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血供重建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方法探讨

肝动脉血供重建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方法探讨

一、重建肝动脉血供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术式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田全发[1](2020)在《双重动脉血供模型的建立及对大鼠肝再生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建立一种稳定、成功率高的显微镜下大鼠68%肝切除+肝双重动脉血供(liver dual arterial blood supply,LDABS)的动物模型。2.在动物模型基础上,分离肝脏线粒体,阐述肝双重动脉血供对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1.纳入研究大鼠76只,分为训练组(40只)、造模组(36只)。训练组模拟手术操作,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模型组行显微镜下制备大鼠68%肝切除(肝左叶和中叶)+肝双重动脉血供手术,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计算造模成功率和1w存活率。2.将雄性、清洁级108只SD大鼠随机分三组,即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O组)、68%肝切除组(partial hepatectomy,PH组)、68%肝切除结合双重动脉血供组(PH+LDABS组,简称LDABS组)。每组动物模型术后按照时间点0、12、24、72、120和168h取材;通过提取肝脏线粒体,测线粒体膜电位、呼吸链酶浓度以及ATP酶分析来探索LDABS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1.通过训练组模拟操作,渡过学习曲线。造模组手术时间为65.3±6.56min,血管吻合时间11.1±2.53min。术中无明显副损伤,出血量0.6±0.21m L。术后24h造模成功率100%(36/36),术后1w造模成功率88.9%(32/36);造模成功大鼠术后状态良好。2.(1)与SO组相比,PH组肝脏组织线粒体膜电位在术后12h升高,在1-3天有所降低,但均无显着差异;与PH组相比,LDABS组肝脏组织线粒体膜电位在处理后第3天膜电位有所上升,但无显着差异。(2)与PH组相比,LDABS组在术后12-168h线粒体呼吸链酶I水平均有所升高,其中12h和72h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LDABS组在术后12-72h线粒体呼吸链酶Ⅱ、Ⅲ水平均有所升高,但无显着差异。(3)与PH组相比,LDABS组Ca2+Mg2+-ATP酶含量水平在术后0-120h变化不明显,无显着差异;术后168h明显低于PH组,有显着差异;与SO组相比,LDABS组在术后24h Ca2+Mg2+-ATP酶水平升高明显,有显着差异;与SO组相比,PH组在术后0h Ca2+Mg2+-ATP酶含量水平明显低于SO组。在Na+K+-ATP酶含量水平方面,LDABS组术后12h达到峰值,此后在各个时间段含量减少;与PH组相比,LDABS组在术后0h明显升高,具有明显差异。结论:1.显微镜下制备大鼠68%肝切除+LDABS模型操作较为复杂,但通过一定时间显微技能训练后,该模型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强,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肝再生,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肝移植等中应用奠定基础。2.LDABS通过线粒体呼吸链酶I在肝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LDABS有一定的代偿肝损伤能量代谢的功能,可在更早的阶段通过能量代谢促使肝细胞再生,且使肝再生所需的能量代谢的峰值提前。

吴凤东[2](2019)在《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肝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根治性方法,近年来供肝短缺日益明显,劈离肝脏移植(Split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可将一个肝脏劈分给两个受者,提高了供肝利用率。体外劈离一般是在冷保存条件下进行,其缺陷是延长了冷缺血时间,增加了术后血管和胆管并发症及移植物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体内肝脏劈离缩短了缺血时间,但只能在循环稳定的脑死亡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患者进行。目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肝脏所占比率越来越大,如果能够对DCD肝脏进行劈离肝移植则会进一步扩大供体来源。DCD患者的循环状况不适合体内劈离,体外劈离又会给经历较长时间热缺血损伤的DCD肝脏带来额外损伤。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能够通过连续提供氧气、营养物质,维持细胞的生理机能及代谢,修复肝脏损伤。本研究拟构建简单、稳定、实用的NMP灌注保存系统,并探讨NMP对DCD猪肝SLT的保护作用。方法1.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学研究:结合文献并通过对5只巴马小型猪腹部和肝脏进行解剖研究,观察肝脏各叶的大小,观察肝动脉、门静脉、胆道和肝静脉的解剖分布走行以及肝脏劈离面的选择,为肝脏劈离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2.猪原位无转流劈离肝移植的研究: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20只,分别按文献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预实验组),以及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实验组),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生化、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掌握猪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手术技巧及验证模型的稳定性;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0只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按前面所述实验组方法获取供肝,供肝在冷保存过程中沿肝中裂劈离,注意保护门静脉右中叶支和右外侧叶胆管,以右半肝为移植物行原位无转流劈离肝移植,观察术中情况、术后化验、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掌握劈离肝移植手术技巧。3.常温机械灌注DCD巴马小型猪劈离肝脏移植研究: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0只,随机选取5只作为灌注采血用,其余5只在供肝获取时建立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和无循环热缺血10分钟DCD模型,进行DCD肝脏体外NMP,观察NMP过程中门静脉和肝动脉灌注压、灌注液流量和胆汁分泌量变化,检测胆汁中碳酸氢盐和胆汁PH值,测量灌注液乳酸及ALT、AST变化,评估肝脏活力并改进灌注液组成、灌注通路设计和灌注模式;DCD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移植研究:巴马小型猪30只,其中10只作为采血用,其余20只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每组10只。供体组均建立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和无循环热缺血10分钟DCD模型,受体组随机分为冷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冷保存5小时)和NMP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冷保存2小时后NMP 3小时),每组5只,分别进行右半肝供肝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生化、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结果1.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与人有一定区别,其固定韧带薄弱,肝动脉分支多,门静脉右中叶支起于门静脉左干起始段。胆管有多种变异,尾状叶和右外侧叶胆管绕行汇入左肝管约占2/3。下腔静脉与尾状叶间难以解剖分离,左半肝移植需重建替代下腔静脉的血管。肝中裂平面左右肝之间的交通支较少,在此平面进行劈离可将肝脏分为左右侧体积相近的两个半肝。2.采用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有利于无肝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出血、低体温发生率显着降低,预实验组7天存活率20%,实验组7天存活率80%。冷保存肝脏劈离过程中无门静脉右中叶支的损伤,无肝脏断面搭桥重建肝静脉,与全肝移植实验组对比,劈离肝移植术后ALT、AST均显着增高,生存率稍低(80%对60%)。3.通过在门静脉灌注通路添加压力缓冲装置,保证了灌注期间灌注压力的可控性,采用20分钟内逐渐升温升压的NMP灌注模式,DCD肝脏在体外灌注期间,血液动力学稳定,灌注液乳酸由灌注初期6.04±0.54mmol/L下降到结束时1.96±0.294mmol/L,NMP期间分泌胆汁逐渐增加,NMP结束前胆汁PH和碳酸氢盐浓度分别为7.59±0.04和32.98±1.04 mmol/L。与冷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比较,NMP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开放后循环更加稳定,其术后在3天生存率为60%,差异有显着意义。结论巴马小型猪有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右半肝供肝移植宜选择肝中裂为劈离面,劈离时需注意防止损伤门静脉右中叶支和右外侧叶胆管;采用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的实验模型稳定,但是与全肝移植对比劈离肝移植仍然会对动物恢复造成显着的影响;在门静脉灌注通路增加压力缓冲装置可使灌注血液动力学更稳定,在灌注早期采用逐渐升温升压的NMP灌注模式,在NMP灌注后期进行肝脏劈离,可以修复肝脏并减少灌注机械性损伤。NMP期间通过对灌注液乳酸和分泌胆汁的检测,可以进行肝脏活力的评估。通过对比静止冷保存和NMP条件下DCD猪肝劈离肝移植,证明了NMP保存对DCD猪劈离肝移植的保护作用。

