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化治疗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1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双[1](2021)在《提高双气囊小肠镜诊治小肠出血效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肠出血指(Small bowel bleeding,SBB)的是十二指肠乳头到回盲瓣之间的出血,也称为中消化道出血。该病发病隐匿,约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5%-10%。由于小肠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得小肠出血的诊治成为临床难题。近年来随着气囊辅助小肠镜(Balloon assisted endoscopy,BAE)包括双气囊小肠镜(Double balloon endoscopy,DBE)和单气囊小肠镜(Single balloon endoscopy,SBE)、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及小肠放射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推广,使得小肠出血的诊治成为可能。研究显示DBE对小肠出血者的疾病检出率为60%-80%,临床中即使经双侧DBE检查仍有约20%-40%的小肠出血者不能明确出血病因。如何提高DBE对小肠出血者的诊治效率是临床中迫切需要探讨的难题。本研究,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20年10月间收治的潜在小肠出血者的临床资料从小肠镜检查时机、进镜途径的选择及内镜下治疗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DBE对小肠出血患者的诊治效率。1.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出血中检查时限的研究该部分我们主要探讨急诊DBE(最近一次出血距离DBE检查时间≤72h)对小肠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20年10月因疑似小肠出血接受DBE检查的328例患者,经过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82例患者,将纳入的282例患者根据DBE检查时机不同分为急诊DBE组和非急诊DBE组(最近一次出血距离DBE检查时间>72h),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病变检出率、检出病种和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282例患者中,224例患者明确出血病因,总体病变检出率为79.43%(224/282)。急诊DBE组103例患者,有89例患者明确出血病因,病变检出率为86.41%(89/103)。非急诊DBE组179例患者,135例患者明确出血病因,病变检出率为75.42%(135/179),急诊DBE组病变检出率高于非急诊DBE组病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疾病构成比发现急诊DBE组小肠血管性疾病明显高于非急诊DBE组[35.92%(37/103)vs 16.76%(30/179),P<0.05],而两组间小肠憩室、小肠肿瘤、小肠炎症性疾病、NSAIDs相关性肠病、其他疾病均无差别。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急诊DBE可以提高小肠出血者(特别是小肠血管性疾病)的疾病检出率。2.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出血者进镜途径选择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主要探讨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nitrogen,BUN)与肌酐(creatinine,Cr)比值(BUN/Cr)对小肠出血患者行小肠镜检查时进镜途径选择的指导价值。首先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因潜在小肠出血接受DBE检查,并在出血48h内行BUN和Cr检测的105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BUN/Cr比值是否大于81分为升高组(n=52)和正常组(n=53),使用c2检验比较两组经口进镜和经肛进镜病变检出率。其次通过2019年11月-2020年10月份收集的符合条件(院内或院外活动性出血48h内行血清BUN及Cr检查者)的潜在小肠出血者的BUN/Cr进行验证,计算出BUN/Cr比值为81时,指导经口小肠镜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研究结果显示105例潜在小肠出血患者中,79例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明确出血原因,总体病变检出率为75.24%(79/105)。升高组52例,总体病变检出率为76.92%(40/52),经口进镜病变检出率为79.49%(31/39),经肛进镜病变检出率为47.37%(9/19);正常组53例,总体病变检出率为73.58%(39/53),经口进镜病变检出率为63.64%(21/33),经肛进镜病变检出率为51.43%(18/35),经口进镜病变检出率升高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经肛进镜病变检出率升高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N/Cr比值>81指导经口小肠镜检查的敏感性为86.96%(20/23),特异性为73.68%(14/19),阳性预测值为80.00%(20/25),阴性预测值为82.35%(14/17)。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潜在小肠出血者,在活动性出血48h内,BUN/Cr>81时是指导经口小肠镜检查的有效指标。3.小肠血管性病变者内镜下治疗效果的研究本研究探讨DBE治疗小肠血管性病变的有效性,并探讨小肠血管性病变再发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7例疑似小肠血管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DBE治疗组(Yano分型为1a型和1b型使用APC治疗;Yano2型和3型以动脉性病变为主,选择用钛夹夹闭联合黏膜下注入聚桂醇硬化剂)和无DBE治疗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密切随访,直到出血复发或最后一次随访(2021年1月31日)日期结束,中位随访时间为13.0个月(范围1.0-70.0月),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DBE治疗组47例患者包括单发血管性病变组30例、多发血管性病变组17例,无DBE治疗组为单发血管性病变者20例。