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性能耐火耐候建筑用钢自动埋弧焊焊评试验中的裂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李昭东,张可,王文涛,杨忠民,雍岐龙[1](2021)在《多元微合金化耐火钢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对于建筑材料强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结构用钢的组织类型也由铁素体/珠光体向铁素体/贝氏体、全贝氏体和多相多尺度亚稳(M3)组织方向发展。耐火钢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和良好的耐火安全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及大跨度建筑中。对于耐火性能的调控方式也从高成本的高Mo(≥0.40%)加单一元素的微合金化为主的方式向经济型的节Mo(≤0.30%)加Nb、V和Ti等多元复合微合金化方式发展。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耐火钢的发展历史、产品种类和应用工程以及提高耐火钢室温强度和耐火性能的理论和技术,对比研究了不同组织和微合金元素的耐火性能的差异。研究表明,多元复合微合金化钢在室温和600℃高温的性能要优于单一元素的微合金化钢的性能,因此提出了多元复合微合金纳米碳化物遇火析出增强高温耐火性能的新思路。针对Q345~Q690不同强度级别耐火钢,形成了差异化的合金与组织设计及其热轧/热处理技术,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不同强度级别耐火钢的组织类型,阐明了典型多元复合微合金化耐火钢升温-加载过程中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采用透射电镜(TEM)、物理化学相分析和三维原子探针(3DAP)等研究方法观察和统计热轧态、不同热处理态和600℃高温拉伸态析出相的分布、尺寸和数量,探讨了纳米碳化物高温沉淀强化、基体组织高温稳定的耐火机理。研究表明,经过弛豫处理的Q345级别钢板为先共析铁素体+少量贝氏体/珠光体组织,具有较高的细晶和沉淀强化增量;轧后直接进行层流冷却的Q345级别钢板为全贝氏体组织,有着较高的位错和固溶强化增量,600℃拉伸的屈服强度(Yield Strength,YS)仍能达到327 MPa。Q460级别钢板为全贝氏体组织,600℃时组织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随着在600℃时保温时间的延长,直径小于10 nm的纳米析出相显着增加。Q690级别钢板为马氏体+亚稳奥氏体+纳米析出相和低碳高强贝氏体组织,室温下具有690 MPa的屈服强度和良好的延伸性能,经600℃高温拉伸试验后,其屈服强度不低于室温标准屈服强度的2/3。采用多元微合金化设计、遇火纳米析出强化的调控思路可实现Q345~Q690不同级别耐火钢的耐火功能。
徐咏雷[2](2018)在《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整体稳定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结构钢材在火灾引起的高温下将失去大部分强度和刚度,会造成建筑钢结构的破坏甚至倒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生产了新型WGJ高性能耐火结构钢,兼具强度高、耐火、耐候等特性。本文以WGJ高性能耐火钢的研制为基础,研究了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包括轴压构件与受弯构件,即柱与梁)在常温与高温下的整体稳定性能与设计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性能耐火钢的材料力学性能研究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其材料性能的特殊性将对结构整体稳定产生影响。本文进行了常温与高温下的标准材性试件静力拉伸试验,测定钢材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并拟合得到不同温度下的钢材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公式。(2)结合高强钢与高性能钢构件的研究经验,截面残余应力是影响构件整体稳定的因素之一。本文采用分割法测量了3个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截面试件的残余应力分布,研究了板件宽厚比、板件间残余应力的相互关系、钢材耐火性能等因素对残余应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焊接残余应力分布模型与计算公式,为构件整体稳定性能研究奠定了基础。