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闸接触器更换不当的事故(论文文献综述)
朱作慧[1](2019)在《青岛地铁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安全风险管理是工程管理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口增加,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逐渐凸显。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作为一种较少占用现有路面资源、运量大、速度快、准时性高的交通方式,在城市发展和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牵引供电系统作为给整个轨道交通系统运行提供电能动力来源系统,一旦发生故障事故事件,将造成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瘫痪,威胁乘客生命安全,同时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因此,对轨道交通工程进行供电系统安全风险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迄今对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价的研究更多的是针对单个设备,如牵引降压变电所或接触网,而忽略了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和影响,无法准确、全面的反映整个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风险隐患。同时,基于故障树分析的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己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宇航、航空、核能、电子、化工、机械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目前对城市轨道交通类工程进行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分析研究的课题较少,尤其是针对青岛地铁11号线所采用的DC1500V供电制式的接触轨供电方式,目前尚无相关运用设备运行数据进行设备运行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本文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及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对故障树分析法的发展及现状、基本步骤做了介绍。从分析构成青岛地铁1 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的各构成部分入手,结合对牵引供电系统相关文献的研究,并结合11号线工程自试运行之日起至试运营1年半止共计843条故障记录,运用故障树法,得出了青岛地铁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的31项安全风险。经过对故障记录的分析整理,得出底事件发生概率,并运用相关公式,分析计算出故障树模型的结构重要度和概率重要度,最终得出各底事件的临界重要度。将各底事件的临界重要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列,即为各安全风险对牵引供电系统运行影响重要程度的排序。最后,根据分析得出的各安全风险重要性大小,对重点安全风险提出应对措施建议,为牵引供电系统运行保障相关建设、施工、设计、运营维护单位进行安全风险管理提供策略参考,为整个地铁工程牵引供电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高雪[2](2019)在《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交流接触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机控制与配电系统中的低压电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用电需求的增加,市场对交流接触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交流接触器在合闸过程中触头弹跳明显,保持过程中能耗高,分断过程中存在电弧,且不具备异常保护和远程监控功能。因此,针对传统交流接触器存在的问题,在合理控制系统成本的前提下,本文优化设计了一种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功能验证。本文首先对接触器的行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在掌握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触头状态为切入点对接触器工作过程进行了数学模型分析,并讨论了接触器工作性能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其次,结合整体的方案设计,对智能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分别进行了优化设计。针对硬件系统,分别对晶闸管驱动电路、线圈驱动电路和三相电信号采集电路进行了优化,提高了硬件电路的抗干扰能力。针对软件系统,分别对各个子任务的算法流程进行了优化设计,缩小了代码体积,提高软件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通过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的相互配合,借助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分段控制加载在线圈两端的直流高电压,改善了接触器触头吸合过程中的触头弹跳现象;借助高电平控制加载在线圈两端的直流小电压,实现了交流接触器保持过程的节能降噪;借助晶闸管驱动电路,解决了交流接触器分闸过程的触头侵蚀问题;借助STM32F103开发板,完成了交流接触器工作过程中的分闸与合闸控制、数据采集、本地显示、异常保护和网络通信功能。最后,针对试验样机CDC6-400交流接触器,对智能控制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验证了智能控制系统的功能,有 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叶昱媛[3](2019)在《高压断路器的故障机理分析与寿命评估》文中指出高压断路器作为输变电网络的关键电力设备之一,具有投切负荷、隔断故障的能力,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因此,高压断路器的健康程度及日常的有效维护,也与整个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紧密相关。