研究结果显示DBE治疗单发血管性病变组出血复发率较无DBE治疗组低(20.00%vs 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E治疗单发血管性病变组出血复发率较DBE治疗多发血管性病变组低(20.00%vs 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出血复发的29例患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中输血(P<0.05,OR=3.748,95%CI:0.997-14.093)、瓣膜性心脏病病史(P<0.05,OR=6.238,95%CI:1.420-27.411)为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DBE治疗为出血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OR=0.162,95%CI:0.042-0.622)。研究结果表明小肠血管性病变内镜下治疗是有效的,尤其对于单发血管性病变效果更为明显。合并有瓣膜性心脏病、病程中输血为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综上所述本实验得出(1)急诊DBE检查可以提高小肠出血者的疾病检出率;(2)潜在小肠出血者,活动性出血48h内血清BUN/Cr>81是指导经口小肠镜检查的有效指标;(3)小肠血管性病变内镜下治疗是有效的,尤其对于单发血管性病变患者效果更为明显。合并有瓣膜性心脏病、病程中输血为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实验提示从DBE检查时机、进镜途径的选择及内镜下治疗三方面可以提高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治效率。
任保明[2](2021)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硬化患者病情进展到终末期时,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上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这也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根据出血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和非静脉曲张性两种,它们主要的病理基础都是门脉压力的升高。国内外文献报道显示发生在食道胃底的静脉曲张破裂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但仍有一部分出血原因是非静脉曲张引起的,最常见的包括门脉高压性胃病、肝源性溃疡、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肝硬化两种不同出血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静脉曲张与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临床特征,为以后临床工作中及时诊治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0年01月至2015年0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20例。根据病史、内窥镜检查结果分为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组(A组)、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组(B组)和非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组(C组)。比较A、B两组间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查、合并高危因素、治疗方式、预后及B、C两组出血原因、预后等情况。结果:1.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仍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男性居多,A、B两组间肝硬化病因、性别构成无差异(P>0.05),但B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A组(P<0.05)。2.A组发生呕血的比率高于B组(P=0.00),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浓度更低(P值分别为0.006、0.009),输血量更多(P=0.033),治疗以内窥镜为主(36.51%vs 8.23%,P=0.00),B组患者呕咖啡样物、单纯黑便的发生率高,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3.与A组相比,B组合并高血压和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的比率更高(P值分别为0.014、0.026)。4.B组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的出血最常见,消化性溃疡次之。C组则以溃疡出血最常见,且发生率高于B组(P<0.05)。5.A、B两组死亡率(33.85%、36.59%)均明显高于C组(2.45%),而A、B两组间死亡率无差异。结论:1.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仍是慢性病毒性肝炎。静脉曲张性出血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肝硬化非静脉曲张性出血以门脉高压性胃病为主。非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是胃酸相关性疾病。2.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或合并高血压的肝硬化患者易诱发非静脉曲张性出血。3.肝硬化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以呕血多见,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则以呕咖啡样物、单纯黑便为主。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表现为更明显的低血红蛋白血症、低白蛋白血症,且输血量相对较多。4.肝硬化静脉曲张性出血以内窥镜治疗为主,非静脉曲张性出血以药物治疗为主。