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机动车尾气污染成因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丁骐[1](2022)在《机动车碳排放及神兽汽车能量片节能减排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作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汽车行业的碳排放具备碳排放总量增长快、机动车尾气污染严重、能源和环保压力剧增三个重要的特征,同时存在汽车碳排放标准政策缺失、机动车碳中和概念模糊、机动车节能减排应用薄弱等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机动车碳排放情况及面临的问题,探讨机动车燃油添加剂对碳排放的产业价值分析,提出机动车节能减排的新建议。
董建华,丁杨铭,周宇扬,陈丰[2](2021)在《机动车尾气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日渐提升,居民机动车保有量上升随之而来的便是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的检测技术成为了目前热门的研究。本文简述了机动车尾气中污染物不同成分的危害,详细阐述了目前主要的机动车尾气检测技术,包括遥感检测技术、车载式尾气检测技术、自由加速检测技术、双怠速法和简易工况法。分析了每种方法的原理与方法,总结了每种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本文最后对机动车尾气检测技术提出了一些要求并展望了我国尾气检测技术的未来。
庞宇婷[3](2021)在《典型机动车尾气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成分和毒性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大气雾霾的形成机制和健康危害受到了全球广泛关注,可吸入颗粒物的毒性组分及其来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交通排放的颗粒物是一个重要对象。为了探讨交通排放对大气颗粒物污染危害的贡献以及比较不同类型机动车尾气排放对人体健康效应的差异,本研究选取南京市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实际环境空气PM2.5以及10种典型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不同粒径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PM10)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测定颗粒物样品中的碳组分、金属元素、水溶性离子等成分浓度的基础上,进行各种颗粒物对A549人肺上皮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从细胞活性、氧化损伤、炎性损伤三个方面揭示各种实际环境空气颗粒物和机动车尾气排放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结果如下:(1)冬季典型的这次重污染事件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污染,污染受到西南方向污染气团的影响,此外,气象条件例如相对湿度与PM2.5浓度呈显着正相关,使得PM2.5吸湿增长,造成PM2.5浓度升高,较低的风速使得大气污染物不容易扩散,造成污染物不断地累积。通过这次重污染事件不同的时期的PM2.5样品对细胞进行染毒发现,PM2.5浓度越高,对细胞的毒性效应越强,清洁时期诱导细胞发生氧化损伤以及炎性损伤(TNF-α)的程度比重污染时期的严重。金属成分的变化表明了本次重污染事件主要受人为影响比较大,而水溶性离子的变化表明交通源为这次重污染事件做出主要贡献。(2)不同类型机动车排放的两种粒径的颗粒物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对于碳组分,相比于柴油车,汽油车的含量更小,且汽油车的OC/EC远远大于柴油车。对于水溶性离子,对于所有车型,Na+、NO3-、SO42-的含量占所测水溶性成分绝大部分,原因是高温燃烧导致NOx的生成,以及在尾气排放过程产生大量的硫酸盐有关。对于金属元素,汽油车的金属含量要大于柴油车。机动车排放的尾气颗粒物成分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车辆的重量。(3)不同类型机动车排放的两种粒径的颗粒物会造成细胞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损伤。同一类型的机动车排放的PM2.5比PM10具有更高的细胞毒性,造成细胞活性降低的程度更高,且PM2.5比PM10造成细胞氧化损伤的程度也更为严重,而PM10造成细胞炎性损伤的程度比PM2.5更严重。汽油车排放的PM2.5对细胞毒性效应较强。随着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提升,尾气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物质也在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减弱。综上所述,机动车尾气仍然是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针对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对于柴油车推荐使用柴油废气控制装置,可以有效地降低柴油车尾气PM2.5中的EC的含量,对于小型汽油车的治理主要是以减少二次有机碳的形成为目标,尽量减少金属部件的使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高排放标准。
叶鑫[4](2021)在《宝鸡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日益重视,大气污染问题成了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宝鸡市特定的河谷地形,三面环山的地理位置以及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转移的气候条件,再加上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老工业基地,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对能源消耗较大,排放的污染物质对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有害气体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实施“铁腕治霾”及一系列污染防治措施后,宝鸡市空气质量有了一定程度地好转,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依旧不容乐观,仍存在着较大的污染问题。因此,分析宝鸡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可为制定合理的大气污染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对宝鸡市城区8个空气自动监测点2016年~2019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宝鸡市大气污染的来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宝鸡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工作建议,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5种污染物年均浓度整体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其中,2017年和2018年NO2年均浓度排放值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浓度限值(40μg/m3)。PM10和PM2.5的4年(2016-2019年)年均浓度排放值均超标,且2019年PM10年均浓度超过二级标准1.17倍,PM2.5年均浓度超过二级标准1.46倍。空气中首要污染物各季节有所差异,冬季以PM2.5污染为主,春秋季以PM10污染为主,夏季以O3污染为主。(2)对5种污染物进行时间特征变化分析得出,2016-2019年SO2、NO2、PM2.5和PM10一年中月均排放浓度变化趋势都呈倒“几”型变化趋势,均是夏季低峰运行,从每年10月浓度逐渐上升直到次年2月再逐步下降。