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erL=adL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赵艳[1](2021)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健康老龄化”逐步成为全球性发展战略目标:将健康的概念延伸到老龄化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提高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质量。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的涵义进入了强调养老服务的可获得性、满意度及老年尊严阶段。中国老龄化存在着城乡倒置问题,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本文首先界定了养老服务供给等相关概念。运用需要理论、社会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福利多元主义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做了四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归纳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和规律。接着,本文构建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模型,使用CHARLS数据,通过对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及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分析,将城乡老年人获得家庭养老服务供给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进行对比,从健康、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特征具体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社会变迁、非正式照料、“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家庭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政府责任不到位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法制权威性不足、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是社会组织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为此,本研究从福利多元主义四个维度入手,从社会治理的责任边界划分出发,基于多元主体合作意愿和利益博弈,倡导政府与其它主体在养老服务生产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核心任务是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政策供给,培育其他供给主体力量,主导市场化的方式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与家庭、市场、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为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提供支持,为家庭赋权增能,家庭从责任取向转为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引导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满足农村老年人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引导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推动社会组织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依据上述模式,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筹资机制,包括国家、社会和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以流动式养老服务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对乡村养老价值予以再认识,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以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1)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行了探索式推进。现代社会下,福利多元主义面临内生性和外源性困境。本文尝试对政府、市场化养老服务企业、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家庭主体进行功能定位和边界厘清,不只强调责任分配和分散化,而是注重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合作关系,探索构建政府“一核”主导,多方合作的目标模式。研究为福利多元主义本身困境的克服提供了新机制。(2)为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着重探究在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到底该走一条怎样的养老服务供给之路,创新乡村养老模式,使得农民健康养老,农村成为理想的生活之地,从而稳定农村、繁荣农业。研究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贡献了新方案。
葛梦溪[2](2021)在《中日韩三国长期护理保险中失能等级认定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已经进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的第二阶段,预计十四五规划期间形成全国长护险制度框架。然而目前我国各试点城市失能认定对象不统一,失能等级评估量表、失能等级分级标准、定点评估机构选择参差不齐,反映了我国长护险失能认定工作有待完善。失能认定工作是长护险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其评定结果不仅与老年人最终的待遇给付挂钩,也与长护险基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关。鉴于中日韩三国引入长护险的背景都存在严重老龄化、高龄少子、家庭照护功能弱化、代际支持不平衡等诸多共性,且中日韩三国文化渊源深厚,本研究从国际比较角度出发,以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式,从主体和客体、共性与差异、联系与发展等多个维度来比较中日韩三国长护险尤其是失能等级认定工作方面的发展,优化失能认定体系,给出相应对策,助力长护险全国统筹。首先,本研究交代选取中日韩三国作为比较对象的背景和意义,界定长护险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并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中日韩三国长护险发展特色:日本等级划分细致且服务供给模式完善;韩国虽不完善但基于国情建制;中国地区差异大但有望成为独立险种。继而,通过对中日韩等级认定发展脉络的梳理来为三国多维度比较作铺垫。中日韩可作为比较典型参考,是由于三国存在诸多背景共性。而其差异性的存在一方面由于国家意识形态不同,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护险失能认定作为长护险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比较中日韩三国在失能认定对象主客体、认定级别和工具的共性与差异、认定结果与待遇给付和基金支付的关系,有助于系统性地借鉴他国制度优势,反思自身照护工作问题,从而结合国情设计出更贴合本土的创新型失能等级认定程序。最后,在比较研究基础上优化失能等级认定体系,给出相应建议。优化失能等级认定体系一方面能够提高认定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便于照护服务的给予,让更多亟需照护服务的失能老人享受到社区居家、机构护理服务。在失能评定维度选择上,本文结合日韩两国经验以及我国部分前沿试点城市的政策文件,确定了四个维度:日常活动自理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疾病情况来作为一级指标,并在其下层分设22个二级指标。构建统一认定标准是实现长护险统筹的基础之一,若各地失能认定标准不统一,将导致评估工作混乱,无法保证其公平性。在综合比较中日韩三国长护险失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有以下研究启示:一是细分长护险失能等级认定对象。我国若想形成统一的长护险制度,成为社会保险的“第六险”,也需要细分一下长护险认定对象。由于我国老龄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不限制年龄准入势必会对长护险基金带来压力。因此,可结合日韩经验和部分试点城市的经验来细分长护险等级认定对象。二是完善失能等级复核机制及社会化评定工作。失能等级复核工作是等级认定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也代表着等级评估的公平性。失能等级认定标准一旦确立,推动长护险的社会化评定工作就更容易铺开,需要协调个人、第三方机构、政府部门等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评定工作的有效进行和公平开展。三是建立对定点评估机构的监督体系和动态准入机制。由于定点评估机构承担着长护险失能评估的重要工作,其标准合理性和评估公平性必须接受医保局等政府部门的监督,政府部门通过社会公开招标选取适合的商业保险机构进行合作,将定点评估工作定期公示,确保评估工作的透明化和公平性。四是建立等级认定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长护险等级认定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各国采用的认定工具和流程也都是结合了自己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需要用辩证的思想建立动态的等级认定调整机制,吸收各国先进经验,更好地建立长护险服务体系。
李超[3](2021)在《拟三角T-余代数的Ore-扩张》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一类特殊的二次Ore-扩张问题.首先,介绍了 ambiskew Hopf π-余代数的定义.然后,给出了 Hopf π-余代数经过Ore-扩张后成为ambiskew Hopf π-余代数的充分必要条件,并证明了 ambiskew Hopf π-余代数之间的同构定理.最后,引入了ambiskew T-余代数的概念,给出了拟三角T-余代数的Ore-扩张保持相同的拟三角结构的充分必要条件.
