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中国会展业十大新闻(论文文献综述)
编辑部[1](2022)在《回眸经典·逐梦启航——记录2021年中国会展业发展征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续写2022,思绪万千。时间已经来到2022年,这意味着2021已经挥手告别。每当此时,就是各行业年终复盘和新一年计划的时候。翻看2021年的旧日历,往事历历在目。2021年对会展业来讲是风起云涌的一年。聚焦国内,这一年我们不仅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的伟大历史性时刻,也掀开了"十四五"规划发展的新篇章。
编辑部[2](2022)在《回眸经典·逐梦启航——记录2021年中国会展业发展征途》文中研究指明续写2022,思绪万千。时间已经来到2022年,这意味着2021已经挥手告别。每当此时,就是各行业年终复盘和新一年计划的时候。翻看2021年的旧日历,往事历历在目。2021年对会展业来讲是风起云涌的一年。聚焦国内,这—年我们不仅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的伟大历史性时刻,也掀开了"十四五"规划发展的新篇章。面对疫情对会展业发展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我国沉稳应对,并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我国通过实际行动像世界宣告对外开放的决心与信心。放眼国际,世界经济增长低迷,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国际形势依旧严峻复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多重影响,正在深刻改变着会展业的发展模式。
李知矫[3](2019)在《当会展业“奥斯卡”遇见杭博三周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暨第十八届中国会展业金海豚大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文中指出8月31日晚,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暨第十八届中国会展业金海豚大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这项由会展业权威媒体《中国会展》杂志发起的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十七个年头,该奖项已经成为中国会展行业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年度大奖,广受业内瞩目,在业界有着会展业"奥斯卡"美誉。
滕晋[4](2019)在《中国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研究》文中认为文化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地位日趋显着。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已进入软实力竞争的时代,文化软实力不仅与文化资源的状况相关,更重要的是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相关。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要求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开发利用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众多,如文化资源在旅游业、影视业、图书出版业等产业域中的应用,当然也包括如今正蓬勃发展的会展业。会展业作为一种新兴朝阳产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化会展业发展迅速,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日益凸显。产业化是实现文化资源价值的一种基本方式,文化资源通过会展开发形成文化会展业,亦即文化会展业是文化资源会展产业化的结果。文化资源会展开发,就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采用举办会议、展览及节事活动等各种形式的会展业态,吸引参展商与观众前来进行展示交易、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或旅游观光,以此来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推动区域会展业、文化产业发展,并利用其产业连带效应带动举办地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产业运作模式。文化资源会展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如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促进我国文化会展业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但文化资源本身无法自动形成文化产业。立足文化资本等国内外相关理论,文化资源需要经过一定的方式转化成文化资本后才能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形式进入市场环节,其结果可以直接转变为经济资本产生经济价值,也可以转变为社会资本实现其社会价值。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具备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条件和优势,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资本优势进而转化为文化会展的产业优势,是我国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会展强国转变的关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文化会展业的发展在经历了漫长的起步成长期后,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进入21世纪后文化会展业整体发展势头迅猛。当前,我国文化资源的会展开发因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开发基础和条件优越,产业化发展迅速;在开发实践上,国内外会展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我国文化资源会展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表现在开发形式上,展览、会议、节事等各种方式日益丰富并融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政策环境上,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会展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规划以及相关文件政策,支持和鼓励文化会展业的发展,为文化资源会展开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按照本文阐述的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理论,对文化资源开发转化成文化会展业,需要经历两个主要阶段,一是文化资源资本化过程,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统计、整理、挖掘、创意,并设计开发适合会展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二是文化资本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发展,需要对文化资源会展开发设计路径,实施科学的策划、组织管理。