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亚型帕金森病患者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研究

不同亚型帕金森病患者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研究

一、不同亚型帕金森病患者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非非[1](2021)在《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模型组(MOD)、醒脾解郁方组(XPJYF)、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EOT)、醒脾解郁方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XPJYF+EOT)。每组根据应激时间各分为3w、6w组。除CON外,其余各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RS)造模,共21d。各组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造模前及造模第3 w、6 w时进行行为学观察。造模3 w时评价脾虚程度,结合行为学实验,评价模型成功与否。取材后以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及XPJYF干预效应。第二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线粒体及神经元突触体视学指标;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轴树突分支变化;提取海马突触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突触重塑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合成蛋白含量;检测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及线粒体酶活性。第三部分:制备XPJYF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体外分离、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并鉴定;采用CCK8法进行XPJYF细胞毒性实验;建立皮质酮(CORT)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分为 CON、CORT、CORT+X(H)、(M)、(L)、CORT+E、CORT+E+X(H)、(M)、(L)共9组。以细胞免疫荧光观察SYN、PSD-95表达及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成像;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生物合成及突触重塑蛋白表达;ELISA及RT-PCR检测5-HT、DA及其受体情况。第四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以免疫荧光三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NeuN/CD31/GFAP表达;RT-PCR检测海马AMPK/SIRT1/PGC-1α通路基因表达;免疫组化及 Western blot 检测 NeuN、GFAP、VEGF、Collagen Ⅳ蛋白表达。结果:1.第一部分1.1宏观表征:造模前大鼠状态良好,反应灵敏,活动自如。造模3 w后,反应降低,神态倦怠,活动减少,毛发干枯或发黄,粪便逐渐变稀,至6 w时表现更明显,各用药组较模型组有改善。1.2体质量变化:模型各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体重增加(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3 w、联合各组体重增加(P<0.01,P<0.05),西药6 w组降低(P<0.05)。联合各组体重较西药组增加(P<0.01,P<0.05)。1.3行为学:模型各组糖水偏好率(SPT)较空白组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FST)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联合各3 w及各用药6w组SPT升高,FST缩短(P<0.01,P<0.05)。联合各组SPT较中药、西药组升高(P<0.01,P<0.05),FST缩短(P<0.01,P<0.05)。与同组别基线比较,各组各时间点SPT降低(P<0.01),模型各组及中药、西药各6 w组FST延长(P<0.01,P<0.05)。1.4血清淀粉酶、尿D-木糖排泄率比较:造模3 w后血清淀粉酶和尿D-木糖排泄率均降低(P<0.01),至造模6周时更低(P<0.01)。1.5海马CA1区病理改变:HE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分布、形态均无异常,圆形胞核清晰居中。模型3w组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及形态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部分呈三角形,细胞核深染、固缩,核仁显示不清;至6w时损伤进一步加重。各用药组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6 w组和联合组较为明显。尼氏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分布,胞质内可见丰富的尼氏小体,近胞核处呈“虎斑样”,远端呈细颗粒样,核仁清晰。模型3 w组细胞排列散乱,胞质内尼氏小体减少。至6w时,损伤加重,细胞皱缩明显,部分细胞尼氏体减少,并可见中央性染色质溶解现象。各用药组损伤逐渐恢复,以西药3 w组及中药6 w组明显。2.第二部分2.1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组神经元突起较多,线粒体正常,突触结构完整,突触小泡较多。造模3 w后,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突触小泡数量减少。至造模6 w,损伤加重,突触间隙显示不清,突触小泡减少,聚集分布,线粒体膜破坏,嵴断裂,基质空泡样变。各用药组上述损伤减轻。2.2线粒体体视学:模型各组Vvm较空白组升高(P<0.01),NM、δ、δm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Vvm降低(P<0.01,P<0.05),各6 w组NM升高(P<0.01),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6 w组δ、δm升高(P<0.01,P<0.05)。较中药组,西药6 w组δ、联合6 w组Vvm降低(P<0.01),联合各组δm升高(P<0.01,P<0.05)。2.3突触体视学:模型各组数密度(Nv)、面密度(Sv)、突触小泡面数密度(NS)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中药、联合各6 w组Nv、Sv、Ns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2.4高尔基染色:模型各组Sholl交点数及树突棘较空白组减少(P<0.01)。中药、联合各组Sholl交点数较模型组增多(P<0.01,P<0.05),中药、西药各6 w组及联合各组树突棘密度升高(P<0.01,P<0.05),且联合6 w组较中药、西药各6w组升高(P<0.05)。2.5突触体突触重塑蛋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6w组降低(P<0.05),各组SYN、syntaxin 1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P<0.05),中药、联合各组SYN升高(P<0.01),中药、西药及联合各6 w组syntaxin 1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6 w组SYN降低(P<0.05),联合6 w组GAP-43增加(P<0.01)。2.6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模型各组SIRT1、PGC-1α、AMPK-α1、Tfam、NRF1较空白组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3 w组SIRT1和AMPK-α1、联合各组SIRT1、PGC-1α、Tfam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3 w组AMPK-α1、6w组PGC-1α表达升高(P<0.01)。3.第三部分3.1细胞毒性实验:经免疫荧光鉴定,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符合神经元细胞特征。经CCK8实验,确定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浓度为高剂量组10%、中剂量组10%和低剂量组20%,作用时间确定为24h。3.2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SIRT1、PGC-1α、NRF1、Tfam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组 SIRT1、NRF1、Tfam 升高(P<0.01),CORT+E 组 SIRT1 降低(P<0.05),CORT+X(H)组PGC-1α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H)组 PGC-1α、Tfam 升高(P<0.05),CORT+E+X(M)组 NRF1、Tfam 升高(P<0.01)。3.3突触重塑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GAP-43、SYN、PSD-95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各组 GAP-43、SYN 升高(P<0.01),CORT+X(H)组 PSD-95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PJYF 的 H、M、L 组 GAP-43、SYN、PSD-95 升高(P<0.01,P<0.05)。3.4 5-HT、DA及其受体mRNA含量: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5-HT、DA、5-HT1AR mRNA、DRD1 mRNA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H)组 5-HT、DA 升高(P<0.05),CORT+E 组 5-HT 降低(P<0.05),CORT+X 的 H、M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与 CORT1+E 组比较,CORT+E+X(H)组 5-HT 升高(P<0.05),CORT+E+XPJYF 的 H、M、L 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P<0.05)。4.第四部分4.1线粒体合成基因表达:模型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 SIRT1 mRNA、PGC-1αmRNA、AMPK-α1 mRNA 均升高(P<0.01),中药6w组、西药及联合各组NRF1 mRNA升高(P<0.01),西药3 w组、中药及联合各组Tfam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NRF1 mRNA 均升高(P<0.01),西药 3 w 组 SIRT1 mRNA升高(P<0.01)。4.2突触微环境蛋白表达:模型各组NeuN、GFAP、VEGF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及联合各组NeuN、GFAP、VEGF均升高(P<0.01,P<0.05),西药各组GFAP升高(P<0.01),西药3 w组VEGF升高(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各组GFAP 降低(P<0.05),联合各组 GFAP 升高(P<0.01),联合 3 w 组 VEGF 升高(P<0.05)。结论:1.慢性束缚应激3周时,动物模型符合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标准,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且随应激时间延长,损伤程度加重。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不同程度减轻神经元损伤,改善抑郁样行为,中药的远期保护优势较西药明显,且以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为显着;2.抑郁模型大鼠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破坏,线粒体损伤,突触重塑功能降低,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减少直接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动态调控该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但二者作用的优势环节不同,西药在调节神经递质方面更具优势,而中药在改善线粒体功能方面更为明显,且中药的远期作用效果优于西药。3.抑郁症海马神经元突触微环境中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神经元突触重塑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可通过调控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保护突触微环境,促进抑郁症神经重塑,作用较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更具优势,且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显着。