(3)对不同截面尺寸、长细比的7个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轴压试件、6个受弯试件进行常温下的静力加载试验研究,研究其失稳模态与极限承载力。(4)建立了焊接工形构件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与本文及国内外其他学者的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在常温与高温下的可靠性。采用经过验证的有限元模型,编写了Python语句进行参数化建模,对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在常温与高温下的整体稳定性能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了几何初始缺陷、截面残余应力、钢材力学性能、温度等参数对整体稳定性能的影响。(5)通过大量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到耐火钢焊接工形轴压构件、受弯构件在常温与高温下的整体稳定承载力,并将计算结果与各国规范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与《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提出改进意见,建立了适用于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的常温与高温整体稳定设计方法,推动耐火钢构件在我国的工程应用。
郭奇[3](2017)在《500qE桥梁钢埋弧焊剂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针对Q500qE高强钢的埋弧焊接研制开发出一种新型CaO-CaF2-MgO-Al2O3-SiO2为主的氟碱型渣系焊剂。使用制备的烧结焊剂,通过熔敷金属试验、对接焊试验充分分析其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考虑到桥梁钢结构在周期载荷服役条件下对抗裂纹和低温冲击韧性有较高的要求,桥梁构件向高强度、大跨度、重载荷方向发展。在设计焊剂配方时严格控制杂质元素S、P含量,综合考虑CaO可以提高渣的碱度,提高焊剂抗大电流能力;CaF2作为造渣剂、稀释剂并起去氢的作用;MgO提高焊剂碱度,同时也是主要造渣成分;Al2O3主要作用是造渣,提高熔渣粘度,增大熔渣表面张力;SiO2作为酸性氧化物,可以降低熔渣碱度,有利于改善脱渣。经过采用均匀设计法,设计12组焊剂配方,通过试焊,观测焊缝成型状态、咬边、气孔和粘渣等缺陷,并对成分做进一步改善。使用制备的X105-3焊剂,匹配直径φ4.0 mm的H65Q焊丝进行熔敷金属试验,共熔敷6层13道。焊接工艺参数控制为:电流500-550A,电压32V,焊速50cm/min。加工熔敷金属试样,测得拉棒屈服强度为576MPa,抗拉强度为672MPa,拉棒伸长率达到30%,-40℃低温冲击韧性为191J。对焊缝处微观组织使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测分析得到:焊缝处主要分布着大量均匀细小的针状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热影响区出现少量的侧板条状铁素体。X105-3焊剂的熔敷金属扩散氢含量为4.51 ml/100g、4.67 ml/100g、3.80 ml/100g。通过对接20mm厚度的Q500qE钢板,开单面V形坡口,从坡口方向先正面焊4层6道,反面清根处理后焊2层3道,层间温度控制在120℃左右。焊接工艺参数为:电流500-550A,电压30-32V,焊速50cm/min。通过测试拉棒力学性能得到:焊接接头横向拉伸为653MPa,拉伸断裂位置在母材区,-40℃低温冲击韧性为160J。焊接接头焊缝处和母材的微观组织都分布着大量均匀细小的针状铁素体,接头焊缝中心位置夹杂着珠光体组织。因为采用多层多道焊,在每一道焊缝界面处,焊接热循环过程会限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前一层对后一层预热处理,后一层又对前一层相当于回火处理,提高了焊缝的力学性能。焊缝中心区域维式硬度为234.19,低于母材300.61。焊缝区域软化现象较为明显。焊缝中Mn元素含量为1.327%,含量较高有利于锰元素的过渡,降低焊缝韧性-脆性转变温度和奥氏体向铁素体的转变温度,从而抑制高温铁素体的生成,有利于焊缝中针状铁素体的形成。
