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井井筒罐道的快速更换(论文文献综述)
赵传刚,刘清宝[1](2021)在《煤矿立井井筒装备布置》文中研究说明井筒断面布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井筒提升装备的安装及正常运行,影响管路的安装以及正常使用与检修,也影响矿井的安全逃生;井筒直径还影响井壁结构的设计及井筒的造价。煤炭黄金十年,各设计单位任务重,设计人员对井筒断面布置的优化不够,存在井筒断面利用率低、断面布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井筒断面直径加大,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通过分析目前立井井筒装备布置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出立井井筒断面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断面设计中罐道选择、提升容器及平衡锤、管路、电缆、梯子间布置的主要原则,给出了井筒装备间、井筒装备与井壁间经济合理的安全间隙,供设计者参考。
肖飞[2](2021)在《基于ZYNQ的刚性罐道图像采集处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立井提升装备是煤炭生产中的主要形式,刚性罐道作为提升容器的导向装置,是立井提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刚性罐道的健康状态决定了提升容器在提升过程中的平稳性和安全性。由于井筒变形、安装误差和摩擦冲击损坏等原因,刚性罐道易发生变形和弯曲等缺陷,对提升容器的安全运行造成重大威胁,甚至造成卡罐等恶性事故。传统的事后和定期维护方法不仅成本高、效率低、实时性差,而且容易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对此,本文以图像处理为方法对刚性罐道健康状态进行监测。由于目前基于DSP或单FPGA设计的系统在容量、运算能力和嵌入式软核性能等方面存在不足,很难实现对实时图像采集处理系统的快速处理。针对此问题本文研究并设计一种基于ZYNQ的刚性罐道图像采集处理系统。本文提出的刚性罐道图像采集处理系统采用的是CMOS+FPGA+ARM的图像采集处理和识别方案,解决了系统容量、运算能力和嵌入式软核性能不足的缺点,从而实现刚性罐道的健康监测。使用OV5640摄像头、ZYNQ-7000可扩展平台、HDMI显示器、LED灯组成刚性罐道健康状态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刚性罐道图像,并对图像进行刚性罐道故障模式识别,识别出刚性罐道边缘直线的两个参数,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直线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和直线到坐标原点距离连线与x坐标轴的夹角,通过与健康状态下刚性罐道边缘直线的两个参数进行比较,达到刚性罐道故障识别的目的,最终在HDMI显示器上实时显示刚性罐道的健康状态。首先,对刚性罐道图像进行中值滤波、图像二值化、Sobel边缘检测、改进的Hough变换,运用MATLAB进行验证;搭建刚性罐道边缘预警模型,并设计图像识别算法对刚性罐道正常、凸起、凹陷、倾斜和错位五种状态进行识别。其次,对刚性罐道图像采集处理系统的硬件进行设计。构建了以CMOS+FPGA+ARM为核心的硬件系统,系统包括元器件的选型、图像采集模块的设计、图像显示系统的设计。在软件方面,对刚性罐道边缘直线检测算法进行设计,搭建Linux操作系统,HDMI显示器进行识别效果显示,实现了对刚性罐道健康状态的监测。最后,对基于ZYNQ的刚性罐道图像采集处理系统进行系统测试和实验验证。在立井提升机试验台模拟刚性罐道的五种故障模式,通过基于ZYNQ的刚性罐道图像采集处理系统对其进行图像采集识别,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对刚性罐道故障进行精确识别并实时显示,准确率达99%,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该论文有图46幅,表12个,参考文献94篇。
张习[3](2021)在《立井井筒畸变和罐道劣化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以及厚表土层沉降,使得井筒承受日益增高的压力,加剧了井筒变形的风险。立井井筒作为矿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煤炭的唯一通道,它的变形和破坏将会直接引起刚性罐道的劣化。劣化的刚性罐道都对矿井的安全提升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分别对井筒和罐道展开,尚未对井筒畸变和罐道劣化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由于现有的罐道劣化检测方法较井筒畸变检测方法简单方便且不影响矿井生产。因此,探寻井筒畸变与罐道劣化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罐道劣化的检测而间接分析井筒畸变的状况,对保障提升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设计搭建的立井井筒实验台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井筒畸变和罐道劣化之间的关联性。首先,本文以深厚表土层矿区的立井井筒为工程背景,分析了深厚表土层矿区井筒的变形机理,对该类矿区立井井筒的受力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得出附加应力才是造成深厚表土层矿区井筒变形的主要原因。