邵妍[2](2021)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抑郁/焦虑与经颅超声中缝核回声改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脑血管病是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原因。此外,脑血管病常引起抑郁/焦虑等精神并发症,严重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约占总发病率的80%。目前对于ICVD患者伴抑郁/焦虑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精神量表评分,仍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有研究提示经颅超声(transcranial sonography,TCS)检测中脑中缝核(brainstem raphe,BR)回声异常与精神疾病相关的抑郁症状和某些特定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偏头痛等)的抑郁状态有关。有研究提出将BR回声异常作为帕金森病伴抑郁的生物标志物,但BR回声异常是否与ICVD伴抑郁/焦虑亦具有相关性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对ICVD患者进行经颅超声BR回声检测及抑郁/焦虑量表测评,研究BR回声异常与ICVD伴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检测ICVD伴抑郁/焦虑患者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旨在探究ICVD伴抑郁/焦虑的病理生理基础,为ICVD伴抑郁/焦虑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以利于患者的准确诊断、早期干预、有效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方法:1.知情同意情况下连续入组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ICVD患者,完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测评及TCS检查,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卒中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教育程度、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评分;血液化验结果:空腹血浆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肌酐等。2.依据HAMD评分量表将入组患者分为ICVD伴抑郁组(≥7分)和无抑郁组(<7分),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焦虑症状及BR回声差异。依据HAMA量表将入组患者分为ICVD伴焦虑组(≥7分)和无焦虑组(<7分),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抑郁症状及BR回声差异。3.根据BR回声检查结果将入组ICVD患者分为BR回声异常组(包括BR回声减低、中断、消失)和BR回声正常组,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和抑郁、焦虑症状的差异。4.对HAMD和HAMA评分超过中度抑郁和肯定焦虑诊断界值的ICVD患者(HAMD大于17分和HAMA大于14分)的血浆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神经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比较BR回声异常组和正常组间的神经递质浓度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入组ICVD患者176例,ICVD同时伴有焦虑和抑郁的患者共13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83例,ICVD无焦虑或者抑郁的患者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ICVD伴抑郁患者130例,其中男性47例(36.15%),女性83例(63.85%),ICVD无抑郁患者46例,其中男性25例(54.35%),女性21例(46.67%),ICVD伴抑郁的患者均同时伴有焦虑。ICVD伴焦虑患者138例,其中男性51例(36.96%),女性87例(63.04%),ICVD无焦虑患者38例,其中男性21例(55.26%),女性17例(44.74%)。ICVD伴抑郁与无抑郁患者两组间在性别(统计值=4.653,P=0.031)、HAMA焦虑评分(统计值=3.027,P=0.000)、BR回声(统计值=8.995,P=0.003)上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既往卒中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教育程度、MMSE评分、Mo CA评分及空腹血浆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肌酐等检测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2.ICVD患者中,伴焦虑与无焦虑患者两组间在性别(统计值=4.131,P=0.042)、HAMD抑郁评分(统计值=3.027,P=0.000)、BR回声(统计值=12.940,P=0.000)上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既往卒中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教育程度、MMSE评分、Mo CA评分及空腹血浆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肌酐等检测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3.ICVD患者中,BR回声正常组与回声异常组在性别(统计值=5.745,P=0.017)、HAMD评分(统计值=3.027,P=0.002)、HAMA评分(统计值=3.027,P=0.009)上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既往卒中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教育程度、MMSE评分、Mo CA评分及空腹血浆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肌酐等检测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ICVD伴抑郁/焦虑程度与BR回声改变的相关分析结果示:抑郁评分(r=0.231,P=0.002)、焦虑评分(r=0.197,P=0.009)与BR回声结果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ICVD伴抑郁/焦虑患者BR回声异常组与BR回声正常组间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ICVD伴抑郁患者较ICVD不伴抑郁患者的女性患者比例、HAMA焦虑评分更高,BR回声异常者更多。2.ICVD伴焦虑患者较ICVD不伴焦虑患者的女性患者比例、HAMD抑郁评分更高,BR回声异常者更多。3.ICVD中BR回声异常组较BR回声正常组中女性患者比例更高,HAMA、HAMD评分更高,BR回声异常与抑郁/焦虑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4.ICVD伴抑郁/焦虑患者BR回声异常组与正常组间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无差异。

李舒蕊[3](2020)在《探索精神分裂症中淋巴细胞与神经递质相互作用以及DPA和I3C的治疗机制》文中提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是以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不协调,精神活动和现实脱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精神病,发病率高且难以治愈,带给人们很大的经济负担。尽管该病的病因尚未阐明,但多巴胺系统的异常调控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免疫炎症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密切相关。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和外周炎性反应增强,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加,淋巴细胞功能发生障碍。已知淋巴细胞上广泛分布神经递质的受体,神经元有白细胞因子的受体,但神经递质异常与淋巴细胞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二十二碳五烯酸(Docosapentaenoic acid,DPA)是n-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在体内转化途径中的中间体。临床研究发现EPA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但是,EPA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DPA的含量来实现的。吲哚-3-甲醇(Indole-3-methanol,I3C)是芳烃受体(Aromatic hydrocarbon receptor,Ah R)的激动剂,Ah R信号对于许多免疫功能至关重要,Ah R可以参与淋巴样细胞的分化以及Th17/Treg之间的平衡,是生物代谢中的关键转录因子,还参与各种免疫细胞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因此,本文主要探究精神分裂症中淋巴细胞与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以及DPA的I3C的作用机制,为天然药物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上开辟新途径。实验方法:收集18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8例健康人群的外周静脉血样本。(1)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多巴胺(DA)、二羟基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五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的浓度。(2)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经DPA干预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中亚型CD3+、CD4+、CD8+和CD19+的变化;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淋巴细胞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淋巴细胞中神经递质受体(DRD1、DRD2、5HTR1A、5HTR2A、GRM1、GRM3、GRM4、GRM5)、神经营养因子(BDNF、GDNF、NGF)和炎症因子(IL-1β、IL-2、IL-6、IL-10、IL-12、IL-18、NLRP3)的基因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2、IL-6和IL-10的蛋白表达。(3)将淋巴细胞上清与SH-SY5Y细胞共培养,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q PCR法检测神经营养因子(BDNF、GDNF、NGF)的基因表达。(4)利用LPS诱导BV2细胞炎症模型加入I3C预处理24 h,Greiss法检测NO释放量;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NF-κB蛋白的核转移。(5)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3C对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数据处理使用Graph Pad Prism 7进行统计分析。细胞部分数据用均值±标准误(X±SEM)表示,其余数据用均值±标准差(X±SD)表示。数据采用t-test和双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1)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中NE、HVA、5-HT、5-HIAA含量和NE/MHPG的比值显着下降,MHPG、DA、DOPAC含量和DA/DOPAC、5-HT/5-HIAA、DA/5-HT的比值显着上升。(2)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CD8+百分比降低、CD19+百分比和CD4+/CD8+的比值升高。神经递质含量除NE外均显着下降,NE/MHPG、DA/DOPAC、5-HT/5-HIAA、DA/5-HT的比值显着升高,神经递质受体DRD1、DRD2、DRD4、5HTR1A的基因表达上升,5HTR2A和谷氨酸受体GRM1、GRM3、GRM4、GRM5的基因表达下降。促炎因子IL-2、IL-12、IL-18、NLRP3的基因表达升高,IL-2和IL-6的蛋白表达升高,抗炎因子IL-10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神经营养因子BDNF、GDNF和NGF的基因表达下降。除GRM3和5HTR2A外,DPA可以显着改善上述结果。(3)SH-SY5Y细胞受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影响,活性下降,BDNF、GDNF基因表达减少,DPA可显着改善GDNF的基因表达。(4)I3C能够抑制被LPS激活的BV2细胞过度增殖,降低NO释放量和抑制NF-κB蛋白的核转移,但对精神分裂中淋巴细胞亚型表达异常无改善作用。实验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DA能系统和5-HT能系统功能亢进,而NE能系统功能降低,且DA能系统与5-HT系统失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异常,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神经递质受体表达异常,神经营养因子表达降低,促炎因子表达上升而抗炎因子表达下降。同时,淋巴细胞分泌的因子引起神经元细胞的损伤,使得神经元细胞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减少。DPA的干预能很好的改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恢复淋巴细胞中的神经递质含量。I3C能降低LPS诱导的BV2细胞过度活化,同时降低BV2细胞的NO释放量,抑制NF-κB蛋白的核转移,表现出抗神经炎症的作用。

