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肥混施应注意哪些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21)在《不同有机物料对M9T337砧木生长及15N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于2020年6月至10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实验站防雨棚,以M9T337砧木为试材,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与不同粒径生物炭对M9T337砧木生长及土壤特性的影响、牛粪替代化肥配施生物炭和不同稳定性有机物料(秸秆、生物炭、牛粪)及其组合对M9T337砧木生长、土壤特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炭化温度(460℃、750℃)、不同粒径(小于1 mm、1-2 mm、大于2 mm)生物炭(B1-L:炭化温度460℃、粒径小于1 mm;B2-L:炭化温度460℃、粒径1-2 mm;B3-L:炭化温度460℃、粒径大于2 mm;B1-H:炭化温度750℃、粒径小于1 mm;B2-H:炭化温度750℃、粒径1-2 mm;B3-H:炭化温度750℃、粒径大于2mm)对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随着生物炭粒径的减小及炭化温度的降低,M9T337植株的地上部鲜重、株高、茎粗以及叶面积逐渐增加,以B1-L处理最高,其次为B2-L处理。M9T337植株总根长、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尖数及根系活力均以B2-L处理最优,分别为CK的1.64、1.73、2.22、1.44、1.26倍。生物炭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改良效果与粒径呈正相关,以B3-L处理容重最小、总孔隙度最高;土壤含水量、电导率与粒径呈负相关,以B1-L处理最优。粒径大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差异不显着,温度为460℃的生物炭更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与对照相比增幅为4.08%~13.61%。土壤硝态氮含量与生物炭粒径呈正相关,土壤铵态氮含量与生物炭粒径呈负相关。B2-L处理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最高,分别为CK的3.45、3.03、1.32倍。可见,粒径1-2mm、炭化温度为460℃的生物炭最有利于M9T337砧木生长和土壤质量提升。2.等氮投入条件下,研究了牛粪(F)替代25%、50%氮素,并配施生物炭(B)(分别用25F、25FB、50F、50FB表示,以不施牛粪及生物炭为对照)对M9T337砧木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15N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牛粪替代50%氮素处理植株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株高、茎粗及叶面积较优,较对照分别增加了40.02%~43.67%、50.12%~67.06%、20.18%~24.91%、13.46%~15.00%、11.95%~12.09%;50FB处理植株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系体积、总根尖数和根系活力均达到最优,分别为对照的1.80、1.56、2.22、1.29、1.22倍。50FB处理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及EC最优,25FB处理土壤容重最低。与对照相比,牛粪替代50%氮素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矿化氮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均为最高。牛粪替代显着增加了植株全氮量、15N吸收量、15N利用率及15N残留率,降低了15N损失率,50FB处理各指标均为最优,分别为CK的1.52、2.42、2.17、1.57、0.85倍。综上,牛粪替代50%氮素并配施生物炭对M9T337砧木生长、土壤结构改良及15N吸收利用最高。3.不同稳定性有机物料及组合施用(秸秆、生物炭、牛粪、1/2秸秆+1/2生物炭、1/2秸秆+1/2牛粪、1/2牛粪+1/2生物炭、1/3秸秆+1/3牛粪+1/3生物炭,分别用S、B、F、SB、SF、FB、SFB表示)对M9T337砧木生长、土壤特性及15N吸收利用的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有机物料均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其中SFB处理植株鲜重、株高、茎粗、叶面积、根系活力均最高,分别为CK的1.56、1.26、1.27、1.52、1.20倍,单独施用生物炭的处理最低。施用有机物料处理土壤容重降低了2.14%~20.71%,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了2.41%~23.54%,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4.64%~72.93%;配施生物炭的处理土壤容重降幅较大、总孔隙度较高,其中SFB处理土壤容重(1.11g·cm-3)最低,孔隙度(58.11%)及含水量(30.63%)均最高。施用有机物料处理土壤矿化氮含量高于CK处理,处理120 d时SFB处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最高,分别为CK的1.81和1.07倍。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以SFB处理最高。与对照相比,施用有机物料显着提高了植株全氮量和15N吸收量,提高了15N利用率、残留率,降低了15N损失率;其中SFB处理15N利用率(15.21%)和15N残留率(25.46%)最高,15N损失率(59.33%)最低。可见,不同稳定性有机物料均能促进M9T337砧木生长,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15N吸收利用率,其中牛粪、秸秆、生物炭混施的处理(SFB处理)效果最好。
白玉婷[2](2020)在《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割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割草地作为牲畜所需饲料的储备仓库,在解决草畜季节不平衡、确保家畜安全越冬及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长年割草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养分的输入与输出失衡,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草地生产力严重下降。