根据分析的情况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搭建立井井筒实验台,并介绍立井井筒实验台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其次,基于现有井筒和罐道的检测方法设计一套数据采集装置,主要负责采集井筒畸变数据和罐道劣化数据,并详细的介绍了数据采集装置的研究和设计过程,包括数据采集装置的结构设计、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然后,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的需要,提取Lab Jack采集到的井筒畸变和罐道劣化数据。并导入到MATLAB中进行数据预处理,并对井筒畸变程度和罐道劣化程度进行量化描述,从而得到灰色关联分析的参考数据列和比较数据列。最后,阐述灰色关联性在分析井筒畸变和罐道劣化这类典型的灰色系统时的优势,将参考数据列和比较数据列导入到MATLAB灰色关联分析算法,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到井筒畸变代表因子和罐道劣化代表因子之间的各个关联度大小,并根据关联度大小阐述通过罐道劣化判断井筒畸变的可行性。本文共有图片56幅,表格24个,参考文献88篇。
杨万霖[4](2020)在《基于惯性和三维激光技术的井筒安全检测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且短时间内这一现状仍将持续。随着开采技术的提升和资源的持续需求,煤矿的深度逐年增加,很多煤矿已经进入到1000~1500m的深度。井筒作为整个矿井的“咽喉”部分,承担生产提升、人员通行、通风排水等重要工作,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随着开采深度和使用年限的增加,以及厚土表层水土条件变化带来的影响,井筒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井壁、罐道、罐梁等附属设备会发生形变,影响了矿井安全生产。针对煤矿井筒的安全检测方法已经发展了多年,但现有的方法存在效率低,依赖人工,科技含量不足以及精度不够等弊端,相对于传统方法,本文提出了基于惯性导航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井筒安全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惯性导航三轴位姿信息获取载体轨迹,同时利用点云截断面提取进行形变分析,为井筒安全检测提供了新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煤矿井筒安全检测的背景和意义,广泛了解了国内外井筒安全检测的现状,总结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明确了井筒损坏的特征表现,对井筒发生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沿井壁向下的附加应力是造成大部分井筒损坏事故的主要原因。(2)在惯性单元的数据处理中,总结两种惯性导航方式的特点,研究了捷联式惯导的导航原理,利用四元数法计算姿态矩阵,进行了公式推导,给出了其求解方程。在数字计分器的设计中本文采用了矩形法对积分器进行了传递函数的推导,利用差分和最小二乘原理建立了多项式模型,对加速度信号进行了消趋处理,并通过MATLAB编程仿真,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针对陀螺信号的非平稳性和弱非线性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的ARMA模型,以方差和信噪比为作为消噪效果的评价指标,选取合适的小波系数,并提出了介于软阈值和硬阈值之间的新的阈值函数,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消噪效果。(3)在点云数据的处理中,提出了基于截断面提取的形变分析方法,引入了 RANSAC算法进行二次曲线拟合,根据里程位置借助法平面进行了截断面的提取,通过求解断面椭圆拟合参数确定其长短半轴,与初始设计值相比较进行形变分析。最后,通过与现有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取得了较理想效果。
范飞飞[5](2020)在《摩擦提升过程过卷保护安全性分析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依赖煤炭资源,因此,煤炭的安全开采是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减少了提升系统过卷事故发生,但是立井摩擦提升系统过卷事故仍时有发生。本文以多绳摩擦提升系统为例,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角度出发,对于摩擦提升系统过卷保护过程中提升系统运动状态进行安全性分析,针对过卷保护过程中松绳和滑绳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钢带式过卷保护装置钢带进行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查阅了相关资料及文献,阐述了立井摩擦提升系统的重要性,对过卷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国内外关于过卷保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2)本文对立井摩擦提升过卷保护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详细分析了提升容器过卷时,制动系统、缓冲装置和防撞梁对于提升容器的制动情况,以往为了简化计算,将尾绳忽略或者假定为一个常量,本文考虑了实际过程中两侧尾绳的长度的变化,将之作为一个变量,分别得出摩擦提升系统提升侧、下放侧提