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剂量胸腺肽合清肝解毒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覃艳新[1](2020)在《基于Fibroscan技术探讨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Fibro Scan技术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疏肝解毒方干预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该阶段的患者定期随访监测管理及寻求安全且有效的中医药干预治疗,延缓疾病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方法:1、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疏肝解毒方治疗组与疏肝解毒方安慰剂对照组,每组各30例。2、治疗方案:治疗组予疏肝解毒方免煎颗粒(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工司生产),药物组成为:柴胡15g、白芍15g、黄芪30g、白术20g、枳壳10g、党参20g、叶下珠10g、茵陈10g、虎杖10g、菟丝子20g、杜仲20g、牛膝15g、桃仁10g、龟板20g、鳖甲20g、炙甘草10g。对照组予疏肝解毒方安慰剂免煎颗粒,药物主要成分为蕾香,配以水溶淀粉、无水葡萄糖、食用巧克力棕色素、食用果绿色素、食用柠檬黄色素)。两组均以开水冲服200ml,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100ml,疗程共24周。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的中医临床证候评分、肝脏硬度值(LSM)、肝脏纤维化四项: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NP)、Ⅳ型胶原(Ⅳ-C)、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 L)、直接胆红素(DBi L)、白蛋白(ALB);HBV-DNA载量、HBs Ag及HBe Ag变化情况,并根据相应疗效评价标准,作出疗效评价。同时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93.33%,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3.33%、40%,两组患者同期症状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第24周时有效率高于第12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第24周时与第12周时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中医证候积分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均显示治疗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组内任意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第12周时胁肋胀痛、情志抑郁的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24周时,情志抑郁、胁肋胀痛的证候积分较第12周时亦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各项证候积分在各个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3、肝脏硬度值(LSM)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肝脏硬度值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的肝脏硬度值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均显示,治疗组的肝脏硬度值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组内任意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12周时与治疗前的肝脏硬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至第24周时患者肝脏硬度值反而明显高于第12周时及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维四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肝纤维四项指标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的肝纤维四项指标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治疗组的肝纤维四项指标在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第12周时与治疗第24周时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在治疗前、第12周时、第24周时的肝纤维四项指标组内任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肝功能指标变化: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及第24周时组内两两对比,所观察的所有肝脏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同期组间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6、HBV-DNA病毒载量下降及阴转变化比较:在治疗的第12周与第2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实现HBV-DNA对数值下降大于1log、2log方面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实现HBV-DNA对数值下降大于3log及HBV-DNA阴转方面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7、HBe Ag转阴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两组同期HBe Ag转阴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HBs Ag转阴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未有患者出现HBs Ag转阴。9、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共纳入了60例患者,在24周的治疗周期内所有患者没有脱落及失访均完成了实验研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对患者安全指标进行检查,治疗前后安全指标均无明显异常变化。仅有1例患者感觉服药后有轻度恶心不适,但均能忍受,其余病例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疏肝解毒方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抑制HBV-DNA的复制,降低肝纤维四项指标及肝脏硬度值,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本研究证实中药复方疏肝解毒方干预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有效且安全,可延缓疾病进一步进展,为临床提供一种较为有益的治疗手段,弥补了现代医学对于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治疗的不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王歆圆[2](2019)在《益气活血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益气活血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材料与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为主的方式,检索时间限于2000年-2019年,中文主题词为“原发性肝癌”,副主题词为“益气活血”或“益气化瘀”或“补气活血”或“补气化瘀”在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进行检索,英文主题词为“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副主题词为“invigorating qi”or“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选出263篇文献,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获得了14篇关于以益气活血为基本立法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RCT研究。主要结局指标包括缓解率、稳定率、生活质量、治疗后KPS评分、6个月生存期、12个月生存期、治疗后CD8+数值、治疗后CD4+数值等,采用Jadad Scale评分法进行评价,应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 文献检索结果:本次研究最终获得了14篇关于以益气活血为基本立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RCT研究,共计997例患者,对照组487例,观察组510例,纳入文献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2. 文献基本特征:本次采用Jadad评分法进行评价,纳入文献质量较高,所纳入的文献盲法均为单盲,14篇文献中均未提及失访与退出。3. 