李冰[4](2016)在《爆炸焊接复合板结合界面不均匀性研究》文中提出爆炸焊接复合板兼具着各个组元金属的优良特性,与单一材料相比,有着更优异的综合性能和成本优势,被广泛地应用在航空航天、石油天然气、军工、船舶及核工业等领域。炸药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使两侧的金属表面建立原子间的结合力,实现牢固的冶金结合。本文通过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超微载荷显微硬度计、纳米压痕仪及电化学工作站对爆炸复合板结合界面的微观组织结构、缺陷、元素扩散、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进行研究,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爆炸复合板结合界面呈正弦波状,存在着直接结合和熔化层结合。基板侧发生强烈的塑性变形,分为细晶区、纤维区、扭转区和原始组织。退火处理后,细晶区组织发生再结晶,形成细小等轴晶粒;纤维区晶粒沿爆轰方向被拉成纤维状,片层状渗碳体破碎、球化。扭转区组织变形量相对较小。复板侧组织分为细晶区和原始组织,组织表面出现流变线。基板侧有脱碳现象,在界面处形成一条超细晶粒带。界面处存在漩涡和熔化层,漩涡具有由表层等轴细晶区、柱状树枝晶、中心胞状晶和等轴树枝晶混合区三个区域构成。爆炸焊接结合界面处Fe、Ni和Cu元素含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直接结合方式的元素过渡区域窄,熔化层结合方式的元素过渡区域较宽。爆炸复合板结合界面处的硬度高于原始组织的硬度。各区域铁素体的硬度关系为纤维区(2.17Gpa)>扭转区(2.11Gpa)>原始组织(1.94Gpa),珠光体硬度的变化趋势为扭转区(2.56Gpa)>纤维区(2.50Gpa)>原始组织(2.41Gpa),各区域的弹性模量与纳米硬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复板侧的细晶区显微硬度最高,复板侧细晶区的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高于原始组织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复板Monel400在3.5%NaCl水溶液中腐蚀电流小,腐蚀电位高,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复合板结合界面的耐蚀性明显下降,基板的抗腐蚀性能最差。
王利文[5](2014)在《自动埋弧焊在压力容器上的焊接工艺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更好的解决在焊接冶金设备转炉炉身等厚壁压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复试验,从而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埋弧焊焊接方案。该设计方案主要从焊接材料选用以及焊接坡口进行分析。文章提出,在进行钢板焊接之前,需要参照相关的参数,需要保障焊接需求,这样才能提升焊接工艺水平。
钟芳凯[6](2013)在《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方案编制要点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的成熟,国内超高层建筑的数量逐渐增多,超高层建筑的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显示出了美观性强、实用性强等特点,为了满足用户对于美观和功能性的需求,超高层钢结构施工难度越来越大,为了保证超高层钢结构施工的有效性,满足超高层钢结构施工的需求,保证超高层钢结构施工能够有效进行,我们在施工之前,需要结合施工图纸和施工地点的现场情况,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并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执行,从根本上提高超高层钢结构的施工质量,提高超高层建筑的实用性。为此,我们要对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方案的编制要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胡晓波,徐锴,廖永平,王纯,吴伟,邹力维[7](2012)在《耐火耐候钢埋弧焊焊接材料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研制出了高性能耐火耐候钢丝极埋弧焊材料,同时对该焊接材料进行了相应的试验。