程哲[3](2014)在《Trps1负向调控EMT对移植肝胆管纤维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一.背景非吻合口胆管狭窄(nonanastomotic biliary strictures,NABS)是目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主要类型,可导致进行性胆汁性肝硬化、移植物失功、再次肝移植及死亡,是制约肝移植疗效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其病理基础是胆管上皮细胞(biliaryepithelial cell,BEC)损伤后局部异常修复所致的移植肝胆管纤维化。研究发现,移植肝胆管纤维化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是冷保存再灌注损伤(cold preservation reperfusioninjury,CPRI),但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既往有关CPRI致移植肝胆管纤维化机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TGF-1诱导的肝星形细胞活化这一固有途径。新近研究证实,BEC在细胞因子/促炎因子刺激下可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为成纤维细胞,是肝胆道纤维化过程中基质生成细胞的主要异质性来源。我们前期研究发现,BEC EMT是肝移植术后胆道纤维化狭窄的重要因素,提示若在BEC EMT这一关键环节进行干预,有可能抑制或逆转移植肝胆管纤维化的进程。上皮-间质转化/间质-上皮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EMT/MET)的平衡决定了创伤、炎症组织修复的转归和结局,如果EMT发挥主要作用,修复将以纤维化告终,反之,纤维化可逆转为正常上皮。因此,通过抑制EMT、促进MET来减轻或逆转创伤、炎症组织的纤维化,已成为抗纤维化研究新的靶点。发鼻指(趾)综合征1型相关基因(trichorhinophalangeal syndrometype1,Trps1)是胚胎期间充质细胞向上皮细胞转分化的重要调控因子,对多种细胞EMT起关键的负向调控作用,而创伤、炎症组织的修复过程是胚胎期多种上皮组织发育过程的再现。文献报道Trps1在负向调控肾小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EMT及肾脏、肺纤维化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其是否参与了移植肝胆管CPRI损伤后修复过程及其可能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二.目的:通过检测肝移植术后NABS患者病肝标本,离体和在体动物实验证实Trps1参与肝移植术后NABS发生,通过对BEC EMT过程的关键负向调控作用,进而抑制移植肝胆管纤维化的进程。本研究有望拓宽对移植肝胆管纤维化发生机制的认识,为临床肝移植术后NABS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也将为损伤性胆管狭窄、肝胆管结石病等相关疾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提供新的线索。三.方法和结果:第一部分:NABS病肝标本中Trps1、上皮及间质标志物表达采集肝移植术后NABS患者二次肝移植病肝标本6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rps1及上皮标志物(E-cadherin、CK19)、间质标志物(Vimentin、α-SMA)蛋白在BEC中的表达;Masson三色染色检测胆管周围胶原沉积。免疫组化及Masson染色结果均进行半定量分析。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瘤体周边正常肝胆管组织进行对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评估:(1)移植肝胆管Trps1与上皮标志物(E-cadherin、CK19)、间质标志物(Vimentin、α-SMA)表达水平相关性;(2)移植肝胆管纤维化程度与Trps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NABS组标本中BEC Trps1、上皮标志物(E-cadherin、CK19)表达下调或缺失,间质标志物(Vimentin、α-SMA)异常阳性表达,胆管周围大量胶原沉积;而对照组中上BEC Trps1、上皮标志物(E-cadherin、CK19)正常表达,间质标志物(Vimentin、α-SMA)阴性,胆管周围仅见少量胶原沉积。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分析显示上述各种标志物在两组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显着(P<0.05)。Mssson染色结果半定量分析显示两组标本胆管周围胶原沉积水平差异显着(P<0.05)。直线回归分析显示,Trps1与上皮标志物(E-cadherin、CK19)表达正相关(P<0.05),而与间质标志物(Vimentin、α-SMA)表达负相关(P<0.05)。移植肝胆管纤维化程度与Trps1表达水平负相关(P<0.05)。第二部分:离体实验:Trps1在体外模拟CPRI诱导培养的HIBEC EMT中的作用采用体外模拟CPRI的方法处理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human intrahepatic biliaryepithelial cells,HIBECs P5100),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划痕试验比较细胞运动能力,PCR检测Trps1、上皮标志物(E-cadherin、CK19)与间质标志物(Vimentin、α-SMA)mRNA表达水平并做相关分析,Western blotting检测上述标志物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利用Trps1腺病毒及Trps1siRNA转染HIBEC上调或下调内源性Trps1表达,重复CPRI诱导实验,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上皮标志物E-cadherin、间质标志物Vimentin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体外模拟CPRI处理HIBEC后,细胞形态由卵圆石样或多边形变为梭形居多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运动能力明显增强(P<0.05)。上皮标志物(E-cadherin、CK19)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P<0.05),而间质标志物(Vimentin、α-SMA)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P<0.05),BEC发生EMT。直线回归分析显示在此过程中Trps1mRNA与上皮标志物(E-cadherin、CK19)mRNA表达正相关(P<0.05),而与间质标志物(Vimentin、α-SMA)mRNA表达负相关(P<0.05)。Trps1腺病毒转染HIBEC后,细胞内Trps1mRNA表达升高,重复上述CPRI诱导实验,上皮标志物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间质标志物Viment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EMT效应被抑制; Trps1siRNA转染HIBEC后,细胞内Trps1mRNA表达降低,重复上述CPRI诱导实验,上皮标志物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而间质标志物Viment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EMT效应加强。第三部分:在体实验:Trps1在SD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细胞EMT中的作用建立重建肝动脉血供的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冷保存时间选择1h、6h、12h,术后选择1d、3d、7d、14d四个时相点,采用Real-Time PCR定量检测大鼠移植肝胆管Trps1、上皮标志物(E-cadherin、CK19)与间质标志物(Vimentin、α-SMA)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Trps1、上皮标志物E-cadherin、间质标志物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随着供体肝脏冷保存时间延长,Trps1mRNA及蛋白表达逐渐降低(P<0.05),上皮标志物(E-cadherin、CK19)mRNA及蛋白表达逐渐降低(P<0.05)、间质标志物(Vimentin、α-SMA)mRNA及蛋白表达逐渐升高(P<0.05)。随着术后时间延长,移植肝胆管上皮标志物(E-cadherin、CK19)mRNA及蛋白表达逐渐降低(P<0.05),间质标志物(Vimentin、α-SMA)mRNA及蛋白表达逐渐升高(P<0.05)。而Trps1表达先下调后上调,表现为术后1d Trps1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3d开始升高,至14d达到峰值。四.结论:1. Trps1参与肝移植术后NABS发病过程,并与BEC EMT及移植肝胆管纤维化负相关。2.体外模拟CPRI可诱导HIBEC发生EMT,Trps1参与调控HIBEC EMT,发挥重要的拮抗作用并可能逆转该过程。3. SD大鼠肝移植术后,CPRI引起Trps1表达下调,进而诱导BEC发生EMT,在动物疾病模型上进一步证实Trps1是BEC EMT的关键负向调控因子。4. SD大鼠肝移植术后,Trps1表达与BEC EMT负相关,但Trps1表达变化与EMT进程不完全一致,提示其可能具有抑制移植肝胆管纤维化,促进其修复的作用。

