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物酶系统对口腔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生存影响的实验研究

过氧化物酶系统对口腔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生存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过氧化物酶系统对口腔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存活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钟慧祺[1](2021)在《利用酱油废水培养螺旋藻及其营养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酱油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随着人们对风味的多样化追求,酱油的产量逐年上升,由此产生的酱油废水也大量增加。作为一类高浓度高色度的有机废水,酱油废水的处理方法涉及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多种工艺的组合,这使其处理成本较高。为了使酱油废水得到更好的资源化利用,本课题以极大螺旋藻Sm-4和酱油废水为研究对象,利用酱油废水部分替代传统培养基后用于螺旋藻的培养,通过对螺旋藻营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探究酱油废水对螺旋藻生长及其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同时,对酱油废水资源化螺旋藻其他高附加值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其后续利用的潜力。得出主要结论如下:酱油废水资源化螺旋藻的培养研究表明:酱油废水中含有较多的含碳有机物以及氮磷等元素可以被微藻吸收利用,同时可以认为酱油废水基本不具有毒害性,这些都说明酱油废水有用于微藻培养的潜力;螺旋藻Sm-4对适量的酱油废水此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未出现生长停滞期,但其中以25%的替换比例最为适宜,在此条件下,螺旋藻Sm-4不仅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也获得了各组中的最高生物量2.71 g/L,同时发现螺旋藻Sm-4无法在100%酱油废水中健康存活。酱油废水资源化螺旋藻基本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表明:酱油废水对螺旋藻Sm-4色素的合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其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增加,且二者与随着酱油废水的添加比例成正相关;当酱油废水的替换比例为25%时,螺旋藻Sm-4蛋白质、藻蓝蛋白含量与纯度与对照组均无显着差异,油脂含量、多糖含量则存在显着差异,但当替换比例为50%与75%时,各物质的含量则呈现显着差异;螺旋藻色素以及藻蓝蛋白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均显示出25%组螺旋藻与Zarrouk对照组螺旋藻之间基本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当酱油废水比例达到50%与75%时,不仅吸收光谱中各特征吸收峰对应的光密度值有所下降,荧光光谱中的荧光强度也明显减弱。酱油废水资源化螺旋藻高附加值成分的分析研究表明:当酱油废水的替换比例为25%时,螺旋藻Sm-4中维生素C的合成受到抑制,但维生素E的合成得到了促进;同时螺旋藻Sm-4中丙二醛含量与过氧化氢酶活力有轻微波动,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得到了提升,最终使总抗氧化能力得到了小幅提升;酱油废水使螺旋藻Sm-4中的钙、镁、锌的含量得到了明显提高,铁和钾的含量有轻微下降,钠的含量则出现明显下降。

闫嘉晴[2](2020)在《次血红素六肽生物功能及其对牙周炎治疗的研宄》文中研究指明牙周炎是一种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慢性感染性口腔疾病,可导致牙龈上皮组织炎症,引起牙龈及牙周膜胶原纤维溶解破坏以及牙槽骨吸收,造成牙齿松动脱落。牙周炎发病率高、危害大、病因复杂、病理过程反复、治愈困难,在世界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是造成我国成年人牙齿缺失的首要原因。目前牙周机械治疗和药物治疗仍然是治疗牙周炎最有效的手段,但预后仍差强人意。因此了解牙周炎的发病因素,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迫在眉睫。次血红素六肽(Deuterohemin-Ala-His-Thr-Val-Glu-Lys,Dh HP-6)是在天然微过氧化物酶(Microperoxidase-11,MP-11)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一种过氧化物模拟酶。Dh HP-6与天然过氧化物酶相比,具有易于合成、稳定性高、成本低等优势。前期研究表明Dh HP-6很容易进入细胞并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因此,本文首先探究了Dh HP-6分子在复杂的p H、温度和溶剂范围内的酶学性质,进而研究了其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对牙周炎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Dh HP-6的过氧化物酶酶学性质研究利用酶活分析和谱学方法对Dh HP-6的活性和催化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考察分析了Dh HP-6催化苯酚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Dh HP-6在较宽的p H和温度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并且对多种有机溶剂表现出了很好的耐受性。在苯酚作为底物的模型反应中,Dh HP-6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优于MP-11,其最佳酶活性可达到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 Radish Peroxidase,HRP)活性的16倍。Raman光谱和EPR谱揭示了在甲醇的作用下,Dh HP-6组氨酸上的咪唑基对铁卟啉中心铁进行了轴向配位,使其由高自旋态向低自旋态转变,这有利于催化H2O2产生高活性的氧自由基,从而促进苯酚的氧化反应。正是Dh HP-6在宽泛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使其有可能应用于与氧化应激相关性疾病如牙周炎、阿尔兹海默症、糖尿病等的治疗。2、Dh HP-6对人牙龈成纤维(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细胞抗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建立H2O2诱导的HGFs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检测Dh HP-6对HGFs细胞内ROS的生成、相关凋亡蛋白的活性以及抗氧化因子的表达等影响。研究发现Dh HP-6提高了HGFs细胞内抗氧化因子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表达水平。此外,Dh HP-6可抑制HGFs细胞内ROS的生成,降低细胞内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活性,同时Dh HP-6还降低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以及HGFs细胞上清液TNF-α和IL-1β的表达量。结果表明,Dh HP-6对H2O2诱导的HGFs细胞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3、Dh HP-6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抗氧化及抗炎的作用效果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从体内角度检测Dh HP-6对大鼠牙周炎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Dh HP-6有效提高各组大鼠牙龈组织以及血清中抗氧化酶SOD、CAT和抗氧化剂GSH的表达水平,降低大鼠血清氧化产物MDA的含量,同时降低血清和牙龈组织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减轻大鼠牙周炎的炎症反应,并且Dh HP-6对牙周炎造成的牙槽骨吸收有保护作用。因此,Dh HP-6通过提高全身及局部组织内抗氧化酶和抗氧化剂的表达水平,降低氧化产物及细胞炎症因子的含量,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方蛟[3](2020)在《氧化纳米金刚石过氧化物酶模拟物合成及抗牙周致病菌感染研究》文中认为纳米金刚石(ND),特别是爆轰法纳米金刚石(DND)具有粒径小(5-10nm)、表面易于功能化的特征,并且表现出极低的细胞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载药、生物标记、生物成像、植入材料表面涂层改性等医学领域。近期研究发现,ND还具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能够催化H2O2分解生成·OH。增强ND的酶催化活性以及ND作为纳米催化剂在抗菌方面的潜在作用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牙周炎症是由口腔病原体引发的感染性疾病,牙周致病菌会在牙及牙周组织表面形成菌斑生物膜,难以去除。同时,生物膜内的牙周致病菌会产生大量毒力因子,直接或间接地破坏牙周组织,最终导致牙齿脱落。目前,临床上抗口腔菌斑生物膜的方法仅限于过氧化氢(H2O2)、氯己定等常规抗微生物剂。其中,H2O2被广泛应用于口腔内冲洗和治疗。但是,临床用浓度的H2O2虽然能够杀死浮游状态的口腔致病菌,但清除菌斑生物膜的效果较差。而高浓度的H2O2会对正常组织产生不良反应,不适合临床使用。因此,开发具有高效抗菌能力并可以高效清除生物膜的新型制剂成为本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近年,具有天然酶活性的纳米材料制备的纳米酶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过氧化物酶样活性的纳米酶能够催化低浓度H2O2产生高抗菌活性的羟基自由基(·OH),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然而,常规纳米酶材料的催化效率以及潜在的细胞毒性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基于纳米金刚石在生物医学应用领域的优异特征,本论文将ND进行氧化处理,制备成富含氧化基团的氧化纳米金刚石(O-NDs),研究氧化处理后纳米金刚石所具有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对O-NDs的细胞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同时将O-NDs与低浓度H2O2联合应用于消除牙周炎症致病菌以及生物膜。在大鼠牙周感染模型中,评估O-NDs在保护牙周组织的同时消除牙周致病菌的能力,为临床上牙周炎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混合酸回流,将ND制备成为富含多种氧化基团的含氧纳米金刚石,采用透射电镜、Zeta电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及酶活性分析等实验方法对其形貌与表面官能团进行表征,研究其过氧化物酶样活性。结果表明:(1)O-NDs尺寸均一、分散性较好,表面含有丰富的羧基、羰基和极少量的羟基。(2)O-NDs具有良好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其活性高低与ND氧化程度呈正相关。与天然酶相比,O-NDs在更广泛的p H值、温度范围内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更适用于生理条件下应用。(3)O-NDs能够催化H2O2分解产生·OH,揭示了O-NDs具有抗菌应用潜力。2.评估了O-NDs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的细胞相容性。实验采用CCK-8细胞毒实验、荧光染色、扫描电镜及细胞划痕实验检测O-NDs对细胞增殖、粘附及迁移的影响。结果证明:(1)浓度在500μg/m L以下的O-NDs对HGFs细胞活性、细胞粘附和迁移无显着影响,具有优异的细胞相容性。