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进口腔种植体骨整合因素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倪王成[1](2021)在《3D打印和CAD/CAM氧化锆种植体骨结合性能的动物实验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比较3D打印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氧化锆种植体与纯钛种植体在动物体内的骨结合和成骨效果的差异,评价氧化锆种植体骨结合性能。方法 分别将3D打印,CAD/CAM氧化锆种植体和钛种植体各20枚随机植入6只Beagle犬的胫骨内,8周后观察氧化锆种植体的成功率和骨结合能力,并与钛种植体进行比较,观察指标为种植体的成功率、反向扭矩值、骨接触率和种植体周围骨密度。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种植体的成功率均为100%。CAD/CAM氧化锆种植体组的反向转矩值均大于35 N·m;3D打印氧化锆种植体组的反向转矩值均大于35 N·m;钛种植体组中2颗种植体的反向转矩值为20~35 N.m,8颗种植体的反向转矩值大于35 N·m。组织学观察:3D打印氧化锆种植体,CAD/CAM氧化锆种植体和纯钛种植体的不含骨髓腔骨结合率分别为(66.35±6.64)%、(61.32±10.41)%和(58.88±25.10)%,含骨髓腔骨结合率分别为(49.57±5.04)%、(42.21±18.58)%和(38.45±23.27)%,平均骨结合率分别为(58.94±6.31)%、(53.56±8.77)%和(48.31±20.76)%,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分别为(60.59±7.31)%、(58.50±6.36)%和(58.18±14.80)%,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 氧化锆种植体与纯钛种植体的骨结合能力相当,能形成紧密的直接骨接触,因此氧化锆种植体有望成为口腔种植体的可选材料。
贾婷婷[2](2021)在《Cinaciguat通过上调PKG2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ic mellitus,T2DM)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血糖升高、血脂紊乱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多种严重并发症,已成为损害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难题。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与牙周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易导致患者牙齿脱落,造成牙列缺损或缺失。口腔种植技术作为现阶段修复缺失牙最理想的手段,逐渐成为众多失牙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有较大的种植修复需求,但由于该病会对骨代谢产生不利影响,损害成骨细胞功能,抑制种植体周围新骨再生,对种植体骨结合产生不利影响,被认为是口腔种植牙的相对禁忌症。近年来,对2型糖尿病所致种植体骨结合不良的病理机制的探索一直是科研的难点和热点之一,因此阐明其致病机制并开发有效的治疗药物将会对临床上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种植义齿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cGMP 依赖性蛋白激酶 G2(cG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G2,PKG2)作为一种丝/苏氨酸蛋白激酶,位于真核细胞内,研究表明其能够发挥对骨骼生长的调控作用,不仅调节软骨细胞的分化,也参与调节成骨细胞功能,被认为是骨骼内稳态和骨重建的关键调节器。除此之外,cGMP/PKG2通路在维持糖代谢的稳定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多种组织中该通路的受损被认为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关,而特异性激活PKG2能够有效改善这种情况。基于PKG2同时在骨代谢与糖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们推测其可能为2型糖尿病致种植体骨结合不良的关键靶点,激活其表达能够对改善糖尿病环境下成骨细胞功能障碍产生积极作用。Cinaciguat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激活剂,能够不依赖于NO直接激活被氧化的鸟苷酸环化酶,从而高效地产生cGMP,增强PKG2的活性,对于改善心脏病、肾病具有确切疗效,更被誉为治疗骨质疏松疾病最有潜力的药物。同时,cinaciguat对于糖尿病相关疾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在糖毒性环境中对心肌细胞起保护作用,并能够增加1型糖尿病小鼠的骨小梁和密质骨。然而,cinaciguat能否作为PKG2的激活剂,缓解2型糖尿病环境下成骨细胞的功能障碍,改善种植体骨结合,及其背后的分子学作用机制尚无人报道。因此,本研究首先建立体内2型糖尿病及体外高糖高脂模型,探究PKG2的表达与2型糖尿病致种植体骨结合不良的相关性,确定其作为治疗靶点的可靠性;其次,通过慢病毒转染过表达PKG2,验证增加其表达能够改善体外糖尿病模拟环境诱导的成骨细胞功能障碍;最后探究体内外合理应用cinaciguat是否能够通过逆转糖尿病条件下PKG2的表达降低,保护成骨细胞功能,改善2型糖尿病所致的种植体骨结合不良,并通过高通量蛋白组学的方式挖掘其背后的效应分子及作用机制。本课题旨在揭示2型糖尿病影响种植体骨结合这一重要临床现象的分子基础,从而找寻出新的关键靶点PKG2及治疗药物cinaciguat来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种植义齿治疗的成功率。材料与方法1.2型糖尿病对大鼠种植体骨结合、成骨细胞生物学功能及PKG2表达水平的影响在体内实验中,利用喂养高脂高糖饲料联合注射低剂量链脲佐菌素的方法构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实施外科手术在大鼠股骨植入人工种植体。处死大鼠后进行取材,采用Micro-CT扫描重建、硬组织切片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改良Masson三色染色等多种手段评价2型糖尿病对于体内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KG2在种植体周围骨区的表达情况。在体外实验中,通过酶消化乳鼠颅骨组织块的方法提取大鼠原代成骨细胞,并对分离纯化的成骨细胞进行鉴定。联合应用25mM葡萄糖和200μM棕榈酸钠模拟体外2型糖尿病高糖高脂(high-sugar and high-fat,HGHL)环境,并定义为HGHL培养基组,以正常培养基组、溶剂组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干预下成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改变。主要包括利用乙炔基脱氧尿苷(5’-ethyny1-2’-deoxyuridine,EDU)荧光染色比较三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罗丹明-鬼笔环肽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在钛片上的黏附情况;并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活性定量分析实验、茜素红检测矿化结节形成实验、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反映三组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最后利用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别成骨细胞内PKG2的表达情况。2.过表达PKG2对体外高糖高脂环境诱导的成骨细胞功能损伤的影响通过慢病毒转染方式使成骨细胞中PKG2过表达,并利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效率。确定PKG2能够在成骨细胞中稳定过表达后,加入HGHL培养基干预,建立HGHL+OEPKG2组,并与正常培养基组、HGHL培养基组、HGHL+OENC组(过表达对照组)进行成骨细胞生物学功能方面的比较。主要包括运用EDU荧光标记比较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罗丹明-鬼笔环肽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的黏附情况;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活性定量分析、茜素红染色、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反映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验证过表达PKG2对体外2型糖尿病高糖高脂环境下成骨细胞功能损伤的保护效果。3.应用cinaciguat对2型糖尿病所致的成骨细胞功能障碍及种植体骨结合不良的改善作用研究在体外实验中,将cinaciguat外源性加入HGHL培养基中干预成骨细胞,并以溶剂DMSO作为对照组,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观察cinaciguat对于PKG2的激活作用。同时继续采用EDU荧光标记术、流式细胞术、罗丹明-鬼笔环肽荧光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与活性定量分析、茜素红染色及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了加入cinaciguat后对于细胞增殖、凋亡、黏附及成骨分化等功能的改善效果。并利用小干扰RNA技术敲减成骨细胞内PKG2,验证cinaciguat发挥的有利作用是通过PKG2所介导。在体内实验中,构建2型糖尿病及正常大鼠种植体植入模型,并通过腹腔注射cinaciguat、皮下注射胰岛素及两者联合应用三种方法治疗糖尿病大鼠,运用钙黄绿素染色、Micro-CT重建、环境扫描电镜、硬组织切片染色、苏木素-伊红及改良Masson三色染色等多种手段评价不同治疗方法对于种植体骨结合的改善作用。4.Cinaciguat逆转2型糖尿病环境对成骨细胞损害作用的蛋白组学分析对体外HGHL培养基中加入或不加入cinaciguat干预的两组成骨细胞进行收样,且每组设立3个重复组。