回到实践上,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面临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阶段,可以总结为:对文化资源的认知不足、评估机制不健全,进行会展开发的路径选择还比较单一,政府支持、行业管理的政策、机制还不完善,文化会展的品牌化建设还不够,支撑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专业人才还不足等等。抓住这些制约因素,并深入分析,才能找准主因、对症下药,解决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问题,促进文化会展业快速发展。国外的文化会展起步早、发展快,其发展路径和管理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解决我国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问题,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会展产品和服务的路径,另一方面,要在管理运作上构建适合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运作模式。文化资源会展开发,在厘清文化资源的类型、内容和特点等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展览、节事活动、会议等不同的开发途径形成不同的业态。文化资源展览开发是指依托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各类等陈列场所,举办的各种展览展示活动,主要形式有博览会和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公益展览形式,生态博物馆开发形式成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形式。节事是一个综合且具有开放性的概念,是节日和重大、特殊事件的统称,相应的节事活动丰富多彩,比如民俗、传统节日、宗教、体育赛事等。文化资源的节事活动开发方式主要有以文化资源为主题的传统节庆开发、文化资源创新型节事开发、与旅游相结合的节事开发。会议是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种类很多,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更容易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文化资源会议开发的方式有以举办以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等为主题的会议,将文化活动作为会议的活动内容以及在文化资源富集地区举办会议,比如红色旅游资源的会议开发、民俗节庆资源的会议开发、历史街区的会议开发、名人古迹的会议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会议开发等。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关系到文化传统的传承,而且关系到文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运作管理上可以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主办、包办,而是从市场出发,规划定位,规范管理,服务保障,通过市场运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市场规则,弥补“市场失灵”。驱动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基本要素有资源、资金、政策、市场等,在文化资源会展开发运作管理上应综合考虑文化资源状况和会展开发的条件需求,对发展驱动力的选择做出相应的调整,选择恰当的运作模式,以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发展文化会展业的目的是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需要科学、有效、合理地对文化资源进行会展开发,因而客观上提出了评估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的要求。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是指文化资源的各个因子和会展开发的各个因子对文化资源会展开发整体活动的影响程度和适宜程度。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文化资源会展开发提供指导,可以为开发者或会展管理者进行战略性的指导,尤其是开发者可以直观地发现某文化资源是否适合进行会展开发。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有重点地进行开发,且开发的力度可以对依据评估指标的不同而进行适当的倾斜。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指标可以保证文化会展开发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评价性。国际上对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的评估体系经验包括:评估具有独立性、评估是纯市场经济行为、评估的基础材料是统计和审计、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重视人口统计学的统计、评估和评价相分离。从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指标的内容、作用、遵循原则及指标设计流程出发,基于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计了包括文化资源的品质与品相、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社会经济价值、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转化能力、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开发与运营能力、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内外部条件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和34个指标指示因子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树。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模型中指标进行赋值,最后通过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构建了模型,并对评估指标模型的实施前提和实施过程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案。以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为案例,分析验证本文提出的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相关理论和实现路径。