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直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0例

振直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0例

一、摇正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0例(论文文献综述)

师月[1](2021)在《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针灸相关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并定性归纳优化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英文文献,时间截止到2020年10月之前,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来补充获取文献。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基本信息提取,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结局指标主要关注有效率、VAS评分和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运用Stata软件对筛选出的文献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二分类变量选用比值比(odd ratios,OR)计算效应值;连续性变量采用标准化均值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计算效应值;并计算SMD及OR的95%可信区间,并绘制网状关系图、不一致性检验图、曲线下面积概率排序图、漏斗图等,得出针灸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排序,进而得到最佳干预措施。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44篇文献,其中1篇英文文献,其他均为中文文献,共涉及3291名患者,包含17种治疗措施,纳入的所有文献均报告了治疗的有效率有29篇文献报告了VAS评分情况。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刀VS针刺、针刺+放血VS针刺、针刺+艾灸VS针刺、电针VS针刺、针刺+耳针VS针刺、温针VS针刺、火针VS针刺、电针+放血VS电针,总共6组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刀+针刺VS针刀、针刀+针刺VS针刺、针刀+银质针VS电针、针刀VS针刺、针刀VS电针、针刺+放血VS针刺、针刺+耳针VS针刺、针刺+艾灸VS针刺、针刺VS西药、长圆针VS针刺、温针VS针刺、火针+针刺VS火针、火针VS针刺、温针VS电针、电针+艾灸VS电针,共15组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看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针灸类方法疗效优于西药,有效率的具体排序为:针刀+银质针、火针+针刺、电针+温针、针刺+艾灸、电针+艾灸、长圆针、针刀+针刺、温针、针刺+放血、针刺+耳针、火针、针刀、耳针、电针、圆利针、针刺、西药。针刀+银质针疗效最佳。纳入的文献有9篇文献提到了在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情况,有1篇文献无具体描述、1篇未统计结果,4篇的不良反应人数为0,其中出现不良反应经过处理后都得到改善。对最优方案进行研究发现选穴以局部压痛点、条索状结节、C2~T2项伸肌群附着处两侧,相当于夹脊穴与阿是穴。先采用针刀治疗,根据患者情况,一般隔3~5天后再行银质针治疗,针刀与银质针各行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论:1.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网状Meta分析发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的针灸疗法、优于西药治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率最高的针灸疗法是针刀+银质针;2.描述分析后发现针灸疗法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3.通过定性分析得出,针刀+银质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较好,选穴以局部压痛点、条索状结节、C2~T2项伸肌群附着处两侧为主。先采用针刀治疗,根据患者情况,一般隔3~5天后再行银质针治疗,针刀与银质针各行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宋洁[2](2021)在《基于剪切增稠液体力学特性探讨柔性手法对筋膜作用原理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毛泰之提出并推崇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以“轻推慢移”为特征的东方柔性手法。本人导师曹锐教授也将柔性手法用在临床,并发现其治疗伤科疾病优势突出且疗效显着。目前,推拿从业者们于无形之中已经对手法的刚、柔应用较多。但是手法的刚柔属性界定不明、分类不清、作用原理不详。故本论文根据毛氏理念和导师曹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的以筋膜为靶点实施柔性手法治疗伤科疾病的观念,对推拿手法进行刚、柔属性的定义及分类,探索古代文献中柔性手法相关运用;“筋”包含筋膜,筋膜是柔性手法的受力目标;剪切增稠液体与筋膜在力学方面有极高的相似性三方面进行论述,层层递进推导,对柔性手法治疗伤科疾病的作用原理进行推断。最后,得出结论并构建柔性手法树状结构图。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方法。运用《中华医典》和中医典海为搜索工具,整理柔性手法在古书中运用的记载。整理筛选出的古文献中的柔性手法描述及应用。通过中国知网搜索有关“筋”、“筋膜”、“剪切增稠液体”等内容,进行相关理论的研究。第二部分,根据毛氏理念定义刚性手法和柔性手法,将教科书中的六大类手法通过刚性手法和柔性手法的定义和手法特点进行归纳、分类。将划归于柔性的手法通过现今的教材及中国知网搜集其在古代时的别称。第三部分,以确定过的柔性手法古代别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收集古文献中的柔性手法的描述及应用。第四部分,探讨柔性手法治疗伤科疾病的作用原理。探寻柔性手法疗愈疾病时筋、筋膜、剪切增稠液体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第五部分,构建柔性手法树状结构图。总体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静止的或缓慢的、柔和的”手法特点,六大类手法中属于柔性手法的有揉法、摩法、推法(静态)、抹法、按法、压法、点法、捏法(静态)、拔伸法(静态)、屈伸法(静态)。根据“动态的、快速的、有力的”手法特点,六大类手法中属于刚性手法的有一指禅推法、一指禅偏锋推法、?法、擦法、拿法、搓法、拨法、拍法、击法、弹法、抖法、振法、摇法、扳法、背法。2.查阅文献确定以下九种柔性手法名称及古代别称(抹法为近现代衍生出来的手法,故不参与此部分研究)。揉法(揉、挼);摩法(拊、付、靡、摹、摩);推法(推);按法、压法(安、按、擪、抑、捺)和点法(点);捏法(捏、拈)、拔伸法(举、引、伸、拔伸、牵、牵引、提、提拔、扯、拽伸、揣搦、上掇);屈伸法(屈伸、拽屈拽直、拽屈拽伸、拽(伸)推(屈))。3.以筋骨辨证为指导,柔性手法从“筋”的特性入手辨证施治。“筋”的实质研究,目前未有定论。但研究发现,筋膜与“筋”是后者包含前者的关系,筋膜与“筋”在特性上高度相似,故我们可以从筋膜入手治疗伤科疾病,认为筋膜是柔性手法的受力目标。在柔性手法对筋膜的作用原理研究中,发现筋膜的生物力学特性与剪切增稠液体的力学特性具有高度一致性。第一,两者都是粘弹性材料,具有流体与固体的双重属性。第二,筋膜喜温恶寒,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降低筋膜粘滞性,提高流动性。温度升高会使剪切增稠液体中“粒子簇”的形成造成影响,迫使剪切增稠效应减弱。第三,在受力表现方面,筋膜在突然受到异常的应力刺激后,筋膜中的无定形基质的粘滞性会显着增大,流动性减小,导致筋膜流动性减小,筋膜呈现粘连、挛缩等硬化状态;以轻且慢的力刺激时,粘滞性异常增大的筋膜中无定形基质发生液化,纤维会重新排列,筋膜重构,恢复流动性。剪切增稠液体在不受力或轻微受力时呈现为拥有优良流动性的流体状态,突然施加超过临界值的作用力时则变得异常粘稠甚则呈现出类固体状态,而随着外力的撤除又重新恢复流体状态。故初步推断筋膜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特性与剪切增稠液体力学特性的相似性,便是柔性手法治疗伤科疾病起效的原因。4.柔性手法分为柔性理筋手法和柔性正骨手法。柔性理筋手法可分为动态柔性理筋手法和静态柔性理筋手法,动态柔性理筋手法主要针对浅筋膜的粘连,包括揉法、摩法、抹法。静态柔性理筋手法主要针对深筋膜的挛缩,包括点法、按法、压法、静态捏法。柔性正骨手法主要针对骨位异常引起的筋膜褶皱,包括静态推法、静态拔伸法、静态屈伸法。依据以上叙述绘制并补足细化手法分类,构建出完整的柔性手法树状结构图。

