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雪域历史——25集电视剧《西藏风云》简评

再现雪域历史——25集电视剧《西藏风云》简评

一、再现雪域历史——简评25集电视连续剧《西藏风云》(论文文献综述)

窦金启[1](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解晓磊[2](2019)在《新世纪以来云南题材电视剧东南亚传播与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云南在面向东南亚开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实现了对外开放蓬勃式发展,从我国对外开放的悄无声息者一跃成为对外开放尤其是沿边开放的佼佼者。云南省委、省政府清晰定位,审时度势,全力以赴投入对外开放战略中,深入贯彻把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作为发展云南的有利背景。因此,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云南题材电视剧作为中华文化和价值观输出的重要载体,凭借云南优越的地缘优势和亲缘优势走向世界,尤其走进“一带一路”倡议友好的东南亚国家,在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云南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睦邻友好以及加强东南亚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始终不忘炎黄根本,爱国爱乡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于云南题材电视剧对外传播最便利、关系最密切的的东南亚地区。据调查,海外3000万华侨华人中90%是在东南亚,东南亚华侨华人已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一大群体。加之大批云南人因各种原因移居东南亚,因此本文研究对象为东南亚华侨华人,通过前期在A高校、泰国曼谷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A校东南亚留学生焦点小组的方法,进行有理有据的受众分析,深度探索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存在原因,提出针对性对策。基于此思路,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云南题材电视剧东南亚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云南省的对外开放处于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紧紧抓住一切能利用的有利条件,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加快融入面向东南亚开放的步伐中,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与东南亚国家友好交往,不断发展宣传本省的文化、政治等。第二章概述了云南题材电视剧在东南亚的传播历程。第三章在梳理云南题材电视剧传播历史的基础上,对新世纪以来的云南抗战题材电视剧、古装历史题材电视剧、现代都市题材电视剧主要类型加以研究,并结合具体文本对电视剧文化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第四章在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的基础上,研究东南亚华侨华人观看电视剧后对剧中文化的认知、接受情况,并调查分析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第五章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分析云南题材电视剧在东南亚传播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有针性的对外传播解决方案。一方面,以期未来云南题材电视剧在海外传播产生一定的裨益,从而推动中华文化“走进”东南亚和“走向”世界的步伐;另一方面,拉近与海外华侨华人的心理距离,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归属感以及对传统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石晨[3](2019)在《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湖北电视剧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以地域文化为研究起点,在梳理地域文化与中国电视剧创作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湖北地域电视剧的创作与发展。具体思路如下:第一章:地域文化与中国电视剧创作研究。主要是对地域文化及地域流派电视剧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后文的相关论述作铺垫。首先,梳理相关学者对地域文化概念界定的代表性观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其次,对地域流派电视剧的概念进行阐释,引出关键词“地域文化”与“电视剧”,并明晰两者间的关系。一方面,地域文化是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文化因子。地域文化不但可以为电视剧创作提供素材和文化资源,同时也会影响创作心理。另一方面,电视剧是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载体。电视剧能够展现地域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传播地域风俗习惯和文化生活,甚至书写地域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第三,探讨了中国地域流派电视剧的发展现状及特色。目前,东北、北京、山东、陕西、湖南等地域电视剧创作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为探讨湖北地域电视剧的发展提供更多可借鉴的视角。第二章:湖北电视剧的创作与发展。在对湖北电视剧的整体创作轨迹进行清晰梳理之后,对湖北电视剧的题材进行科学分类,将其概括为历史文化题材、革命抗战题材、农村题材、儿童题材这四个主要类种。题材是形成类型的基础条件之一,类型化又是工业文化背景下电视剧创作的整体趋势,故需要对湖北电视剧类型化发展进行相关的探索,由此得出有关湖北电视剧创作题材类型的一般规律性结论,从而给予合适的发展导向和策略。第三章:湖北地域文化资源与电视剧创作。此章主要分三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介绍湖北地域文化资源,包括辉煌灿烂的“荆楚文化”、浪漫多姿的“三峡文化”和兼容并包的“汉水文化”,它们为湖北电视剧创作积聚了重要的文化力量和深刻内涵。