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腹水与血清IgG、IgM、C_3比值对鉴别胸腹水性质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同[1](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郑俊超[2](2020)在《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及miRNA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临床研究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局部辨证为“寒湿毒证”和“湿热毒证”两种中医证型患者临床理化指标、治疗模式及生存期的差异,为NSCLC合并MPE患者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并探讨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研究“寒湿毒证”和“湿热毒证”患者胸腔积液中miRNA表达谱的差异,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的miRNA分子行靶基因预测,进一步对预测的靶基因行KEGG Pathway生物通路分析及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找出靶基因的富集功能及其调控的信号通路,发现用于辅助诊断的生物标记物,为中医辨证提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客观依据。[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6月1日-2019年11月30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NSCLC合并MPE的患者资料。比较“寒湿毒证”组和“湿热毒证”患者一般资料、胸水引流时临床理化指标(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记物、胸水常规、胸水生化、胸水肿瘤标记物)检测结果、胸水引流后采用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西医治疗、维持治疗)、生存期(平均生存期、1、6、12、24个月生存率)差异。2.实验研究收集2019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NSCLC合并MPE的患者初次行闭式胸腔引流术时的胸水标本,根据纳入标准分为湿热毒证组和寒湿毒证组,每组各4例。提取胸水中miRNA,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两组胸水中miRNA表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分子并进行靶基因预测,进一步对预测的靶基因进行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生物通路分析。[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1)一般资料及肿瘤相关信息共纳入241例病例,湿热毒证组为90(37.34%)例,寒湿毒证组为151(62.66%)例,占比高于湿热毒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KPS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相关信息方面,两组均为右肺、肺腺癌、低分化、肺和淋巴转移占比最高。两组共有101例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湿热毒证组19外显子突变占比高,寒湿毒证组21外显子突变占比高,两组基因突变位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理化指标1)血常规:两组患者RBC和HGB值均低于标准值,MONO值高于标准值。湿热毒证组WBC、LYM、PLT、MONO值高于寒湿毒证组,HGB值低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生化:两组患者TP、ALB和A/G值均低于标准值。湿热毒证组ALT、AST、ALP、LDH高于寒湿毒证组,IBIL、ADA、GLU值低于寒湿毒证组。两组ALT、AST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凝血功能:两组患者FIB和D-d值均高于标准值。湿热毒证组FIB、D-d值高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肿瘤标记物:两组患者CEA和Cyfra21-1值均高于标准值。两组患者比较,湿热毒证组CEA、Cyfra21-1值高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胸水指标(常规、生化、肿瘤标记物):湿热毒证组细胞总数、RBC、WBC、蛋白、ADA、LDH、NSE、Cyfra21-1值高于寒湿毒证组;GLU、CEA值低于寒湿毒证组;两组细胞总数、RBC、WBC、GLU、蛋白、ADA、LDH、NSE、Cyfra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方案湿热毒证组和寒湿毒证组均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占比最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毒证采用胸腔灌注中药注射液的患者占比高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存期湿热毒证组平均生存期为7.76个月;寒湿毒证组平均生存期为9.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毒证组的1、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3.33%、38.89%、13.33%、3.33%;寒湿毒证组的1、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0.13%、41.72%、20.53%、2.65%。未予中药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的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期结果分别是,湿热毒证组平均生存期6.14个月;寒湿毒证组平均生存期9.3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研究(1)两组miRNA表达差异分析两种证型间差异表达miRNA共有100个,其中湿热毒证组较寒湿度毒整组上调表达的miRNA有56个,主要与miR-200家族等有关;下调表达的miRNA有44个。