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湾军队改革步履艰难(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青[1](2021)在《东亚武学视域中跆拳道的生成研究》文中认为
杨春艳[2](2021)在《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58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数十万复转官兵、支边青年等组成的热血团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北大荒这块千里亘古的荒原上,拉开了大面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序幕。为了丰富单调的垦荒生活,协助文化宣传工作,多才多艺的青年们就地取材,创作了质朴的版画。晁楣是最早一批以北大荒为题材创作版画的北大荒艺术工作者。本文把晁楣版画艺术风格演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的起源、发展和完成三个时期,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早期即1958年之前的艺术学习与军旅生涯;中期即1958年前往北大荒至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版画艺术创作转型;后期即1978年至2006年最后一幅版画创作完成。着重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版画艺术风格特点,在研究中结合史实立足作品本身的形式,包括访谈录、日记及文献资料,兼顾历史影像资料等。晁楣版画艺术风格演变的研究,是对晁楣版画风格演变脉络的梳理以及版画风格演变规律的整理,是对北大荒版画风格研究的有力补充和完善,是对北大荒版画风格传承的推动和理论支持。确立了晁楣在北大荒版画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代表者和组织者的重要地位,最终引领北大荒版画的艺术风格的发展潮流。对于中国版画而言,晁楣版画不应停留在风格和形式层面,他构建的北大荒的现实生活图像的价值远远超出作品本身。全文共分为五章,按时间顺序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提出了问题点与研究难点,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研究过程中运用的方法。第一章介绍了晁楣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分别阐述了晁楣版画艺术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晁楣艺术生涯的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第二章为晁楣早期版画风格的形成,即通过早期的艺术学习和工作、生活经历促成的早期版画创作实践。第三章分析了晁楣版画中期的主导风格,以及这时期风格对其他人的影响。第四章重点分析了晁楣晚期版画中城市题材、工业题材以及形式探索中形成的版画艺术风格,对代表作品进行具体的形式分析,提出晁楣晚期版画风格由繁至简的简约性特点。第五章论述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在演变中的规律,生活与环境的变化,艺术追求的不断提升,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支持是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改变的原因。最后部分是结论,阐述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的分期依据,以及各个时期版画风格的艺术特点,探讨了个人艺术风格变化的客观规律,生活环境的改变艺术风格随之改变,个人艺术素养和观念的改变艺术追求随之改变,艺术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吸收,艺术风格不断变化。
刘旭[3](2020)在《郭逵研究》文中提出郭逵字仲通,祖籍河北钜鹿。宋初,其先人徙居京师,后葬于洛阳,郭家从此定居于此。郭逵生于宋仁宗乾兴元年(1022年),卒于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期间,从三班殿直逐渐上升到同签书枢密院事,经略陕西四路。他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充满着内忧外患的时期。作为武将,郭逵的一生多有战功,最初在平叛保州兵变中崭露头角,后又平湖北彭仕羲叛乱。之后为神宗皇帝经理西疆,匿诏书以存绥州城并妥善安置内附蕃部。蕃部党令征杀王官作乱,郭逵率军平定并增筑治平、鸡川二寨,完善了西北的军事防线。在反击交趾中,宋神宗任命郭逵为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经略招讨使,率十万大军在富良江大败交趾军,迫使交趾李仁宗奉表请降。郭逵抵御外敌,治安平乱,极大巩固了北宋政权。同时这不断地军事斗争也锻炼了郭逵的军事才能,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亦留下了丰富的军事思想,成为宋朝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名将之一。北宋中后期“崇文抑武”、“以文驭武”政策不断深化,在军事压力不断增加的同时,武将却并未得到应有的政治地位。武将受到统治集团的无端猜忌和百般防范,只能于屈服文官之下以求得自保。郭逵虽官至同签书枢密院事,但在这一政治氛围下,其一举一动都为文官所压制,这无疑极大阻碍了郭逵发挥军事才能的发挥。郭逵的际遇,也正是同时期武将群体命运的缩影。
王煜[4](2020)在《约翰逊执政时期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的转型》文中认为自美苏冷战以来,双方在各领域展开全面对抗。美国对苏联采取了全面的遏制政策,对外援助作为美国经济外交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对苏遏制的重要手段。肯尼迪执政时期,《1961对外援助法》正式颁布,美国国际开发署由此成立。此后这一机构逐渐成为了美国对外援助的核心机构,美国对外援助走向机制化。肯尼迪执政时期的国际开发署制定了大量的对外援助计划。但由于刺杀事件,国际开发署的很多援助计划无法实行。继任的约翰逊总统作为着名的鹰派总统,对内进行“伟大社会”改革,对外需要应对巨变的国际局势(尤其是越南战争的扩大化),由此,国际开发署逐渐调整了对外援助的各项政策,逐渐完成了对外援助政策的转型,并对70年代的对外经济战略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将通过最新解密的约翰逊执政时期外交档案(FRUS)的解读,剖析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的调整,研究这一时期国际开发署转型的原因和影响,并作出一定评价。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界定了对外援助的概念和国际开发署的概念;分析了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一章追溯了冷战初期美国对外援助概况和国际开发署的初建。涉及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对外援助政策、20世纪50年代末世界局势的变化和国际开发署的建立和初期援助计划。笔者认为,冷战初期美国对外援助是一个逐渐制度化的过程,带有强烈的“美国中心”色彩。国际开发署初建时期的政策也为约翰逊时期开发署政策的转型打下了基础。第二章叙述了约翰逊执政时期国际开发署的转型过程和援助计划的变化。涉及约翰逊执政初期国际开发署政策调整的国内外因素、开发署对主要受援地区发展援助的调整、对南越和以色列军事援助的调整。归纳了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转型的特征,将发展援助的转型和军事援助的转型分开整理,运用具体数据表格说明这一时期援助的变化倾向:总体援助额削减、军事援助比重降低。