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法勘探在汤岗子地热田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康[1](2020)在《基于多源多时相热红外遥感技术的丹东地热资源探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地热资源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具有热能供应稳定、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和应用前景。随着全球对环境的重视,以及传统化石燃料供应偏紧问题的出现,我国在大力发展水利发电、风力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一种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而地热资源的开发应用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难题。其实,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对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工作,目前地热开采所面临的一大限制因素就是地下热源的探测。常规的地热勘察主要采用传统的地球物理方法,该方法成本高、费时、费力,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甚至还会诱发地质灾害。利用热红外辐射可以很容易地测量和绘制与热源(包含二次热场)有关的地表温度的变化。而热红外卫星遥感技术反演的地表温度可以从宏观上掌握和分析这些地表温度的变化规律,被证明是一种宏观、快速、便捷且成本低的地热探测手段。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多源多时相热红外遥感技术的丹东地热资源探测方法研究这一研究方案,历时三年多,开展了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的筛选、基于热红外遥感技术的地表温度反演、地热异常信息提取等研究工作。以辽宁丹东地区为研究区,对该区的地温异常进行了遥感探测,根据野外验证结合构造条件、岩性条件以及地形汇水条件对该区的地热背景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掌握了该区地热储藏规律。(1)在热红外遥感时相选择方面,当前利用多时相热红外遥感探测地热的研究中主要选用同步卫星,其数据空间分辨率很低,难以有效探测到地热异常信息。为了提高遥感探测地热的精度,研究并提出选用多源遥感探测技术,分别选取热红外分辨率较高的Landsat 8白天影像和ASTER夜间两个时相影像,既满足了昼夜多时相联合分析的要求,又提高了选用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可有效探测到更小范围内的温度异常信息。(2)分别利用单通道算法中的大气校正法和修正后的单窗算法对白天的Landsat 8TIRS数据进行了地表温度反演,两种方法相互验证;利用温度发射率分离算法(TES)对夜间的ASTER热红外数据进行了地表温度反演工作,并与同期MOD11A1地温产品进行精度验证。经精度评价,两景时相的地表温度数据精度满足研究需要。(3)研究中同时对多时相地温产品的对比分析,增加了识别地温高异常的难度,研究提出利用时空特征分析的方法,分别对昼、夜两个时相下的不同自然地物以及已知温泉点的地表温度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为合理选用数据降维方法和地温异常探测方法奠定了基础。(4)在地温异常区圈定方面,为了排除由太阳辐射引起的不同自然地物间的温度差异,根据初步分析结果研究并提出采用地表温度日变化模型拟合任一时刻的地表温度的方法,配合昼夜间地表温度代数运算的方法,不仅增强了高热异常信息,还有效消除了自然地物间在地表温度上反映出的相对冷/热异常现象,提高了地温异常信息的判读效果;同时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研究并提出选用主成分分析中的第二主成分来获取两个时相中的地表温度异常信息,研究表明第二主成分中的高值异常与地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两种方法识别结果相互印证,均表明地热出露区确实存在一定的地温异常。(5)由于已知温泉的存在,该地区被加大开发而造成了一定的城市热岛效应,为了排除热岛效应对识别地热异常的干扰,研究提出采用动态阈值法,并根据城镇规模选用合理的滑动窗口大小,对研究区城镇热岛信息进行了提取,为地热异常圈定中排除热岛效应干扰奠定了基础。(6)为了直观、便捷且有效地区分地表温度背景值和异常值,基于异常像元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并采用“k倍标准差”方法来确定合理的阈值,进而达到分类的目的,在确定的地温异常区中消除热岛信息,完成了研究区地温异常区的识别与圈定工作,结果表明,五龙背温泉和东汤温泉两处地区的城镇热岛信息消除后,仅在温泉出露区被标记为地温异常,且地温热异常的分布与温泉井排列相似,证实了所标记得地表温度异常与温泉的出露有关。(7)根据热红外遥感圈定的地温异常区,研究中经实地验证并配合相关的地质、地形资料,分别从构造条件、岩性条件和热源条件以及汇水条件进行了地热背景条件分析与验证,初步掌握了该区地热储藏规律。本论文利用多源多时相热红外遥感技术初步在中国丹东地区进行了地热异常探测研究与应用,分别利用基于地表温度日变化模型和信息复合分析的地表温度分析方法以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地热异常分析方法,通过选用合适的阈值,并排除城镇热岛的干扰,进行了地热异常圈定,圈定的地热异常区中3个已知温泉(东汤、五龙背、炮手营子)和丹东市、凤城市等2处城市热岛外,还发现了3处地热异常区,经实地验证结合构造、岩性、地形条件综合分析,判断另外3处地温异常区均可能与地热的存在有关。