王洪东[4](2014)在《Omega-3脂肪酸对大鼠冷保存供肝肝移植后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供肝的冷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诸如移植后早期肝功能不良、原发移植肝无功能、胆道并发症等一直是肝移植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一致观点是供肝复流后会激活天然免疫系统并由此引发的局灶性促炎反应。供肝冷保存缺血性损害主要表现为局限性代谢紊乱、实质细胞死亡,并由此引发配体激活、线粒体氧自由基释放。复流后,上述不良因素会在Kupffer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NK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多种非实质细胞参与下激活宿主天然免疫系统,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加入会使这一免疫激活-炎症级联反应持续进展。简而言之,冷保存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宿主天然免疫系统介导的局限性促炎反应,最终造成肝脏实质细胞的损害。既往研究证实,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以下简称omega-3脂肪酸)能改善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肝病预后;减少炎症介质产生、降低黏附分子的表达,从而起到直接或间接抗炎的作用;预防脂肪肝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微循环衰竭的作用;减轻小鼠化学性肝损伤和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新近研究证实,omega-3脂肪酸还具有改善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肝切除后肝再生的作用。虽然最近有omega-3脂肪酸能改善肝移植患者术后肝损伤的临床报道,但其确切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众所周知,即使在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肝移植过程中冷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仍不可避免。因而如何缓解冷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于改善肝移植患者肝功能、提高手术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宿主天然免疫系统激活,肝脏非实质细胞释放的各种炎症介质对于免疫激活-炎症级联反应的维持非常关键。目前已明确omega-3脂肪酸能在转基因小鼠化学性肝炎模型中起到抗炎作用。因此,我们设想,首先通过Kamada’‘二袖套法”建立基于精准外科理念下的不重建肝动脉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找出静脉和胆管最合适的重建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重建肝动脉的冷保存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探究不同冷保存时间对移植术后近期肝功能和微循环的影响,找出动物实验研究合适的冷保存时间长度。最后对重建肝动脉冷保存肝移植大鼠行术后omega-3脂肪酸干预,以明确omega-3脂肪酸是否对冷保存缺血再灌注后的供肝具有保护作用。第一部分基于精准外科理念的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和评价目的:基于精准外科理念下,建立不重建肝动脉血供的成熟稳定的同品系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并对肝移植模型进行评价,探索二袖套法肝移植中最佳的肝上腔静脉显微缝合方法,最佳的静脉吻合用袖套管和胆管吻合支架管。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g。供受体体重相差≤20g。根据不同的显微缝合方法、袖套和支架类型,将移植组大鼠随机分为3组。第1组:新的肝上腔静脉显微缝合方法+单槽袖套+无损伤胆管支架;第2组:新的肝上腔静脉显微缝合方法+单槽袖套+粗制胆管支架;第3组:肝上腔静脉采用传统的双定点连续缝合法+多槽袖套+无损伤胆管支架。第4组为对照组,实施假手术,仅开腹游离肝周韧带和移植相关血管。记录移植组大鼠各个操作步骤时长、一周和一月的生存率。1月后全部大鼠均在乙醚麻醉下处死,测定其血液肝功能生化指标,并详细解剖肝上、肝下腔静脉、门静脉和肝门部胆管,以明确有无血管扭转、血栓形成和胆汁瘤、胆道梗阻等并发症。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的统计数据使用PASW18.0来分析。结果:新的肝上腔静脉显微缝合方法较传统的双定点连续缝合法速度更快(P<0.05),无术后肝上腔静脉吻合口出血的发生。单槽袖套明显缩短肝下腔静脉和门静脉的重建时间(P<0.05),同时术后血栓也明显减少。新的肝上腔静脉显微缝合方法结合单槽袖套较传统连续缝合与多槽袖套能明显缩短无肝期(P<0.05)。1月后移植组大鼠的肝功能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新的胆管支架制作方法能够明显降低大鼠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提高了大鼠的一周和一月存活率(P<0.05)结论:新的肝上腔静脉显微缝合方法结合重新设计制作的单槽袖套较传统缝合方法和袖套能够以较小创伤,更简单、迅速、可靠地吻合肝上、肝下腔静脉和门静脉,显着地缩短无肝期,更符合精准外科“最小侵袭,最大脏器保护”的理念。同时,无损伤胆管支架明显较传统粗制支架减弱了对胆管内壁的损伤。因而显着地降低了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简言之,基于精准外科理念的大鼠肝移植模型创伤更小,耗时更短,模型更稳定、可靠,并发症更少,能够获得更好的远期生存。第二部分冷保存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和即时微循环的影响目的:建立成熟稳定、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冷保存肝移植模型。探讨不同冷保存时间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和即时微循环的影响,为进行冷保存肝移植后肝损伤的药物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实验动物同第一部分。采用第一部分的手术方法建立恢复肝动脉血供的冷保存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不同的冷保存时间,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第1组,冷保存12h组:供肝使用4℃HTK液灌注并冷保存12h;第2组,冷保存24h组:供肝使用4℃HTK液灌注并冷保存24h;第3组:正常对照组,实施假手术,仅开腹游离肝周韧带和移植相关血管。记录无肝期和供、受体所用手术时间和术后7天受体的一般情况。移植组供肝复流后3、10、20min、对照组完成游离操作后3min分别使用激光散斑灌注成像法对肝脏表面微循环进行测定。移植组大鼠各取10只受体进行7天生存率的比较,其余受体分别于术后1天(24h)、3天、7天处死取血和肝组织标本,每一时间点取6只受体。对照组6只正常大鼠于术后7天处死取血。移植组和对照组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白蛋白(albumin, Alb)、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等肝功能指标。肝组织行HE染色,分别从门管区炎细胞浸润、局灶性坏死、胆管增殖、胆管损伤和间质纤维化等5方面对肝损伤程度进行半定量评分。所有大鼠在处死前均经腹壁行肝脏中叶的超声实时弹性成像。