)处理的蛔虫卵人工感染小鼠,通过观察肺脏中L3鉴定蛔虫卵的感染性。结果表明,体外驱虫药处理对蛔虫卵发育无显着影响(P>0.05)。该方法可用于筛选具有杀卵活性的药效成分或植物提取物。(3)建立了联合虫卵孵化分析法和琼脂凝胶幼虫移行试验的一种猪蛔虫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测试苯并咪唑和四氢嘧啶/咪唑噻唑等抗蠕虫药对蛔虫的耐药性。利用迁移到各处理孔和对照孔表面的幼虫百分比计算抑制50%幼虫迁移的药物浓度(EC50)。噻苯达唑、芬苯达唑、甲苯达唑、左旋咪唑和噻嘧啶对蛔虫卵的EC50值分别为 74~150、4.9~13.9、2.3~4.3、358~1150 和 1100~4000nM。该方法作为一种敏感的生物测定方法,既可用于检测耐药性,又可用于筛选驱虫药活性成分。(4)采用HPLC法测定了牛、猪和鸡3种动物胆汁中7种胆汁酸LCA、CA、DCA、CDCA、HC、GDCA、TCA的成分和含量。其中牛胆汁中有6种,猪胆汁中有5种,鸡胆汁中有1种。牛胆汁酸中LCA含量最高(16.08μg/mL),猪胆汁中DCA含量最高(6.42 μg/mL),鸡胆汁中CDCA(4.01 μg/mL)含量高于牛(0.15μg/mL)和猪(0.08μg/mL)。玻璃珠震荡虫卵孵育法联合体外幼虫移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1(牛胆汁)中,5%牛胆汁添加量蛔虫幼虫移出率最高,为32.51%。随着胆汁浓度的增加,幼虫移出的数量逐渐减少,当胆汁浓度达到80%时,幼虫移出率最低,为6.24%;试验组2(鸡胆汁)中,浓度变化对幼虫移出率影响效果不明显(P>0.05),与该组对照孔比较,鸡胆汁的添加表现出抑制蛔虫幼虫(L2)移行行为的作用。试验组3(猪胆汁)中,5~10%猪胆汁的添加量有利于蛔虫幼虫的移出,随着猪胆汁浓度的增加,幼虫移出率表现出与试验组1相似的结果。7种胆汁酸对猪蛔虫幼虫移行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各试验组胆汁酸浓度的递增,与对照组比较,幼虫移出率变化不明显(P>0.05),可见,单一胆汁酸化合物不能提高蛔虫幼虫的迁移活力。为了丰富琼脂凝胶移行试验对胆汁种类的选择,试验选择牛、猪和鸡胆汁进行物理性质比较发现:牛胆汁容量最多,猪胆汁粘性最强,牛、猪和鸡胆汁均部分溶于水。三种动物胆汁溶于无水乙醇均有沉淀和浑浊表现,在丙酮中均不溶解,在DMSO中溶解性较好。这有利于生物检测试验方法的优化和检测范围的扩展。综上所述,本研究比较全面的对海南地方猪蛔虫病感染情况、流行趋势及影响猪蛔虫卵散播的气候、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综合驱虫方案。经过反复多次试验,成功建立了驱虫药杀卵试验方法和驱虫药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并对胆汁在蛔虫卵孵化、幼虫移行活力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后续蛔类线虫与宿主互作化学通讯机制研究及其生物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王宏磊[9](2019)在《猪血浆中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药动学研究》文中指出芬苯达唑属于苯并咪唑类药物,兽医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线虫,奥芬达唑和芬苯达唑砜是其在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物。伊维菌素是一种阿维菌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消化道线虫感染治疗。两者的复方制剂可以进一步扩大驱虫谱,提高单次驱虫效果,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因此,本文建立了UPLC-MS/MS法同时测定猪血浆中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的方法,测定了猪血浆中不同时间点四种药物的浓度,分析得到了四种药物在三个不同试验组的药动参数及药时曲线图,旨在为临床上芬苯达唑和伊维菌素两者合理的联合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了猪血浆中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的UPLC-MS/MS方法,该方法得到的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的检测限分别为0.05 ng/mL、0.05 ng/mL、0.05 ng/mL、0.01 ng/mL,定量限分别为0.1 ng/mL、0.1 ng/mL、0.1 ng/mL、0.2 ng/mL。