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省部分黎族人群TTV感染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倜[1](2021)在《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纹样艺术的表现非人类经验中孤立的部分,而是深藏在社会文化体系的各面相之中。服饰纹样作为一种服饰的装饰艺术,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与影响力,其本身在兼附语义与社会角色的同时,对服饰与穿着者自身也起到了修饰与补充说明的作用。服饰纹样满足了人们在视觉层面对服饰与装饰的外在美需求,展现了服饰的艺术性与文化美感,深化了穿着者的社会角色。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饰及服饰纹样的呈现,也有着强烈的地域性差异。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作为运用纺、染、织、绣等技艺,以服饰为媒介的族群文化产物,纹样题材丰富,纹样图式精湛,色彩表现独特。在历经了世代传承,伴随着黎族传统服饰的发展,继而成为了黎族传统文化的隐形财富。本课题运用设计学方法,结合民族学、视觉人类学相关理论,以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研究:(一)通过文献分析与图文互证等方法,对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爬梳,对处于各个历史阶段中的传统服饰纹样所展现出的身份与功用进行归纳整理;(二)以视觉呈现为前提,解读织锦、刺绣、絣染等关键技术配备,并通过分析其内在工艺原理及外在纹样呈现,探索三种工艺形式下,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视觉呈现的必然性与局限性;(三)以实地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服饰为样本,对现已保存下来的传统服饰纹样元素进行梳理,并对其题材提取、视觉呈现以及语义内涵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了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共识性特征;(四)通过对海南黎族五大方言典型纹样图式纹样位置分布、纹样组合构成、图式骨骼结构、设色配搭规律等的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各大方言支系间传统服饰纹样图式的构成原理、视觉逻辑以及设计特征;(五)通过探寻传统服饰纹样发生与固化的缘由,多维化解析其图式表达中的文化语义,挖掘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多维价值。本课题旨在深化已有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和区域性服饰文化的研究,助力海南黎族民族服饰文化,乃至黎族族群文化研究形成自外视野,在错综复杂的当代环境中找寻发展新途径。以期在当代传承中更好地延续传统服饰纹样的精神内核,彰显民族文化个性。因此,本课题的研究重点:第一,对现存的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形态进行元素、构成、骨骼、色彩等多面向探析;第二,将实地田野调查结果与现存的传世实物与早期田野图文记载进行比对,结合对族群耆老与织、绣、染手工艺人的访谈记录,探究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发生与固化的历程;第三,通过对海南黎族五大方言区内的传统服饰纹样进行系统爬梳与分类,构建以方言支系特征为导向的谱系结构,分析五大方言区内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所具备的不同特征和手法,归纳其艺术风格与价值取向并对族群区域间的共性与隐性关系加以探讨。本课题研究发现,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在黎族族群社会中发挥着多重功用。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艺术,亦具有丰富的文化隐喻,记录了黎族的历史发展,巩固、加强与转变了穿着者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纽带关系。基于织锦、刺绣以及絣染等不同手工织造技艺对传统服饰纹样视觉呈现的包容与限定,包括五大方言在内的海南黎族先民们因地制宜,观物呈像,积累建构了集族群共识性与方言差异性为一体的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视觉呈现体系与图式文本逻辑,阐述了先民们对于物、人和生境周遭间独特的认知与体会,凝结了先民们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智慧与哲思。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已逐渐成为了一种对日常生活经验与社会关系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既是一种感官的伸展,也是一种意识的延续。
迟庆安,林明江,孙明军,邵卫星,王牌,王刚,王璟,孙淑芳,樊晓旭,张皓博,田莉莉,孙翔翔,李庆霞,谢有志,范伟兴[2](2021)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畜间布鲁氏菌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6月,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一村民被诊断为布鲁氏菌病。为查明畜间疫情情况,及时控制疫情,通过现场走访、实地采样、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该村共有羊养殖户4户,调查时共计存栏120只。对该村的4户养殖户以及1户流行病学关联养殖场户采集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均发现布鲁氏菌病阳性。对村养羊户主及密切接触者采集血清20人份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结果9人确诊为阳性。病原分离鉴定发现,分离菌株为羊种布鲁氏菌3型。经与布鲁氏菌MLVA国际数据库的菌株信息比对发现,该菌株的MLVA8、MLVA11基因型为我国北方地区和中亚地区羊种布鲁氏菌常见基因型,而该菌的MLVA16基因型在数据库中没有匹配的菌株信息,说明该基因型为新发现的基因型。调查表明,此起疫情病原由外地传入的可能性较大,并有在本地定殖趋势,人畜再次感染风险较大。因此,海南省需加强动物检疫监管,采取多项防控措施,开展综合防控,消除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疫情,保障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公共卫生安全。
王倩[3](2021)在《云南蜱病毒的发现及其复合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蜱是最早被确认可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类的媒介节肢动物,是世界上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传染病媒介,可以感染、传播和贮存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原虫等,且通常会同时携带多种病原体。病毒是蜱传病原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从蜱中发现了至少160种病毒,其中25%左右与人类和/或动物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有关,主要以各种硬蜱作为传播媒介。其中,正内罗病毒隶属于布尼亚病毒目、内罗病毒科,是有包膜且基因组不连续(由大、中和小三段单股负链组成)的RNA病毒,其中一些会引起人类和动物严重疾病。Tamdy正内罗病毒至少包括五种不同型别,其在多种蜱中广泛分布,且被报道与人类疾病以及脊椎动物感染有关。此外,还有近年来报道的与蜱咬病人发热疾病有关、属于黄病毒科荆门病毒群的荆门蜱病毒(Jingmen tick virus,JMTV)和Alongshan virus(ALSV)两种蜱传分节段RNA病毒,以及致病性尚未明确的新发蜱病毒 South Bay Virus(SBV)和 Black-legged tick phlebovirus(BTPV)等。目前,对这些新型蜱传病毒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自1982年以来,我国大陆已经发现了由近30种不同蜱类传播的33种新发蜱传病原体,其中立克次体、无形体、埃立克体、螺旋体、巴贝西虫和泰勒虫等细菌和原虫最为常见,感染后可分别引起人和动物立克次体病、无形体病、埃立克体病、莱姆病、蜱传回归热、巴贝西虫病以及泰勒虫病。此外,一种蜱可以同时携带和传播多种病原体,几种蜱媒疾病往往共存于同一自然疫源地。被复合感染的蜱类叮咬的人和动物的症状会更加复杂,预后更差。因此,新发蜱传病原体的流行及其复合感染将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宏转录组学具有高准确性、高通量、高灵敏度和低运行成本等优势,同时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可以有效获得病毒的全基因组信息,还可以在保守的宿主基因背景下,无偏倚的量化病毒丰度,为揭示病毒的遗传多样性、挖掘新病毒、以及防控新发传染病等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当前,融合病原学(病原体特征及其致病性)、生态学(生态环境、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全面、系统的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已成为蜱媒病研究的发展趋势。我国蜱种丰富,蜱媒传染病的自然疫源地复杂、流行形势严峻,因此需要对其深入调查研究。[目的]1.