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杨勇,王媛,石剑,郑爱秋[1](2021)在《核素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在国内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应用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已经是临床腋窝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诊疗手段,SLNB是否成功,与示踪剂的选择有密切关系。核素和亚甲蓝示踪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两种示踪剂,但由于中国的SLNB应用晚于国外,目前的调查研究发现仅14.55%的医院使用核素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62.73%的医院仍主要是亚甲蓝单示踪法。对联合使用示踪剂的汇总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核素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在国内乳腺癌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索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自建库至2020年12月公开发表的,并来自中国医疗机构开展的关于乳腺癌SLNB中核素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与亚甲蓝单示踪法的对比研究的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使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示踪法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前哨淋巴结的检出数目,假阴性率,灵敏度,准确率的差异,用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18篇中文文献,均为国内医疗机构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比亚甲蓝单示踪法,核素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OR=5.81,95%CI=4.04~8.37,P<0.000 01)、灵敏度(OR=3.35,95%CI=2.17~5.17,P<0.000 01)和准确率(OR=3.45,95%CI=2.20~5.41,P<0.000 01)明显增加;假阴性率(OR=0.26,95%CI=0.17~0.39,P<0.000 01)明显降低。使用18篇文献报道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的漏斗图显示发表偏倚的可能性小。结论:核素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在国内乳腺癌SLNB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有望在国内各大医院普及。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2](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研究指明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林秀艳,于丽娟,熊亮,蒋海壮,王玉君,李雪艳[3](2021)在《99Tcm-利妥昔单抗SPECT/CT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显像的临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99Tcm-利妥昔单抗(99Tcm-Rituximab)SPECT/CT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海南省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7~73岁(中位年龄50.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99Tcm-利妥昔单抗SPECT/CT显像,分析图像并统计SLN的数量。显像后1~2 h进行手术,术中采用便携式γ探测器探测SLN,以术中检出的SLN数量为"金标准",评估99Tcm-利妥昔单抗SPECT/CT的诊断效能。结果 99Tcm-利妥昔单抗SPECT/CT显像共检出SLN 67枚,以1~3枚者居多(68%,15/22),术中γ探测器共检出SLN 81枚,以2~4枚者居多(73%,16/22)。以患者为单位,99Tcm-利妥昔单抗显像的灵敏度为100%(22/22)、总符合率为100%(22/22);以淋巴结为单位,灵敏度为83%(67/81)、阳性预测值为100%(67/67)、总符合率为83%(67/81)。结论 99Tcm-利妥昔单抗SPECT/CT对乳腺癌SLN的诊断灵敏度及符合率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性。
陈玉莹[4](2021)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最高的女性恶性肿瘤。目前宫颈癌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adical Hysterectomy,RH)+系统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Lymph Node Dissection,LND)。由于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结(Lymph Node,LN)转移的性质,LN的病理状态是重要的预后因素,目前这种评估是通过LND完成的。但约80%-85%的早期宫颈癌LN无肿瘤侵犯却接受了不必要的LND[1],这会导致淋巴水肿、淋巴囊肿、免疫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2]。随着“精准化”医疗的发展,有研究建议采用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的方法来预测盆腔淋巴结(Pelvic Lymph Node,PLN)病理状态,理论上如果SLN没有转移,LND可省略[3]。2021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4]已推荐SLNB应用于早期宫颈癌手术中具有可行性,但对于适用人群、SLNB的具体步骤如示踪剂的选择、SLN切除流程、超分期检测的必要性及方法和SLN的病理状态与后续术式的选择尚无定论。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纳米碳(Carbon Nanoparticle,CNP)作为示踪剂计算宫颈癌中SLN检出率(Detection Rate,DR),分析其敏感性(Sensitivity,SEN)、准确性(Accuracy,AC)、特异性(Specificity,SPE)、阴性预测值(False Negative Rate,FNR)、假阴性率(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并分析检出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SLN进行病理超分期检测(Pathologic Ultrastaging,PU),旨在评估应用CNP作为示踪剂评价SLNB评估宫颈癌淋巴转移的临床诊断有效性,讨论SLNB代替LND的适用人群,并探索SLN病理状态与治疗方案的选择。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CC患者。术前将1ml CNP宫颈间质注射,行开腹SLNB+LND+RH,术中记录SLN的数目、位置,单独切除后完成后续手术。随机选择病例患者在常规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检查基础上对于阴性SLN行PU检测。如果SLN病理检查出现宏观转移(MAC>2 mm)、微转移(0.2 mm≤MIC≤2 mm)或孤立的肿瘤细胞(ITC<0.2 mm)即为阳性。