笔者认为,这一时期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的转型并不是对肯尼迪政府原有政策的简单继承,而是在国内外局势快速变化下的具体考量,不管是发展援助还是军事援助的调整,都与美国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在政策的具体落实上,也比肯尼迪时期更加全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第三章多角度评析了约翰逊执政时期国际开发署的转型。涉及国际开发署的直接经济效益、实现的政治目标、制约开发署转型的各方面因素。笔者认为,国际开发署的对外援助虽然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利益,但客观上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国际开发署转型期间与国会之间的博弈现象更加明显,使得总统、国会和署长领导的执行机构在美国国际开发署中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保持能力的多样性,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开发署的变革和完善。结论部分对上述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指明了约翰逊执政时期国际开发署的转型对美国对外援助进一步发展的影响。
张钰[5](2019)在《“锐实力”与西方话语霸权的透视》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世界话语格局呈现出“西强东弱”的特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世界话语体系占据主导地位,操控着话语产生与话语传播,通过内容与途径双控制,形成组织严密的西方话语霸权,竭力在对外战略中,推行意识形态渗透,为打压异己、维护国家利益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快速增长,国际地位显着提高,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但是由于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体制差异、发展道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以及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滞后性,中国在国际层面一直难以获得与其综合国力相符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国际舆论、对外传播、意识形态、外交合作等各个方面遭到西方强势话语的狙击,国家正常发展路径受到干扰,国家形象被抹黑、丑化。可见,中国在当前世界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独立自主的现实路径选择,迫切需要确立与其综合国力相适应的话语地位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探讨“锐实力”概念的提出以及与“软实力”等概念的异同,达到认识“锐实力”本质的目的;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发展道路差异比较,论述西方对中国认识存在的误区,界定“中国威胁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之所以选择西方为抹黑中国所炮制的新词汇——“锐实力”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锐实力”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国际背景:西方国家陷入发展困境,国际秩序主导权难以为继;新兴国家群体崛起,国际格局发生变化;中国快速发展,引领新全球化时代;信息网络时代的竞争已经开始。因此,将“锐实力”置于国际背景大框架中进行解读,有助于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最新表现形式、“中国威胁论”的最新动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本文以国际话语权为研究视角,以西方炮制的“锐实力”一词为切入点,研究西方“中国威胁论”对中国国际形象塑造造成的恶劣影响;探析促使“中国威胁论”话语在国际上传播并产生影响的原动力,即“西方话语霸权”;结合西方话语霸权导致中国国际话语传播出现困境,以及我国争夺国际话语权,维护担当负责大国国际形象的现实需要,提出要跳出西方话语陷阱,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综上所述,识破升级版“中国威胁论”背后隐藏的话语霸权陷阱,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这对于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提高中国软实力,进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塑造负责任大国国家形象,坚定地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陈晓[6](2019)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文中指出本文将国产商业电影置于产业研究、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的交叉视野之中,在电影史、电影理论及电影批评的框架下,旨在厘清2002-2017年国产商业电影的纷繁面貌。首先,在时间上对其进行微观层面的断代划分,历时考察国产商业电影的生发环境及流变状况。第二,结合“本土性”表达及“国际化”表达两条共时线索,力图解释国产商业电影生成、变化、发展的主体因素,勾画出该领域范畴内丰富立体的文化图景。第三,综合实证研究方法,尝试以跨文化视角透视国产商业电影的输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方法论延伸及讨论。基于此,本文将分作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对已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指出目前研究中缺乏对国产商业电影集中化、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述,并由此提出本文的主体研究架构。第一章“国产电影商业环境的生成”描述新世纪后的国产商业电影延续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娱乐属性,生发于政策-经济生态圈、媒介生态圈以及跨域合作生态圈所构成的复杂语境当中。政策-经济生态圈以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通过股份制、院线制的建立,促成中国电影产业的体系化发展。媒介生态圈以内容生产领域的“IP转化”及内容流通领域的“互联网+电影”战略性格局,建立国产商业电影的跨媒体运营模式。跨域合作生态圈广泛利用资金与人才优势,以“合拍片”生产为基本路径,使国产商业电影迈入全球化商品行列。第二章“国产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指出国产商业电影受到内在文化势力的深刻影响,官方、资本方、大众三股力量的互动,根本性地决定了国产商业电影的差异性面貌与本土性表达。官方以向大众输出主流意识形态为根本目的,通过与资本方的联姻,促成“主旋律”电影转向“主流商业片”。从对“主旋律”的商业化重述,到对“样板戏”的娱乐化改写,主流话语从显性在场转变为隐性在场。资本方以商业营利为根本目的,在实践层面搭建不同文化相互沟通的桥梁,生产出兼顾多方文化需求的电影产品。其中,商业电影的历史空间呈现出想象性叙述的特征、动作类型片自觉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功能、贺岁片全面迎合流行文化与消费语境、文艺片流露出电影艺术的退守与反抗姿态。大众文化从“沉默者”转为一股显在力量,既处在官方与资本方的引导之下,又因其自反性而促使电影市场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电影“粉丝”通过协商性参与的方式,进入商业电影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以“青春片”为代表,大众群体自身的属性成为资本方的创作指南。