郭晨晨[4](2021)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与阿尔茨海默病髓海不足证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与阿尔茨海默病髓海不足证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以病例对—照研究为研究方法。将2019年8月-2020年12月这时间区间中于新疆医科大学的第四临床医学院就诊的阿尔茨海默病(AD)髓海不足证患者50例,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50例,以及同一时期就诊的年龄、教育程度匹配的认知功能正常的5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共同纳入此次研究。并对三组患者一般临床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完善Mo CA量表、MMSE量表、CDR量表及ADL量表,在对三组病例的外周血进行收集后,采用ELISA法对血清中PDGF-BB的水平进行检测,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AD髓海不足证组、MCI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诸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史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一般基线具有可比性。(2)在神经心理量表评估方面,AD髓海不足证组Mo CA量表总分、MMSE量表总分明显低于MCI组及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D髓海不足证组ADL量表评分、CDR量表明显高于MCI组及对照组,三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MMSE量表评价,除语言复述方面,AD髓海不足证组的时间定向、空间定向、视空间、瞬时记忆、延时回忆、物体命名、言语表达、计算力、言语理解评分均低于MCI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OCA量表评估中,AD髓海不足证组的视空间与执行力、定向力、延迟回忆、画钟实验、命名、计算、语言、注意、抽象能力评分均低于MCI及对照组,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中PDGF-BB含量水平:AD髓海不足证组(7.48±3.81)ng/ml、MCI组(7.05±3.00)ng/ml、对照组(6.48±4.47)ng/ml,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两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PDGF-BB水平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髓海不足证发病无相关性。
李杰[5](2020)在《重症肌无力的最小临床表现及其定量分析》文中指出背景: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针对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蛋白的自身抗体导致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重症肌无力在发病年龄、受累肌群、病程、免疫治疗的疗效和预后有较大的异质性。国内外诊疗指南均将长期使用激素作为基础治疗,可合并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合理的治疗目标要在改善病情的获益与治疗对身心和社会生活的不良影响间取得平衡。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MGFA)提出干预后状态(post intervention status,PIS)分类的概念,并定义了完全稳定缓解(complete stable remission,CSR)、药物缓解(pharmaceutical remission,PR)和最小临床表现(minimal manifestation,MM)等良好预后类别。日本MG诊疗指南和国际专家共识指南均推荐将MM或更好作为治疗目标,越来越多临床试验将其作为疗效终点。在MG实践中还存在下列问题:1.按照PIS原始定义每个患者在各随访时点能否均被准确分类?2.PIS本来用于长期预后的评价,对R(包括CSR和PR)和MM-0级MM-2有至少持续一年的要求,但作为治疗目标和疗效终点时对持续时间的要求如何?3.PIS是有经验的MG医生的判断,是否有定量参考范围帮助判断?4.定量用的自评和他评量表在MM状态的一致性如何?5.将MM作为疗效终点时,自评和他评量表在评估中的作用如何?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标准化的R和MM状态评估流程,观察MG队列中R和MM状态的改变和持续时间,以判断其作为治疗目标和疗效终点的价值,并通过比较归类于各状态患者的自评和他评量表评分,判断其区分患者改善状态的合理性,为在R或MM状态时使用自评和他评量表的作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7年3月到2019年5月的自我报告无症状(R)、轻微症状但不影响生活(MM)及轻微影响生活(slight impact,SI)的MG患者,对研究对象进行常规随访,在距离最后一次服药至少6小时后进行MG定量评分(Quantitative Myasthenia Gravis scale,QMG)测评,同时完成距随访时点 1 0天内的 MG 特异性日常生活量表(Myasthenia Gravi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Profile,MG-ADL)和 MG 生活质量量表(The 15-item MG-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MG-QOL15)测评,有90+/-20天间隔随防数据者纳入分析。以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建立PIS分类流程,判断基线期及3、6和12个月时点的PIS分类,观察不同时点PIS状态的改变。描述性统计各组相应时点的QMG、MG-ADL和MG-QOL15的平均值(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同一随访时点各PIS组间及同PIS组各随访点间的评分。对各随访时点归类于各PIS状态患者的QMG和MG-ADL15、QMG和MG-QOL15以及MG-ADL和MG-QOL15的得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和Kappa—致性检验,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一致时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按照PIS分类的原始定义,不考虑状态持续时间的情况下,基线期以及3、6和12个月时各PIS分类的比例分别为:14.2%-38.1%归类为R,3个月时显着增加,其后变化不大;53.1%-59.0%归类为MM,3个月时略有增加,其后变化不大;6.6%~28.9%归类为SI,3个月时显着减少,其后变化不大;0.9%-1.7%发展到中度或严重影响生活。0.8%~2.9%无法分类,主要原因是MM组患者溴吡斯的明剂量超过定义要求。考虑状态持续时间的情况下,基线期以及3、6和12个月时各PIS分类分别为:12.2%-13.3%归类为R;53.1%-58.7%归类为MM;6.6%-7.1%归类为SI,20.7%-25.6%无法分类,主要原因是状态无法维持到PIS定义的时间要求。基线期归类到R、MM和SI状态患者在各随访时点与前一个时点比较,SI组3个月时较基线发生显着变化,R和MM组各时点及SI组其他时点保持不变的比例接近,有68.8%-89.7%患者保持不变。不考虑持续时间的情况下,各时点归类于R、MM和SI状态患者的QMG、MG-ADL和MG-QOL15得分均有显着性差异,R<MM<SI;与基线期比较,3个月时归类于R、MM和S1状态患者的MG-ADL和MG-QOL15得分显着下降,QMG有下降趋势但无显着差异,此后均有下降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考虑持续时间的情况下结果与此相近。基线及3个随访点归类于R和MM状态患者的QMG和MG-ADL得分中度相关,而QMG和MG-ADL以及QMG和MG-QOL15得分之间相关性差。以平均值或中位数为界值,以及以文献中对“minimal symptom expression”定义中MG-ADL和MG-QOL15的人为划定作为界值,将QMG、MG-ADL和MG-QOL15得分划为高低两组,比较QMG与MG-ADL、QMG与MG-QOL15以及MG-ADL和MG-QOL15的分类一致性。各随访时点MG-ADL和MG-QOL15一致性较好,而QMG和MG-ADL以及QMG和MG-QOL15的一致性较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QMG和MG-ADL得分不一致的影响因素为严重程度、年龄和性别,QMG和MG-QOL15得分不一致的影响因素为严重程度、病程和激素剂量。结论:通过标准化分类流程,大多数患者可分类,部分患者无法分类的原因是无法持续定义要求时间及溴吡斯的明剂量无法达到定义要求,提示作为治疗目标只需满足不影响生活即可,无需考虑状态持续时间。3个月时归类于R和MM组的患者增加,而归类于SI组的患者减少,其后各时点PIS保持不变的比例接近,且MG-ADL和MG-QOL15评分也是在最初3个月较前有显着改变但其后改变不明显。这提示3个月的PIS分类改变和评分改变可作为初步达标的指标,维持6个月和12个月可作为稳定达标的指标。R、MM和SI三种状态的他评和自评量表得分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提示PIS分类可以可靠区分患者的病情。他评和自评量表在MM患者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差,主要与严重程度、病程、激素剂量等因素有关。他评和自评量表联合使用有助于对MM进行完整评估。
