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检验诊断新技术(一) 怎样读懂验血报告单(论文文献综述)
王洁[1](2021)在《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探索 ——以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一、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STSE教育作为将人类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等关联,培养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具有科学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的教育,与我国生物学课程目标“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不谋而合。虽然至今有关STSE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将STSE教育落实到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提供可应用于高中生物学课堂的融入STSE教育的教学设计,从而促进STSE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施。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STSE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内容分析法,梳理并分析2020年修订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整理并比较2004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必修二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和2019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必修二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4本教材中的STSE内容;统计分析2016年-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中STSE试题;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石河子市部分学生和教师,采用SPSS 23对数据进行处理,了解STSE教育在高中实施现状,提出解决对策及在生物学课堂实施路径。随后,以新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对STSE教育的要求为设计教学案例的理论依据,以建构主义理论、情景认知和情景学习理论为指导,对一个体现STSE内容的“问题探讨”栏目、一道STSE试题及必修二新教材第5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在2个没有显着性差异的高二理科班级进行了为期半学期的对照教学实验,比较实验前后学生的STSE意识、对生物学的学习态度和生物学成绩。经过内容分析发现,STSE教育在新课标中被视作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呈现STSE教育的栏目、STSE内容的维度和数量显着增加。而且,在近5年全国卷(生物)中,每年试卷中的STSE试题的分值几乎占试卷总分的20%-50%。可见,STSE教育在高中生物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较低、STSE意识处于一般水平,学生的生物成绩、学生的STSE意识、学校STSE教育的实施两两之间正相关。教师对STSE教育的认识处于一般水平,对教材中STSE内容的了解、在教学中STSE教育的实施都处在不确定和基本符合之间,且教师对STSE教育的实施与教师职称高低显着相关,教师对STSE教育的认识与STSE教育的实施呈正相关。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三方面建议:教育管理层应编排实施STSE教育的纲领和指南、提供公开面向师生的STSE教育精品微课平台。其次,学校层面要配备STSE教育资源、开展多样的STSE教育活动并加强教师培训。最后,教师要提高STSE教育意识,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实践。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实施STSE教育虽未能提高实验组学生的生物学成绩(P=0.753>0.05),但可以提高学生的STSE意识(P=0.019<0.05)、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态度(P=0.028<0.05)。总之,本研究为2019年出版的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必修二模块蕴含的STSE资源的开发提供方式方法,设计了基于STSE教育的教学设计,实践验证了STSE教育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为STSE教育融入高中生物学课堂提供探讨与借鉴。
沈琳[2](2019)在《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人教版中学生物教材分析》文中指出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关系着国家竞争力的强弱。近年来,各国为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能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纷纷开始推进教育改革。美国作为国际上的教育领先国家,其基于高科技人才培养所发起的STEM(即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教育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各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新航标。我国也紧跟国际教育改革步伐,开始重视STEM教育的实施。鉴于目前我国尚未开发专门的STEM教材,且在生物教学中融入STEM教育理念具有可行性,本文参照美国学者G.Yakman的ST∑@M金字塔结构框架,从STEM教育视角,对使用范围最广的人教版中学生物教材进行量化与质性分析,旨在了解教材中的STEM知识点分布情况及其在呈现方式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为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生物学教材编写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一线教师开展STEM教育理念下的生物教学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发现:(1)教材中的STEM内容囊括了四门元学科、26门具体学科,知识点涵盖面相对广泛,其中以科学类知识为主,技术、工程、数学类知识为辅,但工程类知识极少;(2)STEM知识点穿插于教材的正文、辅栏、练习、网址链接等各个模块中,图文结合,呈现方式多样且形象;(3)教材中的STEM内容在编排上注意到了元学科内部和元学科之间的整合,以及高低学段之间的递进,打破了学科界限,使不同学科知识点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对初中生物学教材的重建和教师开展本学科中的STEM教学提出如下建议:生物教材编写应该重视工程学知识的渗入、优化STEM内容呈现方式、把握STEM学科融合度、增加开放性的探究活动、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完善职业生涯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STEM教育理念、挖掘教材中的STEM教育内容、建构教师合作教学体系、开发STEM教育专项活动、实施多元化STEM教育评价。
李政[3](2019)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工业社会后期,尤其是部分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以来,学徒制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在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运用。我国也于2014年起开始在全国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五年的试点工作积累了若干值得推广的宝贵经验,但是也产生了很多思想观念层面与操作层面的问题。其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则是“中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实施现代学徒制”。对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既是我国产业转型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也是建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理论的需求。现有的关于“现代学徒制”价值的研究主要展示了现代学徒制之于政府、学校、雇主、学徒四个利益相关者的外在价值(如经济价值),但缺乏对现代学徒制实践价值本源的探索,忽视了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产业,也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其中最关键的是缺乏对学徒和企业专家的关注。