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X”高考模式特点及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斯佳[1](2021)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变式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变式教学被许多一线教育者运用于教学中,“铺天盖地”地出现在中小学教育中,但缺少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很难良好发展下去,这项实践该如何上升为理论?在西方教育学中,以Marton教授为首提出的“变异理论”,以及布鲁纳的“脚手架理论”等可以提供理论依据,在国内,顾泠沅教授结合中国特色教学将“变式教学”分类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并引进了“潜在距离”的概念。实践与理论是相辅相成的。本文研究以“变异理论”和“脚手架理论”这两个理论为指导下的“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并采取“单元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实施的载体,来进行“变式教学”。为“变式教学”的实施提供新的范本,同时为理论的应用提供实践依据。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怎么做”,“效果如何”,具体问题如下:1、变异理论指导下的变式教学如何开展?2、脚手架理论指导下的变式教学如何开展?3、单元教学设计下的变式教学如何设计?4、变式教学是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成绩?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实施“变式教学”,领会“单元教学设计”的思想,保证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将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内容重组,形成专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本文共设计六个研究课例,并实施教学,隶属于线性规划、圆锥曲线、简单几何体三个单元。课堂反馈良好。本次研究是在上海市一所市重点学校的高二年级开展,针对学习兴趣等情感方面的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变式教学实施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结果进行数据分析;针对成绩方面,则是通过变式教学前后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以及问卷调查中的题目进行考察。同时也进行了个案研究,在实验组的班级选择了两位同学定期进行个别访谈,记录学习状态以及追踪学习成绩。基于以上的教学实践以及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在“变异理论”和“脚手架”理论指导下,以“单元教学设计”为载体的“变式”教学,在“概念性变式”中要构建合适的变异空间,在“过程性变式”中铺设适当的潜在距离。在教学实施中,提出三个教学策略:单元整体化策略,内容专题化策略和过程阶梯化策略。2、通过实验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变式教学后有提高;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教学实施前后的成绩分析,实验组的成绩显着性高于对照组的;通过对个案的追踪调查,学习兴趣和信心有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有显着性提高。所以变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陆梦婷[2](2021)在《高中数学函数概念及性质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函数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一条主线,是一个核心内容,函数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函数概念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高中扩招以后生源质量的下降,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提出的一条重要理论,解读了教学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丰富了建构主义理论。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函数概念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故本文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分别对函数概念、函数单调性、函数奇偶性和指数函数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分析它的适用情形和注意事项,探究如何把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教学结合,能更好地提升函数概念教学效果。为了研究上述问题,首先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去了解当前函数概念教学的状况,找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概念理解的难点,调查表明:由于函数概念本身的抽象性,学生对其缺少兴趣;在函数概念的理解上也比较困难。一线数学教师虽然知道相关概念教学理论,但与实际教学脱节,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习题练习为辅。其次利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查阅大量文献,梳理了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起源,找出对函数概念教学的启示: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巧妙设置问题串,合理搭建“脚手架”。对试卷错题分析,找出函数概念部分解题时的易错点:学生考虑不够周全,思维不够严谨,如忽视函数定义域等。最后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苏教版必修一函数部分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通过课堂实录和课后分析,来了解函数概念的教学效果。最后,基于教学实录与分析,得出如下教学建议:(1)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找到班级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大致范围。(2)有效设置问题串,促使学生参与概念推敲的过程。(3)逐层递进,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把潜在认知发展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认知发展水平。(4)遵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同时,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把控课堂时间的作用。
晏飘[3](2020)在《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文中指出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是考核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并已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但目前实用类文本阅读无论是从深度、广度来看,研究都还不够。本文以恢复高考以来贵州历年高考阅读试题为例,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命题原则、文本材料、试卷题型、考查标准等进行详细的归纳整理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针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解答和教师教学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应提出建议,冀此为一线教师和学生在该类文本的教学和解题方面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对贵州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进行研究。