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茎海棠的组织培养(展示)

球茎海棠的组织培养(展示)

一、球根海棠组织培养(简报)(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微[1](2021)在《大花铁线莲(Clematis patens)种子破眠及扦插繁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大花铁线莲(Clematispatens)隶属于毛茛科(Ranunculaceae)铁线莲属(Clematis L.),其花色丰富,花形优美、性状优良,是东北园林应用中珍贵的野生资源。为拓宽大花铁线莲的繁殖体系,加大铁线莲属的植物的推广和景观应用,本文研究了大花铁线莲种子的生物学特性,探讨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并从扦插基质、外源激素、插穗规格等方面筛选适合大花铁线莲嫩枝扦插的繁殖技术,通过插穗体内营养物质和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揭示大花铁线莲嫩枝扦插的生根机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大花铁线莲的果实是瘦果形态,花柱宿存,种子形状为宽卵形或者卵状菱形,长约7.13mm,宽约4.57mm,千粒重达20.67g左右;铁线莲种皮具有透性,在吸水28h时种子吸水率达到97%,不存在吸水障碍;大花铁线莲种子的生活力约为82%。2.大花铁线莲种子在萌发试验中萌芽率都不超过10%;在已萌发的试验组里,发现大花铁线莲是需光种子,且在白天25℃,夜间15℃的变温条件下,萌发率最高,达到9.3%;在休眠抑制物的探讨试验中,通过白菜籽在铁线莲种胚和种皮的水浸提液中萌发的状态可得出,铁线莲种胚和种皮都有抑制物,且种胚对白菜种子的萌发的抑制性更强;在探究大花铁线莲种子催芽过程中,采用赤霉素,低温层积、变温层积、野外沙藏结合激素处理4种方法诱导催芽。发现用800mg/L的GA3溶液野外沙藏6个月效果最好,其发芽率可达到79%。3.扦插基质对大花铁线莲的生根率等生根性状显着影响(P<0.001),其中大花铁线莲在珍珠岩+蛭石+沙子(1:1:1)中生根率最高,可以达到73.93%;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筛选试验发现:IBA组整体比NAA组和ABT生根粉生根效果要好得多。其中效果最佳的是插穗在IBA200 mg·L-1中浸泡1h,生根率为75%;综合插穗成活率、生根率、根长、根系效果指数等生根指标,大花铁线莲在扦插季节、取材部位、插穗长度和留叶方式的选择上,应该选用母株的顶部插穗6~8cm、留2片小叶于春季5月份进行扦插,这样的生根效果最好。4.观测大花铁线莲在生根过程中可以从皮部发出,也可以从愈伤组织发出,判定其生根类型为混合生根型;大花铁线莲的生根进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皮孔萌动及愈伤组织诱导形成期(0~21d);②不定根发生表达期(21~28d);③不定根伸长发育期(28~42d)。5.大花铁线莲扦插过程中,可溶性糖出现双峰,是“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淀粉呈现“下降-上升”的趋势,而蛋白质则是“上升-下降-上升”。虽然三种营养物质的变化曲线和趋势略有不同,但在插穗生根的关键时期都有所消耗。6.大花铁线莲在扦插后,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整体趋势为“上升-下降”的趋势,IAAO则大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四种酶的活性与植物体内所含的IAA含量有直接的关系。

热娜古丽·吐鲁洪[2](2020)在《红叶海棠组织培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该论文主要探讨了红叶海棠组织培养关键技术,主要研究红叶海棠外植体的取材时间、消毒时间、外植体种类和大小、激素配比对外植体诱导、不定芽增殖和生根苗的影响、炼苗方式与苗成活率的关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红叶海棠植物组织培养体系,为今后的开发利用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⑴红叶海棠外植体的获取和诱导中,选取组织培养常用的表面消毒剂75%乙醇和内生菌消毒的2%NaClO、20%H2O2和0.1%HgCl2等消毒剂进行消毒灭菌试验,这三种消毒剂中整体效果的强到弱依次为2%NaClO>20%H2O2>0.1%HgCl2,红叶海棠外植体消毒的最好方法为:75%乙醇消毒10s+2%NaClO消毒14 min(加两滴吐温)。取材时间的研究中,污染率和褐化率从4月份到10月份逐渐升高,因此得出其中污染率、褐化率低,存活率又高的只有4月份、5月份、6月份,这期间红叶海棠外植体取材较好的季节。在植物激素不同浓度配比对红叶海棠外植体的诱导中最佳培养基配比为MS+6-BA1.0 mg/L+NAA0.3 mg/L,发芽率达到85%,愈伤组织和分化芽的生长量较多。在外植体种类和长度对红叶海棠外植体诱导影响的研究时,外植体种类中半木质化茎段的诱导率最佳,红叶海棠的茎段组织培养中选取长度为1.5 cm的半木质化茎段时诱导率高,生长势良好。⑵红叶海棠的继代增殖中,植物激素不同浓度最佳配比为MS+6-BA1.5mg/L+IBA0.05 mg/L,在这培养基中分化出来的芽生长势健壮,增殖快些,出芽率高达90%。AC不同浓度最佳配比为1.0 g/L,有助于促进芽的增殖。GA3不同浓度最佳配比为1.0 mg/L,有助于苗木的伸长生长。⑶红叶海棠的生根培养中,基本培养基及植物激素浓度组合的最佳配比为1/2MS+IBA0.5 mg/L。在此培养基的基础上进行接种时苗木生长势优良,生根数量多。AC浓度对生根苗的研究中得出1.0 g/L为最佳,苗木粗、生根数多。⑷红叶海棠组培苗移栽研究中,不开瓶口自然光3 d+开瓶口室内3 d的处理是红叶海棠组培苗移栽的最佳炼苗处理方法,成活率高达80%,苗木健壮。在不同的覆盖物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中,使用玻璃烧杯覆盖时移栽成活率高达76.67%。在不同的移栽基质研究中,以腐殖土+珍珠岩(1:1)配比的基质是最佳栽培基质。

