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空间的韵律与节奏美(论文文献综述)
何琳娜[1](2021)在《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设计研究 ——以西安市文明城区骡马市片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文化的渗透,城市中各类消费空间被生产出来,从传统的贸易集市到商业街再到购物综合体,商业空间的发展演变不断适应消费模式和人们需求的转变。近年来体验式消费和虚拟网络消费的兴起对实体商业发展造成威胁,原有的单一的购物商业空间向承载生活方式和社交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转变,现代步行商业街区应运而生,以其复合化的功能空间和开放包容的特性受到人们的青睐。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在商业和社交层面都有重要价值,具有使用、认知和审美等多种功能,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的界面空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经历了近二十年高速增量发展,伴随城市扩张和城市化进程,商业体量规模也迅速增长,当下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区域改造更新和空间环境品质提升成为重要趋势。城市既有步行商业街面临消费模式转变、体验经济和线上网络购物等多方面冲击,呈现出空间和商业活力不足的衰落趋势,亟需对承载购物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商业步行街空间进行重新思考。西安骡马市步行商业街是明城区内重要的商业中心,从传统商业街发展到现代步行商业街,是地域文化的代表和城市记忆的载体。作为城市既有步行商业街的典型代表,受到当时设计理念的局限,在业态功能、空间组织和物质环境等多个层面都难以满足当下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针对其界面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改造提升策略。本文是基于消费文化的背景,对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研究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设计的优秀案例,从规模组成、空间要素、物质要素和行为要素四个方面对比归纳其个性之中的共性,提炼总结出界面空间的设计原则和相应的策略手法。接下来针对骡马市步行商业街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梳理了其发展历程,分析其界面空间现状。对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的相关要素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基于心理活动的空间变量、基于行为活动的物质变量和步行行为活动变量三类数据,层层剖析目前商业活性的因应,综合评定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现状品质。最后结合案例研究,从功能、群体、单体和细部四个层面提出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优化策略,探索城市既有步行商业街优化升级、品质提升的有效路径,对城市商业空间的发展提供参考。
石盼盼[2](2020)在《中学古诗词时空表现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丰富多彩的时空书写,营造了韵味深远的意境,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但是,现行古诗词教学却对此多有忽略。有鉴于此,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蓝本,从中学古诗词中的时空表现出发,对中学古诗词进行教学研究,以期为中学古诗词教学提供一个较新的视角参考。全文共由四章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从表现形态和表现艺术两个方面来探析中学古诗词中的时间表现,并进行教学实践探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对中学古诗词中的时间表现形态进行分类,主要有时间术语、自然物象、人物掌故、空间隐喻,并从这四种时间表现形态中提炼教学资源,引导时间感知和意蕴感悟;其次,在分析时间基本形态的基础上,探究其中的时间表现艺术及其教学,旨在通过引导认知特定古诗词中时值的变造和时序的混沌现象,促进学生对作者心境和情感的体验;再者,以《赤壁》为例,借助其中的时间表现形态和表现艺术进行古诗词教学实践,记录相关教学过程,以供教学参考。第二章也主要从表现形态和表现艺术两个方面,对中学古诗词中的空间表现及其教学进行探析,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中学古诗词中的空间表现形态,主要从空间术语、自然与人文景观、地理名称、时间隐喻四种基本空间表现形态中提炼教学资源,引导空间感知和意蕴感悟。二是在分析空间基本表现形态的基础上,研究中学古诗词中的空间表现艺术及其教学,通过引导和认知古诗词中的空间变造和空间扩缩现象,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情感和意境的体会。三是,以《己亥杂诗·其五》为例,结合其中的空间表现形态和表现艺术进行古诗词教学实践,记录相关教学过程,以供教学参考。第三章在前两章内容的基础上,研究中学古诗词中的时空组合表现及其教学。首先,对同“时”同“空”、同“时”异“空”、异“时”同“空”、异“时”异“空”四种时空关系进行探析,揭示其与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以及意境营造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接着,以《望岳》为例,从古诗词的时空组合表现角度进行教学实践,记录相关教学过程,以供教学参考。第四章以具体的古诗词为例,对中学古诗词中的时空表现进行综合教学实践与反思。鉴于初中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情况以及课程标准等的不同,分别以初中教材中的《次北固山下》和高中教材中的《登高》为例,对其时间表现、空间表现和时空组合表现综合融入教学设计,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实施,提供一次完整的教学实验记录,以供教学参考。同时,根据初高中的综合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建议。