以三个浓度水平添加,四种化合物在猪血浆中的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9.42%94.33%、79.05%92.28%、86.19%92.29%和82.09%88.40%,线性方程分别为y=26321.7x+14055.2,y=12348.8x+11594.9,y=13900.8x+7230.8和y=424.7x-188.7,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9、0.9994、0.9995和0.9997。在猪血浆中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随机选择20±2 kg健康猪30头,分为A、B、C 3组,每组10头。分别设为复方制剂组、芬苯达唑组及伊维菌素组。给药后021天分不同时间段进行血液采集。用已建立的猪血浆中FBZ、OFZ、FBZSO2和IVM的UPLC-MS/MS方法测定三个试验组中4种药物的浓度,并对测得数据用WinNonlin6.1软件进行非房室模型分析。芬苯达唑伊维菌素组的药动学参数为:FBZ、OFZ、FBZSO2和IVM的Cmax分别为:58.12±20.19μg/L、752.31±129.44μg/L、593.60±138.38μg/L和39.39±16.71μg/L;Tmax分别为9.30±0.95 h、20.40±5.80 h、24.40±1.26 h和16.80±6.20 h;AUC分别为710.61±202.31 h·μg/L、15265.36±3568.44 h·μg/L、9751.44±3108.63 h·μg/L和2409.643±229.08 h·μg/L;T1/2分别为4.96±1.62 h、2.24±0.61 h、7.49±5.67 h和186.90±71.10 h。芬苯达唑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FBZ、OFZ、FBZSO2的Cmax分别为:50.23±11.34μg/L、418.80±117.72μg/L和213.03±115.16μg/L;Tmax分别为7.80±2.10 h、12.90±6.01 h和22.80±3.79 h;AUC分别为588.07±187.50 h·μg/L、7823.52±3096.71 h·μg/L和3563.48±1693.75 h·μg/L;T1/2分别为3.60±1.42h、4.50±1.38 h和3.32±3.59 h。伊维菌素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Cmax为32.68±5.41μg/L;Tmax为12.10±4.91 h;AUC为3575.27±660.81 h·μg/L;T1/2为114.75±50.30 h。芬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剂组的各药物成分的Cmax和Tmax都大于芬苯达唑组和伊维菌素组相应的药物成分,芬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剂组的各药物成分的AUC都大于芬苯达唑组,芬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剂组的FBZ、FBZSO2和IVM的T1/2都大于芬苯达唑组和伊维菌素组。通过药动参数的比较,芬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优于芬苯达唑组和伊维菌素组,芬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剂组的效果优于芬苯达唑粉剂组和伊维菌素粉剂组,两者的结合使用增强了药物的驱虫效果。
史景东[10](2018)在《常见的苯丙咪唑类兽药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苯丙咪唑类药物是近年来广泛用于抗多种动物寄生虫病的一大类广谱驱虫药。阿苯达唑、非班太尔、奥芬达唑和奥苯达唑。阿苯达唑是最新的苯丙咪唑类药物,具有更广谱的驱蠕虫活性;非班太尔是苯丙咪唑类的前体药物,能在体内转变为抗寄生虫药物;奥芬达唑是美国批准用于牛的广谱苯丙咪唑类驱虫药;奥苯达唑能有效驱除对丙苯咪唑有抗药性的小型圆线虫。1阿苯达唑阿苯达唑也称肠虫清,具有更广谱的驱蠕虫活性,按照药物说明书给药对牛更安全。阿苯达唑对家畜、伴侣动物和
二、阿苯达唑合并噻嘧啶驱除动物体内肠道线虫的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苯达唑合并噻嘧啶驱除动物体内肠道线虫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2)云南省西双版纳美洲钩虫耐药β-tubulin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体钩虫病流行现况与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人体钩虫病流行现况与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钩虫病的药物治疗 |
1.1 对症治疗 |
1.2 病原治疗 |
1.2.1 钩坳侵入期治疗 |
1.2.2 预防性化学驱虫治疗 |
1.3 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及前景药物 |
2 钩虫病的预防及面临的挑战 |
