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枕下入路开颅术后皮下积液的原因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岳学智[1](2020)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与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岩斜区脑膜瘤为起源自岩-斜裂为中心的中上斜坡和三叉神经内侧岩骨的脑膜瘤,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较难达到全切效果。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和治疗效果关键,其中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有手术路径短、开颅操作较简单等优势,但对肿瘤暴露不够充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经典颞下入路基础上提出了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该切口入路手术操作简单,于硬脑膜下操作,不易损伤岩浅大神经,考虑有一定应用价值。目的分析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与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患者52例,依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传统组(n=31,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改良组(n=21,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对比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手术路径的显露特征、肿瘤切除程度、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神经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等。结果1.改良组手术时间(3.53±0.27)h、术后住院时间(7.05±0.79)d短于传统组手术时间(4.07±0.46)h、术后住院时间(7.63±0.81)d,改良组术中出血量(375.26±32.79)m L、输血量(187.95±20.16)m L、住院费用(1.81±0.19)万元,较传统组出血量(418.15±39.41)m L、术后住院时间(326.45±34.98)m L、住院费用(1.96±0.24)万元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2.通过磨除岩骨到达上斜坡,改良组手术路径、路径中包含骨性结构与静脉结构的体积[(4.83±0.52)cm3、(2.26±0.27)cm3、(0.48±0.06)cm3]及在内听道上壁、耳蜗内上壁、颈内动脉岩骨段上壁的残余骨质厚度[(1.05±0.14)mm、(1.13±0.14)mm、(1.26±0.15)mm]均少于传统组[(8.34±0.89)cm3、(3.64±0.39)cm3、(1.23±0.16)cm3]、[(2.20±0.27)mm、(2.84±0.29)mm、(3.12±0.35)mm](P<0.05),改良组显露中上斜坡与海绵窦后外侧壁的体积[(1.54±0.19)cm3、(1.35±0.16)cm3]均较传统组[(1.23±0.16)cm3、(1.19±0.14)cm3]多(P<0.05),两组含脑神经体积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改良组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V级切除0例,传统组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3例,两组肿瘤切除程度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4.改良组术前、手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5.改良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NIHSS评分[(10.08±1.15)分、(8.79±0.92)分、(7.64±0.87)分]及CSS评分[(11.33±1.26)分、(9.03±0.97)分、(8.10±0.91)分]均低于传统组[(11.78±1.26)分、(9.03±0.95)分、(8.72±0.94)分]、[(13.75±1.49)分、(10.24±1.16)分、(9.13±0.95)分],差异有显着性(P<0.05)。6.术后3个月内,改良组并发颅内感染2例(9.52%),无脑脊液漏、皮下积液发生,传统组并发脑脊液漏3例(9.68%)、颅内感染5例(16.13%)、皮下积液8例(25.81%),改良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7.改良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KPS评分[(73.15±7.49)分、(81.36±8.27)分、(85.49±8.62)分]均较传统组[(65.12±6.64)分、(74.19±7.52)分、(79.41±7.96)分]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传统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可充分暴露,扩大操作空间,且手术路径短,而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开颅操作更简单,可解决传统入路下创伤较大、住院费用高、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尤其在显露中上斜坡、海绵窦后外侧壁方面有更好效果,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快、生活质量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高贻宽[2](2020)在《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动脉瘤,发病率高,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开颅手术夹闭瘤颈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主要方法,如何减小开颅手术带来的伤害、寻求更为合适的手术入路成为前交通动脉瘤治疗的热点,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研究,对其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进而为优化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通过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以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征对比,分析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特征;2、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通过医院影像PACS系统内筛选的100例副鼻窦薄层CT影像资料进行研究,对额窦的结构特点、额窦气化分度、气化体积进行研究,进而科学掌握额窦的影像解剖学特征;3、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住院并经高年资手术医师在术前判断既能经翼点入路手术又能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手术的6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序号随机分为翼点入路组(简称翼点组)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组(简称微骨窗组),每组患者各30例。