升容器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的计算方法和提升容器上端点钢丝绳张力的计算公式,以此来分析摩擦提升系统的过卷程度,同时为钢丝绳的选型、校核,检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3)建立了多绳摩擦提升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过卷保护过程中滑绳和松绳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分析,对仿真得到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和钢丝绳张力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松绳和滑绳对提升系统的影响程度,为防治松绳和滑绳提供理论指导。(4)对于摩擦提升系统过卷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防撞梁进行受力分析,并对三种现有类型的防撞梁进行了 ANSYS冲击仿真,为防撞梁的设计提供可靠的选择依据。(5)通过计算得出了钢带式过卷保护装置制动力分别与和钢带厚度、钢带宽度及压辊直径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调节钢带厚度是增强钢带式过卷缓冲装置制动力最有效的办法,在此基础上,以TW矿井提升系统为例进行钢带式过卷缓冲装置钢带的设计,为钢带式过卷保护装置的选型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图[50]表[9]参[113]
吴波[6](2019)在《立井提升刚性罐道系统健康监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刚性罐道系统作为提升容器的导向装置,是立井提升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限制容器在提升过程中产生的横向位移,保证容器沿井筒方向的安全稳定运行。由于处于矿山运输的咽喉部位,刚性罐道系统出现故障不仅会激发异常振动影响提升系统的正常运行,严重时故障引发的链式反应还将威胁到整个矿山的安全生产。传统的事后和定期维护方法不仅成本高、效率低、实时性差,而且容易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刚性罐道系统进行健康监测,包括及时发现系统的故障、诊断故障的类型、预测关键部件的剩余使用寿命,从而动态合理地安排维护操作,保证刚性罐道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立井提升刚性罐道系统包括刚性罐道和滚轮罐耳两个部分,本课题以刚性罐道和滚轮罐耳为研究对象,结合信号处理、特征提取、模式识别和寿命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刚性罐道系统的健康监测研究,形成基于振动信号分析的刚性罐道故障检测和诊断方法以及滚轮罐耳故障诊断和寿命预测方法,为保障刚性罐道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解决方案。首先,开展刚性罐道故障特性与影响因素研究。对刚性罐道不同故障模式的振动响应进行分析,通过与提升过程相对应,获得提升容器振动特性与故障种类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罐道故障诊断方法的提出奠定基础。对比分析了不同特性提升绳牵引下提升容器对罐道故障的振动响应,得到提升速度、提升质量和故障程度对容器振动的影响规律,为后续罐道故障检测方法的提出提供依据。其次,开展刚性罐道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研究。针对提升容器的故障响应,利用尺度平均小波能量百分比表征罐道故障相关频率上的能量随提升过程的变化,从而削弱了随机噪声的干扰;通过Tukey控制图法自适应地设定健康监测阈值,消除了工况变化对检测效果的影响,实现了不同工况下罐道故障的有效检测。根据不同类型罐道故障下提升容器响应形式的差异,提出了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的罐道故障诊断方法,消除了工况变化对诊断效果的影响,实现了不同工况下罐道故障的有效诊断。最后,开展滚轮罐耳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方法研究。为了充分利用罐耳故障振动数据,降低故障特征在不同时刻的波动现象,提出了基于随机平均算法的特征提取方法,结合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熵理论,构建了改进的排列熵作为故障特征,从而改善了样本特性,实现了滚轮罐耳故障信息的充分表达;借助支持向量机在分类上的优良性能,实现了滚轮罐耳故障的有效诊断。在对滚轮罐耳频谱演化规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敏感频带的概念,构建了以敏感频带能量为退化指标的罐耳性能退化曲线。针对噪声和随机干扰等因素在退化曲线中引起的波动现象,使用广义威布尔故障率函数对退化曲线进行拟合,达到了退化曲线与罐耳退化方向的严格一致。以RBF神经网络为预测模型,拟合后的特征为模型输入,罐耳的寿命百分比为模型输出,实现了滚轮罐耳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该论文有图122幅,表23个,参考文献225篇。