本文以高压断路器的故障机理作为切入点展开了研究,分析了其机械故障产生与发展趋势,实现了较精确的缺陷类型及缺陷程度诊断,预测了设备寿命,并基于有价值的数据构建了波形指纹库。研究内容具体如下:首先,针对高压断路器故障产生与发展机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以故障树与故障模式、故障机理及影响分析结合法作为失效机理分析思路、以危害度定量分析法作为故障严酷度的评判标准的综合研究方法。并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断路器的故障产生与发展机理,定位了断路器的薄弱环节,还提出了相关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基于部分薄弱环节,设计了故障模拟实验,进一步分析了基于分合闸线圈电流的断路器故障发展趋势特征,为后文研究做好了理论分析与原始数据收集的多重准备。其次,针对断路器的状态变化趋势判断及故障预诊断的研究,提出了一种以断路器弹簧操作机构常见缺陷类型与缺陷严重程度为研究对象的综合诊断方法。首先以选择监测信号、特征提取、特征数据提纯优化以及诊断预测为研究步骤,然后通过故障模拟实验所得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再次,针对如何确定老旧的高压断路器是否仍具备使用价值的问题,运用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与健康指数的高压断路器寿命评估方法。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影响设备健康水平的各参数的权重,然后利用随机模糊理论构建了基于健康指数的高压断路器寿命预测模型,量化了断路器的健康水平,估算了设备投入使用时长。最后结合断路器的历史数据,经计算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最后,结合断路器在线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根据断路器出厂信息和前文所述相关实验,设计了一套基于分合闸线圈电流波形的家族指纹库系统,功能包括显示断路器分合闸状态、历史数据分类查询与数据的在线分析等,实现了多种数据归拢的集约化管理,利用与存储了尚有价值的历史冗余数据及实验数据,为今后电气设备的综合性大数据故障诊断与分析工程化应用提供了设计雏形。
杨军[4](2019)在《一种高压断路器分、合闸线圈防烧保护装置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高压真空断路器的分闸、合闸线圈烧毁现象的原因,从工作原理、原理框图及电路原理等方面介绍了一种高压断路器分、合闸线圈防烧保护装置,可提高断路器的可靠分断能力,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廉克勐[5](2017)在《制氧厂循环水系统的供配电设计及节能改造》文中指出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的电力行业、冶金行业等少数工业领域企业才开始使用高压变频器。近几年,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全行业面临着去产能的巨大压力。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多项钢铁、煤炭去产能政策。在这种大环境下,钢铁企业全年的生产计划根据市场行情会造成巨大波动,这势必影响制氧的机组开机组合。而作为制氧机组配套的循环水系统,也将频繁调整水泵开停模式,循环水系统的节能改造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八钢公司制氧厂循环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的设计研究,对供配电系统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一些故障进行研究并找出解决方案。重点分析实际生产中,因为不同机组的组合模式和所开设备的多少,造成八钢公司循环水系统供配电系统能耗较高,无法实现水压自动调节等问题。对八钢公司循环水系统中实际运行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我厂在生产实践中对制氧厂循环水系统水泵进行了变频技术改造。通过项目的实施及试验,充分证明循环水系统进行高压变频技术改造可以有效的降低能耗,实现水压、水量的自动调节等功能,充分证明了该变频改造的必要性,为宝钢集团八钢公司制氧厂继续深化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我厂的实践证明,变频器具有减少设备用电损耗、性能稳定可靠等优点,具有非常明显的节电效果,并且控制系统具有功能灵活、性能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等功能。通过技术改造,可以将上位机的PLC系统和下位的高压变频器有机结合,从而满足各种工业调速系统的需求。变频器调速控制系统的改造,值得在宝钢集团内部甚至全钢铁企业中推广使用。
刘军[6](2017)在《隔离开关故障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高压隔离开关在电力系统中起着隔离电源、改变系统运行方式、分合小负荷电流、进行倒闸操作等重要作用。它的配置数量通常是断路器的23倍,是电网的重要高压设备之一,对电网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由于隔离开关使用年限过长、制造工艺不完善、维护管理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惠州供电局大部分户外高压隔离开关在运行中普遍存在着转动部件锈蚀、传动不到位、分合闸不到位及动、静触头接触点过低、静触头发热等问题。2016年期间,惠州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管辖变电站共发生隔离开关类缺陷97起,其中一般缺陷94起,重大缺陷1起,紧急缺陷2起,为此而进行的紧急停电抢险工作不断,严重影响着供电可靠性和电网安全。因此,加强对隔离开关的管理和维护措施,研究如何提高隔离开关故障处理的技术及管控措施,增强设备的健康水平,减少隔离开关的故障率,成为摆在检修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通过文献调研,对隔离开关故障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可行的技术路线和方法;(2)对隔离开关进行分类,并研究了隔离开关在正常环境以及特殊环境下的运行条件,对隔离开关运行参数以及材料选择进行了确定;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3)通过对隔离开关故障类型进行分类,明确了包括发热故障、锈蚀故障等在内的主要故障形式,同时完成对惠州供电局隔离开关故障的统计分析;(4)通过总结优化故障处理方法,在实际故障处理中证明本文提出的相关隔离开关故障处理方法的可行性,并且在节能增效方面进行论证。(5)隔离开关检修要遵循“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要求,解决设备欠维护严重、检修质量不佳的情况,并对作业方法及要求进行提炼固化,加强班组刚性执行,实现规范化作业。
