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V核心蛋白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研究

HCV核心蛋白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研究

一、HCV核心蛋白诱导HepG2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卫兵,王小红,刘芳[1](2022)在《基因1b型不同准种株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对HepG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基因1b型不同准种株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对HepG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基因1b型HCV癌中心株(T)、癌旁株(NT)和C191(HCV-J6)的core重组真核表达质粒,通过Lipofe ctamine2000转染至HepG2细胞,分别称为pcEGFP-T组、pcEGFP-NT组和pcEGFP-C191组,设置对照组和空质粒组,采用平板克隆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q RT-PCR法检测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CNA、Ki67、Cyclin B、CDK1)mNRA相对水平。给予细胞50 ng/m 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用8 h,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Caspase-9)和侵袭相关蛋白(MMP-3、MMP-9、Snail)表达情况。结果 pcEGFP-NT组、pcEGFP-T组和pcEGFP-C191组HepG2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57.3±4.2)%、(64.5±3.8)%和(49.8±3.2)%,显着高于空质粒组【(44.3±3.4)%,P<0.05】,细胞凋亡显着弱于空质粒组;pcEGFP-NT组PCNA、Ki67、Cyclin B和CDK1 mNRA相对水平分别为(1.5±0.0)、(1.7±0.1)、(1.6±0.0)和(1.8±0.1),显着高于空质粒组【分别为(1.0±0.1)、(1.0±0.1)、(1.0±0.1)和(1.0±0.1),P<0.05】;pcEGFP-T组PCNA、Ki67、Cyclin B和CDK1 mNRA相对水平分别为(1.9±0.1)、(2.1±0.1)、(2.3±0.1)和(2.6±0.1),显着高于空质粒组(P<0.05),pcEGFP-C191组分别为(1.2±0.1)、(1.4±0.1)、(1.4±0.0)和(1.5±0.0),也显着高于空质粒组(P<0.05);pcEGFP-NT组、pcEGFP-T组、pcEGFP-C191组Bax/Bcl-2、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量显着弱于空质粒组,而MMP-3、MMP-9和Snai蛋白表达量显着强于空质粒组。结论 HCV core蛋白表达量增强可提高HepG2细胞增殖和抗凋亡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鞠雪莹[2](2021)在《10-羟基癸烯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周期阻滞及迁移抑制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强、死亡率高、侵袭和转移性强等特点。常见的化疗药物主要有顺铂、洛铂和5-氟尿嘧啶(5-FU)等,存在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问题。因此,寻找和开发一种经济、安全、低毒的潜在天然抗肝癌辅助活性成分或功能因子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10-羟基癸烯酸(10-HDA),是蜂王浆中特有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生物活性。在细胞及分子水平探究10-HDA的抗肝癌分子机制,并阐明其对肝癌细胞诱导凋亡、周期阻滞、活性氧(ROS)水平调控、迁移抑制作用及其对相应信号途径的调控效果,为开发抗肝癌的功能因子和新型抗肿瘤功能性食品提供新的思路和一定的理论依据。以10-HDA为研究对象,以肝癌细胞系为研究模型,通过CCK-8比色法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系(Hep G2、Hep3B、Huh7)的杀伤作用和对正常肝、肺、胃细胞(L-02、IMR-90、GES-1)的毒副作用;通过Hoechst 33342/PI双染法、Annexin V/PI染色法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MAPK/STAT3/NF-κB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DCFH-DA荧光探针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内ROS水平、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情况及细胞核转录因子STAT3和NF-κB的表达情况;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的迁移抑制作用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10-HDA对肝癌细胞系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同时,10-HDA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明显低于5-FU。10-HDA抑制Bcl-2的表达水平,促进Bax的表达水平,使线粒体凋亡途径被激活,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从而释放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Caspase-3被活化,最终使细胞发生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凋亡率高达49.24%。此外,10-HDA激活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STAT)3信号通路,促进了P-JNK、P-P38、IκB-α的表达,抑制了P-ERK、P-STAT3、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但在加入MAPK抑制剂后被阻断;10-HDA抑制细胞核内STAT3和NF-κB核转录因子的表达;10-HDA可通过促进周期蛋白P21的表达,抑制周期蛋白P-AKT、CDK1/2、Cyclin A/B1的表达,使细胞在G2/M期发生周期阻滞;10-HDA能够诱导ROS堆积,在n-乙酰-l-半胱氨酸(NAC)处理后,细胞凋亡情况及蛋白表达明显被逆转。10-HDA通过抑制TGF-β1、P-GSK-3β、Snail、Twist、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上调E-cadherin的表达,使细胞迁移作用被抑制。综上所述,10-HDA能够增加细胞内ROS水平,调控MAPK、STAT3和NF-κB信号通路,使肝癌细胞发生线粒体依赖性凋亡,抑制了AKT信号通路,影响下游周期相关蛋白表达,进而使肝癌细胞在G2/M期发生周期阻滞。此外,10-HDA抑制了TGF-β1信号通路,使肝癌细胞迁移受到了抑制。

简少芬[3](2021)在《佛手提取物对HepG2细胞凋亡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肿瘤的发生是因为细胞在化学、物理等致癌因素作用下,某些抑癌基因发生改变,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最后导致异常增生。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是细胞生物体维持机体平衡的关键,在机体正常发育、自稳态的维持、免疫耐受的形成、肿瘤监控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诱导癌细胞凋亡和抑制增殖,以此清除体内多余、受损或危险的细胞而不对周围的细胞或组织产生损害,是癌症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佛手中含有多糖类、黄酮类、挥发油、香豆素类、多酚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肿瘤、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本研究通过超声波辅助-溶剂浸提法提取佛手化学成分,并初步探索佛手醇提物及水提物对人肝癌系HepG2细胞凋亡影响及其相关机制,为佛手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药理学依据。方法1.佛手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物理性质检测。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热回流法提取佛手醇提物,芦丁法检测其黄酮含量;采用热水浸取法提取佛手水提物,木瓜蛋白酶-sevage法脱蛋白,活性炭法除色素,苯酚-硫酸法检测多糖含量,离子色谱仪检测其单糖组分及含量。2.佛手提取物对HepG2细胞增殖及凋亡影响。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chest 33258检测细胞核形态变化,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荧光探针标记法观察细胞内活性氧水平,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ax蛋白表达量。结果1.佛手醇提物黄酮含量为2.12±0.29%;水提物多糖含量为33.65±3.04%,离子色谱仪检测其各单糖组分总含量为358.26μg/mg,含量最高为半乳糖醛酸,占比59.56%,其次为阿拉伯糖,占比21.92%,半乳糖、鼠李糖、葡糖糖甘露糖分别占7.98%、3.35%、2.89%和2.34%,在佛手水提物中,岩藻糖、木糖、果糖、核糖、葡萄糖醛酸和甘露糖醛酸的含量较低。2.佛手醇提物和水提物对HepG2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增殖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效应。Hochest 33258染色结果显示,佛手提取物能使细胞核发生皱缩、碎裂,呈现出明显的凋亡形态;DCFH-DA荧光探针标记法结果显示,佛手提取物在一定范围内增强HepG2细胞内活性氧水平;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结果显示,佛手提取物可提高HepG2细胞总凋亡率,抑制细胞增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佛手提取物培养处理后的细胞,其Bax蛋白表达量增加,提示佛手提取物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是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实现的。结论佛手醇提物和水提物均能抑制HepG2细胞生长、增殖并诱导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实现的。