“新主流”电影的出现,既表明“现象级”作品源自于大众文化“时代面向”的刺激和培育,也反映出多股文化力量共同促动了集体欲望的影像化宣泄。第三章“国产商业电影影像美学新质”指出国产商业电影受到外来文化引导,文本实践逐渐与世界商业电影范式达成共识,并自觉进行着影像美学现代性的重新建构。在影像符号层面,国产商业电影对异域景观实行“标签化”处理,在银幕上勾勒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认知地图”。一方面,大量涌现的西方符号明示着西方文化的强力渗入;另一方面,在外来文化的映照下,跨文化个体同时流露出对本地文化强烈的复归心态。在镜头修辞层面,制造影像“吸引力”成为国产商业电影重塑“电影性”的重要目的与途径。对“蒙太奇”的活用展现出国产商业电影的速度“变奏”;“数字长镜头”标示出国产商业电影的数字技术转向。在故事题材层面,国产商业电影在类型化叙事的流变过程中,不断分化、变异、繁殖出多样式的类型片。“奇幻片”糅合西方元素与本土文化,成为国产商业电影类型融合的先驱范例;“一本多拍”作为新样态的跨国改编形式,彰显出类型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在母题内涵层面,情感母题、寻找母题及英雄母题均与世界电影的创作潮流构成互文关系,指向人类共通的价值选择。第四章“国产商业电影的海外之旅——以北美市场为参照系”将北美地区中国商业电影的市场接受作为切入口,论述国产商业电影所遭遇的真实文化壁垒。古装大片的热潮与失落印证着北美市场的“选择性阅读”模式,而“华狮”及“华语片”的推广开拓了各类型商业电影的发行路径。国产商业电影“输出”的基本困境在于面临着结构性的文化霸权,中国电影作为“外语片”,难以获得“准”商业片待遇,始终未能进入北美主流市场。国产商业电影遭受“冷遇”的另一重因素在于中美观众的文化认知差异,基于对中美在线影评网站的实证考察,美国观众重“形式”、重技术以及自觉的跨文化立场与中国观众形成鲜明对比。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指向中美不同的文化语境,即普遍意义上的高/低文化语境差异,以及不同的观影模式,即审美机制上的类型/故事传统差异。《英雄》与《长城》作为两部具备典型“访美”特质的作品,值得重点关注。《英雄》之于中国电影商业化、国际化取向的历史功绩应当予以重新追认;《长城》标志着中美合作的深度开展,而“杂交”文本的缺陷阻碍了其背后深刻世界性主题的有效传播。第五章“国际坐标内国产商业电影的精进路径”尝试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当前历史语境中的国产商业电影。国产商业电影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时刻遭遇着本土文化裂变与外来文化冲击所带来的种种难题。面对如此纷杂的跨文化语境,国产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应当坐落于世界电影的版图之中,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基础,回归具有主体性特质的中国电影范畴,扮演好国家电影、文化商品、图像档案等多重角色。
潘男[7](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的历史演进与逻辑》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核心利益随着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决策者主观认识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决策的出发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家安全防卫、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等不同层次的需求不断调整国家海洋战略,先后经历了以“国防安全”为重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当下的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的海洋战略重点变化。在近70年的海洋战略布防历史中,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发生以下演变:由以国防建设为中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传统的陆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陆海统筹发展模式;海军作为战略性军种受到重视并逐渐从“建立强大的海军”转向“建成世界一流海军”;呈现出“近岸防御-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走向;性质由“防御”转向“积极防御”;始终遵循“和平崛起”的目标,由提倡“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转向提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海洋开发与管理日臻全面和成熟等等。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决策者主观认识与国家核心利益的关系及其对国家海洋战略的影响是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演进逻辑。这为新时期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夏正华[8](2019)在《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文中指出本论文旨在分析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作者认为,这条路径分别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铺陈开来,法国通过推进多位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对内巩固实力,对外展现并优化国家形象,维护其国际地位。作者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系统阐述现代法国从强化民族凝聚力、到对外输出价值观与制度(法律)建设意识、到巩固政经影响力并参与(乃至主导)全球新型格局建构的大国发展轨迹,研究该国以兑现大国目标为导向的国家战略实践的成效与得失。在当前呼唤国际治理的全球化环境中,法国在博弈的同时,倡导国家个体融入合作机制与多边法规,为构建新型规范的国际秩序和增强国际法实施效率贡献了智慧---这些在国际法语境中提供让全球不同国家受益的理念、制度与体系的创举,的确是扞卫本国话语权、刷出一流大国“存在感”的有效举措,个中经验(亦包括教训)值得分析。本论文围绕国别案例展开分析。作者认为:法国基于一套文化自醒与自信的思维脉络,前瞻性地把法律、文化优势纳入国家战略实践的核心资源之中,在国际社会发挥精神与道义引领力,这有利于在处理与他国交往的问题时施加自身意愿,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调整与他国的关系(即减轻对外交往的阻力),同时又有助于引领国际规范与机制的创设进程,提升国际社会对本国政治主张、利益诉求、文化传播的认可度与支持度。当然,有着“文化终极归宿”之美誉的法国,确实把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本理念传递至国际社会各个角落,在倡导“国际社会网络构建及各国在该网络中互动需要规则”这一共识的达成上兑现了一个“大国”的承诺与责任,在推动国际法规则构建与实施中提供了方案与智慧,其中不乏独辟蹊径的创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法国范式。法国如何把强国战略放在国际多边合作舞台上去推进,特别是她如何在参与国际组织---一种特殊的国际法主体---的制度建设与运作中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话语平台、为本国谋求发展机遇、增强博弈能力,这是本论文论证的核心。