通过深入分析孔子文化资源的构成,探讨孔子文化资源开发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通过对孔子文化节发展的梳理,总结归纳孔子文化资源的会展开发路径。同时,根据本文提出的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模型,综合孔子文化资源的特点,设定孔子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指标,并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指标及其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评估验证对孔子文化节的开发因素和指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孔子文化节在未来发展要借力“一带一路”战略、坚持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并重、推进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徐依娜[5](2019)在《峥嵘40载 誉满迎新——2018会展·风尚·大典圆满落幕》文中研究说明回首中国改革开放峥嵘四十载,会展业从默默无闻到谱出盛世华章,会展业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经济同行。会展业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年终岁尾之际,会展人齐聚首都,同庆、共贺这一年来取得的"不一般"的成绩,共享一年一度风尚潮流之先的行业盛事。
刘显世[6](2017)在《山东会展业发展研究(1990-2014年)》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中战略转型的实施,会展业成为城市通往世界的大舞台,同时也是参与世界竞争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且因其具有增长快、效率高的特点,更能够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国际上诸多发达城市每年都会凭借其优良的软硬件条件举办众多大型国际性会展,借助会展经济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对当地经济的繁荣和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契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会展业,有利于推动我国当前形势下的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中国的会展业逐步发展并日益走向成熟和规范,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10余年间,中国的会展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构建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国内学界关于会展业的相关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恰逢国内会展业快速发展期,并在最近十余年逐步形成研究热潮。基于作者多年从业经历和学术专注考虑,本文选择该时期(1990-2014年)的山东会展业作为研究对象。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加大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教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会展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业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山东省成功举办文博会、艺术节等各种大型综合展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省内会展场馆数量和质量,加强了与会展相关服务业的配套建设,提升了山东省承接、举办展会的能力,为今后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内容方面,本文从历史学学理逻辑出发,集合文化产业研究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和文献学、社会学理论等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历史与现实,系统研究国内外及山东省会展业发展历程和趋势。通过比较借鉴国内外会展业的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有针对性地对山东省重要的节庆、展会的案例分析,提出推动山东省会展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具体而言,本文的核心部分即四至九章,其中第四章综合评述了山东省会展经济的萌生、产业要素的培育,这一阶段的山东省会展活动对产业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五、六章主要评述山东省会展产业的形成期和成长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至本文的研究节点(2014年),在全国及山东省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形势下,处于形成期的山东省会展业在这一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形式及产生的影响,提出山东会展业对城市品牌的成就。进入21世纪后,在这一阶段的特定环境下山东省会展业迎来了产业成长阶段,作为社会文化产业的主力形态,会展业成为山东省社会经济的新兴产业,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会展业的主要形式、产业的鲜明特征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第七、八章分别通过对山东省重要的节庆活动(中国十艺节和各地区的特色节庆)、会展活动(历届山东省文博会)的梳理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山东省会展业发展的理解。通过以上分析,第九章提出了山东省会展业要不断加强优势、突破瓶颈,对会展业的发展有了更加科学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对策建议列举如下:1.进一步加强山东省会展业的发展优势,包括高效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强化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和进一步做靓会展产业的品牌;2.对山东省会展业的问题进行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建议,包括:(1)全面提升山东省会展业的市场化水平;(2)加大山东省会展业的品牌培育力度;(3)加快山东省会展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4)提高山东省会展业场馆建设与利用水平;(5)补强山东省会展业专业人才的短板;(6)提升山东省会展业配套服务功能;(7)健全山东省会展业相关政策法律体系。