湛晓蝶[3](2020)在《γ射线和中子辐照羽衣甘蓝、金盏菊、鸡冠花的生物学及其诱变效应》文中提出为研究60Co-γ射线和中子2种射线对草本花卉的生物学及其诱变效应,选用羽衣甘蓝(红鸥)、羽状鸡冠花(和服)、橙色金盏菊(哥斯达黎加)3个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羽衣甘蓝设置剂量为0(CK)、30、60、90、120Gy共5个处理,金盏菊和鸡冠花设置0(CK)、100、200、300、400Gy共5个处理,对辐照后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及其遗传变异等进行分析与研究,为3种草花的辐射诱变育种奠定基础。本试验初步得出结论如下:(1)由试验结果得知,羽衣甘蓝的γ射线辐照致死剂量大于120Gy,中子辐照致死剂量在90Gy到120Gy之间;对于金盏菊来说,γ辐照的致死剂量大于400Gy,中子辐照的致死剂量小于或等于200Gy;鸡冠花的γ射线辐照致死剂量大于400Gy,中子辐照的致死剂量在100Gy到200Gy之间。经γ射线、中子辐照后的羽衣甘蓝、金盏菊、鸡冠花在不同射线辐照下其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特性有较大的差异,中子的生物学效应强于γ射线。(2)γ辐照200Gy处理时,金盏菊花朵高度变异幅度变大,有利于花朵高度更高的品种的选育;400Gy处理时花朵高度变异幅度缩小但花朵直径变异幅度变大,有利于大花品种选育。100Gy的γ辐照处理能够提高鸡冠花的花簇高度变异幅度,有利于花簇高度更高的品种的选育。γ辐照200Gy处理能显着增大鸡冠花的花簇直径变异幅度,有利于鸡冠花大花品种选育。γ辐照30Gy处理能增加羽衣甘蓝的株高和冠径变异幅度,有利于株高更高和冠径更大的品种的选育。中子100Gy处理金盏菊植株的株高和生物量受到显着抑制,开花株率明显降低,花朵高度受到抑制,有利于金盏菊矮花品种的育成。鸡冠花在100Gy中子辐照处理后,花簇高度和花簇直径的极值都比对照显着下降,中子辐照100Gy是培育小花型鸡冠花的适宜剂量。中子辐照90Gy处理对羽衣甘蓝有致矮作用,对植株冠径有抑制作用,有利于小型羽衣甘蓝植株品种的培育。(3)不同辐照方式和辐照剂量处理下的3种花卉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现为:2种射线辐照后,羽衣甘蓝的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现出随辐照剂量升高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γ辐照处理在90Gy时达到最大值,且处理组都大于对照组,中子处理的30Gy叶绿素含量最高,60GySOD酶活性最大。金盏菊的叶绿素含量在γ射线处理下整体呈现出随辐照处理剂量上升而下降的趋势,SOD酶活性整体先上升后下降,在中子100Gy叶绿素略低于对照,SOD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鸡冠花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SOD酶活性先上升下降,叶绿素在100Gy达到最大值,SOD酶活性在200Gy剂量点达到最大值,中子处理叶绿素含量和SOD酶活性都略高于对照。(5)中子辐照60Gy处理能有效诱导羽衣甘蓝的植株变异。羽衣甘蓝在中子辐照60Gy下出现较多茎秆二叉分枝(8.16%)和叶片变异(2.04%)。高剂量的γ辐照(300Gy和400Gy)有利于金盏菊花朵出现变异。在γ辐照300Gy处理时,金盏菊出现花蕊粘连(1.34%),400Gy时出现花蕊粘连(2.34%)和小花粘连(0.78%)。鸡冠花在任意剂量辐照处理后都出现了比对照更高频率或对照没有的变异,特别是经中子100Gy辐照后,变异类型增加为叶片花叶、花朵双头或多头、部分花色变浅、花朵出现鸡冠和整体花型改变5种表现形式,主要性状集中表现为花朵出现双头或多头(12.5%)、花色变浅(12.5%)和整体花型改变(12.5%)。中子100Gy辐照能明显增大鸡冠花的变异谱和变异频率。