(2)当O-NDs浓度为100μg/m L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HGFs细胞早期迁移;O-NDs浓度达500μg/m L时,O-NDs纳米粒子在细胞内的团聚,会对HGFs细胞的形态产生轻微影响。3.使用牙周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及革兰氏阳性菌血链球菌作为实验菌株,通过O-NDs与低剂量H2O2联合使用进行体外抗菌实验。实验方法采用细菌存活率实验、平板法实验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等实验方法。并建立菌斑生物膜进行活/死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其抗菌斑生物膜的性能。结果表明:(1)H2O2/O-NDs抗菌系统能够显着提高低浓度H2O2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牙周致病菌的抗菌作用;在O-NDs存在下能够催化H2O2分解为高抗菌性的·OH,有效杀伤细菌。(2)H2O2/O-NDs抗菌系统能够有效破坏单菌种生物膜和多菌种生物膜,对多菌种物膜的破坏作用略低于单菌种生物膜。(3)H2O2/O-NDs抗菌系统的抗菌作用主要由于O-NDs能够粘附在细菌胞膜上原位产生·OH,显着提高了H2O2转化效率和杀菌能力;对于已经形成的菌斑生物膜,O-NDs能够渗透进入生物膜内并催化H2O2产生·OH,达到进一步破坏细菌生物膜的作用。4.建立大鼠牙周感染模型,采用体内抗菌实验,对治疗后大鼠牙周组织周围细菌进行采集培养,并取其牙周组织进行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H2O2/O-NDs抗菌系统在活体层面治疗牙周炎症的性能。通过溶血实验、体内血液学和血生化实验等检测其生物安全性。分析结果发现:(1)O-NDs(100μg/m L)结合低浓度H2O2(10 m M)能够有效减少大鼠口腔内牙周致病菌的附着,并促进牙周炎症的消除。(2)在浓度低于500μg/m L时,O-NDs无明显溶血现象,且不会对大鼠体重、血液学指标和血清生化学指标及主要内脏组织形态学产生不良影响,证明O-NDs能够治疗牙周细菌感性疾病,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综上所述,O-NDs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效过氧化物模拟酶,能够抵抗牙周致病菌并破坏菌斑生物膜,在口腔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医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纳米金刚石在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思路。

张爽[4](2019)在《新型载药基台和TNFR1-PLAD在种植体周围炎症防治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新型载药基台在种植体周围炎症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实验一载药基台的设计制备与表面分析研究目的:设计并制备可以用于牙种植体局部组织给药的载药基台,并对其表面形貌及粗糙度进行检测。材料和方法:载药基台由三部分构成,包括上部的储药仓、下部的连接部和用来封闭储药仓的封盖。储药仓为下端封闭的中空圆柱体,其中空部分形成用来载药的仓体,周壁的下2/3段均匀分布有圆形药物流通孔。下部连接部通过螺纹结构与前期植入的牙种植体连接。根据药物流通孔大小的不同,利用医用纯钛棒分别制备药物流通孔孔径为0.3mm、0.5mm和0.8mm的载药基台和普通愈合基台。利用扫描探针显微镜检测载药基台和普通愈合基台表面形貌及粗糙度。实验结果:载药基台和普通愈合基台表面形貌相似,呈现较典型的钛金属表面形貌,两种基台表面粗糙度无显着性差异,均小于0.2μm。结论:本实验成功完成不同药物流通孔孔径大小的载药基台和普通基台的设计和制备,基台表面特性符合应用于牙种植体系统的要求。实验二载药基台系统体外抑菌作用研究研究目的:体外环境下,观察载药基台系统对口腔常见细菌及种植体周围炎症相关致病菌的抑菌作用。材料和方法:培养并鉴定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以三种细菌为待测菌,将细菌悬液均匀涂抹于培养基平板表面,平板中央打孔,将载有米诺环素软膏的载药基台置于其中,24小时后观察不同大小流通孔孔径的载药基台在三种细菌培养平板上的抑菌环形成情况,记录并比较抑菌环的大小。以变异链球菌和血链球菌为待测菌,将载有米诺环素软膏的0.5mm流通孔孔径的载药基台置于平板中央,每24h更换平板,观察在不同观察时间点(1-7天)的抑菌环形成情况。实验结果:将基台置于三种细菌培养平板24h后,三组不同大小药物流通孔孔径的基台周围均出现抑菌环,随着载药基台流通孔的增大,三种基台周围抑菌环的直径也显着增大。在置入流通孔孔径为0.5mm载药基台后的第1天到第7天,两种细菌培养平板上均有抑菌环形成。结论:体外环境下,载药基台具有良好的药物流通性,流通孔孔径为0.5mm的载药基台具有持续释放药物的能力。实验三载药基台系统对种植体植入早期菌斑形成的影响研究研究目的:体内环境下,观察载药基台系统在种植体植入后早期对菌斑形成和累积的影响。材料和方法:设计并制备牙种植体,以比格犬为实验动物,拔除其双侧下颌第三、第四前磨牙和第一磨牙,12周后建立种植体植入模型,种植体上部分别连接载有米诺环素软膏的0.5mm流通孔孔径载药基台,不载药物的0.5mm流通孔孔径载药基台和普通愈合基台,停止口腔卫生维护,种植体植入一周后,对三组基台表面进行菌斑染色并定量检测菌斑含量。实验结果:种植体植入一周后,菌斑染色结果显示载有米诺环素软膏的载药基台基台表面染色菌斑面积明显小于不载药物载药基台和普通愈合基台组。定量检测结果与染色结果一致。不载药物载药基台和普通愈合基台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本实验动物模型中,在种植体植入早期,载药基台可以有效将药物释放到种植体周围组织,减少菌斑形成和累积,提示载药基台可能应用于种植体周围炎症疾病的预防。实验四载药基台系统对种植体周围炎症进展的影响研究研究目的:体内环境下,观察载药基台系统对种植体周围炎症进展过程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以比格犬为实验动物,植入种植体12周后以丝线结扎法建立种植体周围炎症模型,结扎的同时将种植体上部分别连接载有米诺环素软膏的载药基台(实验组)和普通愈合基台(对照组),在丝线结扎前及结扎后的第2、4、8周进行临床检查,记录种植体周围探诊出血指数(Bleeding on probing,BOP)、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Peri-implant probing depth,PPD)、种植体周围龈沟液(PICF)量、PICF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在结扎前及结扎后第8周进行X线检查,记录X线片上每颗种植体近中和远中处种植体颈缘与边缘骨水平(MBL)的距离。结合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结果,观察连接两组基台的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进展情况。实验结果:丝线结扎后,实验组和对照组BOP、PPD、PICF的量、PICF中AST、ALP、TNF-α和IL-1β的水平均呈现增加趋势,两组相比较,实验组BOP、PPD、PICF体积、AST和IL-1β水平的增加量显着小于对照组。X线检查显示两组均出现骨吸收,骨吸收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本实验动物模型中,载药基台药物释放体系可以有效减缓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症的进展过程,本系统可能在种植体周围炎症治疗和种植体周相关药物研发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第二部分TNFR1-PLAD作为抗TNF药物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症的可能性初探实验一TNFR1-PLAD载体的构建及在人牙龈成纤维细胞中的过表达研究目的:体外构建pCDH-TNFR1-PLAD过表达质粒,通过慢病毒载体转染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观察TNFR1-PLAD基因在HGF中的表达。材料和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培养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并进行鉴定。通过双酶切方法,在p CDH表达质粒中插入人工合成TNFR1-PLAD基因片段,构建p CDH-TNFR1-PLAD过表达质粒。采用三质粒体系,包装浓缩慢病毒并转染HGF。以TNFR1-PLAD病毒转染的HGF为实验组,以空质粒p CDH病毒转染的HGF和未经病毒转染的HGF为对照组,通过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TNFR1-PLAD在HGF细胞中的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实验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提示慢病毒成功转染HGF,普通PCR和q RT-PCR结果表明实验组TNFR1-PLAD基因水平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Western Bolt在实验组细胞内成功检测到TNFR1-PLAD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p CDH-TNFR1-PLAD质粒,并通过慢病毒载体实现其在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中的持续过表达。实验二炎症环境下过表达TNFR1-PLAD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影响研究目的:研究在炎症环境下,过表达TNFR1-PLAD对HGF的生物学影响。材料和方法:以TNFR1-PLAD病毒转染的HGF为实验组,以空质粒p CDH病毒转染的HGF和未经病毒转染的HGF为对照组。给予三组细胞TNF-α(10ng/ml)刺激,5min后,提取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细胞NF-κB通路相关蛋白p65、p-p65、p-IκBα表达水平。3h后,收集细胞RNA,q RT-PCR检测细胞IL-6和IL-8基因表达水平。72h后,收集细胞上清,ELISA法检测上清中IL-6和IL-8含量。实验结果:TNF-α刺激下,过表达TNFR1-PLAD组的HGF内p-p65、p-IκBα水平明显降低,提示NF-κB通路激活水平被明显抑制。同时,PCR和ELISA结果表明过表达TNFR1-PLAD的HGF细胞内IL-6及IL-8分泌水平相对对照组显着降低。结论:TNFR1-PLAD可以特异性阻断TNFR1信号传导,抑制炎症环境下HGF中NF-κB通路的激活和相关炎症因子的分泌,可能作为一种新的TNF抑制剂,应用于牙周和种植体周围炎症的控制和治疗。实验三壳聚糖—PLAD质粒缓释微球的制备和性能检测研究目的:制备壳聚糖—PLAD质粒缓释微球并检测其性能。材料和方法:以5m M乙酸-乙酸钠缓冲液配制0.02%的壳聚糖溶液,以50m M硫酸钠溶液配制浓度100μg/ml的质粒溶液,采用复凝集法制备壳聚糖—PLAD质粒微球。利用激光动态分析仪分析微球颗粒大小及分布。采用溶菌酶降解法定量分析微球体外释药过程中的释放剂量并绘制释药曲线,同时检测微球的体外降解性能。实验结果:采用复凝集法制备壳聚糖—PLAD质粒微球平均粒径为811.4±85.93nm,微球的包封率为92.7±2.2%,载药率为18.5±1.7%。微球释放性能良好,同时具有缓慢降解的特性,在第21天,降解率为57.74±3.78%。结论:本实验通过复凝集法,成功制备壳聚糖—PLAD质粒微球,体外性能检测显示其具有合适的颗粒大小,良好的载药释药性能及缓慢降解特性。