这与冬季采暖及和夏冬两季宝鸡市的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2016-2019年O3浓度一年中月均值变化趋势呈“几”字型,月均浓度排放趋势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即: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与NO2浓度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夏季是一年中臭氧污染最严重的季节,气温高、紫外线辐射强度大、能见度高的天气利于光化学反应进行,有助于O3生成。(3)对5种污染物进行空间特征变化分析得出,位于工业区的陈仓区环保家属楼监测点,在冬季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条件下,SO2、PM10和PM2.5的监测数值均处于较高水平;位于交通稠密区的三迪小学监测点NO2浓度值较其他监测点处于高位;位于商、住混合区、交通拥堵的文理学院在夏季O3浓度值高于其他监测点位;而位于清洁点的竹园沟和庙沟村,在夏季日照强度高的情况下,O3的浓度值高于其他监测点或与之持平。(4)相关性分析表明,5种污染物浓度变化显着相关。其中,SO2和PM10的相关性最高,R值高达0.976;而NO2和O3呈显着负相关(P<0.05)。因此,可以得出5种污染物有相似的污染来源。从5种污染物成因分析来看,工业用煤燃烧的废气排放和交通尾气污染是5种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此外,宝鸡市3-5月是沙尘暴高发时节,因此PM10的污染源还包括周边输入性污染。根据5种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宝鸡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策略及建议,如下:1)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工业减排。关停能耗高、污染大的工业企业;敦促所有企业上线成熟的脱硫脱硝设施;大力推行集中供暖;促进清洁能源使用;要求所有排污企业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2)当地环保部门建立大气严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在每年城市雾霾、灰霾高发季节启动应急预案降低严重污染天气危害性。3)对城市居民出行采取公共交通工具票价补贴等方式,鼓励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推广共享单车项目;对新车购置和旧车改造要以环保为主;政府全面加强汽油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加大对非道路移动工程机械的排查力度,完善监管,着重控制一些有害气体的排放,把机械污染物质排放控制在国家规定要求范围内。4)植树造林,建立防治周边沙尘侵袭的天然屏障,降低宝鸡市的雾霾、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
张彦[5](2020)在《基于断点回归的空气污染治理政策效果评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为解决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污染以及机动车尾气污染,中国分别提出了春节禁放烟花爆竹政策和汽油质量升级政策。在控制气象条件的前提下,本文基于断点回归方法系统地分析了这两个政策对改善大气颗粒物(PM)污染的效果。首先,本文定量评估了中国29座城市2015-2018年春节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对PM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春节集中燃放烟花爆竹会导致城市PM污染浓度显着增长,城市PM10浓度的增幅要大于PM2.5浓度的增幅。在29座城市中,北京、重庆、天津、沈阳、大连、哈尔滨、南宁、泉州这8座城市春节期间集中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PM污染最为严重,而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由于较早实施了禁放政策,春节期间PM污染物浓度并没有出现显着增长,是禁放政策效果最好的四座城市。已实施禁放政策的城市中,除广州、泉州以及佛山这3座城市的政策效果较差外,其他城市的禁放政策表现出了较好的控制春节PM污染的效果。北京、济南与苏州在首次实施禁放政策后,春节期间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对PM2.5和PM10浓度的贡献量较上年春节分别下降75.7%和82.1%、76.9%和78.5%、81.0%和78.6%,禁放政策显着的改善了春节PM污染情况。成都和金华在禁放政策实施的最初几年春节PM污染仍很严重,在2018年春节扩大禁放区域后PM污染得到较好的控制,政策效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未实施禁放的城市中,除宁波、昆明和无锡污染程度较轻外,其他城市都因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导致春节期间PM污染物浓度大幅增长。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有助于各城市制定及实施春节禁放烟花爆竹政策的具体建议。其次,本文分析了47座城市汽油品质由国四标准升级到国五标准这一政策对改善PM污染的效果。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对政策的效果进行了系统地评估。宏观尺度评估了对城市总体污染的影响,微观尺度分析了对城市不同区域监测站点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升级对宏观和微观尺度的PM污染的整体影响是不显着的,而案例分析的结果显示,此次升级对交通道路发达区域的PM污染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汽油升级政策的效果受空气污染来源多样性的影响,在经过五个阶段的升级后,通过不断提高汽油质量来显着降低城市PM污染的空间有限。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及大气PM污染治理的政策建议。
王冠[6](2020)在《重型柴油车排放特征及颗粒捕集器效用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机动车保有量逐年上升,汽车数量的激增带来了严重的尾气污染问题。机动车尾气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尾气排放的颗粒物(PM)在被人体吸入后,会沉积在支气管与肺部,引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评估尾气后处理装置的效用,可以为控制与减少尾气排放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而重型柴油车是氮氧化物(NOX)与颗粒物(PM)的主要排放贡献者。因此,本文聚焦重型柴油车尾气中NOX和PM的排放问题,对重型柴油车是否加装后处理装置进行对比实验,重点探究后处理装置对颗粒物的去除效果以及颗粒捕集器DPF(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的效用。本研究利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对4辆国Ⅴ重型柴油车进行道路实测,从行驶工况与后处理装置两个方面,重点探究车辆尾气中NOX与PM的排放特征。同时对颗粒捕集器DPF的效用进行评估,分析DPF的颗粒物去除效率,对比改造前后的颗粒物平均粒径,建立DPF改造后的颗粒物排放清单。实验结果表明:重型柴油车NOX的排放与车速呈负相关性。NOX在市区道路的平均排放最高,市郊道路排放居中,高速公路排放最低。颗粒物的排放同样与车速呈负相关性,在不同道路的排放量显示为:市区道路>市郊道路>高速公路。在加减速频繁的工况下,NOX与PM的瞬时排放峰值均明显增大。通过对比是否加装后处理装置发现,对于车况信息相似的实验车辆,加装了后处理装置SCR与DPF的重型柴油车,其NOX与PM的排放分别减少了91.5%与95.3%。DPF的效用评估表明,无论何种工况下,DPF对PN的去除效率均大于PM的去除效率。PM在加速工况下的去除效率98.2%高于怠速工况下的去除效率93.8%。加速工况下的颗粒物平均直径为82.5nm,大于怠速工况下的颗粒物直径59.5nm。按照深圳市DPF改造方案,对200辆在用重型柴油车进行了DPF加装,排放清单结果表明,改造后的重型柴油车每年排放PM2.5为0.12吨,每年可减少排放PM2.5达3.04吨。