本研究于2014年-2017年依托内蒙古呼伦贝尔羊草割草地的施肥控制实验平台,以植物种群、功能群、群落和土壤为研究对象,从植物功能性状、种群、功能群到群落各个组织层次,结合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学的多个指标,进行多角度综合系统的研究,阐释羊草割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对不同改良措施的响应特点及变化规律,探讨退化割草地生态恢复过程和恢复途径,从而为退化割草地的改良和恢复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及政策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株高是切根+化肥改良措施下羊草的敏感性状,切根+高浓度化肥改良措施可以增加羊草株高和茎长,茎长成为羊草株高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试验年份增加,切根+中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对羊草株高、羊草茎长和茎干重增长效果逐年凸显。2.切根+高浓度化肥和切根+中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有利于羊草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增加。多年生根茎禾草功能群重要值随着切根+化肥浓度增加而增大,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也逐渐增加,杂类草功能群生物量占比下降。3.随着试验年份的增加,不同改良措施下群落丰富度逐年降低。切根+高浓度化肥改良措施群落生物量最高。切根+中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更有利于提升植物群落相对饲用价值。4.不同改良措施下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逐年增加,且切根+高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更有利于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增加。切根+中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下土壤0-10cm全碳和全氮含量最高。5.羊草种群、植物群落和土壤的化学计量比均显示羊草割草地植物生长受氮抑制。切根+化肥和切根+有机肥改良措施可分别从短期、长期改善氮抑制程度。6.羊草割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切根+高浓度化肥改良措施对羊草割草地短期植被恢复有利,切根+中浓度有机肥改良措施对羊草割草地长期植被恢复有利。建群种羊草数量特征决定群落功能,解决土壤氮限制是植被恢复的关键。
张馨予[3](2019)在《不同种类的肥料与配比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茶园施肥是一项重要的茶树栽培措施,近几年来出现了许多施肥不当造成土壤问题的情况。为了探索解决茶园施肥过量、肥料种类过多等问题,本论文选取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江苏博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茶园基地,设置了 9个施肥结构处理,对不同种类的肥料与肥料用量及其施用时间进行了筛选,包括空白对照(ck1)、单施豆饼肥(ck2)、翠京元内生菌根菌剂(处理1)、翠京元液体菌剂(处理2-1)、两种翠京元菌根菌剂混施(处理2-2)、德菲特叶面肥(处理3、处理4)、生物质叶面肥(处理5、处理6)。通过两种菌根菌剂与CK1,CK2的比较,两种叶面肥与CK1的比较,并检测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变化、茶树的生长生理指标和茶叶的品质指标来选出较合适的肥料种类及配比。本论文后期选择酮戊二酸模拟生物质叶面肥(配置50 mg·L-1和80 mg·L-1两个浓度,0 mg·L-1为对照),通过茶树的生长生理指标、光合特性指标和品质指标,探索较合适的叶面肥喷施浓度。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不同种类的肥料与配比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两种菌根菌剂混施能明显的提高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单施豆饼肥对速效钾含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夏季为2.183g·kg-1,秋季为0.92 g·kg-1。两种内生菌根菌剂混施可以增加土壤中全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单施液体菌根菌剂能明显降低夏秋两季的土壤pH值。单施豆饼肥和喷施一次生物质叶面肥均提高土壤的ph。采茶前喷施两次生物质叶面肥能更有效的提高土壤中全氮的含量。(2)不同种类的肥料与配比对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喷施生物质叶面肥能提高茶叶的叶绿素含量。夏季和秋季施用内生菌根菌剂后的第三片叶重要明显的低于空白对照CK1。过高浓度的喷施生物质叶面肥反而会抑制新梢的生长。施用菌根菌剂对于增大第三片平均叶面积的效果要低于CK1。两种菌根菌剂混施后茶叶水浸出物的含量高于CK2,并且可以提高夏茶茶多酚的含量。喷施德菲特叶面肥可以提高秋茶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1.43%和1.32%。夏茶咖啡碱含量高于秋茶。喷施两次生物质叶面肥对儿茶素总量的提高有明显作用,分别为8.43%、13.58%。(3)生物质叶面肥对茶树生长的影响0 mg·L-1、50 mg·L-1和80 mg·L-1三个浓度的处理对芽长的影响无明显差异,第三周和第四周时,浓度为50 mg·L-1对新梢增长的效果最好,为16.732mm、16.999mm。浓度为80mg·L-1的处理对叶面积的增大效果最好,为725.31mm2。三个浓度处理下的蒸腾速率9:30、10:30两个时间点增长的最快,其中浓度为50 mg·L-1的蒸腾速率最高,达到0.614 g·m-1·-1。9:30~13:30五个时间点浓度为50 mg·L-1处理下的净光合速率始终高于空白对照和80 mg·L-1浓度,为1.5707μmol·m·s-1。浓度为50 mg·L-1和80 mg·L-1的两个处理对胞间CO2浓度的影响较小。浓度为50 mg·L-1对气孔导度的影响最大。(4)生物质叶面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在第三周浓度为80 mg·L-1的处理水浸出物最高,为49.75%。第二周浓度为50 mg·L-1的处理对增加氨基酸的含量效果最好。第一周喷施浓度为80 mg·L-1时,茶多酚含量最低,为11.40%,降幅约为31.86%,第二周喷施80 mg·L-1浓度使茶多酚含量增加,为14.18%。咖啡碱在三周内的含量呈现一个整体下降的趋势。对于儿茶素含量,喷施50 mg·L-1浓度会提高其水平,而高浓度的喷施则使其降低。
