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升水便器配套系统》将被列为国家强制性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冯国军[1](2020)在《既有居住小区节水节能改造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巨大的能源消耗以及随之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使得节能减排工作迫在眉睫。建筑开始由传统的高能耗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模式,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建筑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对于既有居住小区的大规模节水节能改造工程已全面开启,收效显着。既有居住小区大多建于我国尚未执行绿色建筑理念之前,属于高能耗建筑,因此针对这些高能耗的既有居住小区进行节水节能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当前既有居住小区节水节能改造相关技术及应用,结合北京市某既有居住小区为例,从节水节能的目的出发,按照既有居住小区改造的绿色标准要求,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为北京地区既有居住小区节水节能改造提供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全国建筑能耗及居民生活用水情况,然后分析了北京市建筑能耗及居民生活用水的现状,提出当前北京市既有居住小区用水及能耗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常用节水措施如采用节水器具、设置中水回用系统、雨水回收等节水改造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为北京市某既有居住小区进行节水改造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变保温材料的保温效果实验分析,分别进行了两组实验,一组实验对相变储能材料的保温性能进行了研究,另一组实验对相变储能材料在地源热泵建筑中应用效果进行模拟研究,并以北京市某既有居住小区为例,进行节水节能改造技术的应用研究,分别从墙体、屋顶、门窗等对该既有居住小区进行了节能改造,并针对该小区设计了中水回用系统,计算了中水回用系统的原水量,并进行了改造工艺设计。最后,采用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既有居住小区节水节能改造效果的评价模型,并对北京某既有居住小区节水节能改造的效果进行了建筑与结构、室内环境、室外围护结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六个方面的综合评价,验证此小区的节水节能改造效果良好,证明对既有居住小区进行节水节能改造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谈笑[2](2018)在《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简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指从鸦片战争始,经晚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间,由中国政府、各地方政府、中国政府各部门、由政府所有或得到政府担保的官办(国有)公司等为代表的主体与外国银行、中外合办银行、国际银行团、以银行为主要参与方的国际辛迪加以及代表外国银行(财团)的个人等外国私人之间确定、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定义及研究意义,指出其与近代条约制度的关系,认为研究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需要涉及到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国家契约、国际贷款协议、BOT特许协议等现当代法学概念。并从历史、法律、经济三个方面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同时回顾了近代以来关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研究状况。第一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分析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中外主体性质和类别。并根据该法律关系客体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分为借款、工程建设、合伙、买卖、租赁、特许经营等类型。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属于包含涉外因素、公法因素、经济因素的私法契约。第二章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进行法理概念上的比较,讨论契约与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近代条约体系的关系。并从法的形式(分为法的渊源、法的分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主体、内容与客体);法的实施(法的适用、法的遵守、法律责任)三大层面进行系统比较。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所隐含的极为复杂的法律原理。第三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分为晚清时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介绍各个时期契约订立的时代背景,契约特点以及演变情况。第四章分析契约主体外国银行在近代条约体系下的特殊法律经济地位。指出近代在华外国银行与国际政治、领事裁判权、中国国内经济金融政策的关系,认为其优势地位的取得与近代条约制度密不可分,属于近代历史上在中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外国私法人,而不是受中国法律管辖的内国法人。第五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的复杂关系。在广义上,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的订约行为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从狭义上看,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受到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直接制约,属于近代条约制度的一部分。第六章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契约的过程。分为中方决策、外方决策、中外交涉三个层面。指出中方政府政治决策和外方企业市场决策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外交涉交易的过程和特点。第七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核心部分——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根据法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近代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订立的国际贷款契约进行分类整理,对契约的结构、条款进行解剖分析,指出近代国际贷款契约的发展变化和特点。