祝辉[5](2018)在《五种植食性动物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宿主与肠道菌群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通过长期的相互适应,达成一种动态的微生态平衡,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这种互利共生关系对于维持宿主健康和生理代谢稳定,特别是肠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这种互利共生关系是宿主与肠道菌群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本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比了五种代表性的植食性动物肠道菌群,重点对植食性动物与肠道菌群协同进化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构建了羚牛、白唇鹿、豚鹿、蒙古野驴、川金丝猴的肠道菌群图谱,探究肠道菌群与不同进化阶段的宿主动物相互作用与适应的机制;对比分析了同一物种在圈养与野生、不同年龄及不同生理健康状态等条件下的肠道菌群差异,揭示食物、环境、动物生理等内外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程度,寻找宿主与肠道菌群联系的关键性因素,进而更好地理解长期驱动协同进化进行的选择压力;进一步通过无菌动物模型对羚牛等五种动物的肠道菌群进行粪移植试验,对比分析宿主先天性免疫系统对不同物种肠道菌群的应答方式,以及不同肠道菌群对宿主生理代谢的影响,对进化过程中肠道菌群早期定植机制以及肠道菌群与宿主互作方式做出探究。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植食性动物肠道菌群与宿主协同进化趋势采集成都动物园羚牛(n=13)、白唇鹿(n=15)、豚鹿(n=12)、蒙古野驴(n=14)、川金丝猴(n=37)新鲜粪样,采用基于16S r RNA V4区的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五种珍稀动物在动物园圈养条件下的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结果显示,圈养豚鹿、白唇鹿、羚牛三种反刍动物的肠道菌群较为相似,蒙古野驴作为一种单胃草食动物,对纤维素的消化代谢主要依靠后肠发酵,其肠道菌群结构与三种反刍动物差异较大。虽然硬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也是蒙古野驴最优势的两个细菌门类,但蒙古野驴硬壁菌门的相对数量(总菌群占比40.80%)显着低于豚鹿(59.67%)、白唇鹿(67.36%)和羚牛(60.21%)。蒙古野驴拟杆菌门的相对数量(31.49%)高于豚鹿(22.03%)、白唇鹿(23.17%)和羚牛(28.70%)。较高比例的疣微菌门细菌(15.11%)存在于蒙古野驴的肠道菌群中,而这一门类的细菌在豚鹿、白唇鹿和羚牛的肠道菌群中分别只占1.0%,1.3%和1.8%。相较于三种反刍动物,螺旋体门和纤维杆菌门细菌在蒙古野驴肠道菌群中所占比例较高。金丝猴属于单胃植食性动物,具有反刍动物类似的前肠发酵特征,其肠道菌群结构在门水平上与三种反刍动物相似,但在科属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金丝猴含有极高比例的S24-7科的细菌。Alpha多样性分析,三种反刍动物菌群多样性最高,蒙古野驴次之,金丝猴最低。三种反刍动物比较,体型较大的动物(羚牛和白唇鹿)具有更高的菌群多样性。主坐标分析上,三种反刍动物的肠道菌群聚成一簇与蒙古野驴明显分开,金丝猴也单独聚集成一簇。Bipartite网络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几种草食动物肠道菌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宿主之间的进化关系一致。进一步分析三种反刍动物的组间差异OTU发现,随着宿主体型的增大,三种动物主要差异OTU的相对数量呈现递减趋势。PICRUSt基因预测也发现,菌群活性相关基因,特别是菌群代谢相关基因,均符合“羚牛<白唇鹿<豚鹿”的规律。后续粪样挥发性脂肪酸检测结果证实,几种动物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也符合以上规律。上述结果表明,五种植食性动物肠道菌群与宿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协同进化趋势。2野生与圈养羚牛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研究研究采用16S r RNA的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GGE)对比分析了野生羚牛(n=6)与圈养羚牛(n=6)粪样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高通量测序发现,硬壁菌门(57.4%)、拟杆菌门(24.2%)和变形菌门(12.3%)细菌为羚牛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群。科属水平上,Ruminococcaceae,Bacteroidaceae,Acinetobacter,Clostridium,Lachnospiraceae,Rikenellaceae,Bacillus,Comamonas以及Spirochaetaceae等科属细菌优势存在。野生与圈养羚牛在菌群组成上存在显着差异,圈养羚牛肠道菌群多样性更高。但DGGE结果显示,野生与圈养羚牛肠道菌群基本结构较为类似。此外,荧光定量PCR用于监测成都动物园三个羚牛个体的主要优势菌群在半年试验周期内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三个羚牛个体的主要优势菌群数量较为接近并且在试验周期内比较稳定。上述结果表明,食物在决定物种肠道菌群方面起到关键作用。3 16S r 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腹泻与健康川金丝猴肠道菌群腹泻常伴随着显着的肠道菌群失调,研究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健康(n=37)与腹泻川金丝猴(n=15)肠道菌群。粪样短链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与主要毒力因子的拷贝数分别采用气相色谱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健康与腹泻金丝猴基本菌群结构相似,但与健康金丝猴相比,腹泻金丝猴菌群组成上发生了显着变化,拟杆菌门细菌减少45%。分析不同年龄段健康金丝猴肠道菌群,发现老年健康个体具有最低相对数量的拟杆菌门细菌。同时LEf Se和CCA鉴定出大量细菌种类在健康与腹泻金丝猴中差异存在,MENAP网络分析显示肠道菌群内各种属间的相互关系及菌群功能构架发生改变。PICRUSt基因预测揭示病原相关基因在腹泻金丝猴肠道菌群中大量存在,糖苷代谢相关基因在健康个体中大量存在,健康个体中营养代谢相关基因的数量与个体消化代谢能力呈正相关。经验证,热稳定性肠毒素在腹泻金丝猴中的拷贝数显着高于健康金丝猴(P<0.05)。健康个体中,成年金丝猴粪样中丁酸与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着高于老年个体(P<0.05)。以上结果表明,腹泻会导致肠道菌群特定的变化,病原菌的存在和消化不良可能是金丝猴腹泻的两个主因,而这都与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功能息息相关。4粪便移植五种动物肠道菌群对无菌斑马鱼转录组的影响本试验将豚鹿、白唇鹿、羚牛、蒙古野驴和川金丝猴五种动物的肠道菌群粪移植入无菌斑马鱼模型中,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了无菌斑马鱼模型在植入不同肠道菌群条件下的转录组图谱差异。基于差异基因的FPKM值为表达水平的层次聚类分析显示,移植豚鹿菌群的斑马鱼与移植白唇鹿菌群的斑马鱼转录组表达图谱最为相似。聚类关系由近到远,接下来依次是移植羚牛菌群的斑马鱼、移植金丝猴菌群的斑马鱼和移植蒙古野驴菌群的斑马鱼,这一关系与几种动物宿主线粒体以及肠道菌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差异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值的H-cluster聚类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基因的表达量也都符合豚鹿>白唇鹿>羚牛,或豚鹿<白唇鹿<羚牛的线性规律。针对斑马鱼宿主代谢及先天性免疫应答基因的反转录定量PCR显示,和普通饲养的斑马鱼相比,无菌斑马鱼的代谢相关基因和先天性免疫系统相关基因都处于低表达状态。移植不同物种的肠道菌群到无菌斑马鱼模型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和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金丝猴和蒙古野驴菌群对斑马鱼先天性免疫系统及代谢相关基因的激发水平最高。比较豚鹿、白唇鹿、羚牛菌群相关基因的应答水平,豚鹿<白唇鹿<羚牛的线性规律依然存在。上述结果表明无菌斑马鱼在移植五种动物肠道菌群后,其转录组同样能够反映五种动物在系统进化上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协同进化过程中宿主对肠道菌群的应答方式以及肠道菌群对宿主生理与代谢的影响。

车蕾[6](2018)在《高氧液抑制根管内常见致病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管治疗术是临床治疗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口腔感染性疾病最完善的治疗方法。厌氧菌为感染根管内的主要细菌,以专性厌氧菌为主,包括消化链球菌、类杆菌、真细菌、梭杆菌、丙酸杆菌、和放射菌等。研究表明,根尖周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厌氧菌紧密相关。对感染根管内菌群的有效控制决定了根管治疗是否成功,而根管治疗(Root canal therapy,RCT)的关键点在于根管冲洗。目前1-3%过氧化氢液、0.5%次氯酸钠液以及生理盐水都是临床常用的根管冲洗液。但次氯酸钠存在味道刺鼻以及过氧化氢非常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皮下气肿等诸多缺点限制了临床工作的开展。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找到一种高效、安全、成本低的冲洗剂,对提高口腔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成功率十分重要。课题组前期工作中曾利用“快速气体置换溶氧”技术,发明了高氧医用液体治疗仪,能制备出氧分压为106.6±7.8 kPa的高氧液,氧浓度达到常规液体的5.3倍。针对根管内感染主要为厌氧菌的特点,我们拟用高氧液作为根管预备过程中的冲洗剂来探讨其抑菌效果。根据氧抑制机制,气态的氧并不能造成厌氧微生物的死亡。研究表明,某些氧代谢产物的毒性很大,厌氧微生物是因为不能降解其毒性而最终死亡。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为自由基清除剂,因SOD的功能是保护好氧菌免受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的毒害,故我们通过检测细菌SOD基因表达情况,明确高氧液抑菌作用的机制。另外,Caspase3被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执行者,其结构、功能复杂,调控方式独特,决定着细胞的命运。我们采用Caspase3作为细菌程序性死亡的指示分子,通过检测Caspase3的表达,观察细菌程序性死亡情况,进一步明确高氧液抑菌作用的机制。最终我们结合临床,将高氧液应用于临床根管冲洗来探讨其能否抑制感染根管内的致病菌。试图为临床预防口腔感染性疾病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无毒副作用、有益健康的新方法。第一部分实验:高氧液对根管内常见致病菌的作用研究。目的:以感染根管内常见的三种厌氧菌(变形链球菌、黏性放线菌、中间普氏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菌学实验,明确高氧液对感染根管内常见三种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并比较高氧液与常规冲洗液的抑菌效果的差异。方法:制备高氧液并复苏变形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和中间普氏菌,培养细菌至指数生长期。进行高氧液抑菌实验,计数培养基上存活菌落数,并通过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的直径,比较高氧液对三种常见根管内感染细菌的抑菌效果。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tudent’s t-test方法检验高氧液对同一种根管内常见感染细菌的抑菌圈直径大小进行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Tukey HSD检验比较高氧液对不同常见根管内细菌抑菌圈直径大小。P<0.05设置为有统计学差异,实验重复三次。结果:本实验成功制备出符合标准的稳定的高氧液并成功培养变形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和中间普氏菌。使用高氧液、0.5%次氯酸钠溶液和0.9%氯化钠溶液分别处理三种细菌,计数培养基上存活菌落数,实验结果显示:与0.9%氯化钠溶液组(1197.2±153.4)相比,高氧液处理组(818.7±121.4)和0.5%次氯酸钠溶液组(403.1±96.2)变形链球菌菌落数均显着减少(P<0.05);与0.9%氯化钠溶液组(914.9±132.1)相比,高氧液处理组(451.2±125.3)和0.5%次氯酸钠溶液组(301.4±92.2)黏性放线菌菌落数均显着减少(P<0.05);与0.9%氯化钠溶液组(710.8±131.2)相比,高氧液处理组(422.8±105.0)和0.5%次氯酸钠溶液组(126.5±90.6)中间普氏菌菌落数均显着减少(P<0.05)。