张佳玉[4](2019)在《石灰和蔗叶炭对琼北蔗区砖红壤酸化改良效果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海南琼北蔗区土壤养分调查,明确该地区蔗地砖红壤酸化严重是影响甘蔗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针对这一问题,首先通过对蔗区酸化砖红壤进行石灰改良的土壤培养试验,以确定石灰合理施用量区间。然后,在区间范围内设置几个不同用量石灰处理,并通过田间试验,对土壤酸化改良效果和甘蔗生长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明确石灰改良田间适宜施用量。同时,还利用甘蔗收获后废弃的蔗叶制备成生物炭,设置盆栽试验,对蔗叶炭和石灰改良海南琼北蔗区酸化土壤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对海南琼北蔗区土壤养分调查发现:琼北蔗区蔗地土壤绝大多数为质地粘重酸化严重的砖红壤,平均pH值仅为4.43,所有砖红壤样品pH值都在4.8以下,均为酸性或强酸性土壤,其中pH值小于4.5的强酸性土壤占63.6%,要提升甘蔗产量和蔗糖分,需要及时施用改良剂对土壤进行酸化改良。此外,土壤碱解氮水平普遍偏高,88.4%的土壤碱解氮为高含量水平,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则变异较大,后期施肥需要注意减少氮肥用量,并根据土壤速效磷、钾状况进行合理平衡配施。2、施用石灰可以显着提高土壤pH值,且石灰施用量与土壤pH呈极显着正相关。将pH值为4.4的砖红壤调节至基本适宜甘蔗生长的5.5-6.5之间,需要施用1.5-3 g/kg比例的石灰,相当于每亩施用220-440 kg的石灰。此外,石灰施用会对土壤中多种养分有效性产生影响。其中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及交换性钙、镁含量会随着石灰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而铁、锰、铜和锌等金属微量元素含量则会降低。同时,酸性土壤中对甘蔗有着毒害作用的交换性铝的含量也会随着石灰施用量增加而大幅降低。3、田间通过翻施石灰可迅速在短期内提高土壤pH值,但对土壤酸化改良的效果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弱化,需要持续施用才能维持对土壤酸化改良效果。此外,石灰施用还对甘蔗生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部分处理在分蘖期和茎伸长期甘蔗叶片氮、磷元素和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同时,石灰施用也显着提高了甘蔗产量和蔗糖分,其中石灰施用量为366.7 kg/亩时,增产增糖效果最好,产量相对于对照提高20%,蔗糖分增加0.73个百分点。4、施用蔗叶炭可显着提高酸性土壤pH值,有效降低土壤交换性铝的含量,但其改良效果明显弱于单施石灰处理,而两种改良剂混合施用情况下,对土壤酸化改良效果可以叠加。此外,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提升作用,蔗叶炭则明显优于石灰。蔗叶炭施用可显着提升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施用石灰和蔗叶炭的处理均显着提高蔗苗生物量,其中蔗叶炭和石灰混合处理对于蔗苗生物量的提升最为明显,相对对照增加29.4%。两种改良剂混合施用,可综合石灰和生物炭各自的优点,对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要优于仅施用其中一种改良剂的用量的效果。
王磊[5](2018)在《鸡粪沼液部分替代化肥用于无土栽培营养液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量产生的动物排泄物对环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厌氧消化成为资源化利用排泄物的重要方式,这也产生了大量的沼液。鸡粪沼液富含植物所需养分,是主要的沼液之一,但有关鸡粪沼液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有效利用鸡粪沼液,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首先对鸡粪沼液进行成分分析;然后以鸡粪沼液和化肥为原料进行生菜水培实验,来评估鸡粪沼液在生菜水培生产中替代化肥的可行性及对生莱生长、品质、重金属含量和经济、生态的影响;最后进行鸡粪沼液营养液在基质培上的应用试验,来评估鸡粪沼液营养液在蔬菜基质培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完成了鸡粪沼液理化性状与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与Hoagland营养液中养分比例比较,鸡粪沼液中含有丰富的N(4001.30 mg·L-1)和K(3625.00 mg.L-1)元素,但P、Ca和Mg元素含量相对较少;沼液中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肥料标准的限制;沼液理化性状在短期内稳定。说明鸡粪沼液能够作为液体肥来使用。2.研究了鸡粪沼液替代化肥对水培生菜的影响。与对照(1/2浓度Hoagland营养液)相比,鸡粪沼液能够部分替代化肥(替代50%)用于生菜水培。鸡粪沼液的加入不会对生菜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能够促进根系生长,显着提高其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降低硝酸盐含量。虽然,与对照相比,施用沼液后重金属含量有所提高,但仍在安全范围内。此外,鸡粪沼液的应用能够使生菜水培的生产成本降低25%、能耗降低42%,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41%。因此,鸡粪沼液可以在生菜水培中部分替代化肥使用,而其关键在于控制合理的EC值和补充沼液中缺乏的养分。3.研究了鸡粪沼液营养液在蔬菜基质培上的应用。结果表明:鸡粪沼液营养液(1.3%沼液+1/4浓度Hoagland营养液)基质培生菜、油麦菜、茼蒿、不结球白菜、菠菜和番茄不会对其生长和品质造成不良影响,但黄瓜产量有所降低。因此,沼液能够部分替代化肥作为生菜、油麦菜、茼蒿、不结球白菜、菠菜、黄瓜和番茄基质培的营养液,能够满足叶菜和番茄等作物的养分需求。
华飞雯[6](2017)在《化肥、农药如何混搭使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农药、化肥品种的逐年增多,在生产中常同时搭配使用。科学合理地混用能起到省工、提效的作用,而盲目地混搭使用不仅会降低效果,甚至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混搭使用时必须注意哪些方面。1.农药与农药混合农药与农药混合是个较复杂的问题,并非所有的农药都能混合,在混合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酸碱度是影响各组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碱性条件下,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醋类杀虫剂、福美双、代
华飞雯[7](2016)在《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如何混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农药、化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的逐年增多,在生产中常有同时搭配使用的可能。科学合理地混搭使用能起到节省用工,提高工效、肥效与药效的作用;而盲目地混搭使用不仅会降低效果,甚至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下面,我们来看看科学合理混搭时必须注意些什么。一、农药与农药混合农药与农药混合是个较复杂的问题,并非所有的农药都能混合,在混合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酸碱度是影响各组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碱性条件下,氨基甲酸酯、
