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多线程技术实现文件的快速搜索(论文文献综述)
李和壁[1](2021)在《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我国高速铁路成网条件下固定设施跨越式发展与移动装备运行速度高、车型种类多,运营组织复杂、调度指挥难度高之间不平衡的协同难题,为明确高、中速列车共线运行、多类行车闭塞方式和列控方式共存的复杂模式与我国铁路设计规划、运营调度间的接口关系,挖掘铁路线路设计方案与车站拓扑结构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满足铁路运输组织的理论研究、工程运用对高速铁路网络系统基础设施分析规划的要求,量化列车时刻表适应性并分析突发事件和列车晚点对时刻表与后续行车波动影响,有必要利用相关理论构建关键技术仿真模型,开展我国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技术研究,进而为我国高速铁路路网规划设计、列车运行图调整优化、列控平台测试验证提供科学支撑。作者在阅读研究国内外学者相应研究成果基础上,梳理了列车群行车仿真理论方法,以我国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特点为基础,构建了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技术理论框架,并综合基础设施数据、动车组数据与列车时刻表数据等仿真基础数据,实现了信号系统模型、相关控车逻辑、列车车站运行模型以及多并发仿真算法,通过调度集中控制系统仿真模块构建CTC功能,从系统架构搭建、基础数据管理、列控系统建模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列车群行车仿真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6个方面:(1)以实现单一列车在区间运行仿真为目的,对高速动车组不同工况下的受力进行分析研究,构建运动模型底层抽象类,具体化各型号列车牵引制动模式并予以分类,以此为基础构建高速铁路动车组运动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2)以实现多列车区间运行追踪仿真为目的,针对高速铁路安全防护超速控车实际场景,建立应用于仿真体系的列控模型,基于此实现列控核心算法,通过模拟紧急制动曲线以及常用制动曲线触发逻辑,结合基础设备模型底层抽象类,开展高速铁路列车群多列车追踪列控模型仿真研究。(3)以实现高速铁路列车群路网仿真运行为目的,利用同异步仿真原理,探究同步异步仿真策略在高速铁路动车组仿真过程中的具体运用逻辑,基于线程池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列车群运营周期覆盖、CTCS-2/3信号系统逻辑以及CTC调度集中控制仿真,构建同异步架构下的多并发列车群运行控制仿真模型。(4)以实现高速铁路列车群动态显示仿真为目的,将路网基础设施结构作为底层数据框架,通过路网实际LKJ数据与设计施工数据多种方式存取,以同异步架构下的多并发列车群控制仿真模型为基础,开展高速铁路列车群动态显示仿真技术研究。(5)以计算铁路通过能力为目的,结合既有技术及框架,以真实铁路路网数据为基础,首先分析目标线路列车追踪间隔方案是否可行,进而搭建大型枢纽站通过能力、区段通过能力以及既有线改造需求下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场景,设计相关模型及算法,通过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技术验证其有效性。(6)以分析高速铁路晚点传播影响为目的,以真实行车数据为基础,构建服从随机系统事故分布以及CDF累计分布的铁路基础设备疲劳度概率模型,并据此开发设备随机故障模块,建立行车仿真随机干扰集,搭建列车晚点传播模型及场景,通过模拟设备失效分析其对运输秩序的影响程度及波动范围,探究晚点影响传播特性,进而为非正常行车组织方案优选提供手段与支撑。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平台涉及列车运动模型、路网结构搭建、路网里程转换、列车群并行、列车牵引计算、信号系统调优、列控计算、列控参数调整等一系列问题,属于铁路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问题。开展融合多种模型技术的列车群运行仿真研究,不仅可以通过微观运动仿真实现验算制动能力、提高行车密度与通过能力,同时在宏观上进行辅助路网的规划设计,为深层次提高铁路路网运营服务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徐泽天[2](2021)在《Elasticsearch在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某市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1.调度数据快速增长,存储体量急剧膨胀,现有数据库难以满足数据存储需求。2.随着调度数据量的增长,数据查询速度越来越慢。3.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未实现日志可视化管理。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调度自动化系统采集的电网调度运行、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等实时数据与系统运行、操作记录等日志数据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形成采样快、体量大、类型多的调度大数据。现调度自动化系统普遍采用的关系型数据库是建立在低核心、小内存和大硬盘的硬件背景之上,在呈爆发式增长的调度大数据前存在读写速率低、扩展性差、并发能力不足和难以组织管理日志数据等瓶颈,无法为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稳定可靠存储、便捷高效读取和日志可视的调度数据管理服务。针对上述电网调度数据管理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以Elasticsearch分布式搜索引擎为核心的电网调度数据可靠存储、快速查询和日志数据可视化方法,将Elasticsearch在数据快速检索与日志可视化管理的优点应用于电网调度数据管理中。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为解决电网调度数据的存储问题,提出以基于云计算的Hadoop生态体系为架构,用非关系型数据库HBase代替现电网调度使用的关系型数据库来存储调度数据的方法。测试表明,电网调度分布式数据库HBase具有高可靠性和良好的并发读写性能,能满足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存储需求。2.为解决电网调度数据查询缓慢的问题,提出在数据库HBase的一级索引基础上,通过Elasticsearch的倒排索引建立第二级索引的方法,设计并实现电网调度监测数据的二级索引结构,代替现关系型数据库的查询。以某市电网调度监测数据为样本,进行并发查询响应的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于Elasticsearch的二级索引结构的查询时间远小于现关系型数据库的查询时间,能满足调度自动化系统高速并发的数据查询需求。3.为解决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未实现日志可视化管理的问题,提出运用以Elasticsearch为核心的ELK技术栈的方法,设计并实现调度自动化系统日志可视化管理,有助于把握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状态和精益化管理。4.基于上述解决方案,开发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系统软件。结合电网调度数据管理需求,软件采用微软.NET框架,基于RESTful API实现后端处理、基于WCF提供数据服务、基于B/S模式进行前端交互,设计并实现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系统在管理某市电网调度数据的运行效果表明,该系统能满足海量调度数据稳定可靠存储、高效并发读取和日志可视化管理的需求,有助于未来调度自动化系统向智能化、精益化发展。