所有数据使用PASW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手术时间及术后一般情况:两冷保存移植组大鼠的供、受体手术操作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无肝期均控制在14min以内。冷保存12h组受体术后恢复较快,麻醉清醒后即刻活动,进饮食水。两组存活受体均未见巩膜、双耳、爪子和尿液的黄染。2.供肝复流后肝脏表面微循环变化:冷保存肝移植大鼠的肝脏表面微循环流量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冷保存12h组肝脏表面微循环流量值明显高于冷保存24h(P<0.05)。3.生存率:冷保存12h组明显高于冷保存24h组(P<0.05)。4.血清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在术后1、3、7天,两冷保存肝移植组大鼠肝功能受损严重,各项指标均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且同时间点冷保存24h组明显差于冷保存12h组(P<0.05)。随时间延续,两冷保存组ALT、AST呈逐渐下降趋势,ALP则呈先降低后升高,Alb和TB均呈逐渐增高趋势。5.肝组织HE染色半定量评分:冷保存肝移植术后1天肝损伤已非常明显:肝细胞肿胀,近中央静脉的肝细胞空泡变性严重,肝血窦扩张充血,门管区炎细胞浸润,胆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随时间延续,肝细胞肿胀、肝血窦扩张有所减轻,空泡变逐渐缓解,门管区炎细胞浸润和胆管增生较前明显,局灶性坏死有所减轻,胆管损伤有加重趋势,间质纤维化改变不明显。同时间点,冷保存12组在门管区炎细胞浸润、胆管损伤和局灶性坏死等方面的评分均低于冷保存24h组(P<0.05),冷保存12h组的胆管增殖评分则在术后3天和一周低于冷保存24h组(P<0.05);两组间在间质纤维化上评分差别不显着(P>0.05)。6.超声实时弹性成像:以对照组的肝脏弹性模量值为正常参考值,冷保存肝移植组在术后第1天肝脏弹性模量值即高于正常值(P<0.05),但随时间延续,各组的肝脏弹性模量值变化不大(P>0.05)。冷保存24h组肝脏弹性模量值与冷保存12h组差别不明显(P>0.05),但两冷保存组肝脏弹性模量值始终高于正常值(P<0.05)。结论:1.供肝冷保存会造成肝移植大鼠肝功能的严重损害,且对于胆管细胞的损伤要重于肝细胞。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这种肝功能损害随之加重。2.供肝冷保存会造成术后早期的肝脏微循环障碍,随着供肝冷保存时间延长,微循环损害加重。激光散斑灌注成像可以作为供肝冷保存缺血损伤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价指标之一。3.供肝冷保存12h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是作为研究冷保存肝移植后肝损伤的比较合适的动物模型。4.超声实时弹性成像可以作为安全、无创地评价肝脏功能的一个参考指标。第三部分Omega-3脂肪酸对大鼠冷保存供肝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的影响目的:明确omega-3旨肪酸对大鼠冷保存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实验动物及手术方法同第二部分。根据供肝有无冷保存以及术后不同处理,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第1组实施正常肝移植,第2、3组实施供肝冷保存12h肝移植。术后1-7天,第1、2组予每天生理盐水12ml/kg灌胃,第3组予每天omega-3鱼油脂肪乳12ml/kg灌胃。每组取10只受体进行4周生存率的比较。分别于术后3天、1周、2周、3周和4周处死受体,每一时间点取6只受体,取血和肝组织标本。血清肝功能指标检测和肝组织HE染色半定量评分方法同第二部分。术后各时间点,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中Ki-67的表达,Masson染色方法描述肝组织中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所有受体处死前经腹壁行肝脏超声实时弹性成像,方法同第二部分。另外,对术后3天、1周、2周标本分别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肝组织中TNF-alpha, IL-6, IFN-gamma和TGF-betal的表达情况。所有数据使用PASW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生存率:正常肝移植组大鼠术后4周生存率高于冷保存组(P<0.05),两冷保存组间生存率无显着差异(P>0.05)2.血清肝功能指标:术后2周内,第2组术后肝功能指标除Alb外明显差于第1、3组(P<0.05),第3组虽较第2组有所改善但仍未达第1组水平(P<0.05)。各组术后2-3周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并在3-4周趋于平缓。4周观察期末,第1、3肝功能基本恢复,但第2组肝功能指标仍未达正常值(P<0.05)。3.肝组织HE染色半定量评分:同时间点,各组局灶性坏死和间质纤维化评分无差别。胆管损伤则第1组最弱,余两组无明显差别。门管区炎细胞浸润第2组最强,其余两组无明显差别。胆管增殖:术后第1、2周,第1组最弱,其余两组无显着差别;术后第3周第2组最强,其余两组无明显差别。4.肝脏超声实时弹性成像:各组肝脏弹性模量值总体呈逐渐降低趋势,两冷保存组相同时间点无明显差别(P>0.05),但均较正常移植组为高(P<0.05)。5.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各组大鼠血清中TNF-alph、IFN-gama、IL-6和TGF-betal均呈先升后降趋势,术后1周为峰值。相同时间点,第2组术后血清中TNF-alpha、IFN-gamma、IL-6水平最高(P<0.05),第1、3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而同时间点各组间TGF-betal无明显差别(P>0.05)。6.肝组织细胞因子mRNA表达情况:肝组织中TNF-alpha, IFN-gamma, IL-6和TGF-betal的mRNA表达强度与血清中的变化趋势类似。相同时间点上,TNF-alpha、IFN-gamma和IL-6各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第2组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且1、3组间则无明显差别(P>0.05), TGF-betal则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7.肝细胞增殖情况:肝组织Ki-67结果显示,各组术后肝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殖,1周内增殖活跃,其后逐渐减弱。第1、3组间肝细胞增殖程度无明显差别(P>0.05)。前2周内,第2组肝细胞增殖程度明显强于第1、3组(P<0.05);第3周,第2组肝细胞增殖程度仍强于第3组(P<0.05),第4周各组间差别不显着(P>0.05)。8.肝组织中胶原纤维的检测:Masson染色评分显示,各组术后肝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以第2、3周为高。相同时间点,各组胶原纤维含量无差别(P>0.05)。结论:1.与正常移植相比,供肝冷保存12h会显着降低肝移植大鼠术后4周生存率,给予(>mega-3脂肪酸并不能提高其4周生存率。2.供肝冷保存12h肝移植后给予omega-3脂肪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术后肝功能生化指标,但不能改变其恢复的进程。3. Omega-3脂肪酸通过降低肝组织和血清中TNF-alpha、IFN-gamma和IL-6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肝功能的作用。Omega-3旨肪酸的使用不增加肝脏纤维化的风险,但对于改善冷保存造成的胆管损伤和胆管增殖效果不明显。