焉莉[8](2016)在《不同施肥管理对东北玉米连作地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索保证作物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面源污染相协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迫切要求。优化施肥管理不仅可以保证产量、增加收益,同时可以实现肥料增效和保护环境的目的。不同施肥管理对作物产量及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为了了解不同施肥管理对作物的施肥效果及面源环境污染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明确不同施肥管理对氨挥发、氮、磷径流和淋溶流失、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等面源污染的影响,在东北黑土玉米连作体系下,通过1年(2014)室外氨挥发模拟试验及室内培养试验、2年(2013-2014)的室外自然降雨条件下土槽模拟试验、6年(2004-2009)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6种不同施肥模式即不施肥(CK)、农民习惯施肥(F)、测土配方施肥(S)、秸秆还田施肥(R)、有机肥化肥混施(M)及新型肥料控释肥料(C)对玉米产量、肥料利用率和面源污染的影响规律;并利用生命周期模型评价不同施肥模式对环境污染的总体影响,以期寻找并建立以稳产、增效、环境友好为目的的优化施肥模式,为解决东北地区黑土地玉米生产上的面源污染风险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2014年室外监测模拟不同施肥管理对氨挥发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气候及土壤条件下,施肥量相同时,农民习惯处理氨挥发累积量最高,达到26.1 kg N/hm2。秸秆还田处理和控释肥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基本持平,分别为24.24 kg N/hm2和23.88 kg N/hm2,与农民习惯相比分别降低了7.1%和8.5%。有机肥处理氨挥发总量为21.7 kg N/hm2,比农民习惯降低了16.9%,CK处理不含有氮肥,挥发量最少为8.48 kg N/hm2。通过室内培养试验证明了土壤湿度及环境温度对氨挥发影响显着;当环境温度较低土壤湿度不高时,缓控释肥施肥管理可显着降低氨挥发量。与农民习惯相比,秸秆还田施肥、控释肥及有机肥处理都可保证作物产量并减少进入环境中氨挥发量。2.丰水年(2013)室外监测模拟不同施肥管理对氮、磷流失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可以降低6%-10%的径流产沙量;泥沙中携带的氮流失总量是径流水体中流失总量的7倍,泥沙携带磷流失总量是径流水体的16倍。不同施肥管理在整个生育期泥沙、径流水及淋溶水向水体迁移的氮总负荷量顺序为农民习惯>有机肥化肥混施>秸秆还田施肥>测土配方施肥,他们的氮总流失负荷分别为:18.27 kg/hm2,15.79 kg/hm2,15.13 kg/hm2和14.24 kg/hm2;肥料流失率分别为2.64%,1.61%,1.60%和1.16%。不同施肥管理的磷流失总负荷量顺序为有机肥化肥混施>不施肥>农民习惯>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施肥,他们的磷总流失负荷分别为:3.61 kg/hm2,3.21 kg/hm2,3.17 kg/hm2,2.94 kg/hm2和2.70 kg/hm2;水土流失是造成磷流失的最主要原因。各施肥管理的径流、淋溶水样中氮、磷浓度均超过地表水Ⅳ级标准。溶解态氮(DN)都是氮素地表径流、淋溶损失的主要形态;磷主要以颗粒物形式存在。在丰水年测土配方施肥管理可保证产量的同时,降低氮磷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3.干旱年(2014)室外监测模拟不同施肥模式对氮、磷流失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年在整个生育期因降雨量少故无水土流失现象,不同施肥管理通过径流及淋溶水向水体迁移的氮总负荷量顺序为农民习惯>秸秆还田施肥>有机肥化肥混施>缓控释肥,他们的氮总流失负荷分别为:3.46 kg/hm2,3.29 kg/hm2,2.85 kg/hm2和2.21 kg/hm2;肥料流失率分别为0.97%,0.90%,0.71%和0.45%。不同施肥管理的总磷流失负荷的顺序为秸秆还田施肥>有机肥化肥混施>农民习惯>缓控释肥>不施肥,他们的磷总流失负荷分别为:51.45 g/hm2,33.87 g/hm2,33.57 g/hm2,25.83g/hm2和9.47 g/hm2;与丰水年份相比,各施肥管理的氮磷流失负荷均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没有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各施肥管理径流淋溶氮磷浓度均超标,氮素形态主要以溶解态氮流失为主约占总氮的80-90%,其中尤以有机氮和硝态氮为主要成分;磷素形态主要以颗粒态磷流失为主,在可溶性磷中无机磷为主要成分,约占总磷的10-30%。在干旱年缓控施肥管理可保证产量的同时,降低氮、磷流失,显着提高肥料利用率。4.东北黑土区玉米连作体系中连续6年田间试验中,不同施肥管理对作物产量、氮吸收量、土壤中硝态氮累积及土壤作物系统氮平衡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相比,测土减氮施肥管理氮肥利用率提高37.9%,平均年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16.2 kg/hm2,6年共减少土壤无机氮残留19.6%,降低氮损失47.4%,减少氮盈余43.4%;减氮并施用缓控释肥模式氮肥利用率提高了50%以上,年均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累积27.2 kg/hm2,6年共减少土壤无机氮残留32.8%,降低氮损失75.3%,减少氮盈余69.3%.减氮施肥管理和缓控释肥管理均对作物产量没有明显影响。5.氮损失估算模型和生命周期分析法对在东北黑土区玉米连作体系中连续6年田间试验中不同施肥管理评价结果表明在氮损失估算模型中,优化施肥管理与农民习惯施肥管理相比可降低降低氨挥发、氧化亚氮释放、氮淋溶和氮径流17.6%,33.7%,44.4%和37.7%。优化减氮施肥管理在连续6年中总氮损失降低了220.4kg/hm2。每生产1吨玉米,优化施肥管理与农民习惯施肥管理相比分别降低能源消耗、温室效应、富营养化及酸化潜力26.2%,22.8%,32.6%和30.2%。因此优化施肥管理即可保证产量,同时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是一种绿色环保型施肥管理模式。
涂广平[9](2016)在《木霉菌颗粒剂TCF和种衣剂XDS防治玉米几种土传病害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明确了木霉颗粒剂与复合肥在苗期盆栽中防治玉米主要土传病害的最佳比例是3:4,此比例既对苗期茎腐病防效最佳且对玉米苗期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本研究还明确了木霉菌颗粒剂在田间的适宜施用量为3-5 g,此用量生产成本低,对病害防治效果较好。在全国各玉米产区比较了两种木霉菌颗粒剂TCF-1和TCF-2对玉米几种土传病害和虫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TCF-1颗粒剂对玉米茎腐病防效为30%-100%,平均防效60%以上;对纹枯病的防效为14.6%-100%,平均防效53%以上;对穗腐病的防效为9.4%-68.1%,平均防效42%以上;对玉米螟的防效为10.2%-55.4%,平均防效33%以上;增产率为-1.33%-16.1%,平均增产7.2%以上。TCF-1颗粒剂对茎腐病、纹枯病和穗腐病的平均防治效果比TCF-2颗粒剂要高20%左右,平均增产率比TCF-2颗粒剂高1.7%。此外,本文开发出一种防治玉米主要土传病虫害的高效低毒种衣剂XDS,该种衣剂以毒死蜱、辛硫磷和井冈霉素等杀虫剂、杀菌剂为主要活性成分,另加成膜剂制成。本研究以各地区市售种衣剂为对照,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结合人工接种病原菌,XDS种衣剂处理的出苗率、株高、根长、鲜重、干重等生理指标均高于对照,苗期盆栽试验对茎腐病防效达65%,成株期盆栽试验对茎腐病防效高达81%。在全国十余个综合试验站示范结果表明,XDS种衣剂对茎腐病平均防效达41.2%以上,最高达68%,显着高于当地种衣剂平均防效的23.1%,XDS种衣剂对纹枯病的平均防效达59%以上,最高达79%,显着高于当地种衣剂平均防效的22%,平均增产率达10%以上,高于当地种衣剂增产率的7.9%。对XDS种衣剂的配方改进结果表明,将烯唑醇和芸苔素内酯加入XDS种衣剂后,对镰刀菌和腐霉菌的抑制效果未呈现显着增加,但XDS种衣剂加入芸苔素内酯后对玉米苗期生长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对苗期茎腐病的防效也比单独使用XDS种衣剂提高了8.6%。
