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JTB掺杂Alq体系的发光特性研究

DCJTB掺杂Alq体系的发光特性研究

一、DCJTB掺杂Alq体系的发光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静[1](2020)在《能量传输和载流子陷阱对三体掺杂器件磁效应的调控》文中认为在对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OLEDs)的研究中,反系间窜越(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RISC)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机制,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这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作用——可将原本被浪费的大量三重态激子在环境中热能的辅助作用下转变为单重态激子,为OLEDs的高效率发光做出非常巨大的贡献。那么,OLEDs在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够有效地发生RISC过程呢?在迄今为止的研究中主要包含以下两种情况:(1)使用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来制备OLEDs的发光层,这种材料的单三重态能级差非常小,为三重态激子向单重态激子的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2)制备激基复合物型OLEDs,这种器件中电子传输层材料与空穴传输层材料之间具有较大的能级势垒,在其界面或者体内大量积累电子和空穴,形成了单三重态能级基本相等的激基复合物,从而发生RISC过程。此外,在研究过程中为了降低荧光掺杂剂的自身淬灭作用,我们通常将之与一些主体材料掺杂例如CBP等(两体掺杂),并且掺杂剂的浓度都非常低。不仅如此,在上述两体掺杂的基础上又加入一种客体作为一种辅助掺杂剂如CBP:Rubrene:DCJTB(三体掺杂),进一步优化器件发光性能。伴随着OLEDs发光层中材料数目的不同,在发光过程中也就存在不同材料的极化子、激子等自旋对态,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会对器件的发光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这就涉及到器件中存在的微观机制(能量转移和载流子陷阱)。针对自旋对态间复杂多变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观机制的调节作用,有机磁效应是一种很好地可以被用来反应上述这些作用的方法。然后考虑到OLEDs的实际运用,在本论文中我们选择激基复合物(TCTA:PO-T2T)与荧光掺杂剂(DCJTB和4CzTPN-Ph)制备三体掺杂器件,通过分析该器件的有机磁效应曲线线型,采用洛伦兹与非洛伦兹公式进行拟合量化,进而对器件中的微观机制和自旋相互作用有了更深程度的了解。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四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OLEDs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概念、发展简介、器件结构。由于本文研究的是OLEDs的电致发光,因此对其在电注入下的发光原理和激子形成方式也进行了介绍。其次,考虑到材料本身的特性,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荧光材料同样进行了简单介绍阐述。然后对研究手段——有机磁效应以及被人们广泛应用的基本机理模型(即超精细相互作用模型、三重态-三重态激子淬灭模型和激子-电荷相互反应模型)进行了介绍。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工作——分析三体掺杂器件自旋态间的作用复杂多变的磁响应曲线,结合微观机制,重点分析造成上述线型的原因。第二章为实验简介部分,重点介绍本实验室在制备OLED过程中所用到的实验器材和器件基本性能(光-电-磁特性)的测量,以及相关数据的处理等。第三章我们介绍了分子内电荷转移态材料2,3,5,6-tetrakis(3,6-diphenylcar-bazol-9-yl)-1,4-dicyanobenzene(4CzTPN-Ph)与分子间电荷转移态材料(激基复合物)2,4,6-Tris[3-(diphenylphosphinyl)phenyl]-1,3,5-triazine(PO-T2T):4,4’,4’’-Tri(9-carbazoyl)trip henylamine(TCTA)共掺器件的磁电致发光效应以及微观机制。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同时对4CzTPN-Ph分别与PO-T2T和TCTA掺杂器件的MEL也进行了测量并分析。相互对比验证发现:室温下PO-T2T:4Cz TPN-Ph器件的MEL曲线与电流表现为反常依赖关系(也就是随着电流的增加而变大),而TCTA:4CzTPN-Ph器件表现为正常依赖关系(随着电流的增加而减小)。然而TCTA:PO-T2T:4CzTPN-Ph器件与4CzTPN-Ph浓度变化相关的MEL曲线出现了上述两种情况,即4CzTPN-Ph掺杂浓度较低时表现为正常依赖关系,而浓度较高时表现为反常依赖关系。由此,我们认为这三种器件存在异同点。通过分析他们的基本特性,我们得到结论:主客体间的能量转移作用同时存在于3个器件之中,而载流子陷阱作用是否存在将对器件的MEL曲线起到决定性作用。第四章我们同样针对激基复合物与荧光客体掺杂器件的研究,选用了传统的红色荧光掺杂剂4-(Dicyanomethylene)-2-ter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in-4-yl-vinyl)-4H-pyran(DCJTB),采用与第三章相同的研究办法进行研究。然而不同的是,我们发现在该器件中存在明显的RISC过程,而DCJTB是一个能隙较大的材料,理论上是不存在RISC过程的。通过分析器件在不同温度和电流下的MEL曲线,这种RISC过程在大电流和低温下得到了增强,与一般的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中的RISC过程有很大不同。由此推断,该RISC是来自DCJTB极化子对之间的。不仅如此,随着DCJTB浓度的增加,电子和空穴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导致了RISC向ISC的转变。此外,我们得到了高达10.17%的外量子效率,这表明极化子对间的RISC对器件的发光存在不可忽略的影响。

王佳男[2](2020)在《碳量子点在掺杂OLED器件和P3HT:PC61BM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近十几年中,有机光电器件的理论研究和商业化发展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机光电半导体材料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制造工艺简单、低毒性等突出的优点,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应用于各种有机光电器件中。但是,有机光电器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器件存在着性能低、寿命短、蓝色荧光材料不稳定、器件机理理论不完善等问题;有机太阳能电池(OSC,Organic Solar Cell)器件存在着光吸收弱、稳定性差、能量转换效率低等问题。基于有机光电器件的上述问题,论文主要围绕提高基于掺杂体系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与P3HT:PC61BM体系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而展开的。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论文介绍了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阐述了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机理和相关物理。利用微波辅助法合成了荧光材料碳量子点(CQDs,Carbon Quantum Dots),将其成功应用于蓝、黄、红及白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并对器件的光学和电学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引入碳量子点可以有效提高器件的发光亮度和电流密度,并且同时降低器件的开启电压。此外,碳量子点还能调控器件复合发光的位置;结合实验中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退化现象,分析了碳量子点的引入对器件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浓度碳量子点会使得有机层的表面形成凸点,这些凸点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形成暗斑,最终导致了器件的烧毁。将碳量子点同时引入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和阳极缓冲层之间以及活性层和阴极之间,并对器件的性能进行相关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引入碳量子点能够大幅度提高器件的性能,这是归因于了碳量子点的双界面修饰作用改善了载流子的传输和收集效率。另外,碳量子点的引入还能提高器件的光捕获能力。用PET基底成功制备出了基于P3HT:PC61BM体系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并详细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活性层和阳极缓冲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器件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及能量转换效率分别为12.00mA/cm2、0.53V、38%和2.13%。