而“知识论”为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对知识特征的探索,将允许我们从根本层面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所谓“知识特征”,指的是各类知识的属性及其组织方式。本研究立足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制造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为切入点,通过深度剖析各行业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表征出的知识特征,并分析这些知识的形成机制,以探索现代学徒制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价值,以及需要完善之处。为了能够分析出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以出声思维法和观察法为数据收集方法,根据“产业”、“从业经历”和“典型工作任务”三个维度遴选了11位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16位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12位文化创意类产业一线从业人员,对他们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出声思维报告与观察记录信息进行三级编码,并对编码进行情境分析,最终形成了三大产业一线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1)现代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八个类型:关于技术原理的知识、关于工艺技术的知识、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艺的知识、关于生产情境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以及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围绕“思考与设计——实施——核实与决策”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2)现代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主要使用九类知识:关于服务理论的知识、关于区域性服务的知识、关于软硬件操作与工单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关于行业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每种类型的知识中又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这些知识围绕“需求识别——方案设计——方案执行——执行结果的判断与决策”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3)文创业一线从业人员主要使用十类知识:关于创意理论的知识、关于个性化创意的知识、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关于行业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与关于素材库的知识。这些知识围绕“创意需求分析——创意设计——创意实现——创意检验”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以上分析出的这些知识具有各自的形成机制:(1)服务、创意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的形成强调要与经验、现象相联系;(2)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知识的形成是操作性与认知性共变的结果;(3)操作技能知识或技艺知识的形成是“具身认知”的过程;(4)工作情境知识的形成是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5)判断决策知识的形成是非良构问题解决的过程;(6)职业伦理规范知识的形成是社会规范与工作场所规范互动的过程;(7)相关岗位基本知识的形成需要借助岗位群职业教育与企业情境学习;(8)行业知识的形成则依靠内生与外生知识的互动;(9)素材库知识的形成是知识的个性编码与长时记忆形成的过程;(10)个性化创意知识的形成是个体、环境与文化的多因素作用过程;(11)工艺技术知识的形成包括经验体系的默会传递与理论体系的编码扩散;(12)区域性服务知识的形成实质上是地方知识“双边缘”获取的过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情境过渡”、“双身份多导师”、“工学交替运作”、“周期灵活设计”、“教学评结构化”等特点。结合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分析的结果,本研究认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在培育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七大价值:(1)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的情境;(2)促进知识的深层次意义建构;(3)促进知识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迁移、从工作场所到工作场所的迁移,以及从工作场所到学校的迁移;(4)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创新;(5)提供了培养知识间联系的环境与要素;(6)促进不同时期学习者知识的迭代与更新;(7)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习者的元认知与非认知技能。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代学徒制终身育人价值的缺失”、“社区、社会作为现代学徒制育人主体的缺失”、“缺少更高层面的质量标准”、“工作任务缺乏典型性及部分知识教学的缺失”、“行业特色不突出”、“较少考虑现代学徒制实施专业的遴选问题”、“师傅的资格遴选与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遮蔽了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价值。为了进一步拓展现代学徒制在培养现代产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上的价值,未来现代学徒制应树立现代学徒制服务个体“经验生长”的育人理念;搭建多主体协作育人机制;在标准建设领域实施关键领域控制下的均权模式;注重基于岗位情境的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多元阶梯式的设计彰显现代学徒制的“终身性”;鼓励基于区域行业特点的模式改进;注重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问题。
王彦哲[4](2015)在《基于模糊推理的医疗诊断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文针对目前医生对病人的诊断结果的正确率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且容易造成误诊这一现状,设计了基于模糊推理技术的医疗诊断系统。该系统从医学临床实际出发,结合模糊推理技术、辅助诊断技术、模糊专家系统知识以及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方法,模仿生物行为进行近似推理。模糊推理的过程分为模糊化、规则库、模糊推理、去模糊化四个过程。本文中的医疗诊断系统先将医生所采集到的病人病症的精确型信息通过隶属函数将其转化为某一病症程度范围内的隶属值,将其模糊化。再以医生的诊断经验为基础建立起一个系统诊断知识库,做为诊断时用于模糊推理的依据。将模糊化后的隶属程度范围及隶属度集合通过诊断知识库进行模糊推理得出结果集。最后通过对结果集的演算筛选得出最终的诊断结果。经实验结果分析,该模糊专家系统排除了诊断过程中的一些人为因素,使医生借助该系统对疾病做出了较为准确、客观的诊断结果,减轻了医生的负担。该系统可以做为辅助医生诊断或验证性诊断的手段。