非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后优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毕宁,王菁,陈会[3](2020)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新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新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68例,按照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急性脑梗死分为急性脑梗死组(37例)和非急性脑梗死组(431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将可能的相关因素进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年龄、吸烟比例、休克发生率、高血压病患病率、2型糖尿病患病率、冠心脏病患病率均高于非急性脑梗死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饮酒比例、血红蛋白低于非急性脑梗死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OR 4.553,95%CI 2.598~7.982,P<0.001)、年龄(OR 1.702,95%CI 1.074~2.699,P=0.024)及休克(OR 1.084,95%CI 1.030~1.143,P=0.451)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脑梗死组住院死亡率、住院天数分别为18.9%(7例)、(17.9±6.46)d,非急性脑梗死组分别为3.7%(16例)、(11.8±4.67)d,急性脑梗死组的住院死亡率、住院天数均高于非急性脑梗死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7例急性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7例院内死亡,19例遗留神经系统功能障碍,11例治愈。[结论]2型糖尿病、年龄及休克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后预后更差。
唐彬[4](2020)在《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67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 syndrome,MWS)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本文回顾性分析了67例MW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内镜表现,比较AIMS65和GBS两种风险评估系统对MWS患者输血需要和内镜治疗的预测价值,探讨内镜下 Forrest分级运用于MWS的临床意义,旨在为MWS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风险评估和治疗选择。方法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2012年1月到2019年1月因消化道出血入院经内镜确诊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MWS患者共67例。我们将这些病例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分别计算患者的AIMS65评分和GBS评分;再根据是否接受输血、是否内镜干预进行分组,绘制两种评分方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二者之间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从而评估两种评分系统对 MWS患者输血需要和内镜干预的预测价值。同时,试用Forrest分级系统对MWS患者内镜下表现进行分级,通过计算ROC下面积探讨 Forrest分级对MWS患者内镜治疗的指导作用。结果1.在67例患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且多为中青年。(1)起病诱因中饮酒占最大比例,约为38.8%。(2)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其中有12人伴休克表现。(3)内镜下观察,54例为单条纵行撕裂,撕裂多位于齿状线以下。胃镜下撕裂口见活动性出血、血管裸露或附着新鲜血凝块者19例,均在现场或当天接受了镜下治疗。(4)临床结局,所有患者中有14例接受了输血,19人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其中发生再出血2例,死亡1例。2.本组资料中,均按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规定的输血指征,输血组有14例,比输血组有53例。在预测输血方面,AIMS65评分和GBS评分的AUC分别为0.670(95%CI0.545-0.781,P=0.043)和 0.821(95%CI0.708-0.904,P<0.001);但两评分的曲线下面积没有统计学差异(P=0.126)。3.根据内镜下撕裂表现,有19例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即为内镜干预组,余48例则为非内镜干预组。在预测内镜干预方面,AIMS65评分和GBS评分的AUC分别为 0.583(95%CI0.456-0.703,P=0.306)和 0.671(95%CI0.545-0.781,P=0.019)。4.Forrest 分级对内镜治疗的 AUC 为 1.000(95%CI 0.946-1.000,P<0.001)。阈值为Forrest Ⅱb(敏感度100%,特异度100%)。结论1.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常于饮酒后发病,但约1/4可无明显诱因;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少数病人可以出现大量出血以至休克,需要及时的输血和内镜干预;内镜下见撕裂口有活动性出血、血管裸露或新鲜血凝块者,建议采用钛夹或电凝等止血治疗。2.AIMS65和GBS评分系统均对MWS输血需要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但在预测内镜治疗方面,GBS预测价值较低,AIMS65则能力不足。3.Forrest分级系统可用于帮助决策MWS内镜干预需要,Forrest Ⅱb级及以上的患者建议进行内镜止血。
许敏[5](2019)在《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脉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常见原因为医源性、外伤性及自发性动脉破裂出血。病情轻微情况下可进行保守治疗以期自愈,但在动脉破裂出血等较为严重情况下,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往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切开修补、结扎出血动脉及甚至脏器切除,但其创伤大、风险高、损伤严重,不为广大医患所接受。动脉出血栓塞因其微创、效果良好及最大程度保护组织脏器功能等特点,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难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发展成为动脉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栓塞材料的选择对于是否可成功止血至关重要,其一般根据病因、血管解剖、科室所具有的栓塞材料种类以及术者的操作习惯等因素决定。弹簧圈与明胶海绵颗粒是动脉出血介入栓塞治疗中常用固体栓塞剂,但弹簧圈的栓塞止血效果受凝血功能影响较大且往往需多枚,费用较贵,而明胶海绵可控性不强、可再吸收,同时也受凝血功能影响。NBCA作为液体性栓塞剂具有不受凝血功能影响、可控性强、血管适形性良好、即刻永久栓塞等特点,弥补了固体栓塞在动脉出血栓塞治疗中的不足。