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颞下间隙感染致外耳道瘘1例

牙源性颞下间隙感染致外耳道瘘1例

一、牙源性颞下间隙感染致外耳道瘘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帅,邢洁,赵鹏飞,仇晓妤,丁贺宇,谢静,彭哲,龚树生,杨正汉,王振常[1](2020)在《恶性外耳道炎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恶性外耳道炎(MEO)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确诊的MEO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MEO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耳痛(13/13,100%)、外耳道流脓(10/13,76.92%)及听力下降(5/13,38.46%)。HRCT主要表现为外耳道和中耳鼓室内异常软组织影及周围骨质受累,13例(13/13,100%)外耳道和10例(10/13,76.92%)中耳鼓室见异常软组织影,7例(7/13,53.85%)颞骨鼓部、9例(9/13,69.23%)岩鼓裂、7例(7/13,53.85%)茎突、6例(6/13,46.15%)乳突、3例(3/13,23.08%)下颌骨髁突、3例(3/13,23.08%)颈静脉孔见溶骨性骨质破坏。MRI表现为外耳道和中耳鼓室及周围软组织受累,8例(8/8,100%)外耳道、7例(7/8,87.50%)中耳鼓室、8例(8/8,100%)乳突、7例(7/8,87.50%)颞下颌关节、7例(7/8,87.50%)颞下窝、8例(8/8,100%)咽旁间隙、5例(5/8,62.50%)腮腺平扫可见异常软组织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7例颅内侵犯(7/8,87.50%),表现为增强后脑膜增厚并明显强化;4例(4/8,50.00%)面神经增强后明显强化。治疗后随访2~39个月,11例(11/13,84.62%)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MEO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

田艳华[2](2020)在《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资料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5例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进一步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以期对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5例头颈部IM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包括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经病理确诊的IMT患者5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49.2岁。发病部位:喉2例,中耳乳突1例,口咽1例,鼻腔及鼻窦1例。病变位于咽喉部的病例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咽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病变位于中耳的病例表现为耳部流脓、听力下降、面瘫;病变位于鼻腔鼻窦的病例表现为颜面部疼痛的症状。查体可见肿瘤表现为光滑肿物或肉芽样物。咽喉部IMT的CT平扫仅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无特异性表现,CT增强表现为不均匀强化。中耳和上颌窦IMT的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并伴有骨质破坏。上颌窦IMT的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影。病例1行支撑喉镜下喉肿物切除术,电刀处理切缘。病例2行右侧乳突根治术,右侧外耳道成形术。病例3行低温等离子咽部肿物切除术,完全切除病损。病例4行支撑喉镜下取活检,术中2次冰冻结果示:(喉)鳞状上皮增生,并见大量坏死组织,有渗出。考虑为炎性病变,未再做特殊处理,术后给予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病例5采用类固醇激素+手术治疗。病例1术后随访至今,未复发。病例2术后10个月后复发,13个月后因病情恶化死亡。病例3、病例4术后随访至今,痊愈,未复发。病例5术后1个月后复发,再次行上颌骨部分截除术,患者拒绝行术后放疗,随访7个月,双侧视力丧失、死亡。结论1.头颈部IMT临床罕见,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完整的手术切除是IMT的首选治疗方法,若切缘阳性,可选择放疗、化疗、ALK分子靶向药物或类固醇激素等进一步治疗。2.大部分喉IMT的生物学性质偏向良性,经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此外,单一抗感染治疗也具有一定积极有效的作用,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即肿瘤无恶变倾向的前提下,可以先行抗感染保守治疗,观察病灶变化,若病灶无明显消退迹象,可再行手术治疗,术后应长期随访。3.鼻窦IMT和中耳IMT的侵袭性较强,仅采用单一手术治疗的预后较差,可以同时辅以类固醇激素、放疗、化疗等进行综合治疗。

