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ADS 开发工业锅炉的可编程绘图系统

使用 ADS 开发工业锅炉的可编程绘图系统

一、利用ADS开发工业锅炉程序化绘图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任何[1](2021)在《生物质燃料锅炉的燃烧仿真及其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人类对于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生物质能由于其储量大、污染小的特点,逐渐成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用以缓解能源压力。在我国,大量的生物质锅炉都是由燃煤链条炉改造而成,但由于缺少锅炉改造的理论指导,因此污染物排放量过高的问题广泛存在于生物质锅炉系统中。本文以朔州市某污水加热热源厂锅炉为研究对象,燃料选用朔州市某处的秸秆成型燃料,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研究生物质锅炉的结构特点,对锅炉进行改进,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本文在分析了燃烧理论后,提出一种对生物质锅炉燃烧仿真的数值模拟方法。即将锅炉床层部分和炉内气相部分剥离成两个部分,利用FLIC软件对链条炉床层部分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将FLIC所导出的不规则曲线沿x方向每间隔0.05m进行等间距采样,使用编写的曲线拟合算法,将这些离散的采样点拟合为一条以高斯函数、三角函数或有理函数为基础的函数表达式,然后通过编写FLUENT中内置的UDF,将上述拟合所得的函数表达式作为气相燃烧模型的入口边界条件,输入到炉膛内部,而后将FLUENT中的气相燃烧结果输入回FLIC中,经过几次迭代运算,得到稳定的生物质锅炉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建立了一套用于数据采集的工业控制系统,即对实际锅炉加设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数据由PLC接收处理,建立上位机操作界面,以便于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归档,来验证数值模拟的正确性。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对比了统仓配风、分仓尽早配风、分仓推迟配风、普通炉拱、较高的炉拱和人字型炉拱对锅炉系统的影响,最终选定将统仓配风改为推迟分仓配风、并配合人字拱的改造方案,对比实际数据,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数值分析结果。在对改造后的锅炉进行数值模拟时,发现敞开式锅炉在燃烧过程中,会呈现出类似于液体虹吸的现象,气相物质难以较为理想的混合在一起,导致NOx和CO等物质排放量较大,因此提出在炉膛中部加设部分炉拱,将炉膛改造为曲线型结构,延长烟道长度,同时采用分级配风策略,在适当的位置加入二次风,以改变气相物质的流动形式,加强物质的混合程度,在炉膛内形成自发式的SNCR环境,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同时用数值模拟的方式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付江奇[2](2021)在《高雷诺数下内螺纹管换热机理分析与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螺纹管的强化换热机理研究和换热系数计算,对于其在高效传热和节能技术领域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理解内螺纹管的强化传热特性,本文以内螺纹管为研究对象,开展内螺纹管热力计算和计算程序化编制工作,对螺纹结构传热机理和工程热力计算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对流体在内螺纹管管内流动机理和传热特性进行分析与探究,针对高雷诺数条件下流体在螺纹管内的湍流流动,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演绎、推导、分析建立了内螺纹管在高雷诺数下的流体计算模型。其次,针对气体为内螺纹管管内流动换热介质,对归纳整理得到的已提出的螺纹经验计算式进行选择,得到四组符合要求且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经验计算式。对各经验计算式中由于实验气体选择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性问题,通过以高温空气相关试验关联式计算代替各经验计算式中的Pr系数项,将雷诺数计算统一至4×104≦Re≦16×104,温度300℃≦T≦800℃范围内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选出在高雷诺数条件下较为合适的换热及流动阻力经验计算式,并对各经验计算式进行计算程序化编制。最后,利用工程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仿真模拟ANSYS软件,对内螺纹管进行三维建模和网格的划分,根据流体在不同工况下的螺纹管管内流动换热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可以得到:由于螺纹特殊结构的存在,流体在螺纹管内流动换热,流体边界层产生极大的扰动,逆压梯度区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产生较大的涡旋流,使得边界层厚度降低,在高雷诺数下边界层厚度可忽略不计,这一现象导致螺纹传热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结果与经验计算式计算结果对比发现,在高雷诺数条件下模拟与计算结果虽保持较为接近的变化趋势,但具体各个工况条件下的具体数值仍存在较大误差,通过对误差原因深入分析,总结得出数值模拟存在的不足,为螺纹管换热研究与计算提供借鉴和参考。

叶聪[3](2020)在《玉米秸秆水热炭制备及其与城市污泥混合燃烧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一次能源短缺,开发可再生能源尤为重要。我国城市污泥产量高,焚烧能有效处理城市污泥,但城市污泥热值低,燃烧过程中需要添加辅助燃料。生物质作为可再生能源是一种理想的辅助燃料,但未经预处理的生物质原料能源品质低,与城市污泥混合燃烧效果不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玉米秸秆为生物质原料,采用水热法对玉米秸秆进行炭化处理,对水热炭理化特性、水热炭与城市污泥混燃特性及混燃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如下:采用水热法在不同温度下(200℃,230℃,260℃)制备玉米秸秆水热炭,研究所得水热炭的理化特性及燃烧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所得水热炭质量产率逐渐减小,能量产率在水热温度为230℃时达最高,为63.68%,固定碳含量和热值逐渐增大,挥发分含量及氧含量逐渐降低;水热处理后,样品主要发生脱水、脱羧基、缩合及芳构化反应,水热温度越高,反应越剧烈,水热炭芳香特性越强;随着水热温度的升高,所得水热炭的燃烧曲线向高温区偏移,着火温度不断增大,燃尽温度不断下降,水热温度为230℃时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大。玉米秸秆经水热处理后,其理化特性及燃烧特性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适宜作为燃料。