然而NBCA作为进口医用胶,价格昂贵且需专用导管,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国产医用胶具有NBCA相似的特性,作为国产医用胶易于获取,不仅无毒,无需专用导管,而且价格低廉。但其使用说明并未说明在介入治疗中的效用与安全性。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用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的方法,探讨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出血动脉进行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目的:以健康大白兔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配比的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剂行兔肾动脉的栓塞,探讨其栓塞效能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研究基础。材料与方法:选择120只健康大白兔,电脑编号,按照每组40只随机分入3组。3组按照碘油与国产医用胶的配比,分为3:1、4:1、5:1三组,分别对实验兔进行肾动脉栓塞。以乌拉坦对实验兔进行全麻并以水合氯醛腹腔注射维持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区常规备皮、消毒,行右侧股动脉分离并穿刺插管,在微导丝引导下以2.7F微导管插管兔肾动脉主干并造影证实,后以流控技术实时显像下推注栓塞剂至肾动脉远端铸形到管尖为止。栓塞结束后再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根据观察时间分为3组:术后1天组、术后1周组、术后1月组,按术后时间分别复查造影后处死实验兔,首先解剖取肾行标本外观观察,后予以10%福尔马林浸泡并组织切片后HE染色行光镜观察。肾动脉栓塞前及栓塞术后1天、1周复查检测兔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结果:实验过程中5只实验兔死亡(实验中再补充了 5只),其死亡原因分别为麻醉过度、股动脉分离插管失败及栓塞剂返流、异位栓塞、粘管等手术操作相关性死亡,经改进实验技巧后再未发生上述情况。栓塞剂在透视下显影清晰,经导管注射顺利,无堵管情况且易于控制,可经微导管行反复栓塞,安全有效。术后实验兔肾功能呈一过性损害,白细胞一过性升高,1周后均恢复术前水平,术后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术后1周和术后1月复查造影示栓塞可靠,均未见血管再通形成和造影剂的外溢。术后病理HE染色后光镜下栓塞剂呈不规则形或分支状折光性透亮物质,其中5:1、4:1组以细动脉及小动脉栓塞为主,两者无显着差异(P>0.05);3:1组以中型动脉栓塞为主,与5:1组、4:1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1天肾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动脉内可见栓塞剂填充,肾组织变性,见轻度炎细胞浸润,未见明显凝固性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周和术后1月血管内栓塞剂仍然存在,相应节段肾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钙化,坏死周边见广泛炎性细胞浸润带并有纤维组织增生,3组间肾组织变性坏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医用胶栓塞实验兔肾动脉安全可行、有效,不同浓度的国产医用胶可以选择性栓塞肾动脉各级分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配合超选择插管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内科及胃镜治疗无效消化系出血,探讨其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2019-05内科或胃镜治疗无效,血管造影明确为消化道血管出血的25例患者,均运用1:1的碘油与国产医用胶混合物栓塞出血血管。以屈氏韧带划分,上消化道出血19例,下消化道出血6例。病因构成:上消化道溃疡出血12例,肿瘤性出血6例,外科手术后出血4例,胰腺炎1例,2例患者病因不明。在随访期内,对手术操作时间、国产医用胶用量、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23例单独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2例微弹簧圈+国产医用胶医用胶,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止血,止血成功率100%.30天内2例栓塞后患者再发出血,均予以国产医用胶补充栓塞并成功止血;4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3例为肿瘤晚期进展至恶病质衰竭死亡,1例为重症坏死性胰腺炎致重症感染死亡.术后3例患者出现肠道缺血症状,2例患者自行缓解,1例腹痛进行性加重,转外科手术切除证实为结肠肿瘤,外科术中可见肿瘤附近局部正常肠管缺血明显,术后康复出院.余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生存良好。结论:对于内科及内镜保守治疗无效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国产医用胶栓塞止血成功率高,术后再出血与并发症发生率低,性价比高。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栓塞中的运用,评估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明确为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并接受国产医用胶栓塞治疗的患者共44例。其中肝动脉破裂出血17例,肾动脉出血14例,股动脉与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肝动脉破裂出血中医源性损伤7例:2例为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置管引流)术后,2例为肝穿刺活检术后,3例为外科术后;外伤性损伤10例:6例为车祸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1例为刀刺伤。肾动脉破裂出血中肾穿刺活检5例、肾挫裂伤5例、肾脏碎石损伤3例、肾造瘘术后1例。股肱动脉损伤出血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其中2例为吸毒导致,其余11例均为介入术后所致。所有病灶均以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按1:1比例混合形成的栓塞剂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栓塞,术后对栓塞技术成功率、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动脉破裂出血:造影发现1 7例患者中3例为造影剂外溢,6例为假性动脉瘤,6例为肝动静脉瘘,2例肝动静脉瘘合并假性动脉瘤。