叶欣[5](2015)在《基于人际传播的医患关系建构过程研究 ——以中美医患对话比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医患关系是医护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旧医学模式的改变,医患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医患之间由于缺乏交流与传播,引起医疗纠纷,医患关系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医患关系是一个具有多棱曲的立方体,它涉及医疗技术水平、医学研究水平、医疗卫生体制、医疗卫生政策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等诸多因索。多种因索交叉与重叠的属性,表明了当今医患关系的复杂性。因此,医患关系的构建与传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试图从医患关系最核心和最微观的部分医患对话开始,通过比较中美在医患关系构建中每个阶段的对话特点和规律,来发现中国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借鉴比较中美医患对话中的实践模式和经验理论的异同,为构建中国和谐医患关系获得启示。国内外学界对医患关系的研究均有悠久历史。国外大规模医患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世纪中叶。此前,医患关系基本处于理想的愿景——负责任的和气医生和对医疗系统充满信任的患者。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外医患关系研究的目的是使医学更好地服务于群众的健康。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关于医患关系的研究集中在改革与完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和支付程度上来。中国医患关系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尤其是21世纪开始的最初几年。学者们围绕医患关系在医疗技术、医疗信息、医疗法律制度、医疗文化等领域展开讨论,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医患冲突原因和对策研究。从人文社会科学角度研究医患关系的成果并不多见。我们拟在国内外已有的医患关系研究的基础上,从中美两国医患对话入手,着重微观层面的解释,实践性的解读,和动态的把握来阐释医患关系的建构过程,通过两国医患对话的对比,找出规律性的实践模式和相关的经验理论,试图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找寻适合中国医患关系发展的正确道路。医患关系研究涉及的学科很多,我们主要依托传播学,并使用在此基础上形成治疗传播系统理论框架对医患关系的三个阶段进行深层次剖析。我们从治疗传播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中美医患对话展开比较研究,深入探讨医患关系的建构与传播过程,这一过程的研究对于探索化解医患矛盾、构建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治疗传播系统理论中的关系传播阶段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医患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阶段。一开始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以后疾病信息的获得,治疗计划的实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中美这一阶段的医患对话比较,我们发现两国医患关系最大的差异在于信任关系问题。医患关系建立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患者对医生产生莫大的信任,医生职业得以维系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同时,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也使得医生获得了巨大的工作成就感。医生失去患者的信任原因来自于诸多方面。而其中中美两国最主要的是医患间的经济关系问题的差异。而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医院的生存问题,药品的回扣问题,医生的红包问题。此外,我们选取了关系传播阶段最重要的礼貌、非语言传播、移情三个传播要素加以探讨和研究,以便证明第一阶段对医患关系建构与传播的重要意义。治疗传播系统理论中的第二个阶段评估传播阶段主要是采集信息(信息交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比较两种病史采集模式的异同点,理解“以患者为中心”的病史采集模式的优势。通过中美这一阶段的对话研究,我们发现两者间的最大差异在于医患文化关系问题。医患之间的文化关系问题主要体现为认知水平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别以及物化关系的改变导致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文知识欠缺的问题,一是医生行为僵化、态度冷漠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病史采集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和障碍,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倾听和提问运用中美两国医患对话实例加以详细分析与解释,来完成评估阶段的主要任务。治疗传播系统理论中的第三个阶段治疗传播阶段主要任务是解释问题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制订双方同意的诊疗方案是指医生向患者解释专业意见并与患者及家属协商一个可行的诊疗方法进而安排下一步的工作。中美这一阶段的对话比较,两者间最大的差异在于伦理关系的差异。医患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一方面体现在双方的利益协调上的种种社会冲突;另一方面是知情同意原则的实施。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医患关系的法律不明确,以及知情同意权受侵犯导致的。成功完成解释和商定诊疗协议,不仅需要我们对医患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需要掌握除了一般传播技术(包括之前在建立关系和病史采集过程中讨论的相关技巧)之外的特殊技巧。医患关系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研究课题,不是单纯用某一个或几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所能解决的。我们拟采取关联行为的话语分析法(AIDA),再辅以实证法、归纳法、对比法、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定性研究法、动态静态结合法等研究方法,在实地录音转写之后,在建立小型语料库基础上,考察医生和患者互动过程中的对话特征与规律,进而探索和谐医患关系建构与传播的模式和理论。最后,我们总结了中美医患关系形成过程的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美国医患关系建构和传播过程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并总结文章写作中的不足,提出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
沈崇德[6](2014)在《医院数字化客户服务模式构建与规范化研究》文中提出服务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领域,服务科学是一种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来提供服务的创新。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将服务科学作为21世纪的美国国家创新战略之一重点提出。服务科学关注服务的创新、服务的模型、服务信息的共享、服务的流程化,服务像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流程化、规范化制造同时关注个性化的融合。信息科学是服务科学化的工具,信息管理是服务潜能的挖掘。医院信息客户服务体系建设是服务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科学理论与信息应用的结合。信息技术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系统的规范化建设是当前信息服务互联互通和信息服务健康发展的基础。传统的医院服务模式是“以医院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服务手段简单粗糙,就诊流程繁琐,就诊服务效率低下,医院服务仅仅停留在就诊过程中……群众对医院满意度偏低,就诊服务过程人文体验差,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有序引导就医、创新服务流程要求迫切。如何改变传统的医院服务模式,系统地来构建适应未来发展和群众需求的医院服务模式,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许多医院管理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医院管理者如何基于服务科学理论,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医院客户服务体系构建,推进新型服务工程建设,促进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丰富医院服务科学体系,是现代医院服务模式构建不可回避的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医院数字化水平的提高,各级医院逐步建立了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医院具备了长期保存客户动态健康信息的能力,为客户提供终身服务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打破了原有服务环节的诸多瓶颈,医疗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必将向“以客户为中心”过渡,数字化客户服务体系构建正逐渐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创新的热点。本文研究服务科学在医院服务领域应用,研究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重点引入“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研究数字化条件下医院客户服务体系构建模式,研究信息技术服务的规范化管理策略。研究的目的在于革新传统医院服务模式,利用医院数字化发展的先进成果与手段,以系统的视角,探索研究医院客户服务体系构建策略和整体解决方案,创新信息技术应用并为未来的信息技术服务规范化管理探索新路。