(2)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对湿热毒证组较寒湿毒证组上调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涉及血管生成、细胞发育、mRNA代谢过程、信号转导蛋白磷酸化、离子跨膜转运的调节、细胞外结构、血管形态发生等过程;下调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涉及生物学过程有细胞发育的负调控、信号转导蛋白磷酸化、T细胞活化的调节、细胞外结构、离子跨膜运输、白细胞分化、细胞蛋白定位的正向调控、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负调控等。(3)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湿热毒证较寒湿毒证上调靶基因KEGG富集结果与染色体及相关蛋白、蛋白聚糖、磷脂酶D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血小板激活等相关;下调靶基因KEGG富集结果与蛋白聚糖、磷酸肌醇代谢、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鞘脂类信号通路、磷脂酶D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自噬等相关。[研究结论]1.临床研究本研究发现,NSCLC合并MPE的患者中医局部辨证分型以“寒湿毒证”多见,病理类型以肺腺癌为主。两种证型的差异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家族史、吸烟史、KPS评分、基因突变类型无明显相关性。理化指标、治疗方式、生存期的研究结果提示,胸水指标中细胞总数、RBC、WBC、GLU、蛋白、ADA、LDH、NSE、Cyfra21-1值与NSCLC合并MPE患者局部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局部辨证分型客观依据,湿热毒证组较寒湿毒证组预后差。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利于提高生存期,采用中医局部辨证、中药局部灌注治疗也使患者受益,值得今后在临床进一步推广。2.实验研究湿热毒证较寒湿毒证在基因层面存在mi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其中上调表达的miRNA大多与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下调表达的miRNA主要与抑制肿瘤的进展和耐药发生相关。GO分析结果提示,两组差异表达miRNA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血管形成、T细胞活化的调节、白细胞分化等作用。KEGG分析结果提示,两组差异表达miRNA涉及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与PI3K-Akt相关。
麦迪娜·阿地里[3](2020)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与血清5’-核苷酸酶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评估不同指标诊断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作用,重点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CSF-ADA)与血清5’-核苷酸酶(5’-NT)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记录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40例TBM患者与36例病毒性脑膜炎(VM)患者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TBM组与VM组一般资料、脑脊液、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TBM组与VM组性别、年龄无显着性差异(P>0.05)。TBM组入院时的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与VM组有差异(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当CSF-ADA>4.40U/L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957,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89%,95%可信区间(CI)为(0.916-0.997)。当血清5’-NT>4.85U/L时,AUC为0.840,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70%,95%CI为(0.750-0.931)。当CSF-ADA>4.40U/L和血清5’-NT>4.85U/L,只要符合一项即可诊断为TBM时,灵敏度为97.5%,特异度为73.5%,阳性似然比为3.68,阴性似然比为0.03。结论:在TBM的诊断中,CSF-ADA与血清5’-NT可以单独起到快速、简单、相对准确的诊断作用。CSF-ADA与血清5’-NT联合用于TBM的诊断时,若两项指标同时升高或至少一项升高,应尽早怀疑TBM,同时要结合临床表现、其他脑脊液、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孙启亮[4](2015)在《ROC分析法评价血清抗PPD IgG抗体对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抗人型纯化蛋白衍生物(PPD)Ig G抗体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探讨血ADA浓度在肺结核患者及健康人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病例组选择2013年6月-2014年3月泰安市中心医院住院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1月制定的《肺结核诊断标准》,且均为初治患者。对照组为同期到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人,两组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性别组成无统计学差异。另选取同期结核性胸膜炎患者20例,恶性胸腔积液20例。排除标准:与其他肺部疾病、严重心功能不全、慢性肝脏和肾脏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整个身体免疫力降低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包括口服糖皮质激素)。采用间接ELISA法(ELISA guide)测定血清中抗PPD Ig G抗体。用ROC分析法评价血清抗PPD Ig G特异性抗体浓度作为继发性肺结核诊断试验的价值,描绘出ROC曲线,计算出曲线下面积。血及胸水ADA测定采用日本岛津公司Modular PI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病例组抗PPD Ig G特异性抗体浓度(相对标准血清比值)高于对照组,ROC曲线下面积Az=0.797,标准误sx(Az)=0.078,Z检验得:Z=3.808,P=0.003,Az的95%置信区间为(0.643,0.950),不包括0.5,表明该指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以正常对照组血清浓度平均值加1倍标准差(X+S)作为诊断界点时敏感度最高,特异度也较高。活动性肺结核组血ADA抗体浓度与健康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测定血清抗PPD Ig G特异性抗体浓度的方法简单、价廉、快速,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对菌阴性及肺外结核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在基层医院不失为进行活动性肺结核筛查的好方法。血ADA测定在肺结核患者明显升高,可作为检测结核的参考指标。