郭建华[4](2020)在《单胺类神经递质调控小肠运动的TRPA1作用机制》文中提出肠道功能异常常伴随多种肠道疾病的发生,诸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和炎症性肠病(IBD),而肠道单胺类神经递质分泌紊乱通常是IBS和IBD的引发原因之一。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PA1)存在于与感觉疼痛相关的神经元中,对食物中的刺激性化合物有反应,在胃肠道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TRPA1缺失会降低机体对环境及化学刺激的敏感性,减弱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感知,因此研究TRPA1在肠道中的作用对胃肠疾病治疗具有深远意义。但目前不同单胺类神经递质对肠道运动的影响以及TRPA1能否参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对肠道运动的调控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多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恒温灌流系统、膜片钳技术以及行为学检测方法,探究了单胺类神经递质对小鼠小肠运动的调控作用以及单胺类神经递质调控小肠运动的TRPA1机制。此外,我们探究了肠道单胺类神经递质对高级中枢学习认知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单胺类神经递质对小肠运动的影响结果各不相同:多巴胺(DA)及去甲肾上腺素(NE)对小鼠空肠运动的抑制作用显着高于对十二指肠的抑制作用;5-羟色胺(5-HT)对十二指肠运动的增强作用显着高于对空肠的增强作用;2.TRPA1敲除显着抑制小鼠小肠运动;3.TRPA1参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对小肠运动的调控:TRPA1敲除后,减弱了DA对小鼠小肠运动的抑制作用,加强了NE对小鼠小肠运动的抑制作用,加强了5-HT对小鼠十二指肠运动的增强作用;4.肠道DA增多后,损害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肠道NE增多后,损害小鼠空间短时学习记忆;肠道5-HT增多对小鼠空间学习记忆无明显影响;肠道单胺类神经递质增多后,损害TRPA1敲除小鼠空间长时学习记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单胺类神经递质对小肠各肠段的运动能力调控具有差异性,且TRPA1参与了单胺类神经递质对小肠运动的干预。行为学检测结果揭示肠道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会损伤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

刘少鹏[5](2020)在《有氧运动对帕金森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5-HT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试图探究有氧运动对帕金森症(Parkinson’s Disease)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5-HT的影响,同时探讨有氧运动诱导的5-HT对帕金森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揭示有氧运动作为一种有益的健康治疗方案,望能为帕金森以及其他的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与防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选择48只3月龄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SED生理盐水安静组和EX生理盐水运动组;SED-PD帕金森安静组和EX-PD帕金森运动组,在参考Bedford造模方案及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如下大鼠的运动方案。EX组与EX-PD组预先进行为期3天适应性的跑台训练(速度是10米每分钟,第一天运动时间为10分钟,第二天运动时间为20分钟,第三天运动时间为25分钟,坡度都是0°)。大鼠休息1天后,第二天准备正式训练。饲养箱采用塑料材质与不锈钢盖子、塑料喝水瓶和不绣钢金属喝水管,按照国家标准啮齿类动物饲料进行喂养,期间自由饮水,温度维持在20℃25℃,相对湿度45%至55%,EX组与EX-PD组进行8周的有氧运动训练。有氧运动训练结束后,进行一周造模,PD大鼠脑部纹状体右侧注射6-OHDA,之后两周进行康复运动,以及旋转实验检测评估,最后一次旋转实验24h后开始取材,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形态学变化。ELISA检测大鼠内侧前额叶5-HT、5-HT1A的含量;TPH2、MAOA酶的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H、a-synuclein蛋白表达。研究结果:SED-PD组的造模成功率为77.78%,EX-PD组造模成功率为71.43%。HE染色:SED组神经元的细胞数目较多,排列有序,细胞的形态正常。而SED-PD组的大鼠内侧前额叶神经元细胞数目相对较少,排列紊乱。ELISA结果显示:与SED组相比SED-PD组前额叶皮层中5-HT、5-HT1A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SED组相比SED-PD组前额叶皮层TPH2活性显着降低(P<0.01);与SED-PD组比较,EX-PD组前额叶皮层中5-HT、5-HT1A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SED-PD组相比EX-PD组前额叶皮层TPH2活性显着升高(P<0.01)。IHC结果显示:与SED组相比SED-PD组大鼠纹状体TH表达呈上升趋势。与SED和SED-PD组相比,EX组和EX-PD组α-syn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研究结论:有氧运动上调了帕金森大鼠内侧前额叶5-HT的含量;可能是运动激活了TPH2酶和MAOA的活性;增加了5-HT的合成,并减少了5-HT的代谢,增强了5-HT1A受体的表达,提高了5-HT神经系统的功能。

李璐[6](2020)在《缺血性卒中后抑郁大鼠5-HT1AR/TGF-β1表达变化及运动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缺血性卒中后抑郁大鼠5-HT1AR和TGF-β1表达变化,以及觅食运动干预对其影响。方法:先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ACO)模型,1周后再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CUMS)结合孤养法,持续3周,建立卒中后抑郁(PSD)模型。CUMS包括禁食禁水、潮湿垫料、噪音刺激、冰泳等。实验共分为4组:假手术组、卒中(I/R)组、PSD组及PSD+觅食运动组,其中运动组干预4周。分别在MCAO术后(1周)、CUMS后(4周)、运动干预后(8周)对4组大鼠进行体重、糖水消耗试验(SPT)、旷场试验(OFT)、新奇摄食试验(NSFT)评估。8周时分别取大鼠脑组织行TT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运用HE染色观察大鼠前额叶、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DG)病理改变;并结合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额叶及海马5-HT1AR和TGF-β1蛋白表达。结果:(1)大鼠体重变化:1周时,4组大鼠体重没有明显差异(P=0.095)。4周时,与I/R组相比,PSD组大鼠体重显着减少(P<0.01)。8周时,4组大鼠体重均有增加,与PSD组相比,PSD+运动组大鼠体重显着增加(P<0.01)。(2)行为学评估:(1)糖水消耗试验:1周时,4组大鼠蔗糖偏嗜度无差异(P=0.653)。4周时,与I/R组相比,PSD组蔗糖偏嗜度显着减少(P<0.01)。8周时,与PSD组相比,PSD+运动组蔗糖偏嗜度显着增加(P=0.001)。(2)旷场试验:1周时,4组大鼠水平运动(P=0.973)及垂直运动(P=0.968)得分无差异。4周时,与I/R组相比,PSD组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得分显着降低(P<0.01)。8周时,与PSD组相比,PSD+运动组水平运动(P=0.001)及垂直运动(P=0.004)得分增加。与I/R组相比,PSD+运动组垂直运动得分降低(P=0.026)。(3)新奇摄食试验:1周时,4组大鼠摄食潜伏期(P=0.939)及食物消耗量(P=0.917)无差异。4周时,与I/R组相比,PSD组摄食潜伏期延长及食物消耗量减少(P<0.01)。8周时,与PSD组相比,PSD+运动组摄食潜伏期缩短(P<0.01),食物消耗量增加(P=0.005);与I/R组相比,PSD+运动组摄食潜伏期延长(P=0.018)。(3)TTC染色:8周时,假手术组大鼠未有梗死灶,I/R组、PSD组、PSD+运动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梗死区域。与I/R组相比,PSD组(P=0.001)及PSD+运动组(P=0.003)脑梗死体积均增加。PSD+运动组与PSD组脑梗死体积无明显差异(P=0.626)。(4)HE染色:8周时,大鼠额叶HE染色结果:假手术组神经元形态正常,胞核及胞浆染色均匀,排列整齐;I/R组神经元数量减少,部分细胞变圆,排列稍紊乱;PSD组神经元数量减少且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明显的细胞核固缩、破裂,深染,胞浆染色不均,排列紊乱;PSD+运动组神经元形态与PSD组大致相同,数量较PSD组明显增加。大鼠海马CA1区、CA3区及DG区HE染色结果与额叶相似。(5)免疫组化染色:8周时,大鼠额叶TGF-β1染色呈棕褐色:与PSD组(P=0.001)和I/R组(P=0.004)相比,PSD+运动组TGF-β1阳性细胞表达显着增加。海马CA1区:与PSD组及I/R组相比,PSD+运动组TGF-β1阳性细胞计数均显着增加(P<0.01)。海马CA3区及DG区:TGF-β1阳性细胞计数与海马CA1区基本一致。(6)Western Blot:8周时额叶结果:与PSD组及I/R组相比,PSD+运动组额叶5-HT1AR蛋白表达上调(P<0.01)。与PSD组及I/R组相比,PSD+运动组额叶TGF-β1蛋白表达上调(P<0.01)。8周时海马结果:与PSD组(P=0.001)及I/R组(P=0.006)相比,PSD+运动组海马5-HT1AR蛋白表达上调。与PSD组相比,PSD+运动组海马TGF-β1蛋白表达上调(P<0.01);与I/R组相比,PSD+运动组海马TGF-β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07)。结论:(1)觅食运动可以缓解PSD大鼠抑郁状态,改善抑郁行为学;(2)慢性应激可使PSD大鼠额叶及海马的5-HT1AR和TGF-β1表达减少;(3)觅食运动干预可以增加额叶及海马的5-HT1AR和TGF-β1表达,从而改善大鼠脑组织病理及抑郁行为学症状。