李强[5](2012)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失败原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是目前肝移植动物模型中最常用的动物模型,“二袖套法”是该类术式的常用方法。“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制作过程复杂,技术难度高,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学习制作该模型,分析总结模型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难点,熟练显微外科操作技术,为肝移植实验研究搭建良好平台。方法:采用“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150例,并将学习过程分为早期(预实验阶段)、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分析各阶段供受体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成功率,移植后存活时间,各阶段失败原因。结果:早期阶段实验成功0例,中期成功8例,成熟期成功21例,总的成功率为19.3%;早期阶段的供、受体手术时间以及无肝期均明显长于中、后期阶段,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三阶段的修肝时间逐渐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导致模型制作失败的常见术中技术操作原因是麻醉过深、气胸、空气栓塞、术中出血、供肝灌洗不佳、修肝失败、肝上下腔静脉(SHIVC)吻合失败、袖套吻合失败,胆管重建失败和无肝期过长。术后死亡原因主要是:(1)术后出血;(2)血栓或空气栓塞;(3)移植物功能不良;(4)术后感染;(5)胆道梗阻及胆漏。结论:“二袖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制作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引起模型制作失败的因素较多。及时地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耐心细致的操作,初学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方可熟练地掌握该技术。

余强,史宪杰,李海林,董家鸿[6](2010)在《冷保存方法构建的大鼠肝移植模型》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移植后胆病是制约肝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冷保存肝移植模型,探讨冷保存对肝移植后肝脏胆管的影响。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按照组内随机配对的原则,体质量相对较轻的大鼠做为供体,供肝置于4℃UW液中分别保存2,8,16h后行原位肝移植。在"两套袖法"基础上,以"支架法"建立动脉化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受体肝总动脉采用改良"支架法"进行端端吻合,重建肝动脉血供。记录移植手术时间及移植成功率,并分别于移植后3,7d检测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水平,同时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结论:实验共完成55例次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手术成功率为93%。冷保存2,8,16h组术后7d存活率分别为100%(9/9),83%(10/12),73%(8/11)。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肝功能及肝内胆管损伤加重,胆管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示各组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中供肝冷保存16h大鼠肝移植模型既有较高的手术存活率又有严重的胆管损伤,是研究冷保存对肝移植胆管病影响的较好模型。

