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教材特点贯彻新大纲精神

把握新教材特点贯彻新大纲精神

一、把握新教材特点,落实新大纲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金春花[1](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研究说明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张晓亮[2](2021)在《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应运而生,亦是新时代育人的主要凭借,其所承担的价值意义非比寻常。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并非是另起炉灶开辟新的路径编写,而是汲取了前几次课改的宝贵经验,又结合时代的需求所编写的一套语文教材,以最新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相关理念为编写依据。选文系统作为教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选文的质量决定了教材的整体质量,基于此,笔者对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展开研究,研究其编排和内容特点,并对教学提供一些使用建议。本研究结合搜集到相关资料,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确定研究对象和理论支撑。第二部分由三章内容构成,第一章通过文献分析法,研究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新教材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是进入新时期首次从国家层面组织编写的一套教材,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第二章是研究的核心部分,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编写教材,重视语文实践活动,题材和体裁广泛等特点,相关要素有机整合以此落实党中央的教育方针。第三章是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的三大使用建议,一是聚焦任务群,优化教学内容,二是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三是着眼核心素养,提高评价的有效性。第三部分是结语,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是进入新时期首次从国家层面组织编写的教材,与新高考相匹配,教材的编写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双线组元的编写方式即注重语文“用”的功能也注重对人精神熏陶的作用。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强调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选文系统的研究,分析其编写的特点和内容特征,为更好地使用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提供教学参考。

闫佳伟[3](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陈雪璐[4](2020)在《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9月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有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部门随后出台了一系列与高考改革实施相关的政策方案,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开始逐步在我国各省市推行。伴随着新制度、新课标与新教材的新高考,使高中化学教学工作面临极大考验,化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亦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研究新高考改革的相关政策,探析新高考中化学学科的新变化,解读新高考改革对化学教师的新要求,分析高中化学教师在新高考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困境及其成因,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师应对新高考提出对策。本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讨论了推进新高考改革与提升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关于新高考改革与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通过文献分析法,着重解读在新高考制度、新课程标准的发布以及新教材的使用下,新高考对高中化学教学与化学教师的要求与影响。“3+1+2”选考模式给学生的选科和教师的教学都带来许多困难,化学学科地位受到影响;新高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考招生模式的改变,让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渐渐受到重视。化学新课标对高中化学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结构和评价各方面的要求都有变化和提高,新课标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深化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完备自身的知识结构。化学新教材的使用则更为考验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化学实验能力与教研创新能力。第三部分通过访谈调查与课堂观察,探析了高中化学教师在新高考背景下面临的困境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研究发现:教师因为缺乏相应的培训,对新高考的理解不够透彻;由于学生异质性增强、新教材的使用和教师自身素养的不足,导致化学课堂教学难度增大;新高考下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备,开展较为困难。第四部分基于新高考的新要求与教师素质的不足,为高中化学教师提出了应对策略,提出高中化学教师应多方协作、积极参与新高考相关培训、切实领会新高考教育理念、主动扩充学科专业知识、全面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本文认为高中化学教师需抓住新高考改革的发展机遇,从容应对挑战。

黄洁茹[5](2020)在《初中语文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研究 ——以郑州市S中学六位教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教材作为弘扬国家意志、陶冶思想情操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历来是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科研的重要课题。自2012年起,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正式启动,由教育部统一编写,历时四年,经过反复试教、测试、审查等一系列努力后,最终于2016年秋季学期在部分省市地区的初一年级投入使用,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2020年我国初中语文教材已经实现全国统一。相较于人教版教材(以下简称为“原教材”),部编本教材此次作出较大幅度的改动,大到编写宗旨,小到课后习题,都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向社会。教师作为教材最直接的解读者和执行者,是部编本语文教材顺利推行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深入地解读教材的创新之处,主动积极地去适应教材的创新发展。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认同程度如何,不同教师在使用部编本教材的过程中教学行为表现如何,这应当成为研究的必要。基于以上缘由,对河南省郑州市S中学初三教研组六位教师进行研究,通过资料搜集、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考察六位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部编本教材的使用和适应情况,发现并归纳出影响教师适应部编本教材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加快教师适应部编本教材的步伐。