李倩[7](2020)在《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动车尾气污染主要指机动车尾气排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当前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空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在汽车尾气污染的影响下,造成了雾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等环境污染,对人们日常工作及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随着张家港市的经济发展,张家港市机动车保有量也逐年增长,2019年数据显示张家港市机动车总量达到48万辆,年均增长15%。其中小型客车42万辆,占总数的87.5%。根据张家港市金港检测站统计数据,全市约有20%的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机动车污染约占大气污染的20%30%,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想通过研究提出完善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保护大气环境。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现状,在收集和查阅张家港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列举了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的各项措施。运用访谈法走访张家港市交警大队和张家港市环保局,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了张家港市在机动车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研究表明:现阶段张家港市机动车排放管理队伍及体制建设存在问题,机动车排放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规章制度不完善;机动车污染防治宣传不到位;治理机构能力不足,治理手段落后。另外,交通规划不合理,通行效率低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张家港市要进一步治理机动车污染,需要政府进行管控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具体对策建议如下:一是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队伍及管理体制建设,明确管理机构职责分工,完善机动车污染治理的规章制度。结合公共治理理论,强化政府协调治理,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开展区域联合防治,联合执法。二是强化机动车污染治理的提升治理的手段,改进目前治理的具体措施。另外要加强油品质量监管,强制淘汰黄标车;还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市民参与防治。基于公共治理理论,政府需要对各类环保民间组织实行相关的扶持和教育,并对进行引导。为环保民间组织营造一系列良好的生存条件,更要重视宣传,动员公众参与机动车污染治理,更积极的去面对环保问题。最后还要合理规划交通体系,实施畅通工程。把智慧交通建设和机动车污染治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智慧交通”系统,建立一个集“环保、舒适、髙效”为一体的智慧交通系统,以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同时提升通行和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有效缓解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现状。
刘晓妍[8](2019)在《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法律研究》文中认为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空气质量与人体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大气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由雾霾等极端天气引发的对空气质量问题的讨论一直是公众普遍关注的重点。据《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18)》显示,2017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1亿辆,我国已连续九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其中汽车是占比最大的一类机动车,汽车超标排放尾气污染物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尾气污染防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为防治汽车排放尾气污染,我国一方面通过提高燃油质量、推广新能源汽车等途径,如制定并实施新燃油标准、加速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大力提倡推广新能源汽车等,从源头制止汽车排放尾气污染物;另一方面完善汽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如实施新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新的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新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检测方法等,通过提高行业检测与维护技术达到在污染物排放环节进一步缩减排放量的目的。本文旨在从完善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角度,从简介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及防治现状切入,分析当前我国现行汽车二级维护制度,论证新型汽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优越性,对比不同制度之间的优劣,由此引出本文的写作重点: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英文简称I/M制度,I是英文单词Inspection的缩写,M是英文单词Maintenance的缩写。根据使用状态可将汽车划分为新车和在用车。通过论证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在治理在用车尾气污染排放方面的优越性,研究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法律保障途径,使这一制度上升到法律规范层面,而不仅局限于以行业制度或行业规范的形式存在,最终达到治理汽车尾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的目的。同时注重不仅赋予这一制度实施的保障途径,而且要进行法律约束,完善相关准入与退出机制,落实法律责任、健全制度体系。