记录所有淋巴结转移情况及SLN阳性时转移类型。分别计算SLN的DR,SEN,SPE,AC,FNR和NPV;同时分析临床特征对于SLN的DR的影响。同时应用SPSS22.0对于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共纳入100例CC病例中,年龄22-75岁;其中鳞癌81例;FIGO分期以IB1和IB2期为主;肿瘤直径<2.0cm者39例,术前行宫颈锥切术10例,接受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oy,NACT)12例;伴有淋巴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33例,肿瘤浸润宫颈深层40例。2、手术共获得淋巴结2574枚,其中SLN 446枚。在90例(90%)患者中至少发现1个SLN,75例(75%)发现双侧SLN。10例患者SLN显影失败,其中7例存在LVSI,6例肿瘤直径≥4cm,4例术前有NACT病史。SLN多出现在骨盆闭孔或沿髂血管区间,其中SLN多见于闭孔(46.0%)、髂内(28.5%)和髂外(20.2%)区域。3、PLN阴性病例共85例,PLN转移病例15例,其中14例SLN出现转移,1例为淋巴绘图失败常规病理检测发现的PLN转移。SLN未出现转移,NSLN也未出现转移的病例共76例。未出现SLN阴性,NSLN阳性的假阴性病例。SLN活检的SEN为93.3%(14/15),SPE为89.4%(76/85),AC为100.0%(90/90),NPV为100%(76/76),FNR为0.0%(0/15)。4、肿瘤大小(<2.0cm)、无LVSI的患者SLN的DR较高,分别为94.9%和95.5%。而NACT患者的SLN的DR最低,仅66.7%。临床分期(II期)、肿瘤大小(≥2 cm)、体重指数(>30 kg/m2)、NACT、LVSI、深层浸润均降低SLN的DR。NACT(p=0.021)、LVSI(p=0.023)降低SLN的DR且具有统计学意义。5、15例盆腔淋巴结阳性患者中,10例通过HE染色检测出病变,5例通过PU检测出病变。在14例SLN阳性的患者中,共有16个SLN出现转移,包括11个SLN为MAC转移;4个SLN为MIC转移,1个SLN为ITC转移。普通HE染色对于淋巴结MAC转移的DR为10%,PU检测MIC/ITC的DR为10.2%,常规病理学染色合并PU检测淋巴结转移的DR为18.3%。结论:1、联合CNP示踪的SLNB在宫颈癌的手术治疗中具有可行性,在预测PLN转移方面的高敏感性,尤其是对于FIGO分期I期,肿瘤直径<2cm的病例;对于肿瘤直径≥4cm患者应谨慎行SLNB;2、常规HE检查阴性的SLN行PU检测提高MIC和ITC的检出率;3、SLN的DR与患者肿瘤因素密切相关,在肿瘤直径<2cm、无LVSI的病例SLN的DR高,而NACT、LVSI显着降低SLN的DR(P<0.05);4、SLN多分布于闭孔、髂内和髂外区域;5、SLN病理PU检测阴性时NSLN也不存在转移。对于双侧SLN显影且PU检测SLN阴性的CC患者仅行SLNB具有可行性;6、SLN存在>2mm的MAC时,NSLN出现转移的几率较大,应行LND;SLN存在MIC或ITC时,NSLN未出现转移,可考虑仅行SLNB。
张雨露[5](2021)在《乳腺癌周VEGFR-3的表达、微淋巴管密度及乳腺癌SEMA4C的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乳腺癌周组织中VEGFR-3、微淋巴管密度及乳腺癌组织中SEMA4C的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纳排标准选取南昌市第三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期间初治诊断的乳腺浸润性癌患者共213例,均行全乳切除术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这些患者乳腺癌中及癌周组织中VEGFR-3、SEMA4C蛋白的表达、以及微淋巴管密度(D2-40标记),并收集相关临床病理数据,统计分析影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探讨VEGFR-3、SEMA4C及微淋巴管密度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VEGFR-3在癌周组织阳性表达率是51.2%(109/213),高于乳腺癌组织表达38.5%(82/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9,P=0.009,<0.05);乳腺癌周组织LVD平均值为7.05±5.124/100倍视野,癌组织LVD平均值为2.69±2.70/1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56,P<0.001)。SEMA4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为32.4%(69/213)。2、前哨淋巴结阳性率为38.5%,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乳腺癌组织及癌周组织中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7%(44/82)、87.8%(72/82),均较前哨淋巴结阴性患者VEGFR-3表达率高29.0%(38/131)、28.2%(37/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43、71.602,P<0.001、P<0.001),前哨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组织中SEMA4C阳性表达率为73.2%(60/82)高于前哨淋巴结阴性患者6.9%(9/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25,P<0.001)。3、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在前哨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分别为4.67±2.217/100倍视野、11.68±3.82/100倍视野,也均较前哨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24、14.931,P<0.001、P<0.001)。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R、PR、癌中VEGFR-3、癌周中VEGFR-3、癌中SEMA4C、癌中LVD及癌周中LVD等7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可能是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癌周中VEGFR-3、癌中SEMA4C和癌周中LVD是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5、癌周VEGFR-3阳性组与VEGFR-3阴性组相比乳腺癌患者预后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5)。癌中SEMA4C阳性组较SEMA4C阴性组预后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5)。在KM-plotter数据库中,结果发现癌中VEGFR-3高表达组患者的复发风险更高(P<0.05),癌中VEGFR-3表达与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83>0.05)。癌中SEMA4C的表达与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无关。结论:1、VEGFR-3、SEMA4C及微淋巴管密度与前哨淋巴结转移有关。2、癌周中VEGFR-3、微淋巴管密度及癌中SEMA4C可作为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3、癌周VEGFR-3蛋白表达阳性及癌中SEMA4C蛋白表达阳性可能与预后不良相关
