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社区思想教育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德林,张峰[1](2020)在《浅谈社区教育在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中的作用——以东营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对城市建设标准和城市文明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通过发展社区教育,推动城市文明与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已成为新的课题。通过分析社区教育与城市文明和市民文明素质之间的关系,指出社区教育在提升城市文明和市民文明素质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优势。以东营社区为例,对东营广播电视大学在推进社区教育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建议。
郭爱玲[2](2019)在《辽宁省D市文明城市创建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是经济社会的中心,要实现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需要全面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这与党和国家的发展总目标相一致,并会在很长的时期内继续发挥对国家和全社会的正向引导和引领作用。虽然辽宁省D市已经连续五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但面临新时代新形势新的历史机遇,其创建任务更加繁重,不能沾沾自喜,裹足不前。地方政府作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主导者,研究其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如何更高水平的发挥作用、正确履行好政府职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政府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发挥的规划设计与公共服务,统筹协调与监督管理两大方面职能出发,结合公共产品、城市治理、多中心治理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比较分析、问卷调查、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调查D市文明城市创建现状入手,深入剖析了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借鉴比较了国内外城市治理先进经验,最后提出了D市文明城市创建中政府职能优化的基本思路、方案框架,进而制定出了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文明城市创建周期长、涉及面广,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本文针对目前D市文明城市创建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经过科学论证,得出了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城市软环境、提高政府精细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政府社会市民共管共建共享模式、健全长效常态化工作机制的结论,以期对D市政府及其他地区和相关部门在文明城市创建领域提供学术上和实践上的参考。
蒋飞云[3](2019)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文明素质研究——以长沙市失地新市民为例》文中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用3年时间对长沙市失地新市民居住相对集中的20个土地征收安置型社区采用书面问卷、座谈会、访谈等方式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到长沙市失地新市民文明素质整体较低,在社会公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法治素养、民主政治素质存在着比较凸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农意识浓厚、自身文化素质制约、社会保障权益障碍、政府重视与支持力度不够。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时代课题,必须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有效对策。
张煜[4](2019)在《公民公共文明素养研究 ——以山西临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提升公民公共文明素养,引导公民规范公共文明行为,是建设文明城市的要求,也是响应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本文在对公民公共文明素养内涵界定的基础上,通过从公共场所卫生行为、公共场所秩序维护、公共场所语言使用、公共场所志愿服务行为、公共场所人际互助行为这几个层面对山西省临汾市区公共文明素养展开调查,发现临汾市区公民公共文明素养整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从良好态势来看,主要是公民公共文明素养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公民获取公共文明素养的平台途径增多,外化于行的力度加大。从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是公民个体公共文明素养意识不足,存有利益倾向,部分公民公共文明素养行为失范。通过对公民公共文明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可以从政府和公民自身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从政府这一层面来看,主要是主流核心价值意识形态建设不足、榜样示范教育功能有待强化、公民公共文明素养教育途径缺失、公民公共文明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从公民自身因素来看,主要是部分公民公共文明素养意识重视程度不高、部分公民公共文明行为与公共文明认知背离、利益面前公共文明意志行为薄弱等。提升公民公共文明素养,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的努力。从政府层面来看,可以通过加强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引导,加强道德榜样示范教育,强化公民公共文明素养教育培育,健全公共文明法治保障机制等途径来提升公民公共文明素养;从公民自身来看,可以通过提升公民公共文明精神境界,坚持“慎独”反省,提升公共文明行为自觉性,知行合一,重视公共文明践履,实施公益行动弘扬正气等方面提升自身公共文明素养。通过政府和公民自身的共同努力,有效推进公民公共文明素养提升。
