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材料化学研究所简介

山西师范大学材料化学研究所简介

一、山西师范大学材料化学研究所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程雅坤[1](2020)在《教育公平视阈下高校本科招生生源状况研究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文中认为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从总体上扩大了各地区各阶层生源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入学公平问题成为学术界、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本研究获取了南京某省属重点高校2014-2018年五年间本科招生26169个完整生源的数据,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生源情况着手,先进行高校本科招生政策文本的分析,梳理了一般招生政策及高考加分、补偿政策的演变及政策诉求,对照分析南京某高校2014-2018年五年间生源整体情况,并重点关注国防生、高水平运动员、中外合作办学、综合评价录取、保送生、贫困与特殊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等特殊招生类型的生源情况,分析这些加分、补偿政策的实际效果及问题,进而从生源地地域、城乡、性别、高中校际和家庭因素等方面反应和探究高校生源差异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数据分析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发现国家不断改革各种加分、补偿政策试图达到教育公平,也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但这些加分、补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对生源造成了一些不公,比如地域省际差异、城市乡村区隔、专业性别隔离、超级中学问题、家庭资本参与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最后针对高校本科生源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需求和弱势生源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补偿的诉求,为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进而达到教育公平提出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求推进社会公平。

兰栋琪[2](2020)在《中国科学社与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化学成就,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至清中后期明显落后于世界,并未演化出具备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的近代化学。成立于1914年的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然而学界对中国科学社在化学学科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还未予以足够关注。基于此,本文拟以《科学》《科学画报》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中国科学社的有关档案史料和民国时期其他的期刊杂志探讨中国科学社在近代中国化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清末以来西方近代化学逐步传入中国,但发展效果并不理想。中国科学社成立后,通过创办期刊、译着书籍、学术交流和设立科学奖金等活动,推动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发展。同时在组织机构方面通过分股委员会中化学化工股的设立几乎囊括了国内绝大多数化学人才。这一群体是不折不扣的精英群体,大都从事化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不仅带动了中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发展,并且为近代中国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学社刚开始就是伴随着《科学》月刊的编辑出版而成立,因此《科学》的编辑和发行是中国科学社自始至终最重要的社务之一。作为中国科学社刊登学术研究成果最重要的平台,一定程度代表了中国科学社的最高学术成就。社员们以此为平台,发表论文,为统一化学名词、促进化学知识传播和整理古代化学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促成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史等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建立,加快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发展。在《科学》发行将近20年之际,社员们深感科学普及的不足,遂创办《科学画报》,并且组织社员举办通俗科学演讲以推广科学知识。社员们以此为媒介,阐明化学在生产生活和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介绍家庭中即可完成的化学实验,缩短了普通民众与化学的距离,使化学作为一个自然学科真正开始被寻常百姓家所了解和认识,极大的加速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普及。总之,中国科学社以《科学》和《科学画报》为主要媒介,同时开展其他活动,为引进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统一化学名词、展开化学研究、整理古代化学成就和加速化学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从“传统”走向“西方”的特点。然而限于时代背景等因素,中国科学社在发展近代化学的过程中出现了科学万能化和未能顾及基层等不足之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3](2015)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4](2014)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文中指出使用说明本表的学科门类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的学科门类基本一致,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类、经济学类等92个专业类。

墨宏山[5](2014)在《2011年中国大陆科研机构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6](2013)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总览》文中提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及招生工作按照新版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执行。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为了方便考生填报志愿时查询2013年全国普

么红杰[7](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研究表明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赵英,张韦韦[8](2010)在《武海顺:从一个学科到一所大学的经历》文中研究指明武海顺山西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磁分子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材料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国家973、863等重点项目,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负责人。在武海顺年富力强、成果迭出之时,他却毅然将发展的舞台让给优秀的年轻人,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团队建设上,将山西师大化材学院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由默默无闻提升到目前全国高校