吕城儒[9](2019)在《西安城区霾污染健康经济损失核算及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初以来,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以及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使得全球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大肆的污染排放和落后的环境治理及监管机制,使得当今世界各工业化国家的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在种种环境问题中空气雾霾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最为显着。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饱受霾污染的困扰,尤其是每年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集中出现的大规模的雾霾天气,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将“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凸显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和严重关切。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中产生和出现的环境问题认知越发全面,面对日渐严峻的空气质量问题,人们已经开始不断认识到雾霾污染造成的严重危害,并且对改善空气污染现状,治理雾霾,发出了强烈的呼声。本文针对西安市雾霾污染的严峻现实,选取西安城六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雁塔区、未央区)作为研究标的,通过可获得数据核算霾污染对西安城区居民的经济损失,并根据核算所得经济损失值提出改善和解决西安雾霾污染问题的建议。研究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1)如何通过可获取数据核算霾污染对西安城六区居民群体的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2)为应对霾污染对西安市城六区居民群体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哪些治理雾霾的相关建议。本文首先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有成果入手,对本文所研究的内容进行大致的阐述,理清整体的研究逻辑;接下来,基于霾污染人体健康损失核算及应对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本文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阐述和界定,为整个研究过程提供丰满的理论支持;进一步,核算霾污染对西安城六区人体健康损失,这是本文重点研究部分,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及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学方法核算霾污染对西安城六区居民人体健康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利用实地观测样本建立统计模型对西安城六区人体健康间接经济损失进行核算,研究表明:西安霾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容忽视;然后,基于损失核算的结果,对西安霾污染治理方案进行设计,提出了“科学识霾、错峰生产、强化保障、防治结合”的十六字治霾方针,并通过设计原则、设计框架、设计内容和设计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对西安霾污染治理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立足于西安霾污染治理方案的设计,本文从政策、技术、经济、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保障西安霾污染治理方案实施的对策建议;最后,在整个研究基础和对策建议基础上对全文进行总结,对未来进行展望。同时,本研究的结论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防霾治霾提供依据和参考,对国内其他霾污染频发地区的雾霾污染治理提供借鉴和参照。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核算霾污染对西安城六区人体健康经济损失时不仅考虑了霾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损失,而且对人们在雾霾防治和因霾致病后造成的间接损失也予以核算;核算霾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直接损失时从普遍性角度出发,一方面只考虑呼吸科日常门急诊就诊人次而不考虑医院其他科室存在的个别因霾致病的病例,另一方面对呼吸科极少数病例因霾致死这一偶发情况加以剔除,以便在核算方面更符合大众因霾致病的现实状况;本文首次或较早的通过西安三甲医院呼吸科门急诊的病患就诊的病历数据,核算并研究西安市霾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得到了西安市霾污染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相关损失结果,为全面治理西安空气质量、改善霾污染提供支持。
王西岳[10](2018)在《北方典型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PM10、PM2.5来源与解析》文中指出本论文以焦作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统计调查和大量采集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样本,利用精密的仪器分析、化学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对样本化学组分分布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焦作市2015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构建了本地污染源排放源谱和受体成分谱,讨论了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特征,并通过源清单、受体模型和在线解析的方法估算了不同排放源对PM10和PM2.5的贡献,对其结果做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焦作市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废弃物处理源、扬尘源、储存运输源、溶剂使用源、移动源(非道路移动源和道路移动源)、农业源、废弃物处理源和其他排放源等十类污染源的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的初步测算结果,2015年焦作市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分别为SO2:75128.9吨、NOX:137672.8吨、CO:470837吨、PM10:60095.3吨、PM2.5:37062.6吨、BC:3199.9吨、OC:3607.2吨、VOCS:47455.8吨和NH3:32159.2吨。根据各行业排放源对焦作市区域排放总量的贡献情况可以看出,SO2主要排放源是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其排放贡献率为98.42%。其中电力生产、民用燃烧,贡献率分别达37.84%和20.32%。;NOX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其次是道路移动源,其排放贡献率分别为68.87%和28.48%;VOCS的第一大排放源为道路移动源排放,贡献率为38.35%,主要来源于机动车的尾气排放,第二大排放源是有机溶剂使用源,排放贡献率为36.32%,从溶剂使用源的行业看,VOCS排放的首要行业为涂料与油墨制造业,其次是橡胶制品业;NH3首要排放源为农业源,贡献率为89.53%,其中农业源中贡献较大的是畜禽养殖和氮肥使用;PM10的首要排放源是固定燃烧源,其次是扬尘源、工艺过程源和生物质燃烧源,排放贡献率分别为26.68%、26.53%、26.25%和11.86%;PM2.5首要排放源是工业过程源,其次为固定燃烧源、生物质燃烧源和道路移动源,其PM2.5的排放贡献率分别为36.82%、34.40%、10.05%、9.42%,工艺过程源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占总排放量的22.24%,主要是铝业的排放,其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总排放量的8.97%,主要是水泥行业的排放。焦作市二氧化硫排放主要集中在马村区,比例占42.11%(27731.9吨);其次是解放区(13.07%,8603.4吨)、山阳区(9.63%,6338.5吨)、沁阳市(9.16%,6030.0吨)、武陟县(7.59%,4998.1%)和中站区(7.12%,4868.4吨);氮氧化物排放也主要集中在马村区,占比57.09%(34770.3吨);其次是山阳区(9.62%,5857.1吨)和解放区(9.59%,5837.8吨),各区县的的氮氧化物大部分都来自于工业源(比例均超过58.9%);烟(粉)尘排放也主要集中在马村区,占比36.81%(8861.9吨);其次是修武(16.56%,3986.4吨)和沁阳市(11.77%,2833.4吨)。