使用高氧液、0.5%次氯酸钠溶液和0.9%氯化钠溶液分别处理三种细菌后,游标卡尺测量抑菌菌环直径,实验结果显示:与0.9%氯化钠溶液组(0.00 mm)相比,高氧液处理组(5.02±0.12mm)和0.5%次氯酸钠溶液组(6.52±0.24 mm)变形链球菌抑菌环直径均显着增大(P<0.05);与0.9%氯化钠溶液组(0.00 mm)相比,高氧液处理组(3.14±0.26 mm)和0.5%次氯酸钠溶液组(4.12±0.34 mm)黏性放线菌抑菌环直径均显着增大(P<0.05);与0.9%氯化钠溶液组(0.00 mm)相比,高氧液处理组(7.02±0.24 mm)和0.5%次氯酸钠溶液组(7.92±0.36 mm)中间普氏菌抑菌环直径均显着增大(P<0.05)。结论:高氧液对于根管内常见的三种致病菌有抑菌作用,高氧液对中间普氏菌的抑制作用高于变形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第二部分实验:高氧液对根管内三种常见致病菌作用的机制研究。目的:应用高氧液后,检测三种细菌SOD、Caspase-3基因表达情况,明确高氧液抑菌作用的机制。方法:复苏变形链球菌、黏性放线菌、中间普氏菌三种细菌于相应的平板中进行菌落形成实验,变形链球菌孵育24 h,黏性放线菌和中间普氏菌孵育48 h,光学显微镜下计数菌落数。取高氧液、0.9%氯化钠溶液处理的变形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和中间普氏菌各一平板,提取细菌总RNA,将细菌总RNA反转录成cDNA进行实时定量PCR反应。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0.9%氯化钠溶液组(1097.5±144.2)相比,高氧液处理组(752.8±127.2)变形链球菌菌落数显着增多(P<0.05);与0.9%氯化钠溶液组(826.3±107.6)相比,高氧液处理组(425.4±108.9)黏性放线菌菌落数显着减少(P<0.05);与0.9%氯化钠溶液组(692.4±117.1)相比,高氧液处理组(415.4±113.2)中间普氏菌菌落数均显着减少(P<0.0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需氧菌)相较,变形链球菌、中间普氏菌、黏性放线菌的SOD基因表达均较低(P<0.05);与0.9%氯化钠溶液组相比,高氧液处理组变形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和中间普氏菌的Caspase3基因表达显着上调(P<0.05)。结论:高氧液处理组及0.9%氯化钠组三种细菌Caspase 3基因表达结果显示高氧液处理组三种细菌程序性死亡均较0.9%氯化钠组增多。而这也与活菌形成实验结果相符。高氧液的抑菌作用可能是通过氧抑制作用,使细菌程序性死亡增加实现的。第三部分实验:高氧液对感染根管内常见致病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进一步探究高氧液应用于临床根管冲洗后,能否抑制感染根管内的致病菌。方法:84例为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无牙周病且为单根管的患牙共100个。患者近期(1月)没有接受任何抗生素的治疗,没有全身性疾病病史。慢性根尖周炎患者年龄段设置为:18-70岁,男39例,女45例。将患牙根据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三组:高氧液组;0.9%氯化钠组;次氯酸钠液组。根管治疗时,采用各组冲洗液5 mL冲洗根管,将#30消毒纸捻插入根尖1/3处,维持1 min取出,经恒温培养的厌氧菌用划线法转种于血琼脂培养皿,培养48 h,观察菌落形成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Tukey HSD检验比较不同冲洗剂对根管内常见感染细菌的抑菌效果。实验重复3次。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菌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高氧液组细菌菌落数量高于次氯酸钠组(P<0.05),但明显低于0.9%氯化钠组(P<0.05)。结论:高氧液应用于根管冲洗,可能通过氧抑制作用,使根管内细菌程序性死亡增多,从而抑制感染根管内细菌生长。虽然高氧液抑菌效果低于次氯酸钠液,但是由于其具有安全性更高的优势,因而,在临床中仍然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宋盟[7](2017)在《EGCG抗肺炎链球菌溶血素和分选酶A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提出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机会致病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菌。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近百万儿童死于肺炎性疾病。除了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不全的人群也都处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危险之中。肺炎链球菌感染可以引起鼻窦炎、中耳炎、肺炎、败血症和脑膜炎等相关疾病。近年来,各种抗生素的耐药菌不断出现和广泛传播,使新型机制抗感染药物的研发十分紧迫。随着对病原菌致病过程的深入了解,抗毒力策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抗毒力策略是以细菌的毒力因子为靶标,通过干预细菌的致病过程以达到抗感染的目的。天然化合物是新药研发的重要资源库,通过溶血抑制试验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试验(FRET),本研究筛选到了一种可以同时抑制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neumolysin,PLY)和分选酶A(Sortase A,SrtA)两种毒力因子生物学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即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EGCG是绿茶茶多酚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癌等多种生物药理学活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EGCG对肺炎链球菌D39的最低抑菌浓度大于≥2234μM(1024μg/ml)。成孔毒素PLY是肺炎链球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在肺炎链球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LY单体可以在富含胆固醇的细胞膜上寡聚,形成圆形的跨膜大孔,使细胞内容物外溢,从而导致细胞裂解。PLY的细胞毒性即与其溶细胞活性相关,并且直接与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性相关。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和纯化获得了PLY重组蛋白。溶血活性抑制试验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结果表明,EGCG不影响肺炎链球菌内PLY的表达,但是可以直接抑制PLY的溶血活性。在PLY与人肺泡上皮细胞(A549)的共同孵育体系中加入EGCG,可显着降低PLY介导的细胞损伤。在体外PLY寡聚化形成体系中加入EGCG,可明显抑制PLY寡聚体的形成。上述结果表明,EGCG可直接作用于PLY本身而抑制其成孔活性。srta是肺炎链球菌的另一重要毒力因子,是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膜上的一种转肽酶。通过识别和切割lpxtg序列,srta可以将许多致病相关的表面蛋白锚定于细胞壁的肽聚糖上。srta的活性直接与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性相关。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和纯化获得了srtaΔn81和nana重组蛋白;分别免疫balb/c小鼠后,获得抗srtaΔn81和nana的高效价血清;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试验检测了egcg对srta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egcg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srta的肽酶活性;在肺炎链球菌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egcg不影响肺炎链球菌内srta的表达水平,但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细菌表面nana的含量;egcg与肺炎链球菌共培养可显着降低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在肺炎链球菌与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共培养体系中加入egcg,可显着抑制肺炎链球菌对hep2细胞的粘附作用。以上结果表明,egcg通过直接与srta相互作用抑制肺炎链球菌内srta的转肽酶活性。通过滴鼻法,我们建立了肺炎链球菌感染小鼠肺炎模型,并通过皮下注射egcg对感染小鼠进行治疗。结果发现,egcg可明显延长感染小鼠的存活时间,显着降低感染小鼠肺部的细菌定殖数;整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gcg治疗组小鼠肺部的病理性损伤明显减轻;另外,治疗组小鼠的肺湿重/干重比值显着降低,表明egcg可缓解感染小鼠的肺水肿症状。体内外功能试验结果表明,egcg可通过与ply和srta相互作用抑制其生物学活性,从而降低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性。最后,本研究应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计算生物学方法,分别获得了egcg与ply和srta的结合模式及结合位点。结果显示,egcg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结合于ply第3结构域和第4结构域之间的凹槽,并与ply的ser256、glu277、tyr358和arg359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另外,egcg还可以结合于srta的“活性”区,并与srta的thr169、lys171和phe239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从而封闭活性中心。通过定点残基突变试验,我们将这些结合位点的氨基酸分别突变为丙氨酸(ala),并且检测了egcg对这些突变子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egcg对ply突变子(ply-e277a、ply-y358a和ply-r359a)溶血活性和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明显降低,对srtaΔn81突变子(srtaΔn81-t169a、srtaΔn81-k171a和srtaΔn81-f239a)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也明显降低。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氨基酸残基突变影响了EGCG与PLY和SrtA的相互作用,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综上所述,本研究为天然化合物抗感染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并且为以PLY和SrtA为靶标进行肺炎链球菌抗毒力药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钱华[8](2015)在《卵泡刺激素受体在根尖周炎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FSH在卵巢切除后大鼠根尖周炎进展中的作用根尖周炎为口腔科牙体牙髓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理表现为根尖区牙槽骨破坏伴随着炎性细胞的浸润。根尖周炎的调节机制极其复杂,目前尚未明确。绝经后由于女性机体内内分泌的变化,牙槽骨的密度减低,免疫调控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根尖周炎的发生发展尤其是根尖周骨质吸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Fuller Albright等发现性腺低下导致骨吸收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导致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唯一元凶是雌激素缺乏。