练建平[4](2020)在《cIAP2在HBV促进肝癌发生及诱发索拉非尼耐药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肝癌是世界上致死率排名第二的癌症,而超过一半以上的肝癌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导致,但是目前对于HBV诱导肝癌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不仅如此,HBV感染还能够诱导肝癌对索拉非尼产生耐药性。因此,深入研究HBV诱导肝癌发生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但能够更深入了解HBV与肝癌之间的关系,更能够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细胞抗凋亡蛋白2(cIAP2)与多种癌症的发生相关,但是其与HBV诱导的癌症发生却仍尚待研究。本研究在临床肝脏组织以及细胞系水平深入研究了 HBV与cIAP2的关系,并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研究了 c1AP2在HBV诱导的肝癌索拉非尼耐药性中的作用。通过对临床HBV感染和未感染的肝癌病人肝癌组织的分析发现,cIAP2的表达在HBV阳性组织高于阴性组织,而在HBV阳性组织的表达,肝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细胞系水平的研究也同样表明,HBV感染能够上调cIAP2的mRNA和蛋白水平。通过cIAP2启动子分析发现,HBV能够通过上调NF-κB磷酸化并转移至细胞核,特异性结合至cIAP2启动子而激活其转录。进一步信号通路分析发现,P13K/AKT/NF-κB信号通路参与HBV诱导的cIAP2表达。通过细胞活性实验以及激活型Caspase 3水平检测细胞存活情况,本研究发现与HBV阴性的HepG2细胞相比,HBV 阳性的HepG2.215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明显增强。在HepG2细胞中过表达cIAP2可以增强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而在HepG2.215细胞中敲低cIAP2的表达则可以增强细胞对该药物的敏感性,表明cIAP2可能与HBV诱导的肝癌索拉非尼耐药性相关。对HepG2.215细胞进行索拉非尼和抗HBV药物拉米夫定联合用药处理后,能够部分恢复细胞对索拉非尼的敏感性,即细胞凋亡率上升。索非拉尼联合AKT特异性信号通路抑制剂处理也具有类似的效果。在裸鼠皮下移植肝癌组织后,通过索拉非尼和抗HBV药物拉米夫定联合用药同样能够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总而言之,本研究的结果表明HBV能够通过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促进NF-κB磷酸化并结合至cIAP2启动子序列,从而上调cIAP2的表达。持续高水平的cIAP2表达可能与肝癌的发生相关。而且,cIAP2与HBV诱导的肝癌对索拉非尼的药物性相关,而抑制HBV复制以及AKT信号通路能够降低cIAP2表达,从而部分恢复癌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本研究的成果为HBV诱导肝癌的发生以及对索非拉尼耐药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机制,也为HBV阳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靶标。

徐伟华[5](2020)在《小白菊内酯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和自噬产生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递增,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肝癌,其治愈率低,死亡率高。对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在人类长期实践活动中发现许多天然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具有优良的抗肿瘤活性,且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本文主要通过细胞实验验证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小白菊内酯的抗肿瘤活性,研究其在人肝癌HepG2细胞中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WST-8法检测在不同时间点和浓度下的小白菊内酯对HepG2细胞毒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小白菊内酯(PN)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胞内钙离子浓度、细胞周期、细胞凋亡比例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其对HepG2细胞死亡(凋亡、自噬)以及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小白菊内酯(PN)对HepG2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影响;比色法检测PN对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rGSH)的影响;小白菊内酯(PN)联合应用N-乙酰-L-半胱氨酸(NAC)以及DL-丁硫氨酸亚砜亚胺(BSO)后对HepG2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随着小白菊内酯作用时间及给药浓度的增加,HepG2细胞变圆皱缩,核染色质致密深染,贴壁性变差,其增殖受到抑制,活力逐渐下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逐渐下降,当小白菊内酯作用于HepG2细胞12h时,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几乎消失,当小白菊内酯作用于HepG2细胞24h时,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完全消失。随着小白菊内酯作用于HepG2细胞时间的增加,细胞钙离子内流,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期,细胞发生凋亡比例增加,尤其是以晚期凋亡和坏死细胞为主;其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与caspase-9的剪切型均表达上调;其非Caspase依赖性凋亡,即Parthanatos凋亡相关AIF、MIF、PARP1蛋白的剪切型均呈现时间依赖性上调,凋亡抑制蛋白FLIP的长型与短型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下降;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in-1表达上调,P62蛋白表达下调,其周期相关蛋白P53、P27、P21表达明显增加,CyclinD1及CyclinE1表达减少;而细胞内活性氧ROS随着PN作用时间的增加,其生成水平呈现增加趋势(P<0.001);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随着小白菊内酯作用时间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P<0.001);而联合使用ROS清除剂N-乙酰-L-半胱氨酸后,细胞内ROS生成水平明显减少,细胞死亡几乎被完全阻断;当PN联用DL-丁硫氨酸亚砜亚胺(BSO)后,细胞凋亡,尤其是坏死比例较单独应用小白菊内酯或BSO均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显着(P<0.001),而细胞内ROS生成水平亦明显升高,差异显着(P<0.001)。结论:小白菊内酯通过降低HepG2肝癌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水平,导致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被打破,ROS过量积累产生氧化损伤,从而导致HepG2细胞周期阻滞,发生凋亡与自噬,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且BSO可增强Hep G2对小白菊内酯的敏感性。