袁进[3](2014)在《双发光层白光OLED器件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全固态、自发光、超薄、超轻、亮度高、可视角度大、响应速度快、清晰度高、功耗低、可弯曲、制造成本低等优点,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论文以蓝光和红光器件为基础,研究了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本身对实现照明固体化,彩色平板显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白光的电致发光,一般可由不同发光颜色混合而成,本文依据蓝红光双色合成白光的原理对白光OLED器件进行设计。单色蓝光OLED与红光OLED设计及制备过程是白光OLED器件研究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本文利用真空热蒸发工艺制备OLED薄膜器件,计划从OLED器件制备与性能研究着手。首先制备蓝光OLED器件,我们以BePP2蓝光发光材料,以期得到实现优秀蓝光发射时BePP2的最佳沉积速率,并就相关机理进行讨论;其次,保持BePP2的最佳沉积速率,改变发光层厚度,对比不同器件的电学、光学性质,综合考虑得到蓝光发光层的最优厚度;然后制备红光OLED器件,分析载流子注入及传输机理,研究空穴注入层2T-NATA膜厚与有机发光层中DCJTB掺杂浓度对器件的光电特性影响,为通过红光与其它基色互补合成白光OLED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研究的重点放在白光OLED器件,通过选择高效率的荧光发光材料,合理设计器件结构,制备具有高效率、高亮度和高色稳定性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对发光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通过对实验所制备白光OLED器件的性能测试和原理分析得到白光OLED 器件的优化结构为:ITO/2T-NATA(20 nm)/NPB(30 nm)/BePP2(35 nm)/Alq3:DCJTB(50 nm:2.0%)/Alq3(30 nm)/LiF(1 nm)/Al(100 nm)。

王菲菲[4](2014)在《级联式激光染料主客体掺杂体系在有机半导体激光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有机激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有机电子领域的研究热点,这是由于它具有可柔性、易制作和低成本等特性。而且有机激光的应用前景不仅在显示领域上,在集成光学方面也有潜力的发展空间。目前,具有较高的激光阈值激光材料一直是有机激光领域中的科学研究难题。而掺杂型有机发光的研究自报道以来,已经成为改善发光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有机发光材料和有机激光的研究,掺杂技术再次开启了优化光电研究的新道路。对此,本论文结合了掺杂体系的研究热点,对有机材料和有机半导体激光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针对深蓝色有机激光染料BN1掺杂体系的光泵浦特性和电致发光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分别将红、绿、蓝三种有机激光染料DCJTB、DSB和BN1掺入有机溶剂中,着重研究了掺杂体系中的能量传递理论,基于此理论研究制备了共掺杂型OLEDs,分析了能量传递机制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研究了深蓝色激光染料BN1未掺杂薄膜状态下的发光特性,通过发射光谱对薄膜的激光特性进行了探索,分析了BN1未掺薄膜在光泵浦条件下,其光谱强度和半波宽与激发强度的关系,确定BN1材料的光泵浦能量密度阈值为4.4μJ/cm2。同时,引入小分子主体材料CBP,研究主体CBP和客体激光染料BN1的掺杂薄膜CBP:3%BN1的自发放大辐射特性,确定薄膜的光泵浦能量密度阈值为7.0μJ/cm2,分析了低阈值有机薄膜的能量传递机制;其次,引入了蓝色有机激光染料BN1、绿色有机激光染料DSB和红色有机激光染料DCJTB,探讨了三种材料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重叠区域对能量传递效率的影响,巧妙地引入了掺杂体系的研究;利用旋涂法制备了激光染料掺杂型薄膜,在单掺杂体系中,分别对BN1:DCJTB、BN1:DSB和DSB:DCJTB掺杂薄膜进行光致发光特性及能量传递的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薄膜中主体的发光强度随着客体激光染料掺杂浓度的增大呈现增强的趋势,说明掺杂体系薄膜中实现了有效地能量传递,但由于浓度猝灭效应,在掺杂浓度最大时能量传递效率并不一定是最高;在双掺杂BN1:DSB:DCJTB薄膜中,分子间存在的级联式能量传递机制:BN1分子的激发态能量不仅可以直接传递给DCJTB,还可以通过桥梁DSB间接的传递给DCJTB。通过实验发现:在掺杂体系BN1:DCJTB中引入DSB作为中间转移体可以降低同种染料的浓度,减少激子浓度猝灭,采用级联式能量传递的方式使薄膜的发射光谱远离主吸收光谱,降低材料的吸收损耗,实现了材料的高效发光,提高了能量转移效率;最后,为了研究掺杂体系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基于深蓝色激光染料共掺杂OLEDs器件,结构如下:ITO/HI02/NPB/BN1:DSB:DCJTB/TPBi/LiF/Al,讨论了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分析了双掺杂激光染料体系器件中的级联式能量传递机制。在掺杂体系中,发光材料的光致发光是以能量传递为主要作用,而电致发光中的发光是能量传递和陷阱的共同作用;对于掺杂型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探索性地研究了OLEDS的发光效率较低的原因,一方面是掺杂浓度较大会引起染料分子间发生荧光淬灭,因此随着DCJTB掺杂浓度增加,器件的效率有所降低。另一方面,随着高量子产率的BN1掺杂浓度的相对降低,掺杂体系材料的发光量子效率亦会降低。

孟令川[5](2013)在《磷光敏化荧光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有机电致发光作为下一代的显示和照明技术一直是广大的光电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但是常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25%的量子效率限制成为一个不可突破理论极限。随着可以实现三线态激子电致发光的磷光材料的问世,为突破这一理论极限提供了可能,利用磷光材料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其在大电流下的电致磷光效率迅速下降问题成为影响其使用的一个瓶颈。为解决三线态激子湮灭导致的磷光材料掺杂的电致发光器件在大电流密度时发光效率的迅速下降问题,本博士论文利用荧光与磷光材料共掺杂的方式,通过能量传递的方式来降低三线态激子寿命,减少三线态激子湮灭效应。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选择与磷光材料在颜色上匹配的荧光材料,同时对发光器件的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设计,最终实现了高亮度的白色电致发光器件,并对磷光敏化荧光相关的机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磷光敏化荧光电致发光器件在电激发下具有更大激子形成截面,同时具有短的三线态激子寿命,会大大降低在大电流时三线态激子湮灭的发生,对提高器件发光效率具有显着作用。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总结了最新的关于有机白光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相关的发光材料和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和测试方法。第二至四章是本论文的研究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二章,首先,通过对于(Poly(9-vinylcarbazole))(PVK):Bis(2,4-difluorophenylpyridinato)(Fir6):rubrene薄膜的吸收、光致激发以及稳态光致发射光谱的研究,确定了Fir6与rubrene间能量传递过程对于薄膜的发光性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通过激子动力学模型对其作用进行了说明。然后,利用瞬态发光测量技术对PVK:Fir6:rubrene薄膜的瞬态发光衰减曲线进行了研究,确定Fir6与rubrene间能量传递传递过程可以有效的降低Fir6的三线态激子寿命,证明了利用磷光材料与荧光材料之间的能量传递作用来解决磷光材料电致发光效率在大电流迅速下降问题的可行性。