(4)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地区牛羊蠕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驱虫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西乌珠穆沁旗及乌珠穆沁牛羊 |
1.2 蠕虫病对畜牧业的危害 |
1.3 牛、羊蠕虫病的防治 |
1.4 牛、羊常用的驱虫药 |
1.4.1 阿维菌素类 |
1.4.2 苯并咪唑类 |
1.4.3 咪唑并噻唑类 |
1.4.4 硝基酚类化合物 |
1.4.5 水杨酰苯胺类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地区牛羊群蠕虫感染情况调查 |
2.1 试验材料 |
2.1.1 流行病学调查区域的划分 |
2.1.2 粪样的采集及保存 |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1.4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硫酸镁饱和溶液漂浮法 |
2.2.2 离心沉淀法 |
2.2.3 虫卵计数法 |
2.2.4 虫卵鉴定方法 |
2.3 结果 |
2.3.1 蠕虫感染情况 |
2.3.2 不同行政区域的蠕虫感染率 |
2.3.3 不同草场类型的蠕虫感染率 |
2.3.4 不同放牧方式的蠕虫感染率 |
2.4 讨论 |
2.4.1 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地区蠕虫感染状况 |
2.4.2 影响牛、羊蠕虫感染率的因素 |
3 驱虫效果比较研究 |
3.1 驱虫药物现状调查 |
3.2 试验材料 |
3.2.1 试验动物 |
3.2.2 试验所用驱虫药物 |
3.2.3 驱虫药物的给药方案 |
3.3 试验方法 |
3.3.1 虫卵计数法 |
3.3.2 疗效判定计算公式 |
3.4 试验结果 |
3.5 讨论 |
3.5.1 驱虫试验效果分析 |
3.5.2 预防及治疗策略的制定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伪旋毛虫排泄—分泌(ES)产物蛋白质组学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伪旋毛虫及伪旋毛虫病研究进展 |
1.1 伪旋毛虫概述 |
1.2 伪旋毛虫的分类 |
1.3 伪旋毛虫和旋毛虫差异 |
1.4 伪旋毛虫的宿主和分布 |
1.5 伪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 |
1.6 旋毛虫病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
第二章 寄生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2.1 蛋白质组学概论 |
2.2 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 |
2.3 蛋白质组学在寄生虫领域应用 |
第三章 寄生虫ES产物对宿主免疫反应调节研究进展 |
3.1 寄生虫排泄分泌抗原(ES)免疫调节作用 |
3.2 伪旋毛虫免疫调节特点 |
3.3 伪旋毛虫免疫诊断抗原研究 |
3.4 免疫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作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猪感染伪旋毛虫的免疫反应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伪旋毛虫肌幼虫ES产物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伪旋毛虫早期诊断抗原的免疫学筛选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6)苦楝对羊捻转血矛线虫驱治效果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 捻转血矛线虫概述 |
1.1 捻转血矛线虫的形态及生活史 |
1.2 捻转血矛线虫的流行病学 |
1.3 捻转血矛线虫的临床症状及危害 |
1.4 捻转血矛线虫的防控现状 |
2 捻转血矛线虫抗药性概述 |
3 抗动物寄生虫中草药研究进展 |
3.1 抗寄生虫中草药的起源 |
3.2 中草药在动物寄生虫病上的应用 |
3.3 中草药驱治寄生虫的药用优势 |
4 苦楝的研究进展 |
4.1 苦楝的简介 |
4.2 苦楝的化学成分 |
4.3 苦楝的药理作用及机理 |
4.4 苦楝的应用 |
4.5 川楝素的研究进展 |
4.6 苦楝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 |
5 苦楝在寄生虫上的研究进展 |
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实验内容 |
试验一 苦楝提取物对捻转血矛线虫卵和幼虫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 |