邬沁芫[5](2019)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背景下的安宁市政府管理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恰好说明中国人民已经富起来了,人民已经开始不满足于物质上的富裕,开始关注精神文明的建设,而文明城市的建设体现了市民整体精神文明素质,这也是评价城市是否具备良好管理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政府在文明城市构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发挥了宏观引领的重要作用,文明城市创建离不开政府积极支持和群众参与,更是需要从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视角上展开广范围研究,认真研究政府在其中的管理行为,是实现新时代政府管理模式优化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云南省安宁市在“创文”过程中的管理行为为观察视角,应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审视传统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在对市民进行满意度调查基础上,采用“解剖麻雀”,以小见大的分析方法,着力发现县级政府传统管理模式的合理性,发现其长期存在的弊端,进而提出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对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实施了优化升级,并提出了改观建议。本文结构中:第一部分主要是总结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本论题的相关研究,阐明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并提出展开研究的分析模型。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安宁市政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要做法、取得成效,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县级政府管理行为和管理模式的共性。第三部分,从传统政府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系统分析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存在的现实隐忧。第四部分,进一步应用官僚制理论、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对县级政府传统管理进行分析,把对政府传统管理模式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第五部分,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基础上,从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总体目标出发,在分析了政府管理模式的动力与阻力前提下,从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公民需求调查长效机制、健全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王娅楠[6](2019)在《昆明市盘龙区文明城市创建中的社区居民参与研究》文中认为文明城市是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体现城市整体文明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最高荣誉称号。社区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神经末梢”,在现实中承担了大量的创建工作任务,社区居民的参与直接关系到创建的结果。目前学术界对公众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问题研究主要是以“公众”、“市民”、“公民”等较为宽泛的群体为主,而对社区居民参与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社区治理和城市治理问题上,专门针对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研究较少。虽然,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社区居民参与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些动员措施提升了一定的社区居民的参与率,但是社区居民在参与创建方面依然还存在种种不足。本文以治理与善治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众参与理论为基础,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昆明市盘龙区文明城市的创建为个案,对盘龙区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现状、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出社区居民不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原因,努力探索推动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对策,所得出的结论能够对其他城市在动员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方面提供参考价值。本文首先对社区居民及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理论进行论述;然后,对盘龙区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现状进行了调查;第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借鉴了厦门、杭州、张家港等城市的先进经验;第五,提出了初步的对策和方案,以期能对盘龙区以及其他城市在解决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问题方面有所启示。
黄婧俐[7](2019)在《泉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政府职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内城市评比的最高荣誉,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更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全面体现。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内容庞大,涉及面广,地方政府作为城市管理的决策主体,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并进行不断优化,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公民素质、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基于该研究背景,本文结合公共管理相关理论,聚焦泉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梳理泉州市政府在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履职现状、分析履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探究府职能优化的可能性。首先,本研究基于政府行为外部性理论、城市治理理论,梳理出泉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进程和履职成效,采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对泉州市政府在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履职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其次,本文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政府应履行的职责,发现泉州市政府的履职还存“文明素质教化养成不到位”、“城市精细化管理格局尚未形成”、“常态化创建机制执行低效”、“社会力量整合不够”、“保障性措施投入不足”等问题。分析后得出政府在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履职成效受观念、制度、投入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根据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明晰政府职能、协调各方参与和提供充分保障的主要思路,围绕深化创城为民利民理念、加强文明素养培育、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健全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大对全国文明城建设的保障性投入五大措施,对泉州市文明城市建设的政府职能优化开展论述,希望对同类型城市的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周华丽[8](2019)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宜昌经验研究》文中指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可以极大地促进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发展。