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凹陷盒3-2亚段层序地层分析

泌阳凹陷盒3-2亚段层序地层分析

一、泌阳凹陷核三~2亚段层序地层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可[1](2021)在《南襄盆地古近系湖盆旋回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地质上的意义 ——以泌阳凹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南襄盆地是发育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台北缘块断带之上、自白垩世开始发育的多成因机制和多幕裂陷作用相叠合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前人做了大量的基础地层工作,然而,古近系地层缺乏可靠的高精度的地层年代框架。本文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中央深凹带的泌270井廖庄组-核桃园组和泌深1井大仓房组-玉皇顶组地层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可靠的古气候替代指标,对其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建立高精度年代地层格架。并借助泌页1井的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和镜下薄片观察来识别米兰科维奇旋回。同时,将旋回地层学与石油地质学进行学科交叉研究,探索烃源岩的天文响应,并探讨米兰科维奇旋回与层序地层的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研究表明泌阳凹陷古近系地层保存完整的米兰科维奇周期信号(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本文利用405 kyr长偏心率周期为主要的调谐周期进行天文调谐,建立了43.2 Myr的浮动年代标尺。考虑到泌阳凹陷古近系与新近系的分界线(廖庄组顶界)是一个重大的构造界面,其在盆地中央剥蚀量较小,可作为计算锚点,并以此建立绝对年代标尺。白垩系与古近系的分界线(玉皇顶组底界)亦是一个重大的构造界面,在盆地中央剥蚀量较小,可作为年代标尺的检验点。核一段底界为始新统与渐新统的分界线,亦可作为一个检验点。2、微观上,通过对泌页1井核三段取芯段的地球化学元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镜下薄片观察,本研究认为镜下的浅色纹层和暗色纹层组成的沉积纹层可能代表年纹层,受控于岁差周期。宏观上,对泌270井核三段地层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和有机碳数据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识别出1.2 Myr长斜率周期,该周期可能通过影响水深,进而影响烃源岩的发育,形成中等-优质烃源岩。3、对泌阳凹陷泌270井核三段地层,利用1.2 Myr长斜率周期进行三级层序的划分,利用405 kyr长偏心率周期进行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四级层序),以及利用100 kyr偏心率周期进行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五级层序)。本次研究划分出8个三级层序,~25个四级层序和~98个五级层序。4、根据建立的年代标尺,为本区的古生物化石提供了精确的年代刻度。5、在我国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中,存在着始于~50 Ma的重大构造事件或不整合事件。本文研究发现,泌阳凹陷~50 Ma的构造事件可能受太平洋板块由早期的NNW转为NW向漂移、太平洋-欧亚大陆板块的汇聚速度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全面碰撞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陈建立[2](2017)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泌阳凹陷碱矿勘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根据泌阳凹陷钻井、地球物理测井、三维地震方面的资料分析,通过地震资料解译、层位综合标定、层位和断层精细解释、速度场建立、构造图制作,构建了泌阳凹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将泌阳凹陷核一段至核三上段划分为3个长期、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含碱岩系主要分布于核桃园组中,与层序单元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典型界面的地层切片和沉积体系识别显示,泌阳凹陷自核一段至廖庄组安棚次凹一直发育,到核三段逐渐萎缩;确定了核桃园组含碱岩系地层主要位于凹陷东南部深凹区的分布区域,可以指导钻井的部署。

易承龙[3](2016)在《河南省泌阳凹陷安棚地区古近系核桃园组含碱地层层序特征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泌阳凹陷位于南襄盆地东南缘,为一西北浅、东南深的陆相断陷型盆地,其沉降中心安棚地区古近纪发育巨厚的白云岩地层,主要天然碱矿层赋存于核桃园组核三段上部和核二段下部,并与白云岩地层密切相关。基于岩心、录井与地震等资料,该区古近系核桃园组含碱岩系地层划分为3个二级旋回,进一步划分为8个三级旋回。所含天然碱矿层位于基本层序顶部、二级或三级旋回的上部,含碱岩系地层层序由(纹层状)白云岩到天然碱矿层规律性变化。根据天然碱矿层垂向变化规律进行找矿预测和钻探中预判矿层位置,已经取得较好效果。同时根据该区盐类矿产沉积旋回的研究,一级旋回顶部有钾盐的显示,预示该区有寻找钾盐的可能。