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城市污泥、玉米秸秆水热炭及共混物的燃烧特性与反应动力学,并采用Flynn-Wall-Ozawa(FWO)法计算其燃烧过程中活化能。结果表明:增大升温速率将导致热重曲线向高温区偏移,发生热滞后现象;增大共混物中玉米秸秆水热炭的比例将导致各阶段失重速率增大,着火性能不断下降,燃烧性能不断增强;城市污泥与玉米秸秆水热炭混合燃烧过程中存在协同交互作用,并且在玉米秸秆水热炭掺混比为50%和70%时作用最显着;FWO法适合求解城市污泥、玉米秸秆水热炭及共混物的燃烧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共混物中玉米秸秆水热炭的掺混比为50%和70%时,其混合燃烧的平均活化能下降最显着。通过管式炉燃烧系统研究掺混比例和燃烧温度对城市污泥掺混玉米秸秆水热炭燃烧过程中CO、NO和S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共混物中玉米秸秆水热炭掺混比的增大,燃烧过程中CO和NO排放量逐渐增多,SO2的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燃烧温度为800℃时共混物的CO排放量最低,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共混物NO排放量逐渐减少,SO2排放量逐渐增加。本文可为城市污泥与玉米秸秆水热炭混合燃烧及燃烧过程中的CO、NO和SO2排放提供参考依据。

包恒亮[4](2016)在《基于PLC及变频技术的油船辅锅炉自动控制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船舶是名符其实的耗能大户,在节能、降排已成为世界性课题的今天,对大耗能设备的节能、提高能效已迫在眉睫。对船用锅炉系统的控制,特别是对油轮所使用的大型锅炉系统的控制,一直是船舶轮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某油轮单台25T/h锅炉为控制对象,着重分析了大型油轮锅炉特点及其控制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高性能的控制器和变频器总体控制方案,探求控制过程(即控制装置)本身能具有高性能(可靠、节能等),实现大型船舶锅炉的水位、蒸汽压力PID控制、锅炉点火及燃烧时序控制和自动安全保护等功能。。在分析PLC以及变频器的控制功能和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并根据大型油轮锅炉特点及其控制要求,对PLC和变频器进行选型。本文选用S7-200 PLC和FR-740变频器来构建其控制系统。本文着重介绍了 PLC在控制系统中输入和输出接口配置和分配;变频器参数设置和控制模式设定;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文中给出了主要控制回路硬件构成框图及控制程序。本系统选用HITECH(型号PWS6800)触摸屏作为PLC的机旁上位机,在HITECH6.1.1.02开发环境下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弥补了 PLC控制系统属于"黑匣子"控制的缺陷。实现了对系统参数的方便、快捷设置,而无需修改程序,极大地方便了系统的调试;实现了对锅炉运行实时动态过程中的参数值显示;动态变化趋势显示;系统中主要设备运行状态、故障的指示和记录,真正做到了对锅炉系统运行的实时监控。

韩亮[5](2015)在《工业重点耗能设备节能监测软件开发及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工业作为我国能源消耗的重要产业,其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是节能降耗工作的重点。其中,做好工业企业重点耗能设备节能监测工作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工业节能中居重要地位。然而,目前很少有关于工业重点耗能设备节能监测工作的软件开发,而且节能监测结果的评价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不能全面反映企业重点耗能设备的整体运行情况。本文首先对工业中常见的重点耗能设备(电动机、供配电系统、燃煤工业锅炉、风机机组、空压机组、水泵机组、热力输送系统)的节能监测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并在此基础上编写节能监测计算与评价程序,然后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反映企业重点耗能设备整体运行水平,最后从一个重点耗能设备(燃煤工业锅炉)出发,对其监测数据进行有效利用和深入分析。主要的研究工作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首先对常见工业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监测内容进行了分析整理,归类了各耗能设备的节能监测数据,归纳了节能监测检查项目、测试项目及相应的合格标准,总结了测试项目的算法流程。在此基础上,利用Visual Basic 6.0与Access 2003数据库开发了工业重点耗能设备节能监测软件,并通过节能监测实例进行了调试运行。该软件可以为节能机构或企业开展节能监测工作提供方便。第二部分集成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反映工业企业重点耗能设备综合运行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体现了该综合评价模型的良好使用效果。所得各层次评价结果可为工业企业进一步开展节能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第三部分整理了工业锅炉热效简单测试的算法流程,认为工业锅炉节能监测工作应配合能效测试工作来进行,并对节能监测数据进行充分利用和分析。基于遗传算法与专家评分得到各测试项目的最优权重值,可使对工业锅炉的运行调控有的放矢。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煤发热量的软测量模型,以方便获取发热量数据或检验测试仪器的精度,保证煤质分析及锅炉热效率计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从工业重点耗能设备节能监测工作出发,开发节能监测软件,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分析节能监测数据,以方便工业重点耗能设备节能监测数据的管理、指标计算与全而评价,为节能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思路。

许春伟[6](2015)在《Omega型烟气流程的燃油锅炉内燃烧与传热研究》文中提出燃油锅炉具有高效清洁、易于控制等优点,在当今社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科研工作人员在关注其整体效率的同时,也在逐步深入探究其内部的燃烧、流动等过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来获取炉膛中的烟气流动、温度分布等信息,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燃油锅炉,这对炉膛结构的设计以及锅炉的运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一个具有Omega型烟气流程的小型燃油锅炉为原型,采用FLUENT对其内部的喷雾燃烧和流动换热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标准k-ε模型模拟湍流流动,针对喷雾燃烧,选用离散相模型描述液滴与气相作用,选取非预混燃烧模型模拟燃烧,对炉膛和烟气通道建立P-1辐射模型。对炉膛中燃烧模拟发现,炉膛中的烟气流动极其复杂,由于炉膛出口在侧面,且长而窄,大部分烟气并不能直接流出,加强了烟气在炉膛中的扰动。炉膛中有些角落不能被烟气冲刷到,可能会有灰颗粒积聚。炉膛顶部烟气趋于流向出口,在炉膛出口附近形成一个多股气流的交汇。炉膛底部平均温度较高,且同一高度截面上,温差较小,温度自中间往两边逐渐降低,高温位置向炉膛出口方向偏移。炉膛出口速度大小在高度上分布比较均匀,出口上部温度低,下部温度高,出口上部附近的烟气交汇对出口的温度和速度都产生了影响。对改变燃烧负荷的工况模拟发现,随着进气和给油量的同时增多,炉膛中的平均温度水平有一定的提升,最高温度也在提高,但负荷过大时,炉膛中的高温区域会下移,造成温度场分布与炉膛尺寸不匹配的状况。降低炉膛给油量时应相应降低进气量,过量空气系数太大会使炉膛温度大幅下降,不利于燃烧的进行。对烟气通道中的流动和传热模拟发现,高温烟气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放热,速度降低。烟气在该形状的通道中流动时对靠近烟气主流区域的壁面的冲刷,能够减薄边界层,从而加强换热效果。烟气几乎冲刷不到相邻换热管之间的区域,该位置换热较差。