王春艳[6](2021)在《溶脂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乳腺癌是全球第一大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乳腺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必须熟悉腋窝区的解剖结构。溶脂、吸脂法的创新性拓展,为微创化手术操作提供操作空间。本论文针对溶脂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从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得分,生命质量及术后上肢活动障碍、腋窝外形满意度、腋窝舒适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为溶脂技术应用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组,分别为:(1)对照组清扫腋窝淋巴结时不采用溶脂吸脂技术。(2)研究组行腔镜乳腺微创术。术中对腋窝淋巴结的解剖和清扫采用溶脂吸脂术。术前配置脂肪溶解液;内窥镜下的所有外科治疗步骤均遵循“从低到高”的空间顺序,即从腋窝底部开始(胸背神经血管、胸长神经)到达腋窝中部(胸外侧血管,腋静脉,胸小肌的后半部分,即第二水平淋巴结),然后再到腋窝顶部(胸大小肌间隙Rotter淋巴结和第三水平淋巴结),以防止渗血流向低位而对低位手术解剖分离的干扰;在胸大肌外侧缘进行探查,可以触摸到充满脂肪的空腔间隙,即腋窝脂肪囊。在该区域中,进行多点均匀注射配置好的脂肪溶解液至局部隆起。10至15分钟后,将20毫升注射针插入腋窝脂肪囊中,进行连续吸脂,同时将溶解液和溶解的脂肪一起吸出,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并吸出少量的不溶解的组织,可以用细剪刀轻轻分开,以便在实际操作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区域。此时,肋间臂神经,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都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同时,腋动静脉血管分支和周围淋巴管也得到了完全结扎。此时,腋下的所有淋巴结都可以用剪刀清扫,并且可以直观结扎淋巴管;将清扫出的腋窝淋巴组织标本在配备好的脂肪溶解液中浸泡1520min后开始解剖。标本的解剖工作由固定人员进行。手术后对比两组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得分,生命质量及术后上肢活动障碍程度、腋窝外形满意度、腋窝舒适度。结果:(1)将研究组的出血量和淋巴结清除数量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组有2例主要表现为上肢麻木,2例出现腋窝疼痛,1例为胸肌萎缩,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肢体麻木为主6例,有腋痛4例,胸肌萎缩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基本得分及其总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手术前后两组生命质量比较:术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DL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组术后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轻,腋窝外形满意度评分、腋窝舒适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过程中的常规参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病理学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主要参数,如引流方法时间和总引流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腔镜下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结合溶脂吸脂技术,不但可以清扫腋窝淋巴结,并且可以建立腔镜操作空间,简化了手术过程、缩短了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王亚婷[7](2021)在《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寻找卵巢浆液性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研究其在卵巢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以及调控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卵巢浆液性腺癌的原发灶和匹配的转移灶肿瘤组织进行高通量LncRNA表达谱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显着的LncRNA。随后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进一步在新鲜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和匹配的转移癌组织中验证LncRNA的表达差异。在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的组织芯片中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LncRNA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随后通过Transwell实验、划痕愈合实验、细胞计数盒-8(cell count kit-8,CCK-8)等实验在体外条件下检测LncRNA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随后将构建好的LncRNA稳定敲降和过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注射到裸鼠体内,通过动物活体成像方法和腹腔解剖的方式,观察LncRNA在体内条件下对卵巢癌细胞生长、浸润及转移能力的影响。通过RNA pull-down寻找与LncRNA直接结合的蛋白,以及RNA测序分析(RNA-sequencing,RNA-seq)结合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寻找LncRNA参与调控的细胞通路,探索LncRNA调控卵巢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结果:1)本实验通过5对ⅢC期卵巢浆液性腺癌原发灶和匹配的转移灶肿瘤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了原发灶和转移灶差异表达显着的13个LncRNA,其中6个在转移灶中表达显着高于原发灶,7个在转移灶中表达显着低于原发灶。LINC00578是转移灶表达高于原发灶最显着的因子。进一步在26例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的原发灶和转移灶新鲜肿瘤组织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有l6例(61.5%)患者的转移灶中LINC00578的表达量高于原发灶。2)在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芯片中,我们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LINC00578的表达水平,发现LINC00578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LINC00578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复发率和死亡率显着高于LINC00578 低表达组患者(92.5%vs 75.4%,P<0.01;74.6%vs 53.6%,P<0.01)。在生存期方面,LINC00578高表达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显着低于低表达组(6个月vs 8个月,P<0.05;35 个月 vs 55 个月,P<0.01)。单因素 Log-rank 检验显示,LINC00578表达水平是PFS和OS的影响因素,LINC00578高表达组的5年PFS和5年OS显着低于低表达组(7.5%vs 22.8%,P<0.05;25.3%vs 47.3%,P<0.01)。