耿晓洁,朱筱敏,董艳蕾[4](2016)在《地震沉积学在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分析中的应用——以泌阳凹陷东南部古近系核三上亚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泌阳凹陷东南部受盆地边界断层控制,主要沉积平氏、栗园两套近岸水下扇复合体。为解决砂砾岩体分布预测的难题,本次研究在建立泌阳凹陷东南部陡坡带核三上亚段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运用地震沉积学的技术,进行相位转换、分频处理、地层切片,分析研究区古近纪核桃园组上亚段4个四级层序(从上到下SQH31-SQH34)内,近岸水下扇复合沉积体系的砂体展布特征,并与钻井资料相结合,建立了研究区核三上亚段的沉积相模式。研究表明核三上亚段沉积早期,断裂活动强度大,SQH34-SQH33内扇体展布面积较大,核三上亚段沉积晚期SQH32-SQH31,扇体横向展布相对稳定。其中,中扇亚相的辫状水道砂体,以及扇体前端的滑塌浊积体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尚飞,刘峥君,解习农,陈慧,黄亚浩[5](2015)在《泌阳凹陷古近系核三段页岩层有机质富集规律》文中认为泌阳凹陷古近系核三段泥页岩是主要烃源岩,可划分出5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层,页岩层系中有机质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呈规律性分布。利用常量、微量元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参数分析了5号和3号页岩层内有机质富集及其与沉积环境(气候、盐度、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的相关性,并探讨了层序地层格架内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生产力和保存条件)。研究表明:15号页岩层有机质主要富集于湖扩体系域中下部,3号页岩层有机质主要富集于最大湖泛面附近;2浊流活动对沉积层中有机质含量起稀释作用,导致深凹周缘区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较大且频繁,但深凹中心区变化相对较小;35号和3号页岩层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与氧化还原指标(V/Cr,Pr/Ph)均呈线性相关,其中3号页岩层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还与古生产力指标(Cu、Ni)呈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干旱炎热气候下咸化水体的盐度分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保存条件,是5号页岩层有机质富集的关键,而温暖潮湿气候下藻类勃发对应的高生产力水平,以及湖盆深处缺氧底水环境决定了3号页岩层有机质的富集。