样本收集完毕后,进行蛋白组学检测分析,包括蛋白质的定量及质量评估、串联质谱标签标记、分级、质谱分析、数据库对比等操作。获得组学分析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原始数据后,根据设定标准,确定两组间上下调的差异蛋白,并通过对差异蛋白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信号通路的分析,确定蛋白的功能富集情况与参与的生物通路信息。同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预测关键蛋白PKG2与某个差异蛋白之间的潜在关系,探讨相关的效应机制。5.Cinaciguat通过PKG2改善2型糖尿病所致成骨细胞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首先通过western blot验证蛋白质组学结果,确定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预测的关键蛋白PKG2与差异蛋白PLCβ1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次利用Ca2+荧光技术检测成骨细胞内钙超载的情况;再次,采用透射电镜和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物的蛋白表达来评估成骨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反应;最后通过EDU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罗丹明-鬼笔环肽荧光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与活性定量分析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激活或抑制内质网应激效应对于细胞增殖、凋亡、黏附及成骨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1.2型糖尿病损害大鼠种植体骨结合及成骨细胞功能,并导致PKG2表达下调体内实验成功构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大鼠的空腹血糖均高于11.1 mmol/L且稳定大于一周,完成大鼠股骨种植体植入术12周后安乐处死大鼠,收集样本,对不同组别大鼠股骨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进行检测。Micro-CT重建分析和硬组织切片染色结果均显示与正常大鼠相比,2型糖尿病大鼠组骨结合率明显降低,骨相关的指标参数也相应下降;苏木素-伊红染色、改良Masson三色染色显示2型糖尿病大鼠种植体周围大部分为不成熟的纤维组织,骨组织较少,而正常大鼠种植体周围包绕大量成熟骨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种植体周骨组织的PKG2表达明显降低。体外实验中成功分离了大鼠原代成骨细胞,并进行鉴定,其特征符合成骨细胞标准。在进行三组成骨细胞间多项生物学功能检测时,结果提示HGHL培养基能够显着降低细胞的增殖能力,且提高了细胞的凋亡比率,同时细胞在钛片上的接触面积减小,附着状态变差,成骨功能也受损严重。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HGHL组成骨细胞内PKG2表达明显降低。2.过表达PKG2改善体外高糖高脂环境诱导的成骨细胞功能损伤体外实验通过慢病毒转染成功构建了成骨细胞过表达PKG2模型,转染效率良好。对各组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进行检测时发现,过表达PKG2能够促进HGHL条件下成骨细胞增殖,改善HGHL环境下成骨细胞的黏附,同时促进HGHL培养基中细胞的成骨分化。3.应用cinaciguat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所致的成骨细胞功能障碍,促进种植体骨结合体外实验中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在HGHL培养基环境下外源性加入cinaciguat能够上调成骨细胞中PKG2的表达,并能够在PKG2的介导下,提升模拟糖尿病环境下成骨细胞增殖能力,抑制细胞的凋亡情况,逆转细胞的黏附不利,并能够改善成骨分化。体内实验中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cinaciguat能够上调2型糖尿病大鼠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中PKG2的表达;与皮下注射胰岛素或腹腔注射cinaciguat单一治疗方法相比,cinaciguat作为辅助药剂联合应用胰岛素的治疗方法能够显着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种植体骨结合不良情况,具体表现为钙黄绿素双荧光标记间距的平均距离更大、种植体骨结合率明显升高、种植体表面的骨超微结构质量更高及种植体周围的骨组织数量更多,且更为成熟。4.Cinaciguat逆转成骨细胞在2型糖尿病环境中损害作用的蛋白组学分析通过高通量蛋白组学技术比较HGHL培养基中加入或不加入cinaciguat干预的两组成骨细胞之间蛋白组分的差异,并根据p值<0.05和绝对倍数变化≥1.2两个基本原则对蛋白进行筛选,共得到221个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差异蛋白在GO功能上主要富集在细胞外基质,在信号通路上主要富集在糖尿病的病理代谢及骨代谢等相关生物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当以PKG2作为关键节点蛋白,进行蛋白-蛋白互作网络的分析时,我们预测出PLCβ1可能为其下游的效应蛋白。5.Cinaciguat通过PKG2抑制PLCβ1,减轻成骨细胞内钙超载和内质网应激发挥骨保护作用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PLCβ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一致,且cinaciguat抑制PLCβ1的作用是通过PKG2介导的,进一步明确PKG2对于PLCβ1的调控作用。除此之外,钙离子荧光及透射电镜的结果显示cinaciguat能够通过PKG2减轻成骨细胞内由于糖尿病模拟环境下PLCβ1表达升高所引发的钙超载与内质网应激现象;而cinaciguat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反应能够提升2型糖尿病高糖高脂环境下成骨细胞增殖能力,抑制细胞的过度凋亡,改善细胞的黏附不利,并能够促进细胞的成骨分化。结论1.2型糖尿病大鼠股骨的种植体骨结合情况较差,且高糖高脂环境下原代成骨细胞的增殖、凋亡、黏附及成骨能力受损明显。同时,在体内外模拟2型糖尿病条件下细胞中PKG2的表达均降低。2.通过慢病毒转染过表达PKG2能够改善体外2型糖尿病高糖高脂环境对成骨细胞的功能损伤,证实了PKG2在糖尿病环境下调控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积极作用。3.外源性添加cinaciguat对体外2型糖尿病高糖高脂条件所造成的成骨细胞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能够作为辅助用药联合应用胰岛素显着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种植体骨结合不良情况。4.通过高通量蛋白组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PKG2作为关键节点蛋白,预测出PLCβ1可能为其下游的效应蛋白。5.Cinaciguat能够通过上调PKG2抑制PLCβ1的激活,减轻细胞内Ca2+超载-内质网应激反应,从而保护成骨细胞免受2型糖尿病的损伤,进而改善种植体骨结合。
徐伟[3](2021)在《基于SLM梯度多孔钛口腔种植体结构设计及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钛及其合金因具有高比强度、优异的耐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而成为口腔种植体首选材料。但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致密Ti-6Al-4V种植体长期植入后存在毒性Al、V离子析出的风险;同时其弹性模量(120GPa)显着高于人体皮质骨(15GPa),植入后会造成“应力遮挡”效应,从而易引发种植体周围炎。为此,本研究提出了多孔Ti种植体梯度结构设计思路,以整形氢化脱氢(HDH)Ti粉为原料,通过选择性激光熔化(SLM)工艺制备了不同孔隙率梯度多孔纯Ti制件,系统研究了孔隙率对梯度结构制件孔隙结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细胞及血液相容性等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针对目前常用多孔结构高强度-低模量匹配性不足的问题,如类骨小梁结构,点阵梯度结构等,采用三周期极小曲面法设计了Primitive、I-WP、Diamond及Gyroid4种不同类型曲面结构,Ansys模拟结果表明,相同孔隙率下Gyroid结构具有最高渗透率以及较均匀应力分布,更适合作为种植体梯度结构基本单元。基于Gyroid结构单元,设计了平均孔隙率为20-80%的7种不同梯度结构,其平均孔径在300-775μm之间,口腔环境中静力学模拟表明随着孔隙率增加,种植体最大等效应力及周围皮质骨与松质骨的最大等效应力应变均逐渐增加。当平均孔隙率在20-50%范围内时,平均孔径在300-550μm之间,满足细胞粘附、增殖及分化需求;口腔环境下最大等效应力在75-280MPa之间,低于钛材料屈服强度的50%;皮质骨与松质骨的最大等效应力与最大等效应变分别在2-45MPa和800-2800με之间,骨组织处于骨塑建活跃状态。建立了Gyroid基梯度多孔纯Ti制件的SLM制备工艺,以氢化脱氢(HDH)Ti粉为原料,研究了颗粒整形工艺参数对粉体特性以及SLM工艺参数对制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球磨过程可改善不规则HDH Ti粉的颗粒形貌,在球料比5:1,转速200r/min,球磨4h的球磨工艺下HDH Ti粉流动性得到显着提高,其Carr流动性指数为77.74g/cm3,较原始粉末提高了19.5%。球磨改性后粉体在不同打印参数下显微组织均由细小马氏体α’组成,拉伸强度和延伸率分别在950-980MPa与9.5-17.5%之间。当激光功率175 W、扫描速度600mm/s、扫描间距0.09mm时,所制备的纯Ti制件具有最佳性能,抗拉强度为985.4MPa,延伸率为17.3%,超过了ASTM B381锻造Ti-6Al-4V合金水平。