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CMM对传统软件开发模式的应用和扩充(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飞[1](2020)在《基于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的PPP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九大报告以及新旧动能转换新背景,都强调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但由于PPP项目的特殊性,例如公共属性、合作关系复杂、合作周期长等因素的存在,PPP项目在实施过程往往出现较多问题,PPP项目失败将使社会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害,进而导致政府信任危机的产生,因此,对于PPP政府监管部门而言,评估PPP项目管理水平、总结分析PPP项目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等工作迫在眉睫,为了有效降低PPP项目失败率、维护社会公众利益,PPP政府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PPP项目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是评价项目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识别项目管理存在的不足并给出项目管理能力提升路径,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基于PPP政府监管部门的视角,构建PPP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对PPP项目管理水平进行评价。为了对PPP项目管理水平进行评价,本研究基于PPP政府监管部门视角,构建PPP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首先,结合物理-事理-人理(Wuli-Shili-Renli,WSR)系统方法论,在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Organiz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OPM3)的基础上对PPP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进行分析,确定模型的功能定位和架构设计,并将模型分为成熟度等级、项目管理类别、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三个维度,其中成熟度等级包括初始级、成长级、规范级、控制级、优化级五个等级,项目管理类别包括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类别,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类别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四个层次;其次,结合文献研究及专家访谈,依据类别层的物理、事理、人理对要素层的18项PPP项目管理要素进行归类,其中物理层定义为PPP项目需要实现的状态性结果,事理层定义为PPP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动态管理过程,人理层为PPP项目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协调合作,进而依据要素层筛选出53项指标层指标,并对指标层指标的含义进行界定;再次,结合PPP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层次特点,确定运用专家组评分法、物元可拓法、二维象限法对PPP项目管理成熟度进行评价,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结合两个不同领域的PPP项目案例,对模型功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给出PPP项目管理成熟度提升路径与对策。本研究构建的PPP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丰富了 PPP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相关研究,依据WSR系统方法论构建的PPP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了PPP项目管理评价相关研究;PPP项目管理团队可以利用该模型对项目管理水平进行评估,识别当前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与瑕疵,明确项目管理成熟度提升路径,积累PPP项目实践经验,进而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寻找PPP项目管理最佳实践;PPP政府监管部门可以依据PPP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结果,总结PPP项目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加强对PPP项目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并对当前的PPP政策予以改进,以促进PPP市场高质量发展。
毛凌翔[2](2015)在《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经济的蓬勃发展之下,传统内容产品和数字信息资源向着数字内容产品的方向发展,它形成了庞大的数字内容产业,并日益成为当下信息资源的主流。数字内容产品有着自身相别于物质产品与传统信息产品的诸多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其生产方式的迥异。在当前对数字内容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的前提之下,对数字内容产品生产方式需要进行进一步改造,以适应大规模定制化的生产需求。通过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学习后,发现国外对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的研究集中于经济学领域,国内则主要关注生产模型与质量方面,对于如何通过生产方式的引进与再造来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生产效率的提升则鲜有关注。为了适应数字内容产品大规模的生产需求,本文引入产业界中的生产线工程来改造并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方式,提出了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理论,以期能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以达到提高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本文对数字内容产品生产方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弥合了各类数字内容产品生产分类研究的现状,探索出了采用一系列的“通用件”的“装配”过程的数字内容产品大规模生产方式的理论,即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理论;在现实中,对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理论的应用方向、过程、路径进行研究,以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应用的可行性,为构建实际可行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系统提供现实的技术与方向。依据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的特点和环境的变革,提出了基于内容重用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构建理论,其从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规划设计、运行实施、评价改进三个步骤来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构建。其中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规划设计主要从其形式和内核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分为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布置规划和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框架设计两个部分。通过工位设计、平面布局、工艺规划、生产线平衡来对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进行定置规划,解决其形式问题,即物理生产线规划;通过家族工程、领域工程、应用工程来对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进行框架设计,以解决其内容问题,即信息生产线规划。