对我国南方地区七个省/直辖市的蜱进行病毒组筛查,获得其携带的病毒谱,识别新病毒。2.获得新发现的蜱病毒的分离株,进一步研究其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评价其对人类的感染性和致病性。3.了解不同地域、不同蜱种中,成功分离的新的蜱病毒以及其他多种新发蜱传病原体的感染与复合感染情况。[方法]1.蜱标本采集、鉴定:在我国不同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理景观作为采样点,于2017~2019年在蜱活跃的高峰季节进行蜱类标本的采集。游离蜱采用拖旗法采集,寄生蜱则通过控制或者捕获家畜或野生动物后采集,之后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2.宏转录组测序、分析:提取蜱标本的RNA并检测其浓度、纯度和完整性,之后构建宏转录组测序文库并测序。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测序产生的数据分别进行病毒基因组的发现和组装以及相对转录本丰度量化等。3.病毒分离培养、鉴定:将蜱标本分别接种到HUVEC、Vero 81和IDE8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盲传三代后提取细胞培养物RNA进行高通量测序筛查。待获得病毒分离株后,对其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进行进一步的结构和功能预测、同源性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和重组分析;建立病毒检测方法和生长复制曲线;采用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病毒的形态特征;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和RNA荧光原位杂交实验观察病毒在不同细胞中的感染情况;同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对哨点医院收集的蜱咬病人双份血清标本进行病毒筛查。4.蜱携带病原体检测:将蜱标本研磨并提取其核酸;使用特异性引物,采用一步法荧光定量RT-PCR对蜱标本中的云南蜱病毒(Yunnan tick virus,YNTV)进行筛查,并通过一步法RT-PCR扩增YNTV的大、中和小三个片段;采用SYBRGreen荧光定量 RT-PCR 筛查蜱标本中的 Tacheng tick virus 1(TTV1)、Tamdy virus(TDYV)、JMTV、ALSV、SBV和BTPV 1~3;采用普通/半巢式/巢式PCR对蜱标本中的立克次体、无形体、埃立克体、螺旋体、巴贝西虫和泰勒虫进行检测;在Mega7.0软件中对测序产生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比较不同地点以及不同蜱种中各种病原体的感染情况。[主要结果]1.宏转录组测序结果:本研究共构建了 93个测序文库,得到3473838929条原始reads,3362776236条高质量reads(cleanreads)以及28413469条平均长度为592 nt的contigs。其中有22930535条reads可以注释到病毒相关序列,且以未分类病毒为主,其余病毒共分为65个科。2.云南蜱病毒分离培养、鉴定结果:从云南剑川猛突血蜱幼蜱的HUVEC细胞培养物中分离到一株新的正内罗病毒,将其暂时命名为云南蜱病毒(YNTV)。①YNTV为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共分为大、中和小三个片段,其长度分别为12077nt、4489nt和2057nt,分别编码含有3255、1357和492个氨基酸的大蛋白、糖蛋白前体以及核衣壳蛋白·;②仅中片段具有信号肽和跨膜螺旋区,大、中和小片段中分别有6个、9个和1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且大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存在Pre-Motif A以及Motif A~E 6个保守的motif;③同源性分析显示,YNTV与Tamdy正内罗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41.8%~68.0%)和氨基酸同源性(44.2%~63.2%)均高于其与其他正内罗病毒的核苷酸(29.3%~44.2%)和氨基酸(18.4%~32.2%)同源性,表明YNTV是一种新的Tamdy正内罗病毒型别;④YNTV与正内罗病毒代表株基于三个片段氨基酸全长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其在进化上属于Tamdy正内罗病毒,且大片段和小片段均与2012年从我国豪猪血蜱中检测到的Wenzhou tick virus(WTV)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中片段则与我国西北地区蜱咬发热病人中分离的TTV1 QH1亲缘关系更近;⑤重组分析显示,YNTV大、中和小三个片段的全基因序列整体上均与WTV的同源性最高,但其大片段在6750~7000 bp以及8000~8250 bp的位置与TDYV和Songling virus(SGLV)的同源性更高,中片段在2700~3200 bp、小片段在625~850 bp的位置分别与TTV1和SGLV的同源性更高,表明YNTV分离株的三个片段均存在重组信号;⑥基于YNTV大片段和小片段建立的标准曲线分别为:x(大)=(39.99-y(大))/3.390和x(小)=38.48-y(小))/3.152,其中y为Ct值,病毒载量为10x;⑦病毒生长复制曲线结果显示,YNTV在IDE8和C6/36两种细胞系中基本没有生长,在Vero 81细胞中生长缓慢并在接种后的第144 h即达到生长的平台期,但其可以在BHK-21和HUVEC两种细胞中迅速复制并在感染的第168 h达到生长的平台期,且YNTV的病毒载量变化趋势在五种受感染细胞的冻融物和培养上清中基本一致;⑧YNTV可引起HUVEC细胞产生致细胞病变效应,表现为细胞皱缩、变圆以及折光度增加,而在受感染的BHK-21和Vero 81细胞中则无CPE;⑨YNTV病毒颗粒为有包膜的球体,直径大约80~100 nm;⑩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和RNA荧光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YNTV能够有效感染HUVEC、BHK-21和Vero 81三种细胞;(11)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93例蜱咬病人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YNTV筛查结果为阴性,说明其均未感染YNTV。3.蜱传病毒检测结果:YNTV的总阳性率为1.34%,仅在广西和云南的卵形硬蜱、爪哇花蜱和猛突血蜱中检出,且蜱标本中测得的YNTV片段与该病毒分离株在进化树上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同于其他Tamdy正内罗病毒的独立分支;JMTV的总阳性率为3.23%,在广西、重庆、贵州和黑龙江4省/直辖市的龟形花蜱、豪猪血蜱、爪哇花蜱、全沟硬蜱和微小扇头蜱中检出;在吉林省的嗜群血蜱中检测到1份 BTPV 1 阳性样本;TTV1、TDYV、ALSV、SBV、BTPV2 和 BTPV 3 六种病毒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4.蜱传细菌和原虫检测结果:共从8个省/直辖市的14种(豪猪血蜱和镰形扇头蜱除外)356只蜱(阳性率为47.85%)中检测到24种已知病原体(6种立克次体、4种无形体、4种埃立克体、3种螺旋体、3种巴贝西虫和4种泰勒虫)以及17种未定种病原体(4种立克次体、4种无形体、3种埃立克体、2种螺旋体和4种巴贝西虫)。立克次体、无形体、埃立克体、螺旋体、巴贝西虫和泰勒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33.87%、10.89%、2.15%、4.44%、1.75%和3.23%,且其在不同地点以及不同蜱种中的感染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蜱标本中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采集的16种744只蜱中,共9种76只(10.22%)存在复合感染情况,龟形花蜱中的复合感染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嗜龟花蜱和猛突血蜱。有69只蜱同时携带两种病原体,另外7只蜱则同时携带三种病原体,以立克次体和无形体的复合感染最为常见。此外,在猛突血蜱中还存在YNTV与立克次体或/和无形体复合感染的情况,在龟形花蜱、全沟硬蜱和微小扇头蜱中存在JMTV与多种不同细菌/原虫复合感染的情况。[结论]1.我国南方地区蜱类携带的病毒种类多样,且以未分类病毒为主。2.从云南的猛突血蜱中分离到一株新的Tamdy正内罗病毒,将其命名为云南蜱病毒(YNTV),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与典型的正内罗病毒相似,且在其三个片段的全基因序列中均有重组事件的发生。3.YNTV具有正内罗病毒的典型形态特征;可以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细胞系并在其中生长复制,且引起HUVEC细胞产生CPE,提示其具有潜在致病性。4.YNTV主要在我国云南和广西的蜱类中分布,卵形硬蜱、爪哇花蜱和猛突血蜱为其可能的传播媒介,且其可以与立克次体和无形体发生复合感染。5.我国蜱类中存在多种病毒、细菌和原虫的感染与复合感染,此外,还有一些潜在的新病原,反映了我国蜱类携带病原体的高度多样性和复杂性。[创新点]1.本研究从云南的猛突血蜱中分离到一株新的正内罗病毒,在未发现其可以感染人之前即对其相关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后续评价其致病性等奠定了基础。2.本研究对我国南方约一半省/直辖市地区内近10种蜱携带的病毒组进行了全面调查,为后续蜱传病毒的深入研究及蜱媒病毒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3.