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宋振伟,张金渝,史利玉,严明理,杨新泉,杜生明[1](2017)在《近20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棉花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领域申请及资助项目分析》文中认为为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和棉花科研项目申请,本文以1995―2014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棉花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领域面上基金、青年基金与地区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项目数据为依据,对棉花遗传育种和栽培生理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棉花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张江丽,董文琦,杜晓东[2](2015)在《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现状与野十三五冶发展重点》文中指出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创新发展,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作者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作物遗传育种学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从基因组学、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新基因挖掘、作物杂种优势机理及利用、分子标记育种、分子设计育种、作物细胞工程和诱变育种等方面分析了"十三五"重点发展的方向。
焦茂兴,李润根,刘苏铭,刘小林[3](2015)在《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宜春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以宜春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例,分析了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思路、规划、建设措施和成效,探讨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建议。
刘正辉,杨建昌,王大刚,杨新泉[4](2015)在《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状况》文中研究表明作物栽培学是以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生产为目标,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环境改善的应用基础学科。本文主要基于2001—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和地区基金的资助情况,通过与作物遗传育种等相近二级学科的比较,分析作物栽培学科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主要结论如下:稳定增长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作物栽培学科发展提供了持续支撑;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在研究方向和内容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格局;与作物遗传育种等学科相比,作物栽培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突出表现在申报体量小,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等更少,这是制约作物栽培学科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需要加大青年骨干和杰出人才的培养,坚持服务我国作物生产的行业导向,加强学科之间、学科内部及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善于从实践中提炼有价值的、学科特色鲜明的重大科学问题,完善、夯实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
邹华文,王道杰,边秀秀,商海红,杨新泉[5](2015)在《近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领域项目申请情况分析》文中提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以15年(1998—2012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面上类项目申请数据为依据,对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从研究领域和研究层次2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数据显示,15年来稻、麦类各类型项目申请量呈上升趋势,其中稻类项目的申请总量高于麦类项目。从研究领域来看,稻类研究项目申请量最多的是发育生物学,占稻类申请量的37.4%;其次是抗性,占27.6%。麦类作物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性研究领域上,占麦类申请量的38.1%;其次是发育及品质,分别占23.7%和21.5%。从研究层次来看,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稻类研究领先于小麦研究。稻类研究项目申请量最多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占稻类申请量的41.6%;其次是分子标记与基因定位,占28.8%。麦类研究申请量最多的是分子标记与基因定位,占麦类申请量的36.5%;其次是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占28.2%。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建议今后在继续加强对围绕高产、优质、高效、抗逆等研究持续资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将基因组学、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与传统作物学相结合的基础研究。
黄敏玲,吴建设,钟海丰,罗远华,钟淮钦[6](2014)在《福建省花卉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指出花卉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随着花卉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数量上,对品质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对技术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自主创新品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花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我国花卉育种系统研究起步较晚,对优良品种的繁育技术研究较少,大多数优良品种的种球和种苗主要依靠进口,产业发展受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7](2013)在《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农计发[2013]15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垦)厅(委、局),部属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部组织编制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现予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王松良[8](2012)在《用生态学思维重构传统农学学科:生产生态学的角色》文中指出传统农学学科与专业源于近代试验科学的还原论思维,并在工业革命巨大成功的推动下不断分化,失去了对农业生物与资源环境关系即农业生态系统机制的整体把握;而且,由于过多依赖外源化石能源的投入和若干高产作物品种的单一种植,不断丧失农业内部可持续性,使人类面临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双重危机.因此,农学学科及其教育体系的重构日益迫切.将农学与生态学联姻,建立以农业生态学为核心理论、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为核心技术,特别是创建"生产生态学",以之融合农学学科下属2个二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与"作物遗传育种学"之间的鸿沟,将从意识论和方法论上为真正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学科、科学和教育基础.