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运行实施主要从其架构入手,提出了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构建的立方模型,对其构建技术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在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运行中,应将数字内容产品放在核心地位,依靠人、产品、生产方式、生产资源四个核心生产力要素,构建了生产计划、生产控制、运行保障所构成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运行模型,并将“5S”管理、“四分卫”技术、精益管理、度量管理嵌入其中,以支持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运营推动。为了确定所规划建设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模型的有效性,采用面向对象的仿真建模方法构建了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仿真模型框架,通过对仿真对象的分类及抽取,在一定的仿真环境下构建起可虚拟运行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仿真模型。在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评价改进方面,引入基于能力成熟度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进化策略、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产品质量的全面质量管理、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运作的业务流程改进等生产线评价和改进策略来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能力水平的提升。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理论,并探讨其应用过程,故选择三种有代表性的数字内容产品——应用软件、地理信息产品、数字图书的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案例将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理论运用其中,对其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在应用软件领域,引入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以支持软件生产的柔性化、规模化和定制化。应用软件产品生产线框架继承了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的家族工程、领域工程、应用工程三位一体的结构,核心在于组件的“重用”,从而大大提升软件生产的效率,使得应用软件的生产步入工业化生产阶段;在地理信息产品领域,根据地理信息产品生产的技术密集性和生产专业性,运用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由家族工程、领域工程、应用工程三个有机部分组成的地理信息产品生产线的工程框架模型,构件变异是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领域模型向应用模型的转化的内在机制,从实际的生产效果来看,采用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方式的地理信息产品的生产,有效地提升了地理信息产品的能力成熟度水平和生产效率,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在数字图书领域,数字图书的生产也亟需引入并采用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在充分分析了原生数字图书与图书数字化生产两类数字图书的生产过程之后,引入了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理论从物理和信息两个方面来构建数字图书生产线,物理生产线的构建包括数字图书生产线工艺规划、数字图书生产线的布局、数字图书生产线平衡,信息生产线的构建则引入构件变异机制,构建了数字图书的信息生产线模型,将内容产品的领域模型与应用模型相区别,通过变异机制来实现数字图书生产线领域模型向应用模型的转变,以实现组件的重用,实践证明,这种生产方式能有效地提升数字图书的生产效率与质量,以适应用户需求的增长。通过理论构建和案例实施对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证,得到所提出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具有理论上的正确性和现实中的可行性。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理论的提出,一方面填补了当前在数字内容产品生产领域构建统一的、规模化、可定制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模式的空白;另一方面研究了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模型对于典型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过程的应用方法、过程和体系,为所提出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理论的应用开辟了道路。然而,由于数字技术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在未来的研究中,还要进一步拓展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理论内核和应用领域,以适用信息技术的革新和用户需求的增长。
俞磊[3](2011)在《基于CMM的软件测试过程模型的研究》文中提出软件测试是对软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格说明书与编码进行审查,对软件系统进行检测的系统化过程。软件过程模型是对软件测试过程细节的抽象。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建立完整的、准确的模型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理解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过程的特性,以及追踪、控制和改进软件产品的过程,必须对这一过程进行模型化。随着对软件产品质量的关注,在开发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软件测试过程模型,这些模型不仅指导了软件测试工作,而且也是对软件测试过程管理工作提供了帮助。本文提出新的软件测试过程模型——可改进测试过程的软件测试过程模型,以下简称为可改进过程测试模型。它遵循软件测试的基本原则,并在其基础上结合了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city Maturity Model,CMM)的测试过程改进理论,可以持续改进整个测试过程,使测试过程更完善。文章首先介绍了软件测试的相关背景、国内外研究的状况和软件测试的相关概念,接着研究了CMM和软件测试过程的相关理论,并对传统软件测试过程模型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可改进过程测试模型,该模型清晰描述了测试活动的各个部分,以及与开发各阶段的对应关系,并且细化了各阶段的测试活动。最后对所提出的可改进过程测试模型进行验证,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
朱正国[4](2010)在《数据库开发的瀑布模型设计过程》文中指出该文首先介绍了软件工程学的瀑布模型,从分析软件开发模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传统的瀑布模式的分析指出其不足,同时引出CMM的管理方式,并对瀑布模型进行了扩展,最后建立了CMM的一种新模型。
王宁,邱绪东[5](2010)在《一种基于关键因素划分的CMM软件过程改进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针对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在软件企业过程改进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国内软件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关键因素、模型结构、评价方法这3个方面对CMM进行合理简化和改进,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因素划分的CMM.该模型将CMM关键过程域分成关键部分和非关键部分,关键部分合理地继承了原有的关键过程域,非关键部分引入专家评审机制辅助关键部分起作用,从而构建一种半结构化的软件过程能力评价方法,以适应我国软件企业过程能力改进的具体情况.