翼点组使用3D-Slicer软件辅助经翼点入路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微骨窗组使用3D-Slicer软件辅助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两组均在术前、术中对前交通动脉瘤进行精准定位,进而对瘤颈进行精准夹闭;对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解剖显微结构进行研究分析(1)尸头灌注良好,标本模型得以构建;(2)额外侧微骨窗入路颞肌的切开长度短、剥离程度小、入路位置基本不会引起额窦意外开放、不需要去除蝶骨嵴;(3)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均能良好地显露鞍区及周围结构;(4)三种不同的入路方式所显露的血管长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颈内动脉颅内段的显露: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脑前动脉A2:眶上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M1: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M2: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大脑中动脉M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显露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翼点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9项,眶上微骨窗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8项,额外侧微骨窗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9项。2.额窦的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1)额窦的大小:左侧额窦的长度为(1.42±0.36)cm,宽度为(0.92±0.23)cm,右侧额窦的长度为(1.44±0.31)cm,宽度为(0.95±0.29.)(2)额窦的气化分度:左侧额窦中:未发育0例(0.0%),Ⅰ度额窦21例(21.0%),Ⅱ度额窦49例(49.0%),Ⅲ度额窦30例30.0%);右侧额窦中:未发育0例(0.0%),Ⅰ度额窦47例(47.0%),Ⅱ度额窦45例(45.0%),Ⅲ度额窦8例(8.0%)。(3)额窦气化容积:男性左侧额窦容积为(4.52±2.08)ml,右侧为(4.13±1.96)ml;女性左侧额窦容积为(2.68±1.76)ml,右侧为(2.52±1.82)m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额窦是副鼻窦中最容易发生变异的腔体,变异类型较为复杂,形态各异,额窦缺失及额窦气化过度均属于额窦发育异常,不同个体间额窦结构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同一个体左右两侧的额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5)额窦CT影像能准确地反映额窦的位置、大小、形状、变异程度等解剖特征,通过术前详细阅读患者额窦CT影像,能在设计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方案时,有效避开额窦、减少额窦意外开放风险。3.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1)患者的基本信息资料(年龄、男女比例、瘤体直径、瘤体指向等)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2)翼点组的手术时间为(95.23±2.05)min,微骨窗组的手术时间为(55.18±3.12)min,微骨窗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翼点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翼点组中的出血量为(170.12±5.12)ml,微骨窗组中的出血量为(61.81±4.28)m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翼点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为(6.28±1.15)万元,微骨窗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为(6.22±1.23)万元,两组患者的治疗费用相差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翼点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12±3.42)d,微骨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4.19±3.28)d,微骨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翼点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翼点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了面神经额支损伤,所占比例为6.6%;微骨窗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面神经额支损伤,所占比例为3.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翼点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颞肌萎缩,所占比例为3.3%,微骨窗组中无颞肌萎缩出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翼点组及微骨窗组均无脑脊液漏出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患者前交通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其中翼点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时处理后顺利完成手术;微骨窗组中无动脉瘤破裂,手术过程顺利,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翼点组中,术后并发症共计11例,所占比例为36.7%,微骨窗组中术后并发症共计5例,所占比例为16.7%,微骨窗组并发症的发病率显着低于翼点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Fisher分级为Ⅲ级的患者的并发症发率明显高于Fisher分级为Ⅰ/Ⅱ级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翼点组总体预后良好率为86.7%,微骨窗组总体预后良好率为96.7%。微骨窗组的预后效果明显高于翼点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学结构复杂,位置深、周围神经血管多,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额外侧微骨窗入路是一种良好的入路形式,解剖显露良好,对机体创伤小。