杨婧男[3](2020)在《造物-团扇的设计学视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团扇是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艺术形式,它以其浓厚的历史底蕴和古朴的造型特征,凝结着中华民族丰富的造物思想、独特的审美规律和恬静无为的艺术氛围。团扇不仅是招风、纳凉、遮面、仪仗的道具,也是集形制设计、图案表现、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意境烘托为一体的特殊形式载体。它既是传输作品情理旨趣的造物符号,也是表达隐喻精神的文化器物。团扇设计造型稳重典雅、气韵古朴生动,是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特征和设计哲学的工具,它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故本文以“团扇”这一独特的设计符号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研读文献法、比较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承载着历史文脉的团扇设计进行相对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文章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和方法、目的与意义及课题框架为出发点进行概括归纳。第二部分是对团扇的起源与演变的描述,分析团扇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历史演变过程之中特殊形制的变化。第三部分是以设计学视角为理论角度,对团扇的设计符号、造型材料、表现内容、形式分析进行深入研究。第四部分是分析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在团扇中的设计体现。第五部分是当代平面设计对于团扇设计的借鉴,从团扇中提取设计元素对当今设计进行适形的表现与应用。第六部分结合前期理论成果,将团扇形象与文创产品设计相结合进行创意应用实践。本文旨在将团扇中的设计语言、设计形式与平面构成法则相联系,从设计学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绵延千年的团扇设计所独有的生命力。
计宇[4](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研究》文中指出选文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学最常使用的课程载体,但小学语文学习内容是内隐于教科书选文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炼出选文适切的语文学习内容,也就是建构出选文的语文学习意义是其选文使用时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建构出体现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本研究围绕建构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这一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文本分析法与案例研究法,从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内涵与变革指向、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实然状态与如何建构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四方面进行层层推进的研究。全文由序言、导论、结语与正文七章共十部分构成。序言与导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起点、研究立场、研究意义、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第一章与第二章具体分析21世纪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本质功能与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专业追求,全面呈现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变革指向。第三章是对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进行的理论分析,进而把握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本质与基本类型。第四章、第五章与第六章则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选文理解实然样态的调查与案例分析,提炼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基本类型与特点,呈现其专业生存方式的现状。第七章中提出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类型与建构策略。结语部分是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研究结论:第一,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样态的集中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其教学实践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集中体现出来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必然集中体现了其专业发展样态。第二,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实然样态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存状态的客观呈现。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实用型、意义模糊型、技术惯例型、天真依赖型、语言中心型、思想中心型六种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历史性过强、僵化性突出、模仿性明显,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生存方式也难以呈现出与其他群体的差异,客观呈现出其专业生存处于专业自我的缺失消解、专业实践的困惑焦虑与专业发展的表面被动状态之中。第三,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建构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提升过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活由其专业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构成,通过知其所为:理解观念真实回归于语文学习意义的探寻;知其所由:理解方法符合小学语文学习特质的需求;知其所至:理解内容切实回归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三知”策略,建构出专业发展型、批判反思型与素养中心型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能够明确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从而使其专业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另外,又对整体研究进行了反思,提出后续的研究展望:小学教师教育中的语文学科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之间的关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之间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纵向历时研究都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李雯静[5](2020)在《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空间》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山水画,以空间性意象为主要描绘对象,由于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人对于诗意空间的特殊偏爱,山水画的空间建构最终指向意境的呈现,无意境则无中国山水画。