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 黎南复线铁路全线开通(论文文献综述)
赵奇志[1](2013)在《西津枢纽货运量预测及二线船闸通航条件研究》文中指出水运货运量是确定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主要依据,货运量预测结果的合理性、可靠性直接影响水运工程项目的投资和效益,对制定未来水运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水运设施的效益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船闸货运量是衡量内河航运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多。本文以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为样本,结合西津水利枢纽腹地经济发展及水运量现状和发展趋势,运用宏观整体预测和微观分析的综合预测方法,采用回归分析模型、三次指数平滑法、抽象方式选择模型、增长系数法四种数学方法,预测了西津水利枢纽中长期过闸货运量需求,预计西津水利枢纽过闸货运量2020年、2030年、2040年将分别达1690万吨、2760万吨、3720万吨。合理确定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的建设规模为按最大通过3000t级船舶的Ⅰ级船闸建设。通航建筑物的进出口区域,通常是指船闸上、下游引航道与河流(或运河)相连接的口门区,是船闸进出口与河道自由航行河段起纽带作用的区域,是过闸船舶(队)进出引航道的咽喉。当引航道轴线与河段主流成一定夹角时,引航道口门区常出现一种作用在船舶侧面的不利航行的复杂流态—“斜向流”。由于“斜向流”的作用,将迫使进出船闸的船舶扭转和强烈震动颠簸漂移,偏离航迹线而触碰引航墙,对船舶航行是不安全的。因此,在各种通航枢纽设计时,需要对通航建筑平面布置进行模型试验,包括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认识了解影响口门区水流条件的情况,分析斜向水流形成原因,进而提出改善口门区水流条件的种种措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鉴于通航建筑物的复杂性,本文以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为基础,通过对其建立物理模型,经水面线及流速验证,达到与原型相似的要求,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试验河段的水流运动特性。针对上、下引航道原方案布置和河型河势及地形等特点,进行了多方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由于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上引航道口门区处于弯曲河段弯道上游,上引航道轴线与主流之间的夹角较大,致使口门区存在较强横流;同时在引航道内形成大范围的回流,当入库流量较大(Q>9122m3/s),泄洪闸全部敞泄时,原设计方案上引航道口门区纵向、横向及回流流速均超过规范允许值。模型通过多方案的对比试验:采取加长分水墙和调整开挖边线等措施,使上引航道口门内、外的水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流量Q≤9122m3/s时,除个别点外,各项流速指标均能够满足相关规范要求。2)由于西津水利枢纽船闸下引航道布置于弯曲河道弯顶附近,二线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将受弯道水流、枢纽调度和运行方式的影响较大,通过调整引航道布置,一、二线船闸下引航道分开布置,适当加长一、二线之间隔流堤长度,调顺下泄水流方向,改善一、二线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的水流流态,使口门区通航水流指标基本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王鹏[2](2007)在《川渝黔地区铁路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十一五”时期是加快铁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在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均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克服西南地区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的先天不足。在西部大开发及铁路跨越式发展政策提供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下,要实现地方“十一五”规划,铁路应该是先行实施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及铁路“十一五”规划制定的路网布局,结合川渝黔两省一市在“十一五”期间的相关规划目标,对川渝黔两省一市在现阶段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及交通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区域内经济发展与铁路配套规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着重对处于区域核心地位的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及交通需求进行了分析预测,针对研究当中发现的问题在铁路既有线扩能、枢纽规划布局及高速铁路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在完成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铁路、公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在区域内的功能优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在三种方式如何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终提出了和谐发展川渝黔地区交通运输网的论断。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结合川渝黔两省一市“十一五”经济发展目标和近年来区域内铁路市场调查,系统分析了铁路在适应地区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如何提高干线能力、打破枢纽瓶颈、扩大路网规模等应对措施提供了研究依据。2、以成都为例,具体研究了成渝城市群的对外运输通道状况,并对成都市的对外交通需求进行预测,提出的结论是要加快成都、重庆两大铁路枢纽之间高速客运专线和重载货运专线的通道建设进程,以满足成渝经济圈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3、针对区域内铁路要适应两省一市“十一五”工业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川渝黔地区铁路客货运快速通道的建设构想,即形成以兰昆、沪汉蓉、蓉筑穗、沪昆和西南出境通道为主的五大通道。4、综合分析比较了铁路、公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在区域内的功能优劣,即当运距为205km以下时优先发展公路运输,205km~1058km时优先发展铁路运输,当运距达到1058km以上时,优先发展航空运输。并阐述了各种交通方式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和谐发展川渝黔地区交通运输网的论断。