绪论部分对近年来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同时对研究意义进行陈述、对相关研究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正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梳理贵州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命题原则,各个时期以及高考改革的各个阶段,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贵州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第二章主要从考查的能力层级、选文的来源、文本呈现方式以及试题的题目类型、分值变化等方面对贵州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根据近几年考试中学生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失分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一线教师教学实用类文本提出可行的建议,以提高一线教师在实用类文本体裁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田娟[4](2020)在《高三函数复习的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以天水市武山县某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在高三数学复习阶段,函数是贯穿各个内容的一条主线,对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以天水市武山县某高级中学高三年级的同学和9名教师为样本,通过数据整理与分析,得到教师和学生对高三函数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层面上的问题,体现在对教辅的过度依赖、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充分、教学偏重题量而忽视“四识”、研究课标不透彻等几个方面。学生层面的问题,体现在学生没有认真的研究考纲、研究课本。受教过程中,非常依赖老师讲,不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的思考。解题思路没有得到优化。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法和改进措施,在教师教学方法策略的改革创新方面提出六点建议:第一,复习要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第二,教学策略的制定严格遵循课标,落实课标的三基要求,突出考查的重点。第三,合理设计教学进程,对不同类型的课设计适合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四,通过对函数主题单元的设计,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五,加强数学的思想与数学的方法渗透。第六,注重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提高。
徐珊威[5](2020)在《高中数学最值问题的解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最值问题在高中数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既是高考数学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又是实际生活中最优化问题的重要基础。由于相关知识综合、复杂、灵活、抽象,很多学生在解题时常找不到切入点,解题方法掌握不全面,考试时,遇题有畏难情绪。本论文旨在系统地对最值问题的主要类型进行分类,并研究各类型解题通法,从而给学生提供帮助,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从概念课、习题课与复习课的角度提出教学设计的策略,给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第一,通过对教师访谈、学生测试调查分析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最值问题的掌握情况,并找出学生求解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通过分析教材中最值问题的分布情况并建立起最值问题的分类依据,然后整理出与最值相关的知识(包括高等数学中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的方法)。第三,通过对近五年高考全国卷最值试题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主要考点,试题类型与题中主要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第四,由上述三方面的研究确定了最值问题的主要类型和相应解法。主要类型分为:(1)函数中的最值问题(二次函数、三角函数、高次函数、不含根号的分式型函数、含根号的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求参数取值范围的问题、双重最值问题、函数最值的实际应用);(2)数列中的最值问题(求数列的最大(小)项、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nS的最值以及数列中的恒成立问题);(3)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利用几何法求最值与利用代数法求最值);(4)不等式中的最值问题(线性规划、基本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第五,提出教学设计策略,并给出了概念课、习题课与复习课的三个教学设计。
张静[6](2020)在《高中概率统计考情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概率统计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梳理2015-2019年数学试题中的概率统计考核知识内容,以新旧理念、内容为主线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整理试题中概率统计相关知识点,寻求相关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分析带来的教学影响。首先,本文通过对比新旧课标中概率与统计相关内容得出:必修教材部分,新课标比旧课标的课时数明显减少,但课程目标上要求却更加准确、清晰、明了,且难度系数加大;新课标课程结构更加系统完整,课程知识更加系统完整;同时新课标在内容上也增加了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数学建模的相关内容。其次,在梳理概率统计考核知识点分布中得出:统计小题常考查的有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图表分析等;统计大题常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图表、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柱形图、扇形图等,独立性检验、期望方差等内容的综合运用。有时候则更加侧重于考查对样本数字特征的理解和应用;除了单纯对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还经常要求对知识的灵活融合和应用,与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应用相接轨。再次,笔者在一线教学调查研究发现,高中概率统计的考查知识和试题的综合性强,虽然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联系紧密,但是学生考试结果却不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再加上笔者对高中概率统计知识的研究分析,结合调查分析结果,笔者总结了以下改进策略:教学中渗入数学思想,探究全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多元化,如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注重实际运用,教学贯穿经典案例。最后,笔者对教学策略所带来的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经成对样本T检验和正态性检验表明:实验后的数学成绩88.7比实验前的数学成绩54.9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数学成绩成对样本相关性,P(sig)=0.005,远远小于0.050,说明数据具有极其显着的相关性;配对样本检验中P(sig)=0,远小于0.050,说明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也直接表明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并对其进行有效性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KS检验和SW检验中的P值分别为0.200、0.690和0.200、0.681,都比0.050大,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认为数据服从正态分布。