意境不仅是对山水画诸空间意象的一种统摄和升华,也是艺术创造者于尺幅之中所追求的超越于时空局限的理想世界,更是艺术欣赏者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心灵栖居地和灵魂止泊之所在。论文绪论部分,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空间性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论述角度,结合相关的专着和期刊论文,综合、全面地梳理了古代山水画意境空间的研究现状。通过综述发现研究者注意到了山水画意境的重要性,但对意境的空间构成、特征和表现价值,以及山水画独特的空间性所折射出中国古人的空间理想等问题很少细致阐释。基于此,文中以山水画空间性为切入点,结合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旨归——意境,深入山水画的内核,认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空间特色为意境空间。第一章结合刘禹锡“境生于象外”这一重要命题,指出山水画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在于:山水画意境的生成既依托于各空间性意象,又超越于具体意象,不仅弥补了具体意象的局限性,更拓宽了意象的内涵与深度,增添了其超越性质素。进而从生成角度来探讨山水画是如何超越具体意象而呈现出意境空间性特质,即起于兴会,以空间的时间化为动力,通过诗意气氛场的形塑,最终呈现为实境与虚境的统一;第二章继续探讨山水画意境空间的超越性特质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影响山水画空间美的建构,集中体现便是在创作过程中对整体、辽远、冲淡、虚静、体道五大特质自始至终的贯穿与追求,这五大特质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渐次深化与沉潜,构筑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魅力;第三章立足于欣赏层面,从观赏者的角度来看山水画的意境空间,梳理出这种超越性的空间美最终升华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四大空间理想,以及山水之可居可游高于可行可望,并以此来探讨这其中所透露出的艺术家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旨趣;最后,从总体上,对山水画意境空间进行反思,梳理出其“桃源式”空间的本质,即凝固的时间性、张扬的空间性、遮蔽的政治性,这是艺术家们所精心建构出来的理想空间,在使主体精神与心灵得以自慰与满足的同时,又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一者,对广大现实生活的逃避或无视,二者,对特殊精神趣味的偏爱、对桃源世界的极度痴迷,又导致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高度类型化。
马岚[6](2020)在《拼图式色块的节奏韵律在版画创作中的艺术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版画艺术借助独特的刀味和木味展现其特有的节奏感与韵律美,而艺术家则利用作品中的节奏韵律来呈现画家所触摸到的内在精神世界。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表现形式,丰厚的传统积淀有时也会使艺术家对作品形式表现的直觉判断形成一种束缚,新的形式应该在艺术家直觉判断的基础上表达最有力量的审美感受。画面中节奏与韵律的呈现方式是多变的,恰当的表达这些节奏和韵律能将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和艺术主张通过具象的形式语言表达出来。继而解读出艺术家创造形式语言的独特之处。本文认为版画中的节奏韵律感是通过表现手法、构图方式、点线面对比、空间分割、色彩构成等关系来表现的,其节奏韵律的背后承载着画家对形式语言的直觉把握和概括提炼。通过《心境》系列版画的创作实践,笔者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根据对绝版套色木刻制作过程的理解,运用印制过程中的可控程序和不确定性特点,以个性化的表现方式,来实践自己的创作理念,表达出对于形式语言与生活交融的感悟。探索画面构成的形式突破,将简化的图式造型与平面的情感色块结合,创作形成具有装饰性、平面化风格的作品,研究拼图式色块的节奏韵律在版画创作中的艺术特点,是本次创作探索的方向。希望通过对版画的创新性研究和实践去发现版画更大的创作空间,让观赏者通过画面信息的传达产生对生活更多、更丰富的感悟共鸣。
陈露丹[7](2020)在《唐五代诗格理论及其空间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格作为指导唐人近体诗创作而撰写的一类理论批评样式或着述,具有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美学蕴涵,是唐诗学乃至中国古代诗学形式审美观念的高度升华和理论总结,也是考察有唐代诗学材料中最主要的一种。诗格作为唐代诗学理论创作的主体,对于当代研究者探析唐人对唐代诗歌的理论建构具有重大的诗学意义,与此同时,它亦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类文学理论批评样式,于后人而言,更是一笔丰厚的诗学理论与美学资源。中国古代诗学中的空间问题,从20世纪初期逐渐被发掘,直至八九十年代以后至今,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空间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空间之美自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或者说诗学理论建构的终极审美追求。本文通过对唐五代诗格着述中的比兴、物象、对偶以及意境等核心理论或范畴的全面考察探究,发现它们与唐人诗歌创作时的思维方式、构成要素、营造手法以及审美追求密切相关。在诗歌创作构思层面,比兴作为诗歌艺术至关重要的表现手法与创作技巧,与生俱来具有一种直觉与隐喻的空间思维,与物象理论相结合生成意象,具体呈现为一种具象可感、虚实相生的意象空间,为意境空间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在诗歌语言结构层面,对偶能将天地宇宙间互补、对立的物象同时并置呈现,从而在诗歌语言之流中营造出了一种徘徊与回旋的空间结构以及诗意与审美的空间感,以最终实现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亦即意境的审美想象空间的生成。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系统,而“空间”则是将它们彼此串连在一起的一根红线,其共同目的即为了最大限度突破近体诗局限,增强诗歌言象意之间的张力以丰富圆融意义的表达和意境审美空间的开拓。
