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的意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的意义

一、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严江天[1](2020)在《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大鼠胃肠动力及平滑肌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以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为切入点,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选择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进行治疗。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行为学改变、胃肠动力改变、结肠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SM22α、F/G-actin表达水平,探讨预电针足三里通过调节平滑肌骨架蛋白防治IBS-D的可能作用机制,为针刺防治IBS-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3月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160-180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即空白组、模型组、预电针组、假电针组。模型采用高乳糖饲料喂养结合慢性不可预知刺激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备IBS-D大鼠模型,造模时间为28天。于造模同时对大鼠进行干预。空白组饲喂普通饲料,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在造模同时,每日作抓取训练、鼠衣穿脱训练;预电针组在造模同时,采用电针双侧足三里治疗,连续波2Hz,电流强度1mA,每日治疗1次,每次15分钟;假电针组在造模同时,采用电针浅刺足三里,针灸针仅刺入大鼠皮肤0.5mm,电针参数同预电针组。造模和干预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行为学改变、胃肠动力改变、结肠离体收缩变化、结肠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SM22α、F/G-actin表达水平,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各组大鼠行为学、IBS-D特异性指标的观察:造模与干预前期,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进食饮水量减少,粪便逐渐稀溏,情绪暴躁易怒。造模与干预后期,预电针组大鼠情况好转,进食量饮水量增多,粪便由稀转干。造模干预结束后,模型组大鼠AWR疼痛阈值较空白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电针组AWR疼痛阈值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提示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性有改善作用,但仍与空白组有差异(P<0.05)。干预+造模前两周,除空白组外其他三组粪便含水率均呈上升趋势,并与空白组大鼠粪便含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造模第三周,预电针组粪便含水率较模型组和假电针组显着降低(P<0.05),干预+造模第四周,预电针组粪便含水率依然呈下降趋势,逐渐趋近空白组大鼠粪便含水率,但与空白组相比较仍有显着差异(P<0.05)。2.各组大鼠胃肠动力、离体结肠收缩的观察: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5),而小肠推进率显着加快(P<0.05),预电针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虽较模型组和假电针组有显着良性改善,但胃肠总体功能未能恢复至空白组水平(P<0.05)。在低浓度Ach刺激下,四组大鼠离体结肠肌条最大张力无显着差异(P>0.05)。在10-6mol/L Ach刺激下,模型组与假电针组在Ach刺激下离体结肠肌条收缩张力显着提高,较空白组与预电针组有明显差异(P<0.05)。而预电针组与空白组离体结肠肌条尽管对刺激产生反应,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再次提高Ach浓度后,模型组与假电针组离体结肠肌条收缩张力显着增加,与空白组、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电针组离体结肠肌条对于高浓度Ach刺激收缩力较对于低浓度Ach刺激有显着提高,但与空白组相比仍有差异(P<0.05)。3.各组大鼠结肠组织骨架蛋白的观察:模型组SM22α蛋白表达以及F/G-actin比值较空白组明显增加(P<0.05)。预电针组SM22α蛋白表达以及F/G-actin比值显着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空白组相比也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预电针足三里可改善IBS-D模型大鼠行为学症状,并对其胃肠动力进行良性调节,同时还可下调IBS-D模型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SM22α以及F/G-actin表达,改善平滑肌异常收缩。

李燕[2](2018)在《附子治疗阳虚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药动学和药效学方法探讨附子治疗阳虚便秘和心阳衰两种经典阳虚模型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附子总生物碱为附子中主要活性部位,具有温阳通便的作用。故采用附子总生物碱进行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但附子总生物碱中的脂溶性生物碱有毒,而水溶性生物碱具有温阳强心的作用。所以,选择水溶性生物碱进行治疗大鼠慢性心衰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方法:在附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阳虚便秘模型的药动学、药效学实验中,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和阳虚便秘组,分别均分为低、中、高剂量组,依次灌胃附子总生物碱9.6 mg/kg、19.2 mg/kg、38.4 mg/kg。通过眼眶内眦静脉取血和液液萃取处理血浆方法制备血浆样品,再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不同时间点附子总生物碱中的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的血药浓度,研究其体内药动学过程。然后,采用酶标仪测定各组胃动素、胃泌素、内皮素和血管活性肠肽四者的含量。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血药浓度和激素含量进行整合药动学、药效学分析,以阐释附子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在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治疗大鼠慢性心衰模型的药动学、药效学实验中,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和慢性心衰组,每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每次0.072 g/kg、0.143 g/kg、0.286 g/kg对大鼠灌胃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每日一次,连续一周。通过眼眶内眦静脉取血和蛋白沉淀处理血浆方法制备血浆样品,再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时间点附子水溶性生物碱中的盐酸多巴胺、尿嘧啶、去甲猪毛菜碱、尿苷、氯化甲基多巴胺、鸟苷和去甲乌药碱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然后,运用酶标仪测定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肽、内皮素、脑钠肽五种激素的含量。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血药浓度和激素含量进行整合药动学、药效学分析,以探讨附子治疗大鼠慢性心衰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结果:从低剂量到高剂量的范围内,七种乌头类生物碱的Cmax、AUClast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剂量对附子总生物碱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有明显的影响,且附子总生物碱在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基本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附子总生物碱可增加血浆胃动素、胃泌素、内皮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附子总生物碱的整合药动学数据、药效学数值仍具有明显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且整合后与整合前各成分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基本一致,能表达附子总生物碱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同时,在给药剂量范围内,正常大鼠体内的盐酸多巴胺、尿嘧啶、去甲猪毛菜碱、尿苷、鸟苷和去甲乌药碱的Cmax、AUClast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增加,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也基本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附子水溶性生物碱给药后可降低大鼠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肽、内皮素、脑钠肽的含量。附子水溶性生物碱的整合药动学数据、药效学数值仍具有明显的药动学过程、药效学特征,且整合后与整合前各成分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基本一致,可表达附子水溶性生物碱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结论:附子中的附子总生物碱可能是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可能是治疗大鼠慢性心衰的主要物质基础。附子总生物碱主要通过促进胃动素、胃泌素、内皮素、血管活性肽的分泌而发挥温阳作用。而附子水溶性生物碱主要通过抑制或减少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肽、内皮素、脑钠肽的分泌而发挥温阳作用。本课题主要揭示附子温阳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附子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王跃旗[3](2017)在《枫寥肠胃康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动力及氯离子分泌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枫蓼肠胃康颗粒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治疗作用并从离体结肠平滑肌收缩及结肠黏膜氯离子分泌探讨及其疗效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以下四个实验:一、枫蓼肠胃康颗粒对IBS-D大鼠的治疗作用;二、枫蓼肠胃康颗粒对正常大鼠结肠平滑肌肌条收缩的影响及机制探讨;三、枫蓼肠胃康颗粒对IBS-D大鼠结肠平滑肌肌条收缩的影响及机制探讨;四、枫蓼肠胃康颗粒对IBS-D大鼠结肠粘膜氯离子分泌的影响及机制探讨。具体方法如下:实验一:1 日龄无特定病原体级(SpecificpathogenFree,SPF)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枫蓼肠胃康高剂量组、枫蓼肠胃康中剂量组、枫蓼肠胃康低剂量组、阳性对照药组(匹维溴铵组)。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其余各组采用母婴分离联合束缚应激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60日龄造模结束并进行模型评价。以粪便情况(粪便颗粒数、粪便含水量),内脏敏感性(结直肠球囊扩张刺激时腹外斜肌肌电曲线下面积比值(areaunderthecurve,AUC(%))的变化及腹壁撤退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变化)为模型评价指标。造模成功后,各组大鼠给予相应干预措施:枫蓼肠胃康高、中、低剂量组每天每100克大鼠体重分别给予枫蓼肠胃康生药量0.47克、0.95克、1.89克;匹维溴铵组每天每100克大鼠体重给予2.1毫克匹维溴铵;各组均通过灌胃给药的方式,药物组每100克大鼠体重给药1毫升,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4天。