刘金龙[7](2019)在《井筒及罐道垂直度检测装置研制与批量数据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姜俊奎[8](2019)在《基于惯性技术的矿山立井罐道垂直度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矿井的提升装置是连接井下与地上的重要设备,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及大深度、特大深度矿井的不断出现,罐道因各种因素导致的变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罐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发生卡罐、脱罐、坠罐等重大事故,因此选择有效的方法检测出罐道整体运行状况的健康状态,对提升机的安全运行是十分必要的。相对于传统的检测方法,本论文采用了惯性技术对立井罐道垂直度进行检测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模拟出运载体的三轴位移曲线和空间运动轨迹且精度较高,为运动方式下检测罐道垂直度的变形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罐道变形的外在表现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变形机理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并对其算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流程图。引入四元数实现了实时更新惯性导航姿态矩阵的坐标系,对更新后加速度信息连续两次积分获取载体的空间运动轨迹,并根据罐道垂直度判定系统图对罐道垂直度信息及参数进行判定。(2)对采集数据处理中所涉及的加速度信号及陀螺信号进行了研究。本文以采集的罐道数据为例,采用差分方程及最小二乘原理建立的多项式模型对加速度信号消趋,利用矩形法推导出积分器的传递函数,通过数字积分滤波器的设计及MATLAB算法编程实现了加速度信号的二次积分。在处理陀螺信号时,由于陀螺漂移的存在,首先建立了陀螺漂移的ARMA模型,其次在此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小波阈值滤波对陀螺信号进行消噪处理,通过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不同的小波系数下的消噪效果,通过选取合适的小波系数,最终消噪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在小波阈值函数选取的过程中,通过软硬阈值函数消噪效果对比提出了一种新的阈值函数,并对小波阈值选取规则的算法进行了研究。(3)基于KJJ-32C激光捷联惯性导航系统、数据传输装置、计算机及相应的软件搭建了一套罐道垂直度检测装置,并对实验软硬件系统进行研究。基于加速度信号及陀螺信号的处理,利用MATLAB对仿真系统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在此环境下能够较为准确的模拟出载体沿罐道的三轴向位移曲线及空间运动轨迹,且能够较清晰的得出罐道变形现状。通过实验平台的搭建,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惯性技术在立井罐道垂直度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且精度可达到毫米级。
巴川[9](2017)在《深井井筒装备快速装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煤炭工业发展迅速,新设计煤矿的年产量的增加,千米深的井筒越来越多,矿井规模越来越大,所以深井井筒装备安装装配成为了建井期间的难点和重点。煤矿建设过程中立井井筒装备安装工程是一个重点单位工程,它的危险源多,管理难度大,施工工序复杂,专业性强,工序衔接要求高[1]。井筒装备安装工程在施工以前必须制定施工作业计划和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而井筒装备施工作业方案是整个工程施工效果的决定性技术保证,是在整个工程开始施工之前应该完成的关键准备工作,施工方案制定的合理、有针对性,可以在施工前消除危险源,使施工方案与施工区域的恶劣条件相适应,最大限度的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保证工程质量、保证施工进度的正常推进。当前井筒装备安装施工工艺在技术革新的浪潮推动下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千米井筒装备安装工艺相对比较落后,因此我们总结一批先进的施工工艺,记录了当前施工方案的最新动向,积极借鉴、吸收同行业的先进之处,探索新材料的投入,大胆替换旧有设备,创新了一批新的施工工艺指导施工。我们在施工方法制定、施工设备选择及搭配、管理资源配置、技术工艺创新,做到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解决当前施工工艺落后与快速建井施工需求的矛盾。
杨天恩[10](2016)在《立井提升容器的水平振动研究及结构改进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立井提升装置在煤矿生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承担着矿石提升、物料运送、人员与设备运输的任务。这些年,立井提升技术不断地发展,提升深度不断地增加,提升速度不断地加大,提升的物料重量不断地增加,因此提升装置也要求不断地提高可靠性和高效性。如果立井提升装置发生故障,将会对煤矿的正常生产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1)开展对包含罐道、罐道梁、提升容器和滚轮罐耳相互耦合作用非线性系统的动力模型研究。建立罐道—提升容器水平振动动力模型,以罐道缺陷为激励,研究不同工况下提升容器振动加速度响应与罐道缺陷的关系。(2)对传统的碟簧式滚轮罐耳改进设计,设计了碟簧—液压组合式滚轮罐耳,包括滚轮材质的选择、缓冲装置的研究与设计、轴承的选型和密封润滑。(3)应用NX软件完成碟簧—液压组合式滚轮罐耳模型的建立,并进行虚拟装配。应用Ansys软件进行静力学的分析,得出聚氨酯滚轮的应力分布特性,并通过模态分析检验碟簧—液压组合式滚轮罐耳设计的合理性。(4)应用NX软件中运动仿真模块对碟簧—液压组合式滚轮罐耳承受水平推力时的缓冲行程进行分析,并通过STEP运动函数与正弦运动函数来模拟罐道对提升容器的冲击,分析碟簧—液压组合式滚轮罐耳对比传统碟簧式滚轮罐耳的改进效果。