本研究对我国3种不同动物地理区划内近20种蜱携带的9种新发蜱传病毒以及6种新发蜱传细菌和原虫的感染与复合感染情况进行了广泛筛查,为了解蜱媒传染病风险地域及制定相应精准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周月玲[4](2021)在《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本教研状况研究 ——以海南省Q县三所小学为个案》文中指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教研成为了推进课程改革实施与纵深发展、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内涵发展的新时期,教育发展进入全面提升质量阶段,校本教研的意义更加突显。海南省广大的中南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黎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党中央对海南省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以及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视,让笔者将问题聚焦该地区小学校本教研现状。通过质性取向的个案研究,选取Q县三所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观察、个别访谈、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状况、校本教研的教师认同、校本教研中的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等四个维度对该地区小学校本教研现状进行考察与审视。通过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形成概念类属,对研究问题做出意义建构和解释性的理解,从而获得研究发现。从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状况维度来看,调研显示三所小学教研活动开展扎实有序。第一,校本教研得到了学校组织的大力支持,均设置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或岗位人员,制定了校本教研相关制度,力所能及地提供教研所需物质和智力等资源,学校领导对校本教研有正确的认知与积极的态度等;第二,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且较为成熟。个人层面上教师以反思活动为主,并内化为了自觉主动的行为方式,反思内容丰富;从集体层面来看,有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学科组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究课”“公开课”“赛课”等活动,学校层面开展的讲座、师带徒和新教师帮扶、教研论坛、课题研究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等,而有些活动如磨课、小组讨论等则在多个层面进行;第三,专业引领强弱不一,校际差异显着,S1小学校内专业引领实力强大,吸引了较多的省内人员和为数不多的省外人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S2、S3小学校内引领力量式微,校外专业引领资源匮乏。从校本教研中的教师认同维度进行考察发现:该地区校本教研的教师认同感较高,校本教研已成为广大教师愿意接受并主动参与的教学研究方式。其一,有较正确的认知与理解。如“校本教研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校本教研是公开课、示范课”“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等,教师从多角度阐释了对校本教研内涵的理解。教师们普遍认为“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校本教研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等,对校本教研意义有较深刻的认知;其二,积极的参与态度。教师以“交流与分享”“学习”“获得成长与进步”等为参与目的,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自觉、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乐于承担公开课、课题等教研任务,而且从“幸福与收获”“成就感”“有奔头”“一路看风景,美不胜收”“累并快乐着”等整体感受中也充分地体现了教师们对待校本教研积极正向的态度。其三,较强烈的行为意向。教师普遍能够积极开展个人反思,有乐于向人请教或者为他人答疑解惑的积极的同伴互助意向,能够寻求校内专业引领力量的指导与帮助。在不同类型校本教研中,教师多倾向于参与教学型校本教研,但也有较为显着的研究型校本教研行为意向和较主动的学习型教研行为意向。校本教研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方面,通过以校本教研为平台的组织学习活动,教师个体获得了较全面的专业成长,在技术向度上习得了丰富的经验性技术知识与能力,如学科教学法、多种教学策略以及评课方法等;在认知向度上增进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与思考,如扩大了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改变了对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以及“学生主体”教育理念的形成等;另外,教师个体在道德向度上还形成了对教育实践工作的良好态度、动机与责任感。另一方面,教师群体获得了较显着的专业成长,构建了最为丰富的本土知识,涉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法、教学技术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较多的集体认知与观念,如构建了强大的团队精神,转变了对公开课的态度,形成了“学生主体”教育观念等;群体的成长还体现在行动层面,通过课题研究等形成了较少的新的集体行动研究模式。调研表明该地区校本教研存在组织支持力量不够、内容缺乏深度且形式实质性单一、专业引领缺乏及本土适应性偏差、教研成果推广运用不足、部分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多个问题。究其原因,教师个人、组织群体以及活动自身特质三方面的多个因素影响和制约了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调研结果还表明该地区三所小学校本教研呈现出较大的校际差异性,从县城S1小学到乡镇S2小学再到农村S3小学,总体呈现出“从优秀到一般”的教研活动开展状况、“从高到低”的教师认同感、“从丰富到有限”的教师专业成长等特质。为了促进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研更有效地开展,可采取以下策略:加强专业引领团队建设、加大组织多方面支持力度、强化学校领导的教研意识与专业引领能力、深化教研内容与形式、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等,从而促使校本教研在推进该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中发挥更为积极重要的作用。
朱俐莎[5](2020)在《湖南省汉族新生儿G6PD基因的遗传特征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湖南省汉族新生儿G6PD基因突变类型,探讨G6PD基突变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0例诊断为G6PD缺乏症的湖南省汉族新生儿黄疸患儿入酶缺乏组;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G6PD活性正常的湖南省汉族新生儿黄疸患儿入酶正常组。留取120例研究对象静脉血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利用Sanger技术对患儿G6PD基因2-13号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进行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析湖南省汉族新生儿G6PD基因突变类型,了解常见突变位点及突变构成情况,比较不同地区常见突变构成的差异。将酶缺乏组和酶正常组中合并其他黄疸病因患儿去除,分为无其他病因组1和无其他病因组2,结合临床资料分析G6PD突变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酶缺乏组和酶正常组患儿在胎龄、出生体重、入院体重、性别、生产方式、喂养方式和有无羊水早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检测出61例患儿存在G6PD基因突变,共12个突变位点、13种突变类型,常见突变类型为c.1376G>T(p.Arg459Leu)(23/61)、c.1388 G>A(p.Arg463His)(19/61)和c.1024C>T(p.Leu342Phe)(5/61)。发现1例新突变位点c.227C>T(p.Thr76Ile),目前该位点国内外未见报道。有5例女性杂合突变患儿在第一次G6PD酶活性检测时被漏检。3、湖南省汉族人群与广西省汉族人群、壮族人群及苗族人群、海南省黎族人群、西南三区(四川、云南、贵州省)汉族人群常见突变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酶缺乏组中c.1376G>T位点、c.1388 G>A位点和c.1024C>T位点基因突变频率与gnomAD数据库中相应人群基因携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无其他病因组1比无其他病因组2血清总胆红素峰值高、黄疸出现日龄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1376位点、1388位点和1024位点突变G6PD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得出1024位点和1376位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湖南省汉族新生儿G6PD基因突变以c.1376G>T(p.Arg459Leu)、c.1388 G>A(p.Arg463His)和c.1024C>T(p.Leu342Phe)常见;新发现了一突变位点c.227C>T(p.Thr76Ile),该位点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2、c.1376G>T(p.Arg459Leu)位点酶活性低于c.1024C>T(p.Leu342 Phe)位点。3、G6PD筛查试验有假阴性可能,对于女性患儿、有明显家族史及临床考虑G6PD缺乏症可能性大,即便酶活性检测正常,仍需要进行G6PD基因检测。