侯文男[3](2021)在《基于citespace的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系统梳理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领域的相关文献,清晰的展现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准确的把握研究现状,找到学科的领军人物及主要的研究单位,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研究方向信息及数据参考。方法:本研究将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搜索的有关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文章作为数据来源,共纳入1052篇文献。对中药进行数据规范。将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以记事本形式保存。将关键词K1逐项记录文献包含的穴位、方剂、中药、配合的治法,分别建立不同的数据库,并以记事本形式保存。导入citespace软件,以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数据统计及可视化图谱分析。结果:1.该领域发表文献以2010年为界,2010年前每年发文量总体逐年增多,偶有下降,2010年后发文量开始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2.该领域受基金支持较少,国家基金为主导力量。3.该领域形成了三大作者合作网络,各网络均有其核心作者。4.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为河南中医学院,各研究机构间多为独立研究,存在少数合作及跨地域合作,主要集中在北方。5.关键词共现显示,文献关键词涉及了文献的研究方法,如临床观察、多中心研究、线性相关、前瞻性研究等;不同流派的手法如:传统推拿手法、龙氏手法、Mulligan手法、孙氏手法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如:气滞血瘀证、风寒湿阻证、肝肾亏虚证等;除手法外配合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小针刀、温针灸、低周波、电针等;除手法外配合的物理治疗方法如:牵引、TDP、中频等;除手法外配合的西医治疗方法如:神经根阻滞、仙灵骨葆等;量化指标如VAS评分、CASCS评分等;结论:1.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领域年发文量虽偶有起伏,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仍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领域的热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传统推拿手法、龙氏手法、Mulligan手法为在手法治疗CSR领域内的热点研究手法;神经根阻滞为手法治疗CSR领域内西医辅助治疗方式的研究热点;中药为手法治疗CSR领域内中医辅助治疗方式的研究热点,生物力学研究为热点研究内容,前瞻性研究为热点研究方法。3.针灸配合手法治疗CSR时,首选夹脊穴,其次配穴可多选取位于上肢及头部的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4.中药配合手法治疗CSR时,处方可以以葛根汤为基础加减,内服首选葛根,外治首选红花,配伍的药物内服外治均可选归肝经的温性的辛味药物。5.手法治疗CSR领域的研究机构多为独立研究,合作交流较少,河南中医学院处于领先地位,研究前沿阵地为中医院校及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为手法治疗CSR领域合作最广泛的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郑州市颈肩腰腿痛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为比较活跃机构。6.手法治疗CSR领域形成了三大研究团队,分别是以詹红生为核心的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研究团队、以朱立国为核心的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的研究团队、石印玉为代表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团队,这些团队有望在未来几年活跃在手法治疗CSR研究领域,继续推动该领域的发展。7.手法治疗CSR相关研究论文受到基金项目支持较少,申请成功率较低,但国家重视其发展。