结果表明,焊后熔敷金属的耐火耐候性能、抗裂性能以及耐大气腐蚀性能优良,且该焊接材料焊接的工艺性较好,对H型耐火耐候钢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万荣春[8](2012)在《耐火钢中Mo的强化机理及其替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以及对建筑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加快研发具有高强度的低Mo系列低成本耐火钢,以期实现钢结构建筑的低成本、轻量化,达到节约原材料、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目的。本文设计了一系列Mo含量为0-0.9wt.%的简化耐火钢成分的Fe-Mo-C模型钢,利用两种热处理工艺制度使Fe-Mo-C钢获得铁素体和铁素体+贝氏体两种组织,分离并定量解析Mo的各种高温强化机理,得出Mo的主要高温强化机理,并基于此提出利用Nb、V、Ti的沉淀强化和贝氏体相变强化共同强化低Mo高强耐火钢的设计思想。根据此设计思想,成功开发出Mo含量小于0.15wt.%,室温屈服强度为488.7-508.9MPa,达到Q500级别的低成本高强耐火钢。相对目前常规耐火钢,Mo含量降低70%以上,每吨钢合金成本降低约1550元,屈服强度提高42%以上。此外,还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抗拉强度级别从490-790MPa的低成本耐火钢设计中Mo含量、贝氏体体积分数和微合金元素添加量与高温屈服强度的关系式。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利用电子显微探针(EPMA)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得出Mo元素在Fe-Mo-C钢不同组织中的分布。铁素体组织:Mo<0.3wt.%时,Mo基本固溶在铁素体中;Mo≥0.3wt.%时,Mo会以Mo2C的形式析出。珠光体和贝氏体组织:Mo首先固溶在珠光体和贝氏体组织的铁素体基体中;当铁素体基体达到饱和时,多余的Mo会与Fe、C形成复合的合金渗碳体。通过分离并定量解析Mo的固溶强化、沉淀强化和贝氏体相变强化对耐火钢高温强度的影响,得出Mo在耐火钢中主要高温强化机理为固溶强化和沉淀强化:Mo<0.3wt.%时,为固溶强化;Mo≥0.3wt.%时,为固溶强化和沉淀强化。Mo≤0.5wt.%时,其固溶强化和沉淀强化效果明显,每添加0.1wt.%的Mo,600oC的屈服强度增量为14.76MPa(σss+σppt=147.6CMo+54.76);Mo>0.5wt.%后,其强化效果减弱。贝氏体相变强化对耐火钢的高温强度有重要影响,每增加1vol.%的贝氏体,600oC的屈服强度增量为1.655MPa(σBs=8.833+1.655fB)。铁素体晶粒尺寸对耐火钢高温强度的影响不明显。铁素体晶粒尺寸从18.2μm增加到26.3μm,600oC的屈服强度仅增加4.3MPa。低Mo(<0.3wt.%)高强耐火钢的设计思想为:通过Nb、V、Ti的沉淀强化和贝氏体相变强化替代Mo的固溶强化从而降低Mo含量。通过控制终轧后冷却速度和Nb、V、Ti微合金化,成功开发了Q345(Mo:约0.3wt.%)和Q500(Mo:约0.15wt.%)两种强度级别的低成本高强耐火钢。两种强度级别耐火钢具都有低的屈强比(<0.634)、较好的延伸率(>22.3%)与冲击韧性(0oC冲击功>35J)和高的强度,其中Q500级别耐火钢的室温屈服强度到达488.7-508.9MPa。两种强度级别耐火钢均有良好耐火性能,其YS(600oC)/YS(RT)均超过2/3。经验证,本文得出关于Mo的固溶强化和贝氏体相变强化对耐火钢的高温屈服强度强化效果的定量关系式是可靠的。由此还推导出了抗拉强度级别从490-790MPa的低成本耐火钢设计中Mo含量(CMo,wt.%)、贝氏体体积分数(fB,vol.%)和微合金元素添加量(析出相体积分数fppt,vol.%)与高温屈服强度(YS(600oC))的关系式:YS(600oC)=σ0+147.6CMo+1.655fB+296.27f ppt。微合金元素Nb的沉淀强化对耐火钢高温强度的影响可以分成两个阶段:首先热轧过程中析出粒子的钉扎作用使耐火钢中的位错结和位错密度明显增加,强化软相铁素体基体;其次在拉伸过程中,特别是高温拉伸中,析出粒子可以阻碍位错攀移和位错的回复,从而可以有效提高耐火钢的室温和高温强度。
刘建容,张万灵,蔡捷,石争鸣[9](2011)在《耐火耐候钢wGJ510C2的大气腐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武钢生产的WGJ510C2钢在青岛、琼海和江津3个大气暴露试验点,暴露5 a的腐蚀数据.结果表明,WGJ510C2钢的耐蚀性均优于Q345钢,两者的相对耐蚀性在青岛站是150%,在江津站是116%、在琼海站是146%.大气暴露5 a带锈样的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WGJ510C2钢的致钝电流、维钝电流均比对比钢Q345小,说明其锈层致密,防护性能好.