通过研究Fir6与rubrene间能量传递速率与rubrene浓度间的关系说明了他们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是以分子间电偶极相互作用的Foster能量传递作用为主。最后,通过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效率的研究证实了Fir6与rubrene间能量传递可以改善Fir6的电致发光效率随电流下降的问题,并得到了器件效率整体的提高。说明了磷光敏化荧光的电致发光是提高大电流下电致发光效率的有效手段。第三章,本章主要对在磷光荧光双掺杂的电致发光器件中电致发光颜色随电压产生飘移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我们排除了电场引起的激子复合区域的移动以及荧光掺杂客体饱和而引起颜色随电压飘移的可能。通过对PVK:Fir6:rubrene(100:10:0.3in wt.)薄膜的电调制下的稳态以及瞬态光致发光的研究,确定了Fir6与rubrene间Dexter能量传递作用随电场而得到增强的效应是导致发光器件颜色随电压飘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还发现掺杂客体对于载流子的直接俘获作用也是造成PVK:Fir6:rubrene薄膜电致发射光谱随电压变化的另一重要原因。最后,我们进行了利用电致激基缔合物来避免在双掺杂器件中两掺杂客体间能量传递的作用而实现白色发光的尝试并且通过perylene与(1,1-Bis[4-[N,N’-di(p-tolyl)amino]phenyl]cyclohexane)(TAPC)双掺杂的PVK聚合物发光器件实现了白光的发射。第四章,我们进行了利用绿色磷光材料(fac-tris (2-phenylpyridine) iridium (Ir(ppy)3)来敏化荧光材料4-(dicyanomethylene)-2-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9-enyl)-4Hpyran (DCJTB)的研究,通过对器件结构上的设计,实现了对在电激发下所产生的单线态和三线态激子进行管理的办法来达到获得高亮度的白色电致发光器件的目的。通过对PVK:Ir(ppy)3:DCJTB薄膜的光致发光、三线态激子寿命和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特性的研究证实了Ir(ppy)3对于DCJTB可以实现良好的敏化效果。根据合成白光在颜色方面的考虑,选择了掺杂浓度为PVK:Ir(ppy)3:DCJTB为(100:5:0.4in wt.)的掺杂聚合物薄膜与N,N’-diphenyl-N,N’-bis(1-naphthyl)-1,1’-bipheny1-4,4"-diamine(NPB)蓝色荧光层搭配来实现白光。利用2,9-Dimethyl-.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 (BCP)的空穴阻挡作用实现对激子复合区域的控制,同时利用单线态激子与三线态激子不同长度的扩散距离,通过结构为ITO/PEDOT:PSS (30nm)/PVK:Ir(ppy)3:DCJTB (100:5:0.4in wt.)(60nm)/NPB(4nm)/BCP(10nm)/Alq3(20nm)/LiF(1nm)/Al(100nm)的电致发光器件实现了对于单线态和三线态激子管理的目的,并获得了白色发光,其亮度为8700cd/m2,最大流明效率为4lm/W。第五章,是结论与未来工作展望。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确定通过磷光敏化荧光可以改善大电流情况电致磷光效率迅速下降的问题并实现了器件整体效率的提高。2,确定了电场诱导的能量传递增强与荧光材料对载流子直接俘获作用会影响电致发射光谱的稳定性。3,通过对器件结构的设计,实现了器件的激子管理并获得了高亮度的白光发射。我们将在以下两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材料方面,需要找到成膜性更好能级更加匹配的聚合物主体以便可以获得更加优化的磷光敏化荧光。器件制备方面,需要通过器件结构的设计与制备方法的改进来改善器件发光的色稳定性问题。

林华平[6](2012)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发光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有机电致发光(OLED)作为新一代最具发展前景的平板显示技术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OLED是实现高分辨率和全彩显示的核心。OLED具有发光效率高、驱动电压低、响应速度快、色彩丰富、可视化角度大等优点,符合人们对现代显示技术发展的要求。本论文从器件物理的角度出发,围绕OLED基本理论、性能改善和发光机理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主要创新成果有:(1)在底发射器件中,利用具有阶梯势垒的复合空穴注入层与P型掺杂的复合空穴传输层改善空穴注入和传输。首先,创新性地利用Ag2O//MoOx作为复合空穴注入层,改善空穴注入,器件的发光效率提高约34%。空穴注入能力的提高用‘only器件’得以证明,并且通过F-N隧穿理论进行解释。其次,采用P型掺杂的复合空穴传输层,控制空穴迁移率,改善载流子平衡。器件的发光效率为5.22 cd/A,比NPB作空穴传输层的器件提高约50%,并且结合能级结构进行解释和分析。最后,首次将偏电子传输和偏空穴传输的材料掺入发光层,调节发光层载流子传输特性。采用偏电子传输的[TBADN: DSA-ph: BPhen]发光体系,器件的色坐标为(0.167, 0.220),最大发光亮度为6100 cd/m2,最大流明效率为6 cd/A。而采用偏空穴传输的发光体系,器件的色坐标变为(0.184, 0.309),最大发光亮度仅为142.3cd/m2,最大流明效率仅为0.9 cd/A。实验表明,TBADN为偏空穴传输的主体发光材料,具有电子掺杂的蓝光发光系统性能改善归因于BPhen有利于TBADN俘获载流子,偏空穴掺杂会导致粹灭现象加剧。(2)在蓝光OLED研究中,由于蓝光材料能带宽,电子亲合力差,导致蓝光器件在发光效率和色纯度与实际应用还有不小差距。首先,创新性地采用Ag2O//MoOx作复合空穴注入层,获得深蓝色发光(0.148, 0.101)。器件的最大功率效率为4.08 Lm/W,比CuPc作空穴注入层的器件提高187.3 %。其次,通过改变电子传输层(Alq3)的厚度,蓝光器件发光颜色可以从深蓝色[CIE(0.15,0.12)]调节到天蓝色发射[CIE(0.18,0.30)]。器件的最佳发光性能在‘最小’色坐标和‘最大’流明效率之间某一值获得,这是蓝光发光层发光和Alq3发光协调与控制的结果。然后,详细地研究了掺杂浓度和器件结构对蓝光器件性能的影响。采用[DPVBi: BCzVB]/[DPVBi: BCzVB: C545T]双掺杂双发光层结构,获得色坐标为(0.155, 0.212)的蓝光OLED器件。器件的流明效率为6.31 cd/A,比[DPVBi: BCzVB: C545T]双掺杂单发光层器件提高约1.36倍。实验表明,合理的器件结构对提高发光亮度、发光效率和器件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首次在具有高发光效率的[TBADN: DSA-Ph]主发光层和空穴传输层之间,插入一层超薄的色度调节层[DPVBi: BCzVB]。利用二者产生的色光合成蓝光,制备色坐标为(0.166, 0.201)、流明效率为8.43 cd/A蓝光OLED器件。(3)白光OLED要获得应用,必须解决效率、色稳定、淬灭效应和成本等实际问题。在白光OLED研究中,首先,创新性地利用“蓝光”和“白光”组成的双发光层制备白光OLED器件。通过调节蓝光发光体掺杂浓度和厚度配比,获得最优的发光亮度、发光效率、色坐标和色稳定性。电流密度为20 mA/cm2时,色坐标为(0.33, 0.37)。当电流密度从4 mA/cm2增大到200 mA/cm2时,色漂移仅为0.02个单位。同时,最大发光亮度为21 044 cd/m2,最大流明效率为9.12 cd/A。利用激子产生和扩散理论进行发光机理分析,建立发光光谱与各发光层发光效率、厚度以及激子扩散长度之间的关系式,并利用此关系式计算不同发光层厚度的光谱红蓝强度比。其次,首次采用缓变结发光层结构(DPVBi: BCzVB: X % DCJTB / DPVBi: BCzVB: Y % DCJTB,其中X<Y)提高白光器件的色稳定性。当电流密度从4 mA/cm2增大到200 mA/cm2时,色漂移仅为⊿x,y=±[0.000, 0.001]。然后,利用C545T掺杂的发光体系阐明多成分掺杂发光体系能量传递的具体途径,通过F?rster能量转移半径,证实能量传递的主要途径是从蓝光发光体DPVBi经由绿光掺杂剂C545T转移到红光掺杂剂DCJTB。最后,创新性地对不同的绿光掺杂成分在提高白光OLED发光效率和器件性能进行研究,得到最优的绿光掺杂成分。实验表明,采用Alq3掺杂可以改善器件的色坐标,提高色稳定性、抑制猝灭效应。同时,结合理论计算,阐明白光OLED器件性能改善的原因和发光机理。

