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PTCA及冠脉支架术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季淑艳,郭佳[1](2020)在《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TCA术后休克患者护理体会》文中提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在ACS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首选方法[1]。本研究通过对1例ACS患者行PTCA术后出现低血压休克的术后护理、用
白兴华[2](2017)在《急性心肌梗死行PTCA及冠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65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行PTCA及冠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行PTCA及冠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统计术后即刻疗效、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心肌梗死、胸痛复发、出血、心源性死亡、再次血运重建等)发生情况。结果:65例患者支架植入血管分别为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对角支、钝缘支、后降支、左室后侧支;罪犯病变狭窄程度(87.46±6.75)%;病变处平均MLD(最小管腔直径)(0.25±0.03)mm;平均参考血管直径(2.65±0.08)mm;平均靶病变长度(33.15±1.72)mm;平均支架长度(21.89±5.12)mm,植入支架平均个数(2.03±0.58)个;支架植入后直径(2.65±0.04)mm;残余狭窄(1.68±0.07)%;住院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65例患者术后均获得2年随访,4例复查造影,其中1例合并高血压者出现心绞痛,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需重建冠脉血运。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PTCA及冠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效果较为理想,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侯红梅[3](2014)在《1例右冠开口于左冠窦合并急性闭塞的护理》文中提出总结了1例右冠开口于左冠窦合并急性闭塞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术前予以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并发症的情况;出院前重点做好服药指导及饮食、运动指导。认为右冠开口于左冠窦合并急性闭塞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治疗效果好,严密的专科护理是保证疗效的重要环节。
王志永[4](2014)在《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PCI术1年后长期随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探讨了冠状动脉支架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1年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小剂量氯毗格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04年3月至2013年9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入选3366例,按时间顺序分为应用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共1682例)和单纯应用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共1684例)两组患者在最初入院时均按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负荷量300mg,并将此剂量一直持续到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个月,冠状动脉支架术1个月之后应用100mg,1次/d,长期服用;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或600mg,以后75mg,1次/d,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持续服用至少12个月。行冠状动脉支架术12个月后,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除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外,还同时服用氯吡格雷25mg/d;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只单纯服用阿司匹林100mg/d。两组患者同时根据适应症,按照个体化原则,可合并给予患者他汀类降脂药、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平均随访时间为(29.6±16.5)个月,主要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靶血管重建、总死亡病例、再发心绞痛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和临床并发症(出血事件和血细胞减少)发生的临床情况。2、入选1110例,分为A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100mg/d和氯毗格雷25mg/d,共413例),B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100mg/d和氯吡格雷50mg/d,共245例)和C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100mg/d和氯毗格雷75mg/d,共452例)。同样,三组患者同时根据适应症,按照个体化原则,可合并给予患者他汀类降脂药、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平均随访时间为(24.01±12.83)个月,主要比较三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再发心绞痛、继发心力衰竭、脑出血、脑梗塞)和临床并发症(胃肠道反应、血细胞减少和出血事件)发生的临床情况。结果:1、心源性死亡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2例(0.1%),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12例(0.7%),风险比(HR)为O.154(95%可信区间CI:0.035-0.675),P<0.0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9例(0.5%),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27例(1.6%),HR为0.036(95%CI:0.153-0.741),P<0.01;缺血性脑梗死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7例(O.4%),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27例(1.6%),HR为0.301(95%CI:0.131-0.693),P<0.01;再发心绞痛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152例(9.0%),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274例(16.3%),HR为0.601(95%CI:0.491-0.735),P<0.01;心源性死亡患者累积生存率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明显优于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累积发生率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明显低于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死亡病例数、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包括总的例数及急性、亚急性、晚期和极晚期血栓)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出血、轻度出血、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氯吡格雷25mg/d组)在靶血管再次重建方面反而优于B组(氯吡格雷50mg/d组)和C组(氯吡格雷75mg/d组),和后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次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术1年后患者和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相比:(1)明显降低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2)明显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3)明显降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4)明显降低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5)明显改善心源性死亡患者累积生存率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而且不增加出血和血细胞减少的风险。故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是冠状动脉支架术1年后患者较理想的治疗策略。2、冠状动脉支架术1年后患者长期服用氯吡格雷25mg/d能达到或超过长期服用氯吡格雷50mg/d和长期服用氯吡格雷75mg/d的临床疗效,有效、安全,且相对经济、廉价。