第八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重点分析近代铁路投资领域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订立的国际工程建设契约。指出其类别、条款和有关特点。第九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契约。对其定义、类别、条款及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第十章以1887年李鸿章与美国费城辛迪加订立的中外合办华美银行契约事件为例,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进行经济合作,在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各个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展示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处境。
合春蕾[3](2018)在《典型卫浴产品节水性能、铅析出特性的测试分析与评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加速,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饮用水安全问题,同时也愿意使用更节水环保的卫浴产品。而中国的检测和市场监管相对缺乏,使消费者难以在市场上购买到真正环保的产品。因此,开展卫浴产品的节水和环保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典型的家用卫浴产品,研究了出口北美市场产品的节水性能,分析了其铅析出指标,探讨了我国的监管体系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选取淋浴花洒、水龙头和座便器等三种典型产品,采用美国标准方法对其节水性能和附加的产品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淋浴花洒产品在安装限流器条件下,可同时满足所有档位流量均在7.6 L/min以下,附加性能也可达到要求。水龙头产品可在起泡器辅助下,其流量可稳定控制在4.5 L/min以内。而测试的高性能座便器均可达到用水量为4.8 L以下、冲洗能力达到350 g以上的标准要求,其中部分测试产品的用水量为4.5 L以内。因此,选取的上述典型卫浴产品节水性能均可达到美国标准要求。(2)选取球阀和水龙头作为典型卫浴产品,采用美国卫生基金会推荐的方法,对其铅析进行了测试和评估。结果表明,选取的来自于三个厂家的球阀产品,其铅析指标在0-9.09μg/L的范围内,其中一个厂家的球阀产品最终铅析评估值超过5μg/L以内的要求。其原因可能是材质和表面处理工艺引起的。水龙头产品的测试结果表明,在19天的浸泡过程中,铅析出总体呈下降趋势,来自于不同厂家和不同产品的铅析检出值从82.43-4.78μg/L降低到7.76-0.1μg/L,而最终铅析评估值均小于5μg/L。因此,选取的上述典型卫浴产品铅析指标未能全部达到美国标准要求。以上结果表明,我国出口北美市场的工厂制造的典型卫浴产品均已达到了较高的节水和铅析控制水平。通过比较我国和美澳等国家监管体系,建议通过检测标准的持续升级促进行业创新,不断应用新材料新设计达到更高的环保要求,加强监管保证达到标准要求的产品方可上市。
娜娜,陈曦[4](2013)在《小马桶 大学问》文中研究指明
曾蕴瑶[5](2013)在《节水马桶 究竟该有怎样的品质?》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已将《6升水便器配套系统》列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标准规定禁止出售6升以上的坐便器,从法律上使节水洁具在市场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传统耗水型卫生洁具几乎已在市场上绝迹,不过依然有问题存在。 6升节水标准对卫浴企业是一个必须遵循的标
马荣[6](2012)在《鹰卫浴淋浴房项目开发进度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淋浴房产品是近几年卫浴空间里流行起来的新兴产品,它和马桶、水龙头、浴室柜等卫浴产品一样,都是现代卫浴空间中不可缺少的部份。我们发现由于淋浴房非标准产品的特殊性以及款式的多变性,在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到新产品的最终上市阶段,经常会出现研发项目失控、产品开发周期滞后的现象。随着卫浴行业的竞争加剧,各卫浴品牌厂家都加大了新品研发方面的投入,谁能第一时间推出新品、满足客户需求,谁就能优先占有市场份额。如果项目开发进度失控将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并在产品销售的黄金时期丢掉市场份额。本文从鹰卫浴淋浴房开发项目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首先运用WBS(WorkBreakdown Structure)的方法对淋浴房项目开发进度计划进行分解;然后运用甘特图直观表达各子项目开发进度的关联性;最后运用关键路径法找出项目开发的最短关健路径。通过对2008年到2009年淋浴房开发项目延误案例的分析、同时对比每一个开发步骤计划完成时间和实际完成时间的差异,找出项目开发延误的根源,并针对项目延误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由于从案例分析中探讨延误原因仍然具有片面性,因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参与项目的20个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基于充分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掌握造成项目开发延误的潜在原因。然后分别从沟通层面、资源层面、管理方法层面、人员层面对淋浴房开发进度控制提出更加合理性的改进建议。通过采用专家调研法和产品开发团队人员的头脑风暴法,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在2008到2009年淋浴房项目延误原因并提出更详尽的解决方案。最后用两个章节,通过对2009年到2010的20个淋浴房开发项目进行进度管控的数据调研,检验在对淋浴房开发进度控制的解决方案实施后,项目延误情况是否有改进。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淋浴房项目开发的延误率有所下降、项目开发的延误时间缩短,这些都充分证明我们淋浴房的项目进度是有所改善的。由此可见,本文提出的淋浴房改进措施是行之有效的,这一系列的改革方案的提出不仅可以指导淋浴房项目开发进度的控制,同时可以运用到其它产品线产品开发进度控制。