二、立井井筒罐道的快速更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立井井筒罐道的快速更换(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立井井筒装备布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立井井筒装备现状 |
2 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
2.1 井筒提升方位角的确定 |
2.2 提升容器及平衡锤的布置 |
2.3 罐道的选择 |
2.4 管路的布置 |
2.5 电缆的布置 |
2.6 梯子间的布置 |
2.7 托架 |
2.8 断面设计中的相关间距的经验值 |
3 结论 |
(2)基于ZYNQ的刚性罐道图像采集处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刚性罐道图像处理 |
2.1 引言 |
2.2 刚性罐道图像灰度化 |
2.3 刚性罐道图像滤波去噪 |
2.4 刚性罐道图像二值化 |
2.5 刚性罐道图像边缘提取 |
2.6 刚性罐道图像模式识别 |
2.7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方案 |
3.3 刚性罐道图像采集处理系统整体结构 |
3.4 系统的硬件平台概述 |
3.5 图像采集与显示模块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刚性罐道识别算法方案设计 |
4.3 ZYNQ平台Linux系统移植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ZYNQ刚性罐道图像采集处理系统实测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案 |
5.3 实验平台 |
5.4 系统实验 |
5.5 实验数据分析 |
5.6 资源占用情况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立井井筒畸变和罐道劣化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立井井筒实验台系统组成及原理 |
2.1 立井井筒破裂基本情况 |
2.2 立井井筒变形机理 |
2.3 立井井筒载荷分析 |
2.4 实验台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井筒畸变与罐道劣化数据采集装置设计 |
3.1 现有井筒畸变的检测方法 |
3.2 现有罐道劣化的检测方法 |
3.3 采集装置结构设计 |
3.4 采集装置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5 采集装置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井筒畸变与罐道劣化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4.1 引言 |
4.2 井筒畸变的检测与数据分析 |
4.3 罐道劣化的检测与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井筒畸变与罐道劣化的关联性分析及实验 |
5.1 灰色系统理论 |
5.2 灰色关联分析实验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灰色关联度分析程序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惯性和三维激光技术的井筒安全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井筒形变损坏现状及机理分析 |
2.1 井筒损坏的危害和主要特征 |
2.2 井筒损坏的机理分析 |
2.3 厚土表层井壁受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惯性和三维激光技术的煤矿井筒安全监测方法 |
3.1 惯性导航技术 |
3.2 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 |
3.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3.4 应用于煤矿井筒检测的惯导和三维激光测量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4 惯性测量单元数据的处理 |
4.1 数字积分器设计 |
4.2 陀螺漂移误差模型 |
4.3 陀螺信号的小波去噪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截断面提取的点云数据处理 |
5.1 截断面提取方法原理 |
5.2 基于断面拟合的形变检测 |
5.3 本章小结 |
6 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设计方案 |
6.3 实验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摩擦提升过程过卷保护安全性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摩擦提升系统过卷保护相关规定 |
1.1.3 过卷原因 |
1.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立井摩擦提升系统过卷保护过程运动学分析 |
2.1 提升系统正常提升过程运动学计算 |
2.2 过卷保护过程运动学分析 |
