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个浅层气井试采集输地面建设工程天然气计量的设计与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邓玲[1](2015)在《川西气田开采后期困难井单点增压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川西气田中浅层气藏已建产能区块进入了气藏开发中后期,川西致密气藏大多数气井进入低压生产阶段,采输困难。目前对这些低压气井已实施高低压分输和整体增压集输模式,但在目前集中增压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1)集中增压不能100%覆盖所有低压气井,无法波及的边远井仍受管网压力影响严重;(2)已经增压的老区,机组达到最低吸气压力,井口废弃压力为0.5MPa,具有进一步降低的潜力,而目前集中增压机组无法满足。国内外针对解决低压气井采输困难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在对川西气田开生产形势和气井生产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应于川西气田外输困难井的增压模式——单点增压模式。应用节点系统分析增压开采后增产潜能及增产潜能影响因素,对比单点增压增压开采和自然开采两种情况下废弃压力的降低值及采收率的提高程度,深化对撬装单点增压潜力认识。通过选井原则,筛选出在目前集输模式下需开展单点增压方案的低压井,通过对压缩机工艺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单点增压气井生产数据统计,确定试验井区压缩机组工况参数;通过压缩机组配套设备研究,及单点增压先导试验,优选出适合川西工况条件的燃气驱动螺杆压缩机。通过对先导试验及推广试验共20井组95口气井现场试验,分析试验井增压前后生产运行情况,深化认识了单点增压技术特点,在试验效果评价基础上,从井站类型、气井产水、储层特性及井间干扰四方面分析影响增压效果原因,进一步完善单点增压选井原则和注意事项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完善单点增压开采特点,为其它低压气田开采提供借鉴。
万微[2](2014)在《低效气田发展模式及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盆地30余个气田或含气构造的产气层位从上部的侏罗系沙溪庙组至石炭系,主要以低渗、低压、低产气井和气水井为主,如何将“低效”油气开发转变为有效和高效开发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低效气田开发成功经验和案例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相关理论,以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低效油气开发事业部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为例,系统构建了低效气田发展模式及管理体系,包括低效气田低成本发展战略及成本控制体系(包括项目管理、财务管理、规划计划管理、工程造价管理、设备管理和地面建设管理体系)、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生产高效运行保障体系(包括生产运行保障体系和“协同链”运行模式,实现生产全过程控制)、市场化运作新机制和市场化队伍管理体系、科技创新和管理体系(包括开放式科研体系,完善“分类管理、责任到人、开放研究、完善体系”的科技创新运行方式,高效合理的科技创新体系,“综合管理、统筹协调”的创新科技管理模式)。研究成果成功应用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低效油气开发事业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和九龙山气田的钻井提速实践,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研究成果能为致密砂岩气、煤层气、页岩气等低效气田的生产经营管理及规模效益化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段新国[3](2007)在《陆相浅层气藏早期评价技术 ——以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油气藏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当前及未来能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陆相浅层气资源成为我国能源来源的重要方向,是今后油气勘探开发的一个重点。浅层气通常是指埋深浅于1500m的各类天然气资源,主要包括生物气、油型气、煤层甲烷气、水溶气等。我国的浅层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南方小型中新生代盆地、东部含油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部分大型油田的上部含油气组合及主要成煤盆地。陆相浅层气藏面积小,影响因素多,不易识别,这限制这部分资源的开采利用,本论文就是针对这些问题以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浅层气藏为例提出了一套早期评价陆相浅层气藏的方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整个工区由近南北向的葡萄花构造带和北东向的葡西鼻状构造带组成。断裂在平面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呈六个断裂密集带展布。