第二部分,依照目前湖北电视剧对地域文化的开掘情况,对其中已经频繁出现,且未来仍有进一步挖掘空间的文化类型进行归纳和分析,将其概括为四种类型:名人文化与荆楚气质;汉派文化与汉味人生;巴土文化与民族风情;移民文化与湖北精神。最后一部分,主要结合具体的电视剧作品对其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进行整体上的分析与总结。第四章:湖北电视剧的创作反思与策略。根据以上对中国地域流派电视剧创作和湖北电视剧创作的整体发展情况的了解,思考湖北电视剧创作存在的问题,并在吸收其他地域电视剧中适合其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湖北电视剧的未来创作走向与发展提供合理的针对性建议,为湖北电视剧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晴[4](2019)在《河北电影制片厂红色影视品牌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河北作为有着深刻革命历史烙印的地区,相关红色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河北电影制片厂的品牌建设同燕赵冀品牌建设息息相关,河北电影制片厂品牌建设着眼于红色影视的本土化打造,它依托于河北红色文化,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土壤。河北电影制片厂的成立及取得的长足发展,与国家及地方政策扶持密切相关,河北电影制片厂始终不忘初心,自成立至今始终以主旋律影视作品为主,其中发扬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影视作品更是不胜枚举。本文以河北电影制片厂参与拍摄的红色影视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河北电影制片厂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打造自身品牌,以及河北电影制片厂品牌建设对于燕赵冀品牌建设的意义。本文对于河北电影制片厂品牌打造的研究,基于红色影视作品,从河北现象的形成、影视冀军对于燕赵文化的历史革命书写、对于本土红色革命资源的挖掘、燕赵历史文化中尚待开掘的宝库等方面探究河北电影制片厂品牌打造的意义。“河北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研究河北电影制片厂红色影视,有助于河北影视集团的自身发展,有助于聚焦地方性特色影视,以影视艺术手段将河北乃至全国的红色文化传承。

黄勇军[5](2018)在《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文中认为在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史上,影视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为我国影视剧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影视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创作样式;它既是影视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现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影视小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者总结其创作成就,关注其在影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梳理其发展演变脉络,探讨其创作规律。因此,开展对影视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对于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完整面貌;对于拓展影视史的研究范围,总结影视创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启迪和促进当前影视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电影小说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电视小说是对电视剧或电视剧本进行文字改编和再度创作而形成的小说,它的创作模式、文体形态、本质属性等都与电影小说相似。影视小说则是为了言说的便利而对电影小说和电视小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鉴定是否为影视小说应坚持两大基本准则:一是在创作依据上必须是根据电影/电视剧本或影像文本进行的改编与再创作,二是在创作时间上必须是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或摄制完成之后。只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廓清影视小说认知上存在的误区,为维护影视小说文体形态的纯正性与独立性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现代电影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和中国现代电影以及现代小说的生成与发展紧密相连。1910年代初以周瘦鹃等为代表根据外国电影改编的“影戏小说”为我国早期电影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根据中国本土电影改编的电影小说的早期形态电影本事以及“影戏小说”则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开始出现。1930年代以后电影小说成为“文学新品种”并得到文学界的承认,1940年代中后期电影小说更进一步成熟并开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解放后电影小说进入了缓慢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电影小说在多重挤压下犹如戴着沉重枷锁的“舞者”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成的“辉煌”与“惨淡”的“舞台”上艰难“起舞”曲折前行。新时期电影小说则出现了缓慢而艰难的复苏,但并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创作局面。1990年代以后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影像文本的电影和纸质文本的文学二者双向“合谋”的共同诱导与塑造下,这一时期的电影小说呈现出了全新的、别样的风格与特色,并推动电影小说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由于我国电视剧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电视小说的诞生比电影小说晚近七十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蹒跚来迟。