吴挺[3](2020)在《面向非易失性内存的文件系统优化与共享文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向计算机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包括亟需对大量数据以及中间数据进行高效地计算和存储。然而,传统面向块设备的存储系统由于存储设备效率低、存储层次多不能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存储需求。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非易失性内存具有存储密度高、访问延迟低、可按字节寻址、数据掉电不丢失等优点,构建面向非易失性内存的存储系统成为提升数据存取效率的有效方法。新的非易失性内存存储介质的引入对存储结构带来新的挑战,当前的系统软件和应用程序需要调整或重新设计以适应新介质的特征。为此,本文从内存文件系统多粒度空间管理机制、面向NUMA架构的内存文件系统与虚拟机间的共享内存文件系统出发,研究面向新型非易失性内存的文件系统优化和共享文件系统。相对之前的研究工作,本研究致力于利用新型非易失性内存的优势提升存储系统的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内存文件系统多粒度空间管理机制研究。随着接近DRAM速度的NVM和硬件加速在内存文件系统中的应用,写操作流程中重复地调用分配例程,申请空闲数据块、构建文件映射表,对写请求的性能影响越来越凸显。对此,设计了内存文件系统多粒度空间管理机制,提供以文件映射表构建的多粒度结构化大块,通过分配大粒度的块来减少对分配例程的调用次数,促进写操作的性能。针对不同模式的写操作提出了对应的空间分配算法以有效利用结构化大块。2面向NUMA架构的内存文件系统研究。由快速总线连接的节点组成的NUMA架构计算机具有非一致的内存访问延迟和带宽,现有的内存文件系统由于其文件系统布局、物理空间管理、文件访问操作没有考虑NUMA架构的特性,在NUMA架构计算机中存在访问文件性能差异大、节点间文件请求负载不均衡等问题。对此,设计一个高效的面向NUMA架构的内存文件系统,根据NUMA节点设计分布式内存文件系统布局,每个节点管理部分元数据和文件数据,以平衡各个节点上的文件请求负载。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统布局,提出面向节点的文件创建方法、面向文件的线程绑定方法及用户缓冲区分配方法,优化访问文件的性能。3面向同驻虚拟机的高效共享内存文件系统研究。针对同驻一台物理机上的多个虚拟机,共享文件系统是提高文件传输性能的有效途径。新型非易失性内存可作为高性能共享文件系统的存储设备。现有的共享文件系统的设计是基于虚拟I/O或网络通信,未考虑新型非易失性内存的优良特性,不能充分发挥其性能优势。为此,提出一个新型共享内存文件系统设计,在虚拟机之间、虚拟机与宿主机之间提供高效的文件共享机制。在该设计中,共享文件系统被安装在虚拟机与宿主机共享的非易失性内存中,通过共享的页表组织共享文件的数据页。共享文件系统使用虚拟地址空间和处理器中既有的硬件MMU直接访问共享文件,减少文件访问I/O的软件层次和数据拷贝产生的性能开销。此外,对共享数据的并发访问和一致性提供高效的同步机制。本文进一步通过实验对所提出的空间管理机制和文件系统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文件访问的性能,为上层应用提供有效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服务。本文充分利用新型非易失性内存的优良特征,开展了内存文件系统性能优化及共享内存文件系统的研究,能够较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新型存储时代,促进云计算与大数据领域的发展。
杜柏均[4](2020)在《小区环境下多屏互动媒体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今移动智能设备和嵌入式智能家居系统乘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进步的东风,取得了跃进式发展,无论是在提高人们的生产效率,还是在丰富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上,都有着深刻影响。尤其以手机、电视盒子、平板电脑以及智能电视为代表的硬件设备,辅以不断更新迭代以及推陈出新的其他智能家居设备,正在持续变革着家庭生活的基本模式。随着5G技术即将全面普及,可以预见当前本就火热的媒体通信和应用领域,例如视频通话、远程会议以及短视频应用将会迎来一波新的发展热潮。单就设备而论,每种新出现或迭代的智能设备通常聚焦于解决特定问题,彼此之间很少有交互和联通。如此便导致单体设备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家庭生活中,如果想利用某种设备的特性,同时简化使用流程或上手难度,在原有模式下用户体验难以满足。例如利用电视的屏幕大尺寸和高分辨率,并享受手机的便携性与易操作性,则需要实现设备间互联互通。为了解决这一需求痛点,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设备间资源共享,使用便携设备手机控制在其他设备进行的媒体通信和媒体应用服务,实现手机媒体文件的推流传输播放和多屏互动效果的应用,设计和实现小区环境下多屏互动媒体服务系统。本应用实现了端对端的视频通话功能,多人远程视频会议功能,以及特效短视频功能,并且为了使设备间互联互通,开发了设备搜索和连接功能,通过手机发现局域网下其他智能设备,建立网络长连接来发送指令控制设备功能,并且可以使用推流技术实现媒体文件的多屏共享。本系统根据业务场景实现了5大模块,媒体通信模块用以实现视频通话和多人会议功能。设备控制和管理模块实现了基于多播的设备搜索发现功能和设备长连接的建立,以及控制器发送指令管理响应设备功能。媒体应用服务模块实现了视频画面的预览和采集,并且能够添加美颜滤镜、贴纸和短视频特效,利用FFMPEG(Fast Forward 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进行视频编辑。最后实现了流媒体服务器,使用RTMP(Real Time Messaging Protocol)协议来推送实时媒体流并且在接收端播放的功能。通过完整的系统测试、功能测试和非功能测试后,各功能均达到设计预期,完成目标规划。
俞鹏[5](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物品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对物品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针对传统物品管理的不足,如何通过将物品管理纳入物联网,完善物品管理流程是本文的主要目标。本文研究的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物品管理平台,依托于微信公众号实现手机服务端,依靠netty实现和智能柜的通信。本平台目前接入的智能柜有文件柜、物品柜,还通过平台接口的方式提供给第三方实现自己的物品管理业务。在平台中研究了文本相似度算法和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为文件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本文中从平台架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系统功能实现等方面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对于平台架构,本文通过Spring Boot完成项目构建,采用了MVC的三层架构模式,采用Mybatis作为数据持久层实现,采用We UI、ACE作为前端样式库,采用mysql作为持久层数据库,采用redis作为缓存数据库。对于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文件服务模块、柜体接入模块、应用开发接口模块等。在文件服务模块中,使用文本相似度算法实现了文件搜索的功能,解决了数据库模糊查询匹配度低的问题;使用了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为用户推荐可能需要的文件。在柜体接入模块,通过Netty建立了通信服务端,完成了对智能柜的管理。通过对物品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现,使得物品管理的方式得到了完善,用户体验得到了提升,并通过应用开发接口的开发使得物品管理的范围有很大的扩展性。