赵天宇[7](2011)在《一体化炉灶热能优化配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一体化炉灶作为后勤工作中的主要设备,是后勤生产的主要耗能单位。本文在调研了目前国内外一体化炉灶结构设计及用能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传热学理论与工业中应用较为成熟的工业锅炉用能评价,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适合一体化炉灶特有结构和应用范围的热力学分析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传热实验,了解了其传热的基本特性,既验证了炉灶用能评价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又为能量分配和结构改进提供了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结构炉灶进行了能量优化配置,并研发了炉灶用能评价软件。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出的一体化炉灶用能评价计算方法与实验吻合度较好,验证了其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与可行性。通过用能评价,发现现役炉灶存在着排烟温度高、燃料燃烧不充分,能量分配不合理等一系列的能耗问题。对此,本文针对炉内的强化传热和能量统筹规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炉内的排烟温度、平均当量直径、有效辐射层厚度、挡板倾角、锥套高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分析,确定了影响炉灶传热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炉灶热能优化配置的改造方案,即当锥套倾角为31.1℃,内层挡板所对圆心角为69.18℃,且内外两层挡板反向单侧开口时,炉灶的能量分配不合理及排烟热损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整体热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节能17.31%。在此基础上,依据提出的炉灶用能评价计算方法,编制了炉灶用能评价软件,为后续的工程应用提供程序支持。

伏晴艳[8](2009)在《上海市空气污染排放清单及大气中高浓度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是中国经济活动总量最大、工业门类最全、能源消耗强度最大、污染物排放密度最高的城市。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调整、清洁能源替代及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等系列污染控制措施的实施,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得到了改善。2008年上海市环境空气中PM10的年日均浓度为0.084毫克/立方米,比2004年下降了15%;SO2年日均浓度同比下降了5.6%;NO2下降了9.7%。但是,与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环境空气质量仍处于较高污染的水平。以PM10为主的大气污染指标是发达国家城市的2—5倍,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的年平均浓度高达0.050—0.059mg/m3,超过国际卫生组织年平均值标准0.015 mg/m3的3—4倍。以PM2.5为代表的细颗粒物已成为制约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问题。本博士论文,以上海市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的污染因子为研究对象,以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立和分担率研究为核心,结合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统计分析和数值模型,开展了上海市细颗粒气溶胶污染的时空分布、化学组成、形成机制和来源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污染源的全面识别和梳理,结合全国污染源普查及重点国控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核查的创新工作方法,应用及修订多种污染物排放定量技术方法和手段,探索了石化行业VOCs无组织排放的定量难题,建立了以气溶胶污染为控制目标,以常规大气污染物(PM、PM10、PM2.5、SO2、NOx、CO、VOCs和NH3)为目标污染物的2006年上海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改进的2007年点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该清单空间精度为1×1km2网格精度、高度1km,涉及33种工业行业点源(12896家工业企业)、20种民用与工业面源以及机动车、船舶、飞机和火车在内的流动污染源。2006年排放清单研究显示,上海市各类污染源向环境空气中排放的总量分别为:PM—58.2万吨、PM10—27.9万吨、PM2.5—11.1万吨、SO2—56.4万吨、NOx—46.4万吨、CO—141.7万吨、VOC—57.4万吨和NH3—1.4万吨,是全世界污染物排放量最多的城市。面源是PM、PM10、PM2.5、VOC和NH3的首要来源;点源是SO2和NOx的第一来源;流动源是CO的第一来源,分担率为46%。其中,道路扬尘是上海市一次颗粒物(PM、PM10和PM2.5)的首要来源,对全市总量的分担率为54%、45%和26%。造成上海环境空气中气溶胶二次组分的主要污染物SO2的主要来源是电站锅炉和工业分散燃料,其分担率分别为57%和12%;主要污染物NOx的主要排放来源是电站锅炉和机动车,分别为全市总量的36%和18%;有机气溶胶的来源即污染物VOC的主要排放源是涂料、生产工艺储罐和机动车,其分担率分别为28%、23%和16%。NH3的排放主要来自畜禽养殖和点源生产工艺,分别占全市总量的66.7%和19.7%。本研究还应用MODELS3/CMAQ数值模型对上海冬季污染的来源开展了情景模拟分析,测试了电厂、非电工业源、流动源和面源等主要污染源类别对上海市细颗粒污染的贡献和影响。2008年冬季数值模型模拟结果显示,上海市气溶胶PM10、PM2.5的浓度受面源排放的影响较其它排放源更大,浓度贡献率为68.3%;其次是流动源和非电站点源排放。电站点源是造成SO2连续多天较高浓度的最主要排放源,浓度贡献率为32.1%;其次是流动源和非电站点源,周边外来源的影响占15.3%。