夏李[8](2019)在《娱乐空间中节奏与韵律形式表现研究》文中指出现今时代的来临,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随之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许多的改变。娱乐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久不衰的一种产业,但是由于娱乐空间设计过度装饰化和商业化,娱乐空间室内设计丧失了内涵和灵魂,丢掉了文化与情感,整个娱乐空间室内环境“索然无味”,充斥着商业化的“铜臭味”,必须从室内设计上加以改变和突破。因此,本课题尝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通过空间设计这一途径将娱乐空间与节奏韵律的形式美相结合,娱乐空间本身具有的娱乐和绚丽与节奏韵律的动感有着契合,将两者相结合定能够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效果。首先,本文对其相关的课题研究背景做出分析与了解,针对现阶段娱乐空间的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对课题相关的研究内容和范畴做出了概念的界定。其次,简单明确的介绍了娱乐行业的起源和发展趋势,并对节奏韵律与现代娱乐空间设计做了共性关系的分析。然后,通过结合娱乐空间室内设计需要遵循的理论,对娱乐空间室内设计所要考虑的重要设计因素和设计原则进行了解析,以作者本人所参与的实际项目为例,通过各方面的理解把握及总结来论证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运用于现代娱乐空间室内设计的可行性。最后,对娱乐空间中运用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法则做出总结及未来的展望。
何艺珊[9](2019)在《基于室内设计色彩的音乐联想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室内设计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室内设计色彩形成了感性的音乐联想共鸣并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跨学科研究、文献研究、案例解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在文中得到广泛应用,期望从历史的角度及音乐联想的角度对室内设计色彩与音乐联想互通、室内设计色彩对音乐的联想借鉴展开剖析,梳理、总结出室内设计色彩的音乐联想变化规律,进而从音乐中获取室内设计色彩创作灵感进行实际项目的创作,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未来室内设计色彩的发展进行评价与展望。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纵向梳理并对比不同历史时期色彩与音乐、室内设计色彩与音乐的在要素和表现手法上的同构性。通过分析该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哲学,总结了室内设计色彩的音乐联想互动过程,指出了同一时期空间概念与时间概念的互通性特征。(2)横向比较室内设计色彩与音乐二者的在要素和表现手法上的同构性。从音乐元素与手法出发分析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进行形态剖析并建立共通联系。(3)以建筑大师作品为例,依托历史、音乐美学,对颜色与音乐要素及手法展开剖析探究,从而促进室内设计色彩的音乐联想脉络的形成。本文希望从音乐的角度重新审视色彩和室内色彩的创作,使室内色彩中融入音乐的专业、创作及联想思维。加强对室内色彩的理解,进而从音乐中获得家装设计色彩创作的灵感。
申琳[10](2019)在《平面构成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视觉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最新FIG发布的“2017-2020年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可知,新周期强调艺术体操的“艺术性”编排,在适当弱化难度技术动作“惊与险”的同时提高对艺术编排“美”的创新。本研究以视觉传达设计原理的平面构成为基准点,运用平面构成的基本造型要素、构成方法、形式美法则等表现形式探究艺术体操的多元文化艺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挖掘如何运用平面构成编排出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体操作品,为我国艺术体操事业提供理论和应用参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第31届里约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进行研究。分析平面构成在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及传达的视觉效果,对艺术体操项目的创新起到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在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画面中开场部分多以聚集点形式排列,带给人一种稳定、清幽的视觉感受力,提高和加强了视觉关注;在结束部分多以分散点形式排列,点与点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间接形成一种新的空间关系。(2)在移动路线中斜线移动次数最多,打破原本规整的平面格局,体现了画面的方向感与运动感;带操项目中曲线运动方式要高于棒圈项目移动,使画面产生温柔、舒缓并有较强柔韧性的视觉效果。(3)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画面中呈现的重复构成形式多以几何面的形式出现,表现出整齐、秩序的美感;而渐变、发射、特异构成多以不规则面形式呈现,表现出一种炫目的视幻美感。(4)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带操画面中运动员服饰多数选择色彩纯度高的颜色,使画面看起来更加明朗、高雅;在棒圈项目中由于棒的特殊性与圈的变化性特征在画面中通过不同颜色的渐变对比使得画面更具有层次感。(5)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带操项目有较大的自由度、流动性,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展示出画面的流动美;棒圈项目通过将棒在空中抛接、圈的滚动在画面中呈现出秩序井然的节奏美。
二、谈空间的韵律与节奏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空间的韵律与节奏美(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设计研究 ——以西安市文明城区骡马市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学科背景 |
1.1.3 城市及地段发展背景 |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2.1 研究范围界定 |
1.2.2 现代步行商业街区 |
1.2.3 界面空间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城市步行商业街设计相关研究综述 |
1.4.2 街道界面空间设计相关研究综述 |
1.4.3 街道界面空间量化评价相关研究 |
1.4.4 骡马市商业街的相关研究成果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5.3 技术路线 |
2.相关理论研究 |
2.1 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与演变 |