周学红[7](2012)在《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人类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居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深度都在随之不断拓展和延伸。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是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中,在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范式的指导下,综合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以水环境为介质,重点研究流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及其相互耦合关系,构建流域“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流域本身是一个水文概念,在流域人居环境研究体系中,流域已经超出了地理水文意义,由自然封闭的区域转化为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开放复合的区域,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的人居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人居环境科学是指以河流(水系)的集水区域为边界或范围,以该区域人类聚居(包括村庄、乡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构建以“流域”为区域单元的人居环境建设体系,着重探讨人与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论文在文献法、调查法等常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人居环境科学融贯的综合研究法,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水资源节约型、人居环境友好型”两型型流域人居建设的总体目标,运用类型学研究方法归纳出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核心内容—流域统筹,在借鉴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框架。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为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以嘉陵江流域为实践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考证法对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系统及人类系统演化过程进行了纵向研究。针对嘉陵江流域全江渠化及生态文化资源丰富的典型特征,论文在对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及人类系统发展演化的特点分析基础上,重点从流域人居环境区域发展统筹、空间结构及城乡统筹、文化旅游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及管理统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统筹五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为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实践提供参考,促进流域人居环境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在现状研究部分,论文从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系统特征分析入手,研究了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对人类聚居选址的影响,归纳了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山水一体”的形态构成要素。在对嘉陵江流域城镇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流域人类系统聚居演变过程,以区域规划研究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的不同模式,建构了流域区域统筹格局。流域空间统筹是流域综合发展的基础,是以流域城镇空间发展为载体,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以中心城镇为依托,以流域为发展轴,在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居空间地域综合体。论文在总结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进的一般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人居环境结构形态扩展的动力机制,针对嘉陵江流域传统人居环境结构要素演变的不同类型特征,分析了规划调控的不同模式。在流域文化体系统筹研究部分,论文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流域文化及文化体系进行了界定,针对流域人居环境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现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分类及资源评价,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旅游统筹开发策略并指出,流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即呈饱和状态,代之内部的振荡与冲突,如果没有新的文化因素的融入,这一孤立的社会系统便会趋于停滞、内耗,甚至灭亡。流域作为一个自然—人类复合系统,自然属性的系统性决定资源开发利用必须遵守流域系统原则。在水资源开发与统筹管理部分,基于流域内部水资源的整体性及关联性特征,论文指出,流域水资源应在充分考虑局部人居环境建设特征及整个流域的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统筹开发,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论文通过对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评价与供需分析,提出了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与思路,并从流域灌溉与供水、航运开发及水电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规划思路。流域生态环境统筹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流域水生态环境统筹研究部分,论文从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的生态现状问题分析入手,针对嘉陵江流域含泥沙量多、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工业和城镇生活对江河水质造成的污染较大、流域原生植被残存面积不多、森林覆盖率低等问题,研究分析了嘉陵江流域地表环境与水土保持、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流域防洪、河道的生态整治、节水问题及流域水资源开发,提出了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明确了流域干流范围内水功能区的划分原则及划分方法,提出了节水减污策略,推进流域内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强调了通过对行洪区的有效管理来减少损失的防洪策略并提出了梯级开发的环境保护思路与措施。结论部分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进一步阐明本研究验证并构建的有关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的部分理论框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指出由于研究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及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有关流域人居环境研究范式的建立尚需进一步完善。