张骏[6](2020)在《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抗肝细胞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排在世界第五位,是世界第三高死亡率的肿瘤。目前有多种HCC治疗方案,但是全球HCC患者5年生存率仍然低于5%,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切除术、化学疗法通常会有严重的副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和研究出一种安全有效的新药物或药物传递系统来改善以上的弊端,从而到达预防和治疗HCC的目的。国内外研究报道狼毒、京大戟、蒲公英等中药对多种肿瘤模型具有显着抑制作用,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中的单体成分(雷公藤红素、斑蝥素)对肿瘤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羽扇豆醇是狼毒、京大戟、蒲公英等中药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大量研究证实羽扇豆醇在多种肿瘤细胞系和癌症模型中发挥了显着的抗肿瘤作用。但是,由于羽扇豆醇存在不溶于水,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从而限制了其开发使用。因此,需要一种新型药物载体改善其作用性质以及它的靶向性。本课题首先构建一个具有肝靶向性长循环能力的羽扇豆醇脂质体,然后作用于HepG2细胞研究该制剂的靶向性以及肿瘤相关的蛋白信号通路,最后利用SB(睡美人转座子)介导的高压尾静脉注射转染AKT/c-Met诱导的小鼠HCC模型作为实验动物模型,进一步验证最佳剂量下的羽扇豆醇肝靶向长循环脂质体的抗肿瘤能力、靶向能力及其分子机制。本课题为羽扇豆醇给药系统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为基因转染建立的小鼠原位肝细胞癌模型应用于靶向给药体内药效学评价提供新的依据。方法:1.采用HPLC建立羽扇豆醇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超滤离心法、过膜法以及鱼精蛋白沉淀法进行筛选适合羽扇扇豆醇脂质体包封率测定的方法;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考察适合脂溶性药物的脂质体制备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筛选影响羽扇豆醇普通脂质体的因素,为后续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工艺提供参考。2.以包封率和粒径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主要影响因素对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制备工艺的影响,优选最佳制备工艺;考察不同的冻干保护剂对羽扇豆醇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优选最佳冻干保护剂;采用TEM、SEM观察脂质体的形态,动态光散射法测粒径、PDI、ZETA电位;采用透析的方法考察游离羽扇豆醇、羽扇豆醇脂质体、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的体外释放行为,并对体外释放进行模拟方程拟合;以包封率和粒径为评价指标,考察游离羽扇豆醇、羽扇豆醇脂质体、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的稀释稳定性、长期稳定性以及血浆稳定性。3.体外靶向性研究中,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的羽扇豆醇制剂对HepG2细胞摄取效果来进行定性研究;采用HPLC检测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的羽扇豆醇制剂在HepG2细胞中的摄取量来进行定量研究;体内靶向性研究,采用活体成像仪进行检测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的制剂在FVB小鼠体内各脏器的分布情况。4.采用HPLC对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的羽扇豆醇制剂在SD大鼠中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进行检测,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DAS3.0软件以非房室模型进行统计矩拟合分析。5.体外药效学评价中,采用CCK8法测定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羽扇豆醇制剂对HepG2细胞生存率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羽扇豆醇制剂对细胞凋亡、周期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羽扇豆醇制剂对HepG2细胞AKT/mTOR和Ras/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6.采用高压尾静脉转染技术,在FVB/N小鼠肝脏内同时过表达AKT(带有HA-Tag)和c-Met(带有V5-Tag)进行肝细胞癌模型造模,研究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羽扇豆醇制剂对AKT/c-Met诱导的小鼠肝脏外观、肝脏重量、病理学组织的影响;采用qPCR检测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羽扇豆醇制剂对AKT/c-Met诱导的HCC小鼠肝癌标志物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同剂量的不同剂型羽扇豆醇制剂对AKT/c-Met诱导的小鼠AKT/mTOR和Ras/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结果:1.建立了羽扇豆醇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羽扇豆醇在氯仿中的溶解度最高,在水中不溶;最终确定过膜法为羽扇豆醇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薄膜分散法为羽扇豆醇脂质体的制备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法确定了影响羽扇豆醇脂质体制备工艺最大的因素是药脂比、磷胆比、PEG2000-DSPE。2.通过正交试验工艺考察,包封率为考察指标,最终确定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最佳制备工艺为磷胆比7:1,药脂比1:10,Gal-PEG-DSPE在处方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0%;以包封率和粒径为评价指标,选择蔗糖为冻干保护剂时所有比例粒径和包封率均在合格范围内,且在15%的质量百分比的时候包封率最高,最终确定加入处方质量比15%的蔗糖为冻干保护剂;释放度考察中游离羽扇豆醇(Free Lupeol)在10h内释放了接近70%,而羽扇豆醇脂质体(Lupeol-L)、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Gal-Lupeol-L)在10 h内只释放了大约40%,动力学拟合后发现Free Lupeol的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Lupeol-L、Gal-Lupeol-L的释放符合Weibull方程;稀释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羽扇豆醇脂质体在稀释20倍的条件下比较稳定,长期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羽扇豆醇冻干脂质体在4℃冰箱存放6个月是稳定的,溶血性考察结果表明Free Lupeol有轻微溶血,而Lupeol-L、Gal-Lupeol-L不溶血。3.体外靶向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靶向组的摄取强度要高于游离药物组和非靶向药物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Gal-Lupeol-L是游离Lupeol摄取量的1.65倍,是Lupeol-L摄取量的1.17倍(P<0.05);体内靶向性研究结果表明Gal-NR-L组在小鼠肝脏部位的荧光一直持续到24h,而游离NR和NR-L组的小鼠在肝脏部位的荧光5 h时基本消失。4.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羽扇豆醇靶向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约为游离药物组的3倍;羽扇豆醇靶向组的平均滞留时间MRT和血浆半衰期T1/2分别约为游离药物组的2.36倍和3.21倍。5.Free Lupeol、Lupeol-L、Gal-Lupeol-L作用于HepG2细胞24 h、48 h的IC50值分别为163μM、126μM、87μM,122μM、82μM、61μM;Free Lupeol、Lupeol-L、Gal-Lupeol-L的凋亡率分别为4.3%、8.73%、18.51%,Gal-Lupeol-L可以阻滞HepG2细胞于G2/M期;与Free Lupeol组相比,Gal-Lupeol-L组处理后的HepG2细胞AKT/mTOR相关蛋白(p-AKT308、p-AKT473、p-RPS6、FASN)、Ras/MAPK通路下游的主要效应分子p-ERK1/2表达以及肿瘤增殖标志物PCNA表达也都显着降低。6.成功制备了高压尾静脉转染AKT、c-Met质粒共表达的肝细胞癌模型,Gal-Lupeol-L给药组小鼠的肝脏指数和肝脏重量较游离组明显减轻(P<0.05);Gal-Lupeol-L组相较Free Lupeol组的小鼠肝脏肝小叶结构更为清晰,空泡减轻的更为明显,胞浆更加丰富;与Free Lupeol和Lupeol-L组相比,Gal-Lupeol-L给药后的小鼠肝脏AFP、GPC3、Epcam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的更为明显(P<0.01);与Free Lupeol处理组相比,Gal-Lupeol-L组处理后的AKT/c-MET诱导的HCC小鼠的AKT/mTOR相关蛋白(p-AKT308、p-AKT473、p-RPS6、FASN)、Ras/MAPK通路下游的主要效应分子p-ERK1/2表达以及肿瘤增殖标志物PCNA表达降低的更为明显。结论:成功的制备了包封率高、粒径小于200 nm的肝靶向羽扇豆醇脂质体;相较于游离羽扇豆醇和非靶向羽扇豆醇脂质体,它在体外和体内都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在药动学方面,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和血浆半衰期T1/2都要优于游离羽扇豆醇;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在体外对HepG2细胞显示出比较好的细胞毒性、凋亡效率,对AKT/c-Me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降低的效果更好;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对AKT/c-Met诱导的HCC小鼠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并且相关通路抑制作用相较于游离羽扇豆醇和非靶向羽扇豆醇脂质体更好。