通过数字化客户服务模式构建,实现医院客户关系管理和多元化的客户服务,提升医院服务水平,使患者得到更好地服务与关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为医院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过渡提供条件和可行的完整系统的解决方案,促进信息化条件下客户服务工程建设的系统化、规范化、流程化,丰富医院服务科学研究,促进该领域的服务标准化与规范化探索。数字化条件下“以客户为中心”的医院客户服务模式有利于医院管理者加强医院客户关系管理,建立良好的客户沟通机制,并保持客户与医院之间良好关系,深入挖掘医院客户资源,对这些客户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倾听医疗客户的呼声,针对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做出迅速而高效的反应;通过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并以终身服务的理念,将医疗服务人群进一步向外沿拓展:医院数字化客户服务系统的功能设计是建立在充分解析医院服务流程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的,如预约挂号、预约诊疗、诊疗注意事项提醒、检验检查流程提醒、信息发布等功能,可以解决传统方式下无法解决的“看病难烦”的问题,让患者体验到更加方便、快加便捷、周到细致的服务;通过高效的预约诊疗与挂号服务,可以很好地合理分流患者、减少患者的等候时间、使医疗工作量也达到均衡的作用,从而对医疗资源有个很好地配置,提高其利用效率;对病人医疗前、中、后全过程的跟踪与服务,将医院的整体服务提升一个新的高度,患者的医疗服务感受也大大改善;将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与互联网、智能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相结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医疗服务延伸到医院外,充分体现了主动关怀与主动医疗的理念:新型的医疗关怀服务与营销模式,体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创新相结合的创新,同时对提升医院品牌价值也有很大帮助。数字化条件下医院客户服务模式的构建和规范化管理探索涉及一系列服务信息系统和服务机构的建设以及相关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模式、运行管理方式的规范建设探索。以系统化的视角、“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一体化开放性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构建功能强大、内容丰富、信息共享的工作流程,实现对传统医院服务流程的优化,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建立相应的机制,为客户提供智能化、自动化、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快速、便捷、周到的服务。该数字化客户服务模式主要包括数字化客户关系管理与服务平台、数字智能语音客户服务系统、病房视频互动客户服务系统、基于物联网的健康管理与服务系统、基于3G的无缝隙院前院后绿色急救系统、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与APP的移动医疗系统的建立,以及包括分诊排队、自助服务、信息发布、支付管理和基于物联网的客户管理系统等在内的其他客户服务信息系统等的建立,还包括客户服务中心、门诊客户服务中心、住院部客户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的建立。这些信息技术服务系统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统一注册、统一索引、统一通讯和统一交互,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数字化条件下医院客户服务模式通过深入的客户医疗服务需求分析、自动的服务推送机制、完善的客户服务流程、系统的信息服务软件平台、多元的客户服务机构,向客户提供不间断医疗服务,同时实现医院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本文在提出模式构建策略和规范管理的同时,进行了现场验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该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丰富了服务科学理论,发展了在医疗领域的服务科学、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医院服务系统的建设方面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的信息技术服务策略和信息平台为统领的信息共享交互策略,具有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该服务模式的规范化建设管理思路也为未来有关部门制定医院客户信息技术服务相关建设管理指南提供了探索。
肖翊轩[7](2012)在《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逐渐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行业从事生产活动和经营依赖性最高的工具,临床诊疗资料以电子化的数据方式存储已是大势所趋。临床实际工作中使用电子化病历的需求非常迫切,因为临床诊疗数据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关联程度高。信息技术使得电子病历(EMRS)成为建立科学有效的医疗系统(HIS)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临床医疗中电子病历系统已经普遍被使用,其本质是以病人为核心的现代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支,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电子病历囊括了病人的基本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病情记录等内容,其解决了病历记录的复杂、零散的难题,其在使用中采用了层次化面向对象的语言结构描述方法。能够有效的对病人的全面信息进行描述、存储以及处理等问题。同时在XML基础上建立的电子病历的最大特点是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通过浏览器直接打开病历内容,降低了开发工作量。因此,我们展开了基于XML的电子病历系统的研究。HL7CDA临床文档结构,是由HL7组织发布的,第一个基于XML的医疗行业标准,CDA是一种指定以交换作为目的的,临床文档结构和语意的文档标记标准,更不能忘记的是可以在HL7消息中进行传输。为了实现在多个异构的系统中交换技术复杂度不同的具有可读性的患者医疗文档,我们建立了CDA标准。其将有助于我们构建基于XML技术的更有效、方便的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在我们需要时能够及时获得患者的临床信息,使得患者的临床信息成为医疗行为的基本与中心。本文对电子病历和XML语言的使用方法以及结构描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分析了其与电子病历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讨论了XML在电子病历领域的各项用途,依托HL7/CDA标准,完成电子病历描述结构的设计。采用XML记录的病历降低了对计算机硬件以及数据格式的依赖程度,甚至不会因为计算机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备的升级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工作,彻底抛弃了以来计算机平台的弊端。因为XML对每一个病历内容进行了唯一识记,有了识记之后,查询、交换等工作在纪录的信息中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在用户之间进行;XML允许用户在在遵循一定的标注的前提下,适时地对其进行有效的操作,大大加强了用户使用的方便性。我们通过内容加密实现了电子病历的机密性;应用数字签名保证其完整性,由此构成了电子病历的安全基础。
胡小丹[8](2011)在《生命科学课堂中运用拓展材料培养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也显示出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在生命科学课堂中教师应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教材外,还可以引入新的元素,开发出新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本课题在借鉴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结合高中生命科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拓展材料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文献研究发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三大品质: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检测和评价也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而拓展材料中富含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结合一定的教学方法运用拓展材料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图式理论,分析得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拓展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可行的。