白岗栓,邹超煜,宋日权,韩绥平[10](2015)在《陕北丘陵沟壑区“山地苹果”园保水剂应用技术》文中指出保水剂是继农药、化肥、地膜之后最易被广大农业生产者接受的第四个农用化学合成产品。保水剂在土壤中能够吸收、保存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水分,且吸收、保存的水分可缓慢释放于土壤中,供作物吸收利用。保水剂无毒、无残留、无污染[1-12],在果树生产中可拌土育苗,提高出苗率;可蘸根保湿,减少苗木运输中的水分散失;也可施于定值穴,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保水剂混施于果园,不但可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水分[13],
二、化肥混施应注意哪些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肥混施应注意哪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有机物料对M9T337砧木生长及15N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苹果园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 有机物料研究现状 |
1.3 有机物料的应用效果 |
1.3.1 传统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1.3.2 粪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
1.3.3 秸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
1.3.4 生物炭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材与处理 |
2.1.1 不同温度与不同粒径生物炭对M9T337 砧木生长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
2.1.2 不同比例牛粪替代配施生物炭对M9T337 砧木生长及~(15)N吸收利用的影响 |
2.1.3 不同稳定性有机物料对M9T337 砧木生长及~(15)N吸收利用的影响 |
2.2 测定方法 |
2.2.1 植株生长指标、根系形态及根系活力 |
2.2.2 土壤理化性质 |
2.2.3 土壤微生物及酶类 |
2.2.4 植株器官全氮及~(15)N丰度分析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温度与不同粒径生物炭对M9T337 砧木生长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
3.1.1 根系形态指标 |
3.1.2 M9T337 砧木生物量 |
3.1.3 土壤理化性质 |
3.1.4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 |
3.2 不同比例牛粪替代配施生物炭对 M9T337 砧木生长及~(15)N 吸收利用的影响 |
3.2.1 根系形态指标 |
3.2.2 M9T337 砧木生物量 |
3.2.3 土壤理化性质 |
3.2.4 土壤酶活性 |
3.2.5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 |
3.2.6 植株全氮量及~(15)N 吸收利用率 |
3.3 不同稳定性有机物料对M9T337 砧木生长及~(15)N吸收利用的影响 |
3.3.1 植株根系形态指标 |
3.3.2 M9T337 砧木生物量 |
3.3.3 土壤理化性质 |
3.3.4 土壤酶活性 |
3.3.5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 |
3.3.6 植株全氮量及~(15)N吸收利用率 |
4 讨论 |
4.1 不同炭化温度及粒径的生物炭对苹果砧木M9T337 生长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
4.2 牛粪替代化肥配施生物炭对土壤特性、M9T337 砧木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
4.3 牛粪、秸秆、生物炭对土壤特性、M9T337 砧木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割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草地切根改良研究 |
1.2.2 施肥对草地的影响 |
1.2.2.1 施肥对羊草的影响 |
1.2.2.2 施肥对种群的影响 |
1.2.2.3 施肥对功能群的影响 |
1.2.2.4 施肥对群落的影响 |
1.2.2.5 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2.2.6 施肥对植物营养元素和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特征 |
2.1.3 土壤特性 |
2.1.4 植被组成 |
2.2 试验设计 |
2.3 研究方法 |
2.3.1 羊草功能性状 |
2.3.2 植物种群特征 |
2.3.3 植物功能群特征 |
2.3.3.1 功能群丰富度 |
2.3.3.2 功能群重要值 |
2.3.4 植物群落特征 |
2.3.4.1 物种丰富度 |
2.3.4.2 地上生物量 |
2.3.4.3 地下生物量 |
2.3.5 植物营养元素 |
2.3.6 植物群落营养品质 |
2.3.7 土壤理化性质 |
2.3.7.1 土壤容重 |
2.3.7.2 土壤养分 |
2.3.8 不同改良措施的综合评价 |
2.4 统计方法 |
2.4.1 单因素方差分析 |
2.4.2 相关分析 |
2.4.3 主成分分析 |
2.4.4 因子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功能性状的影响 |
3.1.1 羊草株高 |
3.1.2 羊草茎性状 |
3.1.3 羊草叶性状 |
3.1.4 可塑性指数 |
3.2 不同改良措施对主要植物种群特征的影响 |
3.2.1 高度 |
3.2.2 密度 |
3.2.3 地上生物量 |
3.2.4 生物量比例 |
3.3 不同改良措施对植物功能群特征的影响 |
3.3.1 丰富度 |
3.3.2 重要值 |
3.3.3 生物量比例 |
3.4 不同改良措施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
3.4.1 物种丰富度 |
3.4.2 群落生物量 |
3.4.2.1 地上和地下生物量 |