各区县的烟(粉)尘大部分都来自于工业源(比例均超过68%)(2)通过源和受体的采样分析,得出了源和受体样品成分谱。经PMF受体模型解析得出焦作市各类源对PM10的贡献率依次为:燃煤散源26%、扬尘24%、工业工艺源17%、机动车尾气13%、燃煤固定源10%、生物质燃烧5%。前6大污染源贡献比值总和为94%,其他6%可能来源于餐饮、农业源等。燃煤源整体贡献率36%。各类源对PM2.5的贡献率依次为:燃煤散源28%、工业工艺源23%、生物质燃烧12%、机动车尾气11%、扬尘10%、燃煤固定源9%。前6大污染源贡献比值总和为93%,其他7%可能来源于餐饮、农业源等。燃煤源整体贡献率37%。(3)根据在线SPAMS解析结果可得:焦作市各类源对PM2.5的污染源依次为:燃煤源32.6%、工业工艺源24%、机动车尾气16.6%、扬尘源13%、二次无机源9.7%、生物质燃烧3%。在线捕捉到的2次重污染过程燃煤源贡献率稳居第一,工业工艺源和机动车尾气贡献率各占一次第二。(4)通过对比焦作市和国内其他城市PM2.5来源解析结果,燃烧源对于焦作的贡献相对其他城市来说高于其他源,与柳州、南京和济南相似,工业工艺源与其他城市比较接近,机动车的贡献略低于其他城市,扬尘源和生物质燃烧源对焦作市也有一定的贡献。(5)燃煤源对焦作市大气污染影响最大,对PM10和PM2.5来源的贡献均为最高;对PM10的贡献率扬尘源、工业工艺源分占第二、第三位,机动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位次随不同方法而不同,分占第四或第五;对PM2.5的贡献率从第二到第五位依次是工业工艺源、生物质燃烧、机动车尾气、扬尘,不同方法对此解析所得相同,说明与PM10相比,各类源对PM2.5的贡献率大小和占比位次相对稳定。扬尘源对PM10的贡献高于PM2.5,而生物质燃烧和工业工艺源对PM2.5的贡献高于PM10。
二、浅析机动车尾气污染成因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机动车尾气污染成因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机动车碳排放及神兽汽车能量片节能减排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机动车碳排放现状 |
1.1 机动车保有量 |
1.2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 |
1.3 颗粒物(PM)的排放及危害 |
1.4 温室气体排放量 |
2 机动车碳排放面临问题 |
2.1 能源危机 |
2.2 政策约束 |
2.3 环保压力 |
3 机动车碳排放危害 |
3.1 温室效应 |
3.2 一氧化碳有毒气体排放 |
3.3 碳氢化合物化学污染 |
3.4 氮氧化物化学污染 |
3.5 城市雾霾 |
4 减少机动车碳排放意义 |
4.1 实现碳中和目标 |
4.2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
4.3 保护人类健康 |
5 燃油添加剂对碳排放的产业价值分析 |
5.1 机动车节能减排路径 |
5.2 机动车减排手段 |
5.3 神兽汽车能量片节能减排特点 |
6 机动车节能减排,我们有这样的建议 |
(2)机动车尾气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
2.1 一氧化碳 |
2.2 固体悬浮物 |
2.3 氮氧化合物 |
2.4 光化学烟雾 |
2.5 铅(Pb) |
3 机动车尾气检测方法 |
3.1 遥感检测技术 |
3.2 车载式尾气检测技术 |
3.3 自由加速检测法 |
3.4 双怠速法 |
3.5 简易工况法 |
4 结语 |
(3)典型机动车尾气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成分和毒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源成分谱研究进展 |
1.2.2 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成分特征 |
1.2.3 大气颗粒物健康效应 |
1.3 科学问题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 |
2.2 环境空气PM_(2.5) 样品采集 |
2.2.1 采样地点和时间 |
2.2.2 环境空气PM_(2.5) 采样 |
2.3 机动车尾气排放PM_(2.5)、PM_(10)样品采集 |
2.3.1 机动车的选择 |
2.3.2 尾气排放颗粒物采样 |
2.4 颗粒物化学成分分析 |
2.4.1 环境空气 PM_(2.5)及机动车尾气 PM_(2.5)、PM_(10)中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
2.4.2 环境空气 PM_(2.)及机动车尾气 PM_(2.5)、PM_(10)中水溶性离子含量分析 |
2.4.3 环境空气PM_(2.5)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析 |
2.4.4 机动车尾气PM_(2.5)、PM_(10)样品中碳组分含量分析 |
2.5 HYSPLIT后向气流轨迹模型 |
2.6 体外人肺细胞毒性实验 |
2.6.1 实验主要试剂与耗材 |
2.6.2 实验主要仪器 |
2.6.3 细胞培养 |
2.6.4 颗粒物染毒液制备 |
2.6.5 细胞暴露及毒性测试 |
2.6.6 荧光定量PCR |
2.7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城市不同功能区大气PM_(2.5)的人肺细胞毒性响应:基于一次重污染事件的污染来源判断 |
3.1 一次重污染事件过程中不同功能区PM_(2.5)浓度变化 |
3.2 一次重污染事件传播过程分析以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
3.2.1 区域输送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
3.2.2 一次重污染事件过程中气象条件对PM_(2.5)浓度的影响关系 |
3.3 一次重污染事件过程中不同功能区PM_(2.5)化学成分特征 |
3.3.1 重污染事件过程中PM_(2.5)的金属元素含量分布 |
3.3.2 重污染事件过程中PM_(2.5)的水溶性离子含量分布 |
3.3.3 重污染事件过程中PM_(2.5)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布 |
3.3.4 主成分分析 |
3.4 一次重污染事件不同功能区PM_(2.5)对人肺细胞的毒性效应 |
3.4.1 重污染事件不同功能区PM_(2.5)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3.4.2 重污染事件不同功能区PM_(2.5)对细胞的氧化损伤 |
3.4.3 重污染事件不同功能区PM_(2.5)对细胞的炎性损伤 |
3.4.4 重污染事件不同功能区PM_(2.5)对细胞的NQO1 mRNA表达 |
3.5 PM_(2.5)细胞毒性与各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类型机动车尾气排放可吸入颗粒物成分特征 |
4.1 不同车型排放PM_(2.5)、PM_(10)的碳组分含量分布 |
4.1.1 PM_(2.5) 的碳组分含量 |
4.1.2 PM_(10) 的碳组分含量 |
4.2 不同车型排放PM_(2.5)、PM_(10)的水溶性离子含量分布 |
4.2.1 PM_(2.5) 的水溶性离子含量 |
4.2.2 PM_(10) 的水溶性离子含量 |
4.2.3 主要水溶性离子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
4.3 不同车型排放PM_(2.5)、PM_(10)的金属元素含量分布 |
4.3.1 PM_(2.5) 的金属元素含量 |
4.3.2 PM_(10) 的金属元素含量 |
4.3.3 主要金属元素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
4.4 差异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类型机动车排放可吸入颗粒物对人肺细胞的毒性效应 |
5.1 不同车型排放PM_(2.5)、PM_(10)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5.1.1 PM_(2.5) 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5.1.2 PM_(10) 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5.2 不同车型排放PM_(2.5)、PM_(10)对细胞的氧化损伤 |
5.2.1 PM_(2.5) 对细胞的氧化损伤 |
5.2.2 PM_(10) 对细胞的氧化损伤 |