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尝试将文化、国家战略、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多个领域衔接起来,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法国从强化政治影响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如何强化自身地位、依托外交展现国家政治影响力。第二章:法国从实现法律感召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数部有传世影响的法律文献,论述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以及法国通过影响国际社会制度构建来巩固自身利益与价值观的强国路径。第三章:法国从巩固文化吸引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巩固语言优势、展示文教活力、输出价值观,论述法国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强国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第四章:法国从扞卫经济竞争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对于建设有序、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的贡献,以及搭建能够切实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平台的意识与努力。第五章:将法国营造优势地位与优良形象、把自身话语(观点与立场)通过制度外化的方式影响他者的经验,纳入到对我国新时代大国发展的思考中,总结有助于中国制定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启示,促进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地位的上升。
宁威[9](2018)在《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在民盟主导缅甸政治转型大背景下展开论述的,主要采用民族政治学相关理论对民盟执政以来的民族整合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对本轮缅甸民族整合的现状、挑战、影响因素、趋势和对中缅关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全面探讨。本文由绪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由来及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阐述民盟执政前缅甸民族整合历史进程与当前缅甸民族整合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界定了民族整合的定义与方式,为探讨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问题打下理论基础。随后回顾了吴努、奈温、新军人政府时期和吴登盛政府推行的民族整合政策。吴努政府和奈温政府主要采取“同质化”治理方式,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政治一体化,不断剥夺少数民族的民族权利,遭到了少数民族的坚决反对,导致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民族武装对抗中央政府,使缅甸民族国家建设陷入困境。新军人政府时期和吴登盛政府时期,整合方式趋于平和,为民盟时期的民族整合打下了一定基础。在缅甸历届政府与少数民族的相互斗争与妥协之下,缅甸民族问题不断反复,导致当前民族整合主要面临着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意识不强、少数民族武装长期存在、罗兴伽人问题突显等。第二章主要论述民盟执政下民族整合措施及特点。在前几届政府民族整合的基础上,民盟政府的民族整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继续推动民族整合向前发展,是民盟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昂山素季对其父亲昂山将军“彬龙精神”的继承、民盟对民族和解全面包容的态度、民盟将民族和解作为首要工作任务的决心、“民地武”对民盟政府民族和解政策的积极回应等都为缅甸实现民族和解创造了新机遇。民盟政府执政两年多以来,在推动民族整合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各方对民族整合期待也很高,但实际效果有限。从总体上看,缅甸民盟政府的民族整合呈现着整合主体二元化、整合取向多元化、整合路径双向化等新特点。第三章主要分析民盟执政下推动民族整合所面临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民族整合的关键变量。从政治方面来说,民主改革对民族整合具有双重影响,民主有利于消除缅甸各民族间矛盾与隔阂,但民主改革过快易引发民族矛盾爆发。长远来看,民主化是促进民族整合的利器,可以推动各民族权利平等,但在民主化过程中却会削弱权力核心引发动荡。缅甸是一个多中心的松散权力结构体系,其政治系统内存在着政府、军方、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党派和宗教团体等相对自治的组织。在各类组织相互竞争的背景下,政治权力博弈是民族关系的核心,也影响和阻碍着缅甸的民族整合。当前,民盟政府领导软弱,军方、“民地武”利用其地位无限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漠视国家公共利益,导致民族整合步履维艰,甚至削弱或破坏民主本身。从经济方面来说,民盟上台后,努力打造自由、公平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经济调整。但目前仍未能打破缅甸盘根错节的经济藩篱,抢夺资源控制权成为军方、政府、“民地武”斗争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文化方面来看,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因素造成了缅甸民族间长期分裂,对国家内部分裂的担忧深深地烙进了缅甸文化之中。缅甸历史文化中各民族对彼此信任的缺失给民族整合带来极大的阻碍。从大国影响方面来说,美国、日本、欧盟等域外势力对该地区的拉拢、渗透日渐频繁,以输出“民主”为手段,以缅甸民族和解事务为跳板,进而插手缅甸事务。中国与东盟对缅甸的民族整合进程也格外关注。然而,西方插手缅甸民族和解问题的主要目的是扩大自身在缅甸的影响力,试图将缅甸民族问题国际化、复杂化,扰乱中国周边环境。东盟和中国希望缅甸能够顺利推进民族整合,以一个和平稳定的多民族国家身份积极融入地区安全秩序。第四章主要分析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趋势及对缅甸民主国家建设影响。在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缅甸民族整合呈现出以下趋势:当前形势下解决缅甸民族问题的各方面条件仍不成熟,近年缅甸内外形势深刻变化使得该问题与缅内政外交、地缘政治等因素交织缠绕愈加复杂。和解氛围正艰难形成,对话机制正在建立;政府军与“民地武”之间的冲突绵延数十年至今,少数民族武装处境日益艰难,两极化发展趋向明显,一部分艰难融入主流社会,一部分在打压下由明转暗,有向恐怖主义发展的趋势;“罗兴伽人”问题使得缅甸民族对立情绪高涨,也使缅甸的国际环境遭受新的压力。民盟推行的民族整合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内在张力,但核心矛盾难以解决,民盟缺乏足够的实力来调停整合各方矛盾,导致民族整合推进缓慢,国家建设受到影响。第五章主要分析此轮民族整合对中缅关系的影响。民盟执政下,缅甸继续推动民族整合给缅甸局势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也使中缅关系出现了一些不确定因素。短期内,民盟执政下缅甸的民族整合措施暂未收到良好的效果,客观上还造成了缅北地区动荡、罗兴伽人问题突显等。但从长远来看,民盟全面包容的民族整合理念若实施得当,将有利于彻底实现缅甸的和平统一,促进中缅两国合作。因此,结合我“一带一路”倡议和“命运共同体”国际观,积极推进缅甸和平进程,共同构建地区安全环境是着眼宏观战略发展,谋求长远利益之举。在对策方面,首先要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认清发展稳定的缅甸更有利于中缅关系长足发展。以推动缅甸民族整合为契机,与缅甸新政府一起寻找中缅利益共同点,通过民族整合各项政策,将“民地武”吸收到合法国家体系,使其成为“负责任”的一员,避免其“恐怖主义化”成为新的“麻烦制造者”,并以此掀起中缅发展高潮,把中缅关系真正塑造为不同规模国家关系的典范。结论部分则是对全文结论和总体理论框架做出总结。