1.1 虫株及苦楝 |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苦楝的处理 |
2.2 捻转血矛线虫卵与感染性三期幼虫的收集与观察 |
2.3 苦楝提取物的制备 |
2.4 虫卵孵化试验 |
2.5 幼虫活性试验 |
2.6 虫卵和幼虫形态变化的观察 |
2.7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正常发育的捻转血矛线虫卵和幼虫的孵育情况 |
3.2 不同浓度苦楝子、苦楝皮提取物对捻转血矛线虫卵孵化的抑制情况 |
3.3 不同浓度苦楝子、苦楝皮提取物对捻转血矛线虫幼虫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二 苦楝子醇提物对羊捻转血矛线虫的驱治效果 |
1. 材料 |
1.1 苦楝子及试验羊 |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方法 |
2.1 试验羊常规检测及驱虫 |
2.2 感染性三期幼虫的培养及纯化 |
2.3 苦楝子提取物的制备 |
2.4 试验羊分组感染虫株 |
2.5 体内药物试验 |
2.6 各项指标检测 |
2.7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对照组与药物组给药前后羊捻转血矛线虫EPG变化情况 |
3.2 给药后对照组与药物组粪便中虫卵EPG值的动态分布 |
3.3 剖检后皱胃中的捻转血矛线虫数量 |
3.4 对照组与药物组皱胃中捻转血矛线虫雌雄虫数量对比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7)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真菌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蒙东地区绵羊产业分析 |
1.1 蒙东地区绵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
1.2 蒙东地区绵羊产业疾病威胁 |
第2章 绵羊消化道线虫研究进展 |
2.1 消化道线虫感染危害 |
2.2 抗消化道线虫药物及应用现状 |
第3章 消化道线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3.1 噬线虫真菌研究进展 |
3.2 消化道线虫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绵羊消化道线虫对寄生部位的病理损伤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抗药性分析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噬线虫真菌防治绵羊消化道线虫的应用研究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本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8)海南地方猪蛔虫病调查、抗药性检测、抗蠕虫药杀卵试验及与宿主互作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猪蛔虫与猪蛔虫病 |
1.1.1 猪蛔虫的起源、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
1.1.2 猪蛔虫病危害与流行 |
1.2 猪蛔虫卵的结构与发育 |
1.2.1 猪蛔虫(雌)生殖结构与功能 |
1.2.2 猪蛔虫卵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
1.2.3 猪蛔虫卵的发育 |
1.2.4 猪蛔虫幼虫发育与蛔蚴移行症 |
1.3 猪蛔虫卵环境行为影响因素与生态防控 |
1.3.1 自然因素 |
1.3.2 社会与人文因素 |
1.4 猪蛔虫驱虫药研究进展 |
1.4.1 常见驱蛔药及其发展历程 |
1.4.2 驱蛔药耐药性 |
1.4.3 模型动物与实验动物 |
1.4.4 驱蛔药残留与食品安全 |
1.4.5 驱蛔药环境行为及生态毒理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海南地方猪蛔虫病调查及蛔虫卵环境分布规律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研区域与规划 |
2.1.2 布点原则与方案 |
2.1.3 调研内容 |
2.1.4 采样方法与保存 |
2.1.5 试剂耗材 |
2.1.6 样品处理与检验 |
2.1.7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采集点及样本的数量和地理分布 |
2.2.2 海南各区域县市地方猪粪便样本检测结果 |
2.2.3 海南地方猪不同生长阶段粪便样本蛔虫卵检测结果 |
2.2.4 海南各县市屠宰场采样点成虫检出结果 |
2.2.5 海南地方猪类群粪便样本蛔虫卵检测结果 |
2.2.6 养殖环境土壤中蛔虫卵时空分布规律 |
2.2.7 海南地方猪养殖环境周边水体中蛔虫卵时空分布规律 |