田添[5](2013)在《胸腺嘧啶核苷激酶测定和液基制片间皮细胞计数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检测良恶性胸腔积液中细胞质胸腺嘧啶核苷激酶的浓度和液基技术制片下对间皮细胞进行计数并与当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相比较,探讨细胞质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和液基技术制片下间皮细胞计数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05例胸腔积液患者的积液样本。其中50例为恶性胸腔积液、44例为结核性胸腔积液、11例为肺炎旁积液。通过液基技术制片并计数胸腔积液中间皮细胞数量和全部有核细胞数量,计算出间皮细胞所占的比例;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积液中TK1和CEA浓度;连续监测法测定积液中LDH浓度。通过Mann-Whitney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多重比较以Bonferroni法校正P值。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并计算AUC评估各指标的诊断价值;比较两ROC曲线的AUC时使用Hanley&McNeil法。建立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时,计算判别分析的预测概率,并以多指标联合所得到的预测概率变量作为检验变量进行ROC分析。结果作为鉴别胸腔积液良恶性的指标时,积液中的TK1浓度、CEA含量、间皮细胞计数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899、0.845、0.692,TK1浓度、CEA含量ROC曲线的AUC大于间皮细胞计数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Bonferroni法校正);TK1浓度和CEA含量的AU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Bonferroni法校正)。取截断值为4.07pmol/L和5.43ng/mL时,积液中TK1、积液中CEA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0%和83.64%、68.00%和94.55%。检测积液中TK1浓度诊断MPEs的灵敏度较检测CEA高,但在特异性和原发肿瘤病理类型的鉴别方面不及CEA检测。以间皮细胞计数鉴别胸腔积液良恶性的ROC曲线的AUC仅为0.692,取约登指数最大时的计数值为截断点时,灵敏度仅为62.00%,特异性为85.45%;然而以间皮细胞计数作为鉴别良性胸腔积液中肺炎旁积液和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指标时,其ROC曲线的AUC达0.947,当取截断值为0.04时,间皮细胞计数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91%和88.64%.本研究还通过判别分析建立了联合实验诊断模型,以预测概率作为新指标对胸腔积液的良恶性鉴别、结核性积液和肺炎旁积液鉴别的灵敏度、特异度或ROC曲线的AUC较原实验有一定的提高,可以根据临床实践中的实际需要选用。结论TK1是一种新的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高灵敏度的标志物,液基制片间皮细胞计数在鉴别肺炎旁积液和结核性胸腔积液中诊断价值较高,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张志忠,王国兴,刘凤奎[6](2012)在《疑难病例解析 第15讲 多浆膜腔积液伴CA125升高病例临床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病例摘要患者男,74岁,主因"间断发热4个月余,胸闷6天"于2011年11月3日10:24由急诊收入院。患者4个月余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9℃,伴畏寒,诊断为肺部感染,予抗感染治疗(具体不详),体温降至正常。后患者间断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38℃,晨起发热,无盗汗、消瘦,伴纳差,稍咳,3个月余
李晖[7](2009)在《数学模型运用于多指标联合鉴别胸腹水性质》文中指出目的建立并分析数学模型用于多指标联合鉴别胸腹水性质的价值。方法共收集病例110例,分为两组。第一组病例70例,其中恶性胸腹水患者35例,良性胸腹水共35例,其中结核性胸腹水患者18例,其它非结核性良性胸腹水患者17例;第二组病例40例,其中恶性胸腹水患者15例,良性胸腹水共25例,其中结核性胸腹水患者13例,其它非结核性良性胸腹水患者12例。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已确诊良恶性疾病的胸腹水和血清进行检测白蛋白(albumin,Al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DA),对测定的标本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及诊断点,将测定结果代入建立的数学模型中,得出个体预测值Pre-1和Pre-2,定量分析联合指标与某种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并与单项指标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观察其在良恶性胸腹水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胸腹水和血清白蛋白(Alb)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癌胚抗原(CEA)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DA测定用酶显色法,VEGF采用酶联吸附免疫法(ELISA)测定。结果通过对第一组研究对象测定的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针对恶性胸腹水、结核性胸腹水的诊断建立两个回归方程,它们分别为:P1 =1/ [1 + e- ( - 2. 083 - 0. 147X1 +0. 006X2 +0. 121X3) ],其中X1 =AG(Albumin gradient),X2 =胸腹水VEGF,X3 =胸腹水CEA;P2 = 1 / [ 1 + e- ( - 5. 