石峡[3](2004)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各国开放商品市场、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等,要求各国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因此,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是与我国的总体发展目标与一致的。 西南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国欠发达地区。研究西南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对于我国贫困地区、边境地区、沿江地区、沿海地区的开放型经济研究有着理论方面的意义。 区域经济合作是促使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动力。区域经济合作与开放型经济的目标是内在地一致的。研究西南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开放型经济,对于解决当前西南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众多却整体开放度低的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与西南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浙沪长三角地区。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将西南地区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放在与长三角地区对比的角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西南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探索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的意义、途径。 本文所指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和重庆六个省区直辖市;长江三角洲指江苏、浙江和上海三个行政省市,即“苏浙沪”。
545007[4](2003)在《柳州铁路局50年的辉煌历程》文中研究表明回顾了柳州铁路局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运输与经营、安全生产、科技装备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朱健梅[5](2002)在《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西部大开发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经济实力,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经济大发展,交通需先行。因此,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问题,是当前我国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交通运输领域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本论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交通运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对我国交通运输如何适应和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如何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运输结构优化及运输通道优化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主要成果如下: (1)系统分析了西南地区经济和交通运输现状,探讨了该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和交通运输滞后的主要原因,明确提出了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必须适当超前和持续发展的观点,在区域交通发展研究时考虑到发展旅游交通,并与整体规划协调,以适应和拉动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2)深入分析了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以及对交通运输对资源、能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论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外交通占用资源、能源、环境影响等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资源、能源和环境现状,首次提出我国应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可持续交通运输发展模式。 (3)对运输结构优化可行性、重要性进行了分析,首次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涵盖整个交通运输领域问题的结构优化指标体系和结构优化数学模型,实现了定性基础上的定量分析。 (4)运输通道是一个国家、地区之间大宗人员与货物交流必须解决的最主要的运输问题之一,运输通道建设规划是我国逐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环节。本文对综合运输通道的含义、功能及运输通道优化选择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首次应用博弈理论建立了运输通道选择优化数学模型,为运输通道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5)论文提出了西南地区发展战略重点是建设大运量的运输通道,而运输通道建设以铁路干线建设为重点,省市区交通建设以公路为重点,水运建设以黄金水道建设为重点,民航以发展旅游支线为重点。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广西 黎南复线铁路全线开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 黎南复线铁路全线开通(论文提纲范文)
(1)西津枢纽货运量预测及二线船闸通航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工作的目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
1.2.1 船闸货运量预测研究的目的、实用价值与意义 |
1.2.2 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研究的目的、实用价值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货运量预测研究现状 |
1.3.2 船闸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研究 |
1.4 预期目标 |
第二章 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货运量预测 |
2.1 前言 |
2.2 经济腹地划分 |
2.3 腹地经济社会及经济发展 |