吴琼[6](2020)在《居住模式与健康状况对老年人长期照护意愿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CHARLS数据》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已然处于“老龄化”变化的时代,这是在“不富已老”的条件下,面临着社会保障不健全、家庭养老匮乏的局面。自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以来,我国便直接迈入了“顶层老龄化”,因而对长期照护的需求与日俱增,家庭养老应提供的机能逐渐弱化,社会养老明显“缺位”。现代性改变着老年人的观念,其居住模式发生改变,居住模式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随着“隔代抚养”现象的日益增多,当代老年人的居住模式逐渐向传统居住模式回归,使得老年人居住模式多样化。现代社会下子代的生活压力增加,进而影响着老年人的养老条件和养老需求。现代性、传统性、代际交换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更为复杂化。与此同时,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复杂,失能老人和失智老人日益增多,可以看出当前部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每况日下,特别是对自理能力护理的方面需求增多。因而,以家庭结构和老龄化为前提、以老年人自身为本位,探讨长期照护发展及老年人自身长期照护意愿尤为重要。本次研究的研究重点在于以居住模式、健康状况与日常照料情况为指标,表明不同的居住模式、健康状况下是否影响老年人长期照护意愿,在家庭代际关系下以及现有的居住模式下是否会担心生活照料问题,在当前自身健康状况需求下是否担心照料问题。探究究竟哪部分群体需要长期照护及长期照护的类型,以及不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群体的基本情况。本文的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CHARLS数据,研究重点在于以居住模式和健康状况为自变量,与老年人相关的个人基本信息、家庭信息等作为协助变量,将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意愿作为因变量,充分了解老年人不同居住模式和健康状况的具体情况,以及老年人长期照护意愿呈现怎样的变化。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全体老年人,采用定量分析与质性研究,并提出3个研究假设。通过利用Stata 14.0软件筛选出与居住模式、健康状况和长期照护意愿等方面相关的数据信息,通过描述统计、相关关系初步了解数据基本情况,运用非线性回归模型了解不同居住模式以及健康状况老年人对长期照护是否有需求,其需求是怎样的。居住模式以“分别和谁居住”、婚姻情况为基础利用代际关系分为五类:独居、夫妻共居、两代居住、三代及以上居住、其他居住。老年人不同居住模式与家庭关系、教育等做交互分析,通过ADL和IADL结合“是否有辅助者”共同判定身体状况。研究表明:根据国家数据及本次研究数据可知,从老年人自身基本情况而言,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比重明显;在性别比上,老年人群体中整体上女性占比高于男性;在教育程度方面,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在高中及以下水平,不乏有老年人受过高等教育,并且老年人整体身体状况属于亚健康状态。从老年人居住模式与照料意愿的相关分析可知,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无论处于什么状态都不会影响其基于自身需求的照料意愿,然而,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在不同的生活居住方式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年人独居的原因不同,对长期照护的需求度不同,因而其照料需求是“多元型”。相对于独居老年人,两代居住和三代及以上居住的老年人不担心将来无人照料。老年人在不同居住模式下,其照料意愿主要涉及基本生活辅助和护理服务这两方面,因此,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主要是家庭支持、社区居家支持和机构支持之间的权衡,大多数老年人更喜欢社区居家养老。根据本研究实证分析结果,基于家庭关系和老年人照料意愿的情况,本次研究对长期照护做出尝试性规划:首先,着重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一方面,着重发挥社区的优势,以社区和家庭相结合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对于家庭中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采取由家庭购买而社区提供服务;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老年人,社区可采取“托老所”。另一方面,注重机构养老,相对的提高机构的照料标准,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其次,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与家庭养老之间的衔接。再次,提高长期照护对老年人的保障产生长足有效的“托底”作用,注重长期照护照料内容的全面性。最后,从整体上调控长期照护的公平与保障问题。老年人长期照护的选择应根据自身居住模式与健康状况综合考虑,前提是先保证底线公平与基本保障问题,在基本服务方面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护基本需求。
王光辉[7](2019)在《物联网定位中的隐私保护与精确性研究》文中认为位置信息作为物理世界的重要特征,是物联网系统中提供基于位置服务的基本要素。定位技术能够为物联网中依赖物品和用户位置信息的通信与服务提供重要支撑与保障,因此研究物联网定位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虽然以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为代表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能够为物联网提供定位服务,但是GPS在室内等非视距环境下的定位性能差。为了向物联网环境中的便携式移动设备提供可靠的位置服务,有必要深入全面地研究物联网定位方法。尽管国内外研究人员在物联网定位方法设计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和重要成果,然而现有物联网定位技术还存在两方面的不足:(i)定位过程中的隐私保护机制的欠缺,导致定位过程中位置隐私信息的泄露;(ii)定位误差控制机制的不足,导致了定位精度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因此研究和设计物联网定位中的隐私保护和误差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解决物联网定位技术中所面临的隐私保护与精度分析挑战,论文以实现高效隐私保护、抗网络攻击、高精度与低代价定位为目标,研究了物联网定位中的隐私保护与精确性方案:高效隐私保护定位、抗串通攻击的定位锚节点选择、精确位置区域估计、以及单锚节点定位建模与应用。论文的主要贡献总结如下:首先,高效隐私保护定位方法研究。着重研究了如何从不使用同态加密的角度提高隐私保护定位方法的效率。通过深入分析传统非相邻相减定位模型特征,引入了一种通过相邻锚节点的信息交互的相邻相减定位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三种隐私保护计算构件(隐私保护求和、隐私保护求相邻乘积和与隐私保护求相邻差和),设计了一种高效隐私保护定位算法。对于相邻相减定位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其与传统的非相邻相减定位模型在定位精度上的等价性,基于一种有界测距误差模型,推导了定位误差的下界与上界。对于提出的高效隐私保护定位算法,从理论上分析了定位结果的正确性以及其定位过程中位置信息的隐私保护特性,分析了提出算法的通信代价与计算代价。通过基于现实实验平台数据的仿真实验结果,评估了相邻相减定位模型与高效隐私保护定位算法的性能。其次,抗串通攻击的定位锚节点选择方法研究。着重研究了如何在锚节点串通情况下高效地选择抗串通攻击的锚节点参与者。通过分析攻击者之间的实施串通攻击的结构特征,提出了一种由能力引起的串通攻击模型,即具有不同能力级别的参与者相互串通实施攻击。为了在防止出现串通攻击的同时提高参与者选择的效率,通过分析参与者之间的串通可能性最小化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设计了一种具有多项式时间复杂度的弹性参与者选择算法。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所提弹性参与者选择算法既能够执行完毕定位任务,又能够使得选取的参与者具有最小化的串通可能性。将社会成本定义为执行任务代价与串通攻击的潜在损失之和,证明了所提弹性参与者选择算法比现有方法具有更低的社会成本。基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数据集,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再次,精确位置区域估计方法研究。着重研究了如何利用距离分布理论来估计目标节点的位置区域。