陈鲍辉[6](2020)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健康管理策略 ——以海口市某三甲医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海口市体检人群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问卷调查,了解人群的HP感染现状,研究HP感染的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建议,为制定海口市HP感染的综合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对海口市某三甲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从基本信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疾病状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用频数分布及百分比进行HP感染情况的描述;影响因素根据资料性质进行卡方检验,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根据卡方检验得出的相关联的因素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寻找HP感染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结果显示在440名体检人群中,HP感染者为190人,HP的感染率为43.2%。(1)HP感染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年龄、血型、民族、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外出就餐(外卖)、直接饮用自来水、饮酒、吸烟、饮用酸奶、食用腌制品、食用清补凉、食用糟粕醋、食用生海鲜、饮用咖啡、食用烧烤和胃镜检查。(2)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的基础上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年龄18~30岁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年龄31~40岁(OR=3.362,95%CI(1.262~8.956));以A型血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AB型血(OR=2.584,95%CI(1.480~4.512));以家庭成员居住面积≧30m2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30m2(OR=2.090,95%CI(1.325~3.294));以外出就餐(外卖)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外出就餐(外卖)≦3次/每周(OR=2.791,95%CI(1.271~6.127));以本人做过胃镜检查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未做过胃镜检查(OR=1.625,95%CI(1.007~2.625))。以经常直接饮用自来水作为对照,保护因素为偶尔饮用自来水(OR=0.424,95%CI(0.190~0.943))、从不饮用自来水(OR=0.526,95%CI(0.276~0.980));以从不饮用酸奶等乳制品作为对照,保护因素为饮用酸奶等乳制品≦3次/每周(OR=0.376,95%CI(0.173~0.817))。结论:通过对海口市某三甲医院440例体检人员进行HP感染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1)该沿海地区HP的感染率为43.2%,高于部分内陆地区。在配合治疗的同时应加强该地区的健康管理,提高健康意识,这对减少HP感染、提高HP的根除率有重要作用。(2)HP感染影响因素为:年龄、血型、民族、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外出就餐(外卖)、直接饮用自来水、饮酒、吸烟、食用酸奶、食用腌制食物、食用清补凉和糟粕醋、食用生海鲜、饮用咖啡、食用烧烤和胃镜检查。应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健康管理,定期体检,减少外出就餐的频率,同时注意日常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3)HP感染调查中,年龄、血型、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小、外出就餐(外卖)和未做胃镜检查是HP感染的危险因素;偶尔饮用自来水、从不饮用自来水和食用酸奶是HP感染的保护因素。应通过健康宣教,树立人群正确的健康观念,避免高危行为。
翟瑜菲[7](2020)在《海南省3574岁体检人群慢性病共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海南省35~74岁体检人群的常见慢性病及共病的发生水平和流行特征;探究35~74岁海南常住居民高血压-超重肥胖的慢性病共病现状;分析年龄、性别、膳食行为、生活方式等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与高血压-超重肥胖共病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为海南省社区中老年慢性病预防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为慢性病共病患者的干预及防控提出政策性建议。方法第一阶段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海南省2009~2018年在海南省某医院进行体检的35~74岁中老年人群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第二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1181例35~74岁的海南常住居民进行现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和空腹体格检查。使用SPSS 20.0数据分析软件,应用统计描述法分析2009~2018年慢性病的流行特征及不同年龄段、性别及年份的慢性病共病情况,分析现况研究的人口学体征;应用卡方检验分析慢性病及慢性病共病间的流行病学差异。慢性病共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09~2018年42626例研究对象中,常见慢性病检出率最高的是高脂血症(39.1%),其次为高血压(30.4%),糖尿病检出率为7.3%。标化后,不同年份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433973.566、375651.622、607520.539,P<0.001)。2种及以上慢性病共病检出率为18.5%,男性(43.3%)高于女性(5.9%)。十年间,2015年慢性病共病检出率最高为23.2%,整体来看呈上升趋势(Z=5.736,P<0.017)。不同性别、年龄及年份间慢性病共病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8.575、45.487、55.046,P<0.001)。2.1181例35~74岁海南省常住居民现况调查结果示,高血压的检出率为23.9%,超重肥胖的检出率为42.9%,高血压-超重肥胖共病的检出率为12.9%。3.高血压-超重肥胖共病检出情况的单因素分析结果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13.731、26.383、31.041、27.496,P<0.001)。男性检出率(16.5%)高于女性(9.3%),随着年龄段的增大呈上升趋势,从事家务劳动人群的高血压-超重肥胖检出率(33.3%)高于其他职业,高血压-超重肥胖共病检出率随文化程度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文化程度为“高中”的人群高血压-超重肥胖检出率最高(20.7%)。4.高血压-超重肥胖共病的生活方式和体成分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吸烟频率、被动吸烟、过去一年饮酒频率、早餐、夜宵、运动高强度、中强度、低强度/步行人数分布、睡眠等因素有无共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6.995、3.381、10.914、1.651、0.897、0.265、0.036、0.195、0.011,P>0.05)。其中18~30岁开始每日吸烟人数所占比例最多(73.7%),几乎每天都有被动吸烟情况者(16.8%)。1~2天/年的饮酒率最高(33.6%),每天都不吃早餐者有1.8%,每天都吃夜宵者有1.3%。无任何运动情况者占18.4%,睡眠时间不足率为19.1%。饮酒、乳类及制品摄入不足、中强度每周运动天数、内脏脂肪等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5.409、7.413、9.844、69.632,P<0.05)。其中,乳类及制品摄入不足率为68.4%,参与中强度者的运动天数在7天/周最多(10.8%),内脏脂肪等级在1~9级(正常)者比无共病者低27.5%,但15~29级(高危)者比无共病者高13.9%。5.高血压-超重肥胖共病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示,文化程度、年龄和内脏脂肪等级是高血压-超重肥胖共病的影响因素,进入回归方程(P<0.05),方程拟合度好。文化程度越高检出高血压-超重肥胖共病的风险越低[OR=0.016,95.0%可信区间为(0.710,0.931)]。年龄每增加1岁,检出高血压-超重肥胖共病的风险增加1.032倍[OR=1.032,95.0%CI(1.013,1.502)]。内脏脂肪危险度等级每增加1度检出高血压-超重肥胖共病的风险增加2.542倍[OR=2.542,95.0%CI(1.949,3.316)]。结论2009~2018年间海南省35~74岁人群常见慢性病共病检出情况整体呈上升趋势,男性慢性病共病的检出率高于女性,年龄越大、内脏脂肪等级越高慢性病共病的检出风险越大,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