所有17例患者均成功栓塞,手术成功率100%,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物用量0.3-1.1ml,平均0.6ml,栓塞所用时间11-23min,平均15.5min,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79±174。无患者复发出血,未发现术后严重并发症。肾动脉破裂出血:所有病灶均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后一次性有效栓塞,栓塞剂平均用量0.5ml(0.2-0.8ml),术中未见栓塞剂反流,术后未见异位栓塞。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14±123。术后临床随访未见再发血尿、血肿进展等复发出血迹象,术后患者白细胞、肌酐与血压较术前无明显升高(P>0.05)。13名患者进行超声复查未见肾脓肿、肾实质梗死及肾动脉异常栓塞情况。股动脉及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患者共13处假性动脉瘤,均采用国产医用胶-碘油混合乳剂成功栓塞,1 1例患者一次性栓塞成功,2例患者行补充栓塞并完全填充瘤腔,医用胶平均用量1.46ml(0.5-5.5ml)。栓塞后造影发现1例患者出现轻微异位栓塞,但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情况。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再出血及治疗相关并发症产生。结论: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创伤性动脉出血栓塞安全、有效,较其他栓塞剂具有快速、成功率高及费用低廉等特点。
徐鸣晨[6](2019)在《糜蛋白酶、N-乙酰半胱氨酸和链蛋白酶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对图像清晰度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前,分别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糜蛋白酶和链蛋白酶对内镜图像清晰度、内镜操作时胃腔冲洗时间、胃镜检查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2016年1月一2016年7月期间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将其在胃镜检查前分为四组,其中A组是对照组(西甲硅油 600mg+NaHCO3 2g),B组是糜蛋白酶组(西甲硅油600 mg+糜蛋白酶200u+NaHCO3 2g),C组是N-乙酰半胱氨酸组(西甲硅油600mg+N-乙酰半胱氨酸600mg+NaHCO3 2g),D组是链蛋白酶组(西甲硅油 600mg+链蛋白酶20000u+NaHCO3 2g)。各组均将相应的药物稀释在100 ml的生理盐水中,在行胃镜检查前30min嘱患者口服稀释溶液。所有入组患者的胃镜检查都由同一位高年资内镜医师完成,而每位患者的内镜图像的清晰度则由另两位高年资内镜医师进行评估,这三名医师均对患者分组不知情。每组分别选取诊断为慢性胃炎的54名患者(共216名)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图像清晰度评分总分、内镜操作时胃腔冲洗时间、胃镜检查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差异。结果:A组、B组、C组和D组图像清晰度评分的总分分别为(32.19±3.06)、(36.64±3.18)、(39.03±3.69)和(39.89±3.35)分。A 组评分最低(P<0.05),B 组其次(P<0.05)。C组和D组总分较高,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和D组胃镜检查过程中需要再冲洗的时间分别为(42.00±21.67)s、(17.78±13.39)s、(12.32±11.08)s 和(11.98±10.04)s。A 组胃镜再冲洗时间最长(P<0.05),而B组、C组和D组的再冲洗时间相近(P>0.05)。A组、B组、C组和D 组的胃镜检查时间分别为(14.78±2.48)min、(8.93±1.99)min、(7.11±1.56)min 和(7.32±1.73)min。A组胃镜检查时间最长(P<0.05),而B组、C组和D组检查时间相近(P>0.05)。四组胃镜检查结束后(患者清醒后)的不适反应总发生率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胃镜检查前,西甲硅油分别联合糜蛋白酶、N-乙酰半胱氨酸和链蛋白酶均能安全有效地提高内镜图像的清晰度,缩短再冲洗的时间及胃镜检查时间,而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中N-乙酰半胱氨酸组和链蛋白酶组的效果最佳,且两者效果相似,说明西甲硅油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或链蛋白酶使用后均能更有效的提高胃镜图像的清晰度,缩短再冲洗时间,从而可以提高早期病变的检出率。当临床上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和链蛋白酶受限时,也可考虑使用糜蛋白酶提高内镜图像的清晰度。
戚旭飞[7](2019)在《门静脉血栓可以加重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后出血风险》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我国是乙肝大国,肝硬化发病率较高,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主要死因之一。对于食管静脉曲张,胃镜下行套扎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本研究拟评估是否门静脉血栓或者其他因素可以影响胃镜下套扎后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我院2011.1.1-2017.1.20之间255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并首次行胃镜下套扎患者,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血小板、血白蛋白、总胆红素、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Child-Pugh分级、门脉血栓以及脾脏是否切除。结果: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与未出血的患者相比,有着更高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63.64%vs.27.05%,p=0.009),而且随着腹水程度的加剧,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发生风险逐渐增加(p=0.034)。另外,在多因素变量分析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门静脉血栓以及腹水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发生有着显着的影响(p=0.026,p=0.027)。结论:门静脉血栓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后出血有着明显的影响,可以加重术后出血。腹水也可能加重术后出血的风险。如果有可能,抗凝、利尿或者其他可以缓解门静脉血栓及腹水的措施可以降低胃镜下套扎术后的风险。