为了捕捉到测距过程中更多的不确定性,通过将目标节点建模为圆盘区域内部的随机节点,建立了一种新颖的圆盘误差模型,用于刻画目标用户具有轻微移动情况下的测距误差,进而设计了一种基于圆盘误差的测距方法。结合传统的多边定位方法,设计了一种精确的位置区域估计算法,用于估计目标节点的位置区域。利用统计分布分析理论,证明了圆盘误差模型中参数估计的无偏性,推导了传统多边定位方法的方差闭合表达式,分析了定位结果误差与锚节点数量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证明了所提位置区域估计算法的正确性与精确性。通过仿真实验,评估了所提位置区域估计算法的性能,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最后,单锚节点定位建模与应用研究。重点研究了如何利用单锚节点进行定位并且应用单锚节点定位实现少量锚节点情况下的高精度定位。具有多天线的锚节点设备能够同时目标节点的角度和距离信息,为实现单锚节点定位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距离和角度信息,建立了一种单锚节点定位模型,从形式化的角度刻画单锚节点定位过程。基于此单锚节点定位模型,设计了一种精确的分布式定位算法,从而不仅实现了在少量锚节点的情况下的精确定位,而且实现了在同等锚节点数量情况下比传统定位算法更加精确的定位。从理论上证明了提出定位算法的正确性,即其定位结果能够以概率1收敛于目标节点的真实位置。基于一种有界误差模型,分析了所提定位算法的精度,推导了其定位误差的下界与上界。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单锚节点定位模型与所提定位算法的正确性与高效性。
李荣华[8](2019)在《广州地区ICU机械通气存活者及家属ICU后综合征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症医学的飞速发展,改善了危重症患者的短期结局,提高了存活率,ICU机械通气存活者的数量逐年增长。面对重症疾病及ICU治疗经历,存活者经历着认知、生理以及心理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家属也遭受着生理及心理的双重压力。过去几十年来我国ICU的医疗目标以“挽救生命”为主,缺乏对ICU机械通气存活者及家属长期结局的关注和研究。目的:1.探讨ICU机械通气存活者的长期结局及影响因素;调查ICU机械通气存活者对设立ICU随访门诊的看法。2.分析ICU机械通气存活者ICU后综合征(PICS)的发生现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3.分析ICU机械通气存活者的家属ICU后综合征(PICS-F)的发生现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1.采用单中心横断面描述性研究设计。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入住广州市一家大学附属医院ICU的机械通气存活者为研究对象。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研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问卷(ADL)、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存活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2.采用多中心纵向描述性研究设计。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入住广州市三家大学附属医院ICU的机械通气存活者为研究对象。在出ICU后48小时内,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既往健康状况资料及疾病治疗资料;出ICU后7天、1个月、3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问卷(ADL)、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Ⅱ)、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存活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睡眠质量、PTSD症状、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同时期PICS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一般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进行。3.采用多中心纵向描述性研究设计。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入住广州市三家大学附属医院ICU的机械通气存活者的家属为研究对象。在ICU后7天,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Zarit护理者负担量表(ZB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家属的社会支持、照顾负担、睡眠质量、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在ICU后1个月、3个月通过电话随访,评估家属的社会支持、照顾负担、睡眠质量、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同时期家属PICS-F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一般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1.ICU机械通气存活者长期结局的调查研究:(1)共纳入248例存活者,最终成功随访130例;至随访日,仅有45.1%的存活者回到入住ICU之前的工作岗位。(2)日常生活功能明显障碍的比例为29.2%。PTSD阳性率为17.7%。生活质量躯体健康总评(PCS)得分(61.12±17.09)较心理健康总评(MCS)得分(65.97±21.85)低。(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ICU疾病、APACHEⅡ评分、年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因素(F=10.346,P<0.01,调整R2=0.372);入住ICU时间、日常生活能力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影响因素(F=9.654,P<0.01,调整R2=0.118);日常生活能力、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CS:F=21.507,P<0.01,调整R2=0.527;MCS:F=18.171,P<0.01,调整R2=0.482)。(4)68.5%的研究对象认为设立ICU随访门诊是非常有帮助或有帮助的。2.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ICU后综合征的纵向研究:(1)共纳入73例研究对象,ICU后3个月时63例完成全部随访,失访率13.7%。(2)从转出ICU后7天到3个月,存活者的ADL总分随时间显着下降,至ICU后3个月,52.4%的存活者存在功能障碍;ICU后1个月睡眠障碍发生率为73.9%,3个月时该比例为66.7%;IES-R总分及BDI-Ⅱ总分随时间显着下降,PTSD阳性率分别为29.0%(1个月)和7.9%(3个月),抑郁阳性率分别为49.3%(7天)、31.9%(1个月)和25.4%(3个月);SF-36的PCS得分和MCS得分随时间推移显着提高。(3)一般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机械通气、住院天数和入ICU疾病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教育程度、入ICU期间接受特殊治疗、社会支持(?=-0.16,P<0.01)影响睡眠质量;教育程度、机械通气天数、类固醇剂量和社会支持(?=-0.45,P<0.01)影响PTSD;入ICU期间接受特殊治疗、住院天数、社会支持(?=-0.51,P<0.01)影响抑郁水平;住院天数、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影响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越差,生活质量越差(PCS:?=-0.94,P<0.01;MCS:?=-0.43,P<0.01);睡眠质量越差,生活质量PCS越差(?=-0.90,P<0.01);抑郁水平越高,生活质量越差(PCS:?=-0.79,P<0.01;MCS:?=-1.82,P<0.01);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生活质量MCS越好(?=0.76,P<0.01)。3.ICU机械通气存活者的家属不同时期ICU后综合征的纵向研究:(1)共纳入75例家属,ICU后3个月时64例完成全部随访,失访率13.3%。(2)ICU后7天,25.3%的家属存在睡眠障碍;家属PSQI总分随时间显着下降;IES-R总分随时间显着下降,PTSD阳性率分别为32.9%(1个月)、18.8%(3个月);CES-D得分≥16分的家属比例,分别为53.5%(7天)、30.0%(1个月)、23.4%(3个月);SF-36PCS得分随时间推移保持稳定;MCS得分随时间推移显着提高。(3)一般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年龄、社会支持(?=-0.08,P<0.01)、照顾负担(?=0.09,P<0.01)影响睡眠质量;存活者住院天数、社会支持(?=-0.64,P<0.01)、照顾负担(?=0.35,P<0.01)影响PTSD症状;社会支持(?=-0.61,P<0.01)、照顾负担(?=0.38,P<0.01)影响抑郁水平;存活者年龄、家属性别、抑郁水平(?