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开展农业动物遗传、育种、克隆等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建议开展农业动物遗传、育种、克隆等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一、建议开展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克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攻关(论文文献综述)

袁平丽[1](2021)在《西瓜果实代谢组的生化及遗传基础研究》文中指出西瓜是一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夏季水果。西瓜果实产生并积累大量具有不同理化性质的代谢物来维持自身生长,响应外界环境,并满足人类的食用需求。但是不同类型西瓜的自然群体中其果实的代谢组学研究却未见报道,对西瓜代谢通路调控机制的分析也很少。本研究通过对西瓜种质资源的重测序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得到了目前为止最全面的西瓜属作物果实代谢谱数据库。通过对代谢物的积累模式分析鉴定了西瓜驯化过程中代谢物的分步选择过程;通过基于代谢组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m GWAS)定位到了苦味、糖、颜色、有机酸和黄酮等代谢物的重要信号位点;通过分析驯化改良区间和区间内的SNPs多样性阐明了西瓜属不同种之间的演化关系;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对苦味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验证,阐明了葫芦素合成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为驯化改良对西瓜果实代谢组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对西瓜种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改良育种有重大意义。该研究结果还为解析代谢通路的调控机制和利用代谢组学揭示作物驯化过程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大规模西瓜群体重测序分析揭示西瓜种质资源的基因组变异。对全世界范围的代表不同栽培类型和不同驯化程度的336份西瓜种质资源(包含野生种及栽培种)材料进行重测序,平均测序深度为9.44 X,平均基因组覆盖率86.9%,鉴定了4,591,014个SNPs,获得了西瓜属作物全面的基因组变异图谱。群体结构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可将供试材料分为不同的类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野生西瓜核苷酸多态性较高,栽培种西瓜遗传背景狭窄。2.广泛靶向代谢组学阐明了不同栽培类群西瓜的代谢组学差异和驯化过程中代谢物的分步选择。对204份西瓜成熟期果实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得到了3730个代谢物特征峰,其中87.1%的代谢物CV值大于50%。广义遗传力大于0.5的代谢物占总代谢物数量的50.3%。基于代谢物的PCA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可以将204份西瓜品种分成6个类群,籽用西瓜作为一种特殊的栽培类型被单独聚为一类。代谢组学整体分析发现葫芦素和黄酮类代谢物的含量在西瓜分化阶段和驯化的前期阶段降低甚至消失,糖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西瓜驯化过程中逐渐积累,在西瓜改良的后期阶段柠檬酸含量升高,苹果酸含量降低。各类代谢物分步受到选择,最终形成了美味可口的现代鲜食甜西瓜。3.基于代谢物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了大量代谢物相关的遗传位点。mGWAS对3730个代谢物特征峰进行分析,共检测到2931个显着的lead SNPs,23.8%的代谢物关联到至少一个信号位点。葫芦素定位到8个主要信号位点,糖类物质定位到11个主要信号位点,柠檬酸定位到5个主要信号位点。糖和柠檬酸相关的信号位点在驯化和改良过程中有共选择现象。果肉颜色与番茄红素、β-类胡萝卜素和β-阿朴胡萝卜素醛含量存在共定位现象。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内部的两个非同义突变位点SNP1和SNP2(SNP1:4:8886348 and SNP2:4:8886977)的组合类型可以区分红色系,黄色系和白色系的西瓜品种。4.葫芦素代谢途径的级联调控网络和结构基因功能验证。与葫芦素含量相关的选择区间cuc1-3中,基因簇内的转录因子和结构基因存在着级联调控的现象,ERFs可以调控bHLHs基因的转录表达,bHLHs可以调控Cla011514,Cla011515,Cla011464和Cla019330基因的表达量,进而共同调控葫芦素的积累。通过瞬时过表达,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和酵母异源表达实验验证了2,3-氧化角鲨烯环化酶基因(Cla019330)的功能,该基因可以催化2,3-氧化角鲨烯转化为葫芦素二烯醇。原核蛋白表达和体外酶活等实验验证了糖基转移酶基因(Cla011464)的功能,该基因可以催化葫芦素I和葫芦素D的糖基化反应。瞬时过表达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实验验证了P450基因(Cla011514和Cla011515)的功能,这两个P450基因的表达量会影响葫芦素I,葫芦素E和葫芦素B的积累量。5.中国籽用西瓜的特殊性驯化地位。籽用西瓜是一种独特的种质类型,籽用西瓜的代谢组轮廓介于黏籽西瓜和地方品种之间。籽用西瓜的果肉颜色、糖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基因型频率也处于黏籽西瓜和地方品种的中间过渡状态。与果实品质相关的驯化区间内的SNPs多样性分析证明籽瓜可能是从黏籽西瓜到现代鲜食甜西瓜驯化改良过程中的过渡类型。籽用西瓜代表了现代鲜食甜西瓜的原始祖先类型。