通过采集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术前运用3D-Slicer软件可重建额窦、蝶骨嵴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立体三维模型,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手术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开额窦及重要神经血管,使术中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动脉瘤颈夹闭更精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徐学友,杨振宇,宋佳泉,刘健,向欣,出良钊,陈益民,董明昊,隋建美,杨华[3](2019)在《阿托伐他汀治疗颅骨成形术后并发硬膜外积液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大骨窗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成形术后硬膜外积液的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9年1月采用大骨窗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成形术后并发硬膜外积液患者共58例,采取扩容、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对照组,23例),在此基础上部分患者予阿托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35例),1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随访2~4个月记录硬膜外积液完全吸收时间。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43%(32/35)对56.52%(13/23);Z=-3.143,P=0.002]、硬膜外积液完全吸收时间短于对照组[(32.77±7.00)d对(40.30±13.22)d;t=-2.511,P=0.018]。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大骨窗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成形术后硬膜外积液有效,具有促进硬膜外积液吸收、改善患者预后之功效。
马静,李倩,范艳竹[4](2019)在《第四脑室肿瘤切除术后患儿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分析第四脑室肿瘤术后患儿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总结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3例第四脑室肿瘤患儿。根据术后是否并发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n=45)和非感染组(n=108),从护理角度对比观察两组第四脑室肿瘤切除患儿术前、术中、术后相关因素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示,两组患儿下列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术前住院天数>5 d(χ2=5.418,P=0.020),手术时间≥4 h(χ2=4.189,P=0.041),术后皮下积液(χ2=4.452,P=0.049);年龄、肿瘤类别、肿瘤直径、肿瘤术后残留、肿瘤与第四脑室底粘连、手术季节、既往颅脑手术史、术前脑室腹腔分流、放置外引流管、术后低白蛋白血症、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变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住院时间>5 d(OR=4.340,P=0.010)、术后皮下积液(OR=9.169,P=0.011)是第四脑室肿瘤切除术后患儿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住院时间>5 d及术后皮下积液可增加第四脑室肿瘤切除术后患儿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医护人员应提高对第四脑室肿瘤术后患儿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预防措施。
张伟,李爱红,侯波,祝广林,李业生[5](2018)在《乙状窦后入路术后皮下积液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乙状窦后入路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2017年收治的289例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患者,分为皮下积液组58例,无皮下积液组231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肿瘤类型、骨瓣大小、脑脊液压力、头部绷带的使用等临床资料,对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方法。结果骨瓣直径>3 cm、脑脊液压力升高、未使用绷带加压是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尽量减小开颅骨瓣面积与术后使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可以有效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
金凯[6](2018)在《桥小脑角区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本科室CPA区域开颅手术术后导致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临床工作上预防和控制CPA区域开颅手术术后发生的颅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本科室行乙状窦后入路CPA区域的开颅手术患者500例,经过筛选后最终有442例纳入本研究。详细记录病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天数、手术日期、手术持续时间、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术者、疾病类型(病理)、术中是否有植入性器材、术前是否预防性应用消炎药、术后切口下方是否存在皮下积液、术后是否出现感染、是否行腰椎穿刺术或腰大池引流等。先对可能导致颅内感染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再将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并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采取腰椎穿刺术或腰大池引流术与住院天数之间的关系及术后常规进行腰椎穿刺术对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结果:入选的442例患者中有213例术后发生了颅内感染,感染率为48.2%。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疾病类型、术者及术后是否有皮下积液与术后感染相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性别、年龄段、手术季节、有无植入性器材以及术前是否使用消炎药的感染率均无差异(P>0.05)。