=-0.54,P<0.05)影响生活质量PCS;照顾负担(?=-0.34,P<0.01)、睡眠质量(?=-1.21,P<0.01)、PTSD症状(?=-0.20,P<0.01)、抑郁水平(?=-1.34,P<0.01)影响生活质量MCS。结论:1.ICU机械通气存活者长期结局不容乐观。至随访日,仍有29.2%的ICU存活者存在日常生活功能障碍,PTSD症状阳性率为17.7%;年龄≥60岁、高APACHEⅡ评分、AECOPD的诊断是ICU存活者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的影响因素;入住ICU时间越长,PTSD症状水平越高。ICU存活者的生理功能障碍和心理功能障碍互相影响,生活质量下降。68.5%研究对象认为设立ICU随访门诊是有益的。2.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从ICU后7天到ICU后3个月,不同时期存活者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状况不同。对机械通气时间长、住院天数长、入ICU疾病为AECOPD、入ICU期间接受特殊治疗、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存活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医护人员应努力提高存活者的社会支持水平,以期改善其预后。3.ICU机械通气存活者并非受ICU经历影响的唯一群体。在ICU后7天到3个月,不同时期家属的睡眠质量、PTSD症状、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不同。对年龄60岁以上且住院天数延长的存活者的家属,以及女性、高龄家属应给予更多关注;医护人员应协助家属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减轻照顾压力,从而改善其健康状况。
秦文锦[9](2019)在《老人私密性自助类辅具产品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数据调查显示,预计在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会突破2.5亿人,急速进入老龄化阶段。党的十九大针对新时代中国老龄产业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形势预判,未来老龄产业将是中国经济新一轮巨大的投资市场,尤其是老年医疗康复护理产业。但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仍存在技术含量低,良莠不齐,通便类自助类医疗辅具大多还处于中低端起步阶段,市场空缺大,但老年便秘患者人群数量庞大,长期受病痛折磨,导致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本文旨在从自我暴露视角下,挖掘老年便秘患者最真实的需求,关注老年便秘患者心理状况,设计出保护患者隐私,关爱患者生理心理需求的自助类老年医疗辅具,为老年便秘患者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本文着眼于老年医疗护理类辅具的设计研究,第一点是由于老年便秘患者的医疗护理类自助辅具的发展刚刚起步,需要填补这一方面的研究,自助类辅具的出现也可以缓解医护人员和照顾者的压力,减轻负担。第二点是目前的老年医疗辅助用具很少聚焦保护老年患者隐私,挖掘除去功能性需求之外的老年患者对产品设计中情感上的诉求。笔者全文研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针对选题的来源,目的以及意义进行概述,并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进行分析。第二部分通过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设计理论的研究,分别从从情感化设计,产品语义以及自我暴露视角归纳总结研究重点,为后续设计实践打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总结汇总现有市面上的国内外辅具设计,竞品分析其优缺点,研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续设计提供参考。第四部分深度挖掘老年病患生理心理需求,通过深度访谈,ADL量表等观察调研了解该群体的日常生活及护理需求,第五部分落脚产品设计实践,提出具体的针对私密类老年医疗护理类辅具的设计方法以及相关设计原则,探索针对便秘患者老年患者的医疗辅具产品设计方案,最后得出研究结论以及局限性和不足。
陈慧敏[10](2018)在《基于视频检测的多行人跟踪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多目标跟踪(Multi-object tracking,MOT)是视觉监控领域的前沿课题,其重要的军事和民用价值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在公开监控序列集和检测响应集的基础上,以图像序列中行人为目标开展了跟踪技术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多目标跟踪技术的研究背景和应用需求进行了介绍,并概述了离线跟踪和在线跟踪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阐述了实验中采用的多目标跟踪基准,包括公开视频数据集、标注信息和评价指标等。(2)研究了网络流算法和最大广义多团算法的离线跟踪策略。根据离线的分层关联特点,将网络流算法作为首层构建方案,选择最大广义多团算法作为次层构建方案。通过实验确定首、次层批处理数,以图论求解最优值的思想构建完整轨迹。(3)研究了将目标的生存周期比拟成马尔科夫决策链的跟踪策略。融合边界框的尺寸信息,使用核相关滤波对目标在序列帧的位置进行二次预测。在判断目标轨迹终止条件时,引入未来帧目标信息的管理模型。(4)研究了基于动态背景和相对运动信息的在线多目标跟踪策略。针对目标匹配作业,在位置相似条件的基础上添加颜色直方图相似性和边界框尺寸相似性两项判别条件;采用相对运动网络模型下计算损失方法对漏跟踪目标进行恢复。(5)针对上述优化算法,在公开多目标跟踪基准上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了其在公开数据集上的优良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标遮挡、轨迹碎片化问题等。综上所述,论文分析并改进了基于检测响应的离线和在线多行人跟踪算法,在国际公开跟踪基准上开展了性能评估实验,完成了视频中对运动行人的跟踪。
二、DerL=adL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rL=adL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 |
1.1.2 我国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养老 |
2.1.2 养老服务 |
2.1.3 养老服务供给 |
2.1.4 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需要理论 |
2.2.2 社会公平理论 |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对养老服务理念和政策方面的研究 |
2.3.2 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及其关系的研究 |
2.3.3 对养老服务照护模式的研究 |
2.3.4 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历程 |
3.1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四个发展阶段 |
3.1.1 第一阶段:1949--1979年,集体和家庭承担主要责任阶段 |
3.1.2 第二阶段,1980--2000 年前,家庭和个人独担养老服务阶段 |
3.1.3 第三阶段,2000 年--2012 年,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阶段 |
3.1.4 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多方力量创新提质阶段 |
3.2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 |
3.2.1 养老服务的对象在逐步扩大 |
3.2.2 养老服务项目逐步丰富 |
3.2.3 运用市场化政策管理工具增多 |
3.2.4 注重养老服务质量意识增强 |
3.3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规律 |
3.3.1 家庭是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 |
3.3.2 政府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 |
3.3.3 市场化是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 |
3.3.4 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补充方式 |
4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
4.1.1 数据来源说明 |
4.1.2 样本选择描述 |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变量选取 |
4.3 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
4.3.1 农村样本描述性统计 |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4.3.3 主要结论 |