秦玲,郭岩[7](2014)在《降低10kV电磁型电容器开关合闸故障率的分析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沿海某地区近几年来多起配10kV电磁型操作机构的电容器开关合闸回路故障的统计及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并提出对合闸回路的改进意见,降低10kV电磁型机构电容器开关的故障率。
景长青[8](2014)在《全封闭型手车式高压开关柜故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压开关柜是输变电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配电中起到通断、控制和保护作用。当其发生故障时,就会中断电力,甚至造成严重的人身安全隐患。工作中应通过故障分析,找出引发问题的关键,减少或杜绝类似现象发生。1.常见故障及其原因分析常见故障包括绝缘故障、操作机构故障、保护元器件选用不当造成的故障、不按操作规程造成的事故以及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事故。其中绝缘故障一
张春喜[9](2014)在《关于预防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烧毁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断路器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高压设备,它起着控制和保护电力设备的双重作用。正常运行时,用来接通和开断负荷电流,改变主接线运行方式;在电力系统故障时,断路器接受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跳、合闸命令,并以毫秒级的速度去执行跳闸动作,开断短路电流,切除故障电路,以避免事故蔓延,影响供电可靠性。因此,断路器的可靠动作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分合闸电磁铁是高压断路器操作的第一级控制元件,断路器的所有保护功能最后都要通过电磁线圈的动作来实现。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断路器分合闸控制回路及操作机构动作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归纳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烧毁的各种原因,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操作性强的预防性措施和改进方案,使得断路器在系统需要时,能快速有效地进行分(合)闸动作,及时地断开故障或改变运行方式,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马腾[10](2013)在《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烧毁原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高压少油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烧毁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及少油断路器检修时注意的问题,阐述了油断路器三项不同期距离的后果。
二、合闸接触器更换不当的事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闸接触器更换不当的事故(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地铁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安全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 安全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 |
2.3.1 安全风险识别 |
2.3.2 安全风险评价 |
2.3.3 安全风险应对 |
2.4 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相关研究概述 |
2.5 主要研究方法综述 |
2.5.1 故障树分析法的发展及现状 |
2.5.2 故障树分析法基本步骤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岛地铁11号线供电系统概况及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
3.1 青岛地铁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概况 |
3.1.1 青岛地铁11号线供电系统概况 |
3.1.2 青岛地铁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概况 |
3.2 青岛地铁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
3.2.1 现有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
3.2.2 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青岛地铁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识别 |
4.1 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初步识别与筛选 |
4.1.1 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初步识别 |
4.1.2 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筛选 |
4.2 基于故障树法确定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 |
4.2.1 顶事件选择 |
4.2.2 建立故障树模型确定安全风险 |
4.3 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类别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故障树法的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评价 |