益气活血立法组方分析:益气药物包括黄芪、甘草、白术、人参、刺五加、党参、淮山药,黄芪用药频次最高,共12篇文献中提及黄芪,占85.71%,其次8篇文献中提及甘草,占57.14%,6篇文献中提及白术,占42.85%,5篇文献中提及人参,占50.00%,4篇文献中提及刺五加,占28.57%;活血药物包括莪术、三棱、斑蝥、穿山甲、桃仁、凌霄花等,莪术用药频次最高,共8篇文献中提及莪术,占57.14%,其次5篇文献中提及三棱,占35.71%,4篇文献中提及斑蝥,占28.57%,4篇文献中提及穿山甲,占28.57%,3篇文献中提及桃仁,占21.43%,3篇文献中提及凌霄花,占21.43%。4. 清热药及滋阴药组方分析:清热药包括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熊胆粉、藤梨根、蚤休、蒲公英、夏枯草、珍珠草、玄参,白花蛇舌草用药频次最高,共7篇文献中提及白花蛇舌草,占50.00%,其次6篇文献中提及半枝莲,占42.85%,4篇文献中提及熊胆粉,占28.57%,3篇文献中提及藤梨根,占21.43%。滋阴药包括女贞子、生地、天门冬、枸杞子,女贞子用药频次最高,4篇文献中提及女贞子,占28.57%。5. 临床疗效:缓解率效应量RR及95%CI为1.34[1.17,1.53],Z=4.24(P<0.0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缓解率上有优势,图形中文献较为均匀的分布于虚线两侧,小部分偏移。稳定率效应量RR及95%CI为1.21[1.05,1.39],Z=2.61(P=0.009<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稳定率上有优势,图形中文献不对称分布于虚线两侧,部分偏移。6. 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效应量RR及95%CI为1.63[1.38,1.92],Z=5.74(P<0.00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上有优势。治疗后KPS效应量RR及95%CI为8.82[6.37,11.26],Z=7.06(P<0.00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KPS评分上有优势。7. 生存期:6个月生存效应量RR及95%CI为1.08[0.99,1.17],Z=1.82(P=0.07>0.01),菱形图位于图形中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6个月生存期无差异。12个月生存效应量RR及95%CI为1.33[1.11,1.61],Z=3.01(P=0.003<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12个月生存期上有优势。8. 免疫功能:治疗后CD8+数值效应量RR及95%CI为3.53[-3.49,10.56],Z=0.99(P=0.32>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中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CD8+数值上无差异。治疗后CD4+数值效应量RR及95%CI为6.02[-1.51,13.55],Z=1.57(P=0.12>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中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CD4+数值上无差异。结论:1.经本次Meta分析发现,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常选用黄芪、甘草、白术、人参等益气药,莪术、三棱、斑蝥、穿山甲等活血药。在使用益气活血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同时根据疾病的辨证分型、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患者的自身情况辩证论治加用了清热化痰、健脾利湿、补血益肾滋阴等药物进行个体化的施治。2.本研究发现,与常规治疗相比,益气活血法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因此益气活血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多数文献中未提及KPS具体评分值,建议之后的研究注重生活质量方面的评价,增加治疗后KPS评分的具体数值,以提高文献质量。3.本研究发现,与常规治疗相比,益气活血法对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可能由于中医药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念,治疗上从整体出发,改善局部问题,与西医药改善某一特定指标有着明显的区别。也可能是本文纳入免疫细胞相关文献不多或晚期原发性肝癌存在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有关。
孔德昭[3](2019)在《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为临床决策者提供临床决策依据。2.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中医药未来临床试验研究指明方向。3.以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可视化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通过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全面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质量,补充常用的证据质量评估方法对设计误差重视不足的缺陷,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提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改进建议,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医疗法的临床实施。资料与方法: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评估获得的临床证据体(Evidence body)的质量。通过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和设计误差(Design error)评估获得证据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运用证据等级水平对临床证据的系统误差风险大小进行排序,运用‘Risk of bias tool’评估临床证据的具体系统误差。运用标准误(Standard Error)评估临床证据的随机误差风险大小。根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对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风险大小进行分级,并对影响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的其他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终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纬度构建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error matrix),将获得的临床证据按照这三个纬度进行等级排序,提出临床证据质量改进方法及建议。结果: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10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随机分配926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纳入的研究包含传统小柴胡汤及小柴胡汤加减方,疗程为3-8个月左右。其中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的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肝硬化人群,其余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3,95%CI[0.02,11.98];I2=69%;P=0.62;纳入两项研究;24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62,95%CI[0.45,0.85];I2=0%;P=0.003;纳入三项研究;222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2,95%CI[0.50,1.02];I2=38%;P=0.003;纳入两项研究;16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恶心的发生率(RR=5,95%CI[0.24,102.5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RR=2,95%CI[0.19,21.1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失眠的发生率(RR=0.11,95%CI[0.01,2.0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乏力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口干及口苦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腹胀及嗳气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小柴胡汤组成、疗程、剂型、剂量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18.94,95%CI[-29.42,-8.45];I2=97%;P=0.0004;纳入七项研究;63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22.75,95%CI[-44.64,-0.85];I2=99%;P=0.04;纳入六项研究;867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10项研究中有两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47项研究由于无法获得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8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随机分配552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有两项试验研究穴位注射疗法,三项试验研究穴位贴敷疗法,两项试验研究手针疗法,一项试验研究艾灸疗法。