杨新泉,张亚黎,田红玉,江正强,彭喜春[9](2012)在《地区科学基金对地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进步作用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统计了19982011年的14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农学基础和作物学学科对地区科学基金的资助情况,分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对地区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以及在农业科技进步中发挥的作用。
王松良[10](2011)在《作为学科与专业的“农学”之历史反思与体系再构——以农业生态学作为新农学的核心理论科目》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农学学科的形成源于欧洲工业革命主导的实验科学归纳论思维,取得农业产量巨增的同时,却破坏了农业可持续性赖以维持的自然基础。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日益清晰,农学学科及其教育体系的重构也日益迫切。联姻生态学,建立以"农业生态学"为核心科目的新农学理论体系,并据此调整和拓宽"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等农学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建立以"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为核心的新农学应用体系,以融合现代生物工程、生态工程、信息工程和材料工程技术;也意味着我国"古代"演绎论和西方"近代"归纳论携手为实现"现代"可持续农业(低碳农业)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二、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近20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棉花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领域申请及资助项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2 近20 a棉花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领域基金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 |
3 近20 a棉花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领域项目申请分析 |
3.1 棉花遗传育种项目申请分析 |
3.1.1 棉花遗传育种项目研究领域。 |
3.1.2 棉花遗传育种项目研究层次分析。 |
3.2 棉花栽培生理项目申请分析 |
3.2.1 棉花栽培生理项目研究领域分析。 |
3.2.2 棉花栽培生理领域项目研究层次分析。 |
4 棉花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领域研究动态分析 |
4.1 棉花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 |
4.2 棉花遗传育种领域研究动态分析 |
4.3 棉花栽培生理领域研究动态分析 |
5 今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棉花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领域需关注的研究方向 |
(2)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现状与野十三五冶发展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主要研究进展 |
1.1 基因组学等新技术广泛渗透 |
1.2 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能力显着增强 |
1.3 作物新基因发掘取得重大进展 |
1.4 作物杂种优势分子机理逐步解析 |
1.5 分子标记育种技术应用日臻成熟,作物育种效率显着提升 |
1.6 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初步建立 |
1.7 作物细胞工程和诱变育种快速发展 |
2 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趋势 |
2.1 作物重要性状遗传基础研究 |
2.2 作物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 |
2.3 作物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技术 |
2.4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
2.5 基于全基因组的分子设计育种技术 |
2.6 规模化基因挖掘 |
2.7 细胞工程技术 |
2.8 作物强优势杂交种选育 |
2.9 应对气候变化作物新品种创制 |
(3)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宜春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1.1 明确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 |
1.2 制定建设目标, 规划学科建设 |
1.3 建设措施和成效 |
1.3.1 立足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 凝练学科方向, 优化调整学科结构 |
1.3.2 加大内培外引力度, 重视人才团队建设 |
1.3.3 改善科研条件, 构筑学科平台 |
1.3.4 增强创新能力,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
1.3.5 瞄准地方产业, 加强合作交流, 培养应用型人才 |
1.3.6 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学科管理水平 |
2 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
3 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4)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的任务和作用 |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的支持 |
三、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
1.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水平大幅度提高 |
2.作物栽培学研究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 |
3.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经费不足 |
4.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队伍有待进一步扩大 |
5.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领域科研骨干和杰出人才不足 |
四、提升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的对策和建议 |
1.增加经费投入 |
2.坚持行业导向 |
3.突出学科特色 |
4.构建研究体系 |
5.凝练重大问题 |
6.加强合作交流 |
7.培养青年人才 |
五、总结 |
(5)近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领域项目申请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近15年稻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领域基金项目申请情况比较分析 |
2 近15年稻类作物遗传育种面上项目分析 |
2.1 近15年稻类作物遗传育种面上项目研究领域分析 |
2.2 近15年稻类作物遗传育种面上项目研究层次分析 |
3 近15年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面上项目分析 |
3.1 近15年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面上项目领域分析 |
3.2 近15年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面上项目研究层次分析 |
4 近15年稻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动态比较分析 |
4.1 近15年稻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面上项目研究领域比较分析 |