电视小说经历了1980年代的短暂沉寂后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并由1990年代及以前的创作者文体意识懵懂、艺术水准粗陋、市场接受程度低下而逐渐走向21世纪以后的文体创作自觉、运作模式娴熟、优秀佳作叠现的成熟与繁荣阶段。电视小说以及电影小说也在新世纪逐渐取代影视文学剧本成为影视文学的“最重要类型”。在厘清电影小说与电视小说演化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并由此建立影视小说系统的生长谱系基础之上,从文体的角度深入影视小说内部探讨其文体建构的策略及其特色可以发现,影视小说既广泛借鉴了影像叙事的技巧,又充分发挥小说艺术的优长,将影像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也因此成为影视对文学影响最为典型的代表,成为影视与文学联姻产生的“宁馨儿”。影视小说是蕴含影视基因最为丰沛、受到影视影响最为深刻、借鉴影视艺术形式最为多样、运用其相关技法最为成熟的小说文本形态。其中,被誉为“电影的灵魂”的蒙太奇作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对影视小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深远。此外,影视小说借鉴影视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影像视听技巧,以时空的有意错落、重置、交叉、破碎等打破情节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以多重空间的叠合、并置、交错等摒弃传统单一的时间线性叙事模式,凸显共时性与现时性的“空间化”叙事效果,表现出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艺术技巧与审美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空间化的“最突出的代表”,也是影视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所具有的独异性和规定性之一。文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从影视小说的外部生态场域来考察影视小说的生成与运作情况可以发现,以出版社为主体的传播媒介对影视小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枢纽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作为生产精神产品能动主体的出版社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影视小说的繁荣既提供了重要保障又激发了不竭动力。同时,在影视小说生成链上的三大相关主体——作为影视剧生产制作主体的投资出品方、作为影视小说创作主体的改编创作者以及作为物化载体媒介主体的图书出版社中,改编创作者作为关键主体直接决定影视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市场价值,影视投资制作方则以其广泛的市场影响和强劲的资金实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三者在遵循影视剧生产规律、小说创作规律、图书出版规律“三大规律”基础上多方联动,互融共生,以各自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要素参与影视小说的创作生产与营销运作,推动影视小说在新世纪迅速发展并走向全面勃兴。

徐琴[6](2018)在《评藏族作家央珍的小说《无性别的神》》文中研究表明藏族女作家央珍于1963年生于西藏拉萨,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西藏文学》编辑、副主编。其短篇小说《卍字的边缘》获得"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少数民族第五届文学创作骏马奖",并被改编为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拉萨往事》,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无性别的神》是当代西藏文学史上的一颗

袁方琴[7](2016)在《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纷繁复杂的电视剧类型体系中,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一直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存在。步入新世纪,随着宏观时代背景的变迁,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逐步走向繁盛与多样化,多种题材类型元素融入其中,使其逐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剧市场实现突围。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作品,打破了以往的叙事观念,取得了叙事表达与审美取向上的突破,成功展现了少数民族独有的精神文化与价值取向。回望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走过的三十多年光阴,它曾经发挥过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了中华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想象性构建。在新世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语境下,主流文化设法实现国家意志的隐匿询唤;大众文化继续疯狂“圈地”,对“他者”进行娱乐构建;少数民族文化的觉醒壮大促使拥有少数民族血缘身份或文化身份的创作者,从被猎奇观赏的“他者”开始成为主动表达情怀的“作者”。正是这三种文化力量的相互博弈,使得新世纪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文本形态。在叙事主题方面,不仅有“民族团结”,还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其中以观照当下,“和谐”成为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精神基调。在人物塑造方面,突破了以往二元对立的形象塑造,打破了“非黑即白”的传统思路,辩证地呈现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各类人物,不再只关注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还聚焦于有不为人知的平民英雄;同时,不同历史时期中性格与命运迥异的少数民族女性人物得到全面关注。在叙事技巧方面,既有传奇书写模式,用悬念与突变抓住观众,用阴谋与爱情升华主题;又有诗意呈现模式,以平实的美学风貌愉悦观众,以真挚细腻的情感打动观众。在民族符码方面,剧中的民俗礼仪不再只是“陈列品”,而是转为参与叙事、推动剧情的重要元素,甚至成为勾连社会礼法、彰显民族价值取向的精神符码。不可否认,新世纪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在促进民族稳定团结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政策制约、商业诱惑、创新等问题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健康持续发展,既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其自身大胆创新,争取在平衡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同时传达少数民族文化特有的审美内涵。