汪润芝[8](2015)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胆总管取石术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治疗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胆总管取石术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胆总管取石术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接受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查阅胆总管结石患者经EST取石病例资料及手术记录,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服药史、手术方式及时间、局部解剖特点、有无术中、术后消化道出血及处理等情况,按照设计的表格记录。单因素分析患者方面的因素包括年龄,合并急性肝损害、肝硬化、急性胆管炎、凝血障碍,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令及其它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部解剖结构方面有无壶腹部憩室、巨大憩室,憩室内乳头、胆总管扩张、多发结石、巨大结石,手术方面的因素包括大切开、针状刀预切开、内镜下球囊扩张、机械碎石,手术时间长对EST胆总管取石术并发出血可能的影响。分析术中出血与术后迟发出血、年龄与出血程度的关系。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F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校正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相关性检验。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EST胆总管取石术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有9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首次进行EST取石术,男性398例,女性56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9岁,平均年龄63±14.44岁。EST后并发出血81例,发生率为8.4%,迟发出血35例,发生率为3.6%,术中出血55例,发生率为5.7%,死亡1例(0.1%),余患者均治愈出院。81例出血患者轻度出血61例(75.3%),中度出血14例(17.3%),重度出血6例(7.4%),出血的程度与年龄无明显相关(F=1.703,P=0.189)。55例术中出血的患者,其中9例手术后再发出血,统计分析显示术中出血与术后迟发出血密切相关(χ2=23.159,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胆管炎(x2=29.026,P=0.000)、凝血障碍(χ2=30.520,P=0.000)、 服用阿司匹林(X2=22.937,P=0.000)、 氯吡格雷(χ2=5.206,P=0.023)、华法令(x2=4.735,P=0.030)、壶腹部巨大憩室(χ2=9.068,P=0.003)、憩室内乳头(χ2=25.727,P=0.000)、大切开(χ2=7.012,P=0.008)、手术时间长(x2=15.807,P=0.000)是胆总管结石患者EST取石术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而年龄(x2=0.528,P=0.468)、急性肝损害(χ2=0.030,P=0.861)、肝硬化(χ2=0.000,P=1.000)、服用其它非甾体类抗炎药(χ2=3.723,P=0.054)、壶腹部憩室(χ2=0.612,P=0.434)、胆总管扩张(χ2=0.018,P=0.893)、多发结石(χ2=1.292,P=0.256)、巨大结石(χ2=0.001,P=0.974)、针状刀预切开(χ2=0.259,P=0.611)、内镜下球囊扩张(χ2=0.814,P=0.367)、机械碎石(χ2=0.471,P=0.493)不是胆总管结石患者EST取石术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有急性胆管炎(P=0.000,OR 2.666,95%CI1.580-4.497)、凝血障碍(P=0.001,OR 2.630,95%CI 1.488-4.648),服用阿司匹林(P=0.040,OR 2.602,95%CI 1.044-6.485)、华法令(P=0.005,OR 21.120,95%CI2.481-179.755)、憩室内乳头(P=0.017,OR 3.922,95%CI 1.273-12.081)、大切开(P=0.021,OR 2.073,95%CI 1.117-3.849)、手术时间长(P=0.010,OR 2.034,95%CI1.184-3.491)是EST胆总管取石术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服用氯吡格雷(P=0.143,OR 3.560,95%CI 0.651-19.456)、壶腹部巨大憩室(P=0.888,OR 1.073,95%CI0.404-2.848)不是EST取石术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出血是EST胆总管取石常见的并发症,出血程度与患者年龄无关。胆总管结石患者合并有急性胆管炎、凝血障碍,服用阿司匹林、华法令,憩室内乳头,手术选择大切开或手术时间长有增加EST取石术并发出血的风险;服用氯吡格雷或壶腹部有巨大憩室的患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EST并发出血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术前需要对患者病情和危险因素进行仔细评估,确定EST的适应症以及禁忌症,避免不必要或高风险的EST。当患者同时存在多个危险因素而又需要EST手术时,建议术前充分准备,尽量纠正凝血障碍等,手术时选择小切开加球囊扩张等方法降低出血的发生率。急性胆管炎的患者建议先行鼻胆管引流、控制感染,择期EST胆总管取石;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的患者如果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可能性不大时术前停药5-7天。EST胆总管取石术中出血患者迟发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应尽量减少术中出血,发生术中出血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内镜下止血措施、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发生再出血时要及时处理。