4.4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影响因素 |
4.4.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4.4.2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
4.4.3 主要结论 |
4.5 养老服务多元供给城乡对比分析 |
4.5.1 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城乡对比研究 |
4.5.2 城乡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对比研究 |
4.5.3 主要结论 |
5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
5.1 农村家庭(非正式部门)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 |
5.1.1 社会变迁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减少 |
5.1.2 非正式照料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水平不高 |
5.1.3“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窘迫 |
5.2 政府部门供给农村养老服务责任不到位 |
5.2.1 公平理念欠缺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 |
5.2.2 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 |
5.2.3 养老服务政策的法制权威性不足 |
5.2.4 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 |
5.3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 |
5.3.1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 |
5.3.2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 |
5.3.3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阻碍养老服务市场供给 |
5.4 社会组织(社区)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 |
5.4.1 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 |
5.4.2 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 |
5.4.3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
6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的构建 |
6.1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意愿 |
6.1.1 政府的合作意愿 |
6.1.2 家庭的合作意愿 |
6.1.3 市场的合作意愿 |
6.1.4 社会组织的合作意愿 |
6.2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利益博弈 |
6.2.1 政府和家庭(农民)之间的博弈 |
6.2.2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
6.2.3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博弈 |
6.3 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责任边界 |
6.3.1 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 |
6.3.2 家庭: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 |
6.3.3 市场:产业化供给差异性养老服务 |
6.3.4 社会:社会化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 |
7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合作筹资机制 |
7.1.1 国家筹资支柱的建立 |
7.1.2 社会筹资支柱的建立 |
7.1.3 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 |
7.2 以共享合作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
7.2.1 增加医疗服务的流动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
7.2.2 通过流动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 |
7.3 提升乡村养老价值,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
7.3.1 乡村养老价值的再认识 |
7.3.2 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
7.3.3 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
7.4 融合科技力量,促进乡村养老的现代化 |
7.4.1 科技创新会提高养老服务能力 |
7.4.2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 |
7.5 合作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
7.5.1 政策上要对养老服务人才建设进行规范 |
7.5.2 发挥城市到乡村的人才辐射效应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中日韩三国长期护理保险中失能等级认定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研究 |
1.2.2 长期护理保险的比较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资料来源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长期护理 |
2.1.2 长期护理保险 |
2.1.3 失能老人 |
2.1.4 失能等级 |
2.2 理论基础 |
2.2.1 ERG理论 |
2.2.2 Gilbert社会福利政策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2.4 自我效能理论 |
第三章 中日韩三国长护险制度发展脉络及其等级认定 |
3.1 三国长护险实施背景分析 |
3.1.1 老龄化程度 |
3.1.2 高龄少子问题 |
3.1.3 家庭照料压力 |
3.1.4 政策推行力度 |
3.2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发展脉络及其等级认定 |
3.2.1 “黄金计划”孕育介护保险制度 |
3.2.2 介护保险认定对象和等级划分 |
3.2.3 介护保险筹资方式及资金构成 |
3.2.4 介护保险认定流程和认定工具 |
3.2.5 介护保险认定资格和待遇给付 |
3.2.6 介护保险制度管理和监督机构 |
3.3 韩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脉络及其等级认定 |
3.3.1 社会和政治双重因素助推长护险出台 |
3.3.2 护理保险参保范围和评定等级 |
3.3.3 护理保险筹资方式和资金构成 |
3.3.4 护理保险等级认定流程和工具 |
3.3.5 护理保险认定资格和待遇给付 |
3.3.6 长期护理保险管理和认定机构 |
3.4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过程及其等级认定 |
3.4.1 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到推广长护险试点 |
3.4.2 试点城市实践政策梳理 |
3.4.3 试点城市长护险等级认定对象 |
3.4.4 试点城市失能等级划分 |
3.4.5 试点城市护理保险资金来源 |
3.4.6 试点城市护理保险认定流程和待遇给付 |
3.4.7 试点城市长护险的管理机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维度下中日韩长护险失能等级认定的比较 |
4.1 比较维度 |
4.1.1 主体与客体 |
4.1.2 共性及差异 |
4.1.3 联系和发展 |
4.1.4 小结 |
4.2 长护险政策环境比较 |
4.2.1 社会环境——根本因素 |
4.2.2 经济环境——必要条件 |
4.2.3 政治环境——影响因素 |
4.3 长护险等级认定对象的比较 |
4.3.1 主体 |
4.3.2 客体 |
4.4 长护险失能等级各级别的比较 |
4.4.1 共性 |
4.4.2 差异性 |
4.5 长护险失能认定工具的比较 |
4.5.1 共性 |
4.5.2 差异性 |
4.6 长护险失能等级认定程序的比较 |
4.6.1 共性 |
4.6.2 差异性 |
4.7 长护险失能认定结果与待遇给付的关系 |
4.8 长护险失能认定费用与基金支付的关系 |
第五章 基于比较研究结果优化失能等级认定体系 |
5.1 我国失能认定体系现存问题 |
5.1.1 失能认定对象不统一 |
5.1.2 失能等级级别划分不够细致 |
5.1.3 复核机制不完善 |
5.1.4 失能等级判定机构参差不齐 |
5.1.5 评估队伍建设不充分 |
5.2 失能等级评定维度优化 |
5.2.1 日常活动自理能力 |
5.2.2 感知能力 |
5.2.3 认知能力 |
5.2.4 疾病情况 |
5.3 构建失能等级评定指标体系 |