李鲛[8](2016)在《比较视野下的西藏形象 ——基于中西方藏地纪录片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西藏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异域风情、人文特征,不断激发外界对她的向往,从古至今,越来越多的人去往西藏,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和方式将西藏构建成为一个超脱地理空间,神秘的、异域的、神圣的形象,亦是对西藏的想象。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建构西藏形象的行列之中,包括从事影像创作的导演,令人惊奇的是,其中不乏看见许多西方纪录片导演的身影,而且相比于我国导演所创作的藏族题材纪录片,西方导演创作的作品在国际范围内影响更为深远,在这一牵制之下,导致我国难以把控西藏话语主导权,不利于国家民族形象的传播。通过中西藏族题材纪录片的比较研究,来解析滋生于不同文化土壤的中西方导演,通过一系列的影像实践活动所构建了一个怎样的西藏形象,并由此进一步分析形象建构背后原因,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东西方藏族题材纪录片进行梳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西藏所呈现出的不同样貌。在此基础上,依据纪录片的类型为标准,分别进行比较,来探讨中西方在影像实践中所存在的差异性表现,以及背后所隐含着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框架。国内导演所创作的藏族题材纪录片数量颇为丰富,且伴随着我国社会历史进程以及纪录片创作环境的不断变化,藏族题材纪录片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建构出不同的西藏形象。一直以来,我国纪录片导演并未将西藏作为少数民族划归为边缘题材,而是作为主体内容进行影像创作,放置于整个国家话语框架之下的影像表达。尤其在经历新纪录片运动之后,我国纪录片导演逐渐走出围墙,关注现实生活,作品更具人文关怀,镜头下的西藏形象也更为真实和亲切,所创作的藏族题材纪录片逐渐受到来自于世界各国的关注。西方社会对于西藏的热情由来已久,这一点也表现在纪实影像活动上。梳理西方导演创作的藏族题材纪录片可以发现,基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投射之下,西方导演镜头下的西藏形象执着于对神秘性和精神化的探寻,构建出来的是一个逐渐脱离历史与现实的想象的西藏形象。探析其背后的实质原因,与长期以来西方社会构建香格里拉神话的热潮是分不开的,西方社会对于西藏的想象与偏见是经历过漫长时间的演变,其中涵盖着文化语境、政治诉求、民族国家等各方面因素。通过中西方纪录片所构建出的西藏形象差异性可以看出,纪录片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不可避免地受到纪录片导演来自于自身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我国纪录片导演所创作的藏族题材纪录片,无论是早期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单一的西藏形象,还是后来意识形态逐渐内隐之下而呈现出多元化的西藏形象,都是将西藏置于国家大一统的宏观环境下进行描述的,是基于国家认同感的表现。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不对等的传播格局下,西方导演所构建出的西藏形象愈发作为一种认知观念,为西方社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意识形态输出提供渠道,使得我国关于西藏话题逐渐处于失语和少语的状态。在全球化环境下,如何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纪实影像具有其他媒介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使命。通过最新的藏族题材纪录片,我们能够看到如今的西藏在现代化进程中,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断交融而呈现出新的样貌,藏族人民运用着特有的智慧在宗教信仰和世俗化生活之间保持着奇妙的平衡。如何撇开一个过度异化和精神化的西藏,去传递一个真实的,美好的西藏形象,这是当下面临的重要任务。

张玲[9](2016)在《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自1977年第一部作品诞生至今已经跨越了近40年的时光,从早期的篇幅短小、题材单一到如今的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以其独特的政治、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诸多题材电视剧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而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自1982年第一部作品问世至今,产量稳定、佳作频现,为西南少数民族的精神彰显与性格塑造搭建了一座最为形象也最易实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沟通的桥梁。因此,本文

顾广欣[10](2015)在《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与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位置,之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对影片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展开分析,本文借鉴大众文化理论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电影美学、文化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运用文本方法和语境方法,从生产—发行—放映—观看—评价五个环节来考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同时,把影片生产与传播活动放置在特定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与文化政策中进行考察,力图揭示出这种艺术形式如何与其它社会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并由此展开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与传播的社会关系论的讨论。