从目前已有的中外文献看,选取产业发展历史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主要对山东省会展经济从要素的培育、产业形成期、成长期的生命周期角度分析和研究会展业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对山东省会展业的形成及成长、典型案例进行考察,分析了各阶段会展业的市场环境和演化成长特征,实现了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的多维度研究。为全面了解山东省会展业,其中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会展业发展经验,借鉴和探讨会展业的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赵富森[7](2016)在《新常态下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减弱,新兴动力不足,经济增长上升压力加大。会展业作为服务贸易中重要的新产业,在促进贸易增长、技术交流、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中国会展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发挥会展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加快中国由“会展大国”向“会展强国”的转变,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业发展之路是会展工作者和学界关注的话题之一。本研究以新常态下中国会展业发展路径研究为主线,通过梳理会展业相关理论知识,对比分析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会展业之间的差距,理顺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综合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中国会展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创新性地基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力求对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有更加清晰地把握。同时,定量化研究中国会展业与城市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客观预测中国会展业未来趋势也是本研究的创新点之一。本研究认为,中国会展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显着成绩,会展规模不断扩大,展览面积也不断提升,场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是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而言,依然存在着许多现实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地区差异明显,时空分布不均衡;缺失全国性行业组织,自律性有待提高;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展会服务水平较低;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缺失,规范性不足;政府和市场地位不突出,市场化程度低;参与国际化程度低,对外竞争力不强;粗放型扩张导致会展质量较低,会展文化亟待提升;盲目投资加剧资源浪费,会展创新性不够。本研究指出,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会展业要走出发展困局,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统筹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别对待地区差异性;建立全国统一的会展管理机构,推动从会展大国向会展强国转变;加快培养高素质会展人才队伍,打造优质会展服务团队;建立健全会展法律法规体系,推进会展法治化进程;理顺政府与市场间的协调关系,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会展国际话语权;推进集约型绿色发展之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互联网+会展”行业趋势,提高会展创新能力。诚然,中国会展业的发展面临着众多挑战与压力,但更多的是未来发展的机遇。面对“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中国会展业理应强化创新,引领发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力争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增长新动力,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王蕾[8](2016)在《国内外会展业差异比较研究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会展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会展活动的不断增多逐渐形成。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这种大背景下,会展业已逐渐成长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服务型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被很多国家和地区看好。当今世界会展业已取得巨大成功,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十分明显。我国会展业虽已取得明显成就,但仍有很多问题。因此,借鉴国外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弥补自身不足,对我国会展业的持续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数据和案例等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比较全面、系统地对中外会展业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会展、会展业、会展经济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本文对国外会展业所产生的效应进行了分析,继而进一步探讨了国内、国外会展业的不同特点,从中发现了国际会展业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所在以及对我国发展会展业的启示。