607 - 0. 089X1 + 0. 366X2 + 0. 078X3 + 1. 564X4) ] ,其中X1 =AG,X2 =VEGF比值,X3 =胸腹水ADA,X4 =ADA比值。用建立的数学方程计算出个体预测值Pre-1和Pre-2,其诊断点分别为:0.218和0.329。AG在漏出液中均≥11g/L,在渗出液中均<11g。AG、VEGF和CEA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3.54%,39.97%,54.67%;87.24%,78.10%,73.56%和51.73%,48.67%,35.46%。ADA诊断结核性胸腹水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5.30%,58.79%和23.26%。联合Pre-1和Pre-2值诊断恶性胸腹水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3.90%,93.10%和88.47%。联合Pre-1和Pre-2诊断结核性胸腹水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0.00%,92.01%和88.71%。结论多指标的回归分析建立的数学模型,将指标之间联系成一有机整体,克服了以往多指标诊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提高了各指标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对鉴别胸腹水性质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陈艳萍[8](2009)在《探讨E-SLT、ADA、TB-Ab-lgG、CEA、LDH联合检测对结核性、癌性胸腔积液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前胸腔积液以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最为常见,自然二者也是最常需要鉴别的疾病,而对于确定结核性及癌性的金指标在胸液中检出率相对较低。探讨E-SLT、ADA、TB-Ab-IgG、CEA、LDH联合检测对结核性、癌性胸腔积液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一种诊断良恶性胸腔积液更准确联合检测指标。对肺癌伴癌性胸液患者3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8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进行血清及胸液E-SLT、ADA、TB-Ab-IgG、CEA、LDH检测。1.肺癌组血清E-选择素高于对照组(P<0.01),结核组高于肺癌组,各组胸液E-选择素比较,结核组高于肺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清中的TB-Ab-IgG,结核组阳性率显着高于癌性组,胸液中的TB-Ab- IgG结核组阳性率显着高于癌性组,两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3.血清中的CEA癌组阳性率显着高于结核组,胸液中的CEA肺癌组阳性率显着高于结核组,两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 4.血清ADA含量比较,结核组高于肺癌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胸液中ADA含量结核组高于肺癌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5.结核组和肺癌组血清及胸液LDH含量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1)。本文得出结论1、E-选择素与ADA、TB-Ab-IgG联合检测可以提高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检出率、诊断率和准确性。2、E-选择素联合CEA、LDH的检测较单项指标检测更能提高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度。3、E-选择素的检测为结核性及癌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新途径,具有重要价值。
张惠广[9](2006)在《联合检测多项指标对良恶性腹水鉴别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联合检测SAAG,腹水/血浆葡萄糖,腹水中ADA、葡萄糖、LDH、CEA、CA-50、CA-199、AFP、VEGF和MMP-2来评价在鉴别良恶性腹水中的临床意义,以提高对良恶性腹水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共收集病例70例,其中肝硬化腹水30例(包括4例自发性腹膜炎)、结核性腹水11例、心源性腹水3例、肿瘤性腹水26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已确诊良恶性病因的腹水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通过统计学分析,观察其在良恶性腹水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血浆及腹水白蛋白(ALB)、葡萄糖(GLU)、乳酸脱氢酶(LDH)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肿瘤标志物(CEA、CA-50、CA-199、AFP)、腺苷脱氨酶(ADA)采用放免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采用酶联吸附免疫法(ELISA)测定。结果SAAG在门脉高压性腹水中均≥11.0g/L,在非门脉高压性腹水中均<11.0g/L。ADA、GLU、腹水/血浆葡萄糖诊断结核性腹水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1.8%、90.9%、72.7%;86.4%、93.2%、94.9%;85.7%、92.8%、91.4%。上述指标联合后准确率更高,为:90.0%。CEA、CA-50、CA-199、AFP诊断恶性腹水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3.8%、50.0%、38.5%、11.5%; 79.5%、86.4%、83.7%、100%;70%、72.9%、70.0%、67.1%。CEA+CA-50+CA-19 9三项阳性诊断恶性腹水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4.6%、93.2%、71.4%。VEGF+MMP-2诊断恶性腹水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3.8%、100%、82.9%。VEGF诊断恶性腹水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差,MMP-2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好。两种类型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恶性腹水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73.1%、88.6%、82.9%。结论联合检测多项指标对鉴别良恶性腹水有一定临床意义。
