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臂逆行骨间背侧皮瓣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杨涛,熊颖杰,陈佳,仓飞成,邵留影,周明武,幸超峰[1](2021)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 我们采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一期修复12例, 二期修复4例。手掌背侧7例, 虎口部7例, 手指背侧2例。缺损面积为4.0 cm×3.0 cm~9.5 cm×6.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术后16例皮瓣均存活, 其中15例伤口Ⅰ期愈合, 1例皮瓣术后发生静脉危象, 拆除缝线积极处理, 经加强换药最终存活。术后均获得随访, 时间为6~18个月, 平均13个月, 皮瓣外形不臃肿, 质地良好, 无明显色素沉着, 供受区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 操作相对简便, 可修复手部远端创面, 同时降低骨间后神经损伤的手术风险, 减少供区损害, 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国雷[2](2021)在《基于解剖学研究基础上的4种指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 指动脉及其指背皮支的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对手指指固有动脉及其指背皮支的解剖学研究,了解了指动脉指背分支发出的位置、走形、数量、分布,并进行测量与记录,显微镜下观察其在指侧方及指背形成的毛细血管网。为临床中设计皮支皮瓣与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10双20只新鲜手标本,分别于前臂尺桡动脉灌注红色填充剂,待其凝固后,解剖寻找指动脉及其指背所有皮支血管,应用游标卡尺对双侧指动脉及其指背皮支的管径进行测量,记录指背皮支起点的位置,观察其走形分布情况及在指背的网联情况。解剖示指桡侧指动脉掌背皮支血管的来源、走形及供养位置,了解手背第一骨间背侧肌处皮肤供养血管的组成与来源。结果:指固有动脉在手指近节、中节恒定的位置向指背方向发出4条较粗大的皮支,除了这些皮支,指固有动脉还发出多条肉眼可辨的指背方向的毛细皮支,这些毛细皮支位置不定、粗细不等、间距并非恒定(小于0.5cm)。指动脉指背皮支发出多条次级分支,在指侧方及指背形成毛细血管链。掌背桡侧皮肤的血供主要包括:第一掌背动脉发出的皮穿支;拇主要动脉发出的掌背皮支;示指桡侧指动脉的掌背皮支;虎口深部血管发出的肌皮穿支。其中以示指桡侧指动脉掌背皮支为优势血管。结论:指背及掌背第一骨间背侧肌处的皮肤存在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其主要供养动脉均来自指动脉的背侧皮支。据此解剖学基础,可设计指背及掌背桡侧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第二章 手指皮支皮瓣及皮支链皮瓣的临床应用目的:基于对指动脉系统的解剖学研究,于指背、指侧方及掌背第一骨间背侧肌处设计皮支皮瓣、皮支链皮瓣用以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取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共33例,设计应用4种皮瓣予以修复,术后定期随访,根据多项评定指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33例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病例,皮瓣均成活,4例4指皮瓣局部血运差,经拆线、换药等处理,皮瓣血运好转。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随访13.5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未见明显色素沉着,感觉部分恢复,伤指屈伸活动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基于对指动脉及其指背皮支的解剖学研究,根据手指创面的位置于指背及掌背桡侧设计皮支皮瓣或皮支链皮瓣,能有效覆盖手指创面。此系列皮瓣具有皮瓣外形美观,副损伤小,对手指活动影响较小等优点,手术操作简单,风险小,适宜推广。
徐世保,秦潇,范荣豪,韩瑞明,任学鹏,邵志坤[3](2021)在《携带皮神经的骨间背侧皮瓣逆行修复手指掌侧皮肤缺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采用携带皮神经的低旋转点骨间背侧皮瓣逆向转移修复手指皮肤合并指固有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05月至2018年12月,临床应用17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17~61岁,机器绞伤11例,重物砸伤3例,车祸伤3例,8例合并掌指骨骨折,9例合并中环指肌腱损伤,17例均合并1根指固有神经缺损,指固有神经缺损长度3~6 cm,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3 cm×4 cm~6 cm×8 cm,均一期创面清创骨间背侧皮瓣修复,对合并骨折病例一期行掌指骨骨折复位内固定、肌腱修复,皮神经切取长度3~6 cm,皮瓣切取面积4 cm×5 cm~7 cm×9 cm。结果随访时间3个月~6年,16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角部分约1 cm宽度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皮瓣外观及质地好,痛温觉基本正常,手指指端感觉恢复正常。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5例,良10例,差1例。结论采用携带皮神经的低旋转点的骨间背侧皮瓣可以有效修复远距离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同时桥接修复指固有神经,恢复手指及皮瓣的感觉。
王力[4](2021)在《皮瓣修复手部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2具新鲜灌注手标本的解剖,观察25指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向指背发出穿支的情况,为临床中皮瓣的切取和转移提供解剖学依据。通过将接受指背穿支皮瓣和邻指皮瓣治疗的两组病人进行比较,分析指背穿支皮瓣的优缺点,同时介绍我们的临床经验。方法:取2具新鲜手部标本,将天然乳胶和红色球磨染料混合,通过桡尺动脉进行血管灌注。解剖25指每侧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发出的背侧穿支,记录其数量、外径、走行和相互之间的交通吻合,比较尺桡两侧之间的差别。选取2017年至2019年间接受指背穿支皮瓣治疗的21例患者和接受邻指皮瓣治疗的22例患者,比较两组在成活率、术后指体运动、感觉、外观和治疗时间等方面的差别。结果:示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支背侧支,外径为0.33±0.06 mm;中节4支的平均外径为0.25±0.03 mm。中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5支背侧支,外径为0.33±0.06 mm;中节5支的平均外径为0.23±0.02 mm。环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5支背侧支,外径为0.30±0.04 mm;中节4.5支的平均外径为0.24±0.03 mm。