王艳丽,孙婷玉,沈李元,吴小芹,叶建仁,朱丽华[4](2019)在《继代培养时间对抗性黑松体胚发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继代培养0.5、1.5 a和3.5 a的抗性黑松37#家系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观察不同培养时间胚性细胞的形态和体胚成熟的过程,并对愈伤组织的增殖率、每克愈伤形成的体胚数量及体胚萌发率和植株成活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胚性胚柄细胞团(ESM)结构逐渐疏松,胚柄细胞呈现缩短、增粗的现象;培养时间对抗性黑松愈伤组织的增殖、分化、体胚萌发及植株成活率均有显着影响。3种不同培养时间愈伤组织的增殖率分别为200.37%、182.47%和111.63%,每克胚性愈伤组织形成成熟体细胞胚分别为77、31、5个,萌发率分别为84.43%、51.10%、11.13%;植株成活率分别为73.00%、50.00%、6.70%,均呈下降趋势;3种愈伤体胚成熟的时间也存在显着差异,继代培养时间越长,体胚分化成熟过程越慢,愈伤组织形成子叶胚的时间最短为46 d,最长为74 d。因此,抗性黑松胚性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胚性逐步降低,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能力下降,短期培养的胚性愈伤组织(0.5 a)为抗性黑松体胚发生较为理想的初始材料,且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间不宜超过1.5 a。

刘苗苗[5](2016)在《不同大蒜品种茎盘愈伤组织继代频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用5个大蒜品种G039、G064、G083、G107和G2011-4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分别设置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周期20 d、30 d、40 d、50 d,分析愈伤质量和增殖分化能力,探究不同品种愈伤组织适应继代次数,以期为大蒜组织培养和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奠定技术基础。试验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以大蒜茎盘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不同品种间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同。其中,G107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88.8%,其次为G2011-4,诱导率为84.7%;G039和G083愈伤组织诱导率没有差异,分别为79.2%和79.4%,G064诱导率最低,为67.5%(2)不同大蒜品种愈伤组织在不同继代周期下适应的继代次数不同。继代周期较短继代较为频繁时适应的继代次数较多,而继代周期较长时适应的继代次数较少。当继代周期为20 d时,G107和G2011-4愈伤组织最多可继代5次,G064可继代4次,G039可继代3次,G083可继代2次;当继代周期为30 d时,G064、G107和G2011-4愈伤组织可继代次数均为3次,G039和G083可继代2次;当继代周期为40 d时,G064、G107、G2011-4和G039愈伤组织适应的继代次数为2次,G083可继代1次;当继代周期为50 d时,G039、G107和G2011-4愈伤组织可继代2次,G064可继代次1次,G083愈伤组织在37 d时彻底分化,不能再继代培养。(3)愈伤组织的质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改变。5个大蒜品种初代愈伤组织增殖和分化能力较强,不同品种间愈伤组织有差异。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G039的愈伤组织质量在不断下降,初代愈伤组织质量最好;G083愈伤组织不易进行连续培养,在5个品种中较易分化,其初代愈伤组织质量最好;G064在继代周期为20 d和30 d时的前2次继代培养时质量较好,愈伤组织出芽率和繁殖系数较高,有较强的增殖和分化能力;G107愈伤组织质量在继代周期为20 d的前3次继代培养和周期为30 d时前2次继代培养时较好,且在周期为20 d的第2次继代培养时增殖和分化能力达到最强状态;G2011-4在继代周期为20 d的前3次继代时愈伤组织质量较好,尤其是在第2次继代培养时,增殖和分化能力很强,继代周期为30 d的前2次继代培养愈伤组织质量也较好。

都晓龙,孙春玉,张美萍,王义[6](2016)在《继代次数对吉粳88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及细胞形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继代次数对吉粳88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及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以继代次数为单因素变量,测定吉粳88愈伤组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以及丙二醛含量,并通过临时装片观察细胞形态。[结果]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和再生率呈下降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基本保持在2.92 mg/g FW左右,无明显变化。MDA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与愈伤分化率极显着相关。细胞形态观察发现,随着继代次数增加愈伤组织逐渐由胚性愈伤转化为非胚性愈伤。[结论]在悬浮培养体系建立时,以D4、D5、D63代为宜,为吉粳88再生体系的建立和优化指明了方向。

曹芳凤[7](2014)在《牛耳秋海棠的组培快繁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牛耳秋海棠的叶片作为外植体材料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了完整的再生植株。试验围绕牛耳秋海棠外植体材料的处理与灭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不定芽的增殖与壮苗,试管苗的生根与移栽等几方面开展,采用单因素或双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方法,集中研究了0.1%升汞灭菌时间的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和配比的选择、活性炭质量浓度的选择、移栽基质的选择等多方面的问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牛耳秋海棠组培快繁体系,为其开发利用和种质资源保护及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牛耳秋海棠的叶片对于0.1%升汞消毒时间的选择比较严格,时间不足会提高外植体的污染率,时间过长影响外植体的存活。以75%酒精灭菌8s,0.1%升汞灭菌67min为最佳灭菌方法。(2)牛耳秋海棠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0.51mg/L+NAA0.1mg/L。此培养基上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率达85.42%87.08%。(3)牛耳秋海棠不定芽增殖的最适宜培养基是MS+6-BA1mg/L+NAA0.1mg/L。此培养基上外植体出芽极多,增殖迅速,芽体健壮,增殖倍数高达42.43。(4)添加一定质量浓度活性炭的培养基有利于牛耳秋海棠的壮苗,以1g/L的浓度为好。(5)诱导牛耳秋海棠试管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是1/2MS+NAA0.3mg/L。此培养基上的试管苗生根数量多,速度快,根系粗壮。在20天内生根率即可达100%。(6)牛耳秋海棠组培苗的移栽以蛭石:椰糠=1:1为最佳移栽基质,移栽成活率高达96.67%。