事实上,在绝经期雌激素水平迅速降低的同时,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的水平也急剧升高。此前研究者们认为FSH的作用具有高度的性腺保守性和特异性,在女性中它的主要作用是刺激卵巢卵泡生成和雌激素的产生。然而近期多项研究显示FSH对于骨改建有直接作用。FSH能通过多种途径调节破骨细胞的活性和机体的免疫反应,在绝经后骨吸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以上研究我们推测在绝经后根管感染导致的根尖周炎中,除了雌激素外FSH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传统的牙髓腔直接暴露于口腔的方法建立的大鼠根尖周炎模型结合卵巢切除,注射亮丙瑞林、卵泡刺激素注射液、促黄体生成素注射液等干扰体内的促性腺激素水平,检测卵泡刺激素(FSH)在绝经后大鼠根尖周炎的作用。同时检测大鼠根尖周炎病损区域破骨细胞,破骨相关因子RANKL/OPG以及炎症相关因子TNFa/IL-1β在不同FSH激素水平条件下不同时期的变化,以明确FSH在绝经后根尖周炎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实验一FSH可促进大鼠根尖周炎所致的骨破坏目的:结合卵巢切除,注射亮丙瑞林、卵泡刺激素注射液、促黄体生成素注射液等干扰体内的促性腺激素水平,检测卵泡刺激素(FSH)在绝经后大鼠根尖周炎的作用,组织学染色观察和分析不同组之间根尖周骨缺损的发展和变化。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6小组,每小组5只,(1)sham手术+赋形剂,(2)双侧卵巢切除术(OVX)+赋形剂,(3)双侧OVX+1.6mg/kg亮丙瑞林,(4)双侧OVX+1.6 mg/kg亮丙瑞林+1.85 μg/kg促黄体生成素,(5)双侧OVX+1.6 mg/kg亮丙瑞林+3μg/kg卵泡刺激素和(6)双侧OVX+3 μg/kg卵泡刺激素。切除卵巢一周后行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全麻下开髓,术后21天处死取双侧下颌骨。样本经高分辨率X线活体成像系统扫描后脱钙包埋制备成组织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根尖周病变的炎症变化。实验过程中每周取大鼠的腹股沟静脉血监测血清中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在sham组雌激素的水平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比较稳定(~-40pg/mL),而行卵巢切除术的各组,术后一周雌激素的水平急剧降低,随后稳定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10pg/mL)。注射的几种药物对雌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sham组的卵巢刺激素水平比较稳定,无明显变化。卵巢切除术一周后,卵泡刺激素的水平较sham组明显升高,注射FSH注射液之后卵泡刺激素的水平急剧升高。sham组的促黄体生成素水平比较稳定,无明显变化。卵巢切除术一周后,促黄体生成素的水平明显升高,注射LH注射液之后促黄体生成素的水平急剧升高。HE染色可见开髓后21天sham组根尖周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可观察到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可见牙槽骨缺损,部分样本上可观察到脓肿形成;OVX组炎症程度较sham组加重,牙槽骨缺损明显大于sham组,OVX+LE组炎症程度明显减低且根尖区牙槽骨缺损显着减小,注射FSH后炎症程度与OVX组的炎症程度接近,但根尖周骨缺损明显增大,而注射LH组的根尖周骨缺损与注射LE组的的炎症程度与骨缺损大小接近,无明显变化。结论:FSH可促进卵巢切除大鼠根尖周炎的发生发展,加剧根尖周炎所致的骨吸收,提示绝经后FSH水平的升高可加剧根尖周炎的发生发展。实验二FSH加剧绝经后根尖周炎骨吸收的作用机制目的:观察实验一各组大鼠根尖周病发展过程中FSHR的表达及变化,并分析其与破骨细胞,破骨相关因子RANKL/OPG以及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1β关系,以探讨FSH参与根尖周炎病理过程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90只SD雌性大鼠按实验一中的分组情况进行分组,分别于开髓后7、14、21天处死,取双侧下颌骨,固定,脱钙,包埋后制备组织切片,通过TRAP染色法检测和分析破骨细胞的表达与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FSHR, RANKL/OPG,TNF a和IL-1β的表达与变化。结果:开髓后7天、14天、21天显示OVX组的破骨细胞数目及FSHR、RANKL、 TNFα和IL-1β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多于SHAM组(p<0.01),OVX+LE组与OVX+LELH组的破骨细胞数目及FSHR, RANKL、TNFα和IL-1β阳性细胞数目相对于OVX组显着减少(p<0.01),但OVX+LE组与OVX+LE+LH组相比无无统计学差异(p>0.05)。OVX+FSH组与OVX+LE+FSH组与OVX组和OVX+LE组相比,破骨细胞数目及FSHR, RANKL、TNFα和IL-1β阳性细胞数目具有显着差异(p<0.01)。OPG阳性细胞数目在各组之间并未见明显差异。结论:FSH可能是通过活化破骨细胞,上调破骨细胞相关因子RANKL和炎症相关细胞因子TNFa和IL-1β的表达促进绝经后根尖周炎骨吸收。第二部分FSH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作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90%以上,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5%。OSCC常常会导致咀嚼、吞咽和语言等的功能障碍并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对OSCC早期治疗的成功率可达到80%以上,但大多数患者是在晚期才被诊断,且预后较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容易复发和转移。手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发现和阐明OSCC具体分子机制对于OSCC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FSHR是上皮性卵巢癌的重要标记物,近期又被在全身多处肿瘤和肿瘤血管中表达。这些发现提示我们FSHR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癌症相关分子生物学标记,可为临床决策制定及患者咨询提供有用信息。目前有研究者认为FSHR可作为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靶点,证据如下,(1)FSHR在所有的泌尿系统癌症样本的新生血管中表达;(2)FSHR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有限;(3)FSHR可能与血管发生和癌症转移的发展相关;(4)FSHR能与循环系统中的配体结合并在结合后与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内化;(5)前列腺癌细胞中有FSHR的表达。目前FSHR在口腔颌面部的报道非常罕见,曾有报道显示在下颌下腺的浆液性上皮细胞、颗粒细胞及大于颗粒曲管的导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检测FSHR表达。FSHR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表达目前未见报道。在本部分的研究中,我们收集100例OSCC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上皮制作组织芯片,对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析FSHR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病人临床病理参数以及病人总体生存之间的关系。并构建FSHR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感染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系scc25和scc9,从而来模拟体内的状态,以研究FSHR在口腔鳞癌细胞内过表达后对其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以期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恶性表型的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实验一人类口腔鳞状细胞癌中FSHR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FSH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和病人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收集了2001年12月至2009年2月于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经病理确诊为OSCC的肿瘤石蜡组织10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均未接受激光和放化疗。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齐全。每例标本分别取癌旁正常上皮和肿瘤组织的代表性区域,每块组织片2mm,制作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SHR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和病人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FSHR主要表达于口腔正常上皮细胞及肿瘤细胞中,而在肿瘤血管内皮中未见明显的FSHR表达。正常黏膜的染色多集中在棘层以上区域,染色呈现胞膜胞浆着色,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分布于癌巢中心位置的细胞,癌巢周围的细胞染色较中心位置略浅,染色呈现胞膜胞浆着色。患者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年龄、性别都无显着的相关性。有转移的病人群体中肿瘤区域FSHR表达水平高于无转移的病人群体。(p<0.05)肿瘤组织内FSHR的表达水平与与生存时间显着相关,FSHR表达高者生存数低于FSHR表达低者。结论在口腔正常上皮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内存在着FSHR的表达。FSHR在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较差的临床结果有关系,并且与较短的生存期相关;实验二过表达FSHR对scc25和scc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1.研究FSHR过表达对scc25和scc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研究FSHR过表达对scc25和scc9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1.细胞培养: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scc25和scc9在37℃,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常规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1:1培养液中。2. FSHR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自口腔鳞状细胞癌手术病人的正常癌旁上皮组织中克隆得到FSHR全长,构建及包装慢病毒,慢病毒载体及空载体分别命名为LV-FSHR, LV3.将两种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scc25和scc9细胞系,并设立空白对照组(Blank).3-4天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慢病毒转染率;并同时提取细胞的RNA用荧光定量PCR验证慢病毒的转染效率;4.CCK8方法检测FSHR过表达对scc25和scc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取指数生长期的细胞,消化计数后按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7天,于第0、1、2、3、4天,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各组细胞在450nm处的吸光度值。