有7项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人群,纳入研究的疗程范围为14天-12个月。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7,95%CI[0.43,1.06];I2=0%;P=0.09;纳入3项研究;20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45,95%CI[0.27,0.74];仅纳入一项研究;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4,95%CI[0.11,3.68];I2=98%;P=0.61;纳入两项研究;1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乏力的发生率(RR=0.67,95%CI[0.12,3.7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0.60,95%CI[0.15,2.3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胁肋疼痛的发生率(RR=0.67,95%CI[0.26,1.70];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心动过缓的发生率(RR=2.81,95%CI[0.12,66.17];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血常规显着异常的发生率(RR=0.62,95%CI[0.30,1.29];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RR=4.5,95%CI[1.04,19.5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针灸疗法、疗程、诊断标准、参与者合并疾病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21.35,95%CI[-33.60,-9.09];I2=81%;P=0.0006;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18.31,95%CI[-35.44,-1.18];I2=94%;P=0.04;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8项研究中有三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79项研究由于缺少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我们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临床证据体质量评估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共有两项meta分析、52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17%(9/54)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2%(1/54)的证据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20%(11/54)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72%(39/54)的证据仅报告替代结局指标,43%(23/54)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57%(31/54)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19%(10/54)的证据报告小柴胡汤的化裁组成,0%的证据可被评估为实用性研究,4%(2/54)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meta分析研究。共有两项meta分析,77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两项病例系列报告研究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22%(18/81)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1%(1/81)的证据既报告了全因死亡率又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19%(15/81)的证据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36%(29/81)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12%(10/81)的证据报告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7%(6/81)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58%(47/81)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44%(36/81)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9%(3/33)报告了针灸疗法的个体化裁,0%的证据报告了医疗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0%的研究可被评估为优效性研究或实用性研究,4%(3/81)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RCT研究。结论:1.获得的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并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未达到所需样本量,因此结论尚不能确证。2.获得的针灸疗法(穴位注射、中药贴敷、手针、艾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手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手针、艾灸、穴位贴敷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针灸疗法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但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且未达到所需样本量,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因此关于针灸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有益性结论尚不能确证。而对于针灸疗法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胀事件的风险,同样由于只有一项研究能够提供数据,未达到所需样本量,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其结论同样不能确证。3.纳入的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均具有高风险偏倚,研究质量均很低。未来的研究应该对于研究人群的诊断标准以及合并疾病进行更严格清晰的限定,并且应针对不同的合并疾病进行分层随机;应设计更长随访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更多针对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并应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替代结局指标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的关系。对于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针对不同的小柴胡汤方剂组成、不同的剂量以及不同的疗程进行试验设计;更多设计对比小柴胡汤与安慰剂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对于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如激光针刺等更多疗法,或者多种疗法联合应用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更多设计针刺疗法对比假针刺疗法的临床试验。4.由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是证据体中证据等级最高者,我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前,先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中获得各种误差最小化、质量最高的证据,并且在进行系统综述时运用试验序贯分析以及GRADE分级以辅助评价证据体的质量。5.运用本研究建立的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发现目前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方面存在较严重问题。我们提出提高中医临床证据质量的相关建议:在未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应对导致高风险系统误差的试验要素(如随机化、盲法、随机分配隐藏、不完整的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进行严谨的设计、实施和报告;应设计足够样本量以及多样性参与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减少随机误差;应更多设计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应在研究设计阶段即明确疾病的诊断标准、参与者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并详细报告;应设计实施多中心临床试验,尽可能的进行实效性及优效性研究;针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对于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研究,应当在试验设计和实施阶段清楚定义个体化裁的细节,并制定医疗干预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6.“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可应用于中医临床研究的证据体质量的可视化及证据评估,与目前常用的偏倚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以及Grade分级标准既相互支撑,又可弥补后两者对于设计误差具体影响因素评估的不足。