陈汝满,安娜,徐明芝,冯海欢,李洪[8](2020)在《2017年海南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肺结核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背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进入尿毒症期前常因肾脏原发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而进入尿毒症期后多种原因可致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低下,是肺结核侵犯的主要人群。海南省属于中国肺结核高发地区,血液透析患者肺结核患病率数据长期缺如。目的调查2017年海南省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肺结核流行病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寻找下一步结核病防控突破点。方法选取2017-01-01至2017-12-30在海南省33家二级以上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室行MHD的患者2 385例为调查对象。由海南省血液净化质量控制中心统一制定调查表后发放给各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室的医疗质控员进行调查与数据资料登记。调查表包含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按照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胸部CT正常患者、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疑似肺结核患者、肺结核患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HD患者出现非活动性肺结核、疑似肺结核、肺结核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2 385份,回收有效问卷1 917份,有效回收率为80.37%。1 917例MHD患者中,胸部CT正常457例(23.84%),非活动性肺结核336例(17.53%),疑似肺结核1 045例(54.51%),肺结核79例(4.12%)。不同性别、年龄、医保类型、肾脏原发病、区域分布的MHD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4岁MHD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与45~59、60~74、75~89岁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59岁MHD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与75~89岁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南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MHD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与海南省从业人员医疗保险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N)为原发病的MHD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与以糖尿病肾病(DN)为原发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北部区域MHD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与东部、南部、中部区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部区域MHD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与南部、西部区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南部区域MHD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与中部区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部区域MHD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与中部区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1.492,95%CI(1.303,1.709)〕、区域分布〔北部:OR=5.299,95%CI(3.493,8.038);南部:OR=2.320,95%CI(1.469,3.663);西部:OR=3.817,95%CI(2.454,5.937)〕是MHD患者出现疑似肺结核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OR=1.373,95%CI(1.160,1.625)〕、区域分布〔北部:OR=3.739,95%CI(2.219,3.299);南部:OR=1.929,95%CI(1.079,3.448);西部:OR=2.332,95%CI(1.327,4.100)〕是MHD患者出现非活动性肺结核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OR=2.073,95%CI(1.172,3.665)〕、年龄〔OR=1.944,95%CI(1.466,2.578)〕、区域分布〔北部:OR=5.103,95%CI(1.710,15.224);南部:OR=4.650,95%CI(1.458,14.828);西部:OR=3.260,95%CI(1.004,10.579)〕是MHD患者出现肺结核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017年海南省MHD患者CT检查结果示肺结核患病率为4.12%,将CT检查结果中疑似肺结核和肺结核进行汇总,总的临床肺结核患病率为56.83%;且肺结核患病率在老年、男性、有居民医疗保险的MHD患者中较高,同时在不同原发病患者中,DN患者结核患病率显着高于PGN;海南省中部区域MHD患者肺结核、疑似肺结核患病率均为全省最低。年龄、区域分布是MHD患者出现疑似肺结核、非活动性肺结核、肺结核的影响因素,性别是MHD患者出现肺结核的影响因素,需引起重视。
卓安翼[9](2020)在《全球视野下服装文化的异质性价值 ——以黎族哈方言服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学界有一种说法,人类最早进行民族艺术思考,应该是在温饱解决之后。其实不然,从原始人类诞生开始,民族艺术就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与我们相处,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现如今的,社会环境复杂,我们有时可能会忘却民族艺术的存在,但这种忘却,并不是长期的,而是一种“短暂行为”。当这种短暂行为进行时,我们可能会心生疑惑:民族文化艺术是怎么产生,又是如何来的?接下来,笔者就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艺术该如何与现代社会去融合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是以海南岛黎族哈方言服装为例,按照男简女繁的规律,以哈方言服装所使用的材料、技法、图案、服装形制等为研究资料,梳理这一历时3000多年的文化“活化石”中最具异质性的审美元素,并分析这些元素在当下或未来可能发生的实际作用。黎族哈方言的服装文化始于上古时代,在相对较为封闭的地理、政治、文化环境中进行了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承载了大量迥异于主流的异质性文化审美信息。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以黎族的历史、文化作为切入点,来解读黎族哈方言服饰文化的“神秘”。第一部分,主要从哈方言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服饰发展变流、男女服饰的基本区别等几个方面进行基本的概述。第二部分,是阐述哈方言男性传统服饰的发展变迁史。第三部分,是从哈方言女性传统服饰的形制、织法、绣法等三方面进行分析女性的服饰美。第四部分,论述在民族文化多样性及全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视野下,哈方言传统服饰文化处于什么位置,保护其意义又何在。最后则是,通过此次的服饰文化研究,对哈方言服饰图案以及对未来黎族哈服饰文化发展的发展期许。一个民族做文化的姿势,与呼吸一样自然——这是真正有力量的艺术。今天谈到保护哈方言黎族服装文化,我们能做的不只是将它们铭记在博物馆中,同样重要的是提炼出在当代有特殊价值的文化审美元素,让古老的服饰有机会重新作为新鲜血液进入现代化服装产业,并在其所在地的本土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经济效应。