郜竟宏[5](2012)在《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我科行PTCA+STENT术患者45例,共植入支架63枚。其中择期手术的为39例,急诊手术的为6例,二次手术的为8例.对患者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护理体会。结果本组45例手术顺利,平均时间1.6h,术后恶心呕吐6例,腹胀3例,尿潴留2例,穿刺点渗血、血肿12例,经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为一种创伤小、安全性强的介入手术。本文总结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45例,通过在临床中加强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培训,提高责任意识,注重术后常规监护,密切观察伤口变化,严格术后护理,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加强抗凝治疗,严格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和监护,严格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包扎制动,注重术后出血的护理,低血压的防治,减少拔除动脉鞘管可能发生的血肿、心律失常、低血压或休克及冠脉痉挛等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谷霞,陈翠花[6](2011)在《行PTCA及冠脉支架术患者的健康教育》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6月一2009年7月,我们对26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脉支架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特点,于手术前后进行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现报告如下。
刘卉[7](2011)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的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诊PTCA加支架术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通过积极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后。心电、血压的监测,注重拔除鞘管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 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TCA加支架术,除3例患者术后死于严重心衰,1例死于多器衰竭,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积极的准备和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监护,积极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是急诊PTCA加支架术成功的保障。
陈洁,田凤华,曹妍[8](2010)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加支架术的护理》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术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通过积极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后心电、血压监测,注重拔除鞘管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结果:1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术,1例患者术后死于心脏破裂,1例死于肺部感染,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积极的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监护,积极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是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术成功的关键。
褚福永[9](2010)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证候动态演变及方证相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的重要临床类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当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作为一项侵入性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在开通病变血管的同时对中医证候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介入术后中医辨证施治策略的选择,如何准确把握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期间各阶段病机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病证结合方证相应防治,是规范冠心病中医诊疗模式、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文献调研及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不稳定型心绞痛从介入治疗前到治疗后12周(共4个时点)中医主症(征)、证候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并对疾病和证候的相关性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胶囊)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方证相应临床研究,采用严格设计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方法多角度观察了血府逐瘀胶囊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的临床疗效,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一、冠心病心绞痛文献研究本研究系统总结了古代文献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探讨了疾病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的复杂性和研究思路;并对近年来中医药在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术后基础及临床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指出了当前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学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严格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原则,并充分借鉴先进的数据信息处理方法,进一步规范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标准,开展科学有效的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综合诊疗方案研究。二、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前瞻性收集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前、术后1周、4周、12周共4个时点的中医四诊信息,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介入治疗期间中医主症(征)变化规律并总结证候动态演变规律。1.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中医主症(征)变化规律分析通过对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中医主症(征)分布及变化规律分析发现:(1)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期间,虚实主症(征)常同时并存,不同时点,虚实主症(征)的比例、严重程度有所不同;(2)介入治疗后1周,实性主症(征)频数迅速减少,积分逐渐降低,而虚性主症(征)频数则迅速增加、积分逐渐增加;(3)随着介入治疗时间的推移,虚、实主症(征)在频数和积分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2.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中医证候分析归纳研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的多元统计学方法对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分析,得出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出现的中医基本证候为:阳虚寒凝夹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气滞血瘀证和心肾阴虚证。其中,气虚血瘀证最为多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期间最重要的证候类型。3.