牟雄军[7](2020)在《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全球性精神障碍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残率和高自杀率等特点。在临床上,抑郁症的主要特征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的缺失、焦虑、自主性活动明显降低、认知障碍、智力低下和其他症状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据估计,目前世界各地各年龄段的3.5亿人患有抑郁症,每年约有80万人自杀。目前,抗抑郁药的缓解率和预后率均不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可以显着改善治疗结果的新策略。传统或天然药物是新型抗抑郁药的最重要来源之一。疏肝和胃汤是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以四逆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味拟定而成的治疗抑郁症的经验方,临床疗效显着,然而其抗抑郁作用机制至今仍不明确,一直未能得到广泛使用。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观察疏肝和胃汤对抑郁大鼠行为学,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激素,下丘脑、海马及血浆神经递质的影响,明确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的药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为其进一步推广使用以及制成其他剂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CUMS结合孤养制作抑郁模型:大鼠孤养,并接受不同的应激刺激,包括断水24 h,断食24 h,4℃冰水游泳5 min,夹尾1 min,电击足底(电压50 mV,每5 s刺激1次,间歇5 s,共刺激15次),昼夜颠倒,摇晃(1次/s,持续10 min)。每天随机选择一种刺激,且两两不重复,造模时间共计4周,期间Control组大鼠自由摄食。造模完成后,疏肝和胃汤低、中、高剂量组按3.67、7.34、14.68 g·kg-1·d-1灌胃给药;氟西汀按1.58 mg·kg-1·d-1灌胃给药;Control组以及Model组灌胃等体积的纯化水,连续9天。期间进行行为学测试,包括糖水消耗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实验期满,取出所有大鼠的下丘脑、海马以及血浆,生化试剂盒检测大鼠下丘脑中CRH、血清中ACTH、CORT的含量;UPLC-MS/MS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海马及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DA、5-HT、5-HIAA、NE以及氨基酸类神经递质GABA、Glu的含量。结果:1、与Control组大鼠相比,Model组大鼠的体质量增加量显着减少、糖水偏爱率显着降低、旷场总距离和穿越中央次数下降,静止时间显着增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着延长(p<0.01)。给予治疗药物干预后,与Model组大鼠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的体质量均显着增加、糖水偏爱率显着升高、运动总距离和穿越中央次数显着增加,静止时间显着缩短、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着增加(p<0.01或p<0.05)。2、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大鼠下丘脑CRH、血清ACTH、CORT含量显着升高(p<0.01)。给予治疗药物干预后,与Model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下丘脑CRH、血清ACTH、CORT含量显着降低(p<0.05或p<0.01)。3、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大鼠下丘脑中DA、5-HT、5-HIAA、NE、GABA的含量显着降低(p<0.01),Glu含量显着升高(p<0.01);给予治疗药物干预后,与Model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下丘脑DA、5-HT、5-HIAA、NE、GABA的含量显着上升(p<0.05或p<0.01),Fuxetine组、SGHWTL组、SGHWTM组大鼠下丘脑中Glu的含量显着下降(p<0.05或p<0.01),差异具有显着性。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大鼠海马中DA、5-HT、5-HIAA、NE、GABA的含量显着降低,Glu含量显着升高(p<0.05或p<0.01);给予治疗药物干预后,与Model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海马DA、5-HT、NE、GABA的含量显着上升,Glu含量显着下降(p<0.05或p<0.01),SGHWTL组、SGHWTM组大鼠海马5-HIAA显着上升(p<0.05)。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血浆中DA、5-HT、NE、GABA含量显着降低(p<0.01),Glu含量显着升高(p<0.01),5-HIAA含量略有降低,但没有显着学差异。给予治疗药物干预后,与Model组相比,SGHWTL组、SGHWTM组大鼠血浆中DA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或p<0.01),Fuxetine组、SGHWTL组、SGHWTM组大鼠血浆中5-HT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或p<0.01),各治疗组大鼠血浆中NE、GABA的含量显着升高,Glu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或p<0.01)。各治疗组的5-HIAA含量略有升高,但没有显着学差异。结论:1、抑郁模型大鼠胃肠功能可能失调、食欲下降,导致大鼠个体生长迟缓、对糖水奖赏的反应性表现出了明显的下降,即快感的缺失。抑郁模型大鼠对新环境自主活动及探究活动水平降低、表现出明显的绝望情绪。疏肝和胃汤能明显促进大鼠体重的增长、逆转大鼠的快感缺失状态、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及探索行为能力、改善抑郁大鼠的绝望情绪。2、疏肝和胃汤可通过降低抑郁模型大鼠HPA轴CRH、ACTH、CORT含量,改善CUMS引起HPA轴功能亢进的作用达到抗抑郁作用。3、疏肝和胃汤可通过增加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海马以及血浆中DA、5-HT、5-HIAA、NE、GABA的含量,降低Glu的含量,通过调节各神经递质水平而发挥抗抑郁作用。本研究明确了疏肝和胃汤抗抑郁的药理作用,初步阐明了其抑郁的作用机制。

郑若韵[8](2020)在《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的三因司天方治疗抑郁症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的集中体现。运气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受到天地气化的影响,因此在诊治疾病时应充分考虑运气学特点。陈无择以五运六气理论为指导,制五运六气计十六方,后世应用于临床,多有奇效,成为历代医家以运气指导临床用药的代表。但目前关于运气方的研究多为临床验案的报导,缺乏系统的动物实验研究,本研究以临床常见的精神疾患抑郁症为切入点,以陈无择的三因司天方为基础,比较不同年份运气方对抑郁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挖掘运气理论对于临床诊疗的重要价值,为运气方的临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梳理陈氏运气方临床应用相关文献,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基于运气理论和抑郁症治疗现状为实验设计提供合理依据。第二部分通过梳理《素问》运气七篇大论的相关论述,阐述运气变化对于疾病发生的影响及根据药物性味理论确立的治疗法则,探讨其对后世创制运气相关方剂的指导作用,重点介绍陈无择三因司天方,临床价值较高,用药遵经守旨。第三部分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UMS)联合孤养的抑郁大鼠模型,以2018年即戊戌年司天方静顺汤、2019年即己亥年司天方敷和汤为干预方药,以多种行为学实验评价不同年份运气方对抑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同时与临床常规抗抑郁西药和常用经典方剂柴芩温胆汤进行药效对比;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HPLC-ECD)测定大鼠脑组织、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探究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一:戊戌年司天方静顺汤实验结果1.1静顺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1.1糖水偏好实验实验结束时(42 day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柴芩温胆汤组、静顺汤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极显着升高(P<0.01)。1.1.2旷场实验实验结束时(42 days)各组大鼠在旷场中3min内穿格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3强迫游泳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极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着缩短(P<0.05),静顺汤组、柴芩温胆汤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极显着缩短(P<0.01)。1.1.4悬尾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极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显着缩短(P<0.05),静顺汤组、柴芩温胆汤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极显着缩短(P<0.01)。1.2静顺汤对抑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及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1.2.1前额叶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皮质NE、5-HT含量显着降低(P<0.05),DA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芩温胆汤组的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静顺汤组DA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各组大鼠前额皮质E、HVA、DOPAC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2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NE、5-HT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5-HIAA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芩温胆汤组大鼠海马NE、DA显着升高(P<0.05),静顺汤组NE、5-HT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各组大鼠海马E、HVA、DOPAC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DA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及柴芩温胆汤组比较,静顺汤组DOPAC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各组大鼠下丘脑NE、5-HT及代谢产物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4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5-HT、5-HIAA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芩温胆汤组大鼠血清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静顺汤组大鼠血清5-HT、5-HIAA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与柴芩温胆汤组比较,静顺汤组大鼠血清DA、5-HIAA含量显着升高(P<0.05)。2实验二:己亥年司天方敷和汤实验结果2.1敷和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2.1.1糖水偏好实验实验结束时(42 day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柴芩温胆汤组、敷和汤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均极显着升高(P<0.01)。2.1.2旷场实验实验结束时(42day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穿格次数极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芩温胆汤组、静顺汤组、敷和汤组大鼠穿格次数均值明显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3强迫游泳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值有增加趋势,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4悬尾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极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柴芩温胆汤组、敷和汤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极显着缩短(P<0.01)。