石婧婧[7](2020)在《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评价研究 ——以白银市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要求将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但是,目前关于区域认知能力的内涵和结构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现有区域认知能力的评价及培养策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细化。通过开展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评价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对区域认知能力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有利于其他地理能力的发展,进一步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地理教育评价中,学生的总体思维层次一般不容易测得,但是学生回答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却可以进行评价。SOLO分类理论正是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在结构上的复杂程度出发,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面对问题时思维表现的个体差异上,是一种思维过程性评价。因此,开展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评价研究,既有助于SOLO分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对区域认知能力的测评和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明晰区域认知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确定了包括“五个一级维度十五个二级维度”构成的区域认知能力结构。其次,在认真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同时,结合近五年高考地理试题在区域认知能力方面的考查情况,构建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该体系编制由“五个主题十个问题”构成的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测试卷。再次,根据SOLO分类理论的结构特征,对不同结构特征层次进行划分,编制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区域认知能力测试卷的评分标准。最后,选取白银市某中学94名高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评价方法,开展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测评实践,验证这种质性评价方法的有效性。测评结果表明,测评试题与评分标准的信度与效度较高,对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测评效果较好。总体来看,测试样本学生对应的思维结构层次主要为多点结构层次和关联结构层次,只有少数学生达到抽象拓展结构层次,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总体上处于中上等水平,班级和性别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基于以上研究过程和结论,本研究反思了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应用中的不足,如指标选取和评分标准编制中存在的问题等,并据此提出了加强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测评研究还需进一步努力的方面。
陈维彪[8](2020)在《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迁移可以更好地架构不等式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在不等式实际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而,有必要了解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本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学生对迁移概念的了解、迁移作用的认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迁移的情况;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在不等式教学中的困惑、对学习迁移理论的了解、影响迁移效果因素的看法及在教学中使用迁移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接着研究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教学中的应用,得出学习迁移理论能提升学生不等式学习效果的结论.最后,提出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建议:(1)做好初高中不等式衔接教学,为高中不等式教学创造迁移基础;(2)借鉴新教材,迁移拓展不等式知识;(3)培养正迁移,纠正负迁移;(4)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5)重视变式训练,提高迁移能力;(6)对数学文化和不等式进行双向迁移,提升学生学习不等式的兴趣;(7)精心设计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迁移基础.把学习迁移理论用到不等式教学过程中,系统地研究不等式知识,能提高学生学习不等式的兴趣,优化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王艳芳[9](2020)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指、对数函数是高中数学课程中最基本的,应用最广泛的函数.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首要关注点.因此,笔者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对指、对数函数教学现状及策略展开研究,旨在为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提供有力建议.本文综合使用了内容和文献分析法、课堂观察法以及问卷调查法.一方面,通过对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学、考现状的观察、调查和分析,对学生相关数学能力及素养水平进行评价和研究;另一方面,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完成关于指、对数函数教学策略的建议和完善.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福建省高一学生存在对基础知识和概念本质掌握不良,思维固化,逻辑不严谨,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薄弱等情况.(2)福建省高一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概念的引入、数学建模活动等方面相对不够重视,需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对其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的培养.(3)近3年来高考数学全国Ⅰ卷关于指、对数函数试题或函数部分内容的考查难度呈上升趋势,同时高考对“四基”加强了重视,侧重于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测量和评价.通过分析总结,本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明确数学知识、数学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循序渐进地发展对应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指、对数函数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思路的连贯性、知识架构的系统性,培养学生“联系”的思想,帮助学生既能够发散地寻找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能够集中地思考知识点自身的概念和性质.