研究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第一部分:绪论部分,阐明研究背景、核心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设计等,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第二部分——对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进行分析,在对照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部编本教材的“新”之所在,包括它的编制依据和呈现特点,初步掌握部编本教材在编写宗旨、内容的选择范围、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编写制作水平上的变化情况。第三部分——考察六位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从语文课程标准、编写宗旨、内容的选择范围、内容的呈现方式、编写制作水平这五个维度分别考察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心理认同程度和教学行为表现,主要考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的转变,折射出教师在使用部编本教材时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产生的困惑,进行客观全面地陈述与分析。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教师对部编本语文教材的适应情况,进行详细地归因分析,探究其适应困境的具体表现,并从教师内在因素和外部相关因素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第五部分——在分析教师不适应部编本教材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从教师、教材编写者、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这三个角度进行阐释,希望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真正理解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进而能完全适应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所带来的变化。

王慧圆[6](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为了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目标。而如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便成为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教材是知识传递的主要载体,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教育的发展与变革首先要从教材出发。围绕着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正陆续在全国投入使用,要想高效地使用新教材,就要科学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思想和编写依据,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教材的特色。本文首先对2003年和2017年出版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从整体上了解高中物理课程的改革方向,明确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之后以2010年和2019年出版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为研究对象,从教材的整体框架、内容、栏目设置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出新教材的变化及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新教材在实际课堂教学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以及一线物理教师为适应新教材将面临的挑战。希望通过对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可以为落实基于新课改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提供一些参考,使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新课改的精髓,了解新教材的优势,探索出更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

杜剑南[7](2020)在《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内容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考”一直以来就是研究者们的热点话题,而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即“取消文理分科”,这一改变也使得社会各界更加关注高考改革的实施。纵观高考试卷的内容变化,从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演变为国家考试中心命题和各地方自主命题并存,又逐步发展为现今全国基本统一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而这一变化也提醒我们需要将研究重心聚焦在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上。研究以十年为限,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近十年来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有两种,即大纲卷和新课标卷,而新课标卷又是现阶段“高考”所使用的试卷,因此就需要进一步探究新课标卷的内容变化特点。基于此,研究选取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具体问题是: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结构有哪些变化及特征?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题型结构有哪些变化及特征?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结构有哪些变化及特征?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难度有哪些变化及特征?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现阶段有关“高考试卷”“高考试卷比较”“高考数学试卷比较”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得本研究一来将试卷框架与题型结构分开比较;二来完善了高中理科数学中所有知识点,本研究共统计出347个知识点(其中必考内容312个知识点,选考内容35个知识点),以此进一步细化知识点的统计,以便更好地观察高考数学试卷中知识结构的变化;最后通过分析数学高考试题的相关特点,在现有高考数学试题综合难度模型中七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加入条件含量和阅读量,除此之外还进一步完善以往模型中各水平因素的相关描述,并以举例高考试题的方式,将各因素水平与之对应分析,最后将近十年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中的每一道试题按照九个难度因素进行编码,进而利用综合难度模型公式计算出高考理科数学试卷的相关难度。通过比较法分析了近十年新课标卷中四种类型总计21套理科数学试卷——即新课标全国卷(3套)、新课标全国卷Ⅰ(7套)、新课标全国卷Ⅱ(7套)以及新课标全国卷Ⅲ(4套)在框架结构(考试的时间、试卷的总分、试卷指导语)、题型结构(题型的种类、各题型数量、所占分值)、知识结构(知识点总数及覆盖率、各知识单元下的知识点数量及分值)以及难度(各题型难度、各知识单元难度、整卷难度)这四个维度的变化并总结变化特征。通过访谈一线具有较长教龄的教师来完善研究结论,进而提出“新高考”试卷命制和高中数学教学的合理化建议。通过对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结构中的考试形式、考试总分、考试时间以及试卷说明进行比较发现,试卷在框架结构上注重整体的稳定性;对选择、填空、解答题的数量和分值以及知识点数目的比较发现,试卷在题型结构上呈现出“稳中求变”的趋势;对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中总知识点数、知识点总数覆盖比例、各知识单元下的知识点统计以及考查的知识单元数量及分值比较后发现,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关注试题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对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中不同题型和整卷的难度比较中发现,试卷难度存在相对稳定的层次性、不同种类试卷的各难度因素没有显着差异、逐渐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基于研究结果对高考命题的建议:打破命题定势,改变出题结构与数量,适当增加试题灵活性;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考查考生的应用意识;均衡试题综合难度;尽量全面考察高中所学数学知识,持续提升试题的综合性。