张培富[9](2006)在《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 ——近代留学生对化学体制化的贡献》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归国化学留学生的奋斗史。本文通过追溯中国近代化学家角色与中国近代化学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近代归国化学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化学的体制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重点放在中国近代化学家共同体内部来讨论化学的体制化问题。贯穿全文的有两条线索: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和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 从论文结构看,本文由导言、正文六个部分、结束语,及两个重要的附录组成。尽管把关于中国近代留学活动背景的描述和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群体资料的整理放在“附录”部分,但它们却是本文立论的出发点和基础,因此首先介绍两个附录的内容。 附录Ⅰ,“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 这部分概况性地阐述了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是在怎样一个社会和留学大背景下出现与发展起来的。从留学时间上看,制度化的留学活动在民国时期形成,化学留学生正是在制度化的留学活动中诞生的。从留学主题来看,正是在多元化主题留学的大潮中,以学术为主题的留学活动才成为时代的强音,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正是以学术为主题的留学活动的产物。从留学地域上看,欧洲一直是中国留学生稳定的留学地域,日本曾经是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美国是中国近代科学强国杰出人才最重要的培养基地,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中坚力量正是留学美国的归国化学家。 附录Ⅱ,“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 《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共收录377名近代化学留学生,这是一份目前为止最为完整的《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名录》共分为姓名、生卒年、性别、籍贯及出生地、出国前受教育学校、出国时间、留学国家、国外受教育学校及其他机构、所获最后学位及学校、回国时间、回国后的工作专业及职业、国外学习和国内外工作简况等12个指标与栏目,具有指标分类合理,表格直观有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等特点,相当于一个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小传。

孟丹[10](2019)在《含羟基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C-C键架构反应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碳碳键的形成反应是构建有机分子骨架的重要方法,在有机合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常见的碳碳键形成反应有Friedel-Crafts反应、Mizoroki-Heck反应、Suzy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Diels-Alder反应、Knoevenagel反应、Aldol反应、Michael加成反应、Morita-Baylis-Hillman反应等。该类反应的进行往往伴随着有毒有机溶剂的使用以及反应时间长或反应产率低等缺点。基于此,化学家从不同角度优化该类反应的进行,有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催化剂的设计、环境友好溶剂的选择等方面,发展能促进该类反应进行的反应体系仍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近年来,离子液体由于其具有对水和空气优良的稳定性、对有机及无机化合物良好的溶解性以及易功能化等优点引起了化学家的研究兴趣。本文基于氢键对有机反应的微扰作用,合成了系列含羟基离子液体,并将其用于Knoevenagel反应、Morita-Baylis-Hillman反应以及安息香缩合反应中,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反应机理的推测,发展了一类高效促进该类反应的方法。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合成了含羟基离子液体氯化N-2-羟乙基吡啶,将其用于Knoevenagel反应。与结构类似不含羟基的离子液体氯化N-丙基吡啶及氯化N-丁基吡啶相比,发现以N-2-羟乙基吡啶、DABCO与水组成的溶剂-催化剂体系可高效促进Knoevenagel反应的进行。不仅反应产率高(83%-99%)、反应时间短(5-40min),而且该催化体系可循环使用。第二:用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DABCO)为底物,合成一系列含氮杂环离子液体。然后将其与甘油混合得到系列深共晶溶剂,用于Morita-Baylis-Hillman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溴化N-2-羟乙基DABCO+甘油(1:2)组成的深共晶溶剂中,除了芳环上连有给电子基(-OH,-N(CH3)2)的芳醛外,其它芳香醛都能以90%以上的产率得到目标产物。第三:仿维生素B1的结构设计合成一系列含羟基的噻唑类离子液体,将其作为催化剂用于安息香缩合反应。通过离子液体烷基链的调控,反应条件的优化,发现溴化4-甲基-3-苄基-5-(β-羟乙基)噻唑盐是一个比较好的催化剂,在苯甲醛的安息香缩合反应中以99%的产率得到目标产物。