造成NO2高浓度的最主要排放源则是流动源,其次是电站点源和非电站点源。本研究利用2004-2008期间上海市环境空气中PM10及PM2.5自动监控网络和气溶胶滤膜现场监测,深入分析了所采集的35万余个监测数据。结果表明,上海细颗粒污染呈现冬春季节高(1、3、4、11和12月)、夏秋季节(7、8和9月)较低,日变化双峰(6:00—8:00、18:00—19:00)双谷,以及东部沿海区域低、西北部污染浓度高的时空间分布特点。PM2.5/PM10常年平均值在0.5以上,不同污染类别下,气态污染物与颗粒物的污染呈现出显着差异。重霾污染日,SO2/PM10(0.38)和NO2/PM10(0.24)明显低于优良日(0.51和0.62),而PM2.5/PM10比值显着升高达到61%。PM2.5中水可溶性组分占到59%,硫的转化率(SOR)和氮的转化率(NOR)分别达到0.67和0.61,表明一次SO2和NOx转化成的硫酸盐、硝酸盐以及铵盐是形成上海PM2.5高浓度的主要因素。在受沙尘输送影响下的高污染日,上海市环境空气中SO2/PM10、NO2/PM10、PM2.5/PM10进一步降至0.066、0.073和15.5%。SO2/PM10、NO2/PM10和PM2.5/PM10比值可作为判断沙尘日、非沙尘日和霾污染日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成果揭示了上海市细颗粒气溶胶的污染特性及变化规律,阐明了沙尘长距离输送影响条件下,上海市气溶胶尤其是典型重霾污染的特性、来源、形成机制及其对大气空气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已经在国际SCI杂志和中国核心期刊、书籍上发表了9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4篇;还有1篇已投到国际SCI杂志,1篇拟投国际SCI杂志,均为第一作者。本研究主要成果已获得200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魏会东[9](2007)在《楼宇冷热电联产系统的配置分析与集成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楼宇冷热电联产系统(BCHP)是利用能量的梯级利用原理,将发电、供热和制冷结合在一起的能源利用方式,其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系统的安全性要高于传统的分产式供应方式,是作为最清洁能源--天然气的最佳利用方式,十分有利于环境保护。BCHP系统的发电机组功率较小,其效率远小于集中电厂的大发电机组,为了发挥其综合用能效率和就近供能的优势,本文从一个实例出发,提出了BCHP进行配置分析的一般步骤。利用负荷动态模拟软件DeST对该楼宇的全年动态负荷进行了计算统计。在此基础上,对于以燃气内燃机作为原动机的BCHP系统,分别考虑了燃气补燃和电制冷辅助的两种组合方式,参照传统的分产供应方式,分析了不同发电功率下的BCHP系统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性,并提出了燃料价格对经济性的影响。这种能源系统的分析配置方法和步骤可以推广到BCHP的前期规划设计阶段。本文设计了基于燃气内燃机和烟气补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的BCHP系统。在设计了BCHP的余热回收系统后,通过与市电进行自动切换和与电制冷机、锅炉的联合运行,这种BCHP系统可实现双系统的能源供应方式,方便用户进行灵活使用并大大提高了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整个流程设计使BCHP系统从理论分析走向实际应用。在完成BCHP系统管路设计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现场的PLC来进行控制。通过设计PLC及其外围电路、模拟量数据采集、通信模块以及执行机构,实现了BCHP系统设备的顺序启停和双位控制。根据其余热利用策

马江平[10](2005)在《露天矿地质CAD软件系统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促进矿业CAD 软件的发展,提高地质部门工作效率,本文对露天矿地质CAD 软件系统进行了研究和开发,采用Object ARX 和Visual C++这一先进的开发平台,对AutoCAD 进行二次开发的软件开发模式。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AutoCAD、Object ARX、C++、数据库等理论技术的特点,解决了露天矿地质软件系统开发的部分关键技术,以霍林河南露天矿为实例,开发出钻孔数据库管理系统、煤质管理系统和断层修图系统为一体的地质CAD 软件系统,现已在工程现场投入试运行,将传统的地质手工制图、修图及数据处理交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并对传统的手工算法加以改进,精度、效率、效益大大提高,大幅度减轻了地质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

二、利用ADS开发工业锅炉程序化绘图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ADS开发工业锅炉程序化绘图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质燃料锅炉的燃烧仿真及其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质燃料的利用技术
    1.2 NO_x的生成机理和脱除方式介绍
    1.3 生物质层燃燃烧模型的研究现状
    1.4 链条炉配风的研究现状
        1.4.1 沿炉排水平方向配风的研究现状
        1.4.2 沿炉排水竖直向配风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生物质燃料的燃烧模型建立
    2.1 床层燃烧的物理模型
    2.2 床层燃烧的数学模型
        2.2.1 气相控制方程
        2.2.2 固相控制方程
        2.2.3 床层高度控制方程
    2.3 系统的物理化学过程建模
        2.3.1 水分析出过程
        2.3.2 挥发分的析出与燃烧
        2.3.3 焦炭的燃烧与气化
        2.3.4 燃料燃烧生成NO以及还原NO的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10t/h链条炉的数值模拟
    3.1 几何模型及其网格划分
    3.2 床层模拟计算
        3.2.1 燃料特性分析
        3.2.2 床层模拟过程
    3.3 床层模拟结果与分析
        3.3.1 床层的燃烧结果
        3.3.2 FLIC与 FLUENT之间的数据交互方式
    3.4 炉膛内气相燃烧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锅炉内温度场测量及燃烧控制
    4.1 硬件选型及其I/O点配置
    4.2 上位机画面的建立
    4.3 配风方式对锅炉燃烧的影响
    4.4 炉拱结构对锅炉燃烧的影响
    4.5 炉膛改造
    4.6 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造后生物质锅炉的数值模拟分析
    5.1 锅炉数值模拟分析
    5.2 加设炉拱后的数值模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高雷诺数下内螺纹管换热机理分析与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手段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手段
    1.4 全文各章节安排与内容概述
2 螺纹管换热特性分析与高雷诺数条件下计算模型探究
    2.1 螺纹管结构换热原理与特性分析