胡苏[8](2010)在《三角紫叶酢浆草叶色变异株系的组织培养与RAPD和ISSR标记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三角紫叶酢浆草叶色变异株系为材料,研究其组织培养技术体系,并以野生型材料为对照,用RAPD和ISSR标记对其进行DNA检测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发生能力:比较继代1次、5次和10次材料,叶片和叶柄的不定芽和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均随继代次数增加而降低,不定根发生率随继代次数增加而升高。连续继代10次以内,选择叶片做外植体(培养物)更有利于保持相对稳定的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能力。2.增殖:TDZ能明显促进变异株系芽苗的增殖,增殖效果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加。一定量的TDZ能显着提高变异株系芽苗叶片花色素苷的积累。3.壮苗:适当提高不含生长调节物质的MS培养基中的磷、钾元素含量有利于芽苗的生长和叶片花色素苷的积累。当培养基中KH2PO4的浓度为680 mg/L(即4倍磷钾元素含量)时,试管苗的苗重、苗高和叶片数均达最大值。4.生根培养与鳞茎发生:NAA作用优于IBA,但两者配合使用效果最好。培养基中不加入6-BA有利于增加发根数和鳞茎数。最佳生根和鳞茎诱导配方均为:1/2MS+NAA 0.2 mg/L+IBA0.2 mg/L(蔗糖40g/L,琼脂粉7g/L,pH5.8-6.0)。5.炼苗移栽:变异株系的生根苗和带根鳞茎的移栽成活率都很低,分别为2.56%和27.27%。6.蔗糖浓度对野生型和变异型材料叶片颜色的影响:三角紫叶酢浆草野生型和变异型材料的叶片颜色对蔗糖浓度变化都很敏感。(1)野生型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以及Chla/Chlb的比值均随蔗糖浓度提高而迅速升高;除Chla/Chlb比值有所下降外,上述其他指标数值均在蔗糖浓度高于30g/L后逐渐趋于稳定。变异型材料的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以及Chla/Chlb比值随蔗糖浓度升高均没有显着的变化。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趋势与叶绿素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变异型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也随蔗糖浓度提高而显着升高,但其增长幅度远低于野生型。相同蔗糖浓度下,变异型的上述所有色素指标的数值都远低于野生型。(2)野生型和变异型材料的花青素含量随蔗糖浓度增加而显着升高。蔗糖浓度为10-30g/L,野生型的增长速率大于变异型,超过30g/L后,野生型增长速率逐渐缓慢,而变异型出现并保持指数型增长趋势。7.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材料的DNA。优化了三角紫叶酢浆草的RAPD反应体系,首次建立并系统优化了三角紫叶酢浆草ISSR反应体系和扩增参数。优化后的RAPD反应体系为:反应液的总体积25μl, 10×Buffer 2.5μl, Mg2+浓度2.0 mmol/L, Taq酶1U,引物浓度0.3μmol/L, dNTP Mixture 0.25 mmol/L,模板DNA 80-100ng。RAPD-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4min;94℃变性45s,37℃退火1min,72℃延伸1.5min,40次循环;72℃延伸5 min;4℃保存。优化后的ISSR反应体系为:25μl反应液体系中含10×Buffer 2.5μl, Mg2+浓度1.25 mmol/L, Taq酶0.9U,引物浓度0.3μmol/L, dNTP Mixture 0.25 mmol/L,模板80ng。ISSR-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50s,退火时间60s(不同引物的退火温度不同),72℃延伸1.5min,40次循环;72℃延伸7min;4℃保存。8. RAPD和ISSR检测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涉及的引物检测范围内,变异株系继代5次与继代10次材料的基因组DNA扩增产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野生型花纹叶片材料与无花纹叶片材料的扩增结果之间也没有显着的差异。9.从70个RAPD随机引物和100个ISSR随机引物中分别筛选出2个RAPD特异引物(S76,S1t8)和2个ISSR特异引物(UBC818, UBC868),分别扩增出114和96个片段,多态性片段数为18和12,多态性百分率为15.79%和12.50%。其中差异性条带有5种,均能区分野生型和变异株系。变异株系的差异性缺失带S118 700-800测序结果序列包含编码叶绿体光系统Ⅰ第Ⅶ亚基的基因。证明了变异株系叶片颜色的变化的确与总基因组DNA的变化相关,变异株系叶绿素缺失性状可能与上述基因的缺失或者非正常表达有关。