薛占权[10](2010)在《钢和耐火钢材料特性的对比及耐火钢抗火机理》文中研究说明自美国“9.11”事件以来,工程界都开始考虑建筑材料的耐火问题。特别是作为主要受力材料的钢材在高温下会出现软化现象,其承载能力显着降低。如何保证钢结构在火灾时的强度不显着下降,时目前各国工程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论文首先根据建筑用钢的一般要求,确定了建筑用耐火钢的性能指标。提出了建筑用钢耐火钢的性能要求,通过实验研究了高温下普通钢材和耐火钢的材料特性,分析了两种材料的差别,对比了高温下钢和耐火钢的材料特性并对钢和耐火钢分别做了温度分析。揭示了耐火钢的耐火机理,研究了影响耐火钢高温强度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耐火钢梁抗火性能试验研究了耐火钢梁抗火性能的机理和参数变化对钢梁的抗火临界温度及整体稳定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对钢材的抗火性能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高性能耐火耐候建筑用钢自动埋弧焊焊评试验中的裂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性能耐火耐候建筑用钢自动埋弧焊焊评试验中的裂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元微合金化耐火钢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耐火钢的发展 |
2 提高耐火钢强度和耐火性的理论和技术 |
3 典型多元微合金化耐火钢 |
3.1 Q345级别耐火钢 |
3.2 Q460级别耐火钢 |
3.3 Q690级别耐火钢 |
4 结论和展望 |
(2)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整体稳定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高性能耐火钢的特点及工程应用 |
1.3.1 高性能耐火钢的特点和优势 |
1.3.2 高性能耐火钢的工程应用现状 |
1.4 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整体稳定性能的研究现状 |
1.4.1 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
1.4.2 构件的残余应力研究 |
1.4.3 整体稳定性能试验研究 |
1.4.4 整体稳定性能的理论与数值分析 |
1.4.5 国内外现行规范的设计方法 |
1.4.6 现有研究及设计方法的不足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高性能耐火钢材料力学性能及焊接工形截面残余应力分布模型研究 |
2.1 WGJ高性能耐火钢的常温材料力学性能 |
2.1.1 常温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2.1.2 常温材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 WGJ高性能耐火钢的高温材料力学性能 |
2.2.1 高温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2.2.2 高温材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 WGJ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截面残余应力试验研究 |
2.3.1 试件设计 |
2.3.2 试验装置及测量方案 |
2.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 WGJ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截面残余应力分布模型 |
2.4.1 残余应力分布模型 |
2.4.2 残余拉应力数值 |
2.4.3 残余压应力数值 |
2.4.4 残余应力分布模型验证 |
2.4.5 基于钢材耐火性能的残余应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常温整体稳定性能试验研究 |
3.1 焊接工形轴压构件整体稳定性能的试验研究 |
3.1.1 试件设计 |
3.1.2 试验装置及测量方案 |
3.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 焊接工形受弯构件整体稳定性能的试验研究 |
3.2.1 试件设计 |
3.2.2 试验装置及测量方案 |
3.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整体稳定性能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 |
4.1.1 建模步骤 |
4.1.2 材料性能 |
4.1.3 残余应力 |
4.2 轴压构件常温有限元模型验证 |
4.2.1 边界条件 |
4.2.2 几何初始缺陷 |
4.2.3 有限元分析结果 |
4.3 轴压构件常温整体稳定性能参数分析 |
4.3.1 参数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