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显示LINC00578表达水平是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PFS和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在体外条件下,我们研究了 LINC00578在细胞水平对卵巢癌细胞表型的影响。利用慢病毒包装体系构建过表达慢病毒(OE-LINC00578)和敲降慢病毒(sh-LINC00578)并对卵巢癌细胞进行感染,构建稳定过表达和敲降细胞系。Transwell及划痕愈合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LINC00578能促进卵巢癌细胞发生侵袭和迁移,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下降。CCK-8实验显示,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4)在体内条件下,将构建好的稳定过表达和敲降LINC00578的卵巢癌细胞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注射到裸鼠体内,结果显示,过表达LINC00578后卵巢癌的腹腔转移能力增强,而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的腹腔转移能力下降。5)RNA-seq分析显示LINC00578主要参与了细胞外基质结构组分相关生物过程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以及DNA复制相关生物过程和通路。结论:LINC00578的表达水平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相关,LINC00578的高表达与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差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指标。在体外条件下,LINC00578能显着增强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增殖能力。在体内条件下,LINC00578能促进卵巢癌在腹腔中的播散转移。LINC00578的促增殖和转移作用可能与DNA复制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异常相关。目的:初步探讨纳米炭应用于在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纳米炭是一种淋巴系统高度趋向性的生物活性染料,广泛用于淋巴造影。本研究分析了 2015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接受纳米炭SLNB的子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在全麻条件下于宫颈3点和9点行纳米炭混悬液(25mg)浅表注射,在腹腔镜下识别黑染的淋巴管,以第一站黑染的淋巴结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详细记录SLN的部位及个数,单独切除SLN后行常规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SLN与其他切除标本分别进行常规病理检查。以总检出率、双侧检出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等指标评价其示踪效率和准确性。分析SLN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检出率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 45例宫颈癌患者,按照2009年FIGO分期,43例(95.6%)患者为ⅠB1期,1例(2.2%)患者为ⅠB2期,1例(2.2%)患者为ⅡA1期。所有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3岁(30-63岁),中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59 kg/m2(17.5-30.0 kg/m2)。所有患者前哨示踪操作完成顺利,在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现副反应发生,无中转开腹情况发生。共42例患者至少一侧盆腔成功检出SLN,总检出率为93.3%(42/45),27例患者检出双侧盆腔SLN,双侧检出率为60.0%(27/45)。共检出225枚SLN,中位SLN计数为5.0枚(0-18枚)。SLN大多数分布在常见区域(81.3%),包括髂外血管区域(39.1%)、髂内血管区域(25.8%)和闭孔区域(16.4%),而其余18.7%的SLN分布于非常见区域,包括髂总血管区(10.7%)、宫旁区域(7.6%)和骶前区域(0.4%)。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有4例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共4枚转移淋巴结均属于SLN,无假阴性发生,假阴性率0%,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经过进一步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升高与SLN双侧检出率降低相关(P=0.015)。而年龄、组织学类型、锥切术史、学习曲线、肿瘤分化程度和脉管癌栓对SLN双侧检出率没有影响(P≥0.05)。结论:纳米炭应用于早期宫颈癌SLNB操作简单、可行、具有良好的示踪效果。目的:初步探讨纳米炭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接受纳米炭SLNB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所有患者在全麻条件下宫颈的3点和9点位置部位注射纳米炭示踪剂,采用浅表(1-3mm)和深层(1-2cm)相结合的办法注射0.5ml(25mg)的纳米炭混悬液。注射完成后,在腹腔镜下识别黑染的淋巴管,沿淋巴管找到第一站黑染淋巴结定位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详细记录SLN的检出情况以及SLN检出的部位,单独切除SLN后行标准子宫内膜癌分期术。SLN与其他切除标本分别进行常规病理检查。通过总检出率、双侧检出率评价纳米炭法的检出效率,通过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等指标评价准确性。结果:共52例接受纳米炭示踪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位年龄53岁(28-66岁),中位 BMI25.2kg/m2(20.3-35.3kg/m2),术前评估均为临床 Ⅰ 期(44/52,84.6%)和Ⅱ期(8/52,15.4%)。所有患者的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48/52,92.3%),手术病理FIGO分期(2009年)显示ⅠA期30例(57.8%),ⅠB期8例(15.4%),Ⅱ期 6 例(11.5%),ⅢA 期 1 例(1.9%),ⅢC1 期 5 例(9.6%),ⅢC2 期 2 例(3.8%)。所有病例纳米炭注射操作顺利完成,在术中和术后均无副反应发生。SLN示踪情况显示,47例患者至少检出一侧盆腔SLN,总检出率为90.4%(47/52),其中37例患者检测出双侧盆腔SLN,双侧检出率为71.2%(37/52),4例(7.7%)仅检出左盆腔SLN,6例(11.5%)仅检出右侧盆腔SLN。所有患者共检出220枚SLN,中位SLN计数为4.0枚。SLN分布区域分析显示,SLN分布最多的位置是髂外血管区(40%),其次是闭孔区(24.5%),髂内血管区(21.8%),髂总血管区(11.4%)和腹主动脉区域(2.3%)。根据术后病理结果,7例(13.5%)患者最终证实有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假阴性。因此,假阴性率为14.3%(1/7),敏感度为85.7%(6/7),阴性预测值为97.9%(47/48)。结论:纳米炭法应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SLNB示踪高效、操作简便,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