卢爱华[9](2009)在《丽格海棠离体再生过程中酶活性及激素含量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建立了丽格海棠的高效再生体系,为丽格海棠种苗产业化生产提供依据,并对再生过程中酶活性和植物激素含量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器官分化与这些生物活性分子变化的关系,为形态建成理论和器官分化机理提供理论基础,其主要结果如下:1丽格海棠再生体系的建立:(1)以MS+6-BA 0.4 mg/l+NAA 0.1 mg/l+30 g/l蔗糖+6 g/l琼脂为培养基,先在1000 lx光照条件下培养14 d,后移到2000 lx的光照条件下培养,不定芽诱导率最高,可达100%;(2)在2000 lx的光照条件下,以MS+6-BA 0.3 mg/l+NAA 0.1 mg/l+30 g/l蔗糖+6 g/l琼脂为培养基时增殖系数最大;(3)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培养基中NAA浓度为0.1 mg/l时生根效果最好;(4)泥炭土与珍珠岩比例为1:1为基质时,生根苗移栽成活率可达100%。2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丽格海棠叶片脱分化过程中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再分化过程中总体上呈现降低的趋势;在丽格海棠不定芽诱导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一直下降。3丽格海棠再生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1)不定芽诱导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在3~15 d迅速升高,15 d时达到最大值896.27 U/(g.min)·FW,在16~24 d酶活性迅速下降;(2)在1~15 d和15~24 d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3 d时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为13.05 mg/(g·min)·FW;(3)在丽格海棠叶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0~15 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再分化成不定芽的过程中(15~24 d),酶活性先迅速升高后下降;(4)在丽格海棠不定芽诱导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4再生过程中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1)IAA含量在丽格海棠叶片不定芽诱导过程中一直处于下降状态;GA3在丽格海棠叶片脱分化过程中(0~15 d)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在再分化过程中(15~24 d)GA3保持在较高水平;ZT在接种的第1 d含量迅速下降,在1~15d,ZT含量呈现一个类似“M”型的变化,15~18 d ZT含量迅速升高,随后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ABA含量在丽格海棠叶片脱分化过程中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再分化过程中处于呈下降状态;(2)ZT/IAA在丽格海棠叶片脱分化前期(0~9 d)缓慢上升,脱分化后期(9~15 d)上升后又迅速下降,愈伤组织形成后(15~24 d)一直处于上升状态;ABA/IAA和ABA/ZT的变化趋势相似,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不大,不同的是,后者的变化趋势更加平缓;GA3/ZT在整个过程中变化很大,在6~18 d迅速升高迅速降低再次迅速升高迅速降低降低的趋势;(3)在丽格海棠叶片脱分化过程中,6-BA和NAA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再分化过程中6-BA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保持在平稳状态的趋势,NAA含量呈现稍微降低后处于保持在稳定状态;整个过程中NAA含量均高于6-BA。

王建华[10](2009)在《人参、西洋参发根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为名贵的药用植物,由于它们生长周期长,易受气候、栽培条件以及病虫害的影响,给常规育种及种质资源保存带来极大困难。人参、西洋参发根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植株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意义:首先,可扩大人参、西洋参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外植体来源,并且是实现发根的优良特性转化为田间繁殖的关键步骤。其次,发根系统可为植物的转基因工程提供良好的受体系统,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植株,可把有益的突变转化为育种资源。另外,发根系统是种质资源保存的良好材料,实现发根—植株—发根的循环,可节省田间保存带来的投入,同时由发根获得的体细胞胚再生植株具有易生根的特点,可以解决人参、西洋参植株再生面临的根分化难等问题。本文以人参、西洋参发根为外植体进行间接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在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水平上对发生过程进行调控,建立了稳定高效的人参、西洋参发根体细胞胚胎发生系统,获得了完整的发根再生出植株,并开展了人参、西洋参发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细胞学观察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研究,证实了人参、西洋参发根的体细胞胚胎发生经历了类似合子胚发育的重要阶段,且在各个阶段的体细胞胚在基因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为人参、西洋参种质资源保存和生物技术育种开辟新途径,也为人参、西洋参的转基因研究提供了高效的转化体系和成熟系统的再生方法,并完善和发展体细胞胚胎发生机制的研究理论。