王换生[6](2009)在《基于RUP的GIS开发过程研究》文中指出软件工程中提出软件危机以来,人们不断追求解决软件危机的最佳方法。随着面向对象方法代替生命周期方法成为软件开发方法的主流,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模式也随即成为研究的重点。因此面向对象的过程模式方法受到高度关注,也在软件开发中得到广泛使用。RUP是Rational统一过程方法,是最流行的一种过程模式方法,其很好地体现了面向对象的思想。本论文着重研究RUP方法,并就如何在GIS实例开发中应用RUP方法进行了探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研究RUP方法,详细分析RUP的过程框架,阐明RUP的优点:使用迭代开发方法降低风验;以用例驱动,容易控制软件开发过程;体系结构定义清晰。2.CMM是软件成熟度模型,是一种过程标准,可以用来评估软件过程方法,研究了RUP和CMM之间的相互关系。3.结合义乌国土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对RUP的建模技术、迭代式开发、风险分析与规避策略三个核心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建模技术蕴含用例驱动的过程,并驱动需求、分析与设计、实现的过程。迭代开发贯穿整个开发过程,本文以测试用例的生成进行迭代开发的研究。风险分析与规避策略在RUP中有很好的体现,根据项目情况将风险分为需求风险、技术风险、技能风险和政策风险,并提出用例驱动、迭代开发等规避策略。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捕获系统需求,以RUP核心思想指导软件开发过程,将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活动整合在一起,使用新的工具为系统建立较完整的模型。2.针对面向对象软件开发各个阶段的特点,笔者结合建模工具,总结出建模的一些实践经验。RUP是一个通用过程开发方法,可以适用各种软件规模,应用它进行软件开发将大大降低风险,提高企业效益。应用RUP方法时,要根据自身的软件规模,制定自己的软件过程,不能盲目照搬RUP方法框架。本文的研究对GIS软件开发中应用RUP方法提高软件过程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怡清[7](2007)在《软件外包质量管理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正逐步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自二零零七年一月一日中国政府完全开放了国内的金融市场以来,各国有银行直接面对了外资银行的巨大压力,导致了银行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银行间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究其本质就是服务的竞争。而优质服务的本质是银行后台优质的软件系统支撑。也就是说银行间的竞争很大一部分就是其后台软件质量的竞争。目前中国建设银行的软件开发多采用软件外包开发。本文试图使用CMM理论对中国建设银行现有的软件开发法流程进行改良,使得银行软件外包开发过程能够尽可能地完善,最终有效促进中国建设银行成品软件质量的提高。在对现有的中国建设银行软件外包开发流程的研究后,发现现有的流程在项目审核阶段、项目开发阶段、项目验收阶段存在的相应的问题,并对相应问题进行了如下改进:1.让信息技术部的人员参与需求的编写,可以在正确描述业务需求的同时更加符合软件需求的规范;2.对于软件外包开发过程中单一的由接包方进行单元测试改进为由信息技术部的相关人员进行测试,使得软件开发过程中能够尽量早的发现问题;3.要求业务部门根据《需求说明书》来编写用户接收测试用例,使得系统的用户接收测试更加符合软件的设计初衷。在重要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等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运用了改进后的外包软件开发流程。使用该流程后不仅大大缩短了重要客户系统的开发时间,而且保证了该系统的成品质量,在正式上线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这一流程的成功应用说明了改进后的中国建设银行外包软件开发流程是符合中国建设银行实际情况的,并且能够通过外包开发出符合业务需求的成功软件。
肖丽娟[8](2007)在《基于CMM框架的过程改进方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软件失败的诸多事实反复提醒人们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仅仅依靠技术是难以提供交完整的开发方案,是难以驾御复杂的软件项目。软件项目的每个环节同时包含了技术和管理双重属性,软件产品质量与技术和管理息息相关。全面开展软件工程和过程管理手段是我国软件产业的必经之路。目前软件过程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始终存在一定差距,而且成功地应用并受益于软件过程技术成果的中小型企业(我国软件行业中小型软件企业居多)并不多,国内中小型软件企业受企业自身特征的限制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仍不能很好地把过程技术融合到企业内部环境中。本文从CMM模型入手,系统地介绍了模型的发展、总体框架、内部结构、分类标准,以及实现CMM过程改进的指南——IDEAL模型的主要内容,阐述了CMM内部5个成熟度等级、18个关键过程域涵盖的内容,并将其与ISO系列软件质量标准以及CMM体系族中的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进行比较,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性;探讨了包含软件工程技术与CMM过程管理思想的融合技术的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从实践出发,结合ISO9000在我国面临的“尴尬”局面分析了在实施CMM/CMMI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从认证体制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两个层面入手,结合制订法规、执行法规和遵守法规三方面职能,分析了避免形式化过程改进的可能性。然后针对CMM仅仅指明了该做什么,而没有指明如何做这个特点,将本人的过程改进经验与IDEAL模型结合提出了一条渐进的过程改进路线。论文最后介绍了笔者的过程改进实践实践,描述了过程改进实施的过程及取得的收获。