2.3.1 腹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规划 |
2.3.2 腹地内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 |
2.4 国民经济及交通运输发展对内河航运需求分析 |
2.4.1 腹地经济腹地运输化阶段分析 |
2.4.2 国民经济及交通运输发展对内河航运的需求分析 |
2.5 货运量预测 |
2.5.1 预测方法 |
2.5.2 主要货类分析 |
2.5.3 西津水利枢纽过闸货运量预测 |
2.5.4 预测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西津枢纽二线船闸通航条件研究 |
3.1 影响船闸通航条件的主要因素 |
3.2 西津枢纽二线船闸总体布置 |
3.3 模型设计与相似性验证 |
3.3.1 模型设计的基本考虑 |
3.3.2 模型范围 |
3.3.3 模型比尺的确定 |
3.3.4 模型制作与几何相似性检验 |
3.3.5 模型验证试验 |
3.4 试验研究的基本条件 |
3.4.1 水库运行方式 |
3.4.2 试验工况选择 |
3.4.3 模型尾水位控制 |
3.4.4 试验观测内容及量测设备 |
3.5 一线船闸通航水流条件试验 |
3.5.1 枢纽上游河道水流条件 |
3.5.2 一线船闸上、下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 |
3.6 二线船闸建成后通航水流条件试验 |
3.6.1 原设计方案 |
3.6.2 枢纽上下游河道水流条件 |
3.6.3 二线船闸上、下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 |
3.7 设计优化方案 |
3.7.1 方案调整简况 |
3.7.2 二线船闸上、下引航道航水流条件 |
3.8 试验优化方案 |
3.8.1 试验优化方案一 |
3.8.2 试验优化方案二 |
3.8.3 试验优化方案三 |
3.8.4 试验优化方案四 |
3.8.5 试验优化方案五 |
3.8.6 试验优化方案六 |
3.9 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布置方案优化试验汇总 |
3.10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研究成果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川渝黔地区铁路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川渝黔地区铁路发展现状 |
1.3 川渝黔地区社会发展对铁路的需求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方法 |
第2章 "十一五"川渝黔两省一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区域内铁路市场调查 |
2.1 四川省 |
2.2 重庆市 |
2.3 贵州省 |
2.4 两省一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
2.5 两省一市铁路运量趋势 |
2.6 2006年两省一市铁路吸引区内经济现状及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
2.6.1 2006年吸引区两省一市经济现状 |
2.6.2 2006年吸引区两省一市社会运量现状 |
2.6.3 2006年两省一市铁路主要营销指标完成情况 |
2.6.4 2007年吸引区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
2.7 客流趋势预测 |
2.7.1 客运市场分析 |
2.7.2 2006年铁路定期客流旅客问卷调查情况 |
2.7.3 2006年两省一市铁路春、暑运及黄金周旅客运输完成情况 |
2.7.4 2007年铁路客运市场预测分析 |
2.8 货源趋势预测 |
2.8.1 2007年两省一市铁路市场需求 |
2.8.2 2007年市场铁路货源变化情况 |
2.8.3 铁路有效货源预测 |
2.9 运输能力分析 |
2.9.1 线上能力 |
2.9.2 点上能力 |
2.9.3 局间交接口能力 |
2.9.4 机车能力 |
2.9.5 能力补强重点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成渝城市群的对外交通发展 |
3.1 成渝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成渝城市群的比较优势 |
3.1.2 成渝城市群的劣势 |
3.2 成都市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
3.2.1 公路、铁路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
3.2.2 民航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
3.3 成都市对外运输通道现状 |
3.3.1 成渝通道现状 |
3.3.2 铁路运输服务水平 |
3.3.3 公路运输网络服务水平 |
3.3.4 成都市对外运输存在的问题 |
3.4 成都市对外交通需求预测 |
3.4.1 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
3.4.2 客运量预测 |
3.4.3 货运量预测 |
3.4.4 方向运量比重预测 |
3.4.5 方向运量预测 |
3.4.6 成渝方向客运交通量预测 |
3.4.7 成渝方向货运交通量预测 |
3.5 成都市对外交通的规划研究 |
3.5.1 成都市对外交通成渝方向的规划研究 |
3.5.2 广域网运输大通道的规划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路要适应两省一市"十一五"工业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4.1 川渝黔两省一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目标 |
4.1.1 四川省 |
4.1.2 重庆市 |
4.1.3 贵州省 |
4.2 铁路要适应两省一市"十一五"工业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4.2.1 路网总体规模不够 |
4.2.2 干线能力不足 |
4.2.3 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不高,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4.2.4 枢纽能力不足,设施不健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川渝黔地区铁路客货运快速通道建设 |
5.1 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
5.2 高速铁路的优势 |
5.3 川渝黔地区快速客货运通道建设 |
5.3.1 四川省以成都为中心的快速客货运通道建设 |
5.3.2 重庆市客货运通道建设 |
5.3.3 贵州省以贵阳为中心的客货运通道建设 |
5.3.4 西南出境通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三大铁路枢纽建设及运量规划 |
6.1 三大枢纽概况 |
6.1.1 成都枢纽 |
6.1.2 重庆枢纽 |
6.1.3 贵阳枢纽 |
6.2 三大铁路枢纽客货运建设规划 |
6.2.1 成都枢纽 |
8.2.2 重庆枢纽 |
6.2.3 贵阳枢纽 |
6.2.4 货运战略装车点建设 |
6.2.5 货场功能的完善 |
6.2.6 机车车辆基地建设 |
6.3 三大枢纽客货运规划建设保障措施 |
6.3.1 优化运输组织,挖掘运输潜力,努力实现运输效率效益最大化 |