从初步应用情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多源多时相热红外遥感技术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圈定地热远景区的方法,昼夜两个时相地表温度的信息复合分析较之利用单一时相进行地热异常识别效果更好,研究成果对于该区地热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该方法对指导其它地区地热资源的快速探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于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应用价值。
夏腾[2](2019)在《瞬变电磁多频融合探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瞬变电磁法属于一种典型的时间域电磁法,简称TEM,主要是利用不接地回线向地下或前方发射阶跃脉冲电磁场,通过分析接收到的二次感应电磁场来实现相关目标体的探测或预报。在实际工程中,对于复杂的地质体,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频率对探测场地进行数据采集。由于不同频率的垂直分辨率不同,因此在对多个频率结果进行解释时,在同一深度,不同频率的电阻率结果图会出现不一样的电阻率响应,进一步增加了探测结果的多解性,极易造成错误的解释。为解决同一地电模型不同频率电阻率响应不一致的问题,减少多解性,提高解释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瞬变电磁多频融合探测方法。该方法可充分利用不同频率的分辨率优势,更加直观、准确的判断地质体情况,并为采集模式的优化和后续相关仪器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对于瞬变电磁频率融合方法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针对瞬变电磁多种频率数据融合成像的研究基本未见。(1)本文主要通过数值模拟,基于等效导电平面反演方法,利用局部加权线性回归融合方法,分析比较不同时间道分布(非平均时间道、变差时间道及平均时间道)及圆滑处理(加权移动平均圆滑、三次指数加权圆滑)对回归融合成像效果的影响。并利用两种不同插值方法进行融合(分段线性插值融合、三次样条插值融合),对比频率回归融合与两种插值融合的成像在一系列处理后的成像效果。此外,还进行瞬变电磁三频及四频融合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平均时间道分布条件下,瞬变电磁局部加权线性回归融合后,采用三次指数加权圆滑处理的成像效果最佳,电阻率成像与地电模型的地层特征最吻合。(2)在均匀介质场地创建复杂地层模型,根据模型参数,在其他参数固定的条件下,采用两种发射频率进行试验数据采集,频率融合后得到的电阻率图像与模型参数最接近,既能准确定位低阻体的埋设位置,又能正确反映出地层的分布特征,进一步验证了瞬变电磁频率融合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针对引绰济辽工程输水工程某一隧洞开展瞬变电磁频率融合工程应用,并采用三种频率对隧道掌子面进行探测。将三种频率的成像结果与三频融合后的成像结果进行对比,可发现融合后的电阻率成像与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更加吻合。因此,瞬变电磁多频融合探测方法可有效体现不同频率特有的垂直分辨率优势,解决了不同频率电阻率成像不一样的问题,减少多解性,提高了不同深度目标体分辨率。
孙焕朝[3](2018)在《丹东—辽阳热红外遥感地温反演与地热资源探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日益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开发新型能源已经成为我国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之一。地热资源因其资源丰富、清洁无污染等优点而备受人们关注,逐渐被视为传统能源的替代品。然而传统的地热勘探方法勘探周期长,浪费人力物力,有时甚至会诱发地质灾害。为了解决这一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问题,可以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获取地表温度信息,简单快速的将地表浅层地热检测出来,通过分析不同时段内热图像上均存在的地热标志与温度异常圈定地热远景区慢慢成为寻找地热资源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地表温度是地面能量平衡和水平衡中的重要参数,同时也是监测地球资源环境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它在地表与大气的能量交换过程中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基于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地质勘探、气象预测、农业生产、灾情监测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本文所用的热红外数据为在NASA和USGS免费获得的两种热红外遥感图像:Landsat8与MODIS。