张宏利[4](2021)在《推拿联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并比较推拿联合针刺与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治疗方式对颈椎功能、疼痛、关节活动度等方面的改善情况,探讨推拿联合针刺和单纯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差异的机制,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疗法,同时也为临床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及骨一科门诊,并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过程中脱落1例)。试验组在推拿手法治疗(20分钟)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留针30分钟);对照组予单纯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为1个疗程,共治2个疗程。于治疗前和2个疗程结束后,应用颈椎活动度、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对患者的颈痛程度和颈椎功能进行评价,并统计两组总有效率,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证型、颈椎活动度、VAS和NDI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程结束后,两组颈椎活动度、VAS和NDI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VAS和ND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单纯针刺可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疼痛及关节活动度。2.推拿联合针刺能够更有效地降低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及活动度,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

余恒军[5](2019)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归纳其机理,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及诊疗思路。方法:依据全国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议纪要制定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病例均来源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颈肩腰腿痛医院针灸推拿科门诊,共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予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对照组予传统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两组患者治疗频次一致,1周治疗3次,6次为1疗程,共治疗3疗程。观察指标:VAS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田中靖九症状量表》评分。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临床效果。结果:1、本研究治疗组入组36例,剔除1例,完成35例;对照组入组36例,剔除1例,完成35例;共完成70例。2、治疗前一般资料及病情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VAS评分、《田中靖九症状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3、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旋转定位扳法。P<0.05),说明两组方法均有疗效,且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于传统颈椎。4、《田中靖九症状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3疗程后,评分均降低,组内及组间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而三维平衡正脊手法组评分降低更明显,说明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更佳。5、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2.86%。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维平衡正脊手法组总体疗效高于传统颈椎旋转定位扳法组。结论: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且手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安全轻柔、患者认可度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梁淑芬[6](2019)在《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运用临床科研方法学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标准化的NPQ颈痛量表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量表、MOS SF-36量表等量表及指标来开展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火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客观评价火针结合中药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肩部疼痛、肢体麻木及生存质量的影响,以求科学地评价火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一套规范的、临床疗效确切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火针结合中药的治疗方案,为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有力的科学证据。方法:本研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纳入90例合格受试者,确定纳入后,按筛选进入的顺序逐个对合格受试者编号1-90,操作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生成90个随机数字,得出分组结果,1-30为A组,31-60为B组,61-90为C组,然后由研究人员制成制成随机分配卡片,加信封密封,信封序号与卡片序号相同。合格病例进入试验时,按其进入的先后次序,拆开号码相同的信封,按信封内卡片规定的分组进行治疗。A组:采用火针结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中药内服治疗,拟用桂枝加葛根汤,方药组成:桂枝10g、芍药20g、生姜10g、大枣3枚、炙甘草6g、葛根30g。煎服方法:将全部药物放入药煲后,加水500ml,武火烧开后,文火煎熬至约250ml,一次温服。疗程:每日]次,7天为一疗程。火针点刺:取颈三针穴(天柱穴、颈百劳穴、大杼穴,均双侧)、阿是穴。疗程:7天为一个疗程,分别于每个疗程的第1天、第3天、第5天进行1次,2个疗程共行火针点刺6次。B组:采用单纯火针治疗,(具体取穴、操作、针具、疗程)同A组中的火针治疗方法。C组: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具体方药组成、服用方法)同A组中的中药内服治疗方法。本研究在治疗前后对受试者分别采用NPQ颈痛量表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量表、MOS SF-36量表等量表及指标来开展评价,对A、B、C三组均进行治疗自身对照以及组间对照。结果:(1).共完成病例90例,其中A组30例,B组30例,C组30例,无脱落病例。