王艳杰,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杨玉双,赵广才[2](2018)在《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热点回眸》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领域取得进一步发展,在作物分子育种、种质资源、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动物遗传育种、畜禽疾病防治、园艺科学、分子生物技术、耕作栽培与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及储藏、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新成果和新技术,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加快。本文对2017年中国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国家级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克隆、牛羊等畜禽育种、口蹄疫和禽流感等疾病防治、番茄风味解析、遗传转化和DNA测序技术、机械化种植管理和加工、马铃薯加工技术等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做一简要盘点。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3](2017)在《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提出家禽养殖业是我国畜牧业中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最高、与国际先进水平最接近的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阐述了福建省家禽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学科发展趋势、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学科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学科建设的战略任务、学科发展的战略对策,以期促进福建省家禽学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交流,为进一步提高福建省家禽学的育种、营养、疫病防控、健康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卫生等提供理论参考。

周伟[4](2014)在《龙须菜优良种质筛选及其固碳效能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龙须菜是大型海藻中进行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材料,同时又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在我国年产干量超过10万吨。藻体可用于琼胶提取或作为鲍鱼的饵料,另外龙须菜还表现了改善富营养海洋生态环境的功能。到目前为止,有关新品种的筛选、碳汇评估、转录组和基因组等方面的研究信息,在其它藻类中已有大量的报导,然而在龙须菜中上述信息的研究仍是很有限的。对于新品种筛选,快速完成室内生活史无疑是加速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为了确定龙须菜生活史各阶段的最佳生长条件,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四个环境因素及其四水平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影响果孢子放散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温度和盐度,其最佳的放散条件组合为20℃、35盐度、15 μmol m-2s-1光照和8-14 h light/dark(L/D)光周期。盐度、光照和温度也显着的影响四分孢子放散,其最佳的放散条件是25℃、15mmol m-2 s-1光照、35盐度和8-14 h L/D光周期。对于孢子发育,温度具有显着影响,其余因素影响不明显。最佳的四分孢子和果孢子发育条件分别为25℃、45 μmol m-2 s-1光照、12 h L/D光周期,25盐度和25℃、45 μmol m-2 s-1光照、30盐度、12 h L/D光周期。温度显着影响龙须菜能否成功受精,其余因素影响不明显((P>0.05)。其成功受精的最佳条件组合是25℃、30盐度、12 h L/D光周期和15-45 μmol m-2 s-1光照。在本研究中,相比自然条件,室内完成龙须菜整个生活史被缩减了 3-4月。基于培养条件的优化结果,我们成功地探索出龙须菜的孢子育苗方法,这在减少目前龙须菜栽培所存在的生产问题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孢子释放可以持续7-10天,每日最高放散量达每克鲜重5.71×105个四分孢子和每个囊果1876个果孢子,其放散量可满足小规模栽培用。孢子密度明显地影响其生长的整个过程。当采孢子的密度为每平方毫米10-20个时,幼苗具有最高的增长速度和出苗率。水深变化亦对幼苗生长有显着的影响,当水深为0.5米时,幼苗的生长率高达185.53±27.83 μm/day。该结果可为规模化育苗培养与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此外,利用孢子育苗方法建立了龙须菜新品系选育的技术体系。通过自然海区的自然选择和实验室人工选择,成功地培育出龙须菜新品系“ZC”,其具有一些优秀的经济性状,如藻体细长、更快的生长速度、较高的耐温性、抗风浪和高的蛋白质含量。与本地物种相比,龙须菜“ZC”的产量、藻红蛋白含量和总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15%-30%、11%和12%。已在青岛的胶州湾,荣成俚岛,连江罗源湾及莆田市南日岛进行了示范栽培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潮间带礁岩生态系统和沿海生态系统中,龙须菜具有潜在的影响碳吸收和储存的能力。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首次调查了青岛湛山湾低潮带2011-8至2012-7的生物量、覆盖度和固碳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现存生物量和覆盖度随季节显着改变,而含碳量和含水量变化不明显,分别为35.1%和83.64%。此外,每月固碳量变化范围是0.67-47.03 g C m-2,其固碳量具有较高的增强潜力。我们还调查和分析罗源湾2011-10至2012-6的龙须菜栽培、生长、产量和固碳量。结果表明,其生长率和固碳量在秋、冬和春季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总的栽培时间为每年~234天,鲜重产量达9.54 × 106kg。预计每年江蓠碳移除量范围为1836.35吨-4554.98吨,平均每年3623.02吨。龙须菜能作为一种有效的碳汇,从海洋中移除大量的碳。龙须菜固碳实施中,近海岸栽培是主要的贡献者,其次是利用潮间带的野生资源辅助固碳。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我们进行了龙须菜的基因组扫描测序。经序列过滤后共得到18.70 Gb的数据,估计基因组大小为97 MB,组装成160,390条contigs,其N50为3.64 Kb。进一步组装共获取125,685 scaffolds,总长为81.17 Mb。基因组分析显示:48%的G+C含量,3490个预测基因,平均转录本长1,429 bp,基因编码序列长1,369 bp,外显子长1,008 bp,内含子长191 bp,平均每个基因有1.36个外显子。最初组装的scaffolds中,转座子构成基因组的54.64%。我们还开展了龙须菜的转录组分析。利用不同条件处理下的混合RNA构建的cDNA文库,共产生33,837,454 clean reads,组装得到17,985条unigenes,其平均长为1409 bp。序列相似性比对结果表明,大约25.2%、22.7%、17.4%和19.3%的unigenes分别比对上Nr、KEGG、KOG和UniProt数据库。2064个已注释unigenes被分配到至少一个GO节点,共17,463个功能节点,其中生物过程占34.4%、细胞成分占33.1%、分子功能占32.5%。利用双向BLAST共获得4,086条注释的unigenes,其中94.6%被分配到6个主要类别包括289个KEGG通路。这些特征为阐明龙须菜遗传机理提供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5](2013)在《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农计发[2013]15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垦)厅(委、局),部属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部组织编制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现予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郑仁华,欧阳磊,肖晖,苏顺德[6](2013)在《福建省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认为该文阐述了国内外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国内外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趋势、面临的挑战,以及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战略任务、关键技术和战略对策,阐述了福建省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的现状、面临的新形势,以及战略对策。