静顺汤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显着缩短(P<0.05)。2.2敷和汤对抑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及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2.2.1前额叶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模型组比较,静顺汤组大鼠前额叶皮质DA含量显着升高(P<0.05),柴芩温胆汤组、敷和汤组大鼠前额叶皮质5-HT含量均极显着升高(P<0.01),氟西汀组、静顺汤组大鼠前额叶皮质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敷和汤组均值高于其余各给药组。2.2.2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5-HIAA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敷和汤组大鼠海马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且均值高于其余各给药组。2.2.3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模型组比较,静顺汤组、敷和汤组大鼠下丘脑DA含量显着升高(P<0.05),柴芩温胆汤组大鼠下丘脑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柴芩温胆汤组比较,静顺汤组、敷和汤组大鼠下丘脑E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2.2.4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E、5-HT含量显着降低(P<0.05),HVA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芩温胆汤组、静顺汤组、敷和汤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极显着升高(P<0.01),柴芩温胆汤组大鼠血清HVA、5-HIAA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静顺汤组大鼠血清5-HIAA含量显着升高(P<0.0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静顺汤在2018年即太阳寒水司天之戊戌年,改善CUMS应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作用较柴芩温胆汤组更明显,静顺汤相对于理气化痰之柴芩温胆汤更切中病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提高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的DA、5-HT水平、海马的NE、5-HT水平及血清的5-HT水平有关。(2)敷和汤在2019年即厥阴风木司天之己亥年改善CUMS应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作用较其余各组更为明显,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提高前额叶皮质、海马及血清的5-HT水平、下丘脑的DA水平有关。(3)静顺汤和敷和汤均在当年运气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疗效略优于常规抗抑郁西药和中药,结合运气用药的治疗效果一定程度优于常用经典方剂,提示了五运六气对于疾病发生的影响,根据运气特点指导临床用药有其现实意义。

王璞[9](2019)在《禁食与雌激素对雌性小鼠的抗抑郁样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十年来,许多抗抑郁药物被成功研发,然而其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起效慢、副作用强等不足。因此从新的角度研发抗抑郁药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组前期研究发现急性禁食9小时对雄性小鼠具有抗抑郁样作用,但其对雌性小鼠的情绪改善作用尚不清楚。抑郁症存在性别差异,研究表明雌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导致女性易产生情绪障碍,补充雌激素可在临床上改善女性抑郁情绪。雌激素联合其它抗抑郁药物治疗能增强抗抑郁效应,缩短治疗起效时间。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雌激素能否增强禁食的抗抑郁样作用。因此,本研究利用强迫性游泳实验、旷场实验等行为药理学方法,探讨了禁食及其与雌激素联合对雌性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并利用分子生物学、转录组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进一步探究其潜在作用机制。1禁食与雌激素对雌性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1)禁食对雌性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强迫性游泳和旷场实验结果表明,急性9小时禁食能够明显缩短雌性小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且对旷场实验中的自发运动量无显着影响。以上结果表明禁食对雌性小鼠发挥显着的抗抑郁样效应。(2)禁食与雌激素的抗抑郁样作用存在叠加效应。行为药理学实验结果表明,单纯急性9小时禁食与单纯一次性给药雌二醇均使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减少,且下降幅度相似。两者联合处理可使不动时间进一步显着减少,且旷场实验中的自发运动量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禁食与雌激素具有叠加的抗抑郁样作用。2禁食与雌激素抗抑郁样作用的机制探究(1)禁食与雌激素处理可显着上调前额叶皮质和海马部位的CREB-BDNF信号通路。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急性9小时禁食可显着提高前额叶皮质和海马部位的磷酸化CREB及BDNF蛋白表达水平,雌二醇给药也可使CREB、磷酸化CREB及BDNF蛋白在两脑区中表达上调。经两者联合处理后,各蛋白表达水平有进一步上升趋势,表明禁食与雌激素处理可激活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中的CREB-BDNF信号通路。(2)禁食与雌激素处理可明显改善雌性小鼠海马神经元的新生。将预注射过BrdU的小鼠进行禁食等处理后,选取海马部位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实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急性9小时禁食使海马齿状回部位BrdU阳性标记的新生细胞个数显着增加,表明禁食可明显改善雌性小鼠海马神经元的新生;而附加雌二醇可使新生细胞数目进一步增多,表明雌激素联合禁食对海马的神经新生有促进作用。(3)禁食条件下,胃饥饿素和雌激素存在交互促进作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清中胃饥饿素、雌二醇和皮质酮的含量。结果表明,禁食产生的胃饥饿素和雌二醇的分泌存在相互促进作用。禁食对皮质酮分泌无显着影响,注射雌二醇则可使皮质酮含量显着下调,表明HPA轴主要受雌激素调控。3禁食与雌激素对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内基因表达的影响(1)禁食和雌激素处理均使小鼠前额叶皮质及海马脑区内有差异性基因表达,并存在共同差异性表达基因。急性9小时禁食和雌二醇处理均可使小鼠前额叶皮质及海马脑区内有差异性基因表达,且其上、下调基因个数相近。Venn图分析表明,两种处理存在共同差异性表达基因,这些共同差异性表达基因呈共同上调或下调趋势,表明禁食和雌激素可对小鼠前额叶皮质及海马脑区内部分基因造成相似影响。(2)禁食和雌激素处理所筛选出的差异性表达基因均可富集于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GO功能和生物学通路,且部分共同富集。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禁食和雌二醇均能使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中多项与神经功能相关的GO term显着性富集,且呈现部分共同富集。KEGG pathway分析表明,急性9小时禁食和雌二醇处理均使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中多项KEGG pathway发生显着性富集。这些共同富集的生物学通路多与神经功能相关,根据文献报道,认为其部分参与了禁食与雌激素的抗抑郁样作用。(3)基因为关键基因,多巴胺及其受体功能参与介导了禁食与雌激素的抗抑郁样作用。将KEGG pathway注释到的基因进行了重叠性分析,结果显示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中有共同差异性表达基因。结合以往研究,发现多个基因与多巴胺神经元功能相关。使用String数据库对其编码的蛋白质进行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Drd2为子网络hub基因,表明Drd2(多巴胺受体D2基因)可作为关键基因与多个基因相互作用,共同调控了与抑郁症发生相关的生物学通路。综上,禁食对雌性小鼠抑郁样行为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禁食与雌激素联合对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具有一定的叠加效应,本研究从饮食调控的角度为治疗女性抑郁症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贺邵华[10](2019)在《细胞模型与CUMS抑郁大鼠的相关性及β细辛醚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原因复杂、症状多发、发病率高的情感障碍型疾病。为应对抑郁症发病率日益增高的压力,世界各国对其研究的投入也会日益增多。同时,研发更加快捷、有效、经济的抗抑郁药物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这将以消耗大量的实验动物为代价。而我国在努力推行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标准化,并制定推出了“新国标”,强调了替代、减少、优化(3R)原则。因此,本文在完成广东省科技厅项目“利用在体动物和海马神经细胞开展抑郁症动物实验的代替方法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开展皮质酮致细胞损伤与CUMS抑郁症大鼠模型的相关性及β-细辛醚保护作用的研究,进一步寻找抑郁症动物实验的部分代替方法,以减少实验成本、提高效率,贯彻执行新标准。目的:利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UMS)建立SD大鼠抑郁模型和皮质酮(CORT)致细胞损伤模型,以实验结果为基础,以相关性分析为依据,探讨部分代替或减少实验动物使用量的方法,初步研究β-细辛醚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①将SPF级SD大鼠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氟西汀组,利用竭力游泳、电击足底、夹尾、禁水、禁食、昼夜颠倒、拥挤等造模方法制作CUMS抑郁模型,整个过程持续6周。根据大鼠的外观形态等表现进行抑郁评分,同时观察体重变化。造模第4周,氟西汀组开始干预。6周后,根据大鼠抑郁评分和体重变化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实验结束后大鼠取血、取脑及制备含药血清,血清测定皮质酮及神经递质(5-HT、DA、NE)含量,脑组织测定神经递质及IL-10、TNF-α、BDNF、pERK及VGF含量。②按分组获取大鼠的海马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利用含药血清干预后检测神经递质及细胞存活率。同时,对上述实验的数据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该模型下与抑郁密切相关的因素。③利用CORT损伤细胞制备细胞模型,检测乳鼠海马神经细胞与PC12细胞的存活率,并与CUMS抑郁大鼠的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做对比研究,探索使用该细胞模型进行实验的可行性。同时,检测β-细辛醚干预下细胞存活率的变化。④利用β-细辛醚对细胞模型进行干预,检测细胞模型中IL-10、TNF-α、BDNF、pERK以及VGF的含量,并分别将细胞模型与CUMS抑郁大鼠的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代替或减少实验动物使用量的方法。结果:1.CUMS抑郁大鼠的抑郁评分模型组的大鼠抑郁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氟西汀组。模型组的抑郁评分与正常组、氟西汀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氟西汀组大鼠的抑郁评分低于模型组,但是高于正常组。2.CUMS抑郁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造模前大鼠的行为学指标无明显差异。第2周开始,模型组、氟西汀组的体重开始下降,旷场实验的水平、垂直运动和自发活动的得分均明显减少,糖水偏爱度下降,强迫游泳时间缩短,与正常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第4周,氟西汀组开始药物干预后,与正常组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与模型组的差异性逐渐增加并开始出现显着性差异。