2.1.1 国外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历程 |
2.1.2 中国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历程 |
2.1.3 现代步行商业街区发展诱因研究 |
2.1.4 消费社会下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 |
2.2 界面空间相关理论 |
2.3.1 界面相关概念研究 |
2.3.2 界面空间相关理论 |
2.3.3 界面空间的要素 |
2.3 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相关研究 |
2.3.1 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的构成 |
2.3.2 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的功能和价值 |
2.3.3 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的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3.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设计研究 |
3.1 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案例研究 |
3.1.1 成都远洋太古里 |
3.1.2 北京三里屯太古里 |
3.1.3 西安曲江创意谷 |
3.1.4 界面改造案例——上海南京东路商业街改造 |
3.2 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特征提取 |
3.2.1 功能层面——业态布局与动线组织 |
3.2.2 街区层面——渗透性和开放性 |
3.2.3 群体层面——连续性和秩序性 |
3.2.4 单体层面——复合性与层次性 |
3.2.5 细部层面——地域性和体验性 |
3.3 本章小结 |
4.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评价研究 |
4.1 西安市商业片区发展概况 |
4.1.1 西安市区商圈发展概况 |
4.1.2 钟楼商圈发展现状 |
4.2 骡马市步行商业街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征 |
4.2.1 骡马市步行商业街发展历程 |
4.2.2 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现状分析 |
4.2.3 使用人群调查分析 |
4.3 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现状界面空间量化评价 |
4.3.1 基于心理感知的空间变量 |
4.3.2 基于行为活动的物质变量 |
4.3.3 步行行为活动变量 |
4.3.4 界面空间活跃度评价 |
4.4 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现实问题总结 |
4.4.1 空间形态层面 |
4.4.2 功能组织层面 |
4.4.3 物质要素层面 |
4.4.4 场所塑造层面 |
4.4.5 制度管理层面 |
4.5 本章小结 |
5.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
5.1 功能层面: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业态 |
5.1.1 明确街区定位 |
5.1.2 主力店的入驻 |
5.1.3 现有业态调整升级 |
5.2 群体层面:空间重构——塑造积极空间 |
5.2.1 周边街道空间结构整合 |
5.2.2 提升界面空间连续性——廊道体系设计 |
5.2.3 场景的沉浸度——空间序列设计 |
5.3 单体层面:界面整合——促进互动交流 |
5.3.1 底层商业界面空间改造策略 |
5.3.2 中高层商业界面空间改造策略 |
5.4 细部层面:场所营造——展示地域人文 |
5.4.1 人性化街道设施和景观绿化 |
5.4.2 展现地域性文化传统 |
5.4.3 打造街区文化艺术主题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图录 |
表录 |
(2)中学古诗词时空表现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中学古诗词时间表现教学 |
第一节 时间表现形态教学 |
一、时间术语 |
二、自然物象 |
三、人物掌故 |
四、空间隐喻 |
第二节 时间表现艺术教学 |
一、时值的变造 |
二、时序的混沌 |
第三节 时间表现教学实践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反思 |
第二章 中学古诗词空间表现教学 |
第一节 空间表现形态教学 |
一、空间术语 |
二、自然与人文景观 |
三、地理名称 |
四、时间隐喻 |
第二节 空间表现艺术教学 |
一、空间的变造 |
二、空间的扩缩 |
第四节 空间表现教学实践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反思 |
第三章 中学古诗词时空组合表现教学 |
第一节 时空组合表现教学 |
一、同“时”同“空” |
二、同“时”异“空” |
三、异“时”同“空” |
四、异“时”异“空” |
第二节 时空组合表现教学实践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反思 |
第四章 中学古诗词时空表现教学综合实践 |
第一节 初中古诗词时空表现教学综合实践——以《次北固山下》为例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第二节 高中古诗词时空表现教学综合实践——以《登高》为例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第三节 中学古诗词时空表现教学综合实践反思 |
一、注意区分初高中的古诗词时空表现教学策略与内容 |
二、根据具体古诗词中的时空表现特质提炼教学资源 |
三、注意运用古诗词中的时空表现启发学生写作 |
四、避免将古诗词中的时空问题引向哲学思辨 |
五、古诗词时空表现教学的归宿是获得时空审美体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造物-团扇的设计学视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历史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课题框架 |
第2章 团扇的起源与演变 |
2.1 团扇的概念与特征 |
2.2 团扇产生的社会背景 |
2.2.1 封建礼教的影响 |
2.2.2 社会格局的稳定 |
2.2.3 技术水平的提升 |
2.2.4 文人情怀的展现 |
2.3 团扇的发展及流变 |
2.3.1 扇历史追溯 |
2.3.2 团扇的发展时期与形制变异 |
2.3.3 中国团扇与日本团扇对比 |
第3章 设计学视角下的团扇探析 |
3.1 团扇中的设计符号分析 |
3.1.1 图像符号 |
3.1.2 标识符号 |
3.1.3 象征符号 |
3.2 造型与材料 |
3.2.1 造型:师法自然 |
3.2.2 扇框:朴实风华 |
3.2.3 扇柄:精致典雅 |
3.2.4 扇托:纤巧玲珑 |
3.2.5 扇装饰:小巧温润 |
3.2.6 扇面画:意趣盎然 |
3.2.7 扇书法:飘逸洒脱 |
3.3 表现内容 |
3.3.1 山水画:虚旷淡远 |
3.3.2 花鸟画:生动传情 |
3.3.3 人物画:清雅自然 |
3.4 形式分析 |
3.4.1 构图法则 |
3.4.2 色彩表现 |
3.4.3 文字变化 |
3.4.4 意境思想 |
第4章 团扇设计表现形式 |
4.1 团扇的设计构成表现 |