3.4.2.2 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值 |
3.4.3 群落营养品质 |
3.4.3.1 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 |
3.4.3.2 粗蛋白 |
3.4.3.3 相对饲用价值 |
3.5 不同改良措施对植被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
3.5.1 羊草营养元素 |
3.5.2 羊草种群化学计量学特征 |
3.5.3 群落营养元素 |
3.5.4 群落化学计量学特征 |
3.6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特征的影响 |
3.6.1 土壤容重对比 |
3.6.2 土壤全量养分 |
3.6.3 土壤速效养分 |
3.6.4 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 |
3.7 不同改良措施的综合评价 |
3.7.1 基于羊草的综合评价 |
3.7.2 基于植物群落与土壤养分的综合评价 |
3.7.3 最优处理筛选 |
4 讨论 |
4.1 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功能性状的影响 |
4.2 不同改良措施对主要种群特征的影响 |
4.3 不同改良措施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
4.3.1 功能群特征 |
4.3.2 群落物种丰富度 |
4.3.3 群落生物量 |
4.3.4 群落营养品质 |
4.4 不同改良措施对群落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
4.4.1 羊草营养元素及化学计量学特征 |
4.4.2 群落营养元素及化学计量学特征 |
4.5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特征的影响 |
4.5.1 土壤养分 |
4.5.2 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 |
4.6 不同改良措施的综合评价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不同种类的肥料与配比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茶树栽培茶园的施肥概况、施肥原则和要求 |
1.2 茶园常用的肥料种类和作用 |
1.2.1 化学肥料 |
1.2.2 有机肥料 |
1.2.3 微生物肥料 |
1.3 茶园施肥结构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4 土壤养分影响茶叶品质 |
1.5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6 研究目标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施肥模式对夏茶和秋茶土壤养分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区概况 |
2.1.2 试验材料及处理 |
2.1.3 试验试剂 |
2.1.4 试验仪器 |
2.1.5 试验指标测定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施肥模式对夏茶和秋茶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
3.1 不同施肥模式对夏秋茶茶树生长的影响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1.1 研究区概况 |
3.1.1.2 试验材料及处理 |
3.1.1.3 试验试剂 |
3.1.1.4 试验仪器 |
3.1.1.5 试验指标测定 |
3.1.2 数据分析 |
3.1.3 结果与分析 |
3.2 不同施肥模式对夏秋茶茶叶品质的影响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数据分析 |
3.2.3 结果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生物质炭肥对茶树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4.1 生物质炭肥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数据分析 |
4.1.3 结果与分析 |
4.2 生物质炭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数据分析 |
4.2.3 结果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石灰和蔗叶炭对琼北蔗区砖红壤酸化改良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蔗区土壤酸化现状 |
1.2 土壤酸化原因 |
1.2.1 酸雨(大气污染)与淋溶作用 |
1.2.2 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大量施用) |
1.3 土壤酸化危害及其对甘蔗生产的影响 |
1.4 土壤酸化改良和调控的主要措施 |
1.4.1 化学改良 |
1.4.2 有机物料改良 |
1.4.3 生物炭改良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海南琼北蔗区土壤PH值及基础养分状况调查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土壤取样地点信息 |
2.2.2 取样方法和样品处理 |
2.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2.4 土壤pH值和基础养分含量分级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海南琼北蔗区土壤pH值状况 |
2.3.2 蔗区土壤有机质和基础养分 |
2.4 讨论 |
3 不同石灰施用量对砖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石灰施用量对砖红壤pH值的影响 |
3.3.2 不同石灰施用量对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影响 |
3.3.3 不同石灰施用量对交换性钙、镁含量的影响 |
3.3.4 不同石灰施用量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3.3.5 不同石灰施用量对土壤交换性铝含量的影响 |
3.4 讨论 |
4 不同石灰施用量对蔗地田间土壤PH值和甘蔗生长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施用石灰蔗园砖红壤pH值的动态变化 |
4.3.2 施用石灰对甘蔗前期出苗率和分蘖率的影响 |
4.3.3 石灰施用对甘蔗叶片主要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4.3.4 不同石灰施用量对甘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5 施用石灰对甘蔗糖分的影响 |
4.3.6 施用石灰对甘蔗产量相关性状影响 |
4.4 讨论 |
4.4.1 施用石灰有效提高蔗地砖红壤pH值 |
4.4.2 石灰施用可以影响甘蔗叶片养分吸收和叶绿素含量 |
4.4.3 石灰施用促进甘蔗蔗糖分和产量提高 |
5 生物炭和石灰施用对砖红壤理化性质和甘蔗苗期生长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2 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石灰和蔗叶炭施用对土壤pH值影响 |