对高中教学的建议:继续与时俱进的注重“双基”,重视数学本质,培养通性通法;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重视试题相关情境的创设,培养和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杨绍艳[8](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一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某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就此展开,新高考的文理不分科、选科制度、学考、一科多考等政策给高中数学学科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强基计划对基础学科的重视提升了数学学科地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明了数学教学方向,人教A版新教材搭建了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的桥梁。高一作为高中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形成的数学印象和学习节奏至关重要,新高考使数学学科对高一学生选科的影响减小,但学生对学好高中数学的迫切度上升。本文以高一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为理解新高考方案的突破口,从教学一线出发,以重庆市某中学为具体实例,对新高考下高一数学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作了科学的探讨。在精读新高考方案以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新旧课标、新旧教材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5个维度调查了学生对新高考,数学新教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了解了高一数学学情,特别关注了高一学生在学习时存在较大困难的数学内容。接着通过访谈对师生教学情况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询。发现一线数学教师理念高度不够,缺少相关培训,教学上没有明确的策略应对新高考带来的挑战;新高考提升了数学学科的地位,破解了文理分科的弊端,但新高考的赋分制度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数学焦虑,选课走班导致学生与数学教师交流机会变少;大多数高一新生不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以及函数相关内容学习起来有困难,较欠缺数学抽象核心素养。针对调查中反映的问题,首先,教师应注重自身专业发展,提升个人理念,精心设计高中数学开学第一课,对学生的选科、志愿规划、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学科渗透,力求解决学生因新高考、高中数学学习产生的心理问题;其次,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文理不再分科,就要讲出理科的深度且不失文科的韵味,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落实数学学科素养;最后,利用信息时代教学工具、数学文化素材做好高一核心内容函数的教学,为学生后续学习夯实基础。全文以期能为当前还未实施,或者刚实施新高考的地区的高一数学教师提供指向,提高高一阶段数学教学实效,为整个高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宝俊华[9](2020)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2017年我国终于印发了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此前这项修订工作已进行了4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17版课标”)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凝炼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对编写教材、教学与考试的指导性,本身体现了鲜明的国家意志价值取向。本文所研究的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就是在“17版课标”的指导下最新编写的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以下简称“纲要”或“统编版”)。作为全国统一的新教材,该书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思想政治审议专家委员会悉心指导和严格把关,精选和编排了课程内容,研究其内容背后体现的价值取向对于一线教师学习、使用和把握新教材、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新理念有重要意义。目前“纲要”已经在上海等少数地区正式使用,随后将在全国推广,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对今后的教育教学非常重要。本文旨在用统计分析法对《纲要》(上、下)的内容书写形式、各个历史时期内容比例、政治经济文化板块内容比重和对课程标准的识别度进行量化分析,从而研究得出教材内容表层的价值取向。同时结合文献法搜集、整理和研究有关高中历史教科书和课程标准分析的资料,借鉴研究方法和理论,然后以小见大地挑选代表性课例分析,从具体课文及其表述中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深入研究统编版必修教材内容在知识选取、组织和目标等方面体现的深层的价值取向。研究旨在助力一线教师从价值取向的高度来驾驭教材并初步对师生使用教材提出建议,同时针对其内容的价值取向存在的不足或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完善的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由多版本并行到统编版教材的形成是教科书制度的重大变革,新教科书高度体现国家意志和主流价值观,新时代统编教材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关注“纲要”及其内容的价值取向对教、学、考都十分有益。总体上看,“纲要”结构宏大,主要特点如下:一是求通史又求全面,覆盖面非常广;二是容量大而且叙述非常精简;三是编排知识密度大、数量多。具体分析其内容可知表层的价值取向分别是:内容的书写形式体现时序性、发展性、寓论于史、唯物史观、结构多元化的取向;各个历史时期的比例分析体现详近略远、重视本国的价值取向;政治经济文化板块比重分析体现重视政治教育、制度演变、事件发展和英雄人物的价值取向;而对课程标准识别度的分析体现高度落实课程标准的育人导向。以上内容背后体现的深层价值取向从不同维度来总结:一是教材内容目标的价值取向是要贯彻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教材内容选材的价值取向是既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又紧跟时代变化和学术发展。三是教材内容组织的价值取向是侧重历史学习的方法指导从而实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最后,笔者认为“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这些价值取向应该成为也必须成为国家意志、编者意图、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命题考试、高校录取的最大公约数、共同目标和共同追求。总之,“纲要”承载着党在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好、分析好新教材的价值取向以明确新时代的育人导向,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建议教材再版编写时内容再细致一些,适当增加经济、文化内容比例和社会生活变迁史实,让“纲要”更有历史味。希望一线教师在自身使用和指导学生时注意:用好新教材须把握统编版教材价值取向、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同时注重新旧版教材的区别与联系;建议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改变初中历史学科为“副科”的观念,借助辅助栏目自主阅读,同时用足出版社配套的学生学习用书。