谢健[10](2018)在《民国时期的基层司法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 ——以四川地区为中心(1927—1949)》文中研究指明在外来因素的影响之下,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制度、结构、习俗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管理国家的政府而言,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国家治理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应政府正常运转的需要。辛亥革命之后,虽然原有的封建政权被推翻,但新建立的共和国未能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模式,1927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北洋政府的基础之上继续追寻西方治国模式的本土化。在此背景之下,各种治国模式被探讨、实践,也正因于此,南京国民政府即便是在“党治”话语下一再强调国民党的权威,对于“法治”这个潮流性的治国模式并未完全摒弃,从中央到地方的司法体系被逐步的建立起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基层司法建设与基层社会的治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探讨这种联系,以自然、政治、历史都较为特殊的长江上游省份四川最为适宜。有鉴于此,本文以如何实现“依法治国”为问题导向,从法律制度的建构与实践出发,侧重于对基层社会中纠纷处理模式的探讨,从而还原出民国时期四川地区由官方构建起来的基层纠纷处理体系。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将这个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审判系统,包括兼理司法、县司法处、地方法院、兼理军法等制度所形成的司法审判机构系统;二是司法辅助系统,包括律师制度、检察制度等;三是行政调解系统,包括乡镇调解委员会、警察局、乡镇公所、保甲等官方调解机构;四是官方认可的调解模式,如社会团体调解、宗族调解、中人调解等。对纠纷处理系统的历史还原和探讨,不仅是总结基层司法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同时也进一步的深化了这样一个认识:虽然在现代国家的构建中司法制度有统一的规范,但“法治”是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并行存在的,基层社会的治理也随着“法治”形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
二、台湾军队改革步履艰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军队改革步履艰难(论文提纲范文)
(2)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
(一)研究的对象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问题点与难点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成果现状综述 |
(二)国外研究成果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晁楣艺术风格形成背景 |
一、晁楣版画艺术的时代背景 |
(一)北大荒开发前概略 |
(二)北大荒垦建与党的文艺方针 |
(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目标 |
二、晁楣艺术生涯的三个阶段 |
(一)第一阶段:军旅生活与艺术学习 |
(二)第二阶段:生活历练与艺术创新 |
(三)第三阶段:时代浪潮与艺术升华 |
小结 |
第二章 晁楣早期版画风格(1950—1958 年) |
一、艺术学习与训练 |
二、早期版画创作实践 |
(一)军人形象与“斗争性”的延续 |
(二)军人形象与新时代的接轨 |
三、早期版画风格的形成 |
(一)题材创新 |
(二)艺术语言(构图、刀法、颜色) |
(三)套色木刻 |
(四)早期风格特点 |
小结 |
第三章 晁楣中期版画风格(1958-1978 年) |
一、开创北大荒版画主导风格 |
二、中期版画风格案例分析 |
(一)林业题材 |
(二)工业题材 |
(三)农业题材 |
三、中期版画风格的艺术特色 |
(一)大景加小人创作模式 |
(二)具有现实主义写实性 |
(三)重色版和副版 |
(四)崇高历史风格的凸显 |
小结 |
第四章 晁楣后期版画风格(1978—2006 年) |
一、城市题材的版画风格 |
(一)由农村到城市 |
(二)由垦荒到城市 |
(三)由叙事到抒情 |
二、工业题材的版画风格 |
三、形式探索的版画风格 |
(一)雪松系列:《雪松》、《松谷》、《天柱》 |
(二)大树系列:《冬晨》、《傲霜》、《大树》 |
(三)几何系列:《春曲》、《新居》、《留君不住》 |
四、晁楣后期版画风格的简约性 |
(一)由繁至简的成因 |
(二)后期风格简约性的特征 |
(三)由繁至简的意义 |
小结 |
第五章 晁楣版画风格演变中的规律探讨 |
一、生活与环境的变化 |
二、艺术追求的不断提升 |
三、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支持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晁楣年表 |
附录2 晁楣版画事记 |
附录3 晁楣版画作品年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郭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论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郭逵所处时代背景及家世 |
第一节 郭逵所处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郭逵其人与家世 |
第二章 郭逵的主要军事活动 |
第一节 平叛保州 |
第二节 经理西疆 |
第三节 平叛彭仕羲 |
第四节 熙宁宋交战争 |
第三章 郭逵的主要军事思想 |
第一节 深筑浅攻,稳重务实 |
第二节 治军有方,军纪肃然 |
第三节 战术灵活,运筹帷幄 |
第四章 北宋中后期武将地位与驭将政策——以郭逵为例 |
第一节 武将任同签书枢密院事风波 |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驭将政策的变化 |
第五章 郭逵评价 |
第一节 军功卓着,忠君爱国 |
第二节 勇而有谋,文武双全 |
第三节 不慕名利,谨小慎微 |
第四节 郭逵肖像与性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郭逵年表 |
二、《郭将军逵墓志铭》点校 |
致谢 |
(4)约翰逊执政时期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0.2 研究概况综述 |
0.2.1 国外研究概况 |
0.2.2 国内研究概况 |
0.3 写作思路、创新和不足 |
1 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的新定位 |
1.1 美国遏制战略与早期援助 |
1.1.1 遏制战略概述 |
1.1.2 开发署成立前的对外援助 |
1.2 成立开发署的推动因素 |
1.2.1 国际局势的变化 |
1.2.2 对外援助新思想出现 |
1.2.3 肯尼迪政府对外援机构的新定位 |
1.3 对外援助的机制化——国际开发署正式成立 |
1.3.1 《1961 年对外援助法》和国际开发署的组成 |
1.3.2 国际开发署的工作范畴 |
1.3.3 国际开发署转型前的对外援助 |
2 约翰逊执政时期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的转型 |
2.1 国际开发署转型的原因 |
2.1.1 国内政策变化 |