侯佳欣[3](2020)在《咽旁间隙肿瘤影像学与治疗方式选择》文中提出目的:分析75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CT和MRI,预判肿瘤的病理性质,评估肿瘤与颈动脉鞘、腮腺、颅底、硬腭的关系,以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9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共75例咽旁间隙肿瘤病人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CT和MRI,与血管关系密切的或脉管性肿瘤,行CTA或MRA检查,与周围神经关系密切的,行MRN检查。预判肿瘤的病理性质,评估肿瘤与颈动脉鞘、腮腺、颅底、硬腭的关系,根据肿瘤的影像学特点选择治疗方式。统计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等指标,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影像学提示良性肿瘤69例,恶性肿瘤6例,8例良性肿瘤选择随访,61例良性肿瘤和6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其中,17例肿瘤位于颈动脉鞘内侧,主体凸向口咽,位于硬腭平面以下,距颅底≥5mm,采用鼻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手术。经颈径路切除31例,肿瘤主体凸向颈部(颈动脉鞘外侧15例、内侧16例)。经腮腺径路切除16例,肿瘤与腮腺广基附着。其它径路3例(经鼻径路1例,经鼻和颈联合径路1例,耳颈径路1例)。2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面瘫9例(II级6例,III级2例,IV级1例),1例完全恢复;Hornor综合征5例,1例恢复;伸舌偏斜3例,2例恢复;术后口咽部肿胀行气管切开1例;因血栓脱落急性脑梗死1例。结论:1、影像学检查结果是咽旁间隙肿瘤治疗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手术径路选择应充分依赖影像学,包括肿瘤与颈部大血管、腮腺、硬腭的关系,以及距颅底的距离,并结合肿瘤性质。2、对影像学鉴别良恶性有困难的肿瘤,当主体凸向颈部或鼻咽部,且除外血管源性或富血供肿瘤时,可行穿刺细胞学检查或经鼻咽部活检,有助于下一步治疗。3、经口径路的手术适应症为:1)肿瘤凸向口咽部;2)主体(>1/2)位于硬腭平面以下;3)位于颈动脉鞘内侧;4)距颅底≥5 mm;5)与腮腺无关或窄蒂附着。4、对凸向颈部的咽旁间隙肿瘤,或经口切除困难的病例,均可经颈切除。术前考虑脉管性肿瘤、副神经节瘤,也必须选择经颈径路。5、与腮腺广基附着的肿瘤,需经腮腺径路切除。