彭利琴[4](2018)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试验方案的问题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药结合治疗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XX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与实践,为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规范化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部分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常见问题。第二部分结合企业实践过程中所负责项目,进行XX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兼肝郁血瘀)的药物临床方案设计与实践,进行经验总结,探讨这类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建议和对策。结果:通过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文献(n=188)分析发现,方案设计存在缺乏伦理学关注、未采用随机或随机方法不严谨、疗效评价标准系统性不佳、未充分进行安全性评价、未突出中医特色(诊断未纳入中医证侯,疗效评价未纳入中医症候)。这些问题将导致文献质量偏低,影响临床研究的真实性,无法评估中药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浪费临床资源,甚至给受试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等。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建立规范化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案设计,结合专业实践,设计了一份对临床研究要求最高的注册性临床试验方案,即XX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兼肝郁血瘀)的Ⅱ期具体临床试验。在方案设计中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随机化方法、采用双重疗效评价系统即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的量化评分、关注安全性评价、诊断纳入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增加中医量化评分来突出中医特色。结论:基于以上改进项目设计的Ⅱ期临床试验方案的初步实践,能根本上保护了受试者权益,取得更加可信的研究成果,提供更多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证据,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包括非注册性和注册性),甚至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案设计都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同时,在临床试验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安全性评价方面待完善的问题,这需要同类型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更加注重后期临床实践的可操作性,以达到能准确、客观的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石雪莹[5](2018)在《连朴饮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诊疗情况,对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连朴饮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作出评价。方法: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近2年(2015-2017年)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60例门诊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连朴饮加西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肝功能及HBV-DNA等指标的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临床疗效:两组临床疗效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80.00%,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3)疗效性指标:两组在ALT、AST、TBIL肝功能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ALT、AST指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BIL指标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BV-DNA定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连朴饮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优于单纯西药治疗。2.连朴饮联合西药治疗能显着改善患者的肝功能ALT、AST指标,比单纯西药治疗更具优势。
孙金龙[6](2017)在《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补肾中药对高龄肾虚不孕妇女生育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并鉴定高龄空白组与非高龄空白组妇女以及高龄肾气阴两虚证妇女卵泡液蛋白质组学差异蛋白并搜索其生物学功能,微观验证“五七”后高龄肾虚多为肾气阴两虚的科学假说。观察补肾益阴中药二至天癸方对高龄肾气阴两虚证妇女IVF-ET结局的影响及卵泡液蛋白质组学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非高龄空白组50例;高龄空白组50例。肾气阴两虚证高龄妇女100例,采用随机数字+信封法双盲分为两组,高龄对照组和高龄试验组,启动日分别给予安慰剂、二至天癸颗粒冲剂联合拮抗剂方案,观察组间治疗前后证候积分、Gn天数、Gn量、获卵数、2PN数、卵裂数、Ⅰ级胚胎数、Ⅰ+Ⅱ级胚胎数,以LC-MS/MS技术筛选鉴定差异蛋白并检索生物信息学功能,再以Western Blot验证部分关键蛋白。结果:高龄空白组、高龄肾气阴两虚证与非高龄空白组患者卵泡液蛋白质组学差异蛋白相似,高龄空白组、高龄肾气阴两虚证女性卵泡液蛋白质组学表现基本一致。对照组Ⅰ级胚胎数、优质胚胎率均低于试验组(0.64 ± 1.03vs2.11 ± 2.05,17.1%vs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观测指标未见明显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卵泡液中细胞凋亡效应下调。Western Blot验证,对照组卵泡液中IGFBP3蛋白含量低于试验组,对照组TIMP1蛋白含量高于试验组。结论:高龄肾气阴两虚证与高龄空白组妇女具有相似的卵泡液蛋白质组学物质基础。补肾中药治疗后IVF-ET结局改善的机制与卵泡液中的凋亡效应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向英歌[7](2016)在《张武主任治疗慢性肝炎学术经验总结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张武主任在肝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此次通过系统收集、整理老师辨治慢性肝炎的学术经验,并对其临床经验方疏肝实脾汤治疗慢性肝炎肝郁脾虚型进行临床研究,希冀可以升华传承老师的学术思想,并为慢性肝炎的临床辨治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跟师学习过程中老师的临证指导为基础,结合老师多年来发表的论文、书写的读书心得、教学讲稿及临证经验体会等第一手资料,以慢性肝炎的中西医文献综述,老师的学术渊源、对慢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辨治慢性肝炎的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以及老师临床经验方疏肝实脾汤治疗慢性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三部分为研究内容。在第一部分慢性肝炎的中西医文献综述中,中医文献部分分别从古代医家的认识、现代中医名家的认识以及当代中医的认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及总结。