二、球根海棠组织培养(简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球根海棠组织培养(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1)大花铁线莲(Clematis patens)种子破眠及扦插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铁线莲属植物研究进展
        1.1.1 铁线莲概况
        1.1.2 铁线莲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分布
        1.1.3 铁线莲属植物生理学研究
        1.1.4 铁线莲属植物开花生物学研究
        1.1.5 铁线莲属植物繁殖技术研究
        1.1.6 铁线莲属植物园林观赏及应用研究
    1.2 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进展
        1.2.1 种子休眠的分类
        1.2.2 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
    1.3 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扦插生根的影响因素
        1.3.2 扦插生根的生理学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大花铁线莲萌发特性及打破休眠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种子基本生物学特性
        2.1.3 种子常规萌发实验
        2.1.4 种子催芽处理与试验设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子基本生物学特性
        2.2.2 种子常规萌发特性
        2.2.3 种子破眠试验
    2.3 本章小结
3 大花铁线莲嫩枝扦插繁殖技术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研究方法
        3.1.4 扦插及插后管理
        3.1.5 外部形态观察
        3.1.6 数据收集、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质对大花铁线莲扦插生根的影响
        3.2.2 激素对大花铁线莲扦插生根的影响
        3.2.3 插穗长度对大花铁线莲扦插生根的影响
        3.2.4 留叶方式对大花铁线莲扦插生根的影响
        3.2.5 插穗部位对大花铁线莲扦插生根的影响
        3.2.6 扦插季节对大花铁线莲扦插生根的影响
        3.2.7 移栽后大花铁线莲长势
    3.3 本章小结
4 大花铁线莲嫩枝扦插生理学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
        4.1.2 试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4.1.3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大花铁线莲扦插生根进程及其形态描述
        4.2.2 扦插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4.2.3 扦插过程中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4.3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大花铁线莲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
    5.2 大花铁线莲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5.3 大花铁线莲扦插生理学研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红叶海棠组织培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红叶海棠的生产状况
    1.3 红叶海棠的应用价值
    1.4 海棠属植物组织培养
        1.4.1 外植体的选择
        1.4.2 外植体的消毒
        1.4.3 基础培养基
        1.4.4 生长环境
        1.4.5 植物生长调节剂
        1.4.6 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途径
        1.4.7 不定芽、丛生芽直接诱导途径
        1.4.8 生根培养
        1.4.9 炼苗与移栽
    1.5 研究意义及目的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培养条件
    2.3 试验方法
        2.3.1 外植体的获取与处理
        2.3.2 红叶海棠的初代培养
        2.3.3 红叶海棠的继代培养
        2.3.4 红叶海棠的生根培养
        2.3.5 红叶海棠的驯化与移栽
        2.3.6 计算公式
        2.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红叶海棠的初代培养
        3.1.1 取材时期对红叶海棠外植体消毒的影响
        3.1.2 消毒时间对红叶海棠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3.1.3 激素不同配比对红叶海棠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3.1.4 外植体种类对红叶海棠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3.1.5 外植体长度对红叶海棠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3.2 红叶海棠的继代培养
        3.2.1 激素不同浓度对红叶海棠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2.2 AC不同浓度对红叶海棠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2.3 GA3 不同浓度对红叶海棠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3 红叶海棠的生根培养
        3.3.1 培养基不同浓度对红叶海棠生根的影响
        3.3.2 激素不同浓度对红叶海棠生根的影响
        3.3.3 AC不同浓度对红叶海棠生根的影响
    3.4 红叶海棠组培苗的驯化与移栽
        3.4.1 不同的炼苗处理对红叶海棠组培苗生根移栽的影响
        3.4.2 不同的覆盖物对红叶海棠组培苗生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3.4.3 不同的移栽基质对红叶海棠组培苗移栽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取材时期对红叶海棠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4.2 消毒时间对红叶海棠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4.3 外植体种类对红叶海棠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4.4 外植体长度对红叶海棠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4.5 激素浓度对红叶海棠外植体诱导、继代及生根的影响
    4.6 AC对红叶海棠外植体继代、生根的影响
    4.7 GA3对红叶海棠外植体继代、生根的影响
    4.8 红叶海棠组培苗的驯化与移栽
第5章 结论
    5.1 红叶海棠的诱导培养
    5.2 红叶海棠的继代培养
    5.3 红叶海棠的生根培养
    5.4 炼苗移栽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γ射线和中子辐照羽衣甘蓝、金盏菊、鸡冠花的生物学及其诱变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草本花卉及辐射诱变育种概述
        1.1.1 草本花卉概述
        1.1.2 辐射诱变育种概述
    1.2 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1.2.1 ~(60)Co-γ射线在植物辐射诱变育种上的研究进展
        1.2.2 中子在植物辐射诱变育种上的研究进展
    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辐照方法
        2.2.2 试验方法
        2.2.3 分析测定方法
        2.2.4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60)Co-γ射线辐照对金盏菊、鸡冠花和羽衣甘蓝的生物学效应
        3.1.1 ~(60)Co-γ射线辐照对金盏菊的生物学效应
        3.1.2 ~(60)Co-γ射线辐照对鸡冠花的生物学效应
        3.1.3 ~(60)Co-γ射线辐照对羽衣甘蓝的生物学效应
    3.2 中子辐照对金盏菊、鸡冠花和羽衣甘蓝的生物学效应
        3.2.1 中子辐照对金盏菊的生物学效应
        3.2.2 中子辐照对鸡冠花的生物学效应
        3.2.3 中子辐照对羽衣甘蓝的生物学效应
    3.3 ~(60)Co-γ射线和中子辐照对金盏菊、鸡冠花和羽衣甘蓝的相对生物学效应
        3.3.1 ~(60)Co-γ射线和中子辐照金盏菊的相对生物学效应
        3.3.2 ~(60)Co-γ射线和中子辐照鸡冠花的相对生物学效应
        3.3.3 ~(60)Co-γ射线和中子辐照羽衣甘蓝的相对生物学效应
    3.4 ~(60)Co-γ射线和中子辐照对金盏菊、鸡冠花和羽衣甘蓝的诱变效应
        3.4.1 ~(60)Co-γ射线和中子辐照金盏菊的诱变效应
        3.4.2 ~(60)Co-γ射线和中子辐照鸡冠花的诱变效应
        3.4.3 ~(60)Co-γ射线和中子辐照羽衣甘蓝的诱变效应
4 讨论与小结
    4.1 辐照对羽衣甘蓝、金盏菊、鸡冠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辐照对羽衣甘蓝、金盏菊、鸡冠花生理生化的影响
    4.3 ~(60)Co-γ射线和中子射线的相对生物学效应
    4.4 ~(60)Co-γ射线和中子射线的诱变效应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不同大蒜品种茎盘愈伤组织继代频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
    1.2 大蒜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1.2.1 大蒜愈伤组织途径的研究进展
        1.2.2 大蒜不定芽途径的研究进展
    1.3 大蒜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因素
        1.3.1 基因型
        1.3.2 外植体
        1.3.3 激素配比
        1.3.4 培养条件
        1.3.5 继代培养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预处理
    2.2 试验方法
        2.2.1 大蒜初代愈伤组织的诱导
        2.2.2 大蒜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大蒜品种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 继代周期对不同大蒜品种愈伤组织继代次数的影响
    3.3 继代培养对不同大蒜品种愈伤组织质量的影响
        3.3.1 不同大蒜品种初代愈伤组织质量的比较
        3.3.2 不同大蒜品种继代愈伤组织质量的变化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6)继代次数对吉粳88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及细胞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1.2.2 细胞形态观察。
        1.2.3 各代愈伤组织再生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继代次数对愈伤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
    2.2 继代次数对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3 继代次数对愈伤组织POD活性的影响
    2.4 继代次数对愈伤组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5 继代次数对愈伤组织MDA含量的影响
    2.6 继代次数对愈伤组织细胞形态的影响
    2.7 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7)牛耳秋海棠的组培快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牛耳秋海棠概况
        1.2.1 牛耳秋海棠的形态特征
        1.2.2 牛耳秋海棠的生态习性
        1.2.3 牛耳秋海棠的应用价值
    1.3 秋海棠属植物概况
        1.3.1 秋海棠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1.3.2 秋海棠属植物的应用价值
        1.3.2.1 观赏价值
        1.3.2.2 药用价值
        1.3.2.3 食用价值
        1.3.3 秋海棠属植物的发展前景
    1.4 国内外秋海棠属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4.1 外植体的选择
        1.4.2 外植体灭菌方法的选择
        1.4.3 基本培养基的的选择
        1.4.4 再生途径的研究
        1.4.5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选择
        1.4.6 移栽基质的选择
        1.4.7 添加物对秋海棠属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1.4.8 其他方面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培养条件
    2.3 研究方法
        2.3.1 外植体材料的处理
        2.3.2 初代培养
        2.3.3 继代分化与增殖
        2.3.4 试管苗的壮苗试验
        2.3.5 牛耳秋海棠试管苗的生根
        2.3.6 牛耳秋海棠试管苗的驯化与移栽
        2.3.6.1 组培苗移栽基质的选择
        2.3.6.2 活性炭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
    2.4 试验数据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植体灭菌时间的选择
    3.2 不同浓度配比的生长调节剂对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3.3 不同浓度配比的生长调节剂对牛耳秋海棠不定芽的分化和增殖的影响
    3.4 不同质量浓度的活性炭对牛耳秋海棠组培苗生长壮苗的影响
    3.5 大量元素和 NAA 浓度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3.6 牛耳秋海棠组培苗的移栽
        3.6.1 不同移栽基质对牛耳秋海棠移栽的影响
        3.6.2 活性炭对牛耳秋海棠试管苗移栽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外植体无菌体系的建立
        4.1.2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
        4.1.3 不定芽的分化和增殖
        4.1.4 活性炭的壮苗效果
        4.1.5 试管苗生根的诱导
        4.1.6 组培苗的驯化与移栽
    4.2 讨论
        4.2.1 外植体的选择
        4.2.2 牛耳秋海棠组培过程中的黄化、玻璃化及褐化现象
        4.2.3 光照在牛耳秋海棠组培中的影响
        4.2.4 其他方面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图
致谢