5.1 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的结构函数 |
5.1.1 故障树的结构函数 |
5.1.2 系统及逻辑门的结构函数 |
5.2 故障树模型定性分析 |
5.2.1 底事件的割集 |
5.2.2 求解最小割集 |
5.2.3 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定性分析 |
5.3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
5.3.1 布尔代数运算 |
5.3.2 顶事件的发生概率 |
5.3.3 底事件的重要度 |
5.3.4 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及等级 |
5.4 安全风险应对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交流接触器的发展趋势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文主要工作 |
1.4.2 本文结构安排 |
2 交流接触器的数学模型分析与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2.1 交流接触器概述 |
2.1.1 交流接触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2.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2 交流接触器的数学模型分析 |
2.2.1 触头闭合过程 |
2.2.2 触头分断过程 |
2.3 交流接触器工作性能的影响因素 |
2.3.1 激磁方式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
2.3.2 电磁吸力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
2.3.3 触头弹跳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
2.3.4 合闸相角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
2.3.5 电弧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
2.4 智能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2.4.1 方案目标 |
2.4.2 方案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3 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
3.1.1 硬件系统设计思路 |
3.1.2 硬件系统设计原理 |
3.2 硬件系统电路模块化优化设计 |
3.2.1 晶闸管驱动模块 |
3.2.2 线圈驱动模块 |
3.2.3 三相电流/电压信号采集及调理电路 |
3.3 硬件电路的PCB图和实物图 |
3.4 本章小结 |
4 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智能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4.2 软件系统实现平台 |
4.2.1 下位机实现平台 |
4.2.2 上位机监控界面 |
4.3 软件系统模块化设计与实现 |
4.3.1 合闸与分闸任务 |
4.3.2 数据采集任务 |
4.3.3 异常保护任务 |
4.3.4 状态显示程序 |
4.3.5 以太网通信任务 |
4.3.6 无线通信任务 |
4.4 μC/OS-Ⅲ操作系统程序设计 |
4.4.1 任务的创建与优先级 |
4.4.2 程序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5 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系统的试验与分析 |
5.1 基本功能的试验与分析 |
5.1.1 晶闸管驱动电路试验 |
5.1.2 线圈驱动电路试验 |
5.1.3 三相电流采集及调理电路试验 |
5.1.4 三相电压采集及调理电路试验 |
5.2 合闸过程试验与分析 |
5.2.1 传统合闸试验 |
5.2.2 PWM合闸试验 |
5.3 保持过程试验与分析 |
5.4 分闸过程试验与分析 |
5.4.1 传统分闸试验 |
5.4.2 晶闸管分流分闸试验 |
5.5 保护试验 |
5.5.1 电压保护试验 |
5.5.2 电流保护试验 |
5.5.3 温升保护试验 |
5.6 远程监控试验 |
5.6.1 以太网通信试验 |
5.6.2 无线通信试验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压断路器的故障机理分析与寿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压断路器故障机理研究现状 |
1.2.2 高压断路器寿命评估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2章 基于FTA-FMMEA的高压断路器故障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基于分合闸线圈电流的断路器工作特性分析 |
2.2.1 断路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2 断路器工作特性分析 |
2.3 基于FTA-FMMEA的断路器故障机理分析 |
2.3.1 常见的故障分析方法 |
2.3.2 基于FTA-FMMEA的失效分析流程 |
2.3.3 基于FTA-FMMEA的断路器操作机构故障机理分析 |
2.4 基于断路器薄弱环节的故障模拟实验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小波包能量的断路器操作机构缺陷诊断研究 |
3.1 引言 |
3.2 小波包分析理论 |
3.3 基于小波包能量的特征信息提取 |
3.4 基于主成分分析对小波包能量特征信息的降维处理 |
3.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断路器操作机构缺陷诊断的实现 |
3.6 算例验证 |
3.6.1 结合小波包能量和SVM的断路器操作机构缺陷诊断算例分析 |
3.6.2 基于小波包总能量的断路器操作机构缺陷严重程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随机模糊理论的高压断路器寿命评估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随机模糊理论 |
4.2.1 基础概念 |
4.2.2 随机变量、概率分布与随机模拟 |
4.2.3 模糊变量、可信性分布与模糊模拟 |
4.2.4 随机模糊变量、机会测度与随机模糊模拟 |