5. 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FSHR过表达对scc25和scc9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取无血清细胞悬液100微升,加入包被有Matrigel胶的上室内,下室加入600微.升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1:1培养液,24h后光学显微镜下计数穿膜细胞数目,评估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建立裸鼠肺转移模型体内观察scc25和scc9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6.过表达细胞Real time PCR检测FSHR相关癌基因(FOSB、IL-6、IL-8、 NFKB2、MMP2、MMP14、TGFB2)的变化,以发掘FSHR促进侵袭的作用机制。结果1. FSHR过表达慢病毒转染可以显着升高scc25和scc9细胞内FSHR的mRNA表达的水平;2.应用CCK8法检测FSHR过表达后scc25和scc9细胞的增殖活性,过表达FSHR细胞的增殖活性未见明显差异3. 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FSHR过表达组穿膜的scc25和scc9细胞数均明显增多(P<0.05)。裸鼠肺转移模型显示,scc25+FSHR所形成的肺转移肿瘤结节数目明显多于scc25+vector组。4.FSHR可能是通过上调IL6和IL8的表达来促进口腔鳞癌细胞的侵袭。结论FSHR过表达可使鳞癌细胞系的侵袭能力增加,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IL6和IL8的表达来实现的。

王星[9](2014)在《云南蜂胶抑制牙周主要致病菌活性成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云南楚雄姚安蜂胶抑菌有效部位所含的成分,将其提取分离。研究蜂胶抑菌有效部位中的所含成分及其混合物对四种牙周炎主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初步寻找蜂胶抑菌主要成分。[方法]1.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蜂胶抑菌有效部位与咖啡酸、柳穿鱼黄素、乔松素及山姜素对照品进行分析,对比其色谱图。根据HPLC结果用ODS柱层析法将蜂胶有效部位洗脱分离,然后用薄层层析法将Rf值相同的洗脱液合并浓缩,将蜂胶抑菌有效部位分成A、B两个组分。2.厌氧袋法培养牙周炎主要致病菌Pg、Pi、Fn和Aa标准菌株。采用纸片法比较蜂胶抑菌有效部位及咖啡酸、乔松素、组分A、组分B对Pg、Pi、Fn和Aa的抑菌效果。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5%、2.5%的EEP、咖啡酸、乔松素、蜂胶抗菌有效部位中的A、B;阳性对照组为0.05%甲硝唑,阴性对照组为95%乙醇、95%甲醇。[结果]1.经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从蜂胶抑菌有效部位和各标准品的色谱图可以看出:蜂胶抑菌有效部位中含有咖啡酸及乔松素,不含柳穿鱼黄素和山姜素。根据以上结果通过ODS柱层析法和薄层层析法相结合将蜂胶抑菌有效部位分离为含有咖啡酸的组分A和不含咖啡酸的组分B。2.对四种牙周致病菌的抑菌研究结果显示,蜂胶抑菌有效部位中的组分A、组分B及其含有的咖啡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四种牙周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而乔松素对其均无抑制作用。在相同浓度时,蜂胶抑菌有效部位的抑菌效果强于各单体成分及其混合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云南楚雄姚安蜂胶抑菌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云南楚雄姚安蜂胶抑菌有效部位中含有咖啡酸、乔松素,不含由姜素和柳穿鱼黄素。通过将ODS柱层析、TLC和HPLC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将蜂胶抑菌有效部位初步分离的目的。2.在相同浓度时,蜂胶抑菌有效部位的抑菌效果强于其各组分单独的抑菌效果。蜂胶的抗菌作用可能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

郭勇[10](2013)在《NCG及组合物、益生菌制剂对母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饲料营养因子对母猪繁殖及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进行两个实验,第一是母猪饲料中添加N-氨甲酰谷氨酸(N-Carbamylglutamate,NCG)及其与维生素C组合物对繁殖生产性能及抗应激能力的影响,第二是初生仔猪口腔饲喂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一、饲喂NCG和NCG与Vc组合物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本实验旨在探讨饲喂NCG及其与Vc组合物对母猪繁殖性能、免疫性能和抗热应激能力的影响。随机选取年龄、胎次基本一致的法系大白母猪198头,随机分为6组,每组33头。母猪试验于2012年7~8月开展,试验期间平均气温为25.8度,日最高气温平均为30.2度,其中日最高气温高于30℃的天数为47天;平均湿度为58.5%。分别在母猪确定妊娠,产前一个月,分娩开始饲喂到仔猪断奶结束开展添加剂饲喂实验,包括5个实验组(A组为妊娠开始到断奶饲喂0.5kg/吨NCG、B组为产前一个月到断奶饲喂0.5kg/吨NCG、C组为分娩到断奶饲喂0.5kg/吨NCG、D组为产前一个月到断奶饲喂0.5kg/吨Vc、E组为产前一个月到断奶饲喂0.5kg/吨NCG+0.5kg/吨Vc)和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繁殖性能,取各组母猪断奶日血样测定免疫和抗应激指标。结果表明:(1)实验组母猪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初生个体重,21日龄窝重、21日龄个体均重以及21日龄成活率都高于对照组,其中以E组母猪繁殖生产性能提高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21日龄获得了最大的窝重和个体均重(p<0.01)以及断奶成活率。(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母猪断奶时血液中丙二醛、皮质醇含量降低,免疫球蛋白G和热休克蛋白70含量增加,其中以E组母猪各项指标变化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极显着降低了血液中丙二醛和皮质醇的含量(p<0.01),减少了体内自由基的产生,降低了高温对母猪产生的热应激。(3)饲料中添加剂的使用提高了母猪的采食量,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E组获得的经济效益最为明显,平均每头母猪可多获利22.07元。由此可见,在母猪饲料中添加NCG、NCG与Vc复合物以及Vc,其繁殖生产性能有所提高,其中以NCG与Vc复合物添加效果最为明显。即产前一个月到断奶饲喂饲料中添加0.5kg/吨NCG+0.5kg/吨维生素C可以更好的改善母猪体况,提高母猪生产性能以及免疫抗应激能力,提高经济效益。NCG与Vc在提高母猪繁殖生产性能和对抗热应激方面存在协同效应。二、复合益生菌制剂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本实验旨在探讨初生仔猪口腔饲喂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其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免疫指标的影响。在母猪产仔的同时每窝随机分配数量相近的仔猪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初生吃初乳前口腔饲喂复合益生菌制剂,对照组不饲喂。分别测定生长性能,并于70日龄时采集血样测定血清生化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对仔猪而言,最大的应激出现在断奶前后,饲喂复合益生菌制剂可显着提高仔猪的存活率和平均日增重(p<0.05)。(2)实验组相比对照组,血清中白球比、猪结合珠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猪干扰素-γ含量显着提高(p<0.05),说明仔猪免疫力增强;血清丙二醛含量有所下降,表明仔猪抗应激能力有所增强。可见,新生仔猪吮食初乳前口腔接种复合益生菌制剂(普乐源,2ml/头)可显着缓解断奶应激,增强仔猪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提高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培育效率。

二、过氧化物酶系统对口腔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存活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氧化物酶系统对口腔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存活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酱油废水培养螺旋藻及其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酱油废水基本概况
        1.1.1 酱油废水的产生及主要来源
        1.1.2 酱油废水的成分与特点
        1.1.3 酱油废水的处理现状
    1.2 螺旋藻基本概况
        1.2.1 螺旋藻的养殖现状
        1.2.2 螺旋藻的应用前景
    1.3 螺旋藻处理废水的相关研究
    1.4 课题提出及意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课题提出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藻种和酱油废水
        2.1.2 实验用培养基的配制
    2.2 仪器设备
    2.3 螺旋藻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2.4 测试方法
第三章 酱油废水成分分析及资源化培养螺旋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螺旋藻与酱油废水
        3.1.2 实验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酱油废水水质分析
        3.2.2 酱油废水蛋白质、多糖含量分析
        3.2.3 酱油废水有毒有害物质分析
        3.2.4 螺旋藻生物量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酱油废水资源化培养螺旋藻的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螺旋藻基本营养成分含量及分析
        4.2.2 螺旋藻色素的吸收光谱与荧光图谱分析
        4.2.3 螺旋藻藻蓝蛋白的吸收光谱与荧光图谱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酱油废水资源化螺旋藻高附加值成分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螺旋藻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含量
        5.2.2 螺旋藻抗氧化能力
        5.2.3 螺旋藻矿物质含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次血红素六肽生物功能及其对牙周炎治疗的研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牙周炎
    1.2 氧化应激与口腔疾病的关系
        1.2.1 氧化应激
        1.2.2 氧化应激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1.2.3 氧化应激与咀嚼肌疾病
        1.2.4 氧化应激与口腔癌及癌前病变
        1.2.5 氧化应激与牙周炎的关系
    1.3 口腔中过氧化物酶系统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1.4 过氧化物模拟酶
        1.4.1 金属纳米粒子过氧化物模拟酶
        1.4.2 金属卟啉过氧化物模拟酶
        1.4.3 过氧化物模拟酶的研究现状