    2.2 内螺纹管粘性流体湍流流动分析与计算模型建立
        2.2.1 螺纹管内湍流流动概述
        2.2.2 粘性流体湍流流动分析
        2.2.3 内螺纹管粘性流体湍流计算模型的建立
    2.3 本章小结
3 高雷诺数下的内螺纹管换热计算及其程序化
    3.1 换热经验计算式的选择与分析
        3.1.1 经验计算式的选择
        3.1.2 各经验公式分析
    3.2 内螺纹管的换热计算工程实例
        3.2.1 工程应用背景及意义
        3.2.2 螺纹管热力计算及程序化编制
    3.3 各螺纹管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数值模拟计算与结果分析
    4.1 数值计算模型
        4.1.1 几何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4.1.2 求解设置与边界条件的设定
    4.2 模拟结果分析
    4.3 模拟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3.1 模拟与计算对比结果
        4.3.2 误差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创新点
    5.2 创新点摘要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各经验公式程序式及部分计算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玉米秸秆水热炭制备及其与城市污泥混合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物质能概述
    1.3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1.3.1 水热炭化技术研究现状
    1.4 城市污泥混合燃烧研究现状
        1.4.1 燃烧特性及动力学研究现状
        1.4.2 燃烧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路线
第二章 玉米秸秆水热炭化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样品制备
        2.2.1 玉米秸秆粉末制备
        2.2.2 玉米秸秆水热炭制备
    2.3 试验样品分析方法
        2.3.1 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
        2.3.2 高位热值分析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4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
        2.3.5 热重分析试验
        2.3.6 公式与计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水热炭基础特性分析
        2.4.2 玉米秸秆水热炭的FTIR分析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4.4 玉米秸秆水热炭的热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污泥与玉米秸秆水热炭混合燃烧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样品制备
        3.2.1 城市污泥粉末制备
        3.2.2 水热炭制备
        3.2.3 混合样品制备
    3.3 试验设备及方法
        3.3.1 样品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城市污泥、玉米秸秆水热炭的燃烧特性分析
        3.4.2 升温速率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3.4.3 掺混比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3.4.4 燃烧特性分析
        3.4.5 城市污泥与玉米秸秆水热炭混合燃烧中的交互作用
        3.4.6 动力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污泥掺混玉米秸秆水热炭燃烧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试验样品制备
        4.2.2 试验设备及方法
        4.2.3 试验数据处理
    4.3 样品燃烧时CO排放特性研究
        4.3.1 掺混比对样品CO排放特性研究
        4.3.2 温度对样品CO排放特性研究
    4.4 样品燃烧时NO排放特性研究
        4.4.1 掺混比对样品燃烧NO排放特性研究
        4.4.2 温度对样品NO排放特性研究
    4.5 样品燃烧时SO_2排放特性研究
        4.5.1 掺混比对样品SO_2排放特性研究
        4.5.2 温度对样品SO_2排放特性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基于PLC及变频技术的油船辅锅炉自动控制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油轮锅炉自动控制系统发展及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变频器基础
    2.1 可编程序控制器
        2.1.1 PLC概述
        2.1.2 PLC的功能与特点
        2.1.3 PLC与其他控制器的比较
    2.2 变频调速技术
        2.2.1 变频调速概述
        2.2.2 变频调速原理
        2.2.3 变频器主要回路的工作特点
        2.2.4 变频器的发展方向及应用
        2.2.5 变频调速的节能原理
第3章 油轮锅炉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环节的控制方法
    3.1 锅炉点火与燃烧时序控制
    3.2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
        3.2.1 锅炉汽包水位变化原因及控制要求
        3.2.2 锅炉汽包水位自动控制方法
    3.3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
        3.3.1 锅炉燃烧(蒸汽压力)自动控制的要求
        3.3.2 锅炉燃烧(蒸汽压力)自动控制的方法
    3.4 锅炉的各种安全保护装置
    3.5 锅炉常规控制装置存在的不足
        3.5.1 拖动机构
        3.5.2 控制电器元件
第4章 基于PLC及变频技术的油轮辅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4.1 系统构建
        4.1.1 系统组成
        4.1.2 系统硬件配置
    4.2 基于西门子S7-200 PLC锅炉的自动控制系统
        4.2.1 可编程序控制器输入/输出点分配
        4.2.2 基于西门子S7-200 PLC锅炉程序控制设计
        4.2.3 系统安全保护程序设计
    4.3 变频调速与锅炉燃烧自动控制设计
        4.3.1 变频调速与锅炉燃烧自动控制方案设计
        4.3.2 变频器操作模式和参数设置
        4.3.3 变频器的接线
        4.3.4 锅炉燃烧自动控制程序设计
    4.4 变频调速与汽包水位控制设计
        4.4.1 变频调速与汽包水位控制方案设计