姚星[7](2011)在《白色磷光敏化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由于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OLED)在平板显示和固态光源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是近年来科学研究的热点,而有机电致磷光材料的应用使得WOLED的效率实现了一个飞跃。本论文正是基于对WOLED特别是WPLED(白光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研究领域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将白色发光器件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得到高亮度和高效率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本论文首先研究了双掺杂体系PVK:Ir(ppy)3:DCJTB的光电特性和物理过程。研究发现掺杂体系中存在三种能量传递过程,它们分别是主体材料PVK向客体材料Ir(ppy)3、主体材料PVK向客体材料DCJTB传递能量及客体磷光Ir(ppy)3向荧光DCJTB有能量传递,其中Ir(ppy)3向DCJTB为主要能量传递过程且随着的DCJTB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电致发光过程中,随着DCJTB掺杂浓度的增加,在DCJTB上复合形成激子增多,在Ir(ppy)3上复合形成激子减少,同时由于Ir(ppy)3向DCJTB能量传递增加,导致Ir(ppy)3的相对发光强度减小。同时,由于Ir(ppy)3三线态激子的形成截面比DCJTB单线态激子的形成截面大,随着外加电压的升高,Ir(ppy)3的相对发光强度增加。其次,研究了基于双掺杂体系PVK:Ir(ppy)3:DCJTB的双发射层WOLED、单发射层WOLED和基于电致激基复合物的白光器件的发光特性,实验发现1.)双层器件ITO/PEDOT:PSS/PVK:Ir(ppy)3:DCJTB(100:5:0.4)/NPB(X nm)/BCP(10 nm)/Alq3 (20 nm)/Al(X=0,5,10,20 nm)得到了白光,在NPB厚度为5 nm时器件性能最佳,色坐标为(0.31,0.39)。通过在发光层中添加电子传输材料OXD-7,对ITO“紫外线—臭氧”处理以及在Al电极与有机层之间插入一层0.5nm厚的LiF电极修饰层等修饰手段使得器件的启动电压降低,亮度、效率、及其稳定性得到提高。2.)单层器件ITO/PEDOT:PSS/PVK:Ir(ppy)3:DCJTB:NPB (100:5:0.4:X)/BCP(10 nm)/Alq3(20nm)/Al没有得到白光。原因是PVK、NPB→Ir(ppy)3→DCJTB的能量传递过程,抑制了蓝光材料NPB中激子的形成,同时NPB的掺杂抑制了能量向Ir(ppy)3传递,导致向DCJTB的能量传递增加,从而使Ir(ppy)3的发光随着NPB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减弱。3.)在结构为ITO/PEDOT:PSS/PVK/BCP(10 nm)/Alq3(20nm)/Al的器件中得到了基于电致激基复合物的白光发射,在外加电压从18V到28V条件下,器件发光范围从(0.35,0.34)到(0.37,0.37)。该器件的长波峰发光来源于BCP激发态(LUMO)电子到PVK基态(HOMO)能级的跃迁。

汤昊[8](2009)在《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器件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又称为有机电致发光(OEL)因为具有主动发光,响应快,可视角度大及制作工艺简单等优点,受到学术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目前阻碍OLED实用化和市场化的关键问题是有些颜色的发光效率较低、工作寿命短、量产难度大。开发高效率与量产性稳定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探索新的器件制备工艺、优化器件结构、提高器件效率和寿命及探索彩色化的最佳方案等,仍然是研究工作的主要目标。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从材料合成、纯化、新型器件结构设计到器件优化做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合成了典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如电子传输材料Alq与空穴传输材料NPB,通过对反应条件的控制及各项工艺参数的优化,我们得到了高产率的Alq与NPB的粗品材料,其纯度分别达到了98.2%与95.5%。通过三温区同时升温的升华方法,我们对Alq与NPB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纯化,得到了有机电子级纯的Alq与NPB产品(纯度高于99.9%)。三温区同时升温升华的方法不但提高了材料的纯度,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提纯效率,降低了提纯过程中产物的损失。X射线衍射的结果表明,经多次提纯后Alq与NPB材料的晶体粒度增大,材料的性能有所改善。以各种纯度的Alq与NPB分别作为电子传输层与空穴传输层材料制作了发光器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材料纯度的提高,器件的性能也依次提高,这是因为随着材料纯度的提高,材料中杂质或缺陷浓度都会降低,这将减少杂质或缺陷对发光的淬灭与载流子传输的陷阱作用。杂质或缺陷浓度的减少将有利于激子的运动,提高器件中电子和空穴复合的几率,从而获得更高的发光效率。通过共掺杂方法,我们成功制备了以宽禁带材料ADN为基质的红、绿、蓝三色发光器件,实现了以一种材料为主体的三基色发光。其中蓝光器件的结构为ITO (80nm)/NPB (30nm)/ ADN: DPAVB: TBPE (30nm)/ Alq (30nm)/LiF (1 nm)/Al(100nm),经优化后器件的最大发光亮度达到5626cd/m2,最高发光效率6.2 cd/A ,CIE色坐标为x,y=0.15,0.19;绿色发光器件的结构为ITO (80 nm)/NPB (40 nm)/ ADN: C545T: DMQA (30nm)/ Alq (30nm)/LiF (1nm)/Al(100nm),经优化后器件的最大发光亮度达到15153cd/m2,最高发光效率为10.8 cd/A,CIE色坐标为x,y=0.30,0.62。红色发光器件的结构为ITO (80nm)/NPB (40nm)/ ADN: C6: DCJTB (30nm)/ Alq (30nm)/LiF (1 nm)/Al(100nm),经优化后器件的最大发光亮度达到12847cd/m2,最高发光效率为4.9 cd/A,CIE色坐标为x,y=0.61,0.38;ADN材料具有的双极性载流子传输特征,能够捕获多余的空穴,从而使器件中载流子的注入更加平衡,器件的性能得到提高。同时在一种主体材料中掺入双掺杂客体材料,能使得主体材料与客体材料之间的能量传递更加充分有效,并且不同的客体分子同时掺入到主体材料中也可以减少同种分子间的自淬灭几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掺杂发光分子的浓度淬灭现象,使器件性能得到大幅提高。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我们合成了一种新的蓝色非掺杂发光材料TOBP及一种新的红色掺杂材料DADIN。其中蓝光材料TOBP是一种含恶二唑基团的邻菲啰啉衍生物,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睐Щ湮露任?Tg=142℃,热分解温度Td=325℃,以该材料为发光层制备的蓝色发光器件ITO (80 nm)/NPB (30nm)/ TOBP (30nm)/ Alq (30nm)/LiF (1nm)/Al(100nm)的最大亮度达到4078cd/m2,器件的最高发光效率为2.7cd/A,CIE色坐标为x,y =0.15, 0.10。而红色发光材料DADIN是一种含吡喃腈、具有对称结构的掺杂型电致发光材料,与柯达公司经典掺杂型红色发光材料DCJTB相比,DADIN的合成、提纯工艺简单,产率高,更容易实现规模化制备。以DADIN为掺杂材料制备的红色发光器件ITO (80nm)/NPB (40nm)/ Alq:DADIN (30nm)/ Alq (30nm)/LiF (1nm)/Al(100nm),其发光峰值波长约在650nm处,CIE色坐标为x,y=0.64, 0.34,非常接近于NTSC标准红色,其最高电致发光效率达到2.3 cd/A。相比于以DCJTB掺杂材料制备的器件,以DADIN掺杂制备的OLED器件具有更高的色纯度及发光电流效率。

滕枫,唐爱伟[9](2008)在《掺杂DCJTB聚乙烯咔唑的发光性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PVK∶DCJTB体系的发光特性。实验结果表明,PVK∶DCJTB薄膜光激发时,PVK和DCJTB之间存在能量传递,DCJTB的浓度从1%增加到2%,能量传递效率明显增强,但仍然不充分。引入Alq3层后的PVK∶DCJTB/Alq3双层薄膜,PVK的发光被有效地抑制了,Alq3明显促进了PVK向DCJTB的能量传递效率,说明Alq3起到了能量传递的"桥梁"作用。而结构为ITO/PVK∶DCJTB/Alq3/LiF(1nm)/Al的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与光致发光光谱明显不同。电致发光时,Alq3层的发光的相对强度比光致发光时大许多,而且发光强度随着驱动电压的增加而增强,说明随电压的增加,有更多的空穴注入到Alq3层,致使载流子在Alq3层的复合几率随电场的增强而增大。