冯晔[9](2006)在《基于CMM的软件测试管理与改进模式的研究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保证软件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工程阶段,正逐渐被软件组织所重视。但在我国,软件测试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很多组织对测试存在误区,测试理论缺乏,测试管理不规范。因此,国内组织特别需要一套能够指导其进行测试过程的理论和方法。 有效的测试不一定是最全面的,而应是最有针对性的。降低风险是测试的目的,因此,风险分析是测试过程必要的阶段。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现代测试不再是编码后的一个子过程,而是要将测试过程与开发过程并行进行,力争将缺陷控制在开发过程的每一阶段,从而有效缩短开发周期,降低质量风险。 CMM过程管理思想,通过规范化的过程约束软件开发活动,能够帮助组织实行过程管理。但是,在CMM模型中,没有针对测试的关键过程域。而CMMI模型,虽然对测试进行了支持与扩充,但是内容分散,不够系统、全面。因此,基于我国软件测试行业的现状和需求,本文以CMM的过程规范为框架,对基于CMM的软件测试管理与改进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 本文首先针对测试模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V模型和现有管理工具的缺陷,按照CMM的体系结构,设计出了基于CMM的测试管理与改进模式。该模式不仅分析了在测试过程中组织应做什么,还对系统测试的实施方法进行了说明。借鉴了目前较新的测试理论及方法,对需求测试、风险分析、缺陷统计分析和测试过程改进的具体方法进行了介绍。该测试模式强调了需求测试、风险分析等在测试中的作用,能够结合CMM模型规范组织的测试管理过程,提高测试效率,尤其对于不同版本软件产品的测试,能够通过测试件管理实现测试件的复用以及版本比较,增强测试的针对性并加快测试进程。 为了便于组织进行测试的实施,本文选定了一个系统测试实例对系统测试各过程加以说明,并例举了测试过程的重要文档,使测试过程更加直观、易于理解。通过CMM测试模式对需求及系统进行的测试,能够保证系统在各个开发阶段的质量,并针对高风险的系统需求进行测试,用最低的成本,找到最具影响的系统缺陷,降低了系统风险。系统缺陷同时也反映了系统及开发过程存在的问题,为过程改进提供了依据与目标。测试过程改进模型能够有效的与CMM模型相结合,在组织过程改进的同时,有效的提高测试过程的成熟度。
陈南南[10](2006)在《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生产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计算机出现后的几十年中,探索新的软件方法和技术以提高计算机软件的生产率和质量一直是软件工程领域研究的一个焦点。在1987年前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针对软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它主要用于软件过程的改进和软件开发能力的评估。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了世界范围的研究热潮,由此也导致了各种模型的衍生。因此,SEI组织又提出了集成多种模型的CMMI。在我国,软件产业还算是一个新兴产业,但却是一个很有潜力和后劲的产业。目前,软件企业不仅面临着这些来自企业内部的困扰,而且还有来自世界各大强国的软件企业对于中国这块超大市场甚至世界市场的争夺大战。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软件改进之路,增强我国软件企业的竞争实力,已经是势在必行的头等大事了。目前流行很多关于软件企业的评估办法,那么哪一种才是适合我国的呢?另外,我国软件企业应该怎么看待企业的评估,是不是只有通过某一级评估的企业才算是有竞争力?这些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文章分为六章:第一章是概述部分。简单介绍了软件产品的特殊性,软件过程中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最后介绍了CMM和CMMI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二章介绍了CMMI的构成,特别从过程域角度分析了CMMI与CMM的区别。第三章从CMMI分阶式入手,将CMMI与组织文化变革联系起来,分析了每个成熟度等级所需要的组织文化,证明了实施CMMI不仅仅是组织制度和流程上的变化。第四章在深入了解CMMI模型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归纳了CMMI度量与分析过程域的关键实施步骤。第五章根据上一章的研究结果,探讨基于CMMI的度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并对重点模块进行了设计和实现。第六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提出进一步工作设想。