段晨,尹玉珍[8](2011)在《一种坐便器排水装置控制机构的改进》文中研究表明坐便器是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卫生洁具,坐便器冲洗用水占家庭生活用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本文介绍一种新型排水操作机构,实现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减少用水量,达到节水要求。
徐婷[9](2011)在《生态住区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住区作为生态设计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和人类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综合考虑生态住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完善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丰富生态住区的理论,而且对规范与指导生态住区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生态住区效益评价基础理论和研究的现实依据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生态、社会3方面选取16个评价指标,建立生态住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评价指标的标准并量化。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经计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权重分别为0.297、0.540、0.163。进而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生态住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本文以天津滨海新区某生态住区项目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该生态住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的量化评价得分分别为83.26、84.04、79.10、83.00。评价结果显示,该项目在经济、生态、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评价等级为优;同时,该项目在规划阶段就是按照生态住区的标准进行设计,应发挥良好的综合效益。因此,本文所建立的评价体系是科学合理的。
张东波[10](2011)在《可持续建筑关键技术与运行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可持续建筑已成为了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我国可持续建筑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具有绿色建筑特点的生态小区,其关注热点主要是绿色建材的应用和电耗的降低,对于节水和水资源利用则缺乏考虑,同时对于可持续建筑的运行管理也不够重视。针对国内可持续建筑中的问题,论文从节水和水资源利用的角度进行可持续建筑关键技术及运行管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①论文对国内外常见节水器具的特点及节水性能进行介绍,重点选取无水小便器进行研究。通过调研初步了解无水小便器的发展前景,然后从全生命周期成本角度,构建了小便器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验证了重庆市某建筑使用无水小便器代替普通小便器改造工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②论文介绍了供水系统以及供水系统中的节水技术现状,然后选取重庆大学B区学生宿舍10舍进行减压阀限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安装干管减压阀后,节水率达到10.0%10.4%;安装支管减压阀后,节水率达到19.7%20.2%;支管减压节水效果较好。③论文研究了景观水体现有水质保障技术现状,分别从外源污染控制、水质控制和内源污染控制三方面进行介绍。以民主湖生态治理工程为实例,综合应用景观水体水质保障技术对民主湖进行工程设计。④论文从建筑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和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分析系统两个方面介绍了远程监控技术体系,并以重庆大学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工程建设为例,利用远程监控技术分别从时间和建筑类型两个角度对校园建筑用水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宿舍9月份用水量最大,7、8月份用水量最小,月变化系数1.6;日平均用水量为5597L/(人?d),夏季用水是冬季用水的1.74倍;日用水高峰出现在早晨78点和晚上23:00,时变化系数为1.714.11。学校建筑单位面积月用水量的大小顺序一般规律为:实验楼>综合楼>图书馆>管理大楼。
二、《6升水便器配套系统》将被列为国家强制性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升水便器配套系统》将被列为国家强制性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既有居住小区节水节能改造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资源及能源现状 |
1.1.2 国内建筑能耗现状 |
1.1.3 北京市资源及能源现状 |
1.1.4 北京市地理、气候特征 |
1.1.5 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节能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
1.2.2 国外节水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
1.2.3 国内节能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
1.2.4 国内节水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
2.1 绿色建筑改造理念 |
2.2 无机相变材料制备试验 |
2.2.1 材料的选择 |
2.2.2 复合六水氯化钙的制备过程与相关测试方法 |
2.2.3 材料的封装与模型测试 |
2.3 层次分析法(AHP) |
2.4 熵权法 |
2.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章 北京市既有居住小区节水节能改造技术应用 |
3.1 北京市既有居住小区用水与节水现状 |
3.2 既有居住小区常见节水措施 |
3.2.1 节水型水龙头的应用 |
3.2.2 节水型便器及其配套系统节水 |
3.2.3 节水型淋浴器 |
3.2.4 建立雨水收集系统 |
3.2.5 设置既有居住小区中水回用系统 |
3.3 相变储能保温材料在既有居住小区节能改造中的应用 |
3.3.1 无机相变材料的调温性能研究 |
3.3.2 联合应用 |
3.4 北京市某既有居住小区节能改造分析 |
3.4.1 墙体节能改造 |