灌胃结束后,以粪便情况(粪便颗粒数、粪便含水量)和内脏敏感性(AWR评分变化和AUC(%))评价枫蓼肠胃康颗粒对IBS-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实验二:以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g)制备正常大鼠离体纵行结肠平滑肌肌条(coloniclongitudinalsmoothmusclestrips,CLSMSs),以通有混合气体(95%O2和5%C02)的Krebs液为CLSMSs的外营养液,以无辅料的枫蓼肠胃康干膏和Krebs液制备不同浓度的枫蓼肠胃康溶液,通过离体组织灌流系统进行观察对比:1.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枫蓼肠胃康对基础状态下CLSMSs收缩的影响;2.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枫蓼肠胃康对不同刺激引起CLSMSs收缩的影响。3.以自身前后作为对照,探讨枫蓼肠胃康抑制乙酰胆碱引起CLSMSs收缩的机制。实验三:将1日龄SPF级SD雄性大鼠分为三组:模型组、正常组、枫蓼肠胃康组,参照实验一的方法造模与给药,灌胃结束后,制备各组大鼠的CLSMSs,并通过离体组织灌流系统研究对比:1.观察枫蓼肠胃康对基础状态下CLSMSs收缩的影响;2.观察枫蓼肠胃康对乙酰胆碱引起CLSMSs收缩的影响;3.枫蓼肠胃康抑制乙酰胆碱引起CLSMSs收缩的机制探讨。实验四:参照实验三中的分组、造模与给药方法,制备剥除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后的离体结肠粘膜标本,并通过体外短路电流技术观察对比:1.观察枫蓼肠胃康对基础状态下跨上皮电压、短路电流及跨上皮电阻的影响;2.观察枫蓼肠胃康对毛喉素引起短路电流的变化(short-circuit current,AIsc)的影响;3.氯离子离子替代后观察枫蓼肠胃康对毛喉素引起AIsc的影响;4.枫蓼肠胃康抑制结肠黏膜氯离子分泌的机制探讨。结果实验一:1.IBS-D大鼠模型评价:(1)排便频率和粪便含水量增加:母婴分离结合束缚应激结束后,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粪便颗粒数增多(P<0.01)、粪便含水量增高(P<0.01);(2)内脏敏感性增高:AUC(%)及AWR评分高于正常组(结直肠内球囊压力在40、60毫米汞柱时(P<0.01)、80毫米汞柱时(P<0.05))。2.枫蓼肠胃康颗粒对IBS-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1)改善粪便情况:①降低粪便含水量:与模型组比较,枫蓼肠胃康高剂量组、中剂量组粪便含水量均降低(P<0.01)。②减少排便频率:与模型组比较,枫蓼肠胃康中剂量组的粪便颗粒数减少(P<0.05)。(2)改善内脏高敏感性:①降低AUR(%):与模型组相比,枫蓼肠胃康高、中剂量组AUR(%)均降低(在结直肠扩张压力为40、80 mmHg时枫蓼肠胃康高、中剂量组(P<0.01);在结直肠扩张压力为60mmHg时枫蓼肠胃康高剂量组(P<0.01),中剂量组(P<0.05))。②降低AWR评分:与模型组相比,枫蓼肠胃康高、中剂量组AWR评分均降低(在结直肠扩张压力为40、60、80 mmHg时(P<0.05))。实验二:1.枫蓼肠胃康可抑制基础状态下CLSMSs收缩:与对照组相比,从枫蓼肠胃康累计加药浓度达到30 μg/ml开始,CLSMSs收缩的基础相对张力和振幅呈剂量依赖性降低。(1)基础相对张力:当枫蓼肠胃康累计加药浓度达到1000、3000 μg/ml时(P<0.05),10000 μg/ml时(P<0.01)。(2)基础相对振幅:当枫蓼肠胃康累计加药浓度达到1000 μg/ml及以上时(P<0.01)。2.枫蓼肠胃康可抑制不同刺激引起的CLSMSs收缩:与对照相比,从枫蓼肠胃康累计加药浓度达到100 μg/ml开始,不同刺激引起的CLSMSs收缩呈剂量依赖性降低:(1)乙酰胆碱(0.1mmol/L):当其累计加药浓度达到1000 μg/ml时(P<0.05),3000、10000μg/ml 时(P<0.01);(2)氯化钾(20mmol/L):当其累计加药浓度达到1000μg/ml及以上时(P<0.05)。(3)胞内钙库耗竭后胞外钙离子内流:当其累计加药浓度达到1000 μg/ml及以上时,(P<0.01)。3.枫蓼肠胃康对乙酰胆碱引起CLSMSs收缩的抑制作用可被抑制剂部分阻滞:(1)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methylene blue,MB,10 μmol/L):当枫蓼肠胃康累计加药浓度达到300 μg/ml以上时,乙酰胆碱引起CLSMSs收缩的相对振幅仍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但高于对照(当其累计加药至1000 μg/ml及以上时(P<0.05))(2)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100 μmol/L):当枫蓼肠胃康累加加药浓度达到1000μg/ml以上时,肌条收缩振幅仍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但高于对照(当其累加加药浓度达到 1000 μg/ml 时(P<0.05),3000、10000 μg/ml 时(P<0.01));(3)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阻滞剂(4-aminopyridine,4-AP,50 μmol/L):从枫蓼肠胃康累积加药浓度达到3 μg/ml开始,肌条收缩振幅虽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但高于对照(当其累积加药浓度达到 1000 μg/ml 时(P<0.01),3000、100000μg/ml 时(P<0.05))。实验三:1.枫蓼肠胃康可抑制基础状态下CLSMSs收缩:与模型组比较,枫蓼肠胃康组基础平均张力下降(P<0.01)。2.枫蓼肠胃康可抑制乙酰胆碱引起的CLSMSs收缩:与模型组比较,枫蓼肠胃康组由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平均张力下降(P<0.05)。3.枫蓼肠胃康对乙酰胆碱引起CLSMSs收缩的抑制作用可被抑制剂部分阻滞:分别应用L型钙离子通道拮抗剂(nifedipine,10 μmol/L)、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100μmol/L)、胞内钙池拮抗I剂(3,4,5-trimethoxybenzoic acid 8-(diethylamino)octyl ester hydrochloride,TMB-8,20μmol/L)、电压依赖性钾通道阻断剂(4-AP,50 μmol/L)、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MB,10μmol/L)孵育后,各组由乙酰胆碱引起的平均收缩张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四:1.各组基础状态跨上皮电压、基础短路电流、跨上皮电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枫蓼肠胃康组有下降趋势。2.枫蓼肠胃康抑制毛喉素引起的氯离子分泌:与模型组相比,枫蓼肠胃康组由毛喉素引起的AIsc降低(P<0.05)。3.氯离子替代后,枫蓼肠胃康对毛喉素引起的氯离子分泌抑制作用可被部分阻滞:三组间由毛喉素引起的ΔI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枫蓼肠胃康对毛喉素引起的氯离子分泌抑制作用可被抑制剂部分阻滞:分别应用非选择性氯离子通道阻滞剂(diphenylamine-2-carboxylate,DPC,1 mmol/L,顶膜侧)DPC、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蛋白(cystic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TFR)抑制剂格列本脲(1 mmol/L,顶膜侧)、钠钾氯共转运体(Na-K-Cl cotransporter,NKCC)抑制剂布美他尼(100 mmol/L,基底膜侧)孵育后,三组间由毛喉素引起的ΔI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枫蓼肠胃康颗粒可以有效缓解IBS-D大鼠的腹泻症状,改善其内脏高敏感性;2.枫蓼肠胃康颗粒可浓度依赖性的抑制正常大鼠及IBS-D模型大鼠离体结肠平滑肌收缩,其解痉机制可能与阻滞钙离子通道、一氧化氮-鸟苷酸环化酶-环鸟氨酸通路及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有关;3.枫蓼肠胃康颗粒可以抑制结肠粘膜上皮氯离子分泌,其止泻机制可能与阻滞顶膜侧氯离子通道(包括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蛋白)及基底膜侧钠钾氯共转运体有关。

李君玲[4](2016)在《基于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大鼠模型的“肝主疏泄”生物学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解剖肝与功能肝两个角度,在器官、蛋白、基因三个层面,对“肝主疏泄”的生物学基础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实验研究分三部分:(一)对慢性应激进行8周的动态观察。采用体重、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小动物肝脏超声、脑静息态BOLD方法(Reho和ALFF),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大鼠模型的抑郁状态、肝脏解剖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全脑神经元异常活动脑区进行动态检测分析,从动态角度观察“肝失疏泄”过程解剖学肝脏及中枢脑区的变化,阐释“肝主疏泄”的生物学内涵。(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筛选慢性应激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采用肝脏超声、脑静息态BOLD(Reho和ALFF)、酶联免疫法、高效液柑、数字化基因表达谱、PCR等方法,根据973课题假说,进行相关肝血流动力学、神经元活动异常脑区、血液相关理化指标(Hcy、Ang-Ⅱ、5-HT、NE、DA、Cort),下丘脑神经递质(NE、DOPAC、DA、5-HIAA、5-HT、HVA)、肝、海马差异基因的检测及分析,从“疏泄不及”的病理模型角度阐释“肝主疏泄”的生物学内涵。(三)观察四逆散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的抗抑郁分子机制,采用与实验二相同的方法对相关血液理化指标(Hcy、Ang-Ⅱ、5-HT、NE、DA、Cort)、下丘脑神经递质(NE、DOPAC、DA、 5-HIAA、5-HT、HVA)、部分肝脏差异基因(Cyp1a1、Cyp1a2、Cyp7b1、Hnf4a、和Hnf4γ)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分子生物学结果与行为学实验进行相关分析,从疏肝效应角度,对“肝主疏泄”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进行阐释。结果(一)从慢性应激第2周起,CUMS组大鼠的体重、糖水偏好度以及自主活动度均显着低于正常组,应激8周时,CUMS组大鼠肝静脉管径显着高于正常组,在应激2周、4周、6周时,肝静脉血流流速显着低于正常组,肝静脉血流流量在第6周显着低于正常组。门静脉血流流速在应激4、8周时显着低于正常组,门静脉血流流量在应激第8周时显着低于正常组;应激第2周时,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小脑后叶Reho增强,应激4周时,海马、嗅皮层、感觉皮层、纹状体Reho增强,应激6周时,海马、背侧丘脑外侧核群Reho减弱,应激8周时,海马、下丘脑乳头区、中脑被盖部、嗅皮层、梨状皮层、脑桥基底部Reho均减弱。在应激第2周时,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主要表现为嗅球ALFF增强,岛叶皮层、嗅皮层、感觉皮层减弱,应激4周时,呈现海马、视觉皮层ALFF增强状态;应激6周时,运动皮层、感觉皮层ALFF增强,背侧丘脑外侧核群、延髓、中脑被盖部、脑桥基底部、脑桥被盖部ALFF减弱,应激8周时,小脑核、下丘脑视前区、脑桥基底部ALFF减弱。(二)抑郁症肝郁脾虚组大鼠的体重与糖水偏好度、穿格总距离与直立次数较正常组均明显降低;门静脉血流流速、流量均较正常组显着降低;静息态BOLD结果同实验一第8周结果;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下丘脑5-HT、5-HIAA、DA含量较正常组显着降低;抑郁症肝郁脾虚大鼠血液Hcy含量显着高于正常组,Cor含量显着增加,NE含量显着降低;与正常组相比,肝郁脾虚组模型大鼠肝脏共有46个差异表达基因,海马共有85个差异表达基因,两者KEGG富集通路中最显着的6条通路中均涉及到细胞色素P450家族基因,分别采用PCR对其进行验证,结果呈一致性。(三)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抑郁症肝郁脾虚模型大鼠的直立次数,在穿格总距离、糖水偏好度及游泳不动时间仅表现改善趋势;血液理化指标中四逆散与模型组相比,Ang-Ⅱ显着降低,其它无明显差异;四逆散组可显着改善下丘脑5-HT水平,对下丘脑5-HIAA、DA水平有改善趋势;直立次数与下丘脑5-HIAA、5-HT、DA、肝脏Hnf4y基因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穿格总距离、游泳不动时间分别与5-HIAA呈显着正相关与负相关。结论(一)器官层面:动态观察及病理模型两个角度证明肝疏泄功能涉及肝血流动力学尤其是肝脏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脑边缘系统尤其是海马、下丘脑等以及一些非边缘脑区包括小脑、中脑、感觉皮层、视皮层、运动皮层等均存在神经元活异常改变;蛋白层面:病理模型及疏肝方剂反证两个角度共同证明血液Cort、下丘脑5-HT及DA是“肝主疏泄”生物学基础之一;基因层面:“肝失疏泄”时解剖学肝脏、功能学肝脏(海马)均存在CYP450家族的代谢功能障碍。(二)四逆散可通过调节下丘脑神经递质及肝脏Hnf4α、Hnf4γ基因水平发挥抗抑郁效应,为现代医学中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肝脏之间的联系做出一些提示。(三)动态观察、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以及疏肝方剂疗效三个角度共同证明解剖学肝脏与功能性肝脏均为中医肝藏象理论的组成部分。