基于优化的梯度结构及SLM工艺参数,制备了平均孔隙率为20-50%的梯度多孔制件,其屈服强度在477.5-206.1 MPa,弹性模量在20.7-8.6GPa,屈弹比可达到0.022-0.024,较目前报道的最高水平提高了18-33%。当平均孔隙率为30%时,梯度多孔制件的弹性模量为14.6GPa,与人体皮质骨弹性模量基本相当,屈服强度为351.5 MPa,约为人体皮质骨的1.7倍。进一步系统研究了不同孔隙率梯度结构制件的耐腐蚀性能、渗透性及体内外生物相容性,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随着孔隙率增加,梯度多孔制件的渗透率由0.143×10-9 m2增加到1.945×10-9 m2;腐蚀电流密度由4.3×10-9 A/cm2增加到 7.2×10-8 A/cm2;阻抗由560.9 kΩ/cm2降低为 210.7 kΩ/cm2。不同孔隙率梯度多孔制件的浸提液培养MG-63细胞1-5天后,细胞增殖率在99-103%之间,依据ISO标准,其毒性级别为0-1级。孔隙率为20-50%的梯度结构制件与MG-63细胞共培养1-5天后,随着孔隙率的增加,细胞骨架没有明显变形,制件上细胞数量显着增多;其体外溶血率在1.44-2.76%之间,低于医疗器械溶血试验小于5%要求。不同孔隙率梯度结构制件浸提液注射小鼠体内1-3天后,小鼠未产生呼吸困难、运动减少等全身毒性症状。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及体内外生物相容性综合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平均孔隙率为30%的Gyroid梯度多孔纯Ti制件不仅弹性模量与人体皮质骨基本相当,屈服强度是人体皮质骨的1.7倍,而且还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渗透性、细胞及血液相容性,使其在口腔种植体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张薇[4](2021)在《表面改性处理的不同铜含量的钛铜合金抗菌性能及成骨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纯钛因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优异的抗腐蚀性、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无毒性等各种优良特性,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种植体植入材料之一。但纯钛作为生物惰性材料本身无抗菌性,因此容易导致局部的细菌繁殖,细菌容易在种植体颈部等区域黏附引起种植体周围炎而影响其骨结合能力。因此,提高种植体长期的抗菌活性变得尤为重要。虽然已有研究报道通过种植体表面改性,如表面涂层携有抗生素等方法能够抑制种植体植入后细菌感染,减少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但因涂层面积有限,抗菌活性物质结合效果差,负载能力有限,易分解丢失等问题影响种植体表面涂层的应用。因此,使钛植入物具有整体长效的抗菌性能,提高纯钛表面的生物活性,提高早期骨整合能力,将对有效地降低植入物植入后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铜具有高效的、持久的广谱抗菌性能,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可发挥预防骨质疏松症,促进成骨分化的作用。本团队的前期研究表明,在钛合金中添加质量分数5%的铜可有效地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同时,阳极氧化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易于控制,已成为改变钛及钛合金表面形貌并增强其成骨性能的高效途径之一。阳极氧化不仅能增强纯钛种植体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还能形成具有微米-纳米级孔洞结构的表面形貌。前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Ti-Cu合金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耐蚀性能、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及促成骨能力,作为种植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以上,我们首次利用阳极氧化技术对不同铜含量的钛铜合金进行表面改性,并对三种不同铜含量Ti-x Cu(x=3,5,7 wt%)合金的材料学性能、生物相容性、抗菌性能和体内安全性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和评价,筛选出抗菌性能、促成骨能力及生物相容性等综合性能最佳的新型表面改性钛铜合金。同时,我们制备了纯Ti和最优化铜含量的Ti-5Cu合金种植体,在比格犬下颌前磨牙处植入种植体3个月,观察Ti和Ti-5Cu合金体内骨结合情况和促成骨能力,为表面改性Ti-5Cu合金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首先进行不同铜含量钛铜合金材料制备并进行表面改性处理。从材料的物理性能、体外抗菌实验、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植入实验等多方面对合金进行材料学及生物学性能综合评价。材料制备:Ti-x Cu(x=3,5,7 wt%)合金由真空自耗熔炉中电弧熔化纯钛和纯铜产生。将铸锭在740℃下进行热处理,空冷至室温。对照组选取商业二级纯钛。将材料切割成直径10毫米,厚度2毫米的圆片,碳化硅砂纸逐级机械打磨至#2000。将实验组钛铜合金放入3%氢氟酸溶液中进行阳极氧化,得到阳极氧化+HF酸蚀Ti-3Cu合金(简称Ti-3Cu);阳极氧化+HF酸蚀Ti-5Cu合金(简称Ti-5Cu)及阳极氧化+HF酸蚀Ti-7Cu合金(简称Ti-7Cu)。对照组纯钛经过氧化铝颗粒喷砂后酸蚀处理,获得喷砂酸蚀纯钛(简称Ti)。材料性能研究: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计算材料表面粗糙度参数。同时,对样品的微米/纳米表面及合金的截面显微结构进行深入地评估分析。根据ISO 10993-12国际标准,将Ti-x Cu(x=3,5,7 wt%)合金浸泡于生理盐水中,在37℃条件下分别浸泡1、3、7、14、21、28天后,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量溶液中铜离子的含量,并通过外形图像分析法测量材料表面的润湿性。通过图像计算接触角,比较不同合金接触角的变化及材料的亲疏水性能。体外抗菌实验: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株,以纯钛为对照评价Ti-x Cu(x=3,5,7 wt%)合金的抗菌活性。从定量抗菌试验、生物膜观察和细菌形态学检查三个方面研究了钛铜合金的杀菌率、对细菌形态变化的影响和细菌生物膜形成情况。将金黄色葡萄球菌与Ti-3Cu,Ti-5Cu,Ti-7Cu和Ti在37℃下共培养24小时,通过涂布琼脂平板计数黏附于材料表面和游离于周围培养基中的活菌,计算抗菌率。通过LIVE/DEAD(?)Bac Light TM Viability Kits L7012试剂盒检测细菌活力,激光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拍照。采用DAPI,SYPRO橘色染色剂和Con A依次对细菌生物膜进行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进行三维重建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与不同材料共孵育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的变化。通过透射电镜检测Ti-x Cu(x=3,5,7 wt%)合金对细菌内部微观结构的改变,深入分析实验材料的抗菌机制。体外细胞实验:通过MC3T3-E1细胞增殖、黏附、凋亡实验,考察不同铜含量钛铜合金的生物相容性;通过检测细胞的ALP活性和相关成骨因子的表达检测Ti-x Cu(x=3,5,7 wt%)合金的促成骨性能。体外培养MC3T3-E1细胞,将灭菌后的Ti-3Cu,Ti-5Cu,Ti-7Cu和Ti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CCK-8实验测定细胞相对增殖率,判定材料的细胞毒性级别。将Ti-3Cu,Ti-5Cu,Ti-7Cu和Ti与细胞共培养4小时和24小时后,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和DAPI双染,荧光显微镜观察MC3T3-E1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情况及细胞骨架结构变化。FITC/PI双染法测定细胞与材料共孵育3天和7天时细胞的凋亡情况,测定细胞的早期凋亡率。碱性磷酸酶测定试剂盒和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定3天和7天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RT-q PCR实验测定3天和7天的细胞中与细胞成骨相关基因Runx2,OPN和Collagen I的m RNA表达水平。体内植入实验:全身麻醉条件下,拔除比格犬双侧下颌第一至第四前磨牙。自然愈合3月后,在每只动物单侧下颌骨植入2颗Ti-5Cu种植体,在对侧下颌骨的相同部位,植入2颗相同尺寸的Ti种植体。植入后定期检查植入情况。植入后3个月,安乐死动物,并对植入部位进行大体观察,X射线观察,Micro-CT检测和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实验等。结果:材料性能评价:Ti-3Cu,Ti-5Cu和Ti-7Cu合金中实际Cu成分为3wt.%,4.82wt.%和6.6wt.%。经过表面改性处理的Ti-3Cu,Ti-5Cu和Ti-7Cu合金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多层次凹坑状空腔,空腔的底部有明显大小不一的微孔,直径从500纳米到2微米不等。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结合三维表面重建发现,四组材料平均粗糙度在1.0微米左右,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均为中度粗糙表面。材料的截面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随着合金中铜含量的增加,合金基体中Ti2Cu析出相也相应增多,Ti2Cu条带间的距离减小,排列更加紧密。接触角测定结果表明,四组材料合金接触角均大于90度,均为疏水表面。铜离子溶出试验中,Ti-3Cu,Ti-5Cu合金前3天的Cu2+释放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显着增加;3天至28天过程中,Ti-3Cu的Cu2+释放匀速缓慢的增加而Ti-5Cu合金中的Cu2+离子释放量基本维持不变。