(8)三角紫叶酢浆草叶色变异株系的组织培养与RAPD和ISSR标记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说明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三角紫叶酢浆草的组织培养
        1.1.1 器官发生途径
        1.1.2 外植体
        1.1.3 生长调节物质对三角紫叶酢浆草组织培养的影响
        1.1.4 活性炭
        1.1.5 继代次数
        1.1.6 其他
    1.2 植物组织培养中发生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简介
    1.3 RAPD和ISSR标记原理及其在植物无性系变异检测上的应用
        1.3.1 RAPD和ISSR的原理及特点
        1.3.2 RAPD和ISSR标记在植物无性系变异检测上的应用
    1.4 分子标记在酢浆草属植物中应用的概况
2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技术路线
    3.3 变异株系组织培养体系研究
        3.3.1 器官发生和无菌试管苗获得
        3.3.2 增殖
        3.3.3 壮苗培养
        3.3.4 生根培养与鳞茎诱导
        3.3.5 炼苗与移栽
    3.4 蔗糖浓度对野生型和变异型组培苗叶片颜色的影响
    3.5 变异株系的分子标记检测鉴定
        3.5.1 材料分类及试剂仪器
        3.5.2 材料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3.5.3 RAPD-PCR反应
        3.5.4 ISSR-PCR反应
        3.5.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变异株系的组织培养
        4.1.1 变异株系的器官发生能力
        4.1.2 TDZ对变异株系增殖的影响
        4.1.3 壮苗培养
        4.1.4 生根培养与鳞茎发生情况
        4.1.5 炼苗与移栽
    4.2 野生型和变异型组培苗叶片颜色与蔗糖浓度的关系
    4.3 提取总基因组DNA的检测
    4.4 RAPD反应
        4.4.1 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4.4.2 RAPD引物筛选结果
        4.4.3 RAPD扩增结果和差异性条带
    4.5 ISSR反应
        4.5.1 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4.5.2 ISSR引物筛选结果
        4.5.3 ISSR扩增结果和差异性条带
    4.6 综合RAPD与ISSR两种分子标记的结果分析
    4.7 特异标记测序结果及分析
5 讨论
    5.1 长期继代对形态发生能力的影响
    5.2 蔗糖浓度对叶片颜色影响
    5.3 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5.4 组织培养过程中无性系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5.5 特异性片段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检测
    5.6 叶色突变及其原因
    5.7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Plate)