沈振锋[7](2010)在《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从最初的农务学堂,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大多已发展成为行业特色非常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我国的高等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中,在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等方面发挥着其他类型高校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农业大学如何发展已成为当前高等农林教育面临的十分突出的课题。大学办学模式是描述大学办学过程中各要素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简化形式,是办学理念、内部学科结构、办学程序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复合体。与其他类型的大学相比,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具有行业性、区域性、应用性和多样性四个主要特点。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的变迁经历了四个主要的阶段。这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四种模式,即以实业教育形式创立,形成高等实业学堂体系为主举办农科教育的被动开放模式;农业教育体系开始成形,以民国的独立学院、专门学校和综合大学农学院办农科教育,以综合大学农学院为主,属开放模式和封闭模式并行,开放模式为主导;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教育的改造,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行业办学模式”,属于封闭的行业主导办学模式;农业大学的分化与重构,独立设置农业大学办学和综合大学农科教育重建,属于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转化阶段,农业大学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发展的格局。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发展的四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立的,存在“共时的多样性”和“共时的进化性”。大学学术与职业性的双重属性是大学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我国大学办学模式流变的最终动因,办学模式的流变过程是我国农业大学为了应对此双重属性而不断寻找动态平衡的过程。经过百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高等农业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业高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农业高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学科专业结构及其设置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和质量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原创性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乏力。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三农”深刻变化等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高等农业教育。但是,长期以来高等农业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重视,如今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综合性大学的挤压,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弱势农业也影响了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农业院校。农业高校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学科建设,扎实办好传统农科专业,稳步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农业提供亟需的农业科技成果,解决重要的农业技术问题,培养亟需的各类农业人才。农业高校要打破以学科研究型为主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要把培养更多创业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要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完善专业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将学科发展新成果和生产实用技术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要实现农林院校的良性发展,国家应强化农业教育立法及政策调控力度,应扶持农业高校纳入我国高等教育重大发展战略规划,加大对农业高校的支持力度;国家应重点支持若干所重点农林高校建设成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积极鼓励地方农业院校建设成为以农业学科为优势和特色,具有示范功能的高水平地方性大学;国家及有关部门应在资金投资上加大对农业院校办学经费的投入。建议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农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好农科专业免费政策,完善国家助学政策体系。办学模式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既包含着办学主体在具体条件下的主体选择性和历史复杂性,也体现着办学主体为了追求更具竞争力的实践方式而不断驱动办学模式演变的内在机制。

梁全顺[8](2009)在《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该报告阐述了我省畜牧兽医学科的性质和作用,比较客观、全面地总结和分析了我省畜牧兽医学科体系建设现状、学科发展现状和问题,对学科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了今后我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与研究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结合省情,提出了促进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盛炜彤,何英[9](2009)在《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一、引言本报告是在综合林业科学学科主要二级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差距、存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对策与建议。所论述的林业科学学科主要学科(领域)包括森林生态学、森林土壤学、森林植物学、林木育种学、林木遗传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其他学科、森林培育学、经济林

梁全顺[10](2009)在《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该报告阐述了我省畜牧兽医学科的性质和作用,比较客观、全面地总结和分析了我省畜牧兽医学科体系建设现状、学科发展现状和问题,对学科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了今后我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与研究重点,并结合省情,提出了促进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二、建议开展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克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攻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议开展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克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攻关(论文提纲范文)