5.3 不同车型排放PM_(2.5)、PM_(10)对细胞的炎性损伤 |
5.3.1 PM_(2.5) 对细胞的炎性损伤 |
5.3.2 PM_(10) 对细胞的炎性损伤 |
5.4 不同粒径的机动车尾气颗粒物对细胞毒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典型机动车源排放颗粒物化学组分源谱建立 |
6.1 不同机动车源排放颗粒物化学源谱 |
6.2 机动车污染防治对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宝鸡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
1.2.2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
1.2.3 空气污染控制措施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宝鸡市气态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
1.4.2 宝鸡市颗粒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
1.4.3 大气污染物的源解析 |
1.4.4 污染控措施的建议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宝鸡地理概况 |
2.2 宝鸡市的自然环境简况 |
2.2.1 地形地质 |
2.2.2 气候 |
2.2.3 土壤 |
2.2.4 生态环境 |
2.2.5 自然资源 |
2.3 宝鸡市社会环境简况 |
2.3.1 宝鸡市经济产业概况 |
2.3.2 城市交通 |
2.4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当地环境质量的影响 |
2.4.1 空气质量变化情况 |
2.4.2 自然条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
2.4.3 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
2.5 自动监测采样点布设 |
2.5.1 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
2.5.2 采样点的数目 |
2.5.3 采样点布设方法 |
2.5.4 宝鸡市空气自动监测点位概况 |
第三章 宝鸡市空气中气态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
3.1 SO_2时空变化特征 |
3.1.1 SO_2年变化特征 |
3.1.2 SO_2月浓度变化特征 |
3.1.3 SO_2日浓度变化 |
3.1.4 SO_2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
3.2 NO_2时空变化特征 |
3.2.1 NO_2年浓度变化特征 |
3.2.2 NO_2月浓度变化特征 |
3.2.3 NO_2日浓度变化特征 |
3.2.4 NO_2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
3.3 O_3时空变化特征 |
3.3.1 O_3年浓度变化特征 |
3.3.2 O_3月浓度变化特征 |
3.3.3 O_3日浓度变化特征 |
3.3.4 O_3空间浓度变化特征 |
3.4 小结 |
第四章 宝鸡市颗粒态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
4.1 颗粒态污染物物年变化特征 |
4.2 颗粒态污染物月变化特征 |
4.3 颗粒态污染物日浓度变化特征 |
4.3.1 PM_(10)日均浓度变化特征 |
4.3.2 PM_(2.5)日均浓度变化特征 |
4.4 颗粒物浓度空间分布变化特征 |
4.4.1 PM_(2.5)空间变化特征 |
4.4.2 PM_(10)空间变化特征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大气污染物源解析和防治措施建议 |
5.1 大气污染物源解析 |
5.2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建议 |
5.2.1 统筹协作,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责任 |
5.2.2 标本兼治,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
5.2.3 加强监管,依法惩处大气污染问题。 |
5.2.4 加强信息公开,强调社会参与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断点回归的空气污染治理政策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空气污染现状 |
1.1.2 春节禁放烟花爆竹政策背景 |
1.1.3 汽油升级政策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特色与创新 |
1.5 研究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春节污染及禁放烟花爆竹政策效果评估研究现状 |
2.1.1 春节污染研究现状 |
2.1.2 春节禁放烟花爆竹政策效果评估研究现状 |
2.2 机动车尾气污染及治理政策效果评估研究现状 |
2.2.1 机动车尾气污染研究现状 |
2.2.2 机动车尾气治理政策效果评估研究现状 |
2.3 其他空气污染治理政策效果评估研究现状 |
3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数据 |
3.1.1 春节污染数据来源与描述 |
3.1.2 汽油升级污染数据来源与描述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断点回归概述 |
3.2.2 断点回归模型 |
4 春节禁放烟花爆竹政策效果评估 |
4.1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对PM污染影响 |
4.1.1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对PM2.5污染影响 |
4.1.2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对PM10污染影响 |
4.1.3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4.2 春节禁放烟花爆竹政策效果分析与建议 |
4.2.1 春节禁放烟花爆竹政策效果分析 |
4.2.2 春节禁放烟花爆竹政策建议 |
5 汽油升级政策效果评估 |
5.1 政策对PM污染影响 |
5.1.1 宏观评估:政策对城市总体PM污染影响 |
5.1.2 微观评估:政策对城市各监测站点PM污染影响 |
5.1.3 案例分析 |
5.2 汽油升级政策结果讨论与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实验数据统计性描述及实验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重型柴油车排放特征及颗粒捕集器效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机动车排放测试研究方法 |
1.3.2 尾气后处理技术的发展 |
1.3.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重型柴油车道路测试实验 |
2.1 实验路线与车辆选取 |
2.1.1 实验路线 |
2.1.2 实验车辆 |
2.2 实验仪器 |
2.2.1 实验仪器介绍 |
2.2.2 仪器功能 |
2.3 实验流程与注意事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型柴油车道路排放特征分析 |
3.1 重型柴油车气态污染道路物排放特征分析 |
3.1.1 行驶工况影响因素 |
3.1.2 后处理装置影响因素 |
3.2 重型柴油车尾气颗粒物道路排放特征分析 |
3.2.1 行驶工况影响因素 |
3.2.2 后处理装置影响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型柴油车安装DPF效用评估 |
4.1 DPF工作原理 |
4.1.1 DPF的基本结构 |
4.1.2 DPF的工作原理 |
4.1.3 DPF 的再生性能 |
4.2 台架实验方案设计 |
4.2.1 实验车辆选取 |
4.2.2 实验仪器选用 |
4.2.3 实验测量方法 |
4.2.4 DPF产品供应商选择 |
4.3 在用柴油车安装DPF效果评估 |
4.3.1 颗粒物去除效率评估 |
4.3.2 改造前后排放颗粒物粒径评估 |
4.3.3 在用柴油车安装DPF效果评估 |
4.4 在用柴油车DPF改造后排放清单的构建 |
4.4.1 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计算公式 |