赵振东,刘秀莲,窦倩如,杨夕,王洁[10](2020)在《海南省新生儿G6PD缺乏症筛查十年回顾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寻找海南省人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发病情况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对海南省2007至2016年出生的914 520名新生儿的干血斑使用荧光斑点法进行G6PD活性筛查。初筛可疑标本召回使用G6P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GPD)比值法进行确诊,对2016年确诊为G6PD缺乏的患儿的3 012份干血斑使用多色探针荧光PCR熔解曲线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海南省10年间在914 520例新生儿中初筛阳性36 314例,确诊了26 370例G6PD缺乏,发病率为2.88%(26 370/914 520)。以民族划分,汉族人群G6PD发病率2.80%(21 688/774 555)。黎族人群发病率3.45%(4 292/124 419),黎族和汉族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1.261,P=0.000)。苗族人群发病率3.31%(212/6 401),苗族和汉族发病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04,P=0.013)。其他民族人群发病率为1.95%(178/9 145),与汉族发病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283,P=0.000)。在3 012例G6PD确诊病例中共检出13种基因突变,其中c.1376 G>T、c.1388 G>A、c.95 A>G和c.1024 C>T突变合并约占91.74%。其中经基因测序发现16种基因型以外的2种突变,即c.86C>T和c.1311C>T。结论 海南省新生儿人群G6PD发病率高,G6PD发病有民族和地域差异。海南省人群基因突变主要以c.1376G>T、c.1388G>A、c.95 A>G和c.1024 C>T为主。
二、海南省部分黎族人群TTV感染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省部分黎族人群TTV感染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1.1.2 研究意义 |
1.2 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
1.2.1 研究结构与发展态势 |
1.2.2 成果集成与视野聚焦 |
1.2.3 薄弱之处与研究趋势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问题意识 |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问题厘清 |
1.5.1 主要概念 |
1.5.2 研究文本来源 |
1.5.3 研究限制 |
第二章 历史的语境与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 |
2.1 海南黎族之生境 |
2.1.1 海南岛上的黎族 |
2.1.2 族称与支系分布 |
2.2 古代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发生源流 |
2.2.1 辑录中的海南黎族纺织品词源认知 |
2.2.2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图像描摹 |
2.3 近代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风貌呈现 |
2.3.1 资料记载: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的外来视野 |
2.3.2 影像记录:民国至20世纪50年代的国内视角 |
2.3.3 档案记实:20世纪50年代至建省前的国家主导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技艺到视觉呈现: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呈纹工艺 |
3.1 黎族织锦 |
3.1.1 织锦材料的来源 |
3.1.2 织锦呈纹的关键技术配备 |
3.1.3 织造工艺与纹样视觉呈现 |
3.2 黎族刺绣 |
3.2.1 刺绣的关键技术配备 |
3.2.2 针法与纹样视觉呈现 |
3.3 黎族絣染 |
3.3.1 絣染的关键技术配备 |
3.3.2 絣染工艺与纹样视觉呈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元素分析 |
4.1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元素分类 |
4.1.1 服饰纹样与海南黎族传统服饰 |
4.1.2 基于题材分类的依据与方式 |
4.2 动物类题材纹样元素分析 |
4.2.1 “鸟”元素 |
4.2.2 “虫”元素 |
4.2.3 “两栖动物”元素 |
4.2.4 “水生动物”元素 |
4.2.5 “哺乳动物”元素 |
4.2.6 “家禽家畜”元素 |
4.3 植物类题材纹样元素分析 |
4.3.1 “花卉”元素 |
4.3.2 “草与叶子”元素 |
4.3.3 “树”元素 |
4.3.4 “种子秧苗”元素 |
4.3.5 “果实”元素 |
4.4 器物类题材纹样元素分析 |
4.4.1 “农具猎具”元素 |
4.4.2 “生活用具”元素 |
4.4.3 “设施物品”元素 |
4.5 人物神灵类题材纹样元素分析 |
4.5.1 “人形”元素 |
4.5.2 “人形组合”元素 |
4.5.3 “鬼神兽”元素 |
4.6 景观天象类题材纹样元素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图式分析 |
5.1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分布 |
5.1.1 修饰与围边:海南黎族女子上衣的纹样分布 |
5.1.2 显目与满面:海南黎族女子下裙纹样分布 |
5.1.3 雅致与简易:海南黎族男子服饰纹样分布 |
5.1.4 分段与区块:配饰中的服饰纹样分布 |
5.2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构成 |
5.2.1 并置构成 |
5.2.2 嵌入构成 |
5.2.3 填充构成 |
5.3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典型图式结构分析 |
5.3.1 哈方言:线性秩序的探讨 |
5.3.2 杞方言:空间延伸的思考 |
5.3.3 润方言:围拢填充的想象 |
5.3.4 美孚方言:特异标识的强调 |
5.3.5 赛方言:首尾相隔的点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设色配搭 |
6.1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色彩研究的前提 |
6.2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色彩风格 |
6.2.1 哈方言服饰纹样色彩数据分析 |
6.2.2 杞方言服饰纹样色彩数据分析 |
6.2.3 润方言服饰纹样色彩数据分析 |
6.2.4 美孚方言服饰纹样色彩数据分析 |
6.2.5 赛方言服饰纹样色彩数据分析 |
6.3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3.1 主“红”而配:哈方言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3.2 锦上添“花”:杞方言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3.3 调和空混:润方言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3.4 留白显纹:美孚方言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3.5 多彩缀之:赛方言传统服饰纹样的典型配色模式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多维化解读 |
7.1 纹样的发生维度:因地制宜的造物观念 |
7.1.1 实践发展中的摸索 |
7.1.2 自然周遭中的呈现 |
7.1.3 记事表意中的憧憬 |
7.2 纹样的固化维度:以“人”为本的生存智慧 |
7.2.1 “人形纹”中的“人本自我” |
7.2.2 “人形纹”中的“人本生活” |
7.2.3 “人形纹”中的“人化意识” |
7.3 纹样的表意维度:纹样传承中的认同价值 |
7.3.1 “物神崇拜”下的信仰认同 |
7.3.2 “历史记忆”下的祖先认同 |
7.3.3 “视觉共识”下的文化认同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片引索 |
表格引索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B: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及归母品信息(田野采集) |
图表1 哈方言传统服饰纹样归母品信息一览 |
图表2 杞方言传统服饰纹样归母品信息一览 |
图表3 润方言传统服饰纹样归母品信息一览 |
图表4 美孚方言传统服饰纹样归母品信息一览 |
图表5 赛方言传统服饰纹样归母品信息一览 |
附录 C: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数据(田野采集) |
图表1 哈方言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 |
图表2 杞方言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 |
图表3 润方言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 |
图表4 美孚方言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 |
图表5 赛方言传统服饰纹样色彩提取 |
(3)云南蜱病毒的发现及其复合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宏转录组学的新的蜱传病毒的发现 |
1 引言 |
2 材料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耗材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
3 研究方法 |
3.1 蜱标本鉴定 |