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研究通过对各时点中医证候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期间始终以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特点,随着介入治疗时间的推移,虚、实证候处于此消彼长的动态演变之中。其中,气虚血瘀证在此观察时间内最为稳定,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痰瘀互阻证、阳虚寒凝夹瘀证术后逐渐降低,至术后12周又重新回到较高水平;气滞血瘀证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始终保持降低趋势;气阴两虚证和心肾阴虚证自术后开始逐渐升高并持续到术后4周,至术后12周时再次降至较低水平;从虚、实证候总体转化趋势来看,虚性证候在介入前后的整个过程中后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实性证候则逐渐减少,纯实证和纯虚证在介入手术前后具有向虚实夹杂证转化的趋势。4.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与血脂及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研究通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和血脂水平及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发现:(1)冠脉单支病变患者以气滞血瘀证多见,双支病变以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多见,而三支病变患者则以痰瘀互阻证、心肾阴虚证和阳虚寒凝夹瘀证多见,随着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增加,中医证候则呈现由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阻→阳虚寒凝夹瘀的变化过程;(2)痰瘀互阻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血中TG和LDL-C水平显着高于其他证型患者,活血化痰和益气养阴在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三、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术后方证相应临床研究: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通过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对照试验设计方法,以中医症状、心电图、血瘀证积分、客观理化指标、生活质量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疗效指标,观察了血府逐瘀胶囊方证相应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血府逐瘀胶囊(方证相应治疗)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瘀证积分,对客观理化指标、生活质量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有改善(降低)作用,效果优于生脉胶囊(方证不相应治疗),本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活血化瘀方血府逐瘀胶囊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的显着疗效,而且提示了病证结合方证相应诊疗模式在中药复方获取最佳临床疗效中的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在于:第一,综合采用了文献调研、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设计方法,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可靠。第二,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于四诊信息的分析处理之中,确定了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分布及其动态演变规律。第三,开展了病证结合活血化瘀方药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随机对照试验,为建立规范的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术后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蔺春梅,王林[10](2009)在《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
二、行PTCA及冠脉支架术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PTCA及冠脉支架术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TCA术后休克患者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资料 |
2 护理 |
2.1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
2.2监测血压和心率监测血压和心率,预防拔管综合征 |
2.3排尿护理 |
2.4皮肤及静脉护理 |
2.5饮食护理 |
2.6心理护理 |
3 小结 |
(3)1例右冠开口于左冠窦合并急性闭塞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
2 护理 |
2.1 术前护理 |
2.1.1 心理护理 |
2.1.2 术前准备 |
2.2 术中护理 |
2.3 术后护理 |
2.3.1 生命体征的观察 |
2.3.2 拔管时学会判断迷走反射性低血压, 血压下降时伴心率减慢, 恶心、呕吐、出冷汗。 |
2.3.3 出血 |
2.3.4 康复护理 |
2.4 出院指导 |
2.4.1 服药、饮食及运动指导 |
2.4.2 定期复查 |
3 讨论 |
(4)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PCI术1年后长期随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在PCI术1年后长期随诊观察 |
1.1 临床研究的伦理、质量监管和用药的管理 |
1.1.1 泰达-小剂量氯吡格雷注册 |
1.1.2 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和监查 |
1.1.3 质量保证 |
1.1.4 伦理原则 |
1.1.5 临床研文件保管 |
1.1.6 临床研究用药的管理 |
1.2 对象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方法 |
1.2.3 研究终点及定义 |
1.2.4 随访 |
1.2.5 统计学处理 |
1.3 结果 |
1.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
1.3.2 两组患者受累冠脉血管数 |
1.3.3 两组患者复查造影数及再次PCI数 |
1.3.4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
1.3.5 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和总死亡患者情况 |
1.3.6 两组心源性死亡患者累积生存率曲线 |
1.3.7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 |
1.3.8 两组患者支架内血栓发生情况 |
1.3.9 两组患者PCI术1年后支架内血栓情况 |
1.3.10 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1.4 讨论 |
1.4.1 PCI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利与弊 |
1.4.2 血小板在支架内血栓等不良事件的形成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
1.4.3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在PCI1年后的应用现状 |
1.4.4 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在PCI术1年后安全、有效 |
1.5 小结 |
二、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冠脉支架术后的临床应用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方法 |
2.1.3 研究终点及定义 |
2.1.4 随访 |
2.1.5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2.2.2 三组患者受累冠脉血管数(冠脉造影所见)比较 |
2.2.3 三组患者受累冠脉比较 |
2.2.4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1的长度及相关例数比较 |
2.2.5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1的直径及相关例数比较 |
2.2.6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2的长度及相关例数比较 |
2.2.7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2的直径及相关例数比较 |
2.2.8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3的长度及相关例数比较 |
2.2.9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3的直径及相关例数比较 |
2.2.10 三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
2.2.11 三组患者次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
2.2.12 三组心源性死亡患者累积生存率曲线 |
2.3 讨论 |
2.3.1 PCI术后远期效果不容乐观 |
2.3.2 PCI术1年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 |