袁泉[8](2021)在《纳米炭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纳米炭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经乳腺肿物活检或穿刺病理确诊的234例乳腺癌女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即联合组、亚甲蓝组和纳米炭组,每组各78例。分别应用纳米炭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单纯亚甲蓝示踪法和单纯纳米炭示踪法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检出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三组患者在年龄、BMI、是否绝经、肿瘤位置、T分期、ER阴/阳性、PR阴/阳性、HER-2阴/阳性、肿瘤象限、术式和病理类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前哨淋巴结检出结果比较:三组检出率、灵敏度、假阴性率和准确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前哨淋巴结平均检出数及阳性前哨淋巴结平均检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前哨淋巴结平均检出数目、阳性前哨淋巴结平均检出数高于亚甲蓝组及纳米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联合组中影响前哨淋巴结检出率的因素:联合组中在年龄、BMI、是否绝经、肿瘤位置、T分期、ER阴/阳性、PR阴/阳性、HER-2阴/阳性、肿瘤象限、术式和病理类型方面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亚甲蓝组中影响前哨淋巴结检出率的因素:在亚甲蓝组中,不同年龄段、不同BMI、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纳米炭组中影响前哨淋巴结检出率的因素:在纳米炭组中,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联合组的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亚甲蓝组和纳米炭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纳米炭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前哨淋巴结的平均检出数和阳性前哨淋巴结平均检出数均高于单纯亚甲蓝示踪法和单纯纳米炭示踪法,且其检出率不受年龄、BMI、是否绝经、肿瘤位置、T分期、ER阴/阳性、PR阴/阳性、HER-2阴/阳性、肿瘤象限、术式和病理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纳米炭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效果理想,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王昭蕊[9](2021)在《直视下吲哚菁绿荧光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吲哚菁绿是具有近红外荧光显影特征的示踪剂,已用于乳腺癌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定位,原位荧光的裸眼不可见性限制了近红外荧光成像系统(Near 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system,NIRF)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实时导航的应用。本研究旨在介绍一种可实现术野实时荧光显影的新型近红外系统,通过和现有的近红外荧光显影系统的对比,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联合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和新型近红外系统在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临床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应用ICG联合MB定位前哨淋巴结。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计的直视下淋巴荧光成像系统(直视成像仪)和廊坊明德医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血管成像仪(明德成像仪)两种近红外系统仪器作为导航辅助定位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SLNs)。两种荧光成像仪均荧光显影的淋巴结、MB染色的蓝染淋巴结及触诊可疑阳性的淋巴结均切除,这些淋巴结均视为SLNs送检快速冰冻病理活检。结果:两种仪器实时体表淋巴管荧光成像成功率均为95%(57/60)。直视下成像仪ICG联合MB共定位186个SLNs,其中2个经病理证实无任何淋巴结组织。MB联合直视下成像仪ICG的SLN检出率为100%(184/184),单独MB作为示踪剂的SLN检出率为86.96%(160/184)。直视下荧光成像联合MB检测到的SLNs中位数为3(1-8),显着高于单独MB示踪到的SLNs中位数为2(1-7)(P<0.05)。单独明德成像仪的识别SLNs中位数为3(1-8),和单独的直视下荧光检出个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视下荧光成像仪能有效示踪前哨淋巴结,在手术过程中原位投射荧光信号,提供了一种无需转换视野的连续手术导航系统,其相对于明德系统在检出率和安全性上无明显差异。直视下荧光成像仪导航联合MB示踪的高检出率则提示这种方法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替代核素的双示踪剂法。
苏耀东[10](2021)在《99mTc-Rituximab在多模式引导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目的通过与亚甲蓝、纳米炭在腋窝前哨淋巴结(axillary sentinel lymph node,A-SLN)检出效率上的比较,探讨新型示踪剂99mTc-Rituximab单独运用于临床的可行性;并就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对99mTc-Rituximab前哨淋巴结检出效率是否影响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选取10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共59例,于术前2-4h注射99mTc-Rituximab,注射点选取肿块表面皮内及周围腺体内2个注射点或超声引导下乳晕周围腺体内注射;术中分4点将蓝染料示踪剂注射于乳腺原发肿瘤周围皮下组织,共约4 m L。B组共48例,于术前2-4h注射99mTc-Rituximab,注射点选取肿块表面皮内及周围腺体内2个注射点或超声引导下乳晕周围腺体内注射;术中分4点将纳米炭混悬液注射于乳腺原发肿瘤周围皮下组织,共约0.4ml。所有99mTc-Rituximab均为我科自行标记,每个注射点均注射1m L,总放射性活度约17.5-29.6MBq。所有患者在注射后1-3小时内进行平面及断层扫描,并在随后的术中使用γ探测仪探测“热点”,将术中发现染色淋巴结或者染色淋巴管消失的地方及在体时(SLN切除前)SLN:本底为2:1或者3:1,离体后(SLN切除后)SLN:本底计数为10:1的淋巴结确定为SLN,取出送病理检查。比较不同显像剂SLN的检出效率,评估NAC对SLN检出效率的影响。结果1.三种不同示踪剂检出率的比较:99mTc-Rituximab所引导的SLN检出率98.13%(105/107),纳米炭所引导的SLN检出率83.33%(40/48),美兰染色法检出率72.88%(43/59)。三种示踪剂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99;P=0.000<0.05),99mTc-Rituximab所引导的SLN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余2组。2.三种示踪剂检出淋巴结个数的比较:共检出热点淋巴结259枚,平均2.42枚;黑染淋巴结154枚,平均3.2枚;蓝染淋巴结164枚,平均2.27枚。