冉东[6](2019)在《空间数据网络爬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平台空间数据呈爆炸式增长,从矢量到栅格数据,再到时空数据,网络空间数据背后隐藏着实用信息,是空间大数据时代数据重要来源,因此空间数据的网络获取是关键环节之一。空间数据一般存储于网络服务器端的数据库中,前端采用网页技术展现其空间形态,论文通过解析网页结构,高效、可靠的从后台数据库中爬取空间数据。论文主要实现矢量和栅格两大类数据爬取,矢量数据选取POI数据和交通态势数据,栅格数据选取影像数据。主要运用四种方法实现,通过模拟搜索法实现城市范围POI数据爬取,通过圆形剖分实现圆形区域POI数据爬取,方格剖分实现矩形区域POI数据和交通态势数据爬取,模拟登录实现影像数据爬取。为确保空间数据爬取顺利,论文运用代理IP、伪装浏览器、防盗图片链接以及降低访问频率方式实现空间数据的反爬措施。论文通过多进程与多线程提高空间数据爬取的效率,通过编程手段和数据库操作在数据爬取以及入库过程中完成数据清洗和数据去重。通过实验论证分析,运用四种方法可以实现城市范围、矩形区域、圆形区域POI数据爬取,矩形区域交通态势数据爬取以及指定类型影像数据爬取。并运用多进程使得空间数据爬取效率提高三倍。通过数据清洗和去重使得爬取的数据准确度大大提高,在单次数据爬取过程中不相关数据以及重复数据记录趋近于零。论文采用python语言、pyqt平台、eric6环境将四种空间数据爬取方法编程实现,通过软件测试,这四种空间数据爬取方法实用性较高,可应用于大规模POI数据、交通态势数据以及遥感影像数据爬取。论文最后根据爬取的数据完成重庆交通大学至长江大桥矩形区域内交通拥堵分析以及北京地区SO2污染浓度影响因素分析,根据拥堵分析结果可以制定出行计划和对交通指挥作参考,而污染浓度分析结果可对环境治理与管理起指导作用。根据实验及应用表明,运用四种方法爬取的空间数据可以进行不同种类的空间数据分析,爬取的数据使用价值较高。
唐玉华[7](2018)在《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普及,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正在推进实施大数据国家战略。图搜索问题作为大数据应用的典型代表,已成为国际上测评面向大数据计算机能力Graph 500排名的标准测试。大数据应用与传统计算密集型应用存在显着不同,面向大数据应用特征的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结合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向大数据的高时效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与技术”和高性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面向大数据处理的并行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面向图搜索大数据典型应用,针对大数据处理的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并行计算机理、宏体系结构、微体系结构及并行计算机原型系统,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机性能量化模型(第二章)本文针对图搜索应用的数据驱动、全局同步、随机访问等特征,综合数据规模、并行度、存储访问、通信延迟等因素,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了计算、访存和通信的综合量化性能模型,可为面向大数据的并行计算机系统设计提供有效指导。2.设计了面向图搜索的可扩展异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第三章)本文面向图搜索应用特征,设计了通用CPU结合基于FPGA流处理器的可扩展异构并行体系结构,节点内主机与流处理器通过PCIE总线连接,采用主从工作模式;节点间主机通过以太网实现控制连通,而流处理器之间则通过高速InfiniBand网络实现数据连接。设计了硬件支持全局编址的分布式共享存储访问、全局线程同步等技术,可有效缓解图搜索类大数据应用的随机访问和全局同步等问题。3.设计了面向图搜索的向量交叉多线程流处理器体系结构(第四章)本文面向图搜索应用特征,设计了面向图搜索的向量交叉多线程流处理器体系结构,提出了流处理执行机制及其指令集,建立了显式控制数据流动、捕获数据时空局部性的LRF-SRF-MEM三级存储框架,设计了基于5级流水线的向量交叉多线程流处理核,可有效加速图搜索类大数据应用的微处理器并行执行效率。4.设计实现了面向图搜索的流处理器芯片和异构并行计算机原型系统(第五章)本文基于Xilinx VC709开发板采用Verilog语言设计实现了流处理器原型,该原型拥有一个Virtex-7 XC7VX690T-2FFG1761CFPGA芯片,提供2片4GB的SODIMM内存条、8通道PCI-E接口,流处理加速器主频达200MHz;将该开发板与拥有通用微处理器芯片的主机相结合构成一个异构节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拥有8节点的异构并行计算机原型系统。实验结果验证了论文所提出宏、微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的有效性。
李景阳[8](2014)在《基于多线程的并行分支定界算法框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核处理器成为处理器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开发并行程序,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的多个内核成为程序开发的趋势。并行算法作为并行程序开发的核心,是算法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但并行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比向来都比较复杂,所以研究具有通用性的并行算法框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求解优化问题中常用的分支定界算法进行研究,将分支定界算法分割成与问题相关和与问题无关的部分,进而设计基于多线程的并行分支定界算法框架。应用并行分支定界算法框架对板坯出库问题进行求解,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框架的高效性。基于多线程的并行分支定界算法框架共有三个模块,分别是结点定义模块、相关接口模块和并行分支定界算法求解模块。结点定义模块和相关接口模块对应分支定界算法中与问题相关的部分,开发人员在使用框架求解具体问题时,需要对这两个模块中的结点类型和相关接口函数进行定义。求解模块对应分支定界算法中与问题无关的部分,该模块为并行分支定界算法的核心。其主要内容为并行环境参数的设置,分支定界算法的并行化等内容,开发人员在使用框架时不需要对模块的内容进行编辑。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基于多线程的并行分支定界算法框架。算法框架采用Windows多线程编程技术中的Win32 API实现算法的并行化,可以有效的提高CPU使用率。使用并行分支定界算法框架求解问题时,将会提高算法设计的重复利用性,减少了开发人员的工作量,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杜成波[9](2014)在《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水电行业发展至今,在水利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1)信息在工程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流失严重;(2)工程项目设计效率低;(3)信息共享管理水平低;(4)信息的使用与表达没有有效地反馈工程。本文在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特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旨在建立适用于水利水电行业的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及其实施框架,针对信息模型的建立、共享管理和使用等三个核心环节的实施过程进行研究,构建起以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为核心的信息集成与存储、信息模型协同设计、信息模型共享管理和交互转换、以及信息模型使用与反馈的理论方法体系。