2.2.1 正常过卷保护过程运动学分析 |
2.2.2 过卷缓冲过程运动学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摩擦提升系统过卷保护动力学分析 |
3.1 摩擦提升系统过卷保护钢丝绳应力分析 |
3.1.1 正常摩擦提升过程钢丝绳应力分析 |
3.1.2 摩擦提升过卷保护过程钢丝绳应力分析 |
3.2 过卷保护系统动力学基础 |
3.2.1 过卷缓冲装置制动力计算模型 |
3.2.2 过卷时制动力及制动距离的计算方法 |
3.3 摩擦提升系统动力学建模 |
3.4 摩擦提升系统松绳工况下数学模型 |
3.5 滑绳工况下过卷保护数学模型 |
3.5.1 钢丝绳滑动的条件 |
3.5.2 摩擦轮与钢丝绳切点处数学模型 |
3.5.3 过卷保护滑绳时数学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摩擦提升系统过卷保护三种情况仿真分析 |
4.1 MATLAB Simulink功能运用 |
4.2 松绳和滑绳工况下过卷保护仿真分析 |
4.2.1 松绳动力学仿真 |
4.2.2 滑绳动力学仿真 |
4.3 防撞梁的设计分析 |
4.3.1 防撞梁工作原理 |
4.3.2 撞击防撞梁过程分析 |
4.3.3 防撞梁建模和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钢带式过卷保护装置钢带的设计 |
5.1 常见的过卷保护装置 |
5.2 钢带式过卷保护装置制动力的影响因素 |
5.3 钢带式过卷保护装置钢带的设计 |
5.3.1 过卷缓冲装置缓冲元件长度的确定 |
5.3.2 过卷缓冲装置制动力的计算 |
5.3.3 压辊压力与钢带厚度的关系 |
5.3.4 制动力与钢带厚度的关系 |
5.3.5 钢带式过卷保护装置钢带的设计 |
5.4 摩擦提升系统过卷保护过程实例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6)立井提升刚性罐道系统健康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5 技术路线和总体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刚性罐道系统故障模拟实验平台 |
2.1 引言 |
2.2 刚性罐道系统常见故障概述 |
2.3 实验平台结构设计 |
2.4 数据采集系统 |
2.5 提升绳特性 |
2.6 实验方案设计 |
2.7 罐道正常状态下提升绳特性对容器振动的影响 |
2.8 本章小结 |
3 刚性罐道故障特性与影响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故障类型对提升容器振动特性的影响 |
3.3 刚性绳提升下罐道故障振动特性分析 |
3.4 柔性绳提升下罐道故障振动特性分析 |
3.5 提升绳特性对容器振动幅值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刚性罐道故障检测与诊断 |
4.1 引言 |
4.2 基于尺度平均小波能量的刚性罐道故障检测 |
4.3 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的刚性罐道故障诊断 |
4.4 实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滚轮罐耳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 |
5.1 引言 |
5.2 基于改进的排列熵和支持向量机的滚轮罐耳故障诊断 |
5.3 基于广义威布尔故障率函数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滚轮罐耳寿命预测. |
5.4 实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惯性技术的矿山立井罐道垂直度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立井罐道变形机理研究 |
2.1 罐道的功能和故障形式 |
2.2 罐道变形的特征表现 |
2.3 罐道变形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惯性技术的罐道检测理论与方法 |
3.1 惯性导航 |
3.2 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 |
3.3 应用于罐道垂直度检测的捷联惯导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4 惯性测量单元数据的预处理 |
4.1 数字积分器的算法设计 |
4.2 小波阈值消噪在陀螺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5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总体方案设计 |
5.3 实验系统的设计 |
5.4 实验步骤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深井井筒装备快速装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井筒装备的发展历史 |
1.2 深井井筒装备的组成 |
1.3 深立井井筒装备沿用旧有施工方法与现代施工方法的区别 |
1.3.1 传统施工工艺 |
1.3.2 改进施工方法及其优越性 |
1.4 深立井井筒装备沿用旧有施工方法与现代施工方法的区别 |
第2章 深井井筒装备结构原理与施工设备 |
2.1 井筒装备生产运行原理解析 |
2.2 深立井井筒装备工程的施工设备 |
2.2.1 施工井架 |
2.2.2 施工工作盘 |
2.2.3 施工用稳车、提升机 |
2.2.4 临时小吊笼 |
2.2.5 井口设备 |
2.3 影响井筒装备正常运转和施工进度的主要因素 |
2.3.1 影响因素及后果 |
2.3.2 产生原因 |
2.4 小结 |
第3章 深井井筒装备安装方法探索 |
3.1 井井筒装备工程安装的标准要求 |