3.CUMS抑郁大龊血清皮质酮及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模型组血清中皮质酮的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血清皮质酮的含量明显降低。模型组血清中NE、DA、5-HT的含量明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血清中NE、DA、5-HT的含量显着提高。但未达到与正常组水平。4.CUMS抑郁大鼠不同部位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模型组海马、皮质、中脑、纹状体的NE、DA和5-HT的含量降低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氟西汀组海马、皮质、中脑、纹状体的NE、DA和5-HT的含量明显提高,除去中脑的DA、5-HT外,其他部位脑组织的NE、DA和5-HT含量均高于模型组。5.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IL-10、TNF-α、BDNF、pERK、VGF的含量变化模型组海马组织的TNF-α、pERK的含量升高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海马组织的TNF-α、pERK的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模型组海马组织的IL-10、BDNF、VGF的含量降低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海马组织的IL-10、BDNF、VGF的含量显着提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6.CUMS抑郁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及神经递质含量变化模型组的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降低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的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显着提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模型组海马神经细胞的NE、DA、5-HT的含量升高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海马神经细胞的NE、DA、5-HT的含量有所降低,其NE、DA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7.皮质酮损伤神经细胞存活率的变化①CORT损伤乳鼠海马细胞模型中,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降低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β-细辛醚低剂量组、β-细辛醚高剂量组、氟西汀组的细胞存活率有所提高。β-细辛醚低剂量组的细胞存活率低于高剂量组与氟西汀组。②CORT损伤PC12细胞模型中,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降低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β-细辛醚低剂量组、β-细辛醚高剂量组、氟西汀组的细胞存活率有所提高,但不及正常组水平。β-细辛醚低剂量组的细胞存活率接近高剂量组,但二者明显低于氟西汀组。8.皮质酮损伤神经细胞的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含量变化①皮质酮致乳鼠海马神经细胞损伤实验:模型组的TNF-α、pERK的含量升高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β-细辛醚组的TNF-α的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的TNF-α、pERK的含量降低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且接近正常组水平;模型组的BDNF、VGF的含量降低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β-细辛醚组的IL-10、VGF,氟西汀组的IL-10、BDNF、VGF的含量升高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②皮质酮致PC12细胞损伤实验:模型组的TNF-α、pERK的含量升高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β-细辛醚组的TNF-α、pERK的含量有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的TNF-α、pERK的含量降低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且接近正常组水平;模型组的IL-10、BDNF、VGF的含量降低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β-细辛醚组IL-10、VGF的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的IL-10、BDNF的含量升高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9.皮质酮致神经细胞损伤与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相关性分析皮质酮损伤的乳鼠海马神经细胞、PC12细胞与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密切相关,三者的细胞存活率的表现基本一致。CUMS抑郁大鼠模型海马组织的IL-10、TNF-α、BDNF、pERK及VGF含量也与皮质酮损伤神经细胞的含量表现一致。同时,两者与抑郁的相关性一致且两者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PC12细胞模型与海马细胞模型的实验表现一致且两者相关性密切。结论:CUMS模型大鼠的抑郁表现稳定,其抑郁形态外观评分与行为学指标的观察评分相一致。过高的CORT不但会对单胺类递质系统功能造成损害,而且还会对海马神经细胞造成伤害并抑制其再生。CORT损伤的细胞模型在细胞存活率、细胞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等指标的含量变化上与CUMS抑郁大鼠的表现基本一致,且具有密切相关性。PC12细胞模型在细胞存活率、对氟西汀和β-细辛醚的反应性表现上与乳鼠海马细胞模型基本一致,且相关性显着。细胞模型可以在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等与抑郁有关的实验中部分代替或减少抑郁症实验动物,并且可以用来进行抗抑郁药物或有效成分的初筛实验以及某些机制的研究。同时,PC12细胞模型可以代替乳鼠海马细胞模型进行相关的实验。

二、不同亚型帕金森病患者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亚型帕金森病患者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线粒体损伤
        2.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与突触可塑性损伤
        3. 线粒体生物合成异常与抑郁症神经元突触重塑
        4. 从“脾”论治抑郁症或成为中医治疗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实验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AMPK/SIRT1/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对皮质酮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突触重塑的影响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突触微环境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总结
    二、初步结论
    三、存在不足
    四、创新点
    五、展望
第四部分 附录
    附录1: 致谢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附录3 个人简历

(2)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抑郁/焦虑与经颅超声中缝核回声改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流程图
    2.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抑郁/焦虑等量表测评
        2.3 TCS检查仪器及方法
        2.4 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的检测
    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结果
    1.ICVD伴抑郁与无抑郁组临床资料及BR回声的比较
    2.ICVD伴焦虑与无焦虑组临床资料及BR回声的比较
    3.ICVD患者BR 回声异常组与BR 回声正常组间临床资料及抑郁/焦虑评分的比较
    4.ICVD伴抑郁/焦虑程度与BR回声的相关性分析
    5.ICVD伴抑郁/焦虑患者BR回声异常组与回声正常组血浆神经递质浓度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颅超声中缝核回声改变与神经系统疾病伴抑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探索精神分裂症中淋巴细胞与神经递质相互作用以及DPA和I3C的治疗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精神分裂症概述
    1.2 精神分裂症假说
        1.2.1 神经递质假说
        1.2.2 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致病假说
        1.2.3 免疫炎症假说
    1.3 淋巴细胞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1.4 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现状
    1.5 Omega-3和DPA的研究现状
    1.6 I3C的研究现状
    1.7 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1.8 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入组标准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人血样品的处理及保存
        2.2.2 淋巴细胞的培养
        2.2.3 SH-SY5Y细胞的培养
        2.2.4 条件培养基培养法
        2.2.5 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检测
        2.2.6 淋巴细胞亚型的检测
        2.2.7 荧光定量PCR
        2.2.8 酶联免疫吸附法
        2.2.9 BV2细胞的培养
        2.2.10 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
        2.2.11 Griess法测定细胞NO释放含量
        2.2.12 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NF-κB的核转移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精神分裂症与健康人群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
    3.2 DPA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
    3.3 精神分裂症中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的变化和DPA干预结果
    3.4 精神分裂症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的影响与DPA干预结果
    3.5 精神分裂症中外周血淋巴细胞神经递质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和DPA干预结果
    3.6 精神分裂症中外周血淋巴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和DPA干预结果
    3.7 精神分裂症中外周血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炎症小体基因表达的变化和DPA干预结果
    3.8 精神分裂症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白细胞介素表达的影响
    3.9 精神分裂症患者淋巴细胞上清对SH-SY5Y细胞活性的影响和DPA干预结果
    3.10 精神分裂症患者淋巴细胞上清对SH-SY5Y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和DPA干预结果
    3.11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对SH-SY5Y细胞活性的影响
    3.12 I3C对BV2细胞活性的影响
    3.13 I3C对 LPS诱导的BV2 细胞中NO释放量的影响