为实现上述目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一些成果:(1)构建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建立的理论方法体系,开发了基于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的协同设计平台提出以专业信息模型、专业信息模型子模型以及构件信息模型为核心的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信息的分类、编码理论及存储方法,以实现信息在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多维度的集成;提出基于参数化特征建模、构件库以及模型模版库的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几何数据的快速建立方法;研究了云平台下以水利水电行业协同工作组织结构和协同设计工作流程为核心的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协同设计理论。基于上述研究,构建起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建立的理论方法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服务于设计单位、基于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的协同设计平台。(2)探讨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共享管理的实施方法,开发了水利水电工程协作共享平台探讨以模型信息共享管理和信息模型交互、转换为核心的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共享管理的实施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现有商业协同办公软件的开发,研发了服务于水利水电工程各参与方、以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为核心的协作共享平台。(3)探讨以动态安全信息模型为核心的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使用与反馈的实施方法①提出基于实测信息和贝叶斯修正技术的动态施工进度修正预测方法,和动态施工进度状态向设计信息模型的动态映射方法,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动态施工进度信息模型的建立。②研究建立监测仪器参数化构件库和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及岩体安全监测量的时序分析预测模型,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动态安全监测信息模型的建立。③研究建立施工状态(包括施工进度状态和施工条件)与数值仿真分析模型之间的动态映射关系,进而提出结构安全动态仿真方法,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动态结构安全数值仿真信息模型的建立。④基于动态结构安全数值仿真信息模型,运用三维动态可视化开发技术,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安全与施工进度状态耦合动态可视化方法,将工程动态施工进度面貌及其对应的结构安全状态以动态结构安全数值仿真信息模型为载体进行连续、动态三维可视化展示,反馈指导施工。(4)建立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三维全尺度结构安全与进度耦合动态仿真及可视化方法,开发了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结构安全与进度耦合动态仿真及可视化系统将动态安全信息模型理论应用于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过程,提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三维全尺度结构安全与进度耦合动态仿真及可视化方法,并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平台和动态可视化技术,开发了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结构安全与进度耦合动态仿真及可视化系统。工程实例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快速、方便地为决策者提供拟定施工方案下坝段群全过程结构安全与进度状态和信息的动态、连续变化以及安全控制指标信息的可视化跟踪分析,为全面把控坝段群施工过程的结构安全和进度提供数据支持。
王世佳[10](2014)在《RF数据记录系统的重放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卫星、雷达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分析测试系统的复杂度与性能也不断提升,具备高速高精度、功能丰富、数据深存储及处理等特点的分析系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对大容量数据的记录、重放分析功能的仪器的研究和开发将具有迫切的需求。本论文针对具有射频(RF)数据记录系统的重放需求,设计了大容量数据的重放分析应用软件,完成了多视图显示、大容量数据文件读取、波形重放、特征搜索等功能模块的开发设计,通过各功能模块的协调配合,实现了对大容量数据的重放分析显示。论文在制定了软件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了软件主界面的布局,设计了动态加载菜单栏、工具栏、浮动面板与交互式操作的多视图窗口,实现了软件的操作功能控制。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用户对重放数据进行多方位的分析需求,基于多文档、多视图技术设计了多视图显示模块,实现了多域重放分析及多视图定制。同时,基于内存映射技术设计了文件读取算法,实现了对大容量数据文件的读取。为了获取重放数据的有效信息,基于多线程编程与双缓存绘图技术,设计了波形重放功能单元,完成迹线绘制、光标显示、FFT频谱分析,实现了时域、频域、时频域等多域重放分析与时间定位、事件标签查询等选择性重放分析。此外,为了高效捕捉、定位目标信息,设计了特征值搜索功能模块,实现了对大容量数据正负峰值、边界值、区间值等特征数据的快速搜索显示。经测试验证,RF数据重放软件实现了对大容量数据文件的读取重放分析,并完成了对重放数据的多视图窗口显示,多域波形重放分析,选择性重放分析,特征数据搜索显示以及信号的参数测量显示等功能,证明了重放软件设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二、运用多线程技术实现文件的快速搜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多线程技术实现文件的快速搜索(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1.5 论文资助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仿真系统维度综述 |
2.1.2 模型构建维度综述 |
2.1.3 设备仿真与扰动调整综述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列车运行控制维度综述 |
2.2.2 调度运营仿真维度综述 |
2.3 既有研究借鉴及总结 |
2.4 小结 |
3 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技术 |
3.1 高速铁路动车组运动模型 |
3.1.1 动车组受力分析 |
3.1.2 动车组运动模型 |
3.2 高速铁路动车组列控模型 |
3.2.1 动车组ATP列控模型 |
3.2.3 动车组ATO列控模型 |
3.3 同异步架构下的多并发列车群运行控制模型 |
3.3.1 多并发列车集群运行框架 |
3.3.2 CTCS-2/3 信号系统逻辑 |
3.3.3 多并发列车集群运营周期 |
3.3.4 CTC调度集中控制仿真实现 |
3.4 高速铁路列车群动态显示仿真技术 |
3.4.1 仿真底层基础数据输入 |
3.4.2 仿真线程池动态管理机制 |
3.4.3 仿真基础路网图构建策略 |
3.5 小结 |
4 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 |
4.1 列车群运行仿真架构 |
4.1.1 系统整体架构 |
4.1.2 数据架构 |
4.2 列车群运行仿真基础数据模块 |
4.2.1 底层数据输入模块 |
4.2.2 路网铺画模块 |
4.3 列车群运行仿真动车组模块 |
4.3.1 列控配置模块 |
4.3.2 动车组配置模块 |
4.3.3 列车配置模块 |
4.4 列车群运行仿真运营模块 |
4.4.1 时刻表模块 |