程明喜[10](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二、把握新教材特点,落实新大纲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握新教材特点,落实新大纲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四、分析与讨论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一)内容调适决策
        (二)内容创新决策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五、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一)课程性质
        (二)价值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要求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二)教材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二)归因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三、访谈实录
    四、课堂观察表
后记

(2)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语文教材研究
        二、关于语文教材选文系统研究
        三、关于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的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语文教材
        二、统编本语文教材
        三、选文系统
    第四节 研究对象、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概述
    第一节 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背景
    第二节 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理念
        一、立德树人、整体渗透
        二、全面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三、整合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节 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依据
        一、选文标准的历史演变
        二、课程标准对选文的要求
第二章 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分析
    第一节 选文编排特点研究
        一、双线组元
        二、一课多篇的编排体例
        三、选文内容系统化设计
        四、本节小结
    第二节 选文系统相关要素分析
        一、选文的时代
        二、选文的作者
        三、选文的来源
        四、选文的数量与篇幅
        五、选文的体裁
        六、选文的题材
        七、本节小结
第三章 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教学建议
    第一节 聚焦学习任务群,优化教学内容
        一、关注课标与选文文本的联系
        二、立足学习任务群,明确单元目标
        三、依托学习任务群,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第二节 利用“任务·活动·情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一、以任务为导向,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知识”向“能力”迁移
        三、创设情境,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
    第三节 着眼核心素养,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一、着眼语文核心素养评价的内容
        二、有效评价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下册篇目统计表
    附录二: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国选文时代和题材统计表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新高考改革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化学教师需提升自身素质以应对新高考改革
        三、新高考下有关化学教师教育的研究有待发展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考
        二、新高考改革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高考改革的研究
        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三、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
        四、关于新高考背景下化学学科教学的研究
        五、已有文献研究评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新高考下高中化学学科的变化与要求
    第一节 创新高考模式,教学方式转变
        一、选考模式改变,科目选择成难题
        二、采取等级赋分,化学地位受冲击
        三、考察综合素质,教师素质待提升
        四、创新招生方式,生涯教育需关注
    第二节 新修化学课标,教学理念革新
        一、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二、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深化对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三、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第三节 更替化学教材,考验教学能力
        一、新编教材的使用,需要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二、新教材重视实验,着重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能力
        三、新教材要求教师角色转型,应培养教研与创新能力
第三章 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化学教师对新高考的理解尚不透彻
        一、缺乏有关新高考的培训
        二、化学教师自身素质不足
    第二节 新高考下化学课堂教学难度提升
        一、学生异质性强,分层教学难度升级
        二、新教材待启用,影响素养课程开展
        三、教师素养不足,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体系欠成熟
        一、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待完善
        二、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更困难
第四章 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教师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敏而好学,积极参与新高考相关培训
        一、教育管理部门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机会
        二、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
        三、化学教师加强自我学习
    第二节 推陈出新,切实领会新高考教育理念
        一、确立多层次的师生观
        二、更新陈旧的教师观
        三、领悟新高考下的化学学科观
    第三节 厚积薄发,主动扩充学科专业知识
        一、了解丰富的化学史知识
        二、积累广博的交叉学科知识
        三、熟悉大量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知识
    第四节 以思促教,全面提高自身教研能力
        一、提高对新课标与新教材的文本研读能力
        二、提升设计与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能力
        三、增强化学教学研究的信息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初中语文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研究 ——以郑州市S中学六位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教材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2.教师使用新教材时存在困惑