李新贝[10](2007)在《白光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白光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WOLEDs)既可用作平面照明光源,同时又可与彩色滤色膜结合实现全彩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在其制作过程中,光刻工艺和掺杂工艺是十分关键的工艺,因此白光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乶的研究备受人们的关注。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利用现有的材料,从白光OLED器件制作工艺、发光机理和结构入手,首先,针对光刻、曝光工艺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实验,详细研究了96×64点阵器件的光刻工艺和OLED器件阴极隔离柱成像过程中的曝光工艺,摸索出了最佳工艺参数。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器件效率和色纯度,采用三刺激值方法计算推导了色纯度为(0.33,0.33)的标准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OLEDs)所需要的红、绿、蓝三基色的最佳亮度配比:红光为28.2%,绿光为57.1%,蓝光为14.7%,为指导实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分别采用以DCJTB和TBPe作为红色、蓝色发光染料制作了两种单色(红色、蓝色)OLED器件,制备了器件结构为ATO/CuPc(15nm)/NPB(50nm)/Alq3(30 nm):rubrene(x):DCJTB(6.1 nm)/Alq3(30nm)/LiF(1nm)/ Al(100nm),(其中x=2、3.7、4.2、5nm,rubrene的掺杂比例为1.1%、2.1%、2.3%、2.8%)的红光OLED器件和结构为ITO/CuPc(150 nm)/NPB(500 nm)/ADN(300 nm):TBPe(30 nm)/Alq3(350 nm)/RbF(20 nm)/Al(1,000 nm)的蓝光OLED器件;讨论了红光OLED器件的发光机理,以及rubrene的掺杂浓度对发光效率等性能的影响;从蓝光器件的设计和制备入手,摸索出了一套完整而可行的制作方案,分别对器件的电压-亮度特性、电压-发光效率特性及发光光谱等特性进行了测试与讨论。基于以上研究,制作了两种新型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实验一中的白光器件利用蓝光ADN:TBPE发光层和红光Alq3:DCJTB发光层的双发光层实现白光显示,器件一结构是ITO/CuPc(15nm) /NPB(50nm)/ADN:TBPe(15nm)/Alq3:DCJTB缈15fm)/Alq(335nm)/LiF(2nm)/Al(100nm)。实验二中的白光器件利用多源掺杂单发光层实现白光显示,器件二结构是ITO/CuPc(15nm)/NPB(50nm)/Alq3: TBPe: DCJTB(30nm)/Alq3(35nm)/ LiF(2nm)/Al(100nm)器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采用实验一实现白光显示,该方法制作工艺简单、容易控制、实验可重复性歔较高,且色度比较稳定,随电压的变化幅度较小,最佳色度为(0.3345,0.333),几乎与标准白光色度重合,这在目前报道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居领先水平。最后,通过蒸镀红、绿、蓝三个发光层的方法,成功制作了一种色纯度很好的白光OLED,其器件结构为ITO/CuPc(10nm)/NPB (40nm)/ADN(50nm),3%TBPe/Alq(330nm)/Alq(330nm),1%DCJTB)/ Alq3(30nm)/Mg:Ag(10:1,150nm),器件的色坐标达到(0.333,0.3398),十分接近标准白光的色纯度,色温4,258.2℃。

二、DCJTB掺杂Alq体系的发光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CJTB掺杂Alq体系的发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能量传输和载流子陷阱对三体掺杂器件磁效应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1.1.1 OLEDs的器件结构及其发光原理
        1.1.2 OLEDs中各自旋对态的形成方式及作用机制
        1.1.3 常用有机材料及其特性
    1.2 有机磁场效应
        1.2.1 研究内容
        1.2.2 常见微观演化机制的磁效应
    1.3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主要工作
第二章 OLEDs的制备及测量
    2.1 OLEDs的制备
        2.1.1 基片清洗和处理
        2.1.2 旋涂技术
        2.1.3 有机分子束沉积技术
    2.2 OLEDs的光-电-磁等基本性能
第三章 电荷转移态激子发光磁效应的反常电流依赖关系
    3.1 引言
    3.2 器件制备与测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器件的基本性能
        3.3.2 器件的测量结果与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极化子对间的的异常反系间窜越以及通过调控分子内电子空穴距离实现反系间窜越到系间窜越的转变
    4.1 引言
    4.2 器件制备与测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能级结构和光电性能
        4.3.2 器件1和2的电流与温度依赖MEL曲线
        4.3.3 器件1的微观机制分析
        4.3.4 DCJTB掺杂器件的浓度依赖MEL曲线
        4.3.5 不同主体下的DCJTB掺杂器件的MEL曲线
    4.4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2)碳量子点在掺杂OLED器件和P3HT:PC61BM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发光二极管概述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概述
    1.4 量子点概述
    1.5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太阳能电池存在问题
    1.6 论文的内容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有机发光二极管与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工作机理
    2.1 有机半导体的成键模式、激子类型、能量传递和发光类型
        2.1.1 有机半导体成键模式
        2.1.2 有机半导体中激子的产生和能量传递方式
        2.1.3 荧光和磷光
    2.2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参数
        2.2.1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工作原理
        2.2.2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常见结构
        2.2.3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性能参数
    2.3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参数
        2.3.1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工作原理
        2.3.2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常见结构
        2.3.3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性能参数
    2.4 有机光电器件的制备技术
        2.4.1 真空镀膜法
        2.4.2 旋转涂覆法
        2.4.3 喷墨印刷技术
        2.4.4 丝网印刷技术
        2.4.5 卷对卷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碳量子点在基于掺杂体系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碳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3.2.1 碳量子点的制备
        3.2.2 碳量子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3.2.3 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能
    3.3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制备
    3.4 碳量子点在蓝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应用
        3.4.1 蓝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结构
        3.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碳量子点在黄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应用
        3.5.1 黄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结构
        3.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6 碳量子点在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应用
        3.6.1 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结构
        3.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7 碳量子点在白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应用
        3.7.1 白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结构