4.4.2 进路编排模块 |
4.4.3 计划运行图模块 |
4.5 列车群运行仿真输出模块 |
4.6 小结 |
5 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运用实证 |
5.1 区段追踪间隔方案可行性分析 |
5.1.1 区段追踪间隔方案仿真原理 |
5.1.2 可行性分析仿真实现 |
5.2 改进Rotor模型的区段通过能力计算仿真应用 |
5.2.1 数据处理及Rotor模型 |
5.2.2 改进Rotor模型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
5.3 高速铁路列车群仿真晚点传播 |
5.3.1 正常真实行车数据场景仿真 |
5.3.2 突发事件对后行列车产生的影响 |
5.3.3 列车群运行晚点传播影响 |
5.4 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Elasticsearch在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电网智能化发展趋势 |
1.2.2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
1.2.3 现调度所用关系型数据库不能满足电网调度大数据的需要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基于云计算的电网调度数据存储 |
2.1 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1 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现状 |
2.1.2 未来云调度数据管理 |
2.1.3 电网调度数据管理对比分析 |
2.2 电网调度分布式数据库HBase |
2.2.1 分布式云计算及其核心技术 |
2.2.2 基于云计算的Hadoop架构及其核心组件 |
2.2.3 基于Hadoop架构的数据库HBase |
2.3 基于云计算的电网调度数据库HBase的搭建、运行与测试 |
2.3.1 Hadoop集群的搭建 |
2.3.2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的调优 |
2.3.3 电网调度数据库HBase的搭建与运行 |
2.3.4 电网调度数据库HBase的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lasticsearch在电网调度监测数据查询的应用 |
3.1 电网调度监测数据查询现状 |
3.2 电网调度监测数据查询需求 |
3.2.1 电网调度运行数据查询需求 |
3.2.2 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数据查询需求 |
3.3 Elasticsearch在电网调度监测数据查询的应用 |
3.3.1 Elasticsearch分布式搜索引擎 |
3.3.2 电网调度监测数据的二级索引结构 |
3.3.3 电网调度监测数据的二级索引结构设计 |
3.3.4 电网调度监测数据的二级索引结构实现 |
3.3.5 电网调度监测数据读写流程 |
3.4 电网调度监测数据查询测试 |
3.4.1 Elasticsearch搭建与实验环境 |
3.4.2 电网调度运行数据查询测试 |
3.4.3 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数据查询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lasticsearch在电网调度日志管理的应用 |
4.1 电网调度日志管理现状 |
4.2 基于Elasticsearch的调度自动化系统日志管理架构 |
4.3 电网调度日志管理实现 |
4.3.1 日志实时采集模块 |
4.3.2 日志过滤解析模块 |
4.3.3 日志存储与查询模块 |
4.3.4 日志可视化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系统开发与实现 |
5.1 需求分析 |
5.1.1 功能需求分析 |
5.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5.2 功能结构设计 |
5.2.1 结构设计 |
5.2.2 功能设计 |
5.3 开发实现 |
5.3.1 基于RESTful API的后端处理开发 |
5.3.2 基于WCF的数据服务开发 |
5.3.3 基于B/S模式的前端交互开发 |
5.4 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主要创新点 |
5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面向非易失性内存的文件系统优化与共享文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研究背景 |
1.2.2 多粒度空间管理机制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3 面向NUMA架构文件系统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4 同驻虚拟机间共享文件系统的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内存文件系统多粒度空间管理机制 |
1.3.2 面向NUMA架构的高效内存文件系统 |
1.3.3 面向同驻虚拟机的高效共享内存文件系统 |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 |
1.4.1 内存文件系统多粒度空间管理机制研究 |
1.4.2 面向NUMA架构的高效内存文件系统研究 |
1.4.3 面向同驻虚拟机的高效共享内存文件系统研究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内存文件系统多粒度空间管理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动机 |
2.2.1 写操作空间分配流程 |
2.2.2 空间分配开销 |
2.3 多粒度结构化块空间管理机制 |
2.3.1 设计准则 |
2.3.2 多粒度结构化块空间管理机制MSMS |
2.3.3 开销分析 |
2.4 基于MSMS的空间分配 |
2.4.1 追加写空间分配 |
2.4.2 就地写与部分追加写空间分配 |
2.5 实验及分析 |
2.5.1 实验配置 |
2.5.2 写性能评估 |
2.5.3 初始化开销评估 |
2.6 本章小结 |
3 面向NUMA架构的高效内存文件系统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动机 |
3.2.1 文件访问的性能差异 |
3.2.2 文件系统性能的降低 |
3.3 面向NUMA架构的内存文件系统Hydra FS |
3.3.1 设计准则 |
3.3.2 分布式文件系统布局 |
3.3.3 文件创建的节点选择策略 |
3.3.4 文件访问的线程调度策略 |
3.3.5 用户态缓冲区的分配接口 |
3.3.6 性能开销的分析 |
3.3.7 文件系统操作 |
3.4 实验及分析 |
3.4.1 实验配置 |
3.4.2 不同文件系统布局的性能评估 |
3.4.3 调度线程访问文件的性能评估 |
3.4.4 整体性能评估 |
3.4.5 文件系统利用率对性能的影响 |
3.4.6 文件系统大小对性能的影响 |
3.4.7 应用实例的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4 面向同驻虚拟机的高效共享内存文件系统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动机 |
4.3 共享内存文件系统Stargate FS |
4.3.1 设计准则 |
4.3.2 总体架构 |
4.3.3 虚拟机间内存共享 |
4.3.4 虚拟机间文件共享 |
4.3.5 预留虚拟地址空间管理 |
4.3.6 元数据同步 |
4.3.7 文件系统的实现 |
4.3.8 性能分析 |
4.3.9 文件系统和文件操作 |
4.4 共享内存信号量 |
4.5 实验及分析 |
4.5.1 实验配置 |
4.5.2 读写性能评估 |
4.5.3 共享信号量的性能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4)小区环境下多屏互动媒体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ANDROID相关技术简介 |
2.1.1 Android 操作系统和重要技术 |
2.1.2 SOCKET长连接 |
2.1.3 异步消息传递机制 |
2.2 NGINX服务器 |
2.3 FFMPEG音视频编解码工具 |
2.4 VLC FOR ANDROID开源播放器框架 |