二、山西师范大学材料化学研究所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师范大学材料化学研究所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公平视阈下高校本科招生生源状况研究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重要概念界定、相关理论阐述及研究设计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教育公平
        2.1.2 本科招生
        2.1.3 高校生源
    2.2 相关理论阐述
        2.2.1 胡森和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2.2.2 有效维持不平等假设
        2.2.3 社会分层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数据分析
        2.3.2 访谈调查
第三章 本科招生政策及南京某高校生源整体现状分析
    3.1 高校本科招生政策
        3.1.1 2014-2019年高校本科招生政策演变
        3.1.2 普通类生源招生政策
        3.1.3 特殊类型生源招生政策
        3.1.4 艺术类
    3.2 高考加分政策演变
    3.3 南京某高校本科生源整体情况分析
        3.2.1 文理科录取情况
        3.2.2 生源性别比例情况
        3.2.3 生源录取批次
        3.2.4 生源录取学院、专业概况
        3.2.5 从贝尔英才学院看本科精英教育改革
第四章 南京某高校特殊类型本科招生生源状况
    4.1 国防生
        4.1.1 国防生政策及生源状况
        4.1.2 国防生分数变化
        4.1.3 选择报考国防生的因素
    4.2 高水平运动员
        4.2.1 高水平运动员政策及生源状况
        4.2.2 江苏省高水平运动员生源成绩情况
        4.2.3 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变化及影响
    4.3 中外合作办学
        4.3.1 中外合作办学及生源情况
        4.3.2 中外合作办学分数线及正常批次分数线对比情况
    4.4 综合评价录取与保送生
        4.4.1 综合评价录取与保送生政策及生源状况
        4.4.2 综合评价录取政策变化
        4.4.3 保送生政策变化
    4.5 贫困与特殊地区本科招生生源状况
        4.5.1 贫困专项计划
        4.5.2 定向
        4.5.3 预科
        4.5.4 内地班
第五章 南京某高校本科招生生源差异状况分析
    5.1 生源地地域差异
        5.1.1 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省际差异
        5.1.2 南京某高校招生省份差异问题
        5.1.3 西部协作补偿计划应运而生
    5.2 城乡差异
        5.2.1 全国及江苏城乡人口情况
        5.2.2 南京某高校城乡比例失衡
    5.3 性别差异
        5.3.1 全国高校、社会女性人数情况
        5.3.3 南京某高校性别差异状况
        5.3.4 性别差异的问题
    5.4 生源高中校际差异
        5.4.1 保送生毕业中学及学费情况
        5.4.2 自主招生生源南京毕业高中情况
        5.4.3 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及校长实名推荐名额
        5.4.4 保送生制度与超级中学公平问题
    5.5 家庭因素差异
        5.5.1 中外合作办学学费等级差异情况
        5.5.2 保送生家庭房价情况
        5.5.3 家庭因素影响高等教育公平
    5.6 生源其他问题
        5.6.1 整体科类问题
        5.6.2 整体专业问题
        5.6.3 整体志愿率问题
第六章 缩小生源差异、促进入学机会均等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方面
        6.1.1 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
        6.1.2 借力“双一流”推进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6.1.3 对贫困和农村地区学生精准扶“弱”
        6.1.4 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长效补偿机制
    6.2 学校方面
        6.2.1 高校合理调整、编制省际招生计划
        6.2.2 高校建立招生计划听证制度
        6.2.3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特色办学
    6.3 社会方面
        6.3.1 全社会参与宣传教育补偿观念
        6.3.2 缩小阶层差距、保障教育均衡发展
        6.3.3 优化家庭文化资本的投入,树立教育性别平等观念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中国科学社与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有关中国科学社的研究
        (二)有关近代中国化学发展的研究
第一章 清末西方近代化学的传播和中国科学社的创建
    一、清末西方近代化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鸦片战争前后的初次传入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系统译书活动
        (三)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的期刊和教育传播
    二、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及其主要活动
    三、化学股社员群体分析
        (一)籍贯情况分析
        (二)受教育情况分析
        (三)从业状况分析
        (四)着名成员介绍
第二章 《科学》与近代中国化学研究的开展
    一、《科学》的发行及其特点
    二、主要栏目以及化学论文数量分析
    三、基础构建——化学名词讨论
    四、无机化学知识传播
        (一)对元素性质和作用介绍
        (二)对元素周期律的报道
        (三)对重要化学物质的介绍
    五、分享化学研究的平台
        (一)致力于古代金属成分分析——王琎的杰出工作
        (二)着重理论建设——韩组康的分析化学理论研究
        (三)陈朝玉和罗登义的营养化学研究
        (四)许植方的药物化学研究
        (五)其他学者和专题研究
    六、化学史的研究
        (一)对化学史分期的讨论
        (二)近代化学何以发生:对着名化学家的介绍
        (三)对中国古代化学成就的研究
        (四)对国内外化学发展情况的研究
第三章 《科学画报》与近代化学知识的普及
    一、《科学画报》的发行及其特点
    二、介绍化学内容的栏目分析
    三、化学与人生
        (一)化学与生命
        (二)化学与物质观
        (三)化学与日常生活
    四、化学与工业生产
        (一)化学元素在工业生产中的价值
        (二)重要的化学工业原料的介绍
    五、化学与战争
    六、实践操作——化学实验的介绍
    七、其他栏目介绍的化学内容
第四章 结语
    一、中国科学社在近代中国化学发展上取得的成果
    二、原因探析
        (一)组织运作
        (二)成员本身
        (三)刊物的发行
    三、由“传统”走向“西方”的特点
        (一)社员自身
        (二)杂志内容形式
        (三)杂志传达的精神
    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科学社学习化学社员的基本情况
附录二 :《科学》中的化学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专业索引使用说明
哲学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艺术学