第二部分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胆总管取石术并发出血的治疗分析目的:了解EST并发出血的临床表现,分析EST并发出血的止血治疗情况,评价内镜下止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首次进行EST取石术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并发出血的临床资料,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的时间、临床表现、治疗方式以及有无输血、输血量,治愈的结果等。内镜下止血治疗多个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960例首次行EST取石术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并发出血81例(8.4%),其中男性34例,女性47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86岁,平均年龄60.99±13.83岁。轻度出血61例(75.3%),中度出血14例(17.3%),重度出血6例(7.4%)。中度出血患者术后输血200-800m1不等,重度出血患者平均输血1800m1,最大输血量达3000m1。1例患者术后反复多次大出血,导致休克、全身多器官衰竭死亡,余均痊愈出院。有72例(88.89%)出血的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止血治疗,内镜下止血成功69例,成功率95.83%,其中59例经过1次内镜下止血成功,11例进行了2次内镜下止血成功,无内镜下止血治疗相关的穿孔、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61例轻度出血,54例通过内镜下治疗,均止血成功。中度出血14例,12例进行内镜下止血,均止血成功;重度出血6例,均行内镜下止血治疗,3例成功止血,2例反复多次出血并采取内镜下治疗不能有效止血,最终行TAE明胶海绵栓塞止血成功,1例死亡。9例患者(包括7例轻度出血和2例中度出血)经过药物止血及支持治疗后出血停止,未行内镜及其它的后续治疗。EST出血首次进行内镜下止血的患者球囊压迫止血成功5例(41.7%),再出血7例(58.3%);电凝止血成功33例(86.8%),再出血5例(13.2%);止血夹夹闭止血成功11例(91.7%),再出血1例(8.3%),内镜下联合止血成功9例(90.0%),再出血1例(10.0%)。球囊压迫、电凝、止血夹夹闭和内镜下联合止血四种止血方法治疗结果比较显示存在明显的差异(χ2=10.900,P=0.007);而电凝止血、止血夹夹闭和内镜下联合止血三种止血方法治疗结果比较示无明显差异(χ2=0.255,P=1.000)。结论:EST胆总管取石术并发出血以轻度出血、术中出血多见,反复大出血有致命性,需要及时、有效的采取止血措施。内镜下止血治疗安全、高效,应该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首次内镜下止血失败的病例再次内镜下止血仍然有效。内镜下球囊压迫再出血率高,最好联合其它止血方法以保证止血成功,降低再出血率,不易作为单独的止血方法。电凝止血,止血夹夹闭止血和内镜下联合止血均是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轻、中度出血经药物和一般内镜下止血治疗效果好;重度出血往往需要采取内镜下联合、多次治疗,仍不能控制出血时需及时采取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
邓梨平[9](2011)在《血管造影栓塞术和胃镜在Dieulafoy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血管造影栓塞术和胃镜在Dieulafoy病变的诊治中的价值和优劣性。方法以我院2003年至2010年收治的55例Dieulafoy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10例,年龄54.2±10.4岁。全部病例于治疗前进行评价。无胃镜诊治的禁忌症者,先行胃镜检查;胃镜确诊者采用胃镜下肾上腺素注射止血法。有胃镜诊治禁忌症者或胃镜不能确诊者行血管造影检查,血管造影检查确诊者直接行血管栓塞术。对胃镜下治疗后再发出血者行血管栓塞术,对1次血管栓塞术后再发出血者亦再行血管栓塞术。对两种检查及治疗方法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诊断结果通过胃镜检查或/和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Dieulafoy病55例,其中92.7%(51/55)行胃镜检查,胃镜诊断符合率90.2%(46/51)。76.4%(42/55)行血管造影,造影诊断符合率83.3%(35/42)。经卡方检验,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结果2.1胃镜下治疗(46例):胃镜诊断符合Dieulafoy病46例均行胃镜下治疗,成功止血率为17.4%(8/46),止血失败率为82.6%(38/46),其中死亡2例,转外科手术3例,其余33例行血管造影栓塞治疗。胃镜下治疗术后第1天出血13.0%(6/46),第2天出血32.6%(15/46),第3天以后出血37.0%(17/46)。胃镜下注射止血治疗暂时止血率高,再发出血率亦高,再出血高峰在第2-3天。2.2血管栓塞术(42例):本组血管栓塞治疗42例,其中胃镜下治疗后再发出血33例,胃镜诊治禁忌症者4例,胃镜检查阴性者5例。血管栓塞止血成功率为95.0%(40/42),止血失败率为5.0%(2/42),其中死亡1例,转外科手术1例。2.3两组治疗结果比较:胃镜下治疗成功止血率为17.4%(8/46),血管栓塞止血成功率为95.0%(40/42),经卡方检验,两种治疗方法止血成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血管造影和胃镜对Dieulafoy病诊断符合率无明显差异。2.血管栓塞术对Dieulafoy病的止血疗效优于胃镜下注射止血。
李长锋,李丹丹,张斌[10](2011)在《经内镜诊治Dieulafoy病78例分析》文中指出Dieulafoy病(Dieulafoy disease,DD)简称杜氏病,又称胃粘膜下恒径小动脉破裂出血,是一种少见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无先兆突发致命性大呕血[1],由于病变范围小,易误诊、漏诊,且发病急,出血量大,病死率高,正确诊断和治疗此病,是抢救患者关键。
二、硬化治疗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1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化治疗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1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提高双气囊小肠镜诊治小肠出血效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肠出血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新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468例发生急性脑梗死情况 |