2.5 流媒体协议RTMP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屏互动媒体服务系统需求及关键技术分析 |
3.1 应用场景及业务需求分析 |
3.2 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
3.3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
3.4 系统关键技术 |
3.4.1 视频通信时延优化技术 |
3.4.2 自定义FFMPEG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屏互动媒体服务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1 系统的框架设计 |
4.2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4.2.1 媒体通信模块 |
4.2.2 设备控制和管理模块 |
4.2.3 媒体应用服务模块 |
4.2.4 流媒体服务器模块 |
4.2.5 媒体播放器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屏互动媒体服务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媒体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1.1 音视频通话 |
5.1.2 多人远程会议 |
5.2 设备控制和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1 设备搜索和发现 |
5.2.2 远程设备连接 |
5.2.3 远程设备控制 |
5.3 媒体应用服务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1 视频采集和录制 |
5.3.2 美颜美型和贴纸特效 |
5.3.3 视频编辑 |
5.3.3.1 FFMPEG源码修改及编译 |
5.3.3.2 视频编辑功能实现 |
5.4 流媒体服务器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1 RTMP流式传输服务 |
5.4.2 NGINX服务及搭建及推流 |
5.5 媒体播放器模块设计与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功能测试 |
6.2.1 媒体通信功能测试 |
6.2.1.1 视频通话功能测试 |
6.2.1.2 多人会议功能测试 |
6.2.2 媒体应用服务功能测试 |
6.2.2.1 特效视频录制功能测试 |
6.2.2.2 视频编辑功能测试 |
6.2.3 多设备搜索连接功能测试 |
6.3 非功能测试 |
6.3.1 通信响应时间测试 |
6.3.2 视频编辑格式有效性测试 |
6.3.3 兼容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物品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物品管理平台需求分析和整体架构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2.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1.3 系统UML用例模型分析 |
2.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2.1 系统网络拓扑架构设计 |
2.2.2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2.3 系统难点分析 |
2.4 关键技术 |
2.4.1 基于netty的通信技术 |
2.4.2 Java中细粒度的加锁机制 |
2.4.3 基于文本相似度算法的文件搜索 |
2.4.4 基于mahout实现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3 物品管理平台系统功能设计 |
3.1 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
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2.1 柜体接入模块设计 |
3.2.2 柜体监控与预警模块设计 |
3.2.3 第三方应用开发接口模块设计 |
3.2.4 注册登录与人员管理模块设计 |
3.2.5 基于文件柜的文件服务与管理模块设计 |
3.2.6 基于物品柜的公共物品和个人物品管理模块设计 |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3.1 数据库E-R图的分析与设计 |
3.3.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智能柜通信服务端实现 |
4.1 智能柜硬件介绍 |
4.2 柜体接入模块的实现 |
4.2.1 柜体注册的实现 |
4.2.2 基于netty构建通信服务端 |
4.2.3 服务端收发数据的实现 |
4.2.4 通信报文结构的制定 |
4.3 柜体监控与预警模块实现 |
4.3.1 柜体状态监控的实现 |
4.3.2 柜体状态预警的实现 |
4.4 第三方应用开发接口实现 |
4.4.1 基于RESTful风格的web开发接口制定 |
4.4.2 基于RESTful风格的应用开发接口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智能柜的物品管理服务实现 |
5.1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手机端搭建 |
5.1.1 微信公众号接入 |
5.1.2 基于Oauth2.0 的微信用户身份验证及Open ID的获取 |
5.1.3 定时获取普通Access_Token的实现 |
5.2 注册登录与人员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1 基于ajax的异步通信功能的实现 |
5.2.2 基于短信验证服务的注册功能的实现 |
5.2.3 基于shiro的用户登录和人员权限管理模块 |
5.3 基于文件柜的文件服务与管理模块的实现 |
5.3.1 文件注册及柜体绑定的实现 |
5.3.2 基于excel的文件批量注册的实现 |
5.3.3 基于文本相似度算法的文件搜索的实现 |
5.3.4 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文件推荐的实现 |
5.3.5 并发安全的文件申请功能的实现 |
5.3.6 基于微信模板消息的文件审核结果推送功能的实现 |
5.3.7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扫码开柜功能的实现 |
5.4 基于物品柜的公共物品和个人物品管理模块的实现 |
5.4.1 基于jqgrid的公共物品管理功能的实现 |
5.4.2 多工作模式的个人物品管理的实现 |
5.5 通用功能模块的实现 |
5.5.1 基于Spring AOP的日志管理模块实现 |
5.5.2 基于线程池技术的异步处理功能的实现 |
5.6 基于Redis的系统缓存功能的实现 |
5.6.1 常用缓存技术介绍及选择 |
5.6.2 数据缓存的存储结构 |
5.6.3 基于Redis的数据缓存读取的实现 |
5.6.4 基于Redis的数据缓存更新的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6.物品管理平台测试 |
6.1 系统硬件通信功能测试 |
6.2 系统软件功能与性能测试 |
6.2.1 系统软件测试与运行环境 |
6.2.2 系统功能测试 |
6.2.3 系统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7.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空间数据网络爬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络爬取研究现状 |
1.2.2 空间数据网络爬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 |
1.3.1 论文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网络爬取原理及基本概念 |
2.1 网络爬取基本原理与流程 |
2.1.1 网络爬取基本原理 |
2.1.2 基于python语言网络爬取基本工作流程 |
2.2 网络爬取基本概念 |
2.2.1 HTTP协议简介 |
2.2.2 URL |
2.2.3 请求消息request |
2.2.4 状态码 |
2.2.5 cookie |