二、浅谈CMM对传统软件开发模式的应用和扩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CMM对传统软件开发模式的应用和扩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的PPP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1 PPP相关概念 |
2.1.2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
2.1.3 WSR系统方法论 |
2.1.4 物元可拓法 |
2.2 文献综述 |
2.2.1 PPP项目管理相关研究 |
2.2.2 项目管理成熟度相关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PPP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分析 |
3.1 PPP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思路 |
3.2 PPP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功能定位 |
3.3 PPP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架构设计 |
3.3.1 成熟度模型维度 |
3.3.2 成熟度模型等级与结构 |
3.4 PPP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3.4.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与过程 |
3.4.3 评价指标初步识别 |
3.4.4 评价指标筛选与分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PPP项目管理成熟度综合评价 |
4.1 成熟度评价标准 |
4.2 成熟度评价方法选取 |
4.2.1 各层次成熟度评价方法 |
4.2.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4.3 成熟度综合评价过程 |
4.3.1 指标权重计算 |
4.3.2 指标层成熟度评价 |
4.3.3 要素层、目标层成熟度评价 |
4.3.4 类别层、目标层成熟度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应用展示 |
5.1 案例简介 |
5.1.1 案例1-L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河道治理PPP项目 |
5.1.2 案例2-Y市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 |
5.2 案例成熟度评价过程 |
5.2.1 案例1成熟度评价 |
5.2.2 案例2成熟度评价 |
5.3 案例成熟度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4 PPP项目管理成熟度提升路径与对策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初步构建的PPP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
附录2 初步界定的指标含义 |
附录3 PPP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修正访谈提纲 |
附录4 PPP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
附录5 指标层权重计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2)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方式的变革 |
2.1 数字内容产品的产生 |
2.1.1 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 |
2.1.2 信息产品的生产 |
2.1.3 数字内容产业的形成 |
2.2 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 |
2.2.1 数字内容产品及其特点 |
2.2.2 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管理 |
2.2.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价值链 |
2.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工艺 |
2.3.1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的主体 |
2.3.2 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架构 |
2.3.3 数字内容产品的数字化产品开发工艺:碎拼 |
2.3.4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
2.4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 |
2.4.1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引入 |
2.4.2 数字内容的重用 |
2.4.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定义 |
2.4.4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数学模型 |
2.4.5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的涵义 |
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规划设计 |
3.1 生产线规划与设计 |