三组患者基线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A组30例中,治愈3例,显效17,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B组30例中,治愈1例,显效13,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C组30例中,治愈1例,显效12,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三组疗效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火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火针疗法、单纯中药疗法。(3).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NPQ测量值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下降(P<0.01),三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P<0.05)。(4).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三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P<0.05)。(5).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MOS 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升,三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P<0.05)。结论:火针结合中药疗法、单纯火针疗法及单纯中药疗法均能有效改善(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疼痛、肢体麻木、生存质量等情况,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可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颈肩部疼痛、肢体麻木,改善其生活质量,均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火针结合中药疗法优于单纯的火针疗法、单纯的中药内服疗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龚智超[7](2019)在《侧头摇正法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侧头摇正法和针刺疗法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无互补性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60例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脑病科门诊及体检中心就诊的CSA患者,按接诊的时间后顺序随机分为A组侧头摇正法配合针刺治疗组,B组针刺治疗组,C组侧头摇正法治疗组,每组各20例。A组先采用单纯针刺百会、天柱、风池、颈5-7夹脊穴治疗后,继之予侧头摇正法治疗,隔天1次;B组仅使用单纯针灸百会、天柱、风池、颈5-7夹脊穴进行治疗,隔天1次;C组仅使用单纯侧头摇正法进行治疗,隔天1次;三组均治疗20天。就诊前、就诊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症状评分,一次治疗后即刻对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改善进行了解,依据积分结果、疗效指数及影像学检查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影像学改善。结果:本研究最终有效病例数为60例,A,B,C三组各20例,无剔除、脱落或终止病例,经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日常工作与生活项目评分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三组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A组与B组和C组相比,有更大的改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症状积分比较[3]:治疗1个疗程后,三组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A组与B组和C组相比,在颈痛,肩痛,眩晕方面有更大的改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头痛方面,无明显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比较:A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痊愈率及总改善率相比无明显不同,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卧摇正法与普通针刺疗法均可有效改善CSA患者的疼痛程度、眩晕程度、颈部活动度等症状,均有良好的松解效果,但侧卧摇正法配合针刺的疗效及影像学[4][5]改善优于普通针刺法,值得临床推广。

孙俊杰[8](2019)在《抬肩定位顶推法治疗下颈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抬肩定位顶推手法针对性治疗下颈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找到一种明确针对下颈段,且具有安全性高、定位准确、疗效突出等特点的手法,以提高推拿针对性治疗下颈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愈率。方法:将2017.12-2018.12收集的符合下颈段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60例,随机分配到2组,即是试验组(抬肩定位顶推法)30例以及对照组(旋提法)30例。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周,每周5次。1个疗程后,对收集、整理的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VAS、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量表等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分析对比两种不同的治疗手法的疗效,最终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病患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分布比较(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则说明有可比性。2.VAS,两组病患在治疗前VAS比较(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则说明有可比性。两组病患在治疗后VAS较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说明明显改善。两组病患在治疗后VAS比较(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则说明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量表,两组病患在治疗前量表得分比较(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则说明有可比性。两组病患在治疗后量表得分较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说明两组各个项目的量表得分均有明显改善,两组病患在治疗后量表得分比较(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则说明有可比性。4.经1个疗程的临床手法治疗后,较前病患的各项数据,在总的有效率评价中:试验组(抬肩定位顶推法)治疗后,其中临床控制为1例,显效为16例,有效为12例,无效为1例,总的改善率达到96.67%,总的治愈率达到56.67%;然而对照组(旋提法)治疗后,其中临床控制为1例,显效为7例,有效为20例,无效为2例,总的改善率达到93.34%,总的治愈率达到26.67%。两组总的改善率对比(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的治愈率(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说明试验组手法临床疗效较为显着。结论:抬肩定位顶推法针对性治疗下颈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较为显着,且定位准确,针对性强,值得深入研究,并且推广运用于临床实践之中。