(7)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理论层面
        1.1.2 现实层面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3 攻关计划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5.4.5 科技投资结构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7.1 科技评价综述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7.3.2 样本归集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 ——近代留学生对化学体制化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1. 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社会史研究
    2. 中国近代留学生与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研究
    3. 研究思路与方案
    4. 研究难点与创新
一、中国近代化学家角色形成的留学生群体指标分析
    1.1 留学生出国前的群体指标分析
        1.1.1 出生年代情况分析
        1.1.2 籍贯情况分析
        1.1.3 受教育情况分析
        1.1.4 出国年代情况分析
        1.1.5 出国年龄情况分析
    1.2 留学生出国后的群体指标分析
        1.2.1 留学国家情况分析
        1.2.2 留学大学情况分析
        1.2.3 获得学位情况分析
        1.2.4 留学时间情况分析
    1.3 留学生回国后的群体指标分析
        1.3.1 回国年代情况分析
        1.3.2 回国年龄情况分析
        1.3.3 回国后专业分布情况分析
    1.4 结论
二、创建社团及期刊—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开端
    2.1 留学生组建海外化学社团
        2.1.1 创建中国最早的化学社团
        2.1.2 创建中国最大的海外化学社团
        2.1.3 创建中国化学工程学会
    2.2 留学生创建国内化学社团
        2.2.1 创建中国最早的化工社团
        2.2.2 创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化学社团
    2.3 留学生创办化学化工期刊
        2.3.1 创办中国最早的化学化工期刊
        2.3.2 创办中国近代化学外文核心期刊
        2.3.3 创办中国近代化学中文核心期刊
    2.4 结论
三、发展高等教育——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重要依托
    3.1 留学生带领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兴起
        3.1.1 化学教育的初建
        3.1.2 化学教材的奠基
    3.2 留学生创建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体系
        3.2.1 化学教育体制的建立
        3.2.2 化学课程体系的形成
        3.2.3 化学教育物质条件的建设
        3.2.4 化学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3.2.5 开创化工教育事业
    3.3 留学生力鼎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曲折发展
        3.3.1 留学生群体的整合和壮大
        3.3.2 强化教育体制的管理职能
        3.3.3 扩张国立高校化学教育
        3.3.4 发展西部高等化学教育
    3.4 结论
四、建立研究机构——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核心建制
    4.1 留学生创设独立的化学研究建制
        4.1.1 创建国家化学研究中心
        4.1.2 创建国内北方化学研究中心
        4.1.3 创建国内中草药化学研究中心
        4.1.4 创建国内放射化学研究中心
        4.1.5 创建国家工业化学研究中心
        4.1.6 创建国家化学武器研究中心
    4.2 留学生创设高校化学研究建制
        4.2.1 开创高校化学研究建制化的先河
        4.2.2 战火中创建高校应用化学研究机构
    4.3 留学生创设企业化学研究建制
        4.3.1 创建中国第一个民办科研机构
        4.3.2 推进中国近代民办化学研究的建制化
    4.4 结论
五、取得标志性成就——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成果
    5.1 留学生出版的近代化学经典着作
    5.2 留学生发表的近代化学代表性论文
    5.3 留学生取得的近代化工开创性成就
    5.4 结论
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家角色形成的最高体现
    6.1 中国首批国家科学院院士——100%的近代留学生院士
    6.2 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近代留学生为主体的院士
    6.3 近代留学生最多的院士增选
    6.4 最后增选的近代留学生院士
    6.5 结论
结束语
    1. 困难的结束与总结
    2. 有益的借鉴与展望
附录Ⅰ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
    附 1.1 负岌西方的先驱——宗教留学生
    附 1.2 走出研习神学的圈子——从留美开始
    附 1.3 洋务运动的深化——官费派遣幼童赴美留学
    附 1.4 创办海军 加强海防——官费留学欧洲
    附 1.5 留学救国——东渡扶桑
    附 1.6 庚款留学——再启留美航船
    附 1.7 勤工俭学——奔向法兰西
    附 1.8 民国欧美留学生——中国学术研究体制化之中坚
附录Ⅱ 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
    附2.1 入选《名录》人员标准
    附2.2 附表2-2-1 《名录》
    附2.3 制作《名录》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
承诺书