(1)西瓜果实代谢组的生化及遗传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1.2.1.1 代谢组学
        1.2.1.2 代谢组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2.1.3 代谢组学主要的分析方法
        1.2.2 代谢组学在植物中的应用
        1.2.2.1 代谢物积累模式的研究
        1.2.2.2 作物品质相关的代谢组学研究
        1.2.2.3 逆境胁迫下的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1.2.3 代谢组学与其它组学的联合
        1.2.3.1 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联合分析
        1.2.3.2 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联合分析
        1.2.4 西瓜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3.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的田间种植
        2.1.2 代谢组样品的采集
        2.1.3 RNA样品的采集
        2.1.4 表型数据的采集
        2.1.5 遗传转化实验的植物材料
    2.2 基因组重测序的实验方法
        2.2.1 重测序所需DNA的提取
        2.2.2 重测序文库的构建
        2.2.3 重测序SNPs的产生
        2.2.4 重测序SNPs的注释
        2.2.5 系统发育树和种群结构分析
    2.3 代谢组学样品提取和检测方法
        2.3.1 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检测
        2.3.1.1 化学试剂
        2.3.1.2 代谢组学的样品提取
        2.3.1.3 色谱检测条件
        2.3.2 类胡萝卜素的靶向检测
        2.3.2.1 化学试剂
        2.3.2.2 类胡萝卜素提取和检测
    2.4 基于代谢组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mGWAS)
        2.4.1 mGWAS分析方法
        2.4.2 选择清除区间的确定
        2.4.3 代谢组学数据的统计分析
    2.5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2.5.1 DNA和 RNA提取
        2.5.1.1 DNA提取
        2.5.1.2 RNA提取和反转录
        2.5.2 实验所需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5.3 PCR扩增和荧光定量分析
        2.5.3.1 基因CDS和启动子的扩增
        2.5.3.2 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分析
        2.5.4 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胶回收
        2.5.5 载体构建与转化
        2.5.5.1 连接反应
        2.5.5.2 转化
        2.5.6 质粒提取
    2.6 遗传转化实验方法
        2.6.1 基因瞬时过表达实验方法
        2.6.2 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实验方法
        2.6.3 荧光素酶实验方法
    2.7 基因功能的体外验证实验方法
        2.7.1 酵母单杂交实验方法
        2.7.2 原核蛋白表达和酶活测定
        2.7.3 酵母异源表达目的基因和产物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西瓜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重测序研究
        3.1.1 西瓜种质资源的基因组变异图谱
        3.1.2 西瓜种质资源的群体结构
        3.1.3 西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连锁不平衡
    3.2 西瓜种质资源的代谢组学研究
        3.2.1 西瓜MS2T代谢组数据库的建立
        3.2.2 西瓜种质资源代谢组学的自然变异
        3.2.3 西瓜果实代谢物与表型的相关性
        3.2.4 西瓜不同种质类群间的代谢组比较
        3.2.4.1 不同驯化程度种质类群间的代谢组比较
        3.2.4.2 不同果肉颜色种质类群间的代谢组比较
        3.2.5 西瓜种质资源类胡萝卜素的自然变异
    3.3 西瓜代谢组与基因组的关联分析
        3.3.1 mGWAS分析的整体概括
        3.3.2 葫芦素类代谢物的mGWAS分析
        3.3.3 糖酸类代谢物的mGWAS分析
        3.3.4 类胡萝卜素的mGWAS分析
        3.3.5 其它代谢物的mGWAS分析
        3.3.6 农艺性状的GWAS分析
    3.4 葫芦素代谢途径候选基因的验证
        3.4.1 基因簇内基因的级联调控
        3.4.2 OSC基因功能验证
        3.4.3 P450 基因功能验证
        3.4.4 GT基因功能验证
        3.4.5 葫芦素候选基因的序列多态性
    3.5 西瓜品质相关的选择区间分析
        3.5.1 分化阶段的选择区间分析
        3.5.2 驯化阶段的选择区间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代谢物在驯化过程中的选择
        4.1.1 植物驯化对代谢物影响
        4.1.2 代谢物在驯化过程中的分步选择
        4.1.3 植物驯化过程中基因效应的隐藏和释放
        4.1.4 驯化过程中的直接选择和间接选择
    4.2 mGWAS分析代谢物的遗传基础
    4.3 葫芦素代谢途径的级联调控
    4.4 西瓜品质性状演化历史
        4.4.1 西瓜的物种分化历史
        4.4.2 籽用西瓜的特殊驯化地位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试验材料列表
附录 Ⅱ 详细实验步骤
附录 Ⅲ 实验所用引物
附录 Ⅳ 代谢物与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简介
致谢