谢燕[9](2016)在《德国会展和中国会展管理模式对比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各地兴建展馆,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全国会展活动频繁,活动数量迅速增加,规模逐年扩大,与国际会展发达国家之间和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外国展览集团与国内会展企业联合办展或者在华独立办展的案例越来越多。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全面系统的提出会展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会展业被誉为宏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会展业的经济拉动功能逐步被认可,但是同时会展业中潜在问题也逐渐呈现。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较欧洲和美国要晚,服务水平差距还很大。会展业是德国的标签,提到会展业就想到德国的汉堡、慕尼黑、汉诺威、杜塞尔多夫等,德国成规模的展会城市超过十个,每年在这些展会城市召开的国际性和专业性的展会数不胜数。在管理模式方面,德国的场馆设施、配套服务、现场服务、会展招商等专业程度和效率上都远超我国。本文采用案例分析和对比分别阐述了德国会展管理模式的具体做法和我国会展主办模式的具体做法,分析总结出其中的区别和差距,归纳出我国会展业发展的不足以及德国会展管理模式对我国会展主办模式的指导和借鉴。全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绪论、理论、案例分析和对比、案例结论和启示。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写作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等;第二部分理论部分界定了会展、会展经济和会展业的概念;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德国和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历史、发展特点,并且分别用案例从九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了中德双方会展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第四部分总结归纳出我国会展管理的不足、发展趋势和改进措施。
黄玉妹[10](2015)在《新加坡会展业成功因素分析及经验借鉴》文中研究说明新加坡自上世纪70年代明确会展业的定位和发展思路,通过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市场化战略、专业化战略、品牌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来发展会展经济。中国会展业可从新加坡获得相关启迪:优化管理体制、加强会展产业培育、强化会展品牌建设、推进会展国际化、完善法律法规等,促进中国会展业跨界融合,以内涵式发展替代外延式发展。
二、2002年中国会展业十大新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中国会展业十大新闻(论文提纲范文)
(1)回眸经典·逐梦启航——记录2021年中国会展业发展征途(论文提纲范文)
01首届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在福州开幕 |
02《环保展台设计制作指南》获商务部批准 |
03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行 |
04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启用 |
05“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发挥重要展会平台作用 |
06首都会展集团成立 |
07广交会首次线上+线下举办,并首开国家级论坛 |
08进博会国家展首次在线上举办 |
09《“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强调展会平台作用 |
10中国首次牵头提案制定会展国际标准 |
01开局之年 |
02建党百年 |
03双碳元年 |
04扩大开放 |
05抗击疫情 |
06元宇宙 |
07六稳六保 |
08深化改革 |
09跨周期 |
10稳健复苏 |
01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 |
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
03商务部等20部门关于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 |
04商务部发布《环保展台设计制作指南》行业标准解读 |
05“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发挥重要展会平台作用 |
06首个由贸促机构出台的会展业地方性法规《成都市会展业促进条例》施行 |
07商务部等17部门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 |
08青岛会展业“十四五”规划:建设产业新生态 |
09广东省商务厅印发《广东省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
10上海市商务委、市委宣传部和市经济信息化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服务贸易促进指导目录(2021年版)》 |
(3)当会展业“奥斯卡”遇见杭博三周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暨第十八届中国会展业金海豚大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嘉宾云集高朋满座 |
激动人心获奖名单正式公布 |
三载辉煌·博览未来庆典仪式 |
文艺汇演掀起晚宴庆祝高潮 |
(4)中国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述评 |
一、文化会展业发展研究 |
二、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化资源及会展开发概念界定 |
一、文化资源 |
二、文化会展 |
三、文化资源会展开发 |
第二节 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相关理论分析 |
一、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 |
二、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
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产业理论 |
四、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文化资本理论 |
第三章 我国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我国文化会展业的发展历程 |
一、我国文化会展的起步期 |
二、我国文化会展的发展期 |
第二节 我国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现状 |
一、开发基础优越,产业化发展迅速 |
二、开发形式日益丰富,与其他产业融合共赢 |
三、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发展环境日益完善 |
第三节 我国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问题 |
一、对文化资源认知不足 |
二、评估机制不健全 |
三、开发路径不充分 |
四、管理机制不完善 |
五、展会品牌化程度低 |
六、专业人才缺乏 |
第四章 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路径与运作模式 |
第一节 国外文化会展业发展概述 |
一、国外文化会展业的现状与特点 |
二、国外文化会展业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二节 我国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路径 |
一、文化资源展览开发 |
二、文化资源节事活动开发 |
三、文化资源会议开发 |
第三节 我国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运作模式 |