        1.4.4 过氧化物模拟酶的应用
        1.4.5 过氧化物模拟酶在口腔治疗中的应用
        1.4.6 次血红素六肽(DhHP-6)过氧化物模拟酶
    1.5 选题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DhHP-6过氧化物酶活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DhHP-6的鉴定
        2.2.2 DhHP-6的结构表征
        2.2.3 DhHP-6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检测
        2.2.4 影响DhHP-6催化苯酚反应的因素
        2.2.5 DhHP-6与HRP催化苯酚的动力学研究
        2.2.6 DhHP-6近端配体的关键作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DhHP-6的分子结构表征
        2.3.2 DhHP-6酶活性的测定
        2.3.3 影响DhHP-6酶活性的因素
        2.3.4 DhHP-6与HRP以苯酚为底物的酶动力学分析
        2.3.5 近端配体的关键作用
        2.3.6 DhHP-6过氧化物酶催化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hHP-6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抗氧化的作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试剂
        3.1.2 仪器
        3.1.3 细胞株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细胞来源鉴定
        3.2.3 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
        3.2.4 DhHP-6对细胞存活率及细胞形态影响的检测
        3.2.5 H_2O_2对细胞存活率及细胞形态影响的检测
        3.2.6 DhHP-6+H_2O_2 对细胞存活率及细胞形态影响的检测
        3.2.7 细胞内GSH、CAT含量的检测
        3.2.8 细胞内MDA含量的检测
        3.2.9 细胞内ROS生成水平的检测
        3.2.10 细胞内caspase3、8、9 蛋白活性的检测
        3.2.11 细胞凋亡的检测
        3.2.12 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含量的检测
        3.2.13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GFs细胞的原代培养
        3.3.2 HGFs细胞来源鉴定
        3.3.3 不同浓度DhHP-6对细胞活力及形态的影响
        3.3.4 不同浓度H_2O_2对细胞活力及形态的影响
        3.3.5 DhHP-6对H_2O_2 诱导的细胞存活率及形态的影响
        3.3.6 DhHP-6 对细胞内ROS生成的影响
        3.3.7 DhHP-6 对细胞内CAT含量的影响
        3.3.8 DhHP-6 对细胞内GSH含量的影响
        3.3.9 DhHP-6 细胞内MDA含量的影响
        3.3.10 DhHP-6 对细胞caspase3、caspase8、caspase9 活性的影响
        3.3.11 DhHP-6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3.12 DhHP-6 对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hHP-6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抗炎抗氧化作用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试剂
        4.1.2 仪器
        4.1.3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动物处置流程
        4.2.2 建立大鼠牙周炎动物模型
        4.2.3 建模大鼠纳入标准
        4.2.4 分组及给药方法
        4.2.5 大鼠的观察指标
        4.2.6 DhHP-6 对大鼠血清中GSH、CAT、SOD含量的影响
        4.2.7 DhHP-6 对大鼠牙龈组织中GSH、CAT、SOD含量的影响
        4.2.8 DhHP-6 对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
        4.2.9 Micro-CT评估牙槽骨丢失量
        4.2.10 大鼠肝功的测定
        4.2.11 组织学HE染色观察大鼠主要脏器的损伤情况
        4.2.12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大鼠牙周炎模型的建立情况
        4.3.2 大鼠身体状况及口腔情况
        4.3.3 DhHP-6 提高大鼠血清内GSH、SOD、CAT的含量
        4.3.4 DhHP-6 提高大鼠牙龈组织中GSH、SOD、CAT的含量
        4.3.5 DhHP-6 降低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的含量
        4.3.6 大鼠牙槽骨Micro-CT扫描结果
        4.3.7 大鼠肝功的检测
        4.3.8 大鼠内脏组织HE染色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氧化纳米金刚石过氧化物酶模拟物合成及抗牙周致病菌感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英文缩写名称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牙周病
        1.2.1 概述
        1.2.2 牙周病主要致病因素
        1.2.3 牙周病的抗菌治疗
    1.3 纳米酶
        1.3.1 概述
        1.3.2 纳米酶的抗菌原理
        1.3.3 碳基纳米酶在抗菌领域的应用
    1.4 纳米金刚石
        1.4.1 概述
        1.4.2 ND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5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论文的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氧化纳米金刚石的制备及其酶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O-NDs的制备
        2.3.2 TEM检测O-NDs的形貌
        2.3.3 Zeta电位测定
        2.3.4 X‐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检测O-NDs的氧含量
        2.3.5 O-NDs的分散性检测
        2.3.6 O-NDs的酶活性分析
        2.3.7 荧光检测羟基自由基
    2.4 结果与讨论
        2.4.1 O-NDs的表面形貌
        2.4.2 Zeta电位检测
        2.4.3 NDs及 O-NDs的 XPS测定
        2.4.4 O-NDs的分散性检测
        2.4.5 O-NDs过氧化物酶样活性测定
        2.4.6 对苯二甲酸(TA)荧光实验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O-NDS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细胞
        3.3.2 细胞鉴定
        3.3.3 细胞生长曲线
        3.3.4 O-NDs对 HGFs的细胞毒性实验
        3.3.5 O-NDs对 HGFs细胞黏附的影响
        3.3.6 O-NDs对 HGFs细胞迁移的影响
        3.3.7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细胞培养及鉴定
        3.4.2 细胞生长曲线
        3.4.3 O-NDs对 HGFs细胞毒性的检测
        3.4.4 O-NDs对 HGFs细胞形态的影响
        3.4.5 O-NDs对 HGFs细胞粘附的影响
        3.4.6 O-NDs对 HGFs细胞迁移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H_2O_2/O-NDS抗菌系统抗牙周致病菌的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2.3 培养基配置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菌复苏与培养
        4.3.2 细菌生长曲线
        4.3.3 菌斑生物膜的建立
        4.3.4 细菌存活率实验
        4.3.5 平板法抑菌实验
        4.3.6 液体培养法抗菌实验
        4.3.7 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
        4.3.8 单菌种菌斑生物膜的活/死菌染色
        4.3.9 多菌种菌斑生物膜的活/死菌染色
        4.3.10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细菌生长曲线
        4.4.2 细菌存活率检测抑菌浓度
        4.4.3 平板法检测H2O2/O-NDs抗菌系统杀菌能力
        4.4.4 细菌OD值检测H2O2/O-NDs抗菌系统抑菌性
        4.4.5 扫描电镜检测细菌形态
        4.4.6 H_2O_2/O-NDs抗菌系统抗菌斑生物膜的活性
        4.4.7 H_2O_2/O-NDs抗菌系统对菌斑生物膜的破坏作用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H2O2/O-NDS抗菌系统对大鼠牙周感染的治疗及安全性评价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设备
        5.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5.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动物饲养
        5.3.2 建立动物模型
        5.3.3 体内抗菌实验
        5.3.4 H&E染色
        5.3.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5.3.6 溶血性实验
        5.3.7 体内长期毒性评价
        5.3.8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动物模型的建立
        5.4.2 H2O2/O-NDs抗菌系统对大鼠牙周感染的影响
        5.4.3 H2O2/O-NDs抗菌系统对大鼠牙周的抗菌作用
        5.4.4 H_2O_2/O-NDs抗菌系统对大鼠牙龈的组织学染色
        5.4.5 H_2O_2/O-NDs抗菌系统对大鼠牙龈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5.4.6 H_2O_2/O-NDs抗菌系统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5.5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致谢

(4)新型载药基台和TNFR1-PLAD在种植体周围炎症防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新型载药基台在种植体周围炎症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实验一 载药基台的设计制备与表面分析
    实验二 载药基台系统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实验三 载药基台系统对种植体植入早期菌斑形成的影响研究
    实验四 载药基台系统对种植体周围炎症进展的影响研究
第二部分 TNFR1-PLAD作为抗TNF药物应用于种植体周围炎症治疗的可能性初探
    实验一 TNFR1-PLAD质粒的构建及在人牙龈成纤维细胞中的过表达
    实验二 炎症环境下过表达TNFR1-PLAD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影响..