由此进行了相关的实践研究。在分析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现行教材特点的基础上,搜集拓展材料,并针对学生关于拓展材料的看法和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选择的拓展材料是符合要求的,且学生对于生活健康类和科技前沿类拓展材料尤为感兴趣。在此基础上提出课堂教学中拓展材料的运用原则和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教学实践结束后,从创新思维三大品质的角度编制检测题,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检测,并采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中运用拓展材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拓展材料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希望在以后教学中老师能够继续运用拓展材料。本研究对高中生命科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1)教师要彻底更新观念,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2)注重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3)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梁姝惠[9](2010)在《基于.NET的医疗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逐渐产生了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HIS)在医学领域已被公认为是医学信息学的重要分支。而在医院信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医疗信息系统(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建设。从世界信息化趋势出发,介绍了医疗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国内外医疗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了医疗信息系统的特性和应用该系统的意义,以及我国医疗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当今医院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规模和复杂性与日俱增,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包括传统的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由于软件复用力度有限,难以进一步提高这种企业级应用系统的软件开发效率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框架是重要的面向对象软件复用方式,不仅提供了代码复用,而且实现了设计复用。基于框架进行二次开发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具体设计和实施上从医院对系统的需求、医疗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等分析入手,采用UML建模技术,定义了系统的用例图,设计了系统的协作图,划分了系统的各个功能子模块。通过对系统数据流图的分析,建立了系统的E-R模型,并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将现实世界的实体集映射为关系数据库中的表。设计完成了系统类图,然后具体实现了各子系统,并介绍了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和软硬件运行环境。最后,总结了全文的内容,并对系统的进一步扩展进行了展望和初步的探索。
林肯·奇尔德,胡坚[10](2010)在《深海风暴》文中研究表明前海军医生彼得·克兰接到一项紧急召唤,赶赴大西洋上遥远的石油钻井平台,参与对那里流行的一种怪病的诊断和调查。克兰到达之后才得知,真正的疫情来自于幽深水下的名为"深海风暴"的尖端科学研究站。建造这个绝密研究机构的目的是对最新发现的远古遗址进行发掘,以找到神秘莫测的亚特兰蒂斯文明存在的证据。
二、现代检验诊断新技术(一) 怎样读懂验血报告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检验诊断新技术(一) 怎样读懂验血报告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探索 ——以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一、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现状 |
五、研究对象 |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对STSE教育的要求与教材分析 |
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对STSE教育的要求 |
二、人教版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旧、新教材中STSE内容比较研究 |
三、2016年-2020年全国卷(生物)STSE试题分析 |
第四章 STSE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
一、调查综述 |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 |
三、落实STSE教育的建议 |
第五章 STSE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方式 |
一、实施STSE教育的教学原则 |
二、STSE教育在高中生物学课堂的实施方式 |
第六章 融入STSE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结果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2)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人教版中学生物教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STEM教育顺应国际课程改革趋势 |
二、STEM教育契合现代人才培养理念 |
三、STEM教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
四、中学生物教材具有STEM教育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STEM教育的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一节 STEM教育的概念 |
第二节 国内外STEM教育的发展现状 |
一、国外STEM教育的发展 |
二、国内STEM教育的发展 |
第三节 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现状 |
一、国外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基于STEM的人教版中学生物教材定量分析 |
第一节 初中教材STEM知识点分类 |
一、教材中的科学类知识 |
二、教材中的技术类知识 |
三、教材中的工程类知识 |
四、教材中的数学类知识 |
第二节 高中教材STEM知识点分类 |
一、教材中的科学类知识 |
二、教材中的技术类知识 |
三、教材中的工程类知识 |
四、教材中的数学类知识 |
第三节 初、高中教材中STEM知识点的量化分析 |
一、科学类具体学科在教材中的分布 |
二、技术类具体学科在教材中的分布 |
三、工程类具体学科在教材中的分布 |
四、数学类具体学科在教材中的分布 |
第四章 基于STEM的人教版中学生物教材定性分析 |
第一节 教材中STEM教育的呈现方式分析 |
一、正文部分 |
二、辅栏部分 |
(一)旁栏 |
(二)活动栏 |
(三)拓展栏 |
三、练习部分 |
四、网站链接 |
第二节 教材中STEM教育的内容编排分析 |
一、教材中STEM教育内容的整合 |
二、教材中STEM教育内容的递进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中学生物教材中STEM教育内容的知识广度 |
二、中学生物教材中STEM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
三、中学生物教材中STEM教育内容的编排特点 |
第二节 建议 |
一、关于初中教材编写的建议 |
二、关于教师教学的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现象之问:世界范围内现代学徒制的勃兴现象引起学界关注 |
二、现实困惑: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出现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 |
三、理论发展: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需要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现代学徒制 |
二、知识特征 |
三、价值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现代学徒制价值的相关研究 |
二、知识特征的相关研究 |
三、现有研究的述评 |