4.3.2 几何初始缺陷的影响 |
4.3.3 截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
4.3.4 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 受弯构件常温有限元模型验证 |
4.4.1 边界条件 |
4.4.2 几何初始缺陷 |
4.4.3 模拟侧向约束 |
4.4.4 有限元分析结果 |
4.5 受弯构件常温整体稳定性能参数分析 |
4.5.1 参数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
4.5.2 几何初始缺陷的影响 |
4.5.3 截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
4.5.4 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
4.6 高温有限元分析 |
4.6.1 高温有限元建模及验证 |
4.6.2 有限元模型中的高温材料性能 |
4.6.3 轴压构件高温有限元分析 |
4.6.4 受弯构件高温有限元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常温整体稳定性能设计方法 |
5.1 有限元模型的参数选择 |
5.1.1 材料性能 |
5.1.2 截面选择 |
5.2 轴压构件常温整体稳定性能设计方法 |
5.2.1 现行规范设计方法研究 |
5.2.2 改进设计方法 |
5.3 受弯构件常温整体稳定性能设计方法 |
5.3.1 现行规范设计方法研究 |
5.3.2 改进设计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高温整体稳定性能设计方法 |
6.1 有限元模型的参数选择 |
6.2 轴压构件高温整体稳定性能设计方法 |
6.2.1 现行规范设计方法研究 |
6.2.2 改进设计方法 |
6.3 受弯构件高温整体稳定性能设计方法 |
6.3.1 现行规范设计方法研究 |
6.3.2 改进设计方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500qE桥梁钢埋弧焊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桥梁钢研究现状 |
1.2.1 桥梁钢在国外的发展及应用 |
1.2.2 我国桥梁钢的发展及应用 |
1.3 高效埋弧焊发展状况及应用 |
1.3.1 双(多)电源串列双(多)丝埋弧焊 |
1.3.2 单电源双(多)丝埋弧焊 |
1.3.3 金属粉末多丝埋弧焊 |
1.3.4 其他埋弧焊接方法 |
1.4 埋弧焊焊接材料 |
1.4.1 国内外埋弧焊接材料的生产发展 |
1.5 桥梁钢埋弧焊剂研究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和方法 |
2.1 试验用钢板 |
2.2 试验用焊丝 |
2.3 试验仪器及装置 |
2.3.1 埋弧焊机 |
2.3.2 DK7740线切割机床 |
2.3.3 HVS-1000维式硬度计 |
2.3.4 CMM200金相显微镜 |
2.3.5 布鲁克X射线荧光分析仪 |
2.3.6 SHT4605液压万能试验机 |
2.3.7 JBW-300B型冲击试验机 |
2.3.8 JS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 焊剂的制备工艺 |
2.5 试验方法 |
2.5.1 熔敷金属试验 |
2.5.2 对接焊试验 |
2.6 组织观察与分析 |
2.6.1 试验的制备 |
2.6.2 组织观察 |
2.6.3 化学成分分析 |
2.7 性能测试 |
2.7.1 拉伸试验 |
2.7.2 冲击试验 |
第三章 500qE桥梁钢埋弧焊剂的设计与制备 |
3.1 焊剂的基本要求 |
3.2 500qE桥梁钢埋弧焊剂的配方设计思路 |
3.2.1 焊剂的成分设计 |
3.2.2 焊剂渣系和碱度 |
3.3 烧结焊剂的制备工艺过程 |
3.4 500qE桥梁钢烧结焊剂的设计过程 |
3.5 试验数据分析 |
3.6 优化焊剂配方 |
3.7 小结 |
第四章 熔敷金属微观组织与工艺性能试验分析 |
4.1 焊接强度的影响因素 |
4.1.1 焊接热力过程 |
4.1.2 焊接接头的应力集中 |
4.2 熔敷金属试验与检测分析 |
4.3 不同焊剂下熔敷金属中心部位分析对比 |
4.4 不同焊剂熔敷金属的热影响区组织对比分析 |
4.5 熔敷金属扫描电镜显微组织分析 |
4.6 不同焊剂熔敷金属扩散氢含量测定分析 |
4.6.1 扩散氢含量来源 |
4.6.2 扩散氢的危害 |
4.6.3 扩散氢测量方法 |
4.6.4 扩散氢测试结果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对接焊接头微观组织与工艺性能试验分析 |
5.1 对接焊试验与力学性能分析 |
5.2 Q500qE桥梁钢显微组织 |
5.3 对接焊焊缝中心微观组织对比分析 |
5.4 对接焊接头第一、二道焊缝界面处微观组织对比分析 |
5.5 对接焊缝扫描电镜显微组织分析 |
5.6 对接焊焊接接头硬度分析 |
5.7 焊缝金属主要合金成分分析 |
5.8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爆炸焊接复合板结合界面不均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金属复合板发展 |