2.2.6 XML与 Json技术 |
2.2.7 深层网络爬虫 |
2.3 网络爬取关键技术 |
2.3.1 网页解析 |
2.3.2 正则表达式 |
2.3.3 反爬虫策略 |
2.3.4 XML以及JSON格式数据解析 |
2.4 章节小结 |
第三章 空间数据网络爬取方法与策略 |
3.1 空间数据网络爬取方法 |
3.1.1 模拟登录法 |
3.1.2 模拟搜索法 |
3.1.3 方格剖分法 |
3.1.4 圆形剖分法 |
3.2 空间数据网络爬取策略 |
3.2.1 CPU密集与IO密集 |
3.2.2 多线程空间爬取策略 |
3.2.3 多进程空间爬取策略 |
3.2.4 爬取策略对比分析 |
3.3 章节小结 |
第四章 空间数据网络爬取实现及应用 |
4.1 环境配置 |
4.1.1 开发环境 |
4.1.2 python第三方库配置 |
4.2 软件概要框架搭建 |
4.2.1 软件开发技术架构 |
4.2.2 软件主要功能模块概要设计 |
4.3 软件数据爬取模块详细设计 |
4.3.1 POI数据爬取模块 |
4.3.2 交通拥堵数据爬取模块 |
4.3.3 遥感影像数据爬取模块 |
4.4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4.4.1 POI数据爬取模块实现 |
4.4.2 交通拥堵数据爬取模块实现 |
4.4.3 遥感影像数据爬取模块实现 |
4.4.4 代理IP使用 |
4.4.5 坐标转换 |
4.4.6 POI数据清洗 |
4.4.7 多进程应用 |
4.4.8 MongoDB数据库操作 |
4.5 各模块展示及功能介绍 |
4.5.1 主界面 |
4.5.2 圆形区域POI数据爬取模块 |
4.5.3 矩形区域POI数据爬取模块 |
4.5.4 城市范围POI数据爬取模块 |
4.5.5 交通态势数据爬取模块 |
4.5.6 影像数据爬取模块 |
4.6 空间数据应用 |
4.6.1 重庆交通大学至长江大桥矩形区域内交通拥堵分析 |
4.6.2 北京地区SO2 污染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4.7 章节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 |
1.2.1 面向大数据的并行计算特征分析 |
1.2.2 并行计算模型研究 |
1.2.3 并行编程模型研究 |
1.2.4 面向图搜索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 |
1.2.5 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瓶颈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3.1 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机理研究 |
1.3.2 面向图搜索的异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 |
1.3.3 面向图搜索的并行流处理器体系结构设计 |
1.3.4 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机原型系统实现 |
1.4 主要创新 |
1.5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机理研究 |
2.1 影响图搜索并行性能模型的结构因素研究 |
2.1.1 BFS算法分析 |
2.1.2 构建面向图搜索并行性能模型的结构因素分析 |
2.2 面向图搜索的的并行性能模型及其分析 |
2.2.1 算法性能分析及建模 |
2.2.2 算法性能模型拟合及分析 |
2.2.3 两种通信机制下算法性能对比 |
2.3 面向图搜索的可扩展度量模型及其分析 |
2.3.1 传统可扩展度量模型及分析 |
2.3.2 可扩展度量模型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图搜索的异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 |
3.1 面向图搜索的异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 |
3.2 面向图搜索的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体系结构设计 |
3.2.1 面向图搜索的访存瓶颈分析 |
3.2.2 全局统一编址的存储结构设计 |
3.3 面向图搜索的可扩展互连通信体系结构设计 |
3.3.1 基于Infini Band的低延迟子网通信机制设计 |
3.3.2 全局同步机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图搜索的并行流处理器体系结构设计 |
4.1 向量交叉多线程流处理器体系结构设计 |
4.2 流处理器指令集体系结构设计 |
4.3 基于向量交叉多线程流执行机制的流水线设计 |
4.3.1 基于向量交叉多线程流执行机制的GE-Core流水线 |
4.3.2 GE-Core中的各流水段设计 |
4.3.3 GE-Core中的核心功能部件设计 |
4.4 流处理器存储层次结构设计 |
4.4.1 流寄存器文件——SRF |
4.4.2 片内共享便笺存储器——SPM |
4.4.3 局部寄存器文件——LRF |
4.4.4 主存 |
4.4.5 数据传送接口 |
4.5 流处理器数据通路及其控制器设计 |
4.5.1 访存数据通路的设计 |
4.5.2 访存数据通路的优化 |
4.5.3 访存数据通路的原子操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机原型系统实现 |
5.1 并行计算机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5.2 单节点原型系统测试与分析 |
5.2.1 访问SRF数据通路的测试 |
5.2.2 访存数据通路的测试 |
5.2.3 多级存储层次结构的访存性能测试 |
5.3 多节点原型系统测试与分析 |
5.3.1 全局统一编址共享存储体系结构的性能测试 |
5.3.2 多节点系统的加速比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A 流处理器指令集 |
A.1 数据传送类指令 |
A.2 算术运算类指令 |
A.3 逻辑运算类指令 |
A.4 转移控制类指令 |
A.5 同步控制类指令 |
(8)基于多线程的并行分支定界算法框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分支定界算法和多线程技术 |
2.1 分支定界算法 |
2.1.1 基本原理 |
2.1.2 分支定界算法的分类 |
2.1.3 分支定界算法的改进 |
2.1.4 分支定界算法的应用 |
2.2 多线程编程 |
2.2.1 进程和线程 |
2.2.2 线程的操作 |
2.2.3 多线程编程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并行分支定界算法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并行分支定界算法框架的设计 |
3.2.1 框架的结构 |
3.2.2 框架的设计模式 |
3.3 并行分支定界算法框架的实现 |
3.3.1 结点定义模块的实现 |
3.3.2 接口模块的实现 |
3.3.3 并行分支定界算法求解模块的实现 |
3.4 并行化分支定界算法框架的使用方法 |
3.4.1 背包问题简介 |
3.4.2 使用并行分支定界算法框架求解背包问题 |
3.4.3 实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在热轧板坯出库问题上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板坯出库问题的数学描述 |
4.3 使用并行分支定界算法框架求解板坯出库问题 |
4.3.1 结点类型的定义 |
4.3.2 初始化接口函数的定义 |
4.3.3 可行解判断接口函数的定义 |
4.3.4 分支操作接口函数的定义 |
4.3.5 界值接口函数的定义 |
4.3.6 结点调整接口函数的定义 |
4.3.7 全局解更新接口函数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实验配置 |
4.4.2 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信息模型建立研究现状 |
1.2.2 信息模型共享管理研究现状 |
1.2.3 信息模型使用研究现状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及其实施框架 |
2.2.1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 |