宜昌市自2011年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以来,已经连续三届蝉联,创建经验做法在全国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以宜昌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例为研究对象,对其经验做法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索文明城市创建的有效途径,为其它城市开展创建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城市治理理论等三个维度分析文明创建活动的理论基础,对文明及文明城市内涵进行详细阐述。其次,对文明城市创建的历史背景、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解析文明城市创建的基本要素,明确文明城市的创建目标。再者,以宜昌市为例,对宜昌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宜昌市创建文明城市还需在提升城市整体规划、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民文明素质培育、强化创建长效机制建立、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等五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郑博予[9](2019)在《天津市西青区文明城区建设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国文明城市”自2005年开始,至今已陆续开展了五届评选活动,而“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也随着创建工作影响地扩大,逐渐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在城市治理领域含金量最高的“金字招牌”。天津市西青区作为天津市四大郊区之一,于2015年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区提名资格,开始依照全国文明城区的标准开展创建工作。但是,经过三年地努力西青区在创建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却仍在第五届全国明文城市地测评中落选。本文是在西青区开展新一轮文明城区创建的背景下,系统地对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测评体系进行了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探究了西青区城市发展的区位特点、历史沿革、人口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为了进一步发现西青区文明城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采用了同国家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相同的社会实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式,从群众评价和直接观测的角度对西青区文明城区建设工作进行了整体测评。依据测评发现的问题,研究者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从中总结出了西青区文明城区建设工作中问题产生的6项主要原因:创建根本理念仍需巩固、创建的领导机制存在缺陷、创建的整体协调机制不畅、创建的基层人员培训不足、创建的共建主体薄弱、创建的法律保障不足。最后,通过对比西青区新一轮文明城区创建的工作方案,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指出西青区应当在现有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切实贯彻“创建为民”的工作理念、重点构造围绕基层为核心的领导机制、构建联通上下的数据协调平台、打造强而有力的文明创建队伍、着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手段推进文明建设以及用多维互动机制提升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以此进一步对西青区文明城区的创建措施进行完善。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课题组,许淑贤[10](2018)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研究——以太原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视角》文中提出培育时代新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是我市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城市的最大亮点。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此,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培育时代新人,要从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道德情操、教育科学文化、身心健康这些市民内在的文明素养抓起,要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志愿者行动等市民外在的文明行动抓起,要从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载体的创建抓起,还需要从经济社会环境抓起。
二、加强社区思想教育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社区思想教育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社区教育在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中的作用——以东营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区教育与城市文明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关系 |
(一)社区教育是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
(二)社区教育在提升城市文明与市民文明素质中的优势 |
二、东营社区教育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部分实践 |
(一)传统的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方式及不足 |
1.提升方式主要是政府推动 |
2.传统提升方式的不足 |
(二)东营社区教育对于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作用 |
1.通过社区教育体系的初步构建满足市民参与社区活动的需求 |
2.通过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满足居民个人素质提升需要 |
3.社区教育对于解决特殊群体个人文明素质提升具有独特作用 |
4.通过社区调研准确把握市民文明素质提升需求 |
5.加强社区教育传播影响力 |
三、未来社区教育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几点设想 |
(一)社区教育的统筹机制建设 |
(二)推动社区教育活动多样化 |
(三)拓宽社区教育经费来源 |
(四)创建区域社区教育品牌 |
(2)辽宁省D市文明城市创建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文明城市 |
1.2.2 政府职能和政府职能优化 |
1.2.3 文明城市创建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线图 |
2 D市文明城市创建中政府职能履行现状分析 |