        3.7.2 实验结果和讨论
    3.8 碳量子点对有机发光二极管稳定性的影响
        3.8.1 概述
        3.8.2 实验结果和讨论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量子点在基于P3HT:PC_(61)BM体系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备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4.3.1 器件结构图和能带
        4.3.2 J-V特征曲线
        4.3.3 表面形貌研究
        4.3.4 阻抗谱研究
        4.3.5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法测试载流子的迁移率
        4.3.6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柔性衬底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
    5.1 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5.2 活性层的优化对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
        5.2.1 活性层的旋涂速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2.2 活性层的退火温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3 PEDOT:PSS层的优化对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
        5.3.1 PEDOT:PSS层的旋涂速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3.2 PEDOT:PSS层的退火温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双发光层白光OLED器件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研究进展及趋势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优势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2.1 有机电致发光基本原理
    2.1.1 有机半导体载流子注入
    2.1.2 有机半导体载流子传输
    2.1.3 能量传递理论
    2.1.4 荧光发射与磷光发射
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材料及制备工艺
    2.2.1 器件结构
    2.2.2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简介
    2.2.3 器件制备工艺
2.3 白光OLED结构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BePP_2单发光层蓝光OLED器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选用
    3.2.2 器件制备
3.3 实验测试结果和讨论
    3.3.1 BePP_2蒸发速率研究
    3.3.2 BePP_2沉积速率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3.3.3 BePP_2厚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3.3.4 器件的发光效率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DCJTB掺杂型红光OLED器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器件的制备
4.3 空穴注入层厚度对器件性能影响
    4.3.1 空穴注入层 2T-NATA的工艺
    4.3.2 掺杂剂DCJTB的工艺
    4.3.3 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J-V)特性
    4.3.4 器件的发光亮度-电压(L-V)特性
    4.3.5 器件的发光效率
4.4 DCJTB掺杂浓度对器件性能影响
    4.4.1 器件的制备
    4.4.2 实验测试结果和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蓝、红光互补型白光OLED器件研究
5.1 器件的发光亮度-电压(L-V)特性
5.2 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J-V)特性
5.3 器件的电致发光(EL)光谱
5.4 器件的发光效率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级联式激光染料主客体掺杂体系在有机半导体激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有机材料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1.3.1 常用的有机发光材料
        1.3.2 有机发光材料的光致发光
        1.3.3 有机发光材料的电致发光
    1.4 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现状
        1.4.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1.4.2 有机半导体激光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主客掺杂体系的能量传递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
    2.1 能量传递的基本理论
        2.1.1 能量传递机制
        2.1.2 库伦转移机制 Frster 理论
        2.1.3 电子交换机制 Dexter 理论
    2.2 掺杂体系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2.2.1 主客体掺杂型 OLEDs 的发光机制
        2.2.2 主客体掺杂体系在 OLEDs 中的应用
    2.3 掺杂体系在有机半导体激光中的应用
        2.3.1 激光器结构
        2.3.2 有机激光材料
        2.3.3 有机材料的能级体系
        2.3.4 掺杂体系在有机半导体激光中的应用
第三章 深蓝色有机激光染料的激光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深蓝色激光染料 BN1 的激光特性
        3.3.1 BN1 未掺杂薄膜的光致发光特性
        3.3.2 BN1 未掺杂薄膜的激光特性
    3.4 基于深蓝色激光染料 BN1 掺杂薄膜的激光特性
        3.4.1 CBP:BN1 掺杂薄膜的制备
        3.4.2 CBP:BN1 掺杂薄膜的激光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深蓝色激光染料掺杂体系的光致发光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蓝、绿、红三种激光染料的光谱特性
        4.3.1 蓝、绿、红三种激光染料薄膜的制备
        4.3.2 蓝、绿、红三种激光染料薄膜的光谱特性
    4.4 激光染料掺杂体系中的能量传递
        4.4.1 掺杂体系薄膜的制备
        4.4.2 单掺杂体系的光致发光特性
        4.4.3 双掺杂体系中的级联式能量传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深蓝色激光染料掺杂体系的电致发光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双掺杂体系的电致发光特性
        5.3.1 双掺杂体系器件的设计与制备
        5.3.2 双掺杂体系的电致发光光谱和光致光谱
        5.3.3 掺杂浓度对 OLEDs 发光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5)磷光敏化荧光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相关原理介绍
    1.1 引言
    1.2 固体发光历史简介
    1.3 OLED研发背景
    1.4 OLED的历史、现状与预期
        1.4.1 OLED发展历史
        1.4.2 OLED发展现状
        1.4.3 OLED的市场以及未来预测
    1.5 有机发光材料的相关理论问题
        1.5.1 有机分子轨道模型
        1.5.2 有机半导体中激子的状态与自旋
        1.5.3 荧光、磷光及其寿命
        1.5.4 能量传递与电荷俘获理论
        1.5.5 分子激发态
        1.5.6 荧光猝灭及固态溶剂效应
        1.5.7 有机发光材料简介
    1.6 有机发光器件简介
        1.6.1 有机发光器件的工作原理
        1.6.2 有机发光器件结构
        1.6.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技术
    1.7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表征