(9)丽格海棠离体再生过程中酶活性及激素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丽格海棠的介绍
    1.2 丽格海棠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离体再生过程中一些生理指标变化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丽格海棠快繁体系的建立
    3.2不定芽诱导过程中培养物的形态变化
    3.3 不定芽诱导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3.4 不定芽诱导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5 不定芽诱导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
    3.6 不定芽诱导过程中培养物中植物激素含量变化
4 讨论
    4.1 丽格海棠快繁体系的建立
    4.2 不定芽诱导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4.3 不定芽诱导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4.4 不定芽诱导过程中酶活性变化
    4.5 不定芽诱导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和专利
致谢

(10)人参、西洋参发根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目的
        1.1.2 意义
    1.2 植物发根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植株研究
    1.3 人参、西洋参发根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
    1.4 人参、西洋参其它外植体的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
    1.5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概况、特点及意义
    1.6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因素
    1.7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组织细胞学研究
    1.8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第2章 人参、西洋参发根的愈伤组织诱导及增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取材
        2.1.2.2 培养基
        2.1.2.3 培养环境
        2.1.2.4 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2.5 取材时间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2.6 光照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2.7 激素对人参发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2.8 激素对西洋参发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2.9 诱导率和生长率的计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本培养基对发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2 取材时间对发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3 光照对发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4 激素对人参发根愈伤组织诱导及生长的影响
        2.2.5 激素对西洋参发根愈伤组织诱导及生长的影响
        2.2.6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2.3 讨论
        2.3.1 发根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
        2.3.2 取材时期
        2.3.3 光照
        2.3.4 激素
第3章 人参、西洋参发根体细胞胚胎发生系统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2.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3.1.2.2 体细胞胚胎发生
        3.1.2.3 体细胞胚的增殖
        3.1.2.4 体细胞胚的萌发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3.2.1.1 激素与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3.2.1.2 光照的影响
        3.2.2 激素、渗透压与体细胞胚胎发生
        3.2.3 体细胞胚的增殖
        3.2.3.1 碳源对体细胞胚增殖的影响
        3.2.3.2 有机物质对体细胞胚增殖的影响
        3.2.3.3 光照对体细胞胚增殖的影响
        3.2.3.4 继代次数对体细胞胚增殖的影响
        3.2.4 体细胞胚的萌发
        3.2.4.1 培养基的选择
        3.2.4.2 IBA、BA、ABA 和赤霉素对萌发的影响
        3.2.4.3 活性炭对萌发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激素与体细胞胚胎发生
        3.3.2 碳源与体细胞胚胎发生
        3.3.3 光照的影响
        3.3.4 培养基
第4章 人参、西洋参发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细胞学观察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胚性愈伤组织的组织学表现
        4.2.2 体细胞胚的发育
    4.3 讨论
        4.3.1 关于体细胞胚胎的发生部位
        4.3.2 生理隔离
第5章 人参、西洋参发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剂
        5.1.3 引物
        5.1.4 方法
        5.1.4.1 RNA 的提取与纯化
        5.1.4.2 RNA的质量检测
        5.1.4.3 反转录
        5.1.4.4 PCR 扩增
    5.2 结果与分析
        5.2.1 RNA 的提取
        5.2.2 反转录结果的检验
        5.2.3 PCR 扩增
        5.2.3.1 dNTP 浓度对PCR 反应的影响
        5.2.3.2 5'端随机引物数的影响
        5.2.3.3 退火温度的影响
        5.2.4 差异显示分析
        5.2.5 基因差异表达类型比较
    5.3 讨论
        5.3.1 RNA 质量对DDRT-PCR 的影响
        5.3.2 引物对 DDRT-PCR 的影响
        5.3.3 PCR 反应参数的优化
        5.3.4 降低假阳性和提高重复性策略的探讨
    5.4 后续工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球根海棠组织培养(简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花铁线莲(Clematis patens)种子破眠及扦插繁殖技术研究[D]. 李海微.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红叶海棠组织培养关键技术研究[D]. 热娜古丽·吐鲁洪. 塔里木大学, 2020(10)
  • [3]γ射线和中子辐照羽衣甘蓝、金盏菊、鸡冠花的生物学及其诱变效应[D]. 湛晓蝶.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继代培养时间对抗性黑松体胚发生的影响[J]. 王艳丽,孙婷玉,沈李元,吴小芹,叶建仁,朱丽华.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9(02)
  • [5]不同大蒜品种茎盘愈伤组织继代频次研究[D]. 刘苗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6]继代次数对吉粳88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及细胞形态的影响[J]. 都晓龙,孙春玉,张美萍,王义. 安徽农业科学, 2016(05)
  • [7]牛耳秋海棠的组培快繁研究[D]. 曹芳凤.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8]三角紫叶酢浆草叶色变异株系的组织培养与RAPD和ISSR标记鉴定[D]. 胡苏.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9]丽格海棠离体再生过程中酶活性及激素含量的变化[D]. 卢爱华. 暨南大学, 2009(09)
  • [10]人参、西洋参发根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研究[D]. 王建华. 吉林大学, 2009(08)

标签:;  ;  ;  ;  ;  

球茎海棠的组织培养(展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