现代医学研究部分则分别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在第二部分老师的学术渊源及学术经验研究中,将老师的肝病学术渊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系统总结了老师治疗慢性肝炎的学术思想特色及临床经验;在第三部分疏肝实脾汤治疗慢性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中,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入选病例37例,对照组入选病例35例,对两组病例分别从年龄、性别、婚姻、病情轻重、病程、化验指标、中医证候分级等方面进行资料分析,确定其具有可比性。其中,对照组予以西医基础治疗,转氨酶升高者予以口服葡醛内酯片降酶保肝治疗,病毒复制者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老师临床经验方疏肝实脾汤。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彩超情况以及HBV-DNA定量等方面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通过对老师的肝病学术渊源及学术经验的研究,探知其至今已行医四十余年,八十年代初开始专攻中医肝胆病。老师习医并非家传,其能取得一定成就,完全靠兴趣爱好及自身勤奋。老师精研理论,勇于实践,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其学术思想,远宗《内经》、《金匮要略》、《脾胃论》等经典之作,近承现代、当代中医各家之学,择精而选,继承创新,从而自成一家。2.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老师认为,慢性肝炎的病因有正虚不足、感受邪毒、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失治误治等种种,其病机可用虚、郁、湿、热、瘀、毒六字加以概括。正气不足,邪气易侵,疾病可迁延及肝脾肾三脏;肝气郁结失疏,则病症由生;湿热内阻,既是获病之因,又是患病之果;瘀血内生,更是伴随疾病全程;疫毒之邪壅滞,导致诸症丛生,这也是疾病后期病势缠绵,变症丛生的重要原因。3.老师治疗慢性肝炎的学术思想,可以简述为以下四点:①治病求本、强调病因。因为患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所以要积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针对根本原因施以正确的治本方法,老师常常从追因溯源、务求其本,标本缓急、灵活取舍以及正治反治、随症而施三点着手。②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在临床治疗慢性肝炎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单纯虚证或实证者很少见,多是虚实兼夹者,尤其到了慢性肝炎后期合并肝硬化腹水阶段,患者的临床表现更是虚实真假互见,所以老师常常扶正祛邪兼顾,必要时攻补兼施。③四诊合参、中西合璧。老师认为,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只有做到四诊俱备,才能全面了解把握证候资料,准确判断出正邪虚实,从而正确辨证施治。其次,因为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所在,还需要中西合璧,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在微观及宏观上对疾病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也才能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④临证治肝、尤重实脾。肝脾两脏,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互相影响,“肝病实脾”之说由来己久,导师临床中强调治疗肝病不可“见肝只知治肝”,要重视他脏之变疾,尤其以调养脾胃为要,要重视“实脾”之法,才能取得良效。老师对“实脾”法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总结了“实脾三法”,论文中有详细论述。4.老师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经验,简述为以下五个方面:①辨证分期论治。老师认为,对于慢性肝炎而言,随着病情的发展,不同病程阶段的病机变化不同,治则也当区别对待。疾病早期,病邪多以湿热为主,或者肝郁,兼有脾虚,故当以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治疗为主;疾病中期,病位多由肝脾两脏延及到肾,导致诸脏虚损,出现肝肾阴虚,或阴损及阳,致脾肾阳虚不足之症,故治疗又当以滋补肝肾或温补脾肾为主;疾病后期,病机更为复杂,脏腑亏虚、气血瘀毒内阻,故治疗应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务。②治肝以通为用。老师认为,无论慢性肝炎初期、中期还是后期,都存在着病邪内侵、脏腑受损的或虚或实,或虚实互见等错综复杂局面,故治疗肝病当以“通”为法。这里所讲的“通”,不单纯指攻下之法,老师认为,凡是辨证求因,给邪以出路者,皆谓之“通”。解表、发汗、通利小便谓之通,补益正气、理气消滞、活血通络、滋补阴血、温补阳气、清热利湿、化湿利水、驱寒破阻、涤痰开壅、破血逐瘀等均为通法之活用。③随症用药。老师临证用药,还善于抓住疾病之主症而选方用药。文中主要从临床常见的黄疸、胁痛、食欲不振、鼓胀等症状论述老师治疗肝病的用药特点。④治肝化瘀八法。老师认为慢性肝炎病程中,瘀血或轻或重都会贯穿疾病始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他总结了化瘀八法,分别为清热解毒化瘀法、益气扶正化瘀法、滋补阴血化瘀法、疏肝理气化瘀法、健脾利湿化瘀法、温补脾肾化瘀法、攻逐水饮化瘀法及软坚散结化瘀法。⑤用药精准、注重调摄。老师临床用药力倡精准,喜用药对、善用虫类药物以加强疗效。其熟知药性,临床用药生熟有别,故常能充分发挥药效而取得良效。此外,因肝病的特殊性,用药不当,或调摄失宜,均易致疾病难愈或变证丛生,故老师临床中亦十分重视用药禁忌及饮食、情志、劳逸等方面的调摄,认为这些方面也是影响疾病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老师认为慢性肝炎病程中肝郁脾虚是为常见证型,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了疏肝实脾大法,并且创制了临床验方“疏肝实脾汤”。临床研究过程中,因多种原因,治疗组共完成35例,对照组共完成32例。在疏肝实脾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中,治疗组各种中医证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或P<0.05),对照组部分临床证候有一定程度改善(P<0.01或P<0.05)。两组相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临床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治疗后两组肝功能、HBV-DNA定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而腹部彩超结果提示治疗组P<0.01,改善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相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更为明显。结论:老师的学术渊源,远宗经典,近承各家,进而发扬创新;老师将慢性肝炎的病因总结为正虚不足、感受邪毒、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失治误治等,将其病机概括为虚、郁、湿、热、瘀、毒;老师临证治疗中,倡导治病求本、强调病因,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四诊合参、中西合璧,临证治肝、尤重实脾,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特色;诊治疾病过程中,老师善于分期论治、辨证用药,治疗肝病时巧用通法,依据临床症状选方用药,活用活血化瘀之法,且用药精准,关注调摄;老师根据慢性肝炎的病因病机特点,提出了疏肝实脾大法,并创制了临床验方疏肝实脾汤,临床研究证实该方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病毒复制以及改善腹部彩超方面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是安全有效的。疏肝实脾汤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有效方药。
段文文[8](2016)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慢乙肝和肝硬化患者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对HBe Ag阴性与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和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05例慢性HBV感染患者,依据血清HBe Ag检测结果分为HBe Ag阴性组与HBe Ag阳性组;根据病情程度分为CHB组与肝硬化组。给予ETV 0.5 mg,1次/天(口服),研究周期共48周。观察指标:基线及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时血清HBV-DNA、ALT、TBIL、AFP、乙肝标记物等指标的变化。结果ETV治疗前,HBe Ag阴性组与HBe Ag阳性组、慢乙肝组与肝硬化组,基线水平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TV治疗4周时HBe Ag阴性组与HBe Ag阳性组的HBV-DNA阴转率分别是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24周、48周时HBe Ag阴性组与HBe Ag阳性组HBV-DNA阴转率分别是68%、85%、91%与56%、76%、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TV治疗4周时HBe Ag阴性组HBV-DNA水平下降对数值(1.91±1.00lg IU/ml)高于HBe Ag阳性组(1.07±0.78lg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24周、48周时HBe Ag阴性组与HBe Ag阳性组HBV-DNA水平下降对数值分别是2.27±1.23、2.51±1.14、2.53±1.13lg IU/ml与2.61±1.11、2.70±1.13、2.73±1.11lg IU/ml,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12周、24周、48周时在ALT、TBIL复常率方面,HBe Ag阴性组与HBe Ag阳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12周、24周、48周时在HBV-DNA阴转率、HBV-DNA下降对数值、ALT、TBIL复常率、e抗原转阴率、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方面,CHB组与肝硬化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组在治疗前后AFP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HBV-DNA阴转率、e抗原转阴率、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肝脏生化学指标复常率方面恩替卡韦对四组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2)在早期乙肝病毒阴转率及病毒下降对数值方面,恩替卡韦对于e抗原阴性患者的效果要优于e抗原阳性患者。