3.1.1 原则及依据 |
3.1.2 安装质量标准要求 |
3.2 深井井筒装备施工方案探索 |
3.3 深井井筒装备施工方法的提出 |
3.4 深井井筒装备创新施工技术的应用 |
3.4.1 利用临时井架安装天轮梁 |
3.4.2 天轮平台梁的布置 |
3.4.3 多层吊盘循环施工方法 |
3.4.4 吊盘风管改进 |
3.4.5 井筒临时提升设施选用两套提升系统 |
3.4.6 锚杆在井筒装备工程施工时的应用 |
3.4.7 锚杆孔定位模具设计应用 |
3.4.8 基准线点的测定 |
3.4.9 打锚杆孔遇井壁植筋穿过办法创新 |
3.4.10 井筒提升信号、稳车信号创新 |
3.5 临时提升系统设计 |
3.5.1 井筒布置方案 |
3.5.2 井口固定盘准备 |
3.5.3 吊盘的准备 |
3.6 稳车群的布置与施工 |
3.7 吊盘受力计算与节点分析 |
3.7.1 吊盘设计 |
3.7.2 吊盘节点受力分析 |
3.8 上井口稳车群集中控制方案的研究 |
3.8.1 稳车群集中控制系统 |
3.8.2 线车集中控制系统 |
3.9 井筒装备施工次序及方案 |
3.10 小结 |
第4章 深井井筒装备施工工序掌控与研究 |
4.1 线点测量精度的控制 |
4.1.1 测量放线 |
4.1.2 线点的控制 |
4.1.3 通尺的使用与线点误差控制 |
4.1.4 锚杆眼定位精度控制 |
4.2 深井井筒装备安装进度掌控 |
4.2.1 按照旧有施工方案编制施工进展计划 |
4.2.2 依据新施工方法编制的施工进展计划 |
4.3 小结 |
第5章 临时提升系统的设备选用与验算 |
5.1 凿井井架的适用分析与安装 |
5.1.1 凿井井架的选型计算 |
5.1.2 天轮平台的布置 |
5.1.3 天轮平台布置步骤 |
5.1.4 天轮梁的计算 |
5.1.5 凿井井架抗倾倒能力验算 |
5.2 提升设施的选择及验算 |
5.2.1 提升钢丝绳的选择计算 |
5.2.2 提升机的选择 |
5.3 提升小吊笼的设计计算 |
5.4 封口盘的设计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立井提升容器的水平振动研究及结构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意义 |
1.2 立井提升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立井提升容器水平振动仿真 |
2.1 引言 |
2.2 提升容器水平振动建模与仿真 |
2.2.1 提升容器 |
2.2.2 罐耳 |
2.2.3 刚性罐道 |
2.2.4 提升容器水平振动模型 |
2.3 刚性罐道激励下提升容器水平振动特性分析 |
2.3.1 罐道不平顺随机变化下提升容器的振动特性 |
2.3.2 罐道凸起型激励下提升容器的振动特性 |
2.3.3 罐道非直线型激励下提升容器的振动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3 滚轮罐耳的结构改进与设计 |
3.1 罐耳主要部件的概述 |
3.2 滚轮罐耳装置设计计算 |
3.3 滚轮的设计 |
3.3.1 聚氨酯橡胶主要特性 |
3.3.2 聚氨酯滚轮的磨损 |
3.4 缓冲装置的设计 |
3.4.1 碟形弹簧特性 |
3.4.2 碟形弹簧计算 |
3.4.3 碟形弹簧的组合 |
3.4.4 液压阻尼特性 |
3.5 滚轮轴承的选型 |
3.5.1 轴承的寿命验算 |
3.5.2 轴承的配置 |
3.5.3 轴承的轴向紧固 |
3.6 滚轮罐耳的密封 |
3.7 本章小结 |
4 滚轮罐耳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法概述 |
4.2 聚氨酯滚轮负载力学理论分析 |
4.3 聚氨酯滚轮的变形量计算 |
4.4 滚轮罐耳的模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NX的滚轮罐耳的运动仿真 |
5.1 NX运动仿真 |
5.2 仿真模型建立 |
5.3 定义运动副 |
5.4 水平推力与摆臂行程的关系 |
5.5 运动分析 |
5.5.1 STEP运动函数的模型 |
5.5.2 STEP运动函数的仿真 |
5.5.3 正弦函数的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立井井筒罐道的快速更换(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立井井筒装备布置[J]. 赵传刚,刘清宝. 陕西煤炭, 2021(03)
- [2]基于ZYNQ的刚性罐道图像采集处理系统研究[D]. 肖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立井井筒畸变和罐道劣化的关联性研究[D]. 张习.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基于惯性和三维激光技术的井筒安全检测研究[D]. 杨万霖.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5]摩擦提升过程过卷保护安全性分析及研究[D]. 范飞飞.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6]立井提升刚性罐道系统健康监测研究[D]. 吴波.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7]井筒及罐道垂直度检测装置研制与批量数据处理研究[D]. 刘金龙. 山东科技大学, 2019
- [8]基于惯性技术的矿山立井罐道垂直度检测[D]. 姜俊奎.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深井井筒装备快速装配方法研究[D]. 巴川.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10]立井提升容器的水平振动研究及结构改进设计[D]. 杨天恩.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