3.行NAC治疗与未行NAC治疗之间淋巴结个数的比较:NAC组共检出淋巴结86枚,平均2.4枚,对照组共检出淋巴结110枚,平均2.44枚。两组间检出的平均淋巴结个数无统计学差异(z=-0.512,P=0.608>0.05)。结论1.99mTc-Rituximab引导乳腺癌SLNB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较低的次级淋巴结显影率,能够作为单独的示踪剂在临床上使用。2.对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在进行NAC治疗以后,99mTc-Rituximab对于SLN的检出效率并不受影响,其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较低,患者预后良好。第二部分目的内乳前哨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IM-SLN)与腋窝前哨淋巴结(axillary sentinel lymph node,A-SLN)一同作为乳腺癌的第一级淋巴结引流部位,对于乳腺癌分期、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IMSLN检出率低,因此IM-SLNB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运用仍是一个争论的话题。本研究旨在探讨99mTc-Rituximab在乳腺癌IMLNB中的应用,以及不同注射技术对乳腺癌患者IM-SLN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随机分为3组:A组共55人,于术前2-4h注射99mTc-Rituximab,注射点选取肿块表面皮内及周围腺体内2个注射点。B组共33人,于术前2-4h在超声引导下将99mTc-Rituximab注入实质腺体内,注射点选取乳晕区外周6点和12点位的2个注射点。C组共19人,于术前2-4h在超声引导下将99mTc-Rituximab注射入乳腺实质腺体内,注射点选取乳晕区外周3点、6点、9点和12点位的4个注射位点。9mTc-Rituximab由我科自行标记,所有每个注射点均注射1m L,总放射性活度约17.5-29.6 MBq。所有患者在注射后1-3小时内行平面显像及断层扫描,并在随后的术中使用γ探测仪探测“热点”。将术中所探测在体时(SLN切除前)SLN:本底为2:1或者3:1,离体后(SLN切除后)SLN:本底计数为10:1的淋巴结确定为SLN,取出送病理检查。比较不同注射方法、注射部位的IMLN检出率及ALN检出率。结果1.IM-SLNB检出结果:腺体内4针组IM-SLN的检出率52.63%(10/19),腺体内2针组IM-SLN的检出率63.64%(21/33),瘤周皮下注射组IM-SLN的检出率9.09%(5/55)。三种注射方法的检出率存在差异(χ2=30.602,P=0.000<0.05),2针组及4针组明显优于瘤周组。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腺体内2针组和4针组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7,P=0.436),腺体内2针法和4针法的检出率均较瘤周法高(χ2=16.195,P=0.000;χ2=28.904,P=0.000)。2.三种方法的腋窝SLN平均检出个数:瘤周组共检出腋窝SLN132枚,平均2.40±1.29枚;二针组检出腋窝SLN82枚,平均2.48±1.09枚;四针组检出腋窝SLN48枚,平均2.53±1.31枚。三种方法的腋窝前哨淋巴结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4,P=0.885>0.05)结论1.采用超声引导下大体积腺体内注射技术后,99mTc-Rituximab引导的IM-SLNB检出率显着提高,为内乳区淋巴结活检创造了微创治疗的重要条件并为准确的淋巴结分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2.当注射位点≥2个时,通过增加注射点的方式进行IM-SLNB并不能提高IM-SLN的检出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IM-SLN的术中探测。
二、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核素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在国内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应用价值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途径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的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的流程和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文献质量Quadas评分结果 |
2.3 Meta分析的结果 |
2.3.1 SLN检出率 |
2.3.2 SLN假阴性率 |
2.3.3 SLN的检出数目 |
2.3.4 SLN灵敏度 |
2.3.5 SLN准确率 |
2.4 发表偏倚评价 |
3 讨论 |
(2)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
1.3.1 乳腺X线检查 |
1.3.2 乳腺超声检查 |
1.3.3 乳腺临床体检 |
1.3.4 乳腺自我检查 |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
1.3.6 其他检查 |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
1.4.1 20~39岁 |
1.4.2 40~70岁 |
1.4.3 70岁以上 |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
2.1.2 常规投照体位 |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
2.2 诊断报告规范 |
2.2.1 肿块 |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
2.2.2 钙化 |
2.2.2. 1 钙化类型 |
2.2.2. 2 钙化分布 |
2.2.3 结构扭曲 |
2.2.4 对称性征象 |
2.2.4. 1 不对称 |
2.2.4. 2 球形不对称 |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
2.2.5 乳腺内淋巴结 |
2.2.6 皮肤病变 |
2.2.7 单侧导管扩张 |
2.2.8 合并征象 |
2.3 病灶的定位 |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
2.4.1 检查目的 |
2.4.2 乳腺分型 |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
2.4.4 与前片比较 |
2.4.5 评估分类 |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
3.3.1 基本要求 |
3.3.2 图像的存储 |
3.3.3 报告书写 |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1 肿块 |
3.4.3. 2 周围组织 |
3.4.3. 3 钙化 |
3.4.3. 4 血管评估 |
3.4.4 彩色超声检查 |
3.4.5 其他相关技术 |
3.4.5. 1 三维成像 |
3.4.5. 2 弹性成像 |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
3.6.3. 1 记录病灶 |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
3.6.3. 3 结论 |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
3.7 报告范例 |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
4.1.1 乳腺癌的诊断 |
4.1.2 乳腺癌分期 |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
4.1.7 高危人群筛查 |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