1.1.1 金属复合板的优点 |
1.1.2 金属复合板的应用 |
1.2 爆炸焊接技术的介绍 |
1.2.1 爆炸焊接的原理 |
1.2.2 爆炸焊接窗口概述 |
1.2.3 爆炸复合板波状界面机理的研究 |
1.3 爆炸复合板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特点 |
2.2 实验准备 |
2.2.1 试样加工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设备 |
2.3 分析与检测方法 |
2.3.1 试样制备 |
2.3.2 金相组织观察 |
2.3.3 扫描电镜显微分析 |
2.3.4 显微硬度测试 |
2.3.5 纳米压痕硬度测试 |
2.3.6 电化学实验 |
2.4 实验技术路线 |
第3章 爆炸复合板组织结构分析 |
3.1 基板和复板原始组织结构分析 |
3.2 爆炸复合板结合界面组织结构分析 |
3.2.1 基板侧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3.2.2 复板侧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3.2.3 结合界面脱碳现象分析 |
3.3 结合界面熔化组织分析 |
3.3.1 漩涡组织形貌分析 |
3.3.2 熔化层组织形貌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结合界面元素分布与扩散 |
4.1 结合界面元素扩散分析 |
4.2 漩涡成分分析 |
4.3 熔化层成分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爆炸复合板结合界面硬度分析 |
5.1 复合板结合界面处显微硬度分析 |
5.1.1 波谷处显微硬度分析 |
5.1.2 波峰处显微硬度分析 |
5.2 复合板结合界面附近组织的纳米硬度分析 |
5.2.1 基板Q345R侧纳米硬度分析 |
5.2.2 复板Monel400侧纳米硬度分布 |
5.2.3 漩涡组织纳米硬度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爆炸复合板耐腐蚀性能分析 |
6.1 结合界面耐腐蚀性能分析 |
6.1.1 动电位极化曲线 |
6.1.2 交流阻抗谱 |
6.2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方案编制要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 |
三、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方案的编制要点分析 |
1、施工方案中的整体工程量和工程概况务必准确翔实 |
2、施工整体思路和整体规划应与现场施工实际紧密结合 |
3、材料和设备明细要尽可能详细 |
4、施工技术要满足整体施工的现实需求 |
5、对钢结构的制作和运输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 |
6、保证安装方案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
7、防腐和涂漆要按照标准规范进行编制 |
8、质量控制措施要符合工程实际,避免简单套用 |
四、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方案的重要作用 |
1、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方案是保证施工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
2、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方案是提高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 |
3、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方案是促进施工发展的必要手段 |
五、结论 |
(7)耐火耐候钢埋弧焊焊接材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焊接材料的研制 |
1.1 研制目标 |
1.2 焊丝的研制 |
1.3 焊剂的研制 |
1.3.1 埋弧焊焊剂渣系的确定 |
1.3.2 新研制焊剂的脱渣性问题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1 焊接材料熔敷金属成分和性能 |
2.2 焊接材料平板对接接头试验 |
2.3 巴顿拘束对接裂纹试验 |
2.3.1 试验材料的选择 |
2.3.2 试验结果以及裂纹检测结果 |
2.4 周期浸润腐蚀试验 |
3 结论 |
(8)耐火钢中Mo的强化机理及其替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耐火钢基本特点及性能要求 |
1.3 耐火钢发展概况 |
1.3.1 国外耐火钢的发展 |
1.3.2 国内耐火钢的发展 |
1.4 耐火钢的显微组织及强化机理 |
1.4.1 显微组织 |
1.4.2 强化机理 |
1.5 耐火钢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
1.5.1 高温强度强化元素 Mo 和 Cr 的影响 |
1.5.2 微合金元素 Nb、V 和 Ti 的影响 |