2.1 D市文明城市创建中政府职能履行现状 |
2.1.1 D市及其文明城市创建概况 |
2.1.2 D市文明城市创建中政府职能履行现状 |
2.1.3 D市文明城市创建中政府职能履行的成效 |
2.2 调查问卷与访谈情况 |
2.2.1 问卷问题设计 |
2.2.2 问卷结果分析 |
2.2.3 访谈目的对象与提纲设计 |
2.2.4 访谈结果分析 |
2.3 D市文明城市创建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 |
2.3.1 规范市民文明行为方面举措不力 |
2.3.2 城市公共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2.3.3 政府动员市民和引导社会主体有效参与不足 |
2.3.4 长效常态化的创建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
2.4 D市文明城市创建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2.4.1 软环境建设推进力度不够 |
2.4.2 文明城市创建财政投入不足 |
2.4.3 政府与社会联动治理机制不够完善 |
2.4.4 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思想站位不够高 |
3 D市文明城市创建中政府职能优化工作方案论证 |
3.1 文明城市创建中政府职能优化相关理论 |
3.1.1 公共产品理论 |
3.1.2 城市治理理论 |
3.1.3 多中心治理理论 |
3.2 国内外先进经验借鉴 |
3.2.1 国外先进经验 |
3.2.2 国内先进经验 |
3.2.3 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启示 |
3.3 D市文明城市创建中政府职能优化工作方案 |
3.3.1 优化目标和思路 |
3.3.2 优化方案内容 |
3.3.3 方案可行性分析 |
4 D市文明城市创建中政府职能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4.1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城市软环境 |
4.1.1 积极培育城市精神 |
4.1.2 营造城市文明氛围 |
4.1.3 树立城市文化品牌 |
4.2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
4.2.1 互联网+城市治理 |
4.2.2 提升政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
4.2.3 加快行政审批角色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
4.3 积极探索政府社会市民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模式 |
4.3.1 全面提升市民参与治理的能力 |
4.3.2 鼓励市民参与和监督城市的建设发展 |
4.3.3 发挥社会行业力量参与文明城市创建 |
4.4 健全长效常态化创建工作机制 |
4.4.1 打造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
4.4.2 健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法规体系 |
4.4.3 完善创建考评监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政府职能履行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B: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政府职能履行情况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文明素质研究——以长沙市失地新市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文明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
1.1 公共文明素质较差,思想观念落后 |
1.2 职业技能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
1.3 民主政治素质欠缺,公共事物管理的参与度不够 |
1.4 法治素养欠缺,自身维权意识不强 |
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文明素质整体较低的主要原因分析 |
2.1 小农意识浓厚 |
2.2 自身文化素质制约 |
2.3 社会保障权益障碍 |
2.4 政府在教育培训上重视与支持力度不够 |
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的有效对策 |
3.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倡导文明新风 |
3.2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教育培训 |
3.3 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关怀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
3.4 发动群众,开展社区文明创建活动 |
(4)公民公共文明素养研究 ——以山西临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 |
2 公民公共文明素养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公民公共文明素养内涵 |
2.1.1 文明内涵 |
2.1.2 公共文明内涵 |
2.1.3 公民公共文明素养内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元治理理论 |
2.2.2 公共道德理论 |
2.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
3 公民公共文明素养现状分析 |
3.1 调查对象和调查工具 |
3.2 公民公共文明素养调查问卷分析 |
3.2.1 公共场所卫生行为调查 |
3.2.2 公共场所秩序维护调查 |
3.2.3 公共场所语言使用调查 |
3.2.4 公共场所志愿服务行为调查 |
3.2.5 公共场所人际互助行为调查 |
3.3 公民公共文明素养取得的成就 |
3.3.1 公民公共文明素养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 |
3.3.2 公民获取公共文明素养的平台途径增多 |
3.3.3 公民公共文明素养外化于行的力度加大 |
3.4 公民公共文明素养存在的问题 |
3.4.1 公民个体公共文明素养意识仍有不足 |
3.4.2 公民公共文明素养存有利益倾向 |
3.4.3 部分公民公共文明素养行为失范 |
4 公民公共文明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政府存在的问题 |
4.1.1 主流核心价值意识形态建设不足 |
4.1.2 榜样示范教育功能有待强化 |
4.1.3 缺乏公民公共文明素养的培养途径 |
4.1.4 公民公共文明保障机制不健全 |
4.2 公民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1 部分公民公共文明素养意识重视度不高 |
4.2.2 部分公民公共文明行为与公共文明认知背离 |
4.2.3 利益面前公共文明意志行为薄弱 |
5 提高公民公共文明素养的措施 |
5.1 政府提升公民公共文明素养的举措 |
5.1.1 加强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引导 |
5.1.2 加强道德榜样示范教育 |
5.1.3 加大对公民公共文明素养的教育力度 |
5.1.4 健全公共文明法治保障机制 |
5.2 公民自身提升公共文明素养的举措 |
5.2.1 提升公共文明精神境界 |
5.2.2 坚持“慎独”反省,提升公共文明行为自觉性 |
5.2.3 知行合一,重视公共文明践履 |
5.2.4 实施公益行动弘扬正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背景下的安宁市政府管理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对象 |
(一) 研究思路 |
四、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一) 技术路线 |
(二) 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一) 相关概念 |