Ti-7Cu表面释放的Cu2+离子含量较高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在28天后达到475.4mg/L,远远高于Ti-3Cu,Ti-5Cu表面的Cu2+离子含量。体外抗菌实验: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Ti-x Cu(x=3,5,7 wt%)合金的抗菌活性发现:Ti-3Cu表面抗菌率为92.5%,具有杀菌活性;Ti-5Cu,Ti-7Cu表面的抗菌率分别为99.4%和99.9%,具有极强的杀菌活性。这说明Ti-5Cu与Ti-7Cu的抗菌率均大于Ti-3Cu,且两者的抗菌率相近。细菌生存力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表明Ti-5Cu和Ti-7Cu均具备阻止细菌生长和细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三染色体系(DAPI+SYPRO+Con A)荧光染色发现对照组Ti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的细菌生物膜,为更多的细菌繁殖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地,Ti-3Cu表面零星分布着少量细菌,Ti-5Cu和Ti-7Cu表面基本无细菌存活,没有观察到胞外多糖和蛋白,也无菌斑生物膜形成。扫描电镜结果显示Ti表面黏附大量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呈球形,大量细菌聚集堆积成簇,呈葡萄串状排列。Ti-3Cu,Ti-5Cu和Ti-7Cu表面均出现黏附的破碎死亡的菌体,细菌出现明显塌陷、皱缩。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与Ti-3Cu共培养24小时后,细菌皱缩变形。Ti-5Cu和Ti-7Cu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24小时后,细菌表面破裂,胞质大量流失,内部中空,细菌死亡。与材料共孵育24小时后的细菌扫描电镜结果也与前述抗菌实验结果相一致。综上所述,Ti-Cu合金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总体抗菌性能为Ti-7Cu≥Ti-5Cu>Ti-3Cu.体外细胞实验:四组材料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后结果表明,细胞增殖未受到影响,其中Ti-5Cu在第7天时细胞增殖最快。根据毒性评价标准分级,Ti-3Cu及Ti-5Cu的RGR%均为0级,Ti-7Cu为1级。细胞黏附实验结果表明,与纯Ti相比,Ti-Cu合金的表面形貌有利于MC3T3-E1细胞的黏附和伸展,细胞紧密连接,伸展情况良好。细胞凋亡实验中发现三种Ti-Cu合金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植入材料的标准要求,其中Ti-5Cu组的细胞早期凋亡率最低。成骨性能相关因子检测发现,Ti-5Cu组和Ti-7Cu组在3天时能显着的增加细胞内碱性磷酸酶的水平。同时,Ti-5Cu组在7天时间点能上调成骨细胞成骨相关基因Runx2,OPN和Collgen I的m RNA表达水平。体内植入实验:动物体内植入实验表明,植入比格犬下颌骨三个月后,X射线观察、Micro-CT和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结果都显示,Ti-5Cu种植体与Ti种植体骨结合能力相似,均具有良好的骨结合性能,种植体周围无明显的骨吸收现象。结论:1.Ti-x Cu(x=3,5,7 wt%)合金和Ti材料表面性能相似,平均表面粗糙度基本相同,均为中度粗糙表面。接触角均大于90度,均为疏水表面特性。2.随着合金中铜含量的增加,合金基体中Ti2Cu析出相也相应增多,Ti2Cu条带间的距离减小,排列更加紧密。3.三种材料的Cu2+释放速度中,Ti-7Cu释放最快最多,Ti-5Cu的Cu2+离子速度稳定,释放量适中,Ti-3Cu释放量最低。4.Ti-3Cu具有杀菌活性,Ti-5Cu和Ti-7Cu表面具有极强的杀菌活性,总体抗菌性能Ti-7Cu≥Ti-5Cu>Ti-3Cu。Ti-5Cu,Ti-7Cu能够很好地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5.Ti-x Cu(x=3,5,7 wt%)合金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影响小,其中Ti-5Cu最有力于细胞增殖。同时,发现三组Ti-Cu合金材料的RGR均高于75%,符合植入材料标准要求。根据毒性评价标准分级(CTG),Ti-3Cu及Ti-5Cu为0级,Ti-7Cu为1级,Ti-3Cu和Ti-5Cu无细胞毒性。6.铜元素的加入有促进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Ti-5Cu和Ti-7Cu显示出较好的促成骨能力。7.动物体内研究发现,Ti-5Cu种植体比Ti种植体抗菌性能好,能够有效的减少局部的牙龈红肿等症状。8.体内研究表明,Ti-5Cu种植体与Ti种植体的体内促成骨活性和骨结合性能较好。综合以上研究结果,Ti-5Cu合金有望成为新一代口腔金属植入体材料。
彭敏[5](2021)在《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高透氧化锆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及良好的半透光性成为前牙美学种植基台的理想材料,但并不具有抗菌能力。在口腔环境中,基台材料表面易受微生物粘附形成生物膜,进而引发感染或种植体周围炎,甚至导致种植失败。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透氧化锆表面进行改性,利用铝硅酸盐多孔结构的承载能力及银纳米粒子的广谱抗菌作用和良好的抗炎能力,构建具有良好抗菌、抗炎和生物相容性的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促进种植体-软组织结合界面生物封闭形成,防止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和炎症发生,提髙种植成功率和延长种植体使用时间。首先在高透氧化锆表面分别构建光滑和多孔载银涂层,比较两种材料的抗菌性能,进一步对抗菌性能较好的载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炎能力及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氧化锆表面改性对其半透性能的影响,为种植美学基台材料选择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采用铝硅酸盐真空及非真空烧结的方法,分别在高透氧化锆表面构建光滑和多孔涂层形貌,然后浸渍于不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并二次烧结,将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在铝硅酸盐涂层原位还原。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制备的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表面涂层的微观形貌特征及结构进行表征分析。(2)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比较光滑和多孔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表面涂层的银离子释放能力;并通过抑菌圈、平板活菌计数、活/死菌荧光染色及SEM等技术观察不同改性涂层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的体外抑菌能力。(3)分别将成骨细胞(MC3T3-E1)和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与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共培养后,利用CCK-8、细胞粘附、ALP染色、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改性涂层对细胞增殖、粘附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细胞毒性;并将人单核巨噬细胞(TPH-1)与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共培养,分别在加入和不加脂多糖(LPS)情况下,用RT-q PCR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IL-4、IL-10、TGF-β、IL-1β、IL-6、TNF-αm 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NF-κB通路关键蛋白表达,以分析改性涂层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4)以超透和传统氧化锆材料作为对照,对三种氧化锆材料表面制备改性涂层并比较不同氧化锆材料改性前后的半透明度及抗弯强度等性能变化,通过FE-SEM、EDS对三种材料性能差异的原因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研究结果:(1)FE-SEM、EDS、XPS结果显示硝酸银溶液的浸渍浓度影响铝硅酸盐辅助沉积银粒子涂层的制备,高浓度硝酸银环境(5 mol/l)相对于低浓度(1mol/l)更利于银纳米粒子的沉积,获得的银纳米颗粒数量更多、尺寸更小,但其分布并不均匀。铝硅酸盐非真空烧结后在高透氧化锆表面能形成开放型微纳米多孔结构,与光滑铝硅酸盐涂层相比,多孔铝硅酸盐涂层获得数目更多、尺寸更小,形状更均匀的纳米银粒子,且能在涂层深部沉积。(2)ICP-AES结果显示光滑载银涂层与多孔载银涂层初期银离子释放均较明显,往后逐渐趋于平缓,且多孔载银涂层释放的银离子浓度高于光滑载银涂层的银离子释放浓度。光滑和多孔载银涂层对E.coli、S.aureus和L.acidophilus均有抗菌效果,且多孔载银涂层抗菌性能更显着。(3)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表面多孔结构的载银高透氧化锆能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ALP活性提高,并上调成骨分化基因Coll A1、BSP、OC和OPN的表达,也能促进HGFs增殖和粘附,表面载银对涂层的生物相容性无显着影响;载银涂层中的纳米银粒子能够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分别抑制和促进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释放,发挥抗炎作用。(4)三种氧化锆材料改性前后的性能比较显示,经载银涂层改性后三种氧化锆的半透明度和强度不同程度下降,载银高透氧化锆与载银传统氧化锆材料的抗折裂强度与半透明度无差异,能满足临床需要。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铝硅酸盐烧结和硝酸银溶液浸渍法,在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表面成功构建银粒子涂层,发现非真空烧结多孔涂层能够获得数目更多、尺寸更小的纳米银粒子;表面多孔的高透氧化锆载银涂层具有更好的抗菌性能,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利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界面封闭形成,并能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且改性材料半透明度和强度性能良好。提示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不仅能够提高种植基台的成功率,也具有良好的美学性能。