5.3.1 评定指标筛选 |
5.3.2 评定指标体系构建 |
5.4 统一认定标准的优势 |
5.4.1 失能等级划分更为清晰 |
5.4.2 便于照护服务的给予 |
5.4.3 促进长护基金平衡 |
5.4.4 助力长护险全国统筹 |
第六章 结论及启示 |
6.1 细分长护险失能等级认定对象 |
6.2 完善失能等级复核机制及社会化评定工作 |
6.3 建立对定点评估机构的监督体系和动态准入机制 |
6.4 建立等级认定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
6.5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老年性疾病(日本40岁以上65岁以下可申请护理需求的申请人罹患特定疾病) |
附录二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 |
附录三 中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拟三角T-余代数的Ore-扩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主要结果 |
1.3 预备知识 |
第二章 Hopf π-余代数的Ore-扩张 |
2.1 Ambiskew Hopf π-余代数 |
2.2 Hopf π-余代数的Ore-扩张的刻画 |
2.3 同构定理 |
第三章 拟三角T-余代数的Ore-扩张 |
3.1 Ambiskew T-余代数 |
3.2 拟三角T-余代数的Ore-扩张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与阿尔茨海默病髓海不足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及纳排标准 |
2 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收集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流程 |
3 统计方法 |
4 流程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重症肌无力的最小临床表现及其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症肌无力的预后评估和最小临床表现状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居住模式与健康状况对老年人长期照护意愿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CHARLS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回顾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2.1 概念界定 |
2.1.1 长期照护 |
2.1.2 居住模式 |
2.2 相关理论 |
2.2.1 家庭代际关系理论 |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3 研究假设 |
第三章 老年人的居住模式与健康状况 |
3.1 数据来源及相关变量解释 |
3.1.1 数据基本情况 |
3.1.2 相关变量解释 |
3.2 老年人的居住模式 |
3.2.1 居住模式复杂化、多元化 |
3.2.2 老年人的居住模式变化交互表 |
3.3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
3.3.1 ADL和 IADL健康分类情况 |
3.3.2 老年人生活辅助情况 |
3.4 老年人长期照护意愿非线性Logistic回归模型 |
3.4.1 非线性回归模型 |
3.4.2 回归结果 |
3.4.3 结果分析 |
第四章 老年人不同居住模式与健康状况下照料意愿实践走向 |
4.1 老年人“家本位”下的多元养老模式 |
4.2 老年人不同居住模式与健康状况下照料意愿的发展走向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5.1 总结 |
5.2 讨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物联网定位中的隐私保护与精确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的分析 |
2.1 物联网定位概述 |
2.1.1 相关术语 |
2.1.2 工作原理与分类 |
2.1.3 性能评价指标 |
2.2 物联网定位中隐私保护方案 |
2.2.1 隐私保护定位 |
2.2.2 抗串通攻击定位 |
2.2.3 隐私保护定位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
2.3 物联网定位中精确性方案 |
2.3.1 定位误差分析 |
2.3.2 低代价定位 |
2.3.3 精确性定位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效隐私保护定位方法 |
3.1 引言 |
3.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
3.2.1 场景与定位过程 |
3.2.2 相邻相减定位模型 |
3.2.3 问题描述 |
3.3 高效隐私保护定位算法EPPL |
3.3.1 基本思路 |
3.3.2 EPPL算法结构 |
3.3.3 EPPL算法描述 |
3.4 EPPL算法分析 |
3.4.1 精确性分析 |
3.4.2 正确性分析 |
3.4.3 隐私保护性分析 |
3.4.4 效率分析 |
3.5 仿真验证 |
3.5.1 仿真环境描述 |
3.5.2 仿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抗串通攻击的定位锚节点选择方法 |
4.1 引言 |
4.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
4.2.1 移动众包网络模型 |
4.2.2 参与者能力模型 |
4.2.3 攻击模型 |
4.2.4 问题描述 |
4.3 弹性参与者选择算法RPS |
4.3.1 基本思路 |
4.3.2 串通可能性计算 |
4.3.3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
4.3.4 RPS算法描述 |
4.4 RPS算法分析 |
4.4.1 正确性分析 |
4.4.2 最优性分析 |
4.5 仿真验证 |
4.5.1 仿真环境描述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精确位置区域估计方法 |
5.1 引言 |
5.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
5.2.1 网络模型 |
5.2.2 圆盘误差模型 |
5.2.3 问题描述 |
5.3 精确位置区域估计算法ALRE |
5.3.1 基本思路 |
5.3.2 基于圆盘误差的测距方法 |
5.3.3 位置区域计算 |
5.3.4 ALRE算法描述 |
5.4 ALRE算法分析 |
5.4.1 正确性分析 |
5.4.2 精确性分析 |
5.5 仿真验证 |
5.5.1 仿真环境描述 |
5.5.2 仿真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单锚节点定位的建模与应用方法 |
6.1 引言 |
6.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
6.2.1 场景与定位过程 |
6.2.2 单锚节点定位模型 |
6.2.3 问题描述 |
6.3 精确分布式定位算法ADL |
6.4 ADL算法分析 |
6.4.1 正确性分析 |
6.4.2 精确性分析 |
6.4.3 有效性分析 |
6.5 仿真验证 |
6.5.1 仿真环境描述 |
6.5.2 仿真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研究总结 |
7.2 三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广州地区ICU机械通气存活者及家属ICU后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四、研究方案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五、科研伦理 |
本章小结 |
第一部分 ICU机械通气存活者长期结局的调查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资料收集过程及质量控制 |
(五)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一)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二)主要结局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三)主要结局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四)主要结局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五)ICU机械通气存活者对设立ICU随访门诊的看法 |
四、讨论 |
(一)ICU机械通气存活者长期社会经济结局分析 |
(二)ICU机械通气存活者日常生活能力、创伤后应激障碍、生活质量的特点 |
(三)ICU机械通气存活者长期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
(四)ICU机械通气存活者对设立ICU随访门诊的看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部分 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ICU后综合征的纵向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资料收集过程 |
(五)质量控制 |
(六)数据录入及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数据收集情况 |