3.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规划设计模型 |
3.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布置规划 |
3.3.1 工位设计 |
3.3.2 平面布局 |
3.3.3 工艺规划 |
3.3.4 生产线平衡 |
3.4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框架设计 |
3.4.1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框架 |
3.4.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领域工程 |
3.4.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应用工程 |
3.4.4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家族工程 |
4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运行实施 |
4.1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架构 |
4.1.1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构建依据 |
4.1.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构建方法 |
4.1.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构建技术 |
4.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运行管理 |
4.2.1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运行 |
4.2.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运行管理 |
4.2.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运行管理方法 |
4.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建模仿真 |
4.3.1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仿真建模方法 |
4.3.2 面向对象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仿真建模框架 |
5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评价改进 |
5.1 基于能力成熟度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进化策略 |
5.1.1 能力成熟度理论 |
5.1.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能力成熟度理论的引入 |
5.1.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能力成熟度框架模型 |
5.1.4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能力成熟度进化策略 |
5.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产品质量的全面质量管理 |
5.2.1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
5.2.2 ISO9000质量体系的实施原则与过程 |
5.2.3 基于“六西格玛”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全面质量管理 |
5.2.4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产品质量评估方法 |
5.2.5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产品质量改进方法 |
5.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运作的业务流程改进 |
6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的应用 |
6.1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在应用软件生产中的应用 |
6.1.1 案例背景 |
6.1.2 案例应用 |
6.1.3 应用效果 |
6.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在数字地图生产中的应用 |
6.2.1 案例背景 |
6.2.2 案例应用 |
6.2.3 应用效果 |
6.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在数字图书生产中的应用 |
6.3.1 案例背景 |
6.3.2 案例应用 |
6.3.3 应用效果 |
6.4 结果与讨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3)基于CMM的软件测试过程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产生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的状况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软件测试的相关概念 |
1.4.1 软件质量与软件测试重要性 |
1.4.2 软件测试意义 |
1.4.3 软件测试原则 |
1.5 论文组织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软件测试过程的相关理论 |