曾文锋[6](2021)在《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风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目前牙齿缺失在临床上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食物功能、美观以及发音功能。活动义齿修复、固定冠桥修复以及种植修复是目前临床缺失牙修复常用的三种方式。种植修复因无须损害邻牙、使用舒适、咀嚼高效率、更好的美学效果等优点逐渐盛行。随着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的提高和临床医生经验的累积,种植修复的成功率不断提高,然而由于种植体植入牙槽骨后到形成有效的骨结合需要经过一段足够的时间(常规3-6个月),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种植体容易发生早期失败。种植体早期失败是指发生在种植体与牙槽骨结合的过程,修复基台连接前的种植体松动脱落或已有临床指征需要拔除种植体的现象。理想有效的骨结合是种植体成功的前提,早期失败是由于种植体与牙槽骨没有形成足够良好的骨结合,但目前对于种植体和牙槽骨未能形成有效骨结合的原因和机制尚无统一定论,同一种因素在不同研究过程中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种植体早期失败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临床医生的工作难度,更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因此探索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风险因素具有一定的意义。根据国内外关于种植体早期失败研究的现状,本研究结合临床病例收集,回顾性分析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风险因素。研究目的研究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相关的风险因素,提高对种植愈后的预测性,有利于种植手术前的医患沟通,为临床减少种植体早期失败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具有5年以上种植经验的副主任医师的种植病例,按照性别、年龄、缺牙原因、上下颌、种植体位置、种植方式、种植体系统、种植体直径、种植体长度、是否术前使用抗生素、是否需要骨增量、骨增量的类型、愈合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分组,应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将筛选出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的相关风险因素,两种统计学方法均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8年8月-2020年12月共收集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具有5年以上种植经验的副主任医师的1003名种植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47名,女性患者556名。种植体共计植入1585颗,其中男性植入729颗,女性植入856颗。共计发生种植体早期失败的患者有52名,以患者为个体的早期失败率为5.2%;共计发生早期失败的种植体57颗,以种植体为个体的早期失败率为3.6%。1.早期失败组和成功组在年龄、缺牙原因、种植方式、种植体直径大小、种植体长度、骨劈开术、愈合方式的分布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性别分组,男性患者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5.3%,女性患者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2.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按照种植体植入位置分组,总体上,上颌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4.7%,下颌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2.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具体到牙位分区,位于下颌前牙区的种植体早期失败率最高,为7.2%,其次上颌磨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6.3%,下颌前磨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6.1%,上颌前牙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3.6%,上颌前磨牙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3.2%,下颌磨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种不同种植系统的早期失败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nkylos系统种植体早期失败种植体数量最多,早期失败发生率也是最高,为6.0%;5.术前使用抗生素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2.2%,术前不使用抗生素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4.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需要进行骨增量组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大于不需要骨增量组的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涉及上颌窦的骨增量组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13.8%,不涉及上颌窦的骨增量组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2.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植骨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3.5%,植骨不盖胶原膜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6.2%,植骨+盖胶原膜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多个因素(性别、种植位置、种植体系统、术前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骨增量、是否上颌窦提升、植骨方式)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性别组和种植体植入位置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患者种植体早期失败风险是女性的2.625倍;上颌前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风险是下颌磨牙区的5.352倍;上颌磨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风险是下颌磨牙区的5.077倍;下颌前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风险是下颌磨牙区的7.607倍;下颌前磨区种植体早期失败风险是下颌磨牙区的6.883倍。结论本次回顾性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03名,植入种植体1585颗,早期失败57颗,早期失败率为3.6%。种植体早期失败主要原因是种植体与牙槽骨结合不良,经过卡方检验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本研究中性别(男性)和种植体位置(下颌前牙区、上颌磨牙区、上颌前牙区、下颌前磨牙区)是影响种植体早期失败的风险因素。当以上因素同时存在时,选择种植手术时要更加谨慎小心。
郭锦材,李桐军,谢辉,毛舜[7](2021)在《中医药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骨结合又叫骨整合,1990年美国种植牙科学会将其定义为正常的改建骨和种植体直接接触,无光镜下可见到的软组织长入,并能使种植体的负荷持续传导并分散在骨组织中。众多研究证实骨结合是种植成功的关键。钛及钛合金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口腔种植材料,但钛及钛合金等金属材料仍存在与骨结合强度低的问题[1-2]。因此,如何增强种植体的骨结合强度是口腔种植医师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医学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