        4.4.2 变频器操作模式及参数设置
        4.4.3 变频器的接线
        4.4.4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程序设计
第5章 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监控
    5.1 触摸屏功能特点
    5.2 人机界面设计
        5.2.1 HITECH_ADP6.1.1.02使用
        5.2.2 锅炉监控人机界面设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工业重点耗能设备节能监测软件开发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工业节能发展现状
        1.2.2 节能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2.3 综合评价方法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2 工业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监测内容整理及软件开发
    2.1 工业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监测内容整理
        2.1.1 电动机节能监测
        2.1.2 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
        2.1.3 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监测
        2.1.4 风机机组节能监测
        2.1.5 空压机组节能监测
        2.1.6 水泵机组节能监测
        2.1.7 热力输送系统节能监测
    2.2 工业重点耗能设备节能监测软件开发
        2.2.1 节能监测软件设计
        2.2.2 节能监测数据库设计与操作
        2.2.3 电动机节能监测软件设计
        2.2.4 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软件设计
        2.2.5 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监测软件设计
        2.2.6 风机机组节能监测软件设计
        2.2.7 空压机组节能监测软件设计
        2.2.8 水泵机组节能监测软件设计
        2.2.9 热力输送系统节能监测软件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工业重点耗能设备运行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工业重点耗能设备运行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1.1 评价目的
        3.1.2 评价范围
        3.1.3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3.1.4 评价指标体系
    3.2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2.1 层析分析法简介
        3.2.2 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3.2.3 构造判断矩阵
        3.2.4 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3.2.5 层次总排序
    3.3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3.1 模糊综合评价法及其建模步骤
        3.3.2 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3.4 实例分析
        3.4.1 层次分析结果
        3.4.2 模糊评价计算
        3.4.3 综合评分计算
        3.4.4 综合评分结果
        3.4.5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工业锅炉节能监测及数据分析
    4.1 工业锅炉运行工况热效率简单测试
        4.1.1 热效率简单测试条件和项目
        4.1.2 热效率简单测试算法
    4.2 基于遗传算法与专家评分确定测试项目最优权重值
        4.2.1 遗传算法概述
        4.2.2 应用分析
    4.3 节能监测数据软测量模型
        4.3.1 神经网络概述
        4.3.2 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软测量模型的构建
        4.3.3 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数据真伪判别及补全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Omega型烟气流程的燃油锅炉内燃烧与传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燃烧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1.2.2 燃烧数值研究现状
        1.2.3 烟气传热数值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2 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
    2.1 物理模型
        2.1.1 燃油锅炉的简要描述
        2.1.2 简化和假设
    2.2 基本数学模型
        2.2.1 控制方程
        2.2.2 湍流模型
        2.2.3 颗粒相模型
    2.3 燃烧数学模型
        2.3.1 非预混燃烧
        2.3.2 平衡混合分数与概率密度函数
    2.4 传热数学模型
        2.4.1 传热模型
        2.4.2 辐射模型
    2.5 本章小节
3 锅炉燃烧的数值模拟
    3.1 锅炉的相关参数
    3.2 边界条件及其他设置
        3.2.1 边界条件
        3.2.2 喷嘴设定
    3.3 计算区域的离散与求解
        3.3.1 结构化网格
        3.3.2 网格划分
        3.3.3 离散格式和算法
        3.3.4 网格无关性验证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4.1 烟气流动特点
        3.4.2 炉膛温度分布
        3.4.3 组分分布
    3.5 本章小结
4 燃油锅炉变燃烧负荷分析
    4.1 增大燃烧负荷
        4.1.1 炉膛温度分析
        4.1.2 炉膛出口温度和速度
    4.2 减小燃烧负荷
        4.2.1 炉膛温度分析
        4.2.2 炉膛出口温度和速度
    4.3 本章小结
5 Omega型烟气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5.1 物理模型及网格
    5.2 物性参数和边界条件
        5.2.1 烟气的物性参数
        5.2.2 边界条件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烟气通道中的流动与传热特点
        5.3.2 不同工况下烟气流动模拟