5.3.2 石灰和蔗叶炭施用对土壤交换性铝的影响 |
5.3.3 石灰和蔗叶炭施用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5.3.4 石灰和蔗叶炭施用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5.3.5 石灰和蔗叶炭施用对甘蔗苗期生长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蔗叶炭和石灰施用显着提高土壤pH值 |
5.4.2 蔗叶炭和石灰施用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5.4.3 蔗叶炭和石灰施用促进甘蔗苗期生长 |
6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土壤分析 |
1. 土壤有机质 |
2. 土壤碱解氮 |
3. 土壤有效磷 |
4. 土壤速效钾 |
5. 土壤交换性钙、镁 |
6. 土壤有效铁、锌、铜、锰 |
7. 土壤交换性铝 |
附录二 植物分析 |
1. 植物全氮 |
2. 植物全磷 |
3. 植物全钾 |
4. 消煮液的制备(H_2SO_4—H_2O_2法) |
5. 试剂配制 |
致谢 |
(5)鸡粪沼液部分替代化肥用于无土栽培营养液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沼液的产生和现状 |
2 沼液的肥效价值 |
2.1 氮循环 |
2.2 碳循环 |
2.3 磷和钾 |
3 沼液对土壤的影响 |
3.1 改善土壤肥力 |
3.2 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 |
4 沼液在栽培上的应用 |
4.1 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4.2 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5 沼液的安全性研究 |
5.1 重金属 |
5.2 病原体 |
5.3 水污染 |
6 沼液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二章 鸡粪沼液理化性状与稳定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沼液理化性状 |
2.2 沼液稳定性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鸡粪沼液部分替代化肥水培生菜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水培试验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经济与生态效益分析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营养液处理对生菜生物量和形态的影响 |
2.2 不同营养液处理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
2.3 不同营养液处理对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2.4 不同营养液处理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
2.5 不同营养液对水培生菜影响的综合分析 |
2.6 不同营养液处理对生菜叶片与根系金属含量的影响 |
2.7 不同营养液处理对经济和生态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鸡粪沼液营养液在蔬菜基质培上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基质培试验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鸡粪沼液营养液对基质培生菜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
2.2 鸡粪沼液营养液对基质培油麦菜生长的影响 |
2.3 鸡粪沼液营养液对基质培茼蒿生长的影响 |
2.4 鸡粪沼液营养液对基质培不结球白菜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
2.5 鸡粪沼液营养液对基质培菠菜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
2.6 鸡粪沼液营养液对基质培黄瓜果实与产量的影响 |
2.7 鸡粪沼液营养液对基质培番茄果实与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授权的发明专利 |
致谢 |
(6)化肥、农药如何混搭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农药与农药混合 |
2. 化肥与化肥混合 |
3. 农药与化肥混合 |
4. 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农药与其他农药、化肥混合 |
5. 混合用水 |
(7)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如何混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药与农药混合 |
二、化肥与化肥混合 |
三、农药与化肥混合 |
四、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农药、化肥混合 |
五、混合用水 |
(8)不同施肥管理对东北玉米连作地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农田氨挥发研究 |
1.2.2 农田旱地氮磷流失研究 |
1.2.3 土壤-作物系统硝态氮累积及氮平衡研究 |
1.2.4 生命周期法分析在面源污染中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氨挥发的影响 |
2.1 室外模拟不同施肥处理对氨挥发的影响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讨论与结论 |
2.2 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温度、湿度对氨挥发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氮磷流失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区概况 |
3.2.2 试验方法 |
3.2.3 试验设计与玉米管理 |
3.2.4 试验区气候背景 |
3.2.5 水样采集及测定方法 |
3.2.6 数据计算及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丰水年(2013)不同施肥处理的施肥效果及环境效应 |
3.3.2 干旱年(2014)不同施肥处理的施肥效果和环境效应 |
3.4 小结 |
第4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作物系统氮素盈余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设计 |
4.1.2 试验地气候背景 |
4.1.3 土壤样品分析 |
4.1.4 计算及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产量和氮吸收 |
4.2.2 土壤中硝态氮累积 |
4.2.3 土壤作物系统氮素盈余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5章 基于LCA分析不同施肥模式对环境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设计 |