小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5支背侧支,外径为0.26±0.03 mm;中节3.5支的平均外径为0.22±0.02 mm。每个手指桡侧穿支和其尺侧穿支相比,在数目和外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指背穿支皮瓣组患者和邻指皮瓣组患者相比,在成活率、术后指体运动、感觉和外观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时间和覆盖灵活性方面,指背穿支皮瓣组占有优势。小结:25指两侧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均恒定地向指背皮肤发出穿支,血运可靠,可以用来设计和切取皮瓣。指背穿支皮瓣血供稳定,治疗周期短,能够灵活地修复手指不同位置的缺损,具有良好的美观和功能效果,是用来修复手指创面的一个好的选择。第二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临床研究目的: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修复是一个功能和美学上的挑战。我们使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来修复这种类型的损伤。在本部分的研究中,通过与腹部皮瓣组进行比较,我们评估了这种组合皮瓣的临床效果,并介绍我们的应用经验。方法:整理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采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修复指端脱套伤的16例患者(男13例,女3例)。患者年龄在2149岁之间,平均35.4±6.8岁。病例中,有8例中指,5例环指,3例示指。缺损面积平均为8.2±1.5 cm2。切取带感觉的指背穿支皮瓣修复指端背侧创面,切取带感觉的邻指皮瓣修复指腹创面。指背穿支皮瓣的平均面积为4.9±0.7 cm2,邻指皮瓣的平均面积为5.4±0.8 cm2。选取18例应用腹部皮瓣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中的所有皮瓣和植皮全部成活,所有创口及其供区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访11.3±1.9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指和供指的平均总主动活动度分别为256.4±15.2°和258.2±14.6°。邻指皮瓣和指背穿支皮瓣的平均静态两点辨别值分别为6.1±1.1 mm和7.3±1.0 mm。根据修订的美国手外科学会指南,所有皮瓣的感觉均为优良(低于10分)。根据冷不耐受严重程度评分问卷,所有皮瓣的评分均低于25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13名患者没有疼痛,2名患者轻度疼痛,1名患者中度疼痛。根据密歇根手结果问卷,10例患者对再造手指的外观非常满意(5分),其余患者满意(4分)。与对照组相比,这种组合皮瓣在感觉和外观方面有明显的优势(P<0.001)。小结: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是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重建伤指的感觉和外观。第三部分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认识和临床研究目的:报告应用股前外侧深筋膜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和效果,阐述对股前外侧皮瓣供血血管的解剖认识。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治疗的6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4例,女2例)。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平均为33.7±12.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进行手部创面的重建。术前记录相关临床特征,术中测量皮肤和深筋膜瓣的大小、厚度,术后记录皮瓣及植皮的成活和感染情况。随访时根据结果满意度评分表评价供区并发症及术后效果,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伤手疼痛程度。结果: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为26.6±1.7 kg/m2。缺损面积在5 cm×5 cm至13 cm×8 cm之间,平均为53.1±27.9 cm2。所切取的6例股前外侧深筋膜瓣面积在7 cm×6 cm至14 cm×9 cm之间,平均为71.8±29.1cm2。皮肤厚度2540 mm,平均32.5±4.8 mm;深筋膜瓣厚度23 mm,平均2.5±0.5 mm。术后深筋膜瓣血运均正常,大部分患者二期植皮全部成活。1例患者的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6.3±6.9个月,供区无感觉丧失,仅留有线性瘢痕。结果满意度评分68分,平均为7.2±0.9分,均属满意。除了一名患者有轻微疼痛外,其他所有患者都没有疼痛。小结: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适用于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特别是肥胖患者和/或女性患者手背部的不规则缺损,具有良好的功能和美观效果。建议将股前外侧皮瓣的供血血管统一归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系统,比如称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内侧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外侧支,而不是分别归类、命名。
文根[5](2020)在《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是以皮下静脉网作为供血系统的特殊类型的组织瓣,具有供区选择范围大,供区损伤小,切取容易等优势。然而也存在静脉淤血、动脉血供不足、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等并发症。为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率,本课题探讨动脉灌注量及灌入位置对其影响,从而指导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第一部分: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取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12只)。对照组麻醉后画出皮瓣区域而不进行血管离断处理。实验组36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三组(A/B/C)。首先,建立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动物模型:腹部正中设计一个10cm×10cm的动脉化静脉皮瓣,近心端边缘恰好低于双侧第一乳头连线的水平,远心端位于双侧腹股沟连线区域;皮瓣尾端掀起,皮瓣平面包括表皮,真皮,肉膜组织,于皮瓣远端分离右侧胸腹静脉后切断;分离右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扭转后用8-0无损伤缝线与右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其次,A、B两组分别以直径1mm、1.5mm血管吻合器限制股动脉直径,以控制动脉血流灌注量,C组不使用血管吻合器。