刘新国[10](2020)在《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推进国际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回顾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过程,尽管以自上而下的规划路径为主导,但社会调查和征求民意也是其中重要的规划活动;同时,外语教育规划也激发国人对外语教育的复杂的情感。然而,当前的研究很少探讨外语教育政策应如何回应公众意见和感受,提高公众的满意度。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公民的话语空间发生改变,公众意见表达异常活跃,社会舆情成为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以舆情为研究视角,探索外语教育政策的回应性。高考英语是我国重大的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育规划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息息相关。本研究以高考英语的政策变迁为主线,并选取其中四个关键节点为经验案例,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本研究分析认为,政策回应性受制于制度语境、外部环境和由公众意见与媒介话语构成的社会舆情。为探究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一般关系,本研究提出三个具体研究问题:(1)高考英语舆情特征如何?(2)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如何?(3)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研究在理论视角上,借鉴政治学、公共政策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舆情-政策关系分析理论,以话语制度主义作为一种综合的理论视角审视高考外语政策变迁过程,构建出政策回应性的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融合量化分析方法对三种来源数据进行分析:(1)政策文本、历史研究文献和智库研究报告;(2)慧科新闻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3)新浪微博,其中数据采用第三方爬虫软件采集获得。在研究路径上从总体和特定节点两个方面探究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论文共分七章。前三章阐述了研究现状和基础概念与理论,论文第四章从总体上考察了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制度文化语境。高考英语政策主要体现在科目地位、命题方式、考试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稳定上升期、调整变化期和巩固发展期,政策的变化可视为对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社会舆情的积极回应。论文第五章分析了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本章从报纸媒体、社交媒体和学术期刊三种媒体描述高考英语舆情的时空分布特征、舆情主题和热点事件。舆情分析表明,在高考英语政策调整变化时期,公众舆论对待英语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认可英语作为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要求弱化高考英语的科目地位、减少高考英语考试的社会功能比较强烈。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社会舆论聚焦在一年两考和中外文化冲突方面,容易引发成社会热点事件。高考英语听力是最为频繁的高考突发性事件,地方政策回应方式不一,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回应的重点是加强考试管理,稳妥推进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接下来的论文第六章通过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关键节点的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尽管1999年以来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政策突出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但是公众舆论的焦点在科目分值、计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1984年第一次高考改革后高考英语确立了和语文、数学同等的统考科目地位和分值权重,并在实际中得到强化。新世纪以来公众对英语热开始反思,弱化英语的呼声比较强烈,2006年江苏省通过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和协商,首次降低了高考英语分值。2013年北京高考改革迎合社会舆论,提出降低高考英语分值的方案,但是公众意见中专业话语发挥了重要影响,维持了高考英语地位。2017年以来为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高考英语“一年两考”,虽然降低了高考英语听力事故的风险,但是测试技术的要求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成为“一年两考”的制约因素。论文第七章为启示和结论部分,将舆情的政策回应总结为四种模式,即主动咨询型、积极协商型、消极协商型和压力回应型,从三个方面提出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可能路径,即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合理运用舆情调查、做好舆论环境建设。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应用三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基础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建构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理论内涵,为外语教育规划探索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科学路径;其次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将质性探究与媒介框架分析和政策叙事相结合,拓展了质性研究的内涵;最后是本研究的应用创新,政策回应性为当前的高考改革和外语教育规划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二、“3+X”高考模式特点及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X”高考模式特点及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变式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变式 |
2.1.2 变异理论 |
2.1.3 脚手架理论 |
2.1.4 变式教学 |
2.1.5 单元教学设计 |
2.2 变异理论和变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2.3 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2.4 变式教学的理论指导 |
2.4.1 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变式教学 |
2.4.2 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与变式教学 |
2.5 变式教学的原则 |
2.5.1 整体性原则 |
2.5.2 目标导向原则 |
2.5.3 暴露过程原则 |
2.6 实施变式教学的策略 |
2.6.1 单元整体化策略 |
2.6.2 内容专题化策略 |
2.6.3 过程阶梯化策略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 变式教学前后测试卷分析 |
4.1.1 变式教学前测试卷分析 |
4.1.2 变式教学后测试卷分析 |
4.2 个案学习情况分析 |
4.3 问卷设计及分析 |
4.3.1 前测问卷结构设计 |
4.3.2 后测问卷结构设计 |
4.4 个案访谈实录 |
第五章 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课例 |
5.1 基本概念的变式 |
5.1.1 课例1 圆锥曲线求轨迹方程—“点差法”中的变式教学 |