曾付兰,陶华林,蔡美珠,杭永伦[10](2003)在《胸腹水中TP、LDH、IgG、IgA测定对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胸腹水中和血液中TP、LDH、IgG、IgA含量的比值对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价值。方法 :利用日立 70 6 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美国BN - 10 0全自动特种蛋白仪检测积液和血中TP、LDH、IgG、IgA ,且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渗出液中TP、LDH、IgG、IgA均值分别为 4 2 .6 0g/L、4 2 4 .0 0U/L、9.2 1g/L、1.6 2g/L ;漏出液中TP、LDH、IgG、IgA均值分别为 8.76g/L、71.4U/L、2 .5 6g/L、0 .5 5g/L ;同时渗出液中各指标与血中的比值分别为 0 .6 1、0 .94、0 .5 1;漏出液中各指标与血中的比值分别为 0 .14、0 .2 3、0 .15、0 .17。且经t检验均具有显着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渗出液中TP、LDH、IgG、IgA含量或者是与血中的比值明显高于漏出液 ,其检测对积液性质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胸腹水与血清IgG、IgM、C_3比值对鉴别胸腹水性质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腹水与血清IgG、IgM、C_3比值对鉴别胸腹水性质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
2. VM的形成机制 |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
3.4 其他潜在靶点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例筛选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5 提取指标 |
1.6 疗效评价 |
1.7 安全性评价 |
1.8 统计方法 |
1.9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总体资料分析 |
2.2 疗效评价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
3. 讨论 |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及miRNA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分型 |
四、中医治疗进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
一、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分化、分期、转移、基因突变相关性的研究 |
二、中医证型与临床理化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
三、中医证型与生存期的研究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临床理化指标及miRNA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一、临床理化指标 |
二、miRNA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肿瘤相关信息 |
三、理化指标 |
四、治疗方案 |
五、生存期 |
六、小结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一般资料及肿瘤相关信息 |
二、临床理化指标 |
三、治疗方案 |
四、生存期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三、测序数据分析流程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miRNA表达差异分析 |
二、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 |
三、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 |
四、小结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两组miRNA表达差异分析 |
二、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 |
三、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脑脊液腺苷脱氨酶与血清5’-核苷酸酶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ROC分析法评价血清抗PPD IgG抗体对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及材料 |
1.1.1 入选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1.3 试剂及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试验试剂的配制 |
1.2.2 实验方法 |
1.2.3 统计学方法 |
1.2.4.血ADA测定 |
1.2.5.胸水ADA测定 |
1.2.6 统计学方法 |
第2章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病例组及对照组抗体浓度比较 |
2.3 ROC曲线 |
2.4 诊断界点的确定 |
2.5 ADA浓度的比较 |
2.6 白蛋白浓度的比较 |
第3章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的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胸腺嘧啶核苷激酶测定和液基制片间皮细胞计数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胸腔积液的流行概况 |
1.2 胸腔积液的形成机制 |
1.3 胸腔积液的实验室诊断 |
1.3.1 常规检查 |
1.3.2 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检查 |
1.3.3 细胞学检查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组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仪器和试剂 |
2.2.1 仪器设备 |
2.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积液中 LDH 和 CEA 含量的测定 |
2.3.2 液基制片和间皮细胞计数 |