(2)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热点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物分子育种
    1.1 水稻
    1.2 小麦
    1.3 玉米
    1.4 大豆
    1.5 大麦
    1.6 苦荞
    1.7 油料作物
    1.8 棉花
    1.9 作物遗传理论
2 种质资源
    2.1 植物种质资源
    2.2 动物种质资源
3 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
    3.1 转Bt基因抗虫棉花
    3.2 大丽轮枝菌
    3.3 花生条纹病毒
    3.4 稻瘟病
    3.5 水稻条纹病毒
    3.6 水稻矮缩病毒
    3.7 大豆疫霉菌
    3.8 农药
    3.9 其他
4 动物遗传育种
    4.1 鹿
    4.2 羊
    4.3 鸡
    4.4 牛
    4.5 猪
5 畜禽疾病防治
    5.1 口蹄疫
    5.2 禽流感
    5.3 禽白血病
    5.4 蓝耳病
    5.5 猪腹泻
    5.6 传染性法氏囊病
    5.7 兔瘟
    5.8 革兰氏阴性菌
    5.9 埃博拉病毒
    5.1 0 蜜蜂防病及检测
6 园艺科学
7 分子生物技术
    7.1 作物开花调控
    7.2 植物避荫反映
    7.3 叶型发育
    7.4 次生代谢物和育性调控
    7.5 基因突变体筛选
    7.6 遗传转化方法
    7.7 DNA测序方法
    7.8 CRISPR/Cas9技术
8 耕作栽培与农业机械化
    8.1 小麦立体匀播技术
    8.2 玉米增产增效研究
    8.3 超级稻精量穴直播技术
    8.4 精确变量播种施肥机
    8.5 油菜割晒机和种肥定位同播技术
    8.6 菜油防病管理技术
    8.7 菜籽油提取工艺装备
    8.8 叶菜收获机
9 农产品加工及储藏
1 0 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1 1 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
1 2 其他