4.2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在团扇设计中的体现 |
4.2.1 对立与统一:江亭揽胜图 |
4.2.2 对比与调和:猿猴摘果图 |
4.2.3 对称与均衡:春游晚归图 |
4.2.4 节奏与韵律:群鱼戏藻图 |
4.2.5 分割与比例:晚荷郭索图 |
4.3 平面构成形式在团扇中的设计表现 |
4.3.1 重复的应用:碧桃图 |
4.3.2 近似的应用:白头丛竹图 |
4.3.3 渐变的应用:画驯禽俯啄图 |
4.3.4 对比的应用:晴春戏蝶图 |
4.3.5 分割的应用:秋柳双鸦图 |
第5章 当代平面设计对于团扇设计的借鉴 |
5.1 设计语义的借鉴 |
5.1.1 构图的象征联想 |
5.1.2 色彩的视觉感知 |
5.1.3 材料的质感空间 |
5.2 表现形式的借鉴 |
5.2.1 实用功能化 |
5.2.2 图案装饰化 |
5.2.3 创意灵活化 |
5.2.4 民族本土化 |
第6章 团扇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
6.1 设计意义 |
6.2 设计思路 |
6.3 创作过程 |
6.4 衍生品应用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录 :图片来源 |
(4)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话语转型 |
(二)教科书选文研究思维的转换 |
(三)21世纪社会生活变革的要求 |
(四)个人的实践反思与研究旨趣 |
二、研究起点 |
(一)研究现状 |
(二)概念诠释 |
三、研究立场 |
四、研究意义 |
(一)衔接小学语文课程理论与实践,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
(二)引导小学语文教师反思自身专业性,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
(三)深化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研究视域,丰富教科书研究理论 |
五、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与主体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体结构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本质功能探寻 |
一、百年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特色流变 |
(一)传承为主:选文体系初建期(1902年-1912年) |
(二)实用为先:选文第一次变革期(1912年-1949年) |
(三)应时开拓:选文第二次变革期(1949年-1977年) |
(四)多元并存:选文第三次变革期(1978年-2000年) |
(五)素养指向:选文第四次变革期(2001年-现在) |
二、21世纪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编写特点 |
(一)选文标准明确 |
(二)选文特征突出 |
三、21世纪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本质功能 |
(一)教科书选文是学习语言规范的首要材料 |
(二)教科书选文是掌握思维方法的有力工具 |
(三)教科书选文是唤醒审美体验的重要媒介 |
(四)教科书选文是建构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专业追求 |
一、追寻与创建: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双重意蕴 |
(一)作为普通读者对选文个体本身意义的追寻 |
(二)作为专业教师对选文语文学习意义的创建 |
二、历史与未来: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双重对话 |
(一)作为普通读者与选文的对话 |
(二)作为专业教师与选文的对话 |
三、21世纪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专业追求 |
(一)明确自身身份的复合性 |
(二)把握理解过程的立体对话 |
(三)强调理解内容的素养指向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理论分析 |
一、文本解读范式与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辨析 |
(一)文本解读范式的内涵 |
(二)文本解读范式的主要类型 |
(三)“文本解读范式”与“选文理解范式”的本质差异 |
二、“文本解读范式”形成的教师选文研究困境 |
(一)宏观研究模糊 |
(二)中观研究散乱 |
(三)微观研究浅表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本质与类型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本质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可能类型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
(二)调查范围与样本 |
(三)调查工具的编制 |
(四)数据与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
二、调查结果呈现 |
(一)理解观念现状呈现 |
(二)理解方法现状呈现 |
(三)理解内容现状呈现 |
三、调查发现 |
(一)“知”“行”反差大 |
(二)教师身份单一性强 |
(三)理解过程单向度强 |
(四)理解内容适切性差 |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实然样态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主要类型 |
(一)不同理解观念形成的范式类型 |
(二)不同理解方法形成的范式类型 |
(三)不同理解内容形成的范式类型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特点 |
(一)理解范式历史性过强 |
(二)理解范式僵化性突出 |
(三)理解范式模仿性明显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实然样态成因探析 |
(一)理解观念:对选文语文学习意义思考不足 |
(二)理解方法:对批判性思维缺乏全面运用 |
(三)理解内容: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把握模糊 |
第六章 基于专业生存方式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案例分析 |
一、案例选择与分析框架 |
(一)案例选择 |
(二)分析框架 |
二、案例分析 |
(一)专业意识的独特性分析 |
(二)独有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
(三)特有的专业能力情况分析 |
三、根基不牢: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存方式现状 |
(一)独特的专业意识片面固化 |
(二)独有的专业知识与学科疏离 |
(三)特有的专业能力单一薄弱 |
四、根基不牢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存方式成因探析 |
(一)对学科任务特质认知不清 |
(二)具备的学科知识结构不良 |
(三)对学科思维方法掌握不足 |
第七章 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建构 |