林巧霞[8](2020)在《钛表面纳米磷灰石功能化涂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钛(Ti)凭借自身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牙科植入物假体,在口腔种植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Ti种植体在广泛的临床应用中仍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其一,Ti材料本身具有生物惰性,在体内的骨整合速度缓慢,在其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HA)涂层是提高Ti种植体生物活性较好的解决办法,但涂层与基底结合不牢固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其二,当种植者为一些身体状况不佳(如患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的患者时,在植入界面处存在大量活性氧(ROS),会严重影响骨整合,甚至引起炎症等问题;其三,植入过程中的微生物感染问题也是导致植入失败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通过对Ti种植体进行表面改性来提高其综合性能,制备了三种功能化涂层,并系统研究了各涂层的形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阳极氧化和煅烧处理在Ti表面制备了一层与基底结合牢固的氧化钛(TiO2)纳米管阵列,然后通过钙化处理在纳米管表面形成了钛酸钙(Ca TiO3),将Ca2+以化学键合的方式固定到了纳米管层上,最后通过磷酸化处理形成了与基底以化学键合连接的HA涂层。结果证明,所制备的HA涂层与TiO2纳米管层结合牢固,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促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能力。(2)为了赋予种植体抗氧化性能,本研究引入了具有强抗氧化能力的单宁(TA)。将表面修饰有TiO2纳米管涂层的Ti箔在TA-氯化钙(Ca Cl2)溶液中浸泡,并进行低温交联,在表面形成了TA-Ca络合物,并进一步在磷酸化过程中诱导形成了HA/TA复合涂层。结果表明,HA/TA涂层的抗氧化性能突出,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促成骨细胞增殖、粘附的能力。(3)在赋予种植体抗氧化性能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改善种植体的抗菌性能,本研究引入了银(Ag)纳米颗粒作为抗菌剂。首先通过TA在吸附了Ag+的TiO2纳米管表面和内部还原出均匀分散的Ag纳米颗粒,然后先后浸泡TA-Ca Cl2溶液及磷酸钠(Na3PO4)溶液在其表面又形成了一层HA/TA涂层,最终制备出Ag-HA/TA复合涂层。结果表明,该复合涂层赋予了种植体良好的抗菌性能、抗氧化性能以及生物活性。
杨森[9](2020)在《外源性NGF对兔下颌骨骨折合并局部神经损伤的愈合中BMP-9及VEGF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兔下颌骨骨折模型,切断颏神经血管束的同时于骨折区加载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观察各时间段骨折愈合情况,同时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VEGF)的表达。初步探讨局部神经血管束损伤时,NGF在下颌骨骨折愈合中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NGF组、明胶海绵(gelatin sponge,GS)组、空白组和完整组(N=12只)。四个分组所有动物均于双侧颏孔稍前方制作下颌骨不完全性骨折模型(约5mm×2mm),骨折区贯通颊舌侧且无需钛板固定。NGF组切断颏神经血管束同时植入NGF-GS;GS组切断颏神经血管束同时植入NS-GS;空白组切断颏神经血管束,不植入任何材料;完整组则完好保留颏神经血管束,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第一天针刺下唇确定NGF组、GS组、空白组神经断裂成功后,分别于第2周、4周、6周、8周每组各处死3只兔子,制取骨痂前对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肉眼大体观察和摄片观察,一侧骨痂行HE染色观察,另一侧骨痂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查,检测不同时期骨痂中BMP-9及VEGF的表达。结果:1.肉眼观察:第4周时,NGF组与完整组外骨痂较GS组与空白组明显,且骨切开线开始消失。第6周时,NGF组与完整组的骨切开线已基本融于周围骨质,不易区分;而GS组与空白组的骨切开线虽模糊但仍能区别。对于神经血管束的再生,NGF组最早可追溯至第2周,明显快于GS组和空白组。2.X线检查:第4周时,NGF组与完整组骨折区的骨痂形成量及融合程度明显优于GS组与空白组。第6周时,NGF组与完整组骨切开线已不明显,而GS组与空白组则相对清晰。3.HE染色:第2、4周时,NGF组与完整组骨痂改建明显,成骨活跃,骨小梁排列及骨基质胶原改建较GS组与空白组更规则均匀。第6周时,NGF组与完整组成骨减弱,骨痂改建已趋于完善,而GS组与空白组骨痂改建仍较活跃。第8周时,各组骨痂改建情况已基本相近,趋向于正常骨组织结构。4.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所有时间段中唯有第2周是各组BMP-9和VEGF的表达量顶峰。其中,NGF组BMP-9和VEG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GS组(P<0.05),完整组BMP-9和VEG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而GS组与空白组BMP-9和VEGF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各组BMP-9和VEGF的表达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完整组BMP-9和VEGF的表达量在第4、6、8周时仍高于空白组(P<0.05),NGF组BMP-9和VEGF的表达量在第4、6周时也高于GS组,其中BMP-9的表达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NGF局部应用于失神经的兔下颌骨骨折中,能够促进骨折愈合,并促使BMP-9及VEGF在愈合早期表达明显升高,这可能是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促进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分子机制之一。
王铁生[10](2020)在《钛表面掺硅涂层对BMSCs黏附和成骨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种植牙已经成为众多缺牙患者的首选。钛种植体虽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不能促进与骨组织的结合。本研究拟通过微弧氧化技术,将生物活性微量元素与表面微形貌修饰相结合的表面改性策略,在钛植入体上制备一种新的涂层——掺硅的微孔/小球状结构涂层,加强纯钛表面的生物活性,分析该涂层的材料学性能以及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和成骨分化的影响,为种植体表面处理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将商业纯钛材料制备成10mm×10mm×1mm的小块。以0.03mmoL/L的五水磷酸二氢钠(NaH2PO4·5H2O)和0.1mmoL/L的九水偏硅酸钠(Na2SiO3·9H2O)配制电解液。微弧氧化电源型号为WHD-20型,电参数设置为:频率为50Hz,时间为10分钟,电压分别为320V、350V和380V,分别记为MAO-320、MAO-350、MAO-380组,Ti组作为对照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表面形貌,X射线衍射仪分析材料表面相组成,能谱仪测定样品的元素组成,利用ImageJ软件和Digimizer软件分析材料表面的微孔和微球的大小和数量,原子力显微镜测量处理前后的表面形貌,通过AFM图像分析,计算涂层的平均粗糙度。以4周大SPF级SD大鼠(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胫骨和股骨作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第2-3代细胞用于本实验。2、荧光染色检测材料表面4h粘附细胞数和细胞骨架伸展情况,用DAPI染细胞核5分钟,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利用Image-Pro Plus软件统计细胞数量;FIFC-鬼笔环肽染细胞骨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利用ImageJ软件检测平均细胞面积。将BMSCs接种到四组样本表面上,梯度脱水喷金后SEM下观察细胞形态。活-死细胞染色试剂检测细胞活性、EdU染液、Cell Counting Kit-8检测四组材料表面的细胞增殖情况,用ALP试剂测量碱性磷酸酶活性。TRIzol法提取总RNA,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OCN、BMP2和OSX的表达。所有的实验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每一实验均至少重复三次并取得类似结果。采用方差分析(ANOVA),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果:1、SEM结果表明,MAO-320、MAO-350和MAO-380组表面可见大量的微孔/小球状结构,MAO-320组和MAO-350组微孔呈现规则的火山孔状,而MAO-380组微孔呈不规则状。三维AFM图像显示掺硅微弧氧化涂层表面粗糙,呈现典型的多孔和小球状结构,纯钛组的粗糙度明显低于处理后涂层的,其粗糙度随外加电压的增大而增加,所有处理后的样品的粗糙度均为微米级。EDS法检测材料涂层的元素组成,Ti、O、Si、P元素被明显的探测到,随着电压的增大,Si元素的weight%值逐渐增高,而Ti元素逐渐降低。2、MAO-350组材料表面在最初的4h内粘附更多的细胞,平均细胞伸展面积最大,且明显强于MAO-380和Ti组。细胞活死染色结果和活死细胞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四组之间无明显差异。EdU染色结果可以看出BMSCs最初的2h内在不同材料表面的增殖效果并不相同,MAO-350组增殖效果更好,且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显着差异性。CCK-8的结果显示,MAO-350组增殖效果在1、3、7天的增殖效果明显更好,四组对细胞均无明显毒性,MAO-350组更有利于细胞的增殖。通过RT-qPCR检测了成骨相关基因ALP、OCN、BMP2和OSX的表达,从结果可以看出MAO-350组的4个成骨相关基因表达量是明显强于另外三组的。结论:本研究通过调整微弧氧化电压在钛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掺硅微孔/小球形貌涂层,该涂层明显促进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和成骨分化,而细胞学行为归因于微孔/小球形貌和涂层掺杂硅元素的协同作用。这些结果表明,掺硅微孔/小球种植体涂层在牙科和整形外科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二、促进口腔种植体骨整合因素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促进口腔种植体骨整合因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3D打印和CAD/CAM氧化锆种植体骨结合性能的动物实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药品 |