一、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主要运作模式 |
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分析 |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策略 |
第五章 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适宜度评估 |
第一节 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的内涵及原则 |
一、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的内涵 |
二、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的原则 |
三、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的作用 |
四、国内外关于会展评估的现状与经验 |
第二节 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
二、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 |
三、评估指标体系与指标解释 |
第三节 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模型构建 |
一、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
二、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模型 |
第四节 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实施 |
一、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实施的前提 |
二、文化资源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实施的过程 |
第六章 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典型案例: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
第一节 孔子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的价值 |
一、孔子文化资源的构成 |
二、孔子文化资源的价值 |
第二节 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发路径选择 |
一、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发历程 |
二、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发路径 |
第三节 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评估 |
一、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会展开发适宜度指标设计 |
二、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会展开发适宜度评估 |
三、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会展开发适宜度解读 |
四、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未来发展思考 |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峥嵘40载 誉满迎新——2018会展·风尚·大典圆满落幕(论文提纲范文)
胜友如云奏响华彩乐章 |
流光溢彩携手揭幕盛典 |
金色流年颂扬行业先锋 |
风采依旧共襄来年盛举 |
(6)山东会展业发展研究(1990-2014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观点创新 |
一、研究框架 |
二、观点创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界定 |
第一节 会展及会展业 |
一、会展的涵义 |
二、会展业的涵义 |
第二节 会展业的相关内容 |
一、会展业的特点 |
二、会展业的属性 |
三、会展业的功能 |
四、会展业发展条件 |
第三节 会展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二、会展产业生命周期概述 |
第四节 山东省会展业的发展历程 |
第三章 会展业的演进历程 |
第一节 国际会展业发展述评 |
一、国际会展业发展脉络梳理 |
二、当今国际会展业发展格局评价 |
三、国际会展业发展趋势探析 |
四、国际会展业典型案例—德国汉诺威博览会 |
五、国际会展业发展经验借鉴 |
第二节 中国会展业发展述评 |
一、中国会展业发展脉络梳理 |
二、中国会展业发展格局评价 |
三、中国会展业发展趋势探析 |
四、中国会展业典型案例—上海世博会 |
五、中国会展业发展经验总结 |
第四章 山东会展经济萌生期(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产业要素的培育 |
第一节 发展环境的评价与分析 |
一、经济发展评析 |
二、产业环境评析 |
三、政策法规评析 |
四、发展体系评析 |
第二节 主要形式分析 |
一、主体组织形式 |
二、主要展示类型 |
第三节 经济特征分析 |
一、政治主体要素培育成熟 |
二、市场主体要素程度加深 |
三、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兴起 |
四、知识资源要素储备积累 |
五、组织体制要素不断提升 |
第四节 主要影响分析 |
一、经济效益 |
二、社会效益 |
第五章 山东会展业起步期(20世纪90年代初—2000年):成就城市品牌 |
第一节 发展环境分析 |
一、涉外市场分析 |
二、国内市场分析 |
第二节 产业特征分析 |
一、地域品牌化 |
二、文化品牌化 |
三、专业品牌化 |
四、品牌格局差异化 |
第三节 主要影响分析 |
一、经济效益 |
二、社会效益 |
第六章 山东会展业成长期(2000年—2014年):成为新兴产业 |
第一节 发展环境分析 |
一、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二、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三、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
四、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第二节 产业特征分析 |
一、基础保障扎实根基 |
二、传统创新锋芒展露 |
三、进军支柱创造新兴 |
第三节 主要影响分析 |
一、经济效益 |
二、社会效益 |
第七章 案例分析(一):重要节庆活动 |
第一节 山东省承办的重要节庆:中国艺术节 |
一、中国艺术节概述 |
二、十艺节的创新、影响与效益 |
三、中国艺术节的优化发展 |
四、问题与对策建议 |
第二节 山东省地方节庆活动 |
一、青岛国际啤酒节 |
二、潍坊国际风筝节 |
三、泰山国际登山节 |
四、曲阜孔子文化节 |
第八章 案例分析(二):重要会展活动 |
第一节 第一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
一、确定主题 |
二、商业运作 |
第二节 第二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 |
一、会场布局 |
二、商业运作 |
第三节 第三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
一、创新主题 |
二、商业运作 |