    5.4 本章小节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一体化炉灶热能优化配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能源现状及特点
        1.1.2 炉灶节能研究的意义
    1.2 一体化炉灶节能技术应用和发展
        1.2.1 炉灶节能技术的应用现状
        1.2.2 一体化炉灶节能技术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一体化炉灶的热力学分析
    2.1 炉灶能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2.1.1 导热
        2.1.2 对流
        2.1.3 热辐射
    2.2 炉内传热计算模型
        2.2.1 零维模型
        2.2.2 一维模型
        2.2.3 二维模型
        2.2.4 三维模型
    2.3 一体化炉灶主要用能评价指标
第三章 一体化炉灶用能评价计算方法
    3.1 炉灶热平衡
        3.1.1 炉灶输入热量
        3.1.2 炉灶热损失
    3.2 炉膛辐射传热计算
        3.2.1 辐射传热的原理
        3.2.2 水冷壁角系数及有效辐射受热面
        3.2.3 系统黑度及火焰黑度
    3.3 炉膛对流传热计算
        3.3.1 传热系数
        3.3.2 对流放热系数
        3.3.3 辐射放热系数
        3.3.4 水箱换热
第四章 炉灶传热实验研究
    4.1 一体化炉灶传热特点
    4.2 炉灶传热实验的目的
    4.3 传热实验装置
    4.4 传热实验内容与测量结果
        4.4.1 用能评价计算原始参数的测量
        4.4.2 炉灶热效率的测定
第五章 现役炉灶用能分析及优化
    5.1 现役一体化炉灶用能分析
        5.1.1 一体化炉灶用能计算
        5.1.2 炉灶理论用能分析
        5.1.3 不同受热装置热能分配研究
        5.1.4 炉灶热能分析计算方法的验证
        5.1.5 一体化炉灶实际用能的修正
    5.2 一体化炉灶热能优化配置
        5.2.1 炉灶热流密度的影响因素
        5.2.2 炉内的强化传热研究
        5.2.3 不同受热装置同步性研究
        5.2.4 炉灶结构设计
    5.3 炉灶热能优化配置的节能效果分析
        5.3.1 炉灶强化传热节能分析
        5.3.2 挡板结构改进后节能分析
        5.3.3 炉灶热能优化配置后能量分配
第六章 炉灶用能评价软件开发
    6.1 程序开发环境
    6.2 程序功能
    6.3 程序特点及界面
        6.3.1 程序特点
        6.3.2 程序界面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上海市空气污染排放清单及大气中高浓度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和问题
    1.2 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进展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技术路线
    2.3 主要创新点
第三章 上海市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的污染特点及化学组成
    3.1 上海市环境空气中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
    3.2 上海市环境空气中PM_(2.5)的化学组成
    3.3 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立方法及2006年污染物排放总量
    4.1 上海市污染源概况
    4.2 研究范围
    4.3 点源排放清单的研究方法
    4.4 线源排放清单的主要研究方法
    4.5 面源排放清单的主要研究方法
    4.6 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变化
    4.7 2006年上海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4.8 不确定性研究
    4.9 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主要污染源的排放分担率
    5.1 主要污染源对全市总量的排放分担率
    5.2 区域内排放分担率
    5.3 重点污染点源的排放分担率
    5.4 小结
第六章 2007年上海市点源排放清单的改进和排放分担率
    6.1 2007年点源排放清单的改进与更新方法
    6.2 2007年点源清单改进的关键技术及方法
    6.3 2007年点源排放清单及排放分担率
    6.4 小结
第七章 上海市一次重霾污染日的成因分析
    7.1 重霾污染日的特点
    7.2 本次重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7.3 小结
第八章 沙尘输送对上海一次细颗粒高浓度污染的影响分析
    8.1 浮尘对上海环境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的影响
    8.2 源的识别和长距离输送
    8.3 上海浮尘污染的特点
    8.4 小结
第九章 对上海冬季细颗粒污染的模拟及成因分析
    9.1 排放源分析
    9.2 气象场模拟结果检验
    9.3 空气质量模拟结果检验
    9.4 敏感性实验结果分析
    9.5 小结
第十章 上海市环境空气中细颗物的主要来源及几点思考
    10.1 电站脱硫脱硝对细颗粒的潜在贡献
    10.2 加强进出港船只监管、建设绿色港口
    10.3 污染物排放总量高,二次污染物问题日趋突出
    10.4 关注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生活面源对细颗粒的贡献
    10.5 重视污染向郊区的转移与面源控制
第十一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楼宇冷热电联产系统的配置分析与集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课题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楼宇动态负荷分析
    2.1 引言
    2.2 楼宇概况
    2.3 楼宇全年空调负荷动态模拟计算
        2.3.1 楼宇空调负荷动态模拟的发展
        2.3.2 楼宇空调负荷动态模拟软件DeST
        2.3.3 楼宇DeST 建模
        2.3.4 计算结果
    2.4 楼宇电负荷统计
        2.4.1 工作日电负荷
        2.4.2 非工作日电负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楼宇冷热电联产系统的配置分析
    3.1 引言
    3.2 配置选择
        3.2.1 BCHP 系统配置
        3.2.2 传统分产系统配置
    3.3 评价指标
        3.3.1 节能性评价
        3.3.2 经济性评价
    3.4 计算结果分析
        3.4.1 节能效果分析
        3.4.2 经济效果分析
    3.5 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
        3.5.1 天然气价格