一、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特点 |
(一)理解观念明确指向于专业发展 |
(二)理解方法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 |
(三)理解内容聚焦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二、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类型 |
(一)类型:专业发展型、批判反思型与素养中心型 |
(二)专业生存方式独特性的体现 |
三、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建构策略 |
(一)知其所为:理解观念真实回归于语文学习意义的探寻 |
(二)知其所由:理解方法符合小学语文学习特质的需求 |
(三)知其所至:理解内容切实回归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结语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样态的集中体现 |
(二)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实然样态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存状态的客观呈现 |
(三)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建构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提升过程 |
二、研究反思 |
(一)理解范式的内涵本质:在文本解读与选文理解的差异中明确 |
(二)理解范式的变革指向:在选文使用的历史与未来的融合中清晰 |
(三)理解范式的实然样态:在选文使用的调查与案例的分析中发现 |
(四)理解范式的应然建构:在选文使用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生成 |
三、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调查问卷 |
附录2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访谈提纲 |
附录3 :六种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典型案例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境生象外——山水画的意境空间 |
一、境生于象外——从意象到意境 |
二、意境的空间性本质 |
三、意境的空间性生成 |
(一)契机:发于兴会 |
(二)动力:空间的时间化 |
(三)形塑:诗意气氛场的生成 |
(四)呈现:实境与虚境的矛盾统一 |
第二章 超然之美的空间呈现 |
一、以一纳万——超越单一意象走向整体 |
二、咫尺千里——超越有限距离走向无限 |
三、萧疏冲融——超越形色走向意味世界 |
四、静里春秋——超越时空走向永恒 |
五、与道同机——超越物我走向大化 |
第三章 :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空间理想 |
一、可行、可望、可居、可游四大空间理想的提出 |
二、由怡身怡目到怡心怡意——四大空间理想的不同 |
(一)行:置身于山水 |
(二)望:神思于山水 |
(三)居:安顿于山水 |
(四)游:悠游于山水 |
第四章 :山水画意境空间之反思 |
一、桃花源——一个关于空间的美好寓言 |
二、被建构的理想空间 |
(一)凝固的时间性 |
(二)张扬的空间性 |
(三)遮蔽的政治性 |
三、理想空间之反思 |
(一)逃避现实 |
(二)高度类型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拼图式色块的节奏韵律在版画创作中的艺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品信息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
第二章 节奏韵律在艺术表现中的体现方式 |
第一节 节奏韵律表现方式的不同形态特征 |
第二节 节奏韵律在版画中的表现方式与特征 |
第三章 拼图式色块的节奏韵律在创作中的艺术表现 |
第一节 《心境》版画作品的创作构思 |
1、《心境》系列版画创作的初衷 |
2、平面化构成与装饰性色彩结合的韵律特征 |
第二节 《心境》系列作品的表现形式 |
1、色彩与块面表现形式的节奏韵律特征 |
2、色块形态与拼接图式构成的发现 |
3、《心境》系列版画节奏韵律表现特征的解读 |
第四章 《心境》系列版画创作的收获 |
第一节 《心境》系列版画创作的审美意义 |
第二节 版画的学习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7)唐五代诗格理论及其空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概观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诗格比兴理论及其空间思维方式 |
第一节 唐五代诗格中的比兴理论 |
一、诗格“六义”之“比兴” |
二、“比兴”手法与“物象” |
第二节 诗格比兴理论与空间思维 |
一、作为表现技巧的比兴特征 |
二、作为空间思维方式的比兴 |
第二章 诗格物象理论及其空间构成要素 |
第一节 唐五代诗格中的物象理论 |
一、物象与意象概念辨析 |
二、物象理论与意象完形 |
第二节 诗格物象理论与空间构成 |
一、“物象”的空间性构成 |
二、“语言”的空间性构成 |
第三章 诗格对偶理论及其空间营造手法 |
第一节 唐五代诗格中的对偶理论 |
一、诗格对偶理论类型 |
二、诗格对偶理论特征 |
第二节 诗格对偶手法与空间营造 |
一、回旋空间结构的建立 |
二、丰富圆融意义的生成 |
三、审美空间氛围的营造 |
第四章 诗格意境理论及其空间审美追求 |
第一节 唐五代诗格中的意境理论 |
一、王昌龄境论核心:三境说 |
二、皎然诗境论核心:取境说 |
第二节 诗格意境理论与空间审美 |
一、意境空间构成前提:身体空间性 |
二、意境空间构成基础:意象、虚实 |
三、意境的空间审美追求:境生象外 |
结语 |
附录 唐五代诗格着述表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8)娱乐空间中节奏与韵律形式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相关的概念界定 |
1.6.1 娱乐空间的概念 |
1.6.2 节奏与韵律的概念 |
1.6.3 形式表现的概念 |
1.7 本章小结 |
2 娱乐空间室内设计相关内容 |
2.1 娱乐空间室内设计要点与发展趋势 |
2.1.1 娱乐空间室内设计要点 |
2.1.2 娱乐空间的发展趋势 |
2.2 娱乐空间室内设计 |
2.2.1 娱乐空间布局设计 |
2.2.2 娱乐空间采光与照明 |
2.2.3 娱乐空间声效与隔音 |
2.3 娱乐空间室内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
2.4 节奏与韵律运用于娱乐空间室内设计的作用 |
2.4.1 提升现代娱乐空间的趣味性 |
2.4.2 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3 娱乐空间中节奏与韵律的形式表现原则 |
3.1 整体性原则 |
3.2 造型优先原则 |
3.3 多样组合原则 |
3.4 突出审美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4 娱乐空间中节奏与韵律形式表现方法 |
4.1 线条形成节奏与韵律 |
4.2 形体产生节奏与韵律 |
4.3 色彩生成节奏与韵律 |
4.4 灯光营造节奏与韵律 |
4.5 陈设构成节奏与韵律 |
4.6 本章小结 |