蓝永豪(LAM Wing Ho)[9](2016)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当代中医名家痤疮验方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病证结合乃当代中医临床的主要模式,“审证求机”在辨证论治过程中最为关键。探究痤疮的病证特点并其理、法、方、药,不单能有效指导临床,更能提高疗效。文献研究发现,古今医家对痤疮的病位认识大体一致,归为肺脾肾三脏,涉及心肝。但对其症状、治法及处方用药的认识各家观点庞杂而欠系统。有见及此,本研究选择当代中医名家治疗痤疮的有效医案,通过强化FP-Growth算法的关联分析,索出其组方配伍规律,并发掘出一些新的认识,为中医临床与中医科研提供参考及线索。[方法]检索发表于1988年2月~2014年11月于中国知网有关中医痤疮的医案,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构建中医痤疮医案数据库;在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前,事先对原始医案数据进行原始资料查证、医学术语规范、药名规范、错字纠正等预处理方法;再将符合标准入选共448诊次的中医痤疮医案,采用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建立医案讯息采集、储存数据库,并对数据库纳入的医案讯息进行录入规范及多次的数据清洗。在规范症状术语词汇共361条、累计规范2699频次的前提下,建立集采集、储存、梳理、分析、挖掘于一体的、非单一的模块和数据挖掘方法组成的医案数据挖掘平台;运用Medcase V3.2系统,透过加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运算模型、Medcase Record Mining系统、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平台、Xminer Operation Tool运算工具及强化FP-Growth算法,就着统计分析结果,从舌象、脉象、治法、用药等各方面作中医痤疮医案经验的总结。[结果]频数分析方面,当代医家的痤疮医案依次以口干、面部油腻、烦躁、大便干和瘙痒为高频临床症状;.皮损依次有丘疹、脓疱、结节、瘢痕和色素沉着;病变部位依次为面部、颊部、额部、颈项、胸部、背部;皮损颜色依次为红、淡红、暗红;舌象依次为舌质红、舌尖红、舌淡红、舌淡、舌暗红、舌暗、舌边红、舌边有齿痕;脉象方面依次为弦、滑、细、数、沉、缓、小、浮、濡、弱、涩、大、实、虚、促、洪。当代医家治疗痤疮的医案中出现的首十五种高频治法依次为清热、解毒、活血、散结、化瘀、凉血、清肺、健脾、疏肝、化痰、利湿、祛湿、滋阴、清胃、通腑。对高频治法整合规范后,发现痤疮高频治法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陆德铭主编的《中医外科学》中所列痤疮治法相符,说明痤疮临床治法仍以清肺、散风、清热、化湿、化痰、健脾、渗湿为主;研究发现当代医家的医案治法灵活,反映痤疮病情多复杂多变。当代医家治疗痤疮的医案中首十五味高频中药依次为牡丹皮、连翘、甘草、赤芍、丹参、当归、黄芩、茯苓、生地黄、薏苡仁、蒲公英、白术、柴胡、白花蛇舌草、陈皮等。参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雷载权主编的《中药学》将上述高频中药分类,高频药物种类为: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健脾渗湿、疏肝、化痰、清热、排脓药等。药物内关联方面,除了发现连翘与丹参、金银花与连翘、牡丹皮与茯苓、白术与茯苓这些经典药对外,还发现了四药联用,如牡丹皮、赤芍、甘草、连翘及牡丹皮、黄芩、连翘、甘草;三药联用则有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及金银花、连翘、丹参。综合治则治法与药物外关联而言,疏肝与柴胡、牡丹皮有较高置信度;清胃与桑白皮、枇杷叶有较高置信度;解毒与生地黄、金银花、茵陈有较高置信度。化瘀、活血与桂枝有较高置信度;温阳、潜阳与制附子有较高置信度;滋阴、养阴与黄芩有较高置信度;调和清木、解郁与柴胡有较高置信度。清肺与桑白皮、清热与黄芩、利湿与茵陈、健脾与党参、疏风与荆芥均有较高置信度。[结论]通过对选取的当代医家治疗痤疮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大部分属于临床常用的、现存的、符合传统理论的认识,由此反证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医案分析乃有效确当。可透过高频药物组来总结分析痤疮常用中药的配伍应用关系。利用关联规则分析,使治则与中药、症状与中药之间的组合关系,透过定量的数理关系来表示,将“症法药”相互连系,令挖掘结果可作为临床的参考及应用。在比对挖掘结果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后,发现了许多新视角、新观点,其实用性可供临床参考,说明数据挖掘及强化FP-Growth算法对于中医医案的规范化处理和再认识是既可取而又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
周瑞月[10](2014)在《芪苓益肝颗粒增强肝硬化残存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芪苓益肝颗粒增强中晚期肝硬化残存细胞功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诊断标准,同时符合鼓胀(正虚血瘀)中医辨证标准患者7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37例,服用芪苓益肝颗粒,对照组36例,服用扶正化瘀胶囊,共24周,观察2周、4周、12周、24周腹水变化,入组前后吲哚氰绿排泄试验(indocyanine green, ICG)、肝硬化诊断评估模型(Liver-cirrhosis ReckonModel,LRM)、Child-Pugh评分(CTP)、中医证侯积分及生化指标等数据变化,统计分析指标的差异性。结果:1、腹水:24周治疗组腹水消退率78.3%,腹水复发率2.7%,对照组腹水消退率47.22%,腹水复发率13.89%,治疗组腹水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P=0.017)。2、ICG:24周血浆清除率(ICGK)、有效肝脏血流量(EHBF)升高,15分钟滞留率(ICGR15)降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P=0.04,0.0003,0.035)。3、LRM:24周LRM下降,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P=0.008)。4、CTP:24周治疗组CTP分级降低,B级患者比例减少,C级患者为无,A级患者出现,且人数比例高于B级及C级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P=0.003)。24周CTP积分降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Z=-2.863,P=0.004)。5、中医症候:24周腹胀、尿少、双下肢肿、乏力、食欲不振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6、生化指标:24周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下降,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P=0.013、0.04)、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上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P=0.04、0.02)。7、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显效率治疗组32.4%,对照组8.3%。总有效率治疗组93.7%,对照组50%。8、ICG、LRM、CTP对腹水疗效的影响。①ICG:治疗前比较,腹水消退组K值、EHBF指标优于腹水未消退组及腹水复发组(P<0.01),R15低于腹水未消退组及腹水复发组(P<0.01);治疗后比较,腹水消退组K值、EHBF升高优于腹水未消退组、腹水复发组(P<0.05),R15降低优于腹水未消退组、腹水复发组(P<0.05),提示K值及EHBF越高、R15越低腹水改善情况越好。②LRM:治疗前,LRM值腹水消退组低于腹水未消退组及腹水复发组(P<0.01),腹水未消退组低于腹水复发组(P>0.05)(P=0.42);治疗后,LRM值腹水消退组显着降低,与腹水未消退组、腹水复发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P=6.3242E-08),腹水未消退组下降优于腹水复发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0.25),提示LRM值越低腹水改善情况越好。③CTP:B级患者腹水消退率高于C级患者,B级患者腹水复发率低于C级患者,提示B级患者腹水改善情况优于C级患者(P<0.01)。结论:综合芪苓益肝颗粒对失代偿肝硬化腹水治疗的不同结局,及芪苓益肝颗粒对肝硬化失代偿状态下相关指标改善,揭示芪苓益肝颗粒具有增强和改善肝硬化残存细胞功能的功效和作用。