尚飞[6](2015)在《泌阳凹陷古近系核三段富有机质页岩非均质性及控制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北美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巨大成功,引发了石油地质理论和技术的创新,推动了富有机质页岩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相对于北美富有机质海相泥页岩,我国东部断陷盆地泥岩相带变化快,泥页岩矿物成分、结构、有机碳含量等存在明显非均质性,严重影响页岩油气产量和有利区带优选。近年来,泌阳凹陷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评价方法、资源量预测等方面,对页岩非均质性(尤其是有机质分布非均质性)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同时,由于泥页岩手标本和野外露头观测均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再加上风化作用和应力释放导致大多数泥岩破碎,不便于观察和描述,因此对泥岩及其非均质性的综合研究普遍较少。本文通过地震、地质、岩心、测井、录井和试油等资料,运用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理论和技术方法,分析泌阳凹陷深凹区核桃园组三段富有机质泥页岩非均质性特征,明确影响陆相富有机质页岩非均质性的控制因素,建立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模式,探索多学科综合识别页岩非均质性的技术方法。通过综合研究,得出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构建了泌阳凹陷深凹区层序地层格架,进一步明确了富有机质页岩层划分标准,查明了层序地层格架下富有机质页岩分布规律及其特征。核三段划分出四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进一步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湖扩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以TOC大于2%、单层厚度大于10m连续厚度大于20m(夹层厚度小于3m)作为富有机质页岩层预测标准,在研究区核三段识别出六套富有机质页岩层,主要集中在核32层序和核33层序的湖扩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富有机质页岩层主要发育在紧邻湖扩体系域的最大湖泛面之上。其中3号和5号页岩层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有机质成熟度适中、有机碳含量高,是较好的有机质富集层。2.通过岩心、薄片观察,查明了研究区核三段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刻画了岩性相组合、有机碳和自由烃含量的垂向非均质特征。识别出纹层状和块状两种结构类型,其中纹层主要包括富有机质的黏土矿物纹层、富碳酸盐纹层、富黄铁矿纹层和粉砂纹层。矿物成分包括陆源碎屑矿物(石英、长石)、粘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三类,其中黏土矿物和石英为研究区核三段泥页岩的主要组成矿物,次为方解石、白云石、斜长石,含有少量的钾长石、黄铁矿、菱铁矿等。层序地层格架内富有机质页岩层垂向岩性相组合呈现规律性变化:灰质页岩或云质页岩组合,一般出现在湖扩体系域初期;粘土质页岩-灰质页岩组合,表现为粘土质页岩或粉砂质页岩夹灰质或云质页岩薄层,主要出现在湖扩体系域中期;粘土质页岩-粉细砂岩组合,主要出现在湖扩体系域晚期。在页岩层内部,有机碳含量垂向变化样式可划分为相对稳定型和多个底部最大、向上降低的单元叠置。同时这些变化样式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有机碳含量近湖盆中央变化相对较小而在湖盆边缘变化较大且频繁。在准层序内部,随着水体由深到浅变化,有机碳和自由烃含量在深凹中心区有机碳含量无明显变化,而在深凹边缘带呈现从底部突然增大然后向上减小3.根据有机质、矿物成分及含量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矿物组成的非均质性、有机质组成非均质性的测井判识方法。利用改进的△logR法、CARBOLOG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分别对研究区重点井进行有机碳含量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有限的岩心分析资料对比,优选出能适用于研究区且精度高的方法。结果表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是多种有机碳含量计算方法中最为有效方法之一,既可以通过综合考虑多种测井参数优选出更能反映有机碳含量变化的测井参数,又可以科学规避某些受特殊矿物影响的测井参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普适性。同时针对无有机碳含量实测数据钻井,在不同沉积相或亚相基础上分七个区块分别建立核三上亚段有机碳含量综合预测模型,为深凹区有机质分布非均质性预测提供有效方法。根据研究区实际资料,优选出多参数回归分析法对矿物含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岩心、薄片等资料进行验证。将样品对应深度上下20cm的测井参数平均值作为对应的测井参数值;利用SPSS软件对测井曲线值和实测矿物含量值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观察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的显着性,剔除不能达到相应的显着性水平的参数变量,拟合出碳酸盐(方解石或白云石)、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含量预测模型。4.精细刻画了富有机质页岩层有机碳含量和岩性相空间展布特征。5号和3号页岩层有机碳含量均具有围绕湖盆呈环带状分布、向湖中心逐渐增大的特点,其中5号页岩层有机碳含量为2.04-4.68%,平均2.79%;3号页岩层有机碳含量为2.04-3.52%,平均2.69%,与5号页岩层相比,有机碳含量略有降低,且高丰度有机质分布范围减小。