3.4.2 屋顶节能改造 |
3.4.3 门窗节能改造 |
3.5 改造前后技术指标对比 |
3.6 北京市某既有居住小区节水改造分析 |
3.6.1 北京市某既有居住小区中水回用系统 |
3.6.2 中水供水系统 |
3.6.3 小区回用水量的计算 |
3.6.4 改造工艺流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既有居住小区节水节能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
4.1 评价方法的选定 |
4.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2.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1 建立评价指标集 |
4.3.2 建立指标体系 |
4.4 等级的划分 |
4.5 既有居住小区节水节能改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6 基于熵权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市既有居住小区节水节能改造效果评价 |
5.1 北京市某既有居住小区节水节能改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 北京市某既有居住小区节水节能改造效果评价指标值确定 |
5.3 北京市某既有居住小区节水节能改造效果模糊综合评价 |
5.3.1 单一指标评价 |
5.3.2 模糊综合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定义及研究意义 |
一、定义及有关概念解释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综述 |
一、1949年前政府涉外经济契约有关研究 |
二、1949年后近代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 |
三、小结 |
第三节 研究创新 |
一、研究内容创新 |
二、研究方法创新 |
第一章 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 |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
一、中方主体 |
二、外方主体 |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客体 |
一、借款法律关系 |
二、建设工程法律关系 |
三、合伙法律关系 |
四、买卖法律关系 |
五、租赁法律关系 |
六、特许经营法律关系 |
七、其他类型法律关系 |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特性 |
一、公私混合主体 |
二、私法性的内容 |
三、公法性的内容 |
四、契约涉外因素 |
五、国际经济因素 |
第二章 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之比较 |
第一节 概念辨析 |
一、契约与条约 |
二、准条约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 |
三、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条约体系的关系 |
第二节 法理比较 |
一、法的形式比较 |
二、法律关系比较 |
三、法的实施比较 |
第三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 |
第一节 晚清产生发展成型期(1840年至1912年) |
一、1840年至1870年 |
二、1870年至1894年 |
三、1894年至1912年 |
第二节 民国北京政府泡沫期(1912年至1927年) |
一、时代背景 |
二、时代分期 |
三、契约特点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消亡期(1927年至1949年) |
一、时代背景 |
二、时代分期 |
三、契约特点 |
第四章 近代条约体系下外国银行之地位 |
第一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地位 |
一、“治外法权银行”概念 |
二、外国在华银行与条约制度 |
三、约束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制度 |
第二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特殊地位的取得 |
一、晚清的金融商业政策 |
二、晚清及民国的银行货币制度 |
第三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优势地位 |
一、法律地位优势 |
二、经营实力优势 |
三、优势地位的丧失 |
第五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 |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影响 |
一、国际强权的基石 |
二、国际争霸的魅影 |
三、外交开路的投资 |
四、政治优先于经济 |
第二节 中外关系的制约 |
一、国际条约的直接制约 |
二、外交承认与契约继承 |
三、交战状态与契约终止 |
四、外交敌对与契约履行 |
第六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订立 |
第一节 影响契约订立的因素、订约人员及交涉方式 |
一、影响订约的因素 |
二、参与订约的人员 |
三、订约交涉的方式 |
第二节 中方订约程序——以政府决策为中心 |
一、中方决策的特点 |
二、中方决策的过程 |
第三节 外方订约程序——以市场决策为中心 |
一、外方决策的特点 |
二、外方决策的过程 |
第四节 中外交易程序——经济与政治的互动 |
一、询盘 |
二、发盘 |
三、还盘 |
四、接受 |
第七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 |
第一节 定义与演变 |
一、定义 |
二、形式演变 |
第二节 契约结构 |
一、契约首部 |
二、契约尾部 |
三、契约附件 |
四、契约正文 |
第三节 主要条款 |
一、财务条款 |
二、管理条款 |
三、格式条款 |
第八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 |
第一节 定义、分类与特性 |
一、定义 |
二、分类 |
三、特性 |
第二节 契约产生背景与演变历史 |
一、舰炮与条约奠定的基石 |
二、早期国际工程建设草案 |
三、政治斗争与国际工程建设 |
第三节 主要条款 |
一、一般性条款 |
二、法律条款 |
三、技术及商务条款 |
四、附件和补充条款 |
第九章 近代中外间合资合作经营契约 |
第一节 定义与类别 |
一、定义 |
二、分类 |
第二节 主要条款 |
一、一般条款 |
二、法律条款 |
三、商务技术条款 |
第十章 案例研究——以华美银行契约为例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举办银行的思潮 |
二、清政府内部争议 |
三、主要参与人物 |
四、“轰传世界”的华美银行协议 |
第二节 中美双方往来经过 |
一、中美合作的缘起 |
二、美方在中国的活动 |
三、中方赴美谈判 |
四、中外媒体有关报道 |
第三节 内外政治经济矛盾与契约订立 |
一、清政府内部强大的反对力量 |
二、美国政府的局外人态度 |
三、广泛的外国反对力量 |
四、失败的内部及客观原因 |
第四节 事件后续 |
结语 |
一、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一种法律关系 |
二、同一法律现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解读 |
三、政府涉外经济活动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