徐新宇,彭阿梅,张文燕,白惠敏,刘俊楠,周海霞,王玉凤[9](2019)在《药枕联合中医外治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年龄相关性退行性病变,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主要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神经根[1],从而产生颈部疼痛、根性肌力障碍、根性痛及腱反射异常等典型症状。临床研究发现,非手术疗法可以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痛苦,在目前CSR的治疗上,西医的非手术疗法以药物为主导,主要针对CSR产

晏为玮[10](2016)在《毫针配合皮肤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运用毫针配合皮肤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设立了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患者经过不同治疗后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各项积分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性,客观评价毫针配合皮肤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病例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平腕立指手法”针刺配合皮肤针扣刺颈项部足太阳膀胱经的治疗方法,针刺每次留针30分钟,皮肤针扣刺以局部皮肤潮红不出血为度;对照组采用坐位牵引的治疗方法,牵引重量以舒适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治疗1次,6次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的症状、工作和生活能力、手的功能、体征、总积分,“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中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强度(PPI)、总积分进行比较分析并作出疗效评价。结果(1)第一疗程结束后各项积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及“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的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中的症状、手的功能、体征积分及“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各项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工作和生活能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及“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的各项积分中均有效,但治疗组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中的症状、手的功能、体征积分及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中的各项积分均优于对照组,而在改善工作和生活能力方面没有差别。(2)第二个疗程结束后各项积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各项积分中除对照组“手的功能”积分与第一疗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项积分与第一疗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的各项积分与第一疗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中各项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第二疗程中,治疗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及“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中各项积分改善持续有效,而对照组对手的功能积分改善效果不明显,并且治疗组在改善各项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3)治疗结束后各项积分结果: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及对照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中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中各项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及“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的各项积分中均有效,但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工作和生活能力、手的功能、体征、疼痛感觉、疼痛情感、疼痛强度及总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4)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结论本课题通过对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均有效,但在改善患者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的症状、工作和生活能力、手的功能、体征积分,“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中疼痛的感觉、情感、强度积分方面,“平腕立指手法”针刺配合皮肤针比单纯用牵引疗法疗效好。此结果为毫针结合皮肤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一种新方法。

二、摇正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摇正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0例(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词缩略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基于剪切增稠液体力学特性探讨柔性手法对筋膜作用原理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方法
2 明确刚、柔性手法定义、分类及柔性手法古代别称
3 探索柔性手法在古文献中的描述及应用
4 探讨柔性手法治疗伤科疾病的作用原理
5 构建柔性手法树状结构图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国近20年文献中柔性手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基于citespace的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设计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数据
        2.1 数据来源
        2.2 检索方法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数据筛查
        2.6 数据库建立
        2.7 数据的规范化
        2.7.1 数据规范化准则
        2.7.2 数据规范化处理
第二部分 可视化分析及结果
    1 研究总体分析
        1.1 文献的年代分布
        1.2 文献基金资助情况
        1.3 载文期刊情况分析
        1.4 文献的作者分析
        1.5 文献的来源机构分析
        1.6 关键词的共现分析
        1.7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领域的研究热点预测分析
    2 配合治法分析
        2.1 针灸选穴分析
        2.2 中药及方剂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文献表述
    2 发文年代及载文期刊分析
    3 基金支持情况
    4 研究机构与作者网络分析
    5 手法种类研究分析
    6 辅助治疗方式研究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中西医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Citespace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推拿联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西医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分组设计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评价标准
        (五)统计学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治疗效果
讨论
    一、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一)病名的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三)中医治疗方法
    二、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二)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三、三维平衡正脊手法的理论依据
        (一)颈椎的解剖生理特点
        (二)颈椎生物力学原理
        (三)中医经络经筋理论
    四、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一)理论创新
        (二)定位准确
        (三)手法灵活
        (四)操作简便
        (五)疗效显着
        (六)手法安全
    五、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操作图
    附录2:缩略词表
    附录3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4:VAS评分表
    附录5:神经根型颈椎病《田中靖久症状量表》
致谢
附件