选用Landsat8数据的是因为Landsat8卫星携带的TIRS热红外传感器更加先进,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与温度分辨率,更加有利于从大气温度中将地表温度分离出来并监测微小的温度变化,适用于地表温度反演;而MODIS数据则因其光谱范围广、更新频率高、算法成熟等优点也是地表温度反演的常用遥感数据之一。根据两种数据不同的特点分别进行研究分析后找出精度最高最实用的反演算法并利用ENVI软件进行图像处理,最后得出温度反演结果。本文以丹东-辽阳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区内地热资源丰富,有多处地热田和地热点存在,为地温反演研究提供良好的背景条件。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并结合反演结果中的异常点与当地的温泉点、构造、当地历史气温和MODIS地表温度产品等进行对比验证研究,完成对当地地热资源与断裂构造的空间分布相关性分析并推断出地热资源的分布位置,为应用热红外遥感技术寻找地热资源提供可靠的科学参考。
张化南[4](2016)在《抚顺东部木奇地区地热地质条件及潜力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化石能源仍是人类利用和消耗的主要能源。但是,随着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因此,人们日益重视清洁能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作为清洁型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抚顺东部木奇地区,具有相对较好的地热地质条件。本次研究集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区域地层与岩石、区域地温场特征等,借助地热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热钻探、抽水试验、地热流体质量评价等工作手段,基本查明木奇地区地热资源储量、地热流体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共解释出断裂构造9条,其中北西向断裂7条,北东向断裂2条。北西向的房申沟—鸽子洞断裂(F1)沿房申沟—大堡—大堡河南—鸽子洞一带展布,断裂走向152°,倾向62°,倾角在70°80°之间,长度约7.1km。北东向的马尔墩—二林子断裂(F2)沿二林子—大堡河南—大堡—马尔墩一带展布,断裂走向29°,倾向299°,倾角在70°80°之间,长度约5.7km。F1和F2断裂为研究区内的主控断裂构造。热储层为断裂构造,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富水性良好。在区域壳断裂和数条北西向、北东向张扭性次生断裂的影响和控制下,热储层多个断裂构造组成的带状破碎带相互连通,形成含水系统网络,构成条带状热储。热储盖层为中生界侏罗系小东沟组(J3x)粉砂岩,白垩系梨树沟组(K1l)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页岩及含砾砂岩,以及小岭组(K1xl)安山岩。它们为一套内陆湖沼相火山喷发—陆源沉积建造,厚度为5001300m,覆盖于太古宙花岗质片麻岩之上,导热性能中等,可构成热储盖层。热储中地热能储量的计算运用了热储法和回采系数法,地热水储存量的计算运用了储存量法。热储层中储存的热能总量为6.22×1016J,可采热能储量为6.22×1015J,相当于标准煤量2.12×105t。地热水储存量为3.28×107 m3。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为SO4-Na?Ca型水,锶和氟的含量达到了命名矿水浓度,锰的含量达到了矿水浓度,可用于理疗。
武伟[5](2014)在《物探方法在资源勘查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资源勘查过程中的物探方法有很多种,根据地质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物探方法是有效勘探资源的基础。勘探条件和勘探地区不同,采用的物探方法也不同。多种物探方法并用,能使取得的成果更加真实可靠,并减少资源勘查中的成本投入。
刘伟,陶晓曼,黄晶[6](2014)在《瞬变电磁法在汤岗子地热勘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瞬变电磁法在地热勘查综合物探方法分支中,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合理利用并结合其他物探方法能有效的提高资料的准确性,对进一步勘查提供有利的指导。
阮克孝(NGUY(?)N KH(?)C HI(?)U)[7](2013)在《赤峰—朝阳地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形成条件及成因模式》文中研究指明地热是地球的基本性质之一,也是一种优质能源。研究地热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地热形成的地质条件,既对探索地球科学具有理论意义,对于地热资源的勘察、开发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作者应用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的基本原理和水文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理论,以美国White博士给出的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的概念模型为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以3个典型地热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它们的区域地质特征和地热地质特征,系统地论述了研究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形成的主要条件以及联系各控热地质条件之间地质作用;并重点研究了地质构造对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形成的控制作用。