二、大剂量胸腺肽合清肝解毒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剂量胸腺肽合清肝解毒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ibroscan技术探讨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认识 |
1.1 中医对肝脏解剖位置及生理病理的记载 |
1.2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辨证论治 |
2 现代医学对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携带者的认识 |
2.1 乙型肝炎病毒病原学及其复制过程 |
2.2 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自然史 |
2.3 HBV感染导致机体免疫耐受的过程 |
2.4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肝脏组织病理学表现 |
2.5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携带者的治疗现状 |
3 Fibro Scan技术在诊断肝病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主要研究内容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及脱离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评定指标 |
3.5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基本资料比较 |
4.2 治疗后各观察指标结果 |
5 讨论 |
5.1 疏肝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
5.2 临床疗效效应分析 |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研究进展 |
1 关于病名的记载 |
2 病因病机 |
3 慢性HBV携带者的体质分布特征 |
4 慢性HBV携带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5 中医药治疗 |
5.1 单纯中医药治疗 |
5.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5.3 穴位埋线疗法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益气活血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针灸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一 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评价与综合的重要性和方法学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证据评价的工具现状及研制新的多维质量评价工具的必要性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试验方案的问题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1.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背景 |
2.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概述 |
3.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案设计现存问题与分析 |
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案设计现存问题 |
2.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与实践 |
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点 |
2.XX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Ⅱ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与实践. |
四.讨论与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连朴饮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 |
2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 |
2.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方案 |
3.2 分组治疗 |
3.3 临床观察指标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3.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分布情况分析 |
4.2 临床疗效比较 |
5 讨论 |
5.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探讨 |
5.2 方药分析 |
5.3 现代药理研究 |
5.4 连朴饮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
5.5 连朴饮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
5.6 连朴饮对肝功能的影响 |
5.7 连朴饮对HBV-DNA的影响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补肾中药对高龄肾虚不孕妇女生育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五七”后高龄肾虚常见为肾气阴两虚 |
(一) 高龄女性生育力下降根源是肾虚 |
(二) 绝经多属肾衰阴虚,“五七”为绝经之渐 |
(三) 人体阴常不足,女性尤甚 |
(四) 人年四十,阴气自半 |
(五) 妇人之生不足于血,生理性阴分不足 |
(六) “五七”阳明脉衰实质是以肾为主的脏腑津气衰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高龄妇女及补肾中药对高龄肾虚妇女卵泡液差异蛋白表达的分析鉴定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二、高龄肾气阴两虚证妇女卵泡液差异蛋白的免疫印迹法鉴定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三、讨论 |
1. 高龄女性基础FSH、E_2及AMH内分泌特点 |
2. 高龄女性IVF-ET中胚胎质量下降的主因是凋亡加速 |
3. 优质胚胎对于IVF-ET周期妊娠率的支撑作用 |
4. 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差异分析 |
5. 卵泡液是全身和卵泡局部物质细胞代谢的综合体现 |
6. 肾主生长发育藏象理论与细胞增殖凋亡理论的汇通 |
7. 基于蛋白质组学推论高龄妇女生育力衰退常与肾气阴两虚有关 |
8. 补肾益阴中药对高龄肾气阴两虚证患者卵泡液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科技查新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博士期间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
(7)张武主任治疗慢性肝炎学术经验总结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肝炎的中西医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慢性肝炎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的认识 |
1.2 现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
1.3 当代中医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肝炎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诊断 |
2.3 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导师张武治疗慢性肝炎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 |
1 导师肝病学术渊源探析 |
1.1 导师简介 |
1.2 导师治学门径及行医理念 |
1.3 导师肝病学术思想,远宗经典,近承各家,发扬创新 |
2 导师对慢性肝炎的认识 |
2.1 对病因的认识 |
2.1.1 正气不足是发病及导致病情加重的内在因素 |
2.1.2 感受邪毒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2.1.3 情志不畅既是发病之因又是获病之果 |
2.1.4 饮食不节是发病原因之一 |
2.1.5 失治误治是疾病发生及迁延不愈之因 |
2.2 对病机的认识 |
2.2.1 正气不足,病及三脏 |
2.2.2 肝郁失疏,病由而生 |
2.2.3 湿热内阻,贯穿病程 |
2.2.4 瘀血内生,成疾之因 |
2.2.5 毒邪壅滞,诸症丛生 |
3 导师治疗慢性肝炎学术思想特色 |
3.1 治病求本、强调病因 |
3.1.1 追因溯源,务求其本 |
3.1.2 标本缓急,灵活取舍 |
3.1.3 正治反治,随症而施 |
3.2 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
3.3 四诊合参、中西合璧 |
3.4 临证治肝、尤重实脾 |
4 导师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经验 |
4.1 分期论治,辨证用药 |
4.2 治肝大法,以通为用 |
4.3 依症用药,灵活多变 |
4.4 肝病化瘀,八法论之 |