采用地震属性技术、地质统计学反演及其与地质相结合等方法,分别从垂向和平面上厘定了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泥岩、灰质(云质)泥岩和粉细砂岩+泥岩等不同岩性相组合空间展布。地震属性技术可定性识别不同岩相的平面展布和垂向演化特征,而地质统计学反演分析可定量识别三种岩性相的分布范围。岩性相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发现,纯泥岩波阻抗较低,泥质云岩波阻抗较高,砂岩和灰(云)质泥岩波阻抗处于两者之间,在此基础上采用地质统计学反演与地质相结合方法对5号页岩层岩性相空间展布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粉细砂岩+泥页岩主要发育在深凹区周缘,中部和东南部发育灰质或云质页岩,泥页岩主要位于工区北部。通过单井、连井地震属性岩性相的标定,认为研究区三角洲前缘砂体均方根振幅呈现高低之分,其中低振幅区主要为三角洲前缘近端厚层河道砂沉积,分布于研究区的SW角和NE角,而高振幅区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呈NW向带状展布。前三角洲-深湖相主要为薄层浊积砂沉积。前三角洲-半深湖相均方根振幅呈低振幅,主要发育泥页岩。白云岩主要发育在东南部盆地边缘的深湖相区域。5.利用常量、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参数指标,分析了富有机质页岩层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富有机质页岩层的形成环境。5号页岩层沉积期经历了气候由干旱炎热向温暖潮湿、水体由咸水向半咸水的转变,有机质来源由浮游生物向陆源高等植物过渡。3号页岩层形成于温暖潮湿、半咸水环境,水生生物和藻类生源更占优势。富有机质页岩层地球化学特征如下:(1)5号页岩层相当硼含量处于272.14~968.98gg/g之间,且在取心段下部大小相差悬殊,向上逐渐降低且相对稳定;B/Ga值大于4.5。结合伽马蜡烷指数和β-胡萝卜烷含量的指示可知,5号页岩层沉积初期呈现分层的咸化水体条件,沉积晚期盐度分层明显减弱,为半咸水环境。Sr元素含量平均739 μ g/g,总体呈向上减小趋势;Sr/Cu值多数介于5.16-20.3之间,异常高值出现在取心段中部。这些元素及比值变化规律表明5号页岩层沉积期气候由干旱炎热向温暖潮湿过渡。5号页岩层具有低甾烷/藿烷值、高C19/C23和C20/C23三环萜烷值和C24/C26四环萜烷值的特征,且C27/C29甾烷值呈向上减小的趋势,反映出陆源有机质占优势和大量细菌降解。(2)3号页岩层相当硼含量为349.81-474.31μg/g,平均418.62μg/g; B/Ga值大于4.5。结合伽马蜡烷指数和β-胡萝卜烷含量的指示可知,3号页岩层沉积期盐度分层明显减弱,为半咸水环境。Sr元素含量偏低(平均477 μ g/g),Sr/Cu值介于5.3~15之间,平均9.4。这些元素及比值变化规律表明3号页岩层沉积于温暖潮湿环境。3号页岩层甾烷/藿烷值、C27/C29甾烷值相对较高,而C19/C23三环萜烷值、C20/C23三环萜烷值和C24/C26四环萜烷值较低,表明主要是以藻类有机质为主。此外,5号和3号页岩层多数实测样品V/Cr值处于2.0~4.5之间,Pr/Ph值均小于0.6,Ceanom指数均大于-0.1,反映5号和3号页岩层沉积期均为缺氧环境;5号和3号页岩层样品稀土元素分异明显,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La/Yb)N值明显大于1,δ Ce值为0.95~1.24,平均0.99,Ce异常性不明显或为正异常,反映沉积物沉积速率相对较低。6.通过有机碳含量和有机、无机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的关系分析,查明了断陷湖盆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并总结出两类有机质富集模式。富有机质页岩层均发育于湖扩体系域,但5号页岩层有机质主要富集于湖扩体系域中下部而3号页岩层有机碳含量峰值位于最大湖泛面附近,表明相对湖平面并不是控制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5号和3号页岩层有机碳含量变化与氧化还原指标(V/Cr、Pr/Ph)均呈线性相关,其中3号页岩层有机碳含量变化还与古生产力指标(Cu、Ni)呈较好的相关性,表明表明良好的保存条件是5号页岩层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良好的保存条件为3号页岩层高生产力下的有机质富集提供了保障。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两类有机质富集模式。(1)干旱炎热气候下咸化水体的盐度分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保存条件,是5号页岩层有机质富集的关键。对于5号页岩层,湖扩体系域初期以干旱气候为主,湖泊水体盐度高,易在半深湖.深湖区域产生水体分层,限制湖水循环,形成缺氧环境。即使在此浅水条件下,水体分层和缺氧环境也有利于有机质保存。湖扩体系域晚期古气候逐渐向温暖潮湿过渡,随着湖平面上升,淡水注入湖泊水体盐度降低,基本为半咸水环境,水体分层不明显,最终形成了有机碳含量在湖扩体系域初期较高而在晚期偏低的分布特征。(2)温暖潮湿气候下藻类渤发对应的高生产力水平,以及湖盆深处缺氧底水环境决定了3号页岩层有机质的富集。3号页岩层沉积期以潮湿气候为主,湖泊水体较深且为半咸水,分层现象不明显。湖扩体系域初期相对湖平面偏低,不利于有机质保存,随着相对湖平面上升带来大量营养物质和可溶无机碳,促使藻类渤发,湖泊水体中形成了中等-高初级生物生产力,同时较高的湖平面易于在深湖形成缺氧底水,有利于有机质保存,从而使3号页岩层中有机质含量随湖平面上升而明显增加。另外,核三上亚段辫状河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之间的湖相泥岩中发育滑塌浊积扇,这些浊积岩的出现扰乱了湖底氧化还原条件,使湖底有机质遭受一定程度的分解,泥页岩有机碳含量降低,导致在深凹边缘区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大且频繁,而在浊积岩不发育的深凹中心有机碳含量变化相对较小。7.根据泥页岩厚度分布、有机碳含量和岩性相平面展布特征,并考虑沉积相带和夹层发育,对深凹区富有机质页岩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进而,依据相关的甜点参数在平面上圈定出三个有利区带。