1.5.3 常用合金元素 C、Si 和 Mn 的影响 |
1.6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Fe-Mo-C 模型钢组织及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制备与试验方法 |
2.2.1 试验用钢的设计与制备 |
2.2.2 微观组织分析方法 |
2.2.3 力学性能测试 |
2.2.4 析出相的定量分析 |
2.3 Mo 对不同热处理组织的影响 |
2.4 高温拉伸后的组织 |
2.5 Mo 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2.6 Mo 的分布与析出 |
2.7 Mo 的析出热力学计算 |
2.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Fe-Mo-C 模型钢中 Mo 的强化机理定量解析 |
3.1 引言 |
3.2 试验用钢与试验方法 |
3.2.1 试验用钢 |
3.2.2 微观组织分析方法 |
3.3 高温强化机理分析与讨论 |
3.3.1 细晶强化 |
3.3.2 沉淀强化 |
3.3.3 固溶强化 |
3.3.4 贝氏体相变强化 |
3.3.5 Mo 的主要高温强化机理 |
3.4 低成本高强耐火钢的设计思想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低成本高强耐火钢的开发及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制备与试验方法 |
4.2.1 试验用钢的设计与制备 |
4.2.2 微观组织分析方法 |
4.2.3 力学性能测试 |
4.2.4 冲击性能测试 |
4.2.5 XRD 测试方法 |
4.3 高温拉伸前后的组织 |
4.4 精细组织、位错和析出相 |
4.5 室温与高温的力学性能 |
4.6 强化因素分析与讨论 |
4.6.1 组织与冷却速度 |
4.6.2 沉淀强化 |
4.6.3 低成本高强耐火钢的设计 |
4.7 Nb 对高温强度的影响 |
4.7.1 高温拉伸前的组织 |
4.7.2 析出与位错 |
4.7.3 Nb 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7.4 Nb 强化机理分析与讨论 |
4.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10)钢和耐火钢材料特性的对比及耐火钢抗火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章 高温下钢材的材料特性 |
2.1 常温下钢材的物理特性 |
2.2 高温下钢的物理特性 |
第3章 高温下耐火钢的材料特性 |
第4章 普通钢与耐火钢在高温下力学性能对比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备及材料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结论 |
第5章 耐火钢耐火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建筑用耐火钢的性能要求 |
5.3 高温强度损失机理 |
5.4 耐火钢的高温强化机理 |
5.5 生产工艺、组织和性能研究 |
5.6 建立某种耐火钢变形抗力的模型 |
第6章 耐火钢的耐火设计 |
第7章 耐火钢梁抗火性能的参数分析 |
第8章 高层建筑用耐火钢的研制 |
8.1 耐火刚的指标要求 |
8.2 耐火钢的力学性能检测 |
8.3 结论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高性能耐火耐候建筑用钢自动埋弧焊焊评试验中的裂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元微合金化耐火钢研究进展[J]. 王鑫,李昭东,张可,王文涛,杨忠民,雍岐龙. 钢结构(中英文), 2021(03)
- [2]高性能耐火钢焊接工形构件整体稳定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 徐咏雷. 清华大学, 2018(04)
- [3]500qE桥梁钢埋弧焊剂研究[D]. 郭奇.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4]爆炸焊接复合板结合界面不均匀性研究[D]. 李冰. 沈阳理工大学, 2016(05)
- [5]自动埋弧焊在压力容器上的焊接工艺应用分析[J]. 王利文. 硅谷, 2014(06)
- [6]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方案编制要点探讨[J]. 钟芳凯. 门窗, 2013(03)
- [7]耐火耐候钢埋弧焊焊接材料的研制[J]. 胡晓波,徐锴,廖永平,王纯,吴伟,邹力维. 焊接, 2012(06)
- [8]耐火钢中Mo的强化机理及其替代研究[D]. 万荣春. 上海交通大学, 2012(12)
- [9]耐火耐候钢wGJ510C2的大气腐蚀性能研究[J]. 刘建容,张万灵,蔡捷,石争鸣.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2011(06)
- [10]钢和耐火钢材料特性的对比及耐火钢抗火机理[D]. 薛占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