毕龙腾(But Lung Tang)[5](2016)在《通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证(肝郁乘脾型)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在临床上非常多见,以反复、长期的腹痛、腹胀或者排便异常为主要临床症状,是胃肠道平滑肌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候群。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逐渐得到重视,目前该病种的病理变化和生化改变仍未得到明晰认知,临床上仍未有特效治疗药物,以个体化对症治疗为主,包括止泻、改善肠道动力、抗抑郁等药物治疗,辅助以心理治疗和饮食调理,临床疗效欠满意,且疗效短暂。中医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以避免加重药物对胃肠道的负担,有着见效快、效果持久、无毒副作用等作用特点,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值得临床推广赖氏通元针法是赖新生教授在系统成熟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所独创的一种针灸疗法,有疗效好、操作易、适应证广的特点。赖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证实,通元针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着突出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使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通过比较观察通元温针灸法、通元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型)之临床疗效,探讨通元法治疗该病的临床价值及推广意义,为今后临床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的受试对象来源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中医教学诊所门诊患者以及社会公开招募的患者。将符合选择标准的90位患者随机分为通元温针灸组、通元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治疗前统计各组人口学资料等并进行对比。治疗时,通元温针灸组给予针刺天枢、关元、气海、归来、三阴交、肝俞、脾俞、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和太冲,并于天枢、关元、气海、归来6个穴位的针柄上施灸;通元针刺组取穴与温针灸组一致,不予施灸。常规针剌组取穴脾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和太冲。三组均行提插捻转法使之得气后留针30分钟。4周为一个疗程,每周针刺2次,治疗结束时进行疗效评定。疗效评定的主要指标由症状严重程度评分(IBS-SSS)评价,IBS-SSS从腹痛腹胀程度、排便满意度等五个方面对疗效进行评分。次要指标包括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焦虑与抑郁量表(HAD)和中医症候积分。根据IBS-SSS量表在治疗前后的分数变化,进行有效率评定。以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病例共90例,通元温针灸组、通元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各有30例病患,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BMI和学历均具有可比性,治疗过程中病例无脱落。经过统计分析,性别、病程、BMI、文化程度和年龄对IBS-SSS初始积分没有显着影响,考虑这些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不存在关联性。治疗前,三组IBS-SSS评分、IBS-QOL各项及总分、HAD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和随访数据分析如下:(1) IBS-SSS评分在IBS-SSS量表积分变化方面,三组治疗对降低IBS-SSS评分均有效果,且三组疗效存在差异。治疗后通元温针灸组和常规针刺组相比,降低IBS-SSS评分更为显着,而通元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在改善IBS-SSS评分方面没有明显差别。治疗后,三组远期疗效稳定。(2) IBS-QOL量表积分根据IBS-QOL量表积分变化,研究发现针刺对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变化、行为障碍、健康担忧、进食逃避四个维度均有疗效,而通元温针灸法对改善性行为和关系拓展方面对比其他两组,有独特的疗效。在远期疗效方面,针刺对改善IBS患者的行为障碍、健康担忧和进食逃避三个维度均有较好的远期疗效,而通元温针灸法对改善心理状态和性行为方面有独特的远期疗效。治疗后三组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行为障碍、自体意象和进食逃避四个维度的疗效有所区别,通元温针灸法优于通元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法。随访发现,三组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行为障碍、自体意象、健康担忧、进食逃避和关系拓展维度的远期疗效有所差别,其中通元温针灸法优于通元针刺法,而通元针刺法优于常规针刺法。研究证实,针刺对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帮助,特别是心理变化、行为障碍、健康担忧、进食逃避四个维度,而温针灸组在改善生活质量和远期疗效方面最为突出。(3)焦虑抑郁积分三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大于8分,提示样本人群焦虑、抑郁指数较高。通元温针灸组和通元针刺组在治疗前后,抑郁焦虑评分有显着变化,提示治疗有效。常规针刺组在治疗前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常规针刺在改变患者焦虑抑郁方面没有显着疗效。三组治疗后与随访差值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三组治疗结束后,焦虑抑郁远期疗效稳定。(4)中医证候积分在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方面,研究证实,通元温针灸法、通元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均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总分,通元温针灸法疗效最为突出,而通元针刺法优于常规针刺法。在中医证候积分具体项目方面,研究证实针刺可改善患者腹胀腹痛、泄泻、泄后痛减、胸胁胀痛、暖气、食欲不振和倦怠乏力,其中通元温针灸法对情志抑郁方面的改善有独特的疗效。随访发现,通元温针灸组和通元针刺组在改善泄泻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在改善泄泻方面方面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三组治疗后与随访中医证候总分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三组治疗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远期疗效稳定。(5)疗效评定根据疗效评定标准,疗程结束后,通元温针灸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通元针刺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常规针刺组临床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三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三组疗效具有差异,通元温针灸法疗效优于其他两组,而通元针刺法疗效则优于常规针刺法。结论:通元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比常规针刺更为有效,其中通元温针灸法疗效优于通元针刺法,通元针刺法疗效则优于常规针刺法。赖氏通元针法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突出的临床疗效,且安全灵便,值得临床全面推广。今后对其治病机理则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发掘。

谢地[6](2014)在《肠易激综合征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相关因素及证型指标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提炼与肠易激综合征“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提供进一步的研究基础;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证素特点,为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治提供更多依据;分析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多项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为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规范化、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探索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和科研工作的新思路,以提高其辨证的准确性、科学性,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最终提高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以2011年12月至2014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及住院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280例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以及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纳入研究。采用《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信息采集表》,系统采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一般资料、病史特征、体格检查、中医症状、舌象、脉象及诊断分型,并每人抽取5m1血液标本做理化指标检测,所检测指标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 (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同型半胱氨酸(HCY)、乙酰胆碱(ACH)、褪黑素(MT)、P物质(SP)、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0)、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促肾上腺素(ACTH)共19项指标。调查完成后首先进行数据的整理,剔除信息不完整的病例。采用EpiData3.0建立研究数据库,进行资料录入与核对,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肠易激综合征“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相关因素分析部分,首先运用频数分析法描述调查人群特征,对出现频率小于15%的症状予以剔除。然后运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与肠易激综合征“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相关的因素。最后,为各因素权重计分。肠易激综合征证素特点分析部分,首先对经过频数分析后筛选出的症状进行整合,然后采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两种方法对症状进行聚类以及提取公因子,最后结合《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严石林等的《新的辨证“证素”症状判断指标研究》,临床实际以及专家经验,分析聚类类别及公因子所包含的证素信息。