宋雷[7](2020)在《基于系统药理及分子对接研究小檗碱对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系统药理及分子对接研究小檗碱对肝细胞癌的药理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系统药理学的方法和计算机分子对接的方法从基因本位论(Gene ontology,GO)和信号通路两个方面预测小檗碱(Berberine,BBR)抗肝细胞癌的潜在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网络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数据库和 PharmMapper 数据库检索对BBR的靶点加以预测,运用UniProt数据库查询靶蛋白对应的基因名称,最终得到被BBR调控的靶蛋白。通过OncoDB.HCC及Liverom数据库检索得到肝细胞癌相关基因。将BBR靶蛋白和肝细胞癌相关基因相映射,映射所得到的基因通过相互作用数据库String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映射所得到的基因进行基因的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挖掘BBR抗肝细胞癌的具体作用机制。基于系统药理学分析结果,通过体外实验验证BBR对肝细胞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机理。1.采用MTT及平板克隆实验检测了 BBR对肝癌细胞增殖及细胞活力的影响。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BR对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3.采用划痕及小室实验检测BBR对肝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4.Western blotting检测与细胞凋亡相关的蛋白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5.利用计算机分子对接的方法,采用软件AutoDock4.2对BBR及AKT进行对接,评估其结合能力及可能的抑制作用。结果:通过系统的药理分析,发现BBR可能作用于多种途径,尤其是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在抑制肝癌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研究了 BBR对肝癌PI3K/AKT途径的抑制作用,并确定BBR下调了 MHCC97-H和HepG2细胞中磷酸化AKT和PI3K的表达,并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了它们的生长,细胞迁移和侵袭。此外,BBR对AKT途径的抑制作用还导致MHCC97-H和HepG2细胞的细胞凋亡。分子对接结果亦表明BBR与AKT的结合可导致AKT活性的抑制。结论:本研究使用系统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方法和体外实验验证,阐述了 BBR对肝癌细胞的生长、转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PI3K/AK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为BBR抗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征[8](2020)在《澳洲茄碱通过LncRNA CCAT1/miR-375-3p下调IRF5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索澳洲茄碱-中药龙葵中的有效成分之一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可能分子机制,探索澳洲茄碱治疗肝癌可能的药物作用靶点及相关分子信号通路。希望为中药龙葵抗肿瘤作用的临床应用提供更确切及充分的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实验部分:我们首先通过MTT法和EdU染色法验证澳洲茄碱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确定相应的有效的药物剂量范围。然后我们采用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法筛选出与澳洲茄碱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相关蛋白(SP1-转录因子特异性蛋白1、IRF5-干扰素调节因子5)和RNA(miR-375-3p,LncRNA CCAT1-结肠癌相关转录因子1)。最后,我们采用RNA干扰技术和过表达技术方法分别外源性的过表达SP1、IRF5、miR-375-3p和CCAT1,检测其过表达对相关蛋白及RNA表达的影响进而确定相关蛋白及RNA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在这些实验方法之外,我们还选用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了澳洲茄碱对IRF5启动子活性的影响,SP1与IRF5启动子区域的相互结合作用以及miR-375-3p和CCAT1之间的相互结合。使用了 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技术进一步确认miR-375-3p和CCAT1之间的相互结合。体内实验部分:我们首先使用了 HepG2-luc细胞(带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来构建体内实验用的体表荷瘤小鼠模型。用不同剂量的澳洲茄碱来处理三组体表荷瘤小鼠。然后,我们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检测不同组小鼠给药前后荷瘤荧光值的变化,定期测量小鼠体表肿物的尺寸,处死后剥离小鼠体表的肿瘤并称量以不断观测澳洲茄碱处理对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最后,我们使用Western Blot法和Real-time PCR法对小鼠体表肿瘤中相应的蛋白和RNA表达进行检测,以验证体内实验的结果是否与体外实验结果一致。结果:体外实验部分:1.MTT结果提示,澳洲茄碱可以抑制HepG2肝癌细胞及QGY-7703细胞的增殖,作用方式为时间剂量依赖性的。EdU染色法也证实澳洲茄碱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2.Real-time PCR法检测发现澳洲茄碱在45μ M的时候可以促进miR-375-3p的表达,并且抑制CCAT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AT1的表达可以被外源性过表达的miR-375-3p抑制,而外源性的过表达CCAT1又能抑制miR-375-3p的表达即miR-375-3p或CCAT1的表达会受到另一方表达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调节的关系。3.miR-375-3p mimics与CCAT1 3’-UTR的双荧光素酶标记实验检测结果显示,CCAT1 3’-UTR WT+mimics 组与 CCAT1 3’-UTR MUT+mimics 组、CCAT1 3’-UTR MUT+NC组、CCAT1 3’-UTR WT+NC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转染CCAT1 3’-UTR WT质粒组的荧光素酶活性可以被过表达的miR-375-3p明显抑制。此结果说明CCAT1和miR-375-3p可能存在相互结合。RIP实验中,相对于IgG阴性对照组,Ago2抗体组的CCAT1和miR-375-3p的表达量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 CCAT1和miR-375-3p之间有相互结合关系。4.在HepG2和QGY-7703细胞内,外源性的增加CCAT1或者抑制miR-375-3p的表达都会促进细胞的增殖。5.澳洲茄碱可以显着的抑制SP1的表达,且抑制作用随澳洲茄碱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在HepG2细胞株和QGY-7703细胞株中进行的实验均提示,在澳洲茄碱浓度为30、40、50μ M的时候SP1的表达有显着的降低。而外源性的增加CCAT1的表达可以上调SP1的表达,外源性的增加miR-375-3p的表达可以下调SP1的表达。说明在HepG2和QGY-7703细胞内,CCAT1和miR-375-3p可以共同调节SP1的表达。外源性的促进SP1的表达可以逆转澳洲茄碱对CCAT1表达的下调,逆转澳洲茄碱对miR-375-3p表达的促进作用,SP1作为CCAT1和miR-375-3p的下游,对二者的表达起反馈调节作用。6.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澳洲茄碱可以抑制IRF5蛋白的表达,且抑制作用随澳洲茄碱剂量的增加而增强。澳洲茄碱浓度为40、50μ M的时候HepG2细胞中IRF5的表达有显着的降低,澳洲茄碱浓度为30、40、50μ M的时候QGY-7703细胞中IRF5的表达有显着的降低,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澳洲茄碱不仅可以下调IRF5蛋白的表达,而且可以降低IRF5启动子的活性。相对于对照组,澳洲茄碱处理组IRF5启动子活性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外源性的过表达SP1可以逆转澳洲茄碱对IRF5蛋白及启动子活性的下调作用。验证了 SP1在IRF5启动子区域的结合。SP1通过与IRF5启动子区域结合从而调控IRF5蛋白的表达。8.外源性的过表达IRF5可以逆转澳洲茄碱对CCAT1的抑制作用及对miR-375-3p表达的促进作用,同时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IRF5对CCAT1和miR-375-3p均有反馈调节作用。体内动物实验部分:体内动物实验结果也显示,澳洲茄碱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降低CCAT1及SP1、IRF5蛋白的表达,促进miR-375-3p的表达。结论:澳洲茄碱可以通过激活miR-375-3p和抑制CCAT1及SP1、IRF5蛋白的表达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在澳洲茄碱的作用下,miR-375-3p和CCAT1之间可以相互调节,并共同调控下游SP1蛋白的表达。SP1蛋白的表达被抑制后,又最终抑制IRF5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也证实了澳洲茄碱是通过与细胞实验一致的RNA和蛋白起作用的。本次研究部分揭示了澳洲茄碱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新机制。