受断裂切割,工区内形成一系列圈闭,圈闭有五种类型:断鼻、断背、断块、背斜、穹隆,其中以断鼻和断背为主。2.首次发现了明水组地层沉积前后,研究区构造发生了巨大的反转,明水组沉积前后工区的构造格局由原来“三隆夹两凹”转变为现今的“一隆”构造格局。古构造高点可能是当时油气运聚的指向区,这一认识大大扩展了黑帝庙层浅层气的勘探领域。3.结合地震相分析、测井约束砂体反演及振幅砂体反演成果,认为黑帝庙油层沉积相是在松辽湖盆逐步上升收缩的构造背景下和分散的近物源小水系沉积背景下形成的一套反旋回性的砂泥岩沉积物。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分流间湾微相、河口坝微相和远砂坝微相,单砂体以多层式或孤立式为主。4.运用模糊识别的技术及AVO烃类检测技术对三维地震工区进行了天然气预测,两种方法进行的天然气预测效果都比较好,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天然气分布相对零散,分布面积小,但天然气总储量具有一定规模。5.将现今圈闭、古圈闭、沉积相及砂体厚度、模糊识别结果、AVO检测结果等研究成果综合起来,运用灰色系统方法进行了圈闭综合评价,运用风险分析法进行圈闭综合评价。最终提出了有利地区及有利圈闭。在此研究基础上,确定葡194-16井为试气井,现场试气获得高产工业气流,葡194-16井试气最高日产气量91667m3。
王沁[4](2001)在《对一个浅层气井试采集输地面建设工程天然气计量的设计与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一个浅层气井试采集输地面工程中天然气计量的设计思想进行了简要说明 ,着重对如何针对工程特点选择简单适宜、操作方便而又能达到较高精度的计量方法和仪表作了简要介绍。
二、对一个浅层气井试采集输地面建设工程天然气计量的设计与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一个浅层气井试采集输地面建设工程天然气计量的设计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川西气田开采后期困难井单点增压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低压气集输工艺现状 |
1.2.1 低压气外输困难解决方法 |
1.2.2 增压开采工艺现状 |
1.2.3 国内增压开采工艺运用情况 |
1.2.4 增压开采工艺发展趋势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主要内容 |
1.5.1 论文主要内容 |
1.5.2 论文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川西气田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2.1 川西气田概况 |
2.1.1 川西气田开发概况 |
2.1.2 川西天然气气质分析 |
2.2 川西气田生产形势与分析 |
2.2.1 气井生产特征 |
2.2.2 低压气井定义及比例情况 |
2.2.3 川西气田低压井生产特征 |
2.3 川西气田低压气井集输现状 |
2.3.1 川西气田集输现状 |
2.3.2 川西气田低压井集输困难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单点增压工艺可行性研究 |
3.1 困难井单点增压工艺提出 |
3.1.1 困难井集输工艺 |
3.1.2 困难井单点增压工艺提出 |
3.1.3 井站内集气流程设计 |
3.2 气井动态储量核算研究 |
3.2.1 气井动态储量计算方法 |
3.2.2 川西各气区气藏储量 |
3.3 单点增压增产潜能分析 |
3.3.1 气井生产系统建模 |
3.3.2 不同压力条件增产潜能分析 |
3.3.3 增压潜能影响因素分析 |
3.4 单点增压降低地层废弃压力分析 |
3.4.1 增压时机预测 |
3.4.2 气藏废弃压力和采收率计算 |
3.4.3 废弃气藏压力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点增压工艺试验方案研究 |
4.1 单点增压工艺方案选井研究 |
4.1.1 单点增压选井原则 |
4.1.2 单点增压需求井统计 |
4.2 单点增压机组配套研究 |
4.2.1 压缩机组工艺参数分析 |
4.2.2 单点增压机组配套研究 |
4.2.3 单点增压试验机组配套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单点增压现场试验效果分析 |
5.1 单点增压先导试验 |
5.1.1 先导试验情况 |
5.1.2 增压机组性能对比和优选 |
5.2 单点增压推广试验 |
5.2.1 推广试验情况 |
5.2.2 增压效果分析 |
5.3 增压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5.4 济效益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低效气田发展模式及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
第2章 低效气田低成本发展战略及成本控制体系 |
2.1 低效气田低成本发展战略 |
2.2 低效气田成本控制体系 |
第3章 低效气田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
3.1 低效气田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
3.2 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
第4章 低效气田生产高效运行保障体系 |
4.1 低效气田生产高效运行保障体系 |
4.2 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