取得如下主要成果:揭示了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的形成条件:补给区相对于地热田具有较高的地势,以保证地下水径流所需的水力压差;补给区基岩裸露,发育体积巨大、导水性良好的裂隙系统,其中具汇水功能的主干断层延伸至地热田;构成裂隙系统一侧边界的另一条隔水断层,具有迫使地下热水向上运动的功能;紧邻隔水断层的导水断层破碎带是热储的发育部位;地热田及其附近第四系盖层的发育程度决定了浅部冷水混入的强度以及是否形成温泉(地下热水排泄于地表);阐明了现今构造应力场中,近东西向或北东东向断层性质呈张或张扭性,常具导水功能;近南北向或北北西向断裂呈压或压扭性,常具隔水功能;指出地热田的水的化学成分取决于地下热水流经的围岩类型及水岩作用:研究区地热田为S04—Na型水或SO4·HCO3—Na型水,与地下水径流区的岩浆岩及变质岩中富钠矿物(主要是长石)的存在、中生代火山—热液活动形成的硫化物矿化及地下水深循环过程中对围岩的溶滤作用有关;地处Rn含量高的花岗岩地区的敖汉热水汤地热田较其他地热田的Rn含量明显偏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完善了赤峰—朝阳地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的地方性成因模型。并采用“相似—类比”理论,圈定楼子店地热田预测远景区。
曹永安,姜海灏[8](2013)在《综合物探方法在鞍山市某地热田外围地热勘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辽宁省鞍山市某地热田外围的接替资源勘查关系到该区旅游疗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联合剖面法、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瞬变电磁法3种物探方法在该地热田外围进行地热资源勘查,发现1处新的地热资源。勘查区ZK1孔深877m,降深18.8m,出水量350m3/d,最高水温61.2℃,表明该勘查区具有良好的地下热水资源,由此证明采用综合物探方法对探查地下深部热水资源的有效性。
谢吉兵,李继宏,王小军,蹇军,刘正鹏,张朋[9](2012)在《可控源大地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在产能建设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鄂尔多斯盆地彭阳演33井区侏罗系储层主要受构造及非均质性控制,油气分布具有隐蔽性,导致在目标油层的划定上难度较大,影响后期产建过程中的开发步骤。本文针对彭阳演33井区油气显示井,通过井-地电法勘探,探明油气藏边界和分布,划定了有利储层范围,研究表明,电阻率由低值区向高值异常区过渡段之间相对高值异常区是较有利的油气聚集区,低值异常区是不利油气聚集的地区。通过后期开发井的实施现状,证实了井-地电法勘探预测有利储层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刘伟,肖玉山[10](2012)在《综合物探技术在深层地热勘探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年5月,省政府在辽阳市召开全省温泉旅游现场会,依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温泉旅游的意见》精神,提出了把辽宁建成全国温泉旅游大省的目标。东北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是省属地勘单位中唯一的从事地球物理勘探专业队伍,理所当然地要在打造温泉旅游大省过程中
二、电法勘探在汤岗子地热田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法勘探在汤岗子地热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源多时相热红外遥感技术的丹东地热资源探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热红外遥感卫星发展现状 |
1.2.2 地表温度反演技术研究现状 |
1.2.3 传统地热资源勘探技术研究现状 |
1.2.4 热红外遥感地热勘察技术研究现状 |
1.2.5 城市热岛效应热红外遥感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5.1 完成的主要工作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关键技术与分析方法 |
2.1 地表温度与地表比辐射率反演及其精度验证方法 |
2.1.1 Landsat8 TIRS数据地表温度反演方法 |
2.1.2 ASTER热红外数据地温反演方法 |
2.1.3 地表比辐射率的确定方法 |
2.1.4 地表温度卫星遥感反演精度的验证 |
2.2 主要分析方法 |
2.2.1 遥感数据的信息复合分析 |
2.2.2 栅格数据的窗口分析 |
2.2.3 主成分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
3.1.2 温泉地热情况 |
3.1.3 区域地质背景 |
3.2 遥感数据及预处理 |
3.2.1 主要数据 |