4.4.2 机动车尾气排放系数的获得 |
4.4.3 机动车年均行驶里程(VKT) |
4.4.4 在用柴油车DPF改造前后排放因子对比分析 |
4.4.5 在用柴油车改造后排放清单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机动车污染 |
2.1.2 黄标车 |
2.1.3 智慧交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公共治理理论 |
第三章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现状 |
3.1 张家港市机动车及其污染排放概况 |
3.1.1 张家港市机动车保有量现状 |
3.1.2 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物浓度状况 |
3.2 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现状 |
3.2.1 制订了机动车尾气定期检验与维护制度(I/M制度) |
3.2.2 对机动车排放进行路检抽查 |
3.2.3 规范燃油市场,提高油品质量 |
3.2.4 鼓励黄标车淘汰 |
第四章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
4.1 机动车污染治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
4.2 机动车排放监管不到位 |
4.3 机动车燃油质量监管不严 |
4.4 黄标车治理效率低 |
4.5 机动车污染治理经济激励措施不足 |
4.6 公众对机动车污染防治的参与度不高 |
第五章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问题的成因 |
5.1 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部门建设不健全 |
5.1.1 治理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确 |
5.1.2 治理机构能力不足 |
5.2 机动车污染治理宣传不到位 |
5.2.1 宣传渠道单一、力度小 |
5.2.2 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慢,影响小 |
5.3 治理手段落后 |
5.3.1 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难 |
5.3.2 缺乏市场调节机制 |
5.4 交通规划不合理,通行效率低 |
5.4.1 道路基础设施不足 |
5.4.2 道路限行措施较不够多元 |
5.4.3 交通信号灯配时不够科学 |
第六章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队伍及管理体制建设 |
6.1.1 明确治理机构职责分工 |
6.1.2 完善机动车污染治理的规章制度 |
6.1.3 强化政府协调治理,开展区域联合防治 |
6.1.4 提升治理能力 |
6.2 强化机动车污染治理手段 |
6.2.1 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 |
6.2.2 加强市场调节,利用经济手段治消除负外部效应 |
6.3 加强油品质量监管 |
6.4 强制淘汰黄标车 |
6.5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市民参与防治 |
6.5.1 拓宽机动车污染治理宣传渠道,扩大普及面 |
6.5.2 增加宣传力度,增强市民污染防治意识 |
6.5.3 扶持环保NGO(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吸引公众参与 |
6.6 合理规划交通体系,实施畅通工程 |
6.6.1 合理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缓解交通压力 |
6.6.2 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
6.6.3 构建智慧交通体系,搭建综合智慧平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概述 |
(二)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四)写作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一、在用车尾气污染防治必要性 |
(一)国内在用车尾气污染现状 |
(二)国内在用车尾气污染防治现状 |
(三)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环境法基础 |
(四)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可行性 |
二、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分析 |
(一)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法律依据 |
(二)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实施现状 |
(三)制度施行效果简述 |
(四)制度施行困境原因分析 |
(五)国外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先进做法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三、汽车二级维护制度与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比较 |
(一)汽车二级维护制度与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并存 |
(二)汽车二级维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
四、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实施方案设想 |
(一)完善立法、为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
(二)落实处罚措施、明确法律责任 |
(三)落实环境保护税,发挥税收杠杆作用、引导全民减排 |
(四)升级排放标准与细化实施细则 |
(五)建立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统一管理机构 |
(六)加强政策支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西安城区霾污染健康经济损失核算及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现实 |
1.1.3 西安霾污染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
1.3.1 霾污染现状研究 |
1.3.2 霾污染人体健康损害及损失核算研究 |
1.3.3 霾污染治理相关研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霾污染人体健康损失核算及应对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绿色GDP理论 |
2.2 外部性理论 |
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2.4 大气污染控制论 |
第三章 西安霾污染人体健康损失核算模型 |
3.1 直接损失核算 |
3.1.1 核算思想 |
3.1.2 变量设计及数据来源 |
3.1.3 模型构建 |
3.2 间接损失核算 |
3.2.1 误工费用(E_1) |
3.2.2 预防费用(E_2)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4.1 直接损失 |
4.1.1 病历样本分析 |
4.1.2 描述性统计 |
4.1.3 相关性分析 |
4.1.4 单位根检验 |
4.1.5 回归分析 |
4.1.6 标准回归系数 |
4.1.7 直接损失核算结果 |
4.2 间接损失 |
4.2.1 误工费用核算结果 |
4.2.2 预防费用核算结果 |
4.2.3 间接损失核算结果 |
4.3 总损失核算结果 |
4.4 核算结果分析 |
第五章 西安霾污染治理方案设计 |
5.1 霾污染治理方案设计的原则 |
5.2 霾污染治理方案设计的框架 |
5.3 霾污染治理方案设计的内容 |
5.3.1 科学识霾 |
5.3.2 错峰生产 |
5.3.3 强化保障 |
5.3.4 防治结合 |
5.4 霾污染治理方案设计的效果评价 |
第六章 保障西安霾污染治理方案实施的对策建议 |
6.1 政策建议 |
6.2 技术建议 |