黄德荣[7](2010)在《肝动脉重建在小鼠原位肝移植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肝动脉重建在小鼠原位肝移植中的作用。方法以“双袖套法”小鼠肝移植为基础,将带腹主动脉的供肝肝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进行肝动脉重建(实验组),并设立非重建组对照(对照组),分别完成小鼠原位肝移植70例,比较术后48 h、1周,1月存活率,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肝细胞再生、凋亡,炎症介质的表达差异。结果实验组术后1月存活率(88.3%)较对照组(73.3%)明显增加(P<0.05),术后1周实验组ALT(926.8±36.458 U/L)明显高于对照组(546.8±74.58U/L)(P<0.01),但术后2周、1月实验组血清ALT值(88.4±8.336U/L,66.2±20.512U/L)较对照组(179.6±7,536U/L,156.4±16.041U/L)明显降低(P<0.01),肝组织病理检查对照组见肝细胞片状坏死,小胆管增生,而实验组肝细胞以变性为主,且术后1月肝组织结构恢复正常;术后对照组肝细胞再生明显增加。结论小鼠原位肝移植中肝动脉重建可明显提高受体长期存活率,促进肝功能恢复,保护肝细胞,明显减少胆道并发症,但对受体移植术后炎症反应无明显影响。

田峰[8](2010)在《肝移植后胆管粘蛋白表达改变及其与胆管损伤相关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背景胆道并发症严重影响肝移植受体的生存及生活质量,被公认为肝脏移植的薄弱环节(Achilles’heel)。随着人们对胆道并发症认识的深化和外科吻合技术的提高,由外科技术原因造成的胆管吻合口并发症及引流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以非外科技术因素导致的胆道并发症仍然是制约肝脏移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弥漫性移植物胆管树狭窄、扩张、毁损为病理特征的非吻合口狭窄(Nonanastomotic biliary strictures, NAS)是非外科性移植物胆管并发症的主要类型。文献报道NAS好发于肝门部和肝内一至三级的大胆管,发生率为5%-15%。移植肝NAS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冷保存/再灌注损伤(Cold preservation repefusion injury, CPRI)能导致或加重移植肝胆管损伤,是NAS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生理情况下,胆管上皮细胞微环境中即存在许多损伤因素,如胆汁中的疏水性胆盐、细菌毒素等,同时也存在多种保护措施拮抗这些损伤因素,如胆管周围血供十分丰富,能及时为上皮细胞提供充足的能量,清除代谢产物;胆汁中磷脂及亲水性胆盐能拮抗疏水性胆盐的细胞毒性;胆管上皮细胞表达粘蛋白,其对胆管上皮起润滑、保护作用。研究提示冷保存/再灌注损伤不仅能导致胆管上皮细胞骨架破坏、ATP耗竭及炎性受损,而且能打破胆管上皮细胞微环境中损伤因素和保护措施间的平衡。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胆管周围血管丛微循环障碍,使上皮细胞能量供应障碍,代谢产物蓄积;还可致胆汁中胆盐/磷脂比明显升高,加重了胆盐的细胞毒性,即“毒性胆汁”学说。粘蛋白是一类大分子量糖蛋白,主要表达在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及其他一些组织粘膜表面,分为跨膜型粘蛋白和分泌型粘蛋白。粘蛋白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粘膜上皮细胞免受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因素损伤,其表达减少或缺失能减弱粘膜上皮对各种损伤因素的抵抗能力,加重粘膜受损。粘蛋白表达具有组织和疾病特异性,其质和量改变与多种疾病进展相关。胆管上皮细胞表达粘蛋白,正常生理情况下保护上皮免受各种损伤因素损害。其表达改变与多种胆管良、恶性疾病发生和进展相关。而肝移植后胆管粘蛋白表达是否发生改变及其可能的作用目前还未见报道。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实验设想:在经历CPRI后,移植肝胆管粘蛋白表达降低,减弱了其对胆管上皮的保护作用,加重胆管损伤。显然,如果我们能对该假说加以验证,必将拓宽对CPRI导致移植肝NAS发生机制的认识,也有助于拓展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二、目的本实验采用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主要研究冷保存/再灌注损伤能导致移植肝胆管哪些粘蛋白发生何种改变,并且初步探讨其与胆管损伤的相关性。最后寻求一种理想的体外模型以便于今后相关机制的研究。三、方法和结果1.正常SD大鼠胆管粘蛋白表达情况。取正常SD大鼠肝脏(n=5),通过酶灌注联合机械分离的方法获取胆管组织,以三级分支末端为界分为大、小胆管。采用Real-Time 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粘蛋白表达情况。正常SD大鼠大胆管表达Muc1、Muc2、Muc3A、Muc4、Muc6 mRNA,小胆管仅表达Muc1、Muc2、Muc3A、Muc4 mRNA,且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大胆管。大、小胆管均不表达Muc5AC mRNA。Muc1和Muc4蛋白主要表达于胆管上皮细胞顶侧胞膜,其大胆管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小胆管,与mRNA结果一致。以上结果提示粘蛋白主要表达于大胆管。2. CPRI对大鼠移植肝胆管粘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冷保存1小时组(B组)和冷保存12小时组(C组)。术后1、3、7、14天取标本。取材时先取一小叶肝脏标本用于组织学检测,然后通过酶灌注联合机械分离的方法获取胆管组织。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粘蛋白表达情况。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 B、C组Muc1、Muc3A和Muc4 mRNA术后先显着降低,后逐渐恢复。B、C组比较发现,冷保存时间越长,其mRNA水平越低,恢复越慢。B、C组Muc2和Muc6 mRNA在大部分时相点与A组无显着差别。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B、C组Muc1和Muc4蛋白表达情况与基因水平一致。因缺乏抗大鼠Muc3A商业抗体,本实验中未检测Muc3A蛋白水平情况。3.大鼠肝移植胆管粘蛋白降低与胆管损伤相关性分析。利用组织损伤病理评分(BDISS)评估移植肝大、小胆管损伤严重程度。测量移植肝胆汁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转肽酶(γ-GT)浓度。等级相关性分析提示C组胆管粘蛋白Muc1和Muc3A水平与大胆管BDISS显着负相关,而与小胆管BDISS不相关。线性相关性分析提示各组胆管粘蛋白水平与胆汁ALP和γ-GT浓度变化均不相关。4.冷保存对体外培养的SD大鼠胆管粘蛋白表达影响。取SD大鼠大、小胆管组织分别在体外鼠尾胶原中三维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Ⅰ组)、冷保存1小时组(Ⅱ组)和冷保存12小时组(Ⅲ组)。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粘蛋白Muc1、Muc3A和Muc4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Ⅲ组大胆管Muc1、Muc3A和Muc4 mRNA较Ⅰ组显着降低。Muc1、Muc4蛋白变化与基因水平一致。以上结果与动物实验结果一致。四、结论1.正常SD大鼠胆管表达粘蛋白Muc1、Muc2、Muc3A、Muc4和Muc6,且主要表达于大胆管。2.肝移植后,移植肝胆管粘蛋白Muc1、Muc3A和Muc4表达显着降低,且供肝冷保存时间越长,其表达量越低,恢复越慢。3.肝移植后,供肝长时间冷保存导致的移植肝胆管粘蛋白Muc1和Muc3A表达水平降低与大胆管损伤的组织病理严重程度显着相关,提示长时间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移植肝胆管粘蛋白Muc1和Muc3A表达水平降低可能在大胆管损伤中发挥作用。4.应用胆管组织培养体外模型能得到与动物实验一致的结果,提示胆管组织培养是研究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对胆管粘蛋白表达影响较理想的体外模型。