(10)含羟基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C-C键架构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离子液体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1 离子液体的简介
        1.1.1 离子液体的发展历史
        1.1.2 离子液体的分类
        1.1.3 离子液体的制备
        1.1.4 离子液体的应用
    1.2 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1.2.1 离子液体作为绿色反应溶剂
        1.2.2 离子液体作为反应催化剂
        1.2.3 离子液体作为反应催化剂-溶剂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 含羟基吡啶类离子液体促进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吡啶类离子液体的合成
        2.2.3 离子液体催化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2.3.3 [HyEtPy]Cl-H2O的循环使用
    2.4 [HyEtPy]Cl-H2O-DABCO催化剂-溶剂体系促进的Knoevenagel反应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含羟基离子液体促进的Morita-Baylis-Hillman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离子液体的合成
        3.2.3 深共晶溶剂的合成
        3.2.4 季胺深共晶溶剂催化的Morita-Baylis-Hillman反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3.4 本章小结
4 仿VB_1 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安息香缩合反应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含羟基离子液体的合成
        4.2.3 离子液体催化的安息香缩合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4.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4.4 溴代4-甲基-3-苄基-5-(β-羟乙基)噻唑盐促进的安息香缩合反应机理
    4.5 本章小节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山西师范大学材料化学研究所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公平视阈下高校本科招生生源状况研究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D]. 程雅坤.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中国科学社与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D]. 兰栋琪. 山西大学, 2020(01)
  • [3]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J].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5(Z1)
  • [4]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J].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4(Z1)
  • [5]2011年中国大陆科研机构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的学术论文[J]. 墨宏山. 中国基础科学, 2014(02)
  • [6]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总览[J].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3(Z1)
  • [7]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8]武海顺:从一个学科到一所大学的经历[J]. 赵英,张韦韦. 教育与职业, 2010(31)
  • [9]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 ——近代留学生对化学体制化的贡献[D]. 张培富. 山西大学, 2006(10)
  • [10]含羟基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C-C键架构反应中的应用[D]. 孟丹.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山西师范大学材料化学研究所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