        1.7.1 器件的亮度和效率
        1.7.2 有机发光器件的光谱与色度
        1.7.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流-电压-亮度曲线
2 第二章 蓝色磷光敏化器件研究
    2.1 实验背景简介
        2.1.1 电致磷光的效率问题及解决办法
    2.2 样品制备与测试
        2.2.1 样品的制备
        2.2.2 样品的测试
    2.3 PVK:Fir6:rubrene薄膜的稳态光谱研究
    2.4 PVK:Fir6:rubrene薄膜的瞬态光特性研究
    2.5 PVK:Fir6:rubrene薄膜的电致发光特性的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第三章磷光敏化电致发光器件色稳定性问题的研究
    3.1 理论分析
    3.2 电场作用下的能量传递增强效应
    3.3 电场诱导的载流子俘获作用
    3.4 基于电致激基缔合物的白光器件
    3.5 本章小结
4 第四章绿色磷光敏化与激子管理
    4.1 绿色磷光敏化荧光的研究
        4.1.1 PVK:Ir(ppy)_3:DCJTB薄膜光致发光的研究
        4.1.2 PVK:Ir(ppy)_3:DCJTB薄膜电致发光以及磷光敏化效果研究
    4.2 激子管理与白光器件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发光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电致发光基本原理
        1.1.1 发光过程与机理
        1.1.2 有机半导体载流子注入
        1.1.3 有机半导体载流子传输
        1.1.4 能量传递理论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材料及制备工艺
        1.2.1 器件基本结构
        1.2.2 OLED制作材料
        1.2.3 器件制备工艺
        1.2.4 OLED驱动技术
        1.2.5 OLED失效机制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表征
        1.3.1 发光光谱(Spectrum)与色坐标(Color coordinates)
        1.3.2 发光亮度(Luminance)
        1.3.3 阈值电压(Threshol voltage)
        1.3.4 器件寿命(Life Time)
        1.3.5 发光效率(Luminescent efficiency)
        1.3.6 其它性能参数
    1.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优势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1.4.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特点和优势
        1.4.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尚待解决的问题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载流子注入与传输特性的研究
    2.1 Ag_20//MoO_x复合空穴注入层增强空穴注入能力
        2.1.1 器件的制备
        2.1.2 实验的测量结果和讨论
        2.1.3 本节小结
    2.2. P 型掺杂的复合空穴传输层提高器件发光效率
        2.2.1 器件的制备
        2.2.2 实验的测量结果和讨论
        2.2.3 本节小结
    2.3. 利用偏电子传输和偏空穴传输掺杂,调节发光层载流 子传输特性
        2.3.1 器件的制备
        2.3.2 实验的测量结果和讨论
        2.3.3 本节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蓝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性能的改善
    3.1 Ag_20//MoO_x复合空穴注入层实现深蓝色OLED器件
        3.1.1 器件的制备
        3.1.2 实验的测量结果和讨论
        3.1.3 本节小结
    3.2 可变颜色的蓝光OLED器件
        3.2.1 器件的制备
        3.2.2 实验的测量结果和讨论
        3.2.3 本节小结
    3.3. 掺杂浓度和器件结构对蓝光 OLED 器件性能的影响
        3.3.1 器件的制备
        3.3.2 实验的测量结果和讨论
        3.3.3 本节小结
    3.4 色度调节层实现高效率、高色纯度的蓝光OLED器件
        3.4.1 器件的制备
        3.4.2 实验的测量结果和讨论
        3.4.3 本节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改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和发光机理的研究
    4.1. 双发光层提高白光 OLED 发光效率和色纯度
        4.1.1 器件的制备
        4.1.2 实验的测量结果和讨论
        4.1.3 本节小结
    4.2. 双发光层白光 OLED 器件发光机理
        4.2.1 器件的制备
        4.2.2 实验的测量结果和讨论
        4.2.3 本节小结
    4.3. 缓变结发光层增强白光 OLED 色稳定性
        4.3.1 器件的制备
        4.3.2 实验的测量结果和讨论
        4.3.3 本节小结
    4.4. 基于 C545T 掺杂的白光 OLED 器件性能和能量传递 研究
        4.4.1 器件的制备
        4.4.2 实验的测量结果和讨论
        4.4.3 本节小结
    4.5. 基于绿光掺杂的白光 OLED 器件性能和发光机理研究
        4.5.1 器件的制备
        4.5.2 实验的测量结果和讨论
        4.5.3 本节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申请的专利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7)白色磷光敏化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工作
2 OLED基础知识和发光原理
    2.1 有机半导体的物理基础
        2.1.1 激发态分子
        2.1.2 单线态和三线态
        2.1.3 能量传递
    2.2 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机理
    2.3 OLED的基本结构
    2.4 WOLED的基本知识
        2.4.1 形成白光的基本原理
        2.4.2 WOLED的种类
3 OLED的制备与测试
    3.1 制备OLED的材料及其作用
    3.2 OLED的制备方法
    3.3 OLED的性能参数和测试方法
4 磷光掺杂OLED器件制备和发光物理过程的研究
    4.1 引言
    4.2 磷光掺杂OLED及能量传递过程的研究
        4.2.1 器件的制备
        4.2.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结论
5 WOLED器件的研究及性能优化
    5.1 引言
    5.2 双发射层WOLED器件的研究及性能优化
        5.2.1 不同厚度NPB白光器件的制备及发光特性研究
        5.2.2 添加不同浓度OXD-7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2.3 电极修饰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2.4 小结
    5.3 单发射层WOLED器件性能的研究
        5.3.1 实验与分析
        5.3.2 小结
    5.4 电致激基复合物白光器件的研究
        5.4.1 实验与分析
        5.4.2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历史及应用进程
        1.1.1 研究历史
        1.1.2 应用进程
    1.2 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原理
        1.2.1 有机化合物的发光
        1.2.2 有机分子的激发态能量转移
        1.2.3 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理论
        1.2.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过程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原理及全彩实现方式
        1.3.1 OLED 发光器件的结构原理
        1.3.2 OLED 全彩化方式
    1.4 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材料
        1.4.1 电极材料
        1.4.2 载流子传输材料
        1.4.3 电致发光材料