2.3.3 胸腔积液中胸腺嘧啶核苷激酶 1 浓度的测定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各实验室指标在恶性和非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积液中的差异及诊断价值 |
3.2 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积液中各指标的差异26 |
3.3 各指标在肺炎旁积液和结核性积液中的差异及诊断价值 |
3.4 胸腔积液实验室诊断模型的建立 |
3.4.1 TK1 浓度和 CEA 含量联合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模型及其诊断价值 |
3.4.2 CEA 含量和间皮细胞计数联合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模型及其诊断价值 |
3.4.3 TK1 浓度和间皮细胞计数联合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模型及其诊断价值 |
3.4.4 CEA 含量、TK1 浓度和间皮细胞计数三者联合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模型及其诊断价值 |
3.4.5 CEA 含量和间皮细胞计数联合鉴别肺炎旁积液和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模型及其诊断价值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疑难病例解析 第15讲 多浆膜腔积液伴CA125升高病例临床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摘要 |
2 临床思路 |
2.1 结核和恶性肿瘤 |
2.1.1 结核性胸腹水 |
2.1.2 肿瘤相关胸腹水 |
3 针对以上诊断做出的辅助检查 |
3.1常规检查 |
3.2胸水及肿瘤相关检查 |
3.3 感染相关检查 |
3.4 影像学检查 |
4 留观后诊疗经过 |
5 根据留观期间的检查和治疗,可总结出该患者有如下临床特点 |
6 抗结核治疗有效后,我们重新审视病史、体检及检查结果,该病人临床特点如下 |
7 讨论 |
(7)数学模型运用于多指标联合鉴别胸腹水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 病例及标本选择 |
2.3 标本采集及样品处理 |
2.3.1 采集标本 |
2.3.2 分组 |
2.3.3 VEGF 测定 |
2.3.4 恶性胸腹水阳性判定标准 |
2.3.5 ADA、CEA 测定 |
2.3.6 AG 测定 |
2.3.7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回归方程 |
3.2 诊断点及分析方法 |
3.3 第二组标本个体预测值结果 |
3.4 秩和检验结果 |
3.5 各项诊断指标与临床诊断之间的一致性检验参数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AG 在鉴别漏出液和渗出液中的价值 |
4.2 ADA 诊断结核性胸腹水价值 |
4.3 癌胚抗原(CEA) |
4.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腹水实验室检测的研究现状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探讨E-SLT、ADA、TB-Ab-lgG、CEA、LDH联合检测对结核性、癌性胸腔积液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E-选择素(E-Selectin) |
2.2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
2.3 结核抗体(TB-Ab-IgG) |
2.4 腺苷脱氨酶(ADA) |
2.5 乳酸脱氢酶(LDH)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1 材料 |
3.2 方法 |
第4章 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9)联合检测多项指标对良恶性腹水鉴别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材料与仪器设备 |
1.1 材料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及标本选择 |
2.2 标本采集及样品处理 |
2.3 研究分组 |
2.4 VEGF、MMP-2 测定 |
2.5 ADA、LDH、GLU、CEA、CA-50、CA-199、AFP 测定 |
2.6 SAAG 测定 |
2.7 资料统计 |
第三章 结果 |
3.1 各组腹水检测项目单独分析结果 |
3.2 各组腹水联合检测结果分析 |
3.3 联合检测诊断腹水性质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胸腹水中TP、LDH、IgG、IgA测定对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试剂 |
1.3 仪器 |
1.4 方法 |
2 结 果 |
2.1 渗出液与漏出液中TP、LDH、IgG、IgA均值结果比较 (表1) , |
2.2 胸腹水与血中各指标的比值结果 (表2) |
3 讨 论 |
四、胸腹水与血清IgG、IgM、C_3比值对鉴别胸腹水性质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及miRNA的相关性研究[D]. 郑俊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脑脊液腺苷脱氨酶与血清5’-核苷酸酶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D]. 麦迪娜·阿地里.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ROC分析法评价血清抗PPD IgG抗体对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价值[D]. 孙启亮. 青岛大学, 2015(04)
- [5]胸腺嘧啶核苷激酶测定和液基制片间皮细胞计数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D]. 田添.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 [6]疑难病例解析 第15讲 多浆膜腔积液伴CA125升高病例临床解析[J]. 张志忠,王国兴,刘凤奎. 中国医刊, 2012(03)
- [7]数学模型运用于多指标联合鉴别胸腹水性质[D]. 李晖. 南昌大学, 2009(03)
- [8]探讨E-SLT、ADA、TB-Ab-lgG、CEA、LDH联合检测对结核性、癌性胸腔积液诊断价值[D]. 陈艳萍. 吉林大学, 2009(09)
- [9]联合检测多项指标对良恶性腹水鉴别的意义[D]. 张惠广. 山西医科大学, 2006(12)
- [10]胸腹水中TP、LDH、IgG、IgA测定对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价值[J]. 曾付兰,陶华林,蔡美珠,杭永伦.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