刘锐敏[9](2019)在《转录因子Foxd3抑制Gab2基因表达及其诱导的肝癌发生》文中指出肝癌是导致癌症疾病死亡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肺癌。亚洲已经成为全世界肝癌患者数目最多的地区,其中超过半数发生在中国。目前的治疗手段并不能完全治愈肝癌,而针对肝癌患者的药物也仅仅只有索拉菲尼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因此,进一步阐明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对于了解这种疾病并开发出新的治疗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作为肿瘤促进因子的Gab2,为针对肝癌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Gab2在多种癌症疾病中表现活跃,尤其是作为肝癌疾病中的促癌因子,其可以通过介导多种信号分子诱导肝炎的发病过程,并能够被多种致病因素募集,整合肝脏疾病发生的多种调控信号,促进肝癌的发生与发展。因此,Gab2可能是一个肝脏疾病治疗的潜在靶点,针对这个靶点有可能改变多种疾病的信号通路,从而有效逆转疾病走向。我们从Gab2的基因转录入手,经过分析和筛选,注意到了作为转录因子的Foxd3。与Gab2截然不同的是,Foxd3在多种癌症中扮演抑制肿瘤发生与发展的重要角色。首先,我们利用EMSA实验证实了Foxd3通过直接结合在Gab2的启动子区来抑制Gab2基因的转录。接着,从不同层面对Foxd3和Gab2的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在肝癌疾病中,Foxd3与Gab2高度负相关,无论是在人体、动物或者细胞水平,Gab2都呈现明显的高表达,而Foxd3却显着低表达。然后,通过分析两者在肝癌细胞的相互作用,我们揭示了在肝癌细胞系中,过表达Foxd3抑制Gab2蛋白表达,阻止Gab2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成瘤的能力;反过来,Gab2高表达可以逆转Foxd3的肿瘤抑制作用,在Gab2过表达促进肝癌发生中,也抑制了Foxd3的表达。Foxd3与Gab2之间形成的这种负反馈循环,导致了肝癌疾病发展过程中Gab2和Foxd3的表达水平朝着两个极端发展。最后,研究还证实了Gab2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Foxd3的抑癌能力。综上所述,肿瘤抑制基因Foxd3和肿瘤促进因子Gab2互为抑制,协同控制肝癌的发生。本文着重研究了肝癌疾病中Foxd3和Gab2之间的关系。阐明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作用因子在肝癌疾病发展中的变化情况,并揭示了肿瘤抑制因子Foxd3和肿瘤促进因子Gab2各自的功能作用,进一步整合了两者协同发挥作用时对肝癌疾病的具体影响。这为我们研究有效降低Gab2表达的方法,开发出针对该靶点的肝癌药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朱洁波[10](2019)在《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人肝癌细胞EMT模型的逆转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草苁蓉环烯醚萜苷(IGBR)对TGF-β1诱导的人肝癌细胞系HepG2、SMMC-7721和SK-Hep1上皮间质转化(EMT)模型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人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和SK-Hep1分别用TGF-β1诱导EMT模型。在显微镜下观察三种细胞系形态学变化,划痕实验检测迁移能力,Transwell检测侵袭能力,免疫印迹及RT-PCR检测对照组、模型组和IGBR组E-cadherin、N-cadherin 和 Vimentin 表达。结果:1.HepG2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呈梭形。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迁移的细胞数增加;与模型组相比,IGBR组中迁移的细胞数减少。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入侵的细胞数增多;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中入侵的细胞减少。免疫印迹及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E-cadherin表达降低,N-cadherin、Vimentin表达增加;与模型相比,IGBR组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Vimentin表达下调。2.SMMC-7721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数目增多,细胞长梭形。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迁移的细胞数增加;与模型组相比,IGBR组中迁移的细胞数减少。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入侵的细胞数增多;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中入侵的细胞减少。免疫印迹及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E-cadherin表达降低,N-cadherin、Vimentin表达增加:与模型相比,IGBR组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Vimentin表达下调。3.SK-Hepl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数目增多,细胞长梭形。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迁移的细胞数增加;与模型组相比,IGBR组中迁移的细胞数减少。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入侵的细胞数增多;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中入侵的细胞减少。免疫印迹及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E-cadherin表达降低,N-cadherin、Vimentin表达增加;与模型相比,IGBR组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Vimentin表达下调。结论:IGBR抑制人肝癌细胞系HepG2、SMMC-7721和SK-Hep1细胞EMT模型迁移和侵袭。

二、HCV核心蛋白诱导HepG2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CV核心蛋白诱导HepG2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因1b型不同准种株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对HepG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细胞培养与转染
    1.3 各组细胞增殖检测
    1.5 各组细胞与凋亡和细胞侵袭相关蛋白表达检测
    1.6 各组细胞增殖相关蛋白基因mN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细胞核心蛋白表达量比较
    2.2 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和有关基因水平比较
    2.3 各组细胞凋亡和相关蛋白表达情况比较
    2.4 各组细胞MMP-3、MMP-9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3 讨论

(2)10-羟基癸烯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周期阻滞及迁移抑制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肝癌的研究进展
    1.2 肝癌的发病因素
        1.2.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因素
        1.2.2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因素
        1.2.3 黄曲霉毒素因素
        1.2.4 吸烟和过量饮酒
        1.2.5 其他因素
    1.3 肝癌的治疗方法
        1.3.1 手术治疗
        1.3.2 化学治疗
        1.3.3 放射治疗
        1.3.4 免疫治疗
        1.3.5 靶向治疗
    1.4 10-羟基癸烯酸的研究进展
        1.4.1 抗炎抗菌作用
        1.4.2 增强免疫力
        1.4.3 抗肿瘤作用
        1.4.4 抗辐射作用
        1.4.5 降血脂作用
    1.5 细胞信号通路
        1.5.1 细胞凋亡
        1.5.2 细胞周期
        1.5.3 ROS
        1.5.4 MAPK信号通路
        1.5.5 STAT3 信号通路
        1.5.6 NF-κB信号通路
        1.5.7 细胞迁移信号通路
    1.6 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细胞株及10-羟基癸烯酸标准品
        2.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细胞复苏
    2.3 细胞培养及体外扩增
    2.4 CCK-8 比色法
    2.5 Hoechst33342/PI染色法
    2.6 流式细胞术