四、终止履行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方式与结果 |
五、客观看待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公法性质 |
六、倒影民族资本处境的一面镜子 |
附录 |
一、1887年华美银行事件稀见史料 |
(一) 李鸿章致美国国务卿巴夏的信 |
(二) 《李鸿章咨周馥盛宣怀马建忠文》英文件 |
(三) 李鸿章致美国费城商人黄腾派克的两封信 |
(四) 美国驻天津总领事致米建威的信 |
(五)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为马建常(马相伯)开具的介绍信 |
二、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目录表 |
(一) 说明 |
参考书目 |
一、档案文献、资料汇编、文集 |
二、报刊 |
三、历史政治类着作论文 |
(一) 着作 |
(二) 论文 |
四、法律经济类着作论文 |
(一) 着作 |
(二) 论文 |
五、外人论着 |
(一)中文 |
(二)英文 |
后记 |
(3)典型卫浴产品节水性能、铅析出特性的测试分析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我国研究现状 |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法 |
1.3.1 问题提出 |
1.3.2 研究方法 |
1.4 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产品对象的选取 |
2.1.1 卫浴产品介绍 |
2.1.2 节水研究对象的选取 |
2.1.3 铅析研究对象的选取 |
2.2 节水性能实验方法 |
2.2.1 测试原理 |
2.2.2 淋浴花洒节水性能测试方法 |
2.2.3 水龙头节水性能测试方法 |
2.2.4 座便器节水性能测试方法 |
2.3 铅析出测试方法 |
2.3.1 测试原理 |
2.3.2 测试准备 |
2.3.3 NSF61-8的铅析测试和评估方法 |
2.3.4 NSF61-9的铅析测试和评估方法 |
第三章 典型卫浴产品的节水性能测试与评估 |
3.1 淋浴花洒产品的节水性能测试与评估 |
3.2 水龙头产品的节水性能测试与评估 |
3.3 座便器产品的节水性能测试与评估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典型卫浴产品的铅析出测试与评估 |
4.1 球阀产品铅析出测试与评估 |
4.2 水龙头产品铅析出测试与评估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鹰卫浴淋浴房项目开发进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及应用情况 |
1.2.2 国内研究和应用情况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鹰卫浴公司及淋浴房项目概况 |
2.1 鹰卫浴公司简介 |
2.1.2 鹰卫浴产业基地介绍 |
2.1.3 鹰卫浴产品技术介绍 |
2.2 鹰卫浴淋浴房项目概况 |
2.3 鹰卫浴淋浴房项目立项背景 |
2.4 鹰卫浴淋浴房项目组织结构 |
2.5 鹰卫浴淋浴房项目开发流程介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鹰卫浴淋浴房项目开发进度计划 |
3.1 鹰卫浴淋浴房 WBS 工作结构的分解 |
3.2 鹰卫浴淋浴房项目的甘特图 |
3.3 运用关健路线网络图对鹰卫浴淋浴房开发步骤进行分解 |
3.4 责任分配矩阵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鹰卫浴淋浴房项目进度滞后及成因分析 |
4.1 鹰卫浴淋浴房项目进度滞后案例的 WBS 分析 |
4.2 鹰卫浴淋浴房滞后环节原因分析 |
4.3 淋浴房项目开发滞后原因比重分析(2008 年到 2009 年数据分析) |
4.4 问卷调查-鹰卫浴淋浴房进度失控的原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鹰卫浴淋浴房开发项目进度失效改进措施 |
5.1 采购和检验环节改进措施 |
5.2 控制产品试产质量改进措施 |
5.3 控制产品开发频繁变更改进措施 |
5.4 提高项目团员之间沟通效率改进措施 |
5.5 提高项目成员工作效率改进措施 |
5.6 鹰卫浴淋浴房开发进度改进措施-用头脑风暴法总结经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鹰卫浴淋浴房开发项目改进措施效果评估 |
6.1 鹰卫浴淋浴房改进措施效果评估 |
6.2 鹰卫浴淋浴房平均延误周期改善效果分析 |
6.3 淋浴房项目开发滞后改进后原因比重分析(2009 年到 2010 年数据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1 进度评估问卷调查表 |
附表 2 供应商自评表 |
附录 3 新产品开发 PDP 流程签核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索引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关于选题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1.4 核心概念界定 |
1.2 流域统筹与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
1.2.1 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剖析 |
1.2.2 “流域统筹”研究体系 |
1.2.3 “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4 流域统筹基本结构模式选择 |
1.3 国内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 |
1.3.1 国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研究 |
1.3.2 国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实践 |
1.3.3 国内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 |
1.3.4 国内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与实践小结 |
1.4 论文研究范围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框架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研究方法 |
1.5.1 论文常规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特殊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研究 |
2.1 引言 |
2.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概况 |
2.2.1 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概况 |
2.2.2 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对人类聚居选址的影响 |
2.2.3 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与“山水一体”的形态构成要素 |
2.2.4 嘉陵江流域人类系统聚居演变过程 |
2.2.5 嘉陵江流域城镇现状调查 |
2.2.6 嘉陵江流域城镇空间系统特征 |
2.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模式 |