第四节 第四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 |
一、提升借鉴 |
二、模式创新 |
第五节 第五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 |
一、组织形式 |
二、商业运作 |
第六节 山东文博会发展小结 |
第九章 未来展望:加强优势突破瓶颈 |
第一节 强化山东会展业发展优势 |
一、高效利用区位交通优势 |
二、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
三、大力巩固会展设施基础 |
四、持续提升会展产业品牌 |
第二节 突破山东会展业问题瓶颈 |
一、探究山东会展业发展问题 |
二、全面提高市场化水平 |
三、加大品牌培育力度 |
四、加快"引进、走出"步伐 |
五、提高场馆利用水平 |
六、补强专业人才短板 |
七、提升会展配套服务 |
八、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
第三节 山东会展业发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新常态下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会展业现状研究 |
二、地区会展业发展状况研究 |
三、会展产业集聚研究 |
四、会展业发展路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会展业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会展业的基本概念界定 |
一、会展 |
二、会展活动 |
三、会展产业 |
四、会展经济 |
五、会展文化 |
第二节 有关会展业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交换理论 |
二、Ap的社会交换过程模型 |
三、区位选择理论 |
四、增长极理论 |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中国会展业的建设进程 |
第一节 中国会展业的起源 |
一、传统会展 |
二、现代会展 |
第二节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
一、总体发展形势 |
二、会展经济带发展形势 |
三、省(市、直辖区)发展形势 |
四、UFI认证情况 |
第三节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
一、产业融合将进一步创新发展 |
二、绿色会展将成为发展趋势 |
三、专业展成为行业主流 |
第四节 中国会展业的成功模式 |
一、大型产品贸易会展——以“广交会″为例 |
二、轻工产品贸易类会展——以“义博会”为例 |
三、旅游会议类会展——以“西博会”为例 |
四、会展业的城市名片效应——以“博鳌亚洲论坛”为例 |
第四章 中国会展业的相关量化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会展业与城市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分析 |
一、城市产业结构内涵 |
二、会展业与城市产业结构之间的理论关联 |
三、会展业与产业结构转型 |
四、会展业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机制 |
五、会展业与城市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研究 |
六、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基于L-Q灰色预测模型的中国会展业发展趋势分析 |
一、中国会展业的规模分析 |
二、“十三五”时期中国会展业的规模预测 |
三、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中国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地区差异明显,时空分布不均衡 |
二、缺失全国性行业组织,自律性有待提高 |
三、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展会服务水平较低 |
四、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缺失,规范性不足 |
五、政府和市场地位不突出,市场化程度低 |
六、参与国际化程度低,对外竞争力不强 |
七、粗放型扩张导致会展质量较低,会展文化亟待提升 |
八、盲目投资加剧资源浪费,会展创新性不够 |
第六章 世界会展业的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一节 世界会展业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世界主要国家会展业发展模式 |
一、政府推动型模式—以德国为例 |
二、市场主导型—以新加坡为例 |
三、政府市场结合型—以美国、法国为例 |
第三节 世界会展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模式 |
一、日内瓦的互动效应 |
二、维也纳的互动效应 |
三、巴黎的互动效应 |
四、纽约的互动效应 |
第四节 世界会展业发展趋势 |
一、将更加关注现代科技与实物展览的结合,持续秉承环保观念 |
二、会展内容将更加细化、体现专业性,会展一体化增强 |
三、国际化运作进程加快,会展规模不断扩大 |
四、会展中心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多极化发展趋势明显 |
第五节 世界会展业对中国的启示 |
一、明确政府在会展业的职能与定位 |
二、健全会展业相关法律规范 |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
四、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 |
五、加强会展业专业人才的培训 |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一、统筹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别对待地区差异性 |
二、建立全国统一会展管理机构,推动从会展大国向会展强国转变 |
三、加快培养高素质会展人才队伍,打造优质会展服务团队 |
四、建立健全会展法律法规体系,推进会展法治化进程 |
五、理顺政府与市场间的协调关系,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 |
六、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会展国际话语权 |
七、推进集约型绿色发展之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八、顺应“互联网+会展”行业趋势,提高会展创新能力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学术成果情况 |
(8)国内外会展业差异比较研究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会展业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会展 |
2.1.2 会展业 |
2.1.3 会展经济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乘数效应 |
2.2.2 产业关联理论 |
2.2.3 配第-克拉克定理 |
2.2.4 产业竞争力理论 |
第3章 会展业的带动效应 |
3.1 社会效应 |
3.2 经济效应 |
3.2.1 展览业的经济效应 |
3.2.2 会议业的经济效应 |
第4章 国外会展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
4.1 欧美会展业的发展历程 |
4.1.1 会展业的起源 |