2.3.3 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在PCI术1年后安全、有效、经济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7)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护理 |
2.1 术前护理 |
2.2 术前位备 |
2.2 术后护理 |
2.2.1 生命体征的监测 |
2.2.2 注意穿刺部位出血 |
2.2.3 预防拔管综合征 |
3讨论 |
(9)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证候动态演变及方证相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古代文献对胸痹心痛的认识 |
1. 病名 |
2. 病因 |
3. 病机 |
4. 临床表现 |
5. 治疗 |
第二节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
1. 证候类型及诊断标准 |
2. 证候分布特征 |
3. 证候动态演变规律 |
4. 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 |
5. 问题与展望 |
第三节 论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的复杂性及研究思路 |
1. 证候动态演变机制的复杂性 |
2. 证候动态演变模式的多样性 |
3. 证候动态演变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
4. 证候动态演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5. 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四节 不同病变特征介入治疗策略选择及其并发症防治进展 |
1. PTCA适应证的拓展 |
2. 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 |
3.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 |
4. 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
5. 多支病变的介入治疗 |
6. 介入治疗并发症 |
第五节 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术后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展望 |
1. 介入术后中医病机变化特点 |
2. 中医药干预介入术后基础与临床研究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 |
研究一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中医主症(征)变化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研究方法 |
1.7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病例脱落情况及原因分析 |
2.2 介入术前中医主症(征)分析 |
2.3 术后1周中医主症(征)分析 |
2.4 术后4周中医主症(征)分析 |
2.5 术后12周中医主症(征)分析 |
2.6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前后中医主症(征)变化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中医证候分析归纳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四诊信息收集 |
1.7 研究方法 |
1.8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各时点病例脱落情况 |
2.2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四诊信息聚类分析 |
2.3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六类中医四诊信息集合的频数分析 |
2.4 六类信息集合内较高频次中医四诊资料信息的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
2.5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前后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归纳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研究方法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期间中医证候整体分布规律 |
2.2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术前中医基本证候分布规律 |
2.3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1周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分布规律 |
2.4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4周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分布规律 |
2.5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12周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分布规律 |
2.6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分布差异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与血脂及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4 冠脉动脉造影及结果判断 |
1.5 血脂水平检测 |
1.6 研究方法及质量控制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分布特征 |
2.2 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 |
2.3 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
2.4 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关系 |
2.5 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方证相应临床研究:随机对照试验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随机分组与设盲 |
1.5 干预措施 |
1.6 标本采集 |
1.7 观察指标 |
1.8 疗效评价标准 |
1.9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线特征 |
2.2 中医症状疗效 |
2.3 心绞痛疗效 |
2.4 心电图疗效 |
2.5 血瘀证计分变化 |
2.6 各组治疗前后Hs-CRP、IL-18、Hcy、MMP-9变化 |
2.7 SF-36计分变化 |
2.8 SAQ计分变化 |
2.9 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
2.10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四、行PTCA及冠脉支架术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TCA术后休克患者护理体会[J]. 季淑艳,郭佳.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0(04)
- [2]急性心肌梗死行PTCA及冠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65例疗效观察[J]. 白兴华.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02)
- [3]1例右冠开口于左冠窦合并急性闭塞的护理[J]. 侯红梅.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4(11)
- [4]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PCI术1年后长期随诊观察[D]. 王志永.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5]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J]. 郜竟宏. 中国医学工程, 2012(06)
- [6]行PTCA及冠脉支架术患者的健康教育[J]. 谷霞,陈翠花. 工企医刊, 2011(02)
- [7]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的护理[J]. 刘卉. 中国实用医药, 2011(05)
- [8]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加支架术的护理[J]. 陈洁,田凤华,曹妍.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07)
- [9]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证候动态演变及方证相应研究[D]. 褚福永.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11)
- [10]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的护理[J]. 蔺春梅,王林.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9(01)
标签:氯吡格雷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心绞痛论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不稳定型心绞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