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部分,运用方差分析法及t检验法,探讨各项理化指标在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和脾虚湿阻型四组证型间、“肝郁组”与“非肝郁组”间、“脾虚组”与“非脾虚组”间、肝郁气滞型与肝郁脾虚型以及脾胃湿热型与脾虚湿阻型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80例患者,1例因数据不全,予以剔除,最终纳入的279例患者中男性占39.8%,女性占60.2%;肝郁脾虚型占72.4%,肝郁气滞型占4.7%,脾胃湿热型占14.0%,脾虚湿阻型占25%。经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后,各组证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有——肝郁脾虚组:耳鸣、腹痛无特殊、便秘、精神抑郁、AT-Ⅱ;肝郁气滞组:膳食不平衡、乏力、便秘;脾胃湿热组:性别、耳鸣、胃痛无特殊、肢冷、小便黄;脾虚湿阻组:职业、乏力、有无胸胁疼痛、紧张、ACH、ACTH。将肝郁脾虚组与肝郁气滞组得出的变量合并,并进行权重计分,经分析后显示:便秘、精神抑郁、腹痛无特殊、耳鸣、乏力、AT-Ⅱ及膳食不平衡的计分分别为0.358、1.256、1.137、-1.209、-0.296、0.643、0.153。将症状信息聚为17个类别时共包含证素信息16项,其中病位证素8项,病性证素6项,病势证素2项。常见病位证素有肝、脾、胃、大肠、肾,常见病性证素有湿、热,常见病势证素为气滞。对症状信息进行因子分析,得到22个公因子,其中共包含证素信息16项,其中病位证素8项,病性证素6项,病势证素2项。常见病位证素为脾、胃、大肠、肝、小肠、肾,常见病性证素为热,常见病势证素为气滞。结合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见病位证素为肝、脾、胃、大肠、小肠、肾,常见病性证素有湿、热,常见病势证素为气滞。经方差分析显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同型半胱氨酸(HCY)、褪黑素(MT)、P物质(SP)、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在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及脾虚湿阻型四种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酰胆碱(ACH)在各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脾虚湿阻型中的含量最小,在其它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t检验分析显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 (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褪黑素(MT)、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在“肝郁组”与“非肝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物质(SP)、同型半胱氨酸(HCY)、乙酰胆碱(ACH)在“肝郁组”与“非肝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t检验分析显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 (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P物质(SP)、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褪黑素(MT)、同型半胱氨酸(HCY)、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乙酰胆碱(ACH)、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在“脾虚组”与“非脾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t检验分析显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P物质(SP)、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褪黑素(MT)、同型半胱氨酸(HCY)、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乙酰胆碱(ACH)、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在肝郁脾虚型与肝郁气滞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t检验分析显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多巴胺(DA)、5-羟色胺(5-HT)、P物质(SP)、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褪黑素(MT)、同型半胱氨酸(HCY)、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在脾胃湿热型与脾虚湿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及乙酰胆碱(ACH)在脾胃湿热型与脾虚湿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S患者中,女性居多,青年居多,教育程度高者居多,中等及高收入者居多,居住在城镇者居多,日常体能活动低强度者居多。未发现吸烟、饮酒与IBS的发病有明显关系。IBS的发病可能与睡眠不足、缺少体育锻炼、季节、饮食、受凉、劳累及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关。IBS的常见症状为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痛泻,且具有便后痛减和便后胀减的特点。IBS临床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郁脾虚型。与肝郁脾虚、肝郁气滞、脾胃湿热及脾虚湿阻4个证型密切相关的因素一共有16个,分别为:耳鸣(肝郁脾虚组、脾胃湿热组)、腹痛无特殊(肝郁脾虚组)、便秘(肝郁脾虚组、肝郁气滞组)、精神抑郁(肝郁脾虚组)、AT-Ⅱ(肝郁脾虚组),膳食不平衡(肝郁气滞组)、乏力(肝郁气滞组、脾虚湿阻组)、性别(脾胃湿热组)、胃痛无特殊(脾胃湿热组)、肢冷(脾胃湿热组)、小便黄(脾胃湿热组)、职业(脾虚湿阻组)、有无胸胁疼痛(脾虚湿阻组)、紧张(脾虚湿阻组)、ACH(脾虚湿阻组)、ACTH(脾虚湿阻组)。与肠易激综合征“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相关的影响因素有便秘、精神抑郁、腹痛无特殊、耳鸣、乏力、AT-Ⅱ及膳食不平衡,其中便秘、精神抑郁、腹痛无特殊、AT-Ⅱ及膳食不平衡与之呈正相关,耳鸣、乏力与之呈负相关。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与肝、脾胃、大小肠、肾密切相关,发病涉及湿和热,并与气机阻滞密切相关。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同型半胱氨酸(HCY)、褪黑素(MT)、P物质(SP)、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对区分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及脾虚湿阻型四种证型无参考意义。乙酰胆碱(ACH)或可作为区分脾虚湿阻型和其他三种证型的参考指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 (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褪黑素(MT)、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对区分“肝郁组”与“非肝郁组”无参考意义。P物质(SP)、同型半胱氨酸(HCY)、乙酰胆碱(ACH)或可作为区分“肝郁组”与“非肝郁组”的参考指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 (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P物质(SP)、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褪黑素(MT)、同型半胱氨酸(HCY)、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乙酰胆碱(ACH)、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对区分“脾虚组”与“非脾虚组”无参考意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T-Ⅱ)、多巴胺(DA)、5-羟色胺(5-HT)、P物质(SP)、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褪黑素(MT)、同型半胱氨酸(HCY)、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乙酰胆碱(ACH)、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对区分肝郁脾虚型与肝郁气滞型无参考意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多巴胺(DA)、5-羟色胺(5-HT)、P物质(SP)、糖皮质激素(GC)、NPY、内皮素(ET)、褪黑素(MT)、同型半胱氨酸(HCY)、雌二醇、睾酮、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5-羟色胺3受体(5-HT3R)及促肾上腺素(ACTH)对区分脾胃湿热型与脾虚湿阻型无参考意义。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及乙酰胆碱(ACH)或可作为区分脾胃湿热型与脾虚湿阻型的参考指标。

陈磊[7](2013)在《电针不同穴位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道微循环、脑肠相关神经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现代心身性胃肠道疾病,其临床特点复杂,很难用解剖生化等结果解释。对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肠神经丛的调节失衡所致,脑长轴的异常导致神经递质的分泌失衡,从而引起肠道一系列症状。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脑肠轴功能紊乱进而调节神经递质、神经肽类物质的分泌水平达到治疗的目的,且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价格便宜等优势,固本实验选用足三里、天枢穴位进行电针治疗,观察针刺治疗后对IBS模型大鼠的即刻效应,包括内脏敏感性、肠道微循环管径与血流量的变化及血浆中CGRP、ET、VIP水平、结肠中NPY、PGE2、CGRPmRNA、ET受体的变化,初步探讨针刺不同穴位治疗IBS的效应差异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幼鼠为研究对象,以直肠内醋酸刺激法制备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天枢组、足三里组。模型组、针刺穴位组从第8周开始均采用自制布袋束缚,穴位组进行电针处理1次,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治疗结束后进行(1)内脏敏感性评估(2)采用微循环检测系统观察各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管径、血流速度的变化.(3)并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浆中CGRP、VIP、ET及结肠NPY、 PGE2的水平(4)分别采用Elisa及RT-PCR(?)去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CGRPmRNA、ET受体的水平。结果:1.内脏敏感性评估:与正常组比较,IBS模型组大鼠背部拱起、腹部抬起值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即刻电针足三里组大鼠腹部抬起值升高(P<0.05)。2.肠系膜微循环检测:①肠道微血管直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肠系膜微血管直径在30分钟时明显变窄(P<0.01);与模型组相比,即刻电针足三里组在10min、20min、30min不同时间段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直径扩张显着(P<0.05,P<0.01)。②肠系膜微循环血流状态,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减慢(P<0.05);与模型组相比,即刻电针足三里组、天枢组肠系膜微循环血流速度有加快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3.血浆中CGRP、VIP、ET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CGRP含量降低(P<0.05),血浆中ET水平升高,(P<0.05);即刻电针天枢组大鼠血浆中CGRP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即刻电针足三里组、天枢组大鼠血浆中CGRP水平均升高(P<0.05,P<0.01), VIP含量明显降低(P<0.01),ET水平降低(P<0.05)。4.结肠组织中NPY、PGE2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结肠中NPY、PGE2含量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即刻电针天枢组、足三里组NPY、PGE2含量均有明显上升(P<0.01)。5.结肠组织中CGRPmRNA、ET受体: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即刻天枢组、即刻足三里组结肠中的CGRPmRNA表达、ET受体均明显增强(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即刻足三里组结肠中CGRPmRNA表达减弱、ET受体含量减少(P<0.05)。结论:1.母子分离加幼鼠醋酸灌肠可以建立较稳定的IBS模型大鼠。2.针刺足三里可以改善IBS模型大鼠的内脏敏感性及肠系膜微循环血流状态。3.IBS模型大鼠CGRP及其受体、ET及其受体、NPY、PGE2、VIP水平异常、比值失调,可能是导致IBS发生的机制之一。而针刺可以通过调节它们之间的紊乱状态进而达到对IBS的治疗作用。4.即刻电针介入后,能够调节机体的内环境紊乱和各种脑肠肽的平衡失调。5.不同穴位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天枢穴对血浆中CGRP调节作用较强,足三里穴无论是在受体和基因表达方面还是在内脏敏感性评估以及缓解微循环障碍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作用。