2.2.8 驱虫对海南地方猪蛔虫感染率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抗蠕虫药抑制虫卵发育及对小鼠感染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药品 |
3.1.2 仪器设备 |
3.1.3 试验动物 |
3.1.4 试验设计 |
3.1.5 试验方法 |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抗蠕虫药药效评价 |
3.2.2 抗蠕虫药体内处理对蛔虫卵发育的影响 |
3.2.3 抗蠕虫药体外处理对猪蛔虫卵发育和小鼠经口感染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抗蠕虫药药效及其抑制蛔虫卵发育活性评价 |
3.3.2 抗蠕虫药的浓度、作用时间与抑制蛔虫卵发育的关系 |
3.4 小结 |
4 猪蛔虫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蛔虫来源与数量 |
4.1.2 虫卵孵化与幼虫分离 |
4.1.3 试验药物配制 |
4.1.4 琼脂凝胶幼虫迁移试验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虫卵孵化 |
4.2.2 幼虫体外移行试验的优化 |
4.2.3 不同虫株的EC_(50) |
4.3 讨论 |
4.3.1 体外幼虫移行试验用于蛔虫耐药性检测的可行性 |
4.3.2 体外幼虫移行试验用于蛔虫耐药性检测的影响因素 |
4.3.3 体外幼虫移行试验用于蛔虫耐药性检测的局限性 |
4.4 小结 |
5 胆汁促进猪感染性蛔虫卵破壳逸出的试验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蛔虫卵的采集与孵化 |
5.1.2 胆汁和培养液 |
5.1.3 胆汁酸粗提物及溶液配制 |
5.1.4 胆红素的提取及溶液配制 |
5.1.5 试验方法 |
5.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
5.2 结果 |
5.3 分析与讨论 |
5.3.1 感染性猪蛔虫卵破壳逸出机制的分析 |
5.3.2 胆汁酸促进感染性蛔虫卵破壳逸出的机制 |
5.3.3 低浓度(5%)牛胆汁有助于蛔虫卵孵化 |
5.4 小结 |
6 胆汁提高猪蛔虫幼虫(L_2)迁移活力的影响试验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5 数据整理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牛、猪和鸡胆汁物理性质比较 |
6.2.2 牛、猪和鸡三种动物常见胆汁酸种类与含量的测定 |
6.2.3 胆汁提高蛔虫幼虫移行活力的影响试验 |
6.2.4 七种胆汁酸化合物对猪蛔虫幼虫迁移活力的影响 |
6.3 分析与讨论 |
6.3.1 胆汁提高蛔虫幼虫移行活力的原因 |
6.3.2 宿主特异性与胆汁酸浓度的关系 |
6.3.3 体外幼虫迁移试验对动物胆汁的选择 |
6.4 小结 |
7 总结、问题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海南地方猪蛔虫病流行因素复杂,表现局部区域流行特征,湿季散播风险高 |
7.1.2 建立了抗蠕虫药对猪蛔虫卵体内外杀卵试验方法 |
7.1.3 建立了抗蠕虫药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 |
7.1.4 天然牛胆汁(5%)有促进蛔虫卵孵化的作用,随着浓度逐渐升高,其孵化率逐渐降低 |
7.1.5 验证了不同动物胆汁酸化合物对猪蛔虫幼虫移行活力的影响。 |
7.2 创新点 |
7.2.1 对我国热带海岛地方猪蛔虫病流行病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
7.2.2 建立了抗蠕虫药杀卵活性体内外检测方法 |
7.2.3 建立了猪蛔虫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 |
7.2.4 对胆汁成分中具有促进猪蛔虫卵孵化逸出和提高幼虫(L2)移行活力的化学信息物质进行了初步生物测定 |
7.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附件1 海南地方猪养殖户样品采集点数量与行政分布 |
附件2 海南各县市屠宰场采样点名称与地址 |
附件3 作者简介 |
致谢 |
(9)猪血浆中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理化性质 |
1.1.1 芬苯达唑的理化性质 |
1.1.2 伊维菌素的理化性质 |
1.2 驱虫机理 |
1.2.1 芬苯达唑的驱虫机制 |
1.2.2 伊维菌素的驱虫机制 |
1.3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1.3.1 芬苯达唑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1.3.2 伊维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1.4 毒理学 |
1.4.1 芬苯达唑的毒理学 |
1.4.2 伊维菌素的毒理学 |
1.5 耐药性 |
1.5.1 芬苯达唑的耐药性 |