    1.5 OLED 三基色发光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
        1.5.1 OLED 蓝光材料和器件研究进展
        1.5.2 OLED 绿光材料和器件研究进展
        1.5.3 OLED 红光材料和器件研究进展
    1.6 论文的基本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性能有机电荷传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高性能电子传输材料Alq 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1 Alq 的合成
        2.1.2 Alq 的升华提纯
        2.1.3 提纯次数对Alq 材料纯度的影响
        2.1.4 Alq 的X 射线光谱
        2.1.5 材料纯度对Alq 传输性能的影响
    2.2 高性能空穴传输材料NPB 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2.1 NPB 的合成
        2.2.2 NPB 的升华提纯
        2.2.3 提纯次数对NPB 材料纯度的影响
        2.2.4 NPB 的X 射线光谱
        2.2.5 材料纯度对NPB 传输性能的影响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以9,10-二(2-萘基)蒽为基质的双客体掺杂红、绿、蓝三基色发光器件
    3.1 主体材料ADN 的合成与发光性能
        3.1.1 试剂和仪器
        3.1.2 ADN 的合成
        3.1.3 ADN 的光致发光性能分析
        3.1.4 ADN 的电致发光性能分析
    3.2 以ADN 为主体材料的蓝色发光器件
        3.2.1 实验和仪器
        3.2.2 主客体材料的吸收与发射光谱分析
        3.2.3 蓝色掺杂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分析
        3.2.4 蓝色掺杂器件的电压-亮度(L-V)特性
        3.2.5 蓝色掺杂器件的电致发光效率
        3.2.6 蓝色掺杂器件的稳定性
        3.2.7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3 以ADN 为主体的绿色发光器件
        3.3.1 实验和仪器
        3.3.2 主客体材料的吸收与发射光谱分析
        3.3.3 绿色掺杂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分析
        3.3.4 绿色掺杂器件的电压-亮度(L-V)特性
        3.3.5 绿色掺杂器件的电致发光效率
        3.3.6 绿色掺杂器件的稳定性
        3.3.7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以ADN 为主体的红色发光器件
        3.4.1 实验和仪器
        3.4.2 主客体材料的吸收与发射光谱分析
        3.4.3 红色掺杂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分析
        3.4.4 红色掺杂器件的电压-亮度(L-V)特性
        3.4.5 红色掺杂器件的电致发光效率
        3.4.6 红色掺杂器件的稳定性
        3.4.7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4.1 新型蓝色非掺杂电致发光材料TOBP 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1 试剂和仪器
        4.1.2 蓝色发光材料TOBP 的合成
        4.1.3 TOBP 的热分析
        4.1.4 TOBP 的光致发光性能
        4.1.5 TOBP 的电致发光光谱
        4.1.6 TOBP 的电致发光性能
    4.2 新型红色掺杂电致发光材料DADIN 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DADIN 的合成
        4.2.3 DADIN 的设计与合成讨论
        4.2.4 DADIN 材料的热分析
        4.2.5 DADIN 的光致发光性能
        4.2.6 DADIN 的电致发光光谱
        4.2.7 DADIN 的电致发光性能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9)掺杂DCJTB聚乙烯咔唑的发光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实 验
3 结果与讨论
4 结 论

(10)白光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OLED 概述
    1.1 OLED 的发展与应用
    1.2 OLED 的常用材料
        1.2.1 电极材料
        1.2.2 缓冲层
        1.2.3 载流子传输材料
        1.2.4 发光材料
    1.3 OLED 的器件结构
        1.3.1 单层器件结构
        1.3.2 双层器件结构
        1.3.3 三层器件结构
        1.3.4 多层器件结构
    1.4 OLED 的特点与问题
2 OLED 理论与实验基础
    2.1 有机材料的发光理论
        2.1.1 有机发光材料分子特征
        2.1.2 有机材料光物理过程
    2.2 OLED 器件的工作原理
        2.2.1 载流子注入
        2.2.2 载流子传输
        2.2.3 激子的产生与复合
    2.3 OLED 发光屏的制备
        2.3.1 ITO 玻璃的表面处理
        2.3.2 有机膜的制备
        2.3.3 金属阴极的制备
        2.3.4 器件封装
        2.3.5 器件测试
    2.4 OLED 性能评价参数
        2.4.1 发光亮度
        2.4.2 发光效率
        2.4.3 发光色度
        2.4.4 发光光谱
        2.4.5 发光寿命
        2.4.6 电流密度-电压特性
        2.4.7 发光亮度-电压特性
3 OLED 制备的实验设备改造与前工序研究
    3.1 膜厚监测装置的设计
    3.2 加热舟温控装置的设计
    3.3 电炉的制作
    3.4 光刻工艺研究
        3.4.1 96×64 点阵器件光刻工艺
        3.4.2 曝光工艺对阴极隔离柱成像的影响
4 OLED 器件研究
    4.1 白光OLED 器件
        4.1.1 国内 OLED 市场与企业概况
        4.1.2 OLED 器件彩色化
    4.2 OLED 器件实现白光辐射
    4.3 OLED 器件调色机理
        4.3.1 白光三基色亮度比值的计算
        4.3.2 实验
    4.4 基于 DCJTB 的红光 OLED 器件的发光性能与机理探讨
    4.5 基于 ADN:TBPE 发光层的蓝光 OLED 器件的制备
    4.6 基于 DCJTB 的单发光层和双发光层白光 OLED 器件
        4.6.1 实验
        4.6.2 结果与讨论
        4.6.3 小结
    4.7 高色纯度白光 OLED 的制备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DCJTB掺杂Alq体系的发光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能量传输和载流子陷阱对三体掺杂器件磁效应的调控[D]. 许静. 西南大学, 2020(01)
  • [2]碳量子点在掺杂OLED器件和P3HT:PC61BM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研究[D]. 王佳男. 兰州大学, 2020
  • [3]双发光层白光OLED器件制备及性能研究[D]. 袁进. 西安理工大学, 2014(04)
  • [4]级联式激光染料主客体掺杂体系在有机半导体激光中的应用[D]. 王菲菲. 上海大学, 2014(02)
  • [5]磷光敏化荧光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 孟令川. 北京交通大学, 2013(11)
  • [6]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发光机理的研究[D]. 林华平. 上海大学, 2012(07)
  • [7]白色磷光敏化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 姚星.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8]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器件研究[D]. 汤昊. 上海大学, 2009(05)
  • [9]掺杂DCJTB聚乙烯咔唑的发光性质[J]. 滕枫,唐爱伟. 发光学报, 2008(06)
  • [10]白光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研制[D]. 李新贝. 陕西科技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DCJTB掺杂Alq体系的发光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