2.2 急性脑梗死组与非急性脑梗死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2.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新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2.4 急性脑梗死组与非急性脑梗死组患者住院情况及预后比较 |
3 讨论 |
(4)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6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一般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数据收集与评分系统 |
3. 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1. MWS临床特点 |
2. 治疗及预后 |
3. 两种评分预测食管贲门粘膜撕裂患者输血和内镜干预的能力 |
4. MWS患者内镜下FORREST分级和内镜治疗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信 |
(5)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本动物实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运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肾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液体栓塞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糜蛋白酶、N-乙酰半胱氨酸和链蛋白酶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对图像清晰度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仪器与药物 |
3 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图像清晰度评分 |
2 内镜检查过程中再冲洗时间和胃镜检查时间 |
3 胃镜检查后的不适反应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镜在上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7)门静脉血栓可以加重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后出血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引言 |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病人纳入标准 |
2.2 一般资料 |
2.3 数据提取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患者基本情况 |
3.2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与未出血的单因素分析 |
3.3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与未出血的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方案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胆总管取石术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胆总管取石术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胆总管取石术并发出血的治疗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血管造影栓塞术和胃镜在Dieulafoy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仪器设备与材料 |
3. 方法 |
结果 |
1. 诊断结果 |
2. 治疗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1 Dieulafoy 病变胃镜诊治图像(图 1 .) |
2 Dieulafoy 病变介入诊治图像(病例一:图 2 .-图 3.) |
3 Dieulafoy 病变介入诊治图像(病例二:图 4.-图 7.) |
4 Dieulafoy 病变介入诊治图像(病例三:图 8.-图 10.)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经内镜诊治Dieulafoy病7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胃镜检查 |
1.4 治疗 |
2 讨论 |
2.1 发病情况 |
2.2 DD 诊断 |
2.3 DD治疗 |
四、硬化治疗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1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高双气囊小肠镜诊治小肠出血效率的临床研究[D]. 张燕双.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分析[D]. 任保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新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 毕宁,王菁,陈会.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20(06)
- [4]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67例临床分析[D]. 唐彬. 苏州大学, 2020(02)
- [5]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许敏. 苏州大学, 2019(06)
- [6]糜蛋白酶、N-乙酰半胱氨酸和链蛋白酶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对图像清晰度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 徐鸣晨. 苏州大学, 2019(02)
- [7]门静脉血栓可以加重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后出血风险[D]. 戚旭飞. 浙江大学, 2019(03)
- [8]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胆总管取石术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治疗分析[D]. 汪润芝. 武汉大学, 2015(03)
- [9]血管造影栓塞术和胃镜在Dieulafoy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D]. 邓梨平. 南华大学, 2011(03)
- [10]经内镜诊治Dieulafoy病78例分析[J]. 李长锋,李丹丹,张斌.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