朱忠钱[7](2015)在《泌阳凹陷杨楼地区核三段沉积相研究》文中认为针对杨楼地区核三段现已进入寻找重点砂层岩性圈闭的探勘阶段,需建立高精度的旋回层序地层格架,在等时地层单元内探讨清楚沉积相的类型与及其展布特征的要求。本文以旋回地层学、PAC间断加积旋回模式、沉积学、岩石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钻井、测井、录井、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宏观与微观、野外与室内、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等手段。对泌阳凹陷杨楼地区核三段重点油组Ⅲ~Ⅶ的旋回层序和沉积相进行详细研究。认为杨楼地区发育的基本旋回层序符合PAC间断加积旋回模式,旋回级次为六级旋回层序,相当于Vail层序地层学的准层序,六级旋回层序通过有序叠加形成复变浅和复变深两种五级旋回层序。通过连井旋回层序的划分和对比,将核三段重点油组Ⅲ~Ⅶ划分出sc1~sc25共25个六级旋回层序,SC1~SC6共6个五级旋回层序,最终建立高精度旋回层序地层格架。总结出杨楼地区发育三角洲和湖泊相,具体亚相和微相类型包括分流河道、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远沙坝、前三角洲、浅湖和深湖半深湖。首次提出工区内不仅有杨楼、王集、付湾—张厂三个物源,在工区西南部还存在古城物源形成的三角洲砂体。通过重点油组和小层的沉积相与微相研究,发现Ⅳ、Ⅵ和Ⅶ油组主要沉积河口坝和远沙坝,V油组附近主要为前三角洲和深湖半深湖,而Ⅲ油组时期分流河道、河道间和水下分流河道特别发育,总体上,Ⅶ~Ⅲ油组显示了沉积环境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