4.3.1 检查前准备 |
4.3.1. 1 临床病史 |
4.3.1. 2 检查前准备 |
4.3.2 MRI检查 |
4.3.2. 1 设备要求 |
4.3.2. 2 扫描体位 |
4.3.2. 3 成像序列 |
4.3.2. 4 后处理 |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
4.4.1 点状强化 |
4.4.2 肿块 |
4.4.3 非肿块强化 |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
4.4.5 病灶定位 |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
4.5.1 评估不完全 |
4.5.2 评估完全 |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
5.1 适应证 |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3 其他 |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
5.2.5 微创活检设备 |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
5.3.1 禁忌证 |
5.3.2 术前准备 |
5.3.3 术中注意事项 |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
5.4.1 禁忌证 |
5.4.2 术前准备 |
5.4.3 术中注意事项 |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
6.1.1 标本类型 |
6.1.2 标本固定 |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4. 2 取材 |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5. 2 取材 |
6.2.6 SLNB |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
6.3.1 组织学分型 |
6.3.2 组织学分级 |
6.3.3 乳腺癌的分期 |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
7.1.6 保乳手术 |
7.1.6. 1 术前准备 |
7.1.6. 2 手术过程 |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
7.3.1 全乳放疗 |
7.3.1. 1 适应证 |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
7.3.1. 3 照射靶区 |
7.3.1. 4 照射技术 |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
7.3.2. 1 适应证 |
7.3.2. 2 技术选择 |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
8.1.1 多学科协作 |
8.1.2 学习曲线 |
8.1.3 知情同意 |
8.2 SLNB指征 |
8.3 SLNB操作规范 |
8.3.1 示踪剂 |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
8.4.1 SLN的术中诊断 |
8.4.2 SLN的术后诊断 |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
9.1 适应证 |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
9.3 照射靶区 |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
9.4.2 常规照射技术 |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
1 0.2.5. 1 局部处理 |
1 0.2.5. 2 全身处理 |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
1 0.4.1 适应人群 |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
1 0.4.3 主要措施 |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
1 0.4.4. 1 疼痛 |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
1 0.4.4. 4 疲乏 |
1 0.4.4. 5 昏迷 |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
11.1随访和评估 |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
15.2诊断 |
15.3治疗原则 |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
16.1概述 |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
16.4骨转移的治疗 |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
附录 |
(4)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综述 |
1.2.1 宫颈癌概述 |
1.2.2 前哨淋巴结概述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 |
2.2.2 病理分析 |
2.2.3 SLN评价指标 |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结果 |
3.1 SLNB病例的临床特征 |
3.2 SLN检出及分布情况 |
3.3 SLN检出率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
3.4 常规HE染色病理和PU检测病理结果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SLNB在宫颈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
4.2 SLN示踪方法研究现状 |
4.2.1 示踪剂种类 |
4.2.2 示踪剂剂量 |
4.2.3 示踪剂注射部位 |
4.3 SLN检测的影响因素 |
4.4 SLN活检流程 |
4.5 SLN病理检测方法 |
4.6 SLN病理状态与后续治疗方法的选择 |
4.7 研究的创新及局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乳腺癌周VEGFR-3的表达、微淋巴管密度及乳腺癌SEMA4C的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来源 |
2.2.2 入组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实验方法 |
2.3.2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方法 |
2.3.3 前哨淋巴结活检方法 |
2.3.4 数据收集 |
2.3.5 随访研究 |
2.4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患者的一般临床病理资料 |
3.2 乳腺癌及癌周组织中VEGFR-3 蛋白表达、LVD计数情况及癌组织中SEMA4C蛋白表达情况 |
3.2.1 乳腺癌及癌周组织中VEGFR-3 蛋白表达 |
3.2.2 乳腺癌及癌周组织中LVD情况 |
3.2.3 SEMA4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 |
3.3 乳腺癌、癌周组织VEGFR-3 表达及乳腺癌SEMA4C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3.4 乳腺癌及癌周组织微淋巴管密度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3.5 前哨淋巴转移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3.5.1 单因素分析 |
3.5.2 单因素回归分析 |
3.5.3 多因素回归分析 |