把经过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纳入到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处理,并使用向前逐步法对变量进行筛选,结果剔除了术者,纳入模型的变量有糖尿病、手术时间是否大于4h以及疾病类别。在术后出现感染的患者中腰穿患者较无腰穿患者住院天数更短,有腰大池的患者比无腰大池的患者住院时间相对更短;术后常规行腰椎穿刺术可减少住院天数。结论:1.CPA区域开颅术后可以是各个危险因素独立导致颅内感染,也可以是多个因素之间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本研究中发现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大于4h、疾病类别及术后存在皮下积液是CPA病变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占位性病变比功能性病变更容易发生术后颅内感染。2.CPA病变术后出现颅内感染后行腰椎穿刺术或腰大池引流术对控制颅内感染确实是有帮助的,可以显着地减少对颅内感染的治疗周期;CPA病变开颅术后常规进行腰椎穿刺术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可减少住院天数。
李鑫[7](2017)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精准开颅及内听道后壁磨除量化的解剖学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关键孔的定位方法【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时关键孔的精确定位,为临床安全准确、快速开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苏州大学人体解剖实验中心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神经外科解剖室干性颅骨15具、湿性头颅8具。在干性颅骨上确定颅骨内表面横窦下缘、乙状窦后缘交界处,于颅骨外表面确定其对应点即关键点,测量关键点与二腹肌沟最后点的距离AD、乳突尖的距离BD和星点的距离CD;应用湿性头颅标本模拟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干性颅骨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及观测。【结果】测量干性头颅标本结果如下:AD左侧为16.79±3.50mm、右侧为14.82±2.96mm,BD左侧为33.98±3.87mm、右侧为32.78±3.29mm,CD左侧为19.53±3.84mm、右侧为22.59±4.08 mm;其中CD左侧小于右侧,P<0.05。测量湿性头颅标本如下:AD左侧为16.09±2.97mm、右侧为15.94±2.85mm,BD左侧为34.78±5.30mm、右侧为33.92±4.97mm,CD左侧为22.08±4.37mm、右侧为23.67±6.55mm。【结论】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关键孔的定位以听眶线为基线,过二腹肌沟最后点作听眶线的垂线,于垂线上方12mm形成关键孔,能够良好暴露横窦下缘、乙状窦后缘交界处,降低静脉窦损伤的风险,为临床安全准确、快速开颅提供依据。第二部分颞骨薄层CT指导下内听道后壁磨除量化的解剖学研究【目的】应用颞骨薄层CT影像测量内听道后壁和相关结构的关系,为枕下乙状窦后微创锁孔入路磨除内听道后壁提供精确定位及量化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3月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00例患者的正常颞骨薄层CT影像,在外侧半规管层面测量:AB、BC、BD、BG、CD的长度,∠CBD的角度和△BCD的面积。比较性别及侧别间的差异;同时分析颞骨气化情况。【结果】BG:男性左17.05±2.39mm、右16.08±2.81mm,女性左16.72±2.33mm、右16.38±3.14mm;BD:男性左6.35±0.96mm、右6.39±1.07mm,女性左5.95±0.95mm、右6.17±1.23mm;∠CBD的度数:男性左48.41±9.22°、右44.80±7.96°,女性左49.36±8.50°、右48.53±7.94°;△CBD的面积:男性左18.97±5.66mm2、右18.58±6.83mm2,△BCD面积女性左16.31±5.52mm2、右16.99±7.11mm2。男性左侧BG、CD、∠CBD大于右侧(P<0.05)。女性各测量指标左右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女性同侧比较,男性右侧∠CBD小于女性(P<0.05);男性左右侧△BCD的面积大于女性相同侧(P<0.05)。【结论】术前应用颞骨薄层CT影像可以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中精确定位及量化需要磨除的内听道后壁。此方法简单、实用,操作方便,有利于指导听神经瘤术中肿瘤的全切和功能的保护。
吕一帆,李王安,荆国杰,谢乙团,赵冬青[8](2016)在《硬膜-颈肌悬吊法预防枕下正中开颅减压术后皮下积液》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硬膜-颈肌悬吊法在预防枕下正中开颅减压术后皮下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组20例急重型小脑出血患者常规行枕下正中入路开颅减压术,清除血肿并去除骨瓣减压,将修补扩充的硬膜四点缝合悬吊于颈部肌群。对照组20例行常规分层缝合。结果研究组20例患者无1例出现症状性枕部皮下积液,对照组出现6例明显枕部皮下积液,经皮下穿刺抽液及腰穿治疗后治愈。结论硬膜-颈肌悬吊法能有效预防枕下正中开颅减压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
许歆,刘军,吴俊波,陈小萍,易宇光,李金亮[9](2016)在《改良人工硬脑膜修补预防后颅窝术后皮下积液》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改良人工硬脑膜修补预防后颅窝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方法对60例后颅窝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采用改良人工硬脑膜修补的后颅窝手术患者为观察组,30例采用传统人工硬脑膜修补的后颅窝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对比术后出现皮下积液机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出现皮下积液为3.3%,对照组术后出现皮下积液为16.7%。结论改良人工硬脑膜修补是一种简单、安全、高效预防后颅窝术后皮下积液的方法。
赵乐,马静,顾晓花,万艳慧[10](2014)在《经枕下入路切除后颅窝肿瘤术后并发皮下积液患者的护理》文中指出目的总结经枕下入路切除后颅窝肿瘤术后并发皮下积液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经枕下入路切除后颅窝肿瘤术后并发皮下积液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 52例皮下积液患者伤口均全部愈合。结论后颅窝肿瘤术后并发皮下积液患者的护理重点是做好病情观察、心理、伤口、症状等一般护理,以及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二、枕下入路开颅术后皮下积液的原因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枕下入路开颅术后皮下积液的原因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与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词缩略表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前交通动脉瘤及微骨窗入路相关简介 |