第五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六节 方法论与技术路线 |
一、扎根理论方法论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基础:对知识与知识类别的认识 |
一、实用主义认识论及其对“知识”的界定 |
二、知识分类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一线员工知识特征研究的整体设计 |
一、数据收集方法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研究的实施与材料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
第一节 制造业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
一、制造与制造业 |
二、制造业的发展及现代制造业的特点 |
第二节 现代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
一、关于技术原理的知识 |
二、关于工艺技术的知识 |
三、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 |
四、关于操作技艺的知识 |
五、关于生产情境的知识 |
六、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
七、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
八、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
二、制造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
三、制造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
第一节 服务业的基本特点 |
一、服务与服务业 |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特点 |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
一、关于服务理论的知识 |
二、关于区域性服务的知识 |
三、关于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的知识 |
四、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 |
五、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
六、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 |
七、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
八、关于行业的知识 |
九、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
二、服务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
三、服务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
第一节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 |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发展 |
二、文创业的基本特点 |
第二节 文化创意产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
一、关于创意理论的知识 |
二、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 |
三、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 |
四、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 |
五、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
六、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
七、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
八、关于行业的知识 |
九、关于素材库的知识 |
十、关于个性化创意的知识 |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
二、文创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
三、文创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产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形成机制 |
第一节 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比较 |
一、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相同之处 |
二、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不同之处 |
第二节 不同类型知识的形成机制 |
一、服务/创意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的形成:从know到 know+ |
二、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知识的形成:操作性与认知性的共变 |
三、操作技能知识/技艺知识的形成:从行为主义到具身认知 |
四、工作情境知识的形成: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
五、判断决策知识的形成:非良构问题解决的过程 |
六、职业伦理规范知识的形成:社会规范与工作场所规范的互动 |
七、相关岗位基本知识的形成:岗位群职业教育与企业情境学习 |
八、行业知识的形成:内生与外生知识的互动 |
九、素材库知识的形成:知识的个性编码与长时记忆的形成 |
十、个性化创意知识的形成:个体、环境与文化的多因素作用 |
十一、工艺技术知识的形成:经验体系的默会传递与理论体系的编码扩散 |
十二、区域性服务知识的形成:地方知识的“双边缘”获取 |
第三节 各类知识形成机制的特点 |
一、发生空间:正规教育场所、非正规教育场所与非正式教育场所 |
二、发展阶段:前职业教育阶段、正规职业教育阶段、在岗工作阶段 |
三、形成途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情境感知、要素模仿、项目实施 |
四、基本介质:文本、言语、行为、影音、氛围 |
五、行动主体:学校、企业、行业、地方、家庭、社会、政府 |
六、依托载体:身体、大脑(思维)与态度 |
七、角色扮演:学生、学徒、从业人员、社会大众、独立个体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价值及其拓展 |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特点 |
一、多元主体参与 |
二、多种情境过渡 |
三、双身份多导师 |
四、工学交替运作 |
五、周期灵活设计 |
六、教学评结构化 |
第二节 知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价值的表征 |
一、知识的学习 |
二、知识的意义建构 |
三、知识的迁移 |
四、知识的创新 |
五、知识间的联系 |
六、知识的迭代与更新 |
七、知识学习兴趣的激发与非认知技能的提升 |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价值的实践与遮蔽 |
一、价值实践: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果的特点 |
二、价值遮蔽:知识论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问题 |
第四节 知识论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拓展 |
一、从制度到思想:树立现代学徒制服务个体“经验生长”的育人理念 |
二、从学习场所结合到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搭建多主体协作育人机制 |
三、从地方标准到系统标准:关键领域控制下标准制定的均权模式 |
四、从职业能力到核心素养:基于岗位情境的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培养 |
五、从单一阶段设计到多元阶梯设计:彰显现代学徒制的“终身性” |
六、从简单移植到行业特色:鼓励基于区域行业特点的模式改进 |
七、从普及到适合:注重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制造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
附录2 服务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
附录3 文创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
后记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基于模糊推理的医疗诊断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及工具 |
2.1 模糊推理技术 |
2.1.1 模糊推理定义 |
2.1.2 模糊推理简介 |
2.2 模糊推理的工作原理 |
2.2.1 模糊化 |
2.2.2 规则库 |
2.2.3 模糊推理 |
2.2.4 去模糊化 |
2.3 模糊系统的优缺点 |
2.3.1 传统的系统 |
2.3.2 模糊推理系统 |
2.3.3 模糊推理的方法 |
2.4 系统采用的相关工具 |
2.4.1 Delphi开发工具 |