(3)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2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发展现状
    2.1学科平台建设
    2.2学科人才培养
    2.3学科研究现状
        2.3.1家禽遗传育种
        2.3.2家禽饲料生产
        2.3.3禽病防治
        2.3.4兽药新产品
        2.3.5其他
    2.4学科主要获奖成果
    2.5学会活动及学术交流
3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发展趋势
    3.1 家禽育种
    3.2 家禽营养
    3.3 家禽疫病防控
    3.4 家禽的生态健康养殖与产品深加工
4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
    4.2 饲养标准不健全
    4.3 疾病防治及生物安全体系不完善
    4.4 优秀人才匮乏
    4.5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4.6 产业化水平不高
5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
6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6.1 发展思路
    6.2 发展目标
7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建设的战略任务
    7.1 家禽遗传育种
    7.2 新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及其加工设备
    7.3 动物重要疫病防治
    7.4 禽产品加工
    7.5 畜禽场环境控制与废弃无害化、资源化
8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发展的战略对策
    8.1 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 为学科发展提供设施平台
    8.2 强化学科关键技术攻关研究, 为学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8.3 加强学科人才培养与整合, 为学科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8.4 加大对家禽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为产学研和学科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4)龙须菜优良种质筛选及其固碳效能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立项依据
    1 龙须菜的生物学特性
        1.1 分类地位及分布
        1.2 形态结构与生活史
        1.3 应用与研究价值
    2 龙须菜栽培历史与现状
        2.1 栽培历史与进展
        2.2 栽培现状与前景
    3 江蓠遗传育种方法与研究进展
        3.1 选择育种
        3.2 杂交育种
        3.3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3.4 突变育种
        3.5 基因工程育种
        3.6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4 环境因子对龙须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概述
        4.1 温度的影响
        4.2 光照的影响
        4.3 营养盐的影响
        4.4 盐度的影响
        4.5 二氧化碳(CO_2)和pH的影响
    5 海洋大型藻类固碳研究现状
        5.1 大气CO_2与海水中的“CO_2”
        5.2 无机碳吸收和光合生产力
        5.3 碳固定过程及固碳量评估
    6 DNA测序技术及其应用
        6.1 测序种类及概述
        6.2 第二代测序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6.3 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和其功能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龙须菜生活史的培养条件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2.1 材料采集及预处理
        2.2 龙须菜四分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区分
        2.3 正交设计及统计
        2.4 孢子放散的优化
        2.5 孢子发育的优化
        2.6 雌雄配子体成功受精的条件优化
    3 结果
        3.1 四分孢子和果孢子放散条件的优化
        3.2 孢子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3.3 四分孢子和果孢子发育条件的优化
        3.4 雌雄配子体成功受精的条件优化
    4 讨论
第三章 龙须菜采孢子育苗途径探索与优良品系开发
    第一节 龙须菜采孢子育苗途径探索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2.1 实验藻体采集与准备
        2.2 附苗网帘制作及处理
        2.3 室内采孢子
        2.4 室内暂养与海区挂养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孢子的日放散
        3.2 网帘上附生孢子的形态学观察
        3.3 不同采集密度下孢子的生长差异
        3.4 不同水层中幼苗生长比较
        4 讨论
    第二节 龙须菜优良品系开发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2.1 优势藻体的采集及亲本群体的建立
        2.2 室内采孢子与紫外诱变
        2.3 海区培养与温度胁迫处理
        2.4 室内人工选择和优良品系的建立
        2.5 潜在良种和其规模化栽培
        3 结果
        3.1 亲本群体的建立
        3.2 室内采孢子与紫外诱变
        3.3 优良品系建立
        3.4 潜在良种的获得和其规模化栽培
        4 讨论
第四章 龙须菜固碳能力评估与分析
    第一节 湛山湾野生龙须菜生物量及固碳量调查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2.1 湛山湾区域概况
        2.2 生物量和覆盖度的测量
        2.3 含水量和总碳含量的计算与测定