本文共有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阐明研究缘起、研究框架、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前三章围绕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展开,分别论述了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时期以及中国加入WTO时期(新世纪以来),电影观念的革新、生产体制的变化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格局和美学形态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与国家扶持密不可分,它也在宣传国家意识形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意识形态性必须通过经济杠杆和电影叙事得以实现,其本身就体现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电影美学的规律。后两章是有关“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传播”的内容,包括译制、市场、观众、影评、跨文化传播等。国家以电影展、电影工程等多种手段扶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传播,使之成为商业电影体制下的“文化特例”,然而仍然不能忽略经济与市场机制对于电影传播方式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一部分,受众接受与诠释电影产品的方式是考察的重点,因为受众在电影意义的建构中发挥着能动作用。对于市场能力脆弱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影评扮演着重要的推介、引导观赏的作用;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批评的“场域”中,官方话语、学术话语以及民间话语尽管站在不同立场,但它们背后都潜藏着国家话语的表述。针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产生的文化折扣现象,本文从电影文化建构和传播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影片海外传播力的对策,例如提高叙事能力,根植于全球化语境中来探讨文化冲突、价值重塑、身份认同等问题。结论部分在对前面六章进行理论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现实路径。理论框架的意义在于,从电影的生产、传播环境出发考察电影的艺术性,将它视作电影工业和商业发展中的一个主体,克服忽略商品性和艺术性来谈意识形态性。本文发现,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中,经济政治学和文化艺术发展这两种考察路径之间基本上是可以协调的。就此而言,本文的研究思路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

二、再现雪域历史——简评25集电视连续剧《西藏风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现雪域历史——简评25集电视连续剧《西藏风云》(论文提纲范文)

(1)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一、美国
        二、法国
        三、俄罗斯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一、越南
        二、蒙古
        三、印度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一、匈牙利
        二、泰国
        三、埃及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新世纪以来云南题材电视剧东南亚传播与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学术研究的意义
        (二)社会实践的意义
    二、学术研究综述
        其一:国内研究现状
        其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理论、方法、思路及研究价值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理论、方法及相关术语界定
        (二)研究价值
第一章 云南题材电视剧东南亚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一带一路”与云南题材电视剧的东南亚传播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助推器
        二、云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与条件
    第二节 全球化与云南题材电视剧的东南亚传播
        一、全球化背景下云南题材电视剧东南亚传播的可能性
        二、全球化背景下云南题材电视剧东南亚传播的必然性
第二章 云南题材电视剧东南亚传播历程
    第一节 萌芽期:20 世纪90 年代云南题材电视剧的东南亚传播
    第二节 发展期:2001至2009 年云南题材电视剧的东南亚传播
    第三节 爆发期:2010 年至今云南题材电视剧的东南亚传播
第三章 云南题材电视剧传播内容的文化分析
    第一节 云南抗战题材电视剧传播内容的文化分析
        一、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民族性的史诗之作——《中国远征军》
        二、家国价值观的体现——《我的团长我的团》
        三、滇西抗战记忆下民族精神的彰显——《滇西1944》
    第二节 古装历史剧传播内容的文化分析
        一、奇异而神秘的民族风情与文化盛宴——《木府风云》
        二、真善美的传承、异域文化与民族风情的全景展示——《舞乐传奇》
    第三节 现代题材电视剧传播内容的文化分析
        一、神往的丽江与殉情文化历史——《一米阳光》
        二、打造主流的大众电视文化——《湄公河大案》
第四章 当代东南亚华侨华人对云南题材电视剧中中华文化的认同
    第一节 影响东南亚华侨华人电视剧文化认同的因素
        一、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社会文化心理
        二、网络时代下电视剧消费呈现新趋势
        三、电视剧传播内容
    第二节 东南亚华侨华人对云南题材电视剧的文化认同
        一、东南亚华侨华人对云南题材电视剧的接受情况
        二、华侨华人对电视剧中的中华文化认知
        三、电视剧对建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所起到的作用