2.1.2 越南战争扩大化 |
2.2 国际开发署发展援助计划的转型 |
2.2.1 重新规划发展援助 |
2.2.2 重新定义对争取进步联盟的发展援助 |
2.2.3 敦促英日分担援助责任 |
2.3 国际开发署军事援助计划的转型 |
2.3.1 对越南军事援助的调整 |
2.3.2 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调整 |
3 约翰逊执政时期国际开发署转型的评析 |
3.1 国际开发署转型后的直接经济效益 |
3.1.1 客观推动世界发展 |
3.1.2 实现美国经济战略 |
3.2 国际开发署转型后实现的政治目标 |
3.2.1 贯彻美国国家战略 |
3.2.2 维持南越反共力量 |
3.2.3 使以色列成为反共基地 |
3.3 制约开发署转型的因素 |
3.3.1 国会 |
3.3.2 总统及其行政班子 |
3.3.3 开发署署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锐实力”与西方话语霸权的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研究综述小结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新意与研究重点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二章 西方“锐实力”产生的国际背景及其内涵 |
一、西方“锐实力”产生的国际背景 |
(一)西方国家陷入发展困境:国际秩序主导权难以为继 |
(二)新兴国家群体崛起:国际格局新变化 |
(三)中国快速发展:引领新全球化时代 |
(四)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战已打响 |
二、“锐实力”的内涵 |
第三章 西方“锐实力”的实质:升级版“中国威胁论” |
一、“中国威胁论”的形成过程 |
(一)“中国威胁论”的前身——“黄祸论” |
(二)“中国威胁论”的产生——“红色威胁” |
(三)“中国威胁论”的泛滥——“多种形态威胁” |
(四)“中国威胁论”的升级——“锐实力” |
二、升级版“中国威胁论”的表现形式 |
(一)“软实力威胁” |
(二)“现实威胁” |
(三)“全球威胁” |
三、“锐实力”下西方对华政策 |
(一)对华发动新“冷战” |
(二)制定新的对华经济战略 |
(三)与中国展开地缘军事博弈 |
(四)打响对华的舆论信息战 |
第四章 透视西方话语霸权:要素、逻辑及危害 |
一、西方话语霸权的支撑要素 |
(一)文化基础 |
(二)资本优势 |
(三)技术支持 |
(四)规则垄断 |
二、西方话语霸权的构建逻辑 |
(一)话语理念:西方中心主义 |
(二)话语目的:西方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
(三)话语操纵:“普世价值”传播 |
(四)话语翻新:主流话语变更 |
三、西方话语霸权的危害 |
(一)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
(二)误导国家发展战略 |
(三)危害世界和平 |
第五章 中国应对策略:跳出西方话语思想陷阱 |
一、认清西方话语陷阱及危害 |
二、保持战略定力,发展中国综合国力 |
三、革新网络舆论斗争的战略战术 |
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产业浪潮:“国产商业电影”作为研究对象 |
二、间性思维:“跨文化语境”作为研究视角 |
三、他山之石:西方理论视野与中国商业电影 |
四、激荡新世纪的国产商业电影 |
第一章 国产电影商业环境的生成 |
第一节 政治-经济生态圈:电影产业的体系化发展 |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开放形势 |
二、股份制:电影企业作为主体 |
三、院线制:全国放映网络的建立 |
第二节 媒介生态圈:国产商业电影的跨媒体运营 |
一、内容生产:从叙事文本到IP转化 |
二、内容流通:“互联网+电影”格局初显 |
第三节 跨域合作生态圈:商业电影作为全球化商品 |
一、资金与人才:“合拍片”的双翼 |
二、“铁三角”:地缘文化想象中的内地/香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 |
第一节 国家形象: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构建 |
一、从“主旋律”到“主流商业片” |
二、重大历史题材的商业化重述 |
三、“样板戏”的娱乐化改写 |
第二节 商业资本:体制与市场的博弈空间 |
一、历史空间的想象性叙述 |
二、动作类型片的“询唤”功能 |
三、贺岁片:消费时代的文化“共谋” |
四、文艺片:“艺术”的退守与抗争 |
第三节 大众选择:“沉默者”的广泛参与 |
一、超越“盗猎”:“粉丝”文化的协商性 |
二、青春片:定制“怀旧”与城市想象 |
三、“新主流电影”:集体欲望的影像化转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产商业电影影像美学新质 |
第一节 异域景观:符号与“文化认知地图” |
一、“标签式”的区域符号 |
二、普遍“在场”的西方符号 |
三、跨文化个体符号的复归 |
第二节 语言形式:镜头与“吸引力”修辞 |
一、分流与面向:重塑“电影性” |
二、蒙太奇:电影速度的“变奏” |
三、长镜头:数字“渐近线”的生成 |
第三节 故事题材:情节与类型化叙事 |
一、分化与异变:多元化的类型电影 |
二、类型融合:奇幻片的“皮”与“骨” |
三、“一本多拍”:新样态的跨国改编 |
第四节 母题内涵:普遍化的价值共鸣 |
一、“真情至上”:人际关系与情感母题 |
二、“在路上”:“漂泊/归乡”与寻找母题 |
三、“中心视点”:个体呈现与英雄母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海外之旅——以北美市场为参照系 |
第一节 “访美”之选:国产商业电影的北美发行现状 |
一、选择性阅读:古装大片在北美的热潮与失落 |
二、发行新势力:“华狮”与“华语片”的推广 |
三、期待错位:文化霸权下的“外语片” |
第二节 “他者”之镜:比较视野下的中美在线网站影评 |
一、非对称性:国产商业电影的正/负向传播 |
二、高/低语境之辩:“故事”传统与“类型”传统 |
第三节 《英雄》的全球视野与“东方主义”再考察 |
一、电影偏向力:基于商业与市场的试验 |
二、毁誉参半:差异性的文化分野 |
三、策略性本质主义:对“东方主义”的回应 |
第四节 “杂交”的《长城》:本地、国际与“墙” |
一、混搭的类型:奇幻、怪兽与西部片 |
二、黏合“分裂”:英雄与禁军的形象塑造 |
三、环球议题:“饕餮”危机与有“缝隙”的墙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坐标内国产商业电影的精进路径 |
第一节 中国电影:主体性的再确认 |
第二节 资本并流:多样化的再生产 |
第三节 图像档案:人文价值的再书写 |
本章小结 |
结语:商业电影尚在进行时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02-2017年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前十数据统计 |
附录B: 2002-2017年北美上映国产院线电影名录 |
博士期间发表成果 |
致谢 |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的历史演进与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评价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 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
1.6 研究方法 |
2 海洋战略相关概念分析 |
2.1 战略 |
2.1.1 “战略”的演进 |
2.1.2 战略概念的界定 |
2.2 海洋战略 |
2.2.1 海洋战略的界定 |
2.2.2 海洋的战略价值 |
2.3 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的界定 |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的历史演进 |
3.1 新中国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 |
3.1.1 背景成因:国防前线的变化 |
3.1.2 战略设想:“建立强大的海军” |
3.1.3 适用范围:近岸防御 |
3.1.4 战略趋势:开启海洋事业 |