3. 实验器材 |
(二) 实验方法 |
1.3D打印氧化锆种植体的制作 |
2. CAD/CAM个性化氧化锆种植体的制作 |
3. 氧化锆种植体表面处理 |
4. 种植体的选择与分组 |
5. 实验步骤 |
(三) 统计处理 |
二、结果 |
(一) 两组氧化锆种植体表面扫描电镜观察 |
(二) 术后伤口观察 |
(三) 术后8周X线检查 |
(四) 反向转矩值统计 |
(五) 亚甲基蓝一酸性品红染色、骨接触率测定 |
三、分析与讨论 |
四、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氧化锆种植体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2)Cinaciguat通过上调PKG2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对大鼠种植体骨结合、成骨细胞生物学功能及PKG2表达水平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过表达PKG2对体外高糖高脂环境诱导的成骨细胞功能损伤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应用Cinaciguat对2型糖尿病所致的成骨细胞功能障碍及种植体骨结合不良的改善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Cinaciguat逆转2型糖尿病环境对成骨细胞损害作用的蛋白组学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五部分 Cinaciguat通过PKG2改善2型糖尿病所致成骨细胞功能障碍的具体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外文论文一 |
外文论文二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SLM梯度多孔钛口腔种植体结构设计及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口腔种植体概述 |
2.1.1 牙齿及牙槽骨 |
2.1.2 牙种植体 |
2.1.3 骨结合理论 |
2.2 梯度多孔Ti支架设计理念 |
2.2.1 多孔Ti支架设计要求 |
2.2.2 多孔Ti支架主要设计方法 |
2.2.3 设计参数对多孔支架性能的影响 |
2.3 梯度多孔Ti支架制造技术 |
2.3.1 传统制造技术 |
2.3.2 增材制造技术(AM) |
2.3.3 激光选区熔化技术(SLM) |
2.4 SLM制备梯度多孔Ti支架国内研究进展 |
2.5 研究内容与意义 |
2.6 技术路线图 |
3 梯度多孔结构模型构建及仿真模拟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及建模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单元结构对多孔制件力学性能及渗透性的影响 |
3.3.2 孔隙率对Gyroid梯度结构制件力学性能及渗透性的影响 |
3.3.3 不同孔隙率Gyroid梯度结构制件口腔环境中性能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4 氢化脱氢(HDH)钛粉SLM成形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球磨参数对粉体特性的影响 |
4.3.2 打印参数对单道熔池形貌和宽度的影响 |
4.3.3 HDH Ti粉SLM成形工艺窗口 |
4.3.4 SLM成形件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5 SLM成形Gyroid梯度多孔制件显微组织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致密度和显微组织 |
5.3.2 室温渗透性及力学性能 |
5.3.3 室温腐蚀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6 SLM成形Gyroid梯度多孔制件体内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3.1 多孔制件浸提液急性全身毒性 |
6.3.2 多孔制件浸提液体外细胞毒性 |
6.3.3 多孔制件体外溶血率 |
6.3.4 MG-63细胞与多孔制件共培养后细胞相容性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表面改性处理的不同铜含量的钛铜合金抗菌性能及成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钛铜合金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合金熔炼和样品加工 |
2.2.2 显微组织分析 |
2.2.3 浸泡实验 |
2.2.4 润湿性测试 |
2.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合金表面改性处理后的结构分析 |
3.2 平均表面粗糙度的测定和比较 |
3.3 截面扫描电镜结果 |
3.4 水接触角结果 |
3.5 铜离子释放结果评价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Ti-xCu合金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比较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细菌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菌培养 |
2.2.2 抗菌活性分析 |
2.2.3 细菌活力分析 |
2.2.4 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菌和胞外聚合物 |
2.2.5 扫描电镜观察 |
2.2.6 透射电镜检测细菌内部结构 |
3 结果 |
3.1 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Ti-x Cu合金的抗菌活性分析 |
3.2 细菌生存力抑制情况 |
3.3 细菌生物膜抑制情况 |
3.4 扫描电镜结果 |
3.5 透射电镜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Ti-xCu合金对MC3T3-E1细胞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细胞系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CCK-8实验 |
2.2.3 细胞骨架形态观察 |
2.2.4 细胞凋亡实验 |
2.2.5 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实验 |
2.2.6 RT-qPCR实验 |
2.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Ti-xCu合金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影响和毒性作用 |
3.2 Ti-xCu合金对MC3T3-E1细胞黏附的影响 |
3.3 Ti-xCu合金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3.4 Ti-xCu合金对MC3T3-E1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含量的影响 |
3.5 Ti-xCu合金对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Ti-5Cu种植体的动物体内实验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骨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 |
2.2.2 X射线观察(根尖片) |
2.2.3 Micro-CT观察和种植体三维重建 |
2.2.4 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犬的口腔植入大体观察 |
3.2 X-ray根尖片观察 |
3.3 Micro-CT观察 |
3.4 硬组织切片及染色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钛及钛铜合金在生物医用材料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种植修复结构 |
1.2 种植修复评价 |
1.3 氧化锆基台材料简介 |
1.4 氧化锆基台抗菌性研究进展 |
1.5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
1.6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二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体外抗菌性能评价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银离子释放检测 |
3.2.2.2 菌种的活化和菌悬液制备 |
3.2.2.3 抗菌性能实验 |
3.2.2.4 样品表面荧光染色实验 |
3.2.2.5 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 |
3.2.2.6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银释放检测 |
3.3.2 体外抗菌性能评价 |