5.1.2 课例2“将军饮马”问题在圆锥曲线最值问题中的变式教学 |
5.2 数学命题的变式 |
5.2.1 课例3 利用“祖暅原理”推导“旋转体体积”的变式教学 |
5.2.2 课例4 圆锥曲线问题中的“弦长公式”的变式教学 |
5.3 问题解决的变式 |
5.3.1 课例5“线性规划最优解”问题的变式教学 |
5.3.2 课例6 圆锥曲线中距离问题的变式教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
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实验前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实验后的调查问卷 |
附录 C 前测试卷 |
附录 D 后测问卷 |
致谢 |
(2)高中数学函数概念及性质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新课标改革的要求 |
1.1.2 函数在历年高考中的地位 |
1.1.3 高一学生函数学习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的内容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函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
2.1.1 函数概念的起源 |
2.1.2 函数概念的发展 |
2.2 函数概念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函数概念教学的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函数概念教学的国内研究综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2 教学评价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函数概念教学现状 |
3.1 函数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地位 |
3.2 函数概念在教学中的重难点 |
3.3 高中函数概念教学调查结果分析 |
3.3.1 调查目的 |
3.3.2 调查对象 |
3.3.3 从试卷角度调查结果分析 |
3.3.4 从学生角度调查结果分析 |
3.3.5 从教师角度调查结果分析 |
3.3.6 函数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基于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案例设计 |
4.1 教学案例研究 |
4.1.1 研究的目的 |
4.1.2 使用的教材 |
4.1.3 实施的对象 |
4.2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函数概念案例设计 |
4.3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函数单调性案例设计 |
4.4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函数奇偶性案例设计 |
4.5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指数函数概念案例设计 |
第五章 教学案例实录与分析 |
5.1 指数函数概念教学案例实录 |
5.1.1 教学实录背景 |
5.1.2 教学实录 |
5.2 教学实施实录分析 |
5.2.1 教师访谈与分析 |
5.2.2 学生访谈与分析 |
5.2.3 自我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6.1 总结 |
6.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函数概念学习调查表(学生版) |
附录2: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指数函数学习前测 |
致谢 |
(3)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概念界定与创新之处 |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一章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命题依据及历史沿革 |
第一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的命题依据 |
第二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原则 |
第三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 |
第四节 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演变进程 |
第二章 高考语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
第一节 考查能力层级的分析 |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内容和命题情况分析 |
第三节 贵州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失分原因 |
第四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及趋势 |
第三章 高考背景下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联结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内容 |
第二节 分体裁进行阅读教学 |
第三节 教师教学准备精细化 |
第四节 学生知识储备及解题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高三函数复习的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以天水市武山县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1 高三函数复习 |
1.3.2 教学有效性 |
1.4 研究问题 |
2.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2 高三函数复习策略的相关研究 |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3.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调查研究法 |
3.2.3 测试问卷法 |
4.高三函数复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测试对象 |
4.2 文科理科维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1 理科学生测试结果分析 |
4.2.2 文科学生测试结果分析 |
4.2.3 文理科学生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3 教师和学生维度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3 教师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
5.影响高三函数复习的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
5.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充分 |
5.2 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改变 |
5.3 教材与教辅的关系处理不够科学 |
5.4 学生对相关函数知识的复习不理想 |
6.提高高三函数复习有效性的策略 |
6.1 复习要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
6.2 教学策略制定严格遵循课标,落实课标的三基要求 |
6.3 加强对教学进程的合理设计,对不同类型的课设计适合的教学模式 |
6.4 通过函数主题单元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
6.5 加强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渗透 |
6.6 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的提高 |
7.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5)高中数学最值问题的解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最值问题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性 |
1.1.2 新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对数学最值的具体要求 |