4.2 近15年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面上项目研究层次比较分析 |
5 今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稻麦遗传育种学领域需关注的研究方向 |
(6)福建省花卉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花卉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
1.1 我国花卉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
1.1.1 花卉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1.1.2 花卉常规育种研究现状 |
1.1.3 花卉诱变育种研究现状 |
1.1.4 花卉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现状 |
1.1.4. 1 组织培养与育种 |
1.1.4. 2 基因工程育种 |
1.2 国外花卉遗传育种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花卉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1.2.2 国外花卉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
2 花卉遗传育种研究发展趋势预测 |
2.1 重视花卉优良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利用 |
2.2 育种技术更多地得到交叉应用, 育种目标将与效益紧密结合 |
2.3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花卉遗传育种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
3 我国花卉遗传育种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3.1 我国花卉遗传育种研究面临的挑战 |
3.1.1 育种工作基础薄, 人才缺, 时间短。 |
3.1.2 新品种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育种积极性不高。 |
3.1.3 栽培中大量优良品种的退化与丢失。 |
3.1.4 花卉育种缺乏长远规划, 工作重点不突出。 |
3.2 我国花卉遗传育种研究面临的机遇 |
3.2.1 国家花卉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
3.2.2 我国丰富的花卉种质遗传资源。 |
3.2.3 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 |
4 我国花卉遗传育种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
4.1 发展思路 |
4.2 发展目标 |
5 我国花卉遗传育种发展的战略任务 |
5.1 加强花卉种质资源保护、挖掘与创新利用 |
5.2 持续稳定常规育种在花卉育种中的基础作用 |
5.3 强化发展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为主的生物技术 |
5.4 利用航天技术, 积极开展空间诱变育种 |
6 我国花卉遗传育种发展的战略对策 |
6.1 重视植物育种者权利,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6.2 积极引进优良品种, 缩小与国外品种差距 |
6.3 发挥我国资源优势, 强化本土化花卉育种 |
6.4 加大科技投入, 进行联合攻关 |
7 福建省花卉遗传育种的研究现状、形势与对策 |
7.1 福建省花卉遗传育种的研究现状 |
7.2 福建省花卉遗传育种面临的新机遇 |
7.2.1 新形势为花卉遗传育种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7.2.2“海西”战略将有效推动我省花卉遗传育种研究 |
7.2.3 国际花卉产业竞争对我省花卉遗传育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
7.3 福建省花卉遗传育种发展对策 |
7.3.1 加强品种资源收集, 建立特色花卉种质资源库 |
7.3.2 建立品种资源综合评价体系, 提高品种资源利用效率 |
7.3.3 加强完善常规育种创新技术体系 |
7.3.3. 1 引种 |
7.3.3. 2 选择育种 |
7.3.3. 3 杂交育种 |
7.3.4 积极构建现代育种创新技术体系 |
7.3.4. 1 诱变育种 |
7.3.4. 2 倍性育种 |
7.3.4. 3 分子育种 |
7.3.5 加强闽台合作, 建立花卉育种创新平台 |
7.3.6 拓宽育种研究种类, 加强花卉新产品研发 |
7.3.7 加强现代种业商业化开发 |
7.3.8 加大政策扶持, 整合科研力量, 做好育种长期规划 |
(9)地区科学基金对地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进步作用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农学基础与作物学学科地区科学基金资助情况 |
2 具体案例 |
2.1 石河子大学 |
2.1.1 地区科学基金成为培养和稳定边疆基础研究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摇篮 |
2.1.2 地区科学基金为西部高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平台搭建提供了保障 |
2.1.3 地区科学基金是西部地区高校科研实力提升的助推器 |
2.1.4 地区基金对西部地区高校突出区域特色、凝练学科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
2.2 江西农业大学 |
2.2.1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为该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平台搭建提供了重要支撑 |
2.2.2 地区科学基金为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创新研究团队提供了平台 |
3 结束语 |
(10)作为学科与专业的“农学”之历史反思与体系再构——以农业生态学作为新农学的核心理论科目(论文提纲范文)
1 作为学科与专业的“农学”的历史反思 |
1.1 总体反思 |
1.2 学科建设反思 |
2 以农业生态学为核心的农学学科体系再构 |
2.1 建立1个理论核心——农业生态学 |
2.2 改造传统的3个农学分支 |
2.2.1 从耕作学到农作学 |
2.2.2 从作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到生产生态学 |
2.3 构建1个技术体系:农业生态系统管理 |
3 结语 |
四、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近20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棉花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领域申请及资助项目分析[J]. 宋振伟,张金渝,史利玉,严明理,杨新泉,杜生明. 棉花学报, 2017(01)
- [2]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现状与野十三五冶发展重点[J]. 张江丽,董文琦,杜晓东. 河北农业科学, 2015(06)
- [3]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宜春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例[J]. 焦茂兴,李润根,刘苏铭,刘小林. 宜春学院学报, 2015(06)
- [4]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状况[J]. 刘正辉,杨建昌,王大刚,杨新泉. 中国基础科学, 2015(02)
- [5]近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领域项目申请情况分析[J]. 邹华文,王道杰,边秀秀,商海红,杨新泉. 作物学报, 2015(05)
- [6]福建省花卉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黄敏玲,吴建设,钟海丰,罗远华,钟淮钦. 海峡科学, 2014(01)
- [7]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2013(06)
- [8]用生态学思维重构传统农学学科:生产生态学的角色[J]. 王松良.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8)
- [9]地区科学基金对地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进步作用的分析[J]. 杨新泉,张亚黎,田红玉,江正强,彭喜春. 生命科学, 2012(01)
- [10]作为学科与专业的“农学”之历史反思与体系再构——以农业生态学作为新农学的核心理论科目[J]. 王松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