        3.已有研究数量不足与零碎化
    (二)相关概念界定
        1.部编本语文教材
        2.适应和适应性
        3.教材适应性
    (三)文献综述
        1.教材适应性相关研究
        2.部编本语文教材相关研究
        3.部编本语文教材适应性相关研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选取
        2.研究方法
        3.资料收集与整理
一、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新”之所在
    (一)教材内容的编写宗旨新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凸显选文内容的四个标准
        3.突出“语文素养”核心理念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范围新
        1.增加革命教育类课文
        2.提高古诗词所占比重
        3.重视名着阅读篇目学习
    (三)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新
        1.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2.构建“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
        3.重视助学系统体系建设
    (四)教材的编写制作水平新
        1.更新教材的外观设计
        2.注重教材的插图作用
二、六位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分析
    (一)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适应性
    (二)对教材内容编写宗旨的适应性
    (三)对教材内容选择范围的适应性
        1.对革命教育类课文的适应性
        2.对古诗词篇目的适应性
        3.对名着阅读篇目的适应性
    (四)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适应性
        1.对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适应性
        2.对“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适应性
        3.对助学系统体系的适应性
    (五)对教材编写制作水平的适应性
    (六)调查结论
        1.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使用认同感较高
        2.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整体适应情况良好
        3.教师在适应过程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三、六位教师部编本教材适应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六位教师部编本教材适应困境的具体表现
        1.对新教材的“新”把握不到位
        2.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随意性
        3.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功利性
        4.对落实教学目标存在不确定性
    (二)六位教师部编本教材适应困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1.教师内在因素
        2.外部相关因素
四、促进六位教师对部编本教材适应性的建议
    (一)对语文教师的建议
        1.树立教材整体意识
        2.创新教材使用方法
        3.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4.坚持进行教学反思
    (二)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1.建立教材修订完善机制
        2.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三)对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的建议
        1.完善教材培训机制
        2.健全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
        3.加快考试制度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初中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核心素养理论
        (一)核心素养
        (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物理教材的沿革
        (一)国外高中物理教材变革
        (二)中国物理教材沿革
    三、多元智能理论
        (一)多元智能理论
        (二)对教学的启示
    四、建构主义理论
    五、人本主义理论
第三章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
    一、整体框架的对比分析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比分析
    三、课程目标的对比分析
    四、课程结构的对比分析
    五、课程内容的对比分析
    六、实施建议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对比分析
        (一)内容结构的对比分析
        (二)章节目录的对比分析
        (三)新教材内容设置特点
    二、教材栏目的对比分析
    三、教材习题的对比分析
        (一)习题结构的对比分析
        (二)习题数量的对比分析
        (三)习题类型的对比分析
        (四)新教材习题设置特点
    四、教材插图的对比分析
        (一)按插图的呈现方式进行对比分析
        (二)按插图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第五章 新教材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与教学案例分析
    一、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形式
    二、访谈设计
    三、结论分析
        (一)访谈结果总结
        (二)教材实施建议
    四、教学案例分析
结论
    一、研究的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内容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需要
        (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五)高考改革的需要
        (六)落实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二、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一)新课标卷
        (二)试卷内容
        (三)试题难度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有关国外试卷的研究
        (一)美国SAT试卷研究
        (二)PISA试卷研究
        (三)其他国家与中国高考的试卷研究
    二、关于国内高考试卷的比较研究
        (一)关于高考试卷比较研究
        (二)关于高考试卷的难度比较研究
        (三)关于高考试卷的研究方法
    三、综述小结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比较法
        (三)访谈法
    三、研究思路
    四、试题难度研究工具的选择
        (一)试题难度因素的提取
        (二)试题综合难度因素的具体描述
        (三)试题综合难度模型公式