1.1.3 最值问题分类研究解法的必要性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本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搜集的途径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高中数学最值问题的研究现状 |
2.2.2 其它最值问题的研究现状 |
2.3 文献评述 |
2.3.1 高中最值问题解题的研究成果 |
2.3.2 高中最值问题解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
2.3.3 本论文解题研究的思路 |
2.4 理论基础 |
2.4.1 波利亚解题理论 |
2.4.2 模式识别理论 |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4.4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2.4.5 现代认知迁移理论 |
2.4.6 建构主义理论 |
2.4.7 数学思想方法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的选取 |
3.3 研究工具的说明 |
3.3.1 学生测试卷设计 |
3.3.2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
3.4 研究的伦理 |
第4章 高中生最值问题的学习情况调查 |
4.1 调查的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学生测试的分析 |
4.3.1 学生测试的情况 |
4.3.2 学生解题的出错分析 |
4.4 学生测试的结果 |
4.5 教师访谈 |
4.5.1 访谈教师的选取 |
4.5.2 个案的资料 |
4.5.3 访谈结果与分析 |
4.5.4 关于教师访谈的总结 |
4.6 小结 |
第5章 高中最值问题的分析 |
5.1 教学中的最值问题 |
5.1.1 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 |
5.1.2 教材中的最值问题 |
5.2 高考中的最值问题 |
5.2.1 题型的分值分析与题量统计 |
5.2.2 最值试题的考点与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
5.3 高中最值问题的主要类型与解法 |
5.3.1 函数中的最值问题 |
5.3.2 数列中的最值问题 |
5.3.3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
5.3.4 不等式中的最值问题 |
5.4 小结 |
第6章 最值相关的教学设计 |
6.1 教学设计策略 |
6.1.1 概念课的教学设计策略 |
6.1.2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策略 |
6.1.3 复习课的教学设计策略 |
6.2 “函数的最大(小)值与导数”概念课的教学设计 |
6.3 “函数的最大(小)值与导数”习题课的教学设计 |
6.4 “最值的求解”高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7.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2.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最值问题测试卷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高中概率统计考情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高考改革的背景 |
1.1.2 新课标数学命题趋势 |
1.1.3 概率统计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性 |
1.1.4 概率统计内容研究存在不足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过程与方法 |
1.3.1 研究过程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2 新课标下概率统计内容变化与研究综述 |
2.1 新旧课标中概率统计类内容变化 |
2.1.1 新旧理念的变化 |
2.1.2 新旧内容的变化 |
2.2 研究综述 |
2.2.1 概率统计发展的相关研究 |
2.2.2 概率统计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3 概率统计考查的相关研究 |
3 高考数学概率统计类试题综合分析 |
3.1 近5年全国卷概率统计专题考核情况 |
3.1.1 题型分值即相应知识点分布 |
3.1.2 概率统计考核知识点总结 |
3.2 常考知识点学生易犯错误分析 |
3.2.1 概念界定不清、公式选取混乱 |
3.2.2 对问题分析理解能力不足 |
3.2.3 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主观认识不深入 |
3.2.4 计算能力不强 |
4 高中数学中概率统计的教学策略 |
4.1 渗入数学思想,探究教学模式 |
4.1.1 渗入具体的数学思想 |
4.1.2 探索自己的教学模式 |
4.2 教学方法多元化 |
4.2.1 创设教学情境,重实际运用 |
4.2.2 教学贯穿经典案例 |
4.2.3 注重数学模型的构建 |
4.2.4 强化实践性教学 |
4.3 教学案例展示 |
4.4 案例实战练兵 |
5 概率统计教学效果分析 |
5.1 实验前后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5.2 对比设计与分析 |
5.2.1 成绩分析 |
5.2.2 有效性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发现与结论 |
6.1.1 概率统计试题的特征 |
6.1.2 教学策略的效应 |
6.1.3 概率统计教学分析 |
6.1.4 增强模型意识,提高统计计算技能 |
6.2 存在的问题 |
6.3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评价研究 ——以白银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相关概念界定 |
2.国内外研究概况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二、理论基础 |
三、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构建依据 |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
2.区域认知评价框架 |
(二)指标体系构建 |
1.区域认知能力构成维度的确定 |
2.区域认知能力培养重点筛选 |
3.区域认知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四、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区域认知能力评价体系应用 |
(一)区域认知能力评价案例选取 |
1.区域认知能力测试题的编制 |
2.区域认知能力测试题评分标准的制定 |
(二)区域认知能力测评过程与结果分析 |
1.区域认知能力测评过程 |
2.区域认知能力测评结果分析 |
(三)区域认知能力评价体系应用反思 |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不等式学习的重要性 |
1.1.2 不等式教学中的困境 |
1.1.3 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中的作用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2.1 教学 |
1.2.2 教学设计 |
1.2.3 解题 |
1.2.4 迁移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学习迁移的概念 |
2.1.2 迁移的分类 |
2.1.3 早期的迁移理论 |
2.1.4 现代的迁移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文献搜集 |
2.2.2 不等式的研究现状 |
2.2.2.1 不等式教材的研究现状 |
2.2.2.2 不等式解题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2.3 不等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 |
2.2.3 学习迁移理论的在数学中的研究现状 |
2.2.4 不等式中的迁移的研究现状 |
2.2.5 文献评述 |
2.3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痕迹分析法 |
3.2.5 案例研究法 |
3.2.6 微型实验研究法 |
3.3 研究工具及研究对象选取 |
3.4 研究伦理 |
3.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3.6 小结 |