4.1.2 近代会展业的发展 |
4.1.3 现代会展业的发展 |
4.2 国外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
4.2.1 各大洲发展情况 |
4.2.2 国外会展业的发展特点 |
第5章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
5.1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 |
5.1.1 会展业的起源 |
5.1.2 近代会展业的缓慢发展 |
5.1.3 现代会展业的蓬勃发展 |
5.2 国内会展业的发展特点 |
5.2.1 发展速度较快,境内规模不断扩大,大型化趋势明显 |
5.2.2 区域发展不平衡 |
5.2.3 会展教育风生水起,会展业专业人才数量持续攀升 |
5.2.4 出国展览市场稳中有降,目标市场趋于向新兴国家转移 |
5.2.5 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 |
第6章 中外会展业差异比较及其根源分析 |
6.1 差异分析 |
6.1.1 发展阶段不同 |
6.1.2 管理体制不同 |
6.1.3 服务水平不同 |
6.1.4 人才积累不同 |
6.1.5 国际化水平不同 |
6.2 国际会展业成功的原因分析 |
6.2.1 硬件设施先进 |
6.2.2 交通配套设施完善 |
6.2.3 服务水平高 |
6.2.4 有全国性的行业协会 |
6.2.5 注重品牌,强调营销的重要性 |
6.2.6 注重人才培养,从根本上保证会展业获得持续竞争力 |
6.2.7 注重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强烈 |
第7章 国外对中国的启示与对策 |
7.1 继续改革管理体制,把会展推向市场 |
7.2 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重视服务的作用 |
7.3 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推进会展业的法制化 |
7.4 创新营销手段,培育品牌会展 |
7.5 进一步加强会展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
7.6 提高国际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德国会展和中国会展管理模式对比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目的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有关会展的研究 |
二、有关德国会展的研究 |
三、关于会展管理模式的研究 |
四、小结 |
第五节 论文框架 |
第六节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会展管理理论 |
第一节 会展 |
第二节 会展业 |
第三节 会展经济 |
第三章 中国和德国会展管理模式案例对比研究和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会展管理模式分析——政府导向,政企联合管理模式 |
一、中国会展业发展史 |
二、中国会展业的特点 |
三、上海SNEC国际太阳能及光伏工程展览会管理模式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德国会展主办方模式分析——市场导向,专业协会管理模式 |
一、德国会展业发展史 |
二、德国会展业发展特点 |
三、德国慕尼黑国际太阳能技术博览会(INTERSOLAR)管理模式案例分析 |
第四章 中国会展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及改进对策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一、主办主体的角色和分工混乱错位 |
二、场馆产能过剩,利用率低,配套服务跟不上 |
三、营销模式单一,网络建设不发达 |
四、缺少专业人才,策划水平有限 |
五、法律机制不完善 |
第二节 我国会展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
一、全球化 |
二、信息化 |
三、品牌化 |
四、绿色低碳可持续化 |
第三节 我国会展管理模式的改进对策 |
一、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制 |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水平 |
三、学习国际先进的会展策划经验,并且丰富会展营销模式 |
四、培养专业人才 |
五、完善法律和法规体制 |
六、加强网络建设和网络服务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致谢) |
(10)新加坡会展业成功因素分析及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加坡会展业成功因素分析 |
(一)实施政府主导战略 |
1.定位准确 |
2.管理规范 |
3.促销到位 |
(二)实施市场化战略 |
(1)新加坡会展业淡化行政色彩,实施市场化运作 |
(2)市场需求是新加坡会展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
(3)会展业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
(三)实施专业化战略 |
(四)实施品牌化战略 |
(五)实施国际化战略 |
二、对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一)优化管理体制 |
(二)加强会展产业培育 |
(三)强化会展品牌建设 |
(四)推进会展国际化 |
(五)完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 |
三、结语 |
四、2002年中国会展业十大新闻(论文参考文献)
- [1]回眸经典·逐梦启航——记录2021年中国会展业发展征途[J]. 编辑部. 中国会展, 2022(01)
- [2]回眸经典·逐梦启航——记录2021年中国会展业发展征途[J]. 编辑部. 中国会展(中国会议), 2022(01)
- [3]当会展业“奥斯卡”遇见杭博三周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暨第十八届中国会展业金海豚大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J]. 李知矫. 中国会展, 2019(17)
- [4]中国文化资源会展开发研究[D]. 滕晋. 山东大学, 2019(09)
- [5]峥嵘40载 誉满迎新——2018会展·风尚·大典圆满落幕[J]. 徐依娜. 中国会展, 2019(01)
- [6]山东会展业发展研究(1990-2014年)[D]. 刘显世. 山东大学, 2017(08)
- [7]新常态下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赵富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12)
- [8]国内外会展业差异比较研究及其启示[D]. 王蕾. 南昌大学, 2016(03)
- [9]德国会展和中国会展管理模式对比分析及应用研究[D]. 谢燕.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10]新加坡会展业成功因素分析及经验借鉴[J]. 黄玉妹. 亚太经济, 2015(06)
标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 会展策划论文; 会展管理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新常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