第四章 研究结果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变化及特征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变化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变化的特征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题型结构变化及特征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必考题中选择题分析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必考题中填空题分析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必考题中解答题分析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选考题分析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题型结构变化的特征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结构分析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点总量统计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点总数覆盖比例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单元下的知识点统计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考查的知识单元数量及分值统计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结构变化的特征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难度分析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填空题综合难度分析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解答题综合难度分析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整卷综合难度分析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难度变化的特征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框架结构上注重稳定性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题型结构上表现出“稳中求变”的趋势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凸显试题综合性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关注试题的应用性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关注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六)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试卷难度上存在相对稳定的层次性
        (七)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不同类型试卷各难度因素没有显着差异
        (八)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试卷难度上逐渐强调学习的过程性
    二、建议
        (一)对高考命题的建议
        (二)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一、网页
    二、文件及着作
    三、期刊论文
    四、学位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8)新高考背景下高一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1.3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新高考相关研究
    2.2 高一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2.3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3 概念界定
    3.1 新高考
    3.2 重庆新高考
4 新高考背景下高一年级数学教学现状调查
    4.1 调查设计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目的
        4.1.3 调查方法
    4.2 调查结果分析
        4.2.1 问卷结果与分析
        4.2.2 访谈结果与分析
5 新高考背景下高一数学教师教学策略
    5.1 着力提升教师理念
        5.1.1 通晓当下新高考方针政策
        5.1.2 明晰数学新课标和新教材
    5.2 调控高一学生心理问题
        5.2.1 精心设计数学开学第一课
        5.2.2 面批第一次数学月考试卷
    5.3 优化高一数学课堂教学
        5.3.1 运用信息时代数学教学工具,提升数学学习兴趣
        5.3.2 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学习思维
        5.3.3 挖掘教材所含文化教学素材,渗透数学文化素养
        5.3.4 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数学教学,人人实现数学发展
        5.3.5 提升学生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6 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6.1 案例一:高中数学开学第一课
    6.2 案例二: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6.3 案例三:函数的概念
7 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新高考背景下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 B: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C: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高中教科书制度变革与统编版教材的编写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变革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材编写
二、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内容分析
    (一)内容书写形式的分析
    (二)各个历史时期的内容比例分析
    (三)政治经济文化板块内容比重分析
    (四)对课程标准的识别度分析
三、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
    (一)内容目标上:高度贯彻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内容选择上:重视学术性与基础性,彰显时代性与思想性
    (三)内容组织上:侧重学习方法指导,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四)内容价值取向的不足与思考
四、对统编版教科书的使用与学习建议
    (一)使用建议
    (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建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把握新教材特点,落实新大纲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研究[D]. 张晓亮.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3]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D]. 陈雪璐.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初中语文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研究 ——以郑州市S中学六位教师为例[D]. 黄洁茹. 河南大学, 2020(02)
  • [6]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D]. 王慧圆.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内容变化研究[D]. 杜剑南.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新高考背景下高一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某中学为例[D]. 杨绍艳.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研究[D]. 宝俊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把握新教材特点贯彻新大纲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