3.3.2.1 不同样品与细菌共培养的涂板结果 |
3.3.2.2 不同样品与细菌共培养后的平板活菌计数结果 |
3.3.2.3 活/死细菌荧光染色结果 |
3.3.2.4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炎性评价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细胞培养 |
4.2.2.2 细胞增殖实验 |
4.2.2.3 细胞粘附实验 |
4.2.2.4 成骨细胞内ALP活性检测 |
4.2.2.5 成骨细胞中LDH含量检测 |
4.2.2.6 荧光定量RT-q PCR实验 |
4.2.2.7 Western blot实验 |
4.2.2.8 统计学方法 |
4.3 结果 |
4.3.1 生物相容性评价 |
4.3.1.1 材料对成骨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的影响 |
4.3.1.2 材料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1.3 材料对成骨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 |
4.3.1.4 材料对成骨细胞中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1.5 材料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1.6 材料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 |
4.3.2 抗炎性评价 |
4.3.2.1 材料对 LPS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 |
4.3.2.2 材料对 LPS 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 TLR4/NF-κB 通路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
4.4.2 材料对巨噬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载银氧化锆基台材料的半透明性能比较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2 实验方法 |
5.2.2.1 样件制备 |
5.2.2.2 性能测试 |
5.2.2.3 统计学方法 |
5.3 结果 |
5.3.1 性能分析 |
5.3.2 裂纹分析 |
5.3.3 SEM分析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述抗种植体周围炎的生物材料和抗生素应用研究 |
6.1 种植体周围疾病 |
6.2 临床和实验室策略 |
6.3 局限和前景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风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响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的危险因素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医药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药物单体 |
1.1 天麻素 |
1.2 柚皮苷 |
1.3 淫羊藿苷 |
1.4 淫羊藿总黄酮 |
1.5 大豆异黄酮 |
1.6 葛根素 |
1.7 姜黄素 |
2 单味中药 |
2.1 地龙 |
2.2 杜仲 |
3 中成药 |
3.1 骨康 |
3.2 复方丹参口服液 |
3.3 健骨颗粒 |
3.4 金刚健骨片 |
3.5 生骨片 |
3.6 仙灵骨葆胶囊 |
3.7 芪鹿丹 |
4 方 剂 |
4.1 接骨中药方 |
4.2 补肾合剂 |
4.3 补肾方剂 |
4.4 桃红四物汤 |
4.5 新伤续断汤 |
5 总结和展望 |
(8)钛表面纳米磷灰石功能化涂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牙种植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
1.1.1 金属及其合金 |
1.1.2 陶瓷材料 |
1.1.3 高分子聚合物 |
1.2 钛种植体的研究现状 |
1.2.1 骨整合性能研究 |
1.2.2 抗菌性能研究 |
1.2.3 抗氧化性能研究 |
1.3 Ti-HA涂层的界面稳定性研究 |
1.3.1 结构设计 |
1.3.2 成分设计 |
1.3.3 制备方法 |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钙化钛纳米管表面纳米磷灰石涂层的形成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2.3 样品制备及表征 |
2.2.4 细胞生物学性能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表面形貌及成分分析 |
2.3.2 涂层形成机理探讨 |
2.3.3 表面粗糙度表征 |
2.3.4 涂层结合强度 |
2.3.5 细胞生物学性能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钛纳米管表面单宁络合钙诱导纳米磷灰石涂层的形成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2.3 样品制备及表征 |
3.2.4 细胞生物学性能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表面形貌及成分分析 |
3.3.2 涂层形成机理探讨 |
3.3.3 抗氧化性能研究 |
3.3.4 细胞生物学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钛纳米管表面单宁诱导载银纳米磷灰石涂层的形成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4.2.3 样品制备及表征 |
4.2.4 抗菌性能表征 |
4.2.5 细胞生物学性能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表面形貌及成分分析 |
4.3.2 涂层形成机理探讨 |
4.3.3 抗菌性能研究 |
4.3.4 抗氧化性能研究 |
4.3.5 细胞生物学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外源性NGF对兔下颌骨骨折合并局部神经损伤的愈合中BMP-9及VEG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钛表面掺硅涂层对BMSCs黏附和成骨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微弧氧化纯钛表面的改性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主要材料和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试件分组及制备方法 |
2.1.4 表面形貌检测方法 |
2.2 结果 |
2.2.1 微弧氧化火花放电 |
2.2.2 电子扫描微观形貌 |
2.2.3 材料表面粗糙度 |
2.2.4 能谱分析 |
2.2.5 接触角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SD大鼠BMSCs的分离和培养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1.3 提取细胞 |
3.1.4 细胞培养换液 |
3.1.5 传代(一传) |
3.1.6 冻存细胞 |
3.1.7 复苏细胞 |
3.1.8 细胞计数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表面处理的钛表面对细胞生物学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1.3 主要溶液配制 |
4.1.4 细胞接种 |
4.1.5 细胞在材料表面粘附检测 |
4.1.6 细胞骨架在材料表面伸展的检测 |
4.1.7 细胞在材料表面形态检测 |
4.1.8 细胞活性与增殖检测 |
4.1.9 成骨相关基因在材料表面表达的检测 |
4.2 结果 |
4.2.1 细胞粘附和铺展 |
4.2.2 材料表面细胞形态 |
4.2.3 细胞活性和增殖 |
4.2.4 材料对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总结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促进口腔种植体骨整合因素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和CAD/CAM氧化锆种植体骨结合性能的动物实验评价[D]. 倪王成.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Cinaciguat通过上调PKG2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D]. 贾婷婷. 山东大学, 2021
- [3]基于SLM梯度多孔钛口腔种植体结构设计及应用基础研究[D]. 徐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4]表面改性处理的不同铜含量的钛铜合金抗菌性能及成骨性能的研究[D]. 张薇.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D]. 彭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风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D]. 曾文锋.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7]中医药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研究进展[J]. 郭锦材,李桐军,谢辉,毛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1)
- [8]钛表面纳米磷灰石功能化涂层研究[D]. 林巧霞.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9]外源性NGF对兔下颌骨骨折合并局部神经损伤的愈合中BMP-9及VEGF表达的影响[D]. 杨森.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10]钛表面掺硅涂层对BMSCs黏附和成骨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铁生. 南昌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