5 节奏与韵律运用于实践案例-KTV大厅及包厢设计 |
5.1 项目介绍及定位 |
5.2 设计定位及构思 |
5.3 设计分析 |
5.3.1 平面功能布局 |
5.3.2 KTV大厅设计 |
5.3.3 KTV主题包房设计 |
5.3.4 KTV大包房设计 |
5.4 设计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局限性与展望 |
6.2.1 局限性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B KTV娱乐空间室内装饰调查问卷 |
致谢 |
(9)基于室内设计色彩的音乐联想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前提 |
1.1.2 中外研究现状 |
1.1.3 创新点 |
1.2 概念定义及研究范围 |
1.2.1 概念定义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2 基于室内设计色彩的音乐联想特征调查分析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 室内设计色彩的音乐联想特征研究价值 |
2.3 调查范围和内容 |
2.4 调查分析 |
3 室内设计色彩与音乐的联想互通及借鉴 |
3.1 室内设计色彩与音乐的联想互通 |
3.1.1 两者创作步骤的一致性 |
3.1.2 室内色彩语言与音乐语言要素的互通 |
3.1.3 室内色彩语言与音乐语言表现手法的互通 |
3.2 室内设计色彩对音乐的联想借鉴 |
3.2.1 从音乐的创作技巧中借鉴 |
3.2.2 从音乐的“情节性”中借鉴 |
4 室内设计色彩的音乐联想特征分析 |
4.1 室内设计色彩的音乐联想内因结构 |
4.2 室内设计色彩的音乐联想模式制约图 |
4.3 室内设计色彩的音乐联想激发与抑制 |
5 成果展示 |
5.1 北京某某养老项目室内设计(已落地) |
5.1.1 项目定位 |
5.1.2 概念设计-总体设计理念 |
5.1.3 公共区域设计 |
5.1.4 单元设计 |
5.2 海景会所室内外环境整体设计—“BLUES”布鲁斯蓝调音乐主题会所设计 |
5.2.1 基本内容和要求 |
5.2.2 关于引入文化与艺术园区空间主题的原则 |
5.2.3 设计及解决方案的原则 |
5.2.4 前期准备 |
5.2.5 设计思路 |
6 结论 |
6.1 室内设计色彩的音乐联想所面临的问题 |
6.2 室内设计色彩的音乐联想积极意义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平面构成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视觉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2 规则指引下艺术体操的发展研究 |
1.2.3 艺术体操美学的研究 |
1.2.4 艺术体操编排研究 |
1.2.5 平面构成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任务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录像分析法 |
2.2.4 比较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评分规则解析 |
3.1.1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评判内容及评分规则研析 |
3.1.2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评判内容与视觉影响分析 |
3.2 平面构成元素在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中的视觉影响分析 |
3.2.1 点元素在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中的视觉影响分析 |
3.2.2 线元素在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中的视觉影响分析 |
3.2.3 面元素在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中的视觉影响分析 |
3.3 平面构成形式在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中的视觉影响分析 |
3.3.1 重复构成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视觉影响分析 |
3.3.2 渐变构成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视觉影响分析 |
3.3.3 发射构成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视觉影响分析 |
3.3.4 特异构成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视觉影响分析 |
3.4 形式美法则在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中视觉影响分析 |
3.4.1 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视觉影响分析 |
3.4.2 对称与均衡的形式美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视觉影响分析 |
3.4.3 对比与调和的形式美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视觉影响分析 |
3.4.4 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视觉影响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谈空间的韵律与节奏美(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设计研究 ——以西安市文明城区骡马市片区为例[D]. 何琳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中学古诗词时空表现教学研究[D]. 石盼盼.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3]造物-团扇的设计学视角研究[D]. 杨婧男.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4]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研究[D]. 计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空间[D]. 李雯静.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6]拼图式色块的节奏韵律在版画创作中的艺术性研究[D]. 马岚.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唐五代诗格理论及其空间问题研究[D]. 陈露丹. 兰州大学, 2020(12)
- [8]娱乐空间中节奏与韵律形式表现研究[D]. 夏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9]基于室内设计色彩的音乐联想特征研究[D]. 何艺珊.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平面构成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视觉影响分析[D]. 申琳.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