2.2.2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各阶段实施子模型 |
2.2.3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实施框架 |
2.3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信息分类存储 |
2.3.1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信息分类、编码 |
2.3.2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信息存储 |
2.4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几何数据的建立 |
2.4.1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快速建模方法 |
2.4.2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协同设计 |
2.5 水利水电工程三维协同设计平台开发 |
2.5.1 水利水电工程三维协同设计平台总体设计 |
2.5.2 水利水电工程三维协同设计平台各模块功能开发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的共享管理 |
3.1 引言 |
3.2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共享管理关键技术 |
3.2.1 分布式文件系统存储及云存储 |
3.2.2 信息权限访问 |
3.2.3 信息版本控制 |
3.2.4 信息检索 |
3.2.5 工作流与审批 |
3.2.6 信息历史记录 |
3.3 多种设计软件平台信息模型信息交互技术 |
3.3.1 参数化模型信息交互技术 |
3.3.2 非参数化模型信息交互技术 |
3.4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 CAD/CAE 信息转换技术 |
3.4.1 数据转换接口实现步骤 |
3.4.2 整体三维模型剖切 |
3.4.3 网格单元重构 |
3.4.4 有限元数值仿真计算模型生成 |
3.5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 CAD/GIS 信息转换技术 |
3.6 水利水电工程协作共享平台开发 |
3.6.1 水利水电工程协作共享平台总体设计 |
3.6.2 水利水电工程协作共享平台各模块功能开发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利水电工程动态安全信息模型—信息模型使用 |
4.1 引言 |
4.2 水利水电工程动态安全信息模型构成 |
4.3 水利水电工程动态施工进度信息模型建立 |
4.3.1 施工进度动态预测方法 |
4.3.2 基于实测信息的动态施工进度修正预测方法 |
4.3.3 动态施工进度信息模型的建立 |
4.4 水利水电工程动态安全监测信息模型建立 |
4.4.1 监测仪器模型的可视化表达 |
4.4.2 监测仪器显示进度的确定 |
4.4.3 安全监测数据预测曲线的确定 |
4.5 基于施工状态动态映射的动态结构安全数值仿真信息模型建立 |
4.5.1 动态结构安全数值仿真信息模型的建立原理 |
4.5.2 模拟计划施工状态的动态结构安全数值仿真信息模型的建立 |
4.5.3 模拟实际施工状态的动态结构安全数值仿真信息模型的建立 |
4.6 基于动态数值仿真信息模型的结构安全与进度耦合动态可视化 |
4.6.1 数值仿真分析结果的提取与存储 |
4.6.2 基于可视化开发工具的结构安全与进度耦合动态可视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CC 重力坝全尺度结构安全与进度耦合动态仿真 |
5.1 引言 |
5.2 RCC 重力坝施工状态与数值仿真模型之间的动态映射 |
5.2.1 动态映射中的元素 |
5.2.2 RCC 重力坝施工进度状态动态映射 |
5.2.3 RCC 重力坝施工条件的动态映射 |
5.3 三维全尺度结构安全与进度耦合动态仿真及可视化系统开发 |
5.3.1 系统主要功能 |
5.3.2 系统功能实现 |
5.4 工程实例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RF数据记录系统的重放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RF数据记录系统重放软件研究现状 |
1.2.1 RF数据记录系统重放软件发展现状 |
1.2.2 RF数据记录系统重放软件的应用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RF数据记录系统重放软件总体设计 |
2.1 RF数据记录系统总体架构介绍 |
2.2 重放软件的需求分析 |
2.2.1 界面显示及操作控制 |
2.2.2 多视图窗.显示 |
2.2.3 大数据文件读取 |
2.2.4 波形重放分析 |
2.2.5 辅助功能需求 |
2.3 重放软件总体设计 |
2.3.1 重放软件功能模块方案 |
2.3.2 重放软件关键技术方案 |
2.3.3 软件开发工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放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3.1 界面显示及操作控制 |
3.1.1 界面的布局 |
3.1.2 操作控制功能 |
3.2 大数据文件的读取 |
3.2.1 内存映射原理 |
3.2.2 内存映射读取文件 |
3.3 多域重放分析功能 |
3.3.1 数据刻度转换 |
3.3.2 时域重放分析 |
3.3.3 频谱重放分析 |
3.3.4 时频重放分析 |
3.4 选择性重放分析功能 |
3.4.1 时间定位重放 |
3.4.2 标签查找重放 |
3.4.3 特征值搜索功能 |
3.5 多视图窗.显示功能 |
3.5.1 多视图显示实现原理 |
3.5.2 多视图同步刷新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放软件关键技术实现 |
4.1 多线程设计 |
4.1.1 多线程的需求分析 |
4.1.2 软件的多线程实现 |
4.1.3 数据读取处理线程 |
4.1.4 迹线绘制线程 |
4.1.5 线程的同步 |
4.2 特征值搜索算法 |
4.2.1 特征值搜索的定义 |
4.2.2 特征值搜索算法的设计 |
4.2.3 特征搜索算法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放软件功能测试 |
5.1 测试环境及方法介绍 |
5.2 大数据文件读取测试 |
5.3 多视图显示测试 |
5.4 多域重放测试 |
5.5 选择重放测试 |
5.6 特征值搜索测试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运用多线程技术实现文件的快速搜索(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铁路列车群运行仿真系统技术研究[D]. 李和壁.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
- [2]Elasticsearch在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的应用研究[D]. 徐泽天. 广西大学, 2021(12)
- [3]面向非易失性内存的文件系统优化与共享文件系统研究[D]. 吴挺. 重庆大学, 2020(02)
- [4]小区环境下多屏互动媒体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杜柏均.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物品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俞鹏.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6]空间数据网络爬取方法研究[D]. 冉东.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7]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唐玉华. 国防科技大学, 2018
- [8]基于多线程的并行分支定界算法框架及其应用[D]. 李景阳. 东北大学, 2014(08)
- [9]水利水电工程信息模型研究及应用[D]. 杜成波. 天津大学, 2014(11)
- [10]RF数据记录系统的重放软件设计[D]. 王世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