第五章 云南题材电视剧东南亚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云南题材电视剧东南亚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云南题材电视剧自身质量不高、创作类型不足
        二、政府扶持政策出台相对滞后
        三、电视剧宣传不到位,宣传力度不足
        四、传播渠道较为狭隘
    第二节 改善云南题材电视剧东南亚传播的建议
        一、讲述现代故事,注重内容与意义的生产
        二、政府扶持权责分明、落实到位
        三、借助新媒体加大电视剧宣传
        四、拓展与时俱进的立体化营销传播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湖北电视剧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现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以及重难点
第一章 地域文化与中国电视剧创作
    第一节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电视剧创作
第二章 湖北电视剧的创作与发展
    第一节 湖北电视剧的创作轨迹
    第二节 湖北电视剧的题材发展
    第三节 湖北电视剧类型化发展的探索
第三章 湖北地域文化资源与电视剧创作
    第一节 湖北的地域文化资源
    第二节 湖北电视剧的主要地域文化类型
    第三节 湖北电视剧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
第四章 湖北电视剧创作反思与策略
    第一节 湖北电视剧创作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湖北电视剧创作的未来走向与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4)河北电影制片厂红色影视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河北现象”的出现
        1.1.2 影视“冀”军与燕赵品牌
    1.2 河北电影制片厂与红色影视
        1.2.1 河北电影制片厂发展概述
        1.2.2 河北电影制片厂品牌特色——红色影视
    1.3 河北电影制片厂研究现状
        1.3.1 国内电影制片厂研究现状
        1.3.2 河北电影制片厂红色影视作品研究现状
第二章 影视冀军成就之历史革命书写
    2.1 红色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
        2.1.1 沧海横流凸显领袖形象
        2.1.2 战斗生涯再现将军风采
        2.1.3 磨砺成长映衬英烈精神
    2.2 红色历史事件的全景式呈现
        2.2.1 土地革命时期的智与勇
        2.2.2 抗日战争时期的义与痛
        2.2.3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心向背
    2.3 红色历史精神的传承演绎
        2.3.1 毁家纾难的爱国精神
        2.3.2 肝胆相照的民族情谊
        2.3.3 红色精神的当代传承
第三章 本土红色革命资源的挖掘
    3.1 易守难攻的太行山区对革命事业的奠基
        3.1.1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革命圣地西柏坡
        3.1.2 革命力量壮大的展现——平汉线的争夺
        3.1.3 埋葬敌寇名将——黄土岭的胜利
    3.2 一览无余的冀中平原彰显革命斗争智慧
        3.2.1 太行门户石门市
        3.2.2 水利枢纽滹沱河
        3.2.3 艰苦卓绝保定府
    3.3 英雄热血抛洒冀东沿海
        3.3.1 工农力量开滦矿
        3.3.2 忠魂长留黄骅港
        3.3.3 殊死较量山海关
第四章 河北电影制片厂品牌建设价值意义
    4.1 燕赵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
        4.1.1 开发现状
        4.1.2 未被开发的红色经典
        4.1.3 未被开发的重要古代历史资源
    4.2 文化自信的树立与强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一次偶然的必然“邂逅”
    二、拨云去雾:影视小说的界说与判定
    三、众声喧哗:影视小说研究的概况与述评
    四、探幽发微:影视小说研究的路径与价值
第一章 电影小说的生成演化流变
    第一节 曾经辉煌:电影小说的现代生成(1920-1949)
        一、源起与滥觞:从“电影本事”到“影戏小说”
        二、完善与成型:“文学新品种”的“开花结果”
        三、勃兴与衰落:从“迅速繁荣”到“戛然凋零”
    第二节 曲折前行:电影小说的缓慢发展(1949-1989)
        一、戴着枷锁的“舞者”:“十七年”电影小说
        二、渐次复苏的“星火”:“新时期”电影小说
    第三节 再度兴起:电影小说的走向繁荣(1990-2010)
        一、多重助推下的全新发展:九十年代电影小说
        二、多方联动下的成熟建构:新世纪的电影小说
第二章 电视小说的发展演绎历程
    第一节 艰难孕育:电视小说的多重束缚与孱弱生成(1958-1989)
        一、辗转反侧的难产:母体源头的先天缺失
        二、初生之后的沉寂:生态场域的强力消解
    第二节 多层建构:电视小说的不断探索与走向成熟(1990-1999)
        一、“掬精华”与“赋灵魂”:创作的初步实践
        二、“被背叛”与“卖狗肉”:遭遇的问题误区
        三、“有意识”与“转折点”:自觉的融通调适
    第三节 迈向纵深:电视小说的全面勃兴与初步繁荣(2000-2010)
        一、数量大幅增长:变得“更为流行了”
        二、佳作不断涌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题材内容丰富:影视与出版的“一种策略”
        四、畅销作品众多: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事件”
第三章 影视小说文体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叙事蒙太奇:叙述的多元化实践
        一、交叉蒙太奇:多条线索的巧妙编织
        二、隐喻蒙太奇:多重意蕴的具象表达
        三、心理蒙太奇:多层幽曲的繁复呈现
    第二节 形式空间化:空间的影视化转轨
        一、视点与运动:叙述的空间化转换
        二、幻化与物化:意象的空间化交错
        三、共时与多重:结构的空间化并置
第四章 影视小说载体的媒介视野
    第一节 改革与转型:影视小说出版的机制准备
        一、地域分工改革:奠定影视小说勃兴之基础
        二、发行渠道改革:拓展影视小说勃兴之通衢