3.2 蜱标本核糖核酸(RNA)提取与检测 |
3.3 蜱标本测序文库构建与测序 |
3.4 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
4 质量控制 |
5 结果 |
5.1 蜱标本采集情况 |
5.2 蜱标本RNA提取与检测结果 |
5.3 宏转录组测序结果 |
6 讨论 |
第二部分 云南蜱病毒的分离鉴定 |
1 引言 |
2 材料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耗材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
3 研究方法 |
3.1 细胞培养 |
3.2 病毒分离培养 |
3.3 病毒全基因组测序 |
3.4 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3.5 病毒检测方法建立 |
3.6 病毒生长复制曲线绘制 |
3.7 病毒形态观察 |
3.8 病毒多克隆抗体制备 |
3.9 病毒抗原片制备及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
3.10 RNA荧光原位杂交实验 |
3.11 蜱咬病人血清标本IFA筛查 |
4 质量控制 |
5 结果 |
5.1 病毒分离培养结果 |
5.2 YNTV全基因组序列特征 |
5.3 YNTV结构和功能预测 |
5.4 YNTV基因组同源性分析 |
5.5 YNTV系统发育分析 |
5.6 YNTV重组分析 |
5.7 YNTV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标准曲线 |
5.8 细胞敏感性分析 |
5.9 YNTV的形态特征 |
5.10 YNTV在不同细胞中的感染情况 |
5.11 蜱咬病人血清标本IFA筛查结果 |
6 讨论 |
第三部分 云南蜱病毒与其他多种新发蜱传病原体复合感染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
1 引言 |
2 材料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耗材 |
2.4 分析软件 |
3 研究方法 |
3.1 蜱标本鉴定 |
3.2 蜱标本核酸提取 |
3.3 蜱标本YNTV检测 |
3.4 蜱标本中其他新发蜱传病毒检测 |
3.5 蜱标本中细菌和原虫检测 |
3.6 系统发育分析 |
3.7 统计学分析 |
4 质量控制 |
5 结果 |
5.1 蜱标本采集结果 |
5.2 蜱标本YNTV检测结果 |
5.3 蜱标本中其他新发蜱传病毒检测结果 |
5.4 蜱标本中细菌和原虫检测结果 |
5.5 蜱标本中各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 |
6 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 |
(4)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本教研状况研究 ——以海南省Q县三所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
一、文献综述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共生理论 |
二、实践共同体理论 |
三、组织学习理论 |
第二章 研究方案及实施过程 |
第一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策略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考察内容和对象 |
二、研究策略与方法 |
第二节 研究方案的分项设计与实施 |
一、现场观察的设计与实施 |
二、个别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三、文本收集的计划与分类 |
第三节 资料分析及结论表达 |
一、资料编码与分析 |
二、研究结论的形成及专业表达 |
第三章 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状况 |
第一节 制度及组织支持 |
一、机构设置 |
二、制度建设 |
三、资源提供 |
四、领导态度 |
五、组织支持的校际比较 |
第二节 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
一、个人反思与教学创新 |
二、年级组、学科组教研活动 |
三、校级教研活动 |
四、跨层面教研活动 |
五、活动形式与内容的校际比较 |
第三节 校内校外专业引领 |
一、校内人员的专业引领 |
二、校外人员的专业引领 |
三、校内校外专业引领的校际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本教研的教师认同 |
第一节 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知 |
一、对校本教研涵义的理解 |
二、对校本教研价值的认知 |
三、校本教研认知的校际差异 |
第二节 教师对校本教研的态度 |
一、参与校本教研的目的 |
二、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
三、参与校本教研的情绪体验 |
四、校本教研态度的校际差异 |
第三节 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行为意向 |
一、参与校本教研的行为意向 |
二、不同类型教研活动的参与意向 |
三、校本教研参与意向的校际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校本教研中的教师专业成长 |
第一节 组织学习视角下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学习 |
第二节 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
一、习得了经验性教学技术知识与能力 |
二、增进了对教育实践的深度理解与思考 |
三、形成了对教育工作的良好态度和责任感 |
第三节 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
一、建构了丰富的本土知识 |
二、形成了较多的集体共同认知和观念 |
三、开展了新的集体行动研究方式 |
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际差异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校本教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组织支持力度尚显不够 |
二、内容表浅,活动形式相对单一 |
三、专业引领缺乏,本土适切性较差 |
四、教研成果推广运用不足 |
五、部分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
第二节 影响该地区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 |
一、影响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个人因素 |
二、制约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组织群体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问题讨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问题讨论及建议 |
一、问题讨论 |
二、几点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年级组长、学科组长、教研主任访谈提纲 |
附录三:学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四:田野日记节选 |
附录五:观察记录(1) |
附录六:观察记录(2) |
后记 |
(5)湖南省汉族新生儿G6PD基因的遗传特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内容 |
2.2.2 分组情况 |
2.2.3 G6PD缺乏判定标准 |
2.2.4 资料收集 |
2.3 G6PD酶活性检测 |
2.3.1 实验原理 |
2.3.2 样本要求 |
2.3.3 实验步骤 |
2.3.4 结果计算 |
2.3.5 实验完成者 |
2.4 G6PD基因检测 |
2.4.1 实验原理 |
2.4.2 实验试剂 |
2.4.3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4.4 操作步骤 |
2.4.5 实验完成者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合并其他黄疸病因分析 |
3.3 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
3.4 不同地区常见基因突变构成分析 |
3.5 突变基因频率分析 |
3.6 G6PD基因突变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
3.7 不同突变位点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健康管理策略 ——以海口市某三甲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对HP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健康管理研究现状 |
1.3.1 健康管理的定义 |
1.3.2 健康管理的溯源 |
1.3.3 健康管理的应用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抽样方法 |
2.2.2 调查方法 |
2.3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2.3.1 数据整理 |
2.3.2 统计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2.4.1 研究设计阶段 |
2.4.2 调查实施阶段 |
2.4.3 资料整理阶段 |
2.5 HP相关变量的赋值 |
2.6 技术路线 |
3 结果分析 |
3.1 海口市HP感染基本情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生活方式 |
3.1.3 饮食习惯 |