        2.4 固碳量的计算与评估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现存生物量和覆盖度的季节性变化
        3.2 每月藻体含水量和总碳含量的变化
        3.3 固碳量分析
        4 讨论
    第二节 福建罗源湾龙须菜的栽培及其固碳量调查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2.1 研究位点
        2.2 栽培的调查与日平均生长速率的计算
        2.3 含水量、总碳和氮含量测定
        2.4 罗源湾龙须菜产量及固碳量评估
        2.5 我国栽培江蓠移除海水碳量的评估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罗源湾龙须菜的栽培
        3.2 栽培品种的含水量和碳、氮含量
        3.3 不同季节的生长速率、产量及固碳量
        3.4 我国江蓠历年产量、栽培面积及收获藻体的碳移除量
        4 讨论
第五章 基于NGS的龙须菜基因组扫描测序及其遗传特征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2.1 样品的准备
        2.2 总DNA提取,文库构建和测序
        2.3 序列组装与分析
        2.4 重复序列的鉴定
        2.5 基因预测,注释和比较
        2.6 基因组的共线性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测序与从头组装
        3.2 GC含量和GC-depth分析
        3.3 基因组大小的评估
        3.4 重复序列
        3.5 基因的预测,注释和比较
        3.6 共线性分析
第六章 龙须菜转录组的De novo分析与特征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2.1 样品的准备
        2.2 RNA提取,cDNA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2.3 测序数据分析及从头组装
        2.4 Unigene的注释
        2.5 与基因组扫描数据的比较及可变剪切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样品RNA制备和质量检测
        3.2 测序分析和从头组装
        3.3 基因的功能注释
        3.4 GO功能分类
        3.5 KOG功能分类
        3.6 KEGG功能分类
        3.7 转录组与基因组扫描数据的比较与分析
第七章 总结及对后续研究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福建省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现状
    1.1 我国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的主要树种
    1.2 林木常规育种的研究进展
    1.3 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2 国外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现状分析及国内外对比分析
    2.1 国外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2.2 国内外对比分析
3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趋势预测
    3.1 重视对优良种质资源的发掘、收集保护和培育
    3.2 林木遗传改良将向多改良目标、开发多层次遗传变异方向发展
    3.3 传统育种向纵深方面发展
    3.4 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新兴学科将对林木遗传育种产生重大影响
4 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面临的挑战
5 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5.1 发展思路
    5.2 发展目标
6 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战略任务
    6.1 优先发展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为主的生物技术
    6.2 积极开展“种子卫星”航天搭载育种
    6.3 持续稳定常规育种是新技术育种基础和长期目标
    6.4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是育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7 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关键技术
    7.1 林木育种的分子基础研究
    7.2 林木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
    7.3 林木细胞工程
    7.4 林木基因工程
    7.5 空间技术育种与辐射诱变育种
8 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战略对策
    8.1 加强林木遗传育种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8.2 加强深化常规育种的基础研究
    8.3 重点攻关模式树种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
    8.4 加大林木遗传多样性与性状遗传解析的研究
    8.5 重视林木遗传育种的人才培养
9 福建省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现状、形势和对策
    9.1 福建省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9.2 福建省林木遗传育种研究面临的新形势
        9.2.1 林业新形势为林木种苗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9.2.2 森林福建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9.2.3 转变林业发展方式需要充分发挥林木种苗的作用
    9.3 福建省林木遗传育种战略对策
        9.3.1 拓宽遗传育种研究的树种
        9.3.2 充分并妥善地利用种内多层次的遗传变异
        9.3.3 育种目标多样化,重视抗性材料的选育,提高林副产品质量和品种
        9.3.4 扩大育种资源,系统开展优良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测定与利用
        9.3.5 加大林木生物技术研究力度和资金投入
        9.3.6 加大投入,持续研究,加强科研、生产与管理的配合,巩固现有技术队伍,培养林木遗传育种高端人才