惠毅[8](2012)在《基于肺病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学及相关调控物质变化探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规律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选取三个不同的时间点,观察造模后肺与大肠在病理形态学、细胞组织学、炎症介质等方面的对应性变化,探寻“肺病及肠”的传变规律及其病理传变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雄性,共60只。按体重随机分成空白对照(24只)和模型组(36只)。空白组大鼠置于无烟环境中饲养,模型组大鼠采用单纯烟熏法造模,每次烟熏50min,每天3次(分别在早上9点、下午2点和6点),共烟熏70d。于首次造模第20天、50天、70天随机抽取空白组(8只)和模型组(12只)大鼠检测大鼠肺、胃肠功能;光镜观察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电镜观察肺和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大鼠肺、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结肠组织VIP、SP、CGRP、iNOS表达。结果:1.病理生理肺功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呼吸频率增快,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降低,有差异(P<0.05)或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2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胃肠功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粪便含水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第20天、第50天、第70天胃内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2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粪便含水率降低、胃内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均降低,有差异(P<0.05)或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5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70天粪便含水率降低、胃内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有差异(P<0.05)或显着性差异(P<0.01)。2.病理形态学光镜: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胃组织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于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均可见支气管广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于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分别有40%、70%、80%大鼠结肠组织出现局部充血水肿,灶性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细胞浸润,严重者可见小灶性糜烂,黏膜上皮欠完整,腺体排列欠规则,黏膜及黏膜下炎细胞浸润;电镜: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肺组织Ⅰ型肺泡上皮细胞肿胀,线粒体轻度肿胀,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大鼠结肠组织超微结构病无明显改变。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Ⅰ型肺泡上皮细胞肿胀,线粒体重度肿胀,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肺间质内胶原纤维增多、纤维母细胞活跃:大鼠结肠组织出现结肠黏膜上皮表面的微绒毛排列稀疏紊乱,线粒体肿胀,嵴排列紊乱,结肠组织黏膜下固有层间隙胶原纤维增生,见成纤维母细胞。3.相关调控物质TNF-α、IL-1β、ET-1、PGE2含量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明显升高,有差异(P<0.05)或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2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5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70天肺组织、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VIP、SP、CGRP、iNOS表达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VIP、SP、CGRP、iNOS表达均升高(P<0.05或P<0.01),第20天结肠组织VIP表达降低,CGRP、i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造模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结肠组织VIP、SP表达降低,CGRP、i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造模第2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VIP、SP、i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结肠组织iNOS表达升高(P<0.01),第70天结肠组织VIP、SP、CGRP、i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造模第5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70天肺组织VIP、CGRP、iNOS表达升高(P<0.05),结肠组织SP、CGRP、iNOS表达升高(P<O.05或P<0.01)。结论:1.肺病大鼠可出现胃肠功能的改变,提示肺病可能传变到“肠”。2.肺病大鼠可出现大肠的病理变化,提示肺病可能传变到“肠”;肺病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胃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而结肠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提示肺病传变到“肠”的主要部位可能在结肠。3.肺病大鼠可出现大肠相关调控物质的变化,提示肺病可能传变到“肠”。4.初步发现TNF-α、IL-1、ET-1、PGE2等炎症介质可能是“肺病及肠”的物质基础。5.初步发现VIP、SP、CGRP、iNOS等神经肽物质可能是“肺病及肠”的物质基础。6.模型大鼠肺病传变到“肠”的时间节点在造模50天左右,肺病是否能传变到“肠”,主要取决于肺脏病变的病理损伤程度,而不单纯取决于造模时间的长短。

李梅[9](2012)在《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依据文献分析制定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信息采集表,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2012年4月就诊的IBS患者临床信息调查研究,分析目前IBS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包括一般情况、诱发及加重因素等;根据中医四诊资料,分析TBS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肝主疏泄”的相关性,进一步为IBS的预防、控制和治疗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查询各数据库收录近年来有关IBS的现代研究文献,提取相关的症状、证候要素、证候,总结IBS可能的病因病机与证治规律,据此制定IBS临床信息采集表。应用IBS临床信息采集表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2012年4月就诊的IBS患者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利用频数分析方法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利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合证素辨证体系探索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点,并与调查时所使用的《中医消化病学诊疗指南》的辨证分型标准的证候进行比较,分析其适用性和指导意义;并进一步根据中医证候特点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肝主疏泄”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收集104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其中腹泻型占90.4%;女性占64.4%;男:女为1:1.81;青年者占69.2%;文化程度为大学和(或)以上者占52.9%;经济收入一般者占79.8%;在职者及学生合占比例为76.9%;平素饮食口味有偏好者占51.0%;IBS发生的诱因或加重的原因与季节相关的占29.8%,夏季比例最大(16.3%)。77.9%IBS患者病情反复或加重有其他原因诱发,劳累占21.2%,饮酒有10.6%,受凉占30.8%,饮食不慎占59.6%,情绪因素中紧张比例最大,占39.4%。IBS患者表现为腹胀者占57.5%,饭后腹胀或排便后腹胀缓解者占53.8%;IBS患者表现为腹痛者占71.2%,排便后腹痛缓解者占47.1%;大便次数增多者占88.5%,粪质偏烂者占91.3%;痛泻者占76.9%;有便秘(大便次数减少)者占16.3%。约2/3IBS患者具有情绪精神症状,烦躁者占56.7%;急躁易怒者占49.0%;精神抑郁者占57.7%;焦虑者占48.1%;忧郁者占43.3%;紧张者占53.8%;情绪低落者占37.5%。中医诊断,便秘者占5.8%;腹痛者占43.3%;泄泻者占51.0%;证候分型中肝郁脾虚比例最大,占85.6%:肝郁气滞者占2.9%;脾肾阳虚者占3.8%:脾胃湿热者占7.7%。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证素辨证体系及专家临床经验,初步认为在聚为5类,分为4型(脾胃虚弱、肝胂不和、肝郁脾虚、脾胃湿热)时,症状指标分散性良好,证型分布清晰,因此考虑本研究分为4种证型时最为符合统计学要求及临床实际情况。结论:IBS忠者各亚型中以腹泻型最多;女性比男性更易患病;发病人群分布以青年居多;文化程度较高、经济收入一般的人群更易患IBS:IBS患者饮食倾向于进食海鲜、辣椒,夏季常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IBS患者普遍有较差的精神状态,精神因素为IBS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IBS常以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为首发症状:IBS忠者同时容易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结肠外症状。IBS中医病机常责之为肝郁脾虚,不同病变阶段的临床表现均不相同,但基本病机总离不开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分析得出的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点基本与经验辨证及临床相符,证明数理统计及数据挖掘方法是可以用来科学、客观的支持临床诊断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所提出的对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分型标准能基本代表广州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点,对IBS的治疗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于丰彦[10](2009)在《疏肝健脾安神和胃法对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作用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的生物学标志。