6.3 经济建议 |
6.4 文化建议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北方典型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PM10、PM2.5来源与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进展 |
1.2.1 大气颗粒物的基本特征和来源 |
1.2.2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研究 |
1.2.3 大气颗粒物的源谱概况 |
1.2.4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研究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和工作量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和工作量 |
1.3.4 技术特点和创新 |
2 研究方法和研究区域概况及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
2.1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2.1.1 环境空气PM10、PM_(2.5)样品的离线采集 |
2.1.2 污染源样品的采集 |
2.1.3 环境空气PM_(2.5) 样品在线监测 |
2.1.4 PM10、PM_(2.5)样品的分析 |
2.2 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
2.3 源解析模型方法 |
2.3.1 离线源解析方法 |
2.3.2 在线源解析方法 |
2.4 研究区域概况 |
2.4.1 地理位置 |
2.4.2 地形与地貌特征 |
2.4.3 气候与气象概况 |
2.5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2.5.1 经济概况 |
2.5.2 焦作市能源结构 |
2.5.3 焦作市交通发展状况 |
2.6 焦作市环境空气质量趋势分析 |
2.6.1 主要污染物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
2.6.2 主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分析 |
2.6.3 PM_(2.5)/PM_(10)的粒径组成特点 |
2.7 本章小结 |
3 焦作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和排放清单的建立 |
3.1 主要大气污染源初步调查 |
3.1.1 各区(市)县的排放贡献分析(2014 年环境统计调查) |
3.1.2 各主要工业企业的排放贡献分析 |
3.1.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 |
3.2 焦作市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建立 |
3.2.1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方法 |
3.2.2 排放系数、活动水平数据及相关参数确定 |
3.2.3 焦作市2015 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
3.2.4 各主要污染物排放源贡献分析 |
3.2.5 各类排放源的排放贡献分析 |
3.2.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以及不确定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3.3.1 焦作市2014年SO2、NOx和烟(粉)尘排放情况(环统数据) |
3.3.2 焦作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清单及来源解析 |
4 焦作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源谱的建立 |
4.1 电力热力生产业源成分谱 |
4.2 水泥制造 |
4.3 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化工和耐火材料行业 |
4.4 本章小结 |
5 焦作市PM_(2.5) 离线、在线源解析和重污染天气过程分析 |
5.1 焦作市PM_(2.5) 的离线源解析 |
5.1.1 PM_(2.5) 的浓度分布特征和化学组成 |
5.1.2 PM_(2.5) 中水溶性离子的分布特征 |
5.1.3 PM_(2.5) 中碳质组分的分布特征 |
5.1.4 PM_(2.5) 中元素的分布特征 |
5.1.5 VOCs的变化特征 |
5.1.6 源贡献值和分担率特征分析 |
5.1.7 与其他城市对比 |
5.1.8 PM_(2.5) 离线源解析小结 |
5.2 焦作市PM_(2.5) 在线源解析与典型重污染过程分析 |
5.2.1 颗粒物信息 |
5.2.2 监测期间气象条件和细颗粒物浓度 |
5.2.3 PM_(2.5) 成分分析 |
5.2.4 各成分平均质谱图 |
5.2.5 各成分粒径分布图 |
5.2.6 PM_(2.5) 颗粒物来源分析 |
5.2.7 PM_(2.5) 颗粒物来源变化趋势 |
5.3 重污染天气过程分析 |
5.3.1 第一次污染过程分析 |
5.3.2 第二次污染过程分析 |
5.3.3 PM_(2.5) 离线源解析小结 |
6 焦作市PM_(10)离线源解析 |
6.1 焦作市PM_(10)的浓度水平与分布特征 |
6.1.1 PM_(10)的分布特征和化学组成 |
6.1.2 PM_(10)中水溶性离子的分布特征 |
6.1.3 PM_(10)中碳质组分的分布特征 |
6.1.4 PM_(10)中元素的分布特征 |
6.2 源贡献值和分担率特征分析 |
6.2.1 焦作市PM_(10)年均源分担率 |
6.2.2 PM_(10)源分担率的季节变化 |
6.2.3 PM_(10)源分担率的空间变化 |
6.3 焦作市PM10和PM_(2.5) 来源贡献对比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6.4.1 PM_(10)的分布特征和化学组成 |
6.4.2 源贡献值和分担率特征分析 |
7 PM10、PM_(2.5) 不同源解析方法结果对比与讨论 |
7.1 各个源解析方法的特点对比 |
7.2 各个源解析方法的源贡献率结果对比 |
7.3 二次源源解析探讨 |
8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1.1 本论文创新点 |
8.1.2 结论 |
8.2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浅析机动车尾气污染成因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动车碳排放及神兽汽车能量片节能减排研究与应用[J]. 丁骐. 内燃机与配件, 2022(01)
- [2]机动车尾气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董建华,丁杨铭,周宇扬,陈丰. 广东化工, 2021(23)
- [3]典型机动车尾气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成分和毒性效应研究[D]. 庞宇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4]宝鸡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D]. 叶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断点回归的空气污染治理政策效果评估研究[D]. 张彦.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6]重型柴油车排放特征及颗粒捕集器效用评估[D]. 王冠. 长安大学, 2020(06)
- [7]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研究[D]. 李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法律研究[D]. 刘晓妍.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9]西安城区霾污染健康经济损失核算及应对研究[D]. 吕城儒.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北方典型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PM10、PM2.5来源与解析[D]. 王西岳.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