(二) 理论依据 |
第一章 基于“创文”的安宁市政府管理模式运行分析 |
第一节 主要做法 |
一、成立领导小组 |
二、制定工作方案 |
三、实施创建措施 |
四、开展检查评比活动 |
第二节 主要成效 |
一、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 |
二、提升了市民道德素质 |
三、增强了市民荣誉感 |
四、提升了城市发展水平 |
第三节 安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要特点 |
一、“创文”基础扎实 |
二、持之以恒不中断 |
三、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 |
四、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
五、持续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
六、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 |
七、注重健全“创文”长效机制 |
第二章 基于“创文”活动的市民满意度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 |
一、调查目的以及问卷设计 |
二、调查样本选择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安宁市创文中的政府管理模式的隐忧分析 |
第一节 政府管理理念方面 |
一、重政府轻社会 |
二、重人情轻制度 |
三、重管理轻服务 |
第二节 政府管理体制方面 |
一、职能设置缺少合理性 |
二、机构设置不够优化 |
三、权责设定不够一致 |
四、编制管理不够科学 |
第三节 政府管理机制方面 |
一、管理流程不够优化 |
二、管理方式畸轻畸重 |
三、管理方法传统单一 |
第四章 优化安市宁政府管理模式的初步方案 |
第一节 总体目标 |
一、理念转变:从管理到治理 |
二、体制改革:从简政放权切入 |
三、机制重塑:再造行政流程 |
第二节 优化的动力与阻力 |
一、实现优化的动力 |
二、实现优化的阻力 |
第三节 对策建议 |
一、继续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
二、建立公民需求的长效调查机制 |
三、建立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治理机制 |
四、建立管理治理模式转型的保障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6)昆明市盘龙区文明城市创建中的社区居民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社区居民及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社区居民的内涵及构成 |
一、社区居民的内涵 |
二、社区居民的构成 |
第二节 文明城市及文明城市创建 |
一、文明城市的内涵 |
二、文明城市的创建主体 |
三、文明城市的创建方法 |
四、文明城市的创建内容 |
第三节 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性、方式、内容及维度 |
一、社区居民参与的重要性 |
二、社区居民参与的方式 |
三、社区居民参与的内容 |
四、社区居民参与的维度 |
第四节 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理论 |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公众参与理论 |
第二章 盘龙区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盘龙区社区居民的概况 |
一、盘龙区社区居民数量 |
二、盘龙区社区居民构成 |
第二节 盘龙区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三、被调查的社区居民基本情况 |
第三节 盘龙区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现状 |
一、社区居民参与广泛性较好 |
二、社区居民参与主体多元化 |
三、社区居民参与方式以传统、被动的参与方式为主 |
四、社区居民参与的内容以非政治性参与为主 |
五、社区居民参与的意愿强 |
第三章 盘龙区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盘龙区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存在的问题 |
一、社区居民参与不均衡,政治性参与不足 |
二、社区居民参与主动性欠缺,持续性参与不足 |
三、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参与效能不高 |
第二节 盘龙区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政治性参与机制不健全,政治性参与制度落实不到位 |
二、社区自治水平不高,社区居民参与的动力不足 |
三、社区居民文明素质水平不高,参与意识及能力不足 |
第四章 厦门、张家港及杭州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经验 |
一、保障社区居民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主体地位 |
二、以开展多样化的创建活动为载体提升社区居民文明素质 |
三、增加社区居民自治空间激活社区居民的参与动力 |
四、以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为基础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
五、创新社区居民参与方式和渠道 |
第二节 经验借鉴 |
一、要加强对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参与意识、参与能力的培育 |
二、要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 |
三、要注重创新,以“利民惠民”为中心开展创建工作 |
第五章 进一步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盘龙区文明城市创建的对策 |
第一节 健全完善政府参与机制,提升政治性参与水平 |
一、优化创建工作组织领导机制 |
二、构建民情民意收集及处置机制 |
三、完善社区居民参与制度保障机制 |
四、完善社区居民监督考评机制 |
第二节 提升社区自治水平,激发参与的主动性和持续性 |
一、厘清政府与社区的权责范围 |
二、激发社区居民持续参与的动力 |
三、利用“互联网+”模式丰富社区居民参与渠道 |
四、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
第三节 培育居民文明素质、参与意识及能力,提高参与效能 |
一、强化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培育 |
二、强化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培育 |
三、强化社区居民参与能力培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7)泉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政府职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 |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内在关系 |
一、文明城市 |
二、文明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 |
三、文明城市建设与政府职能的内在关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政府行为外部性理论 |
二、城市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泉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政府履职现状 |
第一节 泉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践历程 |
一、第一阶段,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15 年之前) |
二、第二阶段,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2015 年之后) |