2.3.1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模式 |
2.3.2 以区域经济为导向的圈层发展模式 |
2.3.3 以交通干线为骨架的轴向引导模式 |
2.3.4 以基础设施为支撑的网络协调模式 |
2.4 嘉陵江流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
2.4.1 城乡关系演进与乡村聚落人居形态调控经验借鉴 |
2.4.2 我国乡村聚落人居形态调控的发展历程 |
2.4.3 嘉陵江流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
2.5 本章小结 |
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空间统筹发展研究 |
3.1 引言 |
3.2 流域人居环境空间形态及其扩展模式 |
3.2.1 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进的一般模式 |
3.2.2 流域人居环境结构形态演进过程 |
3.2.3 流域人居环境基本结构形态的形成 |
3.2.4 流域人居环境结构形态扩展的动力机制 |
3.2.5 流域人居环境形态扩展的基本形式 |
3.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空间形态规划调控类型分析 |
3.3.1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传统结构要素特征 |
3.3.2 广元:盆周边缘错接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
3.3.3 阆中:传统风水格局迂回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
3.3.4 南充:中游低丘屈曲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
3.3.5 合川:下游十字交汇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
3.3.6 重庆:T 型交汇的流域中心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
3.4 小结 |
4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文化旅游统筹开发研究 |
4.1 引言 |
4.2 流域人居环境文化特质研究 |
4.2.1 流域文化的界定 |
4.2.2 流域人居环境文化体系研究的内在动因 |
4.2.3 流域人居环境主题文化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
4.2.4 流域人居环境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
4.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文化资源现状调查及问题梳理 |
4.3.1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调查 |
4.3.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文化特征分析 |
4.3.3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
4.3.4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
4.3.5 嘉陵江流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
4.4.1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圈层开发策略研究 |
4.4.2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极点—廊道开发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水资源统筹开发与利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评价与供需分析 |
5.2.1 水资源数量及可利用量 |
5.2.2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评价 |
5.2.3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5.2.4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5.2.5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配置 |
5.3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基础、思路与基本方案 |
5.3.1 开发利用基础 |
5.3.2 水资源开发利用思路 |
5.3.3 流域中下游河段开发 |
5.3.4 流域上游河段开发 |
5.3.5 嘉陵江流域主要支流开发规划思路 |
5.4 嘉陵江流域灌溉与供水规划 |
5.4.1 灌溉现状及规划 |
5.4.2 城乡供水现状及规划 |
5.5 嘉陵江流域灌溉航运开发与规划 |
5.5.1 干流腹地经济与航运现状 |
5.5.2 流域航运开发与规划 |
5.6 嘉陵江灌溉水电开发与规划 |
5.7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综合管理统筹实施机制构想 |
5.7.1 当前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综合管理统筹存在的主要问题 |
5.7.2 流域人居环境统筹建设综合管理模式 |
5.8 本章小结 |
6 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统筹研究 |
6.1 引言 |
6.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的生态现状与问题 |
6.2.1 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
6.2.2 嘉陵江流域水环境状况 |
6.2.3 嘉陵江流域植被与自然保护区状况 |
6.3 嘉陵江流域地表环境与水土保持规划研究 |
6.3.1 流域水土保持现状 |
6.3.2 水土保持规划依据及目标 |
6.3.3 嘉陵江流域水土保持分区 |
6.3.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
6.3.5 流域生态修复 |
6.4 嘉陵江流域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研究 |
6.4.1 嘉陵江流域水功能区 |
6.4.2 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统筹对策与措施 |
6.5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生态防洪对策 |
6.5.1 嘉陵江流域防洪现状与标准 |
6.5.2 嘉陵江流域防洪总体规划 |
6.5.3 嘉陵江流域的山洪灾害生态防治策略 |
6.6 嘉陵江流域节水对策与措施 |
6.6.1 嘉陵江流域节水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
6.6.2 嘉陵江流域生态节水措施 |
6.7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环境影响与生态措施 |
6.7.1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 |
6.7.2 嘉陵江流域梯级开发的环境影响与生态措施 |
6.7.3 嘉陵江流域梯级开发的环境保护思路与措施 |