1.1 前交通动脉瘤 |
1.1.1 前交通动脉瘤定义特征 |
1.1.2 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
1.1.3 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及诊断 |
1.1.4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的入路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
1.1.5 显微手术在前交通动脉瘤中的应用 |
1.1.6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并发症 |
1.2 微骨窗入路手术 |
1.2.1 微骨窗入路简介 |
1.2.2 微骨窗入路的分类 |
1.2.3 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简介 |
1.3 讨论 |
二、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资料来源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方法 |
2.1.4 观察指标 |
2.2 结果 |
2.2.1 尸头灌注结果 |
2.2.2 手术入路对比 |
2.2.3 颞肌切开长度 |
2.2.4 颅底显露范围 |
2.2.5 血管显露长度分析 |
2.2.6 手术显露分级 |
2.3 讨论 |
三、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方法 |
3.1.3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额窦进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维扫描 |
3.2.2 额窦气化分度 |
3.2.3 额窦气化腔容积 |
3.2.4 额窦的结构 |
3.2.5 额窦CT影像 |
3.3 讨论 |
四、3D-Slicer 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一般资料 |
4.1.2 仪器设备 |
4.1.3 手术方法 |
4.1.4 统计学方法 |
4.1.5 观察指标 |
4.2 结果 |
4.2.1 基本信息 |
4.2.2 手术时间 |
4.2.3 术中出血量 |
4.2.4 治疗费用 |
4.2.5 住院时间 |
4.2.6 面神经额支损伤 |
4.2.7 颞肌萎缩 |
4.2.8 脑脊液漏 |
4.2.9 前交通动脉瘤的夹闭效果 |
4.2.10 并发症情况 |
4.2.11 Fisher分级与术后并发症 |
4.2.12 预后情况 |
4.3 讨论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5)乙状窦后入路术后皮下积液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皮下积液的诊断 |
1.3 方法 |
1.3.1 手术方法 |
1.3.2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6)桥小脑角区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CPA解剖结构 |
2.2 CPA手术常见疾病及手术方式 |
2.3 CPA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
2.3.1 脑水肿及脑肿胀 |
2.3.2 脑积水 |
2.3.3 颅内出血 |
2.3.4 颅神经损伤症状 |
2.3.5 脑脊液漏 |
2.3.6 颅内感染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2 诊断方法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精准开颅及内听道后壁磨除量化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关键孔的定位方法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颞骨薄层CT指导下内听道后壁磨除量化的解剖学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致谢 |
(8)硬膜-颈肌悬吊法预防枕下正中开颅减压术后皮下积液(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改良人工硬脑膜修补预防后颅窝术后皮下积液(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经枕下入路切除后颅窝肿瘤术后并发皮下积液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与配合 |
2 护理 |
2.1 一般护理 |
2.1.1 病情观察 |
2.1.2心理护理 |
2.1.3 伤口护理 |
2.1.4 症状护理 |
2.2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护理 |
2.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
2.3.1 脑脊液伤口漏的观察与护理 |
2.3.2高热的护理 |
2.3.3 预防伤口愈合迟缓 |
四、枕下入路开颅术后皮下积液的原因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与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分析[D]. 岳学智.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2]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D]. 高贻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阿托伐他汀治疗颅骨成形术后并发硬膜外积液的疗效观察[J]. 徐学友,杨振宇,宋佳泉,刘健,向欣,出良钊,陈益民,董明昊,隋建美,杨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09)
- [4]第四脑室肿瘤切除术后患儿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 马静,李倩,范艳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09)
- [5]乙状窦后入路术后皮下积液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 张伟,李爱红,侯波,祝广林,李业生.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8(08)
- [6]桥小脑角区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D]. 金凯. 吉林大学, 2018(12)
- [7]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精准开颅及内听道后壁磨除量化的解剖学研究[D]. 李鑫. 苏州大学, 2017(04)
- [8]硬膜-颈肌悬吊法预防枕下正中开颅减压术后皮下积液[J]. 吕一帆,李王安,荆国杰,谢乙团,赵冬青.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06)
- [9]改良人工硬脑膜修补预防后颅窝术后皮下积液[J]. 许歆,刘军,吴俊波,陈小萍,易宇光,李金亮. 江西医药, 2016(11)
- [10]经枕下入路切除后颅窝肿瘤术后并发皮下积液患者的护理[J]. 赵乐,马静,顾晓花,万艳慧.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