5.1.2 试验地气候背景 |
5.1.3 计算方法 |
5.1.4 生命周期评价法 |
5.2 结果 |
5.2.1 氮损失 |
5.2.2 环境评价 |
5.3 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9)木霉菌颗粒剂TCF和种衣剂XDS防治玉米几种土传病害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玉米主要土传病害研究进展 |
1.1 玉米茎腐病发生与防治 |
1.1.1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
1.1.2 玉米茎腐病病原与症状 |
1.1.3 玉米茎腐病防治技术现状 |
1.2 玉米纹枯病和穗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
1.2.1 玉米纹枯病发生与危害 |
1.2.2 玉米纹枯病防治 |
1.2.3 玉米穗腐病发生与危害 |
1.2.4 玉米穗腐病防治 |
1.3 种衣剂防治玉米土传病害 |
1.3.1 化学种衣剂防治玉米土传病害 |
1.3.2 生物种衣剂防治玉米土传病害 |
1.3.3 复合种衣剂防治玉米土传病害 |
第二章 木霉菌颗粒剂与复合肥混施对玉米茎腐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菌株 |
2.1.2 供试材料 |
2.1.3 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木霉菌颗粒剂的制备 |
2.2.2 玉米茎腐病接种物的制备 |
2.2.3 玉米茎腐病接种方法 |
2.2.4 盆栽及田间防治玉米茎腐病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木霉菌颗粒剂与复合肥混施防治苗期玉米茎腐病效果 |
2.3.2 木霉菌颗粒剂与复合肥混施防治成株期玉米茎腐病、穗腐病效果 |
2.4 结论 |
第三章 木霉菌颗粒剂防治玉米主要土传病害的田间应用效果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菌株 |
3.1.2 供试材料 |
3.1.3 仪器设备 |
3.2 方法 |
3.2.1 木霉菌颗粒剂的田间应用处理方法 |
3.2.2 病虫害防效调查与测产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木霉菌颗粒剂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效 |
3.3.2 木霉菌颗粒剂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效 |
3.3.3 木霉菌颗粒剂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效 |
3.3.4 木霉菌颗粒剂对玉米螟的防效 |
3.3.5 木霉菌颗粒剂对玉米的增产效果 |
3.4 结论 |
第四章 木霉菌颗粒剂和化学药剂前移防控玉米穗腐病的效果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菌株 |
4.1.2 供试材料 |
4.1.3 仪器设备 |
4.2 方法 |
4.2.1 玉米穗腐病前移防控试验方案 |
4.2.2 玉米穗腐病防效调查与测产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玉米穗腐病前移防控调查 |
4.3.2 玉米穗腐病前移防控测产 |
4.4 结论 |
第五章 XDS种衣剂的配方改进与田间应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菌株 |
5.1.2 供试材料 |
5.1.3 仪器设备 |
5.2 方法 |
5.2.1 XDS种衣剂配方改进 |
5.2.2 XDS种衣剂防治玉米茎腐病盆栽试验 |
5.2.3 XDS种衣剂的田间应用 |
5.2.4 病虫害防效调查与测产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烯唑醇、芸苔素内酯对种衣剂XDS抑制茎腐病菌的影响 |
5.3.2 盆栽试验中XDS种衣剂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效 |
5.3.3 XDS种衣剂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效 |
5.3.4 XDS种衣剂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效 |
5.3.5 XDS种衣剂对玉米螟的防效 |
5.3.6 XDS种衣剂对玉米的增产效果 |
5.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木霉菌颗粒剂和复合肥混施的比例确定 |
6.1.2 木霉菌颗粒剂的田间防效 |
6.1.3 玉米穗腐病的前移防控 |
6.1.4 XDS种衣剂的盆栽及田间防效 |
6.1.5 XDS种衣剂的配方改进 |
6.2 讨论 |
6.2.1 本研究出现的问题 |
6.2.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6.2.3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陕北丘陵沟壑区“山地苹果”园保水剂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区域 |
2 施用方法 |
2.1 穴施 |
2.2 全园混施 |
2.3 施入深度 |
2.4 施入方式 |
3 施用量 |
4 施用时期 |
4.1 春季 |
4.2 雨季前 |
4.3 秋季 |
5 保水剂的保存 |
6 注意事项 |
6.1 土壤类型 |
6.2 生长时期 |
6.3 保水剂种类选择 |
6.4 与化肥的混用 |
6.5 均匀度 |
四、化肥混施应注意哪些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有机物料对M9T337砧木生长及15N吸收利用的影响[D]. 王璐.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割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D]. 白玉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3]不同种类的肥料与配比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D]. 张馨予.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石灰和蔗叶炭对琼北蔗区砖红壤酸化改良效果研究[D]. 张佳玉. 海南大学, 2019(06)
- [5]鸡粪沼液部分替代化肥用于无土栽培营养液的应用研究[D]. 王磊. 南京农业大学, 2018
- [6]化肥、农药如何混搭使用[J]. 华飞雯. 农村百事通, 2017(08)
- [7]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如何混用[J]. 华飞雯. 农村新技术, 2016(10)
- [8]不同施肥管理对东北玉米连作地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研究[D]. 焉莉. 吉林大学, 2016(08)
- [9]木霉菌颗粒剂TCF和种衣剂XDS防治玉米几种土传病害的应用研究[D]. 涂广平.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10]陕北丘陵沟壑区“山地苹果”园保水剂应用技术[J]. 白岗栓,邹超煜,宋日权,韩绥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