董艳蕾,朱筱敏,耿晓洁,王波,王珩,江强,郭雷,韦敏鹏[8](2015)在《泌阳凹陷东南部核桃园组近岸水下扇与扇三角洲沉积特征比较及控制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桃园组发育大量的砂砾岩体。这些砂砾岩体与鼻状构造配置形成该凹陷重要的油气藏。但是,前人对砂砾岩体成因的研究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争论集中于砂体成因是扇三角洲成因还是近岸水下扇成因。为了明确砂砾岩体的成因及平面展布,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对比的方法,从沉积相发育背景、沉积亚相及微相划分、钻测井特征、岩心特征、粒度分布特征及地震反射特征6个方面,对这两种相类型进行了总结对比,并对控制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边界大断裂的活动造成的断层陡缓程度的差别对工区砂体成因类型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平面上,断层较缓(55°75°)的西部地区发育扇三角洲;而在断层较陡(75°90°)的东部地区,则发育近岸水下扇。在地震剖面上,早期断层比较陡,易沉积近岸水下扇;晚期断层比较缓,易沉积扇三角洲。

国朋飞,何生,朱书奎,柴德蓉,殷世艳[9](2015)在《利用三环萜烷对比泌阳凹陷生物降解油油源》文中提出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生物降解油为例,在评价三环萜烷抗生物降解能力的基础上,研究了三环萜烷在生物降解油油源对比中的应用。对比分析表明,三环萜烷至少可以抵抗8级强度的原油生物降解,C23C26/C19C22-三环萜烷、C19C26/C28C29-三环萜烷及C19C26-三环萜烷/C29-Ts等参数是有效的油源对比指标。三环萜烷指标、碳稳定同位素及三芳甾烷组成特征指示,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核三下亚段生物降解油来自深凹区核三下亚段烃源岩,核三上亚段生物降解油主要来自深凹区核三上亚段烃源岩。在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中,上述三环萜烷参数确定的油源关系与现有认识一致,进一步表明了这些参数的有效性。

马义权,刘晓峰,李晓娜,张逊[10](2014)在《泌阳凹陷王集油田核桃园组三段沉积演化》文中认为在综合分析钻井、测井、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王集油田桃园组三段(以下称核三段)层序地层格架,对王集油田核三段的层序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表明王集油田核三段发育1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LST)、湖扩体系域(TST)、高位体系域(HST)和8个准层序组。在层序地层格架内,运用骨干剖面井-震联合精细对比的方法对研究区核三段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分析研究区核三段层序结构空间演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王集油田核三段进积-退积-进积的沉积演化模式,即低位体系域时期,辫状河三角洲进积,导致沉积作用在研究区中北部形成古地貌隆起;湖扩体系域时期,辫状河三角洲退积,地层向古地貌隆起之上超覆减薄,部分砂体尖灭;高位体系域时期,辫状河三角洲再次进积,导致湖扩期趋于平缓的古地貌微隆起,沉积中心东移。研究区核三段沉积演化模式揭示了湖扩体系域时期研究区中北部存在的上倾尖灭岩性圈闭的发育机理,为该区下一步寻找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指明了勘探方向。

二、泌阳凹陷核三~2亚段层序地层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泌阳凹陷核三~2亚段层序地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南襄盆地古近系湖盆旋回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地质上的意义 ——以泌阳凹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旋回地层学的研究进展
        1.2.2 旋回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2.3 旋回地层学的常见研究方法
        1.2.4 旋回地层学在油气地质上的意义
        1.2.5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概况
    2.3 区域油气地质条件
第三章 泌阳凹陷古近系旋回地层学研究
    3.1 研究材料
        3.1.1 测井数据
        3.1.2 有机碳和XRF数据
    3.2 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
    3.3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指示意义
    3.4 沉积速率评估
    3.5 旋回地层学分析
        3.5.1 廖庄组
        3.5.2 核一段-核二段
        3.5.3 核三段
        3.5.4 大仓房组-寺沟组上段顶部
    3.6 绝对年代标尺的建立
第四章 核三段烃源岩的天文响应及定量层序地层学研究
    4.1 核三段烃源岩的天文响应
        4.1.1 湖相地层沉积旋回特征及成因
        4.1.2 烃源岩的天文响应
    4.2 核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4.2.1 轨道周期极值点的层位标定和三级层序划分
        4.2.2 高频层序地层的划分
第五章 绝对天文年代对古生物、古气候和构造事件的约束
    5.1 古近系古生物带的时间校准
    5.2 古近系古气候和构造事件的响应
        5.2.1 古气候特征
        5.2.2 盆地沉降与区域构造事件的响应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附表1
致谢
参考文献