1.5.2 伊维菌素的耐药性 |
1.6 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6.1 芬苯达唑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6.2 伊维菌素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猪血浆中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仪器 |
2.1.2 试剂与耗材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1.4 猪血浆样品前处理 |
2.1.5 仪器条件 |
2.1.6 UPLC-MS/MS方法特异性 |
2.1.7 检测限和定量限 |
2.1.8 线性范围 |
2.1.9 准确度和精密度 |
2.2 结果 |
2.2.1 方法特异性 |
2.2.2 检测限和定量限 |
2.2.3 线性范围 |
2.2.4 准确度和精密度 |
2.3 讨论 |
2.3.1 质谱参数的优化 |
2.3.2 提取剂的选择 |
2.3.3 固相萃取小柱的选择 |
2.3.4 色谱柱的选择 |
2.3.5 检测限和定量限 |
2.3.6 回收率及标准曲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猪血浆样品中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
3.1 试验药物 |
3.2 试验动物 |
3.3 试验动物给药 |
3.4 猪血浆样品采集 |
3.5 血浆样品检测 |
3.6 结果 |
3.6.1 三个试验组的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检测结果 |
3.6.2 三个试验组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3.6.3 三个试验组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
3.7 讨论 |
3.7.1 芬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组在猪血浆中的药动学参数 |
3.7.2 芬苯达唑粉剂组在猪血浆中的药动学参数 |
3.7.3 伊维菌素粉剂组在猪血浆中的药动学参数 |
3.7.4 三个试验组的药动学参数比较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常见的苯丙咪唑类兽药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阿苯达唑 |
1.1 牛 |
1.2 绵羊 |
1.3 犬和猫 |
2 非班太尔 |
3 奥芬达唑 |
4 奥苯达唑 |
四、阿苯达唑合并噻嘧啶驱除动物体内肠道线虫的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泰来、锡林浩特、牙克石绵羊胃肠寄生虫调查及驱虫比较[D]. 温晴.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云南省西双版纳美洲钩虫耐药β-tubulin基因多态性研究[D]. 白财福.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人体钩虫病流行现况与治疗进展[J]. 白财福,杨亚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20(07)
- [4]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地区牛羊蠕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驱虫效果比较研究[D]. 其力木格.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伪旋毛虫排泄—分泌(ES)产物蛋白质组学的初步分析[D]. 王洋. 吉林大学, 2020(08)
- [6]苦楝对羊捻转血矛线虫驱治效果的初步评价[D]. 陆宝燕.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真菌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D]. 韩天龙. 吉林大学, 2019(02)
- [8]海南地方猪蛔虫病调查、抗药性检测、抗蠕虫药杀卵试验及与宿主互作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D]. 赵建国. 海南大学, 2019(06)
- [9]猪血浆中芬苯达唑、奥芬达唑、芬苯达唑砜和伊维菌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药动学研究[D]. 王宏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9)
- [10]常见的苯丙咪唑类兽药及临床应用[J]. 史景东.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