2.4.2 SQL Server数据库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分析 |
3.1 系统的应用需求分析 |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2.1 经济可行性 |
3.2.2 技术可行性 |
3.2.3 操作可行性分析 |
3.3 功能需求分析 |
3.4 性能需求分析 |
3.4.1 硬件环境 |
3.4.2 软件环境 |
3.5 系统业务流程图 |
3.6 数据库分析设计 |
3.6.1 数据库设计步骤 |
3.6.2 表及结构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体系结构 |
4.2 系统软件设计的原则 |
4.2.1 系统的可靠性 |
4.2.2 系统的模块化 |
4.2.3 容易理解 |
4.2.4 效率性 |
4.2.5 模块独立性 |
4.3 系统的层次结构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概念结构设计 |
4.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数据库的链接 |
5.2 系统模块的实现 |
5.2.1 系统的基本信息录入模块的实现 |
5.2.3 系统诊断模块 |
5.2.4 系统的查询模块 |
5.2.5 系统诊断实例 |
5.3 系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人际传播的医患关系建构过程研究 ——以中美医患对话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目的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
1.2 文献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外医患关系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外医患对话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理论背景 |
1.4.1 治疗传播系统的理论建构依据 |
1.4.2 治疗传播系统的阶段划分依据 |
2. 医患关系形成阶段的关系传播 |
2.1 语言传播中的礼仪技巧 |
2.1.1 礼仪技巧的运用分析 |
2.1.2 礼仪的理论分析 |
2.2 非语言传播技巧的运用 |
2.2.1 非语言传播的研究现状分析 |
2.2.2 非语言传播技巧的运用分析 |
2.2.3 非语言传播的理论分析 |
2.3 移情技巧的运用 |
2.3.1 移情的研究现状分析 |
2.3.2 移情技巧的运用分析 |
2.3.3 移情的理论分析 |
2.3.4 支持技巧的运用分析 |
2.4 作为医患关系基石的信任分析 |
2.4.1 信任研究的背景分析 |
2.4.2 医患关系中的信任分析 |
2.4.3 信任的理论分析 |
2.4.4 信任的实现路径 |
2.5 总结 |
3. 医患关系发展阶段的评估传播 |
3.1 两种病史采集模式的比较分析 |
3.1.1 “以医生为中心”的病史采集模式 |
3.1.2 “以患者为中心”的病史采集模式 |
3.1.3 “以患者为中心”的病史采集模式优势分析 |
3.2 倾听技巧的运用 |
3.2.1 倾听研究的现状分析 |
3.2.2 倾听的层次和类型分析 |
3.2.3 倾听的理论分析 |
3.2.4 倾听技巧的运用分析 |
3.3 语言表达中的提问技巧 |
3.3.1 提问的类型分析 |
3.3.2 提问价值与作用分析 |
3.3.3 提问中的思维方式分析 |
3.3.4 如何实现有效提问 |
3.4 作为医患关系核心的文化分析 |
3.4.1 医患关系中人类倾向的分析 |
3.4.2 医患关系中主要文化特征的影响 |
3.4.3 跨文化传播的要素分析 |
3.4.4 有效跨文化传播的方法 |
3.5 总结 |
4. 医患关系深化阶段的治疗传播 |
4.1 医患信息中说服的运用 |
4.1.1 说服解决的医患信息问题 |
4.1.2 匹配信息问题的说服要素 |
4.1.3 实现有效说服的方法 |
4.2 信息共同理解中的探求运用 |
4.2.1 医患信息共同理解的回溯分析 |
4.2.2 使用探求解决信息共同理解 |
4.2.3 改变认知的探求模式框架分析 |
4.3 医患共同决策中自我披露的运用 |
4.3.1 共同决策研究的现状分析 |
4.3.2 共同决策与自我披露关系辨析 |
4.3.3 自我披露的运用分析 |
4.3.4 自我披露的理论分析 |
4.4 作为医患关系保障的伦理分析 |
4.4.1 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分析 |
4.4.2 医患关系中的知情同意分析 |
4.4.3 医患关系的职责:说明真相的分析 |
4.4.4 伦理决策的合理途径 |
4.5 总结 |
5. 结语 |
5.1 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分析 |
5.2 美国医患关系的借鉴与启示 |
5.3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医院数字化客户服务模式构建与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现状分析与研究内容 |
1.3.1 现状分析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基础 |
1.6 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服务科学与服务规范化 |
2.1.1 服务科学理论 |
2.1.2 服务规范化 |
2.1.3 服务科学理论与服务规范化对本文的启示 |
2.2 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研究 |
2.2.1 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 |
2.2.2 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分析 |
2.2.3 客户识别与客户获取 |
2.2.4 客户细分 |
2.2.5 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 |
2.2.6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对本文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院数字化客户服务的服务系统与服务功能 |
3.1 医院客户服务主要需求分析 |
3.2 数字化客户服务模式需要建设的服务系统和实现的服务功能 |
3.2.1 数字化客户关系管理暨核心客户服务平台主要服务内容与服务功能 |
3.2.2 全数字智能语音客户服务系统主要服务内容与服务功能 |
3.2.3 数字病房视频互动客户服务平台主要服务内容与服务功能 |
3.3 基于物联网的健康管理与照护系统主要服务内容与服务功能 |
3.4 基于3G的无缝隙绿色急救系统主要服务内容与服务功能 |
3.5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医疗服务系统主要服务内容与服务功能 |
3.6 其他客户服务系统主要服务内容与服务功能 |
3.7 基于信息平台的信息服务资源统筹与协同管理 |
3.8 客户服务组织与服务机制 |
3.9 服务质量提升需要协同的集中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院数字化客户服务模式的规范化设计 |
4.1 医院信息平台设计 |
4.2 医院客户服务平台设计 |
4.3 智能语音客户服务系统设计 |
4.4 数字病房视频互动客户服务平台设计 |
4.5 基于物联网的健康管理与照护系统设计 |
4.6 基于3G的无缝隙绿色急救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
4.7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医疗服务系统设计 |
4.8 其它客户服务系统设计 |
4.8.1 分诊排队系统设计 |
4.8.2 自助服务系统设计 |
4.8.3 各类费用支付管理系统设计 |
4.8.4 公共信息发布系统设计 |
4.8.5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客户管理系统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院数字化客户服务模式构建应用价值分析和应用效果验证 |
5.1 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及价值分析 |
5.2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暨核心客户服务平台应用及价值分析 |
5.3 其他客户服务系统应用及价值分析 |
5.3.1 全数字智能语音客户服务系统 |
5.3.2 数字病房视频互动客户服务系统 |
5.3.3 基于物联网的健康管理与照护系统 |
5.3.4 基于3G的无缝隙绿色急救系统 |
5.3.5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医疗服务系统 |
5.3.6 分诊排队、自助服务、信息发布等系统 |
5.4 应用效果验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成果及未来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该研究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子病历概述及相关技术分析 |
2.1 电子病历的定义及分类 |
2.2 电子病历与医疗信息系统的关系 |
2.3 电子病历发展的现状及遇到的难题 |
2.4 XML 技术介绍、构成及特点 |
2.5 XML 的相关技术 |
2.5.1 XLINK(XML 链接) |
2.5.2 XPOINTER |
2.5.3 DOM 和 SAX(标准接口规范) |
2.5.4 WEB SERVICES |
2.5.5 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
2.6 XML 与医学标准 |
2.7 XML 应用于电子病历 |