        三、内部体制改革:提供影视小说勃兴之动力
    第二节 周期与时效:影视小说出版的时间维度
        一、“后期的跟随”:先期试水与谋定后动
        二、“同开姊妹花”:联袂互动与无缝链接
        三、“风向标有变”:小说先行与影视后至
    第三节 品牌与策划:影视小说出版的营销策略
        一、品牌化战略:影视小说取得“决胜的关键”
        二、跨媒体营销:影视小说需“吆喝上几嗓子”
        三、全媒体出版:影视小说出版“重要的一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20-1949年中国现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二:1949-2010年中国当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三:1980-2010年中国电视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诞生前电影的历史铺垫
        一、1949年前:商业电影潮流与历史环境的双重刺激
        二、“十七年时期”:政治教育与艺术追求的博弈
        三、文革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停滞
    第二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诞生与发展
        一、复苏时期的诞生:题材优势与民族特点的遮蔽
        二、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宣教色彩与艺术气息的并存
        三、20世纪90年代的成熟:大众审美与历史题材的并构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繁盛与多样化
        一、生产力与影响力的显着提升
        二、艺术风格与审美表现的多样化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文化言说
    第一节 主流文化:国家意志的隐匿询唤
        一、国族认同的意象营造
        二、国家意志的时效勾连
    第二节 大众文化:大写的娱乐欲望
        一、对他者的娱乐建构
        二、对他者的猎奇观赏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化:民族主体性的觉醒
        一、从被动的他者到主动的作者
        二、从描绘风情到书写情怀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文本书写
    第一节 和谐向善的主题诠释
        一、民族团结的和谐基调
        二、传统美德的影像表达
    第二节 多维立体的形象建构
        一、女性形象的立体塑造
        二、英雄神话的多维呈现
        三、反面人物的全面审视
    第三节 精妙绝伦的叙事技巧
        一、民族故事的传奇书写
        二、民族个性的诗意阐释
    第四节 意蕴独特的民俗符码
        一、地域空间与独特民俗
        二、民俗背后的符号寓意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问题
        一、政策制约
        二、商业诱惑
        三、创新难题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扶持力度,培养专业人才
        二、坚持创新原则,提升审美空间
        三、尊重民族文化,创造商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比较视野下的西藏形象 ——基于中西方藏地纪录片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西藏形象”的相关研究
        二、西藏题材纪录片相关研究
        三、跨文化传播下对纪录片作品的研究
        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文章架构
第二章 国内纪录片中的西藏形象建构
    第一节 从单一到多元:国内影像中西藏社会的变迁
        一、定调的西藏:历史天空下的国家书写
        二、亲和的西藏:现实生活的叙事隐喻
        三、新型的西藏:雪域文化的呈现
    第二节 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的双重书写
        一、悠久的西藏:“大文化”的叙事格调
        二、身边的西藏:“小人物”中平视的叙事表达
第三章 西方纪录片中的西藏形象建构
    第一节 想象的西藏:缔造香格里拉神话
        一、发现西藏:作为神秘地理空间登场
        二、侵入西藏:帝国主义的殖民欲望
        三、神化西藏:缔造神话的集体狂欢
    第二节 异化的西藏:西藏情结下的影像表达
        一、历史记忆的延续
        二、“西藏迷恋”下的现实投射
第四章 中西方纪录片西藏形象比较分析
    第一节 人文社会类纪录片的影像呈现
        一、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差异
        二、新旧西藏的形象认知
        小结
    第二节 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雪域影像
        一、大国情怀的记忆与延续
        二、西方探险精神的文化映射
        小结
    第三节 藏传佛教纪录片的西藏形象呈现
        一、国家主题下的影像实践
        二、疗个体与时代之伤:寻求精神慰藉之旅
        小结
第五章 中西方纪录片西藏形象差异性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民族国家视野下的西藏认知
        一、中国边疆民族格局之西藏地位
        二、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下的影像言说
        三、全球化进程下的民族文化传播
    第二节 西方社会对于西藏的观察
        一、“东方主义”想象与偏见
        二、西方社会的政治诉求
        三、西方同情弱小心理
    第三节 藏地纪录片的市场化与国际化
        一、市场导向下的形象建构和传播
        二、国际视野下西藏形象的对外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西方藏地纪录片年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8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起势
二、20世纪9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赶超
三、2000年后至今—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繁盛