6.3.2 推进枢纽站场现代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铁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货服务体系建设 |
7.1 面向客货需求,加强市场营销 |
7.1.1 巩固和提高铁路在中长途客运和大宗货运市场中的份额 |
7.1.2 提高短途客运和高附加值货运市场份额 |
7.1.3 重点拓展商务高端客流和旅游客流 |
7.2 完善客运服务设施,提高竞争力 |
7.2.1 完善客运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
7.2.2 提高客站自动化水平,为旅客提供便捷的乘车服务 |
7.3 补强货运设施,完善货场功能 |
7.4 以信息化手段完善客货运服务体系 |
7.4.1 实现运输管理智能化 |
7.4.2 实现客货营销管理社会化 |
7.4.3 实现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
7.4.4 实现面向客户的旅客出行信息及货运信息地有效传递 |
7.5 大力引进新型客车车辆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和谐发展西南综合交通运输网 |
8.1 公路、铁路、航空发展现状及趋势 |
8.1.1 我国公路建设与发展概况 |
8.1.2 我国航空发展概况 |
8.1.3 我国铁路建设与发展概况 |
8.1.4 三种交通运输方式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8.2 三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及功能定位 |
8.2.1 铁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 |
8.2.2 公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性 |
8.2.3 民航运输的技术经济特性 |
8.2.4 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比较 |
8.2.5 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 |
8.3 铁路快速发展的动因 |
8.3.1 铁路建设与国民经济计划的适应性 |
8.3.2 四川、贵州及重庆的客货运输总体需求增长 |
8.3.3 铁路建设面临的紧迫性 |
8.4 区域背景下西部铁路建设的必要性 |
8.4.1 川渝黔地区铁路建设的区域特性 |
8.4.2 区域内未来铁路运量预测 |
8.4.3 区域内铁路建设面临的形势 |
8.4.4 成渝运输市场的竞争概况及趋势 |
8.5 发达国家铁路发展水平以及对我国铁路建设的启示 |
8.5.1 工业化发展阶段铁路运输的特点 |
8.5.2 工业化发展阶段铁路运输的经济社会特点和发展趋势 |
8.5.3 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
8.5.4 对我国现阶段铁路运输的对策建议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主要工作业绩 |
(3)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第一章 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理论基础 |
一、 西南地区建立开放型经济的全国背景 |
二、 西南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开放型经济的含义及其基本度量方法 |
一、 开放型经济的含义 |
二、 开放型经济的基本度量方法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合作与开放型经济是内在地一致的 |
一、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
二、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同 |
三、 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内在地一致的 |
第二章 西南地区开放型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
第一节 西南地区的贸易依存度 |
一、 西南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量考察 |
二、 西南地区外贸依存度比较 |
三、 西南地区GDP比较 |
第二节 西南地区的外资依存度 |
一、 西南地区利用外资的总量水平比较 |
二、 与GDP对应的西南地区利用外资水平 |
三、 西南地区的外资依存度比较 |
第三节 西南地区开放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
一、 对外贸易依存度低 |
二、 利用外资的能力较弱 |
三、 贸易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呈基本下降趋势 |
第三章 西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
第一节 西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
一、 西南区域经济合作的全国背景 |
二、 西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
三、 澜-湄航道的正式通航为西南地区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创造了难得机遇 |
第二节 西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
一、 西南地区在CAFTA中的地位和作用 |
二、 西南地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合作 |
三、 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作区 |
四、 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 |
第三节 西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
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云南与广西的“桥头堡”之争 |
二、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 |
三、 区域内部“核心”之争:“长江上游经济带”与“南贵昆经济区” |
第四章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 |
第一节 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湄公河开发合作 |
一、 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湄公河开发合作 |
二、 联合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合作 |
第二节 加强西南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互动 |
一、 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的合作 |
二、 在CEPA与CAFTA中对接:“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 |
第三节 开展西南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 |