IBS的发病机制迄今仍不明确,现在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精神、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受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制约,导致肠道平滑肌运动障碍和内脏感觉异常。在此基础上,当机体受到某些诱因刺激时就会引起肠道易激和过激的功能反应,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其症状发生的直接机制是基于肠道高敏感性和高反应性基础上的肠道运动功能异常。本文通过文献回顾了IBS的发病、致病机理、诊断治疗及几种主要胃肠激素和肥大细胞在IBS致病作用的研究。临床研究通过应用疏肝健脾安神和胃法为组方的康泰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IBS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估及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治疗前、后结肠粘膜肥大细胞表达与SP、VIP、iNOS、HO-1的表达和RT-PCR法检测iNOS、HO-1mRNA的表达,实验证实了疏肝健脾安神和胃法可能通过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中的肥大细胞和多种胃肠激素而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1、通过检测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iNOS、VIP、SP、HO-1,HO-1mRNA、iNOSmRNA的表达情况及肥大细胞(MC)数量和脱颗粒状况,探讨在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2探讨中药康泰方通过影响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粘膜iNOS、VIP、SP、HO-1,HO-1mRNA、iNOSmRNA的表达情况及肥大细胞(MC)数量和脱颗粒状况而起到治疗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1、筛选出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和63名合格的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例,随机分为康泰方治疗组和得舒特对照药物治疗组,分别给予康泰方和对照药物得舒特治疗,疗程为八周。进行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的评估及对17例康泰方治疗组和16例对照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取得了结肠粘膜标本,保留结肠粘膜标本。2、以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健康对照组及康泰方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结肠粘膜肥大细胞(MC)数量和脱颗粒状况及iNOS、VIP、SP、HO-1的表达。3、以RT-PCR的方法检测健康对照组及康泰方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结肠粘膜HO-1mRNA、iNOS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中药康泰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IBS总有效率达1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可明显改善IBS的主要临床症状,对照组治疗后腹痛、腹胀、便溏症状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其余各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2、肝郁脾虚型腹泻型IBS结肠粘膜肥大细胞密度及肥大细胞脱颗粒密度以及同时的免疫组化检测SP、VIP、HO-1的表达较正常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iNOS较正常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通过多因素相关因素分析发现肝郁脾虚型腹泻型IBS的主要中医证候和症状,如腹痛、腹胀、便溏、大便不尽感与结肠粘膜肥大细胞密度及肥大细胞脱颗粒密度以及同时的免疫组化检测SP、VIP、HO-1的表达成明显正相关,与iNOS的表达呈负相关。对照组主要中医证候和症状和结肠粘膜肥大细胞密度及肥大细胞脱颗粒密度以及SP、VIP、iNOS、HO-1的表达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3、肝郁脾虚型腹泻型IBS治疗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前与正常健康对照组比较,结肠粘膜iNOS、HO-1mRNA的表达呈显着性差异,并与相应的结肠粘膜iNOS、HO-1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1、疏肝健脾中药康泰方可明显改善IBS的主要临床症状,在改善心烦失眠、大便不尽感、神疲乏力及胃纳减少等主要中医证候和症状上优于对照组,且没有明显不良反应。2、中药康泰方的应用肝郁脾虚型腹泻型IBS的主要中医证候和症状的改善也同时伴有结肠粘膜肥大细胞密度及肥大细胞脱颗粒密度以及同时的免疫组化检测SP、VIP、HO-1的表达的明显下降和iNOS的升高,并也成正相关关系,而对照组治疗后主要中医证候和症状和结肠粘膜肥大细胞密度及肥大细胞脱颗粒密度以及SP、VIP、iNOS、HO-1的表达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大鼠胃肠动力及平滑肌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检测指标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二 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和结肠收缩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检测指标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三 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平滑肌细胞收缩相关骨架蛋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检测指标
    4 结果
    5 讨论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实验图片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2)附子治疗阳虚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附子治疗阳虚便秘大鼠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与试药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析条件
        2.1.1 色谱条件
        2.1.2 质谱条件
        2.2 标准曲线溶液和混合质控样品的配制
        2.2.1 混合标液的配制
        2.2.2 标准曲线溶液的配制
        2.2.3 混合质控样品的配制
        2.3 大鼠阳虚便秘模型的建立
        2.4 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实验
        2.4.1 样品收集
        2.4.2 血浆样品的处理
        2.5 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实验
        2.5.1 样品收集
        2.5.2 含量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阳虚便秘模型评价
        3.2 方法学验证
        3.2.1 方法专属性
        3.2.2 标准曲线及定量限
        3.2.3 基质效应和回收率考察
        3.2.4 准确度和精密度考察
        3.2.5 稳定性考察
        3.2.6 分析
        3.3 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3.3.1 结果
        3.3.2 分析
        3.4 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
        3.4.1 实验结果
        3.4.2 分析
        3.5 附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3.5.1 附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整合药动学研究
        3.5.2 附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整合药效学研究
        3.5.3 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3.6 讨论
        3.6.1 剂量对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
        3.6.2 附子总生物碱的整合药动学分析
    第二部分 附子治疗慢性心衰大鼠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与试药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标准曲线溶液和混合质控样品的配制
        2.2.1 对照品储备液和内标溶液的配制
        2.2.2 混合标液的配制
        2.2.3 标准曲线溶液的配制
        2.2.4 混合质控样品的配制
        2.3 大鼠慢性心衰模型的建立
        2.4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实验
        2.4.1 样品的收集
        2.4.2 血浆样品的处理
        2.5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实验
        2.5.1 样品收集
        2.5.2 含量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慢性心衰模型评价
        3.2 方法学验证
        3.2.1 方法专属性
        3.2.2 标准曲线及定量限
        3.2.3 基质效应和回收率考察
        3.2.4 准确度和精密度考察
        3.2.5 稳定性考察
        3.2.6 分析
        3.3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3.3.1 实验结果
        3.3.2 分析
        3.4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
        3.4.1 实验结果
        3.4.2 分析
        3.5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治疗大鼠心衰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3.5.1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治疗大鼠心衰的整合药动学研究
        3.5.2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治疗大鼠心衰的整合药效学研究
        3.5.3 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3.6 讨论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I:
    综述一 附子的药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附子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II: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枫寥肠胃康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动力及氯离子分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常用方药
        4 外治法
        5 心理疗法
        6 不足与展望