4.3 基于随机模糊理论的高压断路器HI算法研究 |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关键参数权重评估实现方法 |
4.3.2 基于HI的断路器健康水平评估方法 |
4.3.3 基于寿命预测的高压断路器健康状态评估模型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具备故障分析功能的高压断路器波形指纹库的构建 |
5.1 引言 |
5.2 分合闸线圈电流数据的采集 |
5.3 高压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电流波形家族指纹库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6.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一种高压断路器分、合闸线圈防烧保护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烧毁原因分析 |
1.1 断路器分闸线圈烧毁的原因 |
1.2 断路器合闸线圈烧毁的原因 |
2 保护装置的设计 |
2.1 分闸防烧及可靠分闸原理 |
2.2 合闸防烧原理 |
3 保护装置特点 |
4 结语 |
(5)制氧厂循环水系统的供配电设计及节能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水泵节能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水泵节能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水泵节能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制氧厂循环水配电系统设计 |
2.1 供配电设计基础 |
2.2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
2.2.1 上级变电站短路电流计算 |
2.2.2 循环水供配电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
2.3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变配电所位置及变压器选择 |
2.4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变配电站主接线及低压配电形式 |
2.4.1 电气主回路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
2.4.2 变配电所主结线设计 |
2.4.3 低压配电系统接线方式 |
2.5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高低压电气设备的选择 |
2.5.1 高低压电气设备选择和校验原则 |
2.5.2 低压断路器的选择 |
2.5.3 低压配电屏的选择 |
2.5.4 接触器的选择 |
2.5.5 低压启动器的选择 |
2.6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导线及电缆的选择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氧厂循环水供配电系统缺陷分析 |
3.1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供配电系统运行缺陷 |
3.2 供配电系统改造可行性分析 |
3.3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供配电系统改造说明 |
3.4 制氧分循环水系统变频改造总体技术方案 |
3.5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电气设备常见故障及改造 |
3.5.1 高压柜电缆接头故障 |
3.5.2 变压器重瓦斯跳闸故障 |
3.5.3 低压电气设备故障 |
3.5.4 电网波动水泵跳车故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频控制系统改造设计 |
4.1 常用调速节能方式 |
4.1.1 液力耦合器的工作原理 |
4.1.2 变频调速原理 |
4.1.3 液力耦合器和变频调速一般选择 |
4.2 循环数水泵工艺要求及变频器的选择 |
4.2.1 工艺要求 |
4.2.2 变频器的选择 |
4.3 循环水泵变频调速系统设计方案 |
4.4 循环水系统变频改造施工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频控制系统实现及运行效果分析 |
5.1 变频控制系统的基本运行模式 |
5.1.1 变频器的基础技术参数 |
5.1.2 变频器运行方式 |
5.1.3 变频器停机方式 |
5.1.4 变频器控制方式 |
5.1.5 变频器给定方式 |
5.1.6 变频器的保护及特性 |
5.2 变频器安装就位及降温设施 |
5.3 变频器的人机界面 |
5.3.1 主界面 |
5.3.2 功能设置 |
5.3.3 参数设置 |
5.3.4 故障记录 |
5.4 变频器的维护保养 |
5.4.1 变频器的日常检查工作 |
5.4.2 变频器的定期保养工作 |
5.4.3 变频器的备品备件更换工作 |
5.5 循环水系统DCS控制系统的修改和完善 |
5.5.1 DCS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
5.5.2 操作员站新增变频操作画面功能及配置描述 |
5.6 变频调试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
5.6.1 变频器调试步骤 |
5.6.2 变频调试问题 |
5.6.3 试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
5.7 节电效果分析 |
5.8 变频改造后的优缺点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 |
(6)隔离开关故障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隔离开关故障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隔离开关现状调查 |
2.1 隔离开关分类 |
2.2 隔离开关运行条件研究 |
2.2.1 正常运行条件 |
2.2.2 特殊运行条件 |
2.3 隔离开关运行技术参数 |
2.4 隔离开关材料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隔离开关故障统计分析 |
3.1 隔离开关故障形式分类 |
3.1.1 发热故障 |
3.1.2 锈蚀故障 |
3.1.3 分合闸不到位 |
3.1.4 控制回路故障 |
3.2 惠州供电局隔离开关故障统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隔离开关故障处理技术及应用检验 |
4.1 常见故障处理方法研究 |
4.1.1 发热故障处理方法 |