    3.14 I3C对 LPS诱导的BV2 细胞NF-κB蛋白质核转移的影响
    3.15 I3C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
4 讨论
    4.1 精神分裂症对外周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4.2 精神分裂症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4.3 精神分裂症淋巴细胞上清对SH-SY5Y细胞的影响
    4.4 DPA对精神分裂症外周血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4.5 I3C的抗炎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单胺类神经递质调控小肠运动的TRPA1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肠道功能与疾病研究进展
        1.1.1 肠道功能
        1.1.2 肠-脑轴双向调节系统
        1.1.3 肠道功能与疾病相关性
    1.2 单胺类神经递质与小肠运动的影响
        1.2.1 单胺类递质类型与功能
        1.2.2 单胺类神经递质与小肠运动
    1.3 TRPA1通道与肠道功能
        1.3.1 TRPA1通道与肠道研究进展
        1.3.2 TRPA1通道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研究进展
第二章 单胺类神经递质调控小肠运动的分子机制
    引言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器材
        2.1.4 实验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鼠小肠肌张力及收缩频率的测定
        2.2.2 小鼠肠道转运率测定
        2.2.3 小肠平滑肌细胞急性分离培养
        2.2.4 HISMC细胞系培养
        2.2.5 小肠平滑肌细胞电学特性检测
        2.2.6 行为学检测
    2.3 实验结果
        2.3.1 成年C57野生型小鼠十二指肠与空肠运动具有差异性
        2.3.2 多巴胺抑制小鼠小肠运动
        2.3.3 去甲肾上腺素抑制小鼠小肠运动
        2.3.4 5-羟色胺促进小鼠小肠运动
        2.3.5 5-羟色胺对小鼠小肠平滑肌钠通道电流的激活作用
        2.3.6 肠道单胺类神经递质影响高级中枢学习认知
    2.4 讨论
第三章 单胺类神经递质调控小肠运动的TRPA1机制
    引言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器材
        3.1.4 实验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TRPA1敲除减缓肠道运动的作用
        3.3.2 TRPA1 减弱DA对小鼠肠道运动的抑制作用
        3.3.3 TRPA1 加强NE对小鼠肠道运动的抑制作用
        3.3.4 TRPA1 加强5-HT对小鼠肠道运动的增强作用
        3.3.5 肠道单胺类神经递质影响TRPA1敲除鼠长时学习记忆行为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有氧运动对帕金森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5-HT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与分组
    2.2 实验方法
        2.2.1 运动方案
        2.2.2 造模方法
        2.2.3 PD大鼠模型评价
        2.2.4 实验取材
        2.2.5 技术路线图
    2.3 主要试剂
    2.4 主要仪器
    2.5 指标检测
        2.5.1 大鼠体重检测
        2.5.2 石蜡切片样本制备
        2.5.3 HE染色
        2.5.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5.5 免疫组织化学
    2.6 质量监控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体重变化结果
    3.2 旋转实验测试结果
    3.3 内侧前额叶皮层HE染色结果
    3.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3.4.1 大鼠脑纹状体α-synuclein的检测结果
        3.4.2 大鼠脑纹状体TH的检测结果
    3.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
        3.5.1 大鼠内侧前额叶5-HT含量检测结果
        3.5.2 大鼠内侧前额叶5-HT1A含量检测结果
        3.5.3 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TPH2酶的活性
        3.5.4 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AOA酶的活性
4 分析与讨论
    4.1 帕金森大鼠在8周有氧运动对大鼠体重与行为学的影响
    4.2 有氧运动对PD大鼠脑纹状体α-syn和 TH的影响
    4.3 有氧运动对帕金森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5-HT的影响
    4.4 有氧运动对帕金森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TPH2与MAOA合成代谢通路的影响
    4.5 有氧运动对帕金森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5-HT1A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6)缺血性卒中后抑郁大鼠5-HT1AR/TGF-β1表达变化及运动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实验流程图
2 实验方法
    2.1 制作含“U”型管的大鼠饲养笼子
    2.2 制作大鼠MACO模型
    2.3 制作PSD大鼠模型
    2.4 动物分组
    2.5 觅食运动干预
    2.6 一般状态及体重测定
    2.7 行为学评估方法
        2.7.1 糖水消耗试验
        2.7.2 旷场试验
        2.7.3 新奇抑制摄食试验
    2.8 TTC染色
    2.9 石蜡切片制作
        2.9.1 HE染色
        2.9.2 免疫组化染色
    2.10 Western Blot
        2.10.1 分离额叶及海马组织
        2.10.2 提取蛋白样品
        2.10.3 Western Blo实验步骤
    2.11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造模情况及死亡率
    3.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3.3 行为学评估结果
    3.4 TTC染色结果
    3.5 HE染色结果
    3.6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7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PSD动物模型评价
    4.2 觅食运动对PSD大鼠抑郁行为的影响
    4.3 觅食运动对PSD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4.4 PSD大鼠5-HT1AR/TGF-β1 蛋白表达及觅食运动干预对其影响
    4.5 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物的配制
        2.2 抑郁模型的建立
        2.3 给药
        2.4 行为学实验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对抑郁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
        3.2 对抑郁模型大鼠糖水偏爱率的影响
        3.3 对抑郁模型大鼠旷场实验的影响
        3.4 对抑郁模型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章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HPA轴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实验方法
        2.1 抑郁模型的建立
        2.2 给药
        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2.4 样品检测
        2.5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CRH的影响
        3.2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清ACTH、CORT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脑组织及血浆神经递质的影响
    第一节 抑郁模型大鼠脑组织神经递质测定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2.2 对照品溶液、内标溶液及QC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条件
        2.4 统计学分析
        3 方法学考察
        4 讨论
    第二节 抑郁模型大鼠血浆中多种神经递质测定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2.2 对照品溶液、内标溶液及QC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条件
        2.4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衍生条件的优化
        3.2 方法学考察
        4 讨论
    第三节 抑郁模型大鼠不同脑组织及血浆神经递质的含量测定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实验方法
        2.1 抑郁模型的建立
        2.2 给药
        2.3 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2.4 对照品溶液、内标溶液及QC样品溶液的制备
        2.5 LC-MS/MS条件
        2.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3.2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脑神经递质的影响
        3.3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浆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结语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二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的三因司天方治疗抑郁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研究
    综述一 运气方临床应用概述
        1 基于辨证开展的运气方应用
        2 基于症状的施治与应用
        3 基于疾病种类的施治与应用
        4 目前运气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及中医药干预研究现状
        1 由一种神经递质耗竭到多种递质间相互影响
        2 中医药通过提高单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的现代药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运气变化对于疾病发生的影响及相应治则
        1.1 主运、主气的有余、不及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1.2 岁运的太过、不及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1.3 五运的胜复、郁发之气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1.4 六气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2 基于运气理论的方药实践
        2.1 运气方发展简史
        2.2 陈无择“三因司天方”简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静顺汤对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
        1.2 药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 方法
        2.1 药物制备
        2.2 造模
        2.3 分组与干预
        2.4 观测指标与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状况观测
        3.2 糖水偏好实验结果