    综述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定义与诊断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4 治疗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一 枫蓼肠胃康颗粒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治疗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实验二 枫蓼肠胃康颗粒对正常大鼠离体结肠平滑肌肌条收缩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实验三 枫蓼肠胃康颗粒对IBS-D大鼠结肠平滑肌肌条收缩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实验四 枫蓼肠胃康颗粒对IBS-D大鼠结肠上皮氯离子分泌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
    3 研究的存在的不足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大鼠模型的“肝主疏泄”生物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中医肝藏象理论生物学基础实验研究进展
        1. 中医肝藏象理论的生理学研究
        2. 中医肝藏象理论的病理学研究
        3. 结论
    综述二、抑郁症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抑郁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2. 抑郁症中医证候研究
    综述三、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
        1. 四逆散的抗抑郁疗效研究
        2. 四逆散抗抑郁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绪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慢性应激对肝、脑影响的动态观察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实验二、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生物学基础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实验三、四逆散疏肝效应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结语
        总结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
    附录2. 973“肝藏血,主疏泄”生物学内涵假说示意图
    附录3. 超声灰阶图动态观察
    附录4. 静息态BOLD动态观察—Reho
    附录5. 静息态BOLD动态观察—ALFF
    附录6. 肝脏PCR部分验证通路
    附录7. 海马PCR部分验证通路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通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证(肝郁乘脾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及进展
        1.1.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2. 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阐述
        1.4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1.5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名探讨
        2.2.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2.3. 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分型
    3. 祖国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3.1 古代医家对泄泻治则治法的认识
        3.2 内治法
        3.3 外治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流程图
        3.2 研究方法
        3.3 治疗方案
        3.4 观察指标
        3.5 疗效评价
    4. 统计方法
    5. 试验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疗效分析
        5.3 安全性
第三章 讨论
    1.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优势与特点
    2. 课题设计
        2.1 赖氏通元法介绍
        2.2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依据
        2.3 取穴依据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实验结果
        3.2 结果分析
    4. 课题有关问题和展望
        4.1 课题创新之处
        4.2 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6)肠易激综合征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相关因素及证型指标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研究概述
        一、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体征的描述
        二、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辨治
    第二节 肠易激综合征西医研究概述
        一、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二、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西医治疗进展
    第三节 “肝主疏泄”理论与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治
        一、“肝主疏泄”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内涵
        二、“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的病理表现
        三、“肝主疏泄”理论在肠易激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
第二章 肠易激综合征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患者临床信息描述性分析
        二、单因素分析结果
        三、多因素分析结果
        四、相关因素的确定
    第四节 分析讨论
        一、肝主疏泄与肝失疏泄内涵探讨
        二、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
        三、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
        四、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相关因素分析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肠易激综合征证素特点探讨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聚类分析
        二、因子分析
    第四节 分析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肠易激综合征证型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各项指标在四种证型间的差异
        二、各项指标在“肝郁组”与“非肝郁组”间的差异
        三、各项指标在“脾虚组”与“非脾虚组”间的差异
        四、各项指标在肝郁脾虚型与肝郁气滞型间的差异
        五、各项指标在脾胃湿热型与脾虚湿阻型间的差异
    第四节 分析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结语
创新性、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7)电针不同穴位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道微循环、脑肠相关神经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的研究概述
        1 关于IBS的现代医学的认识与研究
        2 中医对IBS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肠易激综合征与脑肠轴紊乱
        1 肠易激综合征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关系
        2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神经系统(ENS)的关系
        3 肠易激综合征与自主神经系统(ANS)的关系
        4 肠易激综合征与神经肽Y(NPY)的关系
        5 肠易激综合征与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的关系
        6 肠易激综合征与内皮素(ET)的关系
        7 肠易激综合征与血管活性肽(VIP)的关系
        8 肠易激综合征与前列腺素2(PGE2)的关系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对微循环的影响
        1 微循环的定义
        2 IBS与微循环的关系
        3 针灸对微循环的影响
        4 微循环与胃肠激素
        参考文献
    综述四 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制备研究与评价
        1 用一种方法制备的动物模型
        2 两种以上方法制备的动物模型
        3 根据IBS的影响因素制备的动物模型
        4 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指标检测方法
        4 数据统计及统计学分析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实验结果
        1 IBS模型的制备
        2 即刻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3 即刻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内脏微循环的影响
        4 即刻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血浆中CGRP、VIP、ET含量的影响
        5 即刻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结肠NPY、PGE2含量的影响
        6 即刻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结肠CGRPmRNA表达、ET受体水平的影响
    讨论
        1 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2 即刻电针不同穴位对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行为学反应指标的影响
        3 即刻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肠道微循环的影响
        4 即刻电针不同穴位对大鼠脑肠轴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
        5 电针不同穴位的腧穴特异性效应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附件

(8)基于肺病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学及相关调控物质变化探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规律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目录
前言
上篇 文献研究
    第一部分 中医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认识
        1 中医对肺与大肠的定位
        1.1 从解剖形态学角度探讨肺与大肠的定位
        1.2 从生理功能角度探讨肺与大肠定位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
        2.1 “肺”与“大肠”的经脉络属
        2.2 肺与大肠生理功能的相互依存
        2.3 肺与大肠相互影响的病理表现
        3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病机概述
        3.1 中医对“肺”与“大肠”相互传变病机的认识
        3.2 中医对“肺”与“大肠”相互传变物质基础的认识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评述
        1 “肺与大肠相表里”实验研究进展