陈刚,李学成,吴国庆,杨日高,晋云,韩江,董家鸿[9](2010)在《携带IL-13基因肝干细胞对冷缺血大鼠移植肝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基因工程干细胞治疗的方式来改善缺血-再灌注状况,使移植肝脏更好地耐受缺血-再灌注,以减少移植术后的并发症,延长移植器官存活期。方法利用已建立的Wistar大鼠冷缺血原位肝移植(OLT)模型,术中经受体大鼠门静脉输入IL-13基因修饰的或未修饰的肝卵圆细胞(HOC)即转染组和未转染组,分别于术后1、3、7及14d检测受体大鼠肝脏功能变化、组织学变化、胆管上皮细胞(BEC)的增殖情况、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肝组织中HO-1 mRNA的表达,并观察移植大鼠术后的存活情况。结果转入IL-13基因的HOC对冷保存损伤的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术后7d,肝移植组和未转染组的α-SMA表达较转染组明显(P<0.05);术后3d,未转染组和转染组的BEC增殖指数明显低于肝移植组(P<0.05)。转染组术后各时相点的HO-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时相点的其他各组的水平(P<0.05);移植术中经门静脉输入HOC对缺血性胆管损伤所诱导的BEC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BEC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肝移植组生存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转染组(P<0.05)。结论IL-13的持续表达能促进术后移植肝内HO-1 mRNA的表达,这有利于对供肝的保护,有利于受体大鼠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促进HO-1 mRNA的表达是IL-13对BEC的具有保护作用的机理之一。

庄建彬,王毅军[10](2009)在《大鼠肝移植模型吻合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肝脏移植术已在临床中使用,但目前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model,ROLTM)是移植肝脏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动力学、药理学、移植免疫学等方面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1]。该模型的建立手术难

二、重建肝动脉血供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术式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建肝动脉血供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术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双重动脉血供模型的建立及对大鼠肝再生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肝脏双重动脉血供动物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References
第二部分 双重动脉血供对大鼠肝细胞再生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References
文献综述 肝脏双重动脉血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References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内蒙古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