一、 以成都为中心,建设西南金融中心 |
二、 进一步整合西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
结束语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活动和发表的论文 |
(4)柳州铁路局50年的辉煌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建设实现了长足发展 |
2 运输与经营实现大跨越 |
3 运输安全实现了有序可控 |
4“科技兴局”战略拓展了新的空间 |
(5)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交通运输发展综述 |
1.3.1 国外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
1.3.2 国内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 |
1.3.3 交通运输与物流 |
1.4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
1.4.1 基本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分析 |
2.1 西南地区各省市区社会经济状况 |
2.1.1 四川省社会经济概况 |
2.1.2 重庆市社会经济概况 |
2.1.3 贵州省社会经济概况 |
2.1.4 云南省社会经济概况 |
2.1.5 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概况 |
2.2 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及其原因 |
2.2.1 原有的经济基础差 |
2.2.2 改革开放滞后,思想观念落后 |
2.2.3 投资的硬环境差,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
2.3 西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
2.3.1 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环境 |
2.3.2 国家对西部大开发实施的重点及优惠政策 |
2.3.3 西南地区在大开发中实现大发展 |
2.3.4 旅游将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 |
第3章 西南地区交通运输现状分析 |
3.1 西南地区交通运输现状 |
3.2 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
3.3 西南地区交通运输面临的机遇 |
3.3.1 未来交通大市场分析 |
3.3.2 国家在西南地区及各省市区交通建设重点 |
3.3.3 西南地区应大力加强旅游交通 |
第4章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可持续交通运输发展模式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交通运输对西南地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
4.3 交通运输活动对资源、能源、环境的负面影响 |
4.4 可持续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 |
4.5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可持续交通运输发展模式 |
4.5.1 各种运输方式能耗、占用土地、环境污染等的比较 |
4.5.2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交通运输发展模式 |
第5章 交通运输结构指标体系与结构优化数学模型 |
5.1 运输结构优化的可行性 |
5.1.1 优化的可行性 |
5.1.2 优化的重要性 |
5.2 运输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 |
5.2.1 运输结构优化的目的 |
5.2.2 运输结构优化的思路 |
5.3 交通运输结构优化的递阶层次结构 |
5.3.1 交通运输结构优化的层次结构体系 |
5.3.2 运输结构优化指标的分类 |
5.3.3 运输结构优化指标体系 |
5.4 交通运输结构优化数学模型 |
5.4.1 优化步骤 |
5.4.2 判断矩阵的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5.4.3 西南地区各运输方式结构优化的基本步骤 |
第6章 交通运输通道选择优化数学模型 |
6.1 运输通道的意义和作用 |
6.1.1 运输通道的含义 |
6.1.2 运输通道的功能 |
6.1.3 运输通道建设的意义 |
6.2 区域运输通道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度 |
6.3 竞争性运输通道的选择 |
6.3.1 问题的提出 |
6.3.2 模型的建立 |
6.3.3 模型的求解 |
6.3.4 相关问题的讨论 |
6.4 运输通道内部运输方式的分配与协调 |
6.4.1 分配与协调的内容 |
6.4.2 运量分配模型 |
第7章 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
7.1 西南地区交通发展基本思路 |
7.1.1 交通运输适度超前发展 |
7.1.2 运输通道建设应放在首位 |
7.1.3 依靠科技进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7.1.4 调整运输结构,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
7.1.5 必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
7.2 西南地区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
7.3 西南地区交通发展布局依据和原则 |
7.3.1 坚持整体性科学性的原则 |
7.3.2 优化运输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原则 |
7.3.3 通道为主与兼顾网络的原则 |
7.3.4 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原则 |
7.4 西南地区交通发展战略布局 |
7.4.1 区际运输通道 |
7.4.2 区内运输通道 |
7.4.3 国际运输通道 |
7.5 近、远期交通运输发展布局重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图 |
四、广西 黎南复线铁路全线开通(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津枢纽货运量预测及二线船闸通航条件研究[D]. 赵奇志.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5)
- [2]川渝黔地区铁路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D]. 王鹏.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6)
- [3]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D]. 石峡. 广西大学, 2004(04)
- [4]柳州铁路局50年的辉煌历程[J]. 545007. 中国铁路, 2003(01)
- [5]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D]. 朱健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