李振江[4](2019)在《咽旁间隙占位的诊断与治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咽旁间隙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与咽旁占位性病变的关系,探讨咽旁占位性病变特点。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选择以及减少各种并发症的方法进行研究。材料和方法收集2008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山东大学附属耳鼻喉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169例咽旁间隙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鼻咽癌和转移性肿瘤未纳入本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00例,女性69例。发病年龄为15-86岁,中位年龄为45岁。大多数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发现咽部不适和(或)进食梗阻感92例次(54%),其次为颈部35例次(21%)或口咽28例次(17%)部肿块。其他症状包括疼痛、发热、讲话不清、张口受限等总计42例次(25%)。有患者临床曾误诊为咽炎、扁桃体炎、结核性包块等疾病总计13例次(7%)。有22名患者(13%)在没有自觉症状的情况下,查体时偶然发现了占位性病变。体格检查中最常见的是发现口咽后壁(侧壁)和(或)扁桃体区隆起,共104例次(62%),其次发现颈部肿块43例次(25%)。有7例(4%)患者查体未见明显阳性结果。CT、MR检查是咽旁间隙占位最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本组研究中行CT检查148例(92%),MR检查67例(40%)。怀疑血管源性肿瘤、副神经节瘤,术前CTA/MRA/DSA检查者17例(10%)。其他辅助检查包括:电子鼻咽喉镜25例(14.8%)、B超10例(6%)、细针穿刺活检12例次(7%)。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颈外入路164例(97%,含颈部脓肿切开引流22例)和经口入路(5例,3%)两种手术入路。本研究中统计各类肿瘤共147例(87%),其中病灶完整切除139例(82.3%),其余8例(4.7%)经活检确诊后转至肿瘤科行进一步治疗。结果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良性病变146例(88.2%),恶性20例(11.8%),良性肿瘤以神经鞘瘤78例(46.2%)为最多见的病理类型,其次为多形性腺瘤22例(13%)。术前行CT,MRI等辅助检查,清楚显示咽旁间隙占位的位置、大小、e毗邻关系和侵犯程度。采取经颈外入路为主的手术方法,其中完整病灶切除139例,其余8例(4.7%)经活检确诊后转至肿瘤科行进一步治疗。咽旁间隙感染伴脓肿形成共22例(13%),除1例因就诊过晚,出现严重脓毒血症,转至ICU监护治疗,其余均经颈外入路行脓肿切开引流,经综合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并发症24例。以神经损伤为常见,声音嘶哑7例,其中短暂性面瘫3例,后均行对症处理好转;伸舌偏斜5例;出现霍纳综合征5例(多余半个月后症状改善),另有2例面部肿胀。对169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率为81.6%。3例恶性肿瘤随访复发(1例恶性脊索瘤,1例侵袭性神经纤维瘤病,1例恶性神经鞘瘤),所有复发患者均接受再次手术和辅助放疗和化疗。随访良性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后均未见复发。结论:咽旁间隙病变发生率较低,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大多数病例通常早期无症状。当进行常规体检或在咽侧壁、颈部发现肿块时,怀疑为咽旁间隙占位占位病变时应尽早行CT,MRI等检查,使得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避免误诊,漏诊,提高咽部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因为其位置深在,存在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因而需要足够的暴露和谨慎的操作以避免并发症。结合本组研究和国内外文献报道,颈外入路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手术需求。咽旁肿瘤的术后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神经源性肿瘤或恶性肿瘤切除后发生的后颅神经损伤。手术医师应当熟悉掌握咽旁间隙的解剖构造,术前进行互补的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是必不可少的诊断和规划治疗方案的方法,对于病变的诊断符合率高,术中谨慎的术中操作和适当的术后管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李红霞,李晓明,单珊,杨泽垠[5](2015)在《颞骨骨化纤维瘤误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颞骨骨化纤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措施,提高对其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曾误诊为中耳炎的颞骨骨化纤维瘤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右耳疼痛伴听力下降2年余,耳鸣4个月以颞骨肿瘤收住入院。当地医院曾诊断为中耳炎,给予抗感染及糖皮质激素治疗15 d,症状改善不明显,入我院后结合病史、临床特征及医技检查结果,拟诊为颞骨占位性病变,行右侧颞骨部分切除、颞下窝肿物切除及带蒂颞肌瓣修复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颞骨骨化纤维瘤。术后患者耳鸣消失,听力较前明显改善。结论颞骨骨化纤维瘤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易漏诊误诊。加强对其认识、认真查体,并进行系统检查,可减少颞骨骨化纤维瘤误诊误治。

黄冠又,曹楚南,甘鸿川[6](2015)在《颅底骨髓炎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颅底骨髓炎是一种罕见但是严重可致死的疾病,病情发展较迅速,患者预后较差。因其病变位置深在且对颅底重要的神经结构广泛侵犯,其治疗仍是耳鼻喉科及颅底外科的难题。随着神经影像学检查进步,耳鼻喉科及颅底外科手术的发展以及抗生素的应用,颅底骨髓炎的诊断及治疗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结合文献分析和总结颅底骨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

陶爱菊[7](2011)在《头颈部深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头颈部深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观察和护理,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方法采用回顾调查的方法,对1993年3月2009年9月,我院收治的头颈部深部多间隙感染患者11例,对其临床资料和护理处置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1例患者治愈10例,1例因继发纵隔脓肿,放弃治疗死亡。结论头颈部深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较多,临床观察和护理尤其重要,工作中要有预见性地观察其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方能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治愈率。

张怀华[8](2004)在《牙源性颞下间隙感染致外耳道瘘1例》文中研究说明作者曾收治1例因牙源性病灶感染导致外耳道 瘘病例,因其罕见,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51岁,因左侧耳前颧弓区反复红肿伴 右侧外耳道流脓,张口受限2月于2003年12月22日 入院。入院检查左侧耳前颧弓区皮肤局限性红肿发 亮,深压痛,左侧外耳道中分前上壁可见约绿豆粒大 小肉芽,挤压红肿区时肉芽处有脓液流出。清除肉芽 后可见约0.1cm大小瘘口,鼓膜正常。张口Ⅰ0。78松