第二节 泉州市政府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具体举措 |
一、开展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
二、落实常态化创建机制 |
三、加强环境秩序管理 |
四、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 |
五、监督创建工作成效 |
第三节 泉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成效 |
一、城市文明建设水平有所提升 |
二、辐射周边的文明城市群基本形成 |
第四章 泉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存在问题 |
一、文明素质教化养成不到位 |
二、精细化治理格局未形成 |
三、常态化创建机制执行低效 |
四、社会力量整合不够 |
五、保障性措施投入不足 |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创建导向出现偏差 |
二、社会治理越位 |
三、联动协作失位 |
四、城市管理体制不顺畅 |
第五章 国内其他城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中的成功做法及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内其他城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中的成功做法 |
一、厦门市 |
二、福州市 |
三、广州市 |
第二节 经验借鉴 |
第六章 泉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政府职能优化对策 |
第一节 职能优化的整体思路 |
一、以明晰政府职能为先导 |
二、以协调各方参与为基础 |
三、以充分的保障措施为支撑 |
第二节 促进政府职能优化的对策建议 |
一、持续深化创城理念,着眼为民利民 |
二、加强文明素质教育,提升城市形象 |
三、转变城市管理模式,实行精细化管理 |
四、健全完善协作机制,推动创城常态化 |
五、加大保障投入力度,增强内在动力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宜昌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明城市创建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
第三节 城市治理理论 |
第二章 文明城市创建的历史背景、测评体系和重要意义 |
第一节 文明城市创建的历史背景 |
一、国内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
二、国外发达国家文明城市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二节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分析 |
一、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性质 |
二、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三、文明城市测评的方法 |
第三节 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一、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
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
三、有效提升城市文化发展水平 |
四、促进城市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
第三章 宜昌市文明城市创建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宜昌市文明城市创建过程 |
一、宜昌市情简介 |
二、宜昌文明城市创建历程 |
第二节 宜昌市文明城市创建的主要做法 |
一、强抓市民思想道德建设 |
二、聚焦民生惠民工程建设 |
三、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
四、建立创建长效机制 |
五、监督考核落到实处 |
第三节 宜昌文明城市创建面临的挑战 |
一、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 |
二、部分市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不高 |
三、创建长效机制建立不完善 |
四、创建特色还需进一步发掘 |
第四节 宜昌市文明城市的创建成效 |
一、文明氛围越发浓厚 |
二、城市面貌大为改善 |
三、干群关系更加紧密 |
第四章 宜昌市文明城市创建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宜昌文明城市创建的典型经验 |
一、始终坚持“为民创建,创建惠民” |
二、建立一套高位推进的领导机制 |
三、以理想信念教育打造城市文明的思想之美 |
四、以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推进创建落实 |
五、以绿色发展打造城市文明的生态之美 |
第二节 宜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未来展望 |
一、注重思想引领,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
二、立足文明城市,做好城市整体规划 |
三、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四、强抓常态化建设,不断完善创建长效机制 |
五、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天津市西青区文明城区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 |
1.2.2 国内文献研究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1 文献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实地调查法 |
1.3.4 访谈法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测评体系解读 |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1 相关概念 |
2.1.2 理论基础 |
2.2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解读 |
2.2.1 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础 |
2.2.2 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
2.2.3 长效常态的创建工作机制 |
第3章 西青区城市建设发展概况 |
3.1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
3.1.1 地理位置 |
3.1.2 自然环境 |
3.2 人口结构 |
3.2.1 总体情况 |
3.2.2 人口素质情况 |
3.2.3 流动人口情况 |
3.3 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
3.3.1 行政区划 |
3.3.2 历史沿革 |
3.4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3.4.1 总体经济发展 |
3.4.2 城乡建设和管理 |
3.4.3 生态环境保护 |
3.4.4 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
3.4.5 保障和改善民生 |
第4章 西青区文明城区建设状况的调研 |
4.1 西青区文明城区创建测评的问卷调查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 调查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收集 |
4.1.3 调查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
4.2 西青区文明城区创建测评的实地调查 |
4.2.1 实地调查方法 |
4.2.2 调查点位的选择 |
4.2.3 实地调查的情况及结果分析 |
4.3 西青区文明城区创建存在的问题 |
4.3.1 基层创建基础工作落实不到位 |