        2.6.1 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
        2.6.2 线粒体膜电位(JC-1)检测
        2.6.3 DNA含量(细胞周期)检测
        2.6.4 ROS检测
    2.7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2.8 细胞划痕实验分析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10-HDA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3.2 10-HDA诱导人肝癌HepG2 细胞凋亡
        3.2.1 Hoechst33342/PI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
        3.2.2 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数量
        3.2.3 JC-1 荧光探针法检测HepG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3.2.4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epG2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3.3 10-HDA对人肝癌HepG2 细胞周期阻滞作用
        3.3.1 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 细胞的阻滞周期
        3.3.2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epG2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3.4 10-HDA 调控 MAPK/STAT3/NF-κB 信号通路诱导人肝癌 HepG2 细胞凋亡机制
        3.4.1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APK、STAT3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3.4.2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STAT3和NF-κB核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
        3.4.3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加入MAPK抑制剂后蛋白的表达情况
    3.5 10-HDA调控ROS水平诱导人肝癌HepG2 细胞凋亡
        3.5.1 流式细胞术检测10-HDA对 HepG2 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3.5.2 流式细胞术检测ROS堆积对HepG2 细胞凋亡的影响
        3.5.3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ROS对上游信号蛋白的影响
        3.5.4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ROS对 STAT3和NF-κB核转录因子的影响
    3.6 10-HDA抑制HepG2 细胞迁移
        3.6.1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10-HDA对 HepG2 细胞迁移的影响
        3.6.2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佛手提取物对HepG2细胞凋亡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肝细胞癌研究概况
        1.1 肝细胞癌发病现状
        1.2 肝细胞癌治疗手段
        1.3 细胞凋亡和肝癌治疗
        1.4 中药提取物治疗肝癌研究进展
    2 佛手
        2.1 佛手概况
        2.2 佛手化学成分提取方法
        2.3 佛手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佛手提取物的制备及物理性质检测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主要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佛手醇提物的提取
        2.2 佛手水提物的提取
        2.3 水提物脱蛋白处理
        2.4 水提物脱色素处理
        2.5 水提物醇沉处理
        2.6 佛手醇提物物理性质检测
        2.7 佛手水提物物理性质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佛手醇提物黄酮含量测定
        3.2 佛手水提物多糖含量测定
        3.3 佛手水提物单糖组成及含量测定
        3.4 小结
    4 讨论
第三章 佛手提取物对HepG2 细胞增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细胞株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复苏、传代培养及冻存
        2.2 佛手醇提物对HepG2 细胞增殖影响
        2.3 佛手水提物对HepG2 细胞增殖影响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佛手提取物对HepG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2 佛手提取物对HepG2 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3.3 佛手提取物对细胞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3.4 AnnexinⅤ-FITC/PI检测细胞凋亡
        3.5 佛手提取物对HepG2 细胞Bax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cIAP2在HBV促进肝癌发生及诱发索拉非尼耐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
    1.1 肝癌流行现状
    1.2 HBV与肝癌的关系
    1.3 凋亡抑制蛋白与癌症
    1.4 立项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HBV感染上调凋亡蛋白cIAP2表达的机制
    2.1 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cIAP2在HBV诱导索拉非尼耐药性发生的机制
    3.1 材料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小白菊内酯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和自噬产生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1 主要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1.3 主要设备仪器
    2 研究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CCK-8细胞毒力实验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1 PN对HepG2细胞毒力的影响
    2 PN对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 PN对HepG2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
    4 PN对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
    5 PN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6 PN对HepG2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7 PN对HepG2细胞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8 PN联用NAC对HepG2细胞ROS产生的影响
    9 PN与联用NAC对HepG2细胞GSH生成的影响
    10 PN联用NAC对细胞活力、死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11 PN联用NAC对细胞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12 PN联用BSO对HepG2细胞凋亡、ROS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癌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抗肝细胞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脂质体中羽扇豆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羽扇豆醇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及制备方法的考察
        2.3 羽扇豆醇溶解度的测定
        2.4 羽扇豆醇普通脂质体影响因素考察
    3 实验结果
        3.1 羽扇豆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2 羽扇豆醇包封率及制备方法的考察结果
        3.3 羽扇豆醇溶解度测定结果
        3.4 羽扇豆醇普通脂质体影响因素考察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制备工艺及表征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正交试验法优化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处方
        2.2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冻干工艺的考察