        3.5.2 市电价格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楼宇冷热电联产系统的集成应用设计
    4.1 引言
    4.2 余热回收系统设计
        4.2.1 空调工况
        4.2.2 非空调工况
    4.3 电力并网系统
        4.3.1 并网柜装置
        4.3.2 双路电源自动切换装置
    4.4 楼宇联合供能系统
    4.5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5.1 PLC 选择及其输入输出端子
        4.5.2 数据采集
        4.5.3 设备通信
        4.5.4 基于PLC 的电气控制系统
    4.6 PLC 软件设计
        4.6.1 主控制模块
        4.6.2 缸套水、生活热水控制模块
        4.6.3 夏季控制模块
        4.6.4 冬季控制模块
        4.6.5 过渡季控制模块
    4.7 上位机组态软件编写
        4.7.1 组态王6.51
        4.7.2 画面设计
        4.7.3 数据变量设定
        4.7.4 通信设定及数据库记录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10)露天矿地质CAD软件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CAD 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2 CAD 在矿业中的应用
    1.3 采矿 CAD 技术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总体设计及开发技术简介
    2.1 软件开发模式的选择
    2.2 AutoCAD 简介
    2.3 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及 Visual C++简介
    2.4 AutoCAD 二次开发方式的选择
        2.4.1 Auto LISP
        2.4.2 ADS
        2.4.3 ARX
        2.4.4 Auto LISP、ADS 和 ARX 的比较
        2.4.5 结论
    2.5 软件系统开发的配置
        2.5.1 实现开发的相关配置
        2.5.2 设置编译和链接选项
        2.5.3 ARX 程序的装载和卸载
        2.5.4 软件安装程序的制作
3 钻孔数据管理系统
    3.1 数据库访问技术及MFC ODBC简介
    3.2 自动创建ODBC数据源
    3.3 钻孔成果表数据管理
    3.4 自动绘制钻孔柱状图
        3.4.1 钻孔资料数据库管理
        3.4.2 绘制钻孔柱状图
    3.5 生成预想钻孔及绘制预想钻孔柱状图
        3.5.1 生成预想钻孔的意义和人工插值方法
        3.5.2 距离幂次反比法简介
        3.5.3 生成预想钻孔的步骤
4 煤质管理系统
    4.1 煤的工业分析
        4.1.1 煤的水分
        4.1.2 煤的灰分
        4.1.3 煤的挥发分
        4.1.4 煤的固定碳
        4.1.5 煤的硫分
        4.1.6 煤的发热量
    4.2 管理化验单位提供的煤质数据
        4.2.1 钻孔煤质表、坑下可见点煤质表数据管理
        4.2.2 煤层煤质参数管理
    4.3 计算指定区域,指定煤层的煤质指标
        4.3.1 指定区域、指定煤层的煤质指标计算
        4.3.2 煤质指标计算结果数据管理
        4.3.3 煤质指标加权平均计算
    4.4 绘制煤质指标等值线图
        4.4.1 等值线的生成原理
        4.4.2 绘制煤质指标等值线图
        4.4.3 修改等值线图的标注文字高度
5 矿图数字化及以图纸为基础的地质模型的建立
    5.1 矿图数字化
        5.1.1 光栅图像数字化矿图
        5.1.2 数字化要求及注意事项
    5.2 以图纸为基础的地质模型的建立
        5.2.1 扩展数据的应用
        5.2.2 平、剖面对应
        5.2.3 图纸文件的管理
6 断层修图系统
    6.1 断层的基础知识
        6.1.1 断层的形成机制
        6.1.2 断层的分类
        6.1.3 断层的几何要素
    6.2 断层地质点管理
    6.3 展绘断层地质点
    6.4 通过地质点修改剖面
        6.4.1 地质点修改剖面的原理
        6.4.2 拾取断层地质点修剖面
        6.4.3 纬线、勘探线剖面互修
    6.5 通过地质点直接修改平面
        6.5.1 修改断层线
        6.5.2 修改煤层顶底板等高线
    6.6 平、剖面互修
        6.6.1 剖面修平面原理
        6.6.2 平面修剖面原理
7 现场应用情况
    7.1 霍林河煤田南露天矿简介
        7.1.1 矿区位置及交通
        7.1.2 地形及地貌
        7.1.3 矿区生产、地质和煤质概况
    7.2 钻孔数据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
    7.3 煤质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
    7.4 断层修改系统的应用情况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本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利用ADS开发工业锅炉程序化绘图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质燃料锅炉的燃烧仿真及其结构优化[D]. 任何.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高雷诺数下内螺纹管换热机理分析与计算[D]. 付江奇. 沈阳工程学院, 2021(02)
  • [3]玉米秸秆水热炭制备及其与城市污泥混合燃烧特性研究[D]. 叶聪.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PLC及变频技术的油船辅锅炉自动控制装置的研究[D]. 包恒亮.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6)
  • [5]工业重点耗能设备节能监测软件开发及综合评价[D]. 韩亮.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8)
  • [6]Omega型烟气流程的燃油锅炉内燃烧与传热研究[D]. 许春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7]一体化炉灶热能优化配置技术研究[D]. 赵天宇. 中国石油大学, 2011(11)
  • [8]上海市空气污染排放清单及大气中高浓度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D]. 伏晴艳. 复旦大学, 2009(12)
  • [9]楼宇冷热电联产系统的配置分析与集成应用研究[D]. 魏会东.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10]露天矿地质CAD软件系统的开发[D]. 马江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使用 ADS 开发工业锅炉的可编程绘图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