3.1.4 疾病情况 |
3.2 海口市HP感染影响因素的单因素调查 |
3.2.1 基本情况 |
3.2.2 生活方式 |
3.2.3 饮食习惯 |
3.2.4 疾病情况 |
3.3 海口市HP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HP感染影响因素 |
4.1.1 HP感染与个人基本情况的关系 |
4.1.2 HP感染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
4.1.3 HP感染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
4.1.4 HP感染与疾病情况的关系 |
4.2 HP感染的健康管理策略 |
4.2.1 生活方式管理 |
4.2.2 饮食习惯调整 |
4.2.3 提高HP感染致病性的知晓率 |
4.2.4 综合群体健康管理 |
4.3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海南省3574岁体检人群慢性病共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技术路线与实施 |
第一阶段 2009~2018年海南省某医院35~74岁体检人群常见慢性病共病回顾性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剔除标准 |
1.3 判定标准 |
1.3.1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
1.3.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1.3.3 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
1.3.4 慢性病共病的诊断标准 |
1.4 数据清理和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按性别标化后3 种常见慢性病的检出情况 |
2.3 3种常见慢性病共病检出情况 |
2.4 不同年龄段、不同年份慢性病共病动态分布 |
3 讨论 |
3.1 3种常见慢性病的检出情况分析 |
3.2 慢性病共病的检出情况分析 |
第二阶段 1181例海南居民高血压-超重肥胖共病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剔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抽样方法和数据清理 |
1.3.2 调查问卷内容 |
1.3.3 身高体重的测量 |
1.3.4 血压的测量 |
1.4 判定标准 |
1.5 质量控制 |
1.5.1 研究设计阶段 |
1.5.2 调查实施阶段 |
1.5.3 资料分析阶段 |
1.6 知情同意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人口学特征 |
2.1.1 性别、年龄分布 |
2.1.2 民族分布 |
2.1.3 居住地区分布 |
2.1.4 婚姻状况 |
2.1.5 文化程度分布 |
2.1.6 职业分布 |
2.2 高血压-超重肥胖的共病检出情况 |
2.2.1 高血压 |
2.2.2 超重肥胖 |
2.2.3 高血压-超重肥胖共病检出情况 |
2.2.4 高血压-超重肥胖有无共病构成比情况 |
2.3 高血压-超重肥胖共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2.3.1 有无共病的吸烟情况比较 |
2.3.2 有无共病的饮酒情况比较 |
2.3.3 有无共病的膳食行为比较 |
2.3.4 有无共病的运动情况比较 |
2.3.5 有无共病的睡眠情况比较 |
2.3.6 有无共病的内脏脂肪等级情况比较 |
2.4 高血压-超重肥胖共病检出情况多因素回归分析 |
2.4.1 主要研究因素的定义和赋值 |
2.4.2 慢性病共病高血压-超重肥胖相关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高血压-超重肥胖慢性病共病现况 |
3.2 慢性病共病的危险因素 |
3.3 慢性病及共病的防治现状与措施 |
3.4 本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趋势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录 |
(8)2017年海南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肺结核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调查对象 |
1.3 调查方法 |
1.4相关标准 |
1.5 分类情况 |
1.6 质量控制 |
1.7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问卷回收情况及患者情况 |
2.2 不同特征MHD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比较 |
2.3 MHD患者出现疑似肺结核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MHD患者出现非活动性肺结核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5 MHD患者出现肺结核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性别差异 |
3.2年龄及原发病差异 |
3.3 区域差异 |
3.4 医疗保险差异 |
本文链接: |
(9)全球视野下服装文化的异质性价值 ——以黎族哈方言服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论题的提出及意义 |
(二)论题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三)论题研究的方法 |
1、调查研究法 |
2、文献分析法 |
3、田野调查法 |
(四)论题的理论架构 |
(五)研究步骤 |
(六)论题研究的预期结果 |
二、海南黎族服饰概况 |
(一)海南岛的地理与人文 |
(二)黎族服饰历代发展流变 |
(三)五大方言区服装特征 |
1、哈方言服装的基本特征 |
2、杞方言服装的基本特征 |
3、润方言服装的基本特征 |
4、美孚方言服装的基本特征 |
5、赛方言服装的基本特征 |
三、哈方言男装审美异质性的梳理与阐发 |
(一)黎族服饰的起点——树皮衣 |
(二)哈方言男子常服与军服 |
1、哈方言男子常服 |
2、哈方言男子军服 |
3、哈方言男子服装审美异质性的阐发 |
四、哈方言女装审美异质性的梳理与阐发 |
(一)哈方言女装款式形制 |
(二)哈方言传统染色材料与工艺 |
1、自然染料的多样魅力 |
2、黎族传统染色技艺 |
3、哈方言妇女独特的染色工艺 |
(三)织之法的抽象之美 |
1、织出来的抽象图案与符号——哈方言特色织锦 |
2、哈方言的纺织技术——文化遗产寻踪 |
3、哈方言织花工艺特点——民族技艺的智慧 |
(四)绣之法中的具象之美 |
五、全球化视野下哈方言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价值与保护 |
(一)哈方言服饰文化的现状 |
1、意识淡薄 |
2、原材料的短缺 |
3、传统与现代的冲撞 |
(二)全球化的视野下哈方言服饰文化的相关价值 |
1、民族信仰的精神价值 |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性价值 |
3、艺术性的文化价值 |
4、自我超越的经济价值 |
(三)全球化视野下保护哈方言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
1、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
2、加强民族文化吸引力 |
3、民族文化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海南省部分黎族人群TTV感染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黎族传统服饰纹样研究[D]. 周倜. 江南大学, 2021
- [2]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畜间布鲁氏菌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J]. 迟庆安,林明江,孙明军,邵卫星,王牌,王刚,王璟,孙淑芳,樊晓旭,张皓博,田莉莉,孙翔翔,李庆霞,谢有志,范伟兴. 中国动物检疫, 2021(11)
- [3]云南蜱病毒的发现及其复合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 王倩. 山东大学, 2021(10)
- [4]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本教研状况研究 ——以海南省Q县三所小学为个案[D]. 周月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5]湖南省汉族新生儿G6PD基因的遗传特征学研究[D]. 朱俐莎. 南华大学, 2020(01)
- [6]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健康管理策略 ——以海口市某三甲医院为例[D]. 陈鲍辉.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7]海南省3574岁体检人群慢性病共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 翟瑜菲.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8]2017年海南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肺结核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陈汝满,安娜,徐明芝,冯海欢,李洪. 中国全科医学, 2020(15)
- [9]全球视野下服装文化的异质性价值 ——以黎族哈方言服饰为例[D]. 卓安翼.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海南省新生儿G6PD缺乏症筛查十年回顾分析[J]. 赵振东,刘秀莲,窦倩如,杨夕,王洁.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