2.1 CMM 介绍 |
2.2 CMM 等级与各等级中的测试活动 |
2.3 CMM 测试过程改进理论 |
2.4 PDCA 循环 |
2.5 测试过程与开发过程的关系分析 |
2.6 软件测试过程模型的产生 |
2.7 传统软件测试过程模型分析 |
2.8 传统软件测试过程模型中存在的问题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改进过程测试模型的建立与描述 |
3.1 可改进过程测试模型的主体结构 |
3.2 静态分析的基本过程 |
3.3 动态测试的基本过程 |
3.4 软件问题处理过程 |
3.5 评审过程 |
3.6 测试过程的持续改进 |
3.7 可改进过程测试模型的特点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改进过程测试模型的实践与验证 |
4.1 执法系统的介绍 |
4.2 可改进过程测试模型实践的测试过程 |
4.2.1 需求分析阶段的测试活动 |
4.2.2 设计阶段的测试活动 |
4.2.3 编码及单元测试阶段的测试活动 |
4.2.4 综合测试阶段的测试活动 |
4.2.5 维护阶段的测试活动 |
4.2.6 测试过程改进的活动 |
4.2.7 评审阶段的活动 |
4.2.8 测试计划变更的活动 |
4.3 可改进过程模型的测试执行过程 |
4.3.1 单元测试 |
4.3.2 集成测试 |
4.3.3 系统测试 |
4.4 可改进过程测试模型的验证 |
4.4.1 可改进过程测试模型测试结果 |
4.4.2 可改进过程测试模型与V 模型测试结果比较 |
4.5 可改进过程测试模型验证的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5)一种基于关键因素划分的CMM软件过程改进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CMM基础理论和核心思想 |
1.1 CMM的过程成熟度框架 |
1.2 CMM的评估方法 |
2 CMM的改进 |
2.1 关键因素的改进 |
2.2 模型结构的改进 |
2.3 改进模型评价结果的计算 |
3 CMM改进模型的具体实施与应用 |
3.1 依据新模型对原CMM重复级改造 |
3.2 改造模型的应用实例 |
4 模型分析 |
5 结 语 |
(6)基于RUP的GIS开发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RUP方法 |
2.1 RUP概述 |
2.2 RUP的动态结构 |
2.3 RUP的静态结构 |
2.4 RUP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里程碑 |
2.5 RUP核心过程工作流 |
2.6 RUP的优点 |
第3章 RUP与CMM |
3.1 CMM的产生 |
3.2 CMM的体系结构 |
3.3 CMM的内部结构 |
3.4 CMM与RUP的关系 |
第4章 RUP在GIS中的应用研究 |
4.1 系统建设背景 |
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 系统功能设计 |
4.4 系统界面设计 |
4.5 迭代开发 |
4.6 风险分析和规避策略 |
4.7 RUP方法效果检验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软件外包质量管理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件外包业务的发展 |
1.2.2 软件质量发展情况分析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软件项目管理及软件质量概述 |
2.1 软件项目管理与外包 |
2.1.1 软件项目管理 |
2.1.2 软件项目外包管理 |
2.1.3 软件项目外包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
2.2 软件质量管理与外包项目质量控制 |
2.2.1 软件质量 |
2.2.2 软件质量管理 |
2.2.3 软件质量管理体系 |
2.2.4 软件外包质量控制 |
第3章 银行外包项目的质量控制 |
3.1 银行对软件项目外包的必要性 |
3.2 改善银行软件外包项目质量的措施 |
3.2.1 建立有效的管理组织结构 |
3.2.2 建立良好的外包管理流程 |
3.2.3 强化项目文档管理与监督 |
3.2.4 建立较为严格的监督测试机制 |
第4章 实例分析 |
4.1 目前的流程图及其中的不足 |
4.2 改进后的流程图 |
4.3 实例 |
4.3.1 实例一 |
4.3.2 实例二(邮件分发系统) |
4.3.3 实例三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CMM框架的过程改进方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本人工作 |
1.3 论文的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概述 |
2.1 CMM 的产生及发展 |
2.2 CMM 的体系结构 |
2.3 过程的可视性与性能预测 |
2.4 与过程有关的术语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有关CMM 体系的研究 |
3.1 CMM 的理解 |
3.2 成熟度级别的划分原理 |
3.3 CMM 的过程类别 |
3.4 CMM 与现代软件工程技术的融合 |
3.5 CMM 与ISO 9001、CMMI |
3.6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基于CMM 实施过程改进的方法的探讨 |
4.1 CMM 的应用问题及解决措施 |
4.2 CMM 过程改进的方式及模型 |
4.3 CMM 过程改进的步骤 |
4.4 软件过程改进原则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过程改进实践 |
5.1 实践背景 |
5.2 商业目标分析 |
5.3 公司的过程状况分析 |
5.4 确定过程改进目标及关键实践 |