4.1.2 隔离开关控制回路故障处理方法 |
4.1.3 分合闸不到位故障处理方法 |
4.1.4 结构设计不合理处理方法 |
4.2 500kV某站3号主变变中 5M侧22035刀闸发热处理实例 |
4.2.1 故障概述 |
4.2.2 故障原因分析 |
4.2.3 故障处理情况 |
4.2.4 后续跟踪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隔离开关故障处理技术固化 |
5.1 隔离开关规范化检修标准 |
5.1.1 常规检修项目及标准 |
5.1.2 解体大修项目及标准 |
5.1.3 维护及检修准备工作 |
5.1.4 检修质量管控注意事项 |
5.2 隔离开关验收标准 |
5.3 隔离开关作业指导书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隔离开关检修作业指导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降低10kV电磁型电容器开关合闸故障率的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电磁型机构电容器开关现状调查 |
1.1 基本性能 |
1.2 某沿海区域CD10型电磁型操作机构的10k V开关运行情况 |
2 此类型开关故障原因分析 |
2.1 机械故障主要原因 |
2.1.1 限位螺杆过高、过低 |
2.1.2 合闸铁心卡涩 |
2.2 电气方面主要原因 |
2.2.1 合闸回路不通 |
2.2.2 蓄电池容量不足, 直流电压过低 |
2.2.3 合闸线圈烧坏 |
2.3 人为环境方面原因 |
3 降低此类型电容器开关故障的解决对策 |
3.1 加强人员教育, 更新设备类型 |
3.2 加装开关合闸保护电路 |
(8)全封闭型手车式高压开关柜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故障及其原因分析 |
2. 故障的判断及其处理办法 |
3. 结语 |
(9)关于预防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烧毁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断路器控制回路 |
2.1 引言 |
2.2 断路器控制回路信号传输过程 |
2.2.1 常规变电站断路器控制信号传输过程 |
2.2.2 综自站断路器控制信号传输过程 |
2.3 断路器控制回路原理分析 |
2.3.1 断路器控制回路基本原理 |
2.3.2 功能性断路器控制回路 |
2.3.3 控制回路应实现的功能 |
2.4 控制回路故障原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断路器操作机构 |
3.1 引言 |
3.2 断路器操作机构基本要求 |
3.3 操作机构动作原理 |
3.3.1 弹簧机构动作原理分析 |
3.3.2 气动机构动作原理分析 |
3.3.3 断路器操作机构基本动作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断路器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 |
4.1 引言 |
4.2 断路器常见故障 |
4.2.1 断路器动作特性不合格 |
4.2.2 操作机构不储能 |
4.2.3 断路器误动 |
4.2.4 断路器拒动 |
4.3 断路器跳合闸线圈烧毁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
4.3.1 线圈动作原理及动作电压的规定 |
4.3.2 分闸线圈烧毁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
4.3.3 合闸线圈烧毁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防分合闸线圈的改进措施 |
5.1 引言 |
5.2 预防分合闸线圈烧毁的4种改进措施 |
5.2.1 加装位置开关 |
5.2.2 加装静态时间继电器 |
5.2.3 加装电磁式时间继电器和电磁式中间继电器 |
5.2.4 加装线圈保护器 |
5.3 正在研究中的改进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烧毁原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分闸线圈烧毁的原因 |
1. 开关机构调整不当, 发生拒动 |
2. 分闸电磁铁机构故障 |
3. 断路器拒分闸 |
4. 辅助开关分合闸状态位置调整不当 |
5. 分闸控制回路辅助开关接点使用不当 |
6. 辅助开关拐臂螺丝松动 |
三、防止分闸线圈烧毁的措施 |
四、合闸线圈烧毁的原因 |
1. 断路器机构故障 |
2. 辅助开关位置不当 |
3. 合闸接触器故障 |
五、合闸线圈烧毁的预防措施 |
六、少油断路器检修时应注意的问题 |
1. 油断路器的转动部分应灵活, 严禁卡涩及变形。 |
七、关于油断路器的三相不同期的距离 |
八、结束语 |
四、合闸接触器更换不当的事故(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地铁11号线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D]. 朱作慧. 山东大学, 2019(02)
- [2]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高雪.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高压断路器的故障机理分析与寿命评估[D]. 叶昱媛. 东南大学, 2019(05)
- [4]一种高压断路器分、合闸线圈防烧保护装置的设计[J]. 杨军. 现代建筑电气, 2019(01)
- [5]制氧厂循环水系统的供配电设计及节能改造[D]. 廉克勐. 东北大学, 2017(02)
- [6]隔离开关故障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D]. 刘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7]降低10kV电磁型电容器开关合闸故障率的分析与对策[J]. 秦玲,郭岩.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35)
- [8]全封闭型手车式高压开关柜故障分析[J]. 景长青. 河北水利, 2014(08)
- [9]关于预防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烧毁的可行性研究[D]. 张春喜.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10]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烧毁原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J]. 马腾. 电子世界, 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