(2)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泌阳凹陷碱矿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三维地震解释
    1.1 地震资料解释
        1.1.1 原始资料品质分析
        1.1.2 地质层位标定
        1.1.3 层位精细解释
        1.1.4 断层精细解释
    1.2 速度场的建立及构造成图
        1.2.1 高精度速度场的建立
        1.2.2 速度变化规律
        1.2.3 构造图制作
2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2.1 层序界面特征与识别
        2.1.1 野外露头、钻井岩芯层序界面特征
        2.1.2 测井层序界面特征
        2.1.3 地震剖面层序界面特征
    2.2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3 地层切片分析
    3.1 地层切片的制作
    3.2 典型地层切片沉积微相解释
4 结论

(4)地震沉积学在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分析中的应用——以泌阳凹陷东南部古近系核三上亚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概况
2 地震沉积学分析步骤
    2.1 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2.2 相位转换
    2.3 地层切片
    2.4 典型地层切片解释
3 沉积相特征及沉积模式
4 讨论
5 结语

(5)泌阳凹陷古近系核三段页岩层有机质富集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背景及层序格架特征
2层序格架内有机碳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
3有机质富集影响因素
    3.1富有机质泥页岩沉积环境
        3.1.1水介质条件
        3.1.2古气候条件
        3.1.3有机质来源和初始生产力
    3.2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
4层序格架内有机质分布模式
5结论

(6)泌阳凹陷古近系核三段富有机质页岩非均质性及控制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来源
        1.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泥页岩的定义及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现状
        1.2.2 页岩非均质性的研究现状
        1.2.3 层序地层学在页岩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
        1.2.4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区域构造背景
        2.1.2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2.1.3 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层特征
第三章 层序地层格架下富有机质泥页岩段分布特征
    §3.1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3.1.1 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
        3.1.2 体系域(准层序组)的划分
        3.1.3 准层序的划分
        3.1.4 层序地层划分
    §3.2 富有机质泥页岩段划分
        3.2.1 富有机质泥页岩段判别标准
        3.2.2 富有机质泥页岩段划分
    §3.3 富有机质泥页岩段基本特征
        3.3.1 岩性特征
        3.3.2 矿物组分及含量
        3.3.3 有机碳含量
        3.3.4 氧化还原条件
    §3.4 层序地层格架下富有机质泥页岩段分布规律
        3.4.1 垂向分布特征
        3.4.2 平面分布特征
        3.4.3 富有机质泥页岩段优选
第四章 核三段页岩层系非均质性
    §4.1 宏观非均质性
        4.1.1 结构构造非均质性
        4.1.2 岩性相组合的非均质性
    §4.2 微观非均质性
        4.2.1 纹层构造
        4.2.2 矿物组分的非均质性
        4.2.3 有机碳含量的垂向非均质性
第五章 核三段富有机质页岩段精细刻画
    §5.1 有机碳含量和岩性相识别方法
        5.1.1 有机碳含量测井评价方法
        5.1.2 岩性相测井评价方法
        5.1.3 地球物理分析预测岩性相方法
    §5.2 有机碳含量和岩性相平面展布特征
        5.2.1 有机碳含量平面展布特征
        5.2.2 岩性相平面展布特征
第六章 页岩非均质性控制因素及模式
    §6.1 页岩非均质性控制因素
        6.1.1 富有机质页岩段形成环境
        6.1.2 富有机质页岩段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
    §6.2 富有机质页岩形成模式
    §6.3 富有机质页岩有利区带预测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泌阳凹陷杨楼地区核三段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和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1.2.2 沉积相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工区位置及范围
    2.2 地层
    2.3 构造特征
    2.4 勘探概况
第3章 旋回层序分析
    3.1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层序地层学分析
    3.2 核三段重点油组旋回地层划分
        3.2.1 旋回层序的理论依据
        3.2.2 杨楼旋回层序的基本模式与相序组构
        3.2.3 杨楼旋回层序的旋回级次与叠置样式
        3.2.4 高精度旋回层序地层格架
第4章 沉积相分析
    4.1 区域沉积背景
    4.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2.1 三角洲
        4.2.2 湖泊
    4.3 沉积相纵向发育特征
        4.3.1 单井相发育特征
        4.3.2 连井相发育特征
    4.4 沉积相平面特征及其演化
        4.4.1 沉积物源的分析和判断
        4.4.2 地震相类型与展布范围
        4.4.3 重点油组的砂体平面展布特征及演化
        4.4.4 重点油组的平面相展布特征及演化
        4.4.5 重点含油小层的砂体展布特征及演化
        4.4.6 重点含油小层的平面相展布特征及演化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8)泌阳凹陷东南部核桃园组近岸水下扇与扇三角洲沉积特征比较及控制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2层序地层格架
3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对比
    3.1沉积相发育背景
    3.2沉积亚相及微相划分
    3.3钻、测井特征
    3.4岩心特征
    3.5粒度分布特征
    3.6地震反射特征
4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5结论