5.5 关键实践的实现 |
5.6 过程改进总结 |
5.7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CMM的软件测试管理与改进模式的研究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内容 |
2 测试模型发展现状 |
2.1 V模型描述 |
2.2 V模型的缺陷 |
2.2.1 测试过程基于过于严格的开发步骤 |
2.2.2 测试滞后 |
2.2.3 系统测试与需求分析相脱离 |
2.3 测试管理工具的局限性 |
3 CMM测试模式理论 |
3.1 CMM模型 |
3.1.1 CMM概述 |
3.1.2 CMM的成熟度等级 |
3.1.3 CMM关键过程域 |
3.1.4 CMM用途 |
3.1.5 CMM与测试 |
3.1.6 CMMI对测试的支持与扩充 |
3.2 CMM测试模式的特点 |
3.2.1 以CMM模型为框架 |
3.2.2 借鉴了CMMI的测试思想 |
3.2.3 实行全过程测试 |
3.2.4 强调风险分析 |
3.2.5 结合过程改进 |
3.2.6 利用管理工具 |
3.3 CMM测试模式分析 |
3.3.1 目标 |
3.3.2 关键实践 |
3.3.3 测试过程总结 |
3.3.4 测试过程改进 |
4 系统测试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
4.1 需求测试 |
4.1.1 内容检查 |
4.1.2 结构检查 |
4.1.3 模糊性检查 |
4.2 STEP方法 |
4.2.1 STEP内容 |
4.2.2 STEP特点 |
4.3 风险分析 |
4.3.1 风险分析目标 |
4.3.2 风险分析方法 |
4.4 缺陷管理 |
4.4.1 缺陷管理的目标 |
4.4.2 缺陷分类 |
4.4.3 缺陷数据分析 |
4.5 TPI测试过程改进方法 |
4.5.1 TPI模型概述 |
4.5.2 TPI的关键域 |
4.5.3 成熟度等级 |
4.5.4 测试成熟度矩阵 |
4.5.5 改进建议 |
TPI模型与CMM模型的关系 |
5 CMM测试模式的系统测试实施 |
5.1 测试过程描述 |
5.1.1 策略分析 |
5.1.2 需求评估过程 |
5.1.3 系统测试过程 |
5.2 需求测试 |
5.2.1 测试准备 |
5.2.2 需求测试计划 |
5.2.3 原始需求 |
5.2.4 需求测试检查单 |
5.2.5 完善的需求说明 |
5.3 系统测试过程 |
5.3.1 风险分析 |
5.3.2 系统测试计划 |
5.3.3 测试设计 |
5.3.4 测试报告 |
5.4 过程改进 |
5.4.1 评估测试过程 |
5.4.2 提出改进建议 |
6 总结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10)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软件危机与软件能力成熟度 |
1.1 软件危机 |
1.2 基于模型的过程改进 |
1.3 本章主要工作总结 |
第二章 CMMI 模型 |
2.1 CMMI 的构成 |
2.2 CMMI 模型构件 |
2.3 CMMI 的表示方式 |
2.4 CMMI 与CMM 的比较 |
2.5 本章工作总结 |
第三章 CMMI 与文化变革 |
3.1 CMMI 的实施 |
3.2 CMMI 实施过程中的组织文化变革 |
3.3 本章工作总结 |
第四章 度量与分析 |
4.1 概述 |
4.2 CMMI 的度量与分析过程域 |
4.3 SG1 协调度量和分析活动 |
4.4 SG2 展开度量和提供结果 |
4.5 本章工作总结 |
第五章 基于CMMI 的度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准备度量过程 |
5.2 度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 |
第六章 结束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CMM对传统软件开发模式的应用和扩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的PPP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D]. 刘云飞. 山东大学, 2020(12)
- [2]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构建与应用研究[D]. 毛凌翔. 南京大学, 2015(01)
- [3]基于CMM的软件测试过程模型的研究[D]. 俞磊. 太原科技大学, 2011(10)
- [4]数据库开发的瀑布模型设计过程[J]. 朱正国.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24)
- [5]一种基于关键因素划分的CMM软件过程改进模型研究[J]. 王宁,邱绪东.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10(03)
- [6]基于RUP的GIS开发过程研究[D]. 王换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1)
- [7]软件外包质量管理模型研究[D]. 王怡清.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5)
- [8]基于CMM框架的过程改进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 肖丽娟.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9]基于CMM的软件测试管理与改进模式的研究与实施[D]. 冯晔.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08)
- [10]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研究与应用[D]. 陈南南. 厦门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