三组均仅保留皮瓣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最后,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二部分: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12只新西兰兔,每只兔子在腹部依前法设计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再沿腹正中线将皮瓣均分为左、右两块皮瓣,每个皮瓣大小为10cm×5cm。分离双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股动脉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使用8-0无损伤缝线将股动脉近端与同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所有皮瓣均保留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将24块皮瓣均分为两组:边缘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边缘)12块(左右各6)和内部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内部4cm)12块(左右各6)。每只动物两块皮瓣分别纳入边缘蒂组和内部蒂组。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三部分: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根据前二部分的实验结果,在动脉化静脉皮瓣设计及受区血管选择方面进行了适当改进,应用于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在不影响受区远端血供的情况下,尽量选取较粗大的动脉血管进行吻合;其二,静脉皮瓣中灌入动脉血的静脉向皮瓣内部适当游离。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皮瓣血流相对值、皮瓣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乳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通过血管吻合器直径控制血流灌注量,结果显示A、B两组与C相比血流量更小,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低、乳酸含量高,两组之间亦有差别。第二部分:皮瓣灌注部位内部蒂与边缘蒂相比,血流量更大,葡萄糖含量更高,水含量及乳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12例动脉化静脉皮瓣都完成了重要组织结构的覆盖,1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出现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好转。术后随访6-18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满意,无挛缩。结论:通过新西兰兔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增加血管灌注量和内部灌入均能有效提高静脉皮瓣血流量及改善代谢状态,有利于皮瓣的早期成活;将此实验发现应用于手足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梁好,陈莹恩,陈书奎,王起印,郭广惠[6](2017)在《带皮神经的前臂骨间背侧动脉远端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前臂骨间背侧动脉中远端穿支位置及前臂背侧皮神经走行设计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6例手腕、手背及虎口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缺损面积:10 cm×7 cm15 cm×13 cm,切取皮瓣面积:10 cm×8 cm16 cm×14 cm。结果术后有3例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保守治疗后创缘愈合。16例皮瓣全部成活。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皮瓣外形无明显臃肿,质地良好,感觉恢复达S3+1例,S36例,S29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0例,良4例,可2例。结论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手术操作简单,风险较低,血管蒂可灵活设计,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较好的手术方式。
吴迪,利春叶,杨钦泰,陈金仁,贾赛雄,龙海泉[7](2016)在《前臂背侧肌间隔远端皮穿支近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前臂骨间背侧肌间隔皮瓣仅携带远端皮穿支进行近端皮瓣切取的方法和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方法 2014年8月-2015年12月,对10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病例,应用前臂骨间背侧肌间隔远端皮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切取皮瓣面积6.0 cm×3.0 cm11.0 cm×7.0cm。结果术后10例皮瓣及供区Ⅰ期愈合,无血管危象发生。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9.5个月,皮瓣外形好,质地柔软,无色素沉着。结论携带前臂背侧远端皮穿支,近端切取骨间背侧肌间隔皮瓣手术操作方便,无需行骨间背侧神经解剖,无神经损伤之忧,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杨亚南,陈祥军,刘宁,杨抒[8](2015)在《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2012年10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574岁。致伤原因:机械损伤4例,电击伤3例,慢性溃疡2例,热压伤1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0 cm×2.5 cm12.0 cm×7.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3.0 cm13.0 cm×8.0 cm。利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仪,探测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发出的皮支,以骨间背侧动脉远端为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观察皮瓣颜色、质地、感觉、供瓣区瘢痕情况。结果 9例岛状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换药后愈合。2例失访,8例获得3个月1年随访,皮瓣色泽、感觉与邻近皮肤相近,质地柔软,感觉良好,供瓣区瘢痕增生不明显,其中1例皮瓣稍显臃肿。结论应用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安全有效。