第5章 低效气田市场化运作新机制 |
5.1 低效气田市场化运作新机制 |
5.2 低效气田开发市场化队伍管理体系 |
5.3 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效果 |
第6章 低效气田科技创新和管理体系 |
6.1 低效气田科技创新和管理体系 |
6.2 低效气田勘探开发的低成本配套技术 |
6.3 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
第7章 九龙山气田钻井提速管理模式与实践 |
7.1 九龙山气田概况 |
7.2 钻井提速管理体系的应用与效果 |
第8章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陆相浅层气藏早期评价技术 ——以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油气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目的及立题依据 |
1.2 油气藏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油气藏评价技术发展历程 |
1.2.2 油气藏评价描述技术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3 发展趋势 |
1.3 浅层气开发开采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区域构造背景 |
2.1.2 地层 |
2.2 勘探开发历程 |
第3章 构造特征研究 |
3.1 黑帝庙层构造特征综述 |
3.1.1 整体构造特征 |
3.1.2 断层发育特征 |
3.1.3 圈闭描述及评价 |
3.2 对构造圈闭新的发现及认识 |
3.2.1 新的构造图与老的构造图相比有较大变化 |
3.2.2 发现新圈闭 |
3.3 微小断层解释及其成因研究 |
3.3.1 微小断层的识别方法 |
3.3.2 断层新解释方案的确定 |
3.3.3 微小断层解释方法及精度分析 |
3.3.4 断层解释成果及断层分布特征分析 |
3.3.5 微小断层成因分析 |
3.4 构造演化特征研究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
3.4.1 平面演化特征 |
3.4.2 剖面演化特征 |
3.4.3 明水组反转变形前研究区构造新认识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
第4章 沉积相及沉积模式研究 |
4.1 区域沉积环境 |
4.2 地震相分析技术 |
4.3 测井相模式的建立 |
4.4 沉积相及微相特征 |
4.4.1 嫩三段沉积微相 |
4.4.2 嫩四段沉积微相 |
4.5 砂体展布规律 |
4.5.1 砂体类型 |
4.5.2 砂体的平面分布 |
4.5.3 砂体的剖面特征 |
4.6 嫩三嫩四段沉积相模式 |
第5章 储层反演与预测 |
5.1 Jason储层反演与预测 |
5.1.1 基本原理 |
5.1.2 Jason反演储层预测结果 |
5.2 振幅储层反演与预测 |
5.2.1 反演方法 |
5.2.2 振幅反演储层预测结果 |
第6章 浅层气检测技术 |
6.1 模糊识别天然气预测 |
6.1.1 数学原理 |
6.1.2 技术思路 |
6.1.3 工区识别预测 |
6.1.4 测区预测计算结果 |
6.2 AVO烃类检测研究 |
6.2.1 常用的AVO属性分析方法 |
6.2.2 AVO烃类检测的改进方法 |
6.2.3 AVO资料预处理 |
6.2.4 AVO属性处理阶段 |
6.2.5 成果分析 |
6.3 两种方法预测效果对比及评价 |
第7章 综合评价及试气效果分析 |
7.1 采用灰关联分析方法进行有利区块评价优选 |
7.1.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7.1.2 评价所考虑的因素 |
7.1.3 评价结果及有利区域预测 |
7.2 采用风险分析法进行圈闭综合评价 |
7.2.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7.2.2 评价因素的确定 |
7.2.3 综合评价结果 |
7.3 试气情况及试气效果分析 |
第8章 陆相浅层气藏早期评价技术总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4)对一个浅层气井试采集输地面建设工程天然气计量的设计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计量方式及仪表的选择 |
2 计量管管径的确定 |
3 单井计量中着重注意的问题 |
4 多井总量计量的特点 |
5 结束语 |
四、对一个浅层气井试采集输地面建设工程天然气计量的设计与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西气田开采后期困难井单点增压工艺研究[D]. 邓玲.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 [2]低效气田发展模式及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D]. 万微.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9)
- [3]陆相浅层气藏早期评价技术 ——以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油气藏为例[D]. 段新国.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6)
- [4]对一个浅层气井试采集输地面建设工程天然气计量的设计与体会[J]. 王沁. 天然气与石油,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