王静石,张征宇,王振常,谭晓天[9](2013)在《鼻咽咀嚼肌间隙病变MRI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鼻咽咀嚼肌间隙病变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及8例临床证实的鼻咽咀嚼肌间隙病变MRI图像特点。结果:45例病变中,肿瘤18例,炎性病变14例,脉管性病变9例,神经纤维瘤病4例。T1WI图像上,18例(100%)肿瘤、12例(86%)炎性病变、8例(89%)脉管性病变及4例(100%)神经纤维瘤病呈略低至等信号。T2WI图像上,10例(56%)肿瘤、14例(100%)脉管性病变及4例(100%)神经纤维瘤病呈略高至高信号,11例(79%)炎性病变呈低或极低信号;11例(61%)肿瘤、3例(21%)炎性病变及9例(100%)脉管性病变边界较清;15例(83%)肿瘤、14例(100%)炎性病变、1例(11%)脉管性病变及4例(100%)神经纤维瘤病有邻近孔道受累;45例病变均累及鼻咽咀嚼肌间隙内脂肪;8例(44%)肿瘤、10例(71%)炎性病变、2例(22%)脉管性病变及4例(100%)神经纤维瘤病出现间隙内肌肉异常强化。结论:MRI可以显示鼻咽咀嚼肌间隙病变的范围、形态、信号特点及间隙自身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伊志强[10](2008)在《侧颅底及相应中颅窝区显微解剖和虚拟现实三维影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显微解剖结合虚拟现实三维立体影像,研究侧颅底及相应中颅窝区解剖结构特点及其相互沟通路径,指导临床选择手术入路。方法:15例(30侧)尸头标本,灌注红蓝胶及造影剂,采用额颞颧-耳前颞下-颞下窝入路,模拟手术逐层解剖;尸头灌注前后行CT扫描,灌注前及解剖后行MRI扫描,将DICOM格式的扫描资料输入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行三维重建;分别于显微解剖及虚拟现实三维影像中,观测重要解剖结构及标志,比较、分析两者结果。结果:1、显微解剖下描述颞浅动脉及面神经,颞下窝的翼肌、上颌动脉、下颌神经、翼静脉丛,咽旁间隙及翼腭窝的解剖结构、相互关系及其与中颅窝沟通途经;测量相关数据。虚拟现实三维立体环境中测量侧颅底及相应中颅窝区相关数据,与显微解剖所测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提出翼肌上三角及翼肌下三角的概念,测量其边长及面积,描述其内穿行结构。3、提出一个新的骨性标志点:“O”点,即颞蝶缝与颞下嵴的交点。于中颅窝底,它到眶上裂近端、圆孔、卵圆孔、棘孔的距离近似相等,平均23.22mm,即以上四点分布在以“O”点为圆心,以23.22mm为半径的圆弧上,所构成扇形的角度为66.07度,面积为310.71mm2。于颞下窝顶,测量其到各重要结构的距离并描述其意义。4、根据自然标志,可以用1点,2棘,3裂,4线,5孔,6区描述侧颅底结构。结论:1、本研究提出的“O“点,即颞蝶缝与颞下嵴的交点,是一个良好的骨性标志,它到眶上裂近端、圆孔、卵圆孔、棘孔的距离近似相等,它们围成的扇形区域是中颅窝、颞下窝肿瘤相互沟通的重要路径,也是手术切除肿瘤的一个相对安全区域。2、本研究提出的翼肌上三角和翼肌下三角,可作为肌性标志,便于描述及定位上颌动脉,颊神经以及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为术中定位提供解剖标志。3、本研究提出的结合三维影像将侧颅底区的重要骨性结构归纳为1点,2棘,3裂,4线,5孔,6区,便于描述和理解该区的复杂解剖关系,为手术提供解剖标志。4、额颞颧-耳前颞下-颞下窝入路能充分暴露并观测侧颅底及相应中颅窝区颅内外结构,适合显微解剖研究,为设计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5、虚拟现实三维影像所测数据与解剖所测数据吻合良好,真实可信。虚拟现实研究不仅是显微解剖研究的有益补充,还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与显微解剖相结合或单独应用以构筑模型、观测结构、模拟解剖。