4.3.2 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缺失 |
4.3.3 企事业单位创建工作的效果两极分化严重 |
4.3.4 城区内不文明行为仍然时有发生 |
4.3.5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关心不足 |
4.3.6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和维护保养有待提升 |
4.4 西青区文明城区创建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
4.4.1 “创建为民”的根本理念仍需巩固 |
4.4.2 推动文明城市创建的领导机制存在缺陷 |
4.4.3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整体协调机制不畅 |
4.4.4 文明城市创建的基层人员专业知识匮乏 |
4.4.5 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共建主体薄弱 |
4.4.6 文明城市创建的法律保障不足 |
第5章 西青区文明城区建设的方案设计和对策建议 |
5.1 西青区文明城区建设的方案设计 |
5.1.1 文明城区创建的基本原则 |
5.1.2 文明城区创建的目标 |
5.1.3 文明城区创建的实施步骤及措施 |
5.2 西青区文明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1 切实贯彻“创建为民”的工作理念 |
5.2.2 构造围绕基层为核心的领导机制 |
5.2.3 构建联通上下的数据协调平台 |
5.2.4 打造强而有力的文明创建专业队伍 |
5.2.5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 |
5.2.6 用法治思维和手段促进市民的文明行为 |
5.2.7 用多维互动机制提升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西青区创建文明城区测评问卷 |
致谢 |
(10)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研究——以太原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刻认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 |
(一) 太原市开展“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活动,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
(二) 深刻认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基本内容 |
(三) 深刻认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对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大意义 |
二、从基本内容着手, 系统全面提升市民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
(一) 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 |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3、培育市民文明道德素质。 |
(二) 提升市民科学教育文化素质 |
1、提高市民科学素质。 |
2、提升市民教育水平。 |
3、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
(三) 促进市民身心健康 |
1、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和健康科学知识。 |
2、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
3、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
三、从创建活动做起, 推动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 |
(一) 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活动 |
1、创建文明城市。 |
2、创建文明村镇。 |
3、创建文明单位。 |
4、创建文明家庭。 |
5、创建文明校园。 |
(二) 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活动 |
1、倡导文明交通。 |
2、倡导文明旅游。 |
3、倡导文明餐桌。 |
(三) 开展志愿者活动 |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造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条件 |
(一) 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
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2、依法行政, 规范政务行为。 |
(二) 营造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 |
1、公民学法用法。 |
2、公民权益维护。 |
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三) 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
(四) 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
1、经济发展。 |
2、城市建设。 |
3、城市管理。 |
4、医疗卫生服务。 |
5、社会保障。 |
(五) 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
(六) 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
四、加强社区思想教育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社区教育在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中的作用——以东营社区为例[J]. 王德林,张峰.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01)
- [2]辽宁省D市文明城市创建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 郭爱玲.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文明素质研究——以长沙市失地新市民为例[J]. 蒋飞云.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9(03)
- [4]公民公共文明素养研究 ——以山西临汾为例[D]. 张煜.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5]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背景下的安宁市政府管理模式优化研究[D]. 邬沁芫.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1)
- [6]昆明市盘龙区文明城市创建中的社区居民参与研究[D]. 王娅楠.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7]泉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 黄婧俐. 华侨大学, 2019(01)
- [8]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宜昌经验研究[D]. 周华丽. 三峡大学, 2019(06)
- [9]天津市西青区文明城区建设对策研究[D]. 郑博予. 天津大学, 2019(06)
- [10]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研究——以太原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视角[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课题组,许淑贤.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