(7)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2 大学办学模式解析
    2.1 大学办学模式的含义及特性
    2.2 农业大学办学模式
    2.3 小结
    参考文献
3 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的外部关系
    3.1 社会政治与农业大学办学模式
    3.2 经济发展与农业大学办学模式
    3.3 文化传统与农业大学办学模式
    3.4 小结
    参考文献
4 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的内部关系
    4.1 大学理念与农业大学办学模式
    4.2 管理模式与农业大学办学模式
    4.3 大学结构与农业大学办学模式
    4.4 小结
    参考文献
5 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的流变
    5.1 清末:被动开放模式
    5.2 民国:艰难发展中的开放模式
    5.3 改革开放前:封闭的行业主导办学模式
    5.4 改革开放后:正在形成中的开放办学模式
    5.5 小结
    参考文献
6 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以华中农业大学为案例
    6.1 华中农业大学的历史演变
    6.2 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和定位
    6.3 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战略
    6.4 小结
    参考文献
7 地方性农业大学建设:以河北农业大学为案例
    7.1 河北农业大学的历史演变
    7.2 新时期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7.3 区域性示范农业大学建设战略
    7.4 小结
    参考文献
8 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的创新
    8.1 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演进的外部约束
    8.2 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演进的内部局限
    8.3 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创新的有力条件
    8.4 未来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的创新
    8.5 小结
    参考文献
9 研究结论
后记
参考文献

(10)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学科体系建设现状
    2.1 学科人才培养与教育
    2.2 机构与队伍建设
    2.3 基础设施建设
3 学科发展现状与主要成果
    3.1 学科发展现状
        3.1.1 畜牧
        3.1.2 兽医
    3.2 主要成果
4 学科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
    4.1 学科发展趋势
    4.2 关键技术
        4.2.1 畜禽遗传育种
        4.2.2 动物重要疫病防治
        4.2.3 新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及其加工设备
        4.2.4 草山草坡保护利用及草业开发
        4.2.5 畜产品加工
        4.2.6 畜禽场环境控制与废弃无害化、资源化
5 学科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5.1 存在的不足
    5.2 建议
        5.2.1 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
        5.2.2 加强学科人才培养与整合
        5.2.3 加大学科关键技术攻关

四、建议开展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克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攻关(论文参考文献)

  • [1]西瓜果实代谢组的生化及遗传基础研究[D]. 袁平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热点回眸[J]. 王艳杰,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杨玉双,赵广才. 科技导报, 2018(01)
  • [3]福建省家禽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A].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7
  • [4]龙须菜优良种质筛选及其固碳效能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D]. 周伟.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4)
  • [5]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2013(06)
  • [6]福建省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郑仁华,欧阳磊,肖晖,苏顺德. 海峡科学, 2013(01)
  • [7]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研究[D]. 沈振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8]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报告[A]. 梁全顺.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9
  • [9]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A]. 盛炜彤,何英. 2008-2009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9
  • [10]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报告[J]. 梁全顺. 海峡科学, 2009(01)

标签:;  ;  ;  ;  ;  

建议开展农业动物遗传、育种、克隆等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