3.2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 |
3.2.1 背景成因:发展重心的变化 |
3.2.2 根本思路:陆海统筹 |
3.2.3 战略构想:“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 |
3.2.4 适用范围:从近海防御到远海护卫 |
3.2.5 基本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
3.2.6 发展趋势:全面开发海洋 |
3.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 |
3.3.1 客观背景:大国向强国的转向 |
3.3.2 主观成因:习近平的海洋实践与相关论述 |
3.3.3 战略定位:建设海洋强国 |
3.3.4 路径目标:“依海富国、以海强国” |
3.3.5 实现原则:“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
4 结论 |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演进的逻辑与规律 |
4.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前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论文框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法国从政治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
第一节 联合国---法国重建大国实力的最佳阵地 |
一 法国对于联合国组建以及《联合国宪章》制订的贡献 |
二 法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 |
三 法国在国际外交中的特色与影响力 |
第二节 欧洲联盟---法国的“权力放大器” |
一 法国整合与影响欧洲的历史沿革 |
二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法国意志:从强大的欧洲到强大的法国 |
三 法兰西文化中的“欧洲认同”与“欧洲观念” |
第三节 法语国家组织---法语传播力的核心阵地 |
一 法国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主导性地位 |
二 法语国家组织之于法国的特殊意义 |
三 法语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作用 |
四 法国与法语国家组织共迎挑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法国从法律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
第一节 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 |
一 罗马法对于法国法律制度的深刻影响 |
二 大陆法系代表国家--法国 |
第二节 《论法的精神》对世界法治文明的启蒙影响 |
一 孟德斯鸠..西方法学理论与国家学说奠基者 |
二 《论法的精神》---为世界立法者立法 |
三 “三权分立”学说对于各国政体架构的原则性指导 |
第三节 《拿破仑法典》---欧洲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
一 拿破仑与他的治国创举 |
二 罗马法之集大成者 |
三 《拿破仑法典》---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
第四节 法国人权观念的世界性普及 |
一 法国人权观念及实践的创新性与普世性 |
二 法国《人权宣言》对于国际人权公约及宣言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法国从文化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
第一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文化软实力全方位展现的舞台 |
一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
二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软实力构建 |
三 法语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传播 |
第二节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法国复兴人文主义理念的竞技场 |
一 推动现代奥林匹克复兴的法国社会人文环境 |
二 “奥运之父”顾拜旦的“法式”人文情结 |
三 法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地位与作用 |
第三节 法国在文化全球化环境中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
一 文化全球化下的法语推广 |
二 法语国家大学联盟的文化传播力 |
三 法国高等教育国家战略融入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的进程 |
四 法国影视听传播网络的攻坚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法国从经济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
第一节 法国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特点 |
一 道德正义和实际利益的平衡 |
二 法国“经济爱国主义”的执着与妥协 |
三 在传统中寻求振兴经贸的创新点 |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法式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普及 |
一 《法英商约》--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雏形 |
二 当代国际自由贸易框架下的“多样性”本色 |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国影响世界金融政策走向的阵地 |
一 法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
二 法式思维在影响IMF决策能力上的体现 |
三 法国推动“欧洲联合文化”,建构欧盟在IMF的影响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对中国强国战略实施的 |
第一节 法国国家人文吸引力战略对中国树立文化自信的启示 |
第二节 法国国际政治生态观对中国外交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民盟执政前缅甸民族整合历史进程与主要问题 |
1.1 民族整合定义与基本方式 |
1.1.1 民族整合的定义 |
1.1.2 民族整合方式 |
1.2 独立后缅甸民族整合历史进程 |
1.2.1 吴努执政时期的民族整合(1948—1962) |
1.2.2 奈温执政时期的民族整合(1962—1988) |
1.2.3 新军人政权时期的民族整合(1988—2011) |
1.2.4 吴登盛政府时期的民族整合(2011—2015) |
1.3 缅甸民族整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
1.3.1 缅甸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意识不强 |
1.3.2 少数民族武装长期存在 |
1.3.3 罗兴伽人问题突显 |
第二章 民盟执政下民族整合措施及特点 |
2.1 民盟政府面临的民族问题新形势 |
2.1.1 民盟执政为缅甸民族整合带来的机遇 |
2.1.2 民盟解决民族整合问题面临的挑战 |
2.2 民盟在民族整合中的新政实践 |
2.2.1 改组机构及人员 |
2.2.2 继续推进《全国停火协议》 |
2.2.3 召开“21世纪彬龙会议”及其困境 |
2.2.4 引入外部力量解决罗兴伽问题 |
2.3 民盟民族整合的特点 |
2.3.1 整合主体二元化 |
2.3.2 整合取向多样化 |
2.3.3 整合路径双向化 |
第三章 民盟时期影响民族整合的主要因素分析 |