(二)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三)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社会支持的描述性分析 |
(四)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PICS的描述性分析 |
(五)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生活质量的描述性分析 |
(六)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PICS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七)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生活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
四、讨论 |
(一)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PICS特点及影响因素 |
(二)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生活质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三)纵向研究随访时间点的选择 |
(四)研究结果对ICU机械通气存活者持续康复管理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ICU机械通气存活者的家属不同时期ICU后综合征的纵向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资料收集 |
(五)质量控制 |
(六)数据录入及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数据收集情况 |
(二)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三)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日常生活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
(四)家属随访期间基本情况 |
(五)家属不同时期社会支持(PSSS)和照顾负担(ZBI)的描述性分析 |
(六)家属不同时期PICS-F的描述性分析 |
(七)家属不同时期生活质量的描述性分析 |
(八)家属不同时期PICS-F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
(九)家属不同时期生活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
四、讨论 |
(一)家属照护情况及社会经济结局分析 |
(二)家属不同时期PICS-F特点及影响因素 |
(三)家属不同时期生活质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四)研究结果对整体护理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一、主要结果与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ICU存活者及家属ICU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老人私密性自助类辅具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 |
1.3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课题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设计理论分析研究 |
2.1 关于老人医疗自助辅具的情感化设计 |
2.2 关于老年医疗自助辅具的产品语义分析 |
2.3 关于自我暴露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手持类生活医疗辅助器械概述与产品语义研究 |
3.1 医疗生活护理类辅具概述 |
3.2 手持类生活医疗辅助器械的发展现状 |
3.3 手持类生活医疗辅助器械的发展趋势分析 |
3.4 手持类生活医疗辅助器械的设计要点 |
4 老年便秘患者设计对象研究 |
4.1 老年便秘患者群体概述 |
4.2 老年便秘患者生理特征分析 |
4.3 老年便秘患者心理特征分析 |
4.4 老年便秘患者自我暴露研究分析 |
4.5 老年便秘患者日常生活及其护理需求分析 |
4.6 老年便秘患者诉求总结分析 |
5 基于自我暴露下的辅具产品设计方法 |
5.1 自我暴露视角下的辅具产品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
5.2 私密类老年医疗辅具设计流程及方法 |
5.3 老年通便自助产品设计原则推导 |
6 设计实践——以手持类医疗辅具助便产品为例 |
6.1 原则转化与概念创立 |
6.2 设计实例——沐知道肛肠清洗仪 |
6.3 用户测试——结构性访谈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A |
附件B 便秘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行为及问题调查 |
附件C 医护人员治疗便秘行为调查 |
(10)基于视频检测的多行人跟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关键技术分析 |
1.2.1 科学问题 |
1.2.2 跟踪框架 |
1.3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离线跟踪的研究现状 |
1.3.2 在线跟踪的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和创新点 |
1.4.1 组织结构 |
1.4.2 技术创新点 |
第二章 多目标跟踪基准 |
2.1 公开数据集 |
2.1.1 MOT15静态序列 |
2.1.2 MOT15动态序列 |
2.1.3 MOT15交叉验证 |
2.2 标注信息 |
2.2.1 标注准则 |
2.2.2 数据格式 |
2.2.3 地表实值 |
2.3 评价体系 |
2.3.1 评价指标 |
2.3.2 指标定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层轨迹关联的BMOT算法 |
3.1 离线跟踪算法 |
3.1.1 网络流 |
3.1.2 最大广义多团 |
3.2 改进的离线跟踪框架 |
3.2.1 分层关联框架 |
3.2.2 首层批处理数 |
3.2.3 次层批处理数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3.3.1 定量分析 |
3.3.2 定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马尔科夫决策链的OMOT算法 |
4.1 马尔科夫链算法 |
4.1.1 MDPs算法 |
4.1.2 状态转移策略 |
4.2 改进的在线跟踪框架 |
4.2.1 匹配条件优化 |
4.2.2 位置二次预测 |
4.2.3 目标管理优化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3.1 定量分析 |
4.3.2 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相对运动网络的OMOT算法 |
5.1 相对运动跟踪算法 |
5.1.1 相对运动网络 |
5.1.2 分配事件模型 |
5.1.3 损失函数模型 |
5.1.4 算法的流程框架 |
5.2 改进的在线跟踪框架 |
5.2.1 完善相似性度量 |
5.2.2 目标轨迹恢复算法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定量分析 |
5.3.2 定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DerL=adL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D]. 赵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中日韩三国长期护理保险中失能等级认定的比较研究[D]. 葛梦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拟三角T-余代数的Ore-扩张[D]. 李超.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4]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与阿尔茨海默病髓海不足证相关性研究[D]. 郭晨晨.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重症肌无力的最小临床表现及其定量分析[D]. 李杰. 山东大学, 2020(02)
- [6]居住模式与健康状况对老年人长期照护意愿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CHARLS数据[D]. 吴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物联网定位中的隐私保护与精确性研究[D]. 王光辉.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8]广州地区ICU机械通气存活者及家属ICU后综合征的相关研究[D]. 李荣华. 广州医科大学, 2019(07)
- [9]老人私密性自助类辅具产品设计研究[D]. 秦文锦.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基于视频检测的多行人跟踪技术研究[D]. 陈慧敏.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