四、结语

(10)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框架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文化传播的当代研究
        1.3.2 关于电影的生产
        1.3.3 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
    2.1 “电影体制”与电影生产
    2.2 “十七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格局与基本样貌
        2.2.1 生产状况
        2.2.2 艺术上的探索及突破
    2.3 1978—1986 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
        2.3.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复映与生产
        2.3.2 少数民族导演与他们的创作
        2.3.3 少数民族电影制片厂的人才建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
    3.1 80年代末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探索及娱乐化转向
        3.1.1 少数民族题材探索影片
        3.1.2 市场压力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娱乐化转向
    3.2 世纪末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与文化转型(1990-2000)
        3.2.1 拍摄资金的多元化与艺术的分野
        3.2.2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转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2001-2015)
    4.1 全球化语境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
        4.1.1 全球化现象带来的“文化自觉”
        4.1.2 “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化多样性
        4.1.3 少数民族导演的电影实践
    4.2 商业文化主导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
        4.2.1 商业化诉求及新的生产格局
        4.2.2 市场困局
        4.2.3 高概念电影的出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产业化之路
    4.3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三种生产模式
        4.3.1 国家电影工程
        4.3.2 地区政府出资拍摄
        4.3.3 个人筹拍
    4.4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传播研究
    5.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译制、放映及市场
        5.1.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译制
        5.1.2 市场与观众
    5.2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批评的话语模式
        5.2.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批评的“多种话语并存”现象
        5.2.2 聚焦于影片的意识形态策略
        5.2.3 西方主义与“自我东方化”
        5.2.4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6.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际电影节
        6.1.1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海外获奖概况
        6.1.2 谢飞:探寻本土文化的“主体性”价值
        6.1.3 用世界性主题来减少对外传播的文化差异
    6.2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外传播的文化折扣现象
        6.2.1 折扣现象的艺术分析
        6.2.2 折扣现象的文化分析
        6.2.3 对外传播中降低文化折扣的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主持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再现雪域历史——简评25集电视连续剧《西藏风云》(论文参考文献)

  • [1]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2]新世纪以来云南题材电视剧东南亚传播与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D]. 解晓磊.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湖北电视剧创作研究[D]. 石晨. 三峡大学, 2019(06)
  • [4]河北电影制片厂红色影视品牌建设研究[D]. 高晴. 河北大学, 2019(08)
  • [5]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D]. 黄勇军. 兰州大学, 2018(10)
  • [6]评藏族作家央珍的小说《无性别的神》[J]. 徐琴. 西藏文学, 2018(01)
  • [7]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研究[D]. 袁方琴.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8]比较视野下的西藏形象 ——基于中西方藏地纪录片的观察[D]. 李鲛. 安徽大学, 2016(10)
  • [9]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发展研究[J]. 张玲. 当代电视, 2016(02)
  • [10]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与传播研究[D]. 顾广欣.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再现雪域历史——25集电视剧《西藏风云》简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