4.5 用药精准,注重调摄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疏肝实脾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疗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内容 |
2.2 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 |
2.6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处理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治疗后疗效指标比较 |
3.2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
4 讨论 |
4.1 结果分析 |
4.2 疏肝实脾汤疗效分析 |
4.3 安全性、有效性评价 |
5 结论 |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小结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1 |
附表 2 |
(8)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慢乙肝和肝硬化患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9)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当代中医名家痤疮验方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研究进展 |
1 痤疮的定义 |
2 皮损类型 |
3 临床表现 |
4 分级 |
5 诊断 |
6 治疗 |
6.1 痤疮的内服药物治疗 |
6.2 痤疮的外用治疗 |
6.3 化学疗法 |
6.4 物理治疗 |
6.5 其他治疗 |
7 各类药的不良反应 |
8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医学对痤疮的研究进展 |
1 古代医家对于痤疮的认识 |
2 痤疮的病因病机 |
3 近代医家治疗经验 |
3.1 辨证分型 |
3.2 组方用药 |
3.3 中医外治法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验方经验数据挖掘研究 |
1 关于数据挖掘 |
1.1 国内痤疮数据挖掘的近况 |
1.2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关于痤疮的病名 |
1.1 痤疮古称痤、痤痱、痤痱 |
1.2 痤疮亦名疱疮、面齄疱、面疱 |
1.3 痤疮也称粉滓、粉刺、面鼓、风刺、酒刺 |
1.4 痤疮亦称谷嘴疮、粉花疮 |
1.5 古代痤疮病名小结 |
2 关于痤疮的古今处方 |
3 当代中医名家治疗痤疮的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
3.1 赵炳南(1899—1984)(北京中医医院) |
3.2 朱仁康(1908—2000)(卫生部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
3.3 周鸣岐(1919—1992)(大连市中医医院) |
3.4 陈彤云(1921—)(北京中医医院) |
3.5 张志礼(1930—2000)(北京市国家级名老中医,第二批国家级中西医结合专家) |
3.6 徐宜厚(1940—)(武汉市中医院) |
3.7 许连霈(192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 |
3.8 陆德铭(1935—)(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
3.9 马绍尧(1939—)(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皮肤科) |
3.10 榻国维(1937—)(广州中医药大学) |
3.11 范瑞强(1953—)(广州中医药大学) |
3.12 赖慧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
3.13 王德林(1927—)(甘肃中医学院,首批甘肃省名中医) |
3.14 钱文燕(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 |
3.15 韩冰(1939—)(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 |
3.16 连建伟(1951—)(浙江中医药大学) |
3.17 米烈汉(1950—)(陕西省中医院,陕西省名中医) |
3.18 王行宽(1939—)(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3.19 卢传坚(1964—)(广州中医药大学) |
3.20 王琦(1943—)(北京中医药大学) |
3.21 程桂英(江苏省扬州地区着名的中医内科专家) |
3.22 艾儒棣(1944—)(成都中医药大学) |
3.23 魏跃钢(1958—)(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
3.24 钱秋海(1955—)(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3.25 薛伯寿(1936—)(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
3.26 庄国康(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
3.27 许铣(193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
3.28 刘瓦利(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
3.29 杜锡贤(1948—)(山东中医药大学) |
3.30 管汾(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 |
3.31 陈力(江苏省中医院) |
3.32 欧阳恒(1939—)(湖南中医学院) |
小结 |
4 关于当代中医名家痤疮验方经验数据挖掘研究 |
4.1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
4.2 优势 |
4.3 不足 |
5 展望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古今痤疮专方 |
附录二 运算代码表 |
附录三 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四 各类频次频率分布表 |
4.1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4.2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
4.3 治则治法频次频率分布 |
4.4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参考文献 |
(10)芪苓益肝颗粒增强肝硬化残存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病例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性指标 |
1.8 疗效判定标准 |
1.9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 |
2.2 两组腹水治疗前后比较 |
2.3 治疗前后 ICG 及 LRM 比较 |
2.4 治疗前后 CTP 疗效比较 |
2.5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6 两组肝功能治疗前后比较 |
2.7 两组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
2.8 总体疗效比较 |
3 ICG、LRM、CTP 对腹水的影响 |
3.1 ICG 对腹水的影响 |
3.2 LRM 对腹水的影响 |
3.3 CTP 分级对腹水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大剂量胸腺肽合清肝解毒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ibroscan技术探讨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疗效研究[D]. 覃艳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益气活血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D]. 王歆圆.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D]. 孔德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试验方案的问题分析与设计[D]. 彭利琴. 湖北科技学院, 2018(01)
- [5]连朴饮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的回顾性分析[D]. 石雪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补肾中药对高龄肾虚不孕妇女生育力影响的研究[D]. 孙金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张武主任治疗慢性肝炎学术经验总结及临床研究[D]. 向英歌.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8]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慢乙肝和肝硬化患者疗效观察[D]. 段文文. 郑州大学, 2016(03)
- [9]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当代中医名家痤疮验方经验研究[D]. 蓝永豪(LAM Wing Ho).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芪苓益肝颗粒增强肝硬化残存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D]. 周瑞月.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