3.2.2 其它数据 |
3.2.3 影像预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区地表特征参数遥感定量反演 |
4.1 由Landsat8 OLI提取的地表比辐射率 |
4.2 由Landsat8 TIRS反演的白天地表温度 |
4.3 由ASTER反演的夜间地表温度 |
4.4 反演的地表温度准确性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温异常信息提取 |
5.1 基于图像分类的地表温度时空特征分析 |
5.1.1 两种时相下的不同地物类型地表温度时空特征分析 |
5.1.2 不同地物类型的昼夜间地表温度时空特征分析 |
5.2 地热异常分析 |
5.2.1 基于地表温度日变化模型和昼夜间地表温度信息复合分析的地热异常分析 |
5.2.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地热异常分析 |
5.2.3 城市热岛效应的消除 |
5.3 地热异常区圈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果分析与验证 |
6.1 已知温泉区地温情况分析与验证 |
6.1.1 五龙背温度异常区分析与验证 |
6.1.2 炮守营子地区地热井与地表温度对比分析 |
6.1.3 东汤地区地热井与地表温度对比分析 |
6.2 圈定地温异常区分析与验证 |
6.2.1 边门镇西南4.95km处的河道附近地温异常区 |
6.2.2 汤山城镇南侧约6km处地温异常地温异常区 |
6.2.3 五龙背收费站处地温异常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讨论 |
7.2 结论 |
7.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
致谢 |
(2)瞬变电磁多频融合探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瞬变电磁探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2 瞬变电磁数据解释方法研究现状 |
1.2.3 数据融合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瞬变电磁多频融合处理方法理论研究 |
2.1 瞬变电磁频率数据融合方法理论 |
2.1.1 瞬变电磁局部加权线性回归融合理论 |
2.1.2 瞬变电磁分段线性插值融合理论 |
2.1.3 瞬变电磁三次样条插值融合理论 |
2.2 瞬变电磁时间道分布方法理论 |
2.2.1 非平均时间道分布方法理论 |
2.2.2 变差时间道分布方法理论 |
2.2.3 平均时间道分布方法理论 |
2.3 瞬变电磁圆滑处理方法理论 |
2.3.1 加权移动平均圆滑理论 |
2.3.2 三次指数加权圆滑理论 |
2.4 等效导电平面法 |
2.5 各向同性水平层状大地上磁偶源激励的瞬变电磁响应 |
2.5.1 各向同性水平层状地层中垂直磁偶源形成的电磁场 |
2.5.2 各向同性水平层状地层中垂直磁偶源形成的瞬变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瞬变电磁频率融合方法及多频融合数值模拟研究 |
3.1 工程背景及一维层状地电模型 |
3.2 一维层状地电模型瞬变电磁响应 |
3.3 瞬变电磁频率局部加权线性回归融合研究 |
3.4 时间道分布对局部加权线性回归融合成像的影响 |
3.4.1 非平均时间道分布 |
3.4.2 变差时间道分布 |
3.4.3 平均时间道分布 |
3.4.4 时间道分布影响 |
3.5 不同圆滑处理方法对局部加权线性回归融合成像的影响 |
3.5.1 加权移动平均圆滑 |
3.5.2 三次指数加权圆滑 |
3.6 频率融合成像效果分析 |
3.7 瞬变电磁频率分段线性插值融合研究 |
3.8 瞬变电磁频率三次样条插值融合研究 |
3.9 瞬变电磁频率不同融合方法成像效果对比 |
3.10 瞬变电磁多频融合研究 |
3.10.1 瞬变电磁三频融合研究 |
3.10.2 瞬变电磁四频融合研究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瞬变电磁频率融合试验研究 |
4.1 试验目的、场地的选择以及试验任务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场地 |
4.1.3 试验场地验证 |
4.1.4 试验任务 |
4.2 试验方法 |
4.2.1 测线布置 |
4.2.2 试验参数 |
4.3 瞬变电磁频率融合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瞬变电磁多频融合工程实例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1.1 地形地貌 |
5.1.2 水文地质 |
5.1.3 地层岩性 |
5.1.4 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
5.1.5 工程实例段工程地质评价 |
5.2 瞬变电磁探测方案设计 |
5.2.1 隧道掌子面情况 |
5.2.2 测线布置 |
5.2.3 探测参数 |
5.3 瞬变电磁探测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丹东—辽阳热红外遥感地温反演与地热资源探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技术流程 |
1.4 本文的章节内容安排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
2.2 构造及断裂 |
2.3 地层特征 |
2.4 地热背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Landsat8数据地表温度反演 |