        3.3 旷场实验结果
        3.4 强迫游泳实验结果
        3.5 悬尾实验结果
        3.6 不同脑区及血清单胺神经递质NE、DA、5-HT及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
        4 讨论
        4.1 选方依据
        4.2 CUMS抑郁大鼠模型复制及评价
        4.3 一般状况观测
        4.4 行为学实验结果
        4.5 药物作用机制探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敷和汤对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
        1.2 药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 方法
        2.1 药物制备
        2.2 造模
        2.3 分组与干预
        2.4 观测指标与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状况观测
        3.2 糖水偏好实验结果
        3.3 旷场实验结果
        3.4 强迫游泳实验结果
        3.5 悬尾实验结果
        3.6 不同脑区及血清单胺神经递质NE、DA、5-HT及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
        4 讨论
        4.1 选方依据
        4.2 一般状况观测
        4.3 行为学实验结果
        4.4 药物作用机制探究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禁食与雌激素对雌性小鼠的抗抑郁样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概述
    1 引言
    2 抑郁症概述
        2.1 抑郁症发展史
        2.2 抑郁症的定义及分类
    3 抑郁症发病机制假说
        3.1 抑郁症发生的相关脑区
        3.2 抑郁症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受体假说
        3.3 神经内分泌假说
        3.4 神经营养因子假说
        3.5 海马神经元损伤及发生假说
        3.6 炎症反应假说
        3.7 其它
    4 抑郁症药物研究
        4.1 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发展现状
        4.2 抗抑郁非药物治疗方法的崛起
        4.3 联合治疗
    5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
        5.1 外部因素
        5.2 内部因素
    6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禁食与雌激素处理对雌性小鼠的抗抑郁样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所需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小鼠强迫性游泳实验
        2.3小鼠旷场实验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处理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3.2 小鼠强迫性游泳实验不动时间的测定
        3.3 小鼠旷场实验自发运动量的测定
    4 分析与讨论
        4.1 禁食对小鼠抑郁样行为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4.2 禁食与雌激素的抗抑郁样作用存在叠加效应
第三章 禁食与雌激素抗抑郁样作用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小鼠脑组织的提取
        2.3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2.4 免疫组织荧光
        2.5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2.6 统计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小鼠脑内BDNF蛋白表达量的变化
        3.2 小鼠脑内CREB总量及磷酸化水平的变化
        3.3 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新生的变化
        3.4 小鼠血清中ghrelin、雌二醇和皮质酮含量的测定
    4 分析与讨论
        4.1 CREB/BDNF通路
        4.2 海马神经元新生
        4.3 神经内分泌机制
第四章 禁食与雌激素对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基因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分组及给药
        1.2 关键试剂及仪器
        1.3 相关软件及数据库
    2 实验方法
        2.1 Total RNA提取
        2.2 c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2.3 数据评估和质量控制
        2.4 基因注释及表达量统计
        2.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2.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及生物学通路富集
        2.7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2.8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原始数据质量评估及mapping分析
        3.2 样品表达量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3.3 禁食与雌激素处理对小鼠前额叶皮质及海马内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3.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3.6 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4 讨论
        4.1 差异基因的表达
        4.2 GO基因功能分析
        4.3 KEGG功能分析
        4.4 关键基因的注释和分析
        4.5 总结
第五章 结论
    1 结论
        1.1 禁食及其与雌激素联合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1.2 禁食与雌激素抗抑郁样作用的机制研究
        1.3 禁食与雌激素对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基因表达的影响
    2 本论文创新点
    3 本论文不足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细胞模型与CUMS抑郁大鼠的相关性及β细辛醚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抑郁症的研究背景
        1.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2. 中医学治疗抑郁症的进展
        3. 中医学对抑郁症研究的启示
    二、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抑郁症概况
        2.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3. 抑郁症的治疗进展
        4. β-细辛醚的研究进展
    三、抑郁症动物模型的概况
        1. 应激抑郁模型
        2.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模型
        3. 药物诱发抑郁模型
        4. 孤养动物模型
        5. 转基因动物模型
    四、细胞损伤模型
第二章 实验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实验设计
        1. 动物抑郁模型的选择
        2. CUMS模型刺激类型的选择
        3. 动物行为学观察指标的选择
        4. 细胞损伤模型的选择
        5. 药物的选择
        6. 检测指标的选择
    三、实验内容
        (一) 大鼠抑郁实验研究
        1. 大鼠的抑郁模型制备及评分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1.3 结果
        1.4 小结
        2. 抑郁模型大鼠脑重、血清皮质酮、血清和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2 方法
        2.3 结果
        2.4 小结
        3. 海马组织IL-10、TNF-α、BDNF、pERK以及VGF含量的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2 方法
        3.3 结果
        3.4 小结
        4. 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相关性分析
        4.1 分析对象
        4.2 方法
        4.3 结果
        4.4 小结
        5. 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存活率、神经递质含量及相关性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2 方法
        5.3 结果
        5.4 小结
        (二) 皮质酮致不同神经细胞损伤的研究
        1. 皮质酮损伤细胞模型的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1.3 结果
        1.4 小结
        (三) β-细辛醚对神经细胞损伤影响的初步研究
        1. CORT损伤细胞模型的细胞因子与神经营养因子检测及相关性分析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1.3 结果
        1.4 小结
    四、讨论
        1. CUMS抑郁模型的观察和评价
        2. 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神经递质和CORT的变化
        3. 大鼠海马细胞的神经递质变化
        4. 海马组织与细胞模型中细胞因子、BDNF、pERK及VGF含量变化的分析
        5. 大鼠抑郁实验的相关性分析
        6. 细胞模型与CUMS抑郁大鼠模型的相关性
结语
创新性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项目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不同亚型帕金森病患者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D]. 任非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抑郁/焦虑与经颅超声中缝核回声改变的相关性研究[D]. 邵妍.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探索精神分裂症中淋巴细胞与神经递质相互作用以及DPA和I3C的治疗机制[D]. 李舒蕊.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4]单胺类神经递质调控小肠运动的TRPA1作用机制[D]. 郭建华. 延安大学, 2020(12)
  • [5]有氧运动对帕金森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5-HT的影响[D]. 刘少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缺血性卒中后抑郁大鼠5-HT1AR/TGF-β1表达变化及运动干预研究[D]. 李璐. 南华大学, 2020
  • [7]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D]. 牟雄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8]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的三因司天方治疗抑郁症的实验研究[D]. 郑若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禁食与雌激素对雌性小鼠的抗抑郁样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璞.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细胞模型与CUMS抑郁大鼠的相关性及β细辛醚保护作用研究[D]. 贺邵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不同亚型帕金森病患者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