二、牙源性颞下间隙感染致外耳道瘘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牙源性颞下间隙感染致外耳道瘘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恶性外耳道炎影像学表现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2.2 治疗和随访
3 讨论

(2)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病因
    2.2 临床表现
    2.3 辅助检查
    2.4 诊断和鉴别诊断
    2.5 治疗及预后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临床病例资料
    4.2 辅助检查
    4.3 治疗及预后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咽旁间隙肿瘤影像学与治疗方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径路及其应用解剖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咽旁间隙占位的诊断与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资料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颞骨骨化纤维瘤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资料
2讨论

(6)颅底骨髓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病因及发病过程
2临床表现
3影像学检查
4诊断及鉴别诊断
5治疗
    5 . 1全身治疗
    5 . 2抗生素治疗
    5 . 3手 术治 疗
6预后及并发症

(7)头颈部深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病因
    1.3累及间隙
    1.4脓肿特点
    1.5细菌学检查
    1.6治疗方法
2结果
3临床观察及护理
    3.1一般护理
    3.2观察和护理
        3.2.1体温的观察
        3.2.2呼吸的观察和护理
        3.2.3脓肿切开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
        3.2.3.1心理护理
        3.2.3.2全身情况评估
        3.2.3.3皮肤准备
        3.2.3.4脓肿的观察与定位
        3.2.3.5术后观察与护理
        3.2.3.5.1体位选择
        3.2.3.5.2切口的观察与护理
        3.2.3.5.3未切开引流间隙的观察
        3.2.3.5.4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2.4去除病因
        3.2.5出院指导

(9)鼻咽咀嚼肌间隙病变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肿瘤
        2.1.1 起源及病理结果
        2.1.2 MRI表现
    2.2 炎性病变
        2.2.1 伴随病变
        2.2.2 MRI表现
    2.3 脉管性病变
        2.3.1 伴随病变
        2.3.2 MRI表现
    2.4 神经纤维瘤病
        2.4.1 伴随病变
        2.4.2 MRI表现
3 讨论
    3.1 概述
    3.2 鼻咽咀嚼肌间隙病变
        3.2.1 肿瘤
        3.2.2 炎性病变
        3.2.3 脉管性病变
        3.2.4 神经纤维瘤病
        3.2.5 假瘤
    3.3 MRI对鼻咽咀嚼肌间隙的诊断价值
        3.3.1 肿瘤
        3.3.2 炎性病变
        3.3.3 脉管性病变
        3.3.4 神经纤维瘤病
        3.3.5 假瘤

(10)侧颅底及相应中颅窝区显微解剖和虚拟现实三维影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正文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牙源性颞下间隙感染致外耳道瘘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恶性外耳道炎影像学表现及预后[J]. 李小帅,邢洁,赵鹏飞,仇晓妤,丁贺宇,谢静,彭哲,龚树生,杨正汉,王振常.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0(11)
  • [2]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资料分析[D]. 田艳华. 吉林大学, 2020(08)
  • [3]咽旁间隙肿瘤影像学与治疗方式选择[D]. 侯佳欣.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咽旁间隙占位的诊断与治疗分析[D]. 李振江. 山东大学, 2019(09)
  • [5]颞骨骨化纤维瘤误诊分析[J]. 李红霞,李晓明,单珊,杨泽垠. 临床误诊误治, 2015(11)
  • [6]颅底骨髓炎的研究进展[J]. 黄冠又,曹楚南,甘鸿川.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5(01)
  • [7]头颈部深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 陶爱菊.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4)
  • [8]牙源性颞下间隙感染致外耳道瘘1例[J]. 张怀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4(04)
  • [9]鼻咽咀嚼肌间隙病变MRI研究[J]. 王静石,张征宇,王振常,谭晓天.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3(06)
  • [10]侧颅底及相应中颅窝区显微解剖和虚拟现实三维影像研究[D]. 伊志强. 北京大学, 2008(09)

标签:;  ;  ;  ;  

牙源性颞下间隙感染致外耳道瘘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