袁伟伟,匡斌,赵成利[9](2014)在《前臂逆行骨间背动脉皮瓣修复手掌及虎口皮肤软组织缺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前臂逆行骨间背动脉皮瓣修复手掌及虎口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并提出手术要点。方法 2008-2013年,采用骨问背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手掌部、虎口处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骨间背侧动脉在前臂深浅两层伸肌问下行,发出513条皮支营养前臂背侧皮肤。该皮瓣切取范围大,血运好,成活率高。结果本组应用20例骨问背侧动脉皮瓣修复手掌、虎口处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全部成活,均收到良好效果。结论该皮瓣保留上肢血供的二条主要动脉,皮瓣的血供丰富,根据皮瓣的切取范围大小,供区可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术后供区的外观和功能影响小。
刘贵春,巴特,王凌峰,曹胜军,李全[10](2014)在《前臂背侧逆行皮瓣修复腕部电烧伤》文中认为目的总结临床应用前臂背侧逆行皮瓣修复腕部电烧伤创面的手术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内蒙古包钢医院烧伤科收治的腕部电烧伤患者13例,入院后及时给予手术清创、探查尺桡动脉损伤程度,以前臂背侧逆行皮瓣修复腕部电烧伤创面。结果 13例腕部严重电烧伤患者所有皮瓣均成活,仅3例皮瓣下轻度感染给予换药或再次手术封闭创面后愈合,其余10例全部一期修复。结论尽可能早期应用前臂背侧逆行皮瓣修复腕部严重电烧伤创面是一种可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恢复电烧伤部位外形和功能,减少创面愈合时间。
二、前臂逆行骨间背侧皮瓣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臂逆行骨间背侧皮瓣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解剖学研究基础上的4种指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手指动脉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
第一节 新鲜标本解剖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铸型标本的制作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指固有动脉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示指桡侧指动脉掌背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资料与手术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指固有动脉指背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资料与手术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手指皮支链皮瓣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手指筋膜蒂指动脉皮支链皮瓣的临床应用 |
1 引言 |
2 研究内容 |
3 资料与手术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指背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内容 |
3 资料与手术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手指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综述 |
一、皮瓣发展史 |
二、皮瓣应用于手部的现状 |
三、临床中常见皮瓣的特点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携带皮神经的骨间背侧皮瓣逆行修复手指掌侧皮肤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4)皮瓣修复手部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认识和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皮瓣在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结论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及方法 |
二、结果 |
三、结论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
一、手术方法 |
二、典型病例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一 静脉皮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带皮神经的前臂骨间背侧动脉远端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点 |
3.2 该皮瓣的优、缺点 |
3.3 注意事项 |
(10)前臂背侧逆行皮瓣修复腕部电烧伤(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手术方法 |
1. 术前准备: |
2. 手术术中: |
3. 术后处理: |
结果 |
讨论 |
1.应用解剖: |
2.腕部电烧伤特点: |
3.手术时机: |
4. 前臂背侧皮瓣修复腕部电烧伤的优势: |
5. 术前、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 |
四、前臂逆行骨间背侧皮瓣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J]. 张凯,杨涛,熊颖杰,陈佳,仓飞成,邵留影,周明武,幸超峰.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21(04)
- [2]基于解剖学研究基础上的4种指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国雷.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3]携带皮神经的骨间背侧皮瓣逆行修复手指掌侧皮肤缺损[J]. 徐世保,秦潇,范荣豪,韩瑞明,任学鹏,邵志坤. 医药论坛杂志, 2021(08)
- [4]皮瓣修复手部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D]. 王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D]. 文根. 苏州大学, 2020(06)
- [6]带皮神经的前臂骨间背侧动脉远端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J]. 梁好,陈莹恩,陈书奎,王起印,郭广惠. 临床骨科杂志, 2017(02)
- [7]前臂背侧肌间隔远端皮穿支近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J]. 吴迪,利春叶,杨钦泰,陈金仁,贾赛雄,龙海泉.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6(04)
- [8]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J]. 杨亚南,陈祥军,刘宁,杨抒. 中华创伤杂志, 2015(09)
- [9]前臂逆行骨间背动脉皮瓣修复手掌及虎口皮肤软组织缺损[J]. 袁伟伟,匡斌,赵成利.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08)
- [10]前臂背侧逆行皮瓣修复腕部电烧伤[J]. 刘贵春,巴特,王凌峰,曹胜军,李全.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