3.1 政治整合方面的影响因素 |
3.1.1 缅甸民主改革对民族整合的双重影响 |
3.1.2 缅甸“普力夺社会”阻碍民族和解 |
3.2 经济整合方面的影响因素 |
3.2.1 民盟重和解轻经济政策的缺陷 |
3.2.2 经济藩篱问题依然严重 |
3.3 文化整合方面的影响因素 |
3.3.1 缅甸分离猜忌的文化传统 |
3.3.2 宗教矛盾迟滞民族整合脚步 |
3.4 外部力量对缅甸民族整合影响 |
3.4.1 美国对缅甸民族整合的影响 |
3.4.2 日本对缅甸民族整合的影响 |
3.4.3 印度对缅甸民族整合的影响 |
3.4.4 东盟对缅甸民族整合的推动与局限 |
第四章 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发展趋势分析 |
4.1 和解氛围艰难形成 |
4.1.1 全面包容原则的确立 |
4.1.2 对话机制的形成 |
4.1.3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内在张力稍有缓解 |
4.2 民地武呈现两极化发展之势 |
4.2.1 少数民族武装处境日益艰难 |
4.2.2 部分“民地武”艰难融入 |
4.2.3 部分“民地武”呈由明转暗趋势 |
4.3 罗兴伽人问题症结难除 |
4.3.1 民盟多管齐下治乱象 |
4.3.2 罗兴伽人问题症结难除 |
4.3.3 民族整合正义问题突显 |
4.4 整合进程缓慢导致国家建设凝滞 |
4.4.1 核心矛盾难以解决 |
4.4.2 和解进程缓慢影响国家建设 |
4.4.3 民族冲突频发导致民主岌岌可危 |
第五章 缅甸民族整合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
5.1 民盟执政下的中缅关系 |
5.1.1 中缅关系整体趋好但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 |
5.1.2 中缅关系面临的挑战 |
5.2 缅甸民族整合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
5.2.1 缅甸民族问题外溢对中缅战略合作的消极影响 |
5.2.2 缅甸民族整合对中缅关系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 |
5.3 应对缅甸民族整合新局势的对策思考 |
5.3.1 中国在缅国家利益分析 |
5.3.2 应对挑战的基本对策思考 |
第六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民国时期的基层司法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 ——以四川地区为中心(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资料说明 |
第一章 廿一军与防区制时代的四川基层司法(1927—1934) |
第一节 历史的回旋:廿一军防区的司法系统建设 |
一、沿袭旧制的县司法公署 |
二、基层法院体系建设 |
三、廿一军辖区的兼理司法制度 |
四、廿一军基层司法建设的认识与趋势 |
五、地方治安系统及其运作实效 |
第二节 防区制下司法系统的运作 |
一、基层司法中的人事问题 |
二、基层司法经费问题 |
三、监所运作与监犯管理 |
四、廿一军戍区内的其它司法行政事务 |
第三节 防区制下的基层司法实践 |
一、审案程序与规模分析 |
二、防区制下的案件处理及其弊端 |
第二章 基层司法机关的完善及运作(1935—1949) |
第一节 基层司法机关的发展演变 |
一、民国时期基层司法制度的比较分析 |
二、川政统一后川省基层司法机关的演变 |
第二节 基层司法机关人事与经费的制度分析 |
一、司法官的任用与考核 |
二、司法职员的招录与管理 |
三、司法经费的筹措与司法人员的薪津标准 |
第三节 基层司法机关的运作分析 |
一、基层司法机关处务规范 |
二、诉讼管理与审判实践 |
三、案件指数分析 |
四、监狱协进会与基层监狱的管理 |
第三章 战时实验地方法院与基层司法改革 |
第一节 战时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实验地方法院 |
一、战时司法改革的背景与内容 |
二、实验地方法院的建立与撤销 |
第二节 实验地方法院案件审判事务的改革 |
一、案件审理的程序简化 |
二、自诉案件的移送与案件书表制作 |
第三节 实验地方法院的院务革新 |
一、实验地方法院的司法行政 |
二、监所改良与监犯管理 |
三、实验地方法院对司法事务的研究 |
第四节 实验地方法院的成果及弊端 |
一、实验地方法院的成果 |
二、对实验地方法院的质疑 |
第四章 兼理军法制度与四川基层社会治理 |
第一节 文本解读:兼理军法制度概览 |
一、兼理军法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
二、兼理军法制度审判范围的变化 |
三、兼理军法制度的审案规定 |
四、兼理军法制度的社会反响 |
第二节 县军法机关的组织与运作 |
一、县军法室的组织、人事及财政 |
二、县军法室受理案件分析 |
三、县军法监与军法监犯的管理 |
第三节 兼理军法制度的审判实效 |
一、军法判决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
二、军法审判中的地方势力因素 |
三、从优势到弊端:兼理军法制度设计与运作的偏离 |
第五章 基层司法建设中的律师与律师公会 |
第一节 基层司法体系中的律师与律师公会 |
一、律师的任职条件及其管理 |
二、律师公会法令的文本解读 |
三、基层律师公会的组织——以璧山律师公会为例 |
第二节 法条变化与权力争夺——成都律师公会换届纠纷中的管辖问题 |
一、1942 年与1946 年的两次选举纠纷 |
二、双重管辖权下的权力争夺 |
第三节 律师、律师公会与基层法治 |
一、基层司法实践中的律师与律师公会 |
二、律师、律师公会与基层司法改进 |
第六章 地方自治下的基层司法建设与法治实践 |
第一节 情、理、法之间:调解委员会制度及其实践 |
一、地方自治框架下的调解委员会 |
二、调解委员群体的历史面相 |
三、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范围与成效 |
四、对调解委员会制度的反思 |
第二节 基层警政与地方治安维护 |
一、以警察局为中心的基层司法关系 |
二、警察局处理案件的来源与规模 |
三、治安实践:警察与基层案件处理 |
第三节 基层政权与地方法治:基于乡镇公所及保甲运作实效的分析 |
一、纠纷处理及案件评断 |
二、对治安事件的因应 |
三、案件审判中保甲及乡镇 |
第四节 民间组织与纠纷处理 |
一、行会组织与纠纷处理 |
二、默认与支持:宗族调解与纠纷处理 |
结语 |
附录 (一)法规编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台湾军队改革步履艰难(论文参考文献)
- [1]东亚武学视域中跆拳道的生成研究[D]. 张瑞青. 上海体育学院, 2021
- [2]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D]. 杨春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郭逵研究[D]. 刘旭. 河北大学, 2020(08)
- [4]约翰逊执政时期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的转型[D]. 王煜. 辽宁大学, 2020(01)
- [5]“锐实力”与西方话语霸权的透视[D]. 张钰.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19(02)
- [6]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D]. 陈晓. 南京大学, 2019(06)
-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的历史演进与逻辑[D]. 潘男. 海南大学, 2019(07)
- [8]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D]. 夏正华. 武汉大学, 2019(06)
- [9]民盟执政下缅甸民族整合问题研究[D]. 宁威.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10]民国时期的基层司法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 ——以四川地区为中心(1927—1949)[D]. 谢健. 南开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