第4章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现状调查 |
4.1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问卷分析 |
4.1.1 问卷设计 |
4.1.2 实施调查 |
4.1.3 问卷可靠性分析 |
4.1.4 学习迁移理论的问卷结果分析 |
4.1.4.1 学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迁移体会 |
4.1.4.2 学生对教师的迁移教学的感受 |
4.1.4.3 学生对迁移作用的观点 |
4.1.4.4 学生对解题中所涉及到迁移的体会 |
4.1.4.5 学生对数学内部及其他学科间的迁移的认识 |
4.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访谈研究 |
4.2.1 访谈设计 |
4.2.2 实施访谈 |
4.2.3 访谈结果及分析 |
4.2.3.1 教师访谈记录 |
4.2.3.2 教师访谈分析 |
4.2.3.3 学生访谈记录 |
4.2.3.4 学生访谈分析 |
4.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调查结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教学中的应用 |
5.1 新、旧课标的不等式对比分析 |
5.1.1 内容方面 |
5.1.2 要求方面 |
5.2 不等式中的迁移 |
5.2.1 不等式知识中的迁移 |
5.2.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中的迁移 |
5.2.1.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中的迁移 |
5.2.1.3 基本不等式中的迁移 |
5.2.1.4 教材其他内容的迁移 |
5.2.2 数学文化中的迁移 |
5.2.3 思想方法的迁移 |
5.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目的 |
5.4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原则 |
5.5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流程 |
5.6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案例 |
5.6.1 实验班、对照班的选择 |
5.6.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案例 |
5.6.2.1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构想 |
5.6.2.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 |
5.6.2.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教学访谈 |
5.6.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不等式”的案例 |
5.6.3.1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构想 |
5.6.3.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
5.6.3.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访谈 |
5.6.4 迁移教学效果分析 |
5.6.4.1 实验班解题痕迹分析 |
5.6.4.2 第10周周测分析 |
5.7 小结 |
第6章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建议 |
6.1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建议 |
6.1.1 做好初高中不等式衔接教学,为高中不等式教学创造迁移基础 |
6.1.2 借鉴新教材,迁移拓展不等式知识 |
6.1.3 培养正迁移,纠正负迁移 |
6.1.4 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 |
6.1.5 重视变式训练,提高迁移能力 |
6.1.6 对数学文化和不等式进行双向迁移,提升学生学习不等式的兴趣 |
6.1.7 精心设计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迁移基础 |
6.2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1.1 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的结果 |
7.1.2 迁移理论在不等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7.1.3 不等式教学建议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后测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 |
1.1.2 函数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 |
1.1.3 指、对数函数是函数部分重要内容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分析法 |
1.3.2 观察法 |
1.3.3 调查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现实意义 |
2 研究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指、对数函数的概念界定 |
2.1.2 函数及其他基本初等函数概念界定 |
2.1.3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2 关于国内外高中函数部分课程标准的研究 |
2.2.3 关于指、对数函数教学的研究 |
2.3 理论基础 |
2.3.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3 罗森塔尔效应理论 |
3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与学现状调查 |
3.1 高中生对指、对数函数教与学情况问卷调查 |
3.1.1 问卷调查的对象与目的 |
3.1.2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1.3 调查问卷的回收与信效度分析 |
3.2 高中生指、对数函数学习掌握情况测试调查 |
3.2.1 测试调查的对象与目的 |
3.2.2 测试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2.3 测试卷的回收与信效度分析 |
4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学、考现状分析 |
4.1 关于高中生对指、对数函数教与学情况调查的分析 |
4.1.1 学生学习指、对数函数情况分析 |
4.1.2 教师教授指、对数函数情况分析 |
4.1.3 调查问卷分析总结 |
4.2 关于高中生指、对数函数学习掌握情况测试调查的分析 |
4.2.1 测试卷评阅结果分析 |
4.2.2 测试卷应答障碍分析 |
4.2.3 调查测试卷分析总结 |
4.3 高考数学全国Ⅰ卷涉及指、对数函数内容的考查情况分析 |
4.3.1 高考数学全国Ⅰ卷涉及指、对数函数的试题剖析 |
4.3.2 高考数学全国Ⅰ卷涉及指、对数函数试题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分析 |
4.3.3 高考数学全国Ⅰ卷涉及指、对数函数内容考查情况总结 |
5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学策略探究 |
5.1 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学策略分析 |
5.1.1 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学内容的分析 |
5.1.2 关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学关键点分析 |
5.2 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学策略的建议 |
5.2.1 新授课 |
5.2.2 习题课 |
5.2.3 复习课 |
6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学策略应用 |
6.1 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学策略实施1 |
6.1.1 基于核心素养的“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
6.1.2 发展核心素养的“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课堂实施预设 |