(2)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学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麻醉及静脉动脉通路建立
        1.1.3 手术方法
    1.2 结果
        1.2.1 巴马小型猪肝脏大体解剖
        1.2.2 巴马小型猪肝脏各叶重量及比率
        1.2.3 巴马小型猪肝脏血管和胆道
    1.3 讨论
二、巴马小型猪经典非转流肝脏移植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2 麻醉及静脉动脉通路建立
        2.1.3 肝脏获取及修整
        2.1.3.1 预实验组供肝获取及修整
        2.1.3.2 实验组供肝获取及修整
        2.1.4 受体手术
        2.1.5 术后治疗方案
        2.1.6 观察指标
        2.1.7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2.2.2 术中血流动力学及体温改变
        2.2.3 实验组术后肝功能改变
    2.3 讨论
        2.3.1 猪肝脏移植的困难
        2.3.2 猪肝脏移植血液的准备及无肝期处理
        2.3.3 猪肝脏移植供肝获取和移植技术的改进
        2.3.4 猪肝脏移植的体温维持和术后管理
    2.4 小结
三、巴马小型猪经典非转流劈离肝脏移植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3.1.2 手术方法
        3.1.2.1 麻醉和供肝获取方法
        3.1.2.2 供肝劈离及修整
        3.1.2.3 受体肝脏劈离式移植手术(右半肝)
        3.1.3 术后治疗方案
        3.1.4 观察指标
        3.1.4.1 手术基本情况
        3.1.4.2 受体术后监测指标
        3.1.5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3.2.2 术后肝功能情况
    3.3 讨论
        3.3.1 劈离肝移植左、右半肝移植物的选择
        3.3.2 血管和胆道的劈离
        3.3.3 劈离肝移植的管理和并发症的防治
    3.4 小结
四、巴马小型猪DCD肝脏常温机械灌注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常温机械灌注装置的主要设备及材料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动物
        4.1.4 DCD供肝获取
        4.1.5 常温机械灌注灌注液配方
        4.1.6 常温机械灌注管路运行及检测
        4.1.7 灌注过程中标本收集
        4.1.8 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灌注过程中血液动力学情况
        4.2.2 常温灌注过程中灌注液酶学、乳酸,胆汁情况
    4.3 讨论
        4.3.1 DCD肝脏模型的建立
        4.3.2 NMP灌注液成分
        4.3.3 氧气浓度
        4.3.4 灌注模式(灌注压力和灌注温度)
    4.4 不足
五、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肝脏移植的研究
    5.1 对象和方法
        5.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5.1.2 手术方法
        5.1.2.1 冷保存组手术方法
        5.1.2.2 NMP组手术方法
        5.1.3 术后治疗方案
        5.1.4 观察指标
        5.1.4.1 手术基本情况
        5.1.4.2 受体术后监测指标
        5.1.5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5.2.2 生化检验情况
        5.2.3 组织学改变
    5.3 讨论
        5.3.1 DCD肝脏在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的优势
        5.3.2 DCD肝脏在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的时机
        5.3.3 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需要注意情况
        5.3.4 NMP对DCD劈离肝移植的保护作用
    5.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肝脏机械灌注保存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Trps1负向调控EMT对移植肝胆管纤维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移植肝胆管 Trps1蛋白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及胆管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Trps1 调控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实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SD 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 Trps1 表达变化及对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Omega-3脂肪酸对大鼠冷保存供肝肝移植后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精准外科理念的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冷保存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和即时微循环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Omega-3脂肪酸对大鼠冷保存供肝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照片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

(5)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失败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一: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实验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肝移植缺血预处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肝动脉重建在小鼠原位肝移植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非肝动脉化与肝动脉化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
    实验一 非肝动脉化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肝动脉化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肝动脉重建的意义评估 肝动脉重建在小鼠原位肝移植中的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肝移植后胆管粘蛋白表达改变及其与胆管损伤相关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肝移植后胆管粘蛋白表达改变及其与胆管损伤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对大鼠移植肝胆管粘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鼠移植肝胆管粘蛋白表达降低在胆管损伤中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胆管组织粘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照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移植供肝冷保存再灌注导致胆管损伤的机制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9)携带IL-13基因肝干细胞对冷缺血大鼠移植肝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慢病毒载体、细胞及主要试剂
    1.2 大鼠冷缺血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1.3 携带IL-13基因的HOC的建立
    1.4 实验动物与分组
    1.5 检测指标及方法
        1.5.1 肝功能指标检测
        1.5.2 组织学检查
        1.5.3 α-SM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1.5.4 大鼠移植肝BEC的增殖情况观察
        1.5.5 检测肝组织中保护因子血氧合酶-1 (HO-1)
        1.5.6 移植大鼠存活情况的观察、比较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肝功能检测结果
    2.2 各组大鼠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2.3 各组大鼠α-SMA表达检测结果
    2.4 各组大鼠移植肝BEC增殖情况观察结果
    2.5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HO-1 mRNA表达的检测结果
    2.6 移植大鼠存活情况观察结果
3 讨论

(10)大鼠肝移植模型吻合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吻合技术发展演变
2 吻合技术的方法
    2.1 胆道支架管法
    2.2 单袖套法
    2.3 双袖套法
    2.4 三袖套法
    2.5 肝动脉的重建
    2.6 其他相关方法

四、重建肝动脉血供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术式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重动脉血供模型的建立及对大鼠肝再生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D]. 田全发.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2]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D]. 吴凤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Trps1负向调控EMT对移植肝胆管纤维化的影响[D]. 程哲.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2)
  • [4]Omega-3脂肪酸对大鼠冷保存供肝肝移植后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王洪东. 山东大学, 2014(12)
  • [5]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失败原因分析[D]. 李强. 川北医学院, 2012(08)
  • [6]冷保存方法构建的大鼠肝移植模型[J]. 余强,史宪杰,李海林,董家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24)
  • [7]肝动脉重建在小鼠原位肝移植中的作用研究[D]. 黄德荣.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5)
  • [8]肝移植后胆管粘蛋白表达改变及其与胆管损伤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 田峰. 第三军医大学, 2010(04)
  • [9]携带IL-13基因肝干细胞对冷缺血大鼠移植肝脏保护作用的研究[J]. 陈刚,李学成,吴国庆,杨日高,晋云,韩江,董家鸿.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02)
  • [10]大鼠肝移植模型吻合技术的研究进展[J]. 庄建彬,王毅军.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9(04)

标签:;  

肝动脉血供重建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