    实验三 壳聚糖—PLAD质粒缓释微球的制备和性能检测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页
致谢

(5)五种植食性动物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肠道菌群与动物健康
    2 宿主与肠道菌群协同进化概念的提出
    3 宿主与肠道菌群协同进化的证据
        3.1 肠道菌群与人类进化
        3.2 肠道菌群与哺乳动物进化
        3.3 其它证据
    4 无菌动物模型的的建立与应用
        4.1 无菌动物的概念及意义
        4.2 斑马鱼作为模式动物的优势
    5 转录组的概述
    6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五种植食性动物肠道菌群与宿主协同进化趋势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1.2.1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2.2 试验主要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高通量测序 DNA提取及Miseq测序
        1.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1.3.3 粪样挥发性脂肪酸的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信息
        2.2 五种植食性动物肠道菌群组成
        2.3 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2.4 物种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分析
        2.5 菌群种类差异性分析
        2.6 PICRUSt微生物基因组预测及挥发性脂肪酸检测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章 野生与圈养羚牛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野生圈养粪样的采集
        1.2 仪器与试剂
        1.2.1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2.2 试验主要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肠道菌群DNA提取及Miseq测序
        1.3.2 Miseq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
        1.3.3 肠道细菌16S r RNA V3 区扩增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1.3.4 羚牛个体优势菌群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2 结果
        2.1 高通量测序信息
        2.2 高通量测序对比野生圈养羚牛肠道菌群组成与多样性
        2.3 PCR-DGGE对比野生圈养羚牛肠道菌群
        2.4 荧光定量PCR分析个体因素对羚牛肠道菌群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16S r 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腹泻与健康川金丝猴肠道菌群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川金丝猴粪样的采集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1.2.1 主要实验仪器
        1.2.2 主要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肠道菌群DNA提取及Miseq高通量测序
        1.3.2 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
        1.3.3 细菌毒力因子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1.3.4 粪样挥发性脂肪酸的检测
        2.结果
        2.1 高通量测序信息
        2.2 健康和腹泻川金丝猴肠道菌群差异
        2.3 不同年龄健康川金丝猴肠道菌群差异
        2.4 MENAP网络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粪便移植五种动物肠道菌群对无菌斑马鱼转录组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1.1.1 主要实验仪器
        1.1.2 主要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无菌斑马鱼的生产
        1.2.2 无菌检测
        1.2.3 五种动物肠道菌群粪移植
        1.2.4 RNA的提取
        1.2.5 转录组建库测序
        1.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1.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2.结果
        2.1 无菌检测
        2.2 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估
        2.3 斑马鱼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2.4 不同组斑马鱼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2.5 反转录定量PCR检测斑马鱼先天性免疫及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部分 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高氧液抑制根管内常见致病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高氧液对根管内常见致病菌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高氧液对根管内三种常见致病菌作用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高氧液对感染根管内常见致病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EGCG抗肺炎链球菌溶血素和分选酶A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肺炎链球菌研究进展
        1.1 微生物学特点
        1.2 流行病学特点
        1.3 致病机理
    第2章 肺炎链球菌主要毒力因子研究概况
        2.1 多糖荚膜
        2.2 表面蛋白
        2.3 溶血素
    第3章 基于抗毒力策略的抗菌药物研发概况
        3.1 抑制致病菌群体感应系统
        3.2 抑制Ⅲ型分泌系统
        3.3 抑制细菌的早期粘附
        3.4 抗毒素
    第4章 茶多酚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4.1 抗癌
        4.2 抗氧化
        4.3 抗病毒
        4.4 抗菌
        4.5 调节代谢
        4.6 神经保护作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EGCG抗肺炎链球菌溶血素活性及其机制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EGCG抗肺炎链球菌分选酶A活性及其机制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EGCG对肺炎链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治疗学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EGCG抗肺炎链球菌溶血素和分选酶A活性的作用位点确证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8)卵泡刺激素受体在根尖周炎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一 卵泡雌激素(FSH)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 FSH在卵巢切除后大鼠根尖周病进展中的作用
        实验一 FSH可促进大鼠根尖周炎所致的骨破坏
        实验二 FSH促进绝经后根尖周炎骨吸收的作用机制
文献综述二 FSHR:一种新型的恶性肿瘤生物学标记?
    第二部分 FSH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作用
        实验一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FSHR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
        实验二 FSHR过表达对scc25、scc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9)云南蜂胶抑制牙周主要致病菌活性成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一 蜂胶抑菌有效部位主要成分的分析和分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实验二 蜂胶抑菌有效部位中提取分离的各化合物对牙周主要致病菌的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蜂胶中咖啡酸苯乙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NCG及组合物、益生菌制剂对母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N-氨甲酰谷氨酸和维生素 C 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1.1 N-氨甲酰谷氨酸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1.1.1 饲料中添加 NCG 对妊娠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1.1.2 饲料中添加 NCG 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1.1.3 饲料中添加 NCG 对哺乳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1.1.4 饲料中添加 NCG 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1.1.5 饲料中添加 NCG 对公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1.1.6 NCG 在抗氧化抗应激以及免疫方面的作用
        1.1.7 NCG 的优点
        1.1.8 NCG 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2 维生素 C 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2 复合益生菌制剂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2.1 益生菌概述
        2.1.1 益生菌的定义
        2.1.2 益生菌的特征
        2.1.3 益生菌的菌种
        2.1.4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
        2.2 猪消化道微生态系统
        2.2.1 猪消化道菌群结构
        2.2.2 肠道菌群作用
        2.2.3 母猪消化道菌群平衡
        2.3 益生菌制剂的发展和使用方法
        2.3.1 益生菌制品发展
        2.3.2 益生菌制剂形式和使用方式
        2.4 益生菌在母猪上的应用
        2.4.1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
        2.4.2 改善母猪肠道健康,减少仔猪腹泻
        2.4.3 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
        2.4.4 提高母猪免疫力,促进仔猪的发育
        2.5 益生菌在仔猪上的应用
        2.5.1 益生菌制剂在哺乳仔猪中的应用
        2.5.2 益生菌制剂在断奶仔猪中的应用
        2.6 益生菌制剂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NCG 及其与 Vc 组合添加对不同阶段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材料与仪器
        1.3 试验取样
        1.4 测定指标
        1.4.1 采食量
        1.4.2 母猪繁殖性能
        1.4.3 血清指标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母猪生产性能的测定
        2.2 母猪血液免疫及抗热应激指标测定
        2.3 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实验二:复合益生菌制剂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材料与仪器
        1.3 试验取样
        1.4 测定指标
        1.4.1 生长性能指标
        1.4.2 血清指标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仔猪生长性能测定
        2.2 仔猪血液生化指标以及免疫指标测定
        2.3 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附录:血液指标测定-酶联免疫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四、过氧化物酶系统对口腔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存活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酱油废水培养螺旋藻及其营养成分分析[D]. 钟慧祺. 南昌大学, 2021
  • [2]次血红素六肽生物功能及其对牙周炎治疗的研宄[D]. 闫嘉晴. 吉林大学, 2020(03)
  • [3]氧化纳米金刚石过氧化物酶模拟物合成及抗牙周致病菌感染研究[D]. 方蛟. 吉林大学, 2020(03)
  • [4]新型载药基台和TNFR1-PLAD在种植体周围炎症防治中的作用研究[D]. 张爽. 武汉大学, 2019(06)
  • [5]五种植食性动物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比较研究[D]. 祝辉.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8)
  • [6]高氧液抑制根管内常见致病菌的实验研究[D]. 车蕾.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7]EGCG抗肺炎链球菌溶血素和分选酶A的作用及机制[D]. 宋盟. 吉林大学, 2017(11)
  • [8]卵泡刺激素受体在根尖周炎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D]. 钱华. 武汉大学, 2015(01)
  • [9]云南蜂胶抑制牙周主要致病菌活性成分的实验研究[D]. 王星.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10]NCG及组合物、益生菌制剂对母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D]. 郭勇. 甘肃农业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过氧化物酶系统对口腔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生存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