3.1 Landsat8数据简介 |
3.1.1 Landsat8数据搭载卫星简介 |
3.1.2 Landsat8数据特点 |
3.1.3 Landsat8数据获取 |
3.2 地表温度反演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
3.3 Landsat8地表温度反演算法 |
3.4 Landsat8数据预处理 |
3.4.1 辐射定标 |
3.4.2 几何校正 |
3.5 Landsat8地温反演具体步骤 |
3.5.1 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地表比辐射率计算 |
3.5.2 黑体辐射亮度与地表温度计算 |
3.5.3 图像镶嵌与裁剪 |
3.5.4 结果输出 |
3.6 地表温度反演结果精度验证 |
3.7 地热异常区的判定 |
3.7.1 判定因子 |
3.7.2 地热远景区预测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MODIS数据地表温度反演 |
4.1 MODIS数据简介 |
4.1.1 MODIS搭载卫星简介 |
4.1.2 MODIS主要特征及数据产品 |
4.1.3 MODIS数据特点 |
4.1.4 MODIS数据获取 |
4.2 MODIS地表温度反演算法 |
4.2.1 劈窗算法简要介绍 |
4.3 MODIS数据预处理 |
4.3.1 MODIS数据辐射定标 |
4.3.2 MODIS数据几何校正 |
4.3.3 MODIS数据大气校正 |
4.4 MODIS地表温度反演具体步骤 |
4.4.1 大气透过率计算 |
4.4.2 地表比辐射率计算 |
4.4.3 亮度温度计算 |
4.4.4 中间参数与温度计算 |
4.5 MODIS地表温度反演结果精度验证 |
4.6 地热异常区的判定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
致谢 |
(4)抚顺东部木奇地区地热地质条件及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木奇地区地热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及整体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自然地理 |
2.1 研究区范围及交通 |
2.2 气象 |
2.3 水文 |
2.4 地形地貌 |
第3章 区域地质及地热形成背景 |
3.1 区域地层与构造背景 |
3.1.1 地层 |
3.1.2 地质构造背景 |
3.1.3 岩浆岩 |
3.2 区域热源形成背景 |
3.2.1 地热源成因分析 |
3.2.2 基底构造的演化 |
3.2.3 区域构造概况 |
第4章 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 |
4.1 完成工作量与质量评述 |
4.1.1 完成工作量 |
4.1.2 工作质量评述 |
4.2 综合地球物理勘探 |
4.2.1 磁法勘探 |
4.2.2 重力勘探 |
4.2.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
4.2.4 综合物探成果分析利用 |
4.2.5 确定地热井的位置 |
4.3 地热钻探 |
4.3.1 地热井结构 |
4.3.2 物探测井 |
4.4 物探推断结果与钻探结果分析 |
第5章 研究区地热地质条件分析 |
5.1 地热生成条件控制分析 |
5.1.1 理论分析 |
5.1.2 热源 |
5.1.3 储热盖层 |
5.1.4 储热空间层位 |
5.1.5 导水控热构造 |
5.1.6 地温梯度与地热异常 |
第6章 地热资源评价 |
6.1 热储中地热能储量计算 |
6.1.1 计算模型 |
6.1.2 计算参数确定 |
6.1.3 地热能储量计算及结果 |
6.2 地热水储存量计算 |
6.2.1 计算模型 |
6.2.2 计算参数确定 |
6.2.3 储存量计算及结果 |
6.3 地热流体质量评价 |
6.3.1 天然矿泉水的适用性评价 |
6.3.2 渔业用水评价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物探方法在资源勘查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
2.1 地震勘探法 |
2.2 电法勘探 |
2.3 磁法和重力勘探法 |
3 物探方法的应用 |
4 结束语 |
(6)瞬变电磁法在汤岗子地热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理及方法 |
2 具体工作成果 |
3 结论 |
(7)赤峰—朝阳地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形成条件及成因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地热资源的研究意义 |
1.2 世界地热资源研究和开发历史与现状 |
1.2.1 地热开发缓慢发展阶段 |
1.2.2 地热地质研究和地热资源开发的加速发展阶段 |
1.2.3 地热地质研究和地热资源开发的迅速发展阶段 |
1.3 世界地热资源研究和开发的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成果 |
1.5.2 创新点 |
2 地热田和对流型地热系统 |
2.1 地热田 |
2.1.1 地热田的概念 |
2.1.2 地热田的类型 |
2.1.3 地热田在全球的分布规律 |
2.2 对流型地热系统 |
2.2.1 地热系统概述 |
2.2.2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的概念模型 |
2.3 关于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某些问题的讨论 |