(6)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名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中医辨证分型的认识
        1.1.4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进展
    1.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2.1 颈椎生理特点
        1.2.2 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
        1.2.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鉴别诊断
        1.2.4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目的
        2.1.2 病例来源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2.1.7 研究终止原则
    2.2 研究方案
        2.2.1 随机分组、对照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治疗方案
        2.2.4 疗效评价标准
        2.2.5 统计方法
        2.2.6 技术路线
        2.2.7 火针疗法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分析
        2.3.2 基线比较
        2.3.3 临床疗效比较
第3章 讨论
    3.1 火针穴位选取依据
        3.1.1 天柱穴(足太阳经)
        3.1.2 颈百劳穴(经外奇穴)
        3.1.3 大杼穴(足太阳经)
        3.1.4 阿是穴
    3.2 火针疗法探析
        3.2.1 火针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3.2.2 火针的功效、适应症及禁忌症
        3.2.3 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探讨
    3.3 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探析
        3.3.1 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
        3.3.2 桂枝加葛根汤方药组成及理法分析
        3.3.3 综合作用
    3.4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3.4.1 疗效评价方面
        3.4.2 生存质量评价方面
    3.5 研究的创新性
    3.6 结果分析
    3.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7.1 存在的问题
        3.7.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

(7)侧头摇正法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患者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不良反应处理
        2.3 观察指标与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观察病例完成情况
    2 症状与功能评分情况
        2.1 眩晕评分情况
        2.2 头痛评分情况
        2.3 颈痛评分情况
        2.4 肩痛评分情况
        2.5 日常工作与生活能力评分情况
    3 常规X线照片结果
        3.1 治疗前常规X线照片结果
        3.2 治疗后常规X线照片结果
    4 临床疗效
    5 安全性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与思考
    1 传统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传统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原理的了解
        1.2 传统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解剖及生理特点
        2.2 发病机理的研究
        2.3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3 正骨治疗CSA的机理研究
        3.1 解除肌肉痉挛
        3.2 分离神经根与软组织的粘连
        3.3 纠正小关节紊乱,平衡颈椎的生物力学
        3.4 解除滑膜卡压
        3.5 调整颈椎椎间盘弹性与应力分布
        3.6 改善椎动脉血流
        3.7 改善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
    4 选穴依据
    5 对照组及基础治疗的采用的依据
    6 本研究结果讨论
    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7.1 存在的问题
        7.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抬肩定位顶推法治疗下颈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剔除与脱落标准
    6.研究方法
        6.1 试验组
        6.2 对照组
    7.观测指标、疗定
        7.1 VAS
        7.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量表
    8.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析
    1.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1.1 两组病患性别分布比较
        1.2 两组病患年龄分布比较
        1.3 两组病患发病时间分布比较
        1.4 两组治疗前VAS分布比较
        1.5 两组治疗前得分分布比较
    2.治疗后资料统计学分析
        2.1 试验组治疗前后VAS分布比较
        2.2 对照组治疗前后VAS分布比较
        2.3 试验组治疗前后得分分布比较
        2.4 对照组治疗前后得分分布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分布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后得分分布比较
    3.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分布比较
讨论
    1.中医对其认识
    2.现代医学对其认识
    3.推拿治疗机制讨论
    4.抬肩定位顶推法的操作要领、作用机制、优势分析
    5.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问题
    2.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和附表
致谢

(9)药枕联合中医外治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枕的作用机制
    1.1 药物的吸收与刺激
    1.2 药枕结构的定向作用
2 药枕结合中医外治法的研究
    2.1 针灸疗法
        2.1.1 一般针刺联合药枕:
        2.1.2 小针刀联合药枕:
        2.1.3 其他针灸联合药枕:
    2.2 推拿手法
        2.2.1 整脊手法联合药枕:
        2.2.2 拔伸手法联合药枕:
        2.2.3 其他推拿手法联合药枕:
    2.3 理疗法联合药枕
3 小结

(10)毫针配合皮肤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观察指标与方法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统计
    2.1 治疗前基本资料比较
    2.2 治疗后疗效评价
    2.3 治疗前后安全评价和针刺意外的处理
3 讨论
    3.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3.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3.3 手法操作依据
    3.4 选穴依据
    3.5 选择皮肤针扣刺膀胱经的理论依据
    3.6 选用牵引作为对照组的理论依据
    3.7 本次试验结果讨论
4 结论
5 问题和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摇正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D]. 师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剪切增稠液体力学特性探讨柔性手法对筋膜作用原理的理论研究[D]. 宋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citespace的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知识图谱分析[D]. 侯文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推拿联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宏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余恒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梁淑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侧头摇正法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龚智超.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抬肩定位顶推法治疗下颈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孙俊杰.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9]药枕联合中医外治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进展[J]. 徐新宇,彭阿梅,张文燕,白惠敏,刘俊楠,周海霞,王玉凤. 湖北中医杂志, 2019(01)
  • [10]毫针配合皮肤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晏为玮. 云南中医学院, 2016(11)

标签:;  ;  ;  

振直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