3.6 生存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综述 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溶脂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乳腺癌的危害及现状 |
1.2 乳腺癌的解剖结构 |
1.2.1 乳房及腋窝局部解剖结构[18-19] |
1.2.2 腋窝淋巴结解剖结构 |
1.2.3 女性乳腺导管解剖机制 |
1.2.4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解剖学定位 |
1.3 乳腺癌的临床诊断 |
1.3.1 超声对发生于致密型乳腺的乳腺癌诊断 |
1.3.2 乳腺肿瘤血管的影像解剖学观测 |
1.3.3 乳腺癌不同部位淋巴结的超声诊断率 |
1.3.4 超声诊断乳腺癌区淋巴结转移 |
1.4 乳腺癌的临床治疗 |
1.4.1 手术治疗 |
1.4.2 内分泌治疗 |
1.4.3 化学药物治疗 |
1.4.4 生物免疫治疗 |
1.4.5 放射治疗 |
1.5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
1.5.1 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表现 |
1.5.2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的手术范围共识 |
1.5.3 腋窝淋巴结的微创治疗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入组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判定指标 |
2.2 研究方法 |
2.2.1 手术方法 |
2.2.2 临床评估指标 |
2.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出血和其他指标值 |
3.2 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对比 |
3.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命质量比较 |
3.5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上臂活动障碍、腋窝外形满意度评分、腋窝舒适评分情况 |
3.6 两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过程中的常规参数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1 |
Abstract1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
第一章 纳米炭在早期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
中文摘要2 |
Abstract2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纳米炭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
中文摘要3 |
Abstract3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文章 |
文献综述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应用于子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纳米炭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直视下吲哚菁绿荧光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2.3 试验流程 |
2.4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病人特征 |
3.2 体表淋巴管显影情况 |
3.3 淋巴结检出结果 |
3.4 阳性淋巴结显影情况 |
3.5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吲哚菁绿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10)99mTc-Rituximab在多模式引导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99m)Tc-Rituximab引导在精准探查乳腺癌A-SLN中的应用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仪器设备与试剂/药品 |
1.5 ~(99m)Tc-Rituximab的标记过程 |
1.6 研究方法 |
2.结果 |
2.1 两组的统计结果 |
2.2 三种不同示踪剂之间的比较 |
2.3 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行 NAC 与未行 NAC 之间 SLN 检出个数的差异 |
2.4 术后随访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99m)Tc-Rituximab改良模式引导技术在原发性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的初步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仪器设备与药品/试剂 |
1.5 ~(99m)Tc-Rituximab的标记过程 |
1.6 研究方法 |
2.结果 |
2.1 IM-SLNB不同注射方式的检出结果 |
2.2 三种方法的腋窝SLN平均检出个数 |
3.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核素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在国内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应用价值的Meta分析[J]. 王敏,杨勇,王媛,石剑,郑爱秋.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1(11)
- [2]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3]99Tcm-利妥昔单抗SPECT/CT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显像的临床评价[J]. 林秀艳,于丽娟,熊亮,蒋海壮,王玉君,李雪艳.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1(07)
- [4]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D]. 陈玉莹. 吉林大学, 2021(01)
- [5]乳腺癌周VEGFR-3的表达、微淋巴管密度及乳腺癌SEMA4C的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D]. 张雨露. 南昌大学, 2021(01)
- [6]溶脂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应用的研究[D]. 王春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7]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D]. 王亚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8]纳米炭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袁泉.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9]直视下吲哚菁绿荧光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D]. 王昭蕊.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99mTc-Rituximab在多模式引导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研究[D]. 苏耀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