2.7.1 以 XML 作为病历描述的基础 |
2.7.2 基于 XML 病历信息的处理、交换和集成 |
2.8 系统开发平台 |
2.8.1 J2EE 平台介绍 |
2.8.2 ORACLE XML DB 技术 |
2.8.3 POWERBUILDER9.0 语言介绍 |
2.9 系统体系结构和体系结构的选取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业务流程图 |
3.2 系统数据流程图 |
3.3 电子病历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
3.4 电子病历的安全性需求 |
3.5 电子病历应该与医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
3.6 电子病历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对接需求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XML 电子病历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概述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3 电子病历系统存储结构的设计 |
4.3.1 电子病历的 XML 文档表示 |
4.3.2 电子病历的数据表结构 |
4.3.3 电子病历的逻辑结构 |
4.3.4 电子病历 DTD 文档的编写 |
4.3.5 电子病历信息集成 |
4.4 电子病历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
4.4.1 总体功能模块设计 |
4.4.2 系统维护管理 |
4.4.3 个性化设置 |
4.4.4 医生工作站 |
4.4.5 护士工作站 |
4.4.6 电子病案管理 |
4.4.7 住院质量控制工作站 |
4.4.8 病历和病历模板维护 |
4.4.9 病历浏览工作站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XML 电子病历系统的实现 |
5.1 电子病历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 电子病历编辑器的实现 |
5.3 电子病历系统模块的实现 |
5.3.1 医生工作站模块的实现 |
5.3.2 医生等级设置模块的实现 |
5.3.3 创建新的病历 |
5.3.4 质控病历评分打印模块的实现 |
5.3.5 病历终末评分模块的实现 |
5.3.6 质控明细模块的实现 |
5.3.7 病案召回模块的实现 |
5.3.8 病历查询模块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方法及完成标准 |
6.2.1 功能测试方法及标准 |
6.2.2 性能测试方法及标准 |
6.3 测试执行情况与记录 |
6.3.1 系统功能测试 |
6.3.2 系统性能测试 |
6.4 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6.5 测试结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生命科学课堂中运用拓展材料培养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及意义 |
第三节 课题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拓展材料与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创新思维概述 |
第二节 课题教学中运用拓展材料培养创新思维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三章 生命科学课堂教学中拓展材料的运用原则和方法 |
第一节 学情分析 |
第二节 关于生命科学拓展材料的前期调查 |
第三节 生命科学课堂教学中拓展材料的运用原则 |
第四节 生命科学课堂教学中拓展材料的运用方法 |
第四章 运用拓展材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第二节 课堂中运用拓展材料培养创新思维的实践教学案例 |
第三节 课堂中运用拓展材料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及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
第三节 前景与展望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一生命科学期中试卷 |
附录3: 生命科学创新思维能力检测题(前测题) |
附录4: 生命科学创新思维能力检测题(后测题) |
附录5: 访谈提纲 |
附录6: 课堂中发给实验班学生的拓展阅读材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NET的医疗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意义 |
1.2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医疗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案选择 |
2.1 .NET框架 |
2.1.1 .NET框架的体系结构 |
2.1.2 通用语言运行时(CLR) |
2.1.3 中间语言IL(Intermediate Language) |
2.1.4 .NET类库 |
2.1.5 公共语言规范CLS(Common Language Specification) |
2.1.6 公共类型系统(Common Type System) |
2.2 框架技术 |
2.2.1 框架概念 |
2.2.2 框架的特点 |
2.2.3 框架的分类 |
2.2.4 框架的组成元素 |
2.2.5 基于框架的软件开发过程 |
2.2.6 使用框架进行开发的优点 |
2.3 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1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
2.3.2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
2.3.3 两者相结合的混合模式 |
2.4 数据库选择 |
2.4.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2.4.2 SQL Server 2005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 |
3.1 需求分析 |
3.1.1 医院组织结构 |
3.1.2 系统业务流程 |
3.1.3 用户需求 |
3.2 用例图 |
3.3 系统的动态模型 |
3.4 系统功能模块架构 |
3.4.1 门诊管理系统 |
3.4.2 住院管理系统 |
3.4.3 药房管理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数据库设计 |
4.1.1 系统数据流图 |
4.1.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1.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2 数据库访问技术 |
4.3 系统类图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开发环境及工具选择 |
5.1.1 系统软件环境 |
5.1.2 系统硬件环境 |
5.1.3 编程语言C# |
5.2 系统的网络拓扑 |
5.3 门诊管理系统具体实现 |
5.4 药房管理子系统具体实现 |
5.5 住院管理系统具体实现 |
5.6 系统使用评价 |
第六章 论文总结及进一步工作 |
6.1 论文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深海风暴(论文提纲范文)
摘录毕 |
请求推迟做第2次破坏尝试以待保密区出现新的进展 |
指令 助记符 注 释 |
四、现代检验诊断新技术(一) 怎样读懂验血报告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探索 ——以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一、二为例[D]. 王洁. 石河子大学, 2021
- [2]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人教版中学生物教材分析[D]. 沈琳. 闽南师范大学, 2019(08)
- [3]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D]. 李政.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基于模糊推理的医疗诊断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彦哲. 河北科技大学, 2015(06)
- [5]基于人际传播的医患关系建构过程研究 ——以中美医患对话比较为例[D]. 叶欣. 武汉大学, 2015(01)
- [6]医院数字化客户服务模式构建与规范化研究[D]. 沈崇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7]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肖翊轩.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7)
- [8]生命科学课堂中运用拓展材料培养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D]. 胡小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9]基于.NET的医疗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 梁姝惠. 内蒙古大学, 2010(01)
- [10]深海风暴[J]. 林肯·奇尔德,胡坚. 译林,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