6.2 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学策略实施2 |
6.2.1 基于核心素养的“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
6.2.2 发展核心素养的“对数与对数运算”的课堂实施预设 |
6.3 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学策略改进 |
6.3.1 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学策略反思与完善 |
6.3.2 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学策略对其他基本初等函数教学的启发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及创新点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关于高中生对指、对数函数教与学情况调查问卷 |
关于高中生指、对数函数学习掌握情况测试卷 |
高中生指、对数函数学习掌握情况测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语言政策和规划学科的兴起 |
1.1.2 外语教育规划中的认同与冲突 |
1.1.3 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与高考英语 |
1.1.4 政务舆情回应的建设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舆情研究概况 |
2.2.1 舆情的概念内涵 |
2.2.2 基于引文空间分析的教育舆情研究概况 |
2.2.3 高考舆情研究 |
2.2.4 语言舆情研究 |
2.2.5 英文文献中关于公众意见的研究 |
2.3 舆情和政策的关系研究 |
2.3.1 舆情与政策结果的关系 |
2.3.2 舆情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
2.4 政策回应性研究 |
2.4.1 政策回应性的理论研究 |
2.4.2 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相关研究 |
2.5 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研究 |
2.5.1 新制度主义理论 |
2.5.2 话语制度主义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引言 |
3.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
3.2.1 关键概念定义 |
3.2.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
3.3 研究方法阐述 |
3.3.1 质性研究路径 |
3.3.2 研究方法 |
3.4 数据采集和处理 |
3.4.1 数据资源库 |
3.4.2 媒体数据采集 |
3.4.3 数据下载 |
3.4.4 数据处理 |
3.5 类目建构 |
3.6 研究伦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及制度语境 |
4.1 引言 |
4.2 英语科目地位变化 |
4.2.1 稳定上升时期(1978-2001 年) |
4.2.2 调整变化期(2002-2013) |
4.2.3 巩固发展期(2014-) |
4.3 高考英语命题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
4.3.1 命题依据的变化 |
4.3.2 高考英语统一和分省命题变化 |
4.3.3 高考英语听说测试政策的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 |
5.1 引言 |
5.2 舆情的报纸媒体特征 |
5.2.1 时空特征 |
5.2.2 媒体分布特征 |
5.2.3 新闻主题框架分析 |
5.2.4 报纸媒体舆情热点事件 |
5.3 舆情的社交媒体特征 |
5.3.1 北京高考改革热门微博 |
5.3.2 浙江加权赋分事件热门微博 |
5.4 舆情的学术期刊话语 |
5.4.1 《人民教育》关于第一次高考改革大讨论 |
5.4.2 《外国语》高考外语改革论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 |
6.1 引言 |
6.2 第一次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
6.2.1 改革前舆情 |
6.2.2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
6.2.3 政策回应性分析 |
6.2.4 回应结果分析 |
6.3 江苏新课程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
6.3.1 改革背景 |
6.3.2 舆情特征分析 |
6.3.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
6.3.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
6.3.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
6.4 北京高考综合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
6.4.1 改革背景 |
6.4.2 舆情特征分析 |
6.4.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
6.4.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
6.4.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
6.5 高考突发事件性舆情和政策回应 |
6.5.1 高考外语听力的政策回应性 |
6.5.2 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事件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启示与结论 |
7.1 引言 |
7.2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模式 |
7.3 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路径 |
7.3.1 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 |
7.3.2 合理运用舆情调查 |
7.3.3 发挥舆论环境建设的作用 |
7.4 研究总结 |
7.5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北京高考改革方案(2013)的热门微博 |
附录2 关于北京高考英语改革方案(2013 年)的话语提炼 |
四、“3+X”高考模式特点及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变式教学的策略研究[D]. 杨斯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高中数学函数概念及性质教学研究[D]. 陆梦婷. 扬州大学, 2021(09)
- [3]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D]. 晏飘.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4]高三函数复习的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以天水市武山县某中学为例[D]. 田娟. 天水师范学院, 2020(12)
- [5]高中数学最值问题的解题研究[D]. 徐珊威.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高中概率统计考情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 张静.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1)
- [7]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评价研究 ——以白银市S中学为例[D]. 石婧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研究[D]. 陈维彪.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对数函数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 王艳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10]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D]. 刘新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