        1.1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建立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
        1.2 “肺与大肠相表里”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2 “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进展
        2.1 肺病治肠
        2.2 肠病治肺
        2.3 肺肠同治
        2.4 针灸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大鼠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1 模型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模型的评价
        2.1 一般行为表现观察结果
        2.2 肺功能、胃肠功能观察结果
        2.3 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胃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实验结果的讨论
        3.2 “肺病及肠”动物模型建立的讨论
        3.3 肺病传变到“肠”具体部位的探讨
    实验二 从肺病模型大鼠肺、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变化探讨“肺病及肠” 病理传变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建立方法
        2.2 大鼠肺、结肠组织TNF-α、IL-1 β、ET-1、PGE2含量检测方法
        2.3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肺、结肠组织TNF-α含量结果
        3.2 大鼠肺、结肠组织IL-1β含量结果
        3.3 大鼠肺、结肠组织ET-1含量结果
        3.4 大鼠肺、结肠组织PGE2含量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肺病可向“肠”传变,出现大鼠结肠组织TNF-α、IL-1 β、ET-1、PGE2含量变化
        4.2 肺病是否能传变到“肠”,主要取决于肺脏病变的病理损伤程度
        4.3 炎性细胞因子可能是肺病传变到“肠”的物质基础
    实验三 从肺病模型大鼠肺、结肠组织SP、VIP、CGRP、iNOS表达变化探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建立方法
        2.2 大鼠肺、结肠组织SP、VIP、CGRP、iNOS表达检测方法
        2.3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肺、结肠组织VIP表达结果
        3.2 大鼠肺、结肠组织SP表达结果
        3.3 大鼠肺、结肠组织CGRP表达结果
        3.4 大鼠肺、结肠组织iNOS表达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肺病可向“肠”传变,出现大鼠结肠组织VIP、SP、CGRP、iNOS表达变化
        4.2 肺病是否能传变到“肠”,主要取决于肺脏病变的病理损伤程度
        4.3 神经肽物质可能是肺病传变到“肠”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附图
综述 “肺病及肠”相关细胞因子及调控物质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1章 研究现状和背景
    1.1 肠易激综合征西医概述
        1.1.1 IBS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1.2 IBS病因病机研究现状
        1.1.3 IBS诊疗研究现状
    1.2 流行病学调查概述
        1.2.1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1.2.2 实验性研究
    1.3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认识
        1.3.1 古代医家对“腹痛”、“泄泻”、“便秘”的认识
        1.3.2 现代医家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4 肝的生理功能与肠易激综合征
        1.4.1 肝藏血
        1.4.2 肝主疏泄
        1.4.3 肝、脾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1.5 证素辨证新体系的内容
    1.6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设想
第2章 研究过程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预期研究成果
    2.4 研究过程
        2.4.1 成立研究小组
        2.4.2 基本概念和术语
        2.4.3 文献研究
        2.4.4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信息采集表的制定
        2.4.5 临床信息采集
        2.4.6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3.2 证候特点统计
        3.2.1 四诊信息的频数分析
        3.2.2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证素构成情况
        3.2.3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第4章 分析讨论
    4.1 IBS流行病学特点讨论
        4.1.1 亚型构成
        4.1.2 流行病学特征
    4.2 IBS症状分析讨论
        4.2.1 结肠症状
        4.2.2 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症状
        4.2.3 合并结肠外躯体症状
        4.2.4 合并精神症状
    4.3 IBS中医病机探讨
        4.3.1 肝与IBS
        4.3.2 脾与IBS
        4.3.3 肝郁脾虚与IBS
    4.4 IBS中医证候特点探讨
        4.4.1 IBS中医证候分布
        4.4.2 IBS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4.4.3 IBS中医证候分型分析
第5章 结语
第6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信息采集表
    附录2: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信息采集表医师工作手册
    附录3:新的辨证“证素”症状判断指标研究
致谢

(10)疏肝健脾安神和胃法对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作用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 精神心理因素
        2 胃肠动力学障碍
        3 肠道感染
        4 胃肠激素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5 免疫学机制
        6 内脏高敏感性
        7 其他因素
        三、肠易激综合征的辅助检查
        四、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与分型
        五、疗效判定标准
        六、中医学对IBS辨证诊断及治疗
        (一) 中医病因
        (二)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
        (三) 辨证论治
        七、现代医学治疗
        1 心理学治疗
        2 饮食治疗
        3 药物治疗
        八、结语
    第二节 肠易激综合征与肥大细胞
        1 肥大细胞的功能
        2 肥大细胞与IBS相关的证据
        3 肥大细胞和内脏感觉过敏
        4 肥大细胞与肠动力异常
        5 肥大细胞在IBS免疫机制中的作用
        6 结语
    第三节 肠易激综合征与P物质
        1 P物质及其分布
        2 P物质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 P物质在IBS发病中的作用
        4 P物质与IBS的治疗
        5 结语
    第四节 肠易激综合征与血管活性肠肽
        1 VIP的结构及在人体内的分布
        2 VIP的分泌
        3 VIP的信号传导机制
        4 VIP对消化道平滑肌活动的影响及对IBS的作用
        5 VIP对消化道腺体分泌的影响及对IBS的作用
        6 结语
    第五节 内源性一氧化碳系统/血红素氧合酶与胃肠道
        1 CO的体内来源及血红素氧合酶
        2 CO的作用机制及生物学效应
        3 CO在消化系统的作用及HO在胃肠道中的表达和作用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第一章 康泰方临床治疗疗效的观察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小结
        第四节 讨论
    第二章 康泰胶囊结肠粘膜各项免疫组化的结果分析
        第一节 结肠粘膜肥大细胞检测
        一、材料及方法
        1 标本选取
        2 回盲部粘膜肥大细胞的观察
        二、结果
        第二节 免疫组化法检测肠粘膜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血红素氧合酶(HO-1)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步骤和方法
        三、结果
        第三节 小结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康泰方治疗结肠粘膜iNOS,HO-1mRNA的结果分析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小结
        第四节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图片
    附录二 缩写
    附录三 临床问卷
在读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大鼠胃肠动力及平滑肌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D]. 严江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2]附子治疗阳虚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D]. 李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12)
  • [3]枫寥肠胃康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动力及氯离子分泌的影响[D]. 王跃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 [4]基于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大鼠模型的“肝主疏泄”生物学基础研究[D]. 李君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通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证(肝郁乘脾型)临床研究[D]. 毕龙腾(But Lung Ta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6]肠易激综合征肝主疏泄功能异常相关因素及证型指标相关性分析[D]. 谢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7]电针不同穴位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道微循环、脑肠相关神经肽影响的研究[D]. 陈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8]基于肺病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学及相关调控物质变化探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规律及其机制[D]. 惠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4)
  • [9]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 李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疏肝健脾安神和胃法对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作用的机理研究[D]. 于丰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