        2.3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理化性质的考察
        2.4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稳定性的考察
    3 实验结果
        3.1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制备工艺的考察结果
        3.2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冻干保护剂考察结果
        3.3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理化性质的考察结果
        3.4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制剂稳定性考察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体内和体外靶向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体外靶向性研究
        2.2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体内靶向性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体外靶向性研究结果
        3.2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体内靶向性研究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羽扇豆醇标准溶液的配制
        2.2 血浆样品的处理
        2.3 羽扇豆醇体内分析方法的考察
        2.4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羽扇豆醇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3.2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3.3 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3.4 统计矩拟合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对HepG2 细胞行为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抗体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复苏
        2.2 细胞培养
        2.3 细胞冻存
        2.4 工作液的配制
        2.5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2.6 细胞凋亡实验
        2.7 细胞周期实验
        2.8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促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结果
        3.2 细胞凋亡实验结果
        3.3 细胞周期实验结果
        3.4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促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体内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抗体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质粒的提取及鉴定
        2.2 质粒溶液的配制
        2.3 高压尾静脉转染造模
        2.4 分组与给药
        2.5 小鼠肿瘤检测
        2.6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2.7 肝组织中RNA的提取和q RT-PCR(即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
        2.8 羽扇豆醇靶向脂质体抗AKT/c-MET诱导HCC分子机制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质粒酶切实验结果
        3.2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对AKT/c-Met诱导FVB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3.3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对AKT/c-Met诱导小鼠肝脏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3.4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对AKT/c-Met诱导小鼠的肝脏肝细胞癌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影响
        3.5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对AKT/c-Met诱导的HCC小鼠肝脏的AKT/mTOR以及Ras/MAPK相关蛋白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于系统药理及分子对接研究小檗碱对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肝癌的概述及流行病学研究
        1.1.1 肝癌的概述及流行病学研究
        1.1.2 肝癌的危险因素
        1.1.3 肝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1.1.4 肝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小檗碱治疗肝细胞癌的依据
        1.2.1 小檗碱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小檗碱的抗癌作用
    1.3 系统药理学研究
        1.3.1 系统药理学概述
        1.3.2 系统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1.3.3 中医药与系统药理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4 分子对接研究
第2章 小檗碱对肝细胞癌作用机制的系统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
    2.1 实验目的
    2.2 系统药理学研究方法
        2.2.1 小檗碱的药物动力学性质评价
        2.2.2 小檗碱靶点的获取
        2.2.3 肝细胞癌疾病靶点的获取
        2.2.4 关键靶点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
        2.2.5 基因本体论(GO)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2.2.6 分子对接准备工作
    2.3 研究结果
        2.3.1 小檗碱的药物动学特性分析
        2.3.2 小檗碱的有效靶点
        2.3.3 肝细胞癌的靶标
        2.3.4 药物疾病关键蛋白靶点的PPI网络分析
        2.3.5 小檗碱治疗肝细胞癌的基因功能与作用通路分析
        2.3.6 分子对接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3章 实验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材料
        3.2.1 药物
        3.2.2 细胞株
        3.2.3 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3.2.4 仪器与耗材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复苏、换液、传代与培养
        3.3.2 细胞活力测定实验
        3.3.3 平板克隆实验
        3.3.4 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术
        3.3.5 划痕实验
        3.3.6 Transwell实验
        3.3.7 免疫印记分析(Western blot)
        3.3.8 数据统计
    3.4 实验结果
        3.4.1 小檗碱对肝癌细胞活力及增殖的影响
        3.4.2 小檗碱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3.4.3 小檗碱对对肝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3.4.4 小檗碱对肝癌细胞PI3K/AK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澳洲茄碱通过LncRNA CCAT1/miR-375-3p下调IRF5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肝癌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1.2 祖国传统医学对肝癌的认识
    1.3 西医对肝癌的认识
    1.4 澳洲茄碱的研究概况
    1.5 CCAT1与肿瘤的关系及研究现状
    1.6 miR-375-3p与肿瘤的关系及研究现状
    1.7 SP1与肿瘤的关系及研究现状
    1.8 IRF5与肿瘤的关系及研究现状
    1.9 CCAT1、miR-375-3p、SP1及IRF5之间相互关系研究
        1.9.1 miR-375-3p与SP1的关系
        1.9.2 IRF5与SP1的关系
        1.9.3 CCAT1与SP1的关系
        1.9.4 CCAT1与miR-375-3p的关系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体外细胞实验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体内动物实验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体外细胞实验的研究