3 研究区地热地质特征和对流型地热田典型实例 |
3.1 研究区地热地质特征 |
3.1.1 区域地质背景 |
3.1.2 地温场特征 |
3.2 对流型地热田的典型实例 |
3.2.1 宁城县热水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 |
3.2.2 敖汉热水汤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 |
3.2.3 凌源热水汤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 |
4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的形成条件 |
4.1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形成的基本要素 |
4.1.1 补给条件 |
4.1.2 地下径流通道 |
4.1.3 地下热水的赋存(热储)条件 |
4.1.4 盖层条件 |
4.2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形成的构造控制 |
4.2.1 良好的裂隙系统 |
4.2.2 汇水、导水主干断裂的切割深度 |
4.2.3 改变地下热水运动方向的隔水断层 |
4.2.4 补给区与地热田高程差的构造控制 |
4.2.5 现今构造应力场及其对地热田形成的控制 |
4.3 岩石类型对地热田水质的影响 |
4.3.1 岩石类型对水化学类型的影响 |
4.3.2 岩石类型对Rn含量的影响 |
4.4 浅部冷水对热水的影响 |
4.4.1 浅部冷水混合作用对水温的影响 |
4.4.2 浅部冷水混合作用对水质的影响 |
5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的成因模式 |
5.1 已建立的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模式 |
5.2 研究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成因模式 |
6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预测远景区研究 |
6.1 地热田预测远景区圈定的理论和依据 |
6.2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预测远景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附件 |
(8)综合物探方法在鞍山市某地热田外围地热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
1.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1.2 地热田地质概况 |
(1) NE向F1断裂: |
(2) NEE向F2断裂: |
(3) NWW向F3断裂: |
1.3 地球物理特征 |
(1) 航测红外线异常特征。 |
(2) 电性特征。 |
(3) 地震地球物理特征。 |
2 物探工作方法 |
2.1 联合剖面法 |
2.2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 |
2.3 瞬变电磁法 |
3 物探方法应用效果 |
3.1 联合剖面法 |
3.2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 |
3.3 瞬变电磁法 |
3.4 钻探验证 |
4 结论 |
(10)综合物探技术在深层地热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辽宁省地热能开发现状及地热勘探的风险性 |
目前地热勘探的主要物探方法 |
物探在辽宁省地热勘探中的效果及经验 |
四、电法勘探在汤岗子地热田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源多时相热红外遥感技术的丹东地热资源探测方法研究[D]. 王康. 吉林大学, 2020(08)
- [2]瞬变电磁多频融合探测方法研究[D]. 夏腾. 山东大学, 2019(09)
- [3]丹东—辽阳热红外遥感地温反演与地热资源探测方法研究[D]. 孙焕朝. 吉林大学, 2018(01)
- [4]抚顺东部木奇地区地热地质条件及潜力评价[D]. 张化南. 吉林大学, 2016(09)
- [5]物探方法在资源勘查中的应用探讨[J]. 武伟. 科技与创新, 2014(12)
- [6]瞬变电磁法在汤岗子地热勘查中的应用[J]. 刘伟,陶晓曼,黄晶.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01)
- [7]赤峰—朝阳地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形成条件及成因模式[D]. 阮克孝(NGUY(?)N KH(?)C HI(?)U).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02)
- [8]综合物探方法在鞍山市某地热田外围地热勘查中的应用[J]. 曹永安,姜海灏. 地质找矿论丛, 2013(01)
- [9]可控源大地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在产能建设中的应用[J]. 谢吉兵,李继宏,王小军,蹇军,刘正鹏,张朋.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15)
- [10]综合物探技术在深层地热勘探中的应用[J]. 刘伟,肖玉山. 国土资源, 2012(08)
标签:地表温度论文; 地温梯度论文; 地热发电论文; 科学论文; landsat8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