6.8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8)一种坐便器排水装置控制机构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坐便器无级排水工作原理 |
2 结构设计 |
3 实验结论 |
(9)生态住区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概述 |
1.1 生态住区相关概念 |
1.1.1 生态建筑 |
1.1.2 生态住区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外生态住区理论研究概况 |
1.2.2 国内外生态住区评价体系研究 |
1.2.3 生态住区效益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生态住区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和建设实践 |
2.1 生态住区效益评价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循环经济理论 |
2.1.3 系统工程理论 |
2.1.4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2.2 生态住区建设实践 |
2.2.1 国外生态住区的实践 |
2.2.2 国内生态住区的实践 |
3 生态住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量化 |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1.2 评价指标的筛选 |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4 指标权重的计算 |
3.1.5 评价指标的标准制定和量化 |
3.2 生态住区效益评价方法 |
3.2.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与模型 |
3.2.2 生态住区效益等级的确定 |
4 评价实例 |
4.1 项目区概况 |
4.1.1 生态规划、实施重点 |
4.2 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
4.2.1 评价过程 |
4.2.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可持续建筑关键技术与运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
1.1.1 可持续建筑的概念 |
1.1.2 国外可持续建筑发展概况 |
1.1.3 国内可持续建筑发展概况 |
1.2 国内外可持续建筑技术研究概况 |
1.2.1 国内外可持续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概况 |
1.2.2 国内外可持续建筑节水技术研究概况 |
1.3 国内外可持续建筑运行管理研究概况 |
1.3.1 国外可持续建筑运行管理研究概况 |
1.3.2 国内可持续建筑运行管理研究概况 |
1.4 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可持续建筑节水器具与设备应用研究 |
2.1 常用节水器具与设备简介 |
2.1.1 节水龙头 |
2.1.2 节水淋浴器 |
2.1.3 节水洗衣机 |
2.1.4 节水便器 |
2.2 无水小便器接受程度调研 |
2.2.1 调研范围及对象 |
2.2.2 调研数据 |
2.2.3 调研结果分析 |
2.3 无水小便器经济可行性分析研究 |
2.3.1 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 |
2.3.2 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的建立 |
2.3.3 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的应用 |
2.4 总结 |
3 可持续建筑供水系统节水技术研究 |
3.1 供水系统现状研究 |
3.1.1 建筑供水系统方式 |
3.1.2 高层建筑系统分区供水研究 |
3.1.3 建筑供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
3.2 供水系统节水技术现状研究 |
3.2.1 超压限流技术 |
3.2.2 避免漏损的节水技术 |
3.2.3 减少热水系统无效冷水量的节水技术 |
3.2.4 防治二次污染节水技术 |
3.2.5 绿化灌溉节水技术 |
3.3 超压限流技术试验研究 |
3.3.1 试验目的 |
3.3.2 试验材料 |
3.3.3 试验场地 |
3.3.4 试验方案 |
3.3.5 试验结果 |
3.3.6 试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可持续建筑景观水体的水质保障技术研究 |
4.1 景观水体概述 |
4.2 景观水体水质保障技术现状研究 |
4.2.1 外源污染控制技术 |
4.2.2 水质控制技术 |
4.2.3 内源污染控制 |
4.3 景观水体水质保障技术应用研究 |
4.3.1 工程概况 |
4.3.2 水质现状和目标 |
4.3.3 工程措施 |
4.3.4 工程估算 |
4.4 本章小结 |
5 可持续建筑运行管理远程监控技术应用研究 |
5.1 可持续建筑远程监控技术概述 |
5.1.1 远程监控技术体系 |
5.1.2 建筑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
5.1.3 远程监控分析系统功能 |
5.1.4 远程监控技术的优点 |
5.2 远程监控分析系统功能研究 |
5.2.1 案例简介 |
5.2.2 数据监测功能 |
5.2.3 数据报表功能 |
5.2.4 数据分析系统功能 |
5.2.5 专家分析系统功能 |
5.2.6 地图展示功能 |
5.3 远程监测技术应用—建筑水耗在线监测与分析 |
5.3.1 A 区九公寓用水量统计分析 |
5.3.2 不同类型建筑用水量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相关科研项目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报和获批的专利 |
四、《6升水便器配套系统》将被列为国家强制性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既有居住小区节水节能改造技术与应用研究[D]. 冯国军.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2]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D]. 谈笑.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典型卫浴产品节水性能、铅析出特性的测试分析与评估[D]. 合春蕾.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4]小马桶 大学问[J]. 娜娜,陈曦. 科学大众(小学版), 2013(10)
- [5]节水马桶 究竟该有怎样的品质?[N]. 曾蕴瑶. 中国建材报, 2013
- [6]鹰卫浴淋浴房项目开发进度控制研究[D]. 马荣.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7]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 周学红. 重庆大学, 2012(02)
- [8]一种坐便器排水装置控制机构的改进[J]. 段晨,尹玉珍. 科技经济市场, 2011(06)
- [9]生态住区效益评价研究[D]. 徐婷.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10]可持续建筑关键技术与运行管理研究[D]. 张东波. 重庆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