        3.1.1 SS对HepG2和QGY-7703细胞增殖的影响
        3.1.2 SS对HepG2和QGY-7703细胞miR-375-3p及CCAT1表达的影响
        3.1.3 过表达CCAT1及抑制miR-375-3p表达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1.4 CCAT1与miR-375-3p之间的相互调节关系
        3.1.5 SS对HepG2和QGY-7703细胞SP1蛋白表达的影响
        3.1.6 过表达CCAT1及miR-375-3p对SP1蛋白表达的影响
        3.1.7 过表达SP1对CCAT1和miR-375-3p表达的影响
        3.1.8 SS对HepG2和QGY-7703细胞IRF5蛋白及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3.1.9 过表达SP1对IRF5启动子活性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3.1.10 过表达IRF5对CCAT1及miRNA-375-3p表达的影响
        3.1.11 过表达IRF5对HepG2和QGY-7703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体内动物实验的研究
        3.2.1 一般状态观察
        3.2.2 SS对裸鼠体表肿瘤生长的影响
        3.2.3 SS对裸鼠体内肿瘤生长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转录因子Foxd3抑制Gab2基因表达及其诱导的肝癌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肝癌概述
        1.1.1 肝癌疾病的现状
        1.1.2 肝癌的发生发展
        1.1.3 肝癌的治疗手段
    1.2 Gab2简介
        1.2.1 Gab家族蛋白
        1.2.2 Gab2参与的信号网络
        1.2.3 Gab2的研究现状
    1.3 Foxd3简介
        1.3.1 Fox家族蛋白
        1.3.2 Foxd3与相关癌症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细胞株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实验主要仪器
        2.1.4 实验主要溶液及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凝胶阻滞电泳迁移实验(EMSA)
        2.2.2 组织包埋和切片
        2.2.3 免疫组织化学(IHC)
        2.2.4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5 Foxd3过表达质粒的构建
        2.2.6 细胞培养
        2.2.7 细胞转染实验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2.2.9 蛋白提取
        2.2.10 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
        2.2.11 细胞计数
        2.2.12 细胞增殖实验
        2.2.13 细胞迁移实验
        2.2.14 裸鼠成瘤实验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Foxd3与Gab2的启动子区域有直接的结合作用
    3.2 Foxd3与Gab2的表达水平呈相反趋势
        3.2.1 丙型肝炎病毒肝癌基因芯片中Foxd3与Gab2呈相反趋势
        3.2.2 DEN诱导小鼠肝癌组织中Foxd3与Gab2呈相反趋势
        3.2.3 肝癌细胞系中Foxd3与Gab2呈相反趋势
    3.3 Foxd3和Gab2互为抑制作用
        3.3.1 Foxd3过表达质粒的构建
        3.3.2 过表达Foxd3抑制Gab2的表达
        3.3.3 敲降Foxd3促进Gab2的表达
        3.3.4 Gab2反向抑制Foxd3的表达
    3.4 Foxd3抑制肝癌细胞的发生发展
        3.4.1 Foxd3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3.4.2 Foxd3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3.4.3 Foxd3抑制肝癌细胞的成瘤能力
    3.5 Foxd3通过抑制Gab2的表达来发挥其肿瘤抑制作用
        3.5.1 过表达Foxd3阻止Gab2促进肝癌发生的能力
        3.5.2 Gab2的缺失显着减弱Foxd3的抑癌能力
第四章 讨论
    4.1 Foxd3抑制Gab2基因的转录通过直接的结合作用
    4.2 肝癌疾病中Foxd3与Gab2高度相关
    4.3 Foxd3对Gab2的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
    4.4 Gab2负反馈调节Foxd3的表达
    4.5 Foxd3与Gab2协同控制肝癌发生与发展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致谢

(10)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人肝癌细胞EMT模型的逆转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细胞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细胞培养方法
        2.2.3 细胞模型建立
        2.2.4 实验方法
        2.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细胞形态学变化
        3.1.1 TGF-β_1,诱导前后HepG2细胞形态学变化
        3.1.2 TGF-β_1诱导前后SMMC-7721细胞形态学变化
        3.1.3 TGF-β_1诱导前后SK-HepG1细胞形态学变化
    3.2 细胞迁移实验结果
        3.2.1 HepG2细胞划痕实验结果
        3.2.2 SMMC-772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
        3.2.3 SK-HepG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
    3.3 细胞侵袭实验结果
        3.3.1 HepG2细胞Transwell实验结果
        3.3.2 SMMC-7721细胞Transwell实验结果
        3.3.3 SK-HepG1细胞Transwell实验结果
    3.4 免疫印迹实验结果
        3.4.1 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细胞EMT模型的建立
        3.4.2 免疫印迹检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
    3.5 RT-PCR实验结果
        3.5.1 RT-PCR实验检测细胞EMT模型的建立
        3.5.2 RT-PCR实验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HCV核心蛋白诱导HepG2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因1b型不同准种株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对HepG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 陈卫兵,王小红,刘芳.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2(01)
  • [2]10-羟基癸烯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周期阻滞及迁移抑制的分子机制[D]. 鞠雪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3]佛手提取物对HepG2细胞凋亡影响及机制研究[D]. 简少芬.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cIAP2在HBV促进肝癌发生及诱发索拉非尼耐药的机制研究[D]. 练建平.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小白菊内酯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和自噬产生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研究[D]. 徐伟华. 青岛大学, 2020(02)
  • [6]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抗肝细胞癌研究[D]. 张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基于系统药理及分子对接研究小檗碱对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D]. 宋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澳洲茄碱通过LncRNA CCAT1/miR-375-3p下调IRF5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D]. 刘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转录因子Foxd3抑制Gab2基因表达及其诱导的肝癌发生[D]. 刘锐敏. 厦门大学, 2019(09)
  • [10]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人肝癌细胞EMT模型的逆转作用[D]. 朱洁波. 延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HCV核心蛋白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