(9)利用三环萜烷对比泌阳凹陷生物降解油油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样品与实验
    2.1 原油和泥岩样品
    2.2 实验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三环萜烷的抗降解性
        3.1.1 原油降解序列
        3.1.2 三环萜烷抗降解能力
    3.2 三环萜烷用于油源对比
        3.2.1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油源对比
        3.2.2 其他证据
        3.2.3 成熟探区
4结论

(10)泌阳凹陷王集油田核桃园组三段沉积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层序格架和层序特征分析
    2. 1 层序划分
    2. 2 层序特征分析
        2. 2. 1 地震层序特征分析
        2. 2. 2 单井及连井剖面层序特征分析
3 沉积演化
    ( 1)Ⅰ剖面平行NE方向地层沉积演化
    ( 2) Ⅱ剖面斜交NE方向地层沉积演化
4 结论

四、泌阳凹陷核三~2亚段层序地层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南襄盆地古近系湖盆旋回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地质上的意义 ——以泌阳凹陷为例[D]. 许可.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2]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泌阳凹陷碱矿勘查中的应用[J]. 陈建立. 地质找矿论丛, 2017(04)
  • [3]河南省泌阳凹陷安棚地区古近系核桃园组含碱地层层序特征及其意义[J]. 易承龙. 古地理学报, 2016(01)
  • [4]地震沉积学在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分析中的应用——以泌阳凹陷东南部古近系核三上亚段为例[J]. 耿晓洁,朱筱敏,董艳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1)
  • [5]泌阳凹陷古近系核三段页岩层有机质富集规律[J]. 尚飞,刘峥君,解习农,陈慧,黄亚浩. 地质科技情报, 2015(06)
  • [6]泌阳凹陷古近系核三段富有机质页岩非均质性及控制因素分析[D]. 尚飞. 中国地质大学, 2015(10)
  • [7]泌阳凹陷杨楼地区核三段沉积相研究[D]. 朱忠钱.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5)
  • [8]泌阳凹陷东南部核桃园组近岸水下扇与扇三角洲沉积特征比较及控制因素分析[J]. 董艳蕾,朱筱敏,耿晓洁,王波,王珩,江强,郭雷,韦敏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5(02)
  • [9]利用三环萜烷对比泌阳凹陷生物降解油油源[J]. 国朋飞,何生,朱书奎,柴德蓉,殷世艳. 石油实验地质, 2015(01)
  • [10]泌阳凹陷王